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发挥

2024-10-24

功效发挥(精选12篇)

功效发挥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又加以具体化, 可见“注重积累”的导向是很明确的。那么, 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笔者认为, 摘抄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目前, 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摘抄, 但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 不少学生将摘抄当作完成任务去看待, 很少去理解、揣摩和运用。这样的摘抄仅仅停留于“摘抄”, 这些摘抄无异于把别人的东西挪动了一下位置, 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摆设, 对阅读和写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老师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 摘抄的价值也荡然无存了。

老师在指导学生摘抄时, 应从摘抄的意义、摘抄的内容、摘抄的方法、摘抄的评价等方面加以引导, 只有真正发挥摘抄的功效, 才能提高积累的质量, 才能达到厚积而薄发的目的。

一.摘抄的意义

学生对摘抄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待摘抄的态度, 此态度又直接决定了摘抄的质量, 所以, 摘抄前要让学生明白摘抄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记忆效果好。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厚积”的过程中, 由于人天生的遗忘特性, 仅凭大脑的储存, 定有相当的知识会无形地溜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抄”下来, 知识便会加以固化, 保存得好, 会陪伴一生;况且“抄”的过程远远比“读”的过程要“记”的牢, “记”的深。

二是满足个性需求。摘———抄, 先“摘”再“抄”。由于有“摘”的过程, 就避免了抄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内容、方式大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所需去选择。

此外, 学生若养成了摘抄的习惯, 便也养成了人生的一大好习惯, 终身受用。

二.摘抄的内容

学生该摘抄一些什么内容, 才能丰富语言积累呢?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文是最生动的例子, 每学完一篇课文, 都应要求学生摘录寻找课文中的妙处, 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 也是学生本人个性化知识的一种储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 这个量的提升主要来自课外, 因此班级可设立图书角, 进行资源共享, 学生选择的课外读物就丰富了, 摘抄的范围便广了。

词句段篇相结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摘抄的内容应因文而异, 不必拘泥于一点。例如:摘抄不懂或易错的词语或成语;摘抄常用谚语、歇后语和名言警句;摘抄形象生动或说理透彻的句段;摘抄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摘录一篇文章的情节片段或概括的文章主题。

三.摘抄的方法

摘抄是一个过程, 如何使过程优化, 必定涉及到一个方法的问题。

第一, 摘抄要有计划性。摘抄的内容不能完全“天马行空”, 这样对学生组织积累的语言没有好处。最好能根据教材及教学实情进行分学期、分阶段、分类别组织, 如这一月摘抄写景类, 下一月摘抄写人类等, 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第二, 要归类整理。随着时间的累积, 摘抄的内容也随之增多。如果不归类整理, 识记、运用起来则杂乱无章, 劳神费力。因此在摘抄之前, 就应指导学生对摘抄本进行“布局”, 留下相应的空间来分门别类:词、句、段、篇就应该摘抄在相应的词、句、段、篇空间里;句则可分为名言警句、描写句、哲理句……开头段、结尾段等各得其所。最好设计目录, 这样可快速地进行查找。

第三, 要创造性摘抄。创造性的摘抄不是照本宣科, 不是一味誊抄, 而是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得出个性化的概括、感受等。例如, 文章以情节曲折称奇, 学生摘抄时只需对相应的情节关键处进行整合, 而不需全文摘抄;文章以讲理致胜, 则需摘录其论证思路即可;文章以启发读者思考为主, 则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这些创造性的摘抄, 自主性强, 收效显著。

四.摘抄的评价

摘抄只是手段, 积累、运用才是目的。如果没有一系列保障措施对摘抄进行检测、评价, 摘抄也会变得低效, 甚至无效。老师可通过评比、背诵、运用等方式来加以保障。

第一是一周一评。小组长负责登记摘抄的数量和卷面情况, 教师对摘抄的内容、形式、自主加工程度等质量因素进行评比, 好的进行展览, 差的要求改进, 让学生有纪律约束, 明白摘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要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第二是课前背诵。只抄不背, 知识还是别人的。教师每节课前花两三分钟抽查学生背诵, 日复一日, 形成制度, 让学生不断增强“摘抄不求多, 但求能记住”的意识, 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三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 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把握合适时机, 设计形式灵活的语言练习,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摘抄的内容, 并完成把摘抄的内容进行内化的过程, 这将会大大促进学生有效甚至高效的积累。

总之, 教师如能对学生的摘抄进行科学的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 那将会大力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功效发挥 篇2

充分发挥教育功效努力营造和谐环境

不管你驻足在狱园的哪一个角落,你都会被处处透露出绿意的生态环境而吸引;不管你看到女监的哪一位干警,你都会被洋溢在他们周围的浩然正气所折服;不管你走到服刑人员生活、生产区的哪一个位置,你都会为那谨严而不失温馨的气氛而感叹……这就

是“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带给我们的――一个更具生机与活力、更利于干警公正执法和服刑人员文明改造的女子监狱!

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整改活动,是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政法战线的深入和扩展,是关系到能否提高干警执法能力、能否建设人民满意的执法队伍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女监的事业发展、工作进步的重大步骤。[文章-http:///找范文,到]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教育科干警按照立党为公、执法为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规范执法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查摆整改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执法公正为目的,积极参与到专项整改活动中来。

营造公正严明的执法环境和文明有序的改造环境,这是我们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提出的第一个目标。

在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坚持做到“依法讲理不随意,斗智斗勇不斗气”,努力做到“三个坚决杜绝”,着重做到“四话六心”;推进狱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严格执法责任,把执法责任制落实到岗、落实到人、落实到位……采取一系列科学文明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之后,服刑人员的改造情绪渐趋稳定,监狱秩序得以维护,监管安全有了保障。

以“尊重教育”和“育新文化节”为契机,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这是我们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提出的又一个目标。

在教育科的精心组织下,第三届“育新文化节”于七月一日拉开帷幕:“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让服刑人员一展歌喉;才艺大赛又让“身怀绝技”的服刑人员一显身手;“电影晚会”令不少人大喜过望;“读书月”、“诗歌朗诵会”等异彩纷呈的节目,又为服刑人员提供了一展才情、舒展心身的机会和舞台……学唱十首革命歌曲把“育新文化节”活动再次推向高潮,人人会唱,争相传唱,大唱革命歌曲已在女监形成热潮――每天清晨,《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嘹亮壮美的歌声久久在狱园上空回荡。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使服刑人员陶冶了情操,开阔了心胸,缓解了思想压力,激发出无穷的改造动力,女监上下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改造氛围。

“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这决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活动,而是一个带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随着专项整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文明执法的新理念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和谐之风一定会吹遍女监狱园,服刑人员一定会在更加安全稳定的氛围中踏实改造,早奔新生!

