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创造潜能(精选12篇)
发挥创造潜能 篇1
摘要: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改变教法, 更要求我们的老师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 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创设情境, 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大胆地想, 尽情地说, 勇敢地问, 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创造潜能
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 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话“读书无疑者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非常辨证地阐述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老师的质疑, 缺乏主动提问的思维惰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1、提问者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2、问题的操作, 流于流式。3、问题的解答, 追求统一答案。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 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 思维含量低, 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 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做完暗示做提示, 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 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1、创设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问
提问是人的本能。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 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 教师也决不批评, 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 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 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 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要给学生讲明原因, 提供解决问题可用资源;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自行解决。这样, 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 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创设课堂情境, 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出来, 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 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就是要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3、适时点拨引导, 使学生善问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 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们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 要对学生的质疑能力作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的质疑。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 浅层次的,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 使学生能将疑问设在重点处、难点处, 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著名学者陆九渊说:“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4、指导提问方法, 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提问, 提高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对学生的问题应能及时分辨出哪些与文章内容有关, 哪些是无关的。从而抓住关键问题逐步深入, 而不是让问题成为一盘散沙, 无所目的。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文章时, 会遇到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有涉及文章内容的, 也有无关紧要的, 而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 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读懂课文, 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小说单元时, 我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主旨的把握等方面提问。起初学生提的问题有些散, 长期训练下来, 学生的提问就越来越有价值了, 而且, 当学生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去自读课文时, 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赞许需要阳光”。的确, 每一个学生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 小学生总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创设情境, 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大胆地想, 尽情地说, 勇敢地问, 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发挥创造潜能 篇2
现代成年人脑平均重量1400克,有的人脑重量高于平均数,有的人脑重量低于平均数,但是这种轻重的差别,与记忆力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对世界名人的脑重量做过调查,结论是杰出人物的大脑未必重,普通人的大脑未必轻。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脑重量克,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的脑重量只有1017 克,两人的脑重量几乎相差 1000 克,但却都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脑重量只有1179克,还没有达到人的平均脑重量。近年来的心理学及教育实验对潜能的存在也提出了客观的证明。拉扎诺夫综合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音乐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利用音乐和调整呼吸节奏开发大脑学习能力的方法,与常规教法相比能使学生学到比以往多几倍的知识。这证明了学习的巨大潜力,只要人突破逻辑防线,可望有大的收效。另外,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致力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情绪、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认为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只用“驱动”来描述是不够的,情感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即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强、组织、选择式干扰、破坏等方面的作用。情绪对人的思维、记忆、想象、注意、感知有积极影响,否则就会造成认知的低效率。我国愉快教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现代教学活动应是“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可看作是潜能存在的又一方面。行为主义研究中也发现“潜伏学习”的存在。他们强调学习强化后所获得的经验,如让白鼠随意在迷宫中行走,一般来说它学不到什么东西,然而随后进行强化训练,它行走的正确性提高得很快。
这种无意的经验显然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少过目不忘的佳话:《晋书·符融传》记载,符融“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记载,刘恕“书过目即成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在十岁时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四种语言,在他的中学毕业证书上,关于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业成绩,评价是“非常好”,他几乎能够阅读欧洲所有国家的文字,能整段地背诵歌德、但丁和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枯燥的数字是很难记的,但是国际上却有背诵圆周率的世界记录:1957年,一位英国人可以正确无误地背诵到小数点后5050位;1958年,一位17岁的加拿大学生,能背诵到小数点后8750位;1980 年,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名职员,能背诵到小数点后两万位。有学者估计,一个人即使终生苦读,努力记忆,也未必能够利用记忆潜能的10%,其余的90%仍旧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对于记忆力,同学们应当有理由充满信心。要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开掘,我们在了解了人的潜能存在的可能性基础上,还得深入认识人的潜能的特殊性,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潜能。人的学习潜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相近性和差异性相近性指的是学习的可能性大致相同,它揭示了一个人无论是白痴,还是天才;是得不到教育的兽孩,还是得到教育的.社会人,人的发展前景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正如夸美纽斯称许的: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言中了人的潜能受教性的存在,也旁证了人学习潜能的相近性。相近并不等于相同或相等,人的潜能还存在不同之处,这就是学习潜能的差异性。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现,脱氧核糖酸(DNA)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人千差万别的性质。这一发现恰恰证实了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主要是由环境和分工造成的,而不是由潜能差异性引起的。二、最佳性和成熟性人的学习潜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即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种潜能处于优势,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影响,可望得到较好的实现,潜能的这一特性为潜能的最佳性,当代生理心理学家证实:神经原因连接最快的时期在5岁以前,3 岁时就可达到70%—80%。另外,方展画同志在他的“假设及构想”中,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着手,认为15岁左右标志着人的潜能实现过程的基本终结。
让“潜能”生发挥潜能 篇3
