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精选12篇)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1
地方院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地域特色, 走特色办学之路。把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与彰显地域特色相结合, 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相结合。以实训形式大力开展公共技能训练,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公共技能训练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精心安排技能训练内容,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学科门类和授课语言的不同分别明确训练内容、学时、学分要求, 分别制定训练大纲、考核方法。公共技能训练内容可分为公共艺术技能、公共计算机操作技能、公共外语听说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和公共书写技能等。
1. 公共艺术技能训练。
遵循公共艺术技能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 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以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民歌演唱、摄影、绘画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基础进行培育, 建设以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 以艺术节、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 大力加强技能训练,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推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1) 民间舞蹈的学习与训练。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民族,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 民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 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积极学习、传承和发展。如:呼伦贝尔学院从1997年以来, 引进改编了一套长达40分钟的民间舞蹈。这个舞蹈是由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5个民族民间舞蹈合编而成, 具有呼伦贝尔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广场舞。民族民间广场舞是来自民间的, 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的生产和劳动生活当中, 经过艺术提炼成形的。这些舞蹈对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很有帮助。而且, 民族民间广场舞以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 以及群众性广场具体舞的表演形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校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通过每年的艺术节开展民间舞的表演和学习, 并把它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 学分定为2分。如今, 民族
试论传统图书馆的自身优势与价值实现
徐敏
(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图信中心, 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兴的图书馆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这更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机遇。传统图书馆要认清自己的价值优势, 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必须采取措施促进自己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自身优势;价值实现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
传统图书馆是伴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直到现在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趋成熟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 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在呼伦贝尔学院, 机会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近十年来, 呼伦贝尔学院以推广和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 围绕训练学生公共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使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 使学生热爱呼伦贝尔, 树立建设呼伦贝尔的坚定决心。 (2) 民歌、民乐的学习与训练。首先,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民歌、民乐的任选课, 有音乐基础的民歌、民乐爱好的学生自主选课, 在开课期间, 组织训练活动。其次,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 开展民歌、民乐的学习与训练活动, 作为选修课的延伸,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学习和训练活动。如:呼伦贝尔学院重点开展蒙古长调、草原歌曲、呼麦、马头琴等民族音乐的组织教学和训练。再次, 学校组建艺术团, 分为军乐团、舞蹈团、民乐团、声乐团等, 有计划的开展学习、训练活动, 并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高民歌演唱、民乐演奏的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 外语技能训练。
根据地方高校, 特别是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授课的高校, 公共外语教学尤为重要, 可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入学成绩, 可以分为A班、B班、C班、D班, 教学目标分别确定为达到公共六级、四级、三级和校内三级。配合公共英语教学安排和公共英语听说技能训练, 开展公共英语晨读活动。训练和晨读要有大纲要求和考核办法, 不能只停留在提出倡议和号召的层面上。可选派外国语学院高年级学生承担低年级公共外语训练和晨读的辅导教师, 并结合外语技能训练, 开展外语演讲和朗读等竞赛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外语水平。
3. 演讲技能训练。
在开设《演讲与口才》或《教师口语》课程、普通话测试辅导期间, 进行演讲技能训练。在训练期间安排演讲大赛和汉语、民族语言双语经典诵读比赛等竞赛活动, 学生毕业之前, 由院系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演讲。
4. 中文书写技能训练。
安排书法鉴赏课, 同时进行书写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为“三笔字”, 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 并以院系为单位举办书法展览、训练作品展览, 全校定期举办书法大赛,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书写能力。
5. 计算机技能训练。
遵循公共应用需求兼顾与专业结合的原则, 可采取“2+1”模式, 即两个学期公共计算机通识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4-0029-03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横空出世, 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也带来了历史契机。有人在问:数字图书馆是否将基础知识的教学, 再开设一个学期的限选课, 让学生选择能够与本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 如:Office办公软件大赛、互联网知识大赛、网站设计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
二、公共技能训练活动,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公共技能训练活动中, 做到创新制度, 强化管理,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推行“技能达标证书制”和“组织验收制”, 技能达标证书是毕业条件之一。制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学生技能训练大纲及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坚持每一项公共技能训练结束时, 由教务处组织验收组。以班级为单位抽查验收, 形成制度创新、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音乐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到各院系担任音乐助理, 协助开展民族民间广场舞的培训和表演等项活动;外国语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到各院系担任本科生外语听说技能训练和外语晨读指导教师;文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担任本专科生中文演讲、书写技能训练指导教师;教育科学学院选派学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助理,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此外, 还可以开展新闻助理、法律助理等多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系列活动。高年级学生以校内实践系列活动的形式, 参与管理和指导相关技能训练活动。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全院公共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使学生能说、会写、会跳, 善于展示和管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演讲、书写、外语听说、计算机操作等公共技能训练, 既符合学生的兴趣, 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既是传承文化的要求, 也是必备的现代技能。兼顾文化与艺术的和谐发展, 既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符合“突出特色, 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开展民族民间广场舞的学习和表现是一项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公共艺术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 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有健康的社会心理。通过了解狩猎、渔猎、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交融, 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提高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培养教育作用。
摘要:传承和发展文化是高校的办学职能之一, 对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都要与文化建设、文化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训练、展示、交流、竞赛以及突出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 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素质, 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校园文化,突出特色,技能训练,培养能力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2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理性解说。继这一解说之后的是《白鹿原》的诞生。形象而感性地把作者的解说再现出来,从而使《白鹿原》成为一部解说关中文化的融感性理性于一体的文化文本。
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来自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言、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小说中,它们主要起一种情调、氛围的烘托作用,让鉴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一、自然景观——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在《白鹿原》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采用极为俭省的描写策略,不作大篇幅的景物铺排,而是取用古人所说的“极省法”,把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把景物渗透于关中大地之中,通过间断的描写,展示关中的春夏秋冬,展示关中大地的农耕文明。在小说的第八章中,作者写出了白鹿原关中一年四季的环境。
“牛拉着箍着一圈生铁的大木轮子牛车嘎吱嘎吱碾过辙印深陷的土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冬天和春天载着沉重的烘肥从场院送到田里,夏天和秋天又把收下的麦捆或谷穗从田地里运回场院。”
“一个连阴雨天的后晌,雨住天开,云缝里泄下一抹羞怯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房瓦上,令人心胸舒畅了些。”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早种的田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秋收秋播完毕到地冻上粪前的暖融融的十月小阳春里,早播的靠茬麦子眼看着忽忽往上蹿,庄稼人便用黄牛和青骡套上光场的小石磨进行碾压。麦无二旺,秋旺春不旺。川原上下,在绿葱葱的麦田里,黄牛悠悠,青骡匆匆,间传着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
“当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大雪,立即结束了给秋小麦造成春天错觉的小阳春天气,地冻天寒,凛冽的清晨里,牛拉着粪车或牛驮着冻干的粪袋,喷着白雾往来于场院和麦田之间。”
这些段落描写,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写出了白鹿原(关中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原湿宽平,土脉膏润”;“自潼关而西,垂杨夹道,稻谷盈道”;“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田宜稻,最称沃壤”。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这画面素净、简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在《白鹿原》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的需要,配置了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又转折上进入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这是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 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首页-> 2007年第1期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吕作民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转、白嘉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发展趋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第二十八章里,作者写道:“朱先生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惯。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原坡上一片雪白。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大树小树的枝枝权权都裹着一层白雪。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世间一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雪景瞬间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描写,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对混乱与血腥历史现实的绝望和厌恶,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
二、人文景观——文化传统的渊源
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的,因而以反映人们活动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再现生活时,是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段话阐明了环境和人物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或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外景和内景,都会直接影响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受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正好在关中一带。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其人文景观所透射出的地域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在小说的第二章中,当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之后,白嘉轩面临着没有女人而无法传宗接代,他没有办法向阴地里的父亲秉德老汉交代,他要谨慎地对待自己婚事,要请阴阳先生看看。“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雪地里闪耀着绿色蓝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样的琼楼仙阁。”在这样一种玄妙雪景的衬托下,自嘉轩惊奇地发现茫茫雪地里竟然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蓟,在他希望几乎破灭的关键时刻,他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有了重新娶女人重新振兴家业的希望。可以说这段雪景的描写,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巨大的变化及命运的转折,也更好地为下文有关白鹿原的神奇传说打下伏笔。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三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由于白鹿原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多样性,如果说白鹿原的传说象征着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的话,那么,白鹿书院的故事就更印证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白鹿原的传说没有确定的时间,是一种虚幻;而白鹿书院的故事确有详实的年代(宋代),是一种真实。这一虚一实的叙写,相互交织、映衬,展现了白鹿原的纷繁复杂、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
“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史悠远。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调任关中,骑着骡子翻过秦岭到滋水县换乘轿子,一路流连滋水河川飘飘扬扬的柳絮和原坡上绿莹莹的麦苗,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即唤轿夫停步,下轿注目多时再也看不见白鹿的影子,急问轿夫对面的原叫什么原,轿夫说:‘白鹿原。’小吏‘哦’了一声就上轿走了。半月没过,小吏亲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小吏的独生儿子仍为小吏,小吏的四个孙子却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与司马光文彦博齐名。四进士全都有各自的著述。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修祠以纪念其功德,修下了高短粗细格式完全一样的四座砖塔,不分官职只循长幼而分列祠院大门两边,御笔亲题‘四吕庵’匾额于门首。吕氏的一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白鹿书院”的牌子。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咀嚼着。
白鹿书院存在的历史是在宋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白鹿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与白鹿原的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亲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吕氏的一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白鹿书院’的牌子。”作者将白鹿书院安置在白鹿原上,并叙写了它“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重在说明白鹿原地域文化的渊源与神奇。据史料记载:关中地域至宋代各地学堂开始兴建,打破了以往家族传授在学术文化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一些著名的学者亦藉学院宣扬自己的学说,吸引一批学者聚集在自己周围,因此学术文化开始形成了以学者为中心的地域分布特点。白鹿书院既是白鹿原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是关中学术文化的中心,它传承和传播历史文化,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能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朱先生初来时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他“把一副由官方巡抚书写的‘白鹿书院’的匾牌架到原先挂着‘四吕庵’的大门首上”,他随口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所以,朱先生随即办起了白鹿书院,他要让原上的晚生们受到教育,要让原上的文化与文明薪火相传。
三、原上的礼俗——宗族的血脉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于是,宗族的连用就卜分普遍,《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墨子·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在宗族这一概念之中,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血缘关系是祖先崇拜的基础,祖先崇拜又是强化血缘关系的纽带,随着宗族概念的反复运用,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不断地被强化和延续,《白鹿原》以关中地域为基点,虚构了滋水县的白鹿村,叙写了以白鹿为姓的大家族,展示了这一家族从清末至建国的近百年历史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小说的视点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小说的背景不是几十年,而是近百年。从《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礼俗,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拜祖宗、拜亲人、满月、认干爹、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外化了的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看到了关中农村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群体,从而真实地再现出关中地区的宗法社会状况。
