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炎

2024-10-16

外阴阴道炎(精选10篇)

外阴阴道炎 篇1

外阴阴道炎为外阴、阴道组织炎症, 是妇女常见病,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是青春期前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幼女为特殊人群, 多为外阴炎、阴道炎并存,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一定困难。现将农村幼女外阴炎、阴道炎55例诊治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外阴炎、阴道炎幼女55例, 年龄6个月~10岁, 其中0~2岁7例, 3~6岁25例, 7~10岁23例。所有患儿均否认遭遇性侵犯。

1.2 临床表现

0~2岁患儿多因家长发现外阴发红、潮湿就诊, ≥3岁患儿一般自述有外阴不适、疼痛、瘙痒或尿痛、排尿时烧灼感, 并发现内裤污物, 7例因分泌物带血或阴道出血就诊。检查时可发现外阴、阴道口或尿道口充血水肿, 有的可见抓痕, 阴道口有白色、黄色、黄绿色, 带血丝或脓血性分泌物。

1.3 实验室检查

采集标本前1天晚上所有患儿均不做任何清洗, 于次日晨由妇科医师用消毒棉签采集阴道分泌物送检。所有患儿均行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和常规显微镜检查 (找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念珠菌、滴虫或寄生虫) 。镜下见脓细胞和检查时发现阴道口有脓性分泌物者同时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培养。检测出阳性病原体22例, 阳性率为40%。

2治疗及结果

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减少摩擦的基础上, 针对病原体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并积极治疗合并症 (如股癣) 。外用洗剂一般选用纯中药制剂, 以坐浴为主。大部分患儿治疗7~14d后症状完全消失, 但有5例患儿症状持续存在, 其中3例主要表现为外阴不适、瘙痒, 查体见阴道口和尿道口充血, 伴或不伴水肿, 阴道分泌物极少或无, 阴道分泌物或阴道灌洗液致病菌培养阴性。这些患儿就诊前均有各种外用洗剂使用史, 停用后症状消失。另2例患儿经肛腹诊和超声检查发现阴道异物, 1例经肛诊推移法取出为钮扣, 另1例由于怀疑为阴道恶性肿瘤转上级医院, 宫腔镜检查后取出异物, 为塑料跳棋棋子。异物取出后予阴道冲洗7~9d症状消失。

3讨论

由于阴道和肛门距离很近, 缺乏具有保护作用的阴毛、阴唇脂肪垫, 并且缺乏雌激素作用, 因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是治愈外阴炎、阴道炎的前提,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1]。另外, 近年来由于成人性病不断增多, 可通过胎传、性接触等方式传播, 所以有些家长过于注意幼女的外阴清洁。本组10例患儿的母亲曾有淋病、解脲支原体、真菌感染, 这些患儿就诊前均有外用洗剂史, 但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培养均阴性。对这些患儿使用预防性的外阴坐浴是不可取的, 且有些外用洗剂可损伤幼女的外阴皮肤和阴道黏膜, 从而引起损伤性外阴炎、阴道炎。另外, 有些青春期前女孩由于卵巢功能开始活化, 在体内雌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生理性白带增多, 分泌物表现为浆液性、黄白色、无刺激、无异味, 内裤可有黄棕色污斑。所以对幼女外阴炎、阴道炎分泌物特征的观察很重要, 对分泌物检查前应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2]。分泌物多者可用盐水湿润的棉拭子直接收集, 分泌物少者可用注射器将盐水注入阴道后收集阴道灌洗液, 对尿路刺激症状严重者同时行尿液常规检查或尿培养。

要预防幼女外阴炎、阴道炎, 就得从家长做起。平时, 要保持幼女的外阴部清洁卫生, 用水工具专人专用, 内裤不要混洗。要给幼女穿棉制内裤, 不要穿尼龙或化纤内裤, 棉布内裤透气性能好, 尼龙、化纤内裤紧密度高, 不利于会阴部透气。另外, 给幼女穿连裆裤, 也有助于预防幼女外阴炎、阴道炎。同时, 对患蛲虫病的幼女, 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关键词:农村,幼女,外阴炎,阴道炎,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02-1204.

[2]郎景和, 向阳, 刘俊涛.妇产科急诊学诊断和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7-321.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感染与治疗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一般感染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本院门诊诊疗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患者的既往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并查找既往已发表的关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科学文献,查找总结外阴阴道炎的一般感染因素和治疗方法?结果 外阴阴道炎的感染常见原因有滥用抗生素?患有糖尿病?妊娠?性交传播?衣着和妇女卫生用品?消化道因素和由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治疗一般是选择口服抗真菌类药物和全身抗真菌治疗?结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感染控制和治疗同样重要?

【关键词】念珠菌;阴道炎;治疗

1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一般感染因素

1.1 滥用抗生素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往往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鉴于目前滥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很是严重,特别是头孢菌素类?氨苄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否有其适应症,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以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阴道内的正常保护菌群遭到破坏,特别是对阴道有保护作用的厌氧和需氧的乳酸杆菌等菌群被破坏掉,使阴道内潜伏的有较强毒力的念珠菌得到大量繁殖,从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发生?

1.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血糖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并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危险性增加,虽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伴随糖尿病并发者较少,但是,如部分患者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经积极治疗却效果欠佳时,需要高度怀疑是否患者患有糖尿病,如有必要则需要根据糖耐量试验来判断?对于糖尿病患者并发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一般单靠控制饮食是不能控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

1.3 妊娠

在妇女妊娠期间,其阴道内的念珠菌增多,这时发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概率大大增加?试验研究证实,在未成年和已绝经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极少少培养和分离出念珠菌,而且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发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概率也是很低?怀孕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阴道内的糖原水平增高,使念珠菌得到了很好的生长条件,而且雌激素可以促进念珠菌的假菌丝形成,增加了念珠菌的毒性?

