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共11篇)
中国水彩 篇1
水彩画最早由德国的艺术家创造并发展起来, 起初只是作为艺术创作的草图绘制工具并在商业插图、印刷方面广泛应用。到18世纪, 水彩画在英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水彩画的本质是水与彩的结合, 通过水分带动颜色的分布来使作品达到鲜活、流动的艺术审美技法。到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水彩画家站在本土的艺术土壤上, 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理解西方水彩画艺术, 经过二十余年的孕育成长, 已成为世界水彩画坛不容忽视的一支强大力量。从近几年在国内举办的“朱家角国际水彩双年展”和“深圳水彩画双年展”来看, 中国水彩画与同时参展的国外水彩画艺术家在技法、形势、题材、观念上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艺术视角, 体现出中国水彩画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同时与世界水彩艺术的融合。本文将从绘画语言、题材几个方面来探讨水彩画艺术的融合方向。
一从绘画语言的表现风格上看
传统的欧美国家的绘画画风偏向写实, 比较注重感性的和直接体验, 尤其是水彩画中的颜色的造型和空间层次感, 展现了西方主流画风偏向视觉感官体验的绘画语言技巧。而中国的国画主要讲究的主题是气韵。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有关, 如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五行哲学观念, 这些传统的文化导致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偏重于虚无, 更多的讲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达深邃的意境, 并不强调形象的具体, 重“神”而不重“形”。而中国的水彩画在西方较为写实的基础上融入写意的意境, 更具有东方艺术的轻灵。
二从绘画主要题材作品上看
1. 风景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在西方的起源、发展过程中, 与风景题材的相关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风景画成熟于17世纪的欧洲, 之后这一题材的画法中也慢慢吸收、融合了英国的不同流派的风景画艺术精华, 如丢勒、阿尔特多费尔、康斯太布尔以及巴比松画派技法和印象派。而现在的水彩风景题材作品更是将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 融合了油画的厚重, 同时突出水彩画的流动、透明的特性。笔墨和灵性是中国绘画的精华, 中国水彩画从水墨画作品中汲取营养, 将国画的写意、形色、情趣融于风景题材的水彩画创作中。中国水墨画中常见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风景写意, 很大地影响了水彩风景画的创作, 因此民国以来中国水彩画的多数作品显示出明显的中国传统的灵动和气韵, 这也是目前水彩风景题材作品中的融合方向。
2. 静物水彩画作品
静物水彩画一般是以自然的物品或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物品作为绘画题材。静物绘画从一开始的静止物品到逐渐地被画家赋予一定的内涵, 静物画作品经历了从静到动的过程, 真正做到静物情感化、人性化。这一领域涌现出众多绘画大师如梵高、夏尔丹等。中国老一辈的水彩画静物类的画法较为朴素, 受苏派绘画影响较大, 至今, 静物绘画仍然作为艺术学习的基本训练课程, 说明国内艺术界尤其是艺术教育界普遍认为静物题材的艺术仍然很重要。静物水彩画很早就突破了摆拍的造型绘画阶段, 进入艺术创作阶段。中国的静物题材的水彩画更多的是强调“优美”, 小品居多, 也有一些画家超越单纯的审美而通过静物表达艺术思考。中国的静物水彩画在艺术手段逐渐追随欧美的主流静物水彩画的脚步, 不仅吸收主流的成熟的技法, 而且更多地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 从而融合各种技法使静物水彩画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这也是未来一个阶段中国静物水彩画艺术的一个趋势。
3. 人物水彩画作品
人物画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人物的姿态、性格等特征。由于材料的制约, 尤其是水彩透明的特质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目前, 国内国际绘画界均在思考和探索水彩画在人物题材上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何拓展, 如何通过水彩的优势特性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多变, 真正地拓宽这一题材的表现形式。尽管如此, 仍然有一批水彩画艺术家在人物表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安德鲁·怀斯的人物画中所运用的干笔水彩画法, 细腻的笔触表现冷峻与悲凉的情调,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水彩画家。中国著名水彩画家关维兴就在绘画中借鉴中国画的用笔表现毛发衣物部分, 使画面更加轻松传神, 具有一定的东方趣味。人物水彩的艺术表现手法仍需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 继续吸收融合更多优秀的表现手法, 进一步提升水彩人物画的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 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仅有百余年, 相较于传承千年的本土传统绘画, 基础是薄弱的;相较长于表现重大题材的油画、壁画、版画, 又似乎有意无意地被主流艺术淡化。所幸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普及, 水彩画的群众基础得到壮大, 也培养出了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水彩画家。但是, 水彩画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挖掘, 需要融合多样的现代艺术形式, 愿水彩画紧紧跟随时代艺术的发展。
摘要:中国水彩画在学习了世界水彩的优秀画法、技法的同时, 也参与了水彩画的改进和应用。本文从风景、静物和人物等不同题材上探讨了水彩画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和融合方向, 阐述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需要更多的吸收其他画种的技法、观念来拓展水彩画的视觉表现形式的建议, 以期提升水彩画的审美品格。
关键词:水彩画,艺术,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倩兮.谈谈水彩画的中国气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6)
[2]丁长河.试析油画与水彩的结合[J].襄樊学院学报, 2006 (4)
[3]王宇.试论现代水彩画的艺术特性[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4)
中国水彩 篇2
水彩绘画教程之水彩人物一步骤图
喜欢人物肖像的朋友 你们的福利来了 犀绘画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教程 1.起线稿。细致的画出人物的轮廓和五官。也要注意画出头发的头饰和衣服。
2.留白胶。因为光从后面过来,所以发丝非常亮,这里我们就要用留白胶画出后面的发丝,画的时候要有几根笔法随意一些,画出发丝飞舞的感觉。同时用留白胶画出面部左边的轮廓
线。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3.面部铺色。待留白胶干透后,将面部打湿,留出眼睛和嘴巴的位置。用深紫+橘红对面部进行铺色。在左边的面部加入一些淡黄,右边的面部加入少许群青,体现出一些冷暖变化。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4.用深紫+橘红继续加重面部的颜色,但要留出亮部,在衔接的地方用淡黄柔和的过渡。不
要留笔触感。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5.用深紫+淡黄画出脖子的颜色,画的时候要慢慢的过渡,到锁骨处时加入少许的群青,加
强冷暖变化。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6.用深紫+橘黄+佩恩灰画出眉毛和上眼皮的颜色,用小笔圈出瞳孔的高光,为下一步上色做
准备。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7.用淡黄+少许群青+少许深紫画出眼白的颜色。用深紫+淡黄+群青画出黑眼球的颜色,再用佩恩灰画出眼球上半部分的重色。让其自然的过渡,画出眼睛的透亮和光芒。
8.画出另一只眼睛的颜色。用玫红+橘黄画出嘴唇的亮部,用深紫+橘黄画出嘴唇的暗部,在下嘴唇要留出唇部的高光。让嘴唇显得更加的饱满,也更有光泽感。画出耳朵并加重脖子的颜色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9.先分别调出背景所用的颜色,用水蓝+柠檬黄调出淡淡的亮色,在佩恩灰中加入群青、深紫调出背景的重色,以及永固绿调好备用。打湿画面左边的背景。用水蓝+柠檬黄在背景中部铺出淡淡的颜色,再用永固绿沿着画面的边缘画出背景的绿色,最后再用着重铺重色。为了体现光感,再用用大笔趁湿将画面的颜色洗掉一块,作出光斑的效果。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10.打湿画面右边的背景。用调好的绿+佩恩灰画出右边背景颜色,但并不是平涂,要注意明