在关中,婚姻礼俗具有传统的历史,是宗族传统表现最为显著的一种礼俗。中国的传统婚姻是附丽于家庭的,婚姻纯粹是为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华阴县续志》中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因此,婚姻带有宗族主义色彩,自然要由家长来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根本没有自己的婚姻决定权,婚前不相识是普遍现象,而婚后因无爱而结合,夫妻感情冷淡,家庭悲剧时有发生。但由于受封建家长制、孝道等伦理观念的支配,两千年来人们无法摆脱而只能牺牲自我,以维系家族,根本不可能期待从婚姻中得到爱和快乐。这是一种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和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它和传统封建家庭制度共同维护着宗法一体化的封建统治。封闭的农业社会和传统家庭共处于超稳定状态,因此,这种维系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能够绵延长存。关中地区男女婚配由家庭中的父母做主,请各自的亲友为“冰人”(现在的媒人),男方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聘礼,因为男女订婚,选择对象都是在本村本屯,所以,选择范围较小,往往聘礼比较高,且男女悔婚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乾隆《临潼县志》中载:“村屯民庶,问名、纳采,不用庚帖,惟用亲友为冰人。”民国《华阴县续志》中载:“男女庚甲,久不通之吉柬,近岁有悔婚姻者,构讼于官。邑宰素悉习俗,据媒庭断,而府宪以无庚帖为凭,遽然判离。”既然邑宰熟悉习俗,断案时不以有无庚帖为依据,而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仅以媒人作为凭据,可见缔结婚约时不用庚帖在整个关中地区已习以为常了。
白嘉轩一生里取过的七房女人,都是找媒人、行聘礼,最后完婚的。在他娶第六个女人胡氏时,“母亲从舅家归来,事情已成定局。”“聘礼之高足使正常人咋舌呆脑,二十石麦子二十捆棉花或按市价折成银元也可以,但必须一次交清。这个数字使嘉轩脊梁发冷,母亲却不动声色地说“已经答应了人家”。嘉轩的婚事,在父母的操纵下完成了,他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违反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同时,他还要继承这种传统,延续这种宗教的血脉,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他以白鹿原族长的身份主持了儿子孝文和儿媳进祠堂叩拜祖宗的仪式,“这种仪式要求白鹿两姓凡是已婚男女都来参加,新婚夫妇一方面叩拜已逝的列位先辈,另一方面还要叩拜活着的叔伯爷兄和婆婶嫂子们,并请他们接纳新的家族成员”。
丧葬是宗教的产物。其中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和深刻。最突出和最普遍流行的莫过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转死再生”观念。认为人死灵魂仍在,仍能干预人事,福祸活人,许多丧葬习俗的产生、演变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道光《咸阳县志》载:“(丧事)侈靡是竟,乃有盛作佛事,或召优酣饮者。”宣统《泾阳县志》亦曰:“自初葬以及窆棺,皆用乐。具酒食款宾客,富家务之豪侈,往往刍灵塞巷,僧道诵经,踵事增华,无听底止。”韩城丧葬时,更是夸张:“以各色纸结金银山斗、层楼、驼、狮、马、象及幡幢帛联,广作佛事斋醮”,名曰“同坛”。富贵家更侈张戏乐,上马上竿,亲执挂帐,猪羊油盘,食桌动辄数十,丧家破产,往往有之。关中丧葬礼俗表现出明显的厚葬观与停柩不葬特征。
白嘉轩在给父亲白秉德办丧事时,曾说:“俺爸辛苦可怜一世,按说该当在家停灵三年才能下葬。俺爸临终有话,三天下葬,不用鼓乐,一切从简。我看既不能三年守灵,也不要三天草草下葬,在家停灵‘一七’,也好箍好墓室。”长辈老者知道此时的嘉轩连个骑马坠灵的女人也没有,同意了嘉轩的安排,认为:“生死不能同时顾全,那就先顾生而后顾死。”他找了乐班讲定八挂五的人数,头三天和后一天出全班乐人,中间三天只要五人在灵前不断弦索。嘉轩这样做,一是遵照父亲临终嘱咐,二是体现传统观念文化中生与死认同的差异,生为重要,“无后”为重要,过了两月之后,嘉轩娶了第五房女人。
“祭无常时,品无常数”,属于民众对鬼神世界的一种信仰习俗。民间信仰一般是原始时代各种崇拜,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灵崇拜的遗留。
陕西各地的民间信仰总的来讲比较发达,不仅文化落后的陕北“生病不惯服药,药品亦不备,病或沉,觅巫师,俗名马脚驱鬼”、陕南“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宅”,即便是长期为帝都所在,文化发达的关中地区也同样是“一乡数里间,或无学舍,而淫祠遍村堡”。可见,关中民间信仰习惯十分普遍。
当干旱威胁了白鹿原,族长白嘉轩决定伐神取水。族里十二岁以上的男人全部参加,一连四个伐马角的人都失败了,白嘉轩毅然决然地充当了第五个马角,他舞动着刚出炉的铁铧,又把烧红的钢钎从自己的左腮穿到右腮,带领一族人到山岭深处的黑龙潭去取水,这一浸透着迷信色彩的祈雨活动,是以浓墨重彩加以描写的,在传达那种极为紧张、神秘而又悲壮的气氛的同时,作者将白嘉轩及原上民众的那种虔诚与牺牲精神以及不甘屈服而欲感天地泣鬼神的民性,充分地显露了出来。作家这样写并非要宣扬迷信,甚至其中也隐含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批判之意,是关中古***俗的具体展现。
白嘉轩托梦并给父亲迁坟,他请来了阴阳先生算过了安葬的脉气,便举行了隆重的迁坟仪式,吹鼓手从老坟吹唱到新坟,三官庙的和尚被请来做了道场。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作用于人的灵魂,渗入于人的血液之中,并在白鹿一族的每个成员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陶冶教化的作用。
在这里,宗族在生存层面的积极意义,被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也许,这就是关中一带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聚族而居的原因?也许,这就是关中文化所具有的超常的凝聚力之所在?——对此,读者怎能不慨叹不已?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景观浅析 篇3
关键词:街道景观 地域文化 城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g(2014)09—0093—02
简,雅各布思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说:“城市中道路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道路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
洛阳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儒学则兴,老子执史写经,道学始创,白马西天驮经,佛教首传,二程开馆授徒,理学远播。东汉太学,学生三万左思赋成,洛阳纸贵,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为代表的我国古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大都洛阳有不解之缘,正是为此铸就了洛阳崇尚理性、探微求真、大气恢弘、蓬勃向上的文化品格。但是随着近十几年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事实文化名城,也推动着整个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使得其传统的街道被国家现代化的街道所取代,造成了景观趋同化的现状。
洛阳老城区街道现状问题
针对洛阳市最具有千年古都文化特色的老城区,主要的调研对象为老城区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老城区城市街道的修补,是将街道上铺上青石板,重建丽景门,但是这种修缮不能改变老城区破败的现象。老城区最为洛阳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物质文化载体,其该区域内的古城保护和整治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与城市街道的实地调研两种方式相结合,综合分析洛阳街道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对于城市的评鉴大部分认为洛阳是旅游及休闲城市,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较慢,属于宜居型城市。以下为问卷结果分析(如饼状图1,饼状图2):
地域文化特色在其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建设,是提升整个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很重要途径。地域特色的街道景观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街道景观的内涵代表,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该积极的理解和综合的运用其地域文化,强调在整个街道景观整体性和统一性,并着眼于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创造出具有明显地域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原则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文脉,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地研究城市在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发展、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其时代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材料,营造出新形势下的街道景观,并通过此来提成整个城市形象及品位。
(2)以人为本的原则
街道景观的设计是以与人能产生良好的互动,作为衡量整个城市街道景观的标准之一。人群的活动也是整个景观环境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的因素,因此景观的设计也要满足不同的人对于街道景观的需求,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来合理地布置街道中的公共设计和绿化,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3)可持续的原则
街道景观应为一种长期性的景观设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4)整体性原则
从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也要考虑城市整齐的发展和布局,使整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统一性,又具有整体的变化。
城市街道景观地域特色营造
通过对于洛阳老城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街道的环境的营造来体现洛阳作为千年帝都的地域文化,也是通过城市街道来展现洛阳城市面貌。老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和历史文化的街巷、胡同,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
东大街特色营造
东大街是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其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以最为古老的八角楼街道的分界点——鼓楼作为整条街区的终点。街道内名古屋(图1)和李占标故居,为街道的景观节点,以凸显历史文氛围。东大街在以后的修建中,要以保留其街道最原始的特色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将两侧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织补形式的修建,保留其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格局。将:麦乱的电线进行规整,改变原来随意乱推各种杂物的街道环境。步行街形式的历史街区,应该设置其相应的雕塑、假山石、绿化景观以及城市家具等景观设施,作为街道景观中的衔接。
西大街特色营造
西大街属于生活类街道,这类街道的整体氛围是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丽景门(如图2)为主要的老城区文化展示之一,在城门的入口处建有一些以文化展示为主的商业区域,将一些现代的设计元素与历史街区的进行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展示出城市发展的过程。街道两侧是以商业店铺为主,功能是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游客对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探寻。街边建筑主要是以二、三层的建筑为主(图3),建筑外延是传统的未经处理的砖墙最为装饰,店面招牌的装饰是以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
南大街特色营造
南大街的主要形式,也是步行街也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商业步行街分为两种不同的区域,一种格式历史建筑为其街区建筑的主要形式,街区两侧沿街建筑和商业店铺的招牌形式都是依照传统特色来作为主体,用来凸显其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整个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北大街特色营造
北大街主要的形式是商业街区,商业街区通常在区域内的核心地段,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将其进行分流的处理。(图4)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图5)
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
总结
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地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城市的不断流失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街道景观是整个城市的窗口,也是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营造具有良好地域文化特色的街道景观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正确地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各个景观要素,揭示景观要素与地域文化特色之间深层次的关系,对这些街道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和修补,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城区街道景观的建设,则需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冲突 篇4
文化冲突是当今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的文化冲突, 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价值观, 以及社会心理、传统习惯、风俗等方面的对立和否定的关系, 即社会主体在精神气质和观念方面的冲突。
文化冲突, 实质上是文化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因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拥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人们对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评价和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等, 因而在采取各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 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 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或国际问题。
二、地域文化冲突
地域文化冲突是由于各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与各自独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长期演化的结果。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一种文化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其中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类自从形成民族之后, 文化内容往往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 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 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 养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 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 文化的疆界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 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质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 所谓民族性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特性。”
一个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而且在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民族中, 由于社会结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要想在文化的细节上保持完全一致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形成了地域文化差异。
三、我国地域文化冲突的现象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 在每一片土地上都孕育着足够当地人自豪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名人, 当地自然会被打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烙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地域间的距离不再是障碍, 不同地方的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地域文化持续交融的大背景下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俗话“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不抵触, 区域性不仅不会损害民族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相反还能丰富民族性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哲学思想, 所以既有中华民族超强的凝聚力, 又保存着地域文化差异性和独立性, 这在当今依然表现的十分明显。诸如在钓鱼岛事件、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民族大事件中全国人民表现出了让世人震撼的团结, 却又为一个名人故里几个地区争得的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进而升级为各个地区多方面的文化对决, 这些文化冲突又表现出了我国独有的特点。
我国地域文化冲撞的凸显和激烈更多表现在网络, 这个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的交流互动平台给了更多的人“言论自由”, 可以展现, 可以揭露, 可以争论, 当然也可以发泄。例如:这两年中国足球开始努力复苏, 广州恒大在许家印疯狂的金元攻势下, 三年间把一只降级的广州球队打造成中超霸主, 甚至在亚洲足坛势不可挡, 广州恒大的异军突起让广州球迷无比幸福, 其他地区球迷猝不及防之余又难免羡慕嫉妒恨, 恒大鲁能的天王山对决前网络上提前开始了论战, 从足球到鲁粤各个层面的比较和争斗不断升级, 两地球迷从上古文明追朔到现代文化, 从人种优劣到地域性格, 从抗战民族贡献到现代经济争霸, 进而演变为没完没了的“山东大葱”和“广东猴子”, 简直是硝烟弥漫。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 其魅力所在就包括它不单纯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不同文化的凸显和寄托。比如英国阿根廷马岛之战后双方每场足球赛都争得的“你死我活”, 比如北京天津的地域文化矛盾带来的国安和泰达的“死磕”。不只是足球, 在网络上只要是某地的负面新闻都会招来其他地区和这个地区的论战, 关于素质, 关于历史等等, 且都要加上一个攻击性极强的代名词, 比如山西是“挖煤的”, 河南是“偷井盖”, 上海是“娘们”, 北京又成了“太监”……如果只看网络论战, 你会认为这些网上激烈争斗的地区在现实中也一定是水火不容的, 其实不然。
在网上不管打的如何激烈, 在现实中, 各地人民却又能和谐相处, 好似关了电脑那些激烈言论不是自己说的一般, 昨晚刚在网上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从不和某省人交往, 今天上班却又和这个省的同事其乐融融。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 各地区人才物品流动、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深化, 各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地区的支持, 从南水北调到大经济区战略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 各地区都在相辅相成互相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从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大型城市到山区的小县城, 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区劳动者在同一个地方奉献力量, 生根发芽。我们在街上走一圈, 看到的, 听到的, 吃到的都凝聚者全国人民的劳动成果。所以当我们在面对生存和生活这个共同的话题的时候, 目标是一致的, 文化冲突又显得微不足道, 不会损害民族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四、我国地域文化冲突的原因
我国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以快速的经济发展震撼着全世界, 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在尝到富起来的甜头之后, 都争先恐后的为“钱”趋之若鹜, 当价值观过分倾斜于物质满足感的时候, 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弱化, 所以我国有许多斗大字不识一筐的人却掌握着很多财富, 这在西方是很罕见的。这一点甚至在教育领域都会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各类技术院校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却忽略思想文化教育, 与其年龄不符的许多过激行为层出不穷。有人热衷于炫富, 财富在很大一部分人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在很难满足物质追求后又自然的开始仇富。也有人为了财富开始大兴旁门左道, 甚至铤而走险等等这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畸形发展的案例在我国有很大的普遍性, 可人们在对这一矛盾进行批判的时候又热衷于戴上地域文化冲突的帽子, 因为中国人自古有“月是故乡明”的说法, 也崇尚叶落归根, 更有“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的坚守, 更重要的是家乡是中国人的脸面, 地域文化攻击更能触及筋骨, 所以网络的一场地域文化冲突往往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2. 中国人生活压力大
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成长,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姻压力、子女压力等等无不在考验着人的心理承受力, 而中国人又有个普遍的价值观:忍。曾几时人们甚至会在胳膊上刺个“忍”字, 可见中国人隐忍的传统是多么根深蒂固。地域文化冲突就在普遍的隐忍中并不会在现实中表现得多么明显,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压力, 地域文化冲突必须在不威胁生存的前提下存在。但长期的压抑是需要释放和发泄的, 而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表现冲突的平台, 在这里人们可以把自己所厌恶的地域文化大胆的说出来, 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用地域文化冲突的形式发泄出来。
3. 中国人喜欢贴标签
我国古代刑罚中有一个叫墨刑, 这种极尽人格侮辱之能的刑罚常常会使一个人因一时的过错而毁掉一生, 甚至家人家乡兼受牵连。在中国的地域文化冲突中, 就存在这种“标签式”的狭隘地域观念, 所以看问题往往片面极端, 并选几个地域正面或者反面的代表性人物,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或者“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以此来攻击或蔑视对方。这使得地方个别现象升级为地域冲突。
与西方国家地域文化独立、存在方式激烈不同, 我国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的特殊性, 并不存在根本的地域文化冲突。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中, 地域文化正在兼容并以更加和谐的形式存在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后, 地域文化冲突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进一步弱化, 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合作交流, 离不开文化共享。而我国的地域文化冲突以网络平台语言争论的方式所存在更多的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和自我压力的释放方式, 再加上中国人普遍的地域情结或者说家乡情结, 并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分歧与对立。
