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策略

2024-06-27

地域性策略(精选12篇)

地域性策略 篇1

摘要:以研究民居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安徽中北部民居为实例,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营建技术等多方面对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营建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居,生土建筑,地域性

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城市建筑的发展,而农民的居住问题一直被忽略在主流建筑之树的阴影下。偶有对民居的关注,也是对那些即将成为文物的历史古董的严肃学术研究。而当下农民真实的居住环境却很少有人关注。虽然从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引导,农民的居住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于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以及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方式的落后,乡土民居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自然的依赖性及发展惰性。它们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是一种朴素的地域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得不”的地域主义。

1 颖上县毛集地区生土建筑的发展及特点

毛集地区的农民传统民居以生土房为主,生土房是以土—木构架为主建筑,将土与木构架巧妙地结合起来,屋盖为木结构承重体系,围护结构材料以生土为主。其特点是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便于自建,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耗水量小,不释放有毒有害物质,隔音减噪,有利于生态平衡,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调研发现,现存的传统生土民居有60%建于30年~40年前,30%建于20年~30年前,10%建于10年~20年前,翻新为砖木结构的住宅则大多建于10年以内,可见传统生土民居在该镇正处于消亡状态。

2 营造过程

2.1 选址

选址的首要条件是方便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时也考虑回避不利的自然条件因素,如向阳、避风。傍水近田,以方便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地势要略为凸起高出四周稻田,平常水淹不到。

2.2 布局

房屋朝向坐北朝南,依次排列成行,而且多是同宗族同家族相毗连,每座房子以三开间为主房的单家独立的院落。由于墙体和屋顶比较厚重,如果毗连着建造,则房屋转角连接处很容易开裂。因此采用分散型院落,即厢房与正房各自独立建造,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冬天多纳阳光,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房间的采光量。院墙高大密实,主房平面为一明两暗三开间,每间4 m。中间厅堂为明间,两边为卧室。单体建筑特点是:屋梁为三角架搁檩结构,四面墙以土砖砌成,屋顶盖小青瓦(也有的茅草覆盖),呈悬山式或半歇山式。内部沿立柱用木骨芦苇泥墙相隔成间。院墙多以土坯砌筑而成,可遮挡冷、热风与灰尘的袭击,同时也减少了夏季吸收太阳辐射热的面积,利于创造舒适怡人的生活空间。

2.3 建造

2.3.1 地基

沟边生黄土,不吸水,垫100厚的底,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纯黄土没有粘性,易开裂,上面再垫层有粘性,不开裂生白土。

2.3.2 墙体材料与做法

1)土坯墙。其方法是错缝叠砌,再用黄泥粘结。墙砌成后,再在外面抹上一层草泥。a.选土。土墙的质量好坏和选土有重大关系,因而土要求较严格,土料选取带胶性的纯白土,耕地中表层的土一般不用。将沟边和田头的土取来掺和在一起,将土细筛,去除杂质。为使土墙强度高,选土时切忌土中夹杂腐化物与有机物。b.和泥。土与水的充分拌和也十分关键,加水后的湿度大约达到当地人形容的“稠面”的程度即可,让牛反复踩踏,翻锄拌匀,均匀拌和至“熟土”之后,一般还要再焖1 d~2 d,使水与土充分渗透。另外,土坯中往往要加筋,骨料一般用谷秆、麦麸子等,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土坯的抗拉性能,防止龟裂。c.制坯。首先要有土坯模,稍懂木工的村民都可自己制作,一般建一幢民宅用两副坯模即可,而且多是活动坯模,无底无盖。做法是生白土加入麦麸子加水和泥,加入的水比土杈墙泥要稀一点。人光脚踩,用铁杈翻一遍再用脚踩,直到土不粘脚即可。把和好的土倒入模子里,用手蘸水拍。选一平整场地,将土墼模平放地上,填满泥,用手抹平、压实,即可提起土墼模,将土块留在原地晾晒,半干时再翻转曝晒,4 d~7 d后即成。制作土坯,应当在少雨干燥的旱季进行。当土坯干燥后,全部收齐,垛在一起,存在防雨干燥的地方,以备使用。d.砌筑。土坯砌筑只用泥浆砌缝,一般砖缝为1.5 cm~2 cm。土坯有多种砌法,一般用侧砖顺砌与侧砖丁砌上下错缝砌法,侧砖丁砌与平砖顺砌上下层组合砌法,侧砖顺砌与平砖丁砌组合,以及平砖顺砌与平砖丁砌上下错缝砌法(即“满丁满条”),与砌砖不同的是,土坯常常立摆,即侧砖顺砌或丁砌。若是像砌砖一样平砌,土坯就吸入大量水分而被泡软。墙身内外要用掺和了草、谷皮或麦秆的泥浆抹平,有条件的则在外层再用石灰抹白。若土坯砌在墙体中下部时,则基础要有较好的防潮处理,用条石、卵石或块石做基础,避免地下水毛细作用使土墙崩塌。2)土杈墙。土杈墙所用的土和土坯所用的土基本一样,就是用水的量比制作土坯要多一点。水过多土太软,过少则太硬难以踩踏。待土拌制成塑性状态时,浸泡一夜(约12 h)后,再把土翻松、砸碎,接着牵水牛踩踏,经过一定时间踩踏后,直至土呈粘性、细嫩无大块状物,再用土杈杈起足球般大小的泥团逐层堆砌而成,成型后墙体表面呈波浪形,需打削或依势做成建筑雕饰,其整体性较差但简单方便。3)夹泥墙。木骨泥墙,即用树的枝干扎成排栅,中间用草茎充填,然后再覆盖草茎泥而构成。夹泥墙用在室内隔断,墙体单薄,隔音效果差。建造时用三根立柱起骨架作用,再把当地产的高粱秸和芦苇子,用五六根高粱秸捆成一把,一捆朝上,一捆朝下的交替放做隔墙围护,再在表面抹上泥土。

