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特色景观

2024-10-13

校园特色景观(共10篇)

校园特色景观 篇1

摘要:通过对哈尔滨市几所大学校园景观的实地调研, 得出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特色存在的问题;并在对大学校园文化特征、空间特征、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后, 归纳出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含义, 最后提出现代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的方法。

关键词:校园景观,特色景观,营造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文化机构, 是科学文化的聚集地, 大学校园景观应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应具有不同于其他绿地系统的特色景观。新时期大学校园改扩建及异地重建校园蓬勃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景观趋同、均质, 校园景观缺乏特色, 这些成为困扰景观设计师的难题。那么如何在众多的校园景观中 保持自己的特色, 形成本校的个性景观?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景观既要美丽如画, 又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既要有区别于其他绿地系统的特色景观, 又要有区别于其他校园景观的特有景观, 这样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

1 哈尔滨市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现状调查

1.1 现状调查

基于对大学校园景观特色的研究, 我们对哈尔滨市几所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 现将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主要调研对象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校区、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校园景观特色突出, 校园景观文化氛围较浓, 漫步校园之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大学文化气息和校园历史文脉。在校园里, 路侧绿地中别致的标识语牌——传承延安精神, 再创世纪辉煌, 向学生及游人传达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博学慎思, 参天尽物标示了黑大的校训;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传达了大学的文化精神。图书馆前沙曼杨柳景观表征了黑大建校的历史文脉。校园中雕塑小品、题刻、碑记随处可见, 文化氛围浓厚。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景观特色性较突出, 船舵雕塑传达了校名发展史——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校园建筑中西合璧, 飞檐碧瓦, 气势恢宏, 多处为保护建筑, 建筑成为校园景观特色之一。校园干净整洁, 校训“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醒目的题写于校门前。校园景观的另一特色为校园的路名, 校园内8条主要道路, 紧密围绕本校性质进行命名, 其中围绕军工操场周围4条道路名为东海、南海、北海、西海, 反映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另外4条道路陈赓路、世昌路、奥列霍夫路、郑和路, 以与校园历史及学校特色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 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和特色。第三特色为校园内的雕塑, 四大人物雕塑分别为陈赓、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铜像, 另外还有船舵与锚雕塑, 将工程大学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悠久, 校园环境优雅, 绿树成荫, 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 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 建筑成为医大校园景观的重要特色之一;医大校园内有大量的柳树、榆树, 这些树木树龄较大, 生长健壮, 形成了浓郁的树荫, 宛然一座坐落于森林中的大学校园。成为医科大学校园景观的另一重要特色。白求恩、李时珍塑像耸立于林间空地, 突出医大的院校性质。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 建校历史悠久, 是一所以理工为主, 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 多学科的国家重点大学。但校园景观建设平平, 未能充分体现哈工大历史文脉及学校性质, 缺乏校园特色景观。

哈尔滨师范大学南校区是师大老校区, 校园入口处置石, 一面题刻“问学”, 另一侧题刻“师道”, 彰显了师范大学的特色, 校园其他景观特色不明显。

东北农业大学建校60年, 历经三迁校址, 三更校名, 最终于哈埠八景之一的遁园即马家花园上建成现在的校园, 校园地势平坦, 校园景观平平, 对马家花园历史文脉的挖掘不够深刻, 校园特色景观以五谷园为主, 突出农业院校特色, 园内点缀石磨、犁等小品, 体现躬耕文化, 也形成了农大校园的特色文化——五谷文化。

1.2 存在问题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 目前哈市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总体状况较好, 但个别地方存在问题, 致使大学校园景观特色不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校园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

植物能使空间更易被认识和辨明[1]。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绿化植物的选择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乡土树种, 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但植物并不是孤立的, 而应和其他园林元素搭配起来以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2]。在校园景观营造中并未从植物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出发, 利用植物形成的空间意境创造特色的校园植物景观[3], 例如:我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老师学生众多, 桃李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一种特征, 应该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充分的挖掘利用。

1.2.2 新校区建设较好, 老校区管理较差

随着扩招及大学城建设的发展, 各大学纷纷对校区进行改扩建或者异地另建新校, 新校园景观环境优雅, 而老校区管理较差, 景观现状不佳, 对老校区传统及特色的继承与发展不够充分。

1.2.3 校园景观中对院校性质表现零散, 无系统性

我国高等院校, 按照学校性质可分为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两类, 专业院校又可分为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军事院校及医科院校等, 调研中所选几所院校分别为不同性质高等院校, 其中各校校园景观基本能够体现本院校性质, 但表现较零散, 没有系统性。对学校办学特点的提炼不够充分。

1.2.4 历史文脉传承不好, 对文化挖掘不够深刻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人们对待过去的态度, 只有拥有历史, 一个城市才能显得厚重, 同样只有拥有历史一个校园才能更加美丽, 校园景观是历史文脉的外在表现, 在校园景观营造中应该更多的挖掘校园的历史文脉, 以突出校园景观的特色。

2 大学校园的特征

2.1 大学的文化特征

大学乃传承文化, 教育后人的场所[4]。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浓郁的文化性, 具有更强人文性, 其特征概括起来为“文、雅、序、活”。

“文”即文化。步入大学校园, 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 这是区别于外界环境的重要特征, 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的灵魂, 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精神炼炉。因此不仅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更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营造科学与人文的校园。

“雅”即雅致。学生的语言文明, 行为规范, 举止高雅, 无论参加任何活动, 都能做到文明礼貌, 举止高雅。

“序”即有序, 遵守纪律。学生行为严格遵守学校规范, 学习生活有序进行, 精神饱满, 学校一切活动井然有序。

“活”即活跃。学生是祖国的生力军, 无论到何时都是最充满朝气的一代, 富有创造力, 校园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

2.2 校园空间的特征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校园空间因此就成为了学生生活、交流、学习的空间。只要天气条件允许, 课间或课余时间, 大学生约会、学习、讨论问题、娱乐等活动都是在户外空间进行的, 而校园空间区别于其它空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学习的空间。因此, 大学校园景观在设计上要满足作为学习空间的功能。

2.3 校园景观的特征

校园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的重要特征是, 它除了具有美化校园的作用外, 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从构成上讲它包含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从功能上讲它还具有教育意义, 从景观、文化、人之间的关系讲, 它更能体现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文化物化为景观, 景观又具有文化内涵, 人通过景观感知文化。

3 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含义

校园特色景观主要包含两层的含义, 一是区别于其他景观的特色, 即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要体现大学校园的特征, 这种特色景观要突出大学的文化特征, 大学校园空间及景观的特征, 要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二是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特色景观, 校园景观除了要具有大学的特色景观外, 还要充分挖掘本校的特色景观, 可以从校园的历史文脉、院校的性质、办学特色、重要的历史人物等方面进行提炼。

4 大学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

4.1 校园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 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以及植被条件。自然环境是景观的基质,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则, 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植物本身的文化内涵, 利用植物创造不同意境的校园景观。校园特色景观的营造要从地域性原则出发营造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校园景观。

4.2 校园景观体现大学精神

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历程中, 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5]。大学文化是大学校园区别于其他绿地系统的重要特征, 大学特色景观的营造以文化特色原则为指导, 将大学的文、雅、序、活四大特征在大学校园景观的营造中充分的展现。

4.3 校园景观体现院校性质

在我国,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的性质, 营造不同的校园景观成为一个重要原则。如东北农业大学依据农林院校的特色, 建造了五谷园, 并形成了五谷文化。

4.4 校园景观体现历史文脉

每一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从小到大, 从简陋到辉煌, 这一系列历史中总有值得回忆和纪念的, 可能是校园发展中的历史人物, 一个很不起眼的地名, 或者是一块石头, 这些简单的事物承载的是一个校园的历史, 记录的是一个校园发展的历程, 是校园发展中的特色历史文脉, 是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景观, 因此, 特色历史文脉成为校园特色景观营造的重要方面。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外著名学府, 校园内浓郁的历史氛围, 是老校园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 体现了校园的独特性。

4.5 校园景观展现科学技术

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源地, 科学技术不仅体现在室内的学术交流, 大学校园景观也应成为科学技术展示的场所, 让学生生活的空间充满科学文化的氛围, 达到耳濡目染的教育目的, 渲染浓郁的科教氛围。

5 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 要突出特色性, 就要求校园景观的营造要遵循地域性、文化性、文脉性等原则, 在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 创造既要符合大学校园特征的, 又要体现本校的历史文脉校园景观。

参考文献

[1]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M].曹礼昆, 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111.

