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

2024-10-16

劳动创造美(精选12篇)

劳动创造美 篇1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当然也创造了艺术, 创造了美。从古代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的博物院的艺术美, 到现在我们身边教室的美、校园的美、现代建筑的美……这些通过劳动技术取得的成就都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技术的崇高与永恒,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由此看来, 美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麦浪滚滚、阡陌纵横的田野, 这是人造的自然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剪纸、雕塑, 这是艺术美。美之千万种, 无不由劳动所创造。优秀美术作品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多样的、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画面, 而且因为它蕴含着艺术家先进的思想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 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积极推动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欣赏内容如《陶艺》《民间玩具》《民居》《青铜器 》等, 无一不是劳动所创造的美。我们以欣赏民居为例, 教材上提供了多幅民居的照片。通过本课的教学, 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都是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筑成的, 凝聚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宫殿、楼阁、亭台 、寺庙、佛塔 、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劳动人民的审美取向密不可分。

二、利用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不仅绘画艺术是劳动美的体现, 而且绘画材料本身也是一种劳动的体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 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等,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其中纸的制造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 陶冶爱国情操, 增强民族自豪感。纵观美术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关于劳动的绘画题材, 如《我栽种的植物》《家务活》《节日》《买菜》, 都是要求学生用画笔表现自我劳动的喜悦情感。如在教学《家务活》一课过程中, 我就从师生谈话开始, 讲一讲在家里父母是多么的辛苦, 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家里做过哪些家务、为什么要做、是怎样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并请部分学生表演做家务时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 唤起了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然而美术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劳动创造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再现劳动的场景, 还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手脑并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可充分体验到创造的艰辛,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看到自己的智慧之光, 亲身领略到劳动过程的美。

三、利用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1.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创造美

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 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 我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注意给学生创设自由创作的空间, 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亲近自然, 发现自然中的奥秘。如:《有趣的拓印》这一课要求让学生理解、体验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肌理所体现出的美感。在教学中, 我把他们带到校园里, 让他们自己寻找可以拓印的对象, 进行实地拓印。结果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各种树叶, 还在下水道盖、汽车轮胎、车牌号码甚至还利用自己鞋底上的花纹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拓印练习。这堂课如果在室内上, 同学们有可能只会模仿教材中的图例运用钥匙、象棋、树叶等物体进行拓印。学生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 自己生活的周围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 可以通过自己的寻找、判断、实践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新发现, 因此对肌理美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2. 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劳动创造美

美术活动的结果总是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只有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自己所创造的成果, 内心的愉悦才能得到升华, 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个体才能的展示, 也可以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如:在三年级《我设计的建筑》一课教学中, 我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建筑的形式、风格、功能等, 在课堂上, 大家畅所欲言, 谈了对家乡建筑的不同看法。在创作时, 我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为家乡的未来勾画出更美的蓝图, 组织学生将作品放置在不同形状的底板上。当每个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都放置好后,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便跃然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小小的年纪, 竟然也能勾画出家乡这么美的蓝图, 一种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3.让 学 生 在 应 用 中 体 验 劳 动 创造美

美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和创造美。在美术教材中, 有许多实用性很强的内容, 如《纸花》《巧包装》《我设计的书》《板报设计》等, 像这样一些内容, 我们可以将课堂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学习《板报设计》后, 可组织各班级进行一次黑板报的评比。学习《贺卡》后, 可以结合教师节, 号召学生以送自制贺卡的形式向教师表示真诚的祝福, 当学生看到老师微笑着收下贺卡后, 内心的喜悦肯定无法形容。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思想品德, 更能让学生懂得最好的礼物就是通过自己的亲手劳动创造出来的。筻

劳动创造美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南开支行的周凤哲。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创造美,构筑中国梦。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富强中国梦”,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中国梦”,每个人的梦想的集合,汇聚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可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总书记在其就职演讲时曾说过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春天的故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不知听过多少遍,但每一次都能唤起我心中无限的回忆。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三十六年来中国每一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党十八大闭幕时中青报发的贺电有这样一句话:青年有了期待,国家就有未来。更是唤醒每一位有梦的青年,让我们满腔热血想要手挽手将一切困难压倒,将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迈开步子,从一点一滴的本职工作做起。罗阳是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罗阳,他不仅仅是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他也是一名劳动者,当歼—15舰载机翱翔在祖国的海天之间,以它优美的身姿展示大国有力的臂膀,这里凝聚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断创新的汗水,而罗阳是千万劳动者的代表。

