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自然特色(精选7篇)
地域自然特色 篇1
火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腾飞, 铁路建设进入全新的阶段。铁路新线的增加和专线化、各类交通之间的换乘需求、开放性的候车功能要求, 以及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服务观念、新的技术可能性和更高的经济投入, 使铁路客运站建筑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体量、大柱距、大空间、大屋顶、大高架、大玻璃幕墙、大广场等, 几乎成了各地新车站的共同特征。新车站不仅是城市的新门户, 而且往往也是城市发展新区的核心项目, 毫无疑问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而反过来以这样的角度看车站, 其重要性就不仅在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更在于其建筑形式对城市特色的诠释。
车站是交通建筑, 人在其中的行为以动为主, 也就是说人对环境的感知也主要是来自移动中的体验。这也就要求对车站的设计应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以及在整体性基础上空间序列的营造。概括起来, 这个空间序列共有三个重要节点: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
1站前广场
站前广场是铁路旅客进入城市的必经之地, 是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 因此人们常把站前广场比作城市的“门户”。门一般是空间序列的开始, 站前广场这扇“门”为旅客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视觉、感觉、触觉等信息, 让旅客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城市有了初步体验和印象。我国地域辽阔, 历史悠久, 各个城市在其发展形成过程中, 都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 广场除了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之外, 更能直接地表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地域特色。广场上的植物特征、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阳光和风等自然条件给旅客的身体感知就已暗示了地的不同。从另一方面讲, 站前广场正因为有了城市文脉、地域的原始建构, 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才比其他类型的城市广场更然、直接, 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2站房
车站建筑的造型是车站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最能考验建筑师的设计技巧和才情的一个环节。首先, 就美学比例而言, 铁路客站的宽度远远大于其建筑高度 (宽度一般是高度5倍以上的关系) , 相对于修长挺拔的超高层建筑, 客站设计在形成标志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次,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 一般情况下, 近人尺度的设计往往更容易体现建筑的品质。而火车站建筑恰恰体量和尺度巨大, 从外形和空间来看, 与小尺度建筑有很大区别, 甚至是两套体系, 因此, 用小尺度建筑的美学体系进行设计是行不通的。可见, 站房的造型设计具有相当难度。但是如果处理得当, 车站建筑的造型也能成为体现地域性的重要手段。
车站建筑是大空间建筑, 建筑物的形式和风格总是和构成它的材料和结构方式相适应。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 制约着建筑所在环境内的材料资源, 影响到了建筑的式样、结构及材料的使用方式, 也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与居住特点在材料的使用上, 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 适应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 材料也就有了可识别的地域性特征。在结构方面, 结构技术是大空间建筑创作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建筑造型意向的实现。交通建筑为合理地解决等候、登乘等功能要求的不同而采用矩形、弧形、圆形等多种平面形式, 空间高度大为创造建筑个性特点提供了条件, 常常用高低曲直的变化以便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空间特点也往往让结构构思颇费心计, 构思的好, 结构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围合空间的任务, 而且会起到张扬、招示和标志作用。通过建筑设计中的隐喻处理方式可以使纯粹的结构形态摆脱单调、乏味的形象, 代之以与所处地域环境的某种文脉上的联系, 使形象富于更多的含义。
建筑的细部也是站房建筑体现地域文化不可忽视的环节。相比较建筑功能空间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 人们的基本行为和由这些行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是相对固定的。于是在大尺度、大空间的现代化车站设计中, 对那些与人的使用直接发生关系的建筑细部和设施的关注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门把手、栏杆扶手、座椅、休息台、服务台、检票口、卫生间、小商亭、花台、陈设小品以及有特色的地面铺装, 有特色的空间隔断等。而现实中, 许多车站在这类细节上重视不够, 往往采用一般化的通用产品, 失去了在细节上诠释地域文化的好机会。
3站场
站场主要包括站台、雨棚、地道、天桥、检票口等设施。站场在铁路客运站中的广场—站房—站场三者的建筑设计中往往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 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 它的组成构件比其他两部分更多受到铁路机械设备的影响和制约, 所以之前铁路客运站中站场中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站场不像客运站入口那样可以成为公众瞩目的“门户”, 也难以形成很大的气势, 但是作为由外地进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入口, 它的站台, 雨棚, 围护作为客运站中的构成要素都有形成城市文化传媒的先决条件。在考虑满足其自身的候车平台, 方向引导, 无障碍设计的同时, 应利用地域风格的抽象元素等作为艺术手段参与其中, 如地砖花色及图案的配合等等。而在雨棚和围护结构的内部设计中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新一代客运站的内部空间并不像前期的客运站设计那样使站场空间相对封闭, 整体上与客运站的其他空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一时期的站场部分, 多少都会与客运站其他空间产生互通关系, 在雨棚和围护结构上常常要延续整体空间的一致性。对于细部的表现, 则常常提炼地域风格的经典元素以形成其中的纹理效果又或是重点表现部分。而这种表现地域风格的做法在这里虽然不是大肆运用, 但由于取材是与地方特色息息相关, 这就使得整个客运站空间在风格上形成统一的效果。
下面以拉萨站为例进行分析, 这个建筑很好的体现出了拉萨的地域特点。
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 海拔3 600多米, 与布达拉宫隔河遥相呼应。火车站主站房矗立在广场南侧, 整个广场的建筑形态既渗透着藏式传统建筑的主要元素, 又体现着现代建筑的风格。
在拉萨站的设计中, 充分利用了基地周边的场地环境, 基地地处拉萨河的河谷区域, 地势相对比较开阔。在建筑与环境的尺度配合上采用水平舒展的体量, 让建筑有一种从大地上隆起的感觉。
在建筑结构空间的构成中引入藏族建筑排柱的特点;在建筑造型上以红、白色预制混凝土条板前后穿插、错动, 表现藏族建筑体量组合的变化。整个客运站建筑窗户采用竖向分隔, 增加了建筑的高直感。结合中心进站口外挑的木制平台, 打破了竖向划分的单调感, 从而丰富了立面效果。拉萨站在外墙细节处理上也是煞费苦心, 它采用了彩色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并充分考虑高原紫外线和干燥气候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细节上对墙面进行了拉毛和竖向线条的处理, 并且还印上了“吉祥八宝”的图案, 很好的诠释了藏族文化。
在适应和利用高原气候特点方面, 为了减少阳光的辐射, 外窗窄长且凹入墙体, 加之密集的窗格和阶梯形的退台变化, 达到了较好的遮光效果。因为日照的优势, 屋面上铺设了大量太阳能集热板, 利用太阳能热水作为室内地板辐射采暖的主要热源。从技术的角度立足适用技术, 使建筑的地域文化更具理性基础。
