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故障成因(精选10篇)
常见故障成因 篇1
病床是医院里不可或缺的医疗护理设备和器具。我院有病床近1000张, 其中普通病床约占12%, 手摇式病床占71.3%, 防褥床垫占15.6%, 电动病床占3%不到。在有统计的一年半时间里, 这些病床的维修工作有254台次, 其零部件损坏或缺失的有171台次, 轮子刹不住车的21台次, 无法摇起故障38台次, 漏气故障52台次。
1故障的现象和形成原因
(1) 零部件损坏或缺失。
床档、床头、摇把等是病床最容易损坏和丢失的零配件, 它们的损坏原因之一是螺栓 (丝) 松动或丢失;原因之二是使用过程中不注意爱护;原因之三是设计加工或装配有不合理的地方。
(2) 轮子刹不住车。
可移动病床的轮子刹不住车的原因大都是螺丝丢失和磨损引起的。
(3) 漏气故障。
防褥床垫对病人的护理起到辅助作用。它的损坏, 第一是由于使用过程中受到尖锐物质的挤压或牵拉引起的, 第二是由于气路不畅或配件老化引起的。
(4) 无法摇起。
手摇式病床和电动病床的摇起机构是一个手摇的或电控的机械装置, 频繁使用或使用不当易造成无法摇起的故障。
2如何减少故障的发生
(1) 纵观这些故障的形成, 其中70%以上的故障是螺栓 (丝) 的紧固不合理形成的。那么, 应该怎样紧固螺栓 (丝) 呢?现在分析一下。
正确的螺栓紧固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图1中, 不同形式的螺栓 (丝) 的选用是否合理是螺栓 (丝) 是否丢失的关键。选用什么样的螺栓 (丝) 来做紧固件呢?因为病床的一般是钢铁与硬塑料装配而成的, 所以在选用螺丝时, 一定要选用合适的规格大小、材质和强度的螺栓 (丝)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碳钢、不锈钢和铜三种材料的螺栓 (丝) 。病床上使用的螺栓主要是低碳钢、中碳钢和不锈钢的螺栓 (丝) 。低碳钢材料的主要用于4.8级螺栓及4级螺母、小螺丝等无硬度要求的产品上;中碳钢材料的主要用于8.8级螺栓及8.8级内六角产品;不锈钢材料又可分为奥氏体的和马氏体的, 奥氏体的耐热性能好, 耐腐蚀性好, 可焊性好。马氏体的耐腐蚀性较差, 强度高, 耐磨性好。另外, 还要注意螺栓 (丝) 的牙型要与连接件相匹配。有些零部件的装配最好同时加上弹簧垫圈和平垫片。
(2) 对于漏气这一现象来说, 它是防褥疮床垫的常见故障, 这一故障的形成往往是使用不正确造成的。简单介绍一下防褥疮垫的知识:防褥疮垫是中风病人和高位截瘫病人的必备用品, 它的作用是保持皮肤干爽, 阻止脓细菌繁衍。它的结构组成主要分为床垫和电控气泵两部分。在使用中, 特别要注意床垫的保护:第一, 避免与尖锐物质接触, 防止划破;第二, 床垫上可以铺床单、毛巾被或薄褥子, 但绝对禁止铺毛毯;第三, 床垫铺好后要将四角固定, 避免导气管弯折, 保持气路畅通;第四, 定期用软毛刷蘸洗衣粉或肥皂水清洗, 或用消毒水喷洒消毒, 让它自然阴干, 忌暴晒、烘烤;第五, 保持室内相对温度不大于80%, 无阳光直射, 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第六, 气泵与导气管连接时直接插入, 不要用力扭转出气孔。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分析 篇2
关键词:幼儿 行为问题 家庭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家庭关系的好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在研究幼儿行为问题成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防止幼儿行为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一、幼儿行为问题概述
幼儿行为问题是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异常行为表现,是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段、社会道德所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不仅包括遗尿、挑食、夜惊、抽动、多动等一般行为问题,还包括暴力行为、违纪行为等品行障碍。这些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人后社会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幼儿行为问题通常指幼儿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说谎行为、吮吸手指、害羞多动等。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对幼儿的形象以及日后的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种:
1、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指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意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遇到陌生人或进入陌生的环境就会胆怯、退缩甚至哭闹。当送这类幼儿上幼儿园时,这种行为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会拒绝入园,或者明显地表现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总处于被动地位而缺乏积极主动性。
2、不良习惯:不良习惯经常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用手抓饭吃、睡觉不脱衣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方便、咬衣襟、有的则表现为经常摆弄生殖器等,这些习惯在幼儿身上将会持续往复的出现。
3、过度焦虑:有过度焦虑行为问题的幼儿常表现为对外界事物反应较为敏感,对生人或环境表现出胆怯或惶恐不安。这类幼儿常给人感觉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较为内向,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将要面对的事。
4、攻击或辱骂行为:这类行为的幼儿常表现为对同伴习惯性攻击或辱骂,脾气暴躁、发作时异常激动,还会用力掷东西、哭骂、动手打人或其他发泄愤怒的过火行为。
5、撒谎行为:有撒谎行为的幼儿常表现为把某些事物偏离事实而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表达出来,谋求表现自我或有习惯性戏弄别人的嗜好。其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达到某种动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从而得到某种安慰。
6、多动症:“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其主要行为特征是:活动多而杂乱,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易控制、行为冲动不考虑后果;运动时协调性差,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特殊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好顶嘴、霸道、纪律性差等)。
7、违纪行为:违纪行为是指幼儿习惯性的或无意识的违反规章制度,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侵犯他人的行为,过度亲昵行为,盲目反权威行为,冲突纷争行为等。
二、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家长素养等方面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人口的组成,家庭结构的健全性、完整性、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社会,离婚率急剧增长,单亲家庭很普遍,幼儿如果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完整或有变动的家庭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甚至被忽视,缺少欢乐和睦的家庭气氛,接触的语言简单、贫乏,甚至是粗俗的语言,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容易使幼儿产生孤独、不合群、暴躁等行为问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气氛融洽,孩子安全感强,有利于心理发展;反之家庭矛盾性大则易致孩子产生焦虑、紧张、自卑、消极等不良影响。经过人们不断的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好,则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低;而家庭的矛盾性高,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也高。再者家庭成员之间常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譬如夫妻常常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会对儿童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增加儿童各种行为问题发生率,尤其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抑郁症状。总之,家庭气氛的好坏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三)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宽松型、严格型和说服型。经研究发现,前两种方式均不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正常发育。据了解,少年犯罪者的父母经常使用嘲笑和体罚即严格型的教养方式。身体遭虐待的儿童在与同龄人玩耍中,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攻击、打架、卑劣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且在学校有更多的违纪现象、破坏性行为。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也会使孩子脾气暴躁、对人粗野无礼或羞怯、说谎等。反之,若对幼儿过分溺爱,百依百顺,任其所为,放纵不羁也会使其形成自我中心,蛮横不逊,喜怒不定,骄、娇、自私等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也是影响幼儿行为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家长素养
