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特色

2024-06-29

旅游景观特色(精选12篇)

旅游景观特色 篇1

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特色景观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以此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总之, 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注重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将特色景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旅游景观特色 篇2

阳澄湖大闸蟹

手抓羊肉

一谈到旅游,大家不经意就会联想起美食。如果反过来想,我们不也常常被地方的特色美食引诱,而更下定决心去那地方旅游吗?在美丽的山水间,或者富含文化的古城中,品味着心想的特色美食,那种意境一定非常的绝妙。

西安大雁塔

山间古桥古寨

首先我们先说说中国文化和饮食吧,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么,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也孕育出了丰富、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既然每个地方的特色不同,所吃法也各有不同,要么开阔大气上档次,要么精致悦目讲礼数。这些都充分体会了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意蕴。

蟹八件

在看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上面我们说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实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城府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这些文化资源都有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背景,游人需要的就是去欣赏它,感悟它的氛围、灵魂。旅游也是教化文化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及保护文化的途径。因此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

故宫

最后我们说说饮食和旅游,饮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色,特色美食不仅吸引我们的味觉,还吸引着我们对饮食文化的向往。记得前段时间,我在宁夏西夏王陵旅游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当地叫还念西夏王,主题为“常享家”特色小吃的活动,不仅品味到了当地山上的野味,还免费拿到了宁夏出名的特产枸杞。其实很多旅游的景点,就借鉴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开发出的美味菜肴,让游客们边听边品美味,身在其中的感受意蕴。

西夏王林

陆河特色旅游 篇3

自2012年在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扶持项目竞争胜出后,汕尾致力打造滨海旅游城市。而作为汕尾唯一没有海岸线的陆河县,在此担当什么角色呢?陆河能否打造成为滨海旅游城市的后花园呢?

为此,笔者专程采访了陆河县委书记林少文。林少文的“野心”很大,他说,陆河近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要依靠自身的旅游特色,打造成为整个粤东和深莞惠的后花园。

旅游景区必须具备的是吃、住、游、玩、购,而这些基础条件陆河目前仍然滞后。旅游多为慕名而去,往往要有名山、名川、名胜,而陆河恰恰又全都没有,那么,陆河该如何实现成为珠三角东岸的后花园呢?林少文自信地说,现在旅游做的是生活方式。生态旅游,陆河有大文章好做。潮莞高速开通后,陆河在旅游上要突出在生态上做文章,打造生态旅游的地方名片,让陆河旅游的品牌保持持久性。

“花泉林歌,悠然陆河”。悠然是陆河旅游的生活方式,而花、泉、林、歌则是陆河生态旅游的基础。

花,陆河是“中国青梅之乡”,有十万亩梅花,白茫茫一片花海,煞是壮观、赏心悦目,去陆河看梅花已成了珠三角的旅游新宠。目前,陆河还在建设樱花主题公园,打造“四季花海”,塑造“一年四季花不败,春夏秋冬水长流”的“客属桃园”形象。

泉,陆河正在开发的有东西北三个温泉旅游。东为水唇温泉,投资8个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北为黄金坑温泉,以温泉别墅为特点;西为漳河国际半岛,作为国际会议及商旅中心。三大温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泡、吃、玩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能使游客从单一泡温泉中寻找新体验。

林,打造森林公园。陆河县森林绿化率70.6%,目前以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增长。像南万红椎林、激石溪等旅游景点,依靠的就是森林。

歌,不仅是指客家山歌,而是指客家文化,包括山歌、高景、杂技等,还有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像昂塘古洋楼、墩仔寨、九厅十八井、商贤祠等,若通过引入大笔资金,经过修葺和加工、包装,也是非常好的旅游景点。

同时,陆河还有两个非常有特色的瀑布:白水寨瀑布落差大,黄布寨瀑布形成三叠景观。白水寨瀑布位于螺溪镇南和村,溪水从淘金流出,至此处直落2级石阶,飞流直下,落差近200米。站在观瀑处,耳边水声隆隆,水花飞溅,令人油然而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享有“小庐山瀑布之称”。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学生来此观瀑、野炊、写生、摄影等。黄布寨瀑布位于水唇镇南进村和坑背村之间。上游集雨面积20多公里,常年河水流量较大。瀑布水面宽40多米,三叠形象,形成迷人薄雾,甚为壮观。上下级瀑布各有一个天然水潭,可供游泳。

另外,在红色旅游方面,陆河也是大有可为。有县城“三一八”革命烈士墓园、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血花亭、陆河激石溪先烈纪念园等革命遗址。

激石溪烈士纪念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海拔926米的金龟山,山顶树立“革命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碑高11.8米。整个园区气势恢宏,占地200多亩。纪念园区附近有当年红军医院、兵工厂、军需仓库遗址以及当年东江特委党政机关和红军司令部旧址。激石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红军四十九团的后方基地,也是中共东江特委、海陆惠紫县委、海陆惠紫县苏区、陆丰县委、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等革命领导机关的驻地。彭湃、董朗、颜昌颐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革命足迹。中共中央第五届委员杨其珊以及数千名红军指战员和革命同志,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献出了生命。

“三一八”革命烈士墓园位于陆河县城西内洞桥头。该纪念建筑物记载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党领导的陆丰县大队三连在丝茅凹高地与反动武装匪徒英勇搏斗的过程。属在海陆丰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军事斗争及政治斗争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

河口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83年12月,位于河口中学校园后山,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碑的台基是由花岗岩石砌成的八角形平台,碑立在平台中央。与纪念碑遥相对应的是“血花亭”,它坐落在校园后山西侧,与纪念碑的距离约200米,中间有一条绿荫小道相连。

林少文对陆河旅游景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认为陆河还可以开发登山、冒险、滑翔等旅游资源。

陆河现有人口34万,外出人士达10万多,其中像叶远西、涂辉龙、杨祥波、吴火豪、张汉清等都实力雄厚。粗略估算,陆河人在外资金起码超过3000个亿。这些人都是从陆河农村走出去的,假如利用他们的闲散资金,动员他们回家乡建设农庄,通过其生意关系,带动旅游,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种植菜果,为企业员工提供绿色食品。这样可不可行?

林少文听了笔者的陈述后,很兴奋。他说,有几个大老板回来探讨过,县里也正在思考。现在听了你的提问,更加坚定了发展农庄的信心。他分析道,农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集科技、环保、生态、休闲等于一体。利用外出老板回来建设农庄,完全符合陆河特色,符合新农村发展实际。农庄旅游将会成为陆河的发展方向。农庄旅游不是一般的农家乐,要坚持现代化经营管理、嵌入现代农业理念、走高端生活方式等原则。

陆河是濒临沿海的山区县,是未受工业污染的净土,大力发展农庄旅游,与温泉旅游等相结合,把陆河打造成汕尾滨海旅游及潮汕、深莞惠的后花园,具有现实意义。

旅游景观特色 篇4

长岛作为中国极少数的几个海岛型资源地之一,是妈祖文化、龙山文化的传承地,自第一届中华妈祖文化节开展以来,借助中国北方妈祖信仰中心的优势,打造了海岛文化品牌[3]。因此,随着长岛影响的日益增大,北长岛的开发建设也呼之欲出,其作为长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被提上日程。

1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思路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将糅合“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相结合及功能需求”的城市设计方法与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理论成果,形成文化设计的新角度,提供物质设计与精神设计结合的思路(见图1)。

同时,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深化,通过文化剖切、提炼与整合,进行旅游文化主题和三个层次的特色设计(见图2)。

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挖潜

北长岛是长岛商、游、住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功能导向性较强,其文化特色挖潜建立在长岛整体岛屿文化特色梳理之上,由此,形成部分与整体在岛屿文化特色的一致性。

2.1 岛屿文化特色剖切分析

长岛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足迹,从史前文明到历史文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由此,按照文化类别的不同,长岛海岛文化可划分为地质、历史和水乡民俗三类,按其内涵、外延、所属层次类别进行归类(见表1),抽离出北长岛不同的文化特色主题。

