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素质

2024-10-03

创造素质(共12篇)

创造素质 篇1

当今物理教学应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和借助科学体验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那么, 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做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呢?原理物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即, 学好物理重探寻, 原理物化促创新。

一、原理物化背景

一天, 美国雷声公司的电工技师帕西·斯潘塞在做雷达起振的实验时, 偶然发现放在上衣口袋里的巧克力糖融化了。帕西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他没有放过这件偶然的事情, 他在想:“好端端的, 巧克力为什么融化了呢?”但是, 随后又有一次, 他刚刚爬上雷达的塔台, 携带的巧克力又开始熔化了。看看四周, 没有炉子, 只有雷达正在发出强大的电磁波, 他猜想电磁波具有加热食物的功能。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 他证实了这一猜测, 发现了微波能引起食物内部分子运动并产生热量的原理。于是, 世界上第一只微波炉于1947年在帕西手中诞生了, 他实现了无需用火就能将食物“烹”熟的创举。

从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波到微波炉的发明, 前后不过80余年, 人们就将一种物理原理转化成为一项实用技术, 使无数家庭从中受益。这种原理物化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说, 物理原理来源于生活, 还要服务于生活, 更重要的是创造生活。而物理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将物理原理与创新实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原理, 结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原理物化1:压强原理的应用———恒定液位墨水瓶

如图1所示, 该墨水瓶中的钢笔蘸水处的墨水液位保持恒定, 使钢笔蘸水或吸水时墨汁不污笔。它所利用的就是物理知识中有关压强的原理:当使用钢笔吸水使蘸水处的液位降低后 (低于导气管口) , 空气会进入墨水瓶中, 此时瓶中压强增大, 将水压了出来, 直到瓶内的压强与蘸水口液面处的压强相等。而此时, 瓶内的压强是由进入瓶内的空气产生的压强与墨水水柱 (墨水液位差) 产生的压强之和, 而蘸水口液面处的压强是大气压。以此循环。

二、原理物化步骤

原理物化就是从某种科学原理出发, 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 将抽象原理固化到某种新产品或新方法的创意和技术方案上, 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首先, 创造者需要运用所学科学原理和知识创作一个产品或一项新技术, 这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其次, 创造者为了发明新产品, 还需要学习和掌握许多实用制作技术, 其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加强;第三, 创造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 成功地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实物, 这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常, 原理物化的创造模式如图2所示。

1. 物理原理探究

物理原理都是由某种特定规律构建的, 学习物理原理要做到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决不能只满足于对内容的死记硬背。即不但要知道物理规律的内容, 还必须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 以及它们是通过对哪些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 要重视对物理原理、规律内涵的探究, 尤其要重视实验探究, 实验要尽可能自己动手做, 自己发现或得到的规律 (即使是重复别人的) 更容易理解。

2. 创造课题选择

引导学生用创造的眼光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寻找不方便、不顺手的问题或者不满意的事物, 然后结合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和原理, 进行有目的的发明创造或革新。

原理物化2:虹吸原理的应用———永不漏水的水槽

(1) 生活问题:水槽的底部都接有一个排水装置, 时间一长由于部件材料的老化导致缝隙加大而渗水, 给生活带来麻烦。

(2) 物理原理:虹吸原理

(3) 发明创造:设计一个底部无出口的水槽, 然后采用虹吸的办法向外排水, 如图3所示。将活塞推杆下推到底, 水被压入排水管, 根据虹吸原理, 水槽中的水源源不断地自动向外排出直到流光。向上拉活塞推杆到原位即可重复使用。由于该水槽的底部没有出水口, 因此达到了永远不漏水的目的。

3. 相关资料查询

为了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有必要对自己的创造目标进行调查, 即市场调研、网上查询和专利检索。如果别人已经制作了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那么你就不能再继续研制了, 否则就是白费功夫, 不能获得知识产权。

4. 物化模型设计

根据基本的科学原理, 发挥自己的直觉和创意, 设计出选题对象的形态、结构、方法与实施方案, 设计方案以取材简单、结构巧妙、容易实现为佳。

原理物化3: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免电池遥控器

(1) 生活问题:家用电器普遍都用上了遥控器, 造成大量电池消耗, 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因此需发明一种不用电池的遥控器。

(2) 物理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3) 资料查询: (1) 经专利查询, 自发电手电筒已经存在, 但免电池遥控器还没有, 所以该项目可以研制; (2) 研制时可参照自发电手电筒的原理, 这样做符合发明创造的技法——移植发明法。或者, 直接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制作。

5. 其他技能辅助

顺理成章指的是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发明创造亦如此。在创造过程中, 所有的科学原理、方法、技巧、经验和技术都是“理”, 只有武装了这些“理”, 你才能在“创造”的疆场上驰骋, 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 除了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和原理外, 还要向他们渗透一些创造方法和技巧, 甚至培训一些实用制作技术, 如组合发明法、机械加工技术等。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化虚为实, 将无形的物理原理转化为有形的发明作品。

6. 发明创造成果

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 制作一个模型进行测试, 看看该设计方案是不是有效。然后, 不断修改、完善, 直至完成作品。

