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塑造管理(精选7篇)
城市景观塑造管理 篇1
摘要:在对城市文脉和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文脉和城市景观特色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得出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才能使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源远流长。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5]金双.论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34):56-57.
生命之水——塑造城市活景观 篇2
一、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近水, 亲水是人之本能。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 尤其是人类本身因水而生, 因水而居是不争的事实。人类利用水的历史, 正如人类本身历史那样悠久。“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径流之大”, “天下之大, 莫于大海万川归之”等等, 赋予对水的无限崇敬。人们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 以及对水的亲和与关注, 使得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水景观特性
水景设计不能孤立单纯地考虑, 如果能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水的各种特性, 将会使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大放异彩, 从而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罗伯特·伍德沃德在《风景设计中的水》中指出:“就水本身而言, 它是一种很柔软的东西。为人类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 对设计者来说, 它是用于设计风景的最合适的东西。”
三、水借助其他景观载体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景观空间中的水体设计, 尤其是在水源丰富的地区, 环境景观更是大量的运用这一元素。然而, 水只有与其他的构成要素相结合, 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高质量需求, 同时水也需要借助其他载体, 才能更好地表现其丰富的形象和特点。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一般借助像山石、桥、雕塑小品、水生动植物等这样的载体来衬托水的灵动、晶莹、柔美与轻盈。
1. 与山石的结合。
水与石相结合, 刚柔并济、对比鲜明, 便于突出主题。叠石堆山、石阶驳岸、水中汀步、水栈道这些技巧都能够增加水的韵味, 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2. 与桥的结合。
古桥作为水的伴生物, 其艺术特点在我国大放异彩。桥不仅起到水陆间的纽带作用, 还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水流平缓的地区, 潺潺浅溪配以石景或木桥, 能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呈现宁静雅致的氛围, 体现回归自然的生活。
3. 与雕塑小品的结合。
在欧洲城市景观中, 水通常是和雕塑小品、石座等相结合, 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 有时水会从雕塑的各个部分流出来, 创造奇异的巴洛克般的效果。雕塑和喷泉结合为一体, 或者是雕塑小品分布在主景周围的水中, 有的立于池岸, 共同衬托主体。
4. 与水生动植物的结合。
无论是静态水景还是动态水景, 都离不开花木来营造意境。我国园林自古水边主张种植垂柳, 创造柔条拂水的效果。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效果的小叶榕等, 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四、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类的天性, 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 并且也可以通过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 延伸、引导空间, 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丰富景观环境内容, 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1. 空间的拓展:
对于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 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从某一角度来看, 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 延展了空间范围, 从而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角度, 水中的倒影, 不止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 更使水面产生虚空间, 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2. 空间的延伸引导:
针对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 水景观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 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 起到引导作用, 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 更容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 既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又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3. 空间的层次:
水景作为视觉对象, 具有其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 可以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 并且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 以及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 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五、案例分析
不可否认, 水是设计成功景观的神奇宝典, 其特有的灵性、魅力以及蕴藏的文化内涵在很多成功景观作品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因地制宜, 将当地的气候、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设计说明中, 可以清晰地看出以水作为主导景观元素。从整个设计作品来看, 贯穿整个场地的水的设计, 是该作品中最突出的元素, 也是广场最出彩之处。三峡广场的设计被地域场所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所强化, 在这个巨大尺度的公共开放广场中, 通过各种不同的“户外房屋”和亚空间, 形成各有特色的区域。空间的多样性和作为场地边界的江水的波涛声, 是这个广场所能给人的整体印象。这个设计作品将奔腾的水流、浪涛声和各种设计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水元素被进行多样化运用, 丰富多彩的水景观设计贯穿其中, 包括几何水池、流线型的小溪、石雕水塔、下沉式水广场和各种喷泉, 一起构成一部交响乐。
结语:
“水为万物之源”, 作为地球万物的命脉, 水的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设计作品中最富生气和表现力的元素。水所具有的润泽与提升心灵的作用, 使水的魅力得到深化, 进而更多地应用于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人的需要, 从生态、文化、美学和人性化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并发挥水的综合作用, 塑造和谐的水景观, 更好的发挥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无可代替的作用和其独特的魅力。总而言之, 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 尺度节制,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 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六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龚明.浅析水景在居住环境中的运用[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2 (3) .
[3]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涵[J].合肥大学学报, 2003 (3) .
[4]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4 (11) .
