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2024-10-20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通用12篇)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1

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它不仅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 更影响城市的整体面貌。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气候比较恶劣, 冬季寒冷, 城市植物景观较差, 同时由于城市快速建设的影响, 城市街道空间正逐渐在城市空间中“消失”。因此, 加强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1 概念

城市街道空间指的是由街道和两边的建筑围合而成的三维空间。城市街道主要以交通为基本职能, 同时融合人们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等活动[1]。城市的植物景观在城市街道空间中扮演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 是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直接途径。

现代的城市植物造景不再是简单的利用植物营造视觉效果, 它更注重生态的要求和城市文化景观的体现。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进行配置与造景, 并以保护城市环境, 改善地方景观, 体现城市特色为主要目的。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受到气候、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相对滞后, 在植物造景方面缺少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四季分明, 冬季的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较其他三季, 效果大打折扣。

2 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突出北方地域特色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的窗口, 最能反映城市的现状与特色, 其中植物配置是城市街道空间的软质景观, 它能够在生硬的城市空间中带来活力[2]。因此,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种植, 能够有效地表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直接反映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在高寒地区植物树形多为尖塔形, 叶形较小, 枝干光滑, 如杨树、槐树等;而在平原地区树冠多开张, 叶形较大, 枝干粗糙, 如白蜡、梧桐等。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分明, 特别是冬季气候寒冷, 许多植物的耐寒耐旱性差而不适宜大面积栽植, 设计者在植物造景时不仅要选择乡土树种, 还要考虑1~2年生的植物。例如包头市在城市街道空间植物造景设计中常选用1~2年生的低矮灌木丛, 既能迅速成景, 还能够很好地适应包头地区的风沙天气, 经济实用。在城市街道空间中, 适当选择反映季相景观的植物, 更能突出北方城市的地域特色。例如北方地区多以雄伟挺拔的针叶树创造地域特色。

2.2 维护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类型来配置景观, 就是要使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基本适应, 要了解城市街道空间的自然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 , 优先选择适应性好、成活率高的本土树种。打造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城市街道空间中土壤较少的地段 (如步行街、主干道等) , 应选择抗性强、耐贫瘠的植被, 同时应注意选择地被植物;在道路两侧管线比较密集的地段则尽量避免选择乔木类植物, 而应选取灌木或地被植物。北方地区四季景观分明, 设计者在植物选择上应注重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 例如北方地区常见的针叶类树种, 其适应性强、易生长, 且冬季景观较好。遵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管理粗放、无毒无刺、深根性、树形端正、观赏性高”的树种选择原则, 能更好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 维护城市自然环境。

2.3 保证观赏功能

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还要注重观赏功能。芦原义信在《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 植物景观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观赏方面。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的主体和核心是植物, 每种植物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的形态、色彩、质地等各不相同。利用植物造景, 能够丰富城市街道空间的整体画面, 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 有其不同的观赏性状, 或以色彩取胜, 或是姿态独特, 或以香味诱人, 或是冠大荫浓, 一起构成观赏植物的美。在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观赏功能,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叶形、花色及树干姿态等, 为生硬的城市空间带来柔和优美的画面。此外, 合理利用植物的不同配置方式, 还能够遮挡、缓和以及弱化建筑小品的线条, 从而将人造景观和自然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3 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多在城市居民活动频繁的地方, 具有面积小、分散广、连续性差等特点。北方城市的建筑以粗犷厚重、色彩华丽为主, 这就要求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应该和城市风格特色相匹配, 同时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活要求。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有利于丰富街景、美化市容、提高街道绿化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3.1 发掘植物质感, 表现北方地域特色

植物质感是指单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3]。利用植物的质感, 同时结合植物的体量、姿态与色彩, 能更好地表现景观意象。如城市道路人行系统中的植物种植设计, 以国槐为主调, 以玉簪、麦冬为配调, 间植紫叶小檗, 不仅其质感、株型及叶色相互映衬, 还有季相的变化。枝叶丰满的国槐占据上层空间, 玉簪与麦冬形成良好的地被, 紫叶小檗被修剪成球形, 位于中层空间。春夏花开艳丽, 秋天紫红、墨绿相间, 不同的植物共同构成一个良好的植物景观。

针对北方地区的季节要求, 在设计中应用乡土树种更具地域特色。例如在包头市城市街道绿地中主调树种多采用针叶树种, 如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 中间种植修剪成形的黄杨灌木篱, 下层有沙地柏、绣线菊等低矮丛。冬季成景错落有致, 色彩明亮。

受北方城市景观的影响, 植物的质感更能衬托街道空间。例如粗壮型植物观赏价值较高, 将其与中粗型及细小型植物配置, 会“跳跃”而出。粗壮型植物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 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距离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这也要求在运用粗壮型植物造景时注意空间开敞性, 更适宜于北方城市街道空间, 而在狭窄的南方城市中不宜使用。

3.2 合理利用植物色彩, 改善城市街道空间景观

城市的色彩单调灰暗, 让人们感到压抑, 因而城市街道空间应打造轻松、欢快的环境, 缓解城市带来的高度聚集的问题。植物的色彩正是从人们的视觉感受出发, 解决城市色彩的矛盾。

植物景观的色彩来自于植物的叶色、花色和果色。色彩本来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但它刺激人的视觉神经, 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理反应, 从而产生色彩的温度感、胀缩感、重量感和兴奋感等。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世界中, 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 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呼应时,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情感。例如草绿色与黄色或粉红色搭配, 会不知不觉地与我们儿时的一些生活经验呼应起来。当这样的色彩组合一呈现时, 就会引起一种欢快的、朝气蓬勃的情感。

植物色彩有明显季节性, 北方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更应该利用植物的色彩来反映季相。例如通过合理配植的彩叶树丛, 会产生季节韵律, 如石楠、金叶女贞、鸡爪槭和罗汉松等配植而成的树丛随着季节变化可发生色彩的韵律变化, 春季石楠嫩叶紫红, 夏季金叶女贞叶丛金黄, 秋季鸡爪槭红叶如醉, 冬季罗汉松叶色苍翠。

参考文献

[1]丁灿彧.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构成的研究[D].湖南:中南林学院, 2004.

[2]郭泉林.浅探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与手法[J].山西建筑, 2008, 34 (16) :352-353.