劳动创造美,构筑中国梦,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中国梦就像建筑一个大房子,她由一砖一瓦构成。又像一个大链子,环环相扣。农村金融工作就像中国梦一样,它像一块砖、一块瓦或者是一个圆环。是伟大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祖国的复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农信社作为金融业的一份子,在农村金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遍布每一个乡镇的网点,到支持三农信贷。农信社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中国梦。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信社基层信贷员,可是我也有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放好每一笔贷款,做好信贷员的工作,能胜任任何一个岗位,成为一名优秀农信社人才,使每一工作都能圆满的完成。是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信贷员,但是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因工作简单否定其意义。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的辛劳,一定会托起一个小小的“中国梦”,干好它,也是实现一个梦想。“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每一个人在为建设祖国蓝图出谋划策时,都藏着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梦想”。“中国梦”,其实是千千万万人的小小“中国梦”所组合在一起的。这些小小“中国梦”组合起来,宏大而美好。劳动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意义。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每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拥有不同的梦想。工作安定、生活美满、家庭幸福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甘愿辛劳的最原始动力。让每一位劳动者共享中国梦,就能聚集起更大的怀梦、追梦的能量,就能形成集体的意识和共同的行动。“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梦,承载与寄托了所有劳动者的期望。通过诚实劳动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让劳动迸发出最猛烈最持久的光华与能量,这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神圣使命。西藏有句话,幸福是在刀口上舔蜜。我想说,梦想来得太轻巧容易,你体会不到幸福和成功的快感。让梦想照进现实,唯有插上实干的翅膀。劳动的过程必然会有诸多的挫折、困难、痛苦和灾难;但我同样也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有选择梦想的权利,每个劳动者真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应该祝福别人的梦想,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

劳动创造美 篇3

在正常餐饮服务结束后,随着乘务长温馨甜美的广播:“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欢迎您乘坐本次航班出行。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首先我谨代表昆明航空及我们全体机组成员祝您节日快乐!今天能有缘和您相聚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像一阵清风吹人您的心田,使您心情舒畅。下面我们将带您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空中旅行。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可是您在辛苦之后微笑了吗?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手工活动,比如千纸鹤、纸船、纸飞机等等,您怀念吗?现在乘务员会给您送上彩色的手工折纸,请您再次重温手工折纸的乐趣,稍后我们将抽取出幸运旅客,并为您送上我们精心准备的小礼品。请大家踊跃参与!”

这时客舱的气氛开始活跃了起来,旅客们纷纷追溯着自己童年的记忆,拿起折纸开始折出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积极参与到了创造“美”的折纸活动中来。在旅客制作手工作品的同时,乘务长为大家宣读了一段乘务员写的日志:“我是一名普通的昆航乘务员,从我懂事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空姐,穿着光鲜亮丽的制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翱翔于广阔的天空。终于有一天我的梦想实现了,可是我却发现在这身鲜艳的制服背后有着无限的辛酸,每逢早班,连早餐都来不及吃就匆匆赶往机场,每逢晚班,都在凌晨一两点拉着飞行箱,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在月光下陪伴我的只有孤独的影子,在楼道里留下的只是一声声清脆的脚步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把温柔的嗓音留给了旅客,却把静脉曲张、颈椎病、脱发、腰肌劳损等等疾病留给了自己。尽管如此,我仍然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有让旅客享受愉悦旅程的责任,更加肩负着安全飞行的重大使命。”

折纸活动环节结束后,乘务组抽取了三名幸运旅客,邀请他们也跟大家讲诉一下自己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辛苦与自豪的地方。并且邀请他们到后舱体验了一把“蓝天使者”的厨房工作。

劳动创造美 篇4

借助CBDF的平台, 孩子们在国标舞的世界里尽情放飞着自己的梦想, 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探寻着更广阔的天地, 收获着更丰盛的“果实”。10月5日晚上8点整, 重庆市体育馆内气氛再次被点燃, 这一次的主角, 仍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来自各个地方代表队共13支作品参与了这次表演舞展演的活动。

CBDF秘书长王永刚告诉记者, 这次表演舞展演虽然是第一年进行的尝试, 但是在总会的工作计划中, 将把“希望之星”CBDF青少年国标舞表演舞展演作为一个精品品牌活动进行推广和发展。明年, CBDF计划将“希望之星”绽放得更“绚烂”, 不仅展演的场次将增加, 并且还将在年底举办全国范围内的精品作品总汇演等活动。

其实, 在教育部2014年下达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若干意见》的文件后, CBDF就在考虑如何将中央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总会找准了发展青少年表演舞的这样一个“定位”, 希望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让孩子们充分展现自我,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也让编舞老师们得到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艺术水平。

CBDF副秘书长李淑芬认为, 每个表演舞的作品其实都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次共同“创作”, 作品是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 更应是符合孩子内心表现的, 因此在表演舞展演中, 评审们非常看重作品中童真童趣的表达。“这样的比赛, 这样的舞台, 不仅能提高教师们在青少年舞蹈创编上的能力, 更加强了业余青少年国标舞的发展力度。”

13个节目依次登场,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评审老师之一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社会舞蹈系的编导、教师孙轶娇表示, 这次重庆站的舞台上, 比之前常州站就作品的丰富性来讲, 又有了新的提升。“我从好几个作品中, 看到编排老师将表演舞和队列舞进行了很好地融合, 不仅如此, 戏剧和表演的元素结合得也更多了。很多作品能够以这样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出来, 在我看来绝对是有突破和创新的。”

童真、童趣, 是这次表演舞展演的作品中, 评审最为关注也最希望看到的。现场13个作品中, 题材主要都是围绕孩子们的话题, 校园、课堂、友谊、欢乐的主线, 也有一些作品是“物化”了角色, 让演员们以小动物的角色来表达欢乐的情绪。孙轶娇评审提到:“对创作的老师和编导来说, 他们应该更深入地去挖掘作品本体。我们应该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说的巨人就是国标舞, 一步步去递进, 通过我们掌握的元素去发展, 在作品中把人物再刻画得细致一些, 小孩应该回归到天性童真的东西。”