父母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决定了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构成了对儿童抚养的基础。许多研究都证实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低。因为父母的文化素养越高,就会越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同时在幼儿的学习上也能较好地给予指导。从心理素养方面说,父母的心理障碍常会投射到孩子心灵上,造成孩子的行为问题。幼儿在心理或生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其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
三、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一)提升家长自身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心理、文化、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才能使孩子适应国际化、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第一,未育的父母可参加育前培训,学习如何科学育儿,已育的父母可以参加育儿学校,学习科学育儿经验;第二,不能无条件的满足幼儿,对幼儿的期望要合理,不能给幼儿施加过大压力或养成幼儿任性、霸道的习惯;第三,不能盲目的教育幼儿,要依据科学理论对幼儿实施教育,防止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第四,家庭与家庭之间可以组织“家庭互动会”彼此评价对方的育儿方法,以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第五,家庭可以多让幼儿独立参加旅游活动、社团活动等。
(二)加强家园合作
解决幼儿行为问题必须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使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预防、纠正和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和谐伙伴关系,经常保持双向沟通,使托幼机构和家庭的教育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首先,家长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督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有效地把幼儿在家里出现的行为问题反馈给老师,积极采取措施,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地教育;其次,在幼儿园里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育活动,如:家教园地、家教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家园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的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再次,组织家长会,围绕如何纠正和预防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请家长观看幼儿行为规范方面的录象,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全礼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高月梅 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3]李生兰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第一版。
[4](英)谢弗(Shaffer.H.R)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常见故障成因 篇3
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 开采产量的增加, 煤矿开采对皮带运输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条龙式的煤矿输送方式已屡见不鲜。然而, 在煤矿开采日常生产中, 皮带运输机长时间处于多尘、高温的工作环境, 再加上皮带运输机的负荷很大, 导致皮带运输机故障频发, 不但影响了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 而且还严重威胁着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 研究煤矿生产中皮带机常见故障以及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1 皮带运输机概述
皮带运输机 (图1) 是工业生产中用来运输生产原料、产品等物料的运输设备。图1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典型的煤矿皮带运输机。通常来说, 皮带式运输机主要结构包括皮带、托辊、机架、电机、制动装置、清扫保护装置等。其中皮带是运输煤炭的主要构件, 同时皮带还起到牵引滚筒转动的作用;机架与托辊是支撑皮带的结构, 保证了皮带的平稳正常运行;电机与联轴器、减速器一起构成了运输机的驱动装置, 其作用是为运输机工作提供动力;制动装置的作用是保证运输机的正常制动停机以及在出现事故等非正常情况下进行紧急制动停机, 以保证生产安全;清洁保护装置是对皮带进行清扫, 以减少皮带磨损以及因杂质而造成的停机事故, 保护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运输机打滑、皮带跑偏、撕裂等问题的出现。
皮带式运输机的具体工作原理是:驱动装置带动滚筒转动, 然后依靠滚筒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带动皮带转动, 从而将皮带上的煤炭运送到指定位置, 完成煤炭的运输工作。煤炭开采生产中, 皮带运输机长时间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并且还要承载较大的负荷, 因此皮带运输机在工作时经常出现各种故障。
2 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分析
1) 滚筒损坏。滚筒是带式运输机的重要构件, 运输机皮带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滚筒的带动, 因此滚筒损坏会直接造成煤矿开采停产, 给煤矿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常见的滚筒损坏故障有:滚筒两侧的盖子开裂损坏、滚筒表面焊接口开裂、滚筒表面的硫化包胶失效脱落。
造成滚筒损坏的原因有多种, 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分为质量问题, 例如, 滚筒轴承质量不好或者轴承密封损坏导致滚筒两侧端盖开裂;设计问题, 例如端盖强度不够导致滚筒端盖开裂或者滚筒整体生产设计工艺存在问题导致滚筒表面焊口开裂;使用问题, 例如未及时向滚筒内加注润滑油或者加注了的润滑油不合适而导致端盖开裂。
2) 托辊损坏。托辊损坏也是带式运输常见的故障之一。由于托辊对皮带起着支撑作用, 因此一旦托辊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皮带撕裂或者断裂, 从而造成煤矿停产, 影响煤矿的经济效益。造成托辊损坏的原因比较简单, 大多是因为托辊质量不合格。
3) 皮带跑偏。皮带跑偏虽然不是十分严重的故障, 但是频繁出现皮带跑偏会影响煤矿生产的连续性, 因此皮带跑偏是带式运输机技术改进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的问题故障。造成皮带跑偏故障的原因有多种, 具体有:皮带安装位置不精确, 安装接口与皮带中心线不完全垂直;皮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从而导致皮带受到压力产生变形, 出现跑偏;运送机工作距离过长, 煤矿巷道的地形起伏造成皮带跑偏;清洁装置失效或者清洁效果好导致煤渣等杂质附着在滚筒表面, 此时长时间工作容易造成皮带跑偏。
4) 运输机出现异常噪音。皮带运输机在运行过程中, 各构件难免会出现噪音, 噪音异常不但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而且还表示皮带机某构件出现故障。例如皮带机滚筒处出现噪音, 尤其是滚筒轴承座处出现“咯咯”声, 这说明滚筒轴承磨损严重, 需要进行更换;托辊在正常运行时出现异常噪音, 造成托辊噪音的原因主要包括托辊钢管厚度不均和托辊轴承中心与外圆中心不一致;联轴器出现噪音, 造成联轴器噪音的原因主要是电动机轴心与减速机轴心不一致。