暗和颜色变化。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11.重新打湿画面左边背景,上色后再作出光斑。打湿右边背景,再次上色,注意留出光感。用佩恩灰画出左边的头发,注意留出头顶亮部的发丝。画出衣服的颜色。
超好看的唯美水彩人物教程分享-水彩课在线学习
12.用佩恩灰+深紫+橘红画出右边的发丝,淡淡的画出发丝的走向,在右边的地方加入一些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冷色。超好看的唯美水彩人物教程分享-水彩课在线学习
13.继续加重脖子的颜色,体现出逆光的感觉。.用佩恩灰画出右边的头发,画出头饰。将脖
子处理的更为柔和。
超好看的唯美水彩人物教程分享-水彩课在线学习
14.待画面干透后,擦掉留白胶。再仔细的修整留白胶不完美的地方,作画面部轮廓的修整,同时修整好发丝的形状。最后再调整一些背景的光斑,让其更加的自然。
水彩绘画课程之水彩人物绘画
艺伙V课 水彩绘画教程水彩人物之一
如果你爱水彩,爱生活 更爱水彩渲染过的多彩世界
这里正在打造一个专属于水彩爱众们的据点
黄有维写实水彩教学体系 最权威的教学体系设置 最有效的水彩教学模式 最多元的衍生周边拓展 最资深的水彩师资团队
中国水彩画的地域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 水彩画 地域现象 南方 北方
J215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来到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其发展过程必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具有明显的地域现象。地域特性对水彩画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南方城市水彩画具有轻灵、秀丽等地域特色;北方城市的水彩画由于受到俄罗斯画派的影响,其具有结构严谨、粗矿豪迈的特色等,中国水彩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我国水彩画走向成熟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绘画题材、表现技巧和风格三方面论述南北两脉水彩画的地域表现。
一、水彩画地域性的成因
1.历史的成因
我国南北艺术画风自古有之,其风格的形成受到政权割据、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水彩画的发展和传播受到南北画派很大的影响。外来画派水彩画传播到中国境内,必然受到中国画派的深刻影响,水彩画与我国地域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
2.地理环境的成因
艺术文化的发展和当地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水彩画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南北人的性格、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域特色对水彩画发展的影响具有永久性,并且深入骨髓,地域特色提升水彩画的内涵和魅力,承载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其艺人有着直接的关联,南北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北方人的直爽和南方人的含蓄,在各个艺术领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地域文化的成因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独特的地域文化也直接影响水彩画的形成。不同地理环境早就不同的人文环境,其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形成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作品的形成也与其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这些都会在水彩画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二、水彩画的地域特点
1.北方水彩画的地域特点
北方水彩画的地域特点与北方人民质朴的民风息息相关,其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北方水彩画以素描技法为基础,以造型“真实”,画风宏大、严谨为主流早期北方水彩画以关广志的作品为代表,其画风严谨、写实,将早期北方建筑、风景的宏伟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代水彩画以张翔德的作品为代表,其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其水彩画的题材大多数选自于自己的生活场景,其作品深刻体现的寒冷北方的地域特色,展现其对冰雪世界的热情和北国风光的宏伟大气,同时也展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而黑龙江的赵云龙作品确实以细腻、精制的线条展现其心中的北国风光等。
2.南方水彩画的地域特点
南方水彩画的著名艺术家接受外国水彩畫的教育,其水彩画具有中西结合的独特魅力。其将中国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色融入西方水彩画的技艺.李剑晨是南方早期水彩画的代表人之一,其作品意境隽永,用笔洒脱,浑厚中见清新,构图稳中有变,题材开拓;张眉孙的作品则擅长表现意境,细腻写实,画风严谨细致,色彩单纯。他们的作品可以代表早期南方水彩画意境深远和灵动婉约的特色。
广东王肇民的作品是八十年代的南方水彩画的代表之一,其作品融合南北方水彩画的特色,使南方水彩画具有灵秀、豪放和厚重沉浑的特色。南方水彩画充分体现江南的秀丽风景,重视写意,使其作品具有诗般的韵味。
三、南北方水彩画地域特色的对比
1.题材
人物题材而言,北方水彩艺术家关维兴的作品形象生动、刻画细腻、色泽高雅,其作品攒则人物素材主要在平凡的人物身上,充分表现我国西北豪放、淳朴的民风。南方水彩艺人傅启中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作者对生活既无奈有顽强的生活态度,题材多以南方少数民族为主,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其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风景题材而言,北方水彩画多选取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充分展现北方的人文风俗,北方水彩艺术家常以雪景为题材,抒发自身的情怀。南方常以小桥流水等建筑为题材,展现其空灵飘逸的意境。其作品对于水分的控制能力格外严格,展现出水漾的南方特色。
静物题材而言,北方常选取秋季丰硕的果实或古旧的器具,体现其写实的风格和质朴的民风。南方静物的水彩作品在写实风格的风格中体现出中国独有的意境美,使其朴实而高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2.表现技巧
南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俗影响南北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各有差异,从构图方面而言,北方构图更趋向于西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而南方的水彩画则注重点线面构图的创建。
表现技法而言,南方由于其水分充足,留给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其掌握水分的技能十分高超,给予作品遐想和诗的意境;北方则与其相反,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其作者多选取干画法的表现技法,充分展示其写实的风格。
颜色运用而言南方天然的风景决定其更为艳丽的色泽;北方的干燥和冬季的寂静决定其色泽较为单调。
3.风格
水彩画的风格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南方水彩作品注重表现其人文气质,更为空灵、洒脱飘逸。其风格更接近现代的审美,利用水色的结合,体现色与形统一,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具有诗意般的情怀;北方水彩作品则更为质朴、色彩厚重,表现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充分展现北方人民质朴的民风。
随着现代交通的便利和网络的普及,南北方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但是其作品的风格仍然受到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画家以自身独特的人格和才能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诠释自身的人生感慨和南北方的人文风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域现象的不同直接影响画家画风和审美价值的形成,上述从题材、表现技巧和风格三方面分析南北水彩画的地域现象,南北地域培养出各具特色的水彩艺术家,验证“艺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各方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俗,同时当代多元化的网络时代,促进南北双方水彩画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展现出水彩世界的多重风格,推动水彩艺术的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韩鄂生.中国水彩画的语言特征与发展[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4)
