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斑论文

2024-10-20

外阴白斑论文(共12篇)

外阴白斑论文 篇1

Rho C是Rho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其具有GTP酶活性。Rho蛋白在基因转录、细胞周期调控、调控细胞形态、细胞迁移、恶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据文献报道Rho C在乳腺癌、肝细胞癌、胃癌、食管鳞癌、前列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这些肿瘤的分期及转移相关[1,2,3,4]。外阴硬化性苔癣(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常见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以40岁左右的妇女多见,其次是幼女,主要症状为外阴搔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其中约有4%~7%患有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妇女发展为外阴癌[5]。外阴鳞状上皮癌占外阴恶性肿瘤的80%以上,约60%左右患者合并有外阴硬化性苔藓[6]。目前两种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并且外阴硬化性苔藓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展为外阴鳞癌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Rho C的表达与外阴硬化性苔癣和外阴鳞癌发生、发展是否相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55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活检存档的蜡块,其中包括30例外阴鳞癌,15例外阴硬化性苔藓,10例正常外阴皮肤。所有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均完整,所有标本均经两位资深病理医师确认,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收集外阴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8±5.9)岁。30例外阴鳞癌患者依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Ⅰ期8例,Ⅱ期15例,Ⅲ期5例,Ⅳ期2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8例,中分化7例,低分化5例。有淋巴结转移8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

1.2 实验试剂

兔抗人Rho C多克隆抗体、即用型SABC试剂盒、DAB显色液均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免疫组化

石蜡切片均进行常规的脱蜡水化。3%H2O2于室温孵育10 min从而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然后再进行抗原修复。滴加5%BSA封闭液,室温20 min,滴加适当一抗Rho C(1∶100)于4℃冰箱过夜,再滴加相对应的二抗生物素化山羊抗兔免疫球蛋白G(Ig G)孵育30 min,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工作液室温下孵育20 min,最后进行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再进行封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2 结果判定

阳性染色判断标准: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浆或细胞膜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运用BX60万能显微照相系统(OLYMPUS,日本)对切片进行图像采集,每张切片中选取5个不同视野,利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Meta Morph(UIC/OLUMPUS.US/JP)计算每张切片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ho C在外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Rho C蛋白于细胞浆及细胞膜上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正常外阴组织中能够表达Rho C蛋白的细胞分布于基底细胞层,但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阳性表达细胞位于表皮中上层,在真皮细胞中未见此蛋白表达。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主要分布在癌巢的异型细胞中。Rho C在外阴正常组织中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为(22.42±1.23),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表达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为(36.07±2.75),外阴鳞癌中Rho C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为(83.51±2.84)。Rho C蛋白在外阴鳞癌、外阴硬化性苔藓与外阴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表达(P<0.05)。见表1。

注:与外阴正常组织比较,aP<0.05;与外阴硬化性苔藓比较,bP<0.05

2.2 Rho C的表达与外阴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Rho C在Ⅰ~Ⅱ期外阴鳞癌中表达为(74.13±2.73),Ⅲ~Ⅳ期为(89.69±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中表达为:高分化为(79.06±5.85),中低分化为(82.12±2.62)。不同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中为(86.23±1.5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74.63±2.56)(P<0.05);Rho C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见表2。

注:不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aP<0.05

3 讨论

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细胞因子间的信号转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6],Ras超家族中Rho亚家族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其在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主要是参与细胞骨架重组、应力纤维形成及调节细胞形状、极性、运动等。研究者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将已发现的约20个Rho GTP酶超家族成员的大致分为5个亚家族,包括Rho亚家族,此亚家族又包括Rho A、Rho B及Rho C三位成员。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原发肿瘤中,Rho C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Rho C全称为Ras同源类似物C,Rho C的CDS全长为582bp,在基因组中的全长约为5 kb,定位于染色体1p21-p13。Rho C蛋白含193个氨基酸。Rho C蛋白在细胞的多种生命过程均积极参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活动,其中,Rho C蛋白与桩蛋白(paxillin)、粘着斑激酶(FAK)、内收蛋白(adducing)和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chain,MLC)等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磷酸化直接相关,并且还参与了细胞运动和迁移的调节。Rho C蛋白通过向下游靶效应分子ROCK(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ROCK)传递活化信号,继而磷酸化多个氨基酸位点,激活并介导下游一系列磷酸化/脱磷酸化反应[7,8]。通过以上途径对调控细胞骨架的重建,同时参与并影响细胞迁移、增殖、转录、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浸润等多种生物学行为[9]。

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有报道称对Rho C蛋白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卵巢癌、膀胱癌中过度表达,与之相一致,研究发现Rho C蛋白在外阴正常组织中弱表达,在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癌中高表达,而且与外阴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其与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及细胞转录等生物学行为在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调节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另外,Rho C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高的外阴癌病例中高表达。Rho C蛋白促进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如下:(1)Rho C蛋白通过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的聚合过程,进而影响细胞形态和极性,此通路还能促进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穿越脉管内皮从而实现远处转移[10,11];(2)Rho C蛋白可通过影响细胞-细胞间、细胞-胞外基质的粘附从而参与调节细胞迁移;(3)Rho C蛋白可以影响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的水平,进而调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er matrix,ECM)的降解及重建,促进局部浸润的发生;(4)Rho C蛋白可以激活磷脂酶C(PL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多种酶类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外阴白斑论文 篇2

内服方:当归、熟地黄、淫羊藿各15克,川芎、白芍、牡丹皮、牛膝、菟丝子各12克,鸡血藤、补骨脂、肉苁蓉各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熏洗方:何首乌、生地黄、当归、赤芍、苦参、蛇床子、百部各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盆内水煎煮20分钟后,加雄黄、冰片各6克,5分钟后捞出纱布包,熏洗患处15~20分钟。每日一剂,每日洗两次。一般用药14剂后可获显效。

治疗期间需禁房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患者平时要注意生活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内裤宜穿宽松的棉织品,忌穿尼龙或化纤制品。清洗外阴不宜用高锰酸钾液或肥皂。

得了外阴白斑怎么办 篇3

我今年40岁。1年前,我在和丈夫同房后由于没有及时清洗外阴,次日便出现了外阴瘙痒的症状。我自行使用了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和妇康栓进行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半年前,由于外阴瘙痒严重,我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确诊患了外阴白斑。医生让我口服维生素E和维生素C,同时外涂肤轻松软膏进行治疗。但我使用这些药物治疗了半年,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请问,我如何进行治疗?