原理物化4:浮力原理的应用———水龙头停水未关保护器

(1) 创造课题:有时候遇到停水情况, 而水龙头又忘记了关闭, 当突然来水时容易造成水的外溢, 既浪费水资源, 又会发生水渗漏而造成其他损失。创造一个来水即可关闭水路的装置。

(2) 资料查询:《水龙头停水未关报警器》已经存在, 其他未见相关报道。

(3) 物理原理:浮力定义——物体在流体 (包括液体和气体) 中, 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许多教师在验证该原理时曾做过一个重要实验——浮力消失了, 如图4所示。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 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 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 用手托住漏斗, 将乒乓球放入其中, 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 将水倒入漏斗中, 松开拇指, 可见乒乓球不浮起, (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流出, 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 (3) 用手指堵住出水口, 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 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 乒乓球迅即上浮。

(4) 物化设计与实验:受到“浮力消失了”实验的启发, 有个学生发明了《水龙头停水未关保护器》, 其结构原理如图5所示。

材料:主体均选用PVC管材, 大小自定;浮球应选橡胶材质的空心球。

验证: (1) 将浮球从置球口置入; (2) 将保护器进水管与自来水管道、出水管与水龙头分别连接好; (3) 关闭自来水进水阀门, 打开水龙头, 让水流光; (4) 打开自来水进水阀门, 水龙头中的确无水流出, 说明浮球下沉堵住了水的出口; (5) 关闭水龙头后等一会, 根据浮力原理, 浮球应该上浮, 再开水龙头, 水应该流出, 但没有水出来。实验失败, 为什么呢?

探索: (1) 水未流出, 说明浮球没有上浮, 即浮球没有浮力。什么原因呢? (2) 事实上, 验证的第 (4) 步就已经预示了问题的所在, 由于浮球与光滑的管道壁之间无缝隙, 导致无水流出, 造成浮球下面永远无水 (即使关闭水龙头也无用) , 所以浮球得不到浮力, 浮不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3) 将浮球与出水口之间的管道壁处理得粗糙一些, 使出水口有少量水漏出。 (4) 再重复验证一次, 成功。

(5) 创造成果: (1)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一定尺寸制作出成品; (2) 该保护器有一个缺陷, 即浮球绝不能完全封闭出口, 必须让少量的水流出, 这样也会造成小部分水的浪费。因此, 还要进行后续的研究, 以完善该创造成果。

综上所述,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勇于创造, 不断增强自己的技能。原理物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创造素质 篇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江泽民站在时代的高度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当代社会,创造性素质也就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创造性素质也就成为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现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素质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以民主管理为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 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给学生以足够的包容和耐心,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不能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训斥.只保留基本的纪律约束,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在学生中实行民主化管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宽松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

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能带来创造精神的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需要教师从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教师水平多高,最终是要把课本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迁移成为学生的知识,并以知识作为培养创造性素质的丰富营养,使学生在知识的营养液中遨游,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否则教师讲的再好,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更不要谈培养创造性素质了。

四、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内容。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但在目前时代,仅靠现代文明环境的自然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而学校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极大地挖掘和开发学生大脑思维功能的潜力,并以此为桥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一个创新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这样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集中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能力。思想政治课上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并适时的肯定其观点的合理部分。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可能萌生出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科学之间的相通性、方法的可借鉴性都可以为创造提供材料 。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突然诞生的思路。老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实践、积累经验、提倡运用简缩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并养成验证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可带头示范运用直觉思维,使学生受到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以启发诱导为手段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大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或指路人,因为面对知识宫殿的大门,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一点也看不见,有些只需要你指一指路就行了,而有些可能需要教师把他们亲自带进去,这就看教师的技巧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些思维不通畅,就需要老师适当的启发、诱导、有些思维堵塞, 就需要老师疏通。

除以上要求外,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老师应深刻认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和意义,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收集新信息,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完成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杜 娟

二零零五年四月五日

创造素质 篇3

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认识。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教学中开展发明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好多可籍利用的素材和空间。

这方面的探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环境,引导学生发现

硕大的书包、沉闷的课堂、繁重的作业、紧张的考试等传统教育方式,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维因焦虑而“短路”,还有什么创造动机?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也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的世界里,自由寻觅事物的奥妙,触发思维的灵感,感受探索的乐趣,增强创造的意识。

我经常主动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自信和向往中不断增强发现的欲望;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发现;带领学生向其他学校的同学学习,了解他们的发现,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还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参观参赛的作品,从伙伴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哪怕是幼稚的认识,呵护他们的点滴的创造性火花,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错误的甚至荒唐的问题。

例如学习《各式各样的动物》时,有个叫王少飞的学生问:“老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黑熊那样把营养贮藏在脚底,饿了舔一舔就行了。”当时,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哈哈大笑。这些问题看起来的确很荒唐。可是,我了解我的学生,我有我自己的既定教育策略。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问题提的很有意思,这说明你在思考。这是你的独特之处,你要继续思考下去,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发挥他的创造想象与才能,每次黑板报、橱窗展览,我都让他设计草稿。他的设计乍看很平常,但细看总会有些创意。我每每给与他很大的鼓励,从而养成了这个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启发大胆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寻常、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像伽利略一样大胆质疑,用怀疑的眼光、发现的眼光提出问题。如“杞人忧天”,本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具有讽刺意义。运用逆向思维法,便可从中演化出:宇宙变化莫测,每颗星星都有其生存的极限,都有遭遇不测的可能,再加上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生存已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杞人极有远见,忧得有理。

一个秋天的早晨,我拣了几片火红的樱花树叶,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学生眼睛都亮了,惊呼:“真美啊!”