“希望之星”首届CBDF青少年国标舞表演舞展演

金星奖

《化蝶》

广西南宁市煌烨艺术培训中心

编导:陈烨、何钰飞、潘志环

获得金星奖的这个作品, 以其巧妙的编排和正能量的作品寓意让现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很多评审老师也将这个作品列在了自己此次最喜爱的几个作品的名单之中, “从道具到服装, 可以说都是简约而不简单, 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主题也是很清晰的, 而不是那么成人化的东西, 非常适合孩子来表达。”

作品编创之一的潘志环老师说, 这个作品于今年4月开始排练, 当初是为了备战广西的一个省级赛事而创编的。虽然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比赛都获得了冠军, 但在来到重庆这个舞台前, 他们心里还是比较没底的。“毕竟这次是全国性的活动, 我们非常开心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得到肯定, 等这一天太久了!”

创编这个作品的3名老师, 均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他们怀揣着梦想而进行创业, 就如同蝴蝶破茧前的那种状态一样, “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们想表达的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 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而薄纱的巧妙运用, 则是老师从学生玩衣服的一个动作得到的灵感, 以此发展成为了作品中的一个巧妙的“亮点”。

银星奖

《奇妙之夜》重庆金池国标舞艺术培训学校编导:牛智杰

作为13个作品中, 唯一一个以摩登舞元素进行创编的节目, 《奇妙之夜》从出场开始, 就牢牢锁定住了大家的目光。一扇扇童话般的道具门, 舞台瞬间被装点成了一个夜晚的商场橱窗, 而橱窗里的小演员们, 则扮演的是娃娃, 随着夜幕降临, 这些原本一动不动的“娃娃”们, 也悄悄开启了属于他们的一次狂欢。

编导牛智杰老师从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得到灵感, 结合摩登舞的形式, 表达了这样一个有些梦幻又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牛老师本身就是学摩登舞出身, 他也一直希望能够推进业余少儿摩登舞的发展, “我们的小演员里, 很多孩子都上高一了, 他们的学业压力都很大, 这样的舞台正是为他们提供一次感受美和体验美的好机会。这次CBDF举行的表演舞展演活动, 为我们各个地区业余青少年国标舞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非常感谢总会给我们这样一个好的平台。”

《胜利的旗帜》遵义李玓国际标准舞艺术文化学校编导/排舞老师:吕冠谯、王禄、刘宁、魏辰、贺霞

看完《胜利的旗帜》这个作品后, 你一定想不到, 这个节目从内容构思到整个节目的编排完成, 一共仅花了7天的时间。这个受到了评审们一致青睐的作品, 虽然排练的时间不长, 但是排练的强度却是非常高。王禄老师介绍, 从通知孩子活动安排, 到选拨小演员, 再到最后7天每天晚上连续进行2小时的高强度集训, 老师们和孩子们一道经历了一次美好的创作过程。

对于题材的选择, 王老师说, 因为他们来自红色革命之地遵义, 再加上反法西斯70周年纪念这样的一个契机, 于是几位老师一起商议后最先确定了这样的题材。接着, 老师们再通过对一些影视作品中音乐的筛选, 自己剪辑完成了音乐的制作。“接着我们再根据音乐的感觉来填充和发展动作。”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个作品中, 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现代舞元素动作的运用, 让人眼前一亮。

铜星奖

劳动创造美初中作文 篇5

大家总算迈入了五一劳动节这一非常值得庆贺的节日,令我实际意义深沉。这一天,我们一家人来到漂亮的三门峡生态公园去玩。一路上,这些唱起歌儿的鸟儿,那清香的芬芳,葱绿的小花,翩翩飞舞的彩蝶,蓝蓝的天空和水波荡漾的湖泊及其姿势唯美的天鹅像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游客的眼光,令游客们惊叹不已。

我们一家人却十分独特,每一个人手上都拿一个包装袋,一边看见美丽的景色,一边捡拾着周边的废弃物。母亲耐人寻味的跟我说;“今天五一劳动节,大家每一个人都应当劳动,而此次劳动十分独特,要捡拾废弃物,使大家共同的家园更幸福。”母亲现在很多在加工厂有过经验的客户,想必都知道有关原料的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我低着头勤奋捡拾废弃物,在这里全过程中我持续的`鼓励自己,鼓励自己要捡拾大量的废弃物。我内心一直在想:“今天五一劳动节,大家更应当勤奋劳动,应当净化环境,园林绿化地球上,使大家共同的家园更为整洁。

劳动是无上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能够创造美。与此同时,劳动也是艰辛的,可是全过程则是开心的,获得也是幸福快乐的。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劳动,也感受到劳动的开心,更为确认了一句话:幸福快乐就在有利于人们的劳动中。

读了过很多小故事,小故事的结果大多数全是幸福的。可我今天读的这个故事,结果却和想像中的不一样,那便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过去,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两口子靠捕鱼谋生,过着贫困的生活。有一天,渔民在捕鱼的情况下,抽上来一条会讲话的锦鲤。锦鲤说:“如果你放了我,我也会帮你实现愿望。”

此后,从新木盆到漂亮的别墅,从漂亮的别墅到当单身富婆,又从单身富婆想当女神,渔民的媳妇规定愈来愈高,到最终她还需要当日月星空的主人家。总算,这一不尊的规定让锦鲤十分发火,就又让她们过上像之前一样贫困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知了我们两个大道理:第一,人不必太贪欲,贪欲会为自己产生悲剧;第二,靠他人获得的幸福就是短暂性的,而依靠自己劳动获得的幸福就是永久性的。

