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精选12篇)
旅游特色 篇1
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特色景观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以此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总之, 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注重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将特色景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旅游特色 篇2
2008年初的一场大雪让我国南方变得冰天雪地,绊住了人们回家的脚步,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大自然在展示其强大力量的同时,也不吝惜展示它的美。难得一见的雪景令人们惊奇。街道上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雪人、嬉戏的儿童以及拍摄美景的人们。而一种基于灾害性气候或地质产生的特色旅游,也借此重新走入了人们视线。
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有10种:台风、地震、洪水、雷暴、龙卷风、雪崩、雪暴、火山爆发、热浪、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海潮(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龙卷风所经之处,一扫而空;地震可以把一个城市变为废墟;火山爆发更可以将一个城市淹没在火山岩下。
每一次的灾害不仅留下伤痛和教训,也给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的起点。很多经常受这些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形成了自然灾害的“天然博物馆”。由此建立的自然灾害博物馆,则为人们了解灾害,预防灾害提供了科普教育的场所。
近年来,深度游渐渐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而是更希望了解到某地风光的成因及特色。灾害原是旅游业的大敌,但是在人们的努力下,这些气候或地质上的灾害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的窗口,反而成为地域特色。在一些灾害多发区,不论是自然现象造成的遗迹,还是介绍灾害的科普博物馆,都吸引了游人的目光,成为一种变害为利的特色旅游项目。
台风博物馆――体验性的科普前沿
台风之害,虽夺命掠财,凶猛无情,但若能有效的应对,便既能蓄水饱墒,又能领略大自然之壮观。浙江舟山是我国唯一一个群岛城市,也是经常遭受台风肆虐的地区。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当地人民很早就对台风有所认识。中国台风博物馆就建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它位于“浙江抗台第一坝”的拷门大坝两端。
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游客无法有深度的旅游体验,中国台风博物馆将静态的实物的展示与动态的风文化体验结合,将一种无法再现的气候现象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台风博物馆一期馆内,虚拟演示台风成为一期博物馆的一大亮点。由于台风的季节性强,每年的7―9月是台风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虚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台风博物馆的季节性问题。在台风博物馆内的气旋模拟器,能够让游客初识“台风”的形成过程。以及台风的形态。点击触摸屏,“97―11号”、“威马逊”、“鹿莎”、“森拉克”等台风立即再现在大屏幕中。
在二期风文化乐园内,通过各类虚拟体验活动,通过虚拟体验设备,人们能够体验到追风、报风、摇风、听风、万风、射风、骑风、摄风和驭风的乐趣。立体声、大屏幕、各类虚拟体验游戏等,让台风博物馆中充满了尖叫和欢笑声。
据县文广局的何仁岳副局长介绍,它的建设主要出于三方面目的:
一、它的建设对于人们正视灾害,认识灾害,变害为利,避害趋利具有重大意义;
二、它将海洋文化与地方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三、通过建立波浪观测站,在台风期间为“三防”部门提供实时的波浪数据,供政府决策。可见台风博物馆不仅是一座科普博物馆,在预防台风灾害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博物馆――深沉的怀念与丰富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崩地裂”这一词从女娲补天开始就开始存在。天穿了,她以女性柔软的手补了天;地摇了,她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然而在女娲补天垫地的过程中,灾难也降临到她的子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一个城市毁灭在地震中,但人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废墟上又建了一个漂亮的城市。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而建立的唐山地震博物馆,真实的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场景。一幅幅血与泪的图片和实物将那段历史展示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著名的特色旅游点,唐山地震博物馆给人更多的是对自然无情的痛和对人们真情的感动。
另一座地震博物馆则是始建于1989年的兰州地震博物馆,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的专业地震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建在甘肃省兰州市十里桃乡一座长达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内部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博物馆洞门恰开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几百万年前的地震断裂带上,洞门上面的山体断层面和破碎带清晰可见,十分壮观。
博物馆的主体展厅布设在山洞里,蜿蜒曲折如树枝状伸展开去的各个洞道在迷离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幽静和神秘莫测。整个博物馆分为6个分馆:地震知识壁画馆、实物史料馆、地震泥塑馆、地震仪器馆、音像馆和地震字画馆。
地震是我国比较多见的一种灾害,我国人民对地震的认识也有很久远的历史。地震泥塑馆以“报马送信”、“夜守孤灯”、“斩断情恋”等8组泥塑,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38年张衡地动仪首次测出的兰州大地震时的情状。音像馆以几十部国内外地震录相片为教材,演示地震发生情况,普及防震知识,让人身临其境,获益良多。字画馆里收藏有许多与地震有关的题字和画卷,名人墨宝,幅幅珍贵。
兰州地震博物馆馆藏中还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世界上罕见的万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断层泥珍品、中国和世界上唯一的固原大地震铜币“沙板”、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图――清代山西平陆大地震中钦差大臣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献碑刻等等。
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通俗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的珍藏文物等,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泥石流赛道――贩卖独特,令“害”变“宝”
云南东川小江流域有“世界泥石流博物馆”之称。据调查,东川境内拥有107条泥石流沟。过去,每年雨季这里几乎都会爆发泥石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地貌。专家认为,东川泥石流具有五大特征。
1、分布广泛,暴发频繁;
2、规模巨大,来势凶猛;
3、类型齐全,过程完整;
4、结构明显,流态多样;
5、作用剧烈,破坏力强。
泥石流本义上是一种地质灾害,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东川泥石流发生地又是一种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可由此探索泥石流的成因、深化规律,进而研究总结防范、治理之策。旅游者能在这里观赏奇特壮观的泥石流遗迹,感受大自然无情的一面,从而时刻绷紧保护生态环境的弦。
而对当地人来说,利用泥石流做文章,变害为利,则是要把独特的地貌作为旅游资源巧妙运用。泥石流造成的独特地貌受到了众多赛车爱好者的青睐。东川泥石流赛道因为具有酷热、多沼泽沙滩、泥泞路滑等特点,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授予“中国泥石流汽车越野赛道”的称号,成为了继哈尔滨冰上赛道、撒哈拉大沙漠赛道之后,另一个特色赛道,也是国内首个泥石流汽车专业赛道。当地也籍此举办“中国昆明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吸引了国内外选手及旅游者的目光。
旅游特色 篇3
关键词:灵魂;文化旅游
一、闽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独特
福建宁德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条件非常优越。宁德市现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针对旅游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旅游资源将整合为“三区”、“两线”、“一中心”,即把三都澳、东冲半岛、支提山、霍童溪整合成为三都澳海滨游憩度假区;将太姥山、杨家溪、嵛山岛、东狮山、杨梅洲景区整合成为“山海川岛”兼备的泛太姥山旅游度假区;将白水洋、鸳鸯溪、翠屏湖、临水宫、白云山、九龙漈、鲤鱼溪整合成为大白水洋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海蓝色黄金旅游线、山区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线,在宁德市区建设“环三都澳”旅游集散中心。遍布全市的古建筑类型多样,涉及军事、农业、交通、宗教、民居等,有较高的科考与观赏价值。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众多,茶艺丰富多样。此外,福建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闽学文化等,均有一定知名度。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整合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宁德市旅游目的地和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二)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产品的不断开发,我市的旅游产品更加多样,游客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旅游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3年,2013年宁德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1348.62万人次,同比增长21.4%;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04.04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1、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6.75万人次,同比增长2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3.43亿元,同比增长22.8%。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7万人次,同比上升24.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0.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0.62亿元,按1:6.1927汇率换算),同比上升31.3%。
详见表1:
近年来,闽东在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全市形成迷人 “海上仙都”太姥山、神奇的“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十里长街屏南白水洋等2个4A级景区、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海奇观”三都澳、“海峰桃源”杨家村、“中华奇观”人鱼同乐鲤鱼溪、“华东第一瀑”九龙漈瀑布、华东第一人工湖”古田翠屏湖等众多自然风光旅游景观,打造了闽东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品牌,大多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典范。
而近年挖掘出的千年宫庙———古田临水庙、“仙巢佛窟”———霍童支提山、日本高僧空海入唐漂着地霞浦赤岸等成为别具特色的宗教旅游圣地、蕴含明朝古迹文化的蕉城上金贝畲族旅游村、以千古石臼地质遗迹为代表的奇石、峡谷、溪潭、瀑布等自然景观在国内居优秀水平,以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人文风景价值在我国处于优良水平,霍童镇2014年获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誉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倍受游客喜爱的全市十大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大多数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化旅游宣传初显成效。
通过各类旅游宣传促销平台,重点宣传全市十大旅游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人文资源,开发各类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畲族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海洋文化、鲤鱼文化、古廊桥文化、红色文化等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景区品位和魅力;整合全市各类小吃、屏南四平戏、霍童线狮、畲族风情、古廊桥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特色小吃、民俗表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美食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旅游企业,推出一批以地方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表演和参与项目,打造宁德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闽东畲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受到广大游客好评。
(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1.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旅游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从宁德市来看,仍处在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上存着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景区、景点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2.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深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当前宁德市文化旅游产品总体上表现出弱、小、散、差的发展局面。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展示方式陈旧,景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一般化开发现象明显。“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较少。
3.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入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尽管近年来宁德市投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有较大的增长,但与实际需求相比明显不足,与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大多数景点景区的设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层次的开发,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化程度不高,较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要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同业中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一)要把打造地域文化与特色旅游结合发展