[2]文化.水彩画的地域性特征[J].美术观察.2010(9)
[3]王敦锋,朱名日,周信东.水彩画的民族化现象探析[J].美术观察.2011(10)
中国水彩画先驱——李剑晨 篇4
关键词:李剑晨先生,中国水彩画,发展
李剑晨先生, 是一位享誉中外的艺术家、水彩画家、艺术教育家, 他对于推动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剑晨先生在精于水彩画的同时也擅长油画和中国画。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绘画理论体系, 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的体系, 被海内外艺术界称之为“中国的水彩画开山大师”。在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80年间, 桃李满天下, 德艺双馨,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一、李剑晨先生的生平简介
李剑晨先生于1900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北沟村, 17岁时进入河南第一师范就读。6年后他考入北京国立艺专, 受教于林风眠、闻一多先生, 师从于捷克画家齐提尔学习研究水彩画, 与王梦白、陈半丁先生研究中国画, 与李苦禅、王雪涛等以后享誉中外的大画家是同窗。李剑晨先生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上都有所建树。1926年毕业后的他回到了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36年, 第二届全国美展他的油画作品入选, 当时在全国有很大的反响。同年, 他得到了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院作研究工作的机会, 后又去巴黎研究学习绘画和雕塑, 与当时留洋法国的徐悲鸿、潘玉良等画家共同研究、切磋技艺, 并与艺术大师毕加索共同探讨艺术。这几年的留学生涯使得李剑晨先生受益匪浅, 回国后即任重庆国立艺专 (现为中央美院) 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 将当时国外的一些艺术新思想带回给中国, 后又受聘于中央大学 (即现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建筑系任教授。
二、李剑晨先生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李剑晨先生的水彩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他以西画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绘画语言, 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即讲究西画的严谨, 又讲究中国画的意境隽永, 他用色清新, 用笔洒脱, 构图变化中包含统一。题材丰富, 无论是江河大川、人文景观、地方风情、社会风貌, 他根据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笔法, 画遍了中国的美景, 记载了中国五十多年来许多珍贵的历史场景。李剑晨先生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他的高徒遍布世界各地, 不仅有像吴冠中、朱德群、吴良镛、赵无极、戴念慈、陈其宽、潘谷西、李霖灿、吴承砚、修泽兰等大家, 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学生、军人、工人、农民、儿童跟随李剑晨先生学习, 他因材施教, 事必躬亲。
水彩画是舶来品, 从百年前传到中国, 一直是一个小画种, 水彩画发展盛行于英国, 但当时很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多到法国, 多数是学油画并不大重视水彩。李剑晨先生在学习油画的同时又坚持画水彩。他专门到英国学习水彩画, 在熟练掌握了英国水彩画的技法的基础上, 又融合了中国画的意境与气韵, 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的钻研与创新, 对于水彩画的创作已经达到了挥洒自如, 炉火纯青的高度成就。李剑晨先生曾经在很多美术馆举行水彩画个展, 作品有一百余件之多, 可以说幅幅精良, 笔笔美妙, 清新明快, 痛快淋漓, 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
1. 李剑晨先生水彩画的内容
李剑晨先生的水彩作品以地区来讲, 从北京到杭州, 从安徽到江苏。从题材内容来讲, 有工厂有矿山, 有农村有渔港, 有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 有风光旖旎的田园景色, 有热火朝天的工地, 有幽静闲雅的风景, 有雄伟巍峨的山岳, 也有碧天一色的海洋;有劳动人民的豪迈肖像, 又有戏剧演员的美及轰轰烈烈紧张活动的劳动场面, 所谓“兔起鹘落, 稍纵即逝”, 而水彩又必须一次成功, 不能如油画可以涂抹修改, 对于人物动作, 若没有高度熟练的技巧, 与坚强确实的记忆, 稍一犹疑, 必将面目全非。李剑晨教授对于描写工厂工地紧张工作的场面, 最为擅长, 大有一挥而就之概。至于画面紧张热烈的气氛, 尤为蓬勃奋发, 人声在洋溢, 机器在轰动, 真有绘影绘声之妙, 使欣赏着也不禁精神焕发, 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另一方面, 李剑晨教授又善于描写幽静淡雅的场面。丹枫茅屋的农村, 风帆出没的海港, 浓妆淡抹的西湖, 风和日丽的浴场, 北国风光的积雪, 江南水乡的渔舟。使观者不但惊叹祖国山河的秀丽美妙, 而一种清静幽雅的气氛, 真能使人“躁释矜平”, 忘记了紧张工作后的疲劳, 而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感到无比的舒适, 无比的愉快, 而又无比的兴奋。水彩画描写天空的云彩与湖海的水光, 是具有比其他任何画法都优越的条件。而李剑晨教授对于水云的表现, 可以说妙到毫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霞飞云驶, 瞬息万变。能把变化奠测的云彩天光, 在几秒钟的短促时间内, 表现在画面上, 尤非掌握特殊的技巧不可。画云并不难, 画云而有光、有透明的感觉则难。画云而有飞动的感觉则尤难。李剑晨先生所画, 不但色彩灿烂, 而且光线透出云彩, 富有光明流动的感觉。至于画水更能浓重而透明, 清淡而深沉, 都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2. 李剑晨先生的绘画风格
绘画的妙处, 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说得清的, 真正微妙的地方, 是说不出来而各人的欣赏水平不同, 因此感受也就不能一致。“亦中亦西亦我”, 是指李剑晨教授中、西绘画艺术兼长, 水彩画、油画、中国画皆取得高度成就, 运用中西绘画艺术手段, 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画艺而说人生”。最为可贵的是李剑晨先生学贯中西, 将西画与中国画完美的结合, 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的特色的水彩画, 是水彩画既有西画的严谨又有中国画的气韵, 使其在世界水彩画苑中独树一帜;他深入研究了传统的中国画, 找到了中国文人画中存在的问题, 即在色彩与构图上的遗与缺, 使中国画具有了发展, 并提出了“继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源”的中国画创新的原则, 指出:“色彩就是力量, 色彩只广泛使用, 结构之日益严谨, 乃国画发展之必然规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新实践中, 李剑晨先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终于成功地融西画之形式与中国画传统笔墨气韵神, 使其相得益彰, 创造出既刚劲有力又不失脱俗清新, 有血有肉、雅俗共赏的李派画风。
三、从李剑晨先生看中国当代水彩画
水彩不宜画大幅, 不能改来改去, 有它的局限性, 但也有它的优点。首先用具材料都比较简单, 省钱。第二操作携带便利, 最便于在旅行时作色彩速写。第三能捕捉人物行动, 瞬息的变化。第四善于表现雨、雪、雾、霭、落照、朝霞、薄暮、展曦等气候, 尤其云彩的变幻。第五能表现水色天光, 有一神透明的感觉。
四、我国当代的一些水彩画作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文化品位低俗, 思想内涵不够深刻, 着重表现技法, 是当今水彩画的最大的问题所在。为了迎合展览, 以为选取一些无意义的主旋律题材, 缺乏水彩画传统“写生性”的精神内涵与趣味, 降低了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水彩画作者应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使用水彩画艺术本体语言来完成作品, 在借鉴其他画种艺术语言的同时, 不失去水彩画自己的特色和绘画语言, 塑造正确的中国当代水彩画审美品格。我认为:只要中国水彩画家们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底蕴, 冷静的面对新事物的冲击, 创造性地继承中国水彩画的优秀传统并有机地融合其他画种之长, 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自己的品格, 提高自己的内涵, 中国水彩画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和辉煌的成就, 这样中国的水彩画才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云阳.艺术长廊.