1.4 不洁性交

关于性交是否会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还有争议,但是不结性交可以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已经得到了验证?对于男性生殖器念珠菌为阳性的女性性伴侣,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生殖器念珠菌为阴性的女性性伴侣;同样,阴道念珠菌为阳性的女性其男性性伴侣的生殖器念珠菌检出率要高于阴道念珠菌为阴性的女性其男性性伴侣生殖器念珠菌检出率的4倍?所以不结性交是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5 衣着和妇女卫生用品

对于衣着的类型和妇女使用的女性卫生用品是否可以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还有争议?但是,长期穿着纤维性?不透气的紧身内裤,可以导致女性阴部外阴道内局部组织潮红?温度升高,粘膜组织容易发生破溃糜烂,改变了阴道内的微生物生长环境,从而诱发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所以对于女性同志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长期穿着紧身内裤和使用劣质的卫生用品,特别已经发生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患者?

1.6 消化道因素

念珠菌在人体的胃肠道和口咽部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分别是6.6%和7.08%,而在阴道内的比例为4.63%?所以通常都认为消化道内是念珠菌的藏身之所?在大部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患者阴道内培养的念珠菌菌株和从直肠内培养的菌株相同,所以不能排除消化道是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一种诱因?

1.7 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

在免疫球蛋白缺陷时,很少会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但是,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时,非常容易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2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治疗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治疗首先要控制或消除病因?但部分患者的复发与一些常见的诱因无关,在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同时还要积极的治疗由念珠菌引起的局部皮肤的损害?

对于患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病人要加强治疗,针对患者的致病菌做细菌培养,寻找对该型念珠菌最为敏感的抗真菌药进行长期?低剂量的治疗?短期的治疗行为很容易引起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反复发生,所以要坚持长期治療,一般长期治疗最少要坚持半年以上,以便使宿主重建防御性免疫反应机制?

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治疗中,常用的口服药物有咪唑类,其特点是方便,还可以避免外用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和化学性刺激反应?服药方案为:酮康唑100mg/天,连用6个月;伊曲康唑100mg/天,分两次服用,每月使用一周连用六个月;氟康唑150mg/周,连用六个月?

在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的注意事项,一般要进行夫妇同治,进行有保护的房事以避免夫妻之间相互传染;在治疗结束后要按时进行复诊检查,第一次随诊复查在治疗结束一周时进行,第二次随诊复诊在四周时进行,随诊复查要看症状还要进行真菌学试验;药物的副反应,无论是全身还是局部用药都会引起副反应,发生率一般在5%以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阴道的烧灼感?不适等,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1] 熊素英,周良斌.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169.

[2] 韦美德,农建宏,苏国生;等.念珠菌性阴道炎576例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35.

外阴阴道炎 篇3

关键词: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微生态制剂,复发率

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外阴阴道病患, 育龄妇女多发, 该病复发率高, 常出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情况, 使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 对其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1]。传统的常规抗真菌治疗虽也能起到一定的疗效, 但仍有很高的复发率, 无法起到根本性治疗作用。因此, 我院在近期开展对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微生态制剂联合治疗, 对2002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入院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80例随机分组, 对比分析加入微生态制剂联合治疗的效果, 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入院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80例, 年龄20~44岁, 均为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妇女。所有患者均自愿服从治疗方案, 在治疗期间无性生活。

1.2 诊断标准

主诉阴道疼痛、瘙痒、有烧灼感和白带增多。临床检体时可在阴道黏膜上见到豆渣样分泌物覆盖, 擦出后有黏膜红肿或糜烂面。取分泌物镜检可见假菌丝和孢子, 病程6个月以上且有复发。抽取病例排除1个月内应用过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血液病患者及对药物过敏患者。

1.3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 年龄21~43岁;对照组40例, 年龄20~44岁。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的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 1次/d, 连服3d, 同时用2%苏打溶液清洁阴道后放入硝酸咪康唑栓1粒, 对照组患者连用14d, 观察组患者连用7d后, 改用乳酸菌阴道胶囊1次/d, 0.5g/次, 连用7d[2]。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疗效标准:痊愈:患者体征、症状完全消失, 真菌镜检阴性;显效:患者体征、症状明显有改善, 真菌镜检阴性;有效:患者体征、症状缓解, 真菌镜检阴性;无效:患者体征、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真菌镜检阳性。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数/总数的百分比, 无效率为无效数/总数的百分比。

1.5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治疗后临床及真菌疗效情况进行分析, 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病症出现几率大幅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1, P<0.05) 。详见表1。

注: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1, P<0.05) 。

3讨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作为育龄妇女最为常见的妇科炎症, 在半数以上女性身上会被发现。常见的病因包括使用抗生素或免疫系统存在缺陷等, 但也有些患者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因素[3]。经过本研究可知, 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在经过抗真菌治疗后, 临床症状能够得以控制, 真菌性镜检阳性几率明显下降, 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而应用微生态制剂与抗真菌联合治疗后的患者2个月后的复发率非常低。说明微生态制剂的联合治疗对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有较理想的疗效, 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宝兰.微生态制剂对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 11 (5) :289-289.

[2]朱燕飞.微生态制剂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J) .海峡药学, 2010, 22 (8) :193-194.

