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系统

2024-10-03

创造系统(共12篇)

创造系统 篇1

0引言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未来打好基础。学习者必须学会从多种不同视角学习理解一个新概念。只有经历失败、在失败中锻炼能力并继续勇往直前, 才能成为学习中佼佼者。元认知策略可以让学习者增强自控、锻炼学习者克服失败挫折的能力。感知和反思是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们影响学习的投入程度, 并最终提高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本论文将从心理学、工程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的视角研究在学习系统中培养创造力、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我效能的方法。

1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

自我效能是指人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 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 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1]。它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些目标强调学习中创造性、游戏性、灵活性、想象力、最佳经历、孵化功能、以及充分的挑战。学习和创造力在自我效能实现中很重要。同时, 自我意识、内在动机、自我效能实现又是学习和创造力的根本。

Amabile的创造力模型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内在动机、某领域的相关知识、创造力技能。环境因素为第四个, 包括外部环境、外在动机、社会交流和时间压力[2]。当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时, 内在动机越强、该领域相关知识越容易获得、创造力技能越熟练、环境的支持力度越大, 结果就会更具有创造力。个人成败得失也很重要, 可以预测工作经历是否积极。

创造力所需要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

(1) 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包括价值观取向、学术竞争合作、人际交往关系。如果社会推崇科技艺术创造人才, 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并提供相应的经济人文支持, 创造力就会呈现相当的飞跃。学术上恰当的竞争和关键时期的协作, 可以调动创造人员的积极心理量, 激发创新能动性,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创造者参与一个志向兴趣相同的协作团体, 友好和谐的伙伴关系, 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2) 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校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是创造者生长和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父母的期望和关注是创造者投身于创造过程的一个很大的动力。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也会赋予创造者自信心。校园教育方面, 学校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社会教育环境, 又称业余教育环境, 或非正式教育环境, 包括国家、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也包括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教育, 比如互联网社区等。这些都给创造者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3) 文化环境因素

阿瑞提把文化环境视为“创造基因”, 认为“包含创造基因的文化与具有潜在创造性的个人相结合”才会产生创造力[3]。由此可以推断创造力不仅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 同时也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对创造力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所以它们可能起到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干扰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例如, 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侧重服从领导、专家或权威, 强调团结合作, 有时会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注重个性主义的文化侧重自强、独立、民主, 有时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会比较有利。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学习经历进行积极知识构建, 尤其是通过创造和体验。当学习者利用自己的直觉和已知概念去体验新经历时, 他们学的最好。计算机学习软件可以更迎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需求, 可以强化学习的感觉, 实现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实现会让学习者越来越体会学习的真正含义, 更加清楚自己的理想, 完成自己能胜任的学习。创造力可以分级, 实践可以促进创造力。小时候的自我成就实现意识可以预防成年人的无成就感。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如果小时候就培养这种意识, 成年人就会避免一些无效能感。

我们强调自我效能实现、学习、创造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内在动机、学习成就、相宜环境、体验、想象、多接触文化等都十分重要。教育技术要能使学习者产生乐趣, 对自己的学习具有拥有感, 增强自我意识, 提升自我效能, 重视建构主义者们提出的可持续兴趣和能力。个人创造力的早期培养经历和认知影响终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但我们也发现, 尽管自我效能实现、学习和创造力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却无法实现良好的运转。要想可持续维持这种协同作用, 我们还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2创造力培养的多维视角

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能够提出问题, 有机会从多种角度发现答案, 形成多维视角, 突破固定理解, 这种学习经历应该称之为最佳学习经历。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学习者应该可以从数字图书馆中收集资料, 使数据和过程可视化, 借鉴相关信息, 咨询同伴和顾问, 通过自由关联、探索、组合、检验、重组等创造新信息, 并勇于宣告新结果。这为我们开发学习系统提供了长期有效指导, 可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

为了尽早培养学习者的求知欲, 我们需要采用灵活地自我激励式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构建社会的多维阐释。通过自主型知识掌握和文化汲取培养自我学习效能强的学习者, 通过这些新技术、新领悟, 学习者能深刻了解世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上一代人掌握的知识, 很快就被淘汰, 不再适用于下一代。所以每一代的学习者都必须掌握新范式, 尽管这种新范式并不易于掌握。

科学实验中经常采用类比的方法, 通过参考之前的类似实验, 可以大大节省此次实验的时间和资源, 还有助于加深理解。研究团队具有多样性, 每个研究团体都有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通过相互比较, 可以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专家们更擅于挖掘每个知识领域的深层结构特征, 做出富有成效的比较, 有助于更快的解决问题。

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以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就是凭借想象力的探索发明相对论, 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如此。比如科学家凯库勒发明苯环。想象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它可以促进学习, 有助于解决问题, 实现自我效能感。学习与想象的关系就像鱼儿喝水一样, 无想象难以成就伟大的学习。

清楚自己的长处, 了解自己的短处对于成就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长处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 但有时缺点也可能成为创造力的着力点。所以优秀的学习者必须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但也应反思自己的缺点, 可能缺点往往就是突破创造力的关键。

3基于元认知的创造力培养

3.1元认知

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才能充分了解技术与创造力的关系。创造性努力的上层结构主要取决于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思维过程的思考, 领悟已知和未知。它包括:在之前知识的基础上融汇新知识、主动选择和操控认知策略、评价这些认知策略等。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沉浸到创造过程中:一是, 学习更丰富更深层技能的方式;二是, 他们操控这些技能的方式。先进的高级管理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框架, 指导、使用和构建这些认知技能。通过结合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元认知管控能力,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选择怎样学、学什么, 因此也更富有创造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或被视为全能之策或被视为压制性措施。一些人认为计算机为学习者编排学习, 而另一些人认为学习者在为计算机编程、与计算机互动的过程中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 更亲密接触了现代科学更深层的一些思想。并且, 通过与电脑的人机协作, 学习者提升了自我效能程度。

3.2创造力培养中挫折的作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历成功和失败, 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调试它们, 才能取得进步。调试并不是简单地纠错行为, 而是建构主义中的一个基本学习观点, 其程序包括建构、测试和修改。通过不断重复地调试, 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学者认为, 重大的失败比小型的成功更重要。严重的失败可能更能唤醒学习者的认识, 而小型的成功却容易麻痹斗志, 错失机遇。如果教育体系中试图让每项学习任务都简单快乐, 那么就不会创造出巨大成就。学习中应该把困难变为动力, 更加深入地专研学习, 在挑战中训练技能。害怕失败会严重阻碍学习。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失败的恐惧:降低惭愧带来的挫败感;相信有办法把失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转移注意力, 更多关注失败的积极后果。

3.3元认知机遇

心理学的一些发现可以提供机遇, 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虽然挫折、时间压力、拖延等会影响元认知, 但同类关联、主动习得和正面因素也会促进元认知。智能识别各种不利情形 (时间压力、干扰、拖延等) , 可以调整促进追求创造力的元认知策略。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中, 即使没有物质上的报酬奖励, 学习者也会勤奋努力, 增强内在动机, 提高创造力。正面因素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大量心理实验和认知神经模型证明正面因素提高学习中的探索、责任感、学习效率、新信息的灵活掌握。

4结论

本论文讨论了心理思维的多维视角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外在结构和策略, 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内在元认知策略, 以促进学习、创造力、和自我效能实现。人类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一个多样协同的人机学习系统。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如果学习中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效能感的激情, 学习会大大提高。想象力、元认知策略、多维视角的发展是加深理解的基础, 而在失败中持之以恒、不屈不挠, 也是一个专业学者的必备素质。

未来的社会必须创造丰富的技能、资源、和智商策略来迎接挑战。把丰富的技术和个人、同辈、社会团体结合起来, 既有反馈, 又更富有视角, 因此, 为学习、个人成长、动机、创造力、和人生赋予了极大的潜力。如果技术可以影响个人行为、修改环境因素, 学习者就可以改变理想行为, 在与这些技术的协同交互中大大受益,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效能感。

摘要:论文在深入分析社会心理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创造力培养方面影响的基础上, 研究想象力、类比思维等创造力培养的多维视角, 提出了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创造力培养方法, 探讨学习过程中挫折的作用, 对提高学生创造力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创造力,学习系统,心理学,动机

参考文献

[1]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9.

