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选择

2024-08-10

地域选择(精选5篇)

地域选择 篇1

近几年, 由于国民对鸡肉、猪肉、鸭肉需求的下降, 造成了我国牛肉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国民对牛肉需求量的增加, 养牛也成为近几年养殖业和农户的投资方向。牛养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因为对牛肉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更因为牛肉的价格的稳定增长。牛肉市场良好的发展趋势, 促进了养殖户和农户的养殖激情。今年很多新的农业人员开始将眼光投入到了牛市场中, 由于缺乏经验和盲目入手, 造成了大量的经济亏损。农户想从牛的养殖中获得经济利益,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外, 更要掌握地区对牛的影响。不同品种的牛在生长的过程中, 对于气候、温度、饲料的需求是不同的, 这些条件的不适应不仅影响到牛的生长, 甚至有可能危及到牛的生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 温度变化的不同外也决定了畜牧业水平和牛市场的需求不同。养殖户和农户在从事养牛之前, 一定要充分了解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市场对于牛肉的需求、当地养殖业状况适合饲养的牛品种等因素, 这样才能获得养牛利润最大化。

1 养殖户选择肉牛品种的策略

区域不同适合养殖牛的种类不同, 很多养殖场只是将目光放在一个品种上, 认为其他牛的种类无法给养殖场带来经济效益。其实不同品种的牛有不同的优点。不同品种的牛, 对于地域、饲料种类的要求、生活习性等都不同, 养殖户应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适合的牛种类进行养殖, 才能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温度带对牛的生长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影响。地域的不同决定了饲料种类的不同, 牛是一种食草动物, 每天需要大量的进食来补充营养, 保证自身的良好成长。不同种类的牛对草料的要求是不同的, 养殖场要根据地域植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品种合适的牛种进行养殖, 不然大量的草料运输费用就会让养殖户难以负担;养殖场的目的是通过养牛养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而一个良好的运输通道能为养殖户带来很大的便利。如果没有畅通的运输通道, 大量的成品待售的牛就会滞留在养殖场内, 使养殖成本增加;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各省因地域的不同产生了贫富差距, 养殖场要对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查, 保证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大于养殖场供给量。我国作为领土第三大国, 东西和南北跨度都很大, 从畜牧业的角度可划分为:最适合畜牧业发展的草原区域、半农业半畜牧业交错发展的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的东北三省、山峦叠起的高山地区和高山余脉的半山地区, 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种类, 养殖户想要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就必须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不同环境地域对肉牛品种的选择

2.1 山峦叠起的高山地区

整体上来说, 很不适合牛的养殖。从地理位置来看, 其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 会对成商品牛的运输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慢慢的得到解决, 饲料不充足应是养殖场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养殖场在山区进行牛养殖时, 要选择杂交牛种进行养殖, 获利方式是向其他地区养殖场提供架子牛。

2.2 农区

农区内牛养殖场种类非常之丰富, 有专门进行牛种培养的大型养殖场。还有只从事养殖, 靠出售成品牛获利的育肥养殖场。居住于这类地区的牛养殖户, 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 大胆的尝试一些国外优良的牛种养殖。

2.3草原地区

牛种的选择受当地的生活习惯的影响, 养殖场在选择牛种类时不仅要考虑牛自身的因素还要结合当地居民对牛及牛产品的需求。草原地区的气候环境非常独特, 外地的牛品种很难适应当地独特的地理特点, 所以养殖人员应该选择一些优良的当地牛作为主要养殖目标, 引进合适的牛品种冻精和当地母本杂交, 提高牛的生产性能。不同的地理区域对牛的生长影响很大, 养殖场一定要根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特点对牛的品种进行合理的选择。

3 其它因素对肉牛养殖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除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差异外, 还会有很多因素对养牛产生影响。比如, 养殖户所在地区的整体养殖管理水平、养殖场日常经营现代化水平、养殖场的分布状况, 当地地方政府对畜牧业的态度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养殖场的经济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养殖户在进行牛种类的选择时会受到当地牛种的限制, 养殖户个体很难经过自身的努力影响整个地区的牛种选择, 所以养殖户应该对于牛种类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了解不同牛种之间杂交品种的优缺点, 通过个体的努力扩大牛杂交的优势。

关键词:环境地域,养殖牛,品种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增学, 等.龙渠乡繁殖母牛养殖效益调查分析[J].甘肃畜牧兽医, 2013 (1) .