5) 运输机撒料故障。运输机撒料问题虽然不会影响运输机的正常工作, 但是长时间撒料会造成煤炭大量浪费, 影响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 造成运输机撒料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导料槽裙板发生损坏, 当皮带运输机长时间负载过大时, 其倒料槽的橡胶裙板会发生损坏, 从而导致物料撒出;由于皮带凹段曲率半径变小而造成的撒料问题, 当皮带处于悬空状态时, 皮带成槽角度会变小, 从而导致物料撒出;皮带发生严重跑偏, 两侧边缘高度不一致, 从而造成物料撒出。
3 企业应该采取的预防处理措施
企业对皮带运输故障的防范应该以日常预防为主, 因此文章从预防与问题处理两个角度入手, 对具体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3.1 企业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
1) 对皮带运输机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企业在分析皮带机运行常见故障的基础上, 可以对运输机进行一定的改造, 从而提高运输机工作性能, 减少故障发生几率。
(1) 启动控制装置的改造。皮带机传统的启动控制系统容易出现元件老化等问题, 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 并且启动时对皮带以及滚筒造成的冲击很大, 增加了滚筒以及皮带故障的发生几率。对此, 企业可以在原有启动控制系统中增加PLC程序控制器, 并且采用先进的电机、变压器、变频器等设备。改造后的启动控制装置可以降低启动对滚筒以及皮带的冲击, 降低故障发生几率。
(2) 托辊的技术改造。预防托辊故障问题的措施除了采用高质量的托辊外, 还要可以对托辊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目前常用的改造方法是将单槽型托辊轴头改成双槽型轴头, 并且在安装时使托辊中心线与皮带水平线保持30 cm的间距。这种改造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皮带运输机对托辊的磨损, 降低托辊故障的发生。
2) 加强对皮带运输机的日常维护管理。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输机维护管理工作岗位, 指派具有专业机械维护技能的人员对皮带机进行日常维护。同时, 定期对皮带运输机进行检查, 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构件, 找出可能造成故障的隐患并解决, 从而减少故障的发生, 确保运输机运行的持续稳定。
3.2 故障发生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
针对因不同原因而造成的不同故障, 企业需要“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及时排除故障, 确保煤炭开采生产的持续进行。
1) 滚筒损坏故障。首先企业要选择高质量的滚筒, 同时要准备一定的后备滚筒。故障发生时, 企业需要仔细分析造成故障的具体原因, 采取更换滚筒轴承、减轻滚通过负荷等处理措施。
2) 皮带跑偏事故。事故发生后, 调整皮带位置, 使落煤点处在皮带中心线上。另外, 事故发生后企业还要清理滚筒上附着的煤泥, 避免皮带被割伤。
4 结语
皮带运输机是煤矿开采作业中重要的机械设备, 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导致煤炭开采停产,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探讨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成因以及防范措施十分必要。对此, 煤炭企业需要了解皮带运输机详细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准确把握运输机故障成因,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处理措施, 以减少因运输机故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马永永.刍议煤矿企业皮带运输机故障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1) .
[2]王选泽.皮带运输机在煤矿使用中的故障及处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20) .
常见故障成因 篇4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坍塌;沉降变形;滑坡;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66-01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随之增多,如何保证公路质量、确保其使用寿命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路基是公路的基础部分,常见的质量病害有坍塌、滑坡、沉降变形、崩塌、泛浆冒泥等,一旦发生此类问题,就会造成公路无法使用,影响车辆、行人的正常出行,为交通带来不便。为此,应当加大对公路路基病害及其成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为出行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
1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及其成因
1.1 坍 塌
路基边坡的坍塌是公路路基常见问题,主要是由于开挖路堑边破较陡或边坡堆积物在其自重作用下,沿路基边坡而发生的一种坍塌现象,在高级公路和山区公路中比较常见。
一般而言,路基坍塌发生时的速度较快,过程中伴随着土石流动、位置变动等现象,结束时坍塌体基本稳定,且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在发生坍塌事故前,路基边坡顶部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纹,破坏边坡原有的稳固性,造成变形,坡面不稳,进而引发坍塌问题。
1.2 沉降变形
在高填方、深填方、半填半挖路基施工完成后,随着投入运行,在长时间的荷载反复作用下会出现沉降变形问题,特别是填挖方的接触部位。具体的看,路基沉降变形主要表现为路堤沉陷和地基沉陷两种现象。一旦路基出现沉降变形,路面就会出现局部沉陷或不均匀沉陷等情况,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路基之所以会出现沉降变形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路基承载力不足是最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防治路基沉降变形问题,就要严加路基设计与施工。
1.3 滑 坡
滑坡是一种在地质构造、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使岩层在自重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是公路路基常见的一种病害,经常发生在公路路基内侧的边坡上,威胁着路基的稳固性。
从滑坡产生的机理可以看出,边坡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既有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岩土性质等方面的内在原因,也有人为、地质灾害等外在因素的促进作用。可见,公路路基滑坡是内外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4 崩 塌
公路路基崩塌主要发生在雨季或暴雨过后,由于水渗入到路基中去,岩石会出现软化现象,动水压力作用也会有所增加,造成内摩擦力减少,岩体强度下降,极容易引发路基崩塌事故。从过去的路基崩塌现象看,此类病害经常发生在边坡较陡的路基工程上。比如,路基边坡坡度大于45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后,坚硬岩层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为路基崩塌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此外,一些高填方的路基工程,由于路基结构稳定性不是很好,在雨水的侵蚀下也会出现崩塌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水是造成公路路基出现崩塌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防治路基崩塌问题,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防水工程。
1.5 泛浆冒泥
泛浆冒泥也是一种常见的公路路基病害,不仅影响公路路面的美观性,也会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公路路基出现泛浆冒泥问题,主要是路基本体变形、基床排水不好等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公路路基在车辆等反复荷载下会出现沉降变形,产生下沉外挤问题,破坏路基原有的稳固性;另一方面,路基遇水侵蚀后,自身的承载力会严重下降,在车辆反复荷载下极容易出现泛浆冒泥问题。所以,对路基泛浆冒泥病害的防治,应从提高路基承载力和排水工程建设两个方面着手。