浅议中小城市城市景观的塑造 篇3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 (Urban Landscape) 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广、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 它的构成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科学, 其范围涉及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景观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彼此交融, 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和城市环境等多种学科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对城市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进行规范。我国像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城市特色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 出现了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忽视建筑物的公共空间和整体环境, 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 千城一面, 失去了特色。甚至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盲目模仿、抄袭, 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景观, 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 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 大城小城一个样, 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建设决策者, 应当结合本土特色, 分析城市的发展脉络、文化形态、空间布局、物理肌理、生物态系等的分布及比重, 以及它们在时空序列上的不同组合, 综合考虑城市的构成特征及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来塑造不同的城市景观。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 众多中小城市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 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是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建设决策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由于区域位置各异, 自然和环境因素不同, 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一, 各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性格和风貌, 这是城市景观塑造的依据。因此, 城市景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
一、绿色景观。
绿色代表自然, 象征生命。绿色使人从喧闹复杂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回归宁静清新、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成为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彰显城市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街头公园和社区庭院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绿色空间, 其富于变化, 绿色盎然, 充满生机。城市公园和街边游园, 都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附尘埃、制造氧气、防风减噪、蓄水降温等生态功能和充满生机的造景艺术, 来塑造城市特色, 这是城市景观艺术的重要内容。
二、街道景观。
街道是城市的脉络, 是人们获取城市印象的主要途径, 人们进入城市后, 对城市的首要印象往往是从城市街道获得。通过城市道路景观来显示城市特色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 街道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塑造街道景观时, 应首先确保交通功能, 一条拥堵的街道不会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其次, 还应加强艺术化和可视性, 注重路牌、门牌、广告牌、护栏等的美化以及路边花池、树池与路灯的艺术性;另外, 还要注意街道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车,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许多城市道路越来越宽, 隔离带越做越长, “人”在城市道路里被忽略了。实际上, 街道作为人的活动和交往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时, 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在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等人多地段设置步行街、公共绿道, 在街道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道路的“渗透空间”, 适时设置雨棚、座椅、雕塑小品、绿地等设施, 既丰富了街道景观, 又可供行人休息观赏。巩义市的河洛路是一条入市大道, 在改建时既考虑了交通功能, 又结合入市道路的景观要求, 用宽阔的绿化带做隔车带。中央绿化带宽阔靓丽, 既美化了道路, 增添了城市的色彩, 又减少了传统栏杆对空间的压迫感,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广场景观。
城市广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和居民聚居地, 开始时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场所, 后来成为城市主要公共开放空间, 供群众集会、游行、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广场多以道路、绿地、铺装、山水等围合, 具有一定的主题和功能, 如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商业广场、纪念性广场等, 是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集中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展现城市特色的窗口。巩义市文化广场位于巩义市新区中心, 根据巩义丰厚的历史文化特点, 用河洛文化轴线、历史文化轴线、诗词与民俗文化轴线3条轴线, 形成“川”字形, 代表巩义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 中心主轴从城市广场贯穿至南部绿地, 形成完整的河洛文化主轴。两侧以春秋与晋文化园、北魏文化园、唐文化园、宋文化园、清文化园展现了历史发展中的亮点,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四、水体景观。