[2]王伟民.2012年奶牛养殖业回顾以及2013年展望[J].兽药市场指南, 2013 (2) .

[3]张亚一, 等.小规模牛肉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 .

地域选择 篇2

题1:

读图,完成下题。

若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比重(即市场、动力和原料因素比重),则①②③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一组是()A.①有色金属冶炼厂 ②糕点厂

③棉纺织厂 B.①制糖厂

②炼铝厂

③面包厂 C.①钢铁厂

②电子装配厂 ③服装厂 D.①水产加工厂

②啤酒厂

③石油加工厂

题2:

国外发明的抗甲流特效药“特敏福”的主要原料是中药八角茴香,使中药的疗效再次受到重视。但中国在全球中草药每年约300亿美元的贸易中仅占3%。以青蒿为例,是经中国几代医师研制成功的疟疾特效药,最后却被一家外国公司抢先登记了,日本生产的救心丸也是在中国名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单这两项就使中国每年损失3至4亿美元。根据材料回答1~2题。1.根据工业区位理论和以上材料,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厂应属于()A.动力指向型工业 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C.技术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2.随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进出口贸易力度的加强,对我国中草药制造业的直接影响是()

A.导致我国中草药制造业倒闭 B.使某些中草药制造业的原料更加紧缺 C.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业的引资 D.有利于我国中草药业为太空医学服务

题3:

下图是某类工业“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图,企业收益等于企业产品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据此完成1 —2题。

该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是()

为了吸引投资,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点所在区域差额扩大

企业利润增多,但分布范围减小 成本费用的最低值会升高

图中a点与b点间的距离会增加

题4:

假设每生产1吨钢要消耗l.5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每吨煤炭、铁矿石和钢材的运费相同,乙地为钢铁消费市场,图中数值表示两地距离(单位:千米)。读图回答。1.只考虑运输费用,钢铁厂最适合建在()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上题布局的钢铁厂属于()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能源指向型

题5:

读我国南方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南方某区域图

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

题6:

下图为“某城市的布局规划图”,该城市要建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以及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和绿化带,要求在A、B、C、D四点中选择宜于建厂的地址(副食品供应地、绿化带建在城市的不同方位),并说明理由。

(1)火力发电厂应建在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来水厂应建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印染厂应建在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服装厂应建在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副食品供应基地宜建在城市的________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绿化带适宜建在城市的__________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7:

读我国季风区某厂工业布局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该图工业布局是合理的,可以推断当地夏季盛行风向 为 ___________风,冬季盛行风向为___________风。(2)根据当地冬夏盛行风向判断,该地最有可能出现在 吉林、山东、新疆、青海4省(区)中的______省(区)。(3)电子厂布局在居民区中合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1: 答案; B 解析:制糖厂应接近原料产地,炼铝厂应接近能源供应地,面包厂应接近市场。

题2:

答案:1.C 2.B 解析:

第1题 依据材料中“研制”“开发”等文字,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厂应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第2题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进出口贸易力度的加强,使我国某些中草药制造业的原料更加紧缺。

题3:

答案:1.C 2.D 解析:

1.d处收入高于成本,且差最大,所以企业收益最大,是该工业布局选址的最佳区位。2.政府补贴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企业的收益空间增大。

题4:

答案:1.A 2.B 解析:

第1 题,通过计算可知,运费最低的点在甲,因此最适合布局在甲地。

第2 题,甲地的铁矿是冶炼钢铁的原料,因此该钢铁厂的布局属于原料指向型。

题5: 答案:

湘东:城市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集群效应强;消费市场较大,运输便利。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交通便利;水能丰富。

解析:读图可知湘东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较少。但是城市群的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城市的科技力量、交通等优势,为湘东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条件;湘南本地丰富的水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利于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题6: 答案:

(1)D 接近铁路,便于运输煤炭,又处于与主导风向垂直地带的郊外,对市区影响小(2)C 处于河流上游,且可以拦坝修建一小型水库,水源充足,水质好(3)B 处于河流下游,且远离居民区,不会影响居民区的水质(4)A 处于市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于就近消费

(5)东北 有大片平地,且在河流下游,便于耕作、灌溉,离城市较近,便于农副产品运到居民区

(6)西 将工厂、铁路与城市隔开,可减轻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影响工业布局和农业布局因素的把握。一般的布局原则是:(1)污染性企业,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尽可能放在河流的下游或避开浅层水源。

一般土地资源依赖性不强

题12: 答案:

(1)市场

(2)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较便宜

(3)C地所在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可为家具生产求得比较便利的工业联系;有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档家具的市场潜力较大,而且其(腹地)联系的范围较广。解析:

第(1)题,普通家具制造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第(2)题,图中B地位于我国大陆人口稠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A地位于我国台湾省的高雄市,B地与A地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都较便宜。

地域选择 篇3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黄河下游, 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 行政区域面积为15.8 万km2, 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 个地级市。 到2013 年, 全省总人口9733 万人, 其中乡村总人口7258.28 万人。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有良好的水热条件和多种地貌类型。 气候为暖温带季风类型, 全省年平均气温基本遵循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 但地区差别不大, 多数都在13℃左右。耕地面积相对较为稳定, 十年间变化不大, 基本稳定在766.7 万hm2,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左右。 省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间, 其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从南往北增多, 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 全省变化范围为2200~2800 小时。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该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 简便易行, 分析结果较为可靠。 高鹏、刘燕妮等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戴向洋等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 在采用该方法对山东省17 地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时, 为提高聚类分析的效率, 减少由于指标众多造成的数据低效问题, 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对数据指标进行了降维, 在尽可能地保证原有统计指标的信息的情况下, 将信息损失降至较低的水平, 并为聚类分类提供依据。 本文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因子分析建模。 研究遵循因子分析的规范:第一步, 建立系数矩阵, 得出特征值;第二步, 据此选择公因子, 得到载荷矩阵;第三步, 计算获得公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具体来讲, 设有n个统计变量, 分别表示为x1, x2, …, xn, 同时假设变量经过标准化 (均值为0, 标准差为1) 符合因子分析要求;设n个变量由k个因子f1, f2, …, fk表示为线性组合, 即X=AF+ε。

上式中, F即为公共因子, A为因子载荷矩阵。 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找出少数几个能够控制原始变量的因子f1, f2, … , fk, 使其包含尽可能多的变量信息, 以此达到简化变量、降低变量维数和对原始变量再解释的目的。

1.2.2聚类分析建模。研究中, 使用了聚类分析法中较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 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一是定义变量间距离和各类间距离;二是计算变量两两间距, 得出对称距离矩阵;三是参照类间距离, 反复迭代并类, 直至完成聚类过程, 并形成统计图表;四是依据实际问题背景, 得出合理分类。

1.3 指标选取

在研究中, 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的原则,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 结合山东省农业发展特点, 基于本研究所依据的调研数据, 从大量数据指标中筛选出若干备选指标, 经过多轮专家评议, 拟定了3 大类13 项数据指标作为因子分析的原始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1.4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为山东省17地市2011~2013年3年的数据, 主要来源于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牵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的调研数据, 部分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原始数据, 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部分指标数据通过简单计算得到, 如: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土流失比例等。为了消除数据年际间的偶然性, 本文对3年的数据进行了平均处理;为了消除不同指标的量纲影响, 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使第i个统计变量均值为0, 方差为1。基本方法为, 计算第i个地区的指标平均数mean (Xj) 和标准差Dj, 由式可得标准值ZDij。

2 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IBM 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 对上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1 因子分析结果

2.1.1 因子分析条件检验。 结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和目的, 首先对于本次研究采用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检验: (1) 变量间相关性较强; (2) Bartlett球度检验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3) KMO检验值大于0.7。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 证明本次研究变量符合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可尝试进行因子分析。

2.1.2 提取公因子。 通过SPSS 22.0 运算, 总方差解释显示, 可以提取4 个公因子解释原来13 个指标变量81.181%的信息量, 较好地保留了原变量的信息, 同时达到了简化指标体系的目的;结合旋转后的旋转成分矩阵, 也验证了在本文指标体系的确定中, 选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类指标的可行性 (见表2) 。

因子载荷矩阵 (见表3) 为进一步认识提取的4个公因子提供了依据, 可以看出, 公因子1 对于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6人口自然增长率、X1人均农业GDP、X9每公顷农机总动力、X3农业劳动生产率等具有支配作用, 结合其实际意义, 可命名为“经济社会公因子”; 公因子2 对于X4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X5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X8农村年文教支出比例、X11水土流失比例等具有支配作用, 结合其实际意义, 可命名为“平衡发展因子”;公因子3 对于X13农药使用强度、X10有效灌溉率、X12化肥使用强度等具有支配作用, 结合其实际意义, 可命名为“环境因子”;公因子4 对于X7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具有支配作用, 结合其实际意义, 可命名为“科技因子”。 据此分类, 可以进一步认识各地市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劣势所在。