[2]Amabile, T.M.Creativity in context[M].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1996.

[3]阿瑞提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P183.

创造系统 篇2

论创造与创造观

创造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各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创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中西创造观有何异同,尚很少有人关注.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中西创造观念的内涵和演进,进而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对创造的概念进行了多维立体界定.

作 者:刘仲林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合肥,230026刊 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年,卷(期):“”(1)分类号:B023.2关键词:创造 创造观

创造系统 篇3

摘要:推进和稳定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使得人力及资源均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了气象工作的效率。我们在享受一体化运行带来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3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在确保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秩序和工作质量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模式,同时就一体化改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建议,以巩固和发展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成果。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推进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全部更换为L波段探空系统,地面高空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提升,但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缺少有机联系,观测业务集约化不够等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气象局提出于2015年1月1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正式运行。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在确保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秩序和工作质量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模式。每天24小时需要2个人绑定值班,一个地面主班,一个高空主班,完成各自主班工作的同时,再互为副班,校对观测记录,及时上传观测数据、辅助放球等。具体为白天地面主班守班时,正点前十分钟查看数据并查验长Z文件的准确性,高空主班作为地面副班再校对并登记发报时间。到高空主班做基测准备好仪器后,地面主班作为高空副班负责充灌气球并施放,球炸后高空主班整理记录发报,地面主班负责校对高空记录并登记发报时间,这样的工作流程极大的保证了业务质量高标准。

1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带来的优点

1.1实现了观测人员岗位集约化,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一岗多责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改革实现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一岗多职,促进了人员的合理有效利用。一体化前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各自为营,只是守好自己的岗位,一体化后加强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的联系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和谐统一。

1.2 提高了观测人员的观测水平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极大的提高了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使观测员掌握的气象业务知识不再单一而是成为了多面手,充分调动了观测人员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提升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观测水平。

1.3 向气象观测现代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气象观测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先进的设备及现代化的手段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人工观测已逐步被自动化观测代替,在气象观测工作向着自动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原有的观测模式已不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行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以更快的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2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地面高空观测人员的观测理念需要转变

地面观测一直是一个人观测守班,只要工作认真不出差错即可,高空工作则需要两个人配合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把工作做好。一体化后,地面观测员和高空观测员在配合方面总是频出问题,而高空观测员习惯了两个人的配合不适应一个人工作,当前亟需地面高空人员摒弃以往的旧思维旧想法,迅速扭转观念、摆正位置,以快速适应地面高空综合观测的需要。

2.2地面高空观测人员的综合观测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地面高空一体化改革还在探索阶段,具备综合观测要求能力的人才缺乏,观测人员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再加上高空观测人员的老龄化较严重,导致现在从事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人员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现今亟需加强观测人才引进及培养新生力量,加大对现有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操作及理论学习,进一步促进气象观测人员能力的提升,以满足综合气象工作的需求。

2.3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运行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

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但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标准,相关的考核办法细则也没有出台,导致在一体化观测的同时,实现的一体化工作效果不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来。需要各省制定一体化考核办法,制定严密的业务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有效约束气象观测人员的行为,保证观测时间、观测仪器、数据处理等内容相一致,以确保综合气象观测工作有据可依、顺利开展,制定完备的管理标准。

3 结语

本文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简单地做了归纳与总结,一体化观测直至今天,既优化了观测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又推进了观测岗位集约化,促进观测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业务技能的提升,整合资源,提升综合观测水平,为综合观测业务深化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并对下一步观测业务体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中国气象局“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红兴.气象部门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建设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4,(24).

[2] 魏珊珊,孔令杰.浅析高空气象观测气球的选用[J].贵州气象,2013,(02).

[3] 张聪娥.陕西省历史高空气象观测记录表数字化成果[J].陕西气象,2014,(02).

创造系统 篇4

1.1团队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团队有不同的定义;如: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而本文作者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的资源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1.2团队的类型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1.3团队的构成要素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当要形成一个团队就必须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员的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是团队的奋斗动力。人: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3个(包含3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定位:包括团队的定位和个人的定位。其中团队的定位是指,在更大的组织中扮演的角色,由谁负责;个人定位是指,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权限:主要是指团队所在组织的性质及团队到底拥有怎么样的决定权和授权。计划:主要是指团队怎么样去实现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过程。

2构建高绩效团队系统的四大杠杆(HPWS)

一个详细而明确的能够最大化员工知识、技能、承诺和适应性的人力资源实践、工作结构和过程的组合。

系统由许多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能够或多或少辅助其他部分达到组织的目标。

2.1信息共享原理(1)这种方法不是靠指挥和控制,而是更多集中于员工承诺方面。(2)创造一个信息共享的文化,使得员工能够更愉快地向组织目标工作。

2.2知识开发原理(1)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员工需要在“real time”工作中学习,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异常的问题。(2)不需要一些知识和技巧的工作越来越少,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技巧的工作越来越多。

2.3绩效-薪酬挂钩原理统一员工和组织的目标非常重要.当薪酬与绩效挂钩时,员工工作的成果自然是既有利于公司又有利于他们自己。

2.4平等性原则(1)平等的工作环境消除等级和权力的差别,同时也增进合作和团队协力。(2)当一个曾经孤立于他人工作的员工开始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生产率将会提高。

3构建高效团队工作系统的战略构图

3.1高效系统战略构图(见图1)如果仅仅是有了一个高绩效的战略构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要使战略构图能在实际运用中能用显其效,还需要和现代的人力资源高度配合,因为在高效团队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元素,也只有当人这一重要元素在组织中达到内外契合,才能最后真正建立高效团队系统,很多学者往往都在分析要怎么样构建一个模型,然后希望自己制定的模型能在实践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团队的重要元素:人,没有把人这一元素和模型相契合只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3.2高效团队的内外契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大类型(见图2):

3.2.1承诺型系统:致力于提高员工能力并最大化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回报;投资于广泛的培训活动,开发员工独特的技能;为了发挥员工的潜能,工作定义较为宽松;鼓励员工学习和掌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薪酬与员工绩效紧密挂钩。