[3]田如男, 朱敏.植物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9 (3) :72-75.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2

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发展里程中,意境的创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具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能够影响到园林景观中的各方面事物,对于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大意义,并可以为园林注入新的活力,值得人们重视。

2概述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景观造型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园林意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已经在园林景观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并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效用,不仅可以促使园林不断发展下去,而且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将变得愈加紧密。传统文化与园林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比如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下的景情相统一,在意和象的集合作用下形成意境[1]。再者,从我国传统文艺思潮进行转变时,园林景观设计中开始展现出意境的韵味,在长时间改进和完善后,该意境走向明显有所改变,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自然山水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能够体现出各种文化内涵,最终促使中式园林的意境更加完美。

3我国传统文化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3.1儒家思想对中式园林所带来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致使我国人民的艺术心境更加趋近于自然层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园林设计正在不断容纳建筑、植物与山水到其中,从而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各式各样的自然美景,在进行优化处理后,自然美与人工美变得愈加协调一致。

3.2中式园林景观中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教最初发展以老子的“道”为最高范畴,经庄子的继承发展形成了“道法自然”即“无为”思想[2]。道家思想最看重自然的美,这主要是因为其想表达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古典园林开始更加注重自然,并采取各种方式来模仿自然美,进而探究出自然中所蕴含的“道”与“理”,最终构建出以自然仙境为造园理念的园林。

3.3禅宗思想

在中唐时期中,禅宗美学变得越来越火热,并被引入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园林空间的意境变得更加深入。

4中式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4.1与城市建设协调统一

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许多,而且人们也更加注重文化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对园林审美的要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他们更希望园林的景观设计变得简洁、易识别,但具有很强的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城市的现代感展现在中式园林景观中,妥善满足人们的时代审美需求。

4.2注重场所感与归属感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传统园林意境、场所感与归属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园林的设计往往能够展现出拥有者的心境,并与环境协调一致。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也非常有必要注重居民的心理,通过各种方法来确保居民的归属感与场所感得到满足,只有这样城市园林景观才能真正地符合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而然会提高许多。

4.3展现出生态设计的理念

传统园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结,即是当前人们所说的生态设计理念[3]。在我国早期,这时社会还处于农耕时代,人们非常热衷于大自然的魅力,并因此而形成了浓厚的感恩色彩,长时间过后,这种生态设计理念深深的容纳进民族文化当中。

4.4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在中式园林的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园林明显已经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观念,并且可以体现出我国社会文化。在传统中式园林中,“诗情画意”属于古代文化遗产的范畴,故要想确保园林设计更具深意,意境更加成熟,那么就需要将现代城市文化与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得现代社会文明气息贯穿于现代城市园林的意境中,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5中式园林的意境创造

园林景观的意境展示是无法自然产生的,由于意境需要人们主动去感受,故不可避免会出现认为干涉行为,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再次修正景观设计,进而更好地展现出园林所涵盖的意境。在园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意境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可以划分为文化典故、人化景物、一池三岛、名山胜景以及诗情画意。1)一池三岛。这种意境创造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原有水面显得愈加空旷,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水体的景观层次,同时,人们还能领会到远离现实、心灵净化的感觉,故该方法常常运用于现代中式园林景观构筑中。2)名山胜景。该方法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缩小”的方式来将自然风光与名山圆满结合起来,使得这些景色体现在园林景观中,从此不难看出,该景观构造方法并不属于模仿与抄袭的范畴,其主要是结合园林景观的实际情况来对不同景色进行优化处理。3)文化典故。相比于其他方法而言,该构造方法的人为因素明显比较多,其运用传统神话故事内容来进一步强化园林景观的人文性,进而激起人们的观赏兴致。比如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等,园林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传统文化的信息4)人化景物。这种方法在合理运用拟人化手法的基础上,不断活化景观,让景观蕴含有人的思想品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意境,使得园林意境的感染力不断强化,通常而言,要想运用好这样的设计方法,那么就需要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⑤诗情画意。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诗情画意这种意境创造方法的历史比较长远,而且非常成熟,其具有着良好的功用,可促使园林景观设计变得更具深意。中式园林意境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诗意有一致性的[5]。园林景观的设计方式比较灵活,诗词诗意的阐述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园林的意境,然而,这种方法对于诗词的要求比较严苛,其要求诗词的表述更具深意,这样才能将其完全融入到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来,使得人们能够从实体景观中领会到诗词话语的意境,从而给人们带来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6结语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内蒙古中部地区 园林建设 绿地养护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伐令世界瞩目和震撼,但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严峻形势,以次生环境为基础而营建的园林景观深受公众接受和赞赏。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对城市中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导致城市绿色空间被大量挤占,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健康危机。园林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取得的成就以及事后的绿地养护管理,保护绿化成果方面更引起政府和绿化工作者的思考。

1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基础条件迥异不同,南北方立地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南方比较适合园林植物生长,但病虫害影响也相应比较严重。而北方地区园林植物生长条件较差,这些引进树种在管护和适应性方面都表现出与干旱城市的不协调性和不合理性,从而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做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提高养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们提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中,我们遵循一级养护标准,出发点都是想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美、管理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设计、建设、养护之间还是有脱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提档升级,往往注重追求高水平设计,在审核等方面长官意识比较重,专家学者会审意识有所淡薄,往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拍脑门”现象,突发奇想,看着哪种植物好看就上哪种植物。还有,请一些非当地的设计人员,设计一些很好但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就会出现几年的工程还未结束或刚交工,结果花草树木死亡不少的现象。甚至有好多地区急于提高城市景观建设速度,大面积移栽大规格或特大规格树木,在没有掌握特有的技术规程的情况下盲目行动,结果造成树木成活率低的局面,即造成其他落后地区生态的破坏又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在遵循规划和标准的同时便于以后的养护管理,还要适地适树,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种植一些生长稳定、健壮级美观又有利于当地生态良性发展的植物。

2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

2.1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情况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化推进,各级城市园林建设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城市基本上做到了城市发展到哪里,项目落地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就延伸到哪里。大量的工程建设结束交工后就会进入园林养护阶段,无形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养护工作。在园林绿化工作中,众所周知,“三分建,七分管”,因此,绿地养护管理尤为重要。我国由于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基础薄弱,没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可借鉴,所以,在不断摸索总结中提高,形成了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同时按照国家及地方的一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开展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①绿地在建设中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乔、灌、花、草”的比例不协调,有色景观树种比例不足;②绿地植株分布过密,影响通风、透光,不利于植物生长;③绿地植株太稀,难以形成气势;④对病虫害防治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实现科学防治,乱用药现象较严重;⑤植物修剪、梳枝、清理等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影响美观效果;⑥树木的根部萌蘖、徒长枝、老枝等修剪不及时,影响树木生长和美观;⑦人们保护城市设施的意识淡薄,人为破坏严重;⑧绿地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技能,技术工人有限,使养护质量得不到保障。⑨社会化管理造成养护承包单位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千方百计降低养护成本的局面,园林机械严重不足和缺乏,养护人员不足且人员流动性大,养护工人技术水平低,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⑩养护考评办法比较死板,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养护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不能落实长效机制,更不能达到养护标准。■浇冻水,草坪梳根打孔、除杂草及个别树木防冻措施做不到位等致使一些花草树木第二年春天不能返青。■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养护费用远远低于当地造价定额和市场价,好的专业队伍和人员进不来,园林工人的工资较低,导致养护水平低下。■对园林绿化管理重视不够,科技手段严重匮乏,必要的仪器、工具都没有,养护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以经到了不可收拾的蔓延地步,如内蒙古中部地区油松“红针病”导致油松大面积死亡,多年的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2.2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式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往的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养护。另一种是后来兴起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前者管理队伍庞大,机构臃肿,费用大,养护质量较好。后者是近十多年从上海等大城市兴起的,通过招投标方式,以合同约束,在社会上招募绿化养护队伍完成养护工作。实践证明该模式精简高效,管理人员少,费用低。但是很大城市管理方面经验不足,资金投入少。招来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由于每年中标企业的变数很大,从而导致大多数中标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不愿意在园林机械化作业设备方面投入资金,聘用的作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下,在中标企业软硬件建设不到位,管理方监管不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最终造成现有的养护状况,养护合同条款难以落实,一级养护水平难以实现。