在该三类文化之中,包含的人文内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底蕴越深厚,其层次类别则越偏于抽象与综合,其外延也更为宽泛,可组织的素材也越丰富。

2.2 岛屿文化元素提炼与文化特色的梳理整合

在长岛海岛文化剖切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划分与层次划分,以及具体化各类文化中的文化典型、特色及文化元素加以提炼,通过进一步的细化、抽象,对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得到形态、色彩、意蕴三方面特色梳理(见表2),形成北长岛文化特色基调。

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形、色、意的表达引申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在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确立文化主题的意蕴旋律、色彩主调和形式方法,再进行元素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实现由零到整的设计思路。

3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

在北长岛文化特色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设计功能的需要,将物质载体赋予文化内涵,进行文化的多层次设计,用以形成文化的自繁衍机制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机制,以期在提升资源品质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放大效应。

3.1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原则

在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应是互通的,即在主题基调一致、总体特色确立的条件下,分不同的文化主题予以设计,主题之间相互连通,并相对独立。每种实体层面的表达都将蕴含其他层面的表达,即讲究设计的文化共融性。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

(1)地方特色性与场所精神:实体层设计应以某文化类型的形、色、意为基调进行设计,体现各文化类型的特点,取得设计的协调性、体现地方特色。

(2)元素的重构运用:实体层设计不应是各类要素的简单拼合,进行古文化元素的再创造运用,符号的抽象化处理等,讲究意趣与神似。

(3)现时性:实体层设计应体现现时性进行设计,一是体现满足现代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功能配置要求;二是体现现代元素的融入,包括新材料的旧材质表现等,即以新代旧等。

3.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主题设计

根据长岛海岛文化与文化元素的调查分析和文化特色的提炼,可以将北长岛的旅游文化特色主题分为海洋地质文化主题、海洋历史文化主题、海洋生活文化主题、海洋传说文化主题和海洋宗教文化主题五类。五类文化主题设计将囊括设计项目实体的设计和主题文化其他层次的设计(见表3):

(1)海洋地质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地质的自然神秘,表现地质物峻、雄、险与彩石灵秀的特征。

(2)海洋历史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表现古人类生活面貌和古人类技艺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古技艺文化的发扬热情以及艺术创作的灵感。

(3)海洋生活文化主题:以海洋民俗生活为起点,进行渔家生活方式的体验设计,以人的活动为设计主题,获得渔家生活情趣。

(4)海洋传说文化主题:体现传说文化的幻想主义倾向,采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展现和描述。

(5)海洋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宗教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神秘主义格调,增加宗教的渲染力,体现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海外华人侨胞的爱国热情和道家文化的清幽深远。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城市设计日趋丰富的时代,设计取决于内涵与品质。设计者总是试图通过一种方式去发现和展示某种独特的东西,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对具体对象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空中楼阁,而这一过程又极其复杂,充满了曲折性和难以预料性,需要设计师们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或许这也便是设计的魅力之所在了,鼓动着设计者们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想去发掘,一种文化、一个设计、一种品格,抑或一个奇迹……

摘要: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层次理论,结合城市设计零整互化和功能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北长岛为例,提出“文化主题—文化元素—抽离要素与文化意向—文化层次设计”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付薇.旅游经济与文化生态的关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52~53.

[2]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102~109.

旅游特色村申报材料 篇5

*乡地处老君山腹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境内自然景观荟萃,有我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有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奇特天象及“月挂红岩”的夜景等自然景观,市委、市政府将老君山确立为全市“一体两翼”旅游发展战略中的西翼,黎明旅游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世外桃源村(本都丁村、史夸丁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俗文化脱颖而出,具备了申报云南省第二批旅游特色村的条件。

一、世外桃源村基本村情

世外桃源村隶属于*乡黎明村委会,有农户53户,人口200人,均为傈僳族居民,国土面积有7569.21亩,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82亩,人均耕地2.41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旅游资源特色

世外桃源村位于洛玛底峡谷,黎明村委会石寨子组西边的沟壑中,一条溪流穿梭于奇峰丹石,层层转折,转出一道道瑰奇靓丽的景色,一村村诸如羊打脚、世外桃源村等如梦如幻的傈僳族村寨;沿溪而上,溪水随山石一回一转,路一回是一处美丽的景色,一个如仙境的村庄;水一转就是一座令人赞不绝口的奇峰,形成“曲溪百折,奇峰横卧”的迷人景色,举目四望,都被丹霞红崖包围着,丹霞纹理断层醒心明目,奇石无以数计,千姿百态。世外桃源村保留和延续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有最原始的穴居岩洞、也有傈僳族木楞房,这里每时每刻都被霞光包围着,早有朝霞,午有阳光直射丹霞赤壁的霞光,晚有晚霞,这里的一切生灵都在这美妙绝伦的霞光中生存。

三、区位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黎明这块神奇的土地备受世人关注,20xx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20xx年,老君山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xx年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君山旅游开发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老君山开发列为丽江旅游二次开发的重点;20xx年2月24日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在黎明乡破土动工,敲响了黎明景区开发的钟声。

四、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世外桃源村由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群众收入低,20xx年1月29日,市委书记和自兴同志率市县各级领导到我乡慰问调研,在世外桃源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会议要求把世外桃源村建成民族生态村,同时配套相应的项目资金。年内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投资4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7734个工,完成了石寨子小组至世外桃源村全长5.3公里的道路硬化,极大地改善了该片区8个村民小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投入1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改善了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为了在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内帮助社区原住居民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社区建设选择了世外桃源村的三户傈僳族民居为生土建筑绿色更新示范户,通过三户人家的建筑与环境更新改造,使原住居民的传统生土建筑通过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引入得到绿色的更新,在提升其功能的同时,提高生活品质,使建筑更加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同时为生态旅游的民居建筑改造更新提供示范;20xx月2月24日,参加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开工典礼的刘平副省长率省、市、县各级领导,亲自到世外桃源村进行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这些都为下一步该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景观特色 篇6

关键词:旅游场镇、定位、景观策略、黄水镇

1 特色场镇旅游的发展

1.1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由于场镇的人口规模一般不大,人为环境较少,具有优秀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宜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大多有青山绿水相伴,物种资源丰富,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景色秀美,春如滴、夏如梦、秋如醉、冬如玉,故有条件打造成为集避暑休闲、科普考察、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胜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纯朴好客的民俗民风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都具有特殊的市场吸引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风尚,文明、友善、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优越人文社会环境。

1.2国内短途旅游业的兴起

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有越来越多的短期休假日,旅游者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休闲度假游,选择周边州里地区出去游历的可能性较大。旅游者也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更加灵活和自力。越来越寻求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更乐意去那些比较独特的景点。

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类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城郊乡村旅游的兴起,以自驾车为主的悠闲短线城郊旅游成为周末休闲活动,甚至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游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并且乡村道路的改善,旅游类型从团队游向自助游转变,使特色场镇游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2 特色旅游场镇的定位

2.1服务范围的准确定位

确定旅游场镇的主要服务范围是规划的前提,过于夸大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更会使场镇的发展不堪重负度,破坏原有的平衡。而只是着眼于现在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估则会使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无序发展的隐患。以黄水为例,是石柱的黄水?重庆的黄水?还是中国的黄水?国际化的黄水?经过分析判断,黄水镇景观规划目标最终确立为“打造西部生态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

2.2服务对象的准确定位

旅游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变化,是介入的方式还是融入的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成功的旅游场镇不光为旅游者提供舒心的文化生态之旅,不光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更应带来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完善本土居民公共环境及设施的契机。

3 旅游场镇黄水镇的规划目标

3.1打造西部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黄水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县东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植被丰富,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黄水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太阳湖、月亮湖两大高原湖泊一湖秀水,满目青山,山林密布、溪流纵横、空气清新,富氧离子含量高,珍稀动植物较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对于万州周边及整个重庆市而言,石柱黄水的消夏避暑优势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10.4℃,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仅25℃,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所。

