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2024-10-16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共7篇)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1

“把生命赋予艺术品无疑是真正的艺术家最为重要的任务, 所以一切必须服务于这个目的。”西斯莱表达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使命感, 更多的是出于对艺术品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气质的呼唤。只有渗透了情感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启迪。观照场景速写, 不难理解对艺术品生命的推崇, 只有活跃在大好河山背景中的性格各异、神采纷呈的“人”才能折射出场景速写的艺术光环。

场景速写的特点及表现

场景速写又称为生活场景速写, 主要以人物活动场景为描绘对象, 以气氛渲染、动态刻画、矛盾激化、情节拓展为主要目的, 其重点及最终效果在于追求风物人情的高度和谐与融合统一的关系。场景速写有别于风景速写、人物速写及建筑速写的单一性诉求, 在绘画技法上更多着墨于人物的活动与静态的环境之间所形成的比对关系, 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速写形式。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整体控制能力和艺术概括能力, 能较好地把握与表现场景的情节发展和动态呼应等内在关系。对美感形式的把握及创作者敏锐的艺术触觉, 将直接影响场景速写的终极品质。一幅优秀的场景速写不仅仅是对人物风景的描摹, 对技术手法的执著, 且要具有语序式的铺陈效果, 是建立在疏密有致、动静交互的艺术手法基础之上的、全景式叙事语序的架构。

场景速写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 大到宏观的战争场面, 小到小商小贩的街边吆喝, 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工地。嬉笑怒骂的生活场景是场景速写创作的直接源泉, 感同身受的现实生活最是可以用来渲染场景速写的气氛与格调的。从生活的现实出发, 描绘老百姓的常事常态, 一个站姿、一个烟圈、一个转身、一场聚会, 场景速写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影片剪辑式的纪录与再升华。

场景速写从构图到整理, 始终围绕主题, 突出中心, 彰显全局观念。其内容包罗万象, 一个场景中往往囊括了人物、动物、风景、建筑等多种性质各异的对象。它摒弃了单一的形体表现, 对自然界的一切进行有机的穿凿与组合。场景速写集各类速写之大成, 融会贯穿人物速写、动物速写、建筑速写、道具速写、风景速写等诸多速写的表现形式, 表现技法不拘一格。其特点还在于取景范围的开阔, 作画步骤的自由, 道具与背景的全局观及对动态速写的倚重, 对情节的推导与控制。场景速写全景式摄入对象对构图形式、布局安排、画面结构、主题突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场题材合理的取舍与组合及背景在形式上服从和强化主题的要求都丰富了场景速写的表现。场景速写整体架构力求结构紧凑、主次有序, 气氛渲染上强调现场感, 突出趣味中心, 利用矛盾冲突、动静对比等因素推导情节发展。

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延展

场景速写的作画步骤因人而异, 应景而作。可以由点及面, 亦可以先确定轮廓。不可或缺的是作画前对构图的深入分析, 对场景气氛与格调的领悟。场景速写以人物为中心,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表现的是时空里稍纵即逝的存在状态, 需要创作者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整体控制能力, 不可拘泥于琐碎的细枝末节, 而忽视了大的关系。

(一) 构图分析

初学者常常忽视构图的重要性, 随意截取和摆放场景中的物象, 直到调整时回过头来收拾局面, 才发现不是人物太大, 就是景致与人物关系脱节, 更谈不上主题中心的突出了。构图是实现艺术蓝图的第一步, 确定构图的大势, 有序地组织安排, 概括地勾勒出人物与人物, 人物与场景、道具的关系, 突出呈现场景的主要部分, 能为整个速写过程打下坚实稳定的基础, 从而实现构图的目的。场景速写常见的构图形式有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C形构图、满构图及疏构图等。在构图时要进行适当的取舍, 突出主体对象, 在适当的位置处理辅助景物, 使近、中、远景层次分明, 主宾关系清楚, 画面效果协调。

(二) 确定轮廓

轮廓一般由线条元素来表现, 是物体形态的抽象和艺术概括, 是物象在时空凝固的瞬间停留在画布上的外沿分割线, 既可确定物体的形态, 也起到层次划分、画面分割的作用。要求表现人物动态准确、神似, 用笔有浓淡、疾缓之分, 轻重、精放之别, 做到抑扬顿挫, 符合场景的节奏与格调。先要确定画面的视平线, 描绘出人物、道具、风景、建筑物等元素的画面位置与轮廓。而后, 勾勒出各种元素的结构关系, 根据需要表现轻重虚实的效果, 并进一步深入刻画细节, 如图1所示。

(三) 推敲细节

深入表现人物神态、须眉意气, 渲染场景的气氛, 乃至对物体质感的表现, 纹理的处理都是细节刻画推进作品艺术升华的重要手段。细节刻画应避免不分主次、僵化于概念的毛病, 不可过于理性而抛弃最初对场景的感知, 完全听凭规律的约束, 也不可因留恋于某一细节的精彩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 拘泥于一道衣纹, 一点花饰会使作品失去生气与应有的气质。