山西 宋萍

宋萍读者:

外阴白斑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失去储存色素功能的一种慢性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现外阴瘙痒、局部皮肤疼痛、破溃、外阴黏膜变白、变粗糙、萎缩、皲裂、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等症状。外阴白斑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或体内缺乏性激素引起的,患者多为40岁左右的女性。

外阴白斑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其病情顽固、病程较长、易于复发。多年以来,临床上始终无法找到能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临床医生大多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和皮质激素类软膏(如肤轻松软膏、氢化可的松软膏等)进行治疗,但疗效很不稳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使用红外线照射疗法治疗此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红外线照射疗法是指用红外线照射仪发出的红外线光照射病变部位,以增强病变部位皮肤细胞的活力,使其储存色素的功能得到恢复的一种方法。此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者无痛苦等优点。用红外线照射疗法治疗外阴白斑的方法是:每日照射1次,每次照射15~30分钟,连续照射7天为一个疗程。笔者曾使用此方法治疗68例外阴白斑患者,结果全部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外阴白斑患者在使用红外线照射疗法治疗期间,可口服归脾丸或左归丸等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功效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以便提高红外线照射治疗的效果。归脾丸的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9克。左归丸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9克。此外,外阴白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爽,勤换洗内裤,保持清淡的饮食,加强身体锻炼。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其病情的恢复。

外阴疣状癌1例 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57 岁, 发现外阴肿物2年伴有瘙痒, 近半年自觉肿物渐长大, 表面破溃出血、疼痛入院求诊。妇科检查:右侧大阴唇中部见一灰白色菜花状肿物4.5 cm×3 cm×3 cm大小、表面有细乳头状突起及溃疡形成, 表面有出血。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血清鳞状细胞癌抗体 (SCC) 、癌胚抗原 (CEA) 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双侧附件正常, 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正常。入院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 故术前诊断:外阴癌。术前经充分准备,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先行外阴广泛切除术。病理学检查:大体观为右侧大阴唇肿物4 cm×3 cm×2 cm 大小, 呈乳头状生长, 表面粗糙, 污秽。镜下可见鳞状上皮呈乳头瘤样向表面生长, 表面呈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 棘细胞层增生肥厚, 上皮角突向间质, 乳头无中心柱间质, 癌细胞团边缘呈推进性生长, 可见角化珠形成, 与间质界限清楚, 癌细胞分化程度高, 异形性小, 核分裂相少见, 间质内可见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外阴疣状癌。术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 术后患者切口甲级愈合, 目前患者随诊中。

2 讨 论

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较少见的特殊亚型, 1948 年Ackerman[2]首次报道了发生于口腔的疣状癌, 1991 年Valnte等[3]已报道111 例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疣状癌, 其中58 例发生于外阴。其致病原因至今不清, 多数认为与外阴的不清洁及局部人乳头状病毒 (HPV) 感染有关。文献显示50%患者曾患过尖锐湿疣, 有些电镜下可见到HPV 颗粒。Japaze[4]报道的24 例患者中, 3 例曾患梅毒, 12 例有外阴尖锐湿疣病史。Prat[5]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外阴疣状癌患者中检测出HPV 6型、11 型及16 型的DNA。

外阴疣状癌多发生在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 临床表现多为外阴瘙痒及疼痛, 晚期可因溃疡出现继发感染, 局部有异常分泌物或出血;肿瘤多局限于一侧大阴唇, 外观呈灰白色菜花状, 也可与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或原位癌、浸润癌同时存在, 故临床上对于久治不愈的外阴肿物合并难治性溃疡的患者, 应警惕外阴疣状癌的发生。疣状癌诊断应与鳞状细胞癌和尖锐湿疣鉴别:鳞状细胞癌可见角化珠及细胞桥, 可见核分裂相和 (或) 明显的浸润性生长方式。与尖锐湿疣的鉴别是疣状癌的乳头通常较粗大, 呈棒样指状突起, 浸润界限清楚。外阴疣状癌的治疗首选手术, 目前不主张行根治术, 一般采用局部广泛切除, 因其易局部复发, 故切除基底部要够深, 同时应切除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或进行淋巴结活检。患者预后较好, 疣状癌可复发, 但很少转移, 复发间隔时间为几个月至几年甚至十几年。如复发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肿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因此, 对疣状癌应作较长期的随诊。临床及病理科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熟悉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并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以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

参考文献

[1] Kraus FT, Perez Mesa C. Verrucous carcinoma clinical and patholgic study of 105 cases involving oral cavity, larynx and genitalia[J]. Cancer, 1996, 19 (1) :26-38.

[2] Ackerman LV . Verrucous carcinoma of the oral cavity[J]. Surgery, 1948, 23 (4) :670-678.

[3]Valnte PT, Hurt MA, Jelen I.Human papilloma virus associated vul-var verrucous carcinoma in a 20 year old with and intact hymen:a casereport[J].J Reprod Med, 1991, 36 (3) :213-216.

[4] Japaze H. Verrucous carcinoma of vulva:study of 24 cases[J].Obstet Gynecol, 1982, 60 (4) :462-466.