2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坍塌、滑坡、沉降变形、崩塌、泛浆冒泥是公路路基常见的质量病害,影响着公路质量与使用寿命。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质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公路路基工程设计,严格落实路基施工各项工艺,使施工操作落实到位。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治理原则,注重对常见质量病害的预防,尽可能的降低这些质量病害发生的几率。下面针对以上病害,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2.1 坍塌的防治
根据公路路基坍塌产生机理,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编制防治方法。因此,要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工作,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岩性等,从而科学设计公路路基施工方案,提高公路路基施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坍塌防治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边坡上铺砌块石,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第二,在边坡上种植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提高边坡稳固性;第三,截断地下水流,最大程度的减少地下水对路基岩石稳固性的破坏性影响。
2.2 沉降变形的防治
鉴于路基承载力不足是造成路基沉降变形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路基承载力,应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着手。在路基工程设计前,严格地质勘察,全面了解地质施工条件,特别是遇到软土层,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如换填、加固等,改善软土层工程条件,使之满足公路公路承载力需求。在施工方面,严格落实混凝土搅拌、铺设、振捣等工艺,确保路基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比如,增加粘粒含量,采用振动碾压法,改善土层压实性能,并获得较好的干密度,有助于降低路基土的压缩性,提高路基土承载力。
2.3 滑坡的防治
公路路基滑坡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要想有效的防治滑坡问题,通过加固技术提高路基边坡的稳固性。路基边坡防护加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工程防护加固,二是植物防护加固。在工程防护加固上,方法有锚杆防护、护面墙防护、抗滑桩防护、挡土墙防护、复合锚杆桩防护等,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起到防护加固的效果,维护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在植物防护加固上,主要是种植植物或树木,通过植被、树木的根系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减缓边坡水流速度,有助于降低滑坡事故的发生率。
2.4 崩塌的防治
在公路路基崩塌防治上,常用的方法有支挡加固、拦截、护坡、遮拦、护墙、改线绕避等,这些措施在公路施工中广泛应用。每一种防护措施的适用条件不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坡度比较缓的情况,可以修建护墙,不适合采用其他形式的防护措施。此外,考虑到雨季或暴雨过后,是公路路基崩塌的高发期,在公路施工中应设计好排水工程,及时排水,避免过多雨水渗入公路路基中去,降低岩石的稳定性。
2.5 泛浆冒泥的防治
对于公路路基泛浆冒泥的问题,一方面修剪排水工程,如盲沟,及时排除地下水;另一方面通过换填等方法提高基床表层的强度,使基床承载力满足设计。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公路使用期间的维护工作,定期巡视公路路基情况,及时发现裂缝等问题,尽早的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形成严重的泛浆冒泥问题。
3 结 语
综上所述,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病害影响着公路整体质量。所以,必须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公路路基的坍塌、沉降变形、滑坡、崩塌、泛浆冒泥等常见质量病害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同时规范工程设计与施工,严格落實质量验收工作,以确保公路路基质量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满足人们出行的交通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冰颖.加强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运用 提升路基病害的防御能力[J]黑龙江科学,2013,(12).
[2] 刘菲,胡坤鹏.山区公路路基病害与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常见故障成因 篇5
液压传动是以液压油作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传递、转换和控制的传动。在一个液压系统中, 液压油除了作为工作介质外, 还同时起着润滑、防锈、防腐蚀和冲洗、冷却等功能, 其性能的稳定与否, 对整个液压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是液压油质量问题。在现场, 60%~80%的液压系统的故障均与液压油质量下降有关, 而致使液压油质量下降主要是污染和过热2个因素。如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保养措施, 就能保证液压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况。
一、故障成因
1、液压油的污染
液压油的污染包括:固体异物混入、水分混入和空气混入。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 使液压油性能逐渐劣化, 液压系统出现故障, 寿命缩短。
(1) 固体异物混入 (如灰、砂、土等) 。 (1) 外部浸入:农业机械工作环境比较恶劣, 许多污染物通常从外露的往复运动元件 (活塞杆等) 、油箱的进气孔和注油孔等进入系统; (2) 内部残留:在油箱、油管或部件内仍留有微量的污物残渣; (3) 生成物污染:液压泵、液压阀等元件正常磨损所产生的金属微粒, 橡胶密封件磨损或破坏所形成的橡胶颗粒等。固体异物混入会造成零件的磨损与腐蚀, 还会擦伤胶皮管内壁、油封环和填料, 而这些零部件损伤后又会导致更多的污物进入系统中形成恶性循环。
(2) 水分混入。在清洗和雨天作业时, 水分很容易进入系统。当水分混入液压油时, 严重腐蚀金属表面, 加速液压元件的老化, 降低元件的使用性能;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变质。
(3) 空气混入。 (1) 加油时不适当地向下倾倒, 致使有气泡混入油内而带入管路中; (2) 油管接头松动或油封损坏, 空气被吸入; (3) 吸油管路被磨穿、擦破或腐蚀, 空气进入。油液中混入空气, 在传递动力时会产生急跳的痉挛现象, 使动力传递不均匀, 由此产生的压力波动和应力将使零部件损坏, 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系统损坏。
2、过热
液压系统过热可能由下述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 (1) 油箱内油液液面过低, 系统没有足够的油液带走热量, 从而引起过热; (2) 超过额定工作负载, 因而产生过热; (3) 回油背压过高, 使油温过高; (4) 液压元件 (如控制阀) 磨损未及时更换, 泄漏增加, 进而导致系统过热。
过热将使油液迅速氧化, 氧化又会释放出难溶的树脂、污泥与酸类等, 而这些物质聚积油中的粘附在阀的滑动表面, 造成零件的加速磨损和腐蚀, 甚至使零件失去原有功能。油液过热变稀, 还会使传动变迟缓。
由此可知, 液压油的污染和过热有内在的联系, 如油中混入空气和水分会产生过热;过热又会更进一步造成油的氧化, 使零件加速磨损腐蚀,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为此, 应对液压系统建立专门的预防保养制度。
二、预防保养
液压系统的预防保养关键是有效控制液压系统中污染物的侵入和生成以及防止系统过热。
(1) 严格检查液压油的状况。用简易法检验液压油的品质, 如用直观法检查外观和气味是否正常, 用PH试纸或硝酸浸蚀试验检查酸性度, 用斑点法检查油液中是否含有磨损粉尘末等。对不合要求的液压油应及时更换。
(2) 定期更换过滤器滤芯。常检查过滤器滤芯的污染情况, 如果在滤芯纸摺的根部已出现污染物, 滤芯就需要更换了。
(3) 防止管路损坏。系统中硬管不能出现压扁、弯折与破损, 软管不能出现扭结、擦伤或过度弯曲。管路布置要避免软管与软管或软管与硬管之间磨擦, 用合适的支架和管夹固定管道;同时避免急弯, 软管的弯曲半径应当等于软管外径的10倍, 硬管则应等于管道外径的2.5~3倍;更换元件、管道时应按原来的管道位置和长度更换。
(4) 防止渗漏。用肥皂沫涂在接头处检查, 有!渗漏的接头要及时处理。注意拧紧管接头时不要!用力过度。否则会使管接头损坏和密封圈变形, 反而会增加泄漏。
(5) 维修过的液压系统要清洗油路。使用前液压系统空运行, 并使之循环3、4次, 放去空气;排出第1次加入的油, 排油后, 再次清洗过滤器和滤!!!!网;然后, 以使用说明书推荐牌号的新油按规定量重新加入系统内, 再正式投入使用。
(6) 冬天注意防冻。要注意桶内勿因空气冷凝成水分而混入油中;对发动机及其他机械系统需采取防冻措施, 如加热保温、换用低黏度工作油等。
三、结束语!!
