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2024-07-28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精选12篇)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篇1

创新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创新课堂 以生为本 个性差异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9-02

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观念 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二、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不仅是在教师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而这个所谓的“动力”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特点,从而体会乐曲的丰富内涵,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直观的听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阅读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三、教法灵活多样 面向全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习作教学《场景描写》时,我先设计好游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游戏规则,男女生各选两位选手参赛,其他学生当啦啦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感受游戏全过程。这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既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把阅读教学的课堂主角还给学生,大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去尝试新的语文知识,教师在一旁只起“挑拨”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思维,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时,在拓展升华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喜欢画画的可以用图画把自己喜欢的奇松画出来,喜欢作诗的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赞美黄山奇松,喜欢歌舞的可以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奇松的赞美......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画……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使阅读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五、注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即:对一小部分学困生要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和新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对大部分的中等生就引导他们在巩固新学新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一些的学习问题。对优等生来说,则着重解决他们在认知方面“吃不饱”的问题,引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情况下,解决综合性更强,难度加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优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总之,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篇2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没有疑问, 就没有创造。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 看见人进入水中, 水就会溢出来, 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由此可见, 没有疑问, 没有好奇, 哪里来思维创造火花的闪现?因此, 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须教无疑”。思维往往是疑问的开始, 疑问常常是书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 读书的过程是“生疑———析疑———解疑”的过程, 应当提倡学生读书质疑, 做到有疑而入, 无疑而出。

二、师生置换、体验成功

一般教学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学, 汇报一下“我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 “还有什么不懂”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安排他们主动学习, 相互交流, 从而逐步学会学习。例如, 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第一段时, 笔者让大家自读课文,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 就连班上一名平时成绩最差的同学也举起了手, 他说, 他读懂了这一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大加表扬, 并鼓励大家继续读, 还有什么新发现告诉大家。一位平时上课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站起来说, 他读懂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敌我力量悬殊, 是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而我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样没有通过老师讲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读, 自己的理解, 就领会了课文。显示出空前的学习积极性, 以至于整篇课文的教学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一方面自己去探究, 另一方面也从他人的探究成果中吸取养分,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同样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的目的。

创新人才的一个特征是不怕失败, 不迷信别人, 不甘示弱, 培养自信心。因此, 让学生也当回老师, 主动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 图画再现

课文中有一些语言文字的理解, 单靠讲解很难形象直观, 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己动手, 进行绘画揣摩, 形象地再现语言文字的内容, 学生则乐于动手, 兴趣盎然。例如在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书上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伸出六七根细丝。”那么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什么地方?脚又是什么样子?学生仅仅从语言文字上理解把握不准。于是, 我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和叶子, 有意识地留下脚长的位置, 让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描述, 把脚画出来。虽然, 有的学生开始只知道把脚画在茎上, 或茎上长叶的地方, 但经过几个同学的努力, 一次次纠正, 大家终于知道, 脚是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是六七根枝状的细丝。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 通过画图再现的方法, 在主题探究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容, 学生乐于去学, 去做。

四、反馈朗读, 在读中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 如果很好地朗读一段语言文字, 做到准确地停顿、重音, 做到声情并茂, 毋庸置疑, 这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理解, 尽管有时这种理解是不可言传的, 是一种自悟。《爬山虎的脚》第一段, 内容简单, 语言文字容易理解, 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反复朗读, 在读中悟的方法。先自读, 考虑该如何读好它。再请学生个别读, 全班同学评价, 他读的好在哪里?有的说他强调了“满是”, 说明学校的爬山虎很茂盛, 有的说“一大片”也应该强调, 因为“一大片”也突出了学校爬上虎的生命力旺盛。这样评读之后, 让全体学生通过读来体会, 从而对爬山虎生命力的顽强不需任何讲解, 学生就理解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中悟, 边读边思, 读后评, 评后在读, 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使思维理解能力得到有机的锻炼。