发挥社保遏制衰退的功效 篇3

完善社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才是应对经济危机局势恶化的关键。所幸的是,中央政府正意识到这一点并达成具体的共识。2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7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特别指出,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法令人振奋,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决意从完善社保体系入手扩大内需,从而实现达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

反观历史不难发现,这也是一条基本的国际经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就酝酿于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经济萧条期。时任德国宰相的俾斯麦为应对经济萧条引发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等。客观地看,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阶级关系,弱化了贫富差距引致的矛盾,并最终发展成为持久的和有支持力的社会福利制度,为现代工业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与德国类似,美国首次采用社会保险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1932年美国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4亿美元下降到417亿美元,工业生产下降了46%,逾6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企业破产,农业收入也下降一半,近百万个小农场被迫拍卖,破产农民大批进入城市,加上1500万失业工人,形势异常严峻。罗斯福总统在“新政”中推行了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制定实施了《全国劳资关系法》、《紧急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农业调整法》等法案,为存款人、住房所有者、劳工、老人和失业者以及农民等群体提供保障,最终稳定了局势,消除了人民对经济形势的恐惧。

尽管学者对罗斯福新政总体上是加快还是延缓了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苏存有争议,但这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政策稳定了危机下焦虑、无助乃至绝望的人心,帮助民众度过了萧条,效果不容否定。以致不少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不是大规模投资建设,而是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

更能说明社会保障之于经济萧条的意义的例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日本。在经历了战后3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发展遭遇重大挫折,据估计其90年代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价值损失甚至超过“二战”中国民财富的损失。在长达10多年的经济停滞中,日本社会并未因此而动荡不安,相反普通国民仍能享受与发达国家身份相称的生活水准和公共服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局宁可以丧失快速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稳定的施政意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一国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支撑之力。

鉴古知今,中央在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强调了“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谓明智之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外需因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很难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形成强大支撑,根据海关的统计,2008年末已经出现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月度进出口额双双下降的艰难态势,2009年的外贸形势很难出现根本性的改善。

投资方面,即便不考虑危机因素,在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们同样面临像日本一样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会因为危机的降临而突然得到解决,因此投资方面最直接或看似最有效的方法是政府直接动员和组织投资。搁置政府动员可能隐藏的腐败与低效不论,在既有产业结构未作调整和升级的前提下,每一笔动员投资长期来看都很可能会转换为未来产业结构转型的阻力。若干年后回顾这种做法,我们很可能恍悟,这不过是短期的饮鸩止渴式的增长。

发挥“家长签字”的积极功效 篇4

“家长签字”可以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校的教学状况、脉络, 增加学校教学的透明度, 欢迎家长就学生作业或学习问题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监督学校的教学……可以通过此法建立起家校联系的纽带, 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学校的办学、教育, 实现家校联动, 打造家校连通体、助学共同体;实现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监督、成长的有效监管, 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同样, 缺少了家长的监督, 会出现家校教育的脱节、错位, 可能导致学生逐渐学会浮躁、偷懒、应付和说谎。长此以往, 学生在学业上养成了惰性, 甚至荒废了学习。有了家长的督导、督查, 学生的作业会更细心工整、一丝不苟, 更加用心和专注,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上的“诚信”态度。

家长应利用给孩子作业签字的过程, 重点培养孩子对待学习的责任心, 树立能把学习搞好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尤其低年级学生,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会受用一生) , 提高学习能力。当然, 家长对待作业签字要注意策略和方法, 要把签字当做培养孩子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既有要做的事, 也有不能做的事。如不当监工, 引导孩子自觉学习;不能代劳 (万不能替孩子找错题、给答案) , 应“远远”地加以指引, 让学生看清方向, 鼓励孩子独立学习, 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发现错误自己改正, 防止其产生依赖性;不可在旁指指点点、干扰思考, 应引导其积极自主思考, 养成思考自觉性;不罚苦工 (不加重额外练习负担, 不倡导苦练、苦学, 应培养学习兴趣) , 促使孩子愉快学习。

家长对孩子作业的监督、指导本身就是和孩子的一种亲密交流和亲情沟通, 此举可以促使家长了解和关心孩子, 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以此为抓手和切入点可以促使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 如情感、心理、行为、生活、需求、兴趣等。如此家长可以更贴近孩子的心灵世界, 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 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从而把准脉搏, 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庭教育, 促使学生全面进步和健康成长。眼下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 但家长学校的作用绝不是定期开几次家长会, 定期接待几次家长来访, 举行几次校园开放日活动, 而应发挥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 切切实实发挥出家长学校的育人功能。应创新形式, 如可以成立学生家庭成长导师制、伙伴制等, 使家长学校名副其实。

功效发挥 篇5

制度功效

近日,总书记在来川视察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各部门单位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均已按要求召开,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体现在自觉深化对民主生活会制度机制的认识把握上,体现在创新举措更好发挥民主生活会制度功效上。

做好“游泳池”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邓小平同志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强调,“在党委会里面,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空气。”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党的民主生活会有着很长历史,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而发展,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党永葆生机活力。”“只有标准定得高、尺子把得严、功夫下得深,民主生活会才能开得好,真正取得实效。”回顾党史,从在1929年古田会议的初步实践,到延安整风运动的全面实践,民主生活会制度近九十年来体现了强大的制度生命力。西方民主政治有对抗性,经常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表现这种公开的对抗,但是问题及其消解有其自身规律,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表达问题、解决问题。简单来讲,民主生活会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班子成员集体跳进“游泳池”,坦诚相见,充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一种制度机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应该营造一种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督促问题持续整改的氛围和机制,会前要求精心准备,严格把关,打好基础;会上必须始终坚持紧扣主题,直奔主题,直击问题。