3.2打造宜居的场镇生活环境

黄水有着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纯朴自然的土家文化,但场镇中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却不十分完善。一个成功的旅游场镇不光为旅游者提供舒心的文化生态之旅,更要能为本地居民及周边城市因气候炎热在此消夏避暑的半定居式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优化及商业、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完善,使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

3.3打造特色城镇风貌

黄水镇是土家人多居住山区,以岩、台、湾、坝聚族而居,房屋多修吊脚楼,楼上有耍楼也称“杉栏子”。整个场镇不仅对旧有建筑外立面进行整理及修补,新建建筑也以吊脚楼、雕花木窗、仿明清古墙、烽火墙、悬挂物、灯饰、牌匾等土家族建筑特色作为设计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充分利用到街道家具的设计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

4 设计策略

4.1设计手法

4.1.1以点带线

根据黄水的城镇肌理状况,设计中不主张拉通式的打造景观轴线。而是通过对每条轴线上入口、转折、高潮等各个节点的精心设计,形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景观系列,从而达到以点带线的设计目的。

4.1.2以点带面

镇区分为三个景观展示区,即民俗景观区、文化景观区和自然景观区。分别在三个景观区内整理出几个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不仅形成张合有致的空间节奏,也使不同功能空间层次分明。

4.2清晰的城镇景观结构

4.2.1场镇边界空间界定

边界往往是视觉的敏感地带,是人们心理视线停留的区域。尤其是几个入口是进入场镇体验的开始。以牌坊的方式作为标识进行入口空间的界定,以传统的形式将黄水深厚的文化气息进行传达。

天际轮廓线就是一种竖向的边界因素,对山地城镇景观特色的创造具有积极的作用。结合沿街建筑的高差韵律变化,对天际线不利地段尽量通过植物对其进行遮挡和弥补 ,或增加透景视线 ,或利用建筑高度改造限制。 在东南方向的边界界定上,通过富有山地小城镇特色的边界来界定城镇的范围。在建筑与周边森林的过渡上尽量“模糊”城镇与周边森林的边界,使边界景观的过渡更加自然。在西北方向的边界界定上,通过对月亮湖的利用,形成城镇的水际边界。

4.2.2街道次序的明确

对城镇道路在功能上分为迎宾大道、生活道路、休闲游览街道,形成明确的城镇街道秩序。各种不同功能的街道,在景观设计上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城镇丰富的道路景观。迎宾大道是黄水镇等级最高街道,外来游客从迎宾大道进入,两边主要是商业空间是整个场镇的第一形象窗口。生活道路和休闲游览街道主要满足场镇内的日常出行,塑造富有生活气息的,亲切自然的街道形象。

由于黄水镇的高差不同,所以门面与道路的高差解决没有统一规划,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3配套设施完善

4.3.1旅游者的半定居式模式

特色场镇旅游景区要适应自助游的发展趋势,重点吸引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并对景区整体规划做一些调解。比如说,景区配备泊车场及相关设施,或者在景区内建立自驾车休闲广场,专供自助游的游客使用,保证游客的安全和有足够恬静的空间。

由于黄水周边城市夏季气候较为炎热,特定生态气候下的家庭出游、日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也要求黄水的相关配套设施学要更加完善。

4.3.2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空间的缺失

目前黄水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闲空间及设施都比较落后和缺乏,改善黄水的人居生活环境也是这次设计的重点。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不同休闲活动需求,提供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对民居中废弃庭院的景观改造,利用良好的空置林地资源塑造出可供休息停留的休闲空间及相关设施的完善使其成为小型的林盘绿地公园。规划建设可以提供较大规模居民活动的休闲活动广场,将民居中废弃的庭院空间及宅间空地改造成小型的休闲活动交流空间,有机穿插宅间绿化。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使黄水成为宜居、和谐的旅游城镇。

4.4旅游氛围的营造

4.4.1突出自然生态环境

在维持现状生态格局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因子,在植物方面选用本土植物,选择自然环保的建筑材料,通过现代生态学方法和生态技术的运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对现有的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的绿色屏障,现有的几处小片未开发林地,及整块的湖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谨慎处理,形成城镇的生态绿廊、中央公园、林盘绿地等有序的景观层次。提升黄水镇的景观价值,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色景观环境。

4.4.2突出山水城镇景观格局

黄水群山环抱,湖水粼粼,自然山水格局良好。通过对景、借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将原有的自然山水融入其中,形成丰富的城镇景观游憩环境。通过对月亮湖、中央公园人工湖水及丰富地下水的运用,营造亲切宜人的水景,形成有山有水的城镇格局。

4.4.3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黄水位于土家族聚集的核心地带,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挖掘土家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如白虎图腾、西兰卡普织锦图案等,运用到如景观小品、公共艺术、街道家具、铺地等城镇建筑、景观元素之中,通过符号的视觉观感形成较为直观的文化体验,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符号。并规划设计土家民俗文化活场地,引入特色的土家族活动,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

5 结语

对于场镇景观规划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找到适合场镇发展的规模定位及功能定位。其次,完善功能设施不仅包括街道家具等各种公共设施的完善,更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不同休闲活动需求,通过对民居中废弃庭院的景观改造,弥补场镇缘由原有生活可休闲空间的缺失。最后,在对场镇肌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物质环境整合的同时,更须注重于对从肌理构成中提炼出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场镇中的社会阶层进行整合,以加深居民对传统场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唐淼,重庆传统场镇的建筑与环境特色,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 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4]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河西武威旅游特色研究 篇7

每一个城市都在历史中形成, 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 集中反映了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由于名城的民族风俗之不同, 文化环境之差别, 加以历史的积淀, 遂形成了自己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风貌。武威城市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 其主要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以皇娘娘台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目前, 武威发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20多处。其中, 黄娘娘台、无坝山、王景寨、海藏寺、磨嘴子、南营青嘴湾遗址的发现, 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城高15KM的五坝山遗址墓葬中发掘出一批极为精美的彩陶, 属马家窑文化 (甘肃仰韶文化) 在河西地区的新类型。城西北的海藏寺旁边, 分布着距今约4000年的两处新时期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即黄娘娘台和海藏寺齐家文化遗址, 前者经过四次挖掘, 以发现房屋九座, 窑穴56个, 墓葬88座, 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壁和玉壁, 说明当时作为交换的货币已经普遍使用。特别在这里还有成人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 是该遗址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发现, 其中红铜器为我国迄今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皿。

二、以铜奔马为代表的古都文化

建国以来, 武威出土了大量的汉晋简牍, 如磨嘴子和旱滩坡汉墓中发现的《仪礼简》《法令简》《医简》及“旱滩坡纸”、丝纺织品漆器等, 足以证明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 发展并广为传播。1969年在武威城北雷台发现一座魏晋时期 (一说为东汉晚期) 大型砖室墓, 出土有金、铜、铁、玉、骨、漆、陶、石等器物数百件。其中最突出的是铜奔马, 它神态逼真, 造型优美, 以高超的艺术价值享誉世界, 现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也是象征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城标。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 在前凉建都姑臧时曾多次筑城。其规模类同于北魏旧都平城、新都洛阳, 并为隋唐长安城的营建所继承, 形成了古代都市建筑的新格局。

三、以罗什寺塔天梯石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

坐落在武威北大街的罗什寺塔, 是为纪念鸠摩罗什到姑臧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东晋太原十年, 前秦吕光迎西域龟次兹国高僧到姑臧讲经。相传罗什寺旧址即鸠摩罗什讲经之处。位于武威市南约40的天梯石窟, 始创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 (401年~432年) , 距今已1500年, 早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石窟开凿在红砂岩的崖壁半腰, 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 至明、清亦称为喇嘛教寺院。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均由敦煌博物馆保存, 现残存洞窟三层, 大小佛龛17窟, 位居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窟, 残高约30米宽19米、深4米。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 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凉州模式”之称。