3 对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绿地养护的思考

3.1 符合实际、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设计是关键。设计时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的效仿照搬,在追求景观构思的同时要注重空间和场所的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立地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根据绿地使用性质、养护条件,分档次、分地段进行设计,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以后的建设和养护把好第一道关。为此,在选择植物及景观配置时,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①本地植物为主,外地植物为辅,适地适树;②抗逆性强,降低养护难度;③寿命长,有较高观赏价值;④植物配置要符合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⑤充分体现主题,以人为本,这样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可丰富品种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

3.2 提高园林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关 在提高科学规划水平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尽量按照图纸施工,更换树种也要进行考察,种植一些切合实际的树木。还要健全施工组织,提高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按照市政规范严把苗源关,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实行科学组织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下一步的绿化养护管理做好铺垫。

3.3 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保护城市绿化成果

3.3.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管理单位自己组建队伍组织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效能,建立长效、可实施的严格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加强监管。

3.3.2 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绿化养护工作,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园林养护机械化、专业化、科技化。对花草树木病虫害有的放矢进行监控、跟踪、防治。

3.3.3 严把绿地养护准入关,认真履行合同。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3.4 要确立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把“依法治绿”延伸到“依法养绿”的领域中去。我国现行法规、条例,对绿地建设和配套建设,对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砍伐树木的行为,都有了具体规定。但是,对“失养、失管”慢性摧残绿地的现象,却没有调控措施,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绿地养护的规制。

3.3.5 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制定“定岗、定人、定工作量、定标准、分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对每位养护管理人员按月进行考核,奖勤罚懒,纳入年终考核目标。每个管理人员需对照合同作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有步骤按计划落实执行。

3.3.6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爱护绿地、树木的社会风尚。

绿化养护的主力是专业队伍,同时要争取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倡导“依德治绿”,表彰和奖励绿化先进单位和绿化积极分子。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4

1 严寒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斜伸, 横跨东北、西北、华北3大地区, 地处亚欧大陆, 位于中纬度地区。从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 其大部分地区处于东亚季风的影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复杂多样, 严寒天气占据着主导。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文化出发,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 目前正在朝着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方面迈进。在这些地域情况的影响下,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就需要从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高效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这4个方面予以实施。

2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2.1 注重对景观绿地面积的保护

受内蒙古地势的影响, 在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上, 对景观绿化面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中, 城市绿地面积的侵占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而人为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内蒙古地区, 其原本的绿地就有限, 若在城市建设中继续侵占将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内蒙古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实施上, 首先要加大法律保障体系, 在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前提下, 来更好的维护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同时, 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 对管理的制度进行加强, 城市中的绿化水平和景观水平才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2.2 加强防护林的建设

在自然绿地资源上, 内蒙古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先天环境, 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给内蒙古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 受过渡放牧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在不断的加深, 此时, 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加强对内蒙古地区防护林和防沙林的建设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片、带、网多种模式结合的方法, 结合农田、河岸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力度, 实施防护林建设, 在维护城市植物面积上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使城市周边的植物得到更好的恢复和保护, 还能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和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 在城郊种植耐寒性强的植物, 注重对内蒙古地区灌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至关重要。

2.3 凸显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建设

城市在植物景观上的发展, 如何将城市的特征凸显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凸显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着手点, 在内蒙古地区, 随处可见的文化设计、城市标识、雕塑小品、建筑风格都将内蒙古的文化特征和鲜明个性, 生动而又形象的凸显出来。内蒙古作为一个移民地区, 其具有着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城市风貌更是多姿多彩, 此时, 在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将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将内蒙古地区的地域风貌展现出来, 还能够有效在凸显出内蒙古的文化特色。同时在绿色景观建设的过程中, 对城市建筑和植物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两者统筹实施, 这对内蒙古城市发展和城市植物景观的和谐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好体现。

2.4 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是在保护和发展中建立起来的, 从内蒙古地区草坪建设的沉痛历史分析, 推广自然的草坪化建设, 倡导、发展、保护耐旱的乡土草地模式, 是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内蒙古地区, 不仅极寒, 而且严重缺水, 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就应该因地制宜的发展乡土乔木和灌木这2种耐旱性植物, 并对自然杂草做特别的保护。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地区的水源进行充分的分析, 通过采集雨水、回收利用污水等手段, 对有限的水资源实施循环式的应用, 以此来维持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严寒而又极度缺水的地区, 其在发展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上, 一定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保护好原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对城市的植物景观实施总体性的规划, 设计合理而又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向合理化、人文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丽颖.严寒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论文 篇5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包含3点,即地域性、效益性以及包容性等。

1.1地域性

城市园林景观在地域性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这一特点不但是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园林景观固有的一个基本属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与北方的植物园林在植物种类等各个方面上存在极大的差别。比如我国北方城市中,在其园林中最为多见的树种就是落叶树木;而在我国南方城市中,其园林内的树种大多数是常绿阔叶树木,一年四季常青。

1.2效益性

城市园林景观,不但要具有植物景观的效益性,同时,还必须包含城市园林建设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效益。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城市园林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植物的美化、绿化上,这一效益是园林建设所独有的功能,是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所不具备的。作为一门艺术的园林景观,不但要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必须将城市的生活特色与文化特点展现出来,所以,城市园林景观效益的体现,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不懈追求的重要内容。

1.3包容性

植物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园林设计与植物搭配的方式可以将其展现出来。城市园林景观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幽径、假山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等方面。将园林景观的包容性充分、有效的展现出来,且对其包容性进行不断提升,是展现城市园林特色的关键手段。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2.1因景得宜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基础就是地形。由于地点与环境条件的不同,园林景观会进行灵活多变的景物组合,依山靠水,将自然美景都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对园林景点的布置而言,地形的规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

2.2安全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区,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所以,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在空闲的时候到景观区休闲、娱乐。但是园林景观区同样隐藏着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对部分弱势群体而言,极易出现安全性事故。所以,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安全性充分考虑其中。例如在池塘的边缘,可以设计具有装饰性的安全护栏,从而避免人们不慎掉入水中;应该定期对一些玩具或者运动器材进行维修、加固,甚至是更新,以便有效确保居民的安全。

2.3实用原则

我国古代的庭院具有田园气息,在庭院中通常种植各种草药或者果树。然而,不论是庭院还是城市园林景观区,所种植的植物功能都必须符合多元化的特点,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实用性,尽量在园林植物种植中实现绿化、美化、香化等。换句话讲,就是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将植物的各种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例如花色、叶色、姿态以及体形等,以便保证城市园林景观周边绿地中常青,同时,保证植物色相的多样化,使园林绿地的艺术性得到提高,进而打造出具有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情境。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分析

