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

2024-07-26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精选3篇)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 篇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大学校园景观地域特色不足的问题;然后总结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的概念以及地域性景观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最后以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为例,从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利用、大学文化特色传承以及标志性景观营造等三个方面探讨大学校园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今后我国大学校园特色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海南大学

1. 大学校园景观的地域性问题

大学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大学校园作为教育、科研的空间环境载体,对大学教育、科研功能产生重要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地的大学城建设、 大学扩建建设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同样普遍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域性不强、校园特色不鲜明。具体体现在校园景观设计手法单一,形式主义过浓,无视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及大学文化传统,导致大学景观风貌雷同, 千园一面,缺乏特色。

因此,如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是大学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本文正是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景观的地域性不足的问题, 以海南大学海甸校区为例,通过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利用、大学文化特色传承, 以及校园标志性景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大学校园地域性设计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特色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概念与内涵

根据1997年版《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中的解释,地域是指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特指本乡本土,如地域观念。地域性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的同质性,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1在全球化浪潮额影响下,一个城市、建筑到景观的地域性问题很突出,一直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我国园林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地域性缺失的问题。比如到处充斥着所谓欧陆风格、东南亚风格、地中海风情等等,而无视我国悠久的园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可见在目前全球化总体趋势之下,地域性观念的倡导对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域性景观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类活动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地域性景观是存在于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的地域内的,它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具有独自的特色与特征。2地域性景观设计是显现地域特征、挖掘地域文脉、合理利用地域特征要素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地域性景观具有以下几大基本特征:

(1)充分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

(2)采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地方材料和建筑技术;

(3)积极吸收当地园林文化成就,反映地方文化特色;

(4)因注重景观地域性所带来的经济性。

2.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总平面

3.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校园景观地域性特色的营造

3.1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简介

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包括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和一个独立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形成一校三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海甸校区位于海口市北侧的海甸岛上,是现海南大学的主校区,占地约200多公顷。海大海甸校区作为原海南大学校址,创建于1983年,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主要建筑物和校园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但其校园景观的热带滨海特色不够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需要通过景观设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图1)

3.2自然环境的利用

地域性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包括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使园林景观与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协调。早在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就特别提出造园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园基不拘方向得景随形”等等,即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据基地的形状和环境, 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空间和景物。重视体宜因借的原则, 注重原有景物、资源的保留与运用, 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应创造出不同风格与特点的景观。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所在的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春季温暖少雨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冷气流侵袭时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以上。年平均气温23.8 ℃,最高平均气温28.6 ℃,最低平均气温17.7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664 mm。作为地处热带滨海城市的海南大学,椰风海韵无疑就是校园自然景观最大特色。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该校独特自然景观资源,营造热带滨海景观将是该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

3.2.1滨水景观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总共有三个湖面,东侧为东坡湖,湖中有岛,岛中有红树林,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白鹭等自然鸟类栖息。东坡湖湖水连接校园外部海甸溪,是国内唯一一个海水进校园的大学,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西侧的水面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由几个大水塘所组成。南侧湖面位于教工生活区,是一个长方形水塘。这几个湖面是整个校区最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需要好好利用。因此,设计方案紧紧依托此三个湖面,规划形成三个不同景观特点的滨水景观。同时以海纳百川为概念,以珊瑚树为水系形态意象,使东坡湖和西湖通过西南侧现状水渠连成一体,让水系尽量渗透到学生生活区。(图2、图3)

(1)东坡湖公园:在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突出东坡文化,适当增加亲水平台、休息场地,使之成为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最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休闲景观。

(2)西湖红树林湿地公园:作为热带、亚热带沿海生长的独特湿地景观——红树林,在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中彰显特色。通过在校园西湖区域构建国内大学校园景观独一无二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突出海大校园景观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校园。在此漫步于湖边小径、欣赏红树林景观,周边椰林婆娑,美丽的校园建筑倒映在湖中,好一派生态校园景观。(图4)

(3)南湖公园:位于东南部教工生活区,以两个自然水塘和周边绿地所组成,充分考虑教工休憩活动需求,适当增加亲水空间,湖中种植睡莲荷花,突出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

3.2.2道路景观

大学道路景观是大学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大学校园都有类似景观大道的标志性景观。根据海南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其中的“大道致远”表达海大人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 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可见,海大校园道路景观相比其他大学来说显得更有深刻内涵,也是海大校园地域性的重要体现。