四、以西夏碑为代表的碑碣石刻

武威碑碣闻名全国, 他们充分反映了武威在各民族交融中所酝酿的辉煌文化。仅文庙内历代大小碑刻就多达50余块, 诸如西夏碑、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 即西夏碑。它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 (1094年) , 碑文正面西夏文, 背面是汉文。1963年, 西夏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以文庙为代表的明清建筑

文庙位于城东南隅, 约占地15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建立于明正统二年, 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其规模壮伟宏耀, 为“陇右学官之冠”, 富有我国古建筑庄严雄伟的特色。位于城区东北的大运司古钟楼, 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 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张天锡所建造。明洪武十六年, 日本曾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 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 并主持募化重修, 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庙, 颇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 武威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两重涵义, 它代表着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北, 是有别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地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边缘文化”。其最根本的属性, 是汉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草原文明, 中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对于武威历史文化特色的概况, 可统称为“凉州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开发初探

[2]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1

[3]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9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申亚出版社, 1999

[5]马勇舒伯伯:区域旅游规划.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3

[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 篇8

1 建筑风貌

古城西安的建筑风貌主要形成三大类别。(1)在旧城区域,建筑风格主要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建筑高度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护西安的历史建筑不被现代新兴建筑的面貌所淹没,尤其是古城钟鼓楼区域,除了尽力保护修缮钟楼和鼓楼的历史真迹之外,它们周围的其他建筑也尽量以一种“低姿态”来避免宣兵夺主,同时合理运用唐朝建筑或其他传统建筑符号来呼应以及强化此区域的传统韵味。(2)在一环至二环之间区域:城市空间与旧城风貌相协调,建筑高度也有一定限制,建筑风格结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既有传统特点,又有时代精神的建筑风貌。(3)在二环以外区域: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时代气息较浓厚,但建筑色彩仍采用灰色调以展现西安古城的特点。

2 城市主色调

城市主色调由灰色,赭石色,土黄色等组成。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都是以灰色为主,明清传统民居也以灰色为主。黄土高原地区的地方色彩就是土黄色,灰色和土黄色两者的调和色是赭石色。西安古城墙内街道设施主要采用古朴、自然,厚重、沉稳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作为主材,同时添加结合一些高彩度高明度的现代材料作为辅材,在体现城市古风貌环境的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3 建筑小品及雕塑

(1)传统元素:西安的建筑或者是街道,都可以随处可见其本地的传统特色,因为在这些地方的设计中都大量采用了古代传统的造型符号。与地区的历史传统呼应。比如大雁塔和钟鼓楼,多种元素符号都诉说这这个地区的古文化韵味和历史的辉煌。

(2)色彩表现,以城市的主色调为主,街道设施色彩服从整体色彩。材质:为了突出城市的传统文化韵味,陶制,木材,石材等材料运用的较多。就拿大雁塔景区的铺装来说,基本为石材,人行道辅以陶瓷。这几种材质都给人带来古朴亲切之感。以呼应城市给人的历史厚重和久远。在石料和陶瓷上辅以中国传统特有的书法地雕和几何装饰纹理,创造出特有的古文化氛围。

4 街道景观及绿化

(1)以钟楼为中心延伸的四条大街,同时是城市形象的代表。①东大街:全长约2150 m,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闹街。行道树为国槐,夏天时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为东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提供了较好的遮荫效果。②西大街:全长2767 m,街道两侧商铺以2层为主,3层退台,仿古风格。道路绿化种植国槐,栾树。栾树的夏秋的花和果能为西大街带来无限生机和美丽的景观。行道树的种植池形似古时房屋门窗花格图案,也与西大街整体设计风格协调。③南大街:全长1069 m,是城内四条大街最短的,是西安城墙内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一条大街。行道树为银杏,分车带绿化以一年生花卉为主,并采用花钵作为点缀。④北大街:全长1940 m,宽5080 m。行道树为国槐,分车带内的绿化采用以矮灌木和花卉为主,并运用立体绿化。

(2)二环路是西安城区与外围地区的分界,担当城区的门户形象。①东二环:中央分车带种植的植物有玉兰,紫叶李,月季,紫叶小檗,小蜡等。两侧人行道上用悬铃木做行道树。②西二环:中央绿化带种植紫叶小檗,紫叶李,月季,小叶女贞等。两侧分车绿带灌木种植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大叶女贞,连翘等,人行道行道树为悬铃木,规格普遍较大。③南二环:全长约11.9 km,中央绿化带宽约30 m,可以成为二环路上一条美丽的生态化绿带。绿化带植物配置上,用草花、灌木、乔木组合成美丽的图案。两侧的分车绿带内种植小蜡。人行道上种植国槐,南北人行道两侧也有绿化。④北二环:中央分车带以多种灌木等植物做纹理种植。人行道上种植悬铃木。在南北人行道两侧,各有宽约15米种植大量植物的绿带,在人行道内侧可以发现有大片乔木,在其前面种植有灌木,灌木前为宽度为3m的绿地。北二环作为西安一条车流较大的道路,设计以大规模城市绿带的出现,即可以美化沿路景观,又能改善北二环周围的生态环境。北二环未央立交下的绿化是非常有特色的,不仅绿地面积较大,而且植物种类丰富,并且形成各式各样的花纹形状。给来往车流上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的视觉景观。

(3)环城公园,围绕古城墙修建而成,承担展示西安城市形象的功能。借城墙,护城河等人文景观,在绿地内种植内种植大量植物,而且植物种类及植物组织形式等丰富多样。环城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既美化了古城墙,又给周围居民带来了休闲健身的去处。

上面介绍了西安比较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几处重要地段的街道景观及绿化。但也有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1)西安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其绿地景观破碎化严重,绿化水平整体偏低。(2)绿化空间分布不均:在主城区的绿地明显缺乏,二环内稍微良好一些,有几个大的公园绿地,但点,线状的绿地明显缺乏。在一些新建区域,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曲江新城等会有一些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及线状绿地景观。(3)少数的大型绿地彼此之间缺乏绿色廊道连接,连接性整体性差;(4)城市植物种类稀少,重草轻木,植物在渐渐减少。

西安作为历史名城和文化古城,其城市景观非常有特色,同时吸引了国内外旅客的慨叹。

参考文献

[1]段汉明,王镇中,杨小龙.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理念的转变——以西安城市景观建设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348-349.

[2]雷一东,唐先华.城市景观建设与管理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39-43.

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 篇9

关键词:校园景观,特色景观,营造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文化机构, 是科学文化的聚集地, 大学校园景观应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应具有不同于其他绿地系统的特色景观。新时期大学校园改扩建及异地重建校园蓬勃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景观趋同、均质, 校园景观缺乏特色, 这些成为困扰景观设计师的难题。那么如何在众多的校园景观中 保持自己的特色, 形成本校的个性景观?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景观既要美丽如画, 又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既要有区别于其他绿地系统的特色景观, 又要有区别于其他校园景观的特有景观, 这样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

1 哈尔滨市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现状调查

1.1 现状调查

基于对大学校园景观特色的研究, 我们对哈尔滨市几所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 现将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主要调研对象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校区、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校园景观特色突出, 校园景观文化氛围较浓, 漫步校园之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大学文化气息和校园历史文脉。在校园里, 路侧绿地中别致的标识语牌——传承延安精神, 再创世纪辉煌, 向学生及游人传达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博学慎思, 参天尽物标示了黑大的校训;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传达了大学的文化精神。图书馆前沙曼杨柳景观表征了黑大建校的历史文脉。校园中雕塑小品、题刻、碑记随处可见, 文化氛围浓厚。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景观特色性较突出, 船舵雕塑传达了校名发展史——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校园建筑中西合璧, 飞檐碧瓦, 气势恢宏, 多处为保护建筑, 建筑成为校园景观特色之一。校园干净整洁, 校训“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醒目的题写于校门前。校园景观的另一特色为校园的路名, 校园内8条主要道路, 紧密围绕本校性质进行命名, 其中围绕军工操场周围4条道路名为东海、南海、北海、西海, 反映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另外4条道路陈赓路、世昌路、奥列霍夫路、郑和路, 以与校园历史及学校特色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 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和特色。第三特色为校园内的雕塑, 四大人物雕塑分别为陈赓、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铜像, 另外还有船舵与锚雕塑, 将工程大学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悠久, 校园环境优雅, 绿树成荫, 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 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 建筑成为医大校园景观的重要特色之一;医大校园内有大量的柳树、榆树, 这些树木树龄较大, 生长健壮, 形成了浓郁的树荫, 宛然一座坐落于森林中的大学校园。成为医科大学校园景观的另一重要特色。白求恩、李时珍塑像耸立于林间空地, 突出医大的院校性质。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 建校历史悠久, 是一所以理工为主, 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 多学科的国家重点大学。但校园景观建设平平, 未能充分体现哈工大历史文脉及学校性质, 缺乏校园特色景观。