摘要:文化冲突是当今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文化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其中地域文化冲突较明显, 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冲突的现象以及各种表现, 以揭示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冲突原因。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国地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原因
参考文献
[1]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3]周悦娜.文化的冲突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5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同时,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它反映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体现了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行为习惯、审美追求等等。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她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她的地域性导致她又有一定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指不同的地理背景,不同的文化,范围比较广。总的来说,“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加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地域文化”是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能量与养料,是高等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2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硬件设施为载体,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核心价值观。总的说来,高校宿舍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核心文化四个方面。高校宿舍的“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宿舍的`硬件设施,包括房屋建设、室内设施、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等,是宿舍成员最基本的自然需要。这些设施不是单纯存在的实物,也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识。高校宿舍的“行为文化”是指宿舍成员的各种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娱乐活动等方面。这些类似的行为特征是通过长期交往、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高校宿舍的“制度文化”是指宿舍的规章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落实的情况等等。她是宿舍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维护的规范体系。高校学生虽然知识层次较高,但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主,自控能力不强,因此,宿舍制度文化能规范宿舍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宿舍的“核心文化”是宿舍成员参与宿舍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等群体意识。学生在大学里形成的价值观很重要,因为大学生是一个“准社会人”,大学期间他们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辈之间对这些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宿舍成员朝夕相处,很容易形成相似的价值体系,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宿舍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关键和核心。总之,高校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评价标准不是单纯的硬件设施的好坏,也不能单纯地以软件设施作为评价标准。一个良好的宿舍文化应该是硬件、软件设施皆优的,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将软件设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南通地域特色文化
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苏中,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的美誉。南通是著名的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文博之乡、长寿之乡、平安之乡,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南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南通旅游景点共包括有一家5A级景区:南通濠河风景区;三家4A景区分别为:南通狼山风景区、南通博物院苑、如皋水绘园。作为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寿命达80.71岁,百岁寿星多达1031位,5月,南通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
4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宿舍文化的意义
寝室,每个人所处的固定小环境,无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情感为中介,以习惯影响、行为评价、态度测量、思想交融为特征影响个人的情感心理和思想发展。因此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入寝室就是走入校园的第一步。
4.1地域文化对宿舍文化的调和作用
寝室承载着校园活动的精神,这里是最真实和自由的地方,来自大江南北、东西地域的学子共处一室,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性格碰撞与交融不断地发生,也体现了校园中互动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学生自小受家乡文化的熏陶,也是特定文化的传播者,这种地域间文化的磨合是一个长期的历程。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根据学校属地的地域文化构建的特色宿舍文化使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同学有了一个共同的第二故乡,增加了彼此间的认同感,减少了隔阂和矛盾。
4.2地域文化对宿舍文化的促进作用
将优秀的地域文化整合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可以使宿舍文化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创建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宿舍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可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5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宿舍文化的途径
5.1游览当地风景名胜
宿舍同学可以一起游览狼山、濠河等南通风景名胜,并将出游的照片制成照片墙布置在宿舍内,既欣赏了南通的美景,又学习了南通的文化,而且可以增进宿舍同学彼此间的友谊。
5.2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南通是“体育之乡”,同学们可以学习南通的体育精神,组织开展宿舍篮球赛、宿舍乒乓球赛、宿舍羽毛球赛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
5.3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南通是纺织之乡,纺染工程学院、服装设计学院的同学可以参观南通纺织博物馆,学习南通的纺织历史和纺织文化,以促进专业学习。南通还是建筑之乡,建筑工程学院的同学可以参观南通知名建筑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南通铁军”精神。商学院会计专业的同学可以参观南通珠算博物馆、南通审计博物馆等。
5.4学习张謇教育理念
学校可以组织同学们学习领会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同学们可以练习书法,将张謇的名言张贴于宿舍,既提升了宿舍的文化品位,又可以时刻提醒和勉励自己。
6结束语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6
学校是文化密集的地方,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不可否认,当前为数不少的职业学校有“文化底子薄”的苦衷,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欠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文内涵。这些职业学校若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挖掘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必将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校园文化树人、育人的终极目标。
注重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营造强烈的地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应该是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创建自主、创新、民主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作用,形成有亲和力、实用性强的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根,把地域文化引入校园,既可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又能凸显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职业学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等方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使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真实性和亲和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可广泛发动师生进行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并在学校工作中有机渗透地域文化,赋予教育工作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使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坚持文化育人的原则,形成有职教特色及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价值和认知体系基础上的,任何道德行为、日常规范、意志品行都归根于其文化底蕴。因此,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应立足职业教育,积极创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育人,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学校特色及专业建设方向,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地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黄山市古为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这里“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共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风尚,形成了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我校考虑将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校园各功能区、道路、楼宇等以徽州历史名人命名,或以黄山名景命名,使学生一人校门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校园还能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烹饪专业的教室兼实训区风格应突出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特色,以八大菜系尤其是徽菜的代表菜肴、代表人物为主题进行布置。财会、管理等专业则以徽商理念为班级标语。因为徽商经营活动绵延数千年,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继承和弘扬徽商精神,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学生提高职业道德、诚信经营理念大有裨益。
2、灵活运用地域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素质内涵。校园文化的创设,不仅要有文化硬件和文化设施,更要有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职业学校应灵活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文明程度,培养健康的情操。如组织开展历代徽州名人展,举办吟诵古徽州新黄山的美文诵读比赛;开办“徽文化与旅游”“徽商经营之道与职业道德”等讲座,组织参加“古徽州新黄山十景”“景区标识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地域文化与专业素养结合,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一系列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又强化了德育建设,较好地引导了青少年学生提高修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质。
3.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性,让广大学生真实接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大舞台终究是在校外,陶行知先生说:“不利用社会的资源,就是无能的教育。”所以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我校坚持组织学生以参观、考察、见习的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勤工俭学,如导游专业在业余时间赴各景区担任解说员,管理专业在“黄金周”时参与景区服务与管理,计算机专业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艺术团参加省市级演出等。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成才,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较快适应工作大有裨益。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品质,实现校园文化的升华
1、徽州地区文风昌盛,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良好风气,所以古徽州这样的弹丸之地、闭塞之区,在哲学、经学、数学、医学、绘画、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诸多领域独领风骚。徽州教育特色鲜明:社会家庭十分重视,教师淡泊名利,学生勤学苦读。并且徽州人读书不以“记诵为能”,而以务实为本。既推崇以士入仕,也不鄙以士营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在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中国社会实在很难得。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但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依据,更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徽州文化的滋养,将重视教育、勤学苦读、躬行践履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将古代教师淡泊名利、务实求真的精神融入现实工作中,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创设新型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学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了使校园文化最终形成地域文化、行业文化、艺术文化共荣,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多种载体交辉的繁荣景象,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职教校园文化品牌,学校组织有关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寻访、考察地方文化,了解地方历史、掌故,参与编写校本教程。组织开展校园文明寄语征集、教室文化评比等活动,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文化艺术节、技能展示月、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满足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素质的平台,使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从而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篇7
首先, 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 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广义上艺术价值可以从美学层面、文化层面、历史层面、经济层面、创新层面等多个层面分析。从美学价值的层面而言,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审美的认知上是类型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 有自然奇观、人文集萃、民族风情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元素, 其欣赏角度和感受层次都不同。如桂林山水文化景观造就了无限的精神文化价值, 数亿年前喀斯特地貌经过无数次地质作用造就了如今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这种自然形态的美是具有唯一性的, 艺术和现代技术都无法复制, 千百年里桂林山水毫不造作的自然美征服了世人, 围绕桂林山水历代文人挥毫泼墨, 二十世纪“漓江画派”的形成也佐证了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的艺术价值。从审美角度划分桂林山水属于自然形态的美, 广西壮锦属于人工形态的美。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也是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代表, 壮锦用本土产的丝线和棉线织成, 制作工艺严谨繁琐, 表现的主题如龙凤、禽鸟、花草等如意吉祥的事物, 壮锦纹样复杂、对称、工整, 颜色多彩绚烂, 织物质地细密厚实, 手感较硬挺, 视觉上具有一定凹凸感。在视觉审美的传达上壮锦与桂林山水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形式美感, 壮锦作为人工形态的实用艺术品, 其美感是人为创造的并有规律可循;桂林山水是自然法则生成的独一无二形态, 两者都能给人精神愉悦的情感感受;在艺术实践中壮锦的审美元素能直接转换为符号语言, 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图案、符号、色彩、形式等艺术提示;自然形态的桂林山水能引发想象, 给予现代艺术更多的联想和感悟。
其次, 从文化和历史的层面, 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形成、传播与承习需要时间考验和历史的积淀, 艺术的价值又必须通过文化散播和历史验证体现。从旧石器时代“柳江人”的出现, 到1376年明朝统治时期确立“广西”为地名, 至今广西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时间。2016年8月4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此时广西已经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主要表现了战国至东汉时期繁衍生息在现在崇左境内的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人, 用蹲式的方式祭祀的场景。岩画使用锗红的颜色, 用平面造型的方式在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的花山峭壁上描绘了近2000个人物图像。左江花山岩画是了解早期广西壮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窗口, 也展现2000多年前广西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精神追求, 对研究广西早期文明具有非常价值。再以19世纪时经东南亚传入的广西的桂南骑楼为例, 骑楼的建筑形式始于希腊, 广西骑楼汇集了“廊房”、罗马柱、卷拱门头等骑楼建筑造型形式, 结合了中国常见的吉祥图案和适合纹样的中式审美元素, 再使用砖木结构和中式的木结构的构建方法构建,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广西独有的骑楼建筑艺术风格, 至今在广西的梧州、北海、钦州等地还完整保存着骑楼这种建筑艺术形式, 印证了过去200年间桂南建筑设计文化的主流流派和审美特征, 给后人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如今广西骑楼这种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已经被地方政府重视并逐步妥善开发和保护, 在广西北海市围绕骑楼成立了北海文化老街, 通过划定旅游片区的方式将骑楼区域隔离保护起来。当前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所重视。
再次, 地域文化的艺术价值也通过物质体现, 艺术价值的物化一定程度促进了艺术加工中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艺术价值和物质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始于前唐时期, 兴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广西钦州坭兴陶, 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其形式多样, 制作精美, 胎体细腻, 区别于其他陶艺的特点是坭兴陶抛光后有仿佛像玉石般滑润的视觉效果。过去作为实用器皿的坭兴陶曾经被大量的传播和销售, 而今坭兴陶不单只是普通的实用器皿, 坭兴陶被广泛作为艺术品收藏, 并作为广西名片馈赠贵宾。坭兴陶产业链条的兴盛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 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欣赏和关注, 或许正是因为坭兴陶的物质化才促进了坭兴陶艺术的长盛不衰, 从而产生更高的艺术价值。
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在视域的层面是丰饶的, 每个特色元素都各有其艺术张力和精神特质。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是不受地域局限, 特色地域文化需要被世人了解和传承, 其艺术价值不可磨灭。当前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 东西方各种文化交融, 人们广泛被新的讯息吸引, 提高民众对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中艺术价值的重视, 唤起大众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势在必行。了解并传播广西特色地域文化是对传统的尊重, 在了解的基础上传承地域文化是对其价值的尊敬, 在传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艺术价值的同时深化其价值并力求创造出新的价值是广西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摘要:基于对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视, 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为例, 通过对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中艺术价值的多个层面的鉴赏与研究, 提高对广西地域文化元素中艺术价值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 并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中探讨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及其走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价值,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梦祥.民族的记忆[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 (8) .