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道路绿化如何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用当地树种,同时考虑不同道路的景观定位,形成功能合理、自然生态、空间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海大海甸校区校园针对所处的热带滨海地区,因此椰风海韵无疑也是道路景观需要重点体现的地方。校园行道树主要采用椰子、 大王椰、蒲葵、大叶榕、印度紫檀、红花羊蹄甲、 火焰木、阴香等热带植物为主,既考虑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也考虑行人遮阴的要求。如海大主入口景观大道就以“热舞迎宾” 为概念,采用高耸的大王椰子、热辣的蒲葵以及浓密的大叶榕,营造一种热情、欢快、甜蜜的迎宾大道。(图5)

3.3大学文化特色的传承

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和精神是大学最关键和核心的价值,也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作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如何充分体现大学文化和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大学的特有文化内涵,可以从其校训得以反映。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海南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既反映出海大人的博大胸怀和气魄,蕴涵了学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与治学精神,又昭示着海大师生在追求真理大道上的宏大志向和矢志不移的抱负,同时也描绘出该校的发展蓝图。3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该校训所表达的海大校园文化和精神:

首先,以“珊瑚树”为设计概念,把原本分离的东坡湖、西湖通过新增水系相连,将浩瀚的大海同海大校园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并向学生生活区延伸。校园水系宛如形态上不断延伸及生长的“珊瑚枝”,这些“珊瑚枝”又结合开阔水面的西湖与东坡湖共同构成一片流淌于校园中的“珊瑚海”,充分体现海大校园热带海洋特色,又突出海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办学理念和精神特征。

其次,营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增加校园文化广场节点,包括青春记忆广场、大学北门入口广场、南门椰风海韵广场、西湖滨水广场等。下面以青春记忆广场为例重点分析:

该广场位于海大校园中心区域,是联系校内各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节点,具有交通、游憩、交往、文化活动等重要功能。设计方案保留现有主要道路轴线及空间肌理,延续场所记忆,尊重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及需求。学生晨读及课间休息的场地,也是广大海大学子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该广场以“书山”为设计概念,体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内涵。广场平地起坡,采用大小不一、跌宕起伏的单元方块平台,游人沿坡道、台阶逐级上升,犹如在攀登一座“书山”。该单元方块可作为道路、树池、花池、座位以及时刻座基。最高处平台高约2米,中央种植高大的凤凰木。毕业时节,凤凰花开,将是一幅唯美的校园风情画卷。广场石刻基座用于镌刻历届杰出校友赠言,以激励广大师生、增强凝聚力,展现海大校园文化,仿佛把历届海大人的青春记忆镌刻于此,故称“青春记忆广场”。(图6-图8)

最后,整个校园的标志系统、雕塑小品系统,甚至围墙等都考虑了海大精神及热带滨海特色。例如围墙设计方案一以珊瑚树为设计原型,体现海南大学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校园氛围;方案二则以海浪为设计原型,充分体现滨海的地域特色。(图9)

3.4大学校园标志性景观的营造

在一个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逐渐形成一个或多个最具特色的大学景观,代表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比如我们熟知有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烂漫樱花、厦门大学芙蓉湖等。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紫荆花也比较出名,最高一天逾10万人入校赏花,紫荆花节也成为华农重要的校园名片。因此,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重点无疑就是要如何营造校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使之成为大学校园的名片。

根据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的景观特色,结合前文所述,东坡湖公园无意是海大最具标志性的校园景观。该湖以苏东坡为名,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三年,对海南文化的深远影响。东坡湖水面开阔,湖中生长着大片红树林,生态环境优越。湖中常有白鹭飞翔, 人文美景美不胜收,是自然与文化相融的校园生态休闲区。(图10)东坡湖公园设计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东坡文化、休闲、观景等人文要素,营造亲水的公共空间,满足海大师生游览、散步、读书、 交流的场所。在此人们既能领略东坡湖红树林、椰林与湖景交相辉映的热带自然景观,又能体验苏东坡文化精神,突出人文校园特色, 营造海大标志性景观。(图11)

4. 结语

景观的地域特色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和本质。只有对大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人文校园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精神,延续大学文脉,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正是在对现有校园环境在地域性特色不足的问题,从整体景观系统的梳理、重要节点景观、标志性景观打造等方面提出改造策略,以进一步突出海大校园的地域特色,期望今后海南大学能成为我国热带滨海大学的代表校园,更能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成为海南省大学校园旅游的重要载体。