五、小组讨论, 互帮互助

课堂中, 遇到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气氛往往容易沉默, 此时, 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告诉”, 而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小组讨论,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讨论学习与一般教师教学生学, 以及学生自学知识不一样, 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互相合作, 集思广益, 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 在学习讨论中, 学生兴趣盎然, 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有了自己发表见解的空间, 能够畅所欲言, 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体味表演、怡情激趣

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篇幅, 是采用通话或拟人的手法来写, 其内容生动, 活泼, 且富于儿童气息, 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 学生爱学、乐学。例如《雨点》一文中, 借“雨点”的旅程, 来介绍“小溪、池塘、江河、大海”的特点, 提示百川归海的自然规律, 写得生动有趣。因此, 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扮演“小雨点”, 让他表演“小雨点在小溪中”散步”, 在池塘中“睡觉”, 在江河里“奔跑”, 在大海里“跳跃”, 从而使学生对小溪的轻快, 池塘的静谧, 江河的奔腾, 大海的汹涌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展开想象, 激活思维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首先可以抓住词句, 进行扩充想象。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写的简略, 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此外, 我们还可以抓住结尾, 引导续想。抓住内容, 进行对比想象等等。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一、以兴趣为导向,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尚未成年,他们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制约,在课堂学习中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还十分有限。要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就离不开兴趣这一导向的牵引作用。学期初,我在指导布置班级环境时就建议他们挂上一条名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第一节课上,我告诉他们:感兴趣、多质疑,才能学到真本领。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灵感,拓展思维,产生创新冲动,在不断创新中学习。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且这些方法与策略可以不断改变,像那些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你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兴致勃勃地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

1.以情激趣

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为求知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般都以为,理科课并不像文科课那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热爱。其实不然。以情激趣,还必须始终把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而且要把情感延伸到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天下大事,充分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兴趣爱好。有了课堂内外的情感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特别融洽,教学环节的进行就特别顺利,学生也就能在学习和创新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2.以境激趣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数学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要“一波三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者在新课伊始、授课过程、巩固练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抓住机会,有意创设适当情境,借此时时掀起学习新高潮,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积累、延伸,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又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安排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式(△≥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及各项的系数。由我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一一被我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的呢?”这就引起学生的奇妙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引发兴趣,也就促发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3.以巧激趣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并且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的、自愿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顺利完成新课教学,又增强数学的神秘感和科学美。高斯“1+2+3+4+…+97+98+99+100”的妙算开启了多少儿童学习数学的智慧之门,我哥哥当年用古田话演绎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妙法也曾经引导我步入几何的大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方法随时可见,但有的教师只重教学结果而轻学习过程,往往忽略好方法,忘记提示学生思考、对比、归纳、类比、总结。如:已知x2+x-1=0,求2x3+4x2+3的值。学生在解这道题时,解法很多,我认真总结和修改来自学生中各种类型的解法,在讲课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由于学生的劳动成果受到教师的赞赏,自然感到高兴和自豪,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4.以奖激趣

很多情况下,天才是捧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我们这里说的捧,是指激励;训,是指板起脸孔说教。不仅数学科,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奖励机制的设立都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肯定,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过程。特别是对待“差生”,更要为他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一旦有进步,就要巧妙地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让当代的孩子逐步失去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生活环境,依耐性更强、心理问题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所用的数学教学目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全面铺开的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活动环节的设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理论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数学课也许会培养出陈景润,却培养不出比尔·盖茨。只有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活动型课程开展,置学生于参与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更好地解放思想,开阔思维,外化潜能。也就是说,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小陈景润不但会解数学题,而且会利用一切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科研价值。也只有引进了活动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小比尔·盖茨们才会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方法,不断获取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伟大的未来精英们,他们的超凡才能也就不至于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这样,有利于农村中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如何设计活动环节呢?数学,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服务于生活。将生活情节引入课堂,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得益彰,这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活动的设计有了根本和基础。在备课时总是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三、以科技为手段,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多媒体等高科技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演示,让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图像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不断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悬念、疑问、困惑、惊讶、兴奋。当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显示器的界面全部展现出来时,学生就要借助表现出来的性、声、色思考问题,他们在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方法,交流意见,甚至与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热情特别高涨。