3.2.2市场型系统:强调有效率地应用员工的能力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主要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来获得适合工作需要的员工;企业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而不愿意过多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3.2.3内部型系统:致力于提高员工能力;内部招聘;工作保障;清晰定义的工作等级内的晋升和薪资决定;为了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转化,企业建立起相应的沟通和工作轮换机制。

3.2.4控制型系统:致力于保证员工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更倾向于制定并执行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为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培训、绩效评估和薪酬往往以工作为基础。

当人力资源系统内外达到互补且与战略构图达到内外契合时,一个高效团队工作系统即构成,其构图如图3,达成战略契合。

4构建高绩效团队工作系统的意义

通过对如何构建高绩效团队工作系统的探索,希望从真正意义上把理论上的战略构图和实践中团队里最终要的要素“人”联系起来,达到战略构图与人的有机契合,最后实现团队高效工作的目标,同时对社会资源有效合理的使用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摘要:什么是基于团队的系统?使用团队的成本和效用?在团队导向组织里的领导角色是什么?团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来有效运作?你怎样介绍一个基于团队的系统?学到的总体经验是什么?本文通过介绍探索如何建立高效的团队系统,希望能为各界需要构建高效团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创造系统 篇5

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我选了创造学,因为我对创造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 程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的学习,感触非常深刻。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来谈谈关于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具体感受。首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非习惯性思维,即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应用、不存在确定规则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在这门课上,时东兵老师进行了教学创新,经常让同学自己选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上台演讲,我们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作出有效的选择,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用创新来 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创造的一般 过程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 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首先通过上课及课后看书我了解到创造的含义: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 明活动规律的科学。创造的基本要素有:创造意识,创造教育,创造主体,创造 对象,创造成果,创造技 法,创造环境。创造的本质特征 是:一,是一种有目的的 实践活动。二,必须收获新颖性的成果。三,是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高度发挥的 行为。

在我的感觉中,创造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猜想以及能力去发明一些以前 没有的东西,上过杨老师的课后,我知道了不只是可以发明以前没有的东西,还 可以是改进以前的东西。第一堂课的时候,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创造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它的起源,分类等 突破传统思维,这是对于创造多么重要的条件。要突破传统思维,首先要培养一定的创造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 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其特性有新奇性,灵活性,联想性,反常规性,顿悟性和可迁移性。大致可分为灵感思维,发散思维,侧向思维,收 敛思维,求异思维等。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曾经读过一 篇扼杀儿童创造力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椭圆,问学生画的 是什么,结果说什么的都有,最后老师说你们都错了,这是达芬奇画的鸡蛋。也 许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有点讽刺意味,但这说的也是事实,在儿童心中老师说的 话都是对的,所以没有人置疑,我们也是受这样的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我 们要学着打破思维定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唤起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为什么要 人云亦云,而不自己进行思考,不去置疑呢?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所我们要学 会“问”。要让创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增加自信心,转变了思维方式,接下 来要做的就是行动,想和做是两回事,只想不做永远不会成功 在课上,杨老师将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创造弄成了一个表,如下所示。通过这张图,能直观 的看出了如何运用自己的 思维与想象力去创造,更 清楚的了解到了创造的过 程。

从小学习创造 培养创造精神 篇6

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因此,在“七少”会上,总书记对少先队员提出“三个学习”的期望之三,就是要求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创造”。

“从小学习创造”,就是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精神,让孩子们从小就理解“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目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自己自觉地朝着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学习创新技能,掌握创新本领的方向努力。

据《关于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统计,有九成的少年儿童认为“创新很重要”,但在创新行动方面,却有着“学业压力大”和“不知道怎么做”这两大困难。报告建议,根据目前状况,一是要创新精神培养,从努力学习开始;二是要创新能力养成,从积极实践开始;三是要创新人才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这三点建议,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为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在充分理解总书记提出的“从小学习创造”精神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引导少年儿童学习创造的方法和途径,必须采用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队活动课、队会、游戏、队礼仪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应该引导少年儿童从科学家的故事和他们对祖国发展的巨大贡献中,看到创新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创造的意识。

培养创造思维,可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多项活动。如让队员们围绕祭扫烈士墓的形式设计多种扫墓活动,体会“分析出新”的思维方法;让队员们把中秋吃月饼与学习数学几何求积结合在一起搞中秋活动,领会“结合创新法”的美妙;还可从“给男老师过妇女节”这类队活动中让队员们懂得什么叫“逆向思维法”……

总之,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坚持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思想,让他们从亲自动手、充分自主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学习创造的本领,提高创造的能力。

引导、培养少年儿童“学习创造”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教育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完成这一神圣的任务,少先队辅导员更应该具有创新的精神。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说:“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意思是说,形势变化产生新情况、带来新问题,过去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理,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只有保持创新敏感,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打破思维定势、更新理念观念,找到那些以前合适而现在不合适的队活动,加以改正,并预见那些今日合适而以后更合适的队活动,加以发扬。

少先队辅导员任重而道远!

创造系统 篇7

1 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框架

1.1 内部控制系统的一般框架

1992年, 美国COSO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三项目标是:经营的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规的遵循性。五大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我国学者朱荣恩 (2001) 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可由三部分组成, 即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和业务程序。刘明辉 (2001) 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由企业治理控制、企业管理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四部分组成。刘金文 (2004) 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三部分组成, 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系统、监督与评价。李心合 (2007) 认为, 内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等七大要素。

COSO报告确实为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套可以借鉴的规范指南, 上述各种研究成果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程度上理解和运用了COSO报告的内容, 是对COSO报告的要素进行的重分类。无疑这些理论框架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但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或借鉴上述理论框架呢?笔者认为, 应当提出更适合、更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框架来完善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理论, 指导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的实施运作。

1.2 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 其框架与要素必须涵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集合。根据各个子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联系密切程度及其对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影响的大小, 在COSO报告的五要素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划分为三个:基础系统——控制环境, 核心系统——控制目标制定、控制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实施, 保障系统——监控、评价与激励。

任何一个特定的控制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 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 它的设计与运作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 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起作用的基础。此外, 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也是以对控制环境的分析和营造为基础进行的。由此可见, 控制环境对控制系统起到一种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控制环境划分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子系统。

分析和营造控制环境是为了实施控制活动, 它是实施控制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但是不是仅仅需要分析和营造了控制环境就可以实施控制活动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企业控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目标是一切控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实施控制活动必须要树立控制目标, 但目标的实现与否还有赖于对控制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 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使得控制目标和可接受的风险承担得以实现, 这也是控制系统的核心所在。由此可以看出, 控制的核心系统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控制目标制定、控制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实施。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量及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必须使得整个系统处于监控之中, 当其出现偏离目标的差错时, 给与及时纠正和调整;同时还要对内部控制系统实际运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实现主动的改进;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 还应该建立与其相一致的激励机制, 促进内部控制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升。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保障内部控制得以切实有效地执行, 因此都是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保障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研究的。

1.3 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 我们建立如图1所示的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该框架表明, 首先应基于企业控制环境的分析和营造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然后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控制目标及相应的量化指标, 并以预算的形式表现出来。接下来需要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 在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控制活动。为了保证控制活动的质量, 在控制过程中还必须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最后, 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业绩进行评价和激励, 同时将评价的相关信息进行逆向反馈, 对各项目标及具体指标在设置和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在该框架中, 每一个要素环节都是统一的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环环相扣、动态相连, 以共同支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 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具体运作探究