闽东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是畲族文化的发祥地和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是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此外针对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民俗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地域民俗文化品牌;针对探索历史遗址、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孝文帝陵、屏南四平戏、霍童古民居、霍童线狮、畲族风情、古廊桥重要文物遗址等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针对瞻仰先烈、探寻红色革命足迹的现代文化层旅游需求,就必须将蔡威故居、百丈岩九壮士等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地域现代文化品牌;文化资源越挖越多,可以永续利用。我们要放手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改变目前宁德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二)加快闽东地域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深入挖掘闽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闽东文化旅游产品的鲜明特色,加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重点建设是明史第一迷案的主角---上金贝建文帝古墓。支提华严寺的五爪金龙紫衣袈裟、青山岛朱元璋的传说等文化的关联性,把中华畲族文化生态园打造成集民俗风情游、人文景观游、休闲度假游、宗教文化游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畲族文化的基地和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同时,建立闽东民俗演艺中心。闽东有全国唯一的畲族歌舞团,有明代四平腔活化石屏南四平戏,有平讲戏、乱弹戏、北路戏,有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以及传统武术、畲家拳等等。完全有条件建立闽东民俗演艺中心,通过集中演出,进一步提升演艺水平,丰富游客旅游生活。
(三)进一步拓宽旅游开发融资渠道。
宁德市旅游产业已经出现增长更快、品牌更响、市场更活、带动更强、结构更优的全新态势。但是,相比较而言,闽东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的发展还不够健全。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的力量,在挖掘、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将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并且,从宁德实际出发,在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上,更需要政府做好引导投资的工作,注重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对台资源优势,吸引台商投资闽东旅游业。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宁德文化旅游亮点的打造,共同培育闽东旅游市场。
(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宁德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国内旅游强市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闽东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闽东旅游业保持闽东特色、提高同业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闽东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表于2012-2-22
[2]《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1~2013年发展规划》
[3]《2013年度宁德市旅游统计调查分析报告》
旅游特色 篇4
长岛作为中国极少数的几个海岛型资源地之一,是妈祖文化、龙山文化的传承地,自第一届中华妈祖文化节开展以来,借助中国北方妈祖信仰中心的优势,打造了海岛文化品牌[3]。因此,随着长岛影响的日益增大,北长岛的开发建设也呼之欲出,其作为长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被提上日程。
1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思路
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设计将糅合“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相结合及功能需求”的城市设计方法与马林诺夫斯基文化理论成果,形成文化设计的新角度,提供物质设计与精神设计结合的思路(见图1)。
同时,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框架进行深化,通过文化剖切、提炼与整合,进行旅游文化主题和三个层次的特色设计(见图2)。
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挖潜
北长岛是长岛商、游、住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功能导向性较强,其文化特色挖潜建立在长岛整体岛屿文化特色梳理之上,由此,形成部分与整体在岛屿文化特色的一致性。
2.1 岛屿文化特色剖切分析
长岛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足迹,从史前文明到历史文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由此,按照文化类别的不同,长岛海岛文化可划分为地质、历史和水乡民俗三类,按其内涵、外延、所属层次类别进行归类(见表1),抽离出北长岛不同的文化特色主题。
在该三类文化之中,包含的人文内容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底蕴越深厚,其层次类别则越偏于抽象与综合,其外延也更为宽泛,可组织的素材也越丰富。
2.2 岛屿文化元素提炼与文化特色的梳理整合
在长岛海岛文化剖切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划分与层次划分,以及具体化各类文化中的文化典型、特色及文化元素加以提炼,通过进一步的细化、抽象,对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得到形态、色彩、意蕴三方面特色梳理(见表2),形成北长岛文化特色基调。
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形、色、意的表达引申出不同的文化主题和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在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确立文化主题的意蕴旋律、色彩主调和形式方法,再进行元素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实现由零到整的设计思路。
3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
在北长岛文化特色挖掘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设计功能的需要,将物质载体赋予文化内涵,进行文化的多层次设计,用以形成文化的自繁衍机制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机制,以期在提升资源品质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放大效应。
3.1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设计原则
在北长岛旅游文化特色的设计中,不同文化层次之间应是互通的,即在主题基调一致、总体特色确立的条件下,分不同的文化主题予以设计,主题之间相互连通,并相对独立。每种实体层面的表达都将蕴含其他层面的表达,即讲究设计的文化共融性。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
(1)地方特色性与场所精神:实体层设计应以某文化类型的形、色、意为基调进行设计,体现各文化类型的特点,取得设计的协调性、体现地方特色。
(2)元素的重构运用:实体层设计不应是各类要素的简单拼合,进行古文化元素的再创造运用,符号的抽象化处理等,讲究意趣与神似。
(3)现时性:实体层设计应体现现时性进行设计,一是体现满足现代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功能配置要求;二是体现现代元素的融入,包括新材料的旧材质表现等,即以新代旧等。
3.2 北长岛岛屿文化特色主题设计
根据长岛海岛文化与文化元素的调查分析和文化特色的提炼,可以将北长岛的旅游文化特色主题分为海洋地质文化主题、海洋历史文化主题、海洋生活文化主题、海洋传说文化主题和海洋宗教文化主题五类。五类文化主题设计将囊括设计项目实体的设计和主题文化其他层次的设计(见表3):
(1)海洋地质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地质的自然神秘,表现地质物峻、雄、险与彩石灵秀的特征。
(2)海洋历史文化主题:展现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表现古人类生活面貌和古人类技艺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再认识、古技艺文化的发扬热情以及艺术创作的灵感。
(3)海洋生活文化主题:以海洋民俗生活为起点,进行渔家生活方式的体验设计,以人的活动为设计主题,获得渔家生活情趣。
(4)海洋传说文化主题:体现传说文化的幻想主义倾向,采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展现和描述。
(5)海洋宗教文化主题:展现宗教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和神秘主义格调,增加宗教的渲染力,体现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海外华人侨胞的爱国热情和道家文化的清幽深远。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城市设计日趋丰富的时代,设计取决于内涵与品质。设计者总是试图通过一种方式去发现和展示某种独特的东西,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一个设计都应当是对具体对象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空中楼阁,而这一过程又极其复杂,充满了曲折性和难以预料性,需要设计师们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或许这也便是设计的魅力之所在了,鼓动着设计者们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想去发掘,一种文化、一个设计、一种品格,抑或一个奇迹……
摘要:借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层次理论,结合城市设计零整互化和功能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北长岛为例,提出“文化主题—文化元素—抽离要素与文化意向—文化层次设计”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岛屿,旅游,文化特色设计
参考文献
[1]付薇.旅游经济与文化生态的关联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52~53.
[2]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102~109.
旅游特色小镇申报材料 篇5
敖溪镇位于全县江北五镇中心,全镇镇域面积109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147个村民组7281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85%。敖溪镇区位交通优势较为明显,东邻关兴15公里,西连龙家3公里,北靠松烟8公里,南接大乌江镇10公里,距构皮滩水电站坝址15公里,距飞龙湖库区10公里,距遵义机场90公里。距道瓮高速公路12公里、杭瑞高速公路35公里,国道204线贯穿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砼路的目标。
敖溪镇在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城互动”,围绕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和做文章,大力推进产业发展“10个1”工程,已发展优质水稻产业10000亩;发展优质烤烟基地10000亩;发展生态养殖基地12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发展速生林1000亩;发展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发展有机绿色蔬菜基地1000亩;发展苦丁茶基地1000亩;发展中药材基地1000亩;发展水果基地1000亩,发展小微企业100家。,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大关,各项小康指标基本实现,确保在率先迈入全县小康镇行列。
一、小城镇建设推进顺利,在全省排名进位争先。
敖溪镇,古称余庆司,土司政权在敖溪建治725年。素有“黔北花灯之乡,余庆文化之源”的美誉。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思路,按照“适度控制规模、凸显文化内涵、完善市政设施、强化服务功能”的原则,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尤其是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以来,我镇严格按照示范镇建设要求,围绕“一心一园五区”(即以敖溪河为轴心,建设土司文化游乐园,打造鹅水文卫区、官仓小微企业创业区、老街经济商贸区、鳌鱼生活服务区、滨河便民利民办公区)的区域总体构想,结合全国4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以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为目标,做足做实旅游文章,城镇建设与管理不断优化,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品位逐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了67%,以“土司文化”为特色的小城镇已初具雏形,成绩逐年靠前,20召开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认可。年在全省100个示范镇考核中获得第25名,20在全省100个示范镇考核中荣获第13名的好成绩。
二、围绕全国4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旅游古镇。
敖溪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土司文化的古镇,紧密结合县委提出的“建设大交通、构建大旅游、实现大发展”的战略思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对旅游服务功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对土司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旅游古镇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即将扬帆起航。
1、围绕“8个1”建设小城镇:一是完善城镇路网,提升城镇功能。我们根据城镇“一心一园五区”功能定位,重点完善敖龙大道、滨河东路古街道路、环城三号路、生态移民安置大道5公里路网。目前,滨河东路古街道路全面成形,生态移民安置大道建设完合全;敖龙大道、鹅水片区路网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二是完成了镇卫生院的整体搬迁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三是建设胜利社区精神文明中心,现正准备投入运营。四是总投资800万元新建了集镇农贸市场1个,已全面建成。五是完成了市民广场或公园建设,建设花灯广场1个,目前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完成了地下商场主体工程,地面防水、青石拦杆的安装;投资200万元即将启动面上铺装绿化美化工程。建成总投资300万元烈士陵园休闲公园1个。正在建设中的有毛巴将军广场、银杏广场和白沙广场。六是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情况:污水处理厂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今年10月可投入使用;江北垃圾处理项目今年有望实施。七是总投资500万元建成江北敬老院一个,当前已入住38人。八是正在建设实施60套公租房,目前正在实施主体工程建设。
2、围绕“8+3”项目提升小城镇。一是体育场建设完善情况:正在规划设计建设体育馆一个。二是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情况:已建成一个500亩的指挥现代苗木基地一个,规划设计一个占地300亩指挥石材加工园,目前完成道路建设工程。三是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情况:建一个红梁种植8000亩的有机红梁基地一个。
3、主要实施的其他建设项目。一是房开项目有老政府片区开发工程、江北大厦、江北商贸城、鳌翔馨城。二是新村项目有生态移民新村、土司园、银杏园。三是基础设施项目有老街河滨路绿化亮化工程,城镇规划区、二级路的绿化亮化工程,公厕,停车场等。
三、着力实施好20重点项目,确保顺利完成。
一是年拟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一是修建五显祠。投资400万元在对千年银杏及周边环境进行打造,项目前期程序已完,镇政府正在进行招标。二是修建古镇两座城门。选址方案是在敖溪镇官仓村土司园和胜利社区共青山庄处;每座城门占地在1000平方米左右,项目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项目由县住建局为业主负责建设,于2015年6月底开始动工修建。三是建设毛巴将军广场。位置在敖溪镇中坝新村,占地5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现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敖溪镇负责实施,资金由县六项行动办公室负责,于2015年6月底开始实施。四是建设土司衙署:位置在敖溪镇中坝新村,占地5000平方米,项目设计全面完成,内设土司衙署,土司博物馆,土司展览馆和民族演艺厅,总投资约600万元,项目由县住建局为业主负责建设,工程于2015年6月底开始动工修建。五是加快指挥阡陌园的建设。位置在敖溪镇指挥村,占地2000亩,项目完成初设方案,总投资870万元,敖溪镇负责实施,项目纳入2015年余庆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重点示范点,工程于2015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六是修建古镇标志标牌。位置在敖溪镇城镇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内容为城区道路,学校,机关单位,宾馆,餐饮,停车场等和古5镇景观景点标志标牌。项目总投资180万元,由敖溪镇人民政府负责规划设计安装,工程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七是建设殡仪服务中心。位置在敖溪镇下街,占地1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00万元,修建同时能容纳四家殡仪服务,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修建停车场一个,公厕一个,管理房一栋,由敖溪镇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建设,工程于2015年9月动工建设。八是招商引资建设水云阁。位于狮子桥占地1000㎡,项目总投资600万元,集酒吧、小吃为一体的一个景点,目前规划设计已完工,项目由镇政府实施,目前正在招商中。九是建设玉龙溪。在黄金大道的建设入口,建设一个敖溪特色餐饮一条街,配套大型停场,修建成可吃、可住、可玩的一个景点。