[2]葛剑雄.中国的地域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 2012 (2) .
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探析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特色,塑造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吴良镛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 特色有地域的分界, 特色是历史的构成, 特色是文化的积淀, 特色是民族的凝结, 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 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吴先生的言语很好地诠释了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关系, 从城市的角度, 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的精神和灵魂, 而城市特色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
二、蓬莱地域文化特色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 濒临渤、黄二海, 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 45万人口。蓬莱历史文化悠久, 地域文化丰富, 城市特色鲜明。早在旧石器时代, 蓬莱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秦皇汉武都在这里留下过寻仙的足迹。公元前133年, 汉武帝东巡在此筑城命名为蓬莱, 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蓬莱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景点众多, 有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 有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蓬莱水城, 有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和戚氏牌坊, 有亚洲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及三仙山、八仙渡等景区, 有山海自然风光和百里黄金海岸, 以及“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神话传说, 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蓬莱依山傍海、历史悠久,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蓬莱灿烂而丰富的地域文化, 这些文化可凝结升华为“人间仙境”的城市景观意向, 可具体细分为海洋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和葡萄酒文化四大文化。
1. 海洋文化
蓬莱的历史就是一部海洋文化发祥到兴盛的历史, 从沧海桑田开始, 古人满怀对大海的好奇、对海市蜃楼的向往, 自蓬莱出发, 开始一次次征服大海的历程, 也把中华文明的种子洒向太平洋诸岛和美洲大陆, 古登州 (蓬莱古时曾为登州府) 与泉州、扬州、明州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古港,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2. 神仙文化
蓬莱“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蓬莱成为出现海市蜃楼最多的区域, 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而将其理解为仙境。从“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传说, 到秦皇汉武寻仙求药、徐福东渡以及道教的创立、兴盛, 再到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 “神仙文化”在蓬莱渊源流长、兴盛不衰, 使蓬莱成为东方神仙神话的两大发源地之一。正因为有了神仙文化的深厚积淀, 蓬莱才有了“人间仙境”的美誉和城市景观意向。
3. 精武文化
蓬莱地理位置特殊, 守卫着京津的门户,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都是北方中国海上用兵的战略要地。宋朝, 在此建停泊战船的刀鱼寨, 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水军基地。明朝, 在刀鱼寨的基础上, 又建起了码头和土城墙, 增设军事设施, 称为“备倭城”, 逐渐形成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水军基地, 并成为抗倭英雄戚继光练兵、著书、发扬光大精武文化最重要的场所。此外, 蓬莱还有田横五百壮士等多处精武文化遗迹。蓬莱特色的地理位置、人物以及事件使精武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 并发扬光大。
4. 葡萄酒文化
蓬莱地处东经120°、北纬37°, 环境优美,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 极易适合酿酒葡萄生长。近年来, 蓬莱全市着力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 现已成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中国三大酿酒葡萄产区之一。蓬莱汇集了中粮长城、烟台张裕、天津王朝以及法国拉菲特、英国登龙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全市葡萄酒生产企业60多家, 拥有18公里葡萄酒产业带, 国家级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万亩, 年产葡萄酒12万吨, 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六分之一, 被授予“中国葡萄酒名城”。从葡萄种植, 到葡萄酒生产, 再到葡萄酒品尝、旅游、观光、度假, 葡萄酒文化在蓬莱生根、发芽, 并迅速形成文化特色。
蓬莱地域文化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神仙文化为核心、精武文化为补充、葡萄酒文化为创新, 突出了蓬莱“人间仙境”的城市景观意象, 塑造了“山海城阁”城市特色景观脉络和框架。四大文化引导城市特色的塑造, 而城市特色的形成过程又在不断强化四大文化, 两者相互依托, 相辅相成, 使蓬莱成为最有文化、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区域之一, 成为我国海岸线上的亮丽明珠。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构成元素
为更好地解读蓬莱城市特色内涵和“人间仙境”的城市景观意象, 本文引入凯文·林奇的相关理论, 按照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进行分类, 对基于蓬莱四大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进行分析 (表1) 。
1. 基于海洋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构成元素
海洋文化作为蓬莱地域文化的基础, 其集中体现地是北部滨海风貌区, 该区域由水城蓬莱阁景区、八仙渡景区、三仙山景区、海滨浴场、蓬莱老港及新港区等展现海洋文化的城市特色风貌区交叉串联而成。海滨路东西贯穿北部滨海风貌区, 是人们体验海洋文化的最重要通道, 海滨路北侧是由沙滩、礁石、海面等构成的北部滨海边界, 南侧是以防风林为主的生态边界。由海滨路可以到达海水浴场主入口广场、蓬莱老港及新港入口、沙河入海口等体验海洋文化的重要节点, 可以看到八仙过海雕塑、海洋极地世界、八仙渡景区会仙阁等重要标志物。除海滨路外, 人们可以在海上看到清晰的黄渤海分界线, 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基于神仙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构成元素
神仙文化是蓬莱地域文化的核心, 直接催生了“人间仙境”的城市意象, 其集中体现区包括北部滨海风貌区和南部环山生态区两部分, 北部滨海风貌区由水城蓬莱阁景区、八仙渡景区、三仙山景区、长山列岛 (不属于蓬莱市, 是蓬莱观海的重要背景) 几部分组成。城市南部环山生态区也是体现神仙文化的重要区域, 这里不仅有“舜殛 (拼音:jí, 本义:诛, 杀死) 鲧处”的神话传说, 还是传说中神仙、道家修行的重要场所, 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海滨路是体验神仙文化的重要路径, 也是观看神仙文化的起源——海市蜃楼的最佳位置。在路上, 可以看到观海背景轮廓线——长山列岛, 也可以看到蓬莱阁、八仙过海雕塑、八仙渡景区会仙阁等展现神仙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从海滨路可以进入八仙过海雕塑广场、八仙渡景区入口广场、三仙山景区入口广场等重要节点。除海滨路外, 钟楼路也是体现神仙文化的重要道路, 两侧以八仙文化为主题的路灯点亮了市中心, 北侧八仙雕塑公园也是市民最愿意聚集的区域之一。
3. 基于精武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构成元素
精武文化作为神仙文化的补充, 其集中体现区域由戚继光故里风貌区、水城景区、田横山景区、蓬莱老港几部分组成。其中, 戚继光故里风貌区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生活、写书、传承精武文化的场所, 水城是戚继光训练水军的基地, 田横山景区拥有田横五百壮士感人的历史传说, 蓬莱老港是古代北方中国海上用兵的最重要出发点。体现精武文化的道路主要有两条, 一是画河, 该河蜿蜒曲折, 穿蓬莱古城而过, 串联起戚继光故里风貌区、水城景区、田横山景区等重要区域, 沿画河牙街由南至北可以看到戚继光故里景区戚氏牌坊、鼓楼、水城景区振扬门等标志物;二是水城城墙, 该城墙连通蓬莱阁景区, 环绕整个水城, 可以看到复原后明清水军基地的完整风貌。画河两岸、水城城墙、田横山崖壁都是精武文化的重要边界, 使人能够领悟到令人震撼的精武文化神韵。
4. 基于葡萄酒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构成元素
葡萄酒文化是蓬莱传统地域文化的创新, 代表葡萄酒文化的葡萄种植区及酒堡遍布蓬莱市域, 但以东部葡萄酒产业带最具代表性。该产业带规模最大、酒堡最多, 且交通便捷、临山面海, 特色最为鲜明。体验葡萄酒文化最重要的通道是206国道, 该路贯穿东部葡萄酒产业带, 服务区节点和立交桥节点界定了东部葡萄酒产业带的东西边界, 北侧和南侧分别为东北部滨海边界 (刘家旺村、湾子口村、虚里村北侧海岸线、防护林等) 、东南山体轮廓线 (战山、元宝山、白脸山一线) , 界定了东部葡萄酒产业带的南北边界。东部葡萄酒产业带内以君顶酒庄、瑞事临酒庄为代表的葡萄酒堡和酒庄, 点缀在上千公顷整齐有序的葡萄园中, 分外迷人。蓝色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绿色的葡萄园、再加上掩映在蓝天、碧海、绿树中带有尖顶的葡萄酒堡, 为“人间仙境”勾勒出一幅独具魅力的田园风情。
四、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莱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特色的塑造应基于地域文化, 在对蓬莱地域文化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从“面、线、点”三个层面, 对蓬莱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基于海洋文化的城市特色塑造
面上, 海洋文化的集中体现区主要是北部滨海风貌区, 该区域内最重要的是突出蓬莱阁的主体地位。蓬莱阁周围的控制应遵循视觉原理, 两公里视线范围以内, 应确保蓬莱阁标志点的绝对突出, 体现古城风貌, 蓬莱阁周边滨海轮廓线应突出表现葱郁的滨海防风林带, 低层和多层建筑必须掩映在林带之后并采用坡屋顶、仿古风格, 对于现有个别大体量建筑应通过绿化进行遮蔽;两公里至三公里至视线范围以内, 是老城与新城的过渡地带, 应注重建筑及景观的协调过渡, 突出表现三仙山景观建筑, 其他建筑应采用园林化处理, 分散掩映在宽度不低于100米的防护林带之后;三公里至视线范围以外, 体现现代化滨海新城风貌, 应合理布局高层集聚区, 呈组团布置, 沙河口应留出入海口生态绿色通道, 在滨海轮廓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高层建筑群, 成为与蓬莱阁遥相呼应的视觉焦点。
线上, 首先, 应控制好海滨路及其两侧的发展, 保证海滨路上的视觉可达性, 合理组织车流与人流的关系, 合理布局停车点、休息点、观景点以及与各景区的出入点, 通过海滨路将海洋文化的各构成要素组织、串联起来。其次, 应保护好海岸线, 保证海岸线的公共性、开敞性和生态性, 避免岸线侵蚀。第三, 应保护好生态防护林带, 使其连续成片, 避免建设性破坏。
点上, 应重点控制好以蓬莱阁、八仙渡会仙阁、三仙山为代表的景观点和观景点, 突出其标志性, 强化其核心地位, 充分考虑其观看城市以及城市观看这些标志点的景观效果, 同时, 应注重海水浴场主入口广场 (八仙过海雕塑广场) 、蓬莱老港及新港入口等重要门户节点的控制, 强化公众进入海滨区域的城市意象。其中, 海水浴场主入口广场应突出海滨景区的意向;老港靠近蓬莱阁、田横山、海洋极地世界, 应注重出入人流观看城市的效果, 构筑优美的轮廓线, 主要体现古城风貌意向;新港周边工业企业较多, 主要是体现新区风貌, 展现现代化工业区特色。
2. 基于神仙文化的城市特色塑造
面上, 神仙文化主要体现在北部滨海风貌区和南侧环山生态带, 北部滨海风貌区的城市特色塑造如上所述, 不再累述。南侧环山生态带是城市重要的山体背景轮廓, 是城市“山海城阁”特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保护好山体本身的生态环境, 控制好山体周围的建筑高度与体量, 处理好建筑与山体的关系, 做到“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城在山中”, 建立“山海城阁”互望的景观眺望体系。
线上, 除控制好海滨路外, 重点应做好钟楼路以及北侧八仙雕塑公园的景观塑造。八仙雕塑公园靠近市政府以及商业中心, 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该公园应以神仙文化为主题, 以八仙雕塑为依托, 增强各雕塑之间的联系及视线可达性, 强化各雕塑周边开敞空间的游憩功能, 增加反映神仙故事、神话传说的文化墙或小品, 从细节上营造浓厚的神仙文化氛围。
点上, 着重做好八仙过海雕塑周边的控制。八仙过海雕塑是进入滨海景区的最重要标志物, 是钟楼北路的对景, 也是游客最愿留影的标志物之一, 其广场既是进入海水浴场的门户, 又是观看蓬莱阁、八仙渡最重要的场所, 也是游客、市民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 应通过绿化、开敞空间的控制, 确保八仙雕塑在该区域的主体地位, 确保观看蓬莱阁、八仙渡的视觉通达性, 同时周边应禁止建设与八仙过海雕塑相冲突的建 (构) 筑物。
3. 基于精武文化的城市特色塑造
面上, 水城景区应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水城蓬莱阁保护规划》, 在考古基础上进行复原, 恢复其明清水军基地的风貌;戚继光故里风貌区重点保护好文物古迹、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特色, 保护好历史的正式性、风貌的完整性, 核心保护范围内应注重保护街区的整体格局, 保护建筑风貌、街巷空间、传统商业和民俗文化, 以及构成传统风貌的树木、水井、石阶等历史环境要素, 建设控制范围内,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应体现传统的民居风貌, 建筑体量与故里相协调, 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 建筑色彩采用灰色系;田横山景区可以进行必要的景观小品建设, 但体量要小, 应尽量采用本地传统材料, 应以本地传统工艺为主, 体现自然古朴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建筑色彩应青灰、青绿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主, 此外, 田横山整体应作为蓬莱阁的绿色背景以及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进行控制。
线上, 重点做好画河的保护、挖掘和塑造以及水城城墙的保护。画河贯穿蓬莱老城区, 是连接戚继光故里、水城等精武文化载体的最重要通道, 也是蓬莱老城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路径。画河沿岸建筑高度应控制在三层以下, 建筑体量应通过转折、凹凸变化等设计手法减小其体量感, 与传统民居相协调, 建筑风貌应保证沿河建筑的原汁原味, 宜采用传统材料、采用坡屋顶等传统形式, 应体现青砖灰瓦的老城风貌。画河在靠近戚继光故里、水城区域, 应留出充足的开敞空间, 种植本地落叶乔木, 突出戚继光故里、水城的中心地位。水城城墙的保护, 首先, 应控制城墙外侧建筑高度, 确保在水城内游览时不能看到外侧建筑, 保证水城观赏视觉的完整性, 同时, 水城外侧建筑应以传统风貌为主, 应通过设计手法减小体量感, 突出城墙的伟岸。其次, 城墙本身应注重对原有保留部分和恢复部分的区别, 体现真实性, 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感悟精武文化。第三, 城墙游览路线上, 应合理规划停留点以及观看水城水军基地风貌的观景点, 根据考古发掘, 布局古炮、瞭望台等, 既使其成为精武文化的展示区, 又使其成为精武文化的体验区。
点上, 主要是突出鼓楼、振扬门等标志物以及戚氏牌坊等重要节点, 其保护应按照《蓬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6-2020) 》的要求, 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建设控制地带内, 不得破坏水城以及戚继光故里景区的历史风貌, 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与景区环境风貌相协调。
4. 基于葡萄酒文化的城市特色塑造
面上, 重点控制好东侧葡萄酒产业带的风貌塑造。营造以葡萄种植大地景观为主、葡萄酒堡人文景观为辅的特色景观氛围。结合该区域自然风貌, 合理划分葡萄酒山体背景区、葡萄种植生产区、葡萄加工产业区、葡萄酒堡体验区、滨海葡萄酒度假区等不同特色的葡萄酒体验场所, 在功能分区明确的前提下, 增强各区域的联系, 使该区域成为集葡萄种植、加工、消费为一体的三产综合风貌区。
线上, 重点控制好206国道观光路、滨海葡萄岸线以及山体背景轮廓线。其中, 206国道作为观景通道, 主要考虑快速车行交通观看时的效果, 保证道路两侧的开敞性, 视域范围内应以大地原生态特色景观为主, 在局部高点点缀特色酒堡群;滨海葡萄岸线应注重生态岸线保护, 主要控制好沙滩、礁石、养殖区、海水浴场与葡萄庄园、葡萄种植区、葡萄旅游度假区的结合, 留好山海葡萄通廊;山体背景轮廓线重点是考虑山体与酒堡、葡萄绿化的关系, 考虑从206国道以及滨海葡萄岸线观看时的整体效果。
点上, 重点做好葡萄酒堡的选址与设计。葡萄酒堡是葡萄酒文化特色风貌区的画龙点睛之处, 葡萄酒堡选址应结合地形地貌、地势高差、山体背景, 充分考虑从206国道、滨海葡萄岸线上观看时的效果, 建筑应通过屋顶、色彩、造型等的处理, 突出酒堡建筑特色。
综上,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塑造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宏观层面上, 应进行深入的地域文化发掘, 根据地域文化内容进行城市特色风貌分区, 给公众展现整体的地域风貌及文化特色;中观层面上, 应注重控制好山海景观轮廓线、开敞空间、建筑视廊、观景通道等, 强化公众对风貌及文化特色的认识;微观层面上, 重点是控制好建筑的色彩、体量、造型、风格、比例、尺度等内容, 从细节上展现城市特色,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城市的魅力在于其特色, 城市特色的魅力在于其地域文化, 有了地域文化作为支撑, 城市的特色才有生命力和持久力。城市特色的塑造过程中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分析, 基于地域文化进行城市特色塑造, 才能建设真正有魅力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基本理论、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 2002, (2) :6-8.