外阴瘙痒怎么办 篇5

一、外阴瘙痒原因与表现

1、真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瘙痒、外阴潮红、伴豆渣样白带,有异味,搔抓后可引起外阴皮炎湿疹性改变。

2、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瘙痒,有泡沫样白带,常伴有特殊异味,搔抓后同样外阴部皮炎湿疹性改变。做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与上面的病样区别开。

3、阴虱病:阴虱常贴伏于皮肤表面或附于阴毛根部,阴虱卵呈灰白色、针头大小。阴虱的叮咬及其毒汁、排泄物可导致皮肤发痒、可产生脱屑,并继发湿疹样改变和毛囊炎。

4、局部皮肤不洁:有些女性使用卫生纸方法不当,外阴部皮肤受经血、阴道分泌物,甚至尿液、粪便和汗液的浸渍而使局部皮肤发生慢性炎症,从而引起外阴部瘙痒。

5、病毒感染:尖锐湿疣大多发生在女性阴道壁、宫颈口及外阴部,还出现带有恶臭的白带。发生在外阴部的传染性软疣多表现为中央有脐窝样凹陷的圆形丘疹,也可引起外阴部瘙痒。生殖器疱疹多表现为尿道口及阴道壁出现米粒大小且明亮的水疱,除有局部瘙痒外。

二、女性正确清洗外阴的方法

清洗外阴要用温水清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用热水清洗,因为热水会造成局部的刺激和损伤,也不宜使用冷水,这不仅因为用冷水清洗局部会感到不适,而且不易将局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外阴清洗可用一般的清水或添加专门的清洁剂,也可自制清洗剂,即在一升水中加入一勺食醋和食盐烧开后备用,其效果不亚于商店、药店出售的清洗剂。

清洗外阴时,要注意水流的方向和手的运动方向,即水流和手的运动方向都应该从前向后,而不能从后向前,以免将肛门部位的细菌带入阴道。在局部清洗时,要从大阴唇内侧开始,再向内清洗小阴唇、阴蒂周围及阴道前庭,然后清洗大阴唇外侧、阴阜和大腿根部内侧,最后清洗肛门。阴蒂包皮常有包皮垢,尿道旁腺开口于前庭,前庭大腺开口于小阴唇内,这些部位常为细菌潜伏处所,一定要认真清洗。

外阴白斑论文 篇6

烧伤膏是由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研制而成的,本品为浅棕黄色至深棕黄色的软膏,具有麻油香气。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效果。用于各种烧、烫、灼伤中。我科将美宝湿润烧伤膏用于治疗外阴白斑效果甚优,其换药方便,无副作用发生,有效控制了感染,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使用。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应用超声聚焦治疗外阴白斑病人共130例,女性,28—72岁,创面类型,130例出现双侧大小阴唇皮肤粘膜重度,轻度发红,未见溃破渗出。

2 换药方法 每次换药时,用棉签挤出适量湿润膏,直接均匀涂抹在创面上,(厚度薄于1mm),再将无菌纱布覆盖其上,以胶布固定,冰敷5分钟,间隔5分钟,冰敷时应观察皮肤颜色,防止冻伤。期间涂烧伤膏1次/4小时,换药前,须将残留在创面上的药物及液化物拭去,暴露创面用药。做的勤观察,勤更换,保持局部清洁。

3 观察效果 所有患者使用3—5天后未发生感染,自觉症状消失,外阴局部水肿消失,均治愈无副作用的发生。

4 疗效讨论 美宝湿润烧伤膏是依照烧伤湿性疗法原理研制而成的新型药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其中黄芩还有止血的功效。其效果可靠满意,方法简便易行并可减轻创面疼痛,从而使患者易接受治疗,经济适用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智彪.外陰白色病变的超声治疗[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1):6.

外阴、阴道癌术后的辅助治疗 篇7

1外阴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外阴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外阴局部切缘不净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两个方面。治疗的方法以放疗为主, 尚缺乏同步放化疗及单纯辅助化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资料。

1.1 外阴部位的体外放疗

外阴癌根治术后, 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切缘不净或肿瘤病灶距离手术切缘过近是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外阴扩大切除术理想的安全病理切缘为8 mm (约相当于1 cm的临床手术切缘) [1]。当病理切缘大于8 mm时, 文献报道的肿瘤复发率为0~21%;当病理切缘小于8 mm时, 复发率明显增高至20%~50%。而术后辅助体外照射可使外阴局部复发的风险由58%降至16%。因此, 肿瘤病理切缘不净或切缘过近是外阴局部辅助放疗的确定指征。另外, 当肿瘤侵犯或接近尿道、阴道、肛门等中线器官时, 往往会考虑保护相应的器官不受损伤而采取相对保守的手术治疗, 此时容易造成肿瘤切缘不净或切缘过近。对此类病情术后辅助外阴部位的体外照射也是必要的。此外, 肿瘤基底不净、淋巴-脉管间隙受累、肿瘤浸润深度>5 mm也是外阴癌术后局部放疗的指征。

术后辅助放疗在术后2 周左右、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照射, 最晚不应超过术后4~6周。外阴部位辅助放疗的靶区应该包括手术瘤床及适当大小的边缘皮肤, 当原发肿瘤为播散样生长时, 靶区应相应扩大。由于外阴皮肤放射耐受性差, 设野范围应适当, 通常需超过肿瘤切缘2 cm。同时, 设野尽可能避开尿道、肛门等重要器官。放疗方法目前多采用6~8 MV的X线外阴部垂直照射。放射能量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 总量达到50 Gy/6周, 可先照射30 Gy/3周, 若有明显的皮肤反应, 可停止放疗, 休息2 周左右后继续至达总剂量。对于肿瘤浅表的患者也可采用高能的X线照射深部基底部位30 Gy/3周, 再改用电子线照射浅表部位20 Gy/2周。放疗时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避免局部放疗反应。