(四) 整理画面

对画面的调整并非速写的最后阶段,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交流并获得反馈才算告一段落。出于全局观的考虑, 场景速写要求在整理阶段对艺术形式进行归纳与调整, 对整体色调等方面作协调统一的处理。应返照落笔的感受以获得对场景的感性回归, 正如柯罗 (Corot Camile) 所说:“要珍惜最初的感觉”。

场景速写的构成美与艺术处理

场景速写具有较强的创作性, 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表现上强调审美形式与审美意识的统一。对于基本形态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对形式美感的发掘都旨在将客观物像转化成艺术形象。在布局构成的过程中将自然形态进行艺术概括和处理, 以前后空间关系、人物动态呼应及形体转折来体现构成美的韵律。根据表现主题的不同, 场景速写有目的地运用比例、空间、对比、节奏等因素;利用人物与人物,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呼应迎合的关系, 物象与物象的堆叠、组织、穿插、拼合、位移等手法来实现构成美的感官体验, 并深入内在精神即审美意识的分析。

场景速写的构成美形式既是对所涉及的空间、形体与结构的概括梳理, 又是对现实空间, 材料质地的剥离和抽象。合理地处理场景速写中的局部与局部,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节奏等关系将有助于体量感和空间梯度的表现;有助于形体结构的转承与架构。场景速写通过物像的大小、调子的浓淡、空间的抑扬或落笔的急缓与轻重等获得优美的韵律效果, 利用空间透视、构图布局、线条构成等来体现端庄肃穆的会议现场与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上的迥异志趣。

场景速写对于空间美、节奏美、对比美等的追求既是建立在构成美的基础之上的美感形式, 又可独立于用笔的直曲与急缓等技术层面因素之外, 其结构形态、现场感的表现、趣味中心的凸现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形式效果, 而艺术处理的终极目的不外乎是实现对场景氛围的感官再现与心理体验。总之, 只有遵循对立统一的最高审美法则, 方能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与美感体验。

场景速写创作与教学的要点

在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中心突出的原则, 通过由点及面的铺陈展现场景要素及素描语言, 始终围绕场景中的人物活动而展开, 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其创作与教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要注意整体协调效果, 局部服从整体, 在风格塑造上要求完整统一。 (2) 要讲究深入浅出,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始终围绕主体元素。 (3) 要落笔有意, 能从一开始就把握场景的气氛和所传递出来的气息, 从而获得最真切的视觉效果呈现。 (4) 要放收有致, 能虚实结合, 收放自在, 营造一种景物一体却又各自存在的意象。

场景速写不仅是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 是诸多艺术名家一生都在探索的艺术形式。只有真正体悟生活, 汲取自然的营养, 融入生活的热情, 才能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最真诚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场景速写是锻炼学生造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涉及风景、道具、人物、动物等。在场景速写的创作与教学中, 既要强调速写的技法, 也要注重场景气氛的渲染。深入人物的内心, 掌握场景内在流动的气息, 从场景速写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并营造出生活的本真, 赋予作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艺术品质, 是在场景速写创作与教学中贯穿始终的任务。

关键词:场景速写,人物,构成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波.速写之我见[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4) .

[2]吕青.自由的速写[J].美术界, 2009 (9) .

[3]吕纯良, 代琇, 庄辛.她没有被压倒——詹萍萍速写 (连载之二) [J].电影评介, 1986 (8) .

[4]张甲凤.三湘城乡速写 (二章) [J].中国民政, 1996 (10) .

[5]孙增弟.报纸版面的闪光亮点──新闻美术速写漫谈[J].新闻战线, 2000 (7) .

[6]张鹏.关于速写[J].美术向导, 2002 (5) .

[7]龙健才.论速写的艺术语言[J].湘南学院学报, 2005 (1) .

[8]徐祥麟.浅谈速写[J].美术大观, 2010 (12) .

大学教学建筑场景分析 篇2

关键词:场景,教学建筑,复合化,并置,拼贴

在我国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杏坛下传道、授业,弟子们围绕而坐,相传鼎盛时期有弟子三千;Louis Kahn曾对学校的本原回归为一棵树[1]。随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变革,学校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一使命却是亘古不变的。从大树下的席地而坐到教学楼中的探讨、交流,一种和谐的氛围始终萦绕其间,久而弥芳。

因此,校园建筑场景的核心是学习和交流;检验教学建筑设计的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形成了场景,即能否提供给人舒适方便地学习和交流,以体现大学精神。

1 场景的概念及意义

1.1 场景的表层含义

场景这一概念多用于艺术作品(如绘画、诗歌、戏剧、电影等),它是构成这些艺术的基础。

在绘画中,场景是直接表现和刻画的重点。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散点透视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汴京盛平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场景(见图1)。

1.2 场景的深层含义

场景的深层含义是指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或是刻画的对象,而是视为社会、习俗、人的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环境所形成的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制度、习俗、行为、心理等,同时也对它们构成影响(见图2)。

场景的深层含义更加契合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物质空间,还包括了在其中的使用者及他们之间产生的行为所形成的氛围和景象。将主体——使用者作为构成和影响场景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的设计和评价有着深刻的启迪。