在城市园林的立意布局与景区中不同主题的分配,以及园林的精神功能与物质内容等均展现多元化的美学思想与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启迪意义。

3.1汲取现代艺术理念,开拓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

人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后世子孙的发展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得以转变。怎样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不仅能够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相符合,同时,还必须具备鲜明的现实意义,这就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艺术逻辑方面所急需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古典逻辑推动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园等园林的快速发展,并使其辉煌于全球;假使现代逻辑无法进行本质性的改革,那么就难以推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变革。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施瓦茨与沃克等人,在设计理念与思路上都或多或少受极简主义艺术的影响。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极为繁杂,不只是单一的艺术思潮对其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多样化的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种类的艺术出现交叉与融合,进而实现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是较为困难的事情。然而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之下,即不仅能够充分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必须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符合。

3.2注重现代技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自然景观的表达方面,人们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并且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打造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用来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加以改进,同时,也对美学观念进行有效的更新。通常,古典园林在技术条件方面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与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观的完美表现,不能使景观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极为有利,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内融入最新的设计素材。所以,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发挥着极为深远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管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景观,其设计灵感均来于自然,自然景观是不断更新、不断改变的。植物的枯荣、四季的交替以及河流的枯竭等,都将推动自然景观出现明显改变。但是引入的现代技术因素中,更为重大的意义就是对一系列生态观念的引进,例如系统观、平衡观等。在引进最新观念的帮助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对自身的设计观念进行更新与转变,将设计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且将周边生态环境的范围与影响纳入考虑的范畴,例如和不同种类的鸟类、昆虫、动植物等之间的关联性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上述因素加以高度重视。

四、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生态设计;生态园林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1.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1.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1.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1.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1.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2.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入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2.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相对而言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对局部环境有较强调控作用的为二级,如小区级的游园、绿地、林荫道等.对局部微环境调控能力也较小的为三级,如以铺地为主的活动广场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2.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有足够宽的廊道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能源的流动;在开发区或已建成区内用小的自然资源拼块和廊道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这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廊道网络的节点是廊道的交结区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汇,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调控的辐射性都很强,因此景观生态元的位置与廊道网络节点相耦合,可更好地发挥其美化和生态的效能.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4景观生态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生态元都有其美学和功能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实现应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景观生态元中各种自然资源是异质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由于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倾向于同质分布,例如:我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硬地,需要大面积的观赏草皮或单一林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就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元維持同质分布状态比异质分布状态要耗费更多的物质和能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质来造就整体的异质性.尽量保护景观生态元中景观的异质性,可以减少人工维护的费用,提高景观生态元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生态化设计就应该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生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绿地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城市绿地应该走出唯美价值标准的层次,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

3.结语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7

1 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由于很多花卉植物不适应本地气候, 造成引种困难或失败, 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本地的树种和花卉, 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 仍然可以为城市绿化贡献一份力量。

1.1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由于适应性强、易成活、栽培管理成本较低等特点, 本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但由于在绿化中, 一些单位或施工方不重视规划, 个别专业人员设计水平有限;一些施工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只求速度不计生态习性, 私自简化施工和管理, 降低规格和质量, 使乡土植物不能科学配置, 浪费了植物资源。因此, 东北地区城市绿化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乡土植物优先原则, 使乡土树种真正成为东北地区绿化的当家树种[2]。

1.2 绿化植物的优化配置

行道树或庭园树可选沈阳桧、青扦、白扦、银杏、水曲柳、刺槐、梓树等, 因其生长较为稳定且易成活, 抗性也较强;景观树可选白腊、栾树等, 因其形态可鞠, 更适于沈阳地区土质;观赏树可选山桃、稠李, 以其挺拔的姿态、粉白的花朵、黄褐的树皮等特点颇具观赏价值;观果造型树可选茶条槭, 其红色秋叶造型效果不亚于女贞;传统果树品种可选桃、杏、李、梨等, 可使绿化景观更加富有灵活性和趣味性;景观群落如油松攀附地锦———丁香或金银木———剪股颖或白三叶, 再视季节配以时令草花, 可以极大地丰富景观层次, 提高绿化生态效率;林下栽植玉簪等耐荫花卉, 或者群植菊花、芍药等, 或在乔木群落中混入珍珠梅、榆叶梅、连翘、金银木及绣线菊类、丁香类、藤类等, 或者灌木类沙棘柠条、紫穗槐等;京桃、山杏等小乔木与榆叶梅、紫丁香、红刺玫、黄刺玫等或花期长或有香味或适应性强树种配植, 乔灌花草的结合, 互补有无, 优化配置。大型群落景观一般选株高30~60cm且色彩鲜明或花期较长的植物来营造, 能够产生丰富的色相和季相变化, 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化、人性化相结合, 达到自然生态和美学艺术的高度和谐统一。

2 东北地区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除了植物选择和配置的问题以外, 园林树木的病虫危害也是导致东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病虫害有美国白蛾、槐树溃疡病、杨柳树腐烂病、丝棉木金星尺蠖、白纹羽病等。

2.1 美国白蛾

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 尤其以阔叶树为主。防治方法主要是: (1) 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 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 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 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2) 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药剂首选生物防治:0.12%藻酸丙二醇酯 (藻盖杀)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液, Bt乳剂4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 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2.2 槐树溃疡病

东北地区栽植了很多国槐, 尤其是在街道和景观大道的两旁, 其枝繁叶茂的美景能够给人极大的视觉享受, 但是国槐容易发生槐树溃疡病, 造成树干和枝条枯死。针对槐树溃疡病, 通常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 对新栽培的国槐, 要进行树干涂白处理; (2) 对于已经在城市生长多年的国槐, 如果曾经爆发过槐树溃疡病, 刮掉发病树干和枝条的病斑, 然后在刮皮处涂抹40%的福美砷50倍液, 或者用植物油25份+1份70%甲基托布津液, 以避免病虫害再次复发[3]。

2.3 杨柳树腐烂病

杨柳腐烂病在华北、东北等地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新疆杨、马氏杨、北京杨、青杨、毛白杨、合作杨、柳树等树木的树皮, 严重时造成树木枯死。防治方法:加强树木肥、水等养护管理, 增强树势, 增加抗病能力;特别是新移栽的树木, 要保持好苗木水分, 适度修剪, 及时浇水养护, 促使树木快发芽。树干涂含油量5%蒽油乳剂, 或10~20倍的20号石油乳剂, 或涂白 (生石灰5kg, 硫磺粉1.5kg, 食盐2kg, 水36kg) , 防止病菌侵入并有杀菌作用。对较大病斑可在病斑上涂蒽油原液, 或砷平液, 或不脱酚洗油, 或3倍的碱水等治疗。

3 结语

影响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因素的努力, 从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各种手段, 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生态建设。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建立生态良好的森林城市, 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承红.浅谈东北地区园林植物选配[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25, 12:124-126.