外阴阴道炎 篇4

我院自2002年3月1日~2004年9月1日对12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采用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日疗法治疗。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年龄20~60岁,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标准:①病史:外阴阴道瘙痒,外阴阴道烧灼感或刺激感。②外阴潮红、外阴水肿、外阴表皮脱落,阴道潮红,阴道分泌物多呈微乳块状。③念珠菌镜检阳性。分别于用要药后第1周、第3周进行回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1个月内未使用过系统抗菌药,半个月内未用过外用抗真菌药,非妊娠期妇女,无肝、肾功能损害,对唑类抗真菌药无过敏史。于第1次复诊时抽肘静脉血,检查肝肾功能。

治疗方法:观察组服用斯皮仁诺,每[LL]日早晚各服2粒(即1日400mg);对照组服用斯皮仁诺,每日2粒(200mg),连用3日(两组均于餐后立即给药,将整粒胶囊吞服)。

疗法评价:①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念珠菌阴性。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分泌物镜检阴性。③有效:症状及体征减轻,念珠菌镜检阳性。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念珠菌镜检阳性。结 果

见表1。

讨 论

外阴阴道炎 篇5

关键词:婴幼儿,外阴阴道炎,生活习惯,中药治疗,健康教育

婴幼儿就诊妇科最常见的原因是外阴阴道炎, 其中主要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1], 因幼女外阴发育差, 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 细菌易侵入[2]。感染途径有很多, 病原体常通过患病母亲、保育员或幼儿园儿童的手、衣物、毛巾、浴盆等间接传播[3]。也可因婴幼儿卫生习惯不良、外阴不洁、大便污染、外阴损伤或蛲虫感染引起, 重者诱发习惯性摩擦外阴动作, 危及婴幼儿成年后的身心健康。2008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诊治外阴阴道炎患儿198例,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婴幼儿外阴阴道炎患儿198例, 年龄4个月~10岁, 中位年龄5.4岁。农村152例 (76.77%) 、城镇46例 (23.23%) 。其中4个月~1岁17例 (8.59%) ;2~5岁165例 (83.33%) ;5~10岁16例 (8.08%) 。妇检发现外阴、阴蒂红肿, 表面可有破溃处, 尿道口及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阴道口分泌物增多, 有稀薄或脓性分泌物流出, 有臭味。

1.2 检查方法

患儿排尿后, 在其监护人陪同下将其置于检查台上, 取截石位, 或于其监护人怀中取截石位, 充分暴露外阴, 用细的灭菌棉试子取阴道分泌物, 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 针对镜检及细菌培养结果, 找出婴幼儿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原因。

1.3 治疗方法

1.3.1 消除诱因:

每天清洗外阴, 更换内裤, 用过的内裤、毛巾及盆用开水烫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减少摩擦。对患有阴道炎的密切接触者要积极治疗, 定期复查以减少婴幼儿的患病率。

1.3.2 局部治疗:

所有患儿均给予乐亭县中医院自制药品黄柏汤洗剂:其成分为黄柏, 白鲜皮、百部、川椒、地肤子各15g, 土茯苓、蛇床子、苦参各30g, 连翘、金银花各20g加冷水至1000ml~1500ml浸泡15min后上武火煎, 煎沸后改文火继续煎15min, 去渣, 药液在热时先熏, 变温后洗、坐浴20min, 每天2次, 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随访2周。

1.3.3 全身治疗:

针对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并税极治疗合并症, 如湿疹、股癣。 (1) 细菌性外阴阴道炎:选用抗厌氧菌药物, 体质量>6kg患儿, 奥硝唑分散片每12小时10mg/kg, 口服, 共7d, 或克林霉素口服, 每天2次, 连用7d。2周随访。 (2) 滴虫性外阴阴道炎:体质量>6kg患儿奥硝唑分散片每12小时10mg/kg, 口服, 连服5~7d。 (3)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克霉唑片20~60mg/kg, 分3次服用, 连服3~5d。 (4) 淋菌性外阴阴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克肟颗粒, 剂量按年龄大小而定。 (5) 衣原体外阴阴道炎: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g口服, 每天1次, 连用10~14d。 (6) 另有5例患儿因阴道异物诱发阴道炎, 异物取出后给予药物治疗, 症状消失。

1.4 日常生活卫生教育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每天洗澡, 勤换衣裤, 用尿布或纸尿裤保护会阴皮肤清洁, 避免泌尿系感染[4]。会走路的婴幼儿尽早穿连裆裤。每天用温流动水清洗外阴, 不宜用凉水或过热的水;洗外阴的顺序是, 先内后外, 从前向后。动作要轻柔、仔细。大便后应从前往后擦, 避免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口。毛巾、盆等用具应专用, 勿与洗脸盆、洗脚盆混用。公共浴所洗浴或游泳时, 应自带浴巾、泳衣, 尽量淋浴, 而勿盆池浴, 防止间接感染。

2结果

2.1 高危因素

本组患儿年龄4个月~10岁, 以2~5岁最多165例 (83.33%) 。 (1) 其中4个月~1岁17例 (8.59%) , 家长诉患儿外阴分泌物异常, 外阴发红、潮湿。 (2) 2~5岁包括自述外阴无不适感、内裤有黄色分泌物附着74例 (37.37%) ;外阴不适、痛痒49例 (24.75%) ;伴外阴红肿23例 (11.62%) ;合并尿频、排尿时烧灼感8例 (4.04%) ;母亲为淋病、真菌感染患者, 主动要求对孩子健康检查6例 (3.03%) ;患儿经肛腹诊和超声检查发现阴道异物5例 (2.53%) , 其中①经肛诊推移法取出为衣物上小钻片3例 (1.52%) , ②怀疑为阴道肿瘤转上级医院2例 (1.01%) , 宫腔镜检查后取出异物, 为塑料带钻发卡; (3) 5~10岁16例 (8.08%) , 病史询问其中母亲近期有妇科病9例 (4.55%) , 否认7例 (3.54%) 。妇检发现分泌物增多、有异味或脓性161例 (81.31%) , 外阴及阴道黏膜充血、水肿或伴糜烂113例 (57.07%) 。该组患儿均无全身性疾病或受性侵犯史, 有外阴不洁、大便污染、外阴损伤等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者152例 (76.77%) 。

2.2 病原学检查结果

病原菌检出率为73.23% (145/198) , 其中以细菌引起的非特异性感染为首占58.08% (115/198) ;其次是非感染因素占26.77% (53/118) , 滴虫、假丝酵母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患病几率不高。见表1。