在建筑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和组织场景来思考和设计建筑。

正如阿摩斯·拉普卜特说:“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也即形成场景并予以“布置”,以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活动需要。”[2]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设计今后为人所用的场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场景的生成和组合,是一种建筑学的设计方法。

Bernard Tschumi等已经在试着运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的场景设置、逐渐消退以及跳跃、剪切等处理手法,映射到场景策划,来打破传统的场景叙述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归纳为:顺序、插叙、倒叙、并叙、断叙等。

2 场景在教学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解析

2.1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场景的容器

巴黎马恩建筑学校(Marne School of architecture)是屈米在法国设计的一座教学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充分反映了他的一些建筑思想,即将建筑的形式与事件、活动结合起来考虑,他相信建筑能够通过形式的组织以刺激和加速(accelerate)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将公共空间的舞台扩大到极限,以激发场景的产生。

该建筑位于巴黎郊外,屈米在其中定义了一个巨大的室内非功能空间(unprogrammed),他将建筑设想成“许多事件的发生器(building-generators),一个浓缩的城市,并能够对处于转变中的社会和文化起加速作用”。他将许多功能安排在一个巨大的中心空间中(25 m×100 m),内含了一系列功能体,包括讲堂、阅览室、艺术展示、咖啡吧等,整个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人们围绕或进入这个公共空间,运动激发了这个空间的活力,其中有着各种场景的出现,许多行为能在其中发生,如庆祝、娱乐、相遇、讨论、工程和装置艺术的展出等。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性的场所,这个地方由此也聚集了来自于学校的人们。

这个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漫步场所,就象一座城市,它有多个场景的叙述路线。从南部主入口进去,人们到达接待区,那里有展览和酒吧区,沿着斜方向人可以走到一个有400座位的小剧场,并可以到达工作室。当然也可以走捷径——通过楼梯走到研究区、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室。也有其他的一些捷径,从礼堂的屋顶,直接从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到达工作室。

从中央大厅可以看到工作室里的场景。这些场景也是作为一所学校意象的一部分:学生和老师能够看到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交流、讨论。南向(面对大厅)两层高的工作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北面光线则比较稳定,能够便于使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

工作室和绘画室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分别适应25人,50人和75人三种不同规模人数的班级使用,研讨室和交流室穿插在工作室中,以鼓励工程设计和历史理论同专业之间的交流。

以上这些设计都是对于新世纪下新的教育方式的适应,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场景的容器,激发着各种事件的产生。

2.2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场景的并置与拼贴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克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将众多功能并置,实现建筑与生活的融合,形成各种场景的拼贴,是库哈斯体现其“文化拥塞”观念的典型案例。

学生活动中心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伊利诺工学院,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轻轨从中穿过。

伊利诺工学院最初是由密斯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见图3),虽然这个校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能令人满意,缺乏足够的人气,库哈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统计上看,一个学生和他/她家长会在来到校园后5 s内决定是否会申请该学校。用这一测试,密斯的IIT校园有麻烦。”校董们也知道这个麻烦,因而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邀标,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中心,以激活整个校区。而这个项目的地段十分合适,其紧邻城铁车站,又是校园的几何中心,是借助人气来带动生机的理想场所。

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个大杂烩:会议中心、校园信息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及无人区的空地、书店、饭厅……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没有分段,每一个要素部分是根据其特别的位置连接起来以恰到好处地回应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商业、娱乐、学院和实用设施、停车场等。

库哈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努力用最小的建筑体量让场地重新充满生气,把这些大杂烩原色并置:密斯的房子成为校园中心的一部分,高架铁路也成为其中一部分;不同功能并置起来,整个建筑内的场景形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拼贴,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

库哈斯的近距离的并置在他的《癫狂的纽约》起就一直推崇高密度的文化拥塞(Culture of Congestion)是一脉相承的;场景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如高架桥过往的地铁产生的声音就象在立体影院一样从头顶上三维地滚过,使建筑的体验充满着奇特的场景性。

库哈斯将人们的生活、行为完全与建筑结合起来,使得它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库哈斯眼里,IIT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而是路,一些连系东西校园建筑之间的路(见图4),人们只不过在这个片断上能够歇歇脚,打打乒乓球,坐下来上个网,吃口饭,听个路边讲演,找个交友的借口,读本书,躲场雨……这样,校园中各条路径引入了建筑内部,使室内成为室外的一个延伸,或者建筑本身是契合原有基地,融于众多场景之中,是原有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见图5,图6)。

在对学生的使用调查中,一些学生的评价能够反映这个建筑所起到的作用,以下是学生的使用评价[3]:

材料工程,一年级。

“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来到活动中心。我认为它很有利于大家之间的交往,而且从它对周边地区的积极影响来看,它也具备了足够的建筑重要性,尤其是离高架铁道这么近。”

女大学生,在职一年级。

“我非常喜欢这栋建筑。喜欢办公室的玻璃,它毫无闭塞感,还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的情形;喜欢发亮的地板,还有橙色的外墙。从MSV到国家大道的‘小路’上总有许多人,而且学生们整天泡在休闲区里。在冬季,当其他的东西都一律呈单调的灰褐色时,这里明亮的橙色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活的心情……。