一、了解原因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本班“潜能生”一定要先摸清情况了解原因。例如:学生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开朗?他是单亲家庭还是留守儿童?平时他爱参加哪些活动?他有什么特长?它有哪些优点?反之,他的缺点是品德问题还是行为习惯问题?还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归纳起来说就是从“学习态度、学习技能、情绪意志、学习方法、家庭影响”等几个方面深入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分析原因。只有摸清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
二、信任关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教师应像关爱“优生”一样关爱“潜能生”。“潜能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羞耻心,实际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强烈的自尊的需要。教师最好不要随便揭伤疤,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尊重“潜能生”,可以调动他们内在积极性,排除学习障碍,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潜能生”由自卑变得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关爱,是转变潜能生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
1.降低要求
由于很大一部分“潜能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行为他们予以倾斜。对“潜能生”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树学习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在行为上要坚持目标的梯度性,不提过高要求,逐步养成遵规守纪、乐于助人的好行为。我在课堂教学中,每次小组学习总是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潜能生”,如:认读字词,朗读简短的文段等,让他们在学习中既有压力也有成功的体验。在家庭作业中,其他同学写日记、读书笔记,“潜能生”认真完成生字听写、课文朗读通顺即可;在课堂上,“潜能生”如能勇敢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都可以比其他同学多加一分。如此一次次,他们更有自信了,学习也更认真了,潜能也在逐渐显现了。
2.赞赏表扬
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的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潜能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表扬,这是转化行为不良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了解“潜能生”,善待“潜能生”,放大“潜能生”的优点,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爱抚的牵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是认可和赞赏。
我班的郑XX同学,单亲家庭的女孩,家住离学校五公里的高山上。10岁了,衣服不整、头发乱蓬。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最末,语数均达不到30分。这样的孩子,看外表,一般不遭人喜欢。可能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她就是特别勤快善良,班里每天的清洁她都主动打扫,谁有困难,她都及时帮忙。我发现她的这一优点,每次都表扬鼓励她,并要求同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几学期来,这孩子不但劳动更积极了,性格也更开朗了,其他孩子不但不歧视她了,还经常辅导她、帮助她学习,当然学习也有进步了。
3.发展特长
潜能生作为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因此他们会更自卑、偏激,甚至有的会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教师只要接近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潜能生都有闪光点:有的体育成绩很好,有的劳动很积极,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善良、老实,有的热情、勇敢,在关键时刻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展现其才能,利用其闪光点去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我们要树立把“潜能生”教育好的信念,并用爱温暖他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他们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相信,“潜能生”能早日走上学习的正轨。
试论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篇4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教师,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 思维不受束缚, 就能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的思路被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 学生的创造潜能很难被激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多方位引导, 鼓励多维思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对字词的理解, 答案是单一的,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也是以教参为标准, 答案还是单一的。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感受文本、思考文本的自由, 更不用说创造潜能的激发了。作为教师, 我们要摒弃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提出问题。例如,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 我们师生共同探究“铲地”这一部分, 有同学提问:“老师, 萧红把苗都铲掉了, 爷爷不但不斥责她, 还和她一起大笑, 他们真不知道保护庄稼。”又有同学提问:“老师, 萧红明明知道自己错了, 还只是马马虎虎地承认, 对待错误能是这个态度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首先鼓励他们能够独立思考, 接着引导他们:“祖父不爱惜庄稼吗?如果不爱惜, 那么他会在园子里终日辛勤劳作吗?”学生点点头, “是啊, 他爱惜庄稼, 庄稼在他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我继续引导学生:“看来小萧红是犯了大错误了, 那么犯了大错误却没有受到惩罚,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恍然大悟:“那是因为, 祖父对萧红的慈爱和宽容啊!”这时, 又有同学提问:“这部分描写和突出萧红的快乐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啊?”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把这个问题和前面萧红面对错误的态度加以整合, 问:“你们从这些描写当中可以感悟到什么呢?”同学们经过认真地思考, 茅塞顿开:正是由于祖父的宽容和慈爱, 萧红才能马马虎虎地对待错误, 才能自由快乐地在园子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这样, 学生在多方位、多角度的质疑和思考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创设情境,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儿童时代, 是学生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的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儿童的特点,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幻故事,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 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 在《金色的脚印》这一课快要结束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依依惜别的场景。见同学们都沉浸在人与动物那种深厚的情谊之中时, 我提出要求:同学们, 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 续写故事。结果, 学生编出的故事异彩纷呈, 引人入胜。这种训练, 既使学生以文本为想象的依据, 又超越文本, 其思维呈多元化发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 利用文本中的创造性思维元素,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课程的编排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 辅助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文本中的典型人物, 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大量具有创新品质的人物故事, 如发明家爱迪生、医学家李时珍、科学家李四光、画家达·芬奇、物理学家牛顿和伽利略等等, 这些故事, 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榜样,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利用文本中的典型事件, 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事例, 可以供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教师, 我们要利用好教材, 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启发学生多方位思考,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例如, 在学习了《田忌赛马》一文之后, 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田忌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在学完了《称象》一文之后, 我启发学生: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浮力的事例?在学习完《乌鸦喝水》这一课后, 我启发学生:想一想, 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在学完《晏子使楚》这一课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分析一下, 晏子能够赢得楚王尊重的原因是什么?这样, 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怎么才能发挥大脑的潜能 篇5
那些定期运动的人在认知操作上,明显的高一个层次。
正解:
坚持每周2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
例如慢跑,
例如快走,
例如做爱做的事情……
2、大 脑 一 直 在 进 化。
大脑对外部的刺激非常敏感,大脑皮层会不断扩张。
正解:
例如掌握新技能,
例如获取新知识,
例如结识新朋友,
例如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
3、大 脑 不 关 注 无 聊 的 事 情。
我们很难长时间对无聊的事情保持关注,除非我们能唤起情绪。
正解:
我们可以像恋爱一样去勾起对象的注意,
也可以像周星驰一样无厘头,
还可以像相声演员一样抖包袱,
更可以像特朗普一样胡搅蛮缠……
4、短期记忆 靠第一印象,长期记忆 靠有规律的重复。
刺激越强,短期记忆越深刻;
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会变成长期记忆。
正解:
想要忘记一个人,清空所有关于他的信息。
想要链接一个人,那就用行动不断地提醒他你的存在。
5、会睡觉 的人,脑袋 更好使。
睡觉时大脑进行自我修复的唯一手段。
正解:
工作时高效率,瞌睡了立马小睡。
快速切换,及时清空,动态平衡。
6、压力 会损伤我们的大脑。
一点点的压力会给我们动力,强压力会让人感觉无助,甚至产生抑郁。
正解: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事,一个叫关你屁事,一个叫关我屁事;
地球离开了谁,都他妈的在转;
没有过不去的槛儿,只要我们在努力;
尽人事,听天命,不后悔。
7、多重感官的刺激 最深刻。
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一起叠加过来刺激你,那一定是难以抵挡的。
正解:
A、老公,到房里来!