[2]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蓬莱市区立体空间形态与景观风貌特色规划[z].2009.11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新颖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活的健康性,为此人们也注意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生活的社区里开始推广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兴起了社区体育,并且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社区体育融入了地域的特色文化,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展示了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特色。社区体育把社区里的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健身活动,集体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健身,人人锻炼,还可以丰富地域文化体系,从而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水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养成的体格和个性也不一样。如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北方人耐寒,体格比南方人强壮。同是水上运动,北方盛行滑冰,南方盛行游泳,气候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这些地域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继承和发扬,积极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生产特色。同样地,体育文化也孕育在地方的特色环境中,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生活习惯
在城市里,人们多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白天工作繁忙,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晚上,且由于一天工作的辛劳,城市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平缓的“静运动”;而在农村里,村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早上或者在生产劳动中,在田间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而且比较倾向于消耗体力较大的运动。可见,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的锻炼情况也不一样。
2、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取舍。如有的地方舞狮技术高超,在平时锻炼时比较注重手脚的灵活协调性;有的地方比较流行举办龙舟赛,在锻炼上比较注重手臂手腕的力量训练。根据地方的需要,体育锻炼也会有所侧重。
3、地理环境
我们国家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多样,人们依赖于地理特色发展体育运动。如有的地方瀑布河流较多,或者近海,可发展漂流或者游泳项目;有的地方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可发展攀岩、爬山等运动项目。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三、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途径
1、传承民间地域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水分与营养。中国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至今,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以剑术著称,有的地方以舞蹈见长,还有的地方以骑射出名,都是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发扬地域文化,还能够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世代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加入时代元素,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也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开放的城市不仅吸纳了投资资金,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时尚潮流更新快,各种交谊舞、瑜伽、健美操等一些外来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城市人的目光,丰富了我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如今流行的广场舞则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学习外国舞蹈的基础上自创舞步,穿上民族服饰,编上喜爱的民族音乐,成为社区体育的一大特色。
3、发挥体育名将效应
有些地方体育人才辈出,造就了一大批体育名将,带动起了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跳水皇后”郭晶晶活跃在体坛后,家乡河北也逐渐兴起一股跳水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跳水运动中来,推广大众化跳水。此外,还有NBA名将姚明大力支持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在上海也掀起了一股“篮球热”。还有中国金花、网球好手李娜,更是开创了中国的网球历史,在家乡甚至在整个中国都出现了一股讨论网球的热潮。因此,体育名将也能发挥效应,将自己取得的体育成就推广到家乡,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做贡献,丰富家乡的体育文化。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说到底,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基于相关体育设施条件的完善配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政府要做好硬件支持工作,继续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各社区居民添置足够的健身器材,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尤其是一些具有体育锻炼设施的学校和单位,要求定期、定点对所在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开放,扩大活动区域,方便居民进行锻炼,防止居民因场地设施问题而放弃锻炼的现象发生,从设施配套的完善上支持居民的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广地域特色文化。
四、结语
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与地方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彰显各地方的体育特色,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还具有兼具健身、养生、保健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里推广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把地域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人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有效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和更新,注入时代活力,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体育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各显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也被推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的变革,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更新体育锻炼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还有助于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创造地域生态环境特色的建筑文化 篇10
一、走向自然和合共生、利用自然光自然风、
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与建筑节能、环保、舒适的根本途径。
走向自然和合共生,就是要发展城市外围大的自然绿地的生态环境、城市本身中的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和建筑内外与道路小的生态环境的绿地建设,还要重视建筑遮阳、充分利用自然光、热和自然通风,而不是为了开发的利益(包括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搞高层高密度,不是为了显示地方政绩,搞大建筑、大广场、大马路,不是为了所谓的“节能”,搞密闭窗、机械通风,以保证人、建筑与自然共生,创造适宜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
关于这个问题,岭南地区的一些城市与建筑发展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城市大中小绿地环境建设发展方面,广东中山、珠海、广州等市都是优秀实例。在建筑遮阳、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建筑与园林结合方面,广州的实例较多。如20世纪50年代,由夏昌世教授设计的广州中山医学院生物楼,朝阳面设有横向、竖向遮阳板,夏季遮阳效果好,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既实用又美观(图1);同一年代,由莫伯治教授设计的广州北园酒家,除充分利用民间工艺的门窗旧料外,主要是巧妙地将水石花木园林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岭南园林环境特点的建筑。到了20世纪60年代,莫伯治教授设计建成的广州矿泉客舍又是一个典型实例,主楼前为一水庭,楼后为一小溪流过的小花园,主楼底层为支柱层,前后通透,自然通风极为良好,所有客房都是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为花木水石园林所环绕,还第一次将水石花木引进低层客房室内,节能、环保、舒适(图2)。上一世纪70年代,佘畯南先生设计建成的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利用东南主导风组织气流通道,客房楼设单边走廊以迎接最多的东南风,地面设水池花园,天台设屋顶花园,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1974年9月报道,其设计有如一杯中国极好的啤酒,把人们从喧嚷的环境转入到安静舒适的绿洲之中(图3)。接着到了80年代,佘畯南、莫伯治教授合作设计建成的广州白天鹅宾馆,除重视自然采光和通风外,在园林生态环境内容方面更趋成熟,室外室内花园穿插结合,共享大厅园林突出,接地通天,三层中餐厅室内花园、顶层高档客房花园,连着天空,自然采光通风,创造出雅致的自然环境。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1995年由何镜堂教授设计建成的华南理工大学逸夫楼,根据空间使用要求,采用实墙开窗作法,自然采光、通风,侧面的二层中庭,洒满阳光,开敞明亮,整座建筑前临湖面,后有花园,使其融于自然环境中。事隔8年后的2003年,在同一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仍由何镜堂教授等设计建起的逸夫人文馆,更是一个创造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秀实例,此馆按功能分为展厅、阅览室和报告厅三个部分,通过开敞式廊连成一体,有利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并表现出通透的岭南建筑特色;在屋顶设置可调式遮阳百叶,利用柱廊和脱开墙体遮挡阳光的直晒;此三部分厅室围合着白玉兰庭园,南北两侧环绕着绿化,前面对着宽阔的东湖,后边望着西湖水面,该馆完全置于大自然的环境里;这幢逸夫人文馆,通过遮阳设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水木绿化结合达到节能、环保、舒适并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理念与作法是值得推广的(图4、5)。这些半个世纪以来的实例,说明广州建筑在与自然结合、节能、环保、舒适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于今日建筑的发展仍有参考作用。
目前,我们的许多建筑需要增加遮阳设施,这是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容忽视。我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在亚热带、温带或寒带地区,朝阳面多有檐廊,炎热时还加有檐帘,夏日遮阳降温,但这一优秀的传统作法,并未被一些设计人员所认识,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中缺少遮阳构造与设施,每逢夏季及其前后靠空调降温,耗电量大且不舒适。现遮阳方法多种多样,可自动或手动控制,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的需求,选择高技术或适宜技术的遮阳设施。此外,非自然通风、以密闭窗机械通风求节能的方法值得商榷,有些设计人员主张室内温度,不要受室外影响,门窗要密闭采用机械通风,以此达到节能效果,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比较片面,只有一些建筑,一些时间段适合这样做,但住宅和大部分公共建筑还是要强调自然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和综合地节能。前些时,一位德国南极考察队负责人到中国南极考察站建筑后,他很感慨地说:“你们站室内空气比我们站内的清新,因为德国站建筑采用的是全封闭式,人工机械通风,还是中国站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好。”这个实例亦说明了自然通风的效果。
下面再介绍三个近两年内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最新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秀的建筑设计实例。
一是2006年建成的西藏拉萨火车站(图6、7、8),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总建筑师等设计,该工程项目是由铁道部组织全国五家大设计院通过竞赛选出的设计单位,我参加了这项评选工作,组织者强调设计方案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具有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并要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五个设计单位所作的方案中,中选的设计方案,同北面山势自然地理环境结合的最好,整体造型横向舒展,墙面向外微微倾斜,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良好,且在屋顶上采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分段系统,总集热面积约4000m2,主要用于冬季供暖,节能、环保,夏季车站不需要空调,夏季此系统为生活热水提供热源,并可利用热水对竖风道中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自然通风能力,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减少能耗,这些作法及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值得参考、学习。
二是正在建设中的苏州火车站(图9、10、11),它是在老火车站位置上扩大重建的新站,仍是由铁道部组织设计竞赛选出的最佳方案。我亦参加了此次评选工作,参赛的五组设计方案在表现地域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最终选定的设计方案,其创新内容较好,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表现突出,朝南入口立面出檐深远,遮阳节能,大厅宽敞明亮,自然风通畅,并分隔出院落空间,有利自然采光,室内与室外有序地布置绿地园林,使建筑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中,这个胜出的方案设计者仍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总建筑师等。
三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选设计方案,现已按此方案动工实施基础部分,此设计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教授领衔创作的方案,它是从全球华人建筑师征集的344个有效方案中选出的,此方案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的看法是设计创作的理念正确,根据世博会主题,创新出自然的地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在这段里着重分析其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措施做法,具体内容如后(图12,注:该项目设计方案的其他相关图片请参阅《南方建筑》2008年第1期P78-85)。
第一、自遮阳体型实现夏季最大限度遮阳,冬季最大限度透光的效果:造型层层出挑,使得建筑在太阳高度角较高的夏季遮阳效果明显,而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冬季能最大限度让太阳辐射进入室内,以此实现夏季节省空调运行费用,冬季节省采暖运行费用的效果;结构自遮阳的存在使得采用普通中空玻璃就可以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大大降低外窗的初投资。第二、地区馆设计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城市花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第三、利用自然通风的架空中庭空间改善室内外热环境状况:一是呈“鼎”状的四个核心筒构成架空层,二是架空层上部的建筑中庭空间系统,前者可以使得架空层公共活动空间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风压形成良好通风效果,后者可以利用中庭结构形成良好的热压拔风效应。第四、充分利用太阳能:将屋面遮阳板与太阳能电池方阵结合,形成光电遮阳板;有望使全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第五、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第六、冰蓄冷技术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针对上海地区用电分时计价政策,采用冰蓄冷技术,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在第二天展览高峰期融冰制冷,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在节省运行费用的同时平衡电网负荷,提高市政电网效率。
上面的这些历史的与最新的实例说明,解决城市与建筑中的节能减排、环境卫生问题,重视遮阳设施、自然通风与采光、加强自然绿地环境建设是最经济、最实用、最舒适、最环保的方法,而不是只靠人工科技,人工科技是与之配合的,所以说它是根本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关于走向自然和合共生的基本理念。
二、保护整修历史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创新人文生态环境,是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基本理念。