哈尔滨师范大学南校区是师大老校区, 校园入口处置石, 一面题刻“问学”, 另一侧题刻“师道”, 彰显了师范大学的特色, 校园其他景观特色不明显。

东北农业大学建校60年, 历经三迁校址, 三更校名, 最终于哈埠八景之一的遁园即马家花园上建成现在的校园, 校园地势平坦, 校园景观平平, 对马家花园历史文脉的挖掘不够深刻, 校园特色景观以五谷园为主, 突出农业院校特色, 园内点缀石磨、犁等小品, 体现躬耕文化, 也形成了农大校园的特色文化——五谷文化。

1.2 存在问题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 目前哈市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总体状况较好, 但个别地方存在问题, 致使大学校园景观特色不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校园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

植物能使空间更易被认识和辨明[1]。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绿化植物的选择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乡土树种, 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但植物并不是孤立的, 而应和其他园林元素搭配起来以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2]。在校园景观营造中并未从植物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出发, 利用植物形成的空间意境创造特色的校园植物景观[3], 例如:我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老师学生众多, 桃李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一种特征, 应该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充分的挖掘利用。

1.2.2 新校区建设较好, 老校区管理较差

随着扩招及大学城建设的发展, 各大学纷纷对校区进行改扩建或者异地另建新校, 新校园景观环境优雅, 而老校区管理较差, 景观现状不佳, 对老校区传统及特色的继承与发展不够充分。

1.2.3 校园景观中对院校性质表现零散, 无系统性

我国高等院校, 按照学校性质可分为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两类, 专业院校又可分为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军事院校及医科院校等, 调研中所选几所院校分别为不同性质高等院校, 其中各校校园景观基本能够体现本院校性质, 但表现较零散, 没有系统性。对学校办学特点的提炼不够充分。

1.2.4 历史文脉传承不好, 对文化挖掘不够深刻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人们对待过去的态度, 只有拥有历史, 一个城市才能显得厚重, 同样只有拥有历史一个校园才能更加美丽, 校园景观是历史文脉的外在表现, 在校园景观营造中应该更多的挖掘校园的历史文脉, 以突出校园景观的特色。

2 大学校园的特征

2.1 大学的文化特征

大学乃传承文化, 教育后人的场所[4]。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浓郁的文化性, 具有更强人文性, 其特征概括起来为“文、雅、序、活”。

“文”即文化。步入大学校园, 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 这是区别于外界环境的重要特征, 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的灵魂, 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精神炼炉。因此不仅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更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营造科学与人文的校园。

“雅”即雅致。学生的语言文明, 行为规范, 举止高雅, 无论参加任何活动, 都能做到文明礼貌, 举止高雅。

“序”即有序, 遵守纪律。学生行为严格遵守学校规范, 学习生活有序进行, 精神饱满, 学校一切活动井然有序。

“活”即活跃。学生是祖国的生力军, 无论到何时都是最充满朝气的一代, 富有创造力, 校园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

2.2 校园空间的特征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校园空间因此就成为了学生生活、交流、学习的空间。只要天气条件允许, 课间或课余时间, 大学生约会、学习、讨论问题、娱乐等活动都是在户外空间进行的, 而校园空间区别于其它空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学习的空间。因此, 大学校园景观在设计上要满足作为学习空间的功能。

2.3 校园景观的特征

校园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的重要特征是, 它除了具有美化校园的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从构成上讲它包含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从功能上讲它还具有教育意义, 从景观、文化、人之间的关系讲, 它更能体现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文化物化为景观, 景观又具有文化内涵, 人通过景观感知文化。

3 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含义

校园特色景观主要包含两层的含义, 一是区别于其他景观的特色, 即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要体现大学校园的特征, 这种特色景观要突出大学的文化特征, 大学校园空间及景观的特征, 要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二是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特色景观, 校园景观除了要具有大学的特色景观外, 还要充分挖掘本校的特色景观, 可以从校园的历史文脉、院校的性质、办学特色、重要的历史人物等方面进行提炼。

4 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

4.1 校园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 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以及植被条件。自然环境是景观的基质,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则, 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植物本身的文化内涵, 利用植物创造不同意境的校园景观。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要从地域性原则出发营造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校园景观。

4.2 校园景观体现大学精神

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历程中, 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5]。大学文化是大学校园区别于其他绿地系统的重要特征, 大学特色景观的营造以文化特色原则为指导, 将大学的文、雅、序、活四大特征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营造中充分的展现。

4.3 校园景观体现院校性质

在我国,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的性质, 营造不同的校园景观成为一个重要原则。如东北农业大学依据农林院校的特色, 建造了五谷园, 并形成了五谷文化。

4.4 校园景观体现历史文脉

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从小到大, 从简陋到辉煌, 这一系列历史中总有值得回忆和纪念的, 可能是校园发展中的历史人物, 一个很不起眼的地名, 或者是一块石头, 这些简单的事物承载的是一个校园的历史, 记录的是一个校园发展的历程, 是校园发展中的特色历史文脉, 是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 因此, 特色历史文脉成为校园特色景观营造的重要方面。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外著名学府, 校园内浓郁的历史氛围, 是老校园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 体现了校园的独特性。

4.5 校园景观展现科学技术

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源地, 科学技术不仅体现在室内的学术交流, 大学校园景观也应成为科学技术展示的场所, 让学生生活的空间充满科学文化的氛围, 达到耳濡目染的教育目的, 渲染浓郁的科教氛围。

5 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 要突出特色性, 就要求校园景观的营造要遵循地域性、文化性、文脉性等原则, 在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 创造既要符合大学校园特征的, 又要体现本校的历史文脉校园景观。

参考文献

[1]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M].曹礼昆, 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111.

[2]陈文术, 肖海苏.试论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营造[J].山西建筑, 2007, 33 (4) :342.

[3]邱玉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7, 24 (2) :76.

[4]高智华.现代校园人文景观营造[J].广东园林, 2007 (3) :32.