B、美丽的她倚靠在你的肩上,带着淡淡的体香的手指摩挲着你的胸膛,柔柔的一句:官人~想死奴家了
哪 个 更 污 趣 更 撩 人?
8、好奇心 是 驱动力。
一个人是否老了的标志是——他有没有掌握最新的工具,他有没有了解最新的动态。
正解:
你知道B站吗,
你会使用微信吗,
你知道云笔记吗,
你知道某宝的利息更稳当吗,
你知道上厚轩的古树茶更讲究吗,
你知道中国航母编队到西太平洋去遛弯了吗,
中职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篇6
从考试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反而有几个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没有做对。这道试题的争议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社会需要学生具备能在一线操作岗位出色完成任务,并能总结经验、改进操作甚至进行技术革新的能力。有人怀疑,他们可能吗?要相信学生,他们同样有很好的创造潜能。如果能把这种潜能变成显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了保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开发学生的专业创造潜能呢?
一、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动机或意图,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美国专利局负责人在总结了申请发明专利人的经验后说:“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小孩都是一个潜在的发明家,他们中的90%都曾经要发明某种东西,只是大部分人的热情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由此可见创造意识需要强化、创造热情需要保护和鼓励。
创造意识最初形成于潜意识。人们平时所接受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一些片段的想法、观点,往往于不知不觉之中沉淀到潜意识中去,并有可能在潜意识中进行优化组合。如果学生处于放松状态,蕴结于潜意识中的,带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就能突破阈限而上升到意识水平,成为能够公开展示的创新成果。
创新、创造意味着对现状的否定。有了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偏离了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可见创造需要有相当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鼓励学生自信豁达、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允许他们进行变通和独创,发展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
二、营造创造氛围
创造是人头脑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所以营造创造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教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当是由“主导性主体的教师”和“主动性主体的学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创设开放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便于更好地创设情境。在组织学生协作学习时要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控制好节奏,防止部分学生注意力过度分散或情绪反应太激烈而破坏群体学习环境。
三、训练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能力就是头脑向外输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新信息的智力。
1.训练发散性思考能力
掌握创造思维的第一步是养成发散思考习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离不开问题。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要善于设计许许多多、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的大量习题、试题,就是问题。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开放型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考能力。发散思考的方法有原因发散、结果发散、功能发散、层次发散、要点发散、方法发散、规则发散、过程发散等,教师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训练。
2.训练跳跃性联想能力
跳跃性联想能训练思维的速度以及跳跃性、变通性,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都是跳跃联想。训练跳跃性联想有两种方法:①自由联想训练,随便指定一个物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联想和它相关的物体,要求联想到的物体越多越好,这是训练思维的速度;②强制联想训练,随机找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要求尽可能多地想出它们之间的相关联系或共同点,这是训练思维的跨度。
对中职学生进行创造潜能的开发,并不期望他们时时处处搞创造,更不期望他们能搞“顶尖型创造”,关键是让他们具备创造的意识和必要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进行“大众型创造”,在有了“创造火花”的时候能及时付诸实施。
创造潜能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幼儿
21 世纪的教育, 将有更多的创新, 新世纪的新教育, 毫无疑问, 要认真继承几千年来优秀教育遗产的同时,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毕竟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我国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 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迅速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过“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 那些教死书、死教书, 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想、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 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者。
从事学前教育, 面对的是5 ~ 6 周岁的幼儿, 常常考虑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对幼儿来说是最有效的呢? 答案无疑是符合幼儿各个方面特点。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随时随地处于“无意识学者”状态。我们应该让教育融合到幼儿一日的生活中, 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使他们获得身心健康。
一、激发创造潜能意识———使幼儿想创新
好奇心是幼儿学习兴趣的源泉, 好奇、好问、好动, 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 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将停下的玩具车又拉又推, 想使它再次跑起来的时候; 当孩子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当孩子拆卸玩具的时候; 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世界的表现。因此, 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发生疑问, 从而产生好奇心理, 这正是创造潜能的萌芽。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疑, 有意识地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多想一点, 多动一点, 多说一点。如在讲授数字分解时, 在给幼儿讲完“3 的分解”以后, 我就问: “小朋友, 你能根据‘3 的分解’的方法, 去分解4 吗?”这样就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 他们争先恐后, 积极思考, 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又避免了死板的教育灌输。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他们常常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为什么会死”等, 有的问题让我们感受到很“傻”, 但是这时候我们不能不耐烦或不让问, 更不能批评他们, 而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动脑筋找到答案, 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就得到了爱护和培养。正如张博博士所说: “好的教师会珍惜孩子的每一天, 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 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 惊奇孩子的惊奇, 感受孩子的感受, 充满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进而点亮了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创造潜能精神———使幼儿敢创新