万物离不开水, 水具有灵动性, 使人产生亲近感, 江、河、湖、海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 而溪、泉、池、瀑则吸引人们去亲近、去触摸, 使人放松思想, 产生无限遐想。水还具有调节温度、湿度, 改善环境气候的生态功能, 流水产生的光影可以扩大空间感, 增加动感;流水的声音能产生美妙的旋律, 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城市面临大海, 有的城市紧邻湖波, 有的城市临河而生, 不同的城市通过各种城市滨水区的塑造来吸引人们,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2], 运用水体环境是组织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法。要善于利用海滨的日出、日落或城市的河岸、水边创造不同的观赏条件。在打造滨水环境艺术的同时要体现出公众“参与性”的要求, 使市民能够参与其中, 不仅能够观水, 还能亲水和戏水, 与水环境融为一体。
五、雕塑景观。
雕塑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具有一定空间形象的造型艺术。在城市中, 城市雕塑主要用于城市环境的装饰和美化, 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内容, 它丰富和改善了城市景观, 使城市居民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 雕塑还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 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由于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的不同, 不同的人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往往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获得广泛认可的雕塑作品, 既具有美的造型又有丰富的内涵, 其本身的艺术魅力, 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感受到城市的鲜明艺术气息和城市充满活力的脉搏, 是城市认知形象的体现。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广州的《五羊》都已成为城市的形象和标志。城市雕塑要以艺术质量为前提, 从艺术规律出发, 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超前, 脱离生活。过于抽象或过于具象, 甚至玄虚、空洞的作品是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的。
六、特色景观。
特色景观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或自然特色又有审美艺术的景物, 其知名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特色景观由历史遗留物和各种视觉形象组成, 如建筑、雕塑、自然遗迹、特色的绿地和水体等, 如上海外滩和青岛各具特色的欧式建筑,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在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时, 要善于精心保护和利用本城市的特色, 并进行归纳和提升。城市特色景观的塑造应充分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 注重形式美的法则, 通过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和谐等手法, 既要创造性选择处理, 又要考虑居民整体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观, 使特色景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唯一性。
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的个性, 城市景观的塑造手法是多样的, 应“因人而异”, 既可从街道、水景入手, 也可从历史文化中发掘特色, 只有准确定性和定位, 才能打造和形成与众不同、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这其中既要有城市规划师的总体协调, 又要有建筑师、园林风景设计师、历史文化学家及美术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完成。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 要明确城市景观定位和制定城市景观控制引导措施, 对城市景观形象进行整体控制和协调。城市规划师在城市景观塑造中, 应统筹兼顾, 加强组织协调与平衡, 提炼并发扬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创造出最佳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才是广大城市居民所期待和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布正伟, 建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下) [J], 新建筑, 2001, (2) :61-63[1]布正伟, 建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 (下) [J], 新建筑, 2001, (2) :61-63
滨海景观城市建筑塑造浅论 篇4
关键词:滨海城市,景观城市,和谐发展
1 滨海景观城市塑造中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滨海城市景观的塑造要首先明确城市的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城市的建筑是构成城市景色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我们的城市可以用“火柴盒”或者“钢筋混凝土大厦”来代称的时候, 是那座城市失去特色和文化的体现。城市的景观应该保证多样性, 多色彩, 多元素的和谐共生。城市的主角不仅仅是人类, 还有陪伴在人类身边的动物、植物和文化建筑、历史遗产等等, 将各种生存物种、形态的位置空间进行合理的设置布局, 这是缔造景观城市的首要条件。
2 滨海景观城市的建筑个性和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精神, 海滨城市的主要特色就是阳光、沙滩和习习海风。在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进海滨城市的独有特点, 尽可能在展示出来所有的景观主体和文化精神。
2.1 海滨景观城市的地形
海滨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地形因素就是海岛了。和谐的山、大海、海滩、海岸、港口和海味十足的房屋就是海滨城市最大的个性了。浑然一体的设计能将人们的思想代入无忧无虑的世界里, 引起人们的沉思。这是城市的轮廓感和层次感给人的冲击力体现。
2.2 海滨景观城市的建筑物风格
海滨景观城市的建筑的风格、建筑的色调、建筑的尺度等因素, 这些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滨城市要建成海洋大市, 城市性质要成为港口旅游城市的新型海滨尽管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朝阳, 所以建筑风格应以现代建筑为主, 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 欧陆风格的建筑虽然具有艺术价值观的成分, 但对新型的海滨景观城市而言不宜大规模的推广建设。建筑尺度要给人以舒适感, 体积不宜庞大, 海滨城市一般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稀缺, 建筑应充分利用空间和地下的资源, 更多地建多层以上建筑。