做好“聚光灯”下的改进与督促改进。会上的心动,还要会后的行动。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或红脸出汗,或眼窝一热,或背上一惊,但仅此还不够。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用好用活民主生活会成果,重点要做好“三个一”。一是要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报告。班子剖析材料应充分吸收班子成员建议意见,更好体现集体智慧成果。班子成员发言材料应对照班子、班长关于问题的剖析,主动认领、对号入座,充分吸纳其他班子成员提出的批评意见。班子与班子成员材料应聚焦问题,互有呼应,关联互动。二是要建立一本清晰明白的问题台账。系统整理民主生活会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分别梳理班子及其成员的问题清单,汇总形成班子问题台账。班子及其成员要针对问题,制定责任清单、改进措施,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抓好一系列问题整改落地。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要利用中心组学习会、务虚会等方式,经常提醒班子成员整改,季度或半年在内部“晒”问题整改进度,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改一笔,销一笔。上级纪检、组织人事部门要跟进关注问题台账,观察分析问题苗头线索,了解干部认识问题、接纳意见、落实改进的境界胸襟和行动能力,并适时通过函询、谈心谈话等方式,督促干部抓好问题整改。

巧选作者介绍 发挥教学功效 篇6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照一下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似乎可有可无,和课堂阅读教学是井水不犯河水,纯粹是一个摆设。君不见有多少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总习惯性地先介绍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但仅限于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和开篇的作者介绍根本无关,那这样的“作者介绍”教学效果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作者创造的,学生与文本对话,自然也要和作者对话,因此“作者介绍”实质就是邀请作者一起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对话中,而“作者介绍”是静态的、平面的,文字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化的作者,如何让静默的作者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师生共同研讨?“作者介绍”和当下所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有何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对“作者介绍”中的内容精心裁剪、巧妙设计,作者才会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活跃在文本中,它的教学功能才会尽可能地得到发挥。

一.截取与“这一篇”相关的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

如果立足封闭的文本进行研读,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似乎对文本的意蕴也能理解不少,但很可能会浅尝辄止或者仍会有许多疑惑萦绕于怀;何况许多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就像山中的小溪,若隐若现,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脉。此时对文本的解读很可能会流于表面到此为止。如果巧妙地裁剪一段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或写作前后的经历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就可能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助推学生更上一层楼,探寻到作品中作者的内心真实。

《再别康桥》以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对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康桥的依恋、缠绵又带着淡淡伤感的情愫,通过诗中“云彩、金柳、水草”等等意象的解读感知,学生大都能体会到,但作者在康桥的时间并不长为何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在本诗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很详细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以期学生获得感悟,而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教师对徐志摩的有关介绍并没有直接和本诗的学习相联通,过多的材料呈现反而迷了学生的眼。

如果我们只截取徐志摩在康桥的一段生活以及这段生活对他思想、情感上的影响,效果就会明显不同。突出强调康桥旖旎的自然风光使他流连忘返;康桥的游学生活使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康桥偶遇林徽因使他激情澎湃。康桥无形中成了徐志摩精神、情感的圣地,他对康桥的情感如此地炽热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仿佛能看见当年的作者是如此的恋恋不舍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怅惘,独步在康河边的身影。

《呼兰河传》(节选)作者萧红描绘了童年时和祖父在大花园的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时光,字里行间向我们呈现的是充满着童心童趣、自由幸福生活的画面。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无形中就是误解了作者。在本文的教学中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并不能帮助我们探求到作者写作的真实用意,只有如实地感受作者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境况和心境,我们才能从那些欢快的文字里看到作者那颗悲苦的心,理解作者用欢快的文字来曲折地映衬自己悲苦的人生,真正认识一位生命苦短而作品丰厚的作家。

名家大家的介绍一般都比较丰厚,期望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想整体了解一个作家,那是不可能的,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不利于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只有立足“这一篇”,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深入挖掘具有教学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选择其中某一面作为阅读教学的线索

教材中不乏一些名家大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已成定论,比如鲁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对鲁迅的介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基本能脱口而出,但这些介绍和所学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知道了这些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没有联系、没有作用,我不介绍鲁迅又何妨?事实上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很少能真正走近鲁迅,理解鲁迅。鲁迅就像一座神像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又像一个文化符号,抽象虚无;更没有想过鲁迅和自己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关系。如何让鲁迅走下神坛,让学生亲近鲁迅,感受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鲁迅呢?只有把鲁迅的介绍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真切的认识鲁迅。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7-8期汪雅虹老师《雪》的教学实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汪老师巧妙地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概念化的标签作为全课思路的一根主线,将教学设计为三个板块,即“文学家——感受意境之美”,让学生领略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文学意境之美;“思想家——感受情感之切”,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深邃思想和真切情感;“革命家——追寻战斗之魂”,让学生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所应有的战斗灵魂。

学生在三个熟悉的“概念化”称号的引领下,不断以课文内容去充实丰富这三个称号,不仅深入的理解了《雪》,还逐渐使鲁迅形象立体起来,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我们都知道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恨其不争”,这也是鲁迅写作《孔乙己》的情感态度,如何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作为教学《孔乙己》的课堂线索,“不幸”“不争”是孔乙己的行为表现,“哀”“恨”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要求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表现,探寻表现的深层原因,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自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双忧虑、关切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孔乙己们,从而认识鲁迅以笔为武器,揭示社会的病痛,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文化斗士形象。

如果我们巧取“作者介绍”中的某一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线索,教学中用课文的具体内容去丰富它,两者相容相谐,就能使作者、作品真正的融为一体,“作者介绍”中原本抽象的概念就会变得具体可感,真正为“这一篇”的学习服务,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点缀。endprint

三.根据其中某一点确立学习的重点

教材中有一些作者的介绍很简单,如于漪、赵丽宏、苏步青等等,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他们的身份。对这些作者的介绍似乎可有可无,我们教师采取的做法要么一句带过,要么只字不提,因为知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根本不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课文《三颗枸杞豆》中第一节说“我是一名植物学家”,为什么要突出“植物学家”的身份呢?说我是一名其他学家行不行呢?不行!因为这个称号和下文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小树林里遇见三叔,三叔在仔仔细细的观察植物,三叔给我的是启示生命意义的三个植物的种子——枸杞豆,也许从那时起在我心里自觉不自觉地埋下了研究植物的种子,为以后成为植物学家作了铺垫。小说人物身份和小说内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世间万物间自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作者的身份和课文内容间也肯定有意无意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目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会不同。