二是完成2015年城镇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是完成敖溪镇外环大道规划设计项目。设计总长6.8公里(黄金大道小湾至凤凰桥和黄金大道小桥至凤凰桥),道路总宽度为21米(人行道),建议由县交通局负责规划设计,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二是完成黄金大道两旁规划设计项目。占地面积300亩,位置在官仓村龙塘村民组,长1000米,宽200米,建议由余庆县住建局规划设计,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三是完成敖溪河道规划设计项目。规划长度为2公里,设计内容为河道两旁的景观景点和河道的治理,由敖溪镇负责规划设计,于2015年6月30日前完成。四是完成老政府片区二期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总面积为6700平方米,拆迁53户,规划为敖溪镇集镇商贸区,由敖溪镇人民政府负责规划设计,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五是完成敖溪鹅水文卫区规划设计项目。占用200亩,内规划设计一个综合体育馆和一个休闲商业广场等,由敖溪镇人民政府负责规划设计,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六是完成“五心”主题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在集镇周围,选择五座山,围绕五心教育主题在对山进行规划,打造成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一个景点。由敖溪镇人民政府负责规划设计,于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
四、当前推进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压力和主要问题:
自2012年9月被列为100个示范小城镇以来,周边各地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猛,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虽然前几年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对未来的发展压力巨大,与周边示范乡镇相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差距越来越大,经过认真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项目建设多,上级帮扶资金有限,镇级财力不足,据初步统计,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下差资金缺口4500万元;二是周边示范镇发展迅速,例如:周边县的猴场镇、鸭溪镇、永兴镇、茅台镇、旧州镇发展迅猛,对我镇的建设与发展压力加大;三是项目建设审批程序环节多,延长项目建设的时间,同时乡镇不能实施垫资项目;四是专业技术干部少、任务重,对项目的建设指导管理不到位。
五、远谋近施,举全镇之力做好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
围绕敖溪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的目标,按照省100个示范镇的建设要求,结合敖溪实际,我们将“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坚定信心、远谋近施、克难攻坚,努力把敖溪古镇打造成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我们将在今后重点做好以个几项工作。
一是在做好规划设计建设重点项目上狠下功夫。一是围绕“古”字做规划,在房屋建筑立面、城镇景观小品、道路桥梁等方面注入古建筑元素;二是围绕“文化”做文章,在“旅居农家”新村建设、绿化亮化、市政设施等方面注入文化元素。
二是在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上狠下功夫。一是争取项目和资金完成集镇“天改地”、“白改黑”和棚户区改造;二是完成集镇公厕、步行游道、商务物流、智慧城镇等项目的落地实施。
三是在挖掘土司文化增强旅游元素上狠下功夫。一是做足土司文化旅游吸引物,完成土司衙署复建、毛巴将军塑像、土司军事营盘、土司驿站、土司驿道、土司博览馆、土司花灯戏楼、土司主题酒店、土司餐馆等文化项目,打造中国独特的长官司文化;二是围绕飞龙湖后勤服务基地和游客集散中心做旅游文章,在“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上项目做文章。
四是在细化城镇管理提升居民素质上狠下功夫。一是大力加强市民培训教育,围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做文章。二是规范停车场、婚丧办事场所、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项目建设。
旅游特色村提升改造模式 篇6
项目背景
因地处山区,村庄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同时,由于毗邻水库和河流,郭家沟村呈现出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水乡特色。山水相依构成了郭家沟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至2011年底,郭家沟村共有居民51户,全部为农业户,常住人口177人。村中经济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年产值近200万元。郭家沟村的总面积为109.7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5.34公顷。村民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村中部,周围被林地和园地环绕。对外交通经由村南的马营公路。
郭家沟村的优势在于,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现状建筑物多为典型的北方乡村民居,高度均控制在一层,屋宇俨然,为改造提升为度假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村内人口不多,也为开发管理带来了便利。
项目整体开发策略
本项目的愿景是把郭家沟村打造成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北方民居改造典范,开启天津市国际化世外桃源先河。这里将创建集休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品位度假村;体验休闲、返璞归真的家庭生活旅游;提供安全、高档、聚集交流的配套设施。
必须认识到,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和环境的改造,也在于营销的策划、广告的推广和统一严谨的管理。因此,整体开发策略可从设计、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来探讨:
1设计策略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首先通过设计对村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将在环境、景观、建筑、室内和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多管齐下。第一,提升村庄整体居住环境,规整农田、水系、道路等;第二,塑造景观体系,配以适当的植物种植;第三,修缮现有建筑,对少数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重建;第四,为每一座住宅配置现代化高品位室内生活设施;第五,增添公共设施,如游客中心、酒店等,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并引入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2.统一管理策略
成功的管理能够合理调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郭家沟度假村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人员及村民的管理与培训;监督餐饮原料、制作和善后工作;大力进行度假村居住环境的管理,消除脏乱差;重视度假屋房间与院落维护,保证游客的舒适;同时采取相关手段,抓好安全管理。
3.整体营销策略
项目的落成并非终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市场运营,打响郭家沟旅游特色村的品牌,将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营销策略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有的放矢;需要采取恰当的市场推广方法,重视广告与宣传工作。我们建议多多开展能够反映郭家沟村特色文化的项目活动,如节庆会展等,提高知名度,凝聚人气。另外,营销计划的开发与执行也是重中之重。
规划重点
依据本次规划,郭家沟村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六区,三节点:一轴指由道路水域及景观组成的景观轴线,三节点为入口节点,村庄活动中心、水坝娱乐中心,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观光区、野趣观赏区、乡宿区、文化观赏区、大坝娱乐区、山体及农田展示区。
本次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整体环境改造
乡村现有农田区域、植被、水域、景观设施是重要景观资源,我们将采取保护加提升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整合农田区域,规整农田种植,引入农事活动项目;梳理现状植物,依据区域特色进行补种、移植,以植物突出地方种植特色;打通水系,保证水域的连续性,融入活动提高水利用功能价值;整合景观元素(石碾子、名木古树、古井等),运用不同景观元素搭建特色主题的活动场地;设计开放空间,在视线节点处保留足够的空间廊道,满足景点的可视性及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在连续的绿廊处,适当打断局部绿廊,提高节点可视性。
当地文化元素的运用,当地文化元素分为人文元素,和自然元素,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地域特色。找出区域内的特点所在,这就成了自然元素,在郭家沟,在北方的山体中,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河,形成了郭家沟的自然特色。而自然特色的形成又是由于上世纪的人工坝所产生,这就在自然特色中加入了人文元素,由此强调了地域特征。单纯的人文元素, 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建筑元素组成,在郭家沟的项目中,地域历史文化比较短,主要体现在生活文化以及建筑元素上,生活文化主要由农耕生活文化和民间艺术组成,农耕文化,当地老百姓为了抵御山体滑坡泥石流对作物的影响,修建的挡土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当地的景观元素代表。
2.道路专项规划
道路作为景观资源之一,应当整合周边景观植物、材料、设施,并结合特色绿廊道路,营造整体景观效果。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规划构建道路景观廊道,设置标识牌,引导游客。另外,生态技术的引入是设计亮点之一,道路两侧设生态排水沟,道路向两侧排水,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又可用于雨水收集利用。
3.水系专项设计
对水系的改造从梳理河道开始,针对河道需求以深挖、拓宽的方式将河道水流串联起来。并且设置滚水坝,保证枯水期水量,满足用水需求。继而在水塘下设置暗河道,定期换水;最后还需增加景观河道,铺设卵石,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
4.庭院景观设计
本着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的宗旨,我们对院落景观进行梳理,对现状材料、植物、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新颖的手法,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景观小品,凸显院落地域特色。
5.建筑改造
在建筑改造上,本次规划将着重保存传统北方民居形式,置入新元素新技术,实现修旧如旧,新老并置,新融于老,老并入新。
在村里原有老房屋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老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固和精心修整,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元素,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在另一方面,用新颖的设计手法改造原有老房屋,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新技术手法进行表现,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重新包装利用,在建筑中融入新的文化。对于部分状况较差的建筑,在户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重建或翻旧,重新改造结构和功能划分,提升建筑品位和外观,与度假村整体建筑群保持风格的一致。
与外部改造同时进行的是建筑的室内软硬装饰设计,用现代化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加上高档品位的艺术装饰品,营造不同的中西方生活氛围。
另外,规划还将兴建一批新的公共建筑,包括入口建筑、度假中心建筑和水上中心建筑,在建筑风格与材质上均与已有建筑保持和谐一致。
6.经济性农作物种植
郭家沟在未开发之前,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果树(以栗子树、苹果树为主),经济效益低,对于改造后的高成本运营不成比例,这也是很多乡村旅游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旅游观赏的前提条件下,采取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根据郭家沟的土壤条件,我们与下营镇政府选取了金银花、丹参作为主要经济作为,整个村子1031亩地种植了金银花和少量丹参,与山东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打造中国金银花科技博览园。下一步,郭家沟村将陆续打造金银花主题公园、金银花品种展示园、金银花盆景园、金银花迷宫等一系列主题景点。游客在郭家沟村不仅可以欣赏金银花,同时还可现场采摘、加工等,将成为郭家沟旅游的又一亮点。充分解决了后期自身高成本运营问题,而且在景观上增添了参与性,满足了旅游、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结论
通过我们团队1年的努力郭家沟已于2013年10月份正式运营,为建成后的实景相片,目前郭家沟旅游项目运行良好。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郭家沟村的北方民居和村庄风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浪潮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如何平衡建设与保护,同时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探索的乡村提升改造新模式,在充分研究当地特色、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和建筑风貌,对郭家沟村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治理,对老建筑进行修葺和改装,维持北方民居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地域风味;同时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增补新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并利用周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水库、山体等生态优势,结合多种管理、营销措施,推出高品位的、能够承载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河西武威旅游特色研究 篇7
每一个城市都在历史中形成, 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 集中反映了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由于名城的民族风俗之不同, 文化环境之差别, 加以历史的积淀, 遂形成了自己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风貌。武威城市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 其主要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以皇娘娘台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目前, 武威发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20多处。其中, 黄娘娘台、无坝山、王景寨、海藏寺、磨嘴子、南营青嘴湾遗址的发现, 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4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城高15KM的五坝山遗址墓葬中发掘出一批极为精美的彩陶, 属马家窑文化 (甘肃仰韶文化) 在河西地区的新类型。城西北的海藏寺旁边, 分布着距今约4000年的两处新时期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即黄娘娘台和海藏寺齐家文化遗址, 前者经过四次挖掘, 以发现房屋九座, 窑穴56个, 墓葬88座, 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壁和玉壁, 说明当时作为交换的货币已经普遍使用。特别在这里还有成人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 是该遗址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发现, 其中红铜器为我国迄今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红铜器皿。