[2]陈文术, 肖海苏.试论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营造[J].山西建筑, 2007, 33 (4) :342.

[3]邱玉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城市科学版) , 2007, 24 (2) :76.

[4]高智华.现代校园人文景观营造[J].广东园林, 2007 (3) :32.

[5]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10) :5.

校园特色景观 篇2

摘 要:校园在改建、新建过程中,在快速的流水线般的建设模式下,形态类似的教学楼就像复制品一样矗立于各个校园。而景观形态也出现了不分校园历史、文化背景,忽视校园特色的设计模式,致使校园出现单一、粗陋以及缺乏自身识别性的景观形态。目前,在中国,校园景观的案例不计其数,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采取了保留、利用、改造三位一体的规划原则,从“林”“水”“田”“建筑”四个方面将校园特色进行系统归纳、并真正提炼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展现了该学校的校园特色。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特色;景观特色

一、校园景观与校园特色之间的关系

如今,在校园中,学生和老师的实践活动在校园景观中凝结了校园特色,校园中的物质景观也就成了映射文化的景观。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可以体现在一定的物质形态上,也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景观形式来表达。如北大校园中的山水、古园林遗址,甚至是一株百年的老树,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与文化,而无论这些己经被赋予了历史的景观还是那些正在加载中的景观都成为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递者”。

由此可见,校园景观传递校园特色,校园特色影响校园景观。

二、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系重庆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创建于1945年。办学宗旨是“立足三农、服务社会”,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农业为主的一所高职院校。

(一)校园特色定位及同类型学校比较

将我国农业及乡村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区,使师生在校区内可以进行各种农事活动体验,在充满乐趣体验的同时唤醒其对农耕及乡村文化的记忆。力求展现农院独有的专业魅力,让景观成为学校的“活教材”。根据专业特色,本课题采用乡土景观来展现校园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是一个用水稻等作物和当地野草,以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其他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重新认识。

四川美术学院——总体规划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情感,总体结构完全摒弃了风靡全国的大学校园程式化的布局模式,而是采用了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本策略。整个校园呈灰黑色调,粗料细作是一大设计理念,校区内保留了原有农舍、水田、犁耙、风车、石磨、老床等陈设。

(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校园景观设计特点

景观作为全面构造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塑造学校形象方面,还在学生成长、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除了具备高等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外,根据“求真、求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将其校园景观特色定位为以下几点:

1.展现“活教材”。在校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中,美观只是基本要求,其实质是要做到环境育人。校园景观环境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体现了学校或者特色骨干专业的行业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丰富的育人信息,对学生的学习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景观建设中,利用植物造景,让景观成为学生的“活教材”。在景观活动中,他们开展了水稻收割比赛、挖藕比赛、植树比赛、植物百科比赛,等等,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高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特色充分融入到校园景观中,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艺术手段表现出高职校园特色。

2.对接企业。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要将企业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景观建设中去,对接行业文化、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企业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校园形成特色景观文化,使学校的景观文化建设与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相互协调、促进、和谐发展,也为学校宣传学校形象、校、企、政结合提供有利条件,创建平行院校的示范性院校。

3.面向社会。学校可以利用景观,增加额外效益,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而且可以增加教学经费、科研经费,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例如,增设植物商业街,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将自己培育的盆栽或者新品种在这里进行销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寒暑假,利用教室、宿舍空余场地,开设植物培训班;周末、节假日为城市人的出游提供安全、休闲、浪漫的活动场所,使其功能完善,达到游有乐、玩有地、吃健康、留有宿的设计要求。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在为游客科普植物的同时,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巨大提高。

三、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将人与自然、时间和空间相连接,强调对基地土地现状的尊重,而这个基地中最为显著的要素,我们对其采取了保留、利用、改造三位一体的规划原则,强调不侵占基本农田及树林的面积,并以田为肌理,构筑田连景园、绿荫环绕的大地景观。园区地势独特,两面环水,是有利的护校河,因此,本设计从“林”、“水”“田”“建筑”四个方面,来营造校园景观,展现校园特色。

(一)“林”——划分林下空间,并合理利用

校区西北部,场地有大片树林,将树林按照树种以阵列的形式进行分区种植。分别有特色苗林、成长苗林、稻田迷宫、五彩农田、盆景展示、百花坛等景观节点,这里将是鸟儿的家园,树上鸟窝将增加景观空间趣味,人们可以进行科普体验,让众多植物及鸟类成为“活教材”。

(二)“水”——实现自然生态保育,同时具备娱乐休闲活动的多重功能

园区内可利用现有河道及水田优势资源,形成自然生态风格为主体的水培农业种植区。水培农业种植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建议引入美国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LID——LowImpact Develpment),即“低影响发展”模式。力图使水培农业种植区的建设,做到对自然生态的“最小干扰”。

引进水禽以及水生动物,有效地形成自然生物链,从而增加校园的生气,使人们沿着环湖步道,便可完成一次观鸟之旅,随处可见鸳鸯、野鸭、鱼儿等在水中游弋、驻足。

(三)“田”——利用大地景观创造七彩农田

校园东边有一处教学农田,场地具有田埂的自然景观机理,十分适合大地艺术景观塑造的手法,打造一个具有农耕文化艺术气息的田园风光片区,使建筑如细胞般有机地融入自然野趣的背景之中。展现农耕文化的载体是场地内最具观赏性的田埂景观,依照场地现有肌理,可将谷类、蔬菜等低矮农作物种植于此。依照其季节性收割划分其种植区域,而在田埂景观中间插观赏性较强的植被形成大地色带(红黄蓝),形成有季相变换、色彩变换,魅力十足的七彩农耕景观区域。

(四)“建筑”——建筑空间营造环境氛围

张謇于1906年创办南通学院农科,将旧建筑改造成张謇创办时期的建筑风格,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张謇先生对农业的重视,从而发愤图强。

四、结语

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和生命力。校园景观只有建立在对校园文化的深刻的理解上,才能融合和创新。校园特色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应当深入浅出、取其精华,用智慧的表达形式找到文化背景与现代校园的交会点。

校园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笔者根据学术界的普遍认识,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校园景观为实例,尽可能深入地探讨校园特色在现代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量身打造”校园景观,让更多的人去思考校园特色。如今的校园景观处于高速发展的建设氛围中,期望在校园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人的同时,彰显校园特色魅力。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梁永基,王莲清.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张鹏.校园视觉文化环境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 玲,江苏南通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校园特色景观 篇3

校园景观具有多重功能性, 它不仅要为师生工作、学习及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同时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质量等都紧密相关。良好的校园景观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 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进步和精神追求的延伸, 创造特色的校园景观, 已成为当今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目标。

2 校园景观特征

校园景观特征除了具有景观的艺术性、生态性、文化性、旅游性等共性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独特的特性。

2.1 特色性

特色即指便于识别, 易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校园景观特色性创造要依据学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和人文文化及对历史积淀的挖掘。

2.2 育人性

良好的校园景观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冶其情操,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使师生在环境中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使人对环境产生归属感, 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2.3 场所性

场所是有行为的场地, 脱离了行为活动, 则不能称之为场所。校园的场所精神正是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校园景观要营造具有场所性的空间环境。

3 武汉农业学校校园景观特色塑造分析

3.1 学校概况

武汉农业学校创建于1978年, 学校地处武汉市西大门107国道旁, 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 是一所政府办学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隶属武汉市农业局, 是武汉市唯一一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中专学校。