“那你们说说由这片树叶能想到什么?”

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像一群快活的小麻雀,思维被激活了。他们通过想象,提及了“树木的头发”“北京的香山”“鲜艳的红旗”“西班牙斗牛士”“日本的三菱汽车”“起舞的蝴蝶”“树的衣服”“小蚂蚁周游世界的小船”等十几种事物。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我注意在生活中随手捕捉可利用的资源,去设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的想象。并适时地点播,把学生的想象引向深入。一般地,我不刻意去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顺其所思,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只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拿到班里讨论,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班里有个叫乔峰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马路工人把垃圾和沙土一起扫到抄子里倒进垃圾厢,感到路边树下的土会越来越薄,不利于树木生长。他便着急地去问工人能不能把土和沙子留下,并解释说大树是需要沙土的,城市里的沙土很珍贵。从这件事受到启发,从那时起,他就想搞个发明,怎样让垃圾与沙土分离。后来,从漏水的抄子底面有孔,水可以漏下来,想到如果孔再多一些、小一些,那么沙土不也可以漏下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我表扬他想的好。但这些漏下来的东西放在哪里呢?处理不好会显得更脏的。我启发他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还要多出去看看。后来他帮奶奶倒炉灰,突然灵机一动,抄子可以像炉子一样按个抽屉啊。就这样,他发明了多功能分离式抄子,并做了成品。他的作品在市里、省里都获了一等奖,并参加了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作品展览会。

有个叫王少飞的学生,跟爸爸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看见观众磕完瓜子,把瓜子皮随手扔在地上,很不卫生。他就想如果有个装瓜子皮的东西,人们就不会乱扔了;从家里带个包,那多不方便啊;另外再买个袋,那不多花钱吗?怎么办呢?他突发奇想:瓜子袋有两个兜,一个装瓜子,一个装瓜子皮,中间一个舌头可以做两个袋的盖。想完了自己觉得挺美。第二天把想法告诉了我。我很欣赏他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当场表扬了他,并商量定名为“环保瓜子袋”。回家后马上动手,用了一个星期天就做好了。他的发明在学校得了一等奖,在市里又得了一等奖,并推荐到省里参赛。

四、上好发明创造课,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发明创造课怎么上?如何让学生掌握发明的基本方法呢?刚上发明创造课时,学生大多以为发明创造是大科学家的事。于是我告诉他们爱迪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是个发明家,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可他是怎么发明的呢?原来,爱迪生是利用已有的发明技术,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产生一种新技术。比如电灯的发明。1845年,J.W.斯塔尔首先获得了电灯的发明专利。爱迪生在研究了斯塔尔电灯的种种缺陷后,经过1600多种材料的实验,最终发明出实用性很强的碳丝白炽灯。爱迪生采用的方法叫“专利利用创造法”。与此相类似的还有16种方法,如主体附加法、异类组合法、移植创造法,等等。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如果有了一次成功经验之后,就会看到自己的实力,进而信心大增。我在举例的时候,有意识地选取那些身边的、价值不很高的发明实例,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发明并不复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尽管学生的发明大多实用性不强,更谈不上投入生产。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打开思路,建立创新思维方式,找到自信。

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当代青少年建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都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在中小学开展发明创造教育,是培养国民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我们应做更多的探索,开展好这项教育。

以创造性提问提升学生数学素质 篇4

一、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清代徐枋在《与曾青藜书》中曰:“此既古人之所有取, 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质疑问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疑问, 是问题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勤学、好学, 对勤奋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偏颇, 对学生敢问、能问、好问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 笔者曾经做了一次深入调研, 发现不少学生提问题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 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而且有个别学生在提问题时不过是为了凑凑热闹, 得到老师表扬而已,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疑问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当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 分析该问题为什么提得好, 问题案例剖析透彻, 才能真正诱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动因, 充分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 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还要问好、问到位。如在教学“乘法的验算”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你学习了用调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后, 有什么想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好, 因为调换了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不一定就能算对, 比如说7×9=63, 可有的同学把它算成73了。即使再算9×7他还是算成73怎么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乘法的验算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即用除法进行验算。看到学生不迷信老师, 敢于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为教师笔者从心里感到高兴。便借机启发大家: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同学们都很有兴趣地思考和讨论起来, 结果还真有一部分同学想出了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这个按列说明, 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而且还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而这种态度将是学生在今后的求知道路上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