建筑的色调搭配非常重要, 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装修上。传统建筑常用的外墙材料多为马赛克、外墙砖、大理石及铝塑板等, 这些材料对于防水、防腐具有一定作用, 但从建筑景观的角度, 显得单调, 缺乏活力, 相比之下涂料优点多于上述材料, 涂料能同自然和谐统一, 也可以弥补建筑设计的某些缺陷。
2.3 海滨景观城市的细节因素
完美的海滨景观城市的建筑中的屋顶的形式、围墙的形式、城市的雕塑及商业广告等城市景观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海滨城市的屋顶形式多为平屋顶, 便于上人维修, 但从景观的角度, 多层以下的建筑采用坡屋顶会显得更加生动, 海滨城市纵深比较浅, 从海到山的过程中, 高层建筑和坡屋顶的建筑更容易形成梯次结构, 城市的天际线会显得更加分明。
城市中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私人住宅, 为保证私密和安全, 围墙采用的形式多为实心墙, 比较厚重, 但作为一种景观, 更适合采用穿透式围墙或用绿篱隔开。作为文明城市应拆除围墙, 走向开放, 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公共建筑更应如此, 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城市的雕塑要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海滨城市雕塑要体现海洋文化的内涵, 通过一个小小的雕塑来体现地方的历史和海洋文化。就雕塑的尺度而言, 要有一些大的雕塑, 但大多数不宜太大, 要小而精, 小而生动, 能体现历史和文化, 或与休闲结合起来考虑。
现在城市中的商业广告和交通标识有碍市容, 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 显得既“粗”又“乱”, 实用性考虑多, 景观效果考虑少。在城市管理中应注意广告的位置、广告的尺度、广告的内容, 要防止散乱;交通标识竖在道路的交叉口和主要位置, 在设计制造时应精致一些。
3 塑造特色鲜明的海滨城市建筑景观
海滨景观城市既不能一味地仿古仿洋, 更不能要求大家遵循一种模式, 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鲜明的特色上。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城市建筑文化个性的创造有着巨大的空间。
3.1 是对历史传统精华地区的精心保护
如果说不同城市间的新建筑一个面孔的话, 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建筑之间形成的鲜明差异。新加坡的河畔建筑、上海的外滩、杭州的诃坊街、福州的三坊七巷、厦门的鼓浪屿建筑和中山路骑楼、泉州的南洋式建筑, 无不成为城市建筑文化的突出代表。对这些传统精华建筑和精华街区进行强制保护是明智之举, 其价值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如果我们对现成的建筑文化精品都不知珍惜, 那就更谈不上创造特色了。
3.2 是基于城市特定自然环境的“个性”创造
自然环境是上天给予城市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它为城市建筑个性创造提供了客观依据。所谓海滨城市的特色、江滨城市特色、山城特色等即是基于特定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特色。海滨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水在城中、城在海边的自然环境特色提供了丰富的建筑创作源泉, 近年来对临城和滨海岸的开发建设为城市建筑文化个性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3.3 是基于城市特定文化背景的“个性”创造
城市所以与众不同, 一方面在于它的自然遗传, 另一方面则在于它的人文遗传性即文化背景的差异。海滨城市几千年的发展史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质, 这些文化背景为城市在这些不同地域建筑文化个性的创造提供了方向。
3.4 是基于城市特定性质特征的“个性”创造
城市的性质, 也正如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内在素质, 它会从根本上规定城市形象, 当然也包括建筑形象。不同的城市应有体现其内涵的建筑个性。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同样也会有不同的特色, 如今后临城作为行政办公区, 相对庄重、高雅应是其建筑个性追求;定海作为商贸集中地, 宜体现热闹、张扬的文化个性;而沈家门作为传统渔区, 则应处处透着古朴、生动。再具体到每一个街区, 每一个建筑, 也都存在着相同的道理。
充分利用岸线资源, 创造景观精品。岸线资源是大自然赐予舟山的特有资源, 舟山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 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作为滨海城市, 规划时一般要考虑三类岸线, 一是“生活岸线”, 规划要以人为主体, 人的活动成为其第一重要的内容;另一类是“生产岸线”, 即包括工业所需要的岸线, 港口、养殖业等岸线;再一类是“保护岸线”, 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岸线, 都应该从前方的条件和后方的功能进行划分, 把滨海地区的保护和发展规定下来。为考虑景观需要, 规划要尽量减少生产岸线所占据的比例, 特别是避免对保护岸线的破坏, 尽量争取更多的生活岸线为人的“亲水”生活服务。
总结
滨海景观城市建筑塑造的提出是人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创造人文艺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最高境界, 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城市形象的美化和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注意因地制宜, 保护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和景观, 对原始的自然环境进行改善的前提设计建筑物融合在自然中而不是一味的将自然进行破坏适应城市的形态。既要继承城市原有的风貌, 还要要大胆的设计, 创建一个和谐共生、遵循自然的魅力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士武, 陈雪, 胡玲, 耿兆铨.数学模型在滨海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A].水资源配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2]余兴光.海洋城市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与区域开发协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6.
[3]林宝民.厦门海滨生态旅游开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江娟.广东省滨海旅游开发的监督体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8.
[5]荣蓉.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0
[6]张蕖.海水、沙滩、绿带、阳光的融合[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7]保继刚, 刘俊.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研究——以亚龙湾、大东海、海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 1.