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 篇5
【关键词】水彩画 传统中国画 融汇 发展
水彩画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盛行于欧洲,它是以三度空间的造型和光色表现为原则、用溶水的透明颜料绘制的作品,属于西方范畴的绘画门类。作为西方的画种,水彩画传入中国已将近三百年,但中国人真正研究水彩画是清末维新变法后,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时代背景下,相继创办了一些仿照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学校,这些学校开设水彩课,在形式技巧和创作方法上,水彩画直接引进西方模式,是西方水彩画理论和表达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尽管是“舶来品”,但受到中国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绘画意念和表现方法上与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快就成为中国人易于接受的西方画种。更重要的是水彩画与文人画在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上都有许多“暗合”。中国艺术家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水彩画的艺术表现规律,起到了兼收并蓄、触类旁通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在现代艺术出现之前,西方绘画艺术是以“摹仿说”和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为基础的,重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合理、有秩序的绘画观念,注重表现客观存在。水彩画作为西画的范畴很自然地接受了西方传统的绘画观念。恰恰相反,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表达主观感受,也就是以“气韵生动”作为指导思想的“写意”,注重精神品格的追求,取物象的意气神韵之精髓。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体悟,感受着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和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注重客观真实的描绘。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都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意象美的追求。水彩画传到中国后,用笔、用水的作画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习惯和文化审美心理产生了近距离的共鸣和融汇,中国艺术灵动、含蓄的审美,又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水彩画的创作方式产生影响和渗透。中国人画水彩画无疑可以从水墨画的意象表现中得到启迪,赋水彩在画中的笔触和水迹予更多的表现性,在刻划物象外在具体特征的同时获得对人和自然神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中国水彩画的各种技法,充分体现了尚意与造境的独特追求,所表现出的水气、彩韵、诗魂,渗透于不同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其重情趣、讲意境、主含蓄、富神韵的创作方法和基本格局。在欧洲,水彩画发展的后期,也进一步拓展了表现空间,出现了“泼彩法”,有人曾记录了著名风景画家威廉-透纳画水彩画的作画过程:“透纳的手法是在纸湿时泼入色彩,有时是几种颜色同时泼入……,把纸舒展在板上,趁画纸湿透时把色彩滴入,不停地造出纹理和层次。作品收尾非常迅速,他标明画中景物和情节,去掉散光,擦出高光,拖笔,连涂,点色,直至作品完成。”这种创作方法是在水与色流动和对偶然效果因势利导的控制中完成作品的,其画面形象想必不是客观物象原封不动的搬移,而是超越了对客观物象的相对忠实,融入的是画家在物象或画面上水色纹理触发下的情感。对于这种物我相交产生的形象用合理再现的审美标准品评已有所错位,但却吻合意象与神韵的中国绘画精神,意念上大有“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很有点像中国画的“泼墨”。由此,水彩画与水墨画之间的共通可见一斑。如果说工具材料相似是一种巧合,那么画法、画理和绘画意念上的相通则是这巧合的必然产物。就此而言,水彩画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些东方特性,或说是具备容纳东方因素的可行性。水彩画应该说是最能体现东西方绘画特质的一个结合物。正由于这样的融合与渗透,水彩画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快速发展,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早期的中国艺术家在水彩画的民族化上进行了不懈尝试,如,李叔同的《山茶花》、李剑晨的《东海风云》等水彩画作品,集水墨技法与西洋光色关系为一体,明显地带有中西合璧的痕迹,这些都是水彩画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开始和尝试。五十年代王之江先生的水彩画用笔洒脱、水色酣畅,作品《金秋》朝雾弥漫、空气润泽,不仅体现了水彩画的淋漓苍茫、通透空灵、令人心爽的气氛,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山区浑厚博大的气势,虽然是一份纯西洋水彩画却有一种中国人的豪爽气派,这不能不说是前辈水彩艺术家深入专研的体现。吴冠中先生也曾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渗透、磨合的历史,其传统也可以认为是中西渗透、磨合的传统,中西文化的许多精华在这里得到交汇、碰撞,显现出迷人的艺术空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的艺术家在水彩画的东方情调和中国意韵上下功夫,创作出了一批带有浓厚中国审美特色的水彩画作品,如王涌的花卉静物,以中国式的笔墨精神,西方式的表现构架来营造一种宁静恬适的超凡空间和一种清雅淡泊的人生趣味。平龙的水彩风景更是融通了多种艺术语言,意笔互生、心画合一,将绘画中的多种元素在水彩画创作中运用的千变万化,领人观之忘情。
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知,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其本体语言特征和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方面的相似性有很大的关系。水彩画用水与色的调合在纸上作画,水和水的交接,色和色的渗透,色与水的相互渗透、碰撞,产生出种种谐趣。水色的酣畅淋漓,充满生命的节奏,有其流动的韵律美;水彩颜色所特有的透明澄澈,犹如山涧之泉,有其清灵的明净美:水彩画用笔的强弱、迅缓等等对比,产生了其对洒脱的笔意美;水彩画尤其擅长表现风云即逝、烟水浩渺的景观,形成空灵的艺术之境等等。这些特质,与东方民族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与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水墨关系有极大的相似性。其二,特殊的肌理效果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所谓“肌理”,是对一种宏观效果的审视。肌理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树皮的裂痕中体现着一种苍老,花瓣的纹理中流落出几分晶莹。如果把这些肌理纹样变成一定的艺术信息,更容易使人触景生情、诱发联想。在中国画传统用笔方法中,“积墨法”、“冲水法”、“斧披皴”、“披麻皴”,实际上就是在寻找一种肌理。同样在水彩画中,也大量的使用肌理效果,如:“沉淀法”、“遮挡法”、“撒盐法”、“滴水法”。这些肌理效果的运用注入了艺术作品新的的灵魂。其三,在中国在水彩画发展的后期,飘逸空灵、水色淋漓的意境更是得到凸现,中国文化也滋润着来自西方的水彩艺术。水彩画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了天然的结合,表现出了浓厚的东方情调和中国意韵,与中国人的审美框架、土壤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纯粹照搬国画的“皱擦点染”、“勾勒填色”等表现程式,无疑会产生“生吞活剥”、“消化不良”。其结果是既妨碍了色彩表现力的充分发挥,也无法展示笔墨的风采。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引起人们对旧有模式的逆反心理。
当前正是水彩画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批的实力派水彩画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吸收传统,一方面掌握西方水彩画的技巧和表现规律,以山川自然为对象,以西洋色彩为依据,以传统笔墨为参照,获得水彩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融会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识和优秀传统,以中国诗境为灵魂,取中西绘画之精华使其有机融合,紧随时代步伐,畅神达意,在精神和气质上赋予中国水彩画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民族艺术的传统进行深入地挖掘、嫁接,焕发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光辉,同时测重画家的创造力和艺术个性,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在水彩画的内容上也不断地探索,在新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注入作品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折射出当代精神和气息、当代人的心态和风貌。同时水彩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艺术家们摆脱了各种束缚,大胆创新,不懈的开拓。在研究水彩本体语言的同时吸收一切有益的观念、媒介,引进新的材料、新的技法和符合语言,充分关注材质、色彩、造型的表现性和形式感,拓展中国水彩画的表现空间,通过具象的或意象的或抽象的多种方法来体现情感世界,从深层次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上注入民族的魂魄,通神于中国艺术精神,畅游于东方哲学空间,创作出了一批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现代气息和中国气魄的水彩画。扎根于本土的中国水彩画必将焕发更绚丽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贺建国.此时无声胜有声.北方美术,1995.2.
[2]陈九如.谈谈水彩画.北方美术,1995.2.