在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新技术的采用使车站具有了一种明显的识别性, 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然而令人感到无奈和失落的是, 由这些新技术装备起来的车站建筑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同性和单一性, 与具有特色的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很难有明显的联系。似乎全球化、现代化和地域文化在这里形成了对峙, 难以调和, 往往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利用装饰和陈设。继承还是创新, 国际化还是地域性, 结合点需要我们认真寻找。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英]朱利安.罗斯.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3][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5]崔恺.属于拉萨的车站[J].建筑创作, 2006 (10) :25-26.
[6]胡仁茂.大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2006.
[7]余道明.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6.
[8]贺秀霞.我国现代铁路客运站中站场空间设计的若干趋势与它的交通流线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冲突 篇2
文化冲突是当今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的文化冲突, 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价值观, 以及社会心理、传统习惯、风俗等方面的对立和否定的关系, 即社会主体在精神气质和观念方面的冲突。
文化冲突, 实质上是文化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因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拥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人们对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评价和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等, 因而在采取各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 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 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或国际问题。
二、地域文化冲突
地域文化冲突是由于各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与各自独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因素相互作用, 长期演化的结果。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一种文化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其中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类自从形成民族之后, 文化内容往往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 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 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 养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 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 文化的疆界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 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质特征之外就是文化的特征, 所谓民族性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特性。”
一个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而且在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民族中, 由于社会结构、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要想在文化的细节上保持完全一致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形成了地域文化差异。
三、我国地域文化冲突的现象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历史悠久, 在每一片土地上都孕育着足够当地人自豪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名人, 当地自然会被打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烙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地域间的距离不再是障碍, 不同地方的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地域文化持续交融的大背景下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俗话“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不抵触, 区域性不仅不会损害民族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相反还能丰富民族性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哲学思想, 所以既有中华民族超强的凝聚力, 又保存着地域文化差异性和独立性, 这在当今依然表现的十分明显。诸如在钓鱼岛事件、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民族大事件中全国人民表现出了让世人震撼的团结, 却又为一个名人故里几个地区争得的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进而升级为各个地区多方面的文化对决, 这些文化冲突又表现出了我国独有的特点。
我国地域文化冲撞的凸显和激烈更多表现在网络, 这个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的交流互动平台给了更多的人“言论自由”, 可以展现, 可以揭露, 可以争论, 当然也可以发泄。例如:这两年中国足球开始努力复苏, 广州恒大在许家印疯狂的金元攻势下, 三年间把一只降级的广州球队打造成中超霸主, 甚至在亚洲足坛势不可挡, 广州恒大的异军突起让广州球迷无比幸福, 其他地区球迷猝不及防之余又难免羡慕嫉妒恨, 恒大鲁能的天王山对决前网络上提前开始了论战, 从足球到鲁粤各个层面的比较和争斗不断升级, 两地球迷从上古文明追朔到现代文化, 从人种优劣到地域性格, 从抗战民族贡献到现代经济争霸, 进而演变为没完没了的“山东大葱”和“广东猴子”, 简直是硝烟弥漫。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 其魅力所在就包括它不单纯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不同文化的凸显和寄托。比如英国阿根廷马岛之战后双方每场足球赛都争得的“你死我活”, 比如北京天津的地域文化矛盾带来的国安和泰达的“死磕”。不只是足球, 在网络上只要是某地的负面新闻都会招来其他地区和这个地区的论战, 关于素质, 关于历史等等, 且都要加上一个攻击性极强的代名词, 比如山西是“挖煤的”, 河南是“偷井盖”, 上海是“娘们”, 北京又成了“太监”……如果只看网络论战, 你会认为这些网上激烈争斗的地区在现实中也一定是水火不容的, 其实不然。
在网上不管打的如何激烈, 在现实中, 各地人民却又能和谐相处, 好似关了电脑那些激烈言论不是自己说的一般, 昨晚刚在网上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从不和某省人交往, 今天上班却又和这个省的同事其乐融融。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 各地区人才物品流动、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深化, 各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地区的支持, 从南水北调到大经济区战略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 各地区都在相辅相成互相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从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大型城市到山区的小县城, 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区劳动者在同一个地方奉献力量, 生根发芽。我们在街上走一圈, 看到的, 听到的, 吃到的都凝聚者全国人民的劳动成果。所以当我们在面对生存和生活这个共同的话题的时候, 目标是一致的, 文化冲突又显得微不足道, 不会损害民族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四、我国地域文化冲突的原因