2.1.3计算因子得分。分析结果得到各因子的权重, 根据因子分析模型, 可以得到以下4个得分函数:

据此可得到各公因子的得分, 并依据其方差贡献率, 获得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 显示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的聚类分析提供参考。

2.2 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达到了变量降维的目的, 将13 个统计变量用4 个公因子代表;在此基础上, 本文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市进行分类, 具体分析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差异。 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 所示。

从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山东不同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呈现较明显的地域差异, 结合上一步的因子分析得分计算, 大体可以将山东省17 地市分为4 个层次类别, 如表4 所示。

第一类地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 包括威海市、烟台市, 可称之为“烟威沿海发达区”。 两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环境宜居。 从统计指标来看, 两地人均农业GDP、每公顷农机总动力位居样本前两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居第二、三位, 威海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位居第一, 烟台市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位居第二, 威海市农村年文教支出比例位居第二;除此之外, 其它统计指标处于全省中等偏上的水平。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一指标统计中, 威海、烟台均是负数, 这可能会对其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 农药使用强度指标位居第二、三位, 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大。 综合来看, 这一地区, 农业人口占比不高, 但经济效率比较高, 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生产生活环境较好, 符合农业可持续对于各方面指标的综合要求。

第二类地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中上的地市, 包括东营市、青岛市、济南市、潍坊市, 可称之为“都市农业区”。 该地区四个地市都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市, 占有全社会较多的生产、生活资源。 从统计指标来看, 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省首位, 济南市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位列第二, 该地区各地市农业劳动生产率靠前;其它指标基本位于中等或偏上的水平。 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农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几方面指标较为均衡, 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较高, 在现阶段处于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上水平。

第三类地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中下的地市, 包括泰安市、淄博市、莱芜市、济宁市、滨州市、临沂市, 可称之为“中部资源贫弱区”。 此类地区中, 除淄博市外, 其它几地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位居前列;滨州市、济宁市、临沂市情况较为相似, 滨州市、济宁市两地人均农业GDP靠前, 农业劳动生产率济宁市第二;莱芜市、淄博市、泰安市情况较为相似, 三地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比较靠前, 农村年文教支出比例较高, 同时莱芜市农药使用强度最低, 但水土流失比例莱芜市、泰安市也较高, 淄博市、泰安市化肥使用强度排名靠前。 综合来看, 在各项统计指标中, 个别指标表现较为突出, 但多数排名位于全省中游或中下, 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第四类地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市, 包括聊城市、德州市、枣庄市、菏泽市、日照市, 可称之为“传统粮产区”。这一类地区涵盖了山东省主要的传统农业优势区域, 是山东省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 考察此类地区的各项统计指标, 经济指标中, 各指标均处于全体样本的后列, 例如在人均农业GDP统计中菏泽市、日照市位列全省最后两位;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中, 菏泽市、聊城市位列全省最后两位;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中, 聊城市、日照市位列全省最后两位;在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统计中, 菏泽市、日照市、德州市位列全省后三位;以上指标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经济总体较为落后。 在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统计中, 德州市位列全省最后;在每1hm2农机总动力统计中, 枣庄市、日照市位列全省最后;这几类指标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科技化程度不高, 发展动力不足。 日照市的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均是全省最高, 显示其农业发展更多依靠使用化学产品, 自身发展能力有限。 综合来看, 在这一类地区, 农业是当地主要产业, 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受到环境、资源、科技等方面条件制约,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1.1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仅有2 个地市发展水平较高。 从公因子得分来看, 各地市发展特点较为突出, 同一类别内地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调研数据更为明显的体现出各地市在地域上的差异。 与实际情况比较可知, 这与山东省各地市在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差异明显, 农、林、牧、渔业等农业产业各门类发展区别较大有关。

3.1.2 四类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层次差别和地域特色较为明显。烟威沿海发达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 环境资源优势突出;都市农业区, 依托城市经济, 城市反哺农业作用明显, 都市农业发达;中部资源贫弱区, 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但受制于城市资源型发展路径, 环境、资源较差;传统粮产区, 农业总量大, 农业人口多, 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 转型压力大, 资源匮乏。

3.1.3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使各方面和谐发展。 山东省17 地市农业产业并没有完全达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 四类地区均存在制约发展的“短板”, 除烟威沿海发达区外, 其它地市环境、资源压力都较大, 继续深入进行发展模式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