常见故障成因 篇6
一、故障成因
1. 液压油的污染
液压油的污染包括:固体异物混入、水分混入和空气混入。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液压油性能逐渐劣化,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寿命缩短。
(1)固体异物(如灰、砂、土等)混入。①外部侵入:农业机械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许多污染物通常从外露的往复运动元件(活塞杆等)、油箱的进气孔和注油孔等进入系统;②内部残留:在油箱、油管或部件内残留有微量的污物残渣;③生成物污染:液压泵、液压阀等元件正常磨损所产生的金属微粒,橡胶密封件磨损或破坏所形成的橡胶颗粒等。固体异物混入会造成零件的磨损与腐蚀,还会擦伤胶皮管内壁、油封环和填料。而这些零部件的损伤又会导致更多的污物进入系统中形成恶性循环。
(2)水分混入。在清洗和雨天作业时,水分很容易进入系统。水分混入液压油严重腐蚀金属表面,加速液压元件的老化,降低元件的使用性能,引起液压油氧化变质。
(3)空气混入。①加油时不适当地向下倾倒,致使气泡混入油内;②油管接头松动或油封损坏;③吸油管路被磨穿、擦破或腐蚀。液压油中混入空气,在传递动力时会导致压力波动,动力传递不均匀,严重时损坏整个系统。
2. 液压油过热
液压系统过热可能由下述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①油箱内液压油油面过低,系统没有足够的液压油带走热量;②超过额定工作负荷;③回油背压过高导致油温过高;④液压元件(如控制阀)磨损未及时更换,泄漏增加,引起过热。
过热将使液压油迅速氧化,氧化又会释放出难溶的树脂、污泥与酸类等。而这些物质聚积油中和粘附在阀的滑动表面,加速零件磨损和腐蚀,甚至使零件失去原有功能。液压油过热变稀,还会使传动变迟缓。
可知,液压油污染和过热有内在的联系,如油中混入空气和水分会产生过热;过热又会进一步造成油的氧化,加速零件磨损腐蚀,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为此,应对液压系统建立专门的预防保养制度。
二、预防保养
液压系统的预防保养关键是有效控制液压系统中污染物的侵入和生成以及防止系统过热。
1. 严格检查液压油的状况
用简易法检验液压油的品质,如用直观法检查外观和气味是否正常,用pH试纸检查酸性度,用斑点法检查液压油中是否含有磨损粉尘末等。对不合要求的液压油应及时更换。
2. 定期更换过滤器滤芯
常检查过滤器滤芯的污染情况。如果在滤芯纸褶的外部有污染物的薄层,液压油通过滤芯就已经很费力了;如果在滤芯纸褶的根部已出现污染物,滤芯就需要更换了。
3. 防止管路损坏
系统中硬管不能出现压扁、弯折与破损,软管不能出现扭结、擦伤或过度弯曲。管路布置要避免软管与软管或软管与硬管之间摩擦,用合适的支架和管夹固定管道;同时避免急弯,软管的弯曲半径应当等于软管外径的10倍,硬管则应等于管道外径的2.5~3倍;更换元件、管道时应按原来的管道位置和长度更换。
4. 防止渗漏
用肥皂涂抹在接头处检查,有渗漏的接头要及时处理。注意拧管接头时不要用力过度,否则会使管接头损坏和密封圈变形,反而会增加泄漏。
5. 维修过的液压系统要清洗油路
使用前液压系统空运行,并使之循环三四次,放尽空气;排出第1次加入的油,排油后,再次清洗过滤器和滤网;然后根据使用说明书推荐牌号将新油按规定量重新加入系统内,再正式投入使用。
6. 冬天注意防冻
注意油箱内勿因空气冷凝成水分而混入液压油中。对发动机及其他机械系统需采取防冻措施,如加热保温、换用低黏度工作油等。
土坝常见病害及成因浅析 篇7
1 土坝病害的根源
土坝病害的产生, 与设计、施工、管理三方面因素有关。
1.1 设计方面
设计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 设计基础资料不详。受当时地质勘测水平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地质勘探资料缺乏, 测量精度低, 甚至没有发觉危及大坝安全的坝基及库岸地质构造 (包括断层破碎带, 软弱夹层和库区滑坡等) ; (2) 防洪设计标准偏低, 不能适应新的防洪要求。我国水库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鉴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对洪水的认识不足, 加之水文资料匮乏, 相当一部分大坝抗御洪水的标准偏低; (3) 坝体结构及构造措施不合理。如反滤层、防渗体等设计不合理; (4) 主要建筑物 (如大坝、溢洪道、泄洪洞) 结构稳定、渗流、变形计算缺乏理论依据, 相当多的土坝边坡、防渗设计以经验为主; (5) 很多土坝设计中未设置变形、渗流观测设备。 (6) 有的水库因仓促上马, 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致使缺少泄洪设施、大坝渗漏严重或库区淤积严重。
1.2 施工方面
施工质量欠佳, 具体表现在:施工工艺不合理, 施工设备和器材不符合专业要求;基础处理不良, 坝基清理不彻底;土料选择不当, 级配和含水量不合要求;碾压工作面划分不当、搭接处压实度差;坝头结合不善;擅自更改设计等等。
1.3 管理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大坝安全观测设施严重缺乏、不完善, 甚至极其落后, 仅有少数大型水库设置了变形、渗流观测设备, 中小型水库基本没有监测设施, 观测手段也非常有限, 致使大坝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征兆得不到及时的发现, 不安全因素逐渐发展甚至导致恶果;运行管理、维修养护、除险加固以及更新改造经费缺乏, 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日趋严重, 工程运行中险象环生, 多年带病运行, 防洪压力越来越大;水库安全管理、行业管理法律及制度不完善, 执法监管机构不健全、执法乏力, 管理人员技术业务素质低, 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质量检查、工程监理工作不到位, 影响大坝的建设质量, 诱发各种病害。
2 土坝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土坝常见的病害有滑坡、沉陷、裂缝、排水失效、漫溢、渗漏、管涌等等。
2.1 滑坡
国内外土石坝的失事, 约有1/4是由滑坡造成的。土坝滑坡, 有些是突然发生的, 有的则先由裂缝开始, 如能及时注意, 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则损害往往可以减轻, 否则, 一旦形成滑坡, 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果在水库高水位时滑坡, 还会发生严重的垮坝事故。因此, 必须严加注意。造成滑坡的原因有:
2.1.1 剪切性滑坡
坝坡过陡, 坝体土料的抗剪强度太低;建筑物施工速度过快, 筑坝材料压实不充分, 排水不畅;或库水位急剧变化 (如持续的特大暴雨使水位剧涨, 发电使水位骤降) , 孔隙水压力过大, 抗剪强度不够等都可能引起滑坡。如美国的里曼 (Lyman) 坝, 坝身全部用粘土筑成, 坝坡采用1:2 (显然太陡了!) , 并且在拦住河水的情况下升高, 没有一个充分沉陷的机会, 也没有能将土内过多的水排除。土料处在十分饱和的情况下, 经受不住水的压力, 因而发生了溃决。
2.1.2 液化性滑坡
坝身或坝基中级配均匀, 密实度较小的中粗砂或细砂在饱和状态下, 若受到强烈的振动, 砂粒就会处于悬浮状态而失去抗滑能力。如印度的坦卡—阿沙地土坝就是由于地基岩石 (粘土质—泥灰质沉积岩) 遇水软化和溶滤而变成了半流体, 使坝体下游部分失去了稳定状态, 发生向下游的滑动。
2.1.3 塑流性滑坡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高塑性粘土填筑的坝体, 若排水不良, 常会因土的蠕动作用或塑性流动而滑坡。如美国的瓦戈 (Waco) 坝、马歇尔溪 (Marshall Creek) 坝就因软弱地基内土的塑性流动而破坏。
2.2 渗漏
2.2.1 坝体渗漏
坝体土料级配、含水量不合要求, 如采用砂砾质土料;层与层之间接合密实度不足, 导致散浸。
2.2.2 坝基及绕坝渗漏
坝基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如岩石破碎及松动, 覆盖层透水性大等, 又未做防渗处理或措施不当;岸坡有岩溶或岩石裂缝, 造成坝体与坝肩岸坡的接合处渗径不足、密实度太低;土坝与泄水结构物的连接面上没有设置适当的截水设备, 因而引起水流沿混凝土表面渗漏。如美国拉佛鲁达 (Lafroute) 土坝的破坏一方面是由于可压缩地基上的土坝坝身和刚度较大的边墩有不均匀沉陷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裂缝, 构成了水流的通道;另一方面是由于深透水地基中的板桩围垣未深达不透水层, 未切断砾石和砂石夹层中的渗流路径。