二、以铜奔马为代表的古都文化
建国以来, 武威出土了大量的汉晋简牍, 如磨嘴子和旱滩坡汉墓中发现的《仪礼简》《法令简》《医简》及“旱滩坡纸”、丝纺织品漆器等, 足以证明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已经在这里生根, 发展并广为传播。1969年在武威城北雷台发现一座魏晋时期 (一说为东汉晚期) 大型砖室墓, 出土有金、铜、铁、玉、骨、漆、陶、石等器物数百件。其中最突出的是铜奔马, 它神态逼真, 造型优美, 以高超的艺术价值享誉世界, 现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也是象征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城标。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 在前凉建都姑臧时曾多次筑城。其规模类同于北魏旧都平城、新都洛阳, 并为隋唐长安城的营建所继承, 形成了古代都市建筑的新格局。
三、以罗什寺塔天梯石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
坐落在武威北大街的罗什寺塔, 是为纪念鸠摩罗什到姑臧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东晋太原十年, 前秦吕光迎西域龟次兹国高僧到姑臧讲经。相传罗什寺旧址即鸠摩罗什讲经之处。位于武威市南约40的天梯石窟, 始创于北凉王沮渠蒙逊时 (401年~432年) , 距今已1500年, 早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石窟开凿在红砂岩的崖壁半腰, 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 至明、清亦称为喇嘛教寺院。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均由敦煌博物馆保存, 现残存洞窟三层, 大小佛龛17窟, 位居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窟, 残高约30米宽19米、深4米。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 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凉州模式”之称。
四、以西夏碑为代表的碑碣石刻
武威碑碣闻名全国, 他们充分反映了武威在各民族交融中所酝酿的辉煌文化。仅文庙内历代大小碑刻就多达50余块, 诸如西夏碑、高昌王碑、西宁王碑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 即西夏碑。它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 (1094年) , 碑文正面西夏文, 背面是汉文。1963年, 西夏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以文庙为代表的明清建筑
文庙位于城东南隅, 约占地15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建立于明正统二年, 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其规模壮伟宏耀, 为“陇右学官之冠”, 富有我国古建筑庄严雄伟的特色。位于城区东北的大运司古钟楼, 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 为东晋十六国前凉张天锡所建造。明洪武十六年, 日本曾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 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 并主持募化重修, 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庙, 颇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 武威的历史文化特色有两重涵义, 它代表着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北, 是有别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地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边缘文化”。其最根本的属性, 是汉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草原文明, 中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对于武威历史文化特色的概况, 可统称为“凉州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及开发初探
[2]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1
[3]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9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申亚出版社, 1999
[5]马勇舒伯伯:区域旅游规划.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3
[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旅游特色 篇8
“伊春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多姿多彩。春季杜鹃盛开, 如霞似锦;夏季悠山美树, 紫雾青溪;秋季层林尽染, 霜叶如花;冬季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目前伊春旅游业以夏季最为火爆, 常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而到了其它季节, 旅游者人数非常少, 旅游团队更是寥寥无几, 分析原因主要有:政府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宣传范围不广、旅行社开发线路不多、不细等问题, 这里仅从旅游社角度进行分析:
春天, 当万物还在沉睡之时, 大平台上的杜鹃花就开了, 漫山遍野, 煞是好看,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近可俯视花海, 远可瞻其苍穹, 身心都会沉醉于此, 对于省内游客, 旅行社可以安排一日游或二日游, 以观赏初春杜鹃花为主要旅游目的, 可以选择性的增加特色风味餐, 让游客在欣赏美景后可以享受美食的诱惑, 将美景、美食、美感融入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对于省外游客及国外游客, 旅行社要设计时间较长的旅行计划, 将伊春的山, 水, 石、花、相结合, 让游客更深入体验伊春初春的美景, 同时可以在线路中安排一些旅游活动鼓励游客参予, 例如征集最美杜鹃花摄影照片, 以吸引普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并利用网络, 媒体等形式将摄影照片与全国人民分享, 即可以提高伊春春季旅游的知名度又可以增加旅游者人数, 从而扩大伊春旅游市场。
夏天, 伊春旅游人数最多的季节, 但旅游线路多以常规观光游为主, 特色不突出, 个性不突出, 重复旅游率低, 这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 不同消费层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 例如, 学生团, 以观赏山水, 学习森林树种与组织集体活动为主, 让学生在学、乐、赏中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减压团, 伊春素有林都氧吧之称, 在伊春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当中负氧离子含量就达到2.7万个, 夏季更是高达3.6万个, 负氧离子含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长期工作在都市里的白领们, 生活节奏快, 生活压力大, 经常到森林中多吸收负氧离子能加强和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 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作用;负氧离子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解除其痉挛, 缓解压力, 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 因此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减压团突出的特点是放松, 在旅游团线路中可以设计一些森林瑜伽体验, 森林沐浴SPA、大自然派对等奇特的比较适合都市白领的旅游项目, 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忘掉烦恼, 解除压力, 达到全方位的放松, 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秋天, 当南方的群山还是一片郁郁葱葱之时, 伊春境内的森林已变得五颜六色, 风情万种, 色彩斑斓。辽阔高远的天空澄蓝澄蓝, 蓝得像染了色似的, 明净得出奇, 连太阳光都显得几分白炽。在这里你会感觉心灵被净化。空气中散发出带着松香的清新气味, 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大片树叶的沙沙响声,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张五彩缤纷的立体画。旅行社可以抓住这一系列旅游资源,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例如, “车在画中游”主题, 吸引省内有车族游客, 开展自驾游活动, 发团时间以周末为主, 因为秋天伊春的五花山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景区景点就能展现出来的, 而是随处可见的景色一气呵成的, 可能是一个角度, 一个转弯, 美景就在不经意间跳入视线, 所以传统的定点式旅游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行社可以针对推出自驾游形式将安排的房, 餐, 旅游活动项目拆分为零点服务并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组合, 让游客驾着自已的爱车享受具有异域风情的奇妙之旅。“徒步穿越五花山”主题, 以吸引当地及对徒步探险感兴趣的游客为主, 可以选择一条平时人们经过较少的路线, 以原生态探险为主体, 在美景中发现探索的乐趣, 找寻人类最初的对自然的渴望。
冬天, 伊春的旅游资源和东北的其它旅游城市相类似都以冰雪为主, 此时的旅游活动对周边的旅游者吸引力相对较少, 因此对于这类旅游者, 旅行社设计的旅游产品要以特色为主, 例如:基于库尔滨水库的雾淞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看柳树结银花, 松树开银菊, 当游客来到这里仿佛进入大自然的艺术殿堂, 感受如诗, 如梦幻般的美景。因为水库雾淞是火山岩地质奇观, 所以即使是周边地区也很难欣赏到如此美景, 旅游吸引力较大。对于较远旅游客源地的游客, 在日常生活中与雪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设计旅游产品时以赏冰玩雪为主, 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 可以在旅游线路中让游客穿上具有东北特色的大袄, 带上厚实的狗皮帽子在冰冻的大河上玩狗拉爬犁、抽冰嘎, 即能保暖又能让游客最真切的体验雪的乐趣。
伊春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社要从各个角度发掘旅游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 特色性, 综合性的旅游线路, 当然如果想增加伊春客源人数, 拓宽伊春旅游市场, 发展伊春旅游经济, 仅仅依靠几条旅行线路, 几家旅行社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当地政府、相关旅游部门及社会各界人事的共同配合, 旅游业的发展将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讨论。
摘要:针对伊春地区旅游社应如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宽旅游市场进行了论述。
高校旅游特色馆藏建设之探索 篇9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馆藏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在文献资源建设新颖上多做考虑。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牌,应当围绕学校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主题做文章,根据本单位原来的藏书条件,围绕某一领域特色学科,集中力量自建数字化地方特色旅游文献库,同时加强精品特色旅游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以高校图书馆为例,以本校的人文特色、学科特点为基础建设一个特色馆藏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如何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目标和待建项目,需要制定一份确实可行的特色馆藏发展规划。
旅游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支柱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二十世纪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地和旅游客源输出国。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馆作为文献信息储备与利用中心,如何开发利用本地本土旅游文献信息,切实地为当地旅游经济服务,已成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急待解决的课题。旅游和图书馆关系较密切。图书馆是文化旅游基地,构建当地旅游特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加快推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旅游资源就文献来源途径类型等分别整合加工。为教学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图书馆是信息枢纽,应该建立适当的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库。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讯,并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当地恰如其分的旅游咨询,地处旅游区域的高校图书馆就要整合大量的体现当地旅游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时效的、丰富的、专业化的信息资源。
依托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吉林市旅游特色馆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特色馆藏建设要完善信息服务结构体系。吉林市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国历史名城。早在清代,“吉林八景”就已享誉关东,吉林陨石为世界之最,吉林雾凇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松花湖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有吉林的冰雪旅游得天独厚,被誉为“滑雪圣地”、“冰雪香格里拉”。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吉林市有许多独特的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文化艺术、地方建筑,如吉林文庙、北山古庙群、天主教堂,都是吉林市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如今我们要利用多种方式,把能够涉及地方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宗教、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等文献资料集结到特色旅游馆中。以保证图书馆有专题的特色地方文献专题旅游数据库,收集地方文献的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吉林市还是满族文化遗存最丰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镇之一,其中的满族文化是甚为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满族文化中特别的语言艺术、民间历史萨满文化更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多角度展现。满族传统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活化石”有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和满族乌拉陈汉军旗香文化。还有吉林乌拉满族镇的传统满族风俗文化都很有代表性。吉林乌拉街满族婚嫁文化的古风流传至今,其节庆文化也颇具特色,还有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乌拉火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浓郁的满族文化精神内涵,通过其对满族传统文化的整合,把满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出来,使游客身心得到传统文化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收集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同时,应关注到提升吉林市的满族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且有力推进吉林满族文化的振兴和继承。旅游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具有办好旅游专业特色的条件和优势,建设特色馆藏也是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旅游学科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美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多个相关学科。构建旅游特色馆藏也可带动我校多个学科的提升。