例如,对于漪老师的介绍,“于漪,上海,中学教师,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这些介绍和《往事依依》的学习有关吗?如果从单元主题“金色年华”的角度上看,本文就是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生活,内容通俗易懂,似乎并无可以深究之处,但从作者的角度上看远没那么简单。本文是作者应《语文学习》杂志写的一篇特稿,目的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如何学习语文的,作者是从一位老语文人的视角写作本文的,文中明确表明联想想象是学好语文的必要要素,课外阅读是必须的、学习语文必须和生活相联系等。从这点出发,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一位语文老师,一位语文教育专家,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学习课文就像把于漪老师请到课堂,如她一贯的上课风格娓娓道来。

赵丽宏是一位作家,他要用文学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自然《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他就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对文学语言有个直观的感知;苏步青是位数学家,讲究思维逻辑的严谨,自然《从小就要热爱科学》一文结构谨严、语言简洁明了。

文章的内容风格特点有意无意地印证着作者的身份,以此入手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学习目标内容就明确直观,学习效率自然明显。明确作者的身份,从文字里感受作者的风格、人品,就是把作者作品紧密结合,很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作者介绍”详细一点也无可厚非,以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作者的有关信息,形成知识文化的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但作用于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仔细琢磨,哪些和课文学习有用,哪些没用,需要精心挑选,否则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给学生学习造成干扰,最终成为鸡肋。

巧选作者介绍发挥教学功效 篇7

但如果我们仔细观照一下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似乎可有可无, 和课堂阅读教学是井水不犯河水, 纯粹是一个摆设。君不见有多少课堂上,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总习惯性地先介绍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但仅限于此,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和开篇的作者介绍根本无关, 那这样的“作者介绍”教学效果在哪里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文本是作者创造的, 学生与文本对话, 自然也要和作者对话, 因此“作者介绍”实质就是邀请作者一起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对话中, 而“作者介绍”是静态的、平面的, 文字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化的作者, 如何让静默的作者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与师生共同研讨?“作者介绍”和当下所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有何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对“作者介绍”中的内容精心裁剪、巧妙设计, 作者才会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活跃在文本中, 它的教学功能才会尽可能地得到发挥。

一.截取与“这一篇”相关的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

如果立足封闭的文本进行研读, 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似乎对文本的意蕴也能理解不少, 但很可能会浅尝辄止或者仍会有许多疑惑萦绕于怀;何况许多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就像山中的小溪, 若隐若现, 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脉。此时对文本的解读很可能会流于表面到此为止。如果巧妙地裁剪一段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或写 作前后的经历作为解密文本的钥匙, 就可能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助推学生更上一层楼, 探寻到作品中作者的内心真实。

《再别康桥》以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对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康桥的依恋、缠绵又带着淡淡伤感的情愫, 通过诗中“云彩、金柳、水草”等等意象的解读感知, 学生大都能体会到, 但作者在康桥的时间并不长为何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在本诗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很详细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以期学生获得感悟, 而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教师对徐志摩的有关介绍并没有直接和本诗的学习相联通, 过多的材料呈现反而迷了学生的眼。

如果我们只截取徐志摩在康桥的一段生活以及这段生活对他思想、情感上的影响, 效果就会明显不同。突出强调康桥旖旎的自然风光使他流连忘返;康桥的游学生活使他精神成熟, 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康桥偶遇林徽因使他激情澎湃。康桥无形中成了徐志摩精神、情感的圣地, 他对康桥的情感如此地炽热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仿佛能看见当年的作者是如此的恋恋不舍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怅惘, 独步在康河边的身影。

《呼兰河传》 (节选) 作者萧红描绘了童年时和祖父在大花园的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时光, 字里行间向我们呈现的是充满着童心童趣、自由幸福生活的画面。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那无形中就是误解了作者。在本文的教学中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 并不能帮助我们探求到作者写作的真实用意, 只有如实地感受作者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境况和心境, 我们才能从那些欢快的文字里看到作者那颗悲苦的心, 理解作者用欢快的文字来曲折地映衬自己悲苦的人生, 真正认识一位生命苦短而作品丰厚的作家。

名家大家的介绍一般都比较丰厚, 期望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想整体了解一个作家, 那是不可能的, 往往会顾此失彼, 并不利于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只有立足“这一篇”, 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深入挖掘具有教学价值的东西, 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选择其中某一面作为阅读教学的线索

教材中不乏一些名家大家, 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已成定论, 比如鲁迅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对鲁迅的介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基本能脱口而出, 但这些介绍和所学的课文有什么联系呢?知道了这些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没有联系、没有作用, 我不介绍鲁迅又何妨?事实上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上, 很少能真正走近鲁迅, 理解鲁迅。鲁迅就像一座神像高高在上, 可望不可即;又像一个文化符号, 抽象虚无;更没有想过鲁迅和自己学习“这一篇课文”的关系。如何让鲁迅走下神坛, 让学生亲近鲁迅, 感受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鲁迅呢?只有把鲁迅的介绍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课文中真切的认识鲁迅。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7-8期汪雅虹老师《雪》的教学实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例。汪老师 巧妙地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概念化的标签作为全课思路的一根主线, 将教学设计为三个板块, 即“文学家———感受意境之美”, 让学生领略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文学意境之美;“思想家———感受情感之切”, 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深邃 思想和真 切情感 ; “革命家———追寻战斗之魂”, 让学生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所应有的战斗灵魂。

学生在三个熟悉的“概念化”称号的引领下, 不断以课文内容去充实丰富这三个称号, 不仅深入的理解了《雪》, 还逐渐使鲁迅形象立体起来, 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我们都知道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哀其不幸, 恨其不争”, 这也是鲁迅写作《孔乙己》的情感态度, 如何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作为教学《孔乙己》的课堂线 索, “不幸”“不争”是孔乙己的行为表现, “哀”“恨”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求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表现, 探寻表现的深层原因,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自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双忧虑、关切的眼神, 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孔乙己们, 从而认识鲁迅以笔为武器, 揭示社会的病痛, 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文化斗士形象。

如果我们巧取“作者介绍”中的某一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线索, 教学中用课文的具体内容去丰富它, 两者相容相谐, 就能使作者、作品真正的融为一体, “作者介绍”中原本抽象的概念就会变得具体可感, 真正为“这一篇”的学习服务, 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点缀。

三.根据其中某一点确立学习的重点

教材中有一些作者的介绍很简单, 如于漪、赵丽宏、苏步青等等, 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他们的身份。对这些作者的介绍似乎可有可无, 我们教师采取的做法要么一句带过, 要么只字不提, 因为知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根本不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事实果真如此简单吗?