首先, 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环境是创造潜能的前提。环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而且能提供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自由奔放的想象。
其次, 鼓励和赞扬幼儿, 进行正面的引导, 是培养创造潜能精神、使之敢于创新的情感动力。为了达到这种自我意识和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应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 鼓励和赞扬幼儿的一切新思维、新活动, 用积极的态度, 含蓄的方式, 变向地去说明、诱导, 保持幼儿愉悦的创造心境, 激起幼儿的创新欲望。如在一次主题画“我设计的轮船”的美术活动中, 突然, 有一个小朋友告状说: “老师, 郭博不好好画, 他乱画, 画了一个有八个轮子、长着翅膀的轮船”。小朋友都笑了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这个小朋友, 而是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说: “我画的轮船有八个轮子比别的轮船跑得快、有翅膀还可以飞”。多么好的想法! 于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这样一来也激起了所有小朋友的创新热情, 使他们都敢于“独出心裁”“异想天开”, 这同时也就使幼儿会创新。
三、提高创造潜能能力———使幼儿会创新
1. 注重培养观察力。幼儿从小具有强烈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不断积累他们的感性经验和生活信息, 并在观察活动中有目的引导和启发幼儿的思维。如在让幼儿观察“鱼”的时候, 不但要观察“鱼”的整体轮廓、各部分的特征, 还要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各个部分与鱼运动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等,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为进一步的想象和创新打好基础。
2. 注重发展想象力。自由绘画和建构类游戏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绘画活动中, 我们要给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 让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建构类游戏如积木、拼图、沙土等是典型的创造性游戏, 这些游戏没有规则的约束, 没有死板的框子, 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去构思和创造。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和创新。
3. 注重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 所谓创造, 就是用别人未曾想过的方法, 应用于日常习见的事物; 新奇的操作, 而不是所用的材料。如在结构游戏“家具”主题中, 幼儿能动脑筋搭出“双层床”; 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 幼儿会使用海绵代替“点心”、积木代替“蛋糕”、小花片代替“蘑菇”等等, 虽然不是起初的材料和起初的生活, 但是幼儿通过这些亲自参加、亲自操作的实践活动, 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体验了快乐的情感, 他们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体验创造潜能的快乐———使幼儿爱创新
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没有兴趣, 就没有进一步的探求, 就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而快乐的、成功的、被尊重的和被认可的情感正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进行创造的强大动力。轻松、信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 根据秋季的特点, 让幼儿发挥自己想象力, 用不同形状的叶子拼图, 然后把作品展出, 请他们去参观。在展览角写上“小小画家”, 孩子一边看, 一边点评作品, 有说有笑。不管质量高低, 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 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体验甜美的果实。
发挥猪场员工的最佳潜能 篇8
1 养猪企业的制度不完善
养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把猪养好并不容易。本人由于工作的便利, 走访了很多大型养猪企业, 发现一个共性, 即发展好的大型养猪企业制度都比较健全, 而且执行的比较好。光有制度没有道德, 人会听话, 但没有境界和羞耻心;光有道德没有制度, 人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任何结论都有前提存在, 若前提变了结论也要变, 人在制度面前, 我们要假设人是恶的。制度的设计要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大家都是君子, 先君子后小人大家都是小人。很多养猪企业在制度的制定上出现了问题, 只是自己或几个人在办公室里完成, 并没有广泛征求意见, 导致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成了一纸空文;也有些企业广泛征求了大众意见, 制定的比较好, 但到了执行时老板或几个主要领导带头违反, 或者是要求别人遵守而自己不遵守, 变成了弹性制度或老板制度, 同样成了一纸空文。笔者以为不只是规模养猪行业,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出现的瓶颈, 主要是老板的境界不够高, 观念相对陈旧, 对新的事物接受较慢, 具有小富即安的心态。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 必须要有一个简单易执行、广泛接受过员工意见的好制度, 从老板到每个员工都要执行, 老板和高层要率先执行, 树立榜样, 要不被道德所困, 不被感情所困, 不被利益所困。也就是说, 任何制度都无法十全十美, 只要95%的人认为是好的制度, 就要坚决执行, 即使公司高层或老板亲属违反制度同样要惩罚, 哪怕是业绩突出、对公司有贡献, 违反制度也不能豁免, 要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老板最大的智慧是舍得, 舍小利赢大利;企业只有做到不依赖能人的团队执行力, 团队的智慧与能力才会无限增长。好的企业成立制度委员会, 将制度凌驾于董事长之上, 运行3~5年, 做到无为而治。比如:任正非创立华为时强调, 人人股份制, 但个人不持股, 由持股委员会持股;牛根生在创立蒙牛时明确规定, 公司高层直系亲属不参与公司经营和工作;上海农场规定, 猪场场长级别以上领导, 夫妻不得在同一单位工作。这些企业都很好的执行了制度, 也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 猪场企业文化不浓
企业是硬的, 文化是软的, 只要软硬兼施就能将管理推到极致。多数养猪企业的老板受传统养猪观念的影响, 总是认为养猪很简单, 不把自己的养猪企业作为现代企业来管理, 虽然猪场建设的比较现代, 但是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更不用谈现代企业的文化了。其实, 规模化猪场做大了, 就是一个企业, 和其他行业没有什么两样, 也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即文化场, 也就是工作的氛围。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好人、制定政策、建好文化场, 经营人就是经营文化场, 企业里面的人有问题, 核心不是人的问题, 是场的问题, 所以老板不要想着改变人, 而是要改变场。
企业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狼性, 也就是一定以发展成果为导向, 要有明确的远景规划、战略、价值观等, 将来在行业的定位, 让员工看到企业的未来, 这一点对新员工来说特别重要, 狼性文化就是要有竞争, 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如此;五千年来所有成功的组织都是以组织的利益为中心, 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也要以组织的利益为中心。经营企业就是与人交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有两大需求, 一是物质需求, 二是精神需求, 谁能满足人的需求, 谁就能让人产生动力, 就能领导人。猪场由于条件限制, 经常封闭在里面, 只有物质生活远远不够, 更需要丰富文化生活, 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场, 这对猪场员工非常重要。
一些好的农牧企业, 其企业文化做的很好, 如温氏企业的发展理念 (部分) 是精诚合作, 各尽所能。用科学, 办实事, 争进步, 求效益。文明礼貌, 胸怀宽广, 磊落光明。同呼吸, 共命运, 齐创美满生活等。牧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部分) 是倡导“利他”主义, 走共同发展道路。认为企业的责任一是为员工创造机遇, 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人类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的猪肉。二是让每个员工工作都顺心, 每个家庭生活都幸福等。新农的企业文化 (部分) 是:远景要成为中国规模化猪场教槽料第一品牌, 其使命是致力于让农牧行业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行业, 企业精神是踏实、专业、忠诚, 集团战略是聚焦教槽料、做互补型集团化公司, 企业价值观是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创造超出客户期望的独特价值等。