2.2.3 涵管断裂或漏水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涵管接头不好, 未设截水环或涵管周围的填土压实不充分而引起沿管壁的集中渗水。如美国的马溪 (Horse Creek) 土坝, 即由于坝体和地基的透水性大, 涵管附近的填土压得不密实, 从而形成了沿水道的渗漏; (2) 涵管纵向不均匀沉降引起横向裂缝。如美国的帝国 (Empire) 水库就是由于泄水管道沉陷后开裂而漏水; (3) 设计标准低, 管道强度不够而压坏。如美国的太布耳石窟 (Table Rock Cove) 坝就是由于水管破裂而引发破坏。
2.2.4 穴居动物通道
如白蚁、鼠、獾等产生的连通洞穴, 会引起管涌, 危及大坝安全。
2.3 坝体变形
因地震或坝体及地基的不均匀沉陷等而引起坝体变形, 如位移、沉降等, 变形过大便出现裂缝、塌陷。其中裂缝出现频繁。主要原因:坝址地形起伏较大, 坝身填土高差悬殊;坝基承载力不足;两岸边坡过陡, 或坝体分段填筑接头太陡, 土料碾压不均匀, 或坝基有局部地质缺陷, 引起坝体的不均匀沉陷;生物的影响;地震及其他强烈振动;干缩或冻胀等等。
2.4 护坡破坏
波浪的冲击导致上游护坡受到冲刷和淘蚀而损坏。主要原因有:护坡材料厚度不足, 垫层设计不合理, 碾压不密实, 混凝土和浆砌石护坡厚度太薄, 板缝太宽, 止水失效。
2.5 排水不畅
反滤层失效, 坝坡土堵塞孔隙, 造成渗流出逸点比设计高, 范围大;或下游坝坡及其与岸坡接触处没有设置排水沟或排水堵塞等。如山东省田村水库的均质坝, 由于坝坡填土的粘性大, 背水坡排水沟淤塞, 且坝肩排水不畅;在遭遇特大暴雨时土壤含水量很快达到饱和, 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急剧降低, 致使坝顶出现严重裂缝。
2.6 洪水漫溢
主要是因为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大风浪袭击坝顶和坝坡, 发生涌浪, 而大坝的安全超高不够;或坝体的意外的沉陷等。
2.7 其他因素
如库区两侧山体滑坡会引起涌浪翻坝、溢洪道受阻;土坝下游大面积开挖土方使坝体及坝基滑动而失稳;防浪墙与心墙或斜墙相接处的止水失效而渗水等等。如1993年8月青海省沟后坝的失事就是由防浪墙底的止水失效引发的。
从许多实例来看, 上述引发破坏的原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而且常常经过漫长的过渡期。比如, 渗漏引起管涌, 管涌引起沉陷或使建筑物及其结构产生水平位移, 沉陷进一步发展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 水在裂缝和孔隙中运动, 使管涌增大, 渗漏增加, 随之发生裂缝、滑坡、坍塌。
3 几点建议
为保证土坝的正常运行, 真正发挥兴利除害, 造福人民的作用, 在土坝的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精心合理设计
泄洪建筑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泄洪能力;具有足够的断面维持坝坡的稳定;竣工时的坝顶高程要预留出足够的坝体沉降量及地震附加沉降量;设置良好的防渗和排水设施以控制渗流。
3.2 提高施工质量
坝身埋管必须放置在坚固的基础上, 周围填土要碾压密实, 并且要做好截水环;土坝与混凝土结构物 (如溢洪道、厂房、闸墩) 的连接部分, 必须设置足够的导流墙, 以防止发生管涌。在接触面上, 土料应仔细地压实;混凝土墙必须有一倾斜坡度, 以防止土料收缩后可能和混凝土面脱开。
3.3 遵守运行规程
要控制水库水位的降落速度, 防止水位骤降给土坝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坝心墙、铺盖等防渗体, 要严禁钻孔取样, 以免降低防渗效果;坝身或下游附近不得任意挖土, 打井等, 以免影响坝身安全;上游设有水平铺盖的土坝, 水库不宜放空, 以免铺盖干裂或冻裂。
3.4 加强保护及养护
保护坝坡防止雨淋沟、冰推和风浪等的破坏;坝面及岸坡的排水设施要保持完好;及时填塞洞穴, 修补坍塌部位。保持建筑物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及时消除隐患, 延长工程寿命。
3.5 坝内要安装监测设备
定期观测, 对沉陷、变形、地下水位、渗漏与排水量、浸润线等等监测资料要做详细记录。
3.6 定期进行大坝的安全检查, 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
注意观察坝体有无裂缝, 裂缝的发生、发展是否异常;背水坡、水位降落期的迎水坡及两岸接头和坝脚等部位有无管涌、流土等现象;坝体有无滑坡征兆;坝体内的浸润线位置有无明显的变化等等。
土坝的损坏, 常常是从小到大, 从轻到重,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 一定要从日常抓起, 养护与修理并重, 认真保护土坝。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坝常见的病害, 对其机理进行分析, 并提出今后在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土坝,病害,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沅, 邓平.深圳市土坝病害成因分析[J].中国水利, 2000, (11) :44
[2]吴中如.老坝病变和机理探讨[J].中国水利, 2000, (9) :55-57
[3]丁留谦.堤防除险加固技术进展[J].中国水利, 2000, (2) :26-27
[4][英]C.霍斯金.英国水库的安全检查[J].水利水电快报, 2000, (13) :10-13
[5]祁庆和.水工建筑物 (第3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6]周春霞, 刘茂祥, 曲波.黑龙江垦区小型水库土坝病害成因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 14 (1) :43-44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 篇8
1 沥青路面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龟裂三种。纵向裂缝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旧路基拓宽地段, 新老路基结合部的不均匀沉降, 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 多形成于新老路基结合部的上面或道路中间处, 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的情况下, 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横向裂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 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力发生变化, 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 应力松弛性能降低。这种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 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老化, 沥青面层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 使路面产生横向开裂。
龟裂现象是指沥青路面上形成的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 形如鳄鱼皮状, 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龟裂是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的结果, 其初始形态是在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裂。而后, 在平行的纵裂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 形成裂缝网。龟裂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 路面材料配合比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 致使水分渗入下层, 使基层表面被泡软, 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 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 产生龟裂。另外, 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 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龟裂的重要原因。