2.3 防治结果

198例患儿中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予以全身用药配以局部中药黄柏汤洗剂对症治疗效果良好。未检出病原体者, 用中药黄柏汤洗剂清热解毒, 祛风利湿, 杀虫止痒, 熏、洗、坐浴效果好, 无需应用抗生素。配合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教育, 随访2周均痊愈。

3讨论

3.1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高危因素

(1) 婴幼儿 (尤其是2~5岁) 因外阴缺少脂肪垫和阴毛, 外阴阴道上皮组织薄, 易被损伤和受外界各种病原体或化学物质刺激, 阴唇小而薄, 对前庭保护小, 处女膜开口小不利于引流; (2) 卵巢功能不健全, 雌激素水平低, 阴道pH 6.10~8.10, 乳酸杆菌为非优势菌; (3) 肛门与阴道距离近, 尿液和粪便易污染局部, 易受其他病原菌感染。鉴于婴幼儿外阴阴道特殊的解剖特点及生理环境导致容易发生感染。该组外阴阴道炎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者农村152例 (76.77%) , 主要症状为外阴阴道分泌物增多并刺激外阴、阴道引起痛痒、红肿, 重者排尿困难, 由于尿液刺激引起局部瘙痒, 抓破外阴皮肤产生疼痛, 妇检时患儿哭闹不安、用手搔抓局部, 尿道口及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阴道口分泌物增多, 有稀薄或脓性分泌物流出, 有臭味。因此会阴部检查时动作应格外轻柔, 门诊态度要亲切, 仔细观察会阴部, 仅限肛腹诊, 慎用窥器;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查以细菌引起的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为主, 主要与密切接触者及患儿不良生活卫生习惯有关;特异性外阴阴道炎中滴虫、假丝酵母菌感染率低分析有以下原因:婴幼儿阴道糖原很少, 而滴虫以糖原为食物, 故不适宜滴虫生长, 阴道pH呈碱性, 故不适宜假丝酵母菌繁殖;由于婴幼儿好奇, 在阴道内误放置异物也造成继发感染。

3.2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防治

防治关键为改变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隔离并同时治疗间接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外阴阴道炎针对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加局部中药黄柏汤洗剂对症治疗, 病原体均转阴。故中西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肯定。未检出病原菌者, 用中药黄柏汤洗剂熏、洗、坐浴效果好, 不必用抗生素。因多数外用药物不适合婴幼儿应用, 所以中药熏、洗、坐浴更适合婴幼儿。中药熏、洗、坐浴药液可直接接触病灶进行治疗, 快速缓解外阴不适, 且湿热的药液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疏经通络, 调和气血, 使新陈代谢旺盛, 加强药物吸收, 能明显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身体功能, 加强炎性反应的吸收、消散。其毒副反应小, 简单易行, 疗效显著, 患儿无恐惧、抵触心理, 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特别适用于基层及家庭治疗。另外, 不提倡使用预防性的外阴坐浴, 且有些外用洗剂可损伤幼女的外阴皮肤和阴道黏膜, 引起损伤性外阴炎阴道炎。值得提出的是治疗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卫生习惯是否正确, 要非常明确的告诉家长或保育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卫生习惯, 以改善外阴局部卫生和患儿个人的整体卫生;嘱家长注意患儿阴部的清洁卫生, 做到勤洗会阴部, 勤换内裤, 尤其注意肥胖儿易复发, 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爽;每天用专用澡盆洗澡, 洗头与洗澡的水应分开使用, 且应避免使用沐浴露或强碱性肥皂;洗澡后用干净的毛巾吸干外阴周围的水渍, 更换内衣;要给婴幼儿穿棉制内裤, 不要穿尼龙或化纤内裤, 棉布内裤透气性能好, 尼龙、化纤内裤紧密度高, 不利于会阴部透气。不宜穿着过紧的裤子, 大小便后揩抹的方向应该是由前向后揩抹干净为止, 避免粪便污染外阴或进入阴道;纠正吃手习惯, 常剪指甲, 不穿带钻片等饰品多的衣服, 注意幼女的活动和游戏内容、场所的安全, 避免伤及阴部;发现外阴红或分泌物增多及时就诊, 以防发生小阴唇粘连。此外, 给婴幼儿早穿连裆裤、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可减少感染机会, 也有助于预防外阴炎阴道炎。

综上所述,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在临床上很常见, 应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婴幼儿时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减少摩擦、防止外阴损伤、大便污染等不良卫生习惯尤为重要;要提高感染病原体的检测和治疗手段, 治疗中要高度重视, 合理治疗, 要完全彻底治愈, 防止复发;要做好卫生健康教育, 消除家长焦虑自责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虹, 袁青, 谢彬.门诊妇科阴道炎护理健康教育干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8) :137-138.

[2]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75.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3.

外阴阴道炎 篇6

关键词: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循证医学,治疗结果

外阴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目前治疗外阴阴道炎的抗菌药物比较多, 但是疗效判断一直不太一致, 导致治疗上没有完整的标准[1]。循证医学就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 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与数据库资源进行医学处理。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临床效果的循证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2年8—12月。纳入标准:已发表的随机检索关于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临床效果的循证研究的文献;同时文献所选择疾病患者的需符合外阴阴道炎的诊断标准;病程在30d以内;无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治疗方法为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应用或者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常规对症应用。所有的文献中都有相关的预后结果。

1.2 检索方法

以外阴阴道炎与抗菌药物或者类似词语作为检索关键词, 检索电子资料库包括: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补充检索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

1.3 观察指标

包括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和成效效果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有效率采用率表示, 计算比重和95%CI,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可能有关的文献25篇, 本文有5篇文献被纳入本次研究, 包括360例患者,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58.2岁;疗程10~30d, 平均疗程21.6d。采用的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制曲霉素、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