课文《三颗枸杞豆》中第一节说“我是一名植物学家”, 为什么要突出“植物学家”的身份呢?说我是一名其他学家行不行呢?不行!因为这个称号和下文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小树林里遇见三叔, 三叔在仔仔细细的观察植物, 三叔给我的是启示生命意义的三个植物的种子———枸杞豆, 也许从那时起在我心里自觉不自觉地埋下了研究植物的种子, 为以后成为植物学家作了铺垫。小说人物身份和小说内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世间万物间自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的身份和课文内容间也肯定有意无意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目的, 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会不同。

例如, 对于漪老师的介绍 , “于漪, 上海, 中学教师, 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这些介绍和《往事依依》的学习有关吗?如果从单元主题“金色年华”的角度上看, 本文就是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生活, 内容通俗易懂, 似乎并无可以深究之处, 但从作者的角度上看远没那么简单。本文是作者应《语文学习》 杂志写的一篇特稿, 目的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如何学习语文的, 作者是从一位老语文人的视角写作本文的, 文中明确表明联想想象是学好语文的必要要素, 课外阅读是必须的、学习语文必须和生活相联系等。从这点出发, 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一位语文老师,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 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学习课文就像把于漪老师请到课堂, 如她一贯的上课风格娓娓道来。

赵丽宏是一位作家, 他要用文学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自然《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他就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对文学语 言有个直观的感知;苏步青是位数学家, 讲究思维逻辑的严谨, 自然《从小就要热爱科学》一文结构谨严、语言简洁明了。

文章的内容风格特点有意无意地印证着作者的身份, 以此入手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习目标内容就明确直观, 学习效率自然明显。明确作者的身份, 从文字里感受作者的风格、人品, 就是把作者作品紧密结合, 很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挥地理课本插图的多重功效 篇8

一、配文插图重在建立概念

有的教材内容, 一边用文字阐述, 一边配以相关的插图, 图与文紧密配合、互为补充, 两者结合起来共同阐述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类配文插图形式的课文约占教材的一半。对待这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 适当结合其它手段, 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实, 力求让学生在收集地理事实中建立科学概念。如七年级上册第5页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配有五段文字说明:1.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2.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3.地轴:地轴自转轴;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教学时,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说明, 让学生观察画面, 并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讲解, 学生不难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不难弄清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概念。

二、代文插图重在领悟原理

有的课文章节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答案却以插图代之。对这类插图,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揣摩意义, 从中领悟道理, 找寻规律, 而不要马上揭示意义, 明确答案, 以免教学匆匆走过场。如七年级上册第52页、53页, 有三幅插图: (1) 图3.15———等温线; (2) 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 (3) 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然后让学生计算一下:图3.16中山顶上的气温应是多少呢?并把计算的结果和计算的思路向全班同学讲一讲,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3.17中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说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了解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说出变化原因。

三、示范插图重在指导行为

教材中有部分插图, 能起到启发、指示和示范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4页活动, 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 能指导学生如何去准备制作地球仪的材料 (如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 采用哪些步骤去制作简易地球仪, 第50页中的插图 (3.11———百叶箱) , 是让学生怎样去进行气温的观测的, 图1.3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可指导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教师在运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制作、观测时, 应注意针对插图适时启发、点拨, 让学生像图中那样亲自动手去做一做、试一试、弄一弄,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辨析插图重在提高认识

教材中涉及的判断题、辨析题, 一改以往那种用文字表达的形式, 大部分采用了插图。如《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活动”中, 要求学生阅读2.3和2.4, 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地球还是水球?又如七年级上册第70页活动1, 要求学生参照图4.9, 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 完成下图, 活动3, 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这类活动大多是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与辩论, 在讨论中获得知识,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 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忧患意识。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了解意义, 用课本中学过的道理来判断、辨析。通过讨论,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深化对地理关键内容的把握程度,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同时, 关注社会问题, 培养健康的情感。讨论不一定都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学生可持保留意见, 留待日后进一步加深研究。

应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文化功效 篇9

敬佩的同时, 我又想到了中央电视台采访过的调到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教授, 他在面对记者访谈时说到了这样一件事:无论多忙, 哪怕重要事务推掉, 每年的博士生毕业典礼他必须参加, 并要为每一个毕业生亲手颁发毕业证, 不要别人代替!用他的话说:千万别小看这仪式, 它虽然每年都在进行, 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 可是对学生不一样, 那是唯一的!从我手中接过去的不仅仅是毕业证书, 更是认可、激励和希望, 它会永远定格在学子们的生命印记中!

两位教育专家的做法, 无疑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 影响深远。

反观现实,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给学生发奖状, 学校领导会因这样那样的事情太忙, 而把奖状由班主任代为发, 美其名曰简洁高效省事;举行毕业典礼, 会因学校事务多而让分管副校长甚至中层教干去主持;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得到一张奖状, 结果还是科任老师顺便带来私下给了学生, 其他学生根本不知道, 或知晓者甚少;更严重的, 有的学生毕业了还未领到本该属于他的荣誉!爱, 来的太迟了, 更谈不上仪式……许多仪式, 能简则简, 能免则免, 不能免的能少则少, 领导能不去的则不去, 这类现象, 并不鲜见。其实这种做法是对仪式教育作用的轻视和误解。

在教育生活中, 仪式有很多种, 比如: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毕业典礼、捐款仪式、成人宣誓仪式、法制教育动员大会、学习总结表彰大会……这些看似价值不大的仪式, 其实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可估量, 它犹如一个个富有引力的磁场, 一篇篇生动的故事, 一场场精彩的电影, 在学生内心塑造出一种庄严、神圣、难忘、激荡、甚或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 传递出对某一事情的正面声音, 勾画出对某一现象的反面后果, 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继而产生群体效应, 极易形成心灵的共振, 对宣传真善美、斥责假丑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 育人作用毋庸置疑。正如上述案例中的郑杰校长和林毅夫教授, 他们的行动就是仪式教育的最好解读和生动诠释!

功效发挥 篇10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著名数学家及教育家波利亚也强调“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罗增儒说“数学学习中发生数学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充满着数学解题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数学试题, 立足基础知识, 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 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典型例题为载体, 挖掘并强化其功能, 通过模仿、尝试、归纳、反思、提升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通过以少胜多的高效自主的学习, 切实实现“会一题通一类”, 进而以不变应万变.