上述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应如何运作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对于每一个内部控制子系统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分析对待?现有的内部控制方法是否需要改进?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2.1 控制环境的分析和营造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内部控制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外部存在, 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经营方式、价值构成、职责权限、信息平台建设等, 对其进行分析和营造是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首要环节。控制环境是多方面的, 文中上述所提及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控制环境进行了论述, 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基于此, 本文仅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研究。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 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 那么首先就要在企业的内部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使企业从上到下都意识到所有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 内部控制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利用价值观这种软环境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无法创造价值的冗余环节, 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

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在对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境进行营造时, 同样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来处理各类冗繁的信息, 以应对各方需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建立的信息沟通系统, 不仅要分析处理企业内部产生的所有与经营管理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同时还得处理所有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有关的信息。这个信息沟通系统应该同时具有向下、向上、横向以及对外界的沟通渠道, 是一个具备信息反馈功能的系统。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 价值是在链条中产生的, 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系统价值链, 因此在分析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境时也应该包括对价值链的分析。从微观角度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 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源泉, 对各种价值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及时的反映和评价;从宏观角度对系统价值链分析, 则是要以整体的观念对系统中的各种价值活动进行协调和优化, 包括上游供应商价值活动、企业内部价值活动和下游购买者价值活动。在此基础上, 使得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价值增值, 进而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2.2 控制目标制定、控制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实施

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思想要求企业任何活动的进行均要以目标为导向。对于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而言, 其战略目标很明确, 即确保企业经营方针的顺利实现, 使企业整体价值保值增值,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是企业在完成基本使命过程中追求的长期结果, 具有长期指导性。为了使其便于操作, 对具体控制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还需要将其层层分解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目标。这里可以通过建立以EVA为核心的平衡记分卡 (BSC) 的方法, 制定和落实每一个作业部门的具体控制目标。EVA主要是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各种价值活动创造的价值, 而BSC则是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业务角度、创新与学习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二者结合, 不仅使价值创造的目标得以细化、便于实施, 还有效地平衡了企业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现在和未来、盈利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各个作业部门的具体控制目标最后还需要予以量化并用预算的形式体现出来, 便于日后绩效考核评估的实施。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 企业的命运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左右,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只有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 但风险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从价值链的观点看, 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内部的, 还包括价值链上其他合作伙伴所带来的外部风险。对于这些风险, 价值创造型的内部控制并不追求将其最小化至无害水平, 而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活动将其降到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进行风险评估, 首先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事项识别, 识别可能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其次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基础上确定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最后, 依据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确定企业控制活动的重点。风险和控制的概念是紧密相联的, 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是实施控制活动的基础, 也是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控制活动是使控制目标和可接受的风险承担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控制程序和方法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目前理论界对控制程序和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鉴于篇幅所限, 不再累述。对于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 本文认为其控制活动必须涵盖所有与价值创造有关的政策、程序和方法。在构建控制程序和方法时, 必须借鉴流程管理的思想。利用流程管理, 结合企业价值链的分析, 可以把流程和相关价值活动联系起来, 通过去掉不能创造价值的活动, 减少了冗余环节, 优化了各价值链活动进而提高了价值创造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利用流程贯穿各控制制度、政策和具体的控制目标, 设置关键点控制, 使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保证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3 监控、评价与激励

一个完整有效的控制系统必须是具有反馈功能的闭合回路。为了确保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 当其出现偏离目标的差错时可以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控制主体以纠正偏差, 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控。对于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 也需要对企业内部各价值活动及价值所需要的资源、产生的价值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控, 确保企业价值的增值。此外, 外部监督也是一个开放的内部控制系统所必需的, 尤其要注重外部审计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

在制定控制具体目标时我们提到过以EVA为中心的平衡记分卡, 这也是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在进行绩效考核时, 需要以各部门所展开的价值活动创造的EVA为基础, 同时兼顾各部门在BSC中所负责的相关绩效指标, 对其实际运行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价, 并就评价结果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 但是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的评价确是一种自我评价, 通过这种自我评价实现主动的改进。在评估的基础上, 还需建立一套与绩效评估相一致的激励机制, 将控制目标与激励联系起来, 促进内部控制得以有效遵循和持续改进,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在COSO报告框架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并对其基本运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使得该系统在理论层面和运作层面得以有机结合, 其系统的、着眼于价值的观念可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 因此还需要对该系统在企业具体价值创造活动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跟踪研究。

摘要:以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 从企业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了价值创造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框架, 并对该系统的运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以期从内部控制操作层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

关键词:内部控制,价值创造,风险,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 2007 (4) :54-60.

[2]郭海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与完善[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12) :100-103.

[3]刘金文.“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J].审计研究, 2004 (2) :83-85.

创造系统 篇8

验证身份是在线网络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登陆某银行账户的人是否就是账户所有者?总部位于旧金山的Bluebox公司主要是帮助公司保护移动设备上的数据, 公司员工也在调查和理解Bluebox所基于的移动操作系统构架, 公司首席技术官杰夫·佛利斯塔尔 (Jeff Forristal) 这样表示。

每一个安卓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数字签名, 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张ID卡。例如Adobe系统在安卓系统上有一个特殊的签名, 所有Adobe的程序都有基于这一签名的ID。Bluebox公司发现, 当一个应用程序闪射一个Adobe ID, 安卓并不会与Adobe核查这是否是真实的ID。这意味着一个恶意用户可以基于Adobe的签名创造一个恶意软件并植入你的系统。

这个问题并不只是Adobe系统特有, 黑客可以创造一个恶意应用程序冒充谷歌钱包, 然后获得付款和财务数据。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某些设备上的管理软件, 这使得黑客可以完全控制整个系统。

“本质上来说, 我们发现了一种制造虚假ID的方法, ”佛利斯塔尔这样说道。“很多黑客都能够创造假ID卡, 但问题是他们创造的是哪一种虚假ID卡?”这一缺陷会影响安卓2.1以上系统, 尽管最新的系统4.4或者称Kit Kat已经修复了这一漏洞, 因为这个系统与Adobe相关, 据Bluebox表示。从2012年至2013年, 大约14亿新的设备装有安卓操作系统,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公司表示。Gartner估计今年将有11.7亿个安卓设备。

安卓系统的这一弱点展示了安全研究人员和谷歌是如何处理软件或者程序里发现的漏洞。它还暗示了处理影响安卓系统的弱点的复杂性, 因为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谷歌的相关调整, 它还涉及不同的软件开发者和设备制造商。

据佛利斯塔尔表示, Bluebox在三月下旬完成了这项调研并于3月31日将漏洞递交给谷歌。安卓安全小组在4月开发了修复的方法并将补丁交给供应商, 在Bluebox发布它们的发现之前, 供应商有90天的时间实施这一修复。Bluebox已经测试了市场里6300多个产品里的40个安卓设备。Bluebox计划在下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黑帽”安全技术大会上讨论他们的发现。