旅游景观特色 篇10

一、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是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 有利于扩大内需, 特别是消费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9年, 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从50%下降到35%,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 “十二五”规划“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消费, 而且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 可以直接扩大消费需求;同时旅游消费还是多层次消费、可持续消费, 有利于带动其他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 形成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综合效应, 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广受欢迎的旅游供给形态, 旅游名镇村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 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2010年, 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仅为43%,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旅游名镇村超越了依托自身力量发展服务业的思路, 而是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业来引入外部资源, 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 大大拓展了镇村服务的对象, 使得旅游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比如, 如果没有旅游业的话, 许多乡村、小城镇很难支撑大中型超市、较大规模餐饮的发展。因此旅游业不管是对于乡村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还是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有积极意义。

(三) 有利于缓解城乡差距

2010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1, 其绝对差距达到13190元。城乡差距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的主要特征, 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要真正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 除了“输血”以外, “造血”更为重要。旅游名镇村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乡村的资源, 使得农民能够直接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 是以市场为动力的重要“造血”渠道。此外, 没有发展旅游业之前, 乡村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 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城市通过“抽血”方式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乡村的凋敝。村镇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 城市居民成为其主要的客源群体;而城市居民通过前往乡村的旅游活动也形成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二次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旅游名镇村, 体现的正是“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方针, 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缓解城乡二元对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一)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看, 无非两种形式:一是离土又离乡的转移方式, 一是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前一种方式主要是借助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 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应该看到, 这种转移方式也引发了大量问题。比如, 多数农民辛勤工作只能获得维系生存的微薄报酬 (用于支付子女学费、医疗等日渐增长的费用) , 多数农民无法成为城市居民等问题, 大大降低了其幸福的指数, 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民的下一代依然没有“翻身”的机会。此外, 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也使得农民外出打工风险加大。这也意味着单靠这种方式不同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可靠的载体。通过发展旅游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在景区 (点) 发展找到想要的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可以利用村镇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兴办“农家乐”等多种方式, 提供有特色的旅游休闲服务;还可以从事与旅游商品相关的生产与销售来获得更多的非农收入。未来随着旅游名镇村吸引游客数量的增加, 这种转移方式对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比如, 云南省丽江的束河古镇, 通过旅游开发, 直接为小镇农民提供了导游、保洁和绿化等140多个工作岗位, 并间接解决了四、五百个农民的就业问题, 让群众得到实惠。可以预见, 如果旅游业达到相当的规模, 我们甚至可以不必达到多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三农”问题。

(二) 是对单向现代化的平衡和调节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 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和规模都大为提高, 这使得多数人都相信现代化是通向人类幸福的唯一路径。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 人类物质的欲望被极大的调动起来, 评价人价值的标准越来越简化为财富的多寡。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 大的似乎就是好的, 多的似乎就是美的。在中国, 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成片的厂房一度也被看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现代化的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不需要反思和重估。旅游村镇的出现使得对现代化的反思进入普罗大众层面。当游客沉浸在田园风光之中的同时, 必然不自觉地会对城市生活进行反思;当游客在旅游中放松身心的时候, 自然会想想挣钱是否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无论是在桂林的阳朔, 还是在丽江的古城, 都有不少的外国游客因为最初的旅游而最终成为小镇乡村上的居民。正是旅游村镇这种与“主流”现代化路径不同的方式为人类的平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张力, 或者说使得人类有了反思自身发展的一个样板。

三、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是保护乡村文化本底的重要载体

(一)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不是抽象的, 其存在需要通过建筑等物质载体和文学、音乐、风俗等非物质载体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在乡土社会之中, 据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调查, 我国文化保护单位约有7万个, 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农村。因此可以说,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 文化多样性的根基也在农村, 因此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保护中国文化的根源。由于西风东渐, 中国传统文化曾一度面临被全面解构的威胁, 近来虽有传统文化复兴的倾向 (比如国学重新受到关注) , 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挖掘与传承不够, 文化复兴缺少有力的支撑。旅游名镇村包含了众多有形和无形的传统文化资源, 因此发展旅游名镇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传统文化被重新发现和受到关注的过程 (比如, 纳西古乐通过丽江旅游的发展而得到保护并实现了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 旅游村镇的旅游业越是发达, 当地经济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 当地民众对民族和地区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就会愈来愈强;在大力保障当地的文化的同时, 旅游的发展还会促使当地民众重新挖掘、整理、更新和完善濒临绝迹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另一方面, 随着旅游的发展, 原先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会逐渐增强本地的文化自信。而旅游的发展, 可以提升村镇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 在旅游发展的市场上赢得尊重, 这也会增强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反过来也会提高广大人民参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有利于新文化创造和推广

与其他文化交流方式相比, 旅游活动的优势十分明显:首先, 它是一种人群与人群之间的直接交往, 而不是以文字、有形物品等形式或者以个别人为代表的间接沟通或信息传递。其次, 旅游体现着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交叉和渗透, 其中不同文化主体间的沟通内容涉及甚广, 几乎无所不包。再次, 旅游是和平的交往, 是人类最理想的交流方式。由于旅游可以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文化火花, 因此旅游名镇村实际上处于城乡文化交流的前沿,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创造新的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外, 我国乡村地区既保留了大量传统的文化, 但同时也非常缺少现代文化。虽然有部分学者理想化地希望让一些边远地区的居民保持与世隔绝的生活来保存文化的原生态性, 但是这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名镇村,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旅游村镇给当地居民接触现代文明提供了机会。这种接触促使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进行“扬弃”, 进而实现文化的发展。

四、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是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

(一) 有助于平衡环境保护和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 保护生态环境除了要通过环保技术提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外, 同时要限制不适应发展工业的地区或者发展工业环境成本很大的地区发展工业。由于这些地区多数集中在乡村, 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仅靠国家财力补贴很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些地区, 就必然面临兼顾国家生态战略和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国家通过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地缓解了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恶化的问题, 但是由于相应的生态补偿有限, 这就要求这些地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对当地居民而言, 如果无法通过“砍树”获取收入, 就只能通过发展旅游, 用“看树”来实现发展。比如, 湖北神农架林区的木鱼镇, 在伐木经济受阻以后, 发挥山区环境优美的优势, 通过挖掘巴楚文化的历史气息, 已初步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小城镇, 已逐步成为湖北省“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上的节点城镇、游客集散地, 取得了社会和谐进步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效益。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1282万元。

(二) 增强环境保护动力

旅游特色村提升改造模式 篇11

项目背景

因地处山区,村庄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同时,由于毗邻水库和河流,郭家沟村呈现出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水乡特色。山水相依构成了郭家沟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至2011年底,郭家沟村共有居民51户,全部为农业户,常住人口177人。村中经济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年产值近200万元。郭家沟村的总面积为109.7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5.34公顷。村民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村中部,周围被林地和园地环绕。对外交通经由村南的马营公路。

郭家沟村的优势在于,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现状建筑物多为典型的北方乡村民居,高度均控制在一层,屋宇俨然,为改造提升为度假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村内人口不多,也为开发管理带来了便利。

项目整体开发策略

本项目的愿景是把郭家沟村打造成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北方民居改造典范,开启天津市国际化世外桃源先河。这里将创建集休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品位度假村;体验休闲、返璞归真的家庭生活旅游;提供安全、高档、聚集交流的配套设施。

必须认识到,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和环境的改造,也在于营销的策划、广告的推广和统一严谨的管理。因此,整体开发策略可从设计、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来探讨:

1设计策略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首先通过设计对村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将在环境、景观、建筑、室内和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多管齐下。第一,提升村庄整体居住环境,规整农田、水系、道路等;第二,塑造景观体系,配以适当的植物种植;第三,修缮现有建筑,对少数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重建;第四,为每一座住宅配置现代化高品位室内生活设施;第五,增添公共设施,如游客中心、酒店等,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并引入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2.统一管理策略

成功的管理能够合理调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郭家沟度假村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人员及村民的管理与培训;监督餐饮原料、制作和善后工作;大力进行度假村居住环境的管理,消除脏乱差;重视度假屋房间与院落维护,保证游客的舒适;同时采取相关手段,抓好安全管理。

3.整体营销策略

项目的落成并非终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市场运营,打响郭家沟旅游特色村的品牌,将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营销策略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有的放矢;需要采取恰当的市场推广方法,重视广告与宣传工作。我们建议多多开展能够反映郭家沟村特色文化的项目活动,如节庆会展等,提高知名度,凝聚人气。另外,营销计划的开发与执行也是重中之重。

规划重点

依据本次规划,郭家沟村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六区,三节点:一轴指由道路水域及景观组成的景观轴线,三节点为入口节点,村庄活动中心、水坝娱乐中心,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观光区、野趣观赏区、乡宿区、文化观赏区、大坝娱乐区、山体及农田展示区。