2.2 临床疗效

抗菌药物应用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0.5%, 对照组有效率为73.7%, 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

2.3 安全性分析

在纳入本研究的5个文献中, 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组出现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及瘙痒、面色潮红等, 不良反应在对症处理后1~2d症状缓解, 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2.4 经济性方法

本文检索的文献都没有报道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治疗外阴阴道炎的相关成本效果分析等。

3 讨论

循证医学是当前世界与我国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循证医学使用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与详细的调查数据, 从而指导临床应用[2]。

外阴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球菌、细菌、念珠菌和阴道毛滴虫等, 均可经性传播。抗菌药物能让阴道内保持一种弱酸性环境, 从而防止病菌入侵。当前外阴阴道炎的常见抗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制曲霉素、伊曲康唑和氟康唑[3]。

本研究选择已发表的关于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临床效果的循证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与系统评价, 共检索出可能有关的文献25篇, 共有5篇文献被纳入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不良反应类型为恶心呕吐、头晕及瘙痒、面色潮红。本文检索的文献都没有报道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的相关成本效果报道。为此在治疗中, 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尽量不要自行使用大量的服用药物, 过多使用药物的直接后果破坏阴道菌群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导致真菌生长旺盛, 治疗周期不断延长。

总之, 通过循证研究, 外阴阴道炎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有很大价值, 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参考文献

[1] 韦秋华, 曾萼.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5) :5071-5072.

[2] 李幼平, 孙鑫.循证药物评价[J].中国医院, 2010, 6 (11) :60 -62.

外阴、阴道癌术后的辅助治疗 篇7

1外阴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外阴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外阴局部切缘不净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两个方面。治疗的方法以放疗为主, 尚缺乏同步放化疗及单纯辅助化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资料。

1.1 外阴部位的体外放疗

外阴癌根治术后, 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切缘不净或肿瘤病灶距离手术切缘过近是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外阴扩大切除术理想的安全病理切缘为8 mm (约相当于1 cm的临床手术切缘) [1]。当病理切缘大于8 mm时, 文献报道的肿瘤复发率为0~21%;当病理切缘小于8 mm时, 复发率明显增高至20%~50%。而术后辅助体外照射可使外阴局部复发的风险由58%降至16%。因此, 肿瘤病理切缘不净或切缘过近是外阴局部辅助放疗的确定指征。另外, 当肿瘤侵犯或接近尿道、阴道、肛门等中线器官时, 往往会考虑保护相应的器官不受损伤而采取相对保守的手术治疗, 此时容易造成肿瘤切缘不净或切缘过近。对此类病情术后辅助外阴部位的体外照射也是必要的。此外, 肿瘤基底不净、淋巴-脉管间隙受累、肿瘤浸润深度>5 mm也是外阴癌术后局部放疗的指征。

术后辅助放疗在术后2 周左右、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照射, 最晚不应超过术后4~6周。外阴部位辅助放疗的靶区应该包括手术瘤床及适当大小的边缘皮肤, 当原发肿瘤为播散样生长时, 靶区应相应扩大。由于外阴皮肤放射耐受性差, 设野范围应适当, 通常需超过肿瘤切缘2 cm。同时, 设野尽可能避开尿道、肛门等重要器官。放疗方法目前多采用6~8 MV的X线外阴部垂直照射。放射能量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 总量达到50 Gy/6周, 可先照射30 Gy/3周, 若有明显的皮肤反应, 可停止放疗, 休息2 周左右后继续至达总剂量。对于肿瘤浅表的患者也可采用高能的X线照射深部基底部位30 Gy/3周, 再改用电子线照射浅表部位20 Gy/2周。放疗时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避免局部放疗反应。

1.2 区域淋巴结的体外放疗

区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外阴癌患者预后最重要因素,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使患者5年生存率由70%~93%下降至25%~41%。FIGO 2009年版的外阴癌分期系统对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进行了细化, 以突出治疗的个体化。目前观点认为, 对于患者出现腹股沟阳性淋巴结2 个以上微转移 (≤5 mm) 、1个大体转移 (>5 mm) 或淋巴结包膜外侵均应接受术后辅助放疗。Ⅰ类证据已经显示, 对于2个以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照射方法包括腹股沟淋巴结区体外照射及联合盆腔体外照射。

常规的腹股沟淋巴结区照射, 设野方法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矩形野, 野中轴相当腹股沟韧带, 内侧缘位于耻骨结节, 野面积8~10 cm×12~14 cm, 根据淋巴结转移部位设单侧或双侧腹股沟照射野。先采用高能X线 (6~10 MV) 完成40 Gy/4周, 后再采用电子线照射, 主要依据腹股沟浅淋巴结区的皮下深度, 一般给予20 Gy/2周。体外照射总剂量达到60 Gy/6周。

对于外阴癌盆腔淋巴结的处理目前也有新观点。GOG 37的一项随机研究中, 入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114例, 分别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和实施双侧腹股沟区联合盆腔淋巴结区体外照射。比较疗效显示, 放疗组盆腔淋巴结复发率为5.1%, 单纯手术患者为23.6%。因此, 目前并不主张对外阴癌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 对于腹股沟深淋巴结转移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 主张增加盆腔淋巴结区照射。射野方法野上界位于第5腰椎上缘;下界相当于闭孔下缘;外界为股骨头中线;内界为脐耻连线外2 cm;整个放射野形成8 cm×15 cm四野。盆腔射野应确保覆盖髂血管周围的淋巴组织, 同时放射野还应包括腹股沟淋巴结区域、原发肿瘤及邻近皮肤。采用高能X线 (6~10 MV) 盆腔中心剂量完成40 Gy/4周。