创造系统 篇9

关键词:交互记忆系统,共享心智模型,知识分享,团队效能感,团队创造力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运用团队这一形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团队内部的知识具有分布性和差异性, 如何充分利用团队知识是高技术团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 学者们探讨了诸多优化团队知识管理的方式, 交互记忆系统与共享心智模型是其中的研究热点。所谓交互记忆系统 (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 用以编码、储存和提取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性分工系统[1]; 而共享心智模型 ( Shared Mental Models) 是团队成员共享的、对团队情境中关键要素系统的理解和心理表征[2]。大量研究表明,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是整合团队知识、 提高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3,4]。

为了提高团队的有效性,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缺一不可[5], 但目前学术界常将两者作为相互独立的系统, 并未有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存在于团队内部的这两种认知。相关研究指出, 虽然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密切相关, 但两者的运作机制并不相同[6,7], 前者强调团队成员对专长分布的认知, 而后者更关注团队成员对任务知识的共享。问题是,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的效应是否相同? 两者究竟通过何种路径优化团队管理? 这不仅是学术问题, 也是团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 本文拟从知识管理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探讨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及中介机理。对于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的高技术团队而言, 其创造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团队高效的知识处理过程, 更离不开团队成员对完成任务的信心 ( 如团队效能感) , 然而这一点常被团队研究所忽略[8]。为此, 本文将引入知识分享和团队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 展开对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作用路径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高技术团队创造力机制背后的认知潜结构, 并为提升高技术团队的创造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 1 交互记忆系统、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

交互记忆系统随着团队成员了解彼此专长并自发地运用各自的专长分工合作而形成[1]。Lewis等[9]指出, 交互记忆系统通过为团队成员提供关于 “谁知道什么”的知识目录, 增强了团队的分工和学习能力, 进而促进团队创造力。具体而言, 一方面, 在具备交互记忆系统的团队中, 不同领域的知识由不同的专家负责, 这既减轻了个体成员的认知负担, 又减少了成员间信息的重复, 使整个团队获得远多于任何个人所单独掌握的专业知识[10]; 另外, 一旦个体成员的知识出现缺口, 可以借助知识目录快速准确地检索并获得团队内部的专家帮助[11]。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知识的互动, 都为创造力的实现奠定了基础[12]。

与交互记忆系统注重知识的互补不同, 共享心智模型侧重成员对团队中关键要素共享的认知[2], 它为团队成员在复杂、动态和模糊的情境中实现有效协作提供了共同的平台[5]。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共享心智模型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准确预期其它成员的行动、更快更好地整合分布式知识、优化彼此的协调。Mathieu等[13]认为, 在从事紧急任务或面临新情境的团队中, 共享心智模型的这种效应更加明显; 王黎萤和陈劲[14]以研发团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关系。

综上所述, 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如下:

H1a: 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创造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H1b: 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2. 2 交互记忆系统、共享心智模型对团队创造力的中介机制

2. 2. 1 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本质上是团队内隐的知识处理过程[15], 因此从知识管理视角剖析两者的作用路径显得非常必要。Carlsson[16]指出,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知识分享的过程不是自然产生的, 其有效实现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对现有知识资源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掌握[17]。已有学者认为, 交互记忆系统是把握团队知识资源的有效工具, 交互记忆系统所提供的知识目录促使团队有更多机会分享和整合分布在不同成员间的多元化知识[10]; 而共享心智模型的存在则深化了团队成员对分布式知识的利用———在具有共享心智模型的团队中, 成员形成了对任务知识的共同理解, 这会减少他们在知识分享中产生的误解, 促进相互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4], 从而强化团队分享知识的能力。

知识分享是团队创造力产生的源泉, 如果团队的知识没有得到分享, 团队潜在的资源就无法充分利用, 团队创造力更无从谈起[16]。Andrews和Delahaye[17]发现, 知识分享不仅给团队带来更多的备选方案, 促进了团队对决策的深入思考, 还能够让团队成员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中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有助于实现不同知识的链接并产生更好的创意。

综上所述, 知识分享能够使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的潜在效应真正发挥出来, 通过优化团队知识管理从而提升团队创造力。因此, 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如下:

H2a: 知识分享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H2b: 知识分享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2. 2. 2 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团队效能感是团队成员对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共同信念[18]。以往研究发现, 团队内部的协作能力是团队效能感产生的重要源泉[8]。不管是主张各司其职的交互记忆系统, 还是侧重共同认知的共享心智模型, 都体现了团队良好的分工协作水平, 由此推断, 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团队效能感。具体而言, 交互记忆系统使得团队成员了解、信任并协调彼此的专长[11], 通过极少的信息重复、自动而快速的任务分配, 成员能够感受到团队内部的良性互动, 进而增强对团队完成任务的信心; 而共享心智模型使得成员能够对团队任务形成准确的解释和一致的期望, 这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 其对团队的信心也会相应增加[19]。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 团队效能感是群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肯定, 作为影响团队行为表现的深层观念, 它是决定团队发展潜力的关键[18]。追溯以往研究, 团队效能感主要影响团队目标设置、计划与策略制定、资源配置和集体努力程度[20], 而团队效能感缺失是造成团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 创造性活动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因此团队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需克服很多困难并坚持不懈。高效能感使得团队更倾向于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并精心规划资源, 享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19]。

由此推断, 共享心智模型和交互记忆系统通过创造良好的团队互动条件提高了团队效能感, 进而有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 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如下:

H3a: 团队效能感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H3b: 团队效能感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3 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源于国内31 家大型企业的64个高技术团队, 共发放400 份成员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357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 25% 。样本团队的平均规模为5 人, 其中人数最多为10 人, 最少为2 人; 样本中女性共155 人 ( 43. 42% ) , 男性共202人 ( 56. 58% ) ; 团队平均年龄为34 岁。

本文对交互记忆系统的测量借鉴了Lewis[10]的研究, 共14 个题项, 如 “团队成员各自负责不同方面的工作”、 “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如何合作”; 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测量借鉴了Cannon - Bowers, Salas和Mathieu等[13]的研究, 共8 个题项, 包括与团队任务相关和与团队成员相关的共享心智, 如 “我了解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序”、 “我了解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所担负的角色和责任”; 对知识分享的测量借鉴了Subramaniam和Youndt[21]的研究, 有4 个题项, 如“日常生活中, 我主动和团队其他成员分享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我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有用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诀窍”; 对团队效能感的测量修改自Lester等[22]的量表, 有4 个题项, 如 “我们团队完成任务的能力很强”、 “团队成员对团队充满信心”; 衡量团队创造力的量表借鉴了Neil和Michael[23]的研究, 含6 个题项, 如 “团队经常运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团队成员花必要的时间发展新方法”。

本文采用SPSS16. 0 和Amos6. 0 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Linkert5 级量表对问卷进行衡量。

4 研究结果

4. 1 信度、效度和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AMOS6. 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 CFA) , 各项指标如表1 所示。由于本文的变量是在群体水平上进行分析, 因此在将数据计算成群体均值之前须考察群体内部一致性系数Rwg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标准。我们采用James, Demaree和Wolf所提供的公式计算了各变量的Rwg, 结果发现Rwg在0. 81到0. 93 之间, 全部超过了0. 70 的临界标准。

由表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可见, 交互记忆系统、共享心智模型、知识分享、团队效能感和团队创造力之间两两相关。