我国地域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一直以快速的经济发展震撼着全世界, 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在尝到富起来的甜头之后, 都争先恐后的为“钱”趋之若鹜, 当价值观过分倾斜于物质满足感的时候, 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弱化, 所以我国有许多斗大字不识一筐的人却掌握着很多财富, 这在西方是很罕见的。这一点甚至在教育领域都会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各类技术院校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却忽略思想文化教育, 与其年龄不符的许多过激行为层出不穷。有人热衷于炫富, 财富在很大一部分人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在很难满足物质追求后又自然的开始仇富。也有人为了财富开始大兴旁门左道, 甚至铤而走险等等这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畸形发展的案例在我国有很大的普遍性, 可人们在对这一矛盾进行批判的时候又热衷于戴上地域文化冲突的帽子, 因为中国人自古有“月是故乡明”的说法, 也崇尚叶落归根, 更有“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的坚守, 更重要的是家乡是中国人的脸面, 地域文化攻击更能触及筋骨, 所以网络的一场地域文化冲突往往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2. 中国人生活压力大
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成长,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姻压力、子女压力等等无不在考验着人的心理承受力, 而中国人又有个普遍的价值观:忍。曾几时人们甚至会在胳膊上刺个“忍”字, 可见中国人隐忍的传统是多么根深蒂固。地域文化冲突就在普遍的隐忍中并不会在现实中表现得多么明显,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压力, 地域文化冲突必须在不威胁生存的前提下存在。但长期的压抑是需要释放和发泄的, 而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表现冲突的平台, 在这里人们可以把自己所厌恶的地域文化大胆的说出来, 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用地域文化冲突的形式发泄出来。
3. 中国人喜欢贴标签
我国古代刑罚中有一个叫墨刑, 这种极尽人格侮辱之能的刑罚常常会使一个人因一时的过错而毁掉一生, 甚至家人家乡兼受牵连。在中国的地域文化冲突中, 就存在这种“标签式”的狭隘地域观念, 所以看问题往往片面极端, 并选几个地域正面或者反面的代表性人物,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或者“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以此来攻击或蔑视对方。这使得地方个别现象升级为地域冲突。
与西方国家地域文化独立、存在方式激烈不同, 我国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的特殊性, 并不存在根本的地域文化冲突。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中, 地域文化正在兼容并以更加和谐的形式存在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后, 地域文化冲突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进一步弱化, 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合作交流, 离不开文化共享。而我国的地域文化冲突以网络平台语言争论的方式所存在更多的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和自我压力的释放方式, 再加上中国人普遍的地域情结或者说家乡情结, 并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分歧与对立。
摘要:文化冲突是当今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文化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其中地域文化冲突较明显, 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域文化冲突的现象以及各种表现, 以揭示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冲突原因。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国地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原因
参考文献
[1]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3]周悦娜.文化的冲突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篇3
一、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就是故事发生以及环境描写的背景。莫言小说中的出现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庄稼地、河、雨、月亮等。
提到莫言就会与高粱地联系在一起,莫言的作品中有血性的红高粱,有故事的黄麻地和神秘的芦苇荡,这些具有高密的地域性特点,成为莫言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红高粱家族》中高粱地里爷爷奶奶的爱情以及轰轰烈烈的抗日。《白棉花》中棉花地里有“我”的朦胧爱情。
月亮象征着年代,莫言小时候生活的乡村没有电灯,月亮就显得十分明亮,而月下的故事更引人入胜,会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蕴含着一定的诗意。莫言小说中也有很多月下的故事。比如《金鲤》中的金枝姑娘在月下通过湖水取药时遇难,最后变成一条金鲤。月下的故事丰富多彩。
二、地域性的语言
地域性的语言是彰显文学作品中地域特色以及个性的重要途径,地域性的语言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一种语言上的习惯。莫言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性语言,比如地方性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还有很多通过方言表现出来的粗话、脏话等。莫言的作品中方言词语有很多,比如笤帚疙瘩、面刺猬等。
不仅莫言的小说中运用很多的方言土语,在整个行文中也蕴含着方言的风格与语调。这也就是在读莫言的《酒国》等小说时,尽管没有以高密的乡村为背景,但是依旧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乡村风的原因。
莫言的语言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色彩词的运用比较多,运用色彩词描写人、物以及情感,莫言尤其喜爱黄、红、绿等鲜艳的色彩,特别是红色。他的很多作品中,作品名中就带有“红”这个字,比如《红耳朵》、《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等。
地域性语言的运用能够使作家的表达更加自由,很多不能从普通话中找到的词语,通过方言表达更加合理。而且能够使作品的表达效果更好,莫言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乡村生活题材的,运用方言能够使小说内容更加真实,人物形象更加明显,并突出地域文化的特点。
三、丰富地域民俗
民俗是特定民族、地域以及时代下不断演变、形成的,民俗能够对人们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产生规范化的效果。地域性的创作中,民俗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莫言小说中有着饮食服饰民俗,但是并没有特意的对饮食服饰进行表现,相比于服饰,饮食出现的次数更多,比如高粱酒、大葱、青萝卜、拤饼等。饮食能够才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丰乳肥臀》、《五个饽饽》反映的是饥饿年代,人们生存的困难。
莫言的作品中也有节日民俗,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春节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比如《五个饽饽》中有吃饺子、供奉天地等风俗,能够将北方乡村中的传统以及敬畏大自然充分地表现出来。
结束语:
莫言小说中的地域性特点,是一直以来作者受到故乡生活的影响,还有就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的选择。莫言的小说中,高密成为作者情感以及态度表达的重要载体。莫言通过农民的思维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出农民的生命形态,将文学原乡进行再现,加之作者丰富的想象使得莫言的小说更具魅力。莫言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有真实生活基础的,所以他的作品也还是能够表现出独特的地域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文色调,使其精神气质上不失为乡土作家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13,01:35-54.