1.2 区域淋巴结的体外放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外阴癌患者预后最重要因素,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使患者5年生存率由70%~93%下降至25%~41%。FIGO 2009年版的外阴癌分期系统对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进行了细化, 以突出治疗的个体化。目前观点认为, 对于患者出现腹股沟阳性淋巴结2 个以上微转移 (≤5 mm) 、1个大体转移 (>5 mm) 或淋巴结包膜外侵均应接受术后辅助放疗。Ⅰ类证据已经显示, 对于2个以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照射方法包括腹股沟淋巴结区体外照射及联合盆腔体外照射。

常规的腹股沟淋巴结区照射, 设野方法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矩形野, 野中轴相当腹股沟韧带, 内侧缘位于耻骨结节, 野面积8~10 cm×12~14 cm, 根据淋巴结转移部位设单侧或双侧腹股沟照射野。先采用高能X线 (6~10 MV) 完成40 Gy/4周, 后再采用电子线照射, 主要依据腹股沟浅淋巴结区的皮下深度, 一般给予20 Gy/2周。体外照射总剂量达到60 Gy/6周。

对于外阴癌盆腔淋巴结的处理目前也有新观点。GOG 37的一项随机研究中, 入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114例, 分别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和实施双侧腹股沟区联合盆腔淋巴结区体外照射。比较疗效显示, 放疗组盆腔淋巴结复发率为5.1%, 单纯手术患者为23.6%。因此, 目前并不主张对外阴癌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 对于腹股沟深淋巴结转移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 主张增加盆腔淋巴结区照射。射野方法野上界位于第5腰椎上缘;下界相当于闭孔下缘;外界为股骨头中线;内界为脐耻连线外2 cm;整个放射野形成8 cm×15 cm四野。盆腔射野应确保覆盖髂血管周围的淋巴组织, 同时放射野还应包括腹股沟淋巴结区域、原发肿瘤及邻近皮肤。采用高能X线 (6~10 MV) 盆腔中心剂量完成40 Gy/4周。

常规二维体外放疗的技术缺陷可使腹股沟区及盆腔靶区实际的剂量不足, 同时一些正常组织 (股骨颈、小肠、膀胱、尿道、阴蒂和肛门) 不可避免地被包入其中, 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近年来, 已有学者将三维适形 (3D-CRT) 和调强 (IMRT) 放疗技术运用于外阴癌的放射治疗。3D-CRT和IMRT 技术能使照射的高剂量区在三维上与靶区重合, 从而在保证治疗肿瘤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较少正常组织受量, 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在此, IMRT技术较3D-CRT 技术更具优势。但目前三维放疗技术并未大规模应用于外阴癌, 资料仅限一些临床初步探索。Beriwal等[2]采用IMRT技术对8 例外阴癌进行术后辅助放疗, 治疗中位剂量50.4 Gy。治疗中发现皮肤、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明显下降, 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2 年存活率达100%。初步证实了三维体外照射方法在外阴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

1.3 外阴癌的同步放化疗

在多个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均显示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 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已经成为治疗常规。同步化疗主要是通过增加放疗敏感性及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理论上适用于外阴癌。临床实践中, 初步研究已经显示, 同步放化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提高总生存率, 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同时, 由于化疗的增敏也使得放疗的剂量降低15%~20%, 从而降低患者的局部急性放疗反应,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但同步放化疗使患者的骨髓毒性显著增加, 需引起临床重视。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 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同步放化疗较常用化疗方案多数以铂类药物为基础或以氟尿嘧啶 (5-FU) 为基础。如5-FU单药、顺铂 (DDP) 联合5-FU、DDP联合丝裂霉素 (MMC) 或5-FU联合MMC等方案均有报道, 方案有待统一。外阴癌术后给予同步放化疗, 放疗剂量可降低至36~48 Gy。另外, 一些新的分割放疗方案如超分割 (每日放射1次以上, 间隔4~6小时, 总疗程不变, 总剂量增加) 可通过短的治疗间隔相互叠加, 达到减少皮肤急性反应的作用并有利于血象恢复。在化疗期间采用每日多分割照射, 理论上可使放疗与药物达到最大协同。

2阴道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阴道癌的治疗方法以放疗为主, 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少见, 术后辅助治疗临床资料则更为缺乏。术后辅助治疗多效仿宫颈癌的方法, 以放疗为主。

2.1 阴道癌的术后辅助放疗

由于阴道解剖结构特殊, 淋巴引流复杂, 因此位于上、中、下段的肿瘤治疗原则与方法各异。位于阴道上段的肿瘤治疗方法类似于宫颈癌, 可行广泛性子宫及上段阴道切除;位于阴道下段的肿瘤治疗方法类似于外阴癌, 可行外阴及下段阴道切除。肿瘤侵透阴道壁、术后切缘邻近肿瘤或阳性的患者术后需辅助放疗;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需要辅助体外照射。此外, 放疗的指征还包括:腺癌、组织分化差、阴道受累范围广泛、肿瘤直径大于4 cm等因素[3]。

辅助放疗宜在术后2 周左右、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照射, 最晚不应超过术后4~6周。阴道癌肿瘤位于阴道上1/3, 照射范围类似宫颈癌, 射野野上界位于第5腰椎上缘;外界为股骨头中线;下界相当于闭孔下缘并酌情下延, 可随肿瘤下缘有所变动下移1~2 cm。若肿瘤几乎侵犯整个阴道, 则体外照射前野应包括双侧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 前野在腹股沟部位向外扩展至髂前上棘, 宽约5~7 cm, 下缘则到阴道口, 即包括全阴道, 然后增加双侧腹股沟剂量, 设常规双侧腹股沟野 (7~8 cm 及10~12 cm) , 而后野位置同常规盆腔外野照射。下段阴道癌, 除包括病灶范围以外, 应包括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区 (同外阴癌) 。