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4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以及对他人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首先,设计适宜的课堂合作问题。我备课时会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难度,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不能随便一个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也不能太简单,学生不用讨论就能回答。所以只有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发挥课堂合作环节的作用及意义。

搭建一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桥梁 篇5

观课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执教教师: 李老师

观课维度: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包括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是否自主、合作探究、协同等)报告撰写: 彩@镇@大@小学

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磨课组执教教师—— 李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策略对策运用比较高效,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师生互动度都很高,现从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交流资料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深入研读体会不振——感情朗读感受伟大志向——激发情感抒写感悟。这五个教学环节,仅仅围绕着这节课的五个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一、交流资料

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的教学导语中提出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的方式了解伟人、名人及别人的成长故事的要求,因此“交流资料导入新课”这个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成长中的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也为学生后面落实“学生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目标做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内容

本环节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检查字词,重点指导“惩处”“喝彩”“肇事”---比较词语“抱负”和“报复”理解“抱负”---在句子中读准“一通”---认读四字词语---由四字词语“中华不振”导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点明学习的重点“中华不振”的含义

本环节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详略得当地落实了字词的教学,初步进行了朗读句子的练习,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概括自然段段意的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故事入手,从而把握整篇课文内容,较好的体现了“抓住主要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目标要求。

三、深入研读

体会不振

本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还是老师传授“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的重要环节。本环节老师紧紧抓住“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展开。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扶”有“放”,先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哭诉”两个词,体会妇女的可怜,然后杨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画关键词语谈体会,学生不仅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人物的鲜明特点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

本环节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本环节由上一环节的录像导入,渲染情境,此时此刻,你的内心还会平静吗?周恩来的内心想些什么呢?由这一问题引到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志向这一环节,通过引读,让学生去感受周恩来立下的伟大志向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情感。很自然地在朗读中感受到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五、激发情感

抒写感悟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篇6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强化班级规范管理

受“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实行单元管理”的启发,拟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化班级科学管理”之拙见,目的在于营造竞争、协作、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减轻教师工作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摸清学生情况,科学排座分组。(一)摸清本班学生情况:将学生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长、爱好、考试成绩、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能力、强弱学科、接受能力、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摸清后,将学生分为优、中、后。(二)分组排座(依48人为例排座)讲台一组32148走道331617五组中优后中优后31247341518二组30346351419六组中优后中优后29445361320三组28544371221七组中优后中优后27643381122四组26742391023八组中优后中优后2584140924二、 过程管理(一)小组轮流管理制1、每组管理一周。2、管理范围:品德、学习、劳动、纪律、班会活动等记录。3、周会宣布记录情况。4、根据各组表现给其打分。(二)对手赛每组优、中、后同类对手赛。如:一组1―2, 32―33,47―48(三)优、中、后3人联赛,优帮中、后。3人联赛,如:32、1、48对33 、2、47 。优帮中、后,如1帮32、48,或32帮48;2帮32、47或32帮47。(四)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8个组之间展开竞赛,因为力量均衡,有可比性。对手联赛,如:一组1 ,32, 48对2 ,31 ,47.各自给自己对手出题(自己必须会做,难住对方)拟订答案、改卷,然后评出对手联赛中的.优胜者。(五)每次学科竞赛可开展多项评比:组与组、对手与对手、3人联赛等竞赛模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者,以利于整体提高。(六)学生纪律、卫生、生活、各项活动均可展开竞赛、评比、量化积分,评出先进个人、小组、对手。三、 综合评估1、每月根据每组得分,排出小组名次,表优促后。2、每月评出3人联赛名次。3、每月评出对手赛中的优胜者。以上3项均为德、智、体综合评比。4、为了激励学生争上创优,全面发展,每月评出“十最”:各方面最优秀的;最乐于助人;进步最明显;纪律最好;劳动最积极;学习最优秀;工作最负责;最团结同学;体、音、美最擅长(其中一项即可);最关心集体。 2003/11/13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一. 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 简单地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 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教学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 目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