当初看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时,我很失望;可是一旦置身其中,我立刻就爱上了它。我觉得这里相当漂亮,非常吸引人。这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你甚至可以在路中央歇脚,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藏起来。甚至还能迷路了呢,特别好玩。学校里其他建筑都太简单了,我喜欢这个更复杂的地方。”

这个建筑的最终效果实现了最初校董们的设想,集聚了很多场景,成为激活整个校园活力的动力点。

参考文献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M].常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住屋形式与文化[M].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

[4][美]Martin Pearce.大学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3

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数据,截至2014年7月,全国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这其中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口译硕士专业。区别于侧重研究式的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翻译硕士更为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口笔译技能训练,其中口译硕士课程体系中大多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各相关课程,训练学生的口译解析和记忆、笔记法、信息转化与重组、数字口译、公共演讲技巧、口译应对策略等相关技能。在学生系统学习了上述课程之后,如何将习得的技巧在接近真实的口译环境中加以运用,并得到及时、精准、有针对性的反馈,从而为毕业后能够在真实口译工作场景中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是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研讨式口译课程的开设就是在课堂与口译职场间设立的一个重要环节。

研讨式口译课堂其得名来自于英语中的“workshop”,其含义指的是“相关人群聚集在一起,就某一特定话题或项目而开展的集中讨论和研习活动”(《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二版,2013)。对翻译学科中的这种授课和学习模式,埃德温·根茨勒将其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Gentzler,1993:7)。这种论坛式的学习,区别于一般口译课堂的讲解与练习,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口译训练目标,模拟相应的口译工作场景,并由学生承担特定的虚拟身份,完成从口译的活动筹备、译前准备、现场口译及译后点评等训练活动,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担任观察者,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反馈。

二、口译训练的特点及研讨式口译课堂训练的目的

1、当前口译训练的局限性

国际口译员协会(AIIC,1993)所提出的口译训练范式(trainingparadigm)指出:口译训练必须使用真实的、具有高度时效性的会议讲话材料。这就意味着口译训练必须使用真实的会议讲话材料,创造接近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体现口译“即时性”、“现场性”、“一次性”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口译工作的紧张感、对译员心理的巨大压力,以及严苛的时间要求,以促使其尽快熟悉口译独特的工作节奏,从而顺利成长为合格的职业译员。

王斌华等(2009)研究者提出,口译教学的特点是技能性、仿真性、实践性。口译教学的技能性是指口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对各专项技能如听辨、解析、记忆、转换、表达、精力分配模式的要求很高。口译教学的仿真性是指从口译教学的效果来看,口译课的教学及练习素材宜采用基于真实交流场景的材料。口译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口译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要培养出合格的译员,除了口译技巧的系统教学,还必须以大量的口译实践练习为基础。各高校在其翻译硕士培养方案中均有对口译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模拟或真实口译训练时长的具体要求。

目前口译课程的授课形式大都以教师根据口译教材或教师自行搜集整理的素材为主,着重进行口译技能的讲解与演练。而根据目前国内出版的口译教材来看,根据其读者对象不同,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本科的口译教材、翻译硕士口译教材以及为口译初学者编著的侧重某一领域话题的专门性教材。这些教材大多配备MP3音频,其内容包括素材的现场录音、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后的朗读、新闻或专门设计的语篇的朗读等三种形式。后两种音频材料在口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性和口语化,而根据发言事后整理的录音虽然播放起来更清晰,但是很难表现讲话人当时的情感和语速,缺乏发言人抑扬顿挫的鲜活语调,不利于塑造现场感。新闻材料或根据训练目的而专门设计的语篇朗读更是与真实口译现场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新闻播报具有字正腔圆、语速均匀连贯、整体速度较快等特征,口译中极少遇到此类发言风格。更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有不少教材所选材料较为陈旧,且素材难度设计缺乏梯度,语篇时长、语速、术语密集度都没有体现出难度差异,对于刚开始进行口译训练的学生来讲,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素材都不利于其训练、提升口译能力。研讨式口译课堂的出现就是针对上述训练方法的不足,力求以接近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模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以求在技能性、仿真性和实践性三原则指导下更好地组织口译教学活动。

2、研讨式口译课堂的训练目的

口译训练的仿真性可以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口译技能,在口译素材的使用上突出现场感和口语化,以教师和学生的有准备的课堂发言为主,做到场景鲜活、话题新鲜、互动及时、点评得当。口译训练的实践性在研讨式口译课堂的体现在于每堂课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形式,就特定话题的框架、方向、深度等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课堂发言彩排,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公共演讲能力、口译相关技能。

仲伟合(2007)提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职业口译技能和艺术表达技能板块的全面组合。各高校翻译硕士招生在入学考试环节除考察学生的外语能力之外,也着重考察学生的百科知识及母语文字表达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现,除学生的双语能力、口译技能有待加强外,经常遇到学生在面对某一口译话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如常见的历史年代混淆、约定的译名错误及常识错误等,且表达能力不足,学生距离能够独立担当口译任务仍有较大差距。研讨式口译课堂的训练目的就在于通过难度不同、题材各异、有针对性目的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口译技能、译员意识等。