2 泛油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 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 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 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沥青用量过大、油石比掌握不准确是泛油产生的主要原因。新建沥青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 特别在连续多天高温后, 以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 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 易导致沥青路面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 造成路面泛油。产生泛油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当。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 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 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细料含量过少, 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 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 也易出现泛油。
(2)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粘层油用量不当, 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 摊铺时混合料产生离析, 局部细料过分集中, 都会产生局部泛油。
(3) 水破坏。雨水渗入使下层沥青与石料剥离, 在水作用下沥青膜剥落, 沥青上泛引起表层泛油。
3 松散
松散是由于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使集料颗粒脱落, 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是导致路面松散的主要原因:
(1) 对原材料检验不严。集料中含泥量或粉尘超标, 使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 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 而不是粘结在集料颗粒上, 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 并使集料颗粒脱落, 造成路面局部松散。
(2) 现场施工产生离析现象。路面离析处缺少大部分细集料, 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 但只有在少数接触点沥青膜与集料粘结。随时间增长, 沥青会老化, 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减弱, 孔隙中的水冻结会破坏粘结力, 或足够大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3) 沥青面层密实度不足。混合料密实度不够导致粘聚力降低, 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4)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 降低与矿料的黏附性;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 造成混合料内部孔隙率过大而产生路面松散。
4 坑槽
路面上出现的坑槽, 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坑槽指沥青路面由于面层集料局部脱落或者基层和面层的集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路面洞穴。沥青路面本身孔隙率大或压实度不足或过分离析是路面产生坑槽的原因。坑槽的形成可归结为水损害和油损害两个主要方面:1) 水损害形成坑槽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最常见的现象之一。2) 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 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 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5 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 它是目前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
形成水破坏的原因除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空隙率过大之外, 还与沥青和碎石间的粘结性能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重载车比重及公路沿线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我国南方潮湿地区, 沥青路面的水破坏数量及速度比北方干旱地区严重的多。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道路开始采用改性沥青或加抗剥落剂的SMA路面, 虽然产生水破坏的数量和速度明显改观, 但只要水能够渗入并滞留的地方还是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水破坏。
6 结语
总之, 城市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 无论设计方面、现场施工方面、后期养护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鉴于目前城市沥青路面病害的特点, 在优化设计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 规范施工, 尽量在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 延长使用寿命, 提高投资效益。
摘要:对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常见故障成因 篇9
关键词:概念;初中化学;概念转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6-01
一、“前概念”的定义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说明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包括“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精髓和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更复杂化学知识的基石。科学掌握化学基本概念,也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之前已在生活中积累了朴素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就是学习化学科学的“前概念”。“前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由于感官直觉的限制以及社会生活舆论的误导,部分“前概念”是不准确甚至与实际完全相反的。
二、常见初中学生化学“前概念”及其成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他学者的调查和总结,学生形成“前概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日常生活经验先入为主;第二,对化学科学语言在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错误的理解;第三,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造成负面影响,即知识的负迁移;第四,对已习得概念的不正确认知造成对后续知识学习的误导。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的主要的“前概念”及其具体成因可归纳如下。