[2]石兴泽,刘东方,刘兰春,刘广涛,卢军,张厚刚,杨春忠,宋来莹,石小寒,隋清娥,张婧磊.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30.
地域自然特色 篇4
按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部署 (1) , 佛山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伽师县。喀什是我国最西部的一座边陲城市, 新疆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伽师县地处喀什北部, 西北依山 (天山和昆仑山) , 东南伸入戈壁、沙漠 (科克铁提沙漠) , 县域总面积6715.4平方公里, 素有“西域明珠”、“瓜果之乡”等美誉。另外, 伽师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特色浓郁, 辖区内有维、汉、哈、回等13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81%, 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本次佛山市对口援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解决民心和民生两大问题上, 坚持“感情援疆、科学援疆”。因此, 援疆规划如何把握时代主题, 发挥好龙头作用, 引领城乡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目前新疆很多城市 (包括伽师) 的特色正因雷同而消失, 援建将促进当地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 而大规模的“造城”和“旧改”运动往往是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所在。所以, 规划应尊重当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并因地制宜, 吻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 融合地域自然环境肌理, 方能重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援疆时代主题:关注民生、引领发展
(一) 建设城市生活示范区, 引领地区科学发展
佛山市对口支援伽师县总体规划针对伽师现状, 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协助优化城镇建设, 支援城乡住房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筹资运营模式;全力协助招商引资, 快速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并要求在完成上级统筹部署工作任务的同时, 适当集中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 建设四大示范区, 即城市生活示范区、新城镇建设综合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工业示范区。其中, 城市生活示范区是为进一步有效落实对口支援工作任务, 引导各方资源有效集聚, 提升伽师县城镇建设水平, 展示伽师现代城市生活和民族风貌, 打造城市建设样板, 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城市建设水平的后继提升, 并让援建合作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生活示范区控规确定的发展定位为:1.“科学发展”的推广示范区;2.“充满活力”的综合服务区;3.“生态宜人”的安居休闲区;4.“面向未来”的引擎启动区。因此, 项目选址不仅要突出示范作用, 还要考虑利于形成启动引擎, 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故其选址依托S311发展轴, 塑造伽师西门户节点;毗邻旧城发展基础较好, 符合城市拓展方向及总规功能布局, 利于打造新的发展集合, 扩大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旨在以生态理念和技术为先导、以科技人才培训为支撑, 创造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规划注重科学发展模式的推广, 即通过示范区建设引导伽师城市形态由现状沿省道的马路经济模式向城区升级转型。
另外, 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优势产业的培育才是伽师发展的本质问题, 规划亦期望建立“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 推动不同层面、不同部类的集约循环发展, 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结构提升, 并促使“知识经济和创新型产业”——“绿色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见图1) 。
(二) 优先安排民生援建项目, 关注民生, 惠及百姓
城市生活示范区结合援建项目计划, 优先安排民生项目用地, 注重民生为主、惠及百姓。规划首先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出行、安全等实际问题, 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其次, 注重“安居富民”, 抓好规划范围内危旧房改造、富民安居工程、教师周转保障性住房等惠民工程, 切实惠及当地百姓, 提高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生活示范区规划用地范围约2平方公里, 总体功能布局结构为“一核、两园、五片” (见图2) 。一核, 即公共服务核, 主要由现代商业中心 (主要包括特色商业步行街及生产资料和商品展销中心) 、行政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民族文化展览中心组成。六片, 即六个功能片区, 分别为医疗卫生片区, 建设380床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福利院;教育培训片区, 建设职业高中和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科研发展备用地和研发孵化基地;另两个为居住片区, 即围绕服务中心, 依托优美环境和已有居民点, 在东部规划两个居住片区, 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和安居保障性住房, 剩余的居住用地考虑吸引市场资金运作, 推进房地产业发展, 引导城区建设投资良性循环 (见图3) 。
三、地域特色重塑:融合地理环境, 延承历史文脉
(一) 巧妙利用地域自然环境要素, 搭建生态与人工有机融合景观格局
规划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而生态破坏具有不可逆性, 因此规划强调生态优先、景观第二。在当地, 植被成长较为困难, 因此规划尽量保留区域内的林地、园地及古树, 开发建设时也适当考虑了“低冲击”开发理念。
规划保留了规划区北侧的青年渠和胡杨林, 形成胡杨漫滩生态公园, 胡杨林不仅体现了漠北特色, 而这片“城市中的胡杨”更极其少见。规划亦保留了南部杏花园, 隐喻了伽师“中国杏子之乡”的美誉。规划通过南北向景观轴将两者连为有机整体, 使生态自然和人工景观结合, 轴线处理与周边建筑形体配合, 同时轴线绿化也特意保留现有的古树, 新植绿化均采用乡土树种, 并适当配置当地的果树, 如伽师杏、酸梅等。
(二) 挖掘提炼当地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景观中轴线予以延承和展现
伽师文物古迹和历史典故众多, 目前共发现18处文物古迹和6处古城遗址, 目前正打造“重走丝绸古道, 寻访汉唐古城”的旅游架构。示范区规划不仅注重延承当地文脉和民俗, 展现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注重完善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 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城市名片。
规划通过景观中轴线形成空间序列, 满足市民集会、休闲游憩的需求, 并赋予一定纪念象征意义, 旨在创造节奏、渲染情绪、展现地域文化、纪念援助友谊。规划不仅确定了序列空间的特性, 而且对它们出现的时间、强度、演进过程都进行了细致推敲。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杏花林公园 (序幕) →迎宾广场 (开端) →佛伽湖及市政广场 (发展) →中央商业喷泉广场 (高潮) →观光塔公园 (结局) →胡杨林生态公园 (尾声) (见图4) 。
(三) 积极应对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尝试分质供水与活水循环
水, 是生命之源。水文化,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内涵就是充分体现人水和谐。伽师严重资源性缺水 (特别是地表水) , 用于农业灌溉的水, 如规划区北部的青年渠也多是抽取中层地下水。而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资源更是匮乏。规划提出的分质供水方案, 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 并有望形成新疆特有的饮用水文化。分质供水主要为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充分保护优质水源不被过度开采。本示范区内率先实施分质供水, 并分质异价收费。其中, 饮用水源来自伽师县自来水厂 (抽取深层承压水) , 供水范围为居住区住户厨房、公共建筑厨房、企事业单位饭堂、学校学生宿舍集中电热水器;非饮用水抽取本地中层承压水, 主要供应居住区住户卫生间、公共建筑卫生间、企事业单位卫生间、学校学生宿舍盥洗室、消防、环卫绿化及景观用水。