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塑造 篇5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自然环境,历史环境
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特有的自然风貌、城市人文环境等景观形象的总和。城市景观特色反映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塑造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之一。一个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就是要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使当地市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该城市的特色。江西都昌县东湖滨水区规划设计是以“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为目标导向的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规划过程中结合江西都昌东湖滨水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特色,提出了以“山、水、城”为核心目标的规划方案。
1 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成因的认识
1.1 城市自然环境是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基础
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城市滨水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是城市滨水景观特色塑造的关键。滨水区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滨水区水体性质的不同以及在城市中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滨水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例如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山西汾河、天津海河、上海外滩等都是具有各自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典型案例,其典型性离不开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东湖滨水区位于江西都昌县,而江西都昌位于赣北中心城市九江市和瓷都景德镇的中间地带,南距省会南昌市120 km、西北距九江市85 km,已有1300多年的建制史。东湖地区恰好位于未来由鄱阳湖进入都昌中心城区的门户位置,总面积5.48 km2,是城市中心区中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东湖水域处于规划中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结合处,西、北侧紧临老镇区,南侧到南山北坡脚下,湖面呈条状,东西长2.5 km,湖面面积1.2,湖岸线长7 670 m。
东湖区域内以地势平坦的丘陵地貌为主,宽阔的东湖水面位于基地中部,其间纵横交错地分布着七条曲折的支流水系,形成以东湖为主干的水系系统;片区范围内绿化植被良好,以低矮植株、水生植物为主。
都昌县东湖滨水区有山、有水、有城的现状自然环境为东湖滨水景观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东湖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首先应抓住“山、水、城”的相互关系,以突出“两堤分三湖,七溪入新城”的规划理念。
1.2 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环境是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核心
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环境是指人们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特色不仅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实体,更包括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城市文化氛围、各种人文活动、民俗、民情等。这些历史、人文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发展、变迁的轨迹,更是城市精神内涵的象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关键。
都昌县建县于汉高祖六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枭阳城”,系豫章郡18县之一,是古代交通要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都昌境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枭阳城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南山风景区位于东湖南面,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有“潘经台”“清隐寺”“野老泉”“双珠泉”“八仙石”等名胜古迹。正是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东湖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2 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塑造
2.1 滨水区景观特色塑造中的问题及对策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形成滨水景观特色的外在条件,那么,不同的城市历史及人文环境则是滨水特色景观塑造的根本。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如何继承并发扬都昌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文化传统,如何在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同时,实现东湖滨水景观的特色塑造,这些都是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设计的目标所在。
根据对东湖滨水区空间环境现状分析,现状与规划目标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在于:
1)“山、水、城”之间的因借不够,滨水空间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够。东湖滨水区虽然有山有水,但由于缺乏整体的策划及系统的引导,“山、水、城”三者之间缺乏呼应。针对这个问题,应当注重东湖滨水区山水风光自然环境品质的营造,加强“山、水、城”之间的空间关系,强化南山作为东湖的背景作用,都昌县的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与整个东湖的走势相协调,围绕东湖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2)滨水区城市活力不够,特色不够鲜明。人具有亲水性,人类的这种天性决定了滨水区应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场所之一。然而,东湖区的城市活力明显不足,市民的活动多集中在老城区,沿东湖周边由于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及游憩项目,导致周边活力及人气的不足。首先,适当增加沿东湖周边诸如商业、文化、金融等具有城市公共功能的建筑,将人流引导到水滨;其次,通过适当增加住宅建设,使更多的市民接近东湖。3)滨水区空间品质有待改善。都昌县以往的城市发展重点在老城区,东湖一带环境空间品质一般,沿湖缺乏配套活动设施及观景设施,沿湖的建筑现状一般,建筑材料和建筑形态缺乏推敲。应当加强沿东湖滨湖界面的连续性、整体性,并适当调整滨湖用地性质。
2.2 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
2.2.1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山、水、城”的空间特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就是主导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山水格局的脊梁。在中国漫长的5000年文明史中,我们祖先构想了多种美好生活图景的山水基本模式。都昌县东湖区有山有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湖滨水区在都昌县城中的自然条件及区位唯一性,决定它必然是都昌及周边地区的景观标志性区域,代表了都昌未来的城市形象,“山、水、城”是最适于东湖滨水区新功能需求的形态,应当确定以“山、水、城”为核心的规划设计目标,体现中国哲学、凝聚中国文化精髓的本土山水规划理念。
2.2.2 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强化文化特色
东湖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除了要配置和组织绿化休闲景观之外,应当以滨水绿化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塑造滨水绿色文化环,展现都城文化特色。同时,将沿湖一线的旅游活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挖掘古都昌文化、枭阳文化、鄱阳文化、渔歌文化等城市历史,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到适当的旅游项目中,以增强该地区的活力和人气,促进都昌滨水旅游的发展。
2.2.3 充分贯彻绿色生态旅游概念
在利用东湖和南山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绿荫行动”“绿道行动”“健康行动”塑造出绿色生态的环境。
1)绿荫行动。加强发展东湖周边城市地区内各类绿地的容量、密度,使市民能够更多的沉浸在绿荫中。2)绿道行动。围绕东湖南山,利用滨水绿化、退蓝线等手段,塑造围绕水系山体的绿色步行道系统,把最优势的环境景观资源留给公众。3)健康行动。强化“健康东湖”概念,利用城市结构的调整,进行文体中心的建设,倡导健康良性的生活观。
2.2.4 进行整体形象控制,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东湖滨水区景观设计是“通过引入城市核心功能来启动城市滨水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旗舰项目引导性规划。必须以整体形象塑造和总体项目策划为主要手段,进行空间、交通、绿化、景观等支撑系统规划,各开发项目与城市功能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制定功能、形象、品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引导,确保实现规划总目标。
2.2.5 协调好防洪与亲水活动的关系
滨水地区的现状断面特征是外高内低,防洪堤给观水和进行各种亲水性游憩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防洪与亲水活动关系的处理成为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此外,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临水开放空间和滨水道路沿路景观与公共设施的关系,实现滨水地区和老城地区在功能和景观上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亲水活动空间。
3 结语
滨水景观是独特和优越的,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水情特色、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滨水景观,从而提升环境品质,展示城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可居性激发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城市景观塑造管理 篇6
水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水作为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素介入其中,起着关系城市生存、制约城市发展、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早期的城市,都是选择在有水的地方。同样,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黄河、长江,都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两岸崛起大批的具有不同文化风采的繁华城镇。因此,也可以说水是城市的灵魂。
2 城市滨河景观的个性特征
一些代表性城市滨河景观多是在其地域以及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著名的丽江古城,始建于750年前,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沿河而筑,依山而建,以水系为脉。以街巷为络,院落为肌,山水、树木和建筑融为一体,兼有水乡之灵、山城之势。古城苏州同样也是一个河网密布的地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对水乡苏州景观风格的经典描绘。
江陵内荆河项目的概况及改造策略:
1)项目背景及概况。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荆州市东南部,长江荆江段北岸江陵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江陵因“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使得江陵的名声远扬。随着城市发展江陵城区城市绿地建设与城市建设矛盾显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0.58 m2,远低于国家标准(7.0 m2/人)。
为此江陵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水乡园林城”的城市发展构想,围绕“秀美江陵”的目标,提出对“一河一湖两渠”进行规划设计,将滨水地区打造成为展现江陵城市发展的新品牌、新景观、新形象的窗口。
2)项目现状分析及设计目标。
江陵县内荆河活水源头为长江,是江陵城区主要的防洪和排水渠道,全长17.2 km。内荆河原直通长江,1992年因长江防洪建设需要,源头被堵塞,导致河床长年淤积,排水不畅,河水自然净化能力下降,内荆河逐渐演变成一条“死河”。