人才 (员工) 为什么会跟着老板干, 核心秘密是老板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他能给人才带来希望, 这就是老板领导力的玄机, 反过来讲如果你不想干大事, 你就没有领导力。比如现在一个50头母猪的猪场和10年前同等规模猪场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10年前500头母猪的猪场是大规模猪场, 如果发展到现在还是500头规模, 那么在行业中就是小场, 招聘人员相对比较困难, 再不发展过几年甚至就会被淘汰。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招聘难, 而大企业容易, 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划, 未来定义不清晰, 而大型企业直接告诉你未来是什么, 将来你有什么位置, 年轻人能看到希望, 看到希望的企业招聘就容易, 这就是大小企业的文化区别。
3 分配机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大的成功就是分配机制的改革, 实现按劳分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前100年的发展速度, 其核心就是分配机制非常好, 让有成果的人先富裕起来, 让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有先富裕起来的机会, 而且执行的比较好。五千年来所有的革命都是因为分配不均引起的。企业最大的创新是分配机制的创新, 分配问题解决了, 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管理有三个境界:一是员工替老板干, 二是员工替自己干, 三是员工跟老板一起干。唯有“一起干”能产生无限能量, 其实就是股份制分配。华为1988年12万元创业, 人人股份制, 创造千亿神话, 马云股份制创造阿里巴巴传奇, 柳传志股份制创造联想传奇, 温氏集团股份制创造年上市1000万头猪规模传奇。实现股份制的案例还有很多, 农牧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 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总认为自己艰苦创业所取得的成绩如果实行股份制就是瓜分给了别人。其实不然, 股份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工具, 作为老板或者企业家, 必须从发展企业的高度出发, 怎么样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让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发挥出来, 每个人都为企业的未来献计献策, 这样的管理模式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 唯有股份制能有这种效果。
股东主要是公司核心人才, 入股时不注册, 用签协议的方法入股, 但享受所有法人股东拥有的权利。成为股东的人, 首先是立场一致、忠诚之人, 就是核心价值观跟企业、跟老板价值观一致;其次是度人之心、分名分利, 意思指股东就是老板, 对老板最大的考验就是度人之心、分名分利, 做不到就不能成为股东;第三是独当一面、成果显著, 意思是指必须是公司里面成果最好, 独当一面之人才能成为股东。
入股时, 首先要公布入股原则;其次入股要一个一个有竞争的, 分层次的入股;第三入股一定要出钱。有进就有退出, 只有活的机制才能创造伟大的企业。1988年任正非创办华为, 人人股份制, 成立持股委员会, 个人不持股, 由持股委员会持股, 任何人离开华为都带不走华为一份股份, 人是活的, 股份也是活的。退股主要是贪污腐败、主动辞职、能力不足、职务下降、自然灾害等, 前两者可以一次性退出, 后两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减少退出, 保证股权人适当的分配利益。
分配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期权分配, 其主要对象是各部门业务骨干, 以及优秀的中高层干部;二是分红分配, 其主要对象是全体员工;三是薪酬分配。
养猪行业分配机制的操作往往比较简单, 很少有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分配机制, 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是生产活畜产品, 对员工的责任心要求很高, 如果绩效考核不健全, 生产水平难以提高。本人在猪场工作多年, 对猪场员工的需求和想法以及养殖行业的特殊性比较了解, 必须把绩效政策制定的比较合理, 从哪个方面撬动绩效考核改革非常重要, 此刻是打破平衡的关键。当然想改变并愿意改变时也非常简单, 一个没有绩效的场子, 开始改革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全体员工意见, 实行奖励政策, 收集真实的原始数据, 对干得好的要及时奖励, 把积极性先调动起来。半年或一年后当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 对制度进行重新制定, 成立制度委员会, 实行奖多罚少, 让大多数人看到希望并容易达到。在提高基本待遇的同时逐年提高考核标准, 加大考核力度,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分配体系, 企业的生产水平也会逐年提高, 员工待遇也同步提高, 企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均会明显提升, 优秀人才的招聘也就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4 结语
精心设计作业 发挥学生潜能 篇9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乐”中求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地思考, 大胆地探索, 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 促进学习。因此, 教师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复习完“计量单位”这一内容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
小明的一天
今天早上7 () , 小明从2 () 长的床上起来, 挤了体积为2 () 的牙膏, 刷完了牙, 拿起面积为10 () 的毛巾, 洗好了脸, 吃了大约200 () 的早饭。就背起2 () 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 ()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 的小胖子方方, 和他一起到了学校。
放学后, 小明一回到家, 马上拿出1 () 长的钢笔和1 ()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 动画片开始了, 看了大约半 () 。吃完晚饭后, 复习了一会儿功课, 就上床睡觉了。
这样, 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小明的一天”,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 充满情趣,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用”中求知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是前人所总结的经验, 如果学生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就不可能碰到新问题, 实践能力也就无法提高。因此, 教师对作业进行生活化设计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从而在实践中产生新问题, 诱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后, 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方案:
(1) 创设情境:同学们, 学校决定准备把阅览室地面重新用地砖铺一下, 你知道需要多少费用吗?让我们当一回小小的预算师吧!
(2) 呈现主题:完成装修阅览室的预算报告。学生先测量出阅览室地面长和宽的数据, 再计算出面积。
(3) 小组调查:3~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去建材商店调查装潢材料的价格、尺寸、包装等信息, 综合考虑既省材又美观大方等因素, 最后完成预算报告。
上述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活”中求知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境中, 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为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学习完“百分率的应用”这一内容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六年级 (1) 班有48名同学, 在读书读报活动中, 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样价格为5元的书, 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打九折, 利用以上信息, 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 (1) 学生个人单独购买, 全班共付:5×48=240 (元) ; (2) 班级统一购买, 并且购买50本, 全班共付:5×90%×50=225 (元) , 书多买2本, 钱还少花15元; (3) 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买出去, 全班共付:5×90%×50-5×90%×2=216 (元) ; (4) 多买2本再按原价推销出去, 全班共付:5×90%×50-5×2=215 (元) 。从中可以发现, 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 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这样的开放性作业, 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 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思”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可贵动力和心理资源, 通过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后, 我就设计了一个探究性作业:“国庆节期间, 华联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 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 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 。”这种习题看似简单, 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 于是我就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 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汇报时, 发现有三种不同包法, 具体如下:
师:那么哪种包装用纸最省呢?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生:图1的包装方法用料最省, 因为我发现重叠的面积越大, 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 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上述可以看出,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 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这种作业的设计,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
五、设计操作性作业——“动”中求知
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 但远远不如经过动手操作的印象深刻, 更能有助于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能力。因此, 学生的数学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 能够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 自主完善知识建构。
例如, 教学完“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后, 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 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 最终得出“两段绳子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就能围成三角形”, 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在这样的操作中, 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 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通过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 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激励人才发挥最大潜能 篇10
一、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一种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企业文化,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使每个员工的心中都能够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从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与企业相一致的目标, 用群体的价值观去影响和鼓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 形成强大的同心力, 让员工真正溶合于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使每个员工都愿意为企业拼搏奋斗,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员工行为规范。
每个企业都需要规章制度来明确其政策指向, 指导其运营。同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是必需的, 并且和企业文化相统一。编制《员工守则》, 规范具体言行和工作程序, 统一员工行为价值, 并分层进行价值引导, 对决策层要培养其事业心, 依靠制度管理企业的习惯, 宽容、尊重人才的管理气度等;对管理层要培养其上进心, 合作、服务的观念, 遵章守纪的习惯, 诚信正直的为人等;对作业层要培养其敬业心、严谨的工作习惯等。
二、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
1. 薪酬设计科学合理。
设计薪酬制度时, 要能表明薪酬的全部价值, 使员工了解自己所得的依据。一是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增强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员工的参与感, 逐步探索合理的分配机制。二是建立动态的薪酬分配体系, 收入多寡与个人绩效挂钩, 切实做到按劳取酬, 公正合理。三是构建多元的薪酬分配机制, 建立以岗位业绩工资制为基础辅以薪点工资、岗位工资、承包工资、年薪工资等其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的工资及薪酬分配制度。针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操作工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四是深化绩效考核工作, 构建四级考核机制。即油田对各二级单位考核, 二级单位对三级单位考核, 各三级单位对基层小队进行考核, 基层小队考核到人。为了保证考核的科学公正性, 要细化分解考核指标, 使指标分解到人、业绩评价到人、考核兑现到人。实现油田对处级干部, 二级单位对科级干部、三级单位对基层干部、四级单位对员工的全方位考核体系。
2. 加强按“知”分配力度。
对于特殊人才, 可执行“基薪+风险收入”的活的分配。基薪根据企业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定, 风险收入可根据贡献情况确定, 风险收入首年支付50%, 余下部分可作为风险抵押金逐年积累, 并按规定时间返支, 若离开企业或有技术泄密行为, 可从风险抵押金中按一定比例扣除, 作为抵偿。
3. 加强薪酬支付的即时性。
对于员工的特殊贡献认可要及时、奖励要即时, 要在他最想要的时候给他, 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作用。
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1. 改善企业员工工作环境。
员工一天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 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企业应千方百计为员工建设一个相对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 并且装备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设施, 以便于员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2. 提供沟通社交的机会。
鼓励员工通过社交接触来加深联系, 会增强信心与合作。在诸如聚会、运动会、民主生活会、比赛等场合中, 可以通过非正式接触来相互沟通, 又让大家充分享受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这些场合, 最高管理层的参与尤为重要, 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建立爱心工程。
员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 企业首先要为员工着想, 员工才能忠诚于企业, 因此我们应开展一系列的爱心工程, 包括为员工提供各种补充保险、劳动保障、员工住房等。
四、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开发机制
1.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机制, 加强对员工业务能力的培
养, 每一级的管理人员对其下级都应负有一定的培训职责, 根据工作需要, 让自己的员工对本岗位的技能、技术有一个系统的接触认识。
2. 建立有特色的培训,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培训原则, 对员工进行即时培训。
工作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特例都是我们培训的重点内容, 这样我们培训出来的员工才会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3. 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 为其设计、制定人性化的培训计划, 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 并实行培训结果与上岗相结合。
促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自己在企业内部的职业地位, 找准自己在企业的奋斗目标, 使企业可以培训出并留住属于自己的人才。
五、搭建平台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升级
1. 建立新的用人考核制度。
将以前的“相马”改为“赛马”, 为员工建立展示才华的舞台, 指明员工竞争进取的方向, 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帮助员工找正自己在企业的位置, 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 鼓励新想法, 激发人才创造性, 并容许失败。