规划妥善处理干旱地区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的关系, 培育当地特色水景观。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规划考虑了灌溉用水与景观用水的循环利用。具体结合分质供水将非饮用水抽至商业广场中央形成音乐喷泉, 喷泉水涌出向南通过戏水池跌落缓慢流向佛伽湖, 随后通过沿迎宾大道的小河涌可流到街心公园, 等水质不佳时可通过泵站抽到青年渠进行农业灌溉;中央喷泉向北通过叠水池流到观光塔公园, 最终也可通过泵站抽到青年渠进行农业灌溉。这样不仅促使水的流动改善水质, 同时也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 有效控制建筑风格色彩, 形成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
在城市特色中, 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规划确定示范区的色彩以搭配赭红色的浅黄色为主色调, 这种颜色搭配在新疆既有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根基, 也有文化、人文及地域特征。总体建筑风格注重传统与现代融合, 主要从传统民居、民族特色历史建筑及优秀的新疆现代文化建筑中寻找灵感、提取符号, 建设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特定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建筑形体组合也利用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构成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 打造新时代的特色街区。
最后, 规划注重通过城市设计导则来设立公共审美选择, 并考虑通过适度的集权来保障建筑风格和色彩的有效控制。规划重点对沿街界面 (省道两侧及中轴线两侧) 进行立面色彩和风格导引。另外, 对标志建筑也进行相应重点控制, 主要包括中轴线的北端的观光塔制高点, 沿迎宾大道的重要公共建筑, 如职业高中教学主楼、文化展示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和医院门诊主楼等 (见图5、图6) 。
四、结语
地域特色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社会习俗等的综合缩影, 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地域特色既是地区和城市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更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 因此, 援疆建设应把握时代主题, 并注重对地域特色予以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参考文献
[1]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对口支援伽师县城市生活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Z], 2011.
[2]王学斌.新疆喀什维吾尔族传统街区的形态特征及成因.规划师, 2002 (06) :49-53.
浅谈中国动画的地域特色 篇5
我们常提到, 对艺术价值的评判没有绝对的标准。艺术的创造者需要不断地探索, 去找寻艺术的灵感, 循规蹈矩的思维有时会成为创造的羁绊。动画作品的风格样式之纷繁复杂、丰富多彩, 远过于实拍片, 这为动画的表现方式、题材选择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一、动画的特征性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是人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 它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对于动画中的“画”而言, 又不能狭义地认为仅仅是绘画, 它集合了更多的表现方法, 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如绘画、卡通、摄影、三维数字绘画、媒体制作等, 若对各种不同的绘画流派风格和材质加以灵活运用, 充分利用具象和抽象图形, 再集合电脑软件手段, “画”的这一概念就可以延伸得非常广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造就了动画与众不同的地方, 大胆的创造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段也成就了各国动画市场的独特魅力。
美国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曾总结说:“动画片的首要责任就是把生活卡通化。”他也特别强调了动画幻想和夸张的特性, 或者更准确地说, 他是把它们当作动画的本质特性来看待的。自由地超越现实, 最大限度地表现想象空间, 成为动画片最大的创作优势及最明显的特征。动画从根本上说, 不是真实世界的复制或再现, 它的图像符号更多的是一种诗意的象征——象征某种美好的自由、某种美好的情感、某种美好的事物等, 其主旨都在于传达和表现这种具有梦幻性质的人类理想和诉求。这样, 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经典的动画作品大都来源于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 因为这些虚拟的故事既带有强烈的梦幻特征, 又带有理想色彩。迪斯尼曾深深感到梦幻激情对动画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他说:“将世界上伟大的童话故事、令人心动的传说、动人的民间神话变成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超越一切价值的体验和人生满足。”动画的魅力是巨大的, 它以人作为阐发对象, 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蕴藏着丰富的民俗生活元素,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成为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动画的地域文化
中外影视中有许多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的民俗化电影。他们吸取民俗文艺的元素, 如民间音乐、戏曲、地方戏等来制作影视片。同时, 故事情节作为影视叙事的基本单元也和民间故事关系密切。超现实的魔幻影片也大多是从流传久远的民间信仰、民俗故事中寻找原型来进行创作的。这类动漫影视片对民俗所凝聚的深广历史内涵的感悟, 对种种民俗原型意象的领会, 对民俗的再现和创造, 都使影视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入民俗学的研究视野。
民俗化题材在世界各国动画片中均有体现。动画的题材全部来源于生活细节, 从日常生活中进行提炼, 把生活的传统元素进一步展示出来, 从而形成一股精神力量来感染观众, 唤起其民族的认同感。各国的动画影片都传递出一种本国文化精神, 是本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再现。创造者无论是为观众或为自己而创作, 个人生活体验和环境对其的影响都会为动画影片打上鲜明的个性烙印。动画艺术由传统手绘发展到现今的计算机制作, 它从未缺少过色彩、人物造型、音乐、背景环境等构成元素, 这些元素也不可避免地与民俗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动画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 在表现形式上非常灵活, 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民间文艺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超现实的, 正因为这种特性, 两者的结合也日益紧密:一方面是动画片的民间取材, 另一方面是汲取民间意象来重新建构故事, 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中, 各类题材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艺术历史悠久的法国注重品位和修养, 代表作《美丽城三重奏》能体现出他们注重品位且优雅节制。再如, 美国迪斯尼以“观众就是上帝”为动画创作目标, 极力追求雅俗共享的创作模式, 也彰显了美国动画团队的开拓精神。
三、中国动画的地域文化
纵观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其扎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内容上, 中国动画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传统民俗。民间传说题材的动画有《葫芦兄弟》、《渔童》、《天书奇谭》、《人参娃娃》、《女娲补天》等。《宝莲灯》是根据民间故事“沉香救母”的题材改编而来。根据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进行改编的动画片《大闹天空》, 挖掘出了丰厚的民俗素材。