注: 1) ** P < 0. 01, * P < 0. 05; 双尾检验; 2) ( ) 内为 α; 3) N = 64

4. 2 中介变量分析

由Baron和Kenny检验中介变量的4 个条件, 本文进行层次回归分析 ( 如表3) 。由表3 可知: 其一,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效应, H1a、H1b得到支持; 其二, 知识分享不仅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而且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2a、H2b得到支持; 其三, 团队效能感不仅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而且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H3a、H3b得到支持。

注: 1) *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 2) N = 64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证实了两种不同的团队认知———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同时证实了知识分享、团队效能感在交互记忆系统和团队创造力之间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诊断某些团队在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协调不力问题, 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在高技术团队中, 团队任务较为复杂, 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对快速有效地协调团队内部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 在团队管理中, 不能对交互记忆系统和共享心智模型顾此失彼, 应同时关注两者的构建和管理———既要让团队成员了解和信任彼此的专长, 又要增加团队成员之间协作的默契, 使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获得认知结构上的改善和拓展。此外, 鉴于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 团队需要不断地分享和更新知识, 创造良好的知识互动平台, 以保证可持续的适应能力。最后, 团队管理不可忽视团队效能感[24]。提高团队效能感的方式有多种, 如通过领导鼓励、科学的知识分配和工作协调、营造开放宽容的氛围等, 只有团队具备完成任务的信心, 团队成员才可能团结一致, 产生更多创意。

创造系统 篇10

我国制造企业的经营方式已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的只重商品经营转为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但是也有不少制造企业的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缺乏协调, 经营中出现很多问题, 如: (1) 只重视商品经营扩张, 不重视资本经营, 引发商品经营资金危机; (2) 只想通过资本经营圈钱, 无视商品经营, 企业持续发展乏力; (3) 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随机变换, 无长远战略规划。因此, 研究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之间的互动关系, 对于促进制造企业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 学者们都认识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但就目前来看, 研究大都侧重于资本经营, 实证性研究也都侧重于研究资本经营的某项单一活动对商品经营绩效的影响, 尚没有定量研究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互动性的文章。因此, 本文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 利用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构建了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互动机理。

一、基于价值创造定义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边界

1. 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边界的界定。

资本经营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采用的是狭义概念, 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 通过流动、收购、兼并、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破产重组、债转股、租赁经营、托管经营、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

创造价值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 主要体现在资本增值。企业经营活动分为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 企业正是通过它们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商品经营是通过商品销售或提供劳务, 实现利润最大化, 进而实现资本增值;资本经营是通过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进而实现资本增值。它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商品经营是前提和基础, 离开商品经营, 资本经营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资本经营的成功运作, 又会有力地推动商品经营的发展, 使其产生量的迅速膨胀和质的根本飞跃。

总之, 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必须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如图1) 。如果协调不好, 就会导致利润下降、资本减值, 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如:美国华尔街神话的破灭、健力宝的衰落。

从会计的角度看资本增值实际上是股东价值的增加, 资本增值额又等于净利润减去资本机会成本, 因为净利润只有大于资本机会成本, 才可称为资本增值。由于商品经营是通过商品销售或提供劳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进而实现资本增值。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和资产的重组,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进而实现资本增值, 如:投融资、并购、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债转股、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利润表”中各组成项目核算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分别对它们是属于商品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创造的价值进行界定。见表1:

2. 计算公式。

(1) 商品经营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商品经营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 (1-所得税税率) (1)

(2) 资本经营收益的计算。因为企业是通过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两种经营活动来实现资本增值的, 所以用资本增值额扣除商品经营利润就可以得到资本经营收益。而资本增值额又等于净利润减去资本机会成本, 所以资本经营收益等于净利润扣除资本机会成本和商品经营利润。

关于资本的机会成本有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按货币时间价值计算, 指在无风险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率 (通常按短期国库券利率计算) ;二是按正常利润计算, 指资本所有者希望得到的社会平均利润率, 它除了包括无风险投资报酬, 还含有资本的风险补偿;三是按资本成本计算, 指股东要求获得的投资报酬率。

以上三种方法中, 按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本机会成本比较简单, 但没有考虑到风险补偿;而按资本成本计算资本机会成本方法有很多, 要么涉及BETA系数, 要么涉及股价, 这些指标波动性较大, 受很多因素干扰, 使得权益资本计算出来误差较大。因此, 本文采取按正常利润来计算资本机会成本, 又由于每个行业的投资风险大小不一样, 为了考虑风险补偿, 以行业平均资本利润率来计算资本机会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经营收益=资本增值额-商品经营利润=净利润-资本机会成本-商品经营利润=净利润-资本×行业平均资本利润率-商品经营利润 (2)

二、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 数据选取。

为保证数据分析的长效性, 本文以我国2001年以前在沪市和深市上市的502家制造企业作为总体 (剔除已经改变经营方向, 目前已不是制造企业的上市公司;剔除2001年以后已退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包括A股和B股, 但对于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扣除B股) , 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 按50%随机抽取样本 (如表2) 。

本文研究选取2001年至2010年财务报表的半年报和年报数据 (来源于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和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 , 通过计算整理得到以下11个指标20期的面板数据:商品经营利润、资本经营收益、资本增值、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商品经营投资、资本经营投资, 这样就能保证计量分析的有效性。

*注:由于木材、家具加工业总体单位只有一家, 为了能更准确地反映整个行业的经营情况, 本文在不影响计量分析的前提下, 对该行业增加了两个在2001年初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

2. 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 在对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因果检验之前, 必须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即检验各指标数据是否是平稳序列。

关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相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 如Levin-Lin-Chu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另一类为不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 如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

本文分别采用了两类方法中常用的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两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3可知, 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均拒绝了各相关指标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即制造企业的商品经营利润、资本经营收益、资本增值、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商品经营投资、资本经营投资的数据都是平稳序列。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各指标数据都是平稳序列, 所以本文利用EViews6.0建立VAR模型,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COG与GMP、OCF与GMP等各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制造企业的商品经营利润与资本经营收益、商品经营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商品经营利润与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资本经营收益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主营业务收入与商品经营利润、投资收益与资本经营收益、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与商品经营投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与资本经营投资、商品经营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资本经营投资与投资收益、商品经营利润与资本增值、资本经营收益与资本增值、资本增值与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之间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 由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制造企业的商品经营利润与资本经营收益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而且这种互动关系是通过一些相关因素的传导而实现的。

三、构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前面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了解了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展现出来, 如图2 (见下页) 。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而且这种互动关系是通过一些因素的传导而实现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品经营利润的增加会促进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加和资本增值, 同时企业商品经营绩效越好, 融资能力就会越强, 可以促进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增加。

二是资本经营收益的增加会促进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增加和资本增值。

三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的增加, 可以使企业的资金更充裕, 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就会加大投资力度, 从而导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增加。

四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增加可以促进商品经营投资额和资本经营投资额的加大, 进而促进了商品销售和投资效益的增加, 而主营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又可以促进商品经营利润和资本经营收益的增加, 因此这种促进作用就传导了回来, 形成正反馈环。

五是资本增值的越多说明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越强, 可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促进企业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加, 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造企业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现在:两者绩效的增加可以增强企业的投融资能力, 使得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投资活动,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资本增值。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在:企业可供投资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 商品经营投资和资本经营投资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好, 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 如:只重视商品经营扩张, 不重视资本经营, 导致商品经营资金断链;只想通过资本经营圈钱, 无视商品经营, 导致企业持续发展乏力。