体外放疗病变位于阴道上1/3者, 采用加速器先采用高能X线 (6~10 MV) , 使盆腔中心剂量40~45 Gy;如果肿瘤位于阴道下1/3, 加速器先采用高能X线双侧腹股沟照射野剂量达到40 Gy/4周, 后再改用电子线追加20 Gy/2周。如肿瘤位于阴道中1/3者, 应盆腔-腹股沟联合野照射, 高能X线盆腔中心剂量达到40~45 Gy, 然后对双侧腹股沟区酌情增加剂量。

对于阴道切缘不净的病例可补充腔内治疗。目前多采用中、高剂量率 (Cs-137、Ir-192等) 的后装治疗。布源采用筒形阴道容器, 以黏膜下0.5 cm为放射剂量参考点, 剂量应达到30~40 Gy/3~4周。

2.2 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

理论上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阴道癌的术后同步放化疗主要借鉴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方案, 包括:单药5-FU、单药DDP、5-FU联合MMC、5-FU联合DDP等方案, 其中以单药DDP及5-FU联合DDP方案最为常用。更为优化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及剂量正在摸索中。

参考文献

[1] Anthony H, Russell. Radiation therap for vulvar cancer. In: Patricia J. Eifel & Charles Levenback. Cancer of the Female Lower Genital Tract [M]. Hamilton. London: BC Decker Inc, 2001:217-242.

[2]Beriwal S, Heron DE, Kim H, et al.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vulvar carcinoma:a comparative dosimetric study with early clinical outcom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4 (5) :1395-1400.

外阴平滑肌瘤7例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两院妇科1993-2009年间收治经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确诊的外阴平滑肌瘤患者共7例, 年龄21~49岁, 平均 (40.8±9.1) 岁;未婚未育1例, 已婚已育6例, 其中有2次及以上分娩史2例, 合并子宫肌瘤2例。病程2个月至5年, 平均2.8年。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发现外阴有肿物, 除1例伴排尿困难外, 其余均无症状。外阴肿块直径1~5cm, 平均2.3cm。肌瘤位于大阴唇5例, 小阴唇1例, 前庭1例。其中伴排尿困难1例的肌瘤位于左侧小阴唇上方深部, 直径为1.5 c m, 其上方与阴蒂邻近, 内侧与尿道相邻。6例为单发且首次发生, 1例外阴肿物10年反复发作6次, 均发生在两侧大阴唇且经手术切除, 最近一次术中从左侧大阴唇剔除出直径为2cm及1cm大小的肌瘤2个。

1.3 术前诊断

前庭大腺囊肿3例, 外阴肿物性质待定2例, 外阴平滑肌瘤2例 (1例为复发病例, 1例术前活检证实) 。1.4治疗及结果7例外阴平滑肌瘤均行外阴肿物剔除术, 手术经过顺利, 无周围脏器损伤,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肌瘤距肛门近者, 手术切除时应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肌瘤生长部位深者, 注意术中止血及术后抗感染治疗。

1.5 病理检查

病理诊断为单纯平滑肌瘤5例, 平滑肌瘤伴黏液样变性1例, 平滑肌瘤伴局部黏液变性及水肿变性1例。其中伴部分上皮样变性3例, 伴出血1例。

2 讨论

2.1 外阴平滑肌瘤的发生

它属于外阴良性肿瘤, 起源于外阴部血管平滑肌、竖毛肌、勃起组织中的平滑肌或圆韧带的平滑肌。外阴平滑肌瘤可发生于大小阴唇、阴蒂及巴氏腺区域, 绝大多数在生育年龄发病, 个别也可见于青春期前和绝经后, 平均发病年龄40岁左右[1], 肿瘤体积0.5~1 5.0 c m3。本组病例资料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2.2 临床特点

外阴平滑肌瘤多为单发, 生长缓慢, 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 可复发及恶性变, 妊娠期肿瘤体积可明显增大[2]。本组7例中, 单发6例, 多发1例, 病程2个月至5年不等。其中1例外阴平滑肌瘤为第6次复发, 均发生在两侧大阴唇且经手术切除。另有2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发生率远高于外阴, 两者合并率较低, 但在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相同组织学类型及性质的肿瘤应考虑有一定的相关性[3]。本组有1例平滑肌瘤伴黏液样变性, 1例伴局部黏液变性及水肿变性。有人认为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有关, 作为雌激素的靶细胞, 雌激素有刺激其增生作用, 外阴平滑肌也受雌激素的影响出现变化, 肌瘤的发生同样也应与雌激素的刺激有关。

2.3 诊断及误诊原因

外阴平滑肌瘤生长于大小阴唇和阴蒂, 大阴唇上的巴氏腺区域是外阴平滑肌瘤的常见位置, 加上其发生率极低, 临床上易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本组资料中外阴平滑肌瘤术前误诊5例, 其中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3例, 误诊原因与其临床极少见、常发生在巴氏腺区域有关。外阴平滑肌瘤一般为单发,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光滑, 质地偏硬, 有包膜, 活动度好, 肿瘤无蒂, 有宽的基底, 可活动并逐渐增大, 表面光滑突出于皮肤表面。因此, 发现外阴肿物应考虑外阴平滑肌瘤可能, 还需与外阴纤维瘤、脂肪瘤、外阴皮脂腺囊肿、外阴乳头状瘤等鉴别。本组7例外阴平滑肌瘤多为单发、边界清楚的实性肿物, 通过仔细的妇科检查也不难发现。术前肌瘤的性状和大小通常以超声、MRI、CT、尿道造影、肾脏造影、膀胱镜和直肠镜等辅助检查确定诊断与鉴别诊断, 并可确定尿道和直肠的移位程度, 从而指导手术。诊断主要依据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检查。

2.4 治疗和预后

一旦发现外阴平滑肌瘤, 无论肌瘤大小, 均应及时治疗, 以免肌瘤增大产生症状甚至发生恶性变, 手术切除肌瘤是唯一方法, 效果良好。外阴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 预后多良好, 但个别病例术后可复发, 术后需注意随诊。

参考文献

[1]周希亚, 朱兰, 郎景和, 等.外阴、阴道平滑肌瘤1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3) :184-185.