本次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整体环境改造

乡村现有农田区域、植被、水域、景观设施是重要景观资源,我们将采取保护加提升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整合农田区域,规整农田种植,引入农事活动项目;梳理现状植物,依据区域特色进行补种、移植,以植物突出地方种植特色;打通水系,保证水域的连续性,融入活动提高水利用功能价值;整合景观元素(石碾子、名木古树、古井等),运用不同景观元素搭建特色主题的活动场地;设计开放空间,在视线节点处保留足够的空间廊道,满足景点的可视性及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在连续的绿廊处,适当打断局部绿廊,提高节点可视性。

当地文化元素的运用,当地文化元素分为人文元素,和自然元素,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地域特色。找出区域内的特点所在,这就成了自然元素,在郭家沟,在北方的山体中,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河,形成了郭家沟的自然特色。而自然特色的形成又是由于上世纪的人工坝所产生,这就在自然特色中加入了人文元素,由此强调了地域特征。单纯的人文元素, 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建筑元素组成,在郭家沟的项目中,地域历史文化比较短,主要体现在生活文化以及建筑元素上,生活文化主要由农耕生活文化和民间艺术组成,农耕文化,当地老百姓为了抵御山体滑坡泥石流对作物的影响,修建的挡土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当地的景观元素代表。

2.道路专项规划

道路作为景观资源之一,应当整合周边景观植物、材料、设施,并结合特色绿廊道路,营造整体景观效果。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规划构建道路景观廊道,设置标识牌,引导游客。另外,生态技术的引入是设计亮点之一,道路两侧设生态排水沟,道路向两侧排水,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又可用于雨水收集利用。

3.水系专项设计

对水系的改造从梳理河道开始,针对河道需求以深挖、拓宽的方式将河道水流串联起来。并且设置滚水坝,保证枯水期水量,满足用水需求。继而在水塘下设置暗河道,定期换水;最后还需增加景观河道,铺设卵石,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

4.庭院景观设计

本着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的宗旨,我们对院落景观进行梳理,对现状材料、植物、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新颖的手法,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景观小品,凸显院落地域特色。

5.建筑改造

在建筑改造上,本次规划将着重保存传统北方民居形式,置入新元素新技术,实现修旧如旧,新老并置,新融于老,老并入新。

在村里原有老房屋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老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固和精心修整,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元素,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在另一方面,用新颖的设计手法改造原有老房屋,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新技术手法进行表现,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重新包装利用,在建筑中融入新的文化。对于部分状况较差的建筑,在户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重建或翻旧,重新改造结构和功能划分,提升建筑品位和外观,与度假村整体建筑群保持风格的一致。

与外部改造同时进行的是建筑的室内软硬装饰设计,用现代化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加上高档品位的艺术装饰品,营造不同的中西方生活氛围。

另外,规划还将兴建一批新的公共建筑,包括入口建筑、度假中心建筑和水上中心建筑,在建筑风格与材质上均与已有建筑保持和谐一致。

6.经济性农作物种植

郭家沟在未开发之前,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果树(以栗子树、苹果树为主),经济效益低,对于改造后的高成本运营不成比例,这也是很多乡村旅游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旅游观赏的前提条件下,采取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根据郭家沟的土壤条件,我们与下营镇政府选取了金银花、丹参作为主要经济作为,整个村子1031亩地种植了金银花和少量丹参,与山东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打造中国金银花科技博览园。下一步,郭家沟村将陆续打造金银花主题公园、金银花品种展示园、金银花盆景园、金银花迷宫等一系列主题景点。游客在郭家沟村不仅可以欣赏金银花,同时还可现场采摘、加工等,将成为郭家沟旅游的又一亮点。充分解决了后期自身高成本运营问题,而且在景观上增添了参与性,满足了旅游、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结论

通过我们团队1年的努力郭家沟已于2013年10月份正式运营,为建成后的实景相片,目前郭家沟旅游项目运行良好。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郭家沟村的北方民居和村庄风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浪潮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如何平衡建设与保护,同时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探索的乡村提升改造新模式,在充分研究当地特色、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和建筑风貌,对郭家沟村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治理,对老建筑进行修葺和改装,维持北方民居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地域风味;同时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增补新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并利用周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水库、山体等生态优势,结合多种管理、营销措施,推出高品位的、能够承载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篇12

20世纪, 城市化与全球化走上历史舞台,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 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们对美观、洁净、健康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 全球的城市绿地建设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尝试中, 经历了从“城市公园运动”到“田园城市”, 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 从“山水城市”到“生态城市”的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绿地景观的营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大致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前的“特色丧失”, 和绵延甚久的“特色趋同”两个阶段。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未来的20年中, 中国每年将有一千四百万人涌入城市, 可以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能与中国相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特色景观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源泉与结晶, 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 更能为城市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如何通过特色景观的营造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已然成为了当今景观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未来一个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 特色城市绿地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属性

城市绿地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引用建设部《园林术语标准》中对城市绿地 (urban greens Pace) 的狭义描述, 即“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 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 被用来描述所罗门皇城 (耶路撒冷) 的瑰丽景色。因此, 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是指城市景象, 是人们对安全和庇护之地的憧憬, 从这种意义上理解, 景观的设计与创造, 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建造。17世纪到18世纪, 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创造者们所采用, 此时的“景观”, 在园林设计者对美学追求的思想模式下, 成为了描述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景象, 是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 这种理解也为后期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思想来源。景观一词, 看似简单, 却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那么何谓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特色景观的属性又是什么?

所谓特色, 就是具有明显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突出的特征, 特色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绿地景观特色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中的景观而体现某一特定城市区分于其他城市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和个性魅力的独特风格。这种城市间的区别体现出特色景观的第一个属性——相对性。论及一个城市的景观是否具有特色, 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或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把它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用科学辩证的思想来看, “特色”既是个性, 而个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个性永远与共性密不可分, 没有共性, 就无个性可言。个性蕴含在共性之中, 而又与共性相区分。就像提到中国, 人们就会联想到长城;可是说到长城, 有的人会说嘉峪, 有的人喜欢山海, 而有的人就念念不忘玉门;也仿佛提到江南, 游客的第一印象是水乡, 而说到水乡, 有人会赞叹乌镇, 有人则留恋南浔, 还有的人则向往西塘和同里。这就是在共性中生存的个性, 既有美感、生态、文化等要素作为共性贯通, 又各自展现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特色景观的属性之二, 是它的整体优化性, 或者说群体优化性。首先, 城市特色景观大部分表现出群体效应, 是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群体所表达出的审美特征。当然, 也存在着一部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大体量景观单体作品成为特色景观的实例, 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巨型雕塑——“五月的风”。但景观单体成为城市特色景观必须要求景观小品、或是景观建筑在量和质上达到一定的规模或高度, 这样才能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 城市特色景观又体现了优化效应, 即城市景观特色产生于城市特色景观群体组合而成的最佳效果, 这种群体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的景观集合原则。若城市种存在一些特色景观, 但却零星分布, 相互间缺乏联系, 缺乏互补、烘托、强化等美学效应, 或者说缺乏有机的组合, 甚至相互冲突, 这样的城市景观即使做的再出色, 也是事倍功半, 难以体现城市整体的景观特色趋势。

特色景观属性之三, 是它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城市特色景观首先作为景观而存在, 这就要求它的基本的美感和生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为特色景观。必然具有在同一时间点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城市、地区的景观特色存在。特色景观的文化内涵, 即在它的物质表面下, 设计师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景观所要述说的故事、所描述的历史, 才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绿地的根本所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是针对时间维度的定义, 要求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能代表某一阶段城市的特征, 并能被关注、赞赏并保留至后世之子孙, 这样的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就必然要求景观绿地建设能将传统和现代统一, 并使之贯彻到城市的景观空间中去, 使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2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建设的原则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 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 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吴良镛教授的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时, 中国在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下, 城市景观设计的极度困惑。而如今, 艺术处理手法已经日渐成熟, 生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的情况下, 面对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冲击, 若想塑造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的特色绿地景观、提高城市形象, 应该遵循和把握的原则有:

2.1 继承传统文化

城市大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城市只有沿着历史文化的轨迹发展才会有“根基”, 追本溯源, 并不意味着要去创造像拙政园、狮子林那样的古典园林, 而是要继承那些国家或者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所形成的传统文化, 追溯如何从真切的生活中, 学习艺术创作手法, 提炼设计的元素。

2.2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面临着传统或是现代两难的局面。传统的绿地景观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绿地景观必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既要表达世界性的共同主题, 又要展示特有文化特征, 既应具有时代性, 又应承袭历史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同外来文化的互补与交流成为营建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唯一的、也是基本的发展趋势。

2.3 表现地域特色

文化, 从孕育和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必然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记, 当它走向成熟并被广泛接受运用时, 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所谓“地域性”, 虽然常常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反映出来, 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是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所有的地域性景观都有它的独特性, 并且有其产生的必然背景和缘由。正如上文所提及的, 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表现对象, 这也正是建设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切入点。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 才能掌握该城市的地域文化, 进而发掘文化中能够被提炼的设计元素。

地域文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状态, 那就是文化入侵。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里, 城市逐渐成为了一个包容的载体, 本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人们在对新事物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和兴趣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真、善、美。这种情况并不是景观设计师们希望看到的, 景观设计师们的愿望往往是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但这也并不等同于排斥外来文化。20世纪的大哲学家罗素一再强调“只有参差多态才是幸福”。尊重、保留本土文化, 适当引入外来文化的景观要素, 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景观的格局多样性, 提高景观层次的丰富度, 为居民、游人创造更舒适、美好的游赏活动空间。

3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艺术载体

城市绿地景观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 各种文化、思想的表达最终也要靠这些元素充当艺术载体而实现。通过建设和改善构成绿地景观的各大要素, 是建设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有效方法。形态是人们感知和掌握环境的首要因素, 对形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 也要考虑其内在的神韵、神态和情感等可以深入感知的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在形态元素的表达上可分为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四种载体。

形体:包含点、线、面、体等四种基本要素, 一般根据体量大小和位置选择适合的形体进行布置, 不同形体的排列、交叉与组合, 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 最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

空间:空间作为形体的一种, 需要依靠实体的形状、颜色、远近、大小来塑造, 它是“虚无”的, 却又是实际存在、可感可知的。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营造中, 空间作为影响人们感知的重要景观要素而存在着。不同结构特征、功能特性的空间会给不同心理机制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色彩:色彩的表现力是极其直接和丰富的, 不同的色彩和色彩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感染力可以对人们产生心理作用, 引发人么你的联想, 从而增加环境的表现力。

光影:光影效果也是景观营造外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对于中国绿地景观而言, 光影效果可以作为单独的景观画面而出现在景观作品当中, 例如“疏影横斜”、“粉墙竹影”等。光线投影到不同质地的材料上, 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是中国绿地营造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之一。

形态感知是通过不同的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效果共同构成一个特色景观的组群, 通过感知影响人的思想和心理, 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并诠释景观的特殊含义, 是抽象的景观要素, 而这些抽象的景观要素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物质要素来体现, 这些具体的物质要素就是:植物、地形、水体、建构筑物及小品。

植物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最为基本的物质元素,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对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并不断赋予它人类的思想内涵, 使其成为了最普遍的文化载体,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 还是《源树物语》中对各种植物充满幽雅、感伤等人物情感的描写, 还有著名的“岁寒三友”等等记载, 都显示出了植物在文化意境体现上的独领风骚, 中国古代还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大夫以植物的名字为字, 旨在向往植物所具有的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建设中, 植物本身就在营造特色景观:圆锥形、圆柱形、圆球形等一系列的植物外形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美感, 不同枝条、叶形植物的搭配组合、不同植物群落的错落交映, 不同叶色、花色和季相的丰富变化, 都带给人无限兴奋与变幻的丰富多彩, 若是再利用植物进行框景、夹景、漏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 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地形:是承载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地和依托。中国古代对造园选址十分谨慎, 要先相地后立基, 还要“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总结、传承下来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媲美的叠山理水手法, 可见, 山体、地形在绿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水体:中国造园山水不分家, 有山必有水, 有水必有山。水在中国古代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 水润万物而不争”, 古代文人墨客还喜欢“”曲水流觞”式的风雅韵事, 中国古代的造园更出现了“一勺水以代江海万顷”的高度抽象和联想。而在西方, 严重缺水的伊斯兰教国家, 也曾以喷泉为中心, 模拟《古兰经》中有关天堂的描述建造了别样的园林。现代的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 几乎没有一处绿地的建设是没有水的, 人类天生对水有一种亲近的心理, 因为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设计中, 水作为其中一项物质载体,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构筑物和小品:建构筑物和小品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营造中, 景观特色体现最直接、最明显的具体物质要素, 它兼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种作用, 不仅为公众提供便利, 更能美化环境, 它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能深入细致的展示一个城市的风貌。尤其是建筑小品类的装饰物, 可以通过代表声音、文字的抽象表现形式表达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能引起人们对哲学等思想境界的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艺术载体, 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营造, 所能构成的变化丰富、至美至真的特色园林景观。

杭州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 因宋皇室庄文、景献两太子埋葬此地, 故得名。公园在造园时遵循遵从西湖, 自成面目,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宗旨, 以因山就势, 顺应自然, 追寻天趣是为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严格遵循山有气脉, 水有源头, 路有出入, 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对园中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公园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 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 富有潇洒、自然的山野趣味, 一派乡土风光。在形体和空间构成上以地形变化为手段进行了绿地的营造, 东部景区建有望山坪大草坪, 坪面宽广, 视野开阔, 既可眺望翠微山色, 又可在草地上卧憩、嬉戏。中部景区地形开始发生变化, 与东部开敞草坪形成对比, 琵琶洲地形高高隆起, 翡翠园参差毗接, 相倚而成。在地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层次丰富的植物元素, 丘坡上遍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 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 配植上讲究虚实结合, 在空间和色彩上变换丰富, 阳光透过叶丛花间, 留下斑驳的光影, 花影照眼, 馨香沁人, 吸引了游客的驻足留恋。杭州太子湾公园特色景观的构成, 最重要的元素莫过于植物, 观赏效果极佳的日本东京晚樱在园中植有数千株, 三月中旬繁花盛开, 灿若云霞, 美不胜收。晚樱将落时, 郁金香花展又随之而来, 作为国内郁金香种植规模最大、种植品种最多的公园, 暖春的太子湾, 就是一片花的海洋, 堪称杭州特色景观的一绝。

一系列抽象的、非抽象的元素, 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特色景观, 设计师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造园技巧对这些艺术载体进行修改和装饰, 或象征、或隐喻、或抽象, 将城市区别于他人的文化或象征物隐藏在绿地景观中, 最终, 使景观变得更有深意和特色, 使环境更加生态和健康, 使城市变得更有文化和美感, 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一个城市的风貌因此而得到改善和塑造, 一个城市的特性和魅力也因此而得到展现。

4 总结

为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真正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 为了创造和谐的城市社会,

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化和人文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这是摆在所有城市绿地景观建设者和参与者面前的一个大题目。在现代城市的绿地景观中, 人们不仅是单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要, 而更是为了获取一种人文的信息, 一种精神文化的感染和享受。建设城市绿地的特色景观, 体现地方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需要景观设计师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要素, 如山、水、植物、小品等, 按设计的途径, 在区域和城市的尺度上来保全大地母亲的安全和健康, 为城市和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保持城市完善的结构、和谐的功能,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宜人的绿色景观体系, 实现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认识, 来理解和重建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Naveh, Z and Lieberman, A.S.Landscape Eeology.Theory and Applcation[M].springer-Verlag, 1984:356.

[2]E.马卓尔文, 王凤慧译.景观综合:复杂景观管理的地生态学基础[J].地理译报, 1982, 1 (3) :17-25.

[3]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J].新建筑, 2000, (4) :14-17.

[4]王向荣, 林箐.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蓉.现代城市绿地特色的营建[D].南京林业大学, 2006.

上一篇:探究延伸下一篇:ESP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