三、研讨式口译课堂训练步骤

1、课堂布置原则

首先,研讨式口译课堂要致力于营造口译的空间气氛。具体在课堂环境布置上,可根据教学主题的要求,如模拟商务谈判、新闻发布会、国际论坛及会议等,在桌椅可以活动的语音多媒体教室或者多媒体会议室上课,这样教师可根据场景需要,安排发言席、代表席、译员席、听众席等。通过口译场景这种空间上的布置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锻炼译员心理素质,增加其场上经验。

其次,研讨式口译课堂还应该做到在议程上努力还原真实交流场景。根据课堂训练主题不同,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时效性强的电视新闻背景资料、新闻发布会现场、国际会议现场等,增强学生的紧张感,使其较快进入课堂主题。同时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话题难度、发言人语速及口音等变量。

2、训练素材的选取

针对口译训练的仿真性指导原则,可以选取近期社会热点话题,如经济政策(供给侧改革)、民生话题(房地产市场火热、互联网新现象)、国际国内时事((G20峰会)等保证时效性、实用性的话题。素材一般采取成文材料的口头讲述、笔译后版本的讲述、学生自拟发言等形式,锻炼学生翻译基本能力、公共演讲表达技能、思辨能力、百科背景知识,并训练学生扎实的双语能力。

3、具体组织形式

如开展“网络直播的是与非”这一话题的模拟研讨会,课堂训练环节可分为课前准备(头脑风暴、话题框架、方向、延伸等)、发言提纲撰写、课堂发言(双语)、交替传译、译后点评。其具体角色分配可以为:⑴主旨发言人组2人,身份为互联网新媒体研究学者;⑵问答讨论组2人,身份为新媒体从业者及用户;⑶监测组2人,负责译前准备及过程监测;⑷译员组8人,分为主译员和替补译员。模拟活动的开始,由监测组播放事先搜集的关于新媒体及网络直播兴起的新闻报道,这部分安排英汉环节的主旨口译。随后主旨发言人使用中英文介绍网络直播的概念及发展现状,以及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并由译员进行交替传译。问答讨论组就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直播的乱象、国际国内相关管理规范、普通用户对网络直播的认识等进行讨论,并安排译员进行交替传译。监测组负责活动全程录音,并填写监测表,从发言的流畅度、话题的展开程度、口译技能的使用、译入语的流畅度、准确度、连贯性和信息忠实度等环节进行点评,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活动的最后由教师根据记录和观测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口译训练技能性、仿真性和实践性三原则的贯彻,研讨式口译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基于真实口译工作场景模拟的高强度口译训练,让学生通过口译现场的真实感、紧张感、成就感去体验口译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实践反馈,不断提高其口译能力和译员素质,为他们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独立从事口译活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华.面向教学的口译语料库建设-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9(2):24.

[2]张吉良.翻译专业交传、同传训练的视频语料库建设[J].中国翻译,2014(5):44.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4

1.以项目为载体的场景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课程组首先对教学对象的现有知识结构与层次进行了分析, 同时根据专业计划中对本课程的定位, 明确了课程需达成的培养目标并进行目标的细化。在此基础上, 选取了可完整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教学项目, 精心分析、设计了各子模块的任务、所用到的知识点及应用场景, 并按此思想编写教材, 在课堂中进行了“任务驱动, 按需学习”的项目教学实践。

(1) 选取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教学项目。项目按以下依据进行选取: (1) 所开发的项目为学生所熟悉的。 (2) 实现逻辑相对简单, 太复杂的逻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导致学生将精力转移到逻辑的理解上而非知识点本身。 (3) 所实现的功能将覆盖所有的教学知识点。

经过教学组的讨论分析, 选取了一个单版块的论坛作为教学项目, 通过开发论坛的登录、注册、帖子列表显示、发帖、回帖等功能, 全面覆盖了课程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

以登录功能的开发为例, 将该功能的实现细化为以下小任务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 登录页面的制作 (HTML) 。 (2) 登录页面的客户端验证 (Java Script) 。 (3) 提取登录页面的输入数据 (request对象) 。 (4) 在数据库中查询, 验证用户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JDBC访问My SQLl) 。 (5) 显示验证结果 (out对象) , 页面跳转到首页或其他页面 (response对象) 。 (6) 保存登录的用户状态 (session对象) 。 (7) 显示在线名单 (application对象) 。 (8) 一段时间内免登录 (Cookie的使用) 。

(2) 编写与教学法相契合的专用教材。在按以上教学法实施四年后, 经过整理总结, 教学组编写了符合上述教学思想的专用教材, 全书按论坛项目主要功能的开发作为线索, 详细讲述了每一功能的细化分析、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引入案例、知识点在模块中的实现, 教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学都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为“项目驱动, 按需学习”教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 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论坛项目, 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个课程内容由数个功能的实现组成, 教学过程即是项目的实施过程, 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在完成任务时, 学生必须明确开发的需求和预期的目标, 然后“按需学习”完成任务。

以上述登录功能的实现为例, 其中有一个子功能为“在线会员名单的显示”, 该功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application对象的作用而设计的。学习时, 先演示运行效果, 然后提出实现目标:需要每个人在登录后, 将自己的名字进行“签到”, 这同时也是一个很明确的应用场景。通过这样一个场景, 让学生理解到这是session对象不可能实现的, 从而切实体会到application对象与session对象的不同作用及各自的应用场合。