[2]Fasih N, Prasad Shanbhogue AK, Macdonald DB, et al.Leiomyomas beyond the uterus:unusual locations, rare manifestations[J].Radiographics, 2008, 28 (7) :1931-1948.

外阴阴道血肿12例临床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高要市中医院收治的外阴阴道血肿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33岁, 平均25.7岁。外伤型3例 (骑跨伤2例, 性生活受伤1例) , 产后伤9例 (难产助产6例, 自然分娩3例。分娩孕周分36~41周, 平均39.4周, 会阴侧切缝合术4例, 会阴撕裂缝合术后2例, 合并病症:妊娠高血压4例) 。血肿体积:<100mL 6例, 100~300mL 5例, >300mL 1例。血肿部位:右侧大、小唇下3例, 左侧大、小阴唇下4例, 会阴切口周围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 出冷汗、排尿困难, 外阴坠胀和疼痛等, 部分患者会阴及肛周皮肤出现淤斑。

1.2 治疗方法

如血肿<5cm, 病情稳定, 血肿体积无连续增大趋势, 可采用10%氯化钠或50%硫酸镁冷敷, 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及止血药止血, 使其自然吸收。如血肿>5cm, 或虽然<5cm, 但有迅速增大趋势, 应立即行切开手术。采用局部麻醉, 选择血肿最突出处, 切开黏膜层清除积血, 然后用冷生理盐水清洗血肿腔, 做黏膜层间断“8”字缝合止血, 避免死腔, 缝合长度最好超过切口边缘1mm左右, 再用纱布填塞阴道于24~48h后取出。必要时于血肿低位置橡皮引流片, 保持外阴清洁。血肿积血>100mL者术后局部置冰袋冷敷, 每次30min左右, 每天4次, 每次间隔2h。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提前准备好急救器材。

2 结果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 均顺利康复。消肿时间4h~13d, 平均9.6d。治疗后3个月内无复发病例,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讨论

会阴部组织间隙疏松, 血液循环丰富, 血管一旦破裂极易在局部聚集形成血肿, 并快速向各间隙疏松组织扩展, 很难自行停止。外阴阴道血肿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产程过快时, 胎头下降冲力可直接造成组织深部血管受损撕裂和损伤;滞产时软组织过于伸张, 血管牵拉过程中可造成撕裂出血, 软产道深部血管长时间受压可发生破裂;产伤行会阴部侧切手术时, 如果止血不彻底, 修补缝合技术水平不高, 已回缩的血管漏缝, 也可引起出血[2,3]。上述因素均可能引起阴道血肿, 而有妊娠高血压, 子宫瘢痕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 发病的概率更大。本次研究中就有4例患者合并有妊娠高血压。

小体积的阴道血肿,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硫酸镁中含有的镁离子和氯化钠中含有的钠离子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 竞争性地抑制钙离子, 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传递和平滑肌收缩, 纠正局部组织缺血和缺氧, 增加新陈代谢和白细胞吞噬功能,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从而达到止痛、消炎、消肿的治疗效果[4]。但是对于体积较大的血肿, 或者病情进展迅速, 由于机体自体代偿机制不足以疏散血肿, 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肿内血流会逐渐变性凝固, 因此有必要给予切开手术治疗[5,6]。从我们的临床体会来看, 断裂的血管常在血肿的顶端或底部, 因此切开后缝合时, 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血管垂直方向缝扎, 从而达到更佳的止血效果。

此外, 治疗后的严密监测也非常重要。患者特别是产后患者, 本身已经大量失血, 而行切开手术后进一步失血, 很可能发生休克的意外, 因此, 对缺血患者可酌情给予输血和补液, 并严密观察患者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临床统计来看,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 均顺利康复出院,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 外阴阴道血肿病情较为复杂, 因此在临床处理中, 要根据患者本身血肿情况和病情进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并给予严密监测, 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血肿的临床特点, 发生原因和治疗措施,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高要市中医院收治的外阴阴道血肿患者12例做为研究对象, 对于症状较轻者, 给予10%氯化钠或50%硫酸镁冷敷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迅速或症状较重者, 采取切开缝合手术治疗, 并给予严密监测。结果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均顺利康复出院,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外阴阴道血肿病情较为复杂, 要根据患者本身血肿情况和病情进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并给予严密监测。

关键词:阴道血肿,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冯仁秀.探讨产后阴道壁血肿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5) :36-38.

[2]贺芳, 张桂梅, 朱翠萍.浅谈产后阴道血肿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 2010, 34 (4) :249.

[3]唐良萏.外阴和阴道损伤的原因及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4) :193.

[4]赵明珠.女阴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7) :653-654.

[5]李勤, 欧阳吁.产后阴道壁血肿30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7) :90-92.