3.2 发展建议

各类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可持续发展路径, 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 规避劣势, 弥补不足。 具体说来, 四类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建议如下:

3.2.1 烟威沿海发达区。 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强, 有良好的农业和加工业基础, 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该区的经济作物、林果业生产也独具特色, 并已形成规模。 因此, 应充分发挥该地区优势, 促进循环农业链条的拓宽和延伸, 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试验力度, 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并且要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和污染排放的减量化处理。

3.2.2 都市农业区。 以济南、青岛为代表的此类地市, 都市农业发展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可以为农业发展提高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因此, 该类地区应坚持城乡统筹, 坚持区域协调,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大力开发“三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 形成城市与乡村良好互动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2.3 中部资源贫弱区。 该区域既有高产的平原粮食产区, 又有丘陵、山区, 地形较为复杂, 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 该区域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 运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加快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 以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为基本任务, 特别重视农业环境保护性开发, 坚持治理与开发并举的发展模式, 结合本地特色, 因地制宜, 开发多种多样的现代农业模式, 如在平原区可以建设“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再喂牲畜”、 在山区可以建设“岩层建羊舍养羊———坡地建果园种果树———果园中生草喂羊———羊的粪便给果园施肥”等良性生态链

3.2.4 传统粮产区。 该区域是山东省主要的粮食产区, 传统农业特色明显。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 应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注重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改善种植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的引入,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该区的发展还必须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在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注重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改善, 将改善民生纳入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高鹏, 刘燕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聚类评价—基于2000~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 2012 (3) :59-65.

[2]戴向洋.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张庆利.SPSS宝典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387-398.

[4]杨维忠, 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159-163.

[5]王晋臣.毕节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 (5) :88-94.

[6]叶宗裕.多指标综合评价若干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04.

[7]金淑燕.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07 (20) :118-120.

[8]尹昌斌, 程磊磊, 杨晓梅, 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 (1) :15-21.

[9]王生平, 施泽平, 何建桥.生态照『亮』新农村[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12) :37.

地域选择 篇4

一、基于TPB理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 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1]。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 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一) 态度因素分析。

学者们对于态度的观点有很多说法。期望———价值理论指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立场, 也可说是个人实行某个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行为态度, 则可理解为大学生对就业地域选择时, 对选择生源地是否持赞同态度, 是否可以减少压力、是否能利用人脉关系等。态度作为一种可估量的心理构成是相对持久和稳定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预测行为的产生 (Kraus, 1995) [3]。行为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这在国内外诸多有关消费行为的研究中都得到了检验。因此, 大学生对就业地域选择生源地的态度也会影响其就业地域选择的行为意向。

(二) 主观规范因素分析。

主观规范是由个人在采取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人知觉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对其实行某一特定行为所给压力。所以主观规范是由每个规范信念和相应遵从动机之间的综合作为间接测量指标[4]。比如, 当家人、亲戚、朋友对某一大学毕业生施加压力使其必须回生源地就业时, 该生若受此压力影响大, 则其就会听从家人的决定回生源地就业, 若该生不在意他们的看法, 或者家人、亲朋好友没有对其施加压力, 则其就可自由选择是否回生源地就业。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意向时也会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 其所面对的重要他人包括可信赖群体 (家人, 朋友, 同学等) 和外在参考群体 (公司、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等) 。

(三) 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分析。

作为计划行为理论取得突破的重要变量, Ajzen (1985) 将知觉行为控制定义为个体对特定行为控制难易程度的感知[5], 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掌握的程度。因此, 可能推进或妨碍行为表现的因素的个人能力评估及这些因素重要性分析的便利性认知的集合[4]。比如说某生在生源地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或权财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找份优异的工作比较容易, 相对于在异地而言, 所消耗的成本较少, 则其更愿意在生源地就业。反之, 若在生源地就业并没有优势的前提下, 其就对在生源地就业没有强烈的愿望[6]。

二、基于TPB理论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问卷设计。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抽样, 获取研究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问卷, 问卷内容涉及四大部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态度因素、主观规范因素和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其中, 主观规范、态度因素和知觉行为控制因素都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评 (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 得分越低表示态度越消极、负向。

(二) 数据收集。

鉴于研究问题具有较高的共性, 所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保证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福建省各大高校为例进行问卷调查, 随机抽取福建省高校学生作为样本的来源, 所有福建省高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样本。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 实际回收问卷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三) 回归分析。

通过使用SPSS16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行为态度为X1, 主观规范为X2, 知觉行为控制为X3, 以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行为目的为Y值。