浅析当代中国水彩画的现状 篇6
1.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
(1) 中国水彩地域性的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文化悠久, 而长期以来沉淀的文化差异, 使水彩艺术产生地域特征。对于这种地域差别, 最明显的就是南北划分, 历史基因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极大地决定了这种差异性。水彩画的地域性对水彩画的创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也使艺术创作风格迥异, 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的地域特色。
柳毅、叶献民、平龙等人是南方优秀的水彩画家。柳毅的水彩画将笔墨意蕴融入画中, 画技精湛, 功底深厚, 是当代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憩》《水随天去》等多幅作品都荣获国家美术展览大奖。一些作品还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他的水彩画透明清秀、流畅洒脱。尤其对水与色的运用恰到好处, 画面干湿浓淡恰如其分, 使其产生活泼的音律之律动, 堪称一绝。近年他在人物创作尤其是芭蕾舞艺术这一题材上, 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作品中芭蕾舞女孩的神韵、气质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幅画面光影水色灵动, 给人轻盈、清透、飘逸的感觉, 鲜明的南方地域特色跃然画中, 让人回味无穷。
北方水彩画同北方的民风一样, 作品多以厚重写实风格为主, 与南方水彩的飘逸灵动形成了对比。吕智凯、奥迪等北方当代的优秀画家, 他们的作品都深受大众喜爱。吕智凯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大西北的人情风貌与自然风景, 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热爱之情和对艺术语言的别样领悟。他的水彩画有悠远的意境, 厚重不失灵动。画面色调和谐统一, 给人一种流畅洒脱的感觉。
(2) 民族特色更加显著
中国水彩画之所以能快速发展, 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绘画成就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绘画对于水色的运用以及在画面中体现的精神境界都在各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水彩画, 对水彩画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画深受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冶, 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 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探寻民族化的水彩艺术风格, 要借鉴中国深层文化的内涵。不局限于事物表面现象, 而是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追求内心与事物的统一, 这种境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好的表现。中国水彩画对“气韵生动”的追求, 表现在西方写实主义之上, 深化到精神层面, 使中国水彩艺术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形式。
2.题材形式更加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艺术也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格局。与以往的水彩画相比, 中国水彩画近几年在创作理念、题材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从以前水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题材都只拘泥于相对完整的场面, 用具有空间感和传统方式去构图, 使画面缺少灵活性, 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效果。而在近几年水彩画展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选择创作的题材放宽了视野, 把视角投入到生活中细微的小场景。仔细观察画家们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 有的作品中刻画的仅是一面墙。有些作品可能会选择一块石头, 而平常被忽略遗忘的事物也会重新回到画面上, 作品越来越贴近生活、自然, 花鸟鱼虫、小溪流水都被画家用他们的画笔表现出另一种美好。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生活过往的留恋, 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还有的画家把视角直接投入到社会, 如, 刘亚平的《脸谱系列》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是对现实生活人与社会的深思。这种社会题材的作品更能表现画家的思想认识, 折射出时代的精神, 是画家对生活较为深刻的情感表达。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 对事物认知不同, 所以这就能够更好地激发画家们的创作理念, 创作出题材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作品, 使水彩艺术创作更加广泛, 更好地使语言形式与题材形式相结合, 使水彩艺术达到新的高度。生活是艺术家发掘好的题材的唯一源泉, 只有立意于生活, 放眼艺术, 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 眼光放长远, 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创作情感的缺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可以说情感是一幅作品的灵魂, 优秀的作品往往传达了画家的情感体会并且可以让欣赏者感同身受。
水彩画虽然进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 但在水彩理论研究方面却特别薄弱。迄今为止也没有一部完整的水彩画史, 关于水彩基础理论研究的书籍也是寥寥无几。画册虽相对多, 但是也仅仅是一些技法的探讨, 创作的讨论, 没有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油画同水彩差不多一起进入中国, 可是相比较油画, 就更能突显水彩理论研究的不足。这样怎么能在创作上表现出情感, 这是一种严重的理论建设情感的缺失。
水彩画的创作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可就当代年轻人学习绘画而言, 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 只是为了应付高考, 更多人都是抱着学习不好就学习绘画, 这是一条上大学的捷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水平不高, 而这一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众多高校艺术学子中对绘画具有浓厚兴趣, 深深喜爱的又有多少呢?对于学校安排的写生采风几乎都是旅游心态, 根本没有深入当地居民生活, 体验生活的情感经历, 对创作对象没有情感, 又怎么能创作出具有情感的作品呢?
生活中水彩画社会管理情感缺失还体现在水彩画的普及、高校水彩专业的设置。水彩画在小学阶段普及比较多, 但是在高中以后基本就没有水彩画, 现在高考艺考都是水粉画, 好多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知道水彩, 而有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竟然将水彩水粉混淆, 显然在水彩画的传播过程中有很多不足与失误。而从高校来说, 很多学校艺术专业并没有水彩这一门专业。上海是中国水彩的发源地, 但是根据往年调查, 很多院校竟没有水彩专业。这也就造就了真正水彩专业的教师特别少, 大多数都是水彩画爱好者, 并非正规学习的。人才的培养已经缺失, 真正对水彩画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水彩艺术追求的人太少了。这种社会情感管理的缺失值得我们思考。
2.对水彩艺术本体语言的弱化
随着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中国水彩画在时代的影响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我们在为水彩画迅速发展感到欣喜时, 对水彩艺术本体语言的弱化, 几乎脱离或丧失本体语言这一严重问题, 要引起我们正视。
水彩画是运用水与色的交融流动, 使其产生清透空灵的艺术效果。而有很多人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却脱离了正确的路线, 他们在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上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却认为是一种创新。有的作品完全脱离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 使别人根本无法分辨是什么画种。有的画家追求厚重深远的意境, 却使水彩画完全失去水灵清透的意境, 使画面特别脏乱。有的画家甚至直接用国画的手法来表现水彩, 虽然水彩画与中国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两者因文化理念不同, 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画讲究传神, 水彩画讲究画面形式美。如果只是照搬模仿, 那么中国水彩画该如何发展?
一些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技术, 忽略了对水彩艺术本体语言的深刻体会。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艺术创作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有的画家为了追求别具特色, 滥用现代媒介材料, 完全不思考水彩画的艺术内涵, 结果作品面目全非。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媒介材料可以为作品注入一些新活力, 但是过于注重, 则会适得其反。我们对水彩艺术语言的探索更应该学会体现水彩艺术语言的特色, 学会去创新、发展, 并不是借用其他画种媒介来开拓, 不能脱离底线。
由此可见, 发扬和保持水彩画的艺术本体语言不容怠慢。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水彩画的创新发展, 必须要挖掘本体语言特色, 发挥水彩艺术的独特艺术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扬中国水彩画的魅力, 才能使水彩艺术拥有独立地位, 才能把水彩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石家泉:《中国水彩画发展现状浅析》, 《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俞进军、丁聪伟:《我国水彩画的发展与展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3]杜纪海:《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我国水彩画发展状况考证》, 《武夷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4]张丽云:《浅谈当代水彩艺术发展现状》, 《艺术科技》2014年。
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与创新 篇7