3.2 规划设计理念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本次景观设计理念为“田”。“田”积淀下了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最精华的智慧, 连同那充满诗意的景观。“田”告诉我们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过程, 用最少的工程, 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

3.3 规划结构

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特点, “田”构成了整个校园结构的统一肌理, 是场地空间形成和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结构。整个校园规划在空间上呈现“一心两轴”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以教学楼和综合楼组成的教学区为中心。教学区在整个校园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理位置, 是学校的职能重心所在。“两轴”:学校原本的布局就存在一条自北向南的轴线, 基本上贯穿了整个校园, 但由于轴线的尽端没有设置出入口, 轴线被弱化。考虑到以上因素将其作为学校的次要轴线;根据学校的入口位置新规划一条轴线, 从学校大门穿过篮球场一直到综合楼, 整条轴线从东向西横贯整个学校, 作为学校的主要轴线。

3.4 景观分区

3.4.1 “林中之田”景区

学校主入口位于校园的东部, 面临着107国道。入口广场采用后退扩大式的布局方式, 与改建后的弧形大门形成呼应。在广场入口新建2个模纹花坛对整个入口景观进行色彩点缀。模纹花坛上“以德为魂, 以能为本, 以勤为径, 以创为先”16个大字, 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进入大门后, 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局, 体现学校庄严的风格。两排雪松并排栽种, 体现宽阔庄严的气氛, 过后便是一片空旷的球场, 然后是综合楼。以前的入口大道从6m改建为10m, 两侧花坛拆除, 培训楼前的小树林改建成林下广场, 导入新鲜空气, 体现自由亲切的氛围。整体绿化景观取意“林在田上, 田在林中” (见图1) 。

3.4.2 “励学之田”景区

此景区位于学生宿舍区内。该区主要布置励学的景点, 如“滴水石穿”通过“滴水石穿”的故事。告诫同学们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定可以成功。

3.4.3 “明德之田”景区

此景区位于教学区, 主要为教学楼和综合楼的师生服务。主要景点包括五色广场、竹景园、思源石等。“五色广场”通过规整的地块分割, 强化“田”的视觉冲击, 表达对五色土地的热爱。广场中央立有万人师表——孔子的雕塑, 雕塑底座写有“厚德载物, 为人师表”8个大字。满园的青竹, 稀疏的石凳, 蜿蜒的林间小道, 暗喻老师高风亮节的气质。“思源石”主要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3.4.4 “和谐之田”景区

此景区位于教职工生活区内。主要景点为弈趣林、濯玉亭、春晖园、疏林花境。对教工宿舍旁的杉林进行景观改造后命名为“弈趣林”, 教职工可以在林中建立露天棋盘, 以棋会友, 丰富业余生活。“濯玉亭”取于“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之意。

3.4.5 “文化之田”景区

此景区位于校园的最南边, 景点最为集中。主要景点有智慧之路、启航、希望之门、静思亭、桃花坞、书香亭、曲径通幽、梅园等。“智慧之路”采用浮雕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文化故事、耕读故事。“启航”寓意来到这里的学生能在人生的航程中扬起风帆, 开始新的拓新之旅。“希望之门”采用简约的风格和经典的中国红在绿色的空间中别有韵味。

3.4.6 “生命之田”景区

此景区位于实践基地中。这里是一个纯天然的生态空间, 同时也是一个绿色的生长空间。学生在这里体验自然, 感受自然。自然、生命在“田”的空间里生长、繁衍, 通过人类的参与, 进行自我消解, 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 一个人类与自然契合的空间。在这块生命的艺术“田”上, 学生可以与大自然进行对话, 向大自然学习。主要景点包括群芳荟萃、林海浮云、春华秋实。

4 结语

通过对武汉农业学校的景观规划设计, 深深感受到在校园景观营造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校园景观的本质, 深入调查分析校园基地现状, 结合学校学科特色, 延承其历史文脉, 体现时代特色, 造就延续整个学校生命与校园文化的景观, 营造出具有场所性的多样化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景观生动活泼、千姿百态, 独具特色。

摘要:探讨了校园景观的营造要与学校的类别和性质的联系, 针对体现办学特色、育人性和场所性, 校园各功能分区特点等, 以武汉农业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对校园景观特色营造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校园,景观特色,特色营造

参考文献

[1]朱字恒, 王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J].建筑学报, 2004 (1) :29~31.

[2]荣耀.校园规划的人文观——对当前我国大学规划设计的反思[J].理想空间, 2005 (2) :7~8.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特色 篇4

关键词: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特色;艺术性;文化性;创意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特色概述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办,该本届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倡导“绿色引领时尚”的理念[1]。西安世园会的景观特色突出包括了艺术性、文化性和创意性。

2西安世园会景观的艺术性

本届世园会荟萃了国内外名家作品。大师园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创作了9个花园。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长安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代表新古典主义;其它三项:——广运门、创意馆、自然馆,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伊娃设计,体现都市景观主义的主张。这些建筑都中西合璧、相辅相成。

2.1 领略生命的故事——万桥园

万桥园是世园会里九座大师园之一,设计师别出心裁的构思地赋予了其深刻、丰富的内涵。万桥园的设计简洁有力,细小的黑色鹅卵石道路贯穿连接着全园仅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狭窄的道路在竹林中蜿蜒,同时巧妙地在五座桥之间上下穿梭。五座桥共分高、中、低三种类型,一高三中一低。每座桥都是由两个半弧混凝土模件拼接而成。桥的内表面保持光滑,仅留有扶手方便参观者攀爬。外部结构以混凝土翻模竹叶印花装饰。外部纹理涂以有红色环氧树脂,中国红是最佳的选择。由于纹理凹凸不一,岁月和环境将进一步雕蚀这些纹理,使桥随着时间的演进呈现出愈来愈美的状态姿态。

漫步园中,树在身旁,桥在头顶;置身桥上,树在脚下,人在空中。整座园林像个迷宫,绵延不绝的蜿蜒小路绵延深入通往茫茫自然,带你去渡万座桥。万桥园的设计利用透视的设计手法、极限以及惊喜的感官体验,让人们领略生命的故事,身处其中仿佛游历迷宫般曲折无尽的生活迷宫旅途[2]。

2.2 流动的花园——长安花谷

从世园会的主入口广运门走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非常宽阔,、线条非常流畅的景观带,那它是由大片花海组成的主题园艺景点——长安花谷(图1)。长安花谷是世园会的迎宾景点,设计者意在图用不同的花卉展现从古至今人们对天庭五彩云霞美景的认识和想象,给人以大气感和震撼力[3]。长安花谷以“流动的花园”为主题,采用了景观都市主义理念,注重建筑和周围景观的连续性,打造了一条内容丰富的轴线而非孤立的节点。长安花谷为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山坡上的花卉品种成块分布,分布面由石材分割,设计师运用了钻石切割面的设计理念,使得6.6万 平方米㎡的花卉面积有机分布在整个花谷区111个钻石面中。这些钻石切割的区域不仅仅起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也成为园艺工人养护花卉的工作通道和游人留影的平台。

世园会从开幕到结束横跨共178天,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为保证各时段花卉都有最佳的观赏状态,周期性的花卉更换和花期调控技术会得到的应用也成了必需。

3西安世园会景观的文化性

徜徉西安世园会,享受唯美诗意的画卷中泼墨着浓郁的文化神韵,喷薄而容易使人生发出天人相谐、万物共生的审美情愫。

3.1 诗画与园林的完美结合——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

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位于世园会会址中央小终南山坡,占地超过33 000多平方米㎡,园区景点包括文杏馆、竹里馆、临湖亭、桑园等,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画意境与古典园林完美结合的生态自然景观。展园里种植有传统诗歌中咏唱的植物70余种,如杏、竹、莲、松、柳、桑、车前草、荇菜、香蒲、唐棣等。