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Y^=-3.347+0.391X1+0.285X2+0.176X3

由表可知, x1态度因素的Sig值等于0.003<0.01, 说明在0.01的水平下, x1态度因素对Y即行为动机的影响显著, x2主观规范因素的Sig值等于0.095<0.1, 说明在0.1的水平下, x2即主观规范因素对Y即行为动机的影响显著, x3即知觉控制行为的Sig值等于0.144<0.15, 说明x3即知觉控制行为对Y即行为动机的影响显著。结合Pearson Correlation系数值可知知觉行为控制会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呈显著关系。

a.Predictors: (Constant) , X3, X2, X1

由表1知, R2=0.798, 所以该模型建立合理。

a.Dependent Variable:Y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所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面对社会各行各业,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应有的能力后, 对自己进行一下职业测评, 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二是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就业宣讲等讲座, 加深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主见, 不要随波逐流, 理性选择职业, 寻找自己的天空。

(二) 学校及亲属正确的择业引导。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就业地域选择是否回生源地往往受外界干扰, 如亲戚、朋友、家人的观点和意见等。父母的观念比较传统, 不顾孩子的感受, 盲目地安排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 这样反而使孩子养成一种惰性。其实, 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特长出发,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给孩子的漫漫人生的道路指明方向。同时, 学校也有义务将青少年陪养成“四有”新人, 同时指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大毕业生就业的宣讲及创业的指导等。

(三) 各相关单位保证大学生就业平等性。

就业压力增大, 会滋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如何保证就业平等性, 对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很重要。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样, 只能寻求就业机会上的相对均等。一是大学生自己应该有责任心, 用正确的态度择业, 不拉关系, 不动势力, 凭自己的实力寻求成功;二是父母、亲属应该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不怕挫折, 勇于奋斗的精神;三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保证就业的公平公正原则。

参考文献

[1] .Armitage C J, Conner M.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rit-analytic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471~499

[2] .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InL Kuhl J, Beckman J (Eds.) ,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Germany:Springer, 1985:11~39

[3] .黄华芝.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 .范松.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休闲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机理研究——以长沙市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Kraus, S.J.Attitud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treasur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325~342

地域选择 篇5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就业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稳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大学就业的问题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行为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地域的选择, 研究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时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选择, 其中包括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选择。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受就业观念的直接影响, 因此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 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地级市以下地区就业。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 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

近些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同时, 也存在着就业去向地域选择的问题。一方面, 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 却无人问津。

在我国, 独立院校又称三本院校。它是一种依托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旗下, 借助其既有教学资源、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自主管理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独立院校的定位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然而, 独立院校收费较高, 大约是公办学校的3倍甚至更高, 导致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投资收益比, 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所以,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选择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

笔者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为例,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1 2014年、2015年、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逐步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表中显示,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7.06%、54.54%和49.08%, 呈逐步下降趋势, 2016年比2014年降低了7.98%;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82%、8.66%和8.74%,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1.9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50%、9.83%和11.15%,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3.65%;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22%、4.31%和5.21%,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2.99%。

综上可以看出, 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在东北地区的比例逐年减少, 而去往沿海地区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 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期望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 而在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少。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2.1 加强大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高校即是毕业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参与实践的地方, 也是提升毕业生素养的摇篮, 更是指引毕业生选择人生方向的导师。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责任, 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密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状况, 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价值观趋向个人主义, 普遍缺乏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 高校应把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引导大学生树立既可在东部也可去中西部的就业意识,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2 改善高校培养策略, 引导毕业生灵活选择就业地区

首先, 从大一就开始给学生逐步渗透就业教育, 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帮助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信息, 进而避免临毕业时才开展仓促的就业宣传。同时, 选取正面的就业典型人物进行宣传, 借用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帮助毕业生领悟就业的真谛, 提升就业宣传的整体效果。其次, 高校在进行就业宣传和指导时要注重加强针对性, 引导大学生去急需人才的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64-66.

[2]陈成文, 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46-52.

[3]葛苏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11 (12) :53-56.

[4]刘小强.人才教育分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8) :26-29.

[5]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7) :119-121.

【地域选择】推荐阅读:

地域精神07-18

地域建设05-10

产业-地域05-24

地域形态05-29

南北地域06-09

地域特征06-18

地域研究06-22

农村地域08-10

地域武术08-18

地域比较08-25

上一篇:SAR图像下一篇:家庭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