[2]吴宪亮, 梁雪, 杨帆.乡土植物在沈阳地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11, 11 (6) :734-737.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8

合肥市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和秋季较短, 夏季和冬季较长。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 最低气温大概为-10℃, 最高气温大概为40℃。降雨量为1 000~1 200mm。植物主要有壳斗科、樟棵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杨柳科等。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合肥城市版图迅速扩大。每年都有大量居住区的建成, 同时由于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越来越注重, 给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国家的集约化用地政策, 新建住宅绝大多数为高层建筑, 建筑和人口密度大, 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 人均绿化面积小。这也是当前整个中国城市居住区的特点, 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特点, 在有限空间内科学地、艺术地利用各种园林元素去营造既有景观功能又有生态功能的当代园林。

2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营造

2.1 地形与土质

2.1.1 地形分析

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就讲究“叠山理水”。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源贯通, 全园生动”, 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 “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 这些至理名言, 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由此可见地形的营造在园林中的重要性。而当今的城市居住区除去建筑占有的空间留下来营造园林的空间就很有限, 一般小而零碎。不允许大面积地用来“叠山理水”。而是通过做“微地形”、“水溪”、“游泳池”来营造。

设计阶段就要求“一高一底”, 即建筑的室内地坪的标高要比室外的道路标高要高30~60cm, 这样室内外有一个落差才给做微地形提供条件。室外的主干道和园路的标高要低与周围土方的标高, 被道路分割的一块块或大或小的地块都应该饱满富有起伏感, 这样就会营造出“山蹊 (路) 随地作低平”人在山中走的意境。饱满起伏的微地形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在微地形上种植的植物也会增加空间感和有利于排水。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 土方调配应因势利导, 水系挖出的土方就地堆坡, 尽量减少土方的转运。

2.1.2 土质分析

居住区的建筑做好后绿化地块的土方中一般都会有大量建筑垃圾, 首先要求把其中的建筑垃圾集中、清理、外运或挖埋, 土方不够的需要外运。一般外运的土方都比较干净, 作为表层种植土。合肥地区的土方多为黄粘土, 有机质含量低和通气性差。可掺入一定量的营养土和沙, 增加种植土的营养和平整度,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

2.2 水景分析

一般景观投入较高的居住区, 都会用水景来提高景观效果。水景可分为天然景石做驳岸的水系和人工材料贴面水景、游泳池。水景施工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设计要求做好防水, 一旦防水没有做好, 渗、漏水在施工后很难去维修。

2.2.1 天然景石水系

天然景石做驳岸的水系中, 天然景石常用卵石、桐庐石、黄石、太湖石等。驳岸上会在景石缝隙间种植南天竹、黄馨、龟甲冬青等灌木以软硬搭配, 在水中可栽植再力花、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花莲等水生植物以增添美感和净化水质。水系一般用跌水分为几段, 使水可以循环流动, 在标高最底处往往会做一块面积较大的开阔水面使水系显得更加大气。在开阔水面可堆垒一个小岛或安置喷泉、雕塑小品等以丰富水景 (图1) 。水系在穿越园路时必设置桥, 既是交通功能的需要也更是景观功能的需要。

2.2 人工材料贴面水景、游泳池

人工材料贴面水景、游泳池现代感很强, 和高层建筑也比较容易融合, 通常会在岸边放置一些户外家具, 增加休闲感。游泳池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夏季可以为业主提供消暑的好地方 (图2) 。

2.3 建筑小品分析

亭、廊架、园路、小品与雕塑、置石与假山在居住区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景观功能。但造价通常较高, 时间一长需要修缮, 且和建筑都属于硬质的, 不宜过分繁多。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与节奏的加快以及国际化的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繁杂、细腻的构图形式已不适宜。建筑和小品越来越讲究细节的简洁、图案的抽象、造型的独特, 另外, 新材料、新方法的现代科技产品在园林景观上以又有大量的运用[1]。

2.3.1 亭

亭是中国古园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代园林亦是如此。居住区园林更要提供休憩的场所, 亭通常有木质的、混凝土的、钢构的等每种材质和样式的亭都有它独特的韵味。需要指出的是, 现在有的亭只有一个框架, 顶棚不是密封的, 亭内也没有坐椅, 这类亭仅有观赏功能没有休憩的功能, 此类亭不宜多用。当代居住区的廊架多有小、短、空等特点。

2.3.2 园路与广场

园路的形式主要由面层的的材质和贴法而变化。需要注意的是, 园路的走向除规式外通常都要避免直来直去, 无论建筑是否是规则势分布, 进户的园路都可以做成蜿蜒曲折富有曲线美, 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图3) , 广场则需要注意遮荫。

2.3.3 小品与雕塑

小品与雕塑的表现形式很丰富, 变化多样, 通常是不同居住区来表现各自不同风格的重要途径。

2.3.4 置石与假山

合肥的居住区景观运用置石较多。置石主要以大卵石为主, 其次是黄石和太湖石。景石宜选用体量一般为1t左右, 3~4块1组, 大小搭配。每块景石都要把部分埋到土中, 给人从土中长出来的感觉, 在景石边缘可栽植兰花、麦冬、南天竹等一些植物做衬托。在小区的视线交汇处或空旷的草坪上点缀一组景石,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但置石不宜繁多。在那些硬质景观较少的居住区可以很有效的弥补硬质景观不总的缺点, 而且造价不高, 不用维修, 还能与绿化很容易融合。假山因为小体量的没有视觉冲击力而大体量造价较高, 所以合肥的居住区景观做假山较少, 有少数景石假山和塑石假山。

2.4 植物配置的原则

现代居住区植物配置一般要求大绿量, 多层次, 多季相变化, 多花, 以满足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用于配置的植物见表1。

乔灌草相结合, 上层为大乔木, 中层为小乔木、大灌木, 下层为球类、色块, 底层地被植物、草坪。落叶与常绿相结合, 建筑物的西北面适宜种植常绿, 南面适宜种植落叶。乡土树种为主, 引进树种为辅。绿色树种为主彩色树种为辅乔木。乔木的规格一般在胸径12~30cm为宜, 不提倡使用规格过大的乔木, 那会对苗木的原产地的生态是一个巨大的破坏。色块苗木的冠幅在40~70cm为宜, 冠幅过小栽植后会显得不够饱满。尽量避免在居住区道路旁规则式的栽植行道树, 使人产生约束感。而随意自然式种植会使人感到很放松的氛围。

3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在居住区景观一般存在人工痕迹多, 后期养护成本高, 而物业对养护投入不多、不专业后期养护质量差。水系用水和灌溉用水不科学环保, 水系用水要么高成本地使用一次性的城市自来水, 要么注入的景观用水长期不净化、不更换, 要么干脆让建设期投入大量成本的水系干涸。各种园林要素配置不科学、不协调, 没有美感和季相变化, 风格趋于雷同。

对于养护要发展专业的养护公司参与到居住区的养护工作中;景观用水要提前科学设计利用雨水和循环、净化用水;提高整个园林从业者的专业水准;减少硬景在整个园林中的比重;尝试发展少人工痕迹、低养护的、仿自然的节约型城市园林。尽可能少的土地、水、和财力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城市。技术上, 必须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遵循地方性、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提倡“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白话景观和白话城市, 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2]。