1864-1911年是中国水彩的萌芽期, 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这个被誉为“西洋画之摇篮”里培养出来第一代中国水彩画家徐永青 (1881-1983) 等一批年轻的画家。之后几年又涌现出像李铁夫、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王肇民等画家, 对中国水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始形成了中国水彩画的独特风格, 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作用。他们的作品都融入了中西绘画的长处, 面向生活体现了独到的艺术追求, 如今看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20世纪40到50年代, 是中国水彩的发展期, 继承了上述画家的成就。出现了第二代水彩画家以古元、吴冠中、邵宇等为代表。他们深入群众, 深入生活, 坚持到工厂、工地写生,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当时的中国水彩还没有摆脱“小品画”的地位, 在中国画坛的地位还不高。但这些画家的创作积极性很高, 1954年“全国水彩、速写展览”就是对当时创造成绩的一次大检阅;进入20世纪70到80年代, 产生了中国第三代水彩画家, 他们大多是美术学院毕业, 都经过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 不仅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 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热爱水彩画, 开始向水彩画更为广泛的范围和表现深度进发, 开始改变水彩画在中国美术界“小品画”的地位, 走向大画幅、大题材, 也极大的增强了水彩画的表现力, 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与手法, 为使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期间全国美术作品展数次单独设立了水彩展区, 全国水彩、粉画展也举办了八次, 新的作者新的作品层出不穷, 创作空前活跃,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风貌。21世纪的今天, 经过第四代第五代水彩画家的努力, 水彩画已形成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全国性的各项大展促进了水彩画的向前发展, 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大批水彩画家, 特别是中青年画家, 正朝着民族风格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的方向继续前进发展。
中国水彩一路走来, 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任何一种事物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最终只能走向衰败。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不仅对传统进行探索, 而且也在不断的创新, 期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画家和佳作。水彩画家刘寿祥通过自己的静物画向人们展示了水彩画家写实风格的一面。在静物画中他那黑色的衬布与背景十分鲜明地衬托出他要描绘的鲜果, 他利用粗密纹理的纸地, 生动地画出了布质的肌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利用材料方面已经是胸有成竹, 把握自如, 每一幅都显出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和他在写生过程中打破了一些因循固定的程式, 而稳妥地利用黑白对比和干湿兼用等方法营造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感受, 并赋予它们以美感的价值。
同时, 当代的水彩画家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在水彩画的技法材料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如黄增炎先生在他的水彩画创作中别出心裁, 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 造就了自己独有的绘画技法。我们常见的水彩画如果存放多年不但纸质会变黄甚至会掉色, 黄增炎先生发现了这一点并加以解决, 他在纸上涂抹了特殊底料, 并进行反复创作, 在阳光下经过许久暴晒, 惊奇的发现, 颜色依然明艳如初, 这样不断延长了纸的寿命, 也确保了画面的效果。这给了画家莫大的鼓舞和信心。由此, 黄增炎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裁特点, 在颜色中加入底料, 在纸面上做出了特殊的底子, 久而久之走向了成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黄增炎先生的探索经历告诉我们要努力敢于创新, 不怕失败, 大胆尝试, 有自己的绘画语言, 形成自己的水彩画语言。
中国的水彩画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的特色, 要走民族化的道路。翻阅中西水彩画的资料不难发现, 西方水彩画没有太多的“水色淋漓”的样式, 给人更多的印象是深入刻画的能力之强, 并不亚于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水彩画也是十分精细刻画的作品, 但整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它的诗意和意境。中国水彩画在某些地方继承了中国国画的某些特征和意境。这使中国水彩具有了它的异国特征和民族性。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有偏重西方的多重写实特征的, 如:陶世虎先生的《薄暮余光》等雪景系列, 东西方理念兼而有之,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情感方式。还有王涌先生的水彩作品, 兼顾水墨与装饰绘画, 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代表作《深秋的光》。还有赵云龙先生的代表作品《初春的阳光》是用线条结合色彩的方式来表现农村的场景, 画中还运用了特殊技法表现“肌理”效果, 使得画面栩栩如生。
与以上几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相同, 很多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也会出现升华和变异, 有的会向纵向发展, 继续完善自己的个性, 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技法和表现形式, 并努力推向极致。有的却是横向借鉴, 汲取融合。汇集了各画种之所长, 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富有鲜明个性的水彩作品, 其画面的视觉效应必然反映着画家一定倾向的艺术特长, 同时也反映着画家的审美取向和对技艺方式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水彩个性语言的发挥和创作, 这种超越和革新促进了形式及技法的变迁和突破, 从而促进了个人风格的定位和形成。艺术创作贵在于新, 而求新求变的根本在于:一是深入生活, 通过观察了解和体验, 发现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内涵, 寻找自己有所感悟的题材;二是技法基础上要有深厚的功底, 技法成熟才能生巧, 才能在表现自己有所感悟的素材时得心应手, 才能出新, 才能感人。没有生活是谈不上艺术创作的, 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就画不出感人的作品。美术家只有积极地深入生活, 在思想上充实提高, 在实践中探索, 才能创作出人们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总之, 中国水彩的发展与创新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实践中对水彩语言的研究, 水彩表现风格的探索都是对水彩画这门艺术进行的透析, 然后再利用我们的体会和感悟去丰富、创新水彩这门艺术语言。水彩画家们要努力了解水彩画这门绘画语言的优势所在, 了解水彩画的自身特点, 将画家的智慧与审美溶于水与色的意境之中。运用材料和技法, 利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去表现不同的意境, 来极大的丰富水彩艺术的表现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 文化开放的时代, 有条件广泛吸取其他艺术成功的经验, 使我们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 保留水彩的本体语言, 对其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 不断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 使中国水彩画在世界艺术画坛上独树一帜。相信不久的将来, 一定能够迎来中国水彩画发展的鼎盛期。
参考文献
[1]陶世虎.陶世虎经典水彩画[M].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2001, 1.[1]陶世虎.陶世虎经典水彩画[M].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2001, 1.
[2]张小纲.水彩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2]张小纲.水彩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
[3]张克让.中国水彩图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3]张克让.中国水彩图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
[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7.[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7.
浅析水彩画语言的中国元素 篇8
水彩画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非常古老的画种,真正使水彩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的是十九世纪中叶由英国完成的,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到西方攻读美术,系统学习水彩画等并达到高深造诣的是广东鹤山李铁夫先生(1869~1952)。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水彩画创作中,无论在材料与技术上,还是风格上对水墨画都作了有益的借鉴,画出了与西方水彩画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水彩画,至于画面所达到的意韵更是西方水彩画家无法画出的。他的水彩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即他的作品中充分显示了国画的影响,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及中国画意蕴,他是我国第一位由国画走向水彩画,又保持距离的第一人,做到了借鉴有度、创新有据,发展有律。反映出他是中国水彩画开拓性人物。
水彩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无论是技法,还是审美情感,蕴含韵味,精神内涵,作品风格等,无不打上鲜明的中国烙印,凸现出中国化,本土化,即融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内容不仅仅指水彩技法、笔触,以及构图、形象、色调、韵味、神韵等,还应包含作者们的创作思想,即所特有的美学思想。这些水彩画中的“中国元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传承水墨,揉合其中。中国水彩画作品中,时而可看到书法与笔墨画的明显痕迹有影子。例如,李铁夫先生的早期作品《溪边柳》所展示的山溪,绿树、田野、青草等,整幅作品风光旖旎、蓝天白云,令人陶醉、神爽气清。画中随处可见的是他不同于西方画法的“骨法用笔”、“水墨渲染”的斧凿痕迹。对自然景物浓抹重彩是西方水彩创作的观念与方法,他不会受此束缚,但用笔却明显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皴技法。
含蓄深沉,轻灵厚重。这里的含蓄指中国水彩画旨意不直露,而是通过以景物营造意境,来体现深沉主要指创作并非仅仅摹仿眼前的客观事物,而是将重点表现“人化”自然,追求事物的本质特征。轻灵是中国水彩画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水彩画不大喜欢浓彩重抹,而注重一个“淡”字,“淡”是一种境界,一种高雅,淡中有情,观赏者常常可以感到来自画面形象的声音,树叶间细碎的清风,花间蜜蜂的细语,花瓣摇落的声,难怪有人称中国水彩画是一种彩色的音乐,这种由彩色音乐所唤起的感动如春风拂过心田那样轻灵。这里的厚重指中国水彩画内涵丰富而深沉,气韵生动而沉雄。