二、创造发现和提出创造性问题的条件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 但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提出的问题往往较难抓住问题的关键、事物的本质, 缺乏创造性。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还原学生主体精神, 激发学生自主探求欲望。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和比赛、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 积极唤起学生的探求思维, 进而乐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例如, 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上, 教学的内容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笔者先引用了这样的顺口溜:“小数点儿很调皮, 它对自己的位置不满意, 一会儿往前跑, 一会儿又向后移, 气得小数发脾气, 现在请大家评评理, 小数为什么发脾气?”碰巧笔者在写完一个小数转身时, 把小黑板碰掉在讲台上, 听课老师都替我捏把汗。笔者在捡起小黑板后, 突然灵机一动, 说:“小数点很调皮, 小黑板对自己的位置也不满意了”, 速度很快地把小数点位置移动了。眼尖的学生立刻举手问难, 笔者若无其事地说:“不就差一点点嘛, 有什么大不了的?”该问题一抛出,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这样有趣的提问, 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甚至给老师举了例子说明“一点点中的大问题”。教师再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并在辩论的过程中给予点拨、讲解, 使问题得以解决, 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敢于、能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从生活实践中培养提问能力

荀子曰:“知之而不行, 虽敦必困。”新课程反对为学习而学习, 强调知行合一, 重视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育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意识, 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起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让数学课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实际, 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 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易于运用数学知识、发散思维, 从自身生活经验中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几年前, 笔者在参加县举办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观摩教学上, 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小明去购物, 他身上带了10元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购物经历, 大胆想象, 把题目补充完整, 并任意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有的提出了把钱花完可以买哪些东西的问题, 有的提出了还剩多少钱的问题, 有的提出了欠多少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说他用10元钱买了11元钱的东西, 因为他向店里砍价, 优惠1元钱。这样,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合理选择, 联系自己身边的事, 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总而言之, 不学问者, 学必不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自发地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进而引导他们在循环往复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摘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 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精神, 引导主动质疑问难, 学会创造性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本文提出, 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过联系身边的生活实践等途径, 学会在循环往复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提升数学素质。

创造素质 篇5

一、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上研究的状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当然,总体上还是实践重于研究。日本产生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这首先是源自创始人铃木对小提琴教学法的研究。其主要观念是认为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白痴,如果采用类似母语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其学习乐器,都会成为音乐家,乐器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铃木的成功实践最终证明了他的假设的正确。这一流派对国际上器乐教学的影响教大。

产生于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大量采用音条打击乐器,综合歌谣、舞蹈等因素,并吸收了瑞士的雅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中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此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

爵士乐原本是美国的一种器乐体裁,由于其十分突出演奏中的即兴部分,因此在美国,音乐教育家们十分看重爵士乐能培养人的创造思维的功能,遂将爵士乐演变成一种教学法——爵士乐教学法。

美国很重视器乐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器乐教学理念。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在他们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提到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的程序。”这是一段非常闪光的文字。对于我们开展《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结合我国城乡学校的实际,探索有关器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小学器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一)主要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器乐教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它使得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大增,这包含对学生音乐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创造思维的提高等方面,由此会带来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因而,我们认为没有器乐教学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而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器乐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不难认为:尽管器乐教学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但它确实是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子系统。我们甚至可以视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某种标志。

器乐教学实验的开展,必将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建设的过程,我们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超前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重视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二)对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界定:

我们将研究领域界定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研究。

理论假设: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则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2、器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还可以细分多项子课题)。

(四)研究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器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该实验,提高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的科研能力,为深化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社会调查、教育调查、学生发展需求调查、问卷、访谈、个案等);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如前所述,器乐教学实验的意义已远远不是器乐本身了,我们可将它视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题上我们本着“避开别人”和“避开自己”的原则,找准符合国家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切入点来开展实验。对于以往我们自己已经研究过的或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某些问题,就不作研究或不作重点研究,而重点选择“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这一较新的角度来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本课题组的探索可望满足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些迫切需要。也能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和探索的依据。期望填补一些理论空白,从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添砖加瓦。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湖北省重点课题《湖北省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实验报告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评为全国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被收入由清华大学、北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大精典》一书。

2、全国95重点课题湖北省子课题《中小学器乐教学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2000年12月获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并入选中央教科所实验文集。

3、湖北省重点课题《小学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研究》朱则平任课题负责人,获湖北省专家组通过,实验报告在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宣读,《音乐生活》杂志和台湾《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发表。

五、实验原则

(一)音乐审美观照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实验中必须把音乐的实践与审美观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观照之中,进行器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开拓想象空间,发展音乐创造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乐曲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凝聚在演奏之中,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音乐优美的意境和揭示音乐艺术形象,并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时,立足于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发展,反过来,在技能和音乐实践中又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

(四)寓教于乐原则

在器乐教学中要通过优美感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玩乐的过程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科学性原则

音乐教育是一门科学,器乐教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即使是练习一首合奏曲,也应该注意对速度、力度、音色各要素严格要求,在变化中求统一,在分散中求集中,层次分明,彼此配合。

六、实验方法

(一)实验周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历时三学年。

(二)实验对象

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挑选若干实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

(三)实验控制条件

可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亦可以不设定平行对照班。

(四)重要观点:

1、我们认为进行器乐教学中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性培养的实验研究,应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应脱离实际。通过实验,分别研究出具有农村特色和城市特色的器乐教学方法与途径。

2、在实验中要注意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握好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教学的“度”。

(五)实验过程

该项试实验历经三年,每年为一个阶段,即起始阶段;深化、发展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七、成果形式

(一)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研究论文;

(三)器乐教学法专著。

八、本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朱则平

副组长:吴锐淼、李同全、韩 宏、李 东

核心成员: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名单另附)

参考文献:

1、《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美]詹姆士·L·穆塞尔与梅贝尔·格连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八三年版。

2、《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管建华著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九二年出版。

4、《智能的结构》[美]H·加德纳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九零年九月出版。

5《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6、《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7、《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8、《中小学器乐教学法》丁存麟、朱则平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9、《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景英 李天鹰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版。

10、《创造性教育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版。

11、《创造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王雄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2、《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张奇等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3、《创造力测评与创造方法》雷雳著

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版。

14、《青少年学作曲》龚耀年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版。

1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6、《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7月版。

17、《当代音乐教育》[美]麦克尔·L·马克著 管建华

乔晓冬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18、《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金亚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版。

19、美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刘沛译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发表。

20、《音乐科教学研究》张统星著 [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

1980年9月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组

创造素质 篇6

环境艺术行业的兴起,为改善和装饰人类社会环境和居住环境做出巨大贡献,而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出现更是将环境艺术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目前,环境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热门的专业领域,其设计师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所设计创造的环境艺术作品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环境中。

环境艺术设计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师作为一个新生的职业,为人类社会环境和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工作,设计师的个人素质显得十分重要,需要具备丰富的环境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精通设计建造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够将环境艺术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

对于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除了个人素质方面的条件要求,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在设计行业,专业技能是硬件条件,个人素质是锦上添花的软件条件,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考验是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不断的今天,设计师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在设计方面的应用技能,制作并展示设计作品的渲染效果图,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社会价值

设计主要是按照甲方要求创作出符合技术规范和具有使用价值的作品,环境艺术方面的设计也是如此。早在环境艺术发展初期,环境对人们来说仅仅只是起到庇护作用而已,设计也就只为满足对人的保护功能,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能。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逐渐提升,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多,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而且需要达到舒适、美观的观赏性效果。目前,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达到更深的精神层面,尤其对于人们居住环境的设计,往往代表着个人的生活质量追求、审美水平体现和价值观。于是环境艺术设计慢慢地拓展到城市规划、景观绿化和装饰性设计方面,设计内容范围不断拓宽,设计成果效果不断改善,文化也作为一大重要设计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包括地域民风民俗、生活习性、景观特色等等,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设计越发丰富多彩和多元化。

设计的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用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两大方面。实用功能价值主要是设计作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应用,比如住宅的实用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合人类的居住和日常生活需要方面;文化价值范围比较广泛,包涵设计对文化的融入,寄托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地域文化特色而融入到设计建造中。所以,实用功能价值是设计最基本的价值体现,而文化价值是高端设计的精神层面追求。

对于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将环境空间的规模大小、地形地貌、功能分区、建造要求等方面的条件信息与艺术美学方面的设计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设计方案的创作。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后划分主要功能区域,然后考虑到艺术美观效果之后进行整体环境空间的规划,在满足环境实用功能价值的同时注重装饰性和文化艺术追求,然后针对整体环境规划设计绘制设计图、添加文字说明、建立设计模型。针对设计细节方面,需要考虑环境在艺术造型、色彩选择、采光性能、结构协调性、设施建造措施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思路,并做出详细的设计策划方案,应用到实际建造中去,在实际的施工建造过程中,建设单位按照设计交底的设计图纸选择具体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方所采用的建造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施工按照设计规划进行,实际建造成果符合设计的环境艺术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主要以艺术美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达到符合设计要求的装饰性和美观性。针对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师需要协调城市建设的区域划分,合理规划设计商业区、住宅区、城市交通、绿化等功能分区,并保证城市建设的美观艺术效果;针对室内装饰设计,设计师主要考虑居住的舒适性和审美风格,注重室内墙体、家具、门窗的色彩协调性和风格一致性,保证室内设计的装饰性效果。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师带动的是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

结语

总之,环境艺术行业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还是住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整个设计策划的核心和决策者,设计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关系到设计创作作品的质量和效率,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实用功能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为人们创造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信息工程学院)

试论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篇7

我国学者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申纪云在《创造型教学》一书中把创造型教师定义为:创造型教师是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观、掌握并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并卓有成效的教师。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史密斯定义的基础上,还把教师活动对象的发展目标纳入了创造型教师的定义,这种定义方法使我们更有利于对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作出操作性的分析。

一、知识结构

(一)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创造型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而且懂得“怎样创造性地教”和引导学生“怎样创造性地学”。基于以上理由,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能正确认识学生的情感,了解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教育的规律、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指导教学实践;积极主动地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开放性、民主性的教学形式和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启迪开发每位学生。