摘要:对合肥市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 从地形、土质、水景等方面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进行了探讨, 通过人工水景、景石溪流、园林小品等阐述了园林景观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指出了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绿量,营造

参考文献

[1]林小峰.园林建筑与小品[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9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自1881年建制以来,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青岛地区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做支撑,青岛的植物景观在整体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城市化进程中园林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青岛地域环境概况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主城区三面环海,海岸线蜿蜒曲折。市区有浮山、太平山、青岛山、伏龙山、信号山等多处山岭,位于东北部的崂山海拔1 132.7 m,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青岛市区年平均气温12.2℃,极端高温36.2℃,极端低温-16.4℃。年平均降水量775.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3%。优越的水热条件及地理位置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青岛园林植物景观现状

青岛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组成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另可见到不少东北植物区系的植物;在东南沿海及海岛上,还有属于亚热带植物的山茶(Camellia japonica)、楠木(Phoebe zhennan)、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青岛地区植物丰富繁茂,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多,组成植被建群种又最多的地区[5]。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城市园林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高速的城市扩张过程中,青岛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地域特色的逐渐丧失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红瓦、黄墙”,是个性鲜明的老青岛城市景观的真实写照。但现代城市的功能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城市的形态与发展,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如今青岛的城市风貌亦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迁,滨海小城的婉约在某种程度上早已失却,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趋于淡化。植物材料及设计手法的趋同使得本应最具地域性的园林植物景观也逐渐失去了特色,而植物景观个性的泯灭,又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丧失。

2.2 植物景观发展不均衡

随着“大青岛”规划与建设展开,城市中心东移,青岛城市格局出现了历史悠久的西部老城风貌区和极富时代精神的东部新城区。西部老城风貌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部分区域作为疗养用地而得到很好的保护,植物生长环境极佳,种类丰富,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生长早已进入最佳观赏期,如八大关及周边老城风貌区以其优美的植物景观闻名遐迩。而东部新城区建成时间有限,城市中心东移后承载了城市大部分功能,人类活动干扰大,导致植物生长状态不及老城区。旧城区是指城市扩张初期在老城外围形成的区域,由于人口较为密集,城市用地紧张,旧城区绿化少,植物景观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2.3 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而闻名国内外,主要得益于其山海资源。

青岛市内分布着多处山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青岛市政府规划建设为山头公园,主要包括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等。由于建成年代较早,几个山头公园的植物种类均较为单一,群落构成多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及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Atropurpure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等常见小灌木的简单组合为主,植物景观缺乏设计,层次不明显,未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各山头公园在规划设计上亦差别不大,游览观赏内容趋同,缺乏各自特色,对市民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山头公园还存在着可达性差、分布不均的问题。山头公园往往规模较小,而周围住区混杂,部分公园甚至淹没其中,不为人知。这些都影响了其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青岛市对滨海一线的开发由来已久并形成了滨海步行道与海水浴场组合的景观格局,这种带状空间的连续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观的单一。另外受透海要求的制约及海潮风影响,经连续多年的滨海步行道建设之后,硬质景观所占比重偏大,自然景观日益减少,植物在数量及种类上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青岛理想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除了一些重点区域如五四广场以及东海路等,大部分区域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普遍绿化的水平,丰富的植物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植物景观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营造北方滨海山城特色植物景观

3.1 充分尊重并利用地域环境条件

北方城市冬季景观的萧条一直是城市绿化的一大难题。然而青岛虽地处北温带,但是却拥有较多的常绿、半常绿阔叶植物,与同纬度其它城市相比,在营造冬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青岛地区园林中常见的常绿阔叶植物有女贞(Ligustrum lucidum)、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石岩杜鹃(Rhododendron obtusum)等,利用好这些常绿植物,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景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凸显地域特色。

城市腹地植物景观提升的重要一环在于山头公园的改造。山头公园作为山地城市的特有景观资源应当得到重视。点状分布的山头公园规模虽小,但具有丰富的地形变化,为营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对山头公园本身进行改造,增加植物多样性,构建健康植物群落的同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设立完善的指示系统从而增加可达性,无疑是提升区域景观的有效途径。山头公园的不均匀分布受山体位置的不可抗力影响,因此通过规划手段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为市民提供足够的具有较好植物景观的休闲活动场所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在缺乏建设大面积绿地的条件下,发展分散的小块绿地,做精做细是改善城市景观的一个途径。

滨海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局观,协调好城市和海的关系。一方面要考虑陆地上海的可视性,合理规划透海视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从海上眺望城市的视线,以良好的植物景观形成的背景,将使青岛的城市形象获得巨大提升。此外,滨海植物景观的配置还要注意海边特殊环境对植物的影响,选用黑松(Pinus thunbergii)、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抗海潮风的植物作为屏障,并结合地形为其它植物创造适生环境。

3.2 缩小差距,均衡发展

城市不同区域发展主题不同,造成了东西部植物景观的差异,但新城的植物景观建设应对老城有所继承,保证新旧城市形象上的连续性,并以此强化城市的归属感。旧城区用地紧张,可通过立体绿化等手段,同时结合城市改造,规划建绿,在尽可能增加绿量的基础上,兼顾植物景观的质量。沿海带状分布的滨海步行道存在着服务半径过小的问题,虽然对改善城市形象,发展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未能真正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园林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市民,只有协调好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3.3 植物景观符号的提取与运用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红瓦、黄墙”精辟的概括出了青岛的城市风貌,其中“红瓦”“黄墙”是对老城区建筑景观的抽象,红黄两种颜色作为一种符号,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旧城市景观上的连续性及城市特色的凸显,减弱了新老城区的割裂感。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也可通过提炼具有典型性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植物群落或应用形式,加以推广。如五四广场及开发区政府前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纯林,在功能及景观上均极为成功。但应注意的是,植物造景要紧密结合场地特性,不能盲目套用。八大观景区是青岛人工植物景观的精华所在,值得深入研究;崂山风景区则有着丰富的自然植物景观,对于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二者是提取青岛特色植物景观符号的理想对象。

3.4 丰富植物多样性

青岛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多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被德国、日本侵占的历史造成的。植物多样性作为体现多元化的元素之一,却是受自然与历史两方面因素影响的。一方面,青岛特有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植物材料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徳占期间,自国外引入了多种优秀植物,如黑松(Pinus th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等,如今都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骨干树种。

3.4.1 开发乡土植物资源

青岛地区是山东半岛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区域,充分挖掘现有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设计,较之引种外来物种,不仅投入量小还能避免植物景观趋同,无疑是事半功倍之举。协调好苗圃苗木储备与建设用苗的关系,科研、生产和应用完美结合,是优秀植物景观营建的前提。

3.4.2 引种外来树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引入外来树种丰富城市绿化已越来越普遍,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也为引种驯化工作创造了条件。引入外来树种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从同纬度地区如日本和美国引入优秀园林植物,提高植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植物景观;二是从南方地区引入常绿植物改造城市冬季景观。青岛与南京极端最低气温相近,青岛小气候条件优越地段可以引种南京地区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植物[6]。但在对引种规模较大的青岛开发区的调查中发现,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常绿阔叶树冬季生长状况欠佳,能否抵御极端低温,还有待时间检验,故大规模的引种仍应慎重,同时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

4 结论

植物是构成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营造在改善城市生态和城市景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域性的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其重要性及带来城市景观新突破的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及社会问题[7],如今城市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植物造景的新问题,理应通过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尤其是树种规划来解决。植物景观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其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良好的植物景观是岁月累积的结果。城市规划与树种规划并行,在解决城市功能问题的同时,解决城市景观及城市生态问题,避免盲目性,保证城市建设少走弯路,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前虎.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危机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6,30(1):34-40.