外阴血管瘤误诊1例 篇10

讨论

外阴血管瘤为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 因血管结构异常而形成, 起源于中胚叶, 由无数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所构成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与血管畸形2大类, 其中真性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性病变, 可自然消退, 而血管畸形是形态发生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是稳定成熟的, 蔓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均属于血管发育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有较多血管或腔隙, 呈扩张状, 形态不规则, 其内有时有血栓形成, 管壁衬以单层扁平的内皮细胞, 外围由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包绕, 此病例即属于海绵状血管瘤, 外阴血管瘤在临床上较少见, 所以诊断时常不考虑此病, 其诊断的关键在于对此病的认识, 但也应注意与皮下出血结节及绒毛膜癌转移结节的鉴别。对于发生在尿道口或前庭部位的血管瘤应做好防破坏、防感染的预防治疗工作。

外阴瘙痒等 篇11

【诊断要点】

瘙痒多位于阴蒂、小阴唇,也可波及大阴唇、会阴甚至肛门周围。多呈阵发性发作,一般夜间加剧。瘙痒部位皮肤和粘膜外观正常,或仅有因搔抓过度而留下的抓痕和血痂。

【治 疗】

1.治疗要点: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2.一般治疗:保持阴部清洁,经常换洗内裤,穿棉织内裤,不用热水烫洗外阴,忌用肥皂,忌食辛辣或致敏食物如海鲜等。

3.处理:消除引起瘙痒的因素。

(1)阴虱所致:剃净阴毛,局部用药,配偶应同时治疗。

处方:5%氯化氨基汞软膏,外用,每日2~3次。

(2)急性炎症:

处方一:3%硼酸溶液,湿敷10分钟,洗后用40%氧化锌软膏涂患处,每日1~2次。

处方二:阿司咪唑(息斯敏),10毫克,口服,每日1次。用于局部止痒效果欠佳者。

(3)中药治疗:

处方: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地肤子30克、百部20克、防风20克、野菊花20克、川椒12克、黄柏12克,置搪瓷盆内,加凉水2000~3000毫升浸泡30分钟,再煮沸15分钟后,先熏洗外阴,待水凉再坐浴,每剂药可用4~5次。

【注意事项】

外阴瘙痒者应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查;并行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以明确感染的性质。

落 枕

落枕又名“失枕”、“扭脖子”,多为颈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病人以颈项疼痛、活动不灵活为主要表现。

【诊断要点】

1.一觉醒来,发现颈背部肌肉酸痛,头颈不能前屈、后仰及左右转动,只能向患侧倾斜。还有部分病人在梳头、化妆、上课、理发时,不留意脖子一扭,随即不能动弹,出现上述症状。

2.本病多因睡姿不正确所致,也可因枕头过高、过低、过硬以及风寒侵袭而引起,也有部分病人是颈椎病的初期症状。

【治 疗】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局部按摩、理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家庭按摩,可让病人坐在板凳上,按摩者立于病人背后,先用双手从颈后、两肩及背部轻揉几遍,放松肌肉,再按压拿揉肩井、风池、大椎、身柱等穴位各30下。如是专业推拿按摩工作者,可在推拿后突然转动脖子便可起到效果,非专业工作者,请勿妄动。

另可在患部涂搽红花油、风油精,然后用烘热的木梳背,沿着病人患侧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梳熨30下。

用药主要为局部抗炎、止痛,可外敷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浴后局部按摩、热敷后用效果更佳。

针刺或按压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指掌骨间,掌关节后5分处)。

【注意事项】

晨起做颈部活动,加强颈部肌肉的抵抗力。调整睡眠姿势,更换合适的枕头。反复落枕者要到医院专科检查,以排除颈椎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经胃镜、上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和各项化验等检查,无局部和全身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诊断要点】

长期精神焦虑和抑郁,胃肠道功能紊乱,常有上腹饱胀不适、反复嗳气、早饱、恶心及食物反流等。

【治 疗】

1. 一般治疗:保持精神愉快,消除紧张状态和对疾病的疑虑,树立医治信心。避免饮浓茶、白酒、浓咖啡及进辛辣食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腻,并注意少量多餐。

2. 处方:

处方一:吗丁啉,1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5~10毫克,口服,每日3次。

处方二:香砂养胃丸,6克,口服,每日2次,或气滞胃痛冲剂,15克,口服,每日2次。

处方三:安定,2.5~5毫克,口服,每日1~3次或每晚一次。用于伴有精神抑郁焦虑者。

【注意事项】

幼女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 篇12

患儿, 女, 2岁半, 因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 于2008年1月25日入院。患儿于出生半年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出稀薄样淡黄色分泌物, 以下午最为明显。在当地儿科及妇产科就诊。考虑为“阴道炎”, 给予中药水剂擦洗外阴等治疗, 症状无明显好转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幼女性外阴阴道炎”, 给予聚维酮碘外阴擦洗及金霉素软膏外用等治疗, 症状有所好转。1年前外阴处分泌物转为白色, 呈粘糊状, 于上呼吸道感染时加重, 服用抗上呼吸道感染药后稍好转。以后症状时好时坏, 反复发作, 有时如同尿液尿湿内裤, 多次至我院妇产科、华西第一院泌尿外科及小儿外科就诊, 反复取分泌物做细菌及真菌培养, 均未培养出任何阳性结果。予以外阴0.9%氯化钠液局部冲洗, 症状仍无明显好转, 拟诊为“阴道异物” 收入院。入院后查体, 一般情况好,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不大, 第二性征未发育, 外阴幼女型, 可见阴道口湿润, 阴道粘膜稍充血, 无特殊气味。血常规 WBC 9.8×109/L, Hb 123 g/L , PLT 382×109/L。尿常规示尿PRO (-) , BLD (+) , GLU (-) , WBC 5~7个/HP, RBC 0~1个/HP, 无脓细胞, 余未见异常。白带常规示清洁度Ⅲ度, 革兰阴性杆菌少许, 酵母菌样孢子及滴虫均未查见。阴道分泌物 48 小时需氧菌培养示混合菌丛 (棒状杆菌属少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少量、革兰氏阴性杆菌少量) 。阴道分泌物 48 小时厌氧菌培养示未分离出专性厌氧菌。血雌激素 25.25 pmol/L, 孕酮1.43 nmol/L, 睾酮<0.03 nmol/L, 黄体生成素<1 U/L, 卵泡刺激素1.5 U/L, 泌乳素0.31 nmol/L;B超检查示:子宫右后方查见5.0 cm×1.9 cm条状囊性占位。用电子宫腔镜在全身麻醉下行阴道检查术, 术中见阴道各壁均光滑完整, 未见充血或异物等异常。宫颈呈粉红色、光滑, 宫颈口可见。