园子主要参考王维山水诗《山居秋暝》里描绘的情景。走进文杏馆,便可见门框上“观感古人文 ,咏怀山水趣”一副之对联出现在文杏馆门框上,柴扉、茅屋、清泉、菜园映入眼帘,绯红的杏花笑意妍妍。而在竹里馆,潇疏幽篁,简洁竹舍,轻抚焦蕉尾,清越琴声穿林渡水而去。以竹为挚友,在远离尘世的竹里馆,感受隐逸的自得从容。中国古典标志性亭台阁楼在这里也显得格外有情调,其中的临湖亭就坐落在水岸边,水里种植大片的芦苇、荷花,形成菖蒲拥栈桥,芙蕖簇轻舟的景观。游人可以饮酒赏荷,兴起时凭栏高歌,体验古时文人的快意生活。桑园是以桑为主角的景区,在这里可以品味有关桑的诗句,从《豳风·七月》《卫风·氓》到李白的《春歌》,和陆游的《残雨》皆可观,桑的果实甜美可口,桑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

整个人文山水·诗意长安园把古代文人书画、对弈、作诗、饮酒、抚琴等生活场景设置其中,使人们体会回归山野的轻快自然,和领略文人高士的生活情趣。

3.2 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盆景园

在西安世园会园区的小终南山上,精心建造了面积为16 660平方米㎡的盆景园(图2)。向人们展示源自中国的精妙盆景艺术,以及其在世界上的传播发展。盆景园像幅美丽画卷,四周环以白色的砾石小路,像给小终南山镶嵌了白玉腰带般,山顶的四周散落着各类盆景,就像如同翡翠一样镶嵌在山上。盆景园主要由关中园、五大流派园、木园、天趣园组成。步入关中园,别具陕西特色的各类石器,如磨盘、饮马槽、拴马桩、石俑等被巧妙利用起来。园中摆放盆景的“架”由磨盘堆叠而成,饮马槽被用来当做花盆、蓄水盆,妙趣横生。五大流派园是集锦中国经典盆景艺术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的集锦,以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为代表。木园之名取自日本江户时代称盆景为“文人植木”之意。园中以日本枯山水庭院为主,布置黑松、石灯笼等特色小品。天趣园中,通过种植大量槐树等植物,塑造了一个自然森林般的微地形。每一棵树都各具姿形,每一块石头都奇趣可玩。行走园中,可尽情感受“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与纯净。

nlc202309051358

4 西安世园会景观的创意性

“天人长安,创意自然”是西安世园会的主题词。其中“创意自然”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修复自然、利用自然,并赋予自然以人文意义和时代精神[4]。

4.1 “香·港·风·情”——香港展园

主题“香·港·风·情”展述示香港特有的自然环境,以风(风能树)、山(地质公园)、水(循环不息之水)、喜(触动喜乐之心灵)配上蝴蝶起舞,雀鸟悦耳歌唱声及三环绿化带(西安本土之外、的华东植物、香港本土特色植物)为创意,展现了独具特色的香港风情(图3)。

走进展园,翠绿的大树上有好几十个绿色小风车,阵阵风吹过,几十个小风车一起转动起来,还能听见“沙沙沙”如树叶般的声音,这是一棵绿色风能树,风车转动带动树下水流至树顶,然后徐徐流下,经过垂直绿化植物,重回水池[5]。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自然能量的转化,感受风动、水动、心动的效果。风能树的后面,是高低错落的六角形仿真岩柱群,随着时而高时而低的道路此起彼伏高低起伏,将香港的动感在以静中态的方式很好地体现展现出来。在其间走动,还能找一个高低正好的柱子来歇脚,就像是随时为你游客准备好的小凳子一般。坐在上面欣赏着周围既有西安本土、又有香港本地的特色植物,用三层不同地域的植物营造出层层渐变的效果,让你在园中看可欣赏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融合之美。

香港展园通过将环保理念、现代都市、园林景观相融合,给人们带来了人类、城市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独特体验。

4.2 文化创意——绿雕

西安世园会彰显了“花、绿、水”的魅力。园区内矗立的巨大绿雕更是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绿雕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艺术设计,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艺术想象。绿雕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是有生命的植物雕塑。绿雕一般内设钢材构架,然后在构架上填充栽培土,再于其上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小灌木或草本植物,钢架表面的植物覆盖率至少要达到80%,即采用挂泥插草或卡盆工艺把不同颜色的花草覆盖在结构造型的表面,巧妙地把雕塑造型与花卉园艺结合在一起[6]。

西安世园会规划了大、中、小型绿雕三十30余件,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其中有展示世园会LOGO的《世园之光》、《吉祥如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玉树临风》、《太极推手》、《青龙白虎》、《马踏飞燕》;表达陕西地域特色的《瑞兔迎宾》、《秦岭四宝》;彰显创意自然的《西游记》、《喜气洋洋》、《世纪之门》;突显现代时尚的《高跟鞋》、《摩登时代》;呼吁爱护自然的作品《鲜花霓裳》、《母子情深》、《生态家园》等。所有绿雕中很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锦绣湖畔,与长安塔隔湖相望,名称与西安世园会主题歌一致的《送你一个长安》(图4)。其造型为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翻转、交错,植物雕塑构成中间空心的四方有镜头感的“取景框”,将长安塔恰到好处地收入框中,颇具创意。

5 结语

西安世园会以文化为脉络,以园艺、园林为载体,生动再现文化、艺术、科技、绿色创新。这里有诗意栖居的园林景观,也有水墨丹青的艺术画卷,是关中印象与异国风情的交融与汇聚。展现了西安“花、绿、水”的生态魅力,并将古今西安的壮美、厚重、现代、活力展示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王军,丁学俊,和红星,等.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综述 [J].建筑学报,2011(8):1-5.

[2] West8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事务所(荷兰)撰.晗冰,鲁沐骄翻译.万桥园[J].风景园林,2011,(3):66-67作品:流动的花园、大师园、深圳展园[J].风景园林,2011(03):66.

[3]苏定,王志宏.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J].花木盆景,2011(06):4-5.

[4]周俭,王洛轩,李毅.“天人长安,创意自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场址规划思想探源[J].城市规划学刊,2011(4):10-14.

[5]马静.西安世园会港园 ,展风能树倡环保[N].香港文汇报,2011.(4).:23.

[6]杨争战.花雕在西安世园会中的技术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11):95-97.

作者简介:

马莉(1984-),女,江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工程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eE-mail:37566315@qq.com

高职校园中自然景观特色运用探索 篇5

1 校园自然景观的运用

高职院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校园环境建设及配套设施跟不上, 多数院校没有专业的规划。校园环境比较杂乱, 自然景观大多被遗弃, 这都对校园环境建设极为不利, 使校园环境较为落后,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层次。面对校园自然景观存在的不利因素, 更新自身观念, 整合现有自然环境, 进行合理规划及改造。

1.1 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保护

高职院校中一些校园历史非常悠久, 其文化特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等, 都能充分反映学校悠久的历史文脉, 这些都积淀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不容破坏。要认识到校园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结合校园自然景观及地形地貌进行人性化设计, 逐步提高对校园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认识和保护能力, 让师生不出校门足以贴近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生活、学习, 与自然结合, 使师生们能够回忆过去, 展望未来。

1.2 有效利用地形地貌合理布局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经过多次改名或合并逐步形成, 校园地形地貌比较杂乱, 建筑形式多样, 自然景观利用率不高, 长期不被重视, 甚至被遗弃。应该以人为本,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结合地域特色、自然生态与地形地貌, 运用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 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 合理对校园内已逐步形成的自然景观及自然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改造, 使校内逐步形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与景观之间更加协调, 更好地体现出高职校园自身的环境特色。

1.3 提高植被种植改善自然环境

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多功能场所, 要依托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改造提升自然景观。加强植物造景, 提高绿植面积, 配置各类不同植物, 采用乔灌草分层的多层次植物结构, 强调植物配植的群体寓意, 满足生态多样性的要求, 适当配置现代景观元素, 突出景观意境。做到层次分明、起伏有致, 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的自然景观为主, 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质感、色彩等美学原理来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校园景观, 不断提升高职校园整体景观及文化品味。