创意无界、意境悠远。中国山水画家生活积累深厚,又钟情于祖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影响较深,审视万物必定受其影响。在水彩画家的眼中,一切自然界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其灵性,有其韵味。作者将其情感注入于具体事物之中,将山、水、花、树、石、舍反复回味与品嚼,营造最佳意境。因此,水彩画家笔下的水彩世界、丰富多彩,涵盖大千,包罗万象。
意境是水彩画艺术的灵魂,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以及诗的境界。意境营造是水彩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极为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清代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水彩画家在意境营造上都注重悠远,而非将视角仅仅停在具体的眼前一事一物上。
行笔纵横,技法秀劲。中国水彩画是近几年画坛大放异彩的一朵奇葩,这奇葩既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行笔纵横,技法秀劲,是这朵奇葩的一大秀色。不管是国画还是水彩画,山水画主要是抒写心象,以画为乐,抒发情感。正如明代大画家唐志契所言,山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水彩画家面对眼前各种鲜活气象,根据自已的主观愿望即无尘的心象,以自然为体,信笔纵横,给予重组变色,赋予山水深厚浓重的情感因素,感受山水的呼吸,导演山水的颤音,复活山水的精神,这是西方油画家无法做到的,更是比它略胜一筹的闪光之点。在技法上中国水彩画家的基本语言同样是点、线、面的组合,在其组合中,简洁的笔法有硬有柔,直中有收,细而不板,柔而不滞;有浓有淡,但以淡为主,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正是这种淡仿佛可以触摸具体物象的肌肤,感受其平淡中缩放的生命。这彩色的简净,意味隽咏,说明了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具的活力的大美都是朴素的。
宁静空灵,不奇而奇。中国的水彩画家中的作品具有坚实的传统文人画功力,其作品呈现出宁静,空灵的境界,从本质上说这是建立在虚静审美理论基础之上的。丁寺钟先生在其水彩画作品中强调水彩画与水墨画的结合,整个画面体现空灵、闲适,宁静的特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时下浮躁横流,喧器泛滥中难得的一份闲适与宁静,守护着心中这份净土,荡漾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哲理内涵,从容而不趋附,自由而不窘迫,平静而不狂躁,恬淡而不风庸,也是一种积极,一种向上,一种醒悟与超脱,是“有所不为后有所为,是处世中的举重若轻。细细品评,耐人寻味,很有精神之美,可谓不求奇而奇。
浅析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 篇9
一、中国水彩画的时代特性
伴着工业革命的号角响彻五洲四海, 作为政治经济集中反映的文化领域, 引导着启蒙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 水彩画随之传入中国, 将文化艺术上的璀璨生姿以绘画的形式卓然于世;水彩画疏朗其间, 岁月积淀, 拓出一方“凌万顷唯我独姿”之壤。此番厚积薄发, 非一朝一夕可成, 而是三个阶段的韬光养晦, 赋予时代以光耀华彩。
第一阶段:成长期 (1911-1949) :绘画者带着学子初入学堂的朝气和热忱, 捕捉住生活的滴滴点点, 创造出一种色彩丰富、造型真实、表现细腻并且深受市民喜爱的绘画风格。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作品主要依附商业活动进行创作, 迅速风靡各国。此外,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 美术学院相继建立,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形成期 (1949-1978) :这一时期, 水彩画得到了稳健的发展, 确立了水彩画的写实风格, 是中国水彩画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篇。“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也调动了水彩画家的热情, 水彩画创作大规模展开, 中外水彩画交流频繁。老一辈水彩画家的一丝不苟和青年一代的兢兢业业, 力求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他们的绘画深入生活, 接近群众, 概括性强, 洒脱爽快, 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去反映民生, 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丰富的生活场景。
第三阶段:改革期 (1978-至今) :中国的水彩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各项画展活动马不停蹄的开展, 水彩画家独具个性理念的作品有了力用武之地, 创作出不少个人风格强烈的水彩作品。很多作品在严谨中寻求返朴归真, 在意境上表现奇瑰阔远, 它们不仅极富艺术感染力, 而且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 让人不得不思考反省。今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 人们对艺术的精进不休, 中国水彩画必将迎来更为辉煌明亮的时代。
二、水彩的诗韵和艺术之境
古往今来, 能人异士无不借诗言志, 或晦涩难懂, 或直抒胸臆;诚然, 水彩亦臻此妙, 有人巧运清亮色泽、点染之间抒的是“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的山水之乐;而有人则甘于陷入紧迫, 运笔有神, 纷乱的笔触使画面层次参差不齐, 斑驳明灭, 山雨欲来, 清风乍起。可见, 水彩画的创作, 需要主观感知和理念相容相通、去芜存菁;把具象的形体和意象的情感相生相倚, 相辅相成, 渲染创造;使欣赏者能够如临其境, 心物相融, 意境相合, 激发情感上的共鸣震撼, 从而达到水彩画“三分画意, 七分诗情”的艺术效果。
张克让的《古运河畔》, 平稳的画面构图, 一层朦胧的冷色, 虚幻中似远似近紧紧倚靠屹立不动的幢幢瓦房, 清澈透碧的湖水, 天地间一蓑翁, 一杆鱼竿, 缓缓驶入, 直通天地禅理。在画面的处理上简单质朴。在极其幽雅恬静的环境中突出驶出的孤帆, 让人沉醉于整个画面宁静祥和, 又感觉到自然界的开阔和生活的美满。而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来描绘春雨的悄然而至, 在苍茫的夜晚, 随风而至, 悄无声息, 滋润万物, 无意讨好。将此诗同上边的画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 它们都有一种隽秀雅致的意境和内敛自持的韵味, 唯凸静谧环境中饱含孕育着的美好。由此可见, 人们常讲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实乃此理。水彩绘画时, 更应遵循这种大璞不雕, 寄情于物的艺术美:水韵, 轻柔明丽, 虚实朦胧, 含蓄不漏, 遗世清泠;色韵, 灵动逼人, 赏心悦目, 远看山有色, 静听水无声;笔韵, 起起落落, 张弛有度, 软硬兼施, 刚柔并济;纸韵, 纸别感异, 或明或暗, 或收或放, 万端诡变;趣味之韵, 心怀意趣, 逸兴遄飞, 画色久欲尽, 苍然犹出尘。
中国文化自古主张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引导人与自然通融与共, 而中国水彩画使源自西方的水彩画材料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取向, 追求诗韵气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 中国水彩画比西方水彩画更追求“境界”深邃隽永, 一草一木无不寄托情感, 情和景自然融洽, 情景相融、神形兼备、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当代水彩艺术的发展取向——借古开今, 兼收并蓄
艺术不是循规蹈矩的学习, 生搬硬套的模仿, 而是深究其根的反思和锐意大胆的创新。一方面, 现处于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 冲击与契机兼而有之, 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它是一支永不枯竭至今仍浇灌渗透着现代艺术领域的浩瀚江河, 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 又有绚烂多彩的风貌, 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 彰显出独特、深厚并极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因此, 中国水彩画若想继续腾起逍遥长风, 扶摇而上, 唯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丽奇绝、恣意洒脱融入到水彩画的创作中, 成为其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另一方面, 水彩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是精神生活的反馈。然现下水彩画作品太少有真情实感, 即缺乏来自生活的经历, 又少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更别提独具一格艺术特色;水彩画愈发空洞, 徒有其表, 好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则, 绘画者需要摒除杂念, 收敛心性, 立足生活, 积累沉淀。水彩作品要“三省吾身”, 博采众长, 去粗取精, 兼收并蓄。鉴古然后知今, 继往更为开来。
四、结语
概而纳之, 水彩画历尽百年沧桑,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派变成画坛公认的大画种, 可谓长路漫漫。它以其如诗如歌、情致深婉的意趣, 拨动人们的心弦, 给人以营造“情与景汇, 意与象通”的画之美境。望水彩画在中国这块民族艺术底蕴浑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呈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 而后, 长成参天模样。
摘要:水彩画乘着东风传入我国, 以其独有千古之灵性将中西绘画相交融;持水意酣畅、色彩简练、笔触洒脱为特征, 与自然一气呵成。其天然随化、淋漓尽致、朦胧雅致之美是其它画种难以企及的。殊不知, 水彩画在我国的发展还应该更多地体现水彩的诗韵意境和艺术语言, 彻底摆脱过去烦闷枯燥、一层不变的描摹方法, 才能“龙头大海, 虎奔高山”。水彩画所依托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人文特色、社会脉络, 日夜变迁交替, 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审美情趣和时代观念。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水彩画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期望能够飨读者以水彩画盎然的“诗”与“趣”, 东方哲学的“韵”与“境”。
关键词:水彩画,中国化,诗韵,发展,兼收并蓄
参考文献
[1]麦尔·史泰宾.新世纪水彩画技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蒋跃.水彩绘画基础技法的表现[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浅议中国水彩画艺术创作中的误区 篇10
一 追逐潮流,流于形式