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现存的重点历史文物建筑大都得到保护,但对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尚不够理想,过去被拆毁新建高楼大厦的不少,现已开始扭转这一趋势,注意保护、整修和发展历史街区。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要更重视城市地域建筑文化的保留,以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保护、整治、发展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既符合各自的生活方式,并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还保留了城市历史文化的痕迹。这里以两个当前的实例说明这个看法。一个是北京前门外大街及其两旁街区的保护、整治、发展的规划建设实例,此街区的规划设计竞赛,从2003年开始,并于当年选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设计方案(东区),经过2004年的不断修改,2005年迄今整治建设,主要部分于2008年中开放投入使用。这个实例的范围较大,首先从前门外东侧路、西边煤市街拓宽机动车道路入手,分散前门外大街的交通压力;前门箭楼至猪市口的前外大街两侧,保存全聚德、长春堂、都一处和月盛斋等老字号,西面大栅栏保留同仁堂、瑞蚨祥、张一元等老字号,东面保存天乐园、广和楼和阳平会馆等老戏园;建筑为二、三层,建筑样式保持清末民初时的风格;建筑之间增加活动场地和绿地,改善了空间环境;还增加些建筑新内容和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建筑内的各种新设备,以求低耗高效,适应向信息社会发展的今日需求。这个街区的保护、整治和发展,体现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了北京原有的地域特色,并能满足市民当今生活的需要,具有新的活力。另一个实例是广州老西关恩宁路骑楼街,原将此街的开发改造,交给了开发商,2007年7月广州市政府决定收回这一社会开发权,改由“政府开发”,这一消息传出后,得到广大市民的称赞,真可谓顺乎民意。原由开发商社会开发,拟只保留八和会馆、詹天佑故居和李小龙祖居,这实际上是将骑楼街全部拆毁,现转变为政府承办,广州市文化部门提出的方案是,恩宁路的骑楼街原则上全部保留,仅对个别的难以维修的拆除重建,但形成一条完整的骑楼街,骑楼内的文物亦争取全部保留下来,这种骑楼街的特色是广州老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我们相信,这种保护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实例会越来越多。
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断创新地域人文生态环境,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城市新区的新建筑而言,强调创新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而不是一些城市跟着所谓的“时尚”跑,建筑围上玻璃幕墙或搞怪异型体。下面仍以西藏拉萨火车站(图6-8)、苏州火车站(图9-11),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12)三个设计实例说明这个问题。
西藏拉萨火车站,它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端,与拉萨市隔河相望,距市中心2km,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建筑面积23 697m2,占地111 646m2,办理客车为5对,再发展为6对,基本站台1座,中间站台4座,客车到发线8条。2003年底举办了第一次设计方案评选活动,选出的最好方案,满足了使用功能的要求,但其整体造型缺少地域文化特点,仅中心屋顶采用反拱形状,意喻“哈达”,铁道部主管部门和评委对此方案不很满意。后又扩大范围,举办了第二次设计方案竞赛,2004年选定的这个方案,其造型向两边横向展开,并强化了拉萨火车站特有的服务要求,包括旅游服务、医疗服务等,保证旅客人流、行包转运、邮政通讯等流线畅通;主入口采取墙体倾斜、墙体分隔、厚重砌筑、立向窄窗以及连续的水平屋面等地方处理手法,并将这些手法提炼;在室内主要大厅采用木梁格构,并配以具有地方特点的家具、陈设和大型壁画;在室内外还选用具有藏式建筑特点的白色、红色和金色等,色彩鲜明;采用这些设计手法,使这幢建筑的外貌和内部富有地域的人文空间环境特点,由于重点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满足现代公共建筑大空间功能使用要求,该火车站仍然突出着它的现代性。
苏州火车站,位于苏州旧城西北角外护城河的北面,总建筑面积85 700m2,地上建筑2层为54 000 m2,地下1层31 700 m2,主体站房由南、北站房与高架候车厅组成。如此具大规模、体量的建筑如何融于既有的城市尺度和肌理中,中选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确立能够代表苏州特色的菱形空间作为基本要素,选用菱形空间网架体系,通过重复这个要素,分解了屋顶的体量,并在平面组织上,分解出一些内部庭院,既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又使空间环境具有苏州典雅、闹中取静的氛围;主入口采取柱礅、菱形架支撑着分解的菱形空间网架,轻盈通透,具有苏州传统屋顶的神韵;室内外选有木装修,室内空间布置有粉墙黛瓦样式、菱形窗、木隔扇和园林绿化,旅客行走其间,有如在苏州街区内活动;室外布置有大片的花木水池,站房内布置着表现人品意境的苏州园林,既营造出空间的自然环境,又增加了苏州的地域感;通过车站,将南面旧城区同北面新开发的金融商业区连接贯通,创造出拓展的流动空间环境,对城市整体发展极为有利。这个设计重视继承苏州传统文化的精神,很好地把握住功能、结构与尺度的需求,创造出具有苏州地域人文特色的“新而苏”的火车站建筑,因而中选。其它参赛方案,亦都重视体现苏州的地域文化特点,但有的尺度接近苏州传统民居,不符合这座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也有的外貌很有气势,具有地域风格,但室内大厅过大,缺少地域人文的内容,且使用不方便。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选的设计方案是一个将自然地域生态环境创新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创新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在前面已分析了它的自然地域生态环境的创新内容,这里主要分析其创新社会人文生态形体环境的内容。该馆整体方形、主体居中的布局,似中国周王城图的格局,汉以后唐长安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都城皆附会这一形制;建筑底部及其周围配以水木,如都城外围的大地乡村田野,加上建筑骨架的红色,隐喻着中国城乡的自然面貌;在其创造自然地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结合社会人文生态环境来思考,它体现出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然宇宙观,即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建筑合一,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从社会经济生态来看,它反映的是低耗高效,适合地球自然进化的规律;所以它给我的感受是一座具有中国社会人文特色的又极富现代感的创新建筑,符合以建筑表述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环境宣言”。(本项目的相关图片,请详见《南方建筑》2008年第1期:P78-85.)
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一方面要重视保护、整治、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另一方面要重视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创新发展新建筑,落实了这两方面的重视,就会在各自的城市中显现出自己的特点,所以说,这两个方面是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基本理念。
三、构建人行道路系统、连通公共交通网络、延伸拓展流动空间,是体现人民性、提升地域生态环境活力的现代措施。
一个城市地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同城市交通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组织尚处于以车为本的交通网络。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城市干道、大街、小街、胡同都可行走机动车,路的两旁大都变成了停车场,近几年又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街,交通混乱。广州市区不让电动自动车行驶是正确的,另外我很欣赏以往广州的沙面地段无车区,其生态环境是最上乘的。
我国城市的产业经济都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向信息、知识社会过渡的城市,其城市中心区或其他重要文化生活区,都要逐步构建起人行道路系统,使这些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街道空间环境不受汽车交通的干扰,不受污染,人身安全,真正成为符合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繁华街道。这是体现城市人民性、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对城市居民关怀的程度。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城市汽车的发展,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使城市交通被小汽车所主宰,道路交通拥塞。现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变成控制城市中心区的汽车,构建起人性化的人行道路系统,并同公共汽车网站和地下铁路交通网站连成一体,提高了这步行地区的空间生态环境的水平,方便并吸引更多的市民到此活动,提升了城市活力。
在这一方面,我国城市刚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北京于上世纪90年代开辟了王府井步行街,范围在王府井南口至八面糟一段,今后应扩大范围,并与地下铁路网连通;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早已是步行街道,它四周的许多街道也应改为步行区。上海闻名的南京路商业街在上一世纪90年代也变为步行街,公共交通和机动车从其南北两侧街道通过。广州市中心区早已构建起路口的过街天桥,北京路变为步行街,现已作出人行街道系统规划,拟逐步实施。构建人行系统、连网公共交通,香港是个好实例,它虽然比欧美一些城市晚起步20多年,但它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于香港中环、九龙中心区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建筑连接体、过街天桥和爬山廊道,将大型公共建筑、写字楼与商场连通,构建起人行系统,这个有顶盖的人行系统同地下铁路网相连接,方便了广大居民的出行,且可避日晒和雨淋。
再介绍两个国外的实例。一是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市,该市采取开辟步行区域的作法,名称为“Pedestrian Precinct”,将其中心区西尼奥列广场及其周围地区,北至圣·玛丽亚教堂、钟楼,南至阿尔诺河、旧桥,全划为步行区,此外在城内其他名胜处也划出一定的范围作为步行区,不准汽车行驶,方便了旅游参观者(图13)。二是英国伦敦市,2007年11月14日伦敦市长肯·利文斯在伦敦市政委员会上说,计划把伦敦市中心区几条繁华街道和几座公园,如摄政公园和牛津街、购物区等改造为步行街,只允许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并希望这一区域和这些街道建设成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软布(Rambles)步行街一样的林荫路,此项工程将分期完成。
我国香港的作法,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管理办法,英国伦敦的计划改造工程,对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一定要控制机动车的交通,构建扩大范围的步行交通系统,此系统还要与公共交通网连接,延伸拓展市民活动的流动空间。这样做,是体现城市人民性、提升地域生态环境活力与生气的现代措施。
四、创造城市标志建筑、统领城市空间环境、控制旧城尺度体量,是突出地域生态环境艺术形象的关键问题。
一个城市要突出自己地域建筑文化的特色,还需要创造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在其中心地段形成有独特韵律节奏的建筑立体轮廓线,让人一看便知道这里是哪个城市,这个标志性建筑起着统领空间的作用。如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位于浦东黄浦江的弯道处,三面为黄浦江环绕,隔江面对西岸外滩,并正对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又是上海北京、福州、延安、四平路等重要街道的视线终点,塔本身高468m,因而这座高大雄伟壮丽的电视塔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又如北京南北向7.8km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城楼(新修复的)、前门箭楼与正阳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景山万春亭、鼓楼与钟楼,都是标志性建筑,这一组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仍起着控制北京市中心区空间环境的作用,人们看到其中的那个标志性建筑,就知道自己所在的方位。座落在香港中环花园道的中国银行大厦,高度达368m,其节节高的突出造型形象,控制着中环地区的空间环境,成为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的中环广场大厦,高375m,迄今是香港的最高建筑,是一个三角形构造型体,它控制着香港半岛东部的空间环境,又是一个标志性建筑。
但这些标志性建筑,要能起到统领空间环境的作用,构成有节奏韵律的立体轮廓线,它必须高出其它建筑1/3为好,如北京旧城原有面貌,大量的四合院住宅高7、8米,宫殿、城楼高30多米,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高50、60m,其立体轮廓格外突出、优美。加拿大多伦多城市中心区的立体轮廓为什么优美,就是因为它有一座553m超高的电视塔统领着沿湖岸的高层建筑群(图14)。美国芝加哥中心区于Grand Park后面的高层建筑群中,虽有上一世纪70、80年代世界最高建筑西尔斯大厦,但它并未高出很多,现该市拟在Grand Park后边适中位置建一座高667m螺丝钉状的住宅大厦,它将高出其它高楼1/3以上,统领着这个地区的空间环境,突出中心区的立体轮廓,构成芝加哥城市自己的特点。由此看来,香港本岛东西边的标志性建筑都不够高,将来根据需要若能修建一座600m高的大厦,才能由此大厦统领本岛地区的空间环境,突出本岛中心区的城市立体轮廓。同样道理,上海浦东区于上一世纪90年代建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以及近两年建设的金融中心等,其高度都在400m上下,相差不大,我们从黄浦江西岸望去,仍然缺少一座更高更突出的超高层建筑来统领浦东地区的空间环境。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要保持北京南北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的突出轮廓,其两旁的建筑就不要再搞较高建筑,应基本确立在原有轮廓的范围内。这一理念,可以扭转大家都想搞成标志性建筑、缺少整体观念的错误思想,它是创造地域人文生态环境艺术形象的重要内容,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职责,是发挥其创造力、力求创造出城市特点的重要方面。
还有一种标志性建筑,其外貌不属于天际线型,为较低的型体。近一时期,一些建筑打破几何型体、几何线条,将地面、墙体、屋顶连成一体,作为非直线性的自由型体。2003年12月在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异样体型建筑展览会,我被邀请参观了这个展览,此展览说明由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柔性材料的发展,可设计并建造出有如自然界各种曲线变化生命体的空间型体,但都是较低的建筑,没有高层建筑。对这一新情况,我们应该了解并给予关注,今后大量的民用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还是要发展几何型体式,重视低耗高效,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只有少量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公共建筑,可根据空间的功能需要,在结构安全可靠基础上,创造出异样型体。
在具有历史文化的旧城内,掌握尺度、体量的和谐是个重要理念,如果新建建筑,它的体量不能高大,容积率不能过高,其尺度、体量要同原有历史文化建筑和谐,对已建起的高层建筑要适当采取减法,以保留住并突出原有历史文化建筑的艺术形象。在这一方面,广州市还是持谨慎态度的,如对中心区中山四路段,重视保护南越王宫遗址、农民运动演习所、万木草堂、城隍庙、仁爱教堂、古当铺等历史文化建筑,沿线政府投巨资改建英雄广场、广州图书馆和农讲所前绿化广场、人民公园绿化广场三处公共空间,林兆璋教授等所作此处街区整治规划设计,很注意控制新建筑的尺度、体量,同原有历史建筑相适应,成为旧城肌理的延伸,创造出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艺术形象。又如莫伯治、何镜堂教授创作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利用山岗坡地,组成围廊院落式格局,其尺度、体量与旧有建筑一致,保持原有城市肌理及其历史文化的艺术形象。因而我们说,控制旧区尺度体量、重视创造统领城市空间环境的标志性建筑,是突出城市地域人文生态环境艺术形象的关键问题。
五、落实社会公平公正、关怀城市弱势群体、开放城市公共空间,是解决地域社会生态环境平衡的先锋问题。
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公平公正反映在建筑文化中,就是要关怀城市广大市民及其弱势群体,公平公正地缩小贫富人城市生活与工作空间环境的差距,政府管理部门要有倾斜的政策从城市居住、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照和优惠;不应为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为了少数富人的需要,大规模修建行政办公楼,过多地发展高档住宅,大量修建高尔夫球场、高档娱乐与商业建筑,片面发展私人小汽车等,扩大富人和弱势群体的差距。
在居住方面,北京市从2007年下半年起对部分四合院平房的建筑与院落进行整修,政府给予资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改善了这里较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又保存了北京传统民居、胡同的特点。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问题,不能交给开发商办理,只能由地方政府承担。目前,国家关于城市住房政策提出两个70%,一是土地供应70%给予修建中低收入人群需求的住房,另一是修建的每户建筑面积70%限于90m2,其作用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需要;但还需加上一条,就是每户超标买第二套住房时要缴高税。我们相信,这样的倾斜政策贯彻下去,经这一段时间,城市房价会平稳地降下来,广大的居民及其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首先要改变以车为本的理念与作法,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发展自行车和人行交通系统,以方便城市广大居民为本。现北京市每年拿出20亿补贴城市公共交通,这个方向是对的。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要重视修建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使用的内容,如近几年成都市在市区河道两旁建设大片绿地、公园,成为广大市民晨练、休闲的场所;珠海市修建起7Km长的滨海林荫情侣路,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方便了广大的城市青年、中年人;汕头市在海边扩建了公园,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这些绿地服务设施都是大众性的。在公共建筑方面,要重视修建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各种公共设施,这一方面上海市做的比较好,且服务细致、周到;其中的文化生活方面,北京市对各类博物馆于2008年、对新公园于2006年,已大部分免费开放,我国其他城市亦朝此方向逐步发展;关于医疗、教育的内容,现已逐步将其纳入公益事业,由政府承担主要费用。