民俗可以作为一种资源, 以很多种形式被运用到动画片的创作中去。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取材于新疆地区的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主要是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中、近东国家和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流传, 这使得阿凡提的故事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动画片反映出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民众的生活。如他们信仰安拉 (真主) , 还有人物的服装造型、居所建筑、语言音乐、生活风俗等。特别是倒骑毛驴的阿凡提, 更是成为了我国动画片中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在维吾尔族人民的观念中, “以背对人”是不值得正眼看、不值得理睬的意思, 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因为阿凡提故事中多是阿凡提与国王、官吏、财主等统治阶级斗智的情节, 所以其背朝前、脸朝后的倒骑毛驴的姿势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反抗意识, 有着深厚的民俗根源。
中国动画片创作手法多样, 民间艺术中的皮影戏、水墨画、剪纸、木偶、泥塑等都搬上了银幕, 以富有中国气质的色彩、线条等进行表现, 使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经典之作, 画面表现了水和墨的渲染效果, 使活动的对象没有边缘线, 水墨动画片突破了动画片通常使用的“单线平涂”的制作手法,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画面上只有极少的形象, 留出大片的空白, 以有限的空白传递无限的画意, 画面诗意盎然。动画中中国水墨画的运用, 也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动画表现手法。
中国动画片在绘画形式上也间接运用我国传统绘画元素, 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在绘画色彩上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民间常用色, 就是综合借鉴了中国传统壁画、版画、年画的表现技巧, 并使其在动画中得以体现。《哪吒传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部力作, 在情节设计上, 它充分考虑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比如, 哪吒出世的那一段, 他身上搭着一块绣着祥云的红布, 在小河上翻来滚去, 接着河里就冒出一只类似于麒麟的动物, 和他一起嬉戏, 然后就是鸟飞鱼跃, 共庆祥瑞。这段情节的处理非常传统, 红布、麒麟、鸟飞鱼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喜庆的象征。《哪吒传奇》将这些中国民俗元素运用到画面中, 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 中国动画片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骄傲的将军》借用中国京剧表现手法诠释动画人物和情节, 戏曲风格也成为此片最大的亮点。音乐的渲染不仅能突出内容的主题、渲染动画的情节, 而且能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牧笛》的音乐就是以我国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为蓝本创作的, 江南曲调在笛声中, 创造出了诗一般深邃的艺术境界。中国动画片在结构上, 大多采用古典文学惯用的线形结构, 线索单一清晰, 情节简单, 人物造型、服饰、色彩、背景都具有民族审美的特点。这些故事中也贯穿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
四、结语
动画就像一扇无形的宣传窗口, 在享受动画的同时, 我们也不禁会思考, 儿童和青少年是动画受众中的一个最大群体, 他们的追捧是否会把动画变成一种流行风?如何把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何把这个充满幻想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更具影响力, 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动画创作里面所展示出来的真、善、美, 也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 同时也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是值得永恒珍藏在每个人心底的。
从动画中衍生出的不同产业和各类经济效益, 是昙花一现还是会经久不衰, 关键是动画中的人文因素, 单纯以商业为目的毕竟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孙珊珊.谈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美术大观, 2007 (03)
[2]李建强.影视动画艺术鉴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研究初探 篇6
全球化发展至今,建筑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议题已锁定两点。一是全球秩序的建立,其主要成果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生活理念及建造理念的普遍认可;二是自我身份的确立,其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地域文化保护的探索。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极大攀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逐渐找回。一度徘徊追随在西方现代建筑理念下的中国建筑界正逐渐的展开反思,地域性建筑的保护及发展开始被重视。
眼下,探讨如何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对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建筑具启示意义。
二、既往研究现状
1. 关于全球秩序的建立
自《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正式发表来,其倡导的“可持续的发展”已经赢得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
麦克哈格早在1967年开始着手写《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法,许多至今都充满活力,对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
2. 关于自我身份的确立,
早在现代主义风靡之时,远在北欧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就在做着人情化建筑的实践。他深切的立足故乡芬兰,把美学、地方性同时下的技术结合,将芬兰的特点延伸并转变为现代生活所需,为芬兰特色的建筑在现代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开阔了现代建筑的思路。至今阿尔托以及有芬兰特色的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仍影响广泛。
20世纪70年代起,地域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发展成为全球议题。建筑界针对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展开对策。许多建筑师开始重新关注建筑的地域特色试图使其重新获得场所精神。如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西扎,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印度建筑师柯里亚,马来西亚建筑师的杨经文等都对其本土的地域性现代建筑的探索做出了贡献。更值得欣喜的是1980年成书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费兰普顿用批判的精神,明确的提出了地域主义。
三、有时代特点的地域性建筑
翻阅时下的欧美建筑书刊,好像在浏览时装杂志。纵然,我认为时装般的建筑是文明社会发展至高度商业化时的必然现象,但是,建筑毕竟不同于时装,也不同于任何其它艺术。它不仅是时代价值观的物化体现,更不只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表达,它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它应该足够的理性。“如果居住在里面的人已经和自己的精神完全分离,那跟建造他自己的棺材就是一回事了——这成了坟墓建筑学。”建筑师不能沦为做棺材的木匠,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更好的建筑空间,而不是随波逐浪追寻徒有表皮和视觉冲击的“盒子”。