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学生容易受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的概念影响,对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做出错误判断。例如,学生在回答冰雪融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时,根据生活常识,认为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判定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物质”前概念先入为主造成的。
在辨别纯净物与混合物时,初中学生会受到物质的颜色、状态及所处的环境等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如将“洁白的雪花”和“澄清的石灰水”等误以为是纯净物,而常把“冰水混合物”当成混合物。这也是生活经验的先入为主造成的。
在化学式的解读上,初中学生容易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对化学式进行表观上的错误解读。以CO2为例,有些学生在看到这个分子式后,误以为CO2中含有O2。可见,学生习惯用把化合物看成是具体的宏观物质的简单组合的“前概念”。
由于生活经验的束缚,部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运动一知半解,不能用化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例如用“饭菜的味道飘到鼻孔里”来解释为什么能闻到厨房炒菜的味道。对于化学反应的描述,则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不能用粒子的微观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的本质。这种“前概念”的产生可能是来源于学生观察化学实验时只注重了表面现象,对反应现象的记忆强于对反应本质的分析。
在溶液的基本概念的认识上。初中学生最容易在两个问题上犯错。第一,认为溶液的浓度与溶液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例如认为颜色深的溶液比颜色浅的溶液浓度高,或者被溶液的温度,饱不饱和等状态误导。这些都是受从生活经验衍生出的“前概念”所影响。第二,弄不清溶液的浓度和溶质的溶解度两个概念的区别。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主要是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初中学生在关于置换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受到教材中课堂演示实验的影响,容易根据是否有金属参加去判断其是否是置换反应。这是由教材中的举例选择性偏差使学生归纳出错误的“前概念”所致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上。
认为二氧化碳有毒也是初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受“前概念”误导而产生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受CO具有毒性的这一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生活经验衍生的不准确概念的影响。例如新闻会报道,某个人在进入长期封闭地窖或深井等后,窒息死亡。这实际上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高,它在这些地方集聚,氧气慢慢被排走,浓度下降,人进入这些地方后,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导致窒息。学生听闻这种事例后,就往往把窒息死亡跟二氧化碳有毒直接画等号了。二氧化碳之所以会造成人窒息,实际上是其密度较高间接造成的,其本身并不具有毒性。
三、基于“前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前概念”,应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前概念进行高效、高质的转化。第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实现概念的转变。根据学生“前概念”的错误性,提出新问题,引发这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重视科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整体而又相互区别的化学科学概念体系。新知识进入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新知识对已有知识体系的修正过程。这个过程在个体原有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个体内部概念框架和知识系统重组和建构。
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确定后,还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概念的教学。对学生“前概念”的摸底是前提。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地提问,问卷调查等实现,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获得。通过对学生“前概念”产生原因的剖析可知,学生普遍存在被宏观表象迷惑,微观想象力能力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2]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43-45.
[3]赖小琴.物理前概念及纠正错误前概念的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3):89-93.
[4]刘力宇,何广平.初三学生化学前概念的形成对初三化学重点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J].化学教育,2005,26(11):33-35.
[5]张莉.前概念对初中化学学习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31-34.
柴油机故障的成因特点 篇10
柴油机是压燃式发动机。因此, 要保证它的正常工作, 就必须使它具有充分的压燃条件。否则, 柴油机的启动就会感到困难。例如, 压缩终了气缸压力达不到2940kPa以上, 喷油器的喷油量或压力不足、喷油时间失准等, 均可导致柴油机不易启动或不能启动。再者, 柴油机能否顺利发动, 对外界温度颇为敏感, 因为这关系到压缩终了燃烧室的温度和柴油的流动性、蒸发性。因此, 柴油机一般都有低温启动困难的现象。这种故障是柴油机所特有的。
二、 柴油机工作恶化原因分析
汽油机用的燃料是易蒸发的汽油, 它和空气首先在化油器中混合, 在进气管道和气缸中, 这种混合作用继续进行, 并一直持续到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由于混合气形成的时间比较充裕, 故可认为在火花塞跳火时, 混合气已经混合好。而柴油机所使用的柴油, 粘度大、蒸发性差。它不可能象汽油那样, 在气缸外部便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柴油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仅仅是从喷油开始到着火落后期, 这个只有15°~35°曲轴转角的极短时间内。因而, 要形成品质良好的混合气, 对于柴油机本身的性能、气缸压力、喷油泵的压力及喷油正时、喷油器喷射的压力、射程、喷射锥角等的要求甚为严格。柴油机工作无力、大量排烟、工作粗暴等故障, 往往起因于上述各项。
三、 柴油机”飞车”故障原因分析
柴油机的负荷调节取决于每个工作循环的供油量, 这又由供油量调节齿杆操纵的柱塞的有效供油行程所决定。但由于柱塞套筒上油孔的节流作用, 即使调节齿杆位置不变, 随着柴油机转速的增加, 柱塞的有效供油行程将大于标定供油行程, 使供油量增多;反之, 当柴油机转速降低时, 由于节流作用相对减小而使实际供油量减少。供油量随转速而变化的特性, 称为喷油泵的调速特性。这种调速特性对阻力变化较大的拖拉机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它将出现高速时超速, 怠速时熄火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点, 柴油机必须装设调速器, 用以限制高速、稳定怠速。而农业机械所配套的发动机调速器与汽车的又有所不同。调速器的结构比较复杂, 如其调整不当, 零部件磨损, 连接松旷等, 便使柴油机产生游车、飞车等故障。
四、 柴油对柴油机工作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