[2]姚士谋,陈振光.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策略的综合分析[J].城市规划,2006,30(Z):60-65.

[3]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赵涛,李煜绍,孙蕴山.当前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39(5):80-84.

[5]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阎传海,徐科峰,侯方高,等.青岛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及其指示意义[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6(2):53-57.

华北地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篇10

1 我国华北地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问题

华北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 缺乏一定的文化地域特色, 华北有许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 往往只是模仿其它的设计方式, 换汤不换药, 没有深入挖掘华北地区的景观资源, 不仅破坏了区域内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没有充分反映华北相对寒冷的地域特色。例如华北冬季很冷, 一些设计者生搬硬套南方的设计方法, 没有在华北寒冷的环境中增加一点靓丽的色彩, 偏偏采用灰白的色调更加突出华北的寒冷。第二, 没有充分考虑到华北的寒冷气候, 华北寒冷, 四季分明不同于南方, 但是由于华北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起步太晚, 一些城市设计者往往没有新意, 仿造南方, 例如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上, 忽视了阳光与建筑格局的关系, 忽视了建筑物的位置与风向的关系, 忽视了季节性变化等, 一些在夏天看着很美的景观, 到了冬季就成为摆设;另外华北具有广阔的空间, 却忽略了这样广阔的空间如果没有建筑物的遮挡, 势必会使冬天深受冷风的侵袭, 这些都忽视了华北的寒冷。第三, 华北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不合理。首先植物的种类较单一, 有的小区没有树木只有植被, 有的小区却只有树木, 缺乏一定的草地, 很少有将花草树木组合在一起的景观, 这种单调的设计形式, 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其次只注重视觉效果, 忽视实用性, 只在居住区内种植成片成片的草坪, 这样夏天看着很美, 但是到了冬天, 草坪根本无法遮挡凛冽的寒风, 草坪就无能为力;最后盲目引进热带植物, 导致植物的成活率降低, 总之华北居住区景观设计就是存在植物单一, 缺乏多样性的问题。第四, 华北水景建造不适合, 例如夏季使用的喷泉在冬天就得闲置起来, 如果缺乏一定的维护, 就很容易产生冻裂。

2 华北地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景观设计的原则

第一, 针对华北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华北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首先应该遵循突出华北城市的地域化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结合当地的文化气候、风俗, 从而为当地城市的居住景观设计确定主题, 即以地域特色为中心, 设计的风格和形式都要围绕主题进行展开, 不能毫无目的移植, 应该因地制宜, 突出华北特色。

第二, 对于华北夏季炎热、冬天寒冷、春天温暖、秋天凉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对华北居住区的设计的原则还要遵循季节性再设计的原则。例如, 可以在华北寒冷地区多设置一些较高大的树木, 例如乔木等, 还可以在冬季多设计一些冰雪活动, 这样不仅体现华北人的热情, 还能够体现华北气候所体现出的特有的文化底蕴。基于此, 从景观设计季节性的原则来看, 应该重点突出冰雪的重要性及应用, 如冰灯、雪雕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人员应该让冰雪资源成为华北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第三,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此原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华北现有的居住区的环境来进行景观设计。为配合华北的历史文化气息, 景观设计的风格应尽量朴实无华;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设计植被, 不破坏原有环境;景观设计所用材料尽可能在本地选取, 达到节约设计成本、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第四, 遵循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应该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除此, 在小区内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该适当添加一些人文因素, 例如可以多设置一些桌椅板凳, 娱乐休闲场所, 设置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这样可以增进人们的交流, 体现景观设计的亲和力。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 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 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景观设计的立意切忌为了项目的商业炒作, 张冠李戴或东施效颦。

2.2 从构成要素上进行景观设计

所有居住区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 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 而且还参与到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本文主要从水和植物的构成要素来探讨。

2.2.1 水的要素。

给予华北居住区的现状调查, 景观区设计缺乏水景, 而水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笔者认为, 华北居住区的水景布置应多采用点状、线状水体, 在景观设计中刻意设置喷泉或者水景小品, 并以此为焦点展开植物的布景。另外, 采取流线型的循环大型水体, 更有利于水资源的净化处理, 也能体现出华北文化的大气磅礴。因为华北地域广阔, 更适合造面积很大的水面, 到了冬季, 就会上冻, 我们充分利用华北寒冷气候, 大力开展冰上运动, 即可充分体现华北城市的特色, 还能更好地丰富冬季人们业余生活, 应该说, 使其发展成一个特色。

2.2.2 植物要素。

第一, 培育色彩丰富、姿态良好的多样化树种;第二, 充分考虑季节的变化, 春天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于春天生长的积极向上的植物, 如桃花和梨花。夏天最重要的是避暑, 我们可以选择树叶繁茂而树荫阔大的植物, 如柳树和榆树。秋天可以选择杨树, 体现那种枯黄的感觉。冬天最重要的是欣赏雪景, 因此, 可以选择松树和梅花作为景观。雪后的梅花, 风情万种, 为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片妩媚。第三, 植物栽培形式应该多样、合理;第四色彩丰富, 华北城市居民区应该选用色彩鲜艳的植物, 为漫长而色彩灰暗的冬季带来一些亮丽。

3 结语

综上所述, 文章通过分析华北地区景观设计, 指出华北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华北的环境特点和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华北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独具特色, 突出与南方的景观差异, 因地制宜, 提高华北居民的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付根, 薛金国, 尤扬.城市园林设计[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 张国栋.园林构景要素的表现类型及实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探讨 篇11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与生存环境的保护

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广大民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陌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的灭绝以及资源枯竭等,对生态平衡带来极大影响,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威胁,进而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降低。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展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发展绿色、环保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手段。所以,强化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极为有利。

1.2 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城市园林景观区,是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场所。园林景观区内包含一定文化特色的风景和绿色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

1.3 有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开始逐渐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然而受到商品化、标准化的影响,城市特色发展逐步消失。园林景观建设通过生态自然的方式,让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使城市蕴含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对城市地方化、民族化建设,以及民族文化的展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包含3 点,即地域性、效益性以及包容性等。

2.1 地域性

城市园林景观在地域性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这一特点不但是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园林景观固有的一个基本属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与北方的植物园林在植物种类等各个方面上存在极大的差别。比如我国北方城市中,在其园林中最为多见的树种就是落叶树木;而在我国南方城市中,其园林内的树种大多数是常绿阔叶树木,一年四季常青。