概括说来,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建筑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两点品质:一是时代性,一是地域性。
“创造未来和重新发现过去是一体之两面。”——印度斋普尔文化中心入口的石刻
(1)时代性
“创造未来”指的是争取我们能够更好的活在明天的权利。我们因该从全球安全出发,考虑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定位,从城市发展规划入手,落实到当今的绿色的建筑技术,用此思想武装我们的建造理念。
因此,我说的时代性不是意识形态的刻意包裹,不是光鲜的玻璃幕,不是高精尖技术的堆砌,它是踏实的站在“现在”这一未来与历史的坐标交叉点上,理性的表达时代思想,诗意的创造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积极而冷静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去尽可能的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保护我们的自然和资源。
(2)地域性
“重新发现过去”指的是我们对历史以及地域特色的尊重与表达,认识学习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有存在感。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地域性并非夸张的粘贴文化符号于建筑上,而是要深切的站在场地,去感受它,切实的把握本土的气候、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把富含亲切感、归属感的,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空间用建筑表达出来。
有地域特点的建筑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如阿尔瓦·阿尔托早在1938年的作品玛利亚别墅(见图1、图2),现在除其公共部分对外开放参观外,各部分仍被业主的后代使用着,周末家族仍然聚会于此。而同时期的萨伏伊别墅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死亡,只是作为里程碑供人参观。而值得一提的是萨伏伊别墅曾经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建筑。适时的我们需要犹如斗士般的“萨伏伊别墅”,但更普遍的我们该拥有“玛利亚别墅”。
四、优秀的案例
现在列举一些优秀实例,来表明我对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的认知。
(1)2002年普利策奖得主格伦·莫卡特(Glenn Murcutt),评审委员对这位澳大利亚的建筑师的评语是“一位集现代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特质于一身的专注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场所的建筑,是对景观和气候做出反应的建筑”。他设计的房子与澳大利亚那一方土地和气候是如此协调。他的设计不仅基于艺术的考虑,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金属、木头、玻璃、石头、砖还有水泥。而选材的首要原则是制造材料所消耗能源最少,建房用材量最少。他的建筑适应任何天气状况,房子本身提供遮蔽、空气流通,大多数设计不需要冷气机、暖气或壁炉。在少数较冷的地方才在地板下备了取暖系统。
默科特的建筑远不是澳大利亚建筑的主流,但默科特却为世界、也以重要的方式为澳大利亚本身定义了当代澳大利亚建筑(见图3、图4、图5)。
(2)日本新进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东京根津美术馆,以谦逊的姿态,诗意的表现着东方神韵的日本建筑。宜人的建筑体量是对环境尺度的准确捕捉,经改良的传统材料竹、纸与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相得益彰,整座建筑时代气息浓厚,却又不失地方传统风采。
五、结语
世界之大同实则我们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界也需明确一点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惟有做地域性的时代建筑设计及研究,坚定的表现自己的特色,才能确立中国在世界建筑森林中的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进一步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尽的努力,维护好我们共同的未来。
摘要:文章分别从自我身份的确立和全球秩序的建立两方面入手,通过案例观察、文献调研等方法,结合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知识,着重探讨该如何做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论文以建筑界从业者的姿态,试与同业者探寻在全球化浪潮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仅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地域性,时代建筑
参考文献
[1]王之佳,柯金良,译.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第3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肯尼斯·费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4]肯尼斯费兰普顿.构造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突出地域特色 建设校园文化 篇7
一、公共技能训练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精心安排技能训练内容,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学科门类和授课语言的不同分别明确训练内容、学时、学分要求, 分别制定训练大纲、考核方法。公共技能训练内容可分为公共艺术技能、公共计算机操作技能、公共外语听说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和公共书写技能等。
1. 公共艺术技能训练。
遵循公共艺术技能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 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以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民歌演唱、摄影、绘画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基础进行培育, 建设以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 以艺术节、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 大力加强技能训练,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推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1) 民间舞蹈的学习与训练。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民族,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 民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 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积极学习、传承和发展。如:呼伦贝尔学院从1997年以来, 引进改编了一套长达40分钟的民间舞蹈。这个舞蹈是由巴尔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5个民族民间舞蹈合编而成, 具有呼伦贝尔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广场舞。民族民间广场舞是来自民间的, 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的生产和劳动生活当中, 经过艺术提炼成形的。这些舞蹈对于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很有帮助。而且, 民族民间广场舞以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 以及群众性广场具体舞的表演形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校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通过每年的艺术节开展民间舞的表演和学习, 并把它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 学分定为2分。如今, 民族
试论传统图书馆的自身优势与价值实现
徐敏