1.4 因地制宜突出校园特色

多数高职院校环境有限, 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特色。有些建筑及景观结合不协调, 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及原有生态环境, 还有些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导致校园历史年轻化、表面化。高职教育与众不同, 在校园规划布局上要适应各自的要求, 避免雷同模式。在设计时一定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及要求, 运用现代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语言和素材, 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特征及地域文化, 营造个性鲜明, 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

1.5 营造特有的环境氛围

校园是特定的场所, 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同时, 还应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氛围。在高职校园中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基础上改善校园环境时, 应强调对现有空间的体现与继承, 发掘构成校园空间格局的共同语言, 开放建筑及绿植空间及形态, 重视体现文化特色以及逐步形成各时期的景观、建筑风格、材料质地、色彩以及相互关系, 结合校园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办学理念, 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设计, 体现艺术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意境, 营造一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良好自然环境和学习氛围。

2 校园景观设计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园环境能够折射出学校的历史面貌及办学层次, 不仅能改善环境、美化校园, 还能为师生提供适宜生活、学习的良好条件, 使师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功能, 让师生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因此, 校园的景观设计既是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可或缺。

3 努力提升校园景观环境

要提升校园的景观环境, 必须围绕教学, 以为师生服务为目的, 应考虑如何通过景观来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不能只简单的绿化, 需要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的环境功能, 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达到传承校园文化, 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需求的生态型校园美好环境的目的。因而高职校园景观设计应以自然景观改造为主, 以生态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以人文环境的提升为目标, 创造适宜的校园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来优化校园, 加强校园特色建设, 努力体现大学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校园特色景观 篇6

1 校园景观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随着近年来学校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许多学校都面临改、扩建甚至新建校区的问题。在我国学校新建和改扩建的过程中, 创造良好的、有自身特色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现阶段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其表现为:欠缺文化元素, 缺乏人性化设计, 对生态的问题忽视等。

2 案例分析

2.1 实例现状分析

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位于沈阳沈北新区203国道和蒲河大道的交叉口, 距离市中心大约20公里, 交通位置便利, 环境优越。基地内部分布有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美术馆等建筑, 学校是一所主要教授初、高中美术课程的学校, 整个校园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基地总规划总面积为6.3公顷, 其中建筑基地面积1.2公顷, 景观设计面积5.1公顷。

2.2 设计构思

(1)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2) 探索空间环境的景观文化意境, 为师生提供一个符合校园精神文化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

(3) 深刻理解校园规划的创意与理念,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和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其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

2.3 设计原则

主题文化应鲜明, 与功能场地结合紧密, 既满足校园师生活动的基本功能需求, 同时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效果。

(1) 应具有明显的轴线关系, 功能布局合理, 满足师生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

(2) 深度挖掘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注重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3) 景观设计注重安全性,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高差, 同时注重夜景亮化的氛围。

(4) 交通流线设计合理, 人车实行分离, 符合师生日常的行走心理。

(5) 铺装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性, 同时注重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2.4 功能分区

结合学校建筑功能及现状场地条件, 将学校内部划分为入口形象区、核心教学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域。入口形象区:入口区设计了大面积的铺装, 满足集散的需求, 同时设计多组雕塑小品, 烘托出浓郁的文化艺术的气息, 营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校园入口景观形象。核心教学区:此区域是教学楼围合而形成的庭院广场, 主要以硬质铺地为主, 并通过设计涂鸦墙、林下座椅等满足学生课外艺术创作和休闲活动的需要。后勤服务区:此区域紧邻师生食堂, 是大量人流汇聚的地方, 设计流线应简洁明确, 空间开敞, 同时设置林下空间, 为师生们提供餐后休闲停留的场所。学生生活区:此区域紧邻学生宿舍和中蒲河, 通过设计廊架、布置座椅, 设计亲水空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晨读和交流的场所。

2.5 精神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译

如何让校园的文化底蕴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演绎尤为重要。本方案借用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田横与五百勇士”“八骏图”等著名画作和徐悲鸿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相结合, 使这种精神艺术文化在校园景观的主轴线上得以展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文化风格, 给人以启迪和联想, 使景观设计更加的丰满而有底蕴。整个景观主轴线共分为艰难起步、勇往无前、万马奔腾、终有所成四个组成部分。

(1) 艰难起步:在进入校门的下沉广场中利用景观石, 形成了主轴线上的第一个景观节点———“愚公移山”, 象征着学生们在学业道路上艰难起步。校门主入口广场区主要以硬质铺装为主, 满足大量人流集聚的需求。

(2) 勇往无前:这里我们通过地面浮雕的形式设计了主轴线上的第二个景观节点———“五百勇士”象征着学生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勇往直前, 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同时通过景观墙、树池座椅和绿篱等设计元素的运用, 形成有趣的停留空间, 为同学们提供户外创作写生和休闲活动的场所。

(3) 万马奔腾:我们通过运用大面积的水景和在“八骏图”中抽象出来的雕塑艺术共同营造了轴线上第三个景观节点———“万马奔腾”, 这也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高潮节点, 象征着学生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好的作品, 迸发出了对艺术的激情, 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两侧设计停留空间, 形成学生们交流、感悟、汲取灵感的休闲场地。

(4) 终有所成:在主轴线的结尾处形成了第四个景观节点“终有所成”, 这个景观节点采用“悲鸿雕像”来进行收尾, 象征着学生们通过对艺术道路的不懈探索, 最终获得了完美的艺术人生, 为后人所敬仰, 形成本次设计的视觉焦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 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 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并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之中。同时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 使之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师生员工爱校情结的载体。

摘要:本文探讨了校园景观文化的营造要与学校的类别和性质的联系。针对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育人性和场所性, 校园各功能分区特点等, 目的在于探索空间环境景观与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 对如何营造校园景观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演绎,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覃杏菊.丹·凯利及其“结构主义”与现代景观设计[J].广东园林, 2006, (3) .

[2]曹晓妍, 石铁矛, 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2) .

[3]李鸿葆.当代大学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7.

校园特色景观 篇7

关键词: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海南大学

1. 大学校园景观的地域性问题

大学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大学校园作为教育、科研的空间环境载体,对大学教育、科研功能产生重要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地的大学城建设、 大学扩建建设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同样普遍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域性不强、校园特色不鲜明。具体体现在校园景观设计手法单一,形式主义过浓,无视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及大学文化传统,导致大学景观风貌雷同, 千园一面,缺乏特色。

因此,如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是大学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正是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景观的地域性不足的问题, 以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为例,通过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利用、大学文化特色传承, 以及校园标志性景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大学校园地域性设计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特色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概念与内涵

根据1997年版《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中的解释,地域是指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特指本乡本土,如地域观念。地域性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同质性,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1在全球化浪潮额影响下,一个城市、建筑到景观的地域性问题很突出,一直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我国园林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地域性缺失的问题。比如到处充斥着所谓欧陆风格、东南亚风格、地中海风情等等,而无视我国悠久的园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可见在目前全球化总体趋势之下,地域性观念的倡导对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域性景观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类活动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地域性景观是存在于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的地域内的,它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具有独自的特色与特征。2地域性景观设计是显现地域特征、挖掘地域文脉、合理利用地域特征要素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地域性景观具有以下几大基本特征:

(1)充分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

(2)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地方材料和建筑技术;

(3)积极吸收当地园林文化成就,反映地方文化特色;

(4)因注重景观地域性所带来的经济性。

2.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总平面

3.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校园景观地域性特色的营造

3.1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简介

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包括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和一个独立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形成一校三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海甸校区位于海口市北侧的海甸岛上,是现海南大学的主校区,占地约200多公顷。海大海甸校区作为原海南大学校址,创建于1983年,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主要建筑物和校园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但其校园景观的热带滨海特色不够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需要通过景观设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图1)