2.2 效益性

城市园林景观,不但要具有植物景观的效益性,同时,还必须包含城市园林建设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效益。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城市园林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植物的美化、绿化上,这一效益是园林建设所独有的功能,是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所不具备的。作为一门艺术的园林景观,不但要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必须将城市的生活特色与文化特点展现出来,所以,城市园林景观效益的体现,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不懈追求的重要内容。

2.3 包容性

植物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园林设计与植物搭配的方式可以将其展现出来。城市园林景观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幽径、假山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等方面。将园林景观的包容性充分、有效的展现出来,且对其包容性进行不断提升,是展现城市园林特色的关键手段。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因景得宜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基础就是地形。由于地点与环境条件的不同,园林景观会进行灵活多变的景物组合,依山靠水,将自然美景都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对园林景点的布置而言,地形的规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

3.2 安全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区,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所以,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在空闲的时候到景观区休闲、娱乐。但是园林景观区同样隐藏着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对部分弱势群体而言,极易出现安全性事故。所以,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安全性充分考虑其中。例如在池塘的边缘,可以设计具有装饰性的安全护栏,从而避免人们不慎掉入水中;应该定期对一些玩具或者运动器材进行维修、加固,甚至是更新,以便有效确保居民的安全。

3.3实用原则

我国古代的庭院具有田园气息,在庭院中通常种植各种草药或者果树。然而,不论是庭院还是城市园林景观区,所种植的植物功能都必须符合多元化的特点,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实用性,尽量在园林植物种植中实现绿化、美化、香化等。换句话讲,就是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将植物的各种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例如花色、叶色、姿态以及体形等,以便保证城市园林景观周边绿地中常青,同时,保证植物色相的多样化,使园林绿地的艺术性得到提高,进而打造出具有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情境。

4.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分析

在城市园林的立意布局与景区中不同主题的分配,以及园林的精神功能与物质内容等均展现多元化的美学思想与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启迪意义。

4.1汲取现代艺术理念,开拓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

人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后世子孙的发展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得以转变。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极为繁杂,不只是单一的艺术思潮对其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多样化的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种类的艺术出现交叉与融合,进而实现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是较为困难的事情。然而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之下,即不仅能够充分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必须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符合。

4.2注重现代技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自然景观的表达方面,人们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并且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打造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用来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加以改进,同时,也对美学观念进行有效的更新。通常,古典园林在技术条件方面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与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观的完美表现,不能使景观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极为有利,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内融入最新的设计素材。所以,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发挥着极为深远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管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景观,其设计灵感均来于自然,自然景观是不断更新、不断改变的。植物的枯荣、四季的交替以及河流的枯竭等,都将推动自然景观出现明显改变。但是引入的现代技术因素中,更为重大的意义就是对一系列生态观念的引进,例如系统观、平衡观等。在引进最新观念的帮助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对自身的设计观念进行更新与转变,将设计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且将周边生态环境的范围与影响纳入考虑的范畴,例如和不同种类的鸟类、昆虫、动植物等之间的关联性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上述因素加以高度重视。

5.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区内的景观环境,已经逐渐发展为人们极为关注的内容。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加以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摒弃原有的成见,不局限在现有的经验中,不断发挥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建设富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优美的城市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篇12

1.1绿地

园林绿地的设计有3种, 规则、混合和自然。规则式具有欧洲特点, 讲究驯服自然, 多是直线、圆圈, 呈对称分布, 各种人为的迹象, 这是与中国园林设计的不同之处。按照园林的设计意义, 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 仿照植物的群落结构, 经过艺术性的改造, 做成带有自然气息的生态绿地。在设计中, 需要多多考虑植物的生理特征,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挑选树种, 避免种间竞争, 以形成稳定合理健全的群落结构。树、花、草是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中的3要素, 均是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但要因地制宜。

1.2 建筑

首先要因地制宜, 能够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北方与南方的建筑各有特色, 南方的房子多斜坡, 白墙黑瓦, 北方的房子多厚墙, 呈轴对称分布。建筑设计要与所选地的实际情况结合, 在总体的结构上要依形就势, 并且要利用自然环境的地况。另外建筑物要宁小勿大。和大自然比较起来, 建筑的比重很微小。建筑在设计时, 在空间结构和布局上力求活泼, 安排建筑的空间结构以及组织观景的路线非常重要。内外的空间过渡之处, 经常是吸引游人游览的地方, 也常是游人情感转变的地方。而且明与暗, 虚与实, 自然与人工的彼此转换经常在这样的地方进行, 依次地过渡空间显得尤其重要。中国式的园林建筑经常利用落地窗户、长廊等方式作为交融的介质。

1.3 水体

将水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 能够起到协调水中景物变化, 组织水环境空间的作用;使游人明确游览的路线, 不会迷路。园林中水系构成的空间界面, 是重要的空间构成方面。对水系的处理, 通常是配合水面或水边的物体, 使园林的空间结构更加富有层次感。例如, 桥适合建在水面比较低的位置, 尽量做到曲折低矮, 紧贴着水面而架, 游人行走在小桥上, 借助产生的倒影, 能够看到周围的景物, 增加了层次感。

1.4 山石

假山的安排要体现出自然之趣, 虽是人工却宛若天成。选石要从石头的种类、外形等入手, 比如石头不应选择有人工切割痕迹的, 最好是有点破旧, 长着青苔, 有一些风化痕迹的石头;石头的质量不管好坏, 但石头的材质必须一致, 否则会使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2.1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密集区的环境规划措施

园林景观设计时, 要保持主体景观体量感的效果, 做到主次分明, 体现出坦荡地势的层次感;设计时还要注意配景的点缀效果, 由于水平面积狭小, 可以修饰标志性景观的垂直方向, 形成柔美、大气的景观;绿地面积由于受到建筑物周围环境条件的制约, 布局相对比较松散, 所以设计时一定要加强园林环境的联系, 增强景观的整体感。

2.2 遵循“互惠共生”的原理, 协调好各类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原理指2个物种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彼此相互依存, 互相吸收对方养分, 形成双方“共赢”的局面, 例如“地衣”是藻与菌的结合体, 豆科、兰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再如, 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 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时, 相互都有显著的生长促进作用。要注意的是, 有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另一些植物生长不利, 例如胡桃和苹果, 均不宜种在一起, 森林群落林下的蕨类植物狗脊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 这些都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

2.3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生态园林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 如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尽可能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 尽可能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 减少水资源消耗。例如, 在公园或景区设计中, 常常要设计一些满足游客游览、观光、餐饮需要的雕塑、园林建筑、园林小品设施。为了避免人工设施的建立而破坏生态环境, 可以营造生态餐厅、生态厕所、控制排污等。否则, 容易造成景区公园水质、植被等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3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体现出文化内涵, 融入设计师的思想。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们有一种自然状态的归属感, 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让广大市民在更舒适、整洁、健康的环境中生活, 适应人们日益增加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因此, 需要了解其设计的要素, 并研究其设计要点。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素,要点

参考文献

[1]刘颂, 韩晶晶, 潘霞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途径[J].中国城市林业, 2010

上一篇:事业体制改革下一篇:外阴白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