优秀的人才在鼓励其创造性的环境中能更好地成长。允许并支持人才去尝试他们的新想法并容许失败, 对这些有益的尝试予以信任。
3. 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特点, 对其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使他们的才能、技能、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工作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
4. 发动全员充分参与管理。
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管理, 设计针对个人的合理化建议和课题攻关等项目, 鼓励员工对本岗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进行创新改革, 并予以认真的落实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激发创新潜能 开启创造之门 篇11
一、在潜移默化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强大的国力,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初中生正处在人之初的时期,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教师教学的使命和责任。劳动技术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养成勤劳、创造的品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但目前在初中劳技课教学实践中,一些现象却不容乐观。因为这门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在教学中,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上课处在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教学中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教学实际,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目标,教学教法缺乏创新。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点。笔者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电子与电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让学生明确了电阻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的知识,这是进行电子制作的基础也是关键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万用表,这种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电子知识的基础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导学案,即让学生先认识电阻,然后让学生辨析电阻,最后是检测电阻。学生在经过这三部自主探究后,都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书籍和网络上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内容整合梳理后,开始认识电阻、辨别电阻,其中包括定值电阻、可变电阻、金属膜电阻、碳膜电阻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电阻检测”的实践环节。这样进行探究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而且查阅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二、在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校飞速发展,学生连连在海、陆、空模型比赛及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这与学校校本化课程的推进与实施是分不开的。校本化课程,对于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讲,其实还是一个新名词,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长安中学也不断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依托学校是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室,木工实习室等,在这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升华。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木工基地设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差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相框、木质弹射机、三通孔明锁、七巧板、笔筒的制作。就以相框制作为例,在同学们了解了一定的木工理论基础知识和木工工具使用方法、安全防护措施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操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每组六人,讨论时六人一大组,制作时两人一小组。很快,学生们看懂了木工图纸,明白了制作方法。
笔者发现,这整个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创新需要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近年来,在探索与研究中,学生的看图、切、锯、磨等技能大大提高,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
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注重较多的还是应试教育,由于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的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使有些学生成为后进生。慢慢地,后进生可能会变成班级或学校的“问题生”。笔者认为学生社团的成立,再次成为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
学校为了在每年的航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成立了海、陆、空社团,社团中有好几名学生都是所在班级的调皮学生。即使在劳技或综合实践课时,那几个学生也是令老师头疼的学生,当说要参加海、陆、空模型比赛时,他们都饶有兴趣,踊跃报名。每次训练,我注意观察他们,他们有的操控木质弹射机、有的操控遥控快艇、有的操控直升机,一个个都很专注、好学、肯动手,与在课堂上判若两人。活动真的改变了他们,兴趣点燃了他们前行与创新的动力。比赛成绩一揭晓,他们都如愿以偿,他们除了在劳技课上都很认真外,其他老师也反映孩子变了,不再是老师眼中的“问题生”了,活动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
四、在润物无声中开启学生创造能力的大门
创造能力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比起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要重要得多。有创造意识就会有创造行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人才。目前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劳技课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最为重要,没有创造力的劳技课就没有上的必要了。因此我一直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例如,社会上流行的“十字绣”,学生大多见过家长做,或者见过商场售卖的十字绣作品。那些色彩缤纷、华丽多姿的作品,成为很多人收藏的艺术品。在进行“十字绣”教学中,作为民间艺术,要通过这一节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的热爱,对艺术的创造力。十字绣是初中劳技教材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进行十字绣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会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成功后的成就感。
首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十字绣作品。这是在一块白布上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也是我国民间刺绣艺术的转型。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我国民间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让学生因为这种发源于我国的民间艺术而骄傲。其次笔者出示几幅十字绣的作品,这些精美的作品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在欣赏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解十字绣的艺术价值。通过大屏幕展示十字绣的实质内涵,学生明白了十字绣的制作核心知识后,会产生引起自己制作十字绣的冲动和欲望,并且在十字绣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艺术品位,再次让学生认识十字绣的工具,掌握基本技法。本课笔者以一只小熊猫的绣制为教学实例,讲解了线的颜色标号、针法的标注等,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刺绣过程。学生在看图纸的时候,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学生正确讲解如何压线、如何起针,保证拉线的力气要一致,保证布面平整熨帖。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怎样按顺序进行绣制,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让学生自己进行摸索和探究,怎样走线、怎样创新配色,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篇12