本文就促进制造企业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良性互动提出以下建议:

1. 正确认识资本经营的作用。

有效的资本经营可以促进企业的商品经营:一是有助于企业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 迅速实现产品链和产业链的延伸, 形成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二是有助于迅速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增强资本扩张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有利于降低企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的进入成本, 拓宽经营领域, 促进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占有率的提高等。因此, 制造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资本经营的作用———实现资本增值的必要手段。

2. 树立以商品经营为基础的观念。

商品生产经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 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不仅会使存量资产不能盘活, 资本经营也不能进入良性循环。离开了商品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企业应立足于主业, 加大技术创新, 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产品,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资本经营才可能获得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目标。

3. 协调好商品经营投资与资本经营投资的关系。

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 可知商品经营投资与资本经营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 无论是商品经营投资占用资金过多, 还是资本经营投资占用资金过多, 都会影响企业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

因此, 为了提高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战略目标等因素, 来确定企业资金的具体投向和投量, 协调好商品经营投资与资本经营投资的关系, 构建商品经营投资和资本经营投资协调发展的格局,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商品经营投资与资本经营投资的优势互补, 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达到资本可持续增值和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4. 防范资本经营的风险。

企业开展资本经营活动时, 应注意防范风险, 避免由于资本经营不成功给商品经营带来负向影响。一是企业应在自己相对熟悉和容易掌握的行业、产业和领域中发挥资本运作的优势, 确保投资安全, 降低投资风险。二是实施资本经营的前期必须做好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实施资本经营后必须全面整合管理、技术和文化等企业要素, 加速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融合, 实现协同效应, 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 从价值创造的视角,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制造企业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构建了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关键词:制造企业,商品经营,资本经营

参考文献

[1].杨波.资本经营.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夏乐书等.资本经营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吕波.资本的雪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张先治.高级财务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创造系统 篇11

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的“创业者说”分论坛上,YouTube联合创始人查德·赫利一直跷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不时被主持人和参与讨论的各国创业大佬们的言论逗得哈哈大笑。分论坛结束后,他又被粉丝们团团包围,开心地摆出各种姿势合影留念,直到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他还停留在欢乐与激动的情绪中。“这是我第一次来博鳌。中国有很多机遇,每个人都在思考怎么参与到创新、创业这股大潮中,我很受启发。”

美国合伙人

赫利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很小的时候就对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兴趣,上高中时又迷上了计算机和电子媒体。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他最初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后来又改为艺术设计。1999年大学毕业后,他只身来到加州的硅谷闯荡,最初进了PayPal(著名电子支付公司)。

那时PayPal 刚成立不久,赫利在里面主要负责品牌logo设计。后来他遇到了两位年纪相仿且志同道合的同事——陈士骏和贾德·卡林姆,怀着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三人组建了YouTube创始团队,赫利任CEO。那时三人常常聚在车库里,想设计一个能让人们非常容易地观看、分享、评论视频的网站。

“开始只是一股热情,因为觉得朋友间分享视频时不够方便,会受制于文件大小等各种因素。”赫利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然后我开始认真思考用户该怎样与视频产生联系,不仅是网站品牌,还有网站布局,比如播放键、分享键这些小细节,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与视频产生互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试错与修正后,2005年2月,YouTube视频网站正式上线。

另外,还有一人功不可没,就是赫利的弟弟布伦特。拥有金融和哲学双学位的布伦特大学毕业后,也怀着创业梦想来到硅谷。2005年8月,他成为YouTube团队的第一位全职雇员,担任财务兼运营总监,并为YouTube找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来自红杉资本的350万美元。此外,红杉资本还提供了孵化器空间,几位创始成员不用再挤在车库里干活了。

影响人们的休闲方式

之后几年中,YouTube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免费视频图书馆。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习惯,人们越来越习惯到网上“YouTube一下”。对那些有才艺的人而言,YouTube也提供了一举成名的机会。

分析者认为,YouTube的成功有几点原因:一是找到了全世界的一个空白点,即能够简单分享视频的网站;二是有一个目标很清晰的团队,几位创始成员在PayPal都有过用户至上的产品设计经验,正如赫利所说,“PayPal通过网络让支付变得简单可行,YouTube可以对视频做同样的事,我们很清楚要做什么”;三是找到了正确的技术,让视频可以无缝链接到网页;四是没有像同类网站那样要求用户下载自己的播放软件,而是本着用户体验优先的原则,网站设计简洁易操作;五是没有被知识产权问题束缚。有人甚至认为,赫利在版权问题上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赫利曾公开表示:“版权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更期待上传视频的用户能自觉些。”结果,YouTube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版权诉讼,最后不得不开发了一种能自动检测版权的工具。外界认为,这也是赫利把YouTube卖给谷歌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6年10月,谷歌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YouTube,赫利获得了价值3.456亿美元的谷歌股票。对于这次收购,赫利对《环球人物》记者坦言:“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YouTube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另外它对传统媒体构成了挑战,许多人不想看到我们成功,这的确是个难题。有了谷歌的强大支持,产品的档次也会提高,我相信谷歌能把它照管得很好。”

同年11月,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年度最佳发明,YouTube当选冠军。目前,YouTube每日在线观看视频的用户已突破1亿人次,日上传视频文件的数量超过7万份。

独创新产品

YouTube被收购后,几位创始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布伦特去哈佛大学读MBA;卡林姆于2008年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专门帮助大学生创业;赫利和陈士骏在2011年一起成立了Avos创业孵化器公司。但在去年夏天,这两位曾一起工作了15年的伙伴,因为对Avos未来方向的定位不同而分道扬镳。之前一起接受采访时,陈士骏坦言:“查德专注于开发社交视频MixBit应用软件,他一直想把Avos变为MixBit,但我对其他项目更感兴趣。”陈士骏离开后,赫利果然把Avos变成了MixBit。不过两人依旧是好朋友,赫利笑言:“我们在硅谷住得很近,还经常一起玩。前几天散步时,我路过他家门口,还给他发短信,可惜他没在。”

2013年夏天,MixBit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应用上线了。赫利告诉记者:“成立MixBit的初衷是因为人们的手机里存有很多照片、视频,但只是自己看,我一直想开发一种有自动剪辑功能的产品,不需要借助专门的剪辑软件,就能让手机里的这些素材更有意义。”MixBit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视频上传和分享,而是一个注重编辑和再创作的视频平台,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而不用担心侵犯版权。

尽管MixBit现在还未盈利,但赫利很自信:“我并不担心这个,我担心的是能否赢得更多的用户。一个产品最核心的价值是用户很喜欢,并且每天都有用它的习惯。”当记者问起将来是否有计划把MixBit卖给风投,自己再开创其他产品时,赫利说正是,“这就是互联网企业的思路,不用担心赚钱,因为其他人会解决好钱的问题”。