2讨论

梁占光教授 (妇产科) :2岁半女孩, 因反复外阴分泌物2年就诊, 期间反复到多家医院妇产科、儿科、小儿外科、泌尿外科就诊, 均考虑为幼女性阴道炎, 相关阴道炎的检查如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均未发现异常。在治疗方面按阴道炎处理, 予外阴局部擦洗和冲洗, 用金霉素软膏等抗感染药物等, 均未见明显疗效。病程时间长, 诊断不明确, 以幼女阴道炎治疗无效, 应积极查找原因, 要排除阴道异物, 因为之前曾碰到过类似病例, 检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阴道异物存在, 比如蚕豆, 谷类, 钢笔胆等。因此, 将患儿收入院在麻醉下进一步检查, 以明确病因及治疗。电子宫腔镜镜头直径较小仅3 mm, 可用作幼女阴道检查诊断阴道异物, 对阴道和处女膜无损伤, 我们已经成功为10多例幼女取出阴道异物。

陈慧医师 (妇产科) :患儿经阴道检查排除阴道异物后, 进一步追踪子宫后方条状囊性占位, 再次行B超泌尿系统检查, B超示右侧重复肾重度积水伴重复输尿管全程扩张及重复输尿管异位开口异常。为了明确异位开口的部位, 进一步做静脉肾盂造影及CT检查, 检查示双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 右上方重复输尿管下段异位开口于尿道近段右后方, 全程扩张, 呈巨输尿管畸形改变;右上方重复肾盂重度积水;左肾及右肾下方重复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未见异常。患儿转入华西附一院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重复上部肾及重复输尿管切除术, 术中见右侧为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右侧重复上部肾积水, 肾皮质变薄, 肾盂扩张明显, 向下、向右推挤下部肾, 上部输尿管明显扩张, 直径1.8 cm, 扭曲增粗, 下部未见异常。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侧重复上部肾复合慢性肾盂肾炎, 伴压迫性肾萎缩;右侧重复输尿管慢性炎症, 间质充血水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症状完全缓解, 已痊愈出院。

宁刚教授 (放射科)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是胚胎后期由于后肾发育异常, 输尿管异常分叉分别进入后肾胚基所致。双肾盂较常见, 此时肾脏多分为上下两部分, 各占该肾的1/3与2/3, 两者之间仅在肾表面有一浅沟, 肾实质仍融为一体, 因此临床上称为肾重复畸形不完全准确。肾盂、输尿管上端及血管均明显分开, 上位肾的肾盂通常较小, 发育不全, 往往仅有1~2个肾小盏, 显影功能不佳或无功能;下位肾通常发育较好, 常仅有两个肾大盏, 双肾盂可通向单一输尿管, 或分别通向独立的输尿管。本例即为右侧肾盂双输尿管畸形伴上方重复肾盂重度积水, 重复输尿管全程扩张, 异位开口于尿道。静脉肾盂造影 (IVU) 是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但对该畸形的确诊率不高, 多数重复肾及重复输尿管不显影, 只能通过间接征象判断。B超诊断依据是在一侧肾区见到两个集合系统, 即双肾盂影像, 呈上下排列便可确诊;超声能显示重复肾的大小、形态, 但多数患儿的下输尿管管径较细超声不能显示;超声同时显示两条输尿管影像较为少见, 但对粗大的重复输尿管, 能够观察到其走行, 有否积液等;超声还能显示并可测量输尿管囊肿大小、囊肿内尿液排出情况, 但对输尿管开口异位者仅能显示该输尿管在膀胱后下行, 未进入膀胱, 开口的具体部位难以显示。多层螺旋CT (MSCT) 扫描速度快, 采集图像信息量大, 能多次扫描, 可以同时观察形态学及其排泄功能的病理改变, 准确把握扫描时机, 可以显示出肾脏形态学变化, 有无大小及轮廓异常。通过强化程度判断其功能情况, 观察肾盂肾盏有无扩张, 有无重复, 尤其是多平面重建的图像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重复肾盂的位置、扩张程度及对正常肾组织的影响。同样对输尿管的异常判断较超声或IVU准确, 能完整观察其走行及管径扩张程度, 并了解其异位开口位置, 可以任意方向任意角度观察病变。

黄鲁刚教授 (小儿外科) :输尿管开口异位多见于重复肾之双输尿管的上位肾盂输尿管。一侧单一输尿管异位开口常合并患侧肾发育不全、发育异常及肾位置异常。女性患者的输尿管异位开口多位于尿道外括约肌远端, 如尿道、阴道及前庭等处。故多数患者既表现有正常分次排尿, 又有持续性滴尿。输尿管开口异位患者其病变侧肾脏小, 功能低下, 位置又异常, 需几种检查相互结合、综合分析, 才能作出准确判断。B超检查可做初步筛选, 异位开口无正常输尿管功能, 常因狭窄致尿液引流不畅, 发生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扭曲, 导致引流的相应肾段积水。B超对肾积水、肾发育不良有帮助, 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位置;IVU检查是发现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常用而可靠的方法, 能直接显示双肾盂及双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经输尿管异位开口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 能显示扩张的输尿管或与之相连的小肾。但输尿管异位开口常因开口狭窄, 位置隐蔽, 逆行插管造影常较难成功;MRI及磁共振尿路显影 (MRU) 可显示小肾脏皮质, 扩张的肾盂及输尿管, MRU可显示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 异位输尿管扩张、积水, 是诊断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较好方法。输尿管异位开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 可作患侧发育不良的小肾输尿管切除, 对IVU显影肾脏长径>4.3 cm的患者可作保留肾脏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上一篇:地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下一篇:数字化检测工艺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