一、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美国科学家发现, 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十分惊人, 通常我们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可以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 那么他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教科书, 拿12个博士学位。人在专心投入某一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时, 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难以预料的。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 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 他在母亲的帮助下, 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 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 一生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 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爱迪生曾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 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 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试想,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和学校老师一样认为他没有前途, 无药可救, 不对他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 爱迪生会对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吗?所以说, 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特点, 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成绩平平, 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 但在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 表达能力却很差;还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 但一见到计算题就无从下手……我们面对每一个个性特征、基础不同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 每个人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只要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将他唤醒, 使学习的潜能像原子堆里的原子那样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创新的一代。
二、质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 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人类认识史表明, 已经有的许多学说、理论和实物, 很难说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偏见, 存在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可能性。在科学态度的指引下,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开发潜能、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导。
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牛顿认为, 线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 即所谓的“微粒说”。虽然这个学说在事实上遇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 但由于牛顿的盛名, “微粒说”在科学界统治了百年之久, 以致光学理论在整个18世纪几乎没有进展。19世纪初, 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说:“尽管我十分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并不因此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 我遗憾地看到, 他有时也会弄错, 而他的权威有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正是由于托马斯·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吓倒, 敢于质疑, 才使停滞了100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 由思而断, 追根寻底, 释疑求真, 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如教学王维写的《鹿柴》时, 对首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开始没有人提出疑问, 而让学生再去读, 并想一想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时, 学生读后, 有的就发现这句话前后矛盾, 既然“不见人”, 怎么会“人语响”呢?这一连串充满神奇色彩的质疑,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浓厚兴趣, 而且使课堂气氛“疑趣相生”。
与此同时, 我还提醒学生, 你们信任老师, 尊重知识, 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 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 应大胆地向老师发问和质疑, 因为老师也会犯错误。敢于发问、大胆质问, 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 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 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三、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
激励虽然是一种外力, 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 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 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 建立了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 外力就会变成内力, 学生就能永远前进。
积极的心态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的时候, 画了一幅菲力猫, 它是大家所喜欢的喜剧连环画上的角色。当查尔斯把画拿给父亲时, 他的父亲非常认真地看着这幅画, 说:“棒极了, 这是你徒手画的吗?”“是的。”父亲仔细地打量着画, 点着头表示赞赏:“你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坚持下去。”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从此, 他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把练习本画得满满的。在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的时期, 父亲去世了。17岁的查尔斯只好离开学校寻找工作, 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画了三幅画, 寄给了当时的《多伦多环球邮政报》, 报社的体育编辑第二天便雇用了他, 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
这个故事说明, 当我们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去激励学生的时候, 同时还不要忘记告诉学生:希望不等于成功, 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古人云“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积极的心态可以激发潜能, 但只有实践才能将潜能转变为现实。如果查尔斯不是“看见什么, 就画什么”, 他永远不可能在绘画上有所建树。
沃尔特·迪斯尼在《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看到, 你就能做到。”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界, 今天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 未来在我们学生的手中就有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