1. 为检查而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检查而备。教案没有个性、缺少生机, 不注重教学环节的丰富性, 重点备教材, 备教法, 较少考虑学法。集体备课初备有了教案, 二次备课不深入, 上课照搬, 全然不顾班情、学情,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重主体, 轻主导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 一任学生自由发展。表面看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却使学生迷失了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领者, 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3. 热闹低效的课堂氛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 表面上看有问有答, 你来我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 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 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 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 学生充其量是“配角”, 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文本, 独立思考很少, 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 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 不敢主动发问。个别课堂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只是由几位尖子生展示讨论结果, 大部分学生被游离于问题之外。

三.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更新观念

首先,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新的人才观。其次, 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放下架子, 放松面孔, 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 用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2. 为学而教

过去认为教师只要把知识讲深讲透, 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误解。教不等于学, 教过不等于学会, 教师的滔滔不绝, 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 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我们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使学生爱学习, 会学习,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3. 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是树立激励的评价课堂。充分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愿和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热爱课堂和热衷于学习。

4. 体验成功

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才会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5. 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必须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展个性的目的。

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 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篇8

关键词 学生;兴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71-0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探索新的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天,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教育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钻研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多收集多研究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才观;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适应时代的要求,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 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教学就要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敢于提问题以后,学生常常会碰到“难点”而“卡壳”,们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卡壳”现象?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告诉学生,也就是教师用语言展现自己突破“卡壳”现象所适用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信心去克服思维中的障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过程,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对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引”的得法,“引”的有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蹑径。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勵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大胆假设,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独创精神。例如,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把它说成是“绝对真理”,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果然,就有学生马上反驳,且响应者越来越多,他们纷纷举例辩驳我的说法。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辨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像、联想能力,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人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不应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的内容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应粗暴干预,即使是一些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想法,应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地帮助其分析,加以启发、引导,使之纳人正确的思路。因此,在学生平时回答问题或练习、考试中,对不因循守旧、不简单机械地照搬教材知识的有创见性的解答或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状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4 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并落到实处

1)中学文科教材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融知识、能力、觉悟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师重视善于挖掘教材各类“创新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定会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2)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教材设置了许多名言警句,如初一的“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语)。它告诉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展想像能力,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的光芒和创造的勇气。这些名言警句,句句鲜明有力,条条掷地有声。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促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

3)典型人、事例是创新教育的“导引仪”。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张海迪身残志坚,著书《轮椅上的梦》并自学外语,精通英语,有多本译著。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立志“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不怕艰苦和疾病,攻克一道道世界性石油技术的难关。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些伟人名人,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我们如果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去创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多样栏目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己见”、“想一想”、“动脑筋”、“议一议”、“试一试”、“小资料”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用武的“试验场”。教师必须巧用、用好它,发挥它的真正效力。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篇9

本斋小学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质性评价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常常流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关注。

1.日常行为评价:生生互动。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要注重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入评价之中。评价分为知识、能力、习惯三方面,每方面下设分项,列成一个表格,展现在班级版块里,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评价者。比如课上同学的表现和习惯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去写一写,写上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骄傲。现在,我班的同学在实践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评价的表现手段我没有强调单一标准,可以写等级,可以写评语,可以画小星„„这样做,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课堂教学评价:师生互动。

让学生评课也许你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能行,学生对课的评价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上完每节课,给孩子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对课谈谈感受,他们说的虽然深浅不一,也不是完全正确,但说出的却是孩子的心声。他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使他们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3.学生作业评价:自主开放。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习惯用对号和错号来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发现在判作业时多用评语能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如“写得漂亮”“你很聪明,尽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别人”“你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我很高兴”,和学生聊聊天,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尤其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摸索出一条新路,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

语的空间,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对照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

二、改革考试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1.试卷设计要利于考试评价。

试卷设计应以学生为本,具有亲和力,使学生能够与之平等交流,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我是这样实践的,改变题目形式,使用图标代替序号,如有题为“请把迷路的音节和字母送回各自的家”。题目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发展。