感受美 探究美 创造美 篇6

——余映潮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不但是教材的首选,也成为中考、高考的最爱。长期以来,散文教学的内容为人所诟病,导致教学与考试的严重脱节,我觉得在源头上属于教学时与写作的结合不够紧密,为读文本而剖析文本像是缺少目标的慢跑,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就如同工匠和技师的区别,看到一件器物时,工匠考虑的是:它使用的是什么材料?运用的是什么技术?怎么加工的?技师呢?他考虑的是如何在鉴赏、学习人家的技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制作属于自己的器物或作品。所以语文教师要争当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师”,把散文当作语言艺术来欣赏、来品玩,对作品有自己独到、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进而把它作为教学生学习欣赏语言艺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材料。那么读到一篇作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应该是: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不仅如此,还要考虑该篇作品中哪些是对学生的写作有借鉴意义的。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合肥市举行“深度解读文本”公开课研讨时,我执教了散文《散步》,我就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品鉴:初读说话,读题提问后合上书回忆散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明确记叙性文章的六要素后,继而引导学生把握“尊老爱幼、热爱生命,敢于承担责任”的主题;精读回味,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说说《散步》中写景句的用处,既而品读文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指导学生有情有境地朗读中体会其中的深长意味。最后合作探究,学生以和莫怀戚对话的方式说说读《散步》后的心得,明确了为什么写文章——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鼓舞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立意要深刻;写什么呢?就写生活中的有意义、有波澜的小事!怎么写?要讲究遣词造句,可适当穿插描写……当天作业即为写一件充满爱的小事,尽量用上你在本文中学到的写法。《散步》就像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在每位学生心里留下美的痕迹,似闻到艺术的芬芳,我的教学也得到了与会教师和专家、领导的赞扬,这让我坚信:每篇散文我们都可以并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它的写作特色,赋予它不同的教学内涵,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就会使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

七年级学生知识储备上看接触散文较少,教师宜以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解读文本为重点,在品味作品的思想,给予教益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语言的赏析,实现读写结合的“跳跃”。比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一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着意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句,发现作者首尾呼应写法的精妙: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意在强调行道树的生存环境,末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则在强化行道树的思想境界——忧愁而又快乐,虽然只是适当调换语序、添加个别字词,但也达到了使文章结构严谨的效果,这样的分析既教会了学生在比较中赏析语言,也改变了学生对首尾呼应就是重复的错误认知。而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之后,我则让学生以“有_______真好”当堂完成一篇作文,要求扣紧“好”字行文,注重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样现学现用,易于学生把握本篇散文之写作精髓。

王夫之《船山遗书》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八年级时我们的教与学应该由文本本身的研读而进入对作者内心的剖析,这种深度解读需要学生能在剖析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后,沉淀出作者在文本中期望彰显的真善美。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一千个人的眼中是一样的。因此,这个层面的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借助文本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让学生触摸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华,因为这不但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向往,更是浸润读者、教化读者、帮助读者获取人性美的特质和载体,是作者期望和读者归依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精神内核时,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究立意的深刻性,就是启示学生在动笔之前,通过思考提炼,确立一个正确、积极、深刻的主题。你看,杨绛先生的《老王》另辟蹊径谈善良、谈爱:“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不是使文章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从而引发读者共鸣吗?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反复强调“自己的”,我想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增强个性化的理解。随着九年级学生心智的成熟,思维也开始内敛,这就给我们创造契机引导他们实现对散文的个性解读,启发他们自主探究文章有哪些可以在写作上借鉴的地方,从语言到结构,从立意到选材等,这既能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在中考中灵活应对纷繁复杂的考题,也能让学生在考场上创出佳作。此时散文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把阅读欣赏还给学生”,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朗读、研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读→感→品→评→鉴”不就是《香菱学诗》中黛玉的教学方式吗?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必将造就两情相悦的美好课堂,这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吗?

当然这样的依年级划分教学的侧重点是粗线条的,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我们可以适当提前或延后,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要讲求同一单元内的散文能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读,让学生发现语言艺术的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以及梁衡的《夏感》三篇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他们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次美的巡礼,是培养学生写景能力的重要契机。但教学时,如果都从一个角度着眼,采用同种方式赏析,学生必然流于对写作专业词汇的背诵,而缺少感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引导学生精读、自读,从不同的创作视角去研读文本。《春》的教学让学生用填空列标题的方法看其清晰的写作思路,采用批注的方法品读拟人、比喻等修辞的精妙;《济南的冬天》则在引导学生背诵“小雪后的小山”时发现作者不直接写雪而用矮松、草色等来写雪小的妙思;待教学《夏感》时则干脆采用自读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小组研讨发现课文值得借鉴之处,在与前两篇佳作的比较中发现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语言精美等特色;最后我要求学生用上“月夜、柳树、池塘”等词语当堂完成了一篇写景文。我相信,这样尽可能地“实”用教材,“活”用教材,“巧”用教材,会使孩子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总之,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如果教师所确定的写作教学结合点正好是学生需要的,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关注写作教学的进程,循序渐进,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还可以使用不同课型实现读写结合。