开放城市公共空间,除上面所说博物馆、公园外,另有一点在这里提出,就是政府机构办公楼、公司企业写字楼等要对公众开放,这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欧美许多城市已经这样做了,使这些城市空间更贴近城市居民,体现出城市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上一世纪90年代,广州市规划局的建筑布局与管理,曾是开放型的,时任该局副局长的林兆璋教授,他对国外发展趋势比较了解,率先采取开放式。此外,像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天津、广州等发达城市,正在向信息、知识社会过渡,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达到70%后,城市教育研究、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建筑与设施将不断增多,其他城市亦会沿此方向迈进,这是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它会给城市结构组织带来变化,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这些项目设施及其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大量增加;二是街区、社区组织布局的综合性。今后,各地博物馆会增加研究、普及的内容,各地剧院也要考虑增设研究、普及的部门,各大公司企业同样会增加技术图书、研讨、交流的空间环境,这些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广大居民技术与艺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公平公正,反映着城市的进步。
我们认为,我国城市主管部门应积极落实社会公平公正,关怀弱势群体,重视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以解决好城市社会生态平衡和城市进步发展问题。只有这样,这个城市才能安全、健康,广大居民具有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空间环境。这个问题是个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内都未能解决好,中国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称其为先锋问题。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应特别重视并要带头解决好这个先锋问题。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11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资源;游憩体验;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0-03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休闲游憩业的发展实践中,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休闲经济研究的重点。我国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乡村景观设计来规划游憩业的健康发展,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层面来满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冯骥才曾提出“我们感觉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而对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可见,从地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游憩业,将传统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及传统价值体系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增强乡村景观的功能性和空间性,还能从文化渗透中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传递地域精神和优秀文化品质。
一、地域文化、地域特色表达与景观设计资源价值
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一切设计形式及成果。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下自然景观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积淀,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社会习俗等内容。简单来讲,地域文化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三部分。自然环境要素多从气候、植被、水文、地貌等方面进行展现,通常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人文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符号或类型;社会环境主要反映某一地域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准则,也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地域特色表达是一个地区一些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色彩、形式等风貌,正如学者何小娥在《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改造》中所言“特色是对生活的反应,也是地域的分野,是基于地域历史、民族等特定时间、地点下典型的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更能够激发地域上的人们某种心灵的共鸣、感情的陶醉”[1]。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相关地域游憩资源进行比较、判断,并从满足游憩者需求上来进行价值评估。自然资源中的气候,作为特定地域独特的气候形象,如庐山上的烟雨,黄山上的云雾,昆明的春光,雅安的雨;对于水体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溪泉潭池等,特别是水體的水质、水面的尺度、流速、岸线形式等特征,往往能够成为滨水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承载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设计空间;地形地貌上的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征也为景观设计赋予了新的内容,更能够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递中增强地域性;在植被上表现为某一地域的乡土植物,如滨水区域陆生植物、浅水植物、水生植物等,还有植物与水体形成的各类滨水景观,如白莲池、红荷湖、岸堤上的迎春花、绿柳等。人文资源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乡土风情、生活习惯及社会形态。如乡村环境中一些特色生产设施、历史文化遗址、乡村园林建筑、以及特定地域下的民间艺术、饮食文化、节庆活动、民风民俗等。
二、乡村景观设计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整合原则
整合是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构成要素关联性的挖掘,积极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架构中来实现新的秩序和综合。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乡村多元化的景观资源,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功能与联系,追求游憩空间的有机性和和谐性[2]。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中,要遵循三点原则。一是从保护生态平衡上合理配置游憩资源,一个优秀的滨水游憩景观设计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对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品。在各类游憩空间资源配置上,要从现有地域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充分挖掘各类游憩功能,赋予地域特色;利用交通优势来形成快速有效的滨水游憩空间体系,便于进出;在内部交通与游憩景观功能划分上,要保障景观设计的完整性,特别是从景观资源的组织上要体现出相应合理的序列。二是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体现出时代精神。一个地域拥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而保护和挖掘珍贵的历史记忆,更能够从弘扬地域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中,彰显地域特色。如利用历史古迹或建筑来构建景观,凸显地域的历史气息;利用地方民风民俗来挖掘独特的生活特色;利用历史与现代手法来对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呈现等;三是注重景观设计中形象功能的渗透与融合,特别是要满足游憩需求。游憩空间的营造是满足游憩者需求的基础,对景观资源的开发要从观、玩、赏、乐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因此,从乡村景观设计中渗透地域文化特色,将游憩产品与游憩者的体验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有景观、设施、服务来形成完善的综合体,便于游憩者从景观构建中来感受文化、历史、景观体验。
对于乡村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在方法上要注重两个层次的协调,即游憩空间与乡村滨水带的整合。在乡村游憩空间内部资源整合上,结合自然绿地、水体等生态软环境,将之与各个功能区域建立纽带,并成为塑造乡村游憩空间的基本要素。其次在乡村资源与滨水游憩空间的整合上,要凸显自然环境与水体的和谐共生,将乡村滨水空间与乡村人文环境进行渗透,注重游憩空间设计的层次性,凸显各滨水带状的层次性,利用植被、绿地、桥梁、堤岸、步行系统来处理好游憩空间与自然水体间的融合。一般而言,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游憩空间的构架,主要以乡村建筑来界定,而乡村建筑又与地域文化历史相联系,并互相依托呈现地域特色。在乡村景观功能组织上,将滨水游憩空间行为与周边建筑进行联合,如利用滨水游憩功能将建筑延伸到水体之上;在视觉形象上,通过对乡村建筑结构形态的设计,利用建筑风格、建筑的连续性、建筑与自然景观的通透性等,实现滨水游憩空间的几何形状;利用乡村民俗风貌来优化建筑结构、色彩、形状、质感、比例、尺度等,使其景观视线满足游憩者的视觉通透性要求。乡村滨水游憩空间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景观视觉元素的融合,可以从休闲、观光、科普、度假等功能区分上,将空气、水土、文化进行渗透,增强乡村滨水游憩空间的历史感与文化底蕴,加深游憩者对地域特色视觉景观形象的印象。另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合理安排,特别是在滨水区域将各功能区域建立连接时,交通路网布置方式、出入库位置选择都至关重要。
三、基于体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构建
(一)以体验为导向来配置乡村景观资源
体验是建立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对周围景观环境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关注游憩体验,并从景观设计的主动性上来构建丰富的体验类型,从而为增强游憩者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创造条件。以环巢湖滨水带乡村景观设计为例,巢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环巢湖自然景观、人文資源底蕴丰富,湖光、山色、朝霞、夕晖、奇花、林海、故居、古庙、名作、古塔等景观丰富,八百里巢湖风光,姥山、孤山湖心岛,共同构筑起滨湖沿岸湿地游憩体系。在构建游憩体验中应该从五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强化游憩者的互动参与性,从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上,围绕广泛的参与体验来增强景观设计的活力,让游憩者能够从中获得生活情趣和艺术体验。同时,乡村景观设计在层次上要关注游憩者的差异性,能够从景观设计中来提升文化与审美价值,满足不同游憩者从中获得相应的视觉体验和感知。二是强化景观设计的美学性,审美活动是游憩者参与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游憩者从发现美、探索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中获得体验的关键。对于滨水区域乡村景观设计的美学思想的渗透,关键是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提炼中,引导游憩者从中获得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三是关注对景观资源整体性的融合,要从每个景观的组织、设计、构建中,将景观美学价值与乡村景观人文环境相统一,从景观的布局和有序安排上,凸显游憩者的体验,并从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设施规划上实现人文、自然景观的整体统一。四是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结合环巢湖旅游带的人文精神,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中来挖掘差异化要素,构建乡村景观设计的非物质文化体系。鲜明的特色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游憩者的心灵冲击力,并从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中感知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如对乡村原始民居、民俗、民族风情的恢复,营造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主题的设计与景观配置方法
旅游体验是基于丰富的参与性活动中,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与体验主题的构建,首先要从旅游体验诉求分析上来进行评价。不同的旅游者面对乡村景观时,其追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少儿朋友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游乐设施、历史文化基地、民间传统节目、传统小吃的参与度较高;青年朋友乐于交际,具有一定的自主消费能力,热于通过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来满足认知情感、体验的获得。如体验茶馆、购买文化纪念品、体验农耕文化等;中年游客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以休闲旅游为主,如参观礼教学习、庙会朝拜、体验农耕文化等;中老年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对休闲项目的体育来放松心情,如传统礼教的学习、传统老年集体活动等。乡村景观设计在自身定位与分析中,要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商来表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结合环巢湖滨水带不同地域的特色,从体现旅游主题上来充分挖掘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要素,以构建旅游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在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对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多从拼接、时空、跳跃中来呈现。拼接法以客观景物为意象点,从自然景象的衔接中来追求统一性和协调性;时空法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事物营造出贯穿古今的时空情境,为游客从中体验到打破时空格局的体验;跳跃法是从某一意象点转换至另一意象点,从各个意象点的转换中把握好过渡与承接,从而为游客获得全新的体验。
1.实体景观设计与规划
对于乡村景观中的实体要素,从体验视角来进行规划与设计,细化来讲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建筑的设计,从观赏上满足建筑结构的围合、屏障、背景功能,还能从体量、形式、色彩上与滨湖地域特色文化相统一,从而体现出独特的旅游体验主题。如在环巢湖乡村景观中的一些古学堂、古民居、古祠堂等内容,要尽力从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布置,凸显建筑的古老氛围[3]。二是在道路设计与规划上,要做好对外交通和内部旅游步道的融合,乡村道路是连接客源市场与旅游地的纽带,在规划时要遵循景观性和便捷性原则,既要为游客提供进出便利,还要从两侧景观及环境优化上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内部步道设计,往往通过蜿蜒曲折的路径来营造不同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如借助于地势特点来设置高低错落的步道,因地制宜的尊重自然资源现状,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增强游客体验,设置多样化道路线型,配合直线、曲线、交叉线等审美情感体验,迎合传统空间美学对游客感官的触动。三是对休闲设施的设计要合理稳妥,无论是小木屋、亭、台、榭、廊,都要从其品质上、空间便利性上进行专门设计,如避免人流密集、保持视野开阔、材料选择要个性化;对于旅游指示系统设置要清晰明了、与周边旅游主题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更要强化实用性。
2.虚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虚体景观对于滨湖乡村设计来说尤为重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某一具体景观赋予特殊的人文气息,让游憩者从中感知到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如乡村民俗风情区域,在设计上多体现本地域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各类服饰文化、生活状态、民间技艺、婚丧喜庆、戏曲歌谣等。对于民俗村,在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展示上,要从景观符号化景点中来传递生活习俗和民风习惯,让游客从中体验、学习和感受,从而获得精神上与感官上的旅游体验。挖掘虚体景观,围绕乡村景观定位和特色[4]。从旅游体验主题是行渗透历史文化、街区风情、地方习俗,以及从历史文化时空视角来构建虚体景观。如结合乡村民间生活实际,让游客从“当一次本地人”主题中,参与做农家饭,参与做农活,参与到民间节庆活动中,体验传统服饰文化、民间音乐、民间游戏的多重感知,无形中增强了游客的情绪体验,也从虚体景观旅游体验中,实现了景观资源与游客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乡村景观设计作为综合性规划课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要强化游憩体验的方式及类型,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从视觉形象和空间环境的布置上,融入生态性、人文性特征,为游憩者营造独特的审美环境和氛围。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上,要结合地域性和时代性的衔接,从创建地域化乡村景观环境中,以保留、再现、象征、隐喻、抽象等手法来进行景观设计与表达,体现出不同地域乡村景观的异化与特色,丰富游憩活动内容,打动和感染游憩者的身心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小饿,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2):59.