2.改变考试形式,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

摒弃传统的单一闭卷形式,尝试多维评价方式。如评价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自选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口述,师生一起评判;评价知觉水平和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按照录音机所报题目展开复述;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备工具实际操作,调查探索。

3.灵活处理考试结果,尊重学生。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作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篇10

新的课堂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这郑重地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课堂教学则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对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本人觉得:语文教学中可进行“引―学―点―练―评”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是:

重“引”: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是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理想中的引路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知识体系和结构的逻辑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认旧引新,使学生能由已学过的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由易到难,水到渠成。

设计引题,再加以变形导入新知,如字词教学法中,在学生学会了“浇、烧”这两个形相近的字后,引导他们学习新字,并要他们一下子记住区别开来,可这样引导:复习出示“浇、烧”引导学生回忆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能区别:用:“水(氵)”浇,用“火”烧,接着出示“挠”“绕”,教师只做手势,不做讲解,引导学生得出用手来阻“挠”,用线弯弯“绕”,这时再引导先学会的学生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接下来再出示“晓、饶“教师提示:天刚亮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拂“晓”,那么丰衣足食是富“饶”。这时可把这六个形近字用顺口溜连起来叙述一下,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它们右边一共是六画,若是添加一点那就错了,这样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得有趣、有滋有味,比让学生机械、重复抄写几遍、十几遍,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字词教学可这样重在引导。句、段、篇章,谋篇布局也可重在引导,只是教者事前备课需费一番脑筋罢了。

活“学”:让学生借助教师设计的各种类型的引题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照教师出示的学习提纲或者老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自学新课内容。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由支配,以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达以因材施教,人人受益的目的。

巧“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思维受阻,注意适时、适当地点拨。

点拨的主要内容是教的重点和难点:点拨的范围包括思想认识的点拨、学习方法的点拨、情感体验的点拨、知识技能的点拨。点拨的性质,有属于感性的点拨,诱导学生去感受、体味,有属于理性的点拨,启发学生去认识领悟。点拨的基本要求是:抓准关键,点明规律,拨通思路,切切不可点透,要留给学生再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明白其中的道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可供我们采用点拨方法及形式极多,有举例点拨,比较抽象的问题或事物,举出具有体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比喻点拨。有些事物学生没见过,可以用浅显的比喻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有想象点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领会某种竟境,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可启发学生想象那位隐居深山的人在云雾迷蒙的山崖上采集草药时自得其乐的情景,使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多“练”:“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应精心设计或组织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以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要注意把“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引中有练,重在培养能力;点中有练,意在矫正学习中的失误;评中有练,在于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精“评”:教学中,应极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励评价,对各种评价及时反馈。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共性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共同矫正。

自练自评。学完新内容,完成练习后,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字、词典等自我评判。发现自己的失误,及时矫正,如练习中的“看拼音写汉字”,“把词语补充完整”,“按课文填空”等。必要时,教师只对容易混淆的字词稍作辨析矫正。自练自评,同桌或邻桌三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评价、矫正错误较高、自评自查不能解决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可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生;兴趣;主体作用

现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率低下。怎么改变目前的现状呢?我认为,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过程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老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角

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下面一段材料:“据某连锁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发生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它日用品包装试用的情况,为此一项,每年损失15至20万。问: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每个同学都以高涨的热情、切身的体悟,积极主动参与

思考讨论、分析,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时政简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政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必要补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用自己政治课上学习的理论去分析现时问题。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时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5分钟进行“时政简评”让学生对近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奥运火炬传递,在境外遭藏独分子干扰,这一事件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于是我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奥运火炬传递事件进行简评。在课堂上同学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争先发言,使我高兴的是他们都能用自己学到的政治历史知识去分析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是不得民心的。同学们的分析算不上精辟但都经过精心准备,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教学效果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结果。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只按某些公正性条条办事的审判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参与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政治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让同学们提前收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相关资料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课堂上让学生自由交流分组讨论,然后学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组分别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对网络的两面性有了正确认识,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辨别觉察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抗诱惑能力。这样的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学会了想问题,办事情,正确引导了他们的行为。