其次,根据特色馆藏设立特色数据库。特色化和数字化是图书界馆藏发展的一种趋势。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把旅游特色馆藏的建设推上新的层次。对游游特色馆藏文献设立的资源数据库,不仅要能突显特色,为读者提供多方位的检索系统,还能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切实的服务。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合和分析、整理与加工,让它转换成二、三次文献。如编辑旅游类的图书书目、文摘、专题述评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等。
第三与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互补实现共赢。高校图书馆要更新观念,要建设好传统型旅游文献资源同时,要认识到旅游信息服务不但要有社会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信息行业的前沿导引优势,为旅游部门提供旅游市场的预测、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线路的开辟等等最具实效的信息支持,帮助旅游者及时调整旅游规划。北华大学图书馆作为吉林市一所综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能系统、全面详实地向社会提供相关旅游信息。北华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300多万册,纸质文献20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包括CNKI中国期刊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数据库等等。馆藏的中外文期刊六千余种,涉及旅游专业的图书近万余册。要充分把这些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对接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同时还拥有具备图书专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图书管理员。而且还掌握图书馆先进的服务手段为读者服务。他们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高效快速为旅游者获得所需信息。我们也可以组织旅游咨询员到我馆,为其介绍我馆的旅游馆藏文献,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增添助力。
总之,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本地区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任务。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收集,如接受捐赠、信函、等方式收集各类文献,积极拓宽文献收集渠道。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高校的学科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文献资源储备原有优势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引,深入开发旅游信息文献资源,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推介服务。推动指导吉林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吉林地区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提出是深入挖掘与利用旅游文献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充分利用长吉图发展同时,快节奏发展吉林市特色旅游经济,高校图书馆应与各旅游协作单位强强联手,助力政府企业搞好旅游文献收集整理工作,为吉林旅游经济发展腾飞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琳.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城市旅游发展特色战略研究 篇10
城市的旅游资源不仅是点状的资源单元, 还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等综合性的资源, 把多个这样的资源单元进行要素整合, 以形成更复杂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不仅来源于城市内单个的景观要素, 而且是由城市特色、活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吸引力。并且, 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也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条件, 这些也起到了吸引旅游者的作用。城市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 是一个打造整体吸引力的过程, 因此, 既要重视新资源的开发, 又要加强对原有资源的整合, 创造出更高形式的、别的城市难以模仿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优势的产生、持续发展和升级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 因此,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 可以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市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
1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选择
城市旅游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而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竞争力优劣势分析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发展战略途径的选抒, 扬长补短, 形成城市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从而制定出的指导或决定城市旅游发展的全局性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特色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将城市看成“商品”, 运用“商品”营销模式, 在“眼球经济”时代, 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和资金, 使城市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出现了城市特色发展战略, 这是应对全球化引发的城市间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时期, 特色战略已经为大多数城市所接受并成为主动为之发展的战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城市的功能逐渐发生转变, 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 更多地关注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结构等评价指标, 对城市的研究讨论也进入了高潮时期。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 打造城市旅游服务特色, 确定城市旅游资源内涵, 创造城市旅游形象个性。依此, 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等评选络绎不绝,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讨论此起彼伏, 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新的内涵。
城市特色战略顺其自然地被提出, 各大中小城市渴望利用和挖掘本地现有的资源, 塑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在同质化产品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特色问题持续升温, 成为城市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前沿的新亮点。
2 以城市特色“维持”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 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中就必须通过实施差别化战略, 确定本地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何显著差异, 突出该地的独特点USP (unique special point) , 只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相似的信息中区别和感知[2]。
城市特色取决于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 具有典型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城市特色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之间息息相关。维持城市竞争的优势, 关键在于城市中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及其种类和数量组合, 以及它的形成和更替能力。其中, 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更替变化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只有通过持续的累积和更替演化, 才能使城市的竞争优势长盛不衰。
依据城市的特色资源定位, 是今天城市旅游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 它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是, 任何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定位, 不仅由于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远而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甚至还会直接挫伤城市居民对实现城市形象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对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作充分考察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 慎重地制定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 才能逐步地实现它。
3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战略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比较优势与城市区位和特有的资源有关, 竞争优势则体现在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有效利用上, 城市竞争力正是资源的价值和利用能力的共同体现。比较优势比较的是特色, 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异乎寻常的独特资源。难以模仿的特色最能体现出优势, 孕育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以及可替代性资源的增多, 城市资源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而对资源的挖掘利用的竞争优势作用则不断增强。所谓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对资源和特色进行变现的能力。所以, 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城市能否把资源特色尽快转化为经济特色、市场特色、产业特色, 以及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 最终转化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3.1 认识城市特色, 以促进旅游发展优势的发挥
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 即着眼于一个“特”字, 把握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在目前的城市旅游资源条件下, 旅游发展更加依赖于深藏于城市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其的挖掘和利用。对城市特色的构成进行归纳, 可归纳为以下六部分:
一是文物古迹的特色;二是自然环境特色;三是城市的格局特色;四是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五是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差异[3];六是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4]。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人文资源等更是具体、突出地展示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因此, 正确地认识城市特色, 特别是城市的文化特色, 遵循系统性、特质性和优质性原则, 避免区域形象替代、背景资源争用等问题, 体现城市旅游形象的多元性, 对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3.2 保护城市特色, 以维持城市旅游的竞争优势
一个适宜旅游的城市, 一定也是个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城市, 发展城市旅游也就是建设城市文化个性的载体。伴随着经济方式的变革、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城市地标风貌、历史文化遗迹等遭到致命的破坏;城市的地域文化, 也在逐步的退化。这些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也破坏了城市原生态, 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不得不对保护城市特色这一课题更加关注。
一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城市特色正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 使得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伴随此过程和结果, 城市特色对城市生存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
毋庸置疑, 保护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或许有的特色可能与目前的城市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关系不是很密切, 或者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它也同样“塑造、孕育”着潜在的竞争优势, 一旦被破坏, 便无法弥补。
3.3 培育城市特色, 以提升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城市旅游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竞争优势来支撑, 但是并不是说有了新的城市特色、新的城市竞争优势就不需要原有的了。实际上, 新的城市特色和竞争优势都是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只不过是改变了发挥作用的环节、方式而已。
城市的价值在于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品牌, 塑造城市灵魂, 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5]。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优势, 城市旅游发展更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形象和异于异地的特色, 从而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 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好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 一定会缺乏魅力。因此, 把握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保护和开发的共同主题。
摘要: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主体, 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有城市都想通过城市特色的塑造,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因此, 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核心理念就是依靠文化影响力和城市个性的塑造, 来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特色,战略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北京:旅游学刊, 2001 (06) .
[2]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12) .
[3]陈立旭.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J].北京:文化研究, 2003 (03) .