艺术创作当随时代,水彩艺术创作也如此,其应追求独创性,反映时代精神与面貌,然而当今盲目跟随“潮流”、竟相模仿之风盛行,片面表现一些所谓的前卫性题材、抽象题材,走创作的偏门,使一些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极为不协调,“标新立异”,崇尚所谓的“丑美”,这样的“创新”值得商榷;一些年轻画家陷入一味模仿他人早已经驾轻就熟的题材内容、形式之泥潭而不能自拔。当今许多人相信技艺的精湛、形式的刺激、加上一个时髦的点子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技术的精湛,形式的刺激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精神的内涵却是不能制造的,那是艺术家用真诚,智慧,修养,技艺和虔诚乃至痛苦所铸就的,而非机巧所至。相反,越是追求表面形式的刺激,越显示其精神内核的空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好的与不好的,而没有时髦或过时的,艺术品没有保质期,好的作品永远会绽放智慧与感人之光芒的,相反低劣的作品无论在聚光灯下显得多么漂亮精巧,多么时髦,却不能改变其低劣的本质。中国水彩在近些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感人、颇具震撼力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代表时代导向的金奖作品更是让我们广大艺术创作者叹为观止,津津乐道。于是就出现了水彩艺术圈内流行的“金奖效应”,效应的产生固然不是什么坏事,金奖作品必然成为榜样,就好比英雄和明星成了人人追捧的偶像,这也无可非议,但我们中国自古就有爱凑热闹、爱追星,爱东施效颦的臭毛病,水彩艺术圈也如此。张克让先生在九届美展水彩水粉画研讨会上发言稿中就明确提到了水彩画创作队伍中存在严重的竟相模仿的问题,雷同作品呈现一哄而上的趋势,表现形式、题材和表现技法等都如出一辙,缺乏独到的发现和别具匠心的艺术创作。我们不难看出,每次展览当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与上一届展览惊人相识的作品,这让评委们头痛不已,有些作者毫不吝啬的“拿来”,在经过几番折腾,洗头换面,一幅幅“新作”鲜活出炉并送入展区。或许其能暂时蒙蔽了评委的眼睛,但却蒙蔽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火眼金睛。走别人的老路、机械、简单的模仿他人,何以谈创新,何以谈发展,正视自己的创作思维和方法,遵循艺术创作的游戏规则,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作品必将取得成功。
二 创作思路狭隘、“从一而终”
水彩艺术创作需要体现独创性,反映时代精神和审美性。而我们当今许多水彩画家却忽视了这一点,走入了绘画创作的误区,闭关自守,把一种表现题材作为了创作的唯一源泉。观其作品,便知其创作过程的苦心经营,无论何种展览,何时展览,其参赛作品都是一个题材,一种表现技法,可谓是把一个题材画到死,画到透,不厌其烦的画,翻过来倒过去的画,这种执着的创作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但这种狭窄的创作思路或许还值得我们商榷,诚然,或许其中的某一张作品在展览中获了大奖,让作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出现 “克隆”作品、“流水线“作品的疯狂,伴随这种创作疯狂而来的是“题材专利”、“技法专利”,甚至是题材或技法的“代言人”。
三 脱离现实生活,缺失创作真情
现实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自由空间,离开生活搞绘画创作,表现出来的东西必然不生动、不感人,优秀的水彩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生活体验、与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的作品,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艺术创作是多元化发展的,犹如穿衣吃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在重复,但季节的变化,衣着在改变,款式在更新,色彩在更新,饭菜亦如此。绘画创作却不一样,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己给自己上了根链条,禁锢了自己,重复自己也就谈不上创新,一辈子就画一种题材甚至就采用一种表现技法,其实也就只画了一张画。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必须要真实的表露出他的创作艺术型态,以恰当的客观物象加以表现,得以体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至道德观,只有这样,作品中他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彩画作品的品质。
四 急于求成、创作过于重名利
浅谈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 篇11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追溯中国水彩艺术的起源, 它本是一门舶来画种, 起源于欧洲, 在明清时期传入我国。郎世宁在绢地上用水彩工具作画, 他将西洋绘画的明暗、透视, 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法、渲染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这是中国水彩艺术的发端。水彩艺术历经了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同时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色,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气质和中国艺术情趣的中国水彩画。
二、水彩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意义
水彩艺术自传入中国之后, 历经各个时代的沿革与发展, 本土化在无形中形成了。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的淋漓洒脱, 气韵生动, 意境空灵, 同时又受西方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 具有油画的光色、块面、明暗的长处, 富有力量感与写实性。它是中、西不同文化艺术体系相结合的新质艺术, 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中国水彩艺术。就像王维新所说:“它属于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中间地带, 既可用色块层次来表现, 又可以用笔触、墨色来表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它像浩瀚的海洋, 使水彩艺术这门外来艺术得以繁衍生息, 演化为人人喜欢的本土艺术。“凡是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只有这样, 中国水彩艺术才有生命和力量。
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曾经说过:“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 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 应一看就知道是东方的, 而且是中国的, 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 成为民族的, 中国风的。时代性, 不但思想方面有, 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 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当代中国艺术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新的文化氛围开阔了我们的艺术视野, 开拓了我们的创作思维, 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但是, 我们在挖掘水彩艺术的技术语言、表现手法, 以及题材选择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同时, 不要忘记水彩艺术的精神文化层次, 也就是必须坚持中国水彩艺术民族艺术之根, 坚持水彩艺术本土化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中国水彩艺术才能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也只有这样, 中国水彩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 中国水彩艺术不过二百余年历史, 显然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比, 它的历史要短得许多, 还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同时, 它毕竟是一门舶来艺术, 拥有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迥异的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取向。水彩艺术在中国发展,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 是异族文化发展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同时, 时代在变迁, 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 文学艺术也相应地不停向前发展。“笔墨当随时代”, 绘画应该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而水彩艺术的本土化, 即水彩艺术的中国特色当然也是如此。它不应该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水彩艺术历经了百余年的风云变迁, 经过几代画家们毕生的耕耘, 几经周折, 时至今天, 各个方面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几十年,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水彩艺术队伍在不断地壮大, 水彩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地拓宽, 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水彩艺术创作呈现了蓬勃的发展局面。大批的水彩艺术家艰辛地努力把中西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相融合,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也把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林风眠先生在融合中西绘画上创作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营养, 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的气韵, 又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浓郁的情感色彩, 使其民族画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被誉为“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同时, 还有许许多多默默耕耘的水彩画家, 他们都在自己的水彩艺术之路上默默探索着, 他们辛勤的耕耘推动了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不断地向前发展, 呈现越来越兴盛的发展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绘画艺术源远流长, 这些都为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相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也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水彩艺术本土化进程的概括描述, 阐述了水彩艺术本土化的意义, 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的探索也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关键词:水彩艺术,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跃.水彩画语言的诗化性[J].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4.
[2]何志生.谈水彩画的民族语境.中国水彩[J].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