2.实践的效果及改进方向

以项目为载体的场景教学法在广东东软学院JSP课程的教学中已经推广多年, 结合配套教材《JSP动态网站开发项目教程》的使用也超过四年, 比之过去的教学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学生对知识点的作用有更具体的理解。 (2) 学生对运用场景有感性的认识。 (3) 对项目的开发有较完整的了解。

综合而言, 使得学生对知识点运用的灵活性提高, 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达成培养目标。

今后可改进的方向是:因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选取教学项目的主要功能时, 可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难度的选择, 使之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结语

经过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 说明以项目为载体的场景教学法对于实践性课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此类课程中可尝试推广使用。但要求使用前对其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分析, 选取与之相配套的实际项目, 设计可涵盖各知识点的应用场景, 并在教与学中逐步实施与调整。

摘要:为改善教学效果, 目前在教学领域形成了多种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 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本文所阐述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场景教学法, 是指以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为线索、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提倡“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本文对以项目为载体的场景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过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探讨了该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JSP,项目驱动,场景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5

关键词: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外科护理学

中职医学教育是以教为主、学为辅的就业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职教理念。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 理解力、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差且易冲动, 学习方法欠佳。根据中职生特点, 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会出现学生厌学、逃学, 教师难教的局面, 并使得中职医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基本技能及基本理论严重欠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采用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1 研究目的

1.1 医患场景能使学生主动回顾疾病临床表现知识

医患场景模拟有助于学生回忆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和患者主要体征, 通过询问其症状和观察其体征, 提出问题并解决。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可以逐渐从不爱问、不想问、不爱想的僵化、封闭思维中解放出来, 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 使课堂内容得到最大程度地拓展;在教师正确引导下, 有效延伸知识面, 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在情景刺激下, 实现师生知识的建构。

1.2 探索适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课程教学的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

笔者发现该教学模式确实可行, 为使其更趋于完善、健全、科学、合理, 并能够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推广, 现对该模式进行进一步研究。该模式的要点: (1) 以学生为主。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场景模拟中的一切都以学生的思维、行动为主, 学生既可以是医务人员也可以是患者。 (2) 以具体病例模拟为基本场景, 教师先讲解如何分析病例, 再让学生进行医患模拟演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课程选择:咸阳市卫生学校2008级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研究对象:咸阳市卫生学校2008级护理专业255名学生。

2.2 具体方法

2.2.1 第一步对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在2009年下半学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待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评。

2.2.2 第二步

2010年上半学期采用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所有学生进行两两配对分组。 (2) 教师先选取典型病例, 以全班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得出疾病诊断结果, 对疾病的相关诊断依据进行整理, 以加深学生印象, 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临床诊断疾病思路。 (3) 医患场景模拟练习。针对讨论后的病例, 先回忆病例的临床表现, 然后让2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 患者进入诊断室后医生开始问诊。例如病例讨论后得出的诊断结果是急性胆囊炎, 就可设置如下对话:“你哪里不舒服?”“我肚子疼。”“什么地方?”“这里 (手指着右上腹部胆囊的位置) 。”扮演医生的学生进一步询问怎样的疼法、以前有没有发作过等问题, 随后进行查体。扮演患者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体征模拟。 (4) 由教师组织, 学生自告奋勇或教师点名, 以2名学生为单位进行全班公开模拟。其他学生既是观众也是评委, 让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5) 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给予指导性建议。

2.2.3 第三步

医患模拟教学进行一学期后, 选用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相关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评。比较2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变化。

2.2.4 第四步就2种教学模式效果对学生进行调查。

2.3 结果分析

2.3.1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测评共123人参加传统教学模式测评, 平均52.06分, 没有学生及格。

2.3.2 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测评

共132人参加医患场景模拟教学模式测评, 平均69.21分。其中80分以上23人, 占17.4%;60~80分56人, 占42.4%;不及格53人, 占40.2%。

2.3.3 学生对2种教学模式的评价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6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应具有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四大功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训教学是名不副实的实训教学。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涉及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惯例, 它具有知识教育功能。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注重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各种方式的运作等商务技能的教学, 因而它又具有能力教育功能。国际贸易专业所培养的是面向国际经济市场, 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国际商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人才, 他们需要以优异的人格品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来从事国际经济贸易工作。因此, 素质教育也是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应有的功能。此外, 外经贸人员要面对的是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 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新问题, 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 因而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还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功能应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渠道来实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 应重点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则和一般业务流程的讲授。在其他教学环节中, 着重进行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单证制作审核、外贸磋商签约、全套业务程序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等实务训练可放在进出口模拟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进行。因此,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 加强全方位、多功能的教学平台体系建设, 加强实务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 以实现实训教学的各种功能。

国际贸易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与知识教育不同, 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 能力和素质的训练效果是逐渐显现出来的。只有通过较长周期的教学训练才能实现外经贸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 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因此, 要对能力、素质教育进行长期统筹规划, 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分散在各学期进行。