[4]王景慧, 阮仪三,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特色村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 篇11
关键词:特色村镇旅游 产品开发 河南省
一、开发特色村镇旅游的意义
2016年1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截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可见,国家对“三农”问题之重视。而发展休闲农业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特色村镇旅游属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种。作为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一种形式,村镇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把旅游和“三农”相结合,“以旅促农”,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整个乡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开发村镇旅游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省38902个旅游资源单体中,70%在农村;河南省共有1863个乡镇,近5万个村庄,村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发村镇旅游的丰富的资源基础。特色村镇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居民脱贫致富,而且也是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促进河南省广大乡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
二、河南省特色村镇旅游产品设计
本文结合河南省特色村镇的资源类型,以村镇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色为分类标准,同时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徐清,2009),将村镇旅游产品谱系设计如下:
(一)村镇文化产品
村镇文化产品是指以村镇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以及特色文化村为旅游对象的旅游产品。它包含四个类型,即历史文化产品、民风民俗产品、文化村产品和节庆活动产品。
1、历史文化产品
着重展现村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某一时期的传统风貌,如社旗县赊店镇和禹州的神垕镇。这类产品主要吸引那些文化素质较高、对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的旅游者。
2、民风民俗产品
乡村民俗文化一直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这类旅游产品所吸引的是以体验古今农耕差异、城乡文化差异以及乡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旅游者。
3、文化村产品
以某一村镇所形成的某种特色文化现象来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如距离南阳市20公里的宛城区黄台岗镇岳庄村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60多名书画艺术家入驻该村,被人称为“画家村” ;河南民权画虎村,全村1366人,其中有800人从事绘画产业;洛阳平乐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等。
4、节庆活动产品
包括传统和现代农业和乡村节庆活动,如商丘宁陵的梨花节、三门峡灵宝的“金城果会”、新郑的大枣节等。
(二)村镇观光产品
观光产品主要包括“大农业”范畴的自然风光,如种植业、林业、渔业、养殖业等,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现代新农村风貌、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它包含传统民居产品、新农村风貌产品和农业科普产品三种。
1、传统民居产品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民居为对象的旅游一直是民俗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它又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极具乡村地方特色的民居再次受到了旅游者的极大关注。河南省比较有特色民居类型有两种,一是合院型民居,二是窑洞型民居。窑洞型民居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是下沉式窑洞,在河南省被称为“天井院”或“地坑院”。在洛阳,以下沉式窑院为主的村落分布很广。另外,从建筑材料上看,河南省还有一种石板房,它是太行大峡谷地区的民居特色。
2、新农村风貌产品
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现代新农村有别于传统的村庄,它是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与传统村落相比,这种类型的村落整齐划一、干净卫生、环境优美,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因而成为村镇旅游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产品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村落有临颖县的南街村、洛阳的南村等。
3、农业科普产品
以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养殖以及农—工复合加工产业为旅游对象的旅游产品。比如,农—工复合型旅游产品是指以农产品加工厂以及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为主体设计的旅游产品,比如让游客参观、体验蚕丝被加工生产、葡萄酒加工生产等。这类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的是以农业资源、物产为基础的工业加工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游客所学到的相关知识。
(三)村镇休闲体验产品
随着旅游者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村镇旅游开发的重点。村镇休闲体验产品包含农家乐产品、村镇特色餐饮产品以及休闲度假产品、体育运动产品四部分。
1、农家乐产品
“农家乐”是以农家庭院为单位,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生产条件、耕作方式,利用自家庭院、花圃、果园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这是村镇旅游中比较受旅游者欢迎的一种旅游产品。
2、村镇特色餐饮产品
以地方性特色餐饮为主要内容,游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品尝当地的美食。河南省各地特色饮食资源丰富,如方城的烩面、逍遥镇的胡辣汤、道口烧鸡、洛阳的酸辣汤等。
3、休闲度假产品
这类产品一般都位于自然风光秀美、景色怡人的乡村地区,它把观光、休闲、娱乐等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与度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乡村度假的主要目的,旅游者将会在这类景区内度过悠闲、安逸而又不失趣味的乡村假期生活。河南省有代表性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如洛阳栾川的重渡沟、龙峪湾等。
4、体育运动产品
依托村镇特殊的地形地貌或特色资源,如水域、山地、森林、峰林、草原、沙滩等开展以村镇风情为背景的运动性产品,如山地自行车、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拓展训练、露营等,满足现代人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河南省全省“三山一原二盆地”,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多样的地貌类型,适合开展体育运动类的村镇旅游产品。
(四)村镇康体养生产品
康体养生是现代人对自身健康的高目标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理念的增强, 高层次、个性化、全健康的旅游需求日益增长。田园乡村型的康体养生产品主要依托村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诸如中医理疗、食疗、药物保健、SPA、瑜伽、禅修、天然氧吧等养生项目。康体养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旅游者喜欢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另外,游客对项目的专业性和服务的高端性也有更高的要求。
(五)村镇特产及工艺产品
地方特产和工艺品带有一定地域的特色,是某一地区(地方)特有的产品或品种,可以反映出某一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购”是旅游活动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村镇旅游中的“购”主要针对的就是各地的工艺品和土特名产。大多数游客外出旅游都会比较在意能否买到当地有特色的名优物产,因此村镇特产和工艺产品也是村镇旅游产品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河南省乡村地域辽阔,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物产和工艺品非常多。比较著名的土特产如焦作的“四大怀药”,包括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和怀牛膝。四大怀药历史悠久,自公元前718年东周卫宣公以来,一直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特色工艺品中的代表如禹州神垕镇的钧瓷,其神奇的“窑变”工艺让钧瓷成为举世无双的瓷器。
参考文献:
[1]徐清.乡村旅游产品谱系及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9(2):68—72
[2]文化旅游“画家村”.2015年12月6日,http://henan.people.com.cn/n/2015/1206/c363904-27253923.html
[3]画虎村. http://baike.so.com/doc/5770323-5983095.html
[4]杨新忠.透过传统民居看现代民居之人文思想尴尬[J].美术大观,2013(1):64
[5]严于雄. “农家乐”:农业旅游的亮点—成都市“农家乐”旅游调研报告[N].中国旅游报, 2005—01—19
[6]徐清.乡村旅游产品谱系及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9(2):68—72
[7]幸岭.云南省康体养生旅游开发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2—107
[8]陈尉德.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33;338—339
旅游特色 篇12
一、四川彝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1.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全州幅员面积6万平方公里, 辖17个县 (市) , 总人口448万, 其中彝族224万、占总人口的50%, 是全州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1年凉山州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0.46亿元, 比上年增长24.28%;接待国内游客2 201.7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4.2%。
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腹心地带,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绚丽多彩, 现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是全国十大旅游线路和四川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目前主要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两块区域: (1) 西昌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圈, 包括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 有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重点旅游景区。 (2) 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 包括盐源县和木里县, 有泸沽湖风景区、木里洛克九百里线路。
2. 乐山彝族地区。
(1)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 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 全县幅员面积2 383平方公里, 总人口18万, 其中彝族人口占37%。2011年马边全县累计接待旅客人数54万人次, 同比增长15.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同比增长26.54%。由于马边旅游业起步晚, 加上受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 发展也较缓慢, 资源优势未转变成产业优势, 各景点还处于原始状态。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大约有301.64平方公里, 距成都市300公里, 距乐山大佛160公里、峨眉山140公里, 有植物种类约两千多种, 珍稀植物达数十种;除此以外, 还有树木葱郁、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黄连山森林公园, 水质优良、矿物含量丰富的沙腔温泉, 洞内有千姿百态钟乳石的水碾坝凉风洞。 (2)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小凉山区, 全县幅员面积2 395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15万, 其中彝族人口占32%。峨边县距成都市219公里, 距乐山市98.6公里、峨眉山市65.2公里。2012年“十一”黄金周峨边县旅游旺季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 比全年去年同期增长36.36%;旅游收入达1 255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7.64%。目前, 峨边主要集中力量建设、宣传黑竹沟景区。黑竹沟风景区核心景区面积575平方公里, 景区有大小景点73个, 它不仅产生了诸如指南针失灵、信鸽迷路、科考队员失踪等神奇现象, 更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景观, 这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生态群落之一, 景区内有动植物5 000余种, 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30余种。另外, 峨边还有钟乳石玲珑剔透、保存完好五渡溶洞, 林木葱茏、其岭脊造型酷似头部西枕的女儿山, 平等清溪园石林景观, 绝壁千仞的团岩景区, 剑峰刀岭的老鹰嘴景观山。 (3) 金口河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峨眉山南麓、小凉山脉腹地, 距乐山中心城区138公里, 598平方公里, 总人口53 371, 其中彝族人口5 000余。“十一五”期间, 金口河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 旅游人数达70万人, 每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目前, 金口河区正在加紧各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口河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被誉为“地质天书”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总面积56平方公里, 长约26公里, 谷宽70米~150米, 落差1 000米~1 500米, 最大谷深2 690米, 集“雄、奇、壮、险、秀、美”于一体;被誉为“自然生态博物馆”和“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大瓦山天池省级湿地公园。
(二) 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1. 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包括:
(1) 红色旅游:主要集中在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包括会理县、会东县和宁南县。以会理古城、红军长征遗迹、龙肘山—仙人洞风景区等为依托, 形成连接攀枝花和昆明旅游的纽带, 已进入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有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旧址、会理会议遗址。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遍及八县一市, 总行程达800余公里, 占红军长征总里程的6.8%, 具备建立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名城、红色旅游精品景点的基础和条件。 (2) 卫星基地旅游:享誉中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商用发射场, 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 已破土开工的金沙江溪洛渡巨型水利工程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其坝高为世界第一。
2. 乐山彝区人文旅游资源。
(1)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一寺三名、一寺三教、一寺三族、一寺三朝、一寺三功的明王寺, 古式建筑东皇殿, 木板房和吊脚楼保存完好的荍坝古镇, 造型优美、面目慈祥马边站佛, 镌刻古迹的石丈空。 (2)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人工修筑的蓄水百万立方米的夏家沟水库, 由龚嘴水电站大坝拦河而成的一个高峡平湖———龚嘴水库。 (3) 金口河区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铁道兵博物馆, 是全国第一座铁道兵博物馆;关村坝车站和国内少见的“桥上车站”———金口河火车站, 它既为旅游景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同时也是景区令人震撼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 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四川彝族地区有丰富的原生性文化资源、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灿烂多彩的民族节日、独特的民族风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们构成了令人流连难忘的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大小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聚居区, 有着深厚独特的彝族文化积淀。奴隶社会文化、毕摩文化、火把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选美文化, 对世人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或独具魅力的吸引力。被誉为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畔摩梭风情和社会遗风, 神秘而唯一, 为世人所神往。木里的藏民族风情是“香格里拉”的主要载体。此外, 凉山还有世居的回、傈僳等少数民族, 其文化风情各具特色。这些活动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 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 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民风民俗等奇异而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很有吸引力, 将会成为彝区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另外,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汇聚繁衍出了特别的民族民间文化, 有深居幽谷的彝家山寨、妙趣横生的彝族婚礼、风情浓郁的彝族新年、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多样化的传统摔跤、狮子灯、龙灯、达体舞、秧歌、柳连柳、三雄夺魁等民间活动, 独具特色的彝家风味坨坨鸡、坨坨肉和特酿泡水酒, 将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饮食和民俗风情文化。