试论广东水彩画的地域审美特征 篇2

一、包容、创新和变革的岭南文化底蕴的地域特征

岭南文化, 是华夏文化系统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有学者研究指出: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大融汇。这样的大融汇, 必然以包容精神为前提, 是兼收并蓄的结果。近代较早的通商和上世纪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使得岭南文化在这种大融汇中, 始终保持着对各种文化形态的灵敏触角, 时常处于一种极具兼容性的动态之中, 更兼具有创新和变革的因素在内。在艺术领域, 岭南画派就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早年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到居廉、居巢二兄弟, 他们的作品积极反映时代精神, 在技法上则追求师法自然, 既吸取西欧水彩画的光影特色, 又追溯东方绘画的神意, 包容中西。而以关山月、黎雄才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岭南画家, 无论在题材与技法上又都有了新的突破, 更凸显出在中国传统绘画上的创新和变革。作为广东近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李铁夫和王肇民在水彩画方面对岭南文化的精神作了新继承和发扬, 他们的艺术探索也深受到岭南文化影响, 极具岭南地域的时代特征, 是当代广东水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李铁夫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全面而熟练地掌握了英国水彩画技法而进行创作与写生的画家, 但他的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他的画具有书法的笔意、油画的深厚和水彩画的痛快淋漓, 具有浓重的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风格, 是中国近百年水彩画领域融合中西的杰出代表人物。而王肇民在水彩画领域的变革与探索中, 融合中西, 大胆创新, 成为享誉世界的水彩大师, 直接影响广州美术学院乃至广东地区水彩画的后继力量, 成为绘画界开拓创新的代名词。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 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 所以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 广东水彩画既有一脉相承的发展, 人才辈出, 又形成了繁荣多元的整体面貌。包容、创新、变革, 是岭南文化的精髓, 也是广东水彩画百年发展的精神指向。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包容、创新和变革是广东水彩画的生命所在, 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静物和人物题材风格的地域特征

作为绘画承载的形式和内容, 作品的风格和题材是艺术家独特的识记符号。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就有“南北宗”之分, 而在中国近代水彩画领域, 也有学者提出“北李南王”的说法, 指的是北方水彩以李剑晨为代表, 南方 (广东) 以王肇民为代表。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指出了中国水彩画的南北差异。王肇民作为南方 (广东) 水彩画的代表, 他的作品题材包含静物、人物和风景, 但让他享誉世界的却是他的水彩静物画。王肇民的水彩静物画, 吸取中国花鸟画的精华, 以物喻人, 咏物托志, “物当人画”, 赋静物以生命, 提升了水彩静物画的格调, 其笔下的水彩静物画由于有深厚的素描根基、中国画的笔力、油画的色彩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品格, 使得作品丰富凝重, 大气脱俗, 震撼人心, 一扫以往水彩画轻巧、单薄、细弱的表现方法, 树立了一种大气磅礴的风格。这种题材和艺术形式的选择, 深刻地影响了后辈广东水彩画家在题材上的表现, 如陈朝生、陈海宁、黄增炎、许以冠、周惠康等, 他们早年几乎都是以水彩静物作品“成名起家”。如:陈朝生从1994年至1998年屡次获得全国水彩画大展奖项的作品几乎都是静物画, 而在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上, 陈海宁凭借静物作品《俗物散记》获得本届展览金奖, 黄增炎获得银奖的是静物作品《山竹》。受王肇民静物画创作的影响, 广东水彩静物画已从习作练习提升到更高的品格高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展览中, 广东水彩画仍有许多静物题材作品入选和获奖, 水彩静物画作品已成为广东水彩画的“品牌”。在人物画方面, 广东水彩画同样成就非凡, 形成比较鲜明的“广东特色”, 广东地区活跃的中青年水彩画家, 几乎都有深厚的学院造型基础, 同时深受到王肇民水彩画风格影响, 造型和色彩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广美风格”, 造型严谨扎实, 色彩浑厚, 在写实的基础上更注重水彩语言的个性探索和对生活的极大关注。如陈朝生的作品《出游》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而在较早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 黄增炎的作品《同心协力》和叶献民的作品《行进中的大凉山人》双双获奖。在历届全国大展中, 广东水彩画最突出的作品是静物和人物, 表现自然风景题材的作品则较少或者不够突出,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三、注重造型、色彩与技法创新的地域特征