我一直欣赏余映潮先生那种实实在在的板块式教学思路,在研读他的著作时,我发现他的散文课型丰富。《紫藤萝瀑布》通过美读初步感受文章的美;通过师生互动点评、读短文《青菜》,发现文章的美——写景抒情、托物寓意;最后通过缩写训练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美,实在是散文阅读教学时读写结合的典范课例。

但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会因教材编排的影响呈现学习的不连续性,尤其到了复习的时候,这几年来在进行单元总结时,我都会常常想起余先生的一种散文单元复习课型,他“完美”地将散文教学时的读写结合点做了一个回顾与深化: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构思。这给了我更为深远的思考空间和实践余地,有时考试后结合试卷中散文我也引领学生发现其写作亮点,教授古代散文也去积极思考读写结合,希望学生的作品能深受中国古文化的浸润而丰实。

我坚信,教学散文前善于感受美的老师,定能用读写结合的手法引领学生探究美,既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这“半壁江山”中创造美。

劳动创造美 篇7

一、发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美的意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践中,我把美术和自然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案例一【设计·应用】寻找五彩缤纷的秋天

美术课上,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着秋天的足迹。“老师,你看,杨树的树叶都成金黄色的了。”“老师,地上还有好多的树叶。”原来孩子们对秋天的树叶发生了兴趣,于是我说:“这片杨树林远远看上去像什么啊?地上的落叶又像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兴奋讨论起来,有的说像一幅油画,有的说像天边的云霞,还有的说地上落叶是一层漂亮的厚地毯。我让孩子们捡几片最喜欢的落叶带入教室,我把叶子粘在卡纸上,又用彩笔进行添加,一幅美丽的河中小船展现出来了。我说,今天我们就用秋叶制作一幅新颖有创意的作品,可以小组合作,题材不限。他们有的用杨树叶子设计起了时装,有的用梧桐叶添加几笔画出了孔雀,有的小组合作用紫叶李拼贴起鸟儿的羽毛。教室里瞬间变成了艺术的作坊,每个孩子都神情专注地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全然忘我地进入到了艺术的天堂。他们发现了秋叶中蕴含的美,创作出神奇的艺术作品。

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探索欲望,给儿童带来了无限的启迪。借助自然,研究自然,通过创作抒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怀。

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培养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对艺术的欣赏中、体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情趣,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案例二【造型·表现】我也来当艺术大师

(1)问题选择———凡高的画有的看起来活泼明亮,有的看起来忧郁,我也画一幅比一比,看谁画的好。

(2)组织形式———分正方与反方两组,以“挑战大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大师作品鉴赏探究。

(3)研究形式———学生与凡高对话,进行绘画创作比赛。我把参加活动的学生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点评。这种研究形式,使他们了解大师的生平事迹,学生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

(4) 研究成果———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不迷信权威,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让他们懂得大师也是人,我们也能够成为大师的。

“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使学生在欣赏名画时感悟美的风格、美的内涵、美的手法,在模仿大师中,产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多角度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

三、创造的能力———美术实践活动的力点

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思维,需要合适的载体或活动来培养,创意作业就是一个很合适的途径。美离不开创造,创造产生美。如《我设计的自行车》中利用课外时间先让学生骑骑自行车,观察自行车,了解其内部构造,上网或询问科学老师自行车原理是什么?还有什么外形独特新奇的自行车?感受商品将艺术性、科学性相融合的重要性,感悟产品的更新及人们对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案例三【设计·应用】校徽设计

美术课上,我让学生自行搭配组建一个虚拟的设计公司同时也担任校方代表人员角色,组内每个人都要担任角色设计校徽,通过组内讨论选出最出色的代表上台,作为设计师讲述自己设计寓意,向其他学生推销自己设计的校徽“,校方代表”可通过竞标方式购买下校徽。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讲,我感到与其说学生是在完成作业,不如说在幻想着自己在他们理想中的学校上学。学生们有的用蜡烛,用小刀在上面雕刻,有的用彩纸剪出图案拼贴在光盘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将不同颜色团成细长条,挨个粘在一起最后滚成一个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圈。通过这次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竞标游戏中,面对一个寻常的生活场景时,他们多了一份审美的体验与收获,在表现美的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就能包含更多的思想与情感的元素。

劳动创造美 篇8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 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 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 树立美的意识, 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 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 指出一种导向, 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 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的氛围, 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 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揭示, 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 潜移默化中逐步确立的。教师要分外珍惜, 精心呵护, 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 花气力。阅读范文既要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更要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 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 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 体味出作品的美感, 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 达到“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醉其音, 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 积极主动地发现美, 感受美。

3.增 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 更要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 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 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感情共鸣, 适时的情感宣泄,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 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 产生爱心, 生发美感。比如课文《春》, 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 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 松树风格的崇高, 小桔灯的朴实, 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 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想象, 另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 住美的语言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 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这段文字时, 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引发了想象, 生发出了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 住美的形象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 心地慈爱, 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甘苦, 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 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 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 细心揣摩, 反复品味, 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 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台阶。

3.抓 住美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 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 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之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联想, 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对生活美的回忆, 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 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 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 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 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还看到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 进一步鉴赏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其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 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 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 创造性复述, 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 做到音质悦耳, 诵咏清晰, 韵律和谐,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以说促写, 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 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 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 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 随即布置同题作文, 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饱蘸情感的笔触, 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 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 表达了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 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 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 正确鉴赏美, 准确创造美, 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2]刘福柯.创建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10 (12) .