(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图信中心, 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兴的图书馆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这更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机遇。传统图书馆要认清自己的价值优势, 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必须采取措施促进自己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自身优势;价值实现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
传统图书馆是伴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直到现在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趋成熟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 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在呼伦贝尔学院, 机会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近十年来, 呼伦贝尔学院以推广和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 围绕训练学生公共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使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 使学生热爱呼伦贝尔, 树立建设呼伦贝尔的坚定决心。 (2) 民歌、民乐的学习与训练。首先,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民歌、民乐的任选课, 有音乐基础的民歌、民乐爱好的学生自主选课, 在开课期间, 组织训练活动。其次,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 开展民歌、民乐的学习与训练活动, 作为选修课的延伸,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学习和训练活动。如:呼伦贝尔学院重点开展蒙古长调、草原歌曲、呼麦、马头琴等民族音乐的组织教学和训练。再次, 学校组建艺术团, 分为军乐团、舞蹈团、民乐团、声乐团等, 有计划的开展学习、训练活动, 并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高民歌演唱、民乐演奏的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 外语技能训练。
根据地方高校, 特别是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授课的高校, 公共外语教学尤为重要, 可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入学成绩, 可以分为A班、B班、C班、D班, 教学目标分别确定为达到公共六级、四级、三级和校内三级。配合公共英语教学安排和公共英语听说技能训练, 开展公共英语晨读活动。训练和晨读要有大纲要求和考核办法, 不能只停留在提出倡议和号召的层面上。可选派外国语学院高年级学生承担低年级公共外语训练和晨读的辅导教师, 并结合外语技能训练, 开展外语演讲和朗读等竞赛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外语水平。
3. 演讲技能训练。
在开设《演讲与口才》或《教师口语》课程、普通话测试辅导期间, 进行演讲技能训练。在训练期间安排演讲大赛和汉语、民族语言双语经典诵读比赛等竞赛活动, 学生毕业之前, 由院系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演讲。
4. 中文书写技能训练。
安排书法鉴赏课, 同时进行书写技能训练, 训练内容为“三笔字”, 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 并以院系为单位举办书法展览、训练作品展览, 全校定期举办书法大赛,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书写能力。
5. 计算机技能训练。
遵循公共应用需求兼顾与专业结合的原则, 可采取“2+1”模式, 即两个学期公共计算机通识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4-0029-03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横空出世, 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也带来了历史契机。有人在问:数字图书馆是否将基础知识的教学, 再开设一个学期的限选课, 让学生选择能够与本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 如:Office办公软件大赛、互联网知识大赛、网站设计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
二、公共技能训练活动,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公共技能训练活动中, 做到创新制度, 强化管理,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推行“技能达标证书制”和“组织验收制”, 技能达标证书是毕业条件之一。制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学生技能训练大纲及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坚持每一项公共技能训练结束时, 由教务处组织验收组。以班级为单位抽查验收, 形成制度创新、齐抓共管的良好运行机制。音乐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到各院系担任音乐助理, 协助开展民族民间广场舞的培训和表演等项活动;外国语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到各院系担任本科生外语听说技能训练和外语晨读指导教师;文学院选派高年级学生担任本专科生中文演讲、书写技能训练指导教师;教育科学学院选派学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助理,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此外, 还可以开展新闻助理、法律助理等多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系列活动。高年级学生以校内实践系列活动的形式, 参与管理和指导相关技能训练活动。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全院公共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使学生能说、会写、会跳, 善于展示和管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演讲、书写、外语听说、计算机操作等公共技能训练, 既符合学生的兴趣, 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既是传承文化的要求, 也是必备的现代技能。兼顾文化与艺术的和谐发展, 既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符合“突出特色, 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开展民族民间广场舞的学习和表现是一项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公共艺术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 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有健康的社会心理。通过了解狩猎、渔猎、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交融, 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提高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培养教育作用。
摘要:传承和发展文化是高校的办学职能之一, 对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都要与文化建设、文化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训练、展示、交流、竞赛以及突出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 强化学生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素质, 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地域自然特色】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特色10-19
地域特色文化06-07
中国动画的地域特色05-20
南阳地域文化特色研究07-02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07-26
发挥灌区地域优势 壮大特色林果产09-28
地域精神07-18
地域问题10-21
地域建设05-10
产业-地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