3.2自然环境的利用

地域性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包括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协调。早在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就特别提出造园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园基不拘方向得景随形”等等,即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据基地的形状和环境, 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空间和景物。重视体宜因借的原则, 注重原有景物、资源的保留与运用, 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应创造出不同风格与特点的景观。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所在的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春季温暖少雨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冷气流侵袭时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以上。年平均气温23.8 ℃,最高平均气温28.6 ℃,最低平均气温17.7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664 mm。作为地处热带滨海城市的海南大学,椰风海韵无疑就是校园自然景观最大特色。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该校独特自然景观资源,营造热带滨海景观将是该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

3.2.1滨水景观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总共有三个湖面,东侧为东坡湖,湖中有岛,岛中有红树林,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白鹭等自然鸟类栖息。东坡湖湖水连接校园外部海甸溪,是国内唯一一个海水进校园的大学,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西侧的水面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由几个大水塘所组成。南侧湖面位于教工生活区,是一个长方形水塘。这几个湖面是整个校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需要好好利用。因此,设计方案紧紧依托此三个湖面,规划形成三个不同景观特点的滨水景观。同时以海纳百川为概念,以珊瑚树为水系形态意象,使东坡湖和西湖通过西南侧现状水渠连成一体,让水系尽量渗透到学生生活区。(图2、图3)

(1)东坡湖公园:在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突出东坡文化,适当增加亲水平台、休息场地,使之成为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最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休闲景观。

(2)西湖红树林湿地公园:作为热带、亚热带沿海生长的独特湿地景观——红树林,在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中彰显特色。通过在校园西湖区域构建国内大学校园景观独一无二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突出海大校园景观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校园。在此漫步于湖边小径、欣赏红树林景观,周边椰林婆娑,美丽的校园建筑倒映在湖中,好一派生态校园景观。(图4)

(3)南湖公园:位于东南部教工生活区,以两个自然水塘和周边绿地所组成,充分考虑教工休憩活动需求,适当增加亲水空间,湖中种植睡莲荷花,突出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

3.2.2道路景观

大学道路景观是大学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大学校园都有类似景观大道的标志性景观。根据海南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其中的“大道致远”表达海大人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 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可见,海大校园道路景观相比其他大学来说显得更有深刻内涵,也是海大校园地域性的重要体现。

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道路绿化如何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用当地树种,同时考虑不同道路的景观定位,形成功能合理、自然生态、空间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海大海甸校区校园针对所处的热带滨海地区,因此椰风海韵无疑也是道路景观需要重点体现的地方。校园行道树主要采用椰子、 大王椰、蒲葵、大叶榕、印度紫檀、红花羊蹄甲、 火焰木、阴香等热带植物为主,既考虑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也考虑行人遮阴的要求。如海大主入口景观大道就以“热舞迎宾” 为概念,采用高耸的大王椰子、热辣的蒲葵以及浓密的大叶榕,营造一种热情、欢快、甜蜜的迎宾大道。(图5)

3.3大学文化特色的传承

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和精神是大学最关键和核心的价值,也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作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如何充分体现大学文化和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大学的特有文化内涵,可以从其校训得以反映。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海南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既反映出海大人的博大胸怀和气魄,蕴涵了学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又昭示着海大师生在追求真理大道上的宏大志向和矢志不移的抱负,同时也描绘出该校的发展蓝图。3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该校训所表达的海大校园文化和精神:

首先,以“珊瑚树”为设计概念,把原本分离的东坡湖、西湖通过新增水系相连,将浩瀚的大海同海大校园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并向学生生活区延伸。校园水系宛如形态上不断延伸及生长的“珊瑚枝”,这些“珊瑚枝”又结合开阔水面的西湖与东坡湖共同构成一片流淌于校园中的“珊瑚海”,充分体现海大校园热带海洋特色,又突出海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办学理念和精神特征。

其次,营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增加校园文化广场节点,包括青春记忆广场、大学北门入口广场、南门椰风海韵广场、西湖滨水广场等。下面以青春记忆广场为例重点分析:

该广场位于海大校园中心区域,是联系校内各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节点,具有交通、游憩、交往、文化活动等重要功能。设计方案保留现有主要道路轴线及空间肌理,延续场所记忆,尊重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及需求。学生晨读及课间休息的场地,也是广大海大学子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该广场以“书山”为设计概念,体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内涵。广场平地起坡,采用大小不一、跌宕起伏的单元方块平台,游人沿坡道、台阶逐级上升,犹如在攀登一座“书山”。该单元方块可作为道路、树池、花池、座位以及时刻座基。最高处平台高约2米,中央种植高大的凤凰木。毕业时节,凤凰花开,将是一幅唯美的校园风情画卷。广场石刻基座用于镌刻历届杰出校友赠言,以激励广大师生、增强凝聚力,展现海大校园文化,仿佛把历届海大人的青春记忆镌刻于此,故称“青春记忆广场”。(图6-图8)

最后,整个校园的标志系统、雕塑小品系统,甚至围墙等都考虑了海大精神及热带滨海特色。例如围墙设计方案一以珊瑚树为设计原型,体现海南大学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校园氛围;方案二则以海浪为设计原型,充分体现滨海的地域特色。(图9)

3.4大学校园标志性景观的营造

在一个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逐渐形成一个或多个最具特色的大学景观,代表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比如我们熟知有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烂漫樱花、厦门大学芙蓉湖等。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紫荆花也比较出名,最高一天逾10万人入校赏花,紫荆花节也成为华农重要的校园名片。因此,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重点无疑就是要如何营造校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使之成为大学校园的名片。

根据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的景观特色,结合前文所述,东坡湖公园无意是海大最具标志性的校园景观。该湖以苏东坡为名,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三年,对海南文化的深远影响。东坡湖水面开阔,湖中生长着大片红树林,生态环境优越。湖中常有白鹭飞翔, 人文美景美不胜收,是自然与文化相融的校园生态休闲区。(图10)东坡湖公园设计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东坡文化、休闲、观景等人文要素,营造亲水的公共空间,满足海大师生游览、散步、读书、 交流的场所。在此人们既能领略东坡湖红树林、椰林与湖景交相辉映的热带自然景观,又能体验苏东坡文化精神,突出人文校园特色, 营造海大标志性景观。(图11)

4. 结语

校园特色景观 篇8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校园特色景观 篇9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大庆

大庆,一个年轻的石油城市,年轻的他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与深刻的内涵。岁月流转五十载,经历了磨难与繁华,现在的他正努力为自己增枝添叶,孕育着能量,准备以“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这样一张崭新的名片续写他的辉煌。大庆有着鲜明的城市文化,但是这种文化需要通过城市景观这种载体来表达。将二者融合,形成一种文化景观,既通过文化来使景观充满内涵,又通过景观来使文化更鲜明生动。旨在通过文化来形成景观,通过景观来唤醒文化。

一、构筑特色城市景观的意义

所谓城市景观是在城市境域内,由各种环境元素所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坚持文化的概念,通过对物质景观要素的再塑造,体现城市高尚生活情趣和高雅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构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原动力。

(一)有利于文化本身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我们应明确,城市特色文化,比如大庆的铁人精神、石油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因为石油而诞生,却是因为有着铁人精神而繁荣的。但是外来的一些文化却冲淡了我们对于铁人的崇敬和沿着铁人的脚步走的信念。将特色文化融入与于城市景观当中,就是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助于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内涵,并时刻通过这种视觉的刺激提示人们,不要忘却这样一种城市文化的存在。使特有的文化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永远的根植于每一个市民的心中。

(二)对于城市整体发展的提升与促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推动城市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只有有了文化,城市才有灵魂,才有发展的原动力。

给城市一个准确的定位,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文化来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观,给城市景观赋予统一的精神,给城市营造出一种统一的氛围。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使市民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城市的发展;对外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城市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使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二、大庆特色城市景观营造现状

(一)大庆特色城市文化内容

将文化与城市景观相结合,首先要明确大庆城市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文和自然两部分。对于人文部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建设都市文化的灵魂。他能够赋予大庆城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石油文化、移民文化、以3 万转业军人参与会战而铸造的军旅文化,以及粗犷豪放的黑土文化都是大庆的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延续性特征。