广东水彩画在近20年的大发展当中, 逐渐形成一种比较整体的地域语言面貌, 已具有很强的易识性, 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王肇民的影响, 重形、重色和技法创新是广东当代水彩画一个比较整体的语言特征。在造型和色彩上, 王肇民强调“形是一切”, 造型要做到深刻、有力、真实, 注重色彩的厚重和对比, 去除传统水彩画因注重水性而弱化色彩和造型的不足。秉承这一理念, 广东水彩画家对材料技法语言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法被借鉴到水彩画创作中, 成功地拓展了水彩画的表现可能。以中青年画家为例, 可谓卓有建树, 在整体革新中又独具各自的个性风格, 对王肇民影响下的广东水彩画作了继承和发扬。如龙虎, 可以说是王肇民水彩画传统最好的继承者, 他的作品表现性很强, 其物象造型严谨兼具夸张, 把西方油画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精神融入到了水彩画艺术中去, 其艺术语言特色已经超越了传统水彩画所没有的厚重, 色彩的主观性与强烈的对比性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 有技法语言的研究也有形式语言的新样式, 被称为是当代的“硬水彩”;而陈朝生的水彩画则在坚实造型的基础上强化色块对比, 不追求过度分解色彩, 很好地诠释了广东水彩画“真实、有力”的造型语言;黄增炎的水彩画强调含蓄性, 早期注重画面肌理和水色的完美结合, 近期人物画则追求优质水彩纸粗糙纹理与水色的融合, 成功地探索了水彩画材料肌理与色彩完美融合的技术性画面效果;李凯煌的作品则关注宏大的社会叙事, 坚持写实方向, 造型凝重, 用色沉稳。总体而言, 广东水彩画不拘泥于水彩画本体语言的“玩味”, 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语言和表现可能, 讲究色彩的张力和造型的力度美感。

四、创作群体多元融合的地域特征

从全国的水彩画领域来看, 广州美术学院具有完整系统的水彩画人才培养体系, 这极大地繁荣了华南地区的水彩画创作。但广东水彩画并没有因此“圈地自封、固守僵化”, 而是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容纳当代的各种艺术思潮和理念。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包容的文化语境使广东成为吸引各种人才的地方, 各地优秀的水彩画艺术家不断聚集广东, 如今, 这些外来的水彩画家现都已成为广东地区的主要水彩画创作者或学科带头人, 如陈士修、张小刚、汪晓曙、宣新明、孙黎等。他们带来各地不同的学院背景、艺术风格和形式理念, 积极融合进广东本土的创作环境中, 极大地增强了广东地区水彩画的队伍力量, 促进了广东水彩画多元化面貌的形成, 使广东水彩画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曙.20世纪岭南水彩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 篇3

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比较短暂的, 它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只有上百年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水彩画是先于油画传入中国的, 但是由于水彩画和中国画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和构图形式, 一开始并不能被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水彩画在中国也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从一个小配角一跃成为众人关注的明珠。水彩画因它的画面精美、色彩轻柔、光色逼真, 且具有鲜明的表现力、感染力, 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水彩画的行列来, 很大程度上催动着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发展就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注入新的理念, 进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把普遍性的水彩画变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 让其从本质上超越于旧的传统的水彩画。把带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注入水彩画中, 使中国的水彩画在传承西洋水彩画传统精华的同时, 发扬东方本土文化, 使水彩画形成中国式的发展。

经过不断的探索, 中国水彩画在造型理念和艺术思想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 水彩画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地域性特点,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群体:海外求新派、江苏风情派、浙江前进派、北京新起派、湖北江汉异彩派、多情湘派、广东个性派、辽宁写实派、巴蜀诗意派、山东朴实派, 每个群体创作出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的, 都渗透着当地的人文理念。

水彩画在地域文化影响下, 形成了较为相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同时处于一个地域的画家,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彼此的影响, 进而形成一个相异于其他地域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画家群体。

二、桂柳地区水彩画的形成

在文化趋向大同的时代, 文化的差异在水彩创作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人文环境的独特构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自然因素, 再加上不同的创作理念, 使得具有地域性的水彩画在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水彩画的创作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离不开生活的源泉, 从作品题材的选取到画面的构图, 都需要在生活中仔细的琢磨和推敲。桂林山水甲天下,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奠定了桂柳地区水彩画的取景创作背景, 优秀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居住在桂柳地区的画家受到这里的人文洗礼, 其作品都渗透着地方文化气息。水彩画的特点就在水和彩的运用上, 其技巧的把握是决定一幅水彩画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把握好水和彩的配合, 就可以很好地表现画的情致。天然风景加上独特的水彩应用, 蕴含桂柳地区人文气息的水彩画应运而生。

三、桂柳地区水彩画的发展

桂柳地区水彩画的发展可以说是不长的,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 国画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油画也有着一隅之地, 随着水彩艺术在全国范围的发展, 在一定地域文化影响下, 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桂柳地区的水彩艺术才迅速发展起来。