与国际贸易其他专业课相比,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对师资和教学条件有特别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要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紧密融合, 实训教师应既懂教学方法、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 又具有丰富的国际商贸实战经验, 进行具体的外贸操作指导。没有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胜任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同样, 只有国际贸易工作经历而无较强教学能力的人员, 也不宜担任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只有既从事过外贸工作、具有 (高级) 经济师、 (高级) 商务师、 (高级) 营销师等职称, 同时又具有教授、副教授或讲师资格的教师才是国际贸易实训教师的理想人选。由于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涉及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 因此, 实务教学应有较好的教学条件作保障。学校应投资建设足够的仿真模拟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 配备良好的实验、实训设备。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设想

创新实践需要以创新思想作指导。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实践中, 我院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1) 突出能力素质教育。各环节的教学都要把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实训演练, 都应围绕能力素质培养这一中心展开。 (2) 进行整体性改革。把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对待, 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建设。 (3)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把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两个提升工程”、“三个培养工程”。“两个提升工程”是指提升知识水平工程、提升学习能力工程;“三个培养工程”是指技能培养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创造力培养工程。 (4) 改革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体系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明确了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五项原则: (1) 实效性原则。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要讲求实效性, 要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 创造性原则。国际贸易实训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改革不适应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旧方法、旧体系和旧模式。 (3) 综合性原则。要仔细研究实训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过程等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保障教学改革的综合协调和整体推进。 (4) 周期性原则。以一个学期为小周期, 四个学期为大周期, 精心设计和制定各学期具体的教学训练计划, 教师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技能培训计划。四个学期的大周期教学训练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 (5) 实训教学不断线原则。国际贸易专业各班级的后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有相应的实务教学训练任务, 专业能力训练保持连续性。

按照上述原则, 我们制定了实施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121”实验方案。该方案计划用1年的时间进行改革准备, 开展相应的教学建设, 制定有关的实施方案;用2年的时间在部分班级进行试点, 探索改革的基本路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用1年的时间修订、完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 深化教改实验。经过四年的“121”教改实验, 我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 形成了比较科学、稳定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目前, 我们已在国际贸易专业各班级全面推广运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实践

围绕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我们积极贯彻四大教育功能相互融合的理念, 积极探索《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突出、六大结合”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育人模式所谓“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高素质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为中心。我们积极贯彻四大教育相互融合的理念, 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相互融合。教学改革以技能、素质、创造力培养为导向, 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之目标。所谓“两个突出”, 即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分析、国际商务策划运作、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项目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敬业精神、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敏锐的国际经济观察力、快捷的国际市场反应力、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所谓“六大结合”, 是指在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过程中, 注重把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技能实训、外贸实习结合起来, 把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把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把基本技能训练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把解决模拟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把外贸业务运作能力培养与外贸决策、管理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完善教学平台体系, 建成“四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平台模式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们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精心搭建了国际贸易课堂实务实训平台、进出口仿真模拟实验平台、国际商务场景实训平台、外贸实践基地平台这四个平台互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平台体系。该平台体系的建设和使用较好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 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工作的有效对接。我们通过不同的教学、训练平台把知识教学与技能实训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课堂抓起, 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 注重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非常注重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 定期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公司专家、经理到学校课堂讲学, 为学生传授国际商务运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使实践技能教学体系更加适应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建立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进出口贸易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和电子商务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为国际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单证操作模拟实验、进出口流程模拟实验和外贸业务管理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提供了硬件平台与软件支持系统。为使实务教学、训练更接近国际商务实际, 让学生进行接近实战状态下的场景演练, 实现国际商务场景训练与外贸实际操作工作的对接, 学校投资建立了国际商务实训中心。该中心设有国际商务洽谈、银行 (进出口相关业务) 、保险、商检、海关、外汇管理、税务 (出口退税) 、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分析与决策、风险防范与管理10个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 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场景实训提供了平台。根据教学计划, 学生有3个学期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进行专项训练, 有1个学期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我们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和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实习平台。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综合演练后, 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外贸实习, 均能做到立即上岗。