二、四川彝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开发规划缺失
目前, 四川彝族地区个别区县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发展整体规划, 多数没有完善的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也缺乏区域间旅游合作意识。表现在:一是每个景区的开发都各行其是;二是只重视景区核心部分, 对周边资源没有实行综合开发或联合开发;三是缺乏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这些导致景区开发盲目、混乱, 很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被开发者和当地居民破坏, 部分景区周围建了很多与环境很不协调的建筑, 各类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这样的开发建设不仅破坏了四川彝族地区在游客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 服务设施滞后
近年来, 四川彝族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比自己的过去有了较大进步, 但是相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来讲, 差距仍然很大。第一, 交通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几个重点旅游景区公路虽然都通了公路, 但公路等级尚低, 各市县之间、各景区之间道路状况都较差, 这不但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 还延长了旅途时间, 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从整体而言, 彝区目前的交通状况还无法达到使游客舒适、安全、便捷旅游的要求。第二, 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在一些景区通讯覆盖面有限, 信号不稳定。部分景区沿线, 尤其是在分岔路口没有明显的景区到达标识。第三, 服务设施还不完善, 四川彝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旅游饭店、旅游住宿、旅游商品、旅游导游、旅游管理、旅游娱乐等内容档次还比较低, 综合管理水平也比较低, 不能体现景区的特色,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质量。设施的不完善和接待能力的不足导致四川彝族地区的这些精品风景区声名在外, 却不敢大肆地宣传, 阻碍了彝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 产业体系落后
目前, 在吃、住、行、游、娱、购方面存在的问题, 反映了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辐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许多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典型内容都还有待挖掘、加工, 特别在游、购、娱几个要素中互动性项目少, 缺乏一种整体的营销策略, 凉山游客散客较多, 团队优势没有得到突显, 很多旅游只是停留在简单观光旅游上, 游客参与性不强, 值得特别留念和回味记忆的活动少。彝族地区地广物博, 资源富集, 旅游商品潜力巨大, 可供开发的旅游商品品种很多, 但实际开发出来的商品却很少, 产业链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 (1) 旅游项目缺乏特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彝族特有的风貌展示不充分, 独特的项目开发严重缺乏。游客在多数景区仍然是传统的观光旅游, 设置的少量旅游娱乐活动也是喝茶、打牌、唱歌、跳舞等大众化娱乐项目, 缺乏新意、特色和吸引力, 对彝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项目开发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2) 产品缺乏品牌效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主动开发彝族或是地方特色产品的意识, 其品牌效应还主要局限于各市州内, 产品特色不鲜明, 技术含量低, 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具有鲜明彝族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装饰等产品的开发还是空白。例如, 凉山彝族漆器既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具, 也是美观大方的工艺品。目前凉山漆器的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粗糙, 远远未达到精品的程度, 本地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旅游者购买的不多, 而外地市场未形成规模, 只有个别有关博物馆如云南楚雄州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设有凉山彝族漆器销售专柜, 但总体销量也不理想。
(四) 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四川彝族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当地主要旅游景点的宣传, 但是宣传的定位不够准确, 宣传的范围还不够广, 宣传的方式还比较传统, 宣传的平台档次还不够高, 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轰动效应和整体效应。风景区的宣传片还仅仅是制作成电视短片或光碟, 而没有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进行广泛的宣传。景区的宣传推介会还只是偶尔、零星的行为, 而没有长期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也还未采取区域联合宣传的合作手段。例如, 在对外宣传上, 目前凉山州除了国际火把节前夕在四川电视台对火把节进行宣传促销之外, 一般没有在电视媒体上进行纯粹的促销活动, 宣传凉山旅游资源的电视短片光碟销售渠道不畅通, 一些报刊杂志网站对州内旅游资源的介绍单一。
(五) 投资融资不足
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 四川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比较差, 政府能投入到旅游业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另外, 乐山个别彝区开放程度出于安全的考虑受到国家限制, 优惠政策不配套, 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 彝区旅游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与规模, 难以吸引资金发展旅游业, 银行贷款的门槛则更高。加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引导不够, 没有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或促进股份联合, 这样就难以实现多渠道的资本积累, 导致发展旅游业的资金短缺, 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 缺乏专业人员
人才问题是制约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 由于资金短缺, 景区开发不充分, 景区无法请到足够的专业管理人才, 只能就近聘用综合素质还不高的人员参与景区日常管理和维护。培训教育体系也不尽完善, 旅游从业人员规范化、标准化有待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总体偏低, 现有培训机构与培训能力又严重不足, 所以旅游行业总体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较低。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的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层次都还较低,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加快四川彝区旅游业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素质, 加快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各彝族地区必须及时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 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把建设国内外重点旅游区作为发展目标,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 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培养国际知名旅游景区。
(一)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实现各自为政向协同合作的转变
1. 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景区旅游规划。
四川彝族地区要按照《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凉山州、乐山市的旅游总规划, 结合县市区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 将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水利等相关规划衔接。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应当符合所在地区土地利用等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指导促进作用,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2.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圈。
随着成昆铁路新线的建设、雅西高速公路的通车以及各区市县公路改造升级, 彝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四川彝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是要紧紧依靠乐山大佛—峨眉山—攀枝花—丽江—泸沽湖—西昌—乐山为核心的旅游圈, 与其共同形成旅游吸引合力, 进一步扩大到城区周边区、市、县景点, 形成错落有致、分布合理的旅游系统。 (1) 加强区域合作。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 乐山彝区要积极融入其中, 加强外部沟通、联系、合作, 共同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目前“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的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三大区域, 没有循环旅游线路, 三省区各自为政, 游客只能单向往返。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 成为辐射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中心、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旅游环线的中转中心, 让大小凉山旅游区成为游客双向流动、循环流动的枢纽, 带动川滇藏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2) 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落后的发展观念, 以区域发展和现代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核心, 加强协同宣传, 树立协调、协同、携手的新观念, 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3) 设立大小凉山旅游论坛, 召开年会, 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加强对彝族旅游区的研究和探讨, 为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保障。
3. 以城市建设来辅助提升旅游的总体发展。
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景区的建设, 而是以实现景城共同促进为目标。 (1) 城市的发展要给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2) 打造城市景观, 建设独特的市容市貌。独特的城市风格是城市旅游的名片, 各个县城要以地区文化为导向, 利用城区特有的自然山水资源建成公园、广场、建筑开辟了城市旅游的新景观, 在城镇布局、城市装饰上挖掘彝区独特、差异的文化, 把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地方风情、优雅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西昌把打造邛海湿地公园和完善城市休闲功能结合起来。
(二) 以设施建设为抓手, 实现由功能完善向智能高端转变
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快道路建设。一是加快京G (京昆) 高速公路全程贯通, 加快成昆铁路新建双线建设, 完善洛克九百里、小相岭景区道路建设, 尽快启动公母山、龙肘山、中所水镇文昌故里大槽河景点、马湖景区的道路建设。推进西昌—泸沽湖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加快连接省内其他市州的高速公路, 把乐山、凉山州与区外联成一个整体。要以西攀高速公路为骨干, 加快乐汉高速的建设, 构成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强的方便、快捷的交通骨架, 使大小凉山旅游圈成为四川省南翼最大的旅游集散地。三是加快市州境内旅游交通的建设:搞好西昌至各主要旅游县城、景区以及旅游县城与景区之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 要重点建设乐—马 (边) 、乐—峨 (边) 公路, 打通乐山至马边大风顶、乐山至峨边黑竹沟的直达公路, 并提升公路等级, 以增加乐山新的旅游景点, 并为今后发展两地的休闲度假旅游作好准备。加快西昌这个四川西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 基本形成以西昌为中心、联通十大旅游区点重点城镇1~5小时的交通圈。四是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如峨边黑竹沟景区公路全长约17公里, 路基8.5米, 目前应抓紧设计, 抓紧建设, 此公路建成通车对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2) 实施旅游线路开发。以雅西高速公路等为载体, 倾力打造提升旅游精品线路, 将高速公路通达周边县市打造成为省级风景道和自驾车游的示范带。以良好的山水生态、温泉疗养休闲、民族风情、红色文化、水电博览、农业观光等资源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凉山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和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信息体系, 并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酒店、特色乡镇和乡村旅游地及服务节点, 建立合理布局沿线加油站、旅游咨询点、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购物、旅游标牌、旅游安全等, 使廊道全面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 重点是要高标准抓好五条旅游线路建设:一是建成成都—西昌—昆明的民族风情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线;二是建成成都—乐山—西昌—盐源—木里—丽江川滇金三角香格里拉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三是建成宜宾—雷波—美姑—乐山的生态观光旅游线;四是建成境内民族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江峡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线;五是建成成都—西昌—攀枝花的阳光之旅休闲度假旅游线。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 改善配套设施。重点风景区要加强供电、供水、通讯、卫生、绿化、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 改善接待条件。一是通讯设施:加快移动通讯站建设。在各景区周边选址修建和完善移动通讯发射塔, 使手机信号覆盖各景区。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绿卡网建设;完成汇兑资金清算、邮运、速递、邮购等系统建设。景区引进、安装数字化指挥系统, 要尽快组建涵盖景区、旅行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相关要素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平台, 从而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订购、网上投诉、网上监察、网上宣传、网上营销, 实现景点游客容量、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的随时监控和调度, 提升景区智能化水平, 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建设, 改善接待条件。加快实现所有重点景区美景在线观看, 完善旅游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全面构建旅游景区防灾监控系统, 强化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 大力建设数字化景区, 实现美景面对面。通讯方面应改善设备, 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图像传真业务, 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启动智能化系统, 构建数字化体系, 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手段管理景区, 主要包括电子售票、电子验票、数字影视介绍与电子监控等子系统。安装可支持网上预订和现金购买等多种售票方式的系统, 让更多的游客轻松购票、安全购票。二是供电设施:加快各景区通电设施的完善, 旅游接待地和游览点的所有电线均埋地铺设, 避免对景观造成视觉影响。尽快普及以电代柴, 服务接待区集中使用电能或液化石油气。三是供水设施:旅游区其他景点给水可采用管网水源或安全可靠经简单处理的地表或地下水, 但必须确保水源质量达标和持续供给。四是污物处理设施:在景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 达标后排放, 避免污染环境和破坏视觉景观。各景点的固体废弃物统一收集送乡镇处理厂填埋处理。合理设置景区内的厕所数目和比例。 (2)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图像传真业务, 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加快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编制《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科学制定旅游信息服务标准、旅游行业信息发布标准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构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工商、卫生、公安、气象、体育、通讯等部门的涉旅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协作机制, 高水平完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凉山州和乐山范围内率先构建起州、县 (市) 、企业“三级一体”旅游政务网应用服务体系, 构建统一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以提升供出产品质量及核心竞争力与改善游客体验为目的的营销支持应用服务体系, 建立旅游目的地国内门户、海外门户网站, 景区、酒店营销销售管理系统等;建立以围绕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信息港、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统筹。