对于自然部分,天然的百湖之水和草原湿地为他增添了一抹娟秀之美。

另外,我们说大庆作为一座现代都市,其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宽容的接受多元文化的城市,所以其城市文化应该在保持原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和可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

(二)特色城市景观营造现状

城市景观与旅游相结合。已经形成石油文化和湿地旅游两个旅游特点,在原有铁人纪念馆、石油科技博物馆、松基三井、石油之光和工业旅游城市景观景点游的基础上,新的铁人纪念馆已投入使用;湿地人居生态村进一步完善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设新项目,开展“湿地文化节”。

城市景观与市民生活相结合。建成时代、铁人、石油、创业等多个大型主题广场;并将大庆原有的湖面进行改造,利用水域进行景观的营建;并开放一些公园,变原来经营性的公园为开放式。通过在这些场所中景观小品的营建和举办各种活动,使人们在茶余饭后休息之时就能够接收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同时,现有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首先是很多城市共性的问题,就是城市景观过于程式化,没有自己的特点;第二,把城市文化通过景观进行表现,确实应该浅显易懂,但仍应该有些发人深省的,现有文化景观缺乏这部分内容;第三,缺乏有效的组织,造成很多场所闲置,形成资源的浪费。

三、对于以特色城市文化构筑大庆特色城市景观的几点建议

从大庆打出的“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这一口号,可以看出,大庆城市整体形象走的是人文——石油文化和自然——百湖、湿地的路线。下面仅限于对于以城市景观来表现城市文化,打造特色城市景观,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人文元素的利用

首先,在城市建设总体风格上突出三大特色。一是以东西主城区为核心,卫星城式布局,快速通达的相接的组团式建设风格。二是绿带相连、森林环抱、湖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特色生态园林式城市风格。三是抽油机与现代化建筑互为点缀、井架灯与霓虹灯相互辉映的油化之都城市风格。

其次,在区域和个体呈现上突出四大主题。一是历史的追忆。在保存、完善现有遗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反映大庆开发建设重要场景和英雄人物的雕塑或标志。比如,在国家领导人视察大庆时去过的地方,设置纪念标志,使人来到这里,就能了解那段历史。再比如,在世纪大道两侧、主要道路结点、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时代广场等地,建设以会战重要场景为题材的雕塑群,以铁人王进喜等为代表的英雄人物雕塑园等,使这些作品与历史、艺术融通一体。二是典故的演绎。大庆的许多遗迹、场所都蕴含着生动的故事或历史事件,许多自然景色宜人,但缺少文化气息,需在尊重历史风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演绎。通过这种演绎的办法,延长我市自然景观的历史时限,增强其文化厚重感和神秘感。三是现实的展示。规划建设大庆世界石油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反映石油文化、体验石油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现代建筑、景观雕塑、展馆建设、园区建设,充分反映大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四是未来的畅想。建设我市的城市规划展馆,展示大庆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二)对自然元素的利用

大庆是百湖之城,喜水、爱水是人的天性,但是现在湖文化并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各主要的湖面应各具特色,同时通过灯光的设置与植物的配置形成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皆有景可观的效果。湖上建桥,桥上建景,打造一条水上文化街。使桥上文化活动与桥下的水中娱乐四季呼应互动,形成我市湖畔文化的新亮点,使湖湖有特色,湖湖皆文化。

草原和湿地是大庆的特色,我们应该突出和保护这一特色,让那片芦草如海、芦花似浪的湿地美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不仅如此,还可以把这些原生态的植物如芦苇、蒲棒和野菊花等植物安置在城区绿化带及公园中,以释放出它们的风采,唤起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使城市的园林不仅有了绿化、美化,而且更有了文化,从而强化了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大庆因石油而繁荣,因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而刚强,也因为有了百湖的装点而秀美。大庆精神激励了中国几代人的创业热情,它们就是大庆的灵魂,是大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一名大庆人,我们引以为傲,打造一片富有大庆特有文化的城市景观,保护好我们家园的精神根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大庆成为新中国永远不倒的一面红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参考文献:

[1]柳庄.关于大庆城市视觉形象塑造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7,(6).

[2]李忠丽.刘秀丽.关于发展大庆园林旅游也的战略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1999,(3).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篇10

20世纪, 城市化与全球化走上历史舞台,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 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们对美观、洁净、健康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 全球的城市绿地建设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尝试中, 经历了从“城市公园运动”到“田园城市”, 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 从“山水城市”到“生态城市”的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绿地景观的营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大致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前的“特色丧失”, 和绵延甚久的“特色趋同”两个阶段。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未来的20年中, 中国每年将有一千四百万人涌入城市, 可以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能与中国相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特色景观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源泉与结晶, 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 更能为城市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如何通过特色景观的营造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已然成为了当今景观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未来一个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 特色城市绿地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属性

城市绿地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引用建设部《园林术语标准》中对城市绿地 (urban greens Pace) 的狭义描述, 即“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 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 被用来描述所罗门皇城 (耶路撒冷) 的瑰丽景色。因此, 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是指城市景象, 是人们对安全和庇护之地的憧憬, 从这种意义上理解, 景观的设计与创造, 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建造。17世纪到18世纪, 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创造者们所采用, 此时的“景观”, 在园林设计者对美学追求的思想模式下, 成为了描述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景象, 是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 这种理解也为后期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思想来源。景观一词, 看似简单, 却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那么何谓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特色景观的属性又是什么?

所谓特色, 就是具有明显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突出的特征, 特色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绿地景观特色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中的景观而体现某一特定城市区分于其他城市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和个性魅力的独特风格。这种城市间的区别体现出特色景观的第一个属性——相对性。论及一个城市的景观是否具有特色, 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或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把它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用科学辩证的思想来看, “特色”既是个性, 而个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个性永远与共性密不可分, 没有共性, 就无个性可言。个性蕴含在共性之中, 而又与共性相区分。就像提到中国, 人们就会联想到长城;可是说到长城, 有的人会说嘉峪, 有的人喜欢山海, 而有的人就念念不忘玉门;也仿佛提到江南, 游客的第一印象是水乡, 而说到水乡, 有人会赞叹乌镇, 有人则留恋南浔, 还有的人则向往西塘和同里。这就是在共性中生存的个性, 既有美感、生态、文化等要素作为共性贯通, 又各自展现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特色景观的属性之二, 是它的整体优化性, 或者说群体优化性。首先, 城市特色景观大部分表现出群体效应, 是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群体所表达出的审美特征。当然, 也存在着一部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大体量景观单体作品成为特色景观的实例, 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巨型雕塑——“五月的风”。但景观单体成为城市特色景观必须要求景观小品、或是景观建筑在量和质上达到一定的规模或高度, 这样才能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 城市特色景观又体现了优化效应, 即城市景观特色产生于城市特色景观群体组合而成的最佳效果, 这种群体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的景观集合原则。若城市种存在一些特色景观, 但却零星分布, 相互间缺乏联系, 缺乏互补、烘托、强化等美学效应, 或者说缺乏有机的组合, 甚至相互冲突, 这样的城市景观即使做的再出色, 也是事倍功半, 难以体现城市整体的景观特色趋势。

特色景观属性之三, 是它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城市特色景观首先作为景观而存在, 这就要求它的基本的美感和生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为特色景观。必然具有在同一时间点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城市、地区的景观特色存在。特色景观的文化内涵, 即在它的物质表面下, 设计师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景观所要述说的故事、所描述的历史, 才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绿地的根本所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是针对时间维度的定义, 要求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能代表某一阶段城市的特征, 并能被关注、赞赏并保留至后世之子孙, 这样的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就必然要求景观绿地建设能将传统和现代统一, 并使之贯彻到城市的景观空间中去, 使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2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建设的原则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 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 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吴良镛教授的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时, 中国在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下, 城市景观设计的极度困惑。而如今, 艺术处理手法已经日渐成熟, 生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的情况下, 面对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冲击, 若想塑造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的特色绿地景观、提高城市形象, 应该遵循和把握的原则有:

2.1 继承传统文化

城市大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城市只有沿着历史文化的轨迹发展才会有“根基”, 追本溯源, 并不意味着要去创造像拙政园、狮子林那样的古典园林, 而是要继承那些国家或者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所形成的传统文化, 追溯如何从真切的生活中, 学习艺术创作手法, 提炼设计的元素。

2.2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面临着传统或是现代两难的局面。传统的绿地景观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绿地景观必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既要表达世界性的共同主题, 又要展示特有文化特征, 既应具有时代性, 又应承袭历史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同外来文化的互补与交流成为营建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唯一的、也是基本的发展趋势。

2.3 表现地域特色

文化, 从孕育和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必然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记, 当它走向成熟并被广泛接受运用时, 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所谓“地域性”, 虽然常常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反映出来, 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是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所有的地域性景观都有它的独特性, 并且有其产生的必然背景和缘由。正如上文所提及的, 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表现对象, 这也正是建设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切入点。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 才能掌握该城市的地域文化, 进而发掘文化中能够被提炼的设计元素。

地域文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状态, 那就是文化入侵。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里, 城市逐渐成为了一个包容的载体, 本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人们在对新事物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和兴趣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真、善、美。这种情况并不是景观设计师们希望看到的, 景观设计师们的愿望往往是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但这也并不等同于排斥外来文化。20世纪的大哲学家罗素一再强调“只有参差多态才是幸福”。尊重、保留本土文化, 适当引入外来文化的景观要素, 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景观的格局多样性, 提高景观层次的丰富度, 为居民、游人创造更舒适、美好的游赏活动空间。

3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艺术载体

城市绿地景观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 各种文化、思想的表达最终也要靠这些元素充当艺术载体而实现。通过建设和改善构成绿地景观的各大要素, 是建设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有效方法。形态是人们感知和掌握环境的首要因素, 对形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 也要考虑其内在的神韵、神态和情感等可以深入感知的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在形态元素的表达上可分为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四种载体。

形体:包含点、线、面、体等四种基本要素, 一般根据体量大小和位置选择适合的形体进行布置, 不同形体的排列、交叉与组合, 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 最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

空间:空间作为形体的一种, 需要依靠实体的形状、颜色、远近、大小来塑造, 它是“虚无”的, 却又是实际存在、可感可知的。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营造中, 空间作为影响人们感知的重要景观要素而存在着。不同结构特征、功能特性的空间会给不同心理机制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色彩:色彩的表现力是极其直接和丰富的, 不同的色彩和色彩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感染力可以对人们产生心理作用, 引发人么你的联想, 从而增加环境的表现力。

光影:光影效果也是景观营造外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对于中国绿地景观而言, 光影效果可以作为单独的景观画面而出现在景观作品当中, 例如“疏影横斜”、“粉墙竹影”等。光线投影到不同质地的材料上, 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是中国绿地营造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之一。

形态感知是通过不同的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效果共同构成一个特色景观的组群, 通过感知影响人的思想和心理, 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并诠释景观的特殊含义, 是抽象的景观要素, 而这些抽象的景观要素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物质要素来体现, 这些具体的物质要素就是:植物、地形、水体、建构筑物及小品。

植物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最为基本的物质元素,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对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并不断赋予它人类的思想内涵, 使其成为了最普遍的文化载体,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 还是《源树物语》中对各种植物充满幽雅、感伤等人物情感的描写, 还有著名的“岁寒三友”等等记载, 都显示出了植物在文化意境体现上的独领风骚, 中国古代还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大夫以植物的名字为字, 旨在向往植物所具有的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建设中, 植物本身就在营造特色景观:圆锥形、圆柱形、圆球形等一系列的植物外形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美感, 不同枝条、叶形植物的搭配组合、不同植物群落的错落交映, 不同叶色、花色和季相的丰富变化, 都带给人无限兴奋与变幻的丰富多彩, 若是再利用植物进行框景、夹景、漏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 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地形:是承载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地和依托。中国古代对造园选址十分谨慎, 要先相地后立基, 还要“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总结、传承下来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媲美的叠山理水手法, 可见, 山体、地形在绿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水体:中国造园山水不分家, 有山必有水, 有水必有山。水在中国古代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 水润万物而不争”, 古代文人墨客还喜欢“”曲水流觞”式的风雅韵事, 中国古代的造园更出现了“一勺水以代江海万顷”的高度抽象和联想。而在西方, 严重缺水的伊斯兰教国家, 也曾以喷泉为中心, 模拟《古兰经》中有关天堂的描述建造了别样的园林。现代的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 几乎没有一处绿地的建设是没有水的, 人类天生对水有一种亲近的心理, 因为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设计中, 水作为其中一项物质载体,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构筑物和小品:建构筑物和小品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营造中, 景观特色体现最直接、最明显的具体物质要素, 它兼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种作用, 不仅为公众提供便利, 更能美化环境, 它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能深入细致的展示一个城市的风貌。尤其是建筑小品类的装饰物, 可以通过代表声音、文字的抽象表现形式表达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能引起人们对哲学等思想境界的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艺术载体, 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营造, 所能构成的变化丰富、至美至真的特色园林景观。

杭州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 因宋皇室庄文、景献两太子埋葬此地, 故得名。公园在造园时遵循遵从西湖, 自成面目,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宗旨, 以因山就势, 顺应自然, 追寻天趣是为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严格遵循山有气脉, 水有源头, 路有出入, 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对园中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公园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 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 富有潇洒、自然的山野趣味, 一派乡土风光。在形体和空间构成上以地形变化为手段进行了绿地的营造, 东部景区建有望山坪大草坪, 坪面宽广, 视野开阔, 既可眺望翠微山色, 又可在草地上卧憩、嬉戏。中部景区地形开始发生变化, 与东部开敞草坪形成对比, 琵琶洲地形高高隆起, 翡翠园参差毗接, 相倚而成。在地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层次丰富的植物元素, 丘坡上遍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 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 配植上讲究虚实结合, 在空间和色彩上变换丰富, 阳光透过叶丛花间, 留下斑驳的光影, 花影照眼, 馨香沁人, 吸引了游客的驻足留恋。杭州太子湾公园特色景观的构成, 最重要的元素莫过于植物, 观赏效果极佳的日本东京晚樱在园中植有数千株, 三月中旬繁花盛开, 灿若云霞, 美不胜收。晚樱将落时, 郁金香花展又随之而来, 作为国内郁金香种植规模最大、种植品种最多的公园, 暖春的太子湾, 就是一片花的海洋, 堪称杭州特色景观的一绝。

一系列抽象的、非抽象的元素, 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特色景观, 设计师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造园技巧对这些艺术载体进行修改和装饰, 或象征、或隐喻、或抽象, 将城市区别于他人的文化或象征物隐藏在绿地景观中, 最终, 使景观变得更有深意和特色, 使环境更加生态和健康, 使城市变得更有文化和美感, 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一个城市的风貌因此而得到改善和塑造, 一个城市的特性和魅力也因此而得到展现。

4 总结

为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真正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 为了创造和谐的城市社会,

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化和人文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这是摆在所有城市绿地景观建设者和参与者面前的一个大题目。在现代城市的绿地景观中, 人们不仅是单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要, 而更是为了获取一种人文的信息, 一种精神文化的感染和享受。建设城市绿地的特色景观, 体现地方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需要景观设计师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要素, 如山、水、植物、小品等, 按设计的途径, 在区域和城市的尺度上来保全大地母亲的安全和健康, 为城市和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保持城市完善的结构、和谐的功能,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宜人的绿色景观体系, 实现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认识, 来理解和重建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Naveh, Z and Lieberman, A.S.Landscape Eeology.Theory and Applcation[M].springer-Verlag, 1984:356.

[2]E.马卓尔文, 王凤慧译.景观综合:复杂景观管理的地生态学基础[J].地理译报, 1982, 1 (3) :17-25.

[3]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J].新建筑, 2000, (4) :14-17.

[4]王向荣, 林箐.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蓉.现代城市绿地特色的营建[D].南京林业大学, 2006.

上一篇:微波治疗急性乳腺炎下一篇:双燃料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