倡导自主学习 发挥主体作用 篇12

一、借鉴课改新做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推进课堂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 旧的教学 观念,为了改变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2012年4月起学校分两批由校级领导、科室负责人、肯干教师组成的学习团队到山东省昌乐二中进行学习。学校连续召开了多次全体教师会议,就课堂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向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阐释,同时邀请福安一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给全体教师开设讲座,介绍福建福安一中课堂改革的做法与课改的成效。当大家听了山东昌乐二中、福建福安一中课堂教学情况的详细介绍,观看了昌乐二中等中学的课堂改革主题报告和视频资料,深深地被他们的新课堂所吸引、震撼。另外,学校还利用校际交 流机会多次派教师前往福安一中听课、学习观摩,改变传统的保守思想。鼓励倡导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各教研组利用每周教研组活动时间做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但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融,相互借鉴。例如听课、评课是一项常规工作,在学校教学开放周中开展“互观、互评”活动时,我们发现存在“只讲优点,回避问题”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彻底改变,就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强调,在评课和议课时要放开手 脚,抛开思想顾虑,各抒己见,不报成见,不报偏见,坦诚相见,虽然意见有时是尖锐的,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是执教老师能够虚心接受的。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评课、议课中,才能使教师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二、课堂师生平等,“教”是为了不“教”

传统教学中,习惯了教 师讲,学生听。课堂 上教师把早已设计好的问题兜售给学生,使他们脑子里填满了所谓问题的现成答案,迷迷糊糊被牵着鼻子度过了无数个45分钟。教师在讲台上日复一日地唱着“独角戏”,而学习的主体———学 生,却成了被 动接受知 识的“容器”。自主学习要求由传统的不平等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由纯粹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教师还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即是公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效的课堂有赖于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融洽、和谐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 教师,教与学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才能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这要基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同学习、共发展的共同体,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三、课堂师生互动,变“低效”为“高效”

推进自主学习的教育必然会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 习能力、思维 能力与品 质等诸多 方面。只有效率最大化或只有效益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自主学习、自我 管理、自然成 长中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精讲、少讲甚 至不讲,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学习参与。教师 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师生互助活动,改变那种教师是主体,也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则是客体,是知识的 被动接受者,是教师行为活动对象的单向活动。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到让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怎样学,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的规律。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 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记忆、分析、思考、解答等等。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规范常规,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效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没有好习 惯、好方法,就不可能有高效率、高质量,习惯养成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家长、社会应密切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如认真预 习、专心听课、积极思考、大胆发问、乐于合作、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后反 思、课外阅读、细 致观察、联系 实际、总结归纳、网络查询等。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事半功倍。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相互配合,指导学生归 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学会自我诊断,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落实到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反思等所有学习环节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常规抓起,规范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把教师的劳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经过两年自主学习的尝试,我发现,学生能动 性的发挥,首先使课堂常规发生了变化。原来那些课上“不举手不能随便发言”、“前后左右不许交头接耳”等等“清规戒律”,都彻底得到了改变,学生有了想象空间,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有了发言质疑的权力。教师对待学生的参与、提问,持有不同的态度:有的教师不厌其烦,有问必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有极个别教师敷衍塞责,打发学生,教得昏昏沉沉,费了大力气却不出成绩;更有甚者,不仅对学生不 理睬还加 以斥责,挖苦学生 是“事儿山”,无形中浇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充分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新环境,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基础。因 此只有在 师生互相 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能将主体力量充分释放。一个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受到影响。要处理好师生在人格上互相平等的关系,学生也是人,他有得到教师尊重认可 的权力,要尊重学 生的兴趣、志 向、选择、疑问等。教师应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的时空。让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想”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要鼓励学生发问与质疑,发问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

上一篇:小学作文开头 备课资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下一篇:大学团支部团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