3. 加快改善服务设施。
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树立彝族地区旅游新形象。一是住宿设施:旅游住宿设施规模适当、档次超前。充分发挥彝族民居的特色吸引力, 适当发展一部分民居接待。新建和改造的住宿设施其建筑风格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地理文脉协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的饭店集团和著名管理公司投资建设管理宾馆饭店。二是餐饮娱乐设施规划:加强景区及附近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 所有餐饮单位必须卫生达标。挖掘彝族传统饮食文化, 推出风味美食一条街。依托各宾馆饭店, 普遍开展、引导当地传统特色娱乐活动, 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 推出内涵丰富、参与性强的歌舞艺术节目。在彝乡或景区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 (包括露天演艺广场) , 以展示地方民族艺术, 吸引游客参加和体验。招聘和培训本地民间艺术家组建专业演出队, 在传承传统民族歌舞艺术同时加大创作力度。三是景区内部休息点规划:根据游客游览线路和时间需求, 在景区内部合理设置休息点, 供游人短暂休息。休息点规模大小不一, 结合地形和自然环境可采用多种类型, 或石筑, 或小木屋, 或亭子等, 都有棚, 以避风雨冰雹。休息点提供吸氧、和小食品等。四是自驾车保障体系规划:目前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为此需要尽快配备功能完善的自驾车保障设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县城和景区沿线设置自驾车咨询服务中心, 功能包括加油、检修、租赁、向导车等;设立汽车旅店及餐饮点。在进入景区的沿线设置旅游导游牌 (位置、公里数) , 在主要通往各景区的公路上设置足够数量的清楚、准确无误的路标;编制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手册, 内容有景点介绍、服务设施 (位置、功能) 、公里数、所需时间、线路设计、所需花费、天气、注意事项等。五是综合防灾规划。大小凉山旅游区雨季极易发生洪水暴发, 给旅游者带来威胁。因此, 有必要在旅游区建立气象站, 通过各种方式 (网站、电视台旅游区天气预报) 向游客发布中短期气象预报, 以便游客根据气象预报做出适当的旅游行程安排, 避免遭遇洪灾, 选择适当天气旅游。六是建立紧急救援系统。为了防止洪灾、滑坡、泥石流、高山反映、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对旅游者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各景区要分别建立气象站, 定期发布天气预报, 当灾情逼近时, 发布预警信息。在县城建立防灾救灾指挥中心, 保持信息畅通。当发生灾情时, 县城指挥中心能及时得到真实信息, 做出全面部署, 抢险救灾。
(三) 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1. 开发民族旅游特色项目。
一是利用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为旅游服务。彝族地区应当合理开发及利用彝族风情、彝族文化为旅游服务, 在设计旅游项目和推出旅游娱乐时, 应当紧紧围绕“彝族”二字, 在一些纯自然景观的旅游点, 增添人文风情类的内容, 建议在彝族腹心地带, 有选择地将一至二个村庄作为对外开放的“彝族旅游村”, 完善一些基础设施, 让游人来此地后, 可与当地人一同食宿, 在景区的标志、装饰、饮食等上充分展示彝族元素, 加强游客对彝区的印象。二是利用传统的节日、习俗为旅游业服务, 如火把节、彝族年、彝族的婚俗等。推出一系列的旅游项目, 与国际旅行社联手, 利用独有的民族旅游资源, 扩大客源市场。在旅游业的经营上, 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彝族特色的活动项目, 如:火把节、彝族年、喜背新娘、彝家七日游等项目。在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时, 还应当注重彝族旅游文化的开发工作, 从深层次上开发彝族文化, 把彝族的历史地理、建筑、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工艺、美食、故事等等, 通过文化文物工作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努力, 有选择地编辑书籍、灌制光盘、上传视屏、发送微博等现代的手段更好更快地传播彝族旅游文化。
2. 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一是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彝区旅游产品设计主题要突出, 凸显本土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民族元素符号, 要创意新颖独特、便于携带、时尚性强, 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既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又有纪念价值的精品环保旅游商品。开发以民族饰品、服饰、工艺品为主的一组风情系列, 以山野菜、保健品为主的绿色系列, 以编织品、动植物标本为主的艺术品系列的旅游商品, 将各类资源综合开发。二是加快建立四川彝区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及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的研发中心,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挖掘、研究和开发具有彝族特色和鲜明地方特征的工艺美术品、绿色风味食品、药用保健品、土特产品、旅游文化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系列, 整合大小凉山旅游商品企业资金、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 多家联合, 深度开发, 实现大小凉山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要高度重视商品的包装 (包括内外包装) , 设计出和商品风格统一形式各异的精美包装。依托乐山、峨眉山、西昌等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和市场主导作用, 加快四川彝区旅游商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建设, 同时, 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重点旅游城镇建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商品集镇, 进而逐步形成覆盖面较广、物流量大、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
3.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一是旅行社。推进大小凉山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建设, 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强化旅行社年检和导游IC卡年审工作,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拓、客源组织及接待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推销彝区旅游精品、名品、新品旅游线路。二是旅游饭店业。进一步调整四川彝区各州、市及县市区旅游饭店总量、类型、档次和布局, 市区以提高现有饭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主, 各县 (市) 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新建或改造一批旅游饭店;大力推广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外资和世界著名饭店管理公司, 同时大力培育本市品牌饭店。推行分时度假、产权式公寓酒店等国际度假饭店经营模式, 基本形成国际化的饭店行业。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 开发具有彝族特色的美食系列, 同时加强管理和促销, 最终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 融美食、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加大地方餐饮文化的开发力度, 充分挖掘彝族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不断创新, 形成特色。全面吸收中外餐饮文化, 满足各种游客的口味。重点发展西餐、川菜、民族三大特色餐饮系列。
4. 培育特殊优势产业。
(1) 生态农业。大小凉山光热丰富, 雨量充沛,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根据自然形成的区位特色和景观资源, 一是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开发成就形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 例如西昌市综合利用邛海—泸山风光, 发挥西昌山湖城一体化的优势, 精心打造湖边景区, 合理设置周边农家乐和休闲场所;二是培育花卉苗木产业, 逐步形成农业风情休闲区;三是利用冕宁樱桃、会理石榴、西昌樟木樱桃节、川兴蜜桃采摘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活动。 (2) 银色产业。凉山独有的气候优势将为潜力巨大的老年人健康旅游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彝族地区将来的生活形态以及多样发展的格局必将吸引国内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养老, 这将构造出银色产业。银色产业需要医疗、保健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 (3) 休闲房地产。如果凉山能打响全国新的避寒之地的品牌, 就必然会刺激当地的房地产业为之服务。随着旅游形式由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升级到休闲旅游, 旅游度假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 对旅游的充分挖掘将不再局限于旅游业本身。
(四) 以宣传营销为手段, 实现由口碑推广向树立品牌的转变
1. 加强区域间联合发展。
利用乐山大佛—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泸沽湖—丽江的优势, 加强区域联合, 建立一条的旅游经济走廊, 清晰、翔实地梳理出这一线上的自然、人文资源, 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 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每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管理, 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每一环都要突出自己的特性。大量增加一些可视性的新内容, 激发游客自愿延长在这一条线上的游览和逗留时间, 从而有效地扩大旅游规模并逐步实现规模效益。以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互动发展为纽带, 以多种跨区际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营销为载体, 大力加强大小凉山与云南经济文化交流, 面向整个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探索彝族文化保护开发的新模式, 把大小凉山建成彝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心。
2. 实施品牌战略。
对旅游目的地而言, 城市间的竞争体现为品牌实力的竞争。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航天城、月城, 泸沽湖是女儿国, 黑竹沟是“中国的百慕大”等均是极具潜力和价值的区域性旅游品牌, 找准定位, 加大对大小凉山和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核心定位的宣传, 扩大自身影响。
3. 做好景区形象设计。
(1) 视觉设计。旅游地标徽是旅游形象的浓缩, 是最集中的表达, 建议进行专项招标设计。纪念品代表旅游形象和吸引物形象的纪念品:背包、T恤、玩具、纪念章、明信片、手工制品等。户外广告应成为旅游地景观的一部分, 在选址和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特别是在核心形象区。服务人员的服饰, 要体现自然及地方特色等。 (2) 行为形象设计。旅游地人的行为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是旅游目的地中人数较多的一类, 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活动行为等会成为旅游者眼中彝区旅游的一部分, 是与风景同样被欣赏, 被观察的对象。因此, 景区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都要积极加入景区的建设中。 (3) 形象建设。不论是进入彝区的主要入口, 如高速路口、汽车站、地界等, 还是核心印象区, 如旅游区的大门、游人中心等, 都要充分体现景区自然和人文的融合统一, 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加大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要按照统一规划和整体促销的原则, 集中宣传彝区旅游的整体形象, 除了采用印刷宣传手册、编制主题歌、组织各类商演外, 可以采取以下促销策略: (1) 价格策略。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来增强吸引力和缩短旅游淡季, 制定一个完整的季节性折扣政策, 同时推出相应的淡季旅游产品, 如温泉度假、冬季阳光、民俗节庆及各种专项旅游等, 以缓解淡季客源供给不足。与交通等部门做好协调, 以制定合理的淡季价格。同时也可考虑成立不同类型会员俱乐部, 推广VIP计划。 (2) 促销策略。充分利用国内外政府官员、文化名人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大小凉山旅游促销。宣传促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新闻宣传媒介进行;在成都、昆明、重庆等地设立彝族旅游促销点;利用各种媒体、参加旅游交易会、邀请客源产出地的旅行商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成都、重庆、昆明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繁华地段设置大标语、大广告、招示牌等。 (3) 销售渠道策略。一是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直接设立销售代理点。二是同旅行社合作。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都是通过旅行社来购买产品的。只要抓住旅行社, 就抓住了大部分的客源。可以采取特许经营大小凉山的某一类旅游产品。三是同独立的零售商合作。尤其是与远程市场 (主要指海外市场) 上那些组织特殊兴趣 (生态旅游、神秘文化考察、科考、摄影等) 的零售商合作, 通过他们销售大小凉山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提高知名度, 扩大市场份额。四是与在四川、重庆、云南有业务往来的航空公司合作, 可考虑把他们提供的优惠机票作为推销产品的一部分, 争取在航空公司的航班上, 免费提供宣传册和播放大小凉山的产品介绍。
(五)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实现由单一投入向多方合作的转变
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本着“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突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界限, 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招商引资规模, 多方吸纳民间在内的一切可利用资金投入到发展旅游建设上来。要拓展开放发展旅游的思路, 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创造宽松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外资资本投资大风顶建设, 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景点开发市场化步伐;对旅游开发投资商要采取政策优惠, 包括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解决资源开发的资金不足问题, 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
2. 增加投融资渠道。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机构的资金存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能力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投资的热点, 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辟融资渠道。具体的融资方式包括: (1) 门票质押。以未来门票或连同其他收费权作为质押, 向银行贷款。 (2) 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作为一项资产当作质押进行信贷。 (3) 土地抵押。将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项目信贷, 尤其是由于旅游相关开发引起大幅度增值的景区周边的土地。 (4) 建筑物抵押。将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六) 以人才培养为载体, 实现统一培养向特色培养的转变
【旅游特色】推荐阅读:
特色农家旅游05-09
旅游特色村10-12
宁夏特色旅游05-26
旅游景观特色06-29
特色旅游小镇08-18
特色旅游项目东北06-13
特色旅游教育论文06-27
小镇建设,从“旅游”到“特色”05-11
道孚县特色旅游线路07-13
重庆武隆特色旅游资源开发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