2典型例题的涵义

典型例题就是指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例题.类比这个模型, 可解决同类及相关问题.典型例题是针对教与学而言, 切实承载教学内容、思想方法, 体现教学目的等.典型例题的选取要做到可及、可学、可用.即问题是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努把力学得会, 通过感知、掌握、升华, 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逐步实现灵活运用.

3典型例题功能的案例分析

3.1渗透基本套路

对某些典型问题, 通过审题, 模式识别、确认, 潜意识中涌现出的解题方法就是解题的“基本套路”.“基本套路”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落脚点.“基本套路”的获得不是教师的灌输, 而应由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归纳、提炼得出,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提示, 引领其反思, 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从感性的经验型向理性分析型转变.

例1 (2013年合肥市高三第2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第20题) 在数列{an}中, a1=1, a2=10/3 (n≥2, n∈N*) .

(Ⅰ) 若数列{an+1+λan}是等比数列, 求实数λ;

(Ⅱ)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Ⅲ) 设, 求证:Sn<3/2.

分析有关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等问题是高考题的常见面孔.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基本套路”就是将其转化为等差 (比) 数列、递推关系累加 (乘) 、公式法等, (Ⅰ) 显然为 (Ⅱ) 奠基, 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Ⅲ) 的基本模式为 (一般数列{cn}为不可和数列) , 通过裂项相消、并项求和、化归为等比数列、利用二项式定理放缩等方式为证明这类问题的常见“套路”.通过师生共同探究, 得到问题的解答:

解 (Ⅰ) 设

(Ⅱ) 由 (Ⅰ) 知n≥2时,

由 (1) (2) 得

当n=1时, 上式也成立, 所以

下面对 (Ⅲ) 给出3种解法.

证法1由 (Ⅱ) 知

得an>3an-1, 所以

证法2由 (Ⅱ) 知

得an>3an-1, 所以

反复进行如此运算有

当n≥2时,

证法3由 (Ⅱ) 知

当n≥2时,

当n=1, 2, 3时, 命题成立;

当n≥4时,

3.2优化解题策略

每类问题都有多种解法, 这些方法在具体问题中能否有效和是否高效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借助典型例题, 让学生深化对各种方法的理解, 如解题流程、适应范围、解法的利与弊等, 力争遇到相似问题能够快速准确的确定解题策略和方法.

例2已知a∈R, 函数f (x) =aex是定义在R上的单调递增函数, 且曲线y=f (x)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A, 曲线g (x) =lnx/a (x>0) 与坐标轴的交点为B, |AB|为分别在两条曲线上的点连成线段长的最小值.

(Ⅰ) 求a的值;

(Ⅱ) 试求不等式恒成立时实数m的取值集合.

分析欲求两条曲线上的动点连线段的最小值 (距离) , 从根本出发的套路是建立函数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 利用已有结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 则更为简捷, 利用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化抽象为直观) 更清楚反应问题的本质.研究含参不等式 (等式) 参数的取值范围, “基本套路”为对参数讨论的“函数最值法”、以静制动的“分离参数法”等. (Ⅱ) 中直接构造函数对参数进行讨论, 陷入繁杂的分类、计算, 几乎不可能得解, 利用“分离参数法”能避免这点, 此乃上策.当然, 也可借助必要条件得到参数m的范围, 然后对不符合部分进行剔除, 即验证充分性, 合二为一保证结论的充要性.

解 (Ⅰ) 因为函数f (x) =aex是定义在R上的单调递增函数, 所以a>0.由题意可知A (0, a) , B (a, 0) , 由于|AB|为分别在两条曲线上的点连成线段长的最小值, 所以两曲线分别在点A, B处的切线互相平行.又

f′ (x) =aex, g′ (x) =1/x,

所以f′ (0) =g′ (a) , 解得a=1, a=-1 (舍) .

下面详细讨论 (Ⅱ) .

解法1由 (Ⅰ) 可知, 不等式恒成立, 即为在 (0, 1) ∪ (1, +∞) 上恒成立, 下面对x的取值进行讨论.

(ⅰ) 当x∈ (0, 1) 时,

故只需m≤1即可.

综上所述, 实数m的取值集合是{1}.

解法2 (ⅰ) 当x∈ (0, 1) 时, 恒成立, 因为lnx<0, 必有x-m<0, 即m>x对任意x∈ (0, 1) 恒成立, 则有m≥1;

1恒成立, 因为lnx<0, 必有x-m<0, 即m>x对任意x∈ (0, 1) 恒成立, 则有m≥1;

(ⅱ) 当x∈ (1, +∞) 时, 恒成立, 因为lnx>0, 必有x-m>0, 即m<x对任意x∈ (1, +∞) 恒成立, 则有m≤1.

下面检验对 (0, 1) ∪ (1, +∞) 上恒成立, 分两种情况构造函数证明.过程略.

综上所述, 实数m的取值集合是{1}.

3.3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林崇德教授“数学能力就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将数学概括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下面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的概括水平.

例3设函数f (x) = (3-2a) lnx+2/x+3ax, a∈R.

(Ⅰ)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Ⅱ) 当a=3/2时, 对任意的正整数n, 在区间[2/3, 4+n+1/n]上总有m+2个数使得f (a1) +f (a2) +f (a3) + … +f (am) <f (am+1) +f (am+2) , 试问:正整数m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 求出这个最大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分类讨论是教学的难点, 可借助“门坎效应”先举出具体例子让学生熟悉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 然后引入参数, 使其动起来.如何理解 (Ⅱ) 是解题的关键, 引导学生提炼、概括题意, 将是本题要突出的重点, 突破的难点.

解 (Ⅰ) 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 (0, +∞) ,

当a≠0时, 令f′ (x) =0, 解得

x1=-1/a, x2=2/3.

若a<0:

(ⅰ) 当 -1/a<2/3, 即 a< -32时, 由f′ (x) ≤0得x∈ (0, -1/a]或x∈[2/3, +∞) ;由f′ (x) ≥0得x∈[-1/a, 2/3];

(ⅱ) 当-1/a=2/3, 即a=-3/2时, 恒有f′ (x) ≤0;

(ⅲ) 当-1/a>2/3, 即-3/2<a<0时, 由f′ (x) ≤0得 (x∈0, 2/3]或x∈[-1/a, +∞) ;由f′ (x) ≥0得x∈[2/3, -1/a].