1、形成桂柳地区水彩画特殊的文化环境

每个时代的绘画发展中的画派风格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着浓厚的地方人文色彩。桂柳地区的画家群体都是深入了解、熟悉这个地方的, 都对这片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愫。被称赞为“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桂柳地区青山绿水、植被丰富, 孕育着当地具有水一样多情、山一样坚定品性的画家, 在这充满灵气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画家自然就带着一份灵气一份睿智。桂柳人懂得随遇而安、富于享乐和宁静淡泊, 所以, 桂柳地区的水彩画透着一股安谧的气息, 没有刻意描绘却浑然天成。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一样的水彩画风格, 写下了水彩画的新篇章。

2、桂柳地区水彩画的表现题材

桂柳水彩画的取材有着地域倾向性, 山水风景一直是桂柳绘画的传统特色, 水彩画也不例外。桂柳地区青山绿水、奇山异石最能表现这里的的特色,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画家们面向生活亲近自然, 无不在水彩画里展现这里的风土人情。李嘉琳、罗克中、金旭明等画家的作品多以风景画为主, 细致地刻画了桂柳地区的风景, 演绎着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3、桂柳地区水彩画的技法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绘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也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 技法的提升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对于水彩画的各种技法, 画家们都做了不少尝试和研究, 在坚持自身理念的基础上, 寻找各种突破。王可大的《漓江之晨》, 抛却了传统画法的刻板, 注入了水的灵动气息, 看着它就如沐浴漓江之中, 轻灵、爽朗, 他对美的理解和赞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作品中。杨永葳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他对生活的领悟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 他的作品犹如桂柳的山石般坚硬、厚重, 同时也如山石般灵奇……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表现技法, 但是同为桂柳的画家所表现出的特点都与桂柳的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都在展现着所处地域的深厚文化, 都是以最纯粹的手法和技巧表现画的意境。

4、桂柳地区水彩画的表现风格

桂柳地区的水彩画形式各异, 色彩缤纷在意象派和写实派较量中, 桂柳地区的水彩画是以写实性水彩为主, 注重表现现实主义更多的是从生活中获取灵感。马云、李永林是以传统的写实技巧, 把眼前的风景用笔一一勾勒, 展现的不只是画家娴熟的笔法, 还有那深厚的文化历史。没有华丽的笔画, 只有朴实的格调, 优雅和谐, 意境深远。

四、桂柳水彩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发展的时代, 闭门造车是难以在这个社会立足的, 想要画出让大家认同的水彩画, 就必须走出个人世界, 面

向世界, 除了要了解国内水彩画的发展趋势, 还要懂得世界水彩画的发展情况, 品赏他人的最新作品, 查看最新的学术动态, 从中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水彩画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 而西方国家对水彩画的要求是强调对景物的写生, 强调光色效果, 这就要求画家走进大自然, 贴近生活。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中国的画家善于把丰富的情感融入画中, 所以水彩画也是要有丰富内涵的, 要求画家在传承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合自身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找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一套绘画技术, 发展水彩画的同时弘扬中国的文化。

桂柳画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 但是在他们的作品里却没有张扬的个性, 有的只是内敛与含蓄, 每一个画家都是在传统的水彩画理念下熏陶与培养出来的。桂柳水彩画多以风景、静物为主要表现内容, 人物特写相对比较少, 这就要求画家在人物绘画方面多下功夫。人物写生是最难打动人心的, 除了在艺术技巧上有创新, 也要在人性理念下功夫, 这样, 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桂柳地区的水彩画在发展风景画的同时加大人物写生。

五、结语

文化不同的地方, 产出的艺术作品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作品中表现自身地域文化的内涵, 更能体现一个画家的艺术层次。

每个画家追求的是作品的价值, 水彩画创作水平提高了, 作品也相对应地提升了价值, 一个画家群体的艺术技巧都能在作品上有所提升, 都能同时把作品的质量提高, 这不仅表示绘画技巧有进步, 也表示着水彩画家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已经有所更新。现代建立在过去之上, 创新建立在传统之上, 传承文化是开始, 创新是过程, 前人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不得以好好利用, 那么这些财富终有一天也会消失的。在水彩画中深刻体现桂柳地区民族特色的水彩画是桂柳地区水彩画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除了加强水彩画技巧练习, 还要不断深入理解桂柳地区的人文背景, 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有个性特色的时代作品。

参考文献

[1]汪贵萍, 刘玉平:《传承创新超越》, 艺术理论, 2008.02

[2]王平:《地域性学院性—有关新时期中国水彩画地域性特征的辨析》, 美术报

[3]肖畅恒:《谈北海-桂林水彩画联展》, 艺术广角, 2011.04, 54-56

[4]徐杰舜:《桂柳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 社会科学家, 1998.06, 76-80

上一篇:建设站段安全管理下一篇:生命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