本案景观规划项目范围是内荆河沿岸20 m内,整个范围从南端西湖公园开始,岸线围绕西湖岛一周,北端止于荆监一级公路招商口处。
3)整体改造设计策略。
规划目标:充分利用江陵县中心城区的滨河特征,充分做好“河”水文章,江陵城市因河而兴,水为城市之魂,内荆河是江陵的生命之源和魅力之源,江陵县具有强烈的滨水城市的空间特征,做好水文章,恢复滨水地区生机与活力,是提高城市品位与档次,形成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
3 江陵内荆河整体设计改造构思
1)整体布局及结构。
根据整个江陵城市发展的脉络以及沿河的城市布局状态,明确其设计主题为“现代新江陵、水乡新风貌”,形成“景观带—景观片—景观核心”三级结构。充分结合用地性质和沿河自然条件,分为水岸生态运动区、楚韵水乡体验区、滨水文化休闲区、滨水欢乐体验区、城市滨水居住区、新城复合中心区6大景观段。
a.水岸生态运动区:该区位于规划区最南端,现状多为自然生长的植被,此处适当改变水体的形态,建立生态湿地系统,布置运动休闲娱乐设施及生态农庄,打造城市中的生态野趣。
b.楚韵水乡体验区:规划保护水系原有风貌,通过河道的梳理与治理,建立滨水步道和亭台楼阁,使得滨水区域具有观赏性和游览性。同时在滨河沿线引入特色商业、餐饮、住宿等设施,增加街坊的功能组织,创造活力。
c.滨水文化休闲区:此区规划建立在现存设施之上,将区内的工业厂房予以保留,通过对其建筑外部改造及内部功能的更新,在滨河地区形成以特色餐饮、剧院、文化展览馆、演艺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娱休闲区。通过设置滨水栈道、亲水广场、坡道等形成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序列。在河流东岸,还设有一处较高的景观塔,供人们远眺河岸风光。
d.滨水欢乐体验区:规划以主题公园理念为指导,将此片区建设成集合商业、宾馆、游乐等功能,囊括吃住游购娱等多种业态的现代服务区。此区内荆河东岸为亲水乐园主题公园,以绿化和水体为主,设置步行道与亲水平台;西岸将建筑与水体结合布局,增加人们亲水的机会。
e.城市滨水居住区:规划以开发滨水住宅为主,在沿河区域将滨河绿化和小型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开发的模式,营造游览、购物、休闲的好去处。此处采用人工化的硬质驳岸,结合露天茶座、咖啡厅等休憩空间,构筑多样化的滨水活动。
f.新城复合中心区:规划围绕月亮湾展开一系列功能活动,包括滨水低密度住宅、商业办公、文化娱乐、滨水公园系统等,是内荆河沿岸最具现代气息的区段,是城市的新地标。
2)特色空间场所的塑造。
内荆河是伴随着江陵城市发展而不断的延伸扩展,沿河布局分为早期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厂房建筑和自然湿地、未开发农田等。
根据总体景观构想将内荆河滨6片区河景观归纳为3大景观风貌段,依据时间为主脉将内荆河分为三大部分:
a.南段:历史——强调保护、生态;保留枕水人家的水乡景观。
b.中段:现在——强调休闲、人居;提供多样滨水休闲生活。
c.北段:未来——强调现代、时尚、商业滨水门户景观。
南段:传统水乡风貌段:整个江陵城市的发展起源是在原郝穴镇,也就是江陵内荆河端头西湖岛的区域逐步发展起来的。(西晋)羊祜(211年~278年)镇荆时,江陵泽中多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后遂名其地曰鹤穴。在当地方言中郝鹤同音,在转变中逐步演变为此。西湖中间便形成西湖垴小岛便是郝穴最早的源头。
据城市的文脉和滨水空间的原始形态,基本保留将该区域城市滨河的滨河居住形态,把该段建设为特色鲜明的水乡民居景观地区,设计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使其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起源的缩影,为文化魅力之河——感知历史,体验文化。
中段:城市滨水生活段:随着江陵城市的不断发展,内荆河在城市发展中逐渐疏远了与人的关系,在中段现状所呈现滨河景观环境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和河道治理规划的矛盾,作为城市不可多得的滨河活动公共地带已经彻底没有了。许多排污管道直接排向内荆河,使得河水水质恶化。该区段在景观规划上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原本非常难得的滨水自然景观重新引入城市生活,贯通滨水游憩道路,通过多样驳岸的形式使人最大限度亲近水体,并将周边的商业空间融合到所营造的滨水景观环境中,为人的活动和自然景观创造共融空间。
北段:未来新城复合段:内荆河在该区段基本处于自然的农田状态内,易于开发。城区内荆河主体也止于该区段,未来城市的用地开发定位在商业金融等性质。随着城区荆监一级公路的东移,内荆河正处于由南北向进入城区的主要节点,城市门户特征十分强烈。利用宽广的河道与商业金融建设广场相呼应,使之在形成不同地块功能的同时兼具城市内湖印象,能够在相对单一的河道景观中被作为城市节点而成为可认知的场所。
根据商业建设区域人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设置可供休憩停留的公共景观带,结合商业建筑使人的活动能够接近水面,形成丰富的商业滨水岸线,为人们提供了自然、有趣、和谐的滨水公共交流空间。
4 结语
整体研究立足于江陵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水乡园林城”“秀美江陵”的城市发展构想,分别从项目设计目标定位、整体结构、特色空间塑造等方面对内荆河进行个性化景观塑造。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善滨水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最重要的是在滨水区的景观建设中充分尊重地域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生态足迹”。
城市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更新之中,人们最初选择滨水而居的过程随着城市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完善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引导城市合理的利用独具魅力滨水资源而健康的发展,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摘要:通过对湖北江陵县内荆河滨河景观的改造设计,探讨了城市内河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景观规划策略,突出滨河景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生态性,把握城市规划目标控制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下,强调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特色塑造,发挥其名片效应,提升城市滨河景观与城市人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滨河景观,特色,改造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翠,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4,20(10):92-95.
[2]周俭,张松.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特色——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发展概念规划要略[Z].