常规二维体外放疗的技术缺陷可使腹股沟区及盆腔靶区实际的剂量不足, 同时一些正常组织 (股骨颈、小肠、膀胱、尿道、阴蒂和肛门) 不可避免地被包入其中, 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近年来, 已有学者将三维适形 (3D-CRT) 和调强 (IMRT) 放疗技术运用于外阴癌的放射治疗。3D-CRT和IMRT 技术能使照射的高剂量区在三维上与靶区重合, 从而在保证治疗肿瘤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较少正常组织受量, 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在此, IMRT技术较3D-CRT 技术更具优势。但目前三维放疗技术并未大规模应用于外阴癌, 资料仅限一些临床初步探索。Beriwal等[2]采用IMRT技术对8 例外阴癌进行术后辅助放疗, 治疗中位剂量50.4 Gy。治疗中发现皮肤、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的剂量明显下降, 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2 年存活率达100%。初步证实了三维体外照射方法在外阴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

1.3 外阴癌的同步放化疗

在多个实体肿瘤的治疗中均显示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 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已经成为治疗常规。同步化疗主要是通过增加放疗敏感性及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理论上适用于外阴癌。临床实践中, 初步研究已经显示, 同步放化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提高总生存率, 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同时, 由于化疗的增敏也使得放疗的剂量降低15%~20%, 从而降低患者的局部急性放疗反应,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但同步放化疗使患者的骨髓毒性显著增加, 需引起临床重视。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 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同步放化疗较常用化疗方案多数以铂类药物为基础或以氟尿嘧啶 (5-FU) 为基础。如5-FU单药、顺铂 (DDP) 联合5-FU、DDP联合丝裂霉素 (MMC) 或5-FU联合MMC等方案均有报道, 方案有待统一。外阴癌术后给予同步放化疗, 放疗剂量可降低至36~48 Gy。另外, 一些新的分割放疗方案如超分割 (每日放射1次以上, 间隔4~6小时, 总疗程不变, 总剂量增加) 可通过短的治疗间隔相互叠加, 达到减少皮肤急性反应的作用并有利于血象恢复。在化疗期间采用每日多分割照射, 理论上可使放疗与药物达到最大协同。

2阴道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阴道癌的治疗方法以放疗为主, 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少见, 术后辅助治疗临床资料则更为缺乏。术后辅助治疗多效仿宫颈癌的方法, 以放疗为主。

2.1 阴道癌的术后辅助放疗

由于阴道解剖结构特殊, 淋巴引流复杂, 因此位于上、中、下段的肿瘤治疗原则与方法各异。位于阴道上段的肿瘤治疗方法类似于宫颈癌, 可行广泛性子宫及上段阴道切除;位于阴道下段的肿瘤治疗方法类似于外阴癌, 可行外阴及下段阴道切除。肿瘤侵透阴道壁、术后切缘邻近肿瘤或阳性的患者术后需辅助放疗;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需要辅助体外照射。此外, 放疗的指征还包括:腺癌、组织分化差、阴道受累范围广泛、肿瘤直径大于4 cm等因素[3]。

辅助放疗宜在术后2 周左右、手术切口愈合后进行照射, 最晚不应超过术后4~6周。阴道癌肿瘤位于阴道上1/3, 照射范围类似宫颈癌, 射野野上界位于第5腰椎上缘;外界为股骨头中线;下界相当于闭孔下缘并酌情下延, 可随肿瘤下缘有所变动下移1~2 cm。若肿瘤几乎侵犯整个阴道, 则体外照射前野应包括双侧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 前野在腹股沟部位向外扩展至髂前上棘, 宽约5~7 cm, 下缘则到阴道口, 即包括全阴道, 然后增加双侧腹股沟剂量, 设常规双侧腹股沟野 (7~8 cm 及10~12 cm) , 而后野位置同常规盆腔外野照射。下段阴道癌, 除包括病灶范围以外, 应包括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区 (同外阴癌) 。

体外放疗病变位于阴道上1/3者, 采用加速器先采用高能X线 (6~10 MV) , 使盆腔中心剂量40~45 Gy;如果肿瘤位于阴道下1/3, 加速器先采用高能X线双侧腹股沟照射野剂量达到40 Gy/4周, 后再改用电子线追加20 Gy/2周。如肿瘤位于阴道中1/3者, 应盆腔-腹股沟联合野照射, 高能X线盆腔中心剂量达到40~45 Gy, 然后对双侧腹股沟区酌情增加剂量。

对于阴道切缘不净的病例可补充腔内治疗。目前多采用中、高剂量率 (Cs-137、Ir-192等) 的后装治疗。布源采用筒形阴道容器, 以黏膜下0.5 cm为放射剂量参考点, 剂量应达到30~40 Gy/3~4周。

2.2 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

理论上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阴道癌的术后同步放化疗主要借鉴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方案, 包括:单药5-FU、单药DDP、5-FU联合MMC、5-FU联合DDP等方案, 其中以单药DDP及5-FU联合DDP方案最为常用。更为优化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及剂量正在摸索中。

参考文献

[1] Anthony H, Russell. Radiation therap for vulvar cancer. In: Patricia J. Eifel & Charles Levenback. Cancer of the Female Lower Genital Tract [M]. Hamilton. London: BC Decker Inc, 2001:217-242.

[2]Beriwal S, Heron DE, Kim H, et al.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vulvar carcinoma:a comparative dosimetric study with early clinical outcom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4 (5) :1395-1400.