创造系统 篇12

项目基地由KTX(韩国快速列车)站及其所在的老城中心区组成,目前这一地区是一片商业、工业和居住街区混杂的区域。居住街区住宅密度较高且建筑物正在不断老化和损毁,极差的居住状况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导致了城市的迅速衰落,这与作为市中心的火车站形象极不相称。由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性和易达性(如KTX、地铁及东西道路)其实是提升这一地区价值和促进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城市复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因而如何以此为契机复兴城市中心区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区域曾经是大田市城市结构生长的起点。早期的大田市以此为核心从空间和功能两个纬度向四周扩展,但是自从政府将周围小镇和市区合并成为大都市后,老城中心区的外围迅速扩张,新的城镇不断被开发,而老城中心区却沦落为一片仅拥有先进交通设施,而缺乏相应基础设施,环境品质低下、空间杂乱的区域。

大田都市复兴计划的目标是复兴城市中心区并推动地区发展的平衡,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满足更大区域范围的生活需求。这一地区将被开发成为:一个利用KTX交通设施来进行信息和物质转换的中心、一个具有混合功能的邻里中心、一个旧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生长点。

该项目包括以下功能及空间要素:一是交通中心,大田市中心复兴项目为基地提供了一个连接高速铁路和地区轨道交通,以及连接首尔到釜山的Gyeongbu铁路交通中心。穿越大田市的地铁线连接到了大田站站前广场,但是长久以来轨道把车站区域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导致相互之间货物交换困难。新的城市规划需要改变城市被铁路线隔断的局面,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和物质转换中心。

二是标志性、功能性的建筑及公共空间,该区域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老城中心符号的标志性建筑,一个能够标记整个城市和整体景观计划的城市轮廓线。

三是城市广场,通过一个联接KTX和地铁站及主要商业区域的广场来解决因铁路而产生的分散地区之间的空间和功能联系,必须提出可形成主要交通枢纽的空间设计和考虑现存大田KTX站的扩展计划。

四是与城市交通紧密联系的综合功能建筑,通过引入方便的快速轨道交通为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提出一种适当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的)设计,并探索一种24小时活力的城市环境,避免仅仅将其作为交通枢纽功能区域。

城市设计理念

以铁路为核心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生态化城市环境及适应多样化城市生活的人性场所。运用TOD模式创建高效的交通系统,并以地块间地下空间的共享实现区域步行优先。

城市设计特色

1. 铁路作为整合该区域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

铁路在大田市城市发展的历史上,既是城市的生长点,也是分割城市空间、带来噪声及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源头。尽管目前该地区面貌一片混乱,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其区域核心的地位。因而如何赋予其新的生命活力则成为该城市复兴计划的关键所在。

本设计方案即是围绕铁路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为使铁路成为新一轮城市复兴的引擎,它有三个必备条件:必须把铁路两侧的城市空间连接起来,铁路线除了交通功能外,必须淡出于城市空间;必须提高铁路线两侧的开发强度;在此处形成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所。

我们从铁路过去的作用、现在的状况及未来的重任作为设计思考的切入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在铁路上方建立一个大型的架高平台,完全覆盖铁路线,并将其设计为一个具有较好可达性的城市公园,使其成为整个区域复兴计划的核心,以此展开整个区域的公共空间布局。一旦这一大型高架公园形成,铁路沿线两侧的土地随即升值,周边建筑物将获得很好的视野及景观条件,同时在平台的高度获得了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步行系统,并在其相关界面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支持,进而形成类似传统城市中心步行优先的公共空间区域,成为承载丰富城市生活的场所。以铁路为主题的市民绿化公园的设计,从空间本质上改变了火车站对城市空间造成的隔离,以及由交通带来的噪声、视觉污染等,进而重新定义火车站地区的空间及场所特征,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带动城市复兴的引擎。

2. 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城市设计除了把覆盖铁路线的高架公园作为区域核心之外,滨河城市空间也是体现区域特色及公共空间重点之一。在平面上,设立了跨越街区的屋顶公共空间,将区域内的建筑裙房屋顶与覆盖铁路线的大平台进行衔接。在高度上,采取两种不同对策与地面城市公共空间衔接。在地面有放大的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处,采用大斜坡或局部坡道与之连接,并在路径沿线布局诸如零售商业、报亭、咖啡馆、酒吧等小型公共服务功能,使行人如同在正常平面式的公共空间中活动一样,自然而方便地在各个高度空间中随意活动;在与交通站点结合的部位,利用建筑物的架空空间将自动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方式植入其中,有效连接地面和屋顶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样,一种崭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便清晰地浮现出来,这是一种建筑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模式,以建筑物为依托,将建筑的架空空间、空中庭院、屋顶空间、退界空间、中庭空间、地下空间等空间要素纳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并结合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如道路绿化、城市公园、下沉广场、水岸空间等,形成整体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3. 以场景叙事方式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布局

城市公共空间除了能够形成连续的系统之外,激发其活力则是设计者的又一大任务,而多样性原则是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包括空间多样性、使用者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三个方面。空间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已经在整体公共空间体系中充分体现,而在使用者多样性问题上,设计者采用了一种场景叙事的方式,并以设定的各类使用者的使用特点及其可能产生的事件为线索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者分别选取了当地居民、旅游者、上班族、老人、儿童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人群在一天中的活动,对其进行活动空间的场景设计,以此串联城市公共空间及相关的建筑物,创造24小时活力城市。

以事件为线索将建筑空间融合到城市公共空间中,将部分建筑空间进行城市化功能配置,强化公共性和开放性,为多样化城市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场所,提升了区域价值,激发城市活力。

4. 高密度城市区域的交通对策─步行优先、停车共享

对于高速发展的人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效果与交通组织密切相关。在机动车交通是组织巨大尺度城市区域交通系统的必然手段这个前提下,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是当今城市设计的一大课题。本设计中由于城市公共空间以建筑物为依托,则可以在有限区域内实施步行优先原则。通过充分利用地下停车共享的方式,使机动车方便地在区域外围进入地下停车库,到达要去的目的地,减少地面机动车由于寻找停车位而逗留的机会。通过停车共享,可以对局部地面区域进行车辆限流或改为步行道路。如果对地下空间进行适当的处理,提高环境品质(如局部向地面开放等),配置若干服务功能等,则可以把地下空间与地面步行区域进行衔接。在这些共享的地下车库内设置相互连接的车道,或干脆做成地下的机动车道,实际就是将道路向地下引导。但与直接做成城市地下道路有所区别,因为这些连接通道是与建筑相结合的,停完车直接可以进入大楼的垂直交通,不占用城市道路用地,而且把建造成本分摊给开发商,无需一次性建设,而是随地块的开发而建设,只是需要在土地出让之前做好相应的设计,对相应部分的空间做好开放性的规定,且在每个地块的地下空间预留接口即可,大大提高建设的可行性。

5. 城市界面的开放性设计

在以往功能分区的规划中,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总会有一个边界,用以界定不同的领域。而本设计提出柔化边界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模式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物有机啮合。在柔化的边界处人们有了停留的可能性,这样的空间也可以容纳各类活动。如果结合一定的小型商业和服务功能,提供可坐设施等,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适度模糊的边界,会激发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即兴行为,提高城市活力。几乎在各种城市功能区域中,人们的活动甚至是建筑物的功能都得益于能够有让人驻留的城市公共空间,这种模糊的城市界面模式可以实现建筑物本身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益共赢。

结语

上一篇:补偿特性下一篇:口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