(二)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渊”是知识的深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所教的知识,而应该懂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博”指知识的广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博学多才。也就是说,创造型教师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需具备一个广博而精深、系统而扎实的知识结构。只有积累了厚实的知识,才可以取其精而用其妙。知识面广,讲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能力结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经验体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其具有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这一能力是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主要包括直觉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自我反馈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

(一)直觉能力

教学直觉能力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创造型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学生一瞬即逝的“闪光点”,善于挖掘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体现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观察,发现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从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设计能力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独立地制定出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结构,选择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模式并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设计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三)评价能力

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出更新的知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上进的动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力地说明了学生对教师反馈给自己的信息极为重视,显然,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举足轻重。

(四)创造性地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教师教育创造能力的表现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地组织,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智力活动的情况和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其他方式将最佳教育教学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自我反馈能力

自我反馈能力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活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自觉认识与调控能力,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检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是创造型教师区别于传统型教师的重要标志。

(六)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要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它由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与执着的献身精神融合而成,是创造型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

三、个性品质

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造型教师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些教师在教室内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注重对学生生活的激发和鼓励,熟悉各种教法,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学生的特点和反应,有较快的计划性,善于和学生共同商量,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目标教育等。美国哈佛大学伯顿提出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个性品质特征:敏锐好奇、自信果断、开拓进取、灵活机智、兴趣广泛、热爱创造型学生。这些品质与创造力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它为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

笔者认为,创造型教师需要以更优良的品质作保证,表现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及旺盛的求知欲;热情投入与顽强意志;创造意识。创造意识,也就是问题意识。创造意识强的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存在、事物的缺陷、成分的残缺、关系的不协调等。他们会对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常能从人所未见、人所难见或视而不见之中,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索。创造意识是创造型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型教师”的定义, 对高校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从三个方面: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创造型教师,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李仁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作[J].教育研究, 1986, (7) .

[2]吴光威, 刘潮.关于创造性教师问题[J].外国教育, 1985, (8) .

[3]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4]布鲁纳著.邵瑞珍译.发现的行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 篇8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学生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我国的传统的教学历来注重逻辑推理与论证的教学,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学, 导致学生的逻辑推理论证技能较强, 创造力较弱, 针对这种状况, 应扬长避短, 要“既教猜想, 又教逻辑”。其次要经常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创设发散型问题, 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精神, 遇到问题多角度, 多方位进行思考, 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 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答, 一题多变等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关于如何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可以从水土流失的含义, 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区分布规律, 标本兼治的措施诸方面提出问题,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性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首要基础, 它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 并通过训练得到加强。地理教学中要经常运用仪器, 板图, 地图, 插图,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进行直观演示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日常生活中天象、气象、物候的变化观察和野外考察, 通过各种地理观察活动, 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三、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力好坏强弱是创造素质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面广而多, 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使他们记得快, 记得牢, 记得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较好的记忆方法, 谐音、首字、歌诀、专题归纳、列表、趣味、纲要信号等。

四、质疑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 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 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 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回答”。在教学中, 大多数是教师提出问题, 教学生如何学“答”, 这是导致中学生缺乏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独特性的问题, 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开端, 从无疑中生疑, 知疑, 达到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2) 为学生质疑做出示范。 (3) 创设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及良好环境的条件。 (4)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保护其积极性。 (5) 灵活机动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建立平等的师生人格关系

教学过程中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 也是师生精神情感融合的过程。在地理创新教育中, 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与认识教育并重。创设愉悦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气氛, 使学生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汲取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 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总之, 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具有了创新的地理教师, 就有了创新的地理教学, 培养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只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 因时因地因人有意识的变换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而且能形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造的品质。

摘要: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地理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幼儿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状 篇9

1.追求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味模仿和复制他人的教学经验, 使教育主体自身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

2.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简单、枯燥、重复设置, 不是从儿童真正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规定教学目标, 这就使得教材内容只限于讲授现成的死知识, 而忽视关于知识形成的原因及动态发展的介绍。

3.过分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 把尊重权威、遵守纪律同发展创造性、主动性对立起来, 看作水火不形容的东西, 是片面的。

4.无视幼儿实际, 忽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还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 幼儿的创新教育更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因此, 本文希望通过实际调查, 了解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的基本情况, 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分析, 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素质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教师的创作教育观

幼儿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关系到幼儿创造教育过程, 关系到幼儿能否自主学习, 充分获得创造经验及机器创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 幼儿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学前创造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不迷失方向, 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 才能更自觉、更有效的发挥学前创造教育的功能。因此, 这就对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幼儿园应积极进行教育科研。

2. 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3. 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 主动吸收新知识、新观念。

二、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教育态度和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化, 教育理念是直接通过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发生作用的。大部分教育者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他们对幼儿的评价太多, 这样会使幼儿失去自我, 习惯追随或者迎合他人的评价, 因此阻碍创造性地发展, 所以应减少对幼儿的评价。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讲解法, 这对实际经验少、语言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的幼儿来说收益不大。更为重要的是, 幼儿在听讲时的学习主动性不如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表现得充分。因此, 应多利用发现法等。