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 确立“1+4”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内容模式通过实践摸索, 我们逐渐构建起了“1+4”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内容模式。内容模式中的“1”指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教学, 这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块。实务基础涉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惯例、规则、方法和流程, 该模块侧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适当进行基本操作方法的培训, 它属于基础性的知识教学模块。内容模式中的“4”指的是国际商务案例研讨、电子仿真模拟、场景实训、外贸基地实习等四个教学模块, 这四个教学模块以能力素质教育为中心, 侧重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训练和实际运用。在实务基础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讲述实务基本知识为主, 同时进行基础性实务技能训练。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的每章教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则的讲授;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方法的课堂培训, 开展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诸如缮制合同条款、填制外贸单据、开证审证、草拟发盘还盘函电、熟悉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我们开设了国际商务案例研讨课, 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国际贸易实际问题。在案例研讨中, 教师把案例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解决国际贸易疑难问题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用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进行大量的电子模拟仿真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局域网系统, 在计算机上进行制单审单、开证审证、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汇等实务模拟操作。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学期进行场景实训, 根据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程序, 将场景实训设计为10个训练项目。实训前, 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实训中, 教师对每个过程从严要求, 对演练的每个具体细节如语言表达、仪态风范、单证格式等都不放过。实训指导教师不仅把场景实训作为能力训练的手段, 而且要将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舞台。我们注重社会实习的实战效果, 在实习中,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大量的外贸业务操作训练, 力求将其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转变为国际贸易专业能力, 转变为今后就业的竞争力。由于实习之前学生就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训练, 在社会实习时, 学生就可以亲自参与外贸工作。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确定“大周期、多环节”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模式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实训教学过程设计为“业务知识学习——电子仿真模拟——场景实训——社会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和训练分布于多个学期中, 实行“大周期、多环节”的教学过程模式。实务实训教学分布在四个学期, 按照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有序地进行。依照技能间的逻辑顺序, 前三个学期开展专项知识技能的教学、训练, 最后一期开展全面技能的综合演练。这种教学过程较好地克服了“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逐渐构建起了国际商务实训的12大环节体系: (1) 课堂培训; (2) 专家传授; (3) 小组讨论; (4) 展开辩论; (5) 专题答辩; (6) 开展实验室模拟实训; (7) 进行场景模拟实训; (8) 设计国际商务运作方案; (9) 撰写研究报告; (10) 到有关外贸部门见习; (11) 到外贸企业实习; (12) 举行实训、实习经验交流与表彰会。

优化师资结构, 建立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我们积极建设由“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实训师资队伍, 以推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开展。我们选派有丰富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到知名院校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教学法。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到外贸机构带职锻炼。经过八年的建设, 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国际贸易实训师资队伍。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从事外贸、金融、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水平高, 在实务实训教学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2 (4) .

[2]李灵稚, 王志茹.国际贸易本科教育中应注重培养的素质[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5) .

[3]王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6) .

物理教学场景的创设 篇7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查重点,宾语从句的识别、引导词、时态、顺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难以融会贯通的部分。从本质上看,宾语从句需要遵守三方面的规则。首先,这个句子处于宾语的位置,需要满足“主+谓+宾”方面的要求,受到整个句子的限制;其次,这部分是一个句子,每个句子都需要保持完整,遵守句子构成的原则;最后,“大句子”套“小句子”,他们之间需要合理的引导词进行联系。所有的组合和变化都是这三方面规则灵活的外在表现。只要从这三个方面将宾语从句教学中的难点分类,并以适当的例子进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宾语从句的难点一一破解。

二、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生活场景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宾语从句教学之前,需要将其难点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标准的评判原则。现将宾语从句的基本知识做成如下表格。

从这个表格看,宾语从句教学的难点可以分类、分块逐一解决。从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标准。

1.巧用“考试后心理”,讲解if/whether宾语从句

每个学生都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每次考试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考完后,学生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考试自己是不是进步了?”基于这样的现实体验,将if/whether宾语从句的教学与之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英文版的“考试后心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每次等成绩时你们心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考得怎么样?是不是退步了?是不是有很多错误?

师:现在,老师用一句英文概括你们考试后的心理活动。“I don’t know if/whether I can pass the exam.”这也是宾语从句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以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

2.利用一首歌曲,讲解宾语从句语序

宾语从句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生活场景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引入宾语从句的教材。在宾语从句教学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由Backstreet Boys演唱的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带领学生一起跟唱,让学生熟悉循环句“I don’t care who you are.”在学生新鲜劲过去之后,针对这句歌词让他们思考宾语从句,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I don’t care who you are”就是宾语从句。这个句子与宾语从句的原则对应吗?

生1:“who you are”是完整的句子,不缺成分,此处that已省略。

生2:“who you are”的系动词在主语后面,是正常的陈述语序。

生3:这是“who”引导的宾语句子,在宾语从句中是表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典型的以“who”引导的宾语从句。大家可以将其作为简单宾语从句的标准,学会处理宾语从句的语序。

3.利用生活语言习惯,确定主句从句时态关系

主从时态的确定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点之一。语言来源于生活,时态上的区别,是为了更方便地交流而形成的。主句从句的时态变化并不用死记硬背,可以根据生活中交流的具体场景进行把握。

例如:(1)—I don’t know why you didn’t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2)I didn’t know who left the message.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出,现在可以说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时态上不会有限制;过去说的任何事情、做的任何动作都是发生过的,都是过去式。从语言习惯上看,学生不用刻意背诵时态规则,根据生活语言习惯和思维,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过去的动作都是过去的,需要用过去的时态;现在的动作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时态限制。

三、宾语从句知识与其他内容的结合

单纯地掌握宾语从句的规则和用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体验宾语从句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后出现的新形式,从这些新形式中还原宾语从句,不断验证自己的评判原则。在初中阶段,一个英语问题会涉及多个英语知识点,这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产生混乱,对语序、时态、引导词的判定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要利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讲解宾语从句,为学生提供评判对错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会不断强化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厚积薄发,取得巨大的突破。

摘要:英语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们的交流。初中英语与小学相比内容丰富,表达多样,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成为理解和运用的难点。从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现将宾语从句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在一起,利用准确、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学好宾语从句。

上一篇:外阴阴道炎下一篇:科技创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