外阴阴道血肿12例临床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高要市中医院收治的外阴阴道血肿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33岁, 平均25.7岁。外伤型3例 (骑跨伤2例, 性生活受伤1例) , 产后伤9例 (难产助产6例, 自然分娩3例。分娩孕周分36~41周, 平均39.4周, 会阴侧切缝合术4例, 会阴撕裂缝合术后2例, 合并病症:妊娠高血压4例) 。血肿体积:<100mL 6例, 100~300mL 5例, >300mL 1例。血肿部位:右侧大、小唇下3例, 左侧大、小阴唇下4例, 会阴切口周围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 出冷汗、排尿困难, 外阴坠胀和疼痛等, 部分患者会阴及肛周皮肤出现淤斑。

1.2 治疗方法

如血肿<5cm, 病情稳定, 血肿体积无连续增大趋势, 可采用10%氯化钠或50%硫酸镁冷敷, 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及止血药止血, 使其自然吸收。如血肿>5cm, 或虽然<5cm, 但有迅速增大趋势, 应立即行切开手术。采用局部麻醉, 选择血肿最突出处, 切开黏膜层清除积血, 然后用冷生理盐水清洗血肿腔, 做黏膜层间断“8”字缝合止血, 避免死腔, 缝合长度最好超过切口边缘1mm左右, 再用纱布填塞阴道于24~48h后取出。必要时于血肿低位置橡皮引流片, 保持外阴清洁。血肿积血>100mL者术后局部置冰袋冷敷, 每次30min左右, 每天4次, 每次间隔2h。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提前准备好急救器材。

2 结果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 均顺利康复。消肿时间4h~13d, 平均9.6d。治疗后3个月内无复发病例,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3讨论

会阴部组织间隙疏松, 血液循环丰富, 血管一旦破裂极易在局部聚集形成血肿, 并快速向各间隙疏松组织扩展, 很难自行停止。外阴阴道血肿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产程过快时, 胎头下降冲力可直接造成组织深部血管受损撕裂和损伤;滞产时软组织过于伸张, 血管牵拉过程中可造成撕裂出血, 软产道深部血管长时间受压可发生破裂;产伤行会阴部侧切手术时, 如果止血不彻底, 修补缝合技术水平不高, 已回缩的血管漏缝, 也可引起出血[2,3]。上述因素均可能引起阴道血肿, 而有妊娠高血压, 子宫瘢痕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 发病的概率更大。本次研究中就有4例患者合并有妊娠高血压。

小体积的阴道血肿,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硫酸镁中含有的镁离子和氯化钠中含有的钠离子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 竞争性地抑制钙离子, 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传递和平滑肌收缩, 纠正局部组织缺血和缺氧, 增加新陈代谢和白细胞吞噬功能,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从而达到止痛、消炎、消肿的治疗效果[4]。但是对于体积较大的血肿, 或者病情进展迅速, 由于机体自体代偿机制不足以疏散血肿, 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血肿内血流会逐渐变性凝固, 因此有必要给予切开手术治疗[5,6]。从我们的临床体会来看, 断裂的血管常在血肿的顶端或底部, 因此切开后缝合时, 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血管垂直方向缝扎, 从而达到更佳的止血效果。

此外, 治疗后的严密监测也非常重要。患者特别是产后患者, 本身已经大量失血, 而行切开手术后进一步失血, 很可能发生休克的意外, 因此, 对缺血患者可酌情给予输血和补液, 并严密观察患者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临床统计来看,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 均顺利康复出院,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认为, 外阴阴道血肿病情较为复杂, 因此在临床处理中, 要根据患者本身血肿情况和病情进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并给予严密监测, 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血肿的临床特点, 发生原因和治疗措施,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高要市中医院收治的外阴阴道血肿患者12例做为研究对象, 对于症状较轻者, 给予10%氯化钠或50%硫酸镁冷敷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进展迅速或症状较重者, 采取切开缝合手术治疗, 并给予严密监测。结果 本次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7例。观察期内无感染, 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均顺利康复出院, 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外阴阴道血肿病情较为复杂, 要根据患者本身血肿情况和病情进展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并给予严密监测。

关键词:阴道血肿,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冯仁秀.探讨产后阴道壁血肿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5) :36-38.

[2]贺芳, 张桂梅, 朱翠萍.浅谈产后阴道血肿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 2010, 34 (4) :249.

[3]唐良萏.外阴和阴道损伤的原因及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4) :193.

[4]赵明珠.女阴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7) :653-654.

[5]李勤, 欧阳吁.产后阴道壁血肿30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7 (7) :90-92.

外阴阴道炎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咪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咪康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咪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观察组的复发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咪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有效提高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咪康唑;氟康唑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58-0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一种常见的外阴阴道炎,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症状表现为外阴搔痒、疼痛、尿痛、性交痛,患者还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其分泌物白色稠厚,呈豆腐渣或凝乳状[1]。妇科检查时多外阴红肿,有抓痕,病情严重的则表现出表皮皲裂或脱落, 阴道黏膜红肿, 阴道黏膜及小阴唇内侧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溃烂[1-2]。笔者对咪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所接受治疗的104例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5.26±5.11)岁,病程3个月到2年,平均病程(1.02±0.5)年,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年非孕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程度评分≥7分(具体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能按照治疗方案接受治疗并按时随诊; 1个月内没有使用抗真菌类药物。

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半年内计划妊娠者;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过敏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无法按照治疗方案用药和复诊者;治疗期间使用其他抗真菌药物者;自行暂停治疗者;治疗期间有不良反应者[2]。

1.3 方法 对照组选用咪康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 200mg/枚,7枚/盒),进行单一用药治疗,患者每晚睡前在阴道放置1枚,一个疗程为3d ,连续使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150mg氟康唑分散片(武汉东信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50mg/片,6片/盒)口服,单次顿服,连续使用3个月经周期。针对患者不同临床症状与体征,在治疗结束后1周内、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复查,并统计患者的复发率。

1.4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恢复正常,假丝酵母菌镜检阴性,白带检查无假丝菌;有效:症状有所改善,阴道分泌物正常,假丝酵母菌镜检阴性,白带检查没有发现假丝菌;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变,阴道分泌物呈阳性;复发:随访期间,治愈和治疗有效患者又复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阳性[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 ,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转阴率比较 观察患者用药5d后、10d后、15d后的转阴率,两组转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察组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 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3 讨论