劳动创造美 篇9

1. 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 立足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精神。

二、问题背景

1. 新课标提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对事物的认识也由感性逐渐转入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本案例是我在高

中语文教学中为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一次尝试。

三、设计依据

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文,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 在论辨中解决问题; (3) 理解文章“虚实相生”的观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健语句, 探讨作者的基本观点。

⒉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进行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计: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精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借助网络, 探索相关知识。

四、教学情景㈠引入

在教授本课时, 我首先用优美的词句饱含感情地引入课文:什么又最美?千百年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在寻觅着答案。

因为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同学们, 在你的心中, 什么最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听一听, 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㈡铺垫

先用课件展示几张风景画, 并配上优美的乐曲,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最后定格一幅秋景图, 师问:听秋日的私语, 看落叶铺满大地, 你有怎样的感受?

由于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也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 用很美的语言描述。 (出乎老师的意外)

之后就非常自然地得出“美是一种感受, 美是一种体会”的美学观点。顺利地进入对文本理解的环节。

㈢感知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 首先展示维纳斯雕像复制品及图片, 我用动情的语言介绍了维纳斯。

师提出问题:眼前的维纳斯, 美在哪里?

我在学生仔细观看和思考的同时, 引用了名言提示, 学生也畅所欲言。

我又问: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赞同的, 也有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 我都给予了肯定。

㈣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我让学生就“完美与缺陷美, 你更欣赏哪一个?”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在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试想———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美了吗?失去是有意/还是偶然?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 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有双臂的维纳斯也是一尊美的形象, 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就变成了无数尊美的形象。

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维纳斯是不幸的———她失去了双臂;维纳斯又是幸运的———维纳斯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㈤拓展

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我继续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探讨。

师问:维纳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我用PPt展示了《画鉴析览》和《黄宾虹画语录》两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解释。

首先展示了一幅齐白石的虾子戏水图, 我启发学生:“齐白石的画闻名遐尔, 尤其是他的虾子, 堪称一绝:绝在何处呢?具体谈谈。”

明确:我们欣赏时却可以通过一只只虾的姿态感受到满幅盈盈流动的湖水。

在欣赏了齐白石的画作后, 我又趁热打铁地, 用幽默的语句说道:“文学上也是如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来形容绝色女子。今天, 我就请来了一位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伴随着《梅花三弄》的箫声, 我把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展示在屏幕上。对此,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位北方佳人美不美?”

(2) 你是怎么看出她的美呢?

(3) 文章没有具体描绘她的面貌?请你根据提示描述一下心中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为了活跃气氛, 我有意只请男同学回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几位男同学也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心中的美人形象, 他们的回答赢得了女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逗笑了听课的老师) 进一步明确:如果文章具体描绘她的面貌, , 就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北方佳人向我们心中走来。你心中的北方佳人才是最美。 (课堂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小结:这就和维纳斯失去双臂一样。虽然丧失了一个美的具体形象, 但是换来却是所有看到这首诗的人在心里想象创造出无数的美的形象。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㈥熏陶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课件展示一组对比强烈的画面———模特的走秀和清洁工的劳动,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几幅画面时, 同学们, 你发现它们美在哪里吗? (目的是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 不仅仅关注、欣赏外在的美, 而更应该去赞美心灵的美。) 学生们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 还有更多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 去欣赏。美需要发现, 美需要欣赏, 美更需要创造!劳动创造美。”

最后的三分钟我播放了网络上很流行的一首以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歌曲《丁香花》 (唐磊) 。效果很好。

㈦布置作业 (二选一)

1、选择学校艺术馆门前的一幅雕像作品进行赏析。

2、欣赏品析网络上的一首MTV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区级公开课, 课后老师们对本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功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立足文本, 深入探究

本节课从文本出发, 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文本进行整体的解读与理解, 落实教学的重点。同时, 又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拓展迁移, 创新思维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和艺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的思想,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3. 美的熏陶, 情的陶冶

本节课既是一堂对美学观点认识理解的课, 也是一堂艺术欣赏课, 教师的语言美, 课件的画面美, 选配的乐曲美, 营造的氛围美, 欣赏的心情美。

不足之处:1.课堂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有些不够。

2.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落实的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劳动创造美 篇10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 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 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 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 《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 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 “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 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 “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 “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 《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 “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 “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 “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 “美术鉴赏” 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 多方式描绘 “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 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 ———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 1) 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 2) 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 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特点。

( 3) 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 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 1) 组织 “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 “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 2) 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 “立体式梯田DIY组合” “十二级四季梯田” “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 “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 3) 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 “接地气”和 “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 《足球》 《田园风光》 《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 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 “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 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 《巢- 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 配合旅游局开展如 “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 让美育就地取材。 “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 ‘大美育’观念, 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参考文献

[1]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

[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

[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篇11

【摘要】中国的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匹敌的。当前学生写字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多渠道,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美;教方法,指导学生创作美的汉字;多角度,引领学生享受美写的历程这三个层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书写能力。

【关键词】书法;汉字美

中国的汉字,无论是结构的匀称,形象的简约,读音的旋律感,还是字义的独特联想,给人的美感是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匹敌的。可实际上,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小学生的写字能力正处于下降趋势。当前学生写字存在着缺乏兴趣、字迹歪斜、作业应付了事等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写字现象,心情极其沉重。怎样让学生崇尚汉字、重视写字、爱上写字呢?