1. 对幼儿园的建议

幼儿园在日常管理中, 对幼儿教师的阻碍幼儿创造性的不好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 并总结经验, 把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在全国教师中推广。

2. 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幼儿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应注重语言的组织和应用, 为幼儿创造宽松、民主、自由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氛围。

三、教师的创造性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性心理过程的进行, 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与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这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在创造活动中, 个性特征虽然不像创造力那样对创造活动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但是, 教师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从是创造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内创力。

1. 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幼儿教师应该自觉地在工作、生活、交往等社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品质。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不仅对创造性教育, 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 对幼儿园的建议

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环境。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的“读书会”, 是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 激发起教师读书的兴趣。

结语

本文从幼儿教师的创造性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以及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等三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创造性素质进行了调查, 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前创造教育的怒标和功能认识还不清楚;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基础上是正确的, 但还存在对孩子过多的评价以及在教学中还有1/4的教师仍在使用讲解法;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不敢向权威挑战, 还有少部分教师不经常读书。这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和各位老师共同进步, 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项灵羽.幼儿智力开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4]爱玲.对幼儿教师创造教育理念与行为的调查, 2000.10.

[5]刘杰.幼儿创新教育现状与思考.基础教育研究, 2002.7-8.

创造素质 篇10

一、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即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把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而英语素质,即除了英语知识、技能和能力之外,还包括同英语文化相关的文化素质。英语素质教育是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大学英语课要面对全体学生,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则是当今中国英语素质教育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有:(1)具备素质教育观。(2)具备高尚的师德。(3)具备渊博精深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水平。(4)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5)具备社会沟通交际的能力。如今针对高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如下: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群体控制互动能力(group monitoring and interactive competence),操作能力(operation competence),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 competence),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等。在运用并增强这些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高校教师应从改革测试制度、淡化课型界限、提供更广阔学习空间、分层次教学及适当增加能力型课外练习等五个方面把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全面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二、创造性教学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求同和求异都是认识过程的必经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需要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为了筛选最佳答案,又要代之以求同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以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的方式衔接进行的。尤其在大学英语素质教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更加应该激发学生在运用英语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求异思考。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所担负的重点职责也应从传承知识、发展智力,革新为培养学生的获取和加工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创造性教学则是最佳的一项新选择。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是相对于以往的注入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而言的,也是对以往一切教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迎合知识经济社会而实施并符合其要求的教学举措。创造性教学的核心是追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因循于规范文本,不能做教材的附庸,要有必要的张力,需探究教材中蕴涵的具有活力的素质发展的可能性。

三、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创造性教学

1.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时不断地引导学生构建英语学科内的体系,伴随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所建体系也应汇总、加深以及拓广。

还要建立英语与其他各个学科间的综合关系,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引用,互相验证。并且应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将现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设计、开发,通过创造性教学,谋求学生在用英语思维的基础之上,联系生活,进行求异、求同思维的互联,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在创造性教学当中,启发教学依然是基本的方法,但这仅限于思维教学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内容弹性的增大,创造性教学应比较多的引入情感教学,体验、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联想、相近联想、关系联想及相反联想等,掌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方法。在情感教学中,多考虑角色效应和移情作用,多给学生提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经历;在模拟教学中,注重个性的模仿程度,角色扮演、心理投射的力度及原型启发的深度;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合理的实践内容,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再取舍,删减掉落后而无现实价值的部分,增添紧跟时代潮流,能引发学生认知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力求思考和实践的互接,使学生形成并提高相关的创造力,以深刻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以及实际运用水平。

3. 根据创造性教学中全人教育性原则,大学英语素质教学可采用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目的在于破除传统教育把学生视为容器而不分青红皂白进行灌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从根本上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教学活动及资源得到优化,学生各得其所。目前一个班级的学生,彼此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分层次教学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正好迎合了不同兴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在不违背总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学目标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方案分层次制定,教学的具体内容分层次制定,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分层次制定,以及考试分层次制定。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层次,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其间也可爬层学习。而且现代教育手段普及,如校园网络的开通,将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可通过电脑自主地享受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也终将使其成为未来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4. 在创造性教学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它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为了配合该文件的实施,我们采用美国DynEd多媒体教学软件,旨在为推动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这正顺应了21世纪的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潮流,我们对于教与学的理念发生改变,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是以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环境。它使学习者接触真实的语料,促进课堂中以项目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新的教学工具的介入带来了教育界的革新,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传统角色受到挑战。在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环境下,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重新定位后的教师角色在第一阶段便是理论者及创新者的角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即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丰富教学形式,实现创造性优化教学。

5. 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模式的重点突破,而大学英语创造性教学模式更是一大重要实践成果。

在现代的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法。教育部门的一项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显然,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学生不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老一套做法,反映传统的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必须改革。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有机会从事包括操作、实验或实践活动在内的各种方式的学习活动。这一反映创造性教学活动过程特征和师生互动特点的现代教育思想应是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为了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自己的卓越才智,去创造地构建教学模式。尤其对于与现代化紧紧相连的大学英语素质教育而言,创造性教学模式更加需要得到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推广应用。

围绕十七大的素质教育主题,进行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中国课堂教学最佳的新选择。其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对它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必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可喜变化。尤须特别重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发展学生一般能力的突破口,而且更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个性作为教学取向之一,更好地使学生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并拥有协调的社会性与个性,以达到大学生对英语各项技能的高效掌握及运用,实现高校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毕义星.创造性教学能力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2]刁维国.创造性教学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教育科学, 1992, (2) :31-36.