城市景观塑造管理 篇7
1、规划概况
1.1 关于细河
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的最大支流。大凌河流域位于辽宁省西部, 阜新市的南部, 是辽宁省的第三大河流。境内细河水系的干支流分布在全市19个乡, 210个村。控制面积2290平方公里, 主流长94.3公里, 比降0.0017, 平均每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917吨。
1.2 规划背景
细河阜新城区段是实现三大战略 (即: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省沈阳新经济圈战略、阜新市“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的载体。
细河贯穿了新邱区, 阜蒙县城区, 阜新市主城区段三片区域, 以此为基础向外外放射的出现若干支流, 形成一个城市发展的骨架。因此, 细河的景观规划可以说是阜新市实现“三位一体”规划的大前提。
2、规划目标
2.1 进一步贯彻实施实现阜新市“三位一体”规划
阜新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言, 各城镇仍以中心集聚发展为主, 扩散作用相对较弱。阜新市的“三位一体”与一般意义的城市“一体化”有本质的区别, 其更多地表现为推力的作用。
2.2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提高细河周边的土地价值
经过本次规划,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增加了大量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公园用地, 以土地开发建设使沿岸土地升值增值, “以地生财”, 调动有关企业参与“一河两岸”改造建设的积极性, 为细河景观规划建设和各项公共事业建设筹集资金。
2.3 建立生态景观廊道, 创造舒适怡人的人居环境
改造后的细河将会把水体和植被所产生的优质空气输送到附近的功能地块中去, 在区域范围内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以细河为廊道、以绿地、湿地及村屯为斑块, 以周边农田、林地为基质, 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成为阜新市域的生态廊道。
2.4 挖掘文化、娱乐价值潜力, 塑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充分发挥细河在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挖掘细河两岸自然与人文景观包括“玉龙”方面、阜新地区的民族文化方面、工业文化方面等, 提高两岸景观环境建设水平;挖掘细河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潜力, 提高沿岸公共性, 尽可能提供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
2.5 提高河道防汛排涝能力, 提高城市安全性
细河的规划可以扩宽窄的河床, 清去堤上或河道上的生活垃圾, 同时河堤的护坡也得到修整, 使现有河堤充分发挥效益, 满足城市防洪要求。
2.6 注重河道的水体治理, 改善区域水环境
对水资源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 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城市污水进行综合处理, 进而实现综合治理, 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活环境。
3、规划立意
传承、弘扬中国传统的龙文化, 体现阜新市龙的精神;创建、新增新世纪的龙的含义, 为阜新市的发展增添新的力量。而细河作为展示阜新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一个窗口, 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们这次的景观规划正是从龙文化这点出发。
3.1 从河流的形态的解读
蜿蜒流畅的细河途径新邱区、阜蒙县、阜新主城区, 从细河主河道又向南北方向, 放射出数条支流, 整个形状犹如一条巨龙俯卧在阜新市区内。高昂着龙头, 欲向西边腾飞。象征着阜新市会有一个新的蓬勃的发展。
3.2 从人文风貌的解读
阜新是“玉龙故乡”, 是中华第一村。由此我们从玉龙这个层面上入手, 由一只盘旋的玉龙展开到一只腾飞的巨龙, 为阜新市赋以新的含义。向世人展示阜新市不仅仅在经济发展上有大的进步, 它还是一座拥有几千文明底蕴的古老城市向现代城市进化的21世纪新城市。
4、塑造传统文化魅力的细河阜新段滨河景观设计
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入手, 将细河阜新区段建设成为集经济发展功能、生态功能、地域文化功能、防护功能、休闲游览功能为一体的发展河、景观河、文化河, 使其成为贯穿阜新市的生态廊道、城市中的标志性景观带。
4.1 细河——银龙腾飞
把细河阜新区段流域喻为“银龙”, 隐喻银龙腾飞这个设计理念。
通过对细河阜新区段的景观概念规划, 提出一个理念, 就是以环境为引子, 带动周边地段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 细河阜新区段周边经济发展必须先改善其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才能促进细河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阜新市的经济发展。
4.1.1 塑造传统文化景观风貌规划
在塑造传统文化景观风貌规划中主要分为八个文化景观区域, 即:古长城文化区、龙文化区、玉文化区、辽文化区、藏传佛教文化区、道教文化区、蒙元文化区、工业文化区。 (如图1)
4.1.2 传统文化社会策略规划
在传统文化社会策略规划中分为三个方向五个区域。 (如图2)
三个方向:节假性方向、日常性方向、观光旅游方向。节假性休闲区主要有雕塑展示、休闲观光、文化娱乐、植物园、花卉博览、科普教育、工业文化展示等。日常性休闲区主要有:康体健身、水上活动、夜市活动、文化娱乐、休闲购物、艺术盛会、传统文化展示、节庆活动等。观光旅游区主要有历史文化展示、纪念性观光、生态观赏、生态体验、蒙古传说文化展示等。
4.2 解放大街——金龙飞天
本次规划以解放大街喻为“金龙”, 以金龙飞天为设计理念。
“金龙”是与“银龙”相辅相成发展而来的。“银龙”的发展轴的功能是以居住与商业相结合为主的。“金龙”则是利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优势, 在解放大街两侧以及周边地段内, 进一步开发商业用地。
在空间格局上形成阜新市纵向的发展轴线, 从而带动阜新市的招商引资, 完善阜新市的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结语
通过细河阜新段景观概念规划, 以传统文化的自然空间作为细河水岸的定位, 将大力推进细河与阜新市的和谐发展。进行阜新细河景观带规划研究, 探讨牛态、功能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滨水景观建设, 对于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 增强滨水绿地的地域性、文化性、功能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维赠.呼伦贝尔巾.伊敏河景观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I:业大学建筑学院, 2007, 10一11.
[2]、冀风伞, 周晓燕, 粱晓波.水清岸绿, 城水融谐——毫州市涡河 (10国道——铁路桥段) 景观规划[J].华中建筑, 2009 (7) :89
[3]、孙鹏, 1三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 2000 (9)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