一、多渠道,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美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要使学生喜欢写字,乐于写字,我们就要多方面引导他们发现祖国汉字的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字兴趣。

(一)感受汉字故事的美

关于汉字的故事极多,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据说仓颉他仰望天穹,发现月亮时弯时圆,低头看见地上鸟兽的脚印千姿百态,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他的行动感动了天地鬼神,造字时天上像下雨那样落下很多粮食。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汉字的故事,感慨汉字有历史美,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观察汉字形体的美

中国汉字表声、表形、表意,结构严谨,笔画优美。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透过它的形体美,感受到一个字就是一种动物、一件事物、一幅图画。如“山”字,展示山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就会充满好奇和惊喜:“呀,原来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多有趣呀!”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汉字表意、表形的内涵。当他们再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已把抽象的文字看成了生动活泼的图画和情景了。

(三)领悟汉字神韵的美

汉字的美丽更是因为她的神韵。我用解字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汉字的神韵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比如一个“聪”字就告诉我们要“耳听,眼看,嘴说,心记,聪明才会属于你”。听到这些由汉字生发出来的人生哲理,学生们上课就更加专注,对汉字的喜爱和崇敬溢于言表。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到汉字的内在美和神韵美,汉字育人功能巧妙地得到了发挥。

(四)欣赏书法艺术的美

1.欣賞书法名家作品。书法之美,或飘逸,或沉郁……山河风物皆蕴其中。欣赏中国汉字,品茗书家名作,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写字教学中,我结合汉字书写的教学,让学生认识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等,引导学生既欣赏他们的作品之妙,又学习他们刻苦练字、追求完美的美德。让学生从欣赏中有所顿悟,从欣赏中得到陶冶与升华,让我们的写字教学变为学生的自发练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2.展示师生写字作品。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直接榜样。在班级内部举行“师生优秀硬笔字展览”活动,展出老师和同学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在自己和老师、同学的横向比较、赞扬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艺术的传承,激发学生把字写好、写美的热情。

二、教方法,指导学生创作美的汉字

学生发现了汉字的美妙,激起了想写好字的内心需求。教师就要给予及时正确地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写字方法,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书写美,创作美。

(一)观察法。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如教学《口耳目》一课时,我就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形状、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既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又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象形字方法,达到了学会汉字知识,提高书写与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比较法。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教“它”与“安”,学生反复比较两个字后,得出都是上下结构,而“它”是上大下小,“安”是上小下大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三)发现法。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左右相向的,有左右相背的……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书写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三、多角度,引领学生享受美写的历程

(一)享受书写过程中的美丽心情。

学生在写字时,既要“全神贯注”,又要开动脑筋,观察字的笔画特征和占格的位置,思考自己怎样写才能端正、好看,这就需要用脑用心。练字要有恒心、毅力。练字更要心平气静,写字时每一笔都要实实在在、一笔不苟。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书写,可以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提升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创新个性,尽情享受书写过程中的美。

(二)享受写字评价时的愉悦情绪。

教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乐趣。

1、三步点评法。一是与把作业的主人面谈,分析他们的作业的长处与不足,同时,当场看他们写字,进一步指导他们写。二是在写字课上或利用课间,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点评,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哪些字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有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等。三是指导学生互评作业,学生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独特评语法。我精心找了几枚好看的印章,写的好的字,就用章盖上。学生很喜欢这种特殊的荣誉,为了得到这种评价,他们把字写得认真又仔细,写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享受作品获奖时的成功体验。

我经常举办各种的书法活动和比赛,我还尽最大所能为学生争取参加上级各种书法活动和比赛的资格,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获奖,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享受书写的快乐和美好。这无疑激励了学生更大的书写热情,平时的作业也如一幅幅作品,让批改的老师赏心悦目。

劳动创造美 篇12

一、品牌介绍

联合利华:1929年, Lever公司与Margarine Unie公司签订协议, 组建Unilever (联合利华)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 联合利华公司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 其品牌如立顿, 、奥妙、力士、多芬、凌仕、和路雪冰激凌等都已经成长为销售额超过10亿欧元的品牌。

多芬:多芬是联合利华旗下一个子品牌。1957年, Dove美容香块首次在美国市场露面。1980年Dove在美国开始了正式的医学项目;1999年开始了其在全球的推广;2000年加入联合利华; 2002年多芬来到中国, 在这里主要销售产品类别为沐浴露、洗发乳以及护发素。

二、4P国际营销战略

产品Product:目前多芬的产品包括沐浴乳、秀发损伤护理系列、香块与洁面产品三大系列。线上销售方面, 联合利华旗舰店的多芬产品主要销售秀发系列与沐浴系列;在规格方面, 大陆市场多芬沐浴露、护发素、洗发乳三类产品的规格如下表:

多芬面临的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于宝洁公司的“Ivory”、花王集团的“Jergens”以及拜尔斯道夫公司的“Nivea”等品牌。其中只有目前的Nivea占领大陆市场份额较多, 产品系列范围覆盖了多芬洗护系列并在其基础上有更多的延伸, 在中国市场上对多芬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价格Price:洗发护发产品以及个人清洁护理产品利润空间较小, 市场可替代品较多, 为避免进入全球市场后份额被挤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等后果出现, 多芬在产品的全球化推广上将自己定位于高端产品欧莱雅、沙宣及低端产品海飞丝等之间, 既不花费高额的成本进入高端市场, 也不直接定位于低端市场, 而是一方面通过产品成分的改进、销售渠道的变通等方式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以统一定价的方式将产品销售范围直接扩大到全球市场, 占领中端市场。

渠道Place:多芬采取了主要在个体零售商店销售的方式。加强与宝洁和联合利华的合作, 确保货源充足。这样既保证了零售商本身销售产品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多芬销售范围的扩大。

促销Promotion:

●通过网络活动话题等引起公众关注, 增加产品曝光度进而创造需求——“真美运动”。

●联手媒体传播, 将品牌植入影视作品中, 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三、问题描述

(一) 品牌发展初期

1957年多芬推出其首款产品“美丽皂”, 品牌理念为:“美丽皂”技术区别于传统香皂, 不会使皮肤紧绷, 强调的是其功能利益。当时多芬的广告也以这一功能定位为主, 不断强调其“不会使皮肤干燥”的价值。

(二) 品牌发展瓶颈

2000年, 多芬将品牌借入联合利华旗下, 这时多芬多年来所坚持的营销方式——单纯强调产品及其功能利益不再如刚进入市场之时有效。不仅面临着自我品牌销量的下滑, 更受到同类竞争者如宝洁旗下多种产品抢占其原有市场。

(三) 原因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多芬最初建立于二战时期, 其美丽皂的配方结合当时的战争环境而研发——即可用于烧伤及普通伤口的无刺激皮肤的清洁物, 这在当时的时代里无疑是受到欢迎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 多芬在随后的多年发展中一直未能突破原有功能利益定位, 市场上大量可替代品的出现使得多芬的市场占有额被排挤。

●微观竞争环境分析

2000年多芬加入联合利华旗下,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品牌, 那么建立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就需有一个稳定的能够扩展到所有产品的品牌理念。然而此时的多芬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似乎只有一个突出的功能利益, 别无其他。

四、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多芬举行了“真美活动”, 成功地由功能定位转为了价值定位, 并主动为消费者创造了大量需求。

(一) “真美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与话题

2002年, 美国总部的多芬全球品牌总监西尔维娅·隆格那多在全球进行了一项对于女性形象的调查, 结果大部分女性在对自己是否美丽进行描述时, 都认为自己是平常的, 大多数女性对于自己的形象并没有十分的信心, 只有极少一部分女性认为自己是“美丽的”。

2005年多芬将一些真实的女性形象投放于巨大的广告牌之上, 并邀请公众投票决定这些女孩是“肥胖”还是“出色”。多芬成功地利用话题热议这一手段, 将公共视线引入到美这一领域, 进而为产品的后期销售打开了市场。

第二阶段:紧致运动

2005年多芬以六个 “真实”女性作为一款有紧致皮肤功效产品的代言人, 并希望这一广告能引发关于社会对美的讨论并且改变对美的看法。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这样一来, 多芬其实已经利用社会对产品的热议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第三阶段:短片:进化

多芬拍摄了一部一个年轻女性综合作用下, 由朴素变为有魅力的过程影片, 并且申明“多芬的使命是通过将美的定义扩大化而使更多的女性感到美丽”。

(二) 效果分析

●新颖的营销模式

多芬的促销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模式, 而是先发制人, 在大众对话题的讨论中使之首先能了解多芬“自然之美”的理念、后期使大众理解多芬的真实产品价值、并最终接受这一理念, 由对消费者产生的吸引力创造产品的需求。

●综合的市场营销方法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 多芬摒弃了以往单一强调产品功能利益的做法, 采取话题营销的方式, 利用消费者对话题的关注提高了产品理念的知名度进而创造了需求。并且始终面向全球这一大的消费市场, 在综合分析了市场调查数据以及市场反应之后, 循序渐进地完成了由功能利益转到价值情感上的过程, 进而扩大了市场需求。

五、营销学原理

(一) 国际营销协调价值理念树立

当企业在许多国家进行营销活动时, 国际营销需要进行多国协调和控制, 母公司和分散在世界各国的子公司的营销活动必须融为一体。多芬初次加入联合利华集团时, 其营销活动不仅成功地为其品牌塑造了一种稳定一致的价值理念, 也成功地融入到了联合利华母品牌中。

(二) 文化环境分析综合市场策划

进行产品理念推广以前, 多芬分析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文化环境, 并紧紧抓住了流行文化的趋势, 激发了美国民众对社会环境与文化的思考。这也意味着多芬成功地分析了营销环境与文化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场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营销策划。

(三) 公共关系建设借用渠道推广

多芬并不是被动地为媒体所消费公共关系建设借用渠道推广, 而是主动利用这一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体与网络, 试图建立与女性的情感价值联系, 在这场关于美的辩论中充分结合了当下流行文化与趋势, 形成了能够与大众分享信息达成共识的公共关系渠道。

参考文献

[1]吴娜娜, 任红丹, 张璨.以多芬为例浅析广告营销[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22) .

上一篇:中美学校论文下一篇:外阴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