[3]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法规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适用大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53-54.

[4]李惠芊.论创造性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J].现代技能开发, 2001, (6) :41.

[5]李萌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 2001, (3) .

[6]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200-202.

[7]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北京分析与探讨[C].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8]张玫.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115-117.

[9]张敏.探讨分层次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4) :30-32.

创造素质 篇11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造就能担当起兴国重任的创造人才为目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師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创造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以下能力

(一)科学研究的能力。社会对幼教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加快提高质量的进程,只有靠科学研究,形成科研促教学、教学粗科研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幼教质量的迅速提高。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学正在打破口耳相传的传统,投影机、电脑和多媒体已经在幼儿园广泛运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学领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儿获得生动形象的多为信息,式教学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因此,教师既要学会操作这些硬件,又要学会制作相应的软件。

(三)心理指导的能力,机进行心理的诊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心理需要,这就是要求教师具备敏感的发现幼儿需要的能力与准确的观察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设计能力。要以创造教育的理念为指导重新设计教育活动、选择活动材料以及创设活动环境等,以保障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自我更新与自我超越的能力。及不断获取百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学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教育中积极运用的能力。之所以提出这一项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是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是否渊博;另一面因为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多数由初中升入幼儿师范学校,文化层次较低,这一状况与当代幼儿因信息渠道增多而智力发展加快、知识面增宽的现实形成突出矛盾。一次在教师培训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

(六)创新能力。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高度相关。究其原因,一是创造型教师往往喜欢创造型学生,对他们有积极的态度和较多的关注,从而强化他们的创造性表现,二是教师创造性的言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并成为他们的楷模。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何等重要。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是自己成为创造型教师。

(七)教育预见能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现在预测未来,这是社会对教育,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了不使我们的教育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过去和现在中,为了真正使我们的教育能面向未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预见能力。

二、实现三个转变

由知识“传递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化”学习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三、做到三点要求

第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博学多才,从不满足,不自我封闭,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论观点,敢于质疑,想前人未想之事座前人未做之事。凡是不仅知道其实什么,更应探究其为什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第二、具有创造性的操作能力,应在写作、阅读、听说、计算、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实践动手等方面较强研究,所有创新,从而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具有创造性人格或创新精神。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怀疑善治疑的问题意识;不迷信权威;不怕困难和挫折;勤奋刻苦钻;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超凡脱俗的非从众心理;做事有恒心和毅力。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遵循五个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并举,能力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落实,更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时发现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往往是创造研究的起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研究的能力。

(三)个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力、意志品质、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创造个性、认知风格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其发展,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发展的条件,科学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人格。

(四)动态化原则。要求教师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将静与动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用静态的知识分析动态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做动态分析,另一方面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做动态分析,树立动态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

(五)实践性原则。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创造力最高层次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增强实践段的力度,引导学生动脑有动手,走出课堂,参加兴趣小组、高科技实验、参观调查、模拟法庭、小小制作展示、辩论会、演讲会,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明辨是非和灵活应变抵御腐蚀的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创造素质 篇12

关键词:自主性,创造性,创新型,能力型

1 改革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的范畴, 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我们要改革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的旧的教育模式, 采用实验式、诱导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摆正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位置,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使课堂出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对一些疑难问题, 学生难以澄清的问题, 摆到课堂上让学生相互讨论,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敢于幻想、敢于实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个性、独创性也得到了发展。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实现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 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 这时, 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 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 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 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 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 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 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 组内合作、组际竞争,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强化学生社交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

2.1 科学分组。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性别、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4-7人不等, 课桌按马蹄型、T型等方式排列, 学生根据特长, 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 角色可以互换。成员组合可灵活多样, 有时每个小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有时每个小组组内同质, 组间异质。

2.2 群体协作。

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互相协作、探究学习, 本身就是一种参与, 一种“亲历”。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是积极互赖的, 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 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观念, 并使之在协作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技能, 如: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会质疑, 听不懂时, 请求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会组织, 主持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做总结性发言。

2.3 照顾差生。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保证了同一时间有多数学生乃至全部学生参与发言, 打破了过去一人发言全班听、优生发言差生听的局面。由于教学时空的相对拓展, 学生表现的机会多了,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差生更容易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对象, 他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思维堵塞时, 伙伴或老师帮助疏通;遇到困难时, 可以及时得到援助;有了学习成果, 可以得到表现的机会。这样,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在培养了他们学习自信心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使之逐步变得乐学、会学, 并向学好发展。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 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 体现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 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 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 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 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 有追赶的目标, 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 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3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 只重考试结果, 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 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 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 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 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 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4 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上一篇:内部控制房地产下一篇:人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