综上, 当a≥0时,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0, 2/3], 单调递增区间为[2/3, +∞) ;

当a<-2/3时,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0, -1/a], [2/3, + ∞) , 单调递增 区间为[-1/a, 2/3];

当a=-3/2时,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0, +∞) ;

当-3/2<a<0时,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0, 2/3], [-1/a, +∞) , 单调递增区间为[2/3, -1/a].

(Ⅱ) 当a=3/2时, 由 (Ⅰ) 得f (x) 在[2/3, 4+n+1/n]上单调递增, 则f (x) min=f (2/3) =6, f (x) max=f (4+n+1/n) .由题意mf (2/3) <2f (4+n+1/n) 恒成立.令k=4+n+1/n≥6, 且f (k) 在[4+n+1/n, +∞) 上单调递增, f (k) min=f (6) =27 (1) / (3) , 因此m≤82/9, 故m≤9, 所以正整数m的最大值为9.

任樟辉教授指出“概括的水平反映思维活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灵活迁移的程度及创造程度, 提高主体的数学概括水平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要注重让学生回归基础, 舍得在此花时间.如在必修1探究f (x) =x+1/x单调性时, 学生得到f (x1) -f (x2) 后为何令x1=x2=x就能得到单调区间的界点, 对初学者简直不可想象, 定义使然.又如:已知函数f (x) =alnx-ax-3 (a∈R) , 满足y=f (x) 的图像在点 (2, f (2) ) 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45°, 对任意的t∈[1, 2], 函数g (x) =x3+x2 (m/2+f′ (x) ) 在区间 (t, 3) 总存在极值, 求参数m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得到g′ (2) <0且g′ (3) >0.

3.4促进解题反思

很多学生经过一番艰辛, 苦思冥想得到答案便认为大功告成, 戛然而止, 错过了反思提升的机会.通过解题反思可以完善认知结构、理解思想方法、领悟数学精神、体会数学本质、提升综合能力等.我们应该进行如下反思:命题意图是什么?考查哪些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 命题所提供的条件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严密完善?能否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 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 即举一反三, 多题一解?下面对例1、例2进行简要的反思:

例1中数列{an}是确定的吗?解法唯一吗?递推关系中常数项不为零怎么办?如何找到本题的切入点、调整点、反思点等?数列求和从哪项开始放缩?因为数列是确定的, 解答中采用“算二次”思想构建关于an+1, an的方程组求解, 完全可通过与任意一个关系求解, ……

例2中函数f (x) 和g (x) 有无关系?对于不等式在 (0, 1) ∪ (1, +∞) 上恒成立, 能否借助lnx的符号简化运算, 即转化为在 (0, 1) ∪ (1, +∞) 上恒成立?得到的结果相同, 过程有无瑕疵?为何不直接求出的最小值?这种方法真是死路一条?f (x) 和g (x) 互为反函数, 问题可化为函数f (x) 图像上的点到直线y=x距离的两倍.m>x对任意x∈ (0, 1) 恒成立 (m<x对任意x∈ (1, +∞) 恒成立) 仅是结论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因此m=1并不能保证在 (0, 1) ∪ (1, +∞) 上恒成立, 必须进行检验!

记s (x) =xlnx-2x+lnx+2,

(ⅰ) 当x∈ (0, 1) 时, s″ (x) <0, 即s′ (x) 在 (0, 1) 单调递减, s′ (x) >s′ (1) =0, 即s (x) 在 (0, 1) 单调递增, s (x) <s (1) =0, 即h′ (x) <0, 所以h (x) 在 (0, 1) 上单调递减.

(ⅱ) 当x∈ (1, +∞) 时, s″ (x) >0, 即s′ (x) 在 (1, +∞) 单调递增, s′ (x) >s′ (1) =0, 即s (x) 在 (1, +∞) 单调递增, s (x) >s (1) =0, 即h′ (x) >0, 所以h (x) 在 (1, +∞) 上单调递增.

因此, 对任意x∈ (0, 1) ∪ (1, +∞) 应该有h (x) >h (1) , 而h (1) 无意义.借助罗比达法则有, 即当m=1时在 (0, 1) ∪ (1, +∞) 上恒成立.

综上所述, 实数m的取值集合是{1}.

4结束语

典型例题的形成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提炼归纳、逐步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题海, 俯视全景, 搜罗 (优质) 贝壳, 结合学情, 将珍珠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 合理嵌套, 然后引领学生去发现、收获.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注重“基本套路”才是好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12, (3) :封四.

[2]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发挥G7工艺 最大功效的关键 篇11

为了解决该难题,我公司于2010年引入了G7工艺,印品的最终效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通过以灰平衡为导向的控制理念让同貌复制成为可能。经过近几年的使用,笔者认为如果印刷企业想用好G7工艺,让G7工艺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精确测量

做过G7认证的人肯定知道,G7认证标准样张基本以色块为主,即使有少量ISO图片或中性灰的图片也仅作为参考或是用于辅助判断,其最主要作用是采集色度数据,采集G7认证标准样张(如图1所示)中可用于测量左右p2p标版中CMYKRBG的色度值,K和CMY两条中性灰的色度值和中性灰密度值,IT8色表中的各色块色度值,并保证p2p标版与IT8色表中的各色块色度值的误差不超过3。因此,对一个以数据为先决考量指标的认证来说,除了控制能力以外,测量是否精准就成为G7认证成败的关键。

我公司在两次G7认证以及日常生产中,认为测量设备须得到较好的维护和保养,在使用前要进行校准,必要的话还要定期送至生产厂家进行出厂校准。此外,还要对多台设备之间的台间测量数据差进行比较和修正。以我公司为例,测量设备包括爱色丽528、爱色丽518、Eyeone、Eyeone Isis、SpectroEye,机台上还有在线测量扫描仪。不同品牌或同品牌不同系列的测量设备因为测量原理及配置不同,测量数据会有一定的偏差;同一台测量设备的测量状态不同,如色温的设置分别为D50和D65时,UV滤镜打开或是关闭时,测量数据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比对诸多测量设备之间的数据往往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印刷企业的硬件条件不足,只能使用不同的测量设备进行测量评价时,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寻找设备间的关系,将数据进行转换后再比较。我公司的操作方法是将一台测量设备测得的数据作为标准值,然后其他测量设备根据设备间的转换关系进行匹配,找到相对目标值后,再进行控制。