氟康唑是一种具有新药动力学性质的双三唑抗真菌药,具有代谢稳定、水溶性高的特点,这种新药物动力学使治疗活性大大增强。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将三唑环中的第4位氟原子与细胞色素P450色素环上的铁进行结合,使之丧失酶活性,进而达到抑制羊毛固醇C14位的甲基反应的效果,同时,防止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该药物对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疗效尤其显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菌有超过90%的部分是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达到100%。口服该药物的吸收量占给药量的90%,用药1~2h 就可以达血浆高峰浓度,半衰期为23~35h。咪康唑是咪唑类化合物,可以对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并使细胞膜中其他脂质成分的含量发生改变,最终杀死真菌,该药物还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患处搔痒[4]。

本研究中,将采用咪康唑与氟康唑联合用药的观察组与采用单一咪康唑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观察组复发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感染过程最初是寄居在阴道粘膜的假丝酵母菌附着在阴道的上皮细胞上,阴道粘膜的轻度损伤使酵母菌粘附致病的几率大大增加[5]。由此可见,建立和恢复正常的阴道防御系统是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基础。本研究中,给予患者口服的氟康唑分散片为3片顿服, 阴道用药的咪康唑为每枚400mg,3d为一个疗程,治疗时间短,且副作用小。由于长时间的阴道上药造成阴道粘膜损伤,使阴道防御功能遭到破坏, 因此,合理缩短阴道上药时间,有利于阴道恢复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阳性乳酸杆菌生长, 进而实现对其他微生物生长的有效抑制,降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咪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有效提高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轶珩,樊尚荣,刘小平,等. 咪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06:625-627.

[2]吴乐平. 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不同方案治疗疗效比较[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3:39-41.

[3]杨华,张承丽. 硝酸咪康唑栓剂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观察[J]. 海南医学,2010,04:47-48.

[4]吴文湘,冯佳,廖秦平. 重度外陰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微生态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02:134-136.

[5]曹蕾,郭英红,杨淑梅,等.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药物应用的药效学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2590-2591.

外阴阴道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就诊确诊为RVVC的育龄期妇女86例, 年龄22~46岁, 病程1~5年。诊断均符合第6版《妇产科学》中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诊断标准[3]。临床主要表现:外阴瘙痒及烧灼感、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黏膜充血、尿频尿急、性交痛等。排除近4周内应用抗真菌药物史、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血液病及肝肾疾病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 (n=43) 和治疗组 (n=43) ,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治疗前调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性生活、避孕情况、精神状况等, 了解其是否有滥用抗生素, 治疗全身原发性疾病 (如阴道滴虫、糖尿病等) 。对照组于每次月经干净后2~5d予以伊曲康唑胶囊200mg口服, 2次/d, 连用7d, 10d后检查白带真菌, 若为阳性则重复用药过程, 若为阴性则于下次月经干净后第1d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 连用3d, 维持治疗。治疗组治疗过程包括强化期治疗与维持期治疗两个阶段, 强化期予以伊曲康唑胶囊200mg口服, 2次/d, 每晚临睡前与阴道塞入1枚硝酸咪康唑栓, 用药前以2%~4%碳酸氢钠200m L冲洗外阴、阴道, 连续治疗3d, 从治疗开始的第7d进行白带真菌性检查, 真菌检查结果阴性者可进入维持期治疗, 若检查结果仍为阳性则重复治疗直至阴性再进入维持期治疗;月经干净后第1天进入维持期治疗, 当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 并于晚上临睡前阴道塞入1枚硝酸咪康唑栓, 第2天开始早晚阴道塞入1枚硝酸咪康唑栓, 连用3d。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月经周期, 用药期间保持阴道局部清洁卫生, 禁止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 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进行白带真菌镜检。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口服用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 局部用药不良反应主要是阴道轻度灼痛。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程结束后门诊随访, 以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真菌学涂片真菌 (-) 为治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真菌学涂片检查 (-) 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真菌性 (+) 为无效。以治愈率 (%) +有效率 (%) =总有效率 (%) 。

1.5 统计学方法

用SA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对照组治愈30例、有效5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81.4% (35/43) ;治疗组治愈40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7% (42/43)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均有4例患者口服用药出现轻微恶心, 2d后消失, 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RVVC) 的病因较为复杂,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RVVC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念珠菌没有完全消除[4]。阴道黏膜横纹皱襞多、伸展性好, 抗感染药物近期疗效虽好, 但部分深部菌丝仍不能消除, 容易复发且容易产生耐药性[5]。传统治疗RVVC以局部用药为主, 但是复发率较高。

伊曲康唑是临床常用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 进而导致真菌死亡或抑制其生长。长期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有可能引起阴道局部菌群失调、酸碱失衡, 进一步增大了治疗难度。一般情况下, RVVC要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系统治疗才能起效, 规范用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加上硝酸咪康唑外用方案对RVVC的疗效显著, 而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提示此联合用药方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硝酸咪康唑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RVVC) 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单盲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法, 给予对照组 (n=43) 伊曲康唑单独口服治疗, 给予治疗组 (n=43) 在口服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加用硝酸咪康唑栓外用, 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4% (35/43) , 治疗组总有效率97.7% (42/43) ,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伊曲康唑口服联合硝酸咪康唑栓外用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硝酸咪康唑,伊曲康唑,联合用药,效果

参考文献

[1]焦丽, 黄元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6) :3671-3672.

[2]史永俭, 王频, 张春敏.特比萘分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外阴阴道炎[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0, 19 (7) :39-40.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85.

[4]吴展, 蒋琰琰, 祝建军.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42例诊治分析[J].浙江医学, 2006, 28 (3) :210-211.

上一篇:劳动创造美下一篇: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