〔2〕车珠琳,余伶莲,卢松.江淮圩堡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以肥西县四大圩堡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04):54-59.
〔3〕宋晓真.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J].艺术科技,2014,(12):160.
〔4〕王江,赵继龙,周忠凯.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05):33-38+2.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篇12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域范围的主体是今河北省和北京市。历史上素有“燕府天国”之称的保定西枕太行, 东临渤海, 中部为肥沃的冀中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曾是燕国的领地, 燕国曾三次迁都, 其中有两次与保定有关, 这两座都城都建在古老的易水河畔。因此,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 保定受燕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荆轲与燕太子丹于易水河畔告别慷慨赴死, 燕昭王慕天下英雄筑黄金台招贤纳士, 无不体现了燕文化慷慨悲歌的英雄情结, 古人就曾对保定人有“可以义动, 不可以势迫”的评价。既是英雄, 就要大气豪爽、敢于担当, 同时, 还要知书明理、世事练达, 否则充其量也只能是个草莽英雄。小说主人公矢秀白的人生就是这一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矢家人因为带有异族的相貌特征, 在村中自觉低人一等, 经过几代人的精血冲刷, 当他们为这个家族的纯化而感到欢欣鼓舞时, 一个不合时宜的小生命居然使“那该死的洋血”又逆了回来, 太奶奶宁氏因此而谢罪自杀。“脸色嫩白, 眼睛深陷, 眼珠棕黄, 鼻子又高又挺”的矢秀白自小就遭到奶奶的唾弃、姐姐的排挤, 但是爹娘将这缺失的爱补偿给她, 这就养成了她倔强、隐忍、向上的性格, 加之天性聪颖, 成就了这位草根女性的“逆袭”之路。矢秀白顶替大兰子承担了偷棉花的罪名, 即使被村里当作小偷看管起来, 村里人一拨来一拨走的来“臊”她, “这溜眼珠子像一把把小铁铲在一下下地刮她脸”, 她也没有供出大兰子。如果说, 这次事件矢秀白还有私心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这件就更足以证明她的大气勇敢了。在冯想家作保姆时, 她替于新承担了私上户口的责任, 使其一家免受处分。改革开放后, 矢秀白靠毛纺织业发了家, 建立了自己的毛纺厂, 面对以往陷害过她, 而现如今生活困顿的月仙, 她不仅伸出援手, 冰释前嫌, 而且将厂子的财务大权交给她。当矢秀白发现丈夫和月仙有不正当关系, 她仅仅是将月仙派去北京管理厂门市。当月仙车祸去世, 她还为自己没有让月仙说出心里话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即使是自己的亲姐姐, 做出监守自盗、背信弃义之事, 她还是不着声色, 帮助矢秀青建起自己的柳编厂。这几件事足可证明矢秀白的心胸坦荡、大气豪爽、敢于担当。
走进矢秀白生命的几个男性, 与其发生了不同的感情纠葛, 结局却一致, 正如小说最后一句“起风了, 黄烟散了, 纸屑也散了”。在她处于人生的低谷时, 与许森林结婚看似是拯救她命运的最好契机, 但是当她感受到许森林因为她的家庭出身略显不安时, 她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 从人人艳羡的准夫人变成普通农妇。那个躲雨时遇到的背影, 承载了矢秀白对爱情的一切向往, 她给他钱做学费, 为他证明清誉, 为了不让孟正律背上“陈世美”的道德罪名而主动放弃婚约。唯一的一段婚约, 也因丈夫的出轨宣告结束, 然而, 当段解放携新妇娇儿归来之际, 她却给了他们家人一般的礼遇, 完全不似一个弃妇。
每每读到这些情节, 不得不让我们心生敬佩, 矢秀白正如燕赵文化中的侠士一般, 慷慨豪放、仗义疏财、知事明理、洞悉人性。穷则独善其身, 虽命如草芥, 但孤傲耿直。达则兼济天下, 虽封侯拜相, 但本色不移。
二、保定地域风情
1、独特的饮食
饮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定地处冀中平原, 土壤肥沃, 气候温润, 非常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和各种瓜果蔬菜。保定地域饮食文化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种类繁多的特色食品, 更重要的是很多饮食是和特定仪式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特定的饭食才能举行特定的仪式, 表达特定的感情。比如, 矢家第一个没有异族相貌的后代矢秀红出生后, 宁氏和吕氏“蒸了一笸箩馒头, 还把馒头拿硫磺熏得雪白, 再点上红红的胭脂, 给村里每家每户都送一个去。”奶奶吕氏串亲戚, 要“个红包袱, 里头包着一方红柳条笸箩, 笸箩里装着各式各样的花饽饽”。在保定很多农村, 婚丧嫁娶、过年串亲戚都少不了馒头, 并且特定的仪式要蒸花样不同的馒头。如果是结婚, 来贺礼的亲戚要蒸一斤左右, 像拧麻花一样的长条形的“大卷子”。如果是丧事, 来奔丧的亲戚要蒸层层叠起、中间切一刀的“莲花卷子”。当然, 现在很多地方, 馒头的样式都简化了, 以圆形最常见, 但送馒头的风俗未变。
2、繁琐的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丧葬, 其繁琐的程序和禁忌体现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虽然, 在保定地域丧葬的具体体现形式已经有所简化, 但其精神内涵并没有改变。小说详细描写了矢根去世后的葬礼。人死之后, 要先烧“烧纸”, 方言中“纸”读作轻声。这是给过世的人去另一个世界的“倒头钱”、“买道钱”, 同时口中要念念有词“你拿钱吧, 拿了钱走吧”。接下来就正式办丧事。一村中常常有个懂礼数的人当“管事”, 管事进行人员分配, “一路去给亲戚朋友报丧, 都是些腿脚便利的年轻人……二路人马起锅灶, 都是些会炊事的男人……三路人马撕孝, 都是一些聪明伶俐的女人……四路人马刨坟”, 各个事务都要遵照上下尊卑的排序严格进行。子女在三天丧事期间称作“孝子”, 身着孝衣、孝帽, 寸步不离灵棚, 跪在干草上, 有人来吊唁, “要像牲口一样爬出去给人磕头”, 同时还要大声哭丧, “我那狠心的亲爹呀, 你不该放下俺们娘儿们就走呀, 你可不管你那亲闺女了哇”。第三天午夜时分“送盘缠”下葬, 一般是烧纸车纸马, 长子或长女拿着招魂棒, 一路呼唤, 将亡人送入另一个世界。自此, 丧事暂告一段落, 三天之后要“圆坟”, 之后要烧“一七”、“三七”直到“七七”的纸。
3、以物易物的商业状态
以物易物的商贸风俗在冀中农村一直沿袭着, 小说中就有矢秀白和秀青两姐妹背着筐头, 筐头里放着一捆一捆的小葱去换鸡蛋, 矢秀白还因私自换小米, 得到奶奶“这一辈子第一个笑容”。农村中有鸡蛋的人家不在少数, 但有钱的不多, 于是聪明的买卖人便想出这样一个以物易物的主意, 这也是货币出现以前的原始商业形态的保留。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也还有“麦子换大米”、“麦子换西瓜”的现象, 这同时也体现了保定地域普通百姓勤俭持家的优秀品格。小说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 一个中年男子每年到村子里卖小鸡, 成活后, 第二年才来收钱。买卖双方正直诚实的品质可见一斑。
4、方言的运用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与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语言形式。“作为文化的载体,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所以文学中表现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离不开方言,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方言最能反映该地区的普遍个性特征。
《白妮》中运用了大量的保定方言, 尤其是一些单字的用法, 使句子听起来简洁利落、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有着艳照人们特有的豪迈、干脆、乐观和豁达。如:
(1) 憷:
“说实在的, 他还真有点憷她, 憷的, 就是这眼神。”“憷”是动词, 害怕、不愿意接触的意思。
(2) 溜儿
“…… (段解放) 指着最上面的一横行说:我们就要这一溜儿。”“溜儿”是保定地区特有的量词, 指横行或竖行。
(3) “她忙着跑回家, 忙着忍着劲地不上街。”“忙”是赶紧的意思, 可以和“着”连用, 也可以单用。
这些字眼在保定百姓的口语中运用十分普遍, 虽然只是几个字, 但韵味十足, 从这一字一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地区百姓说话的果敢和力度, 是符合燕赵文化慷慨豪迈的特征的。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白妮》, 我们不难看到, 作家刘素娥对家乡无限的眷恋。她用执著的笔书写了保定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 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这些都折射出燕赵文化特有的精神品格。虽然, 燕赵文化辉煌的历史已成过去, 但其对这一地区人民的思维形式影响深远, 也随之而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民情。
摘要:著名作家刘素娥的代表作《白妮》是一部反映冀中乡土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 真实地记录了保定地域独特的文化形式, 本文从燕文化、饮食文化、丧葬文化、商业文化、方言五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刘素娥,白妮,燕赵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京华.燕赵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2]白玉民.燕赵文化及其现代文明意义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3
[3]崔志远.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1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特色10-19
地域特色文化06-07
南阳地域文化特色研究07-02
地域自然特色07-16
中国动画的地域特色05-20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07-26
发挥灌区地域优势 壮大特色林果产09-28
地域文化特征05-21
地域文化探究06-04
地域文化表达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