要做到精确测量不仅要使测量设备间的数据匹配,同时还要考虑色块干湿密度的变化,这对于认证过程中标准值的选择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油墨的干退情况而仅仅通过纸张色度进行修正的数据标准是不准确的。所以,在认证前还要充分考虑油墨的干退情况,对标准值进一步修正。

以K色为例,G7工艺要求的K100色度值为16,0,0(Lab),经过测试纸张纸白,修正后的色度值为15,0,0(Lab),通过测试发现,K色油墨干退后L值产生变化,a、b值基本不变,因此修正湿状态下的色度标准为14,0,0(Lab),并在湿状态下应立即验证用Eyeone Isis测量的色度值是否也为14,0,0(Lab);用Eyeone Isis测量标准样张后,用爱色丽528测量后得到K色湿状态下的密度为1.72,因此在现场控制时,应将使用爱色丽528设备测量的密度值1.72作为控制标准。

保证设备稳定

由于G7工艺是建立在CTP技术和分光光度计测量的基础上,因此,CTP设备的稳定性也影响着G7工艺。其之所以要建立在CTP技术的基础上,是因为只有CTP技术能够更精确地还原印版的网点成数,达到有效补偿的目的,此外,CTP技术相对于CTF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在进行正式的认证测量之前必须对CTP设备和印刷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校准,保证这些设备能够正常稳定地进行生产。

1.CTP设备的校准与检测

首先,应对CTP设备进行线性化检查,以保证网点能准确再现;检测冲版机的运行状态,确保显影液的pH值、电导率、显影温度以及显影时间等在标准范围内,保证CTP设备物理和化学状态的稳定可控;CTP车间的温湿度要达到一定的标准,CTP设备的毛刷转速以及烘干温度要在标准范围内,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2.印刷机状态校准

在进行认证测量前,印刷机应保持在稳定的状态,首先应检查其相关的物理、化学参数是否符合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印刷机的状态,一般会进行平网测试,检查印刷机周向和轴向的印刷密度是否均匀,是否有墨杠等印刷故障产生,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印刷机进行调整,直至将印刷机调试到最佳状态;此外,还要对印刷车间的环境温湿度进行控制,调整润版液的温度以及电导率,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

操作人员应举一反三

在日常生产控制中,操作人员必须了解G7工艺的原理,掌握中性灰密度、HR、HC、SC等概念的含义,还要对G7工艺有自己的体会,这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操作和积累才能达到。如当CMYKRB六个颜色色度值达标,G色度值不达标时,操作人员应该如何操作?这时经验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G是由Y和C叠色而成,所以应该增减C和Y的密度,而Y密度的增减对Y的L值和a值影响不大,主要会造成b值的增减,此时若G的b值与标准值出现较大的偏差,就应主要加减Y色密度值来进行控制,而保持C色密度值不变。

笔者认为操作人员只有深刻领会G7工艺原理,并且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摸索后,同时对各个控制点的复杂数据变化关系有所掌握时,才能较好地运用G7工艺,并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最大作用。当然在实际生产中操作人员还要跟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取舍,毕竟生产不是认证,此时的数据只是帮助控制印刷设备,必要的话,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还应跟据产品特点和个人理解来提高标准,如提高密度、加大原稿反差或是增加原稿饱和度,以带来一些超过标准的效果。

目前,G7认证已成为印刷行业最具权威的专业认证之一,印刷企业具有G7Master资质也成为其印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品质控制能力与国际同步的标志。通过实施G7认证,盛元印务实现了色彩在各印刷环节和各种印刷、打样、打印方式之间最佳的视觉匹配,印前校正更迅速、准确, 印刷过程中的测量也更加快速、简单,为忠实的复制色彩提供了技术保证。取得了G7认证证书后,盛元印务进入了IDEAlliance官网数据库,直接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印刷供应商,有力地促进了公司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可以看出,G7认证不仅仅是一个认证,最重要的是其能帮助企业精准生产、改善印刷质量。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合理、正确地使用G7工艺的基础上。只有保证测量设备、CTP设备、印刷设备、生产环境等的稳定,同时配合正确的控制方法,才能使G7工艺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取得G7认证并不是终点,进行数据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维持长期、稳定的印刷状态才是G7认证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功效发挥 篇12

一、以生为本, 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调动学生学用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拓宽学生的眼界, 提高教学效率。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从前沿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把新型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想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生活阅历、感知能力和认知差异, 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情感爱好, 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体验。我在教学中注重关心、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个性发展, 把学生的独特思维、个性见解融入音乐教学中, 并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3.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师要从拓宽学生视野入手, 增加音乐教学的功能, 在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取音乐信息, 使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相互贯通、相互递进。音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 其教育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中注重用音乐熏陶、感染、净化和震撼学生的心灵, 促其感悟音乐颂扬的平等与博爱, 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

二、创新模式, 优化方法, 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学目的、任务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不同类型教学的内容中, 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1.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在开展激励评价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多维的探究路径。我在教学《送别》一课时, 先让学生聆听经典送别歌曲《梦驼铃》, 然后让学生感悟歌词中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的意境。教学活动中融听辨法、视唱法、听赏法、提示法、讨论法于一体,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催生了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意境的深邃, 情感的深沉。

2. 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于音乐常识介绍与作品鉴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欣赏、讨论、探究, 通过“创造情境—启发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我注重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丰富形式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在教学乐器时, 我引导学生学会自选乐器的简单演奏, 并通过聆听、体验和感想等方法形成各自的审美、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由学习音乐逐步转向热爱音乐。

3. 引导学生探究合作。

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音乐课, 在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基础上, 我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音乐基础的不同,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在合作探究中展现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自我感受和结论,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三、整合资源, 电化教学, 创设衔接生活的教学情境。

音乐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 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录像、多媒体等有效增强美术教学成效。

1.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教师要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进步的教学环境, 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音画结合, 寓意于形, 直观、动态、准确地表现音乐情绪、形象和意境,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我在教学《阳关三叠》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风格和特点, 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灿烂的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升学生学习技能。

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等重要, 后者既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需要, 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 要提高音乐文化素质, 就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音乐技能。我在教学中,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唱歌比赛、汇报表演等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

3. 拓宽音乐教学渠道。

教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一些音乐兴趣小组, 开展音乐教学主题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现、作品展示、技能竞赛等活动, 发掘音乐的内在美, 帮助学生长足发展。

上一篇:质检单位论文下一篇:水三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