2.3.3 屋盖

木构架基本上为三间五架盖,承重体系为木结构。屋面构造是檩条上铺稻草,抹草泥,然后铺一层较厚的当地水甸子里长的苇子。木梁平行于地面沿进深方向通长布置在前、后墙上,木檩条垂直于梁布置,檩条间距约1.5 m。檩条之上布置椽子,椽子与梁平行,间距约20 cm。椽子上平铺用高粱秸杆编织成苇箔,根朝下,稍朝上。顺水,不吸水。厚度为压实状态下30 mm厚,最后做一定厚度的麦秸泥草泥,80 mm厚。蓄热性良好的草泥与麦草保温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2.3.4 内外装饰

由于泥的抗拉强度很弱,干燥后容易龟裂,所以当用于墙壁和屋顶等大面积涂抹时,往往补其所短,使用抗拉性能好的草泥。草泥是在泥浆中掺入切成小段的麦草搅拌均匀而制成。用途广泛,屋顶房泥及土坯墙体的抹面装修均使用草泥,草拌泥既可以抗压又能够抗拉,可以说是类似于现代混凝土的一种建筑材料。土墙房内开窗很小,因而房屋的保温性能较好,冬季有吸热抗寒的作用,夏季则阴凉干爽,外墙一般也使用土坯砌成,有的墙面上再糊上一层泥巴,有的则不作任何装饰,保持土墙本色,显得非常质朴。

3 结语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这是对乡土建筑建构本质的精彩概括。乡土建筑的生成与发展,就是使建造从自然出发,因地制宜,尊重环境,最终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拆旧建新的时候,原来的土可以回归大自然,也可以重新利用建新房,材料相对消耗较少,建造房屋所消耗的劳动力不多,劳动强度也不大,除有的师傅付给一定工钱外,主要依靠家族、亲戚、邻居等的帮忙,妇女和小孩也可参加建房活动,人们一般都不计较报酬,节约了大量的劳力和金钱。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是当地先民对气候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其中蕴含着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当地传统生土民居所体现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对于生态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其敏.生土建筑[J].建筑学报,1994(5):25-26.

[2]王军,吕东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3-54.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杨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地域性策略 篇2

1、让学生在动物之家中,通过自主探索各种器材的不同玩法,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发展攀爬、跳、平衡等基本动作。

2、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

重难点:

重点:

发展攀爬、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体验运动的乐趣。

难点:

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并探索不同的玩法。

活动准备:

1、代表四个区的动物标志(猴、羊、兔、乌龟)。

2、器具:垫子、塑圈、竹梯、沙包、纸棒、布绳、轮胎、爬板、绳子等。

3、辅助材料:毛绒玩具、小桶、鹅卵石、橡皮筋、椅子、小背包等。

活动场地:

园外小花园(如逢雨天在底搂大厅进行)

活动流程:

调动身心:搬运器材入场→创设环境:师生布置场地→基本活动:分散自主活动→放松活动:收拾器械

活动过程:

(一)调动身心:搬运器材入场(如逢雨天学生模拟动物进入底楼大厅)

师引导“今天小猴、小羊、小兔、乌龟邀请我们去玩,我们一起去好吗?”

师幼一起合作搬运器材进入小花园,并熟悉四个不同区的位置。

(二)创设环境:师生共同布置

1、介绍器械,并引导学生想一想

(1)小兔它最爱跳,它会选什么器械玩?

(2)那么小乌龟、小候、小羊呢?它们会选哪些器具练本领呢?动一动脑筋,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布置。

2、师生共同布置场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械。

(三)基本活动:分散自主玩。

1、第一次到小动物家玩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小动物家尝试多种玩法,并引导选用辅助物玩,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多样性。

观察要点:各个活动区内学生的创新玩法有哪些?是否合理地使用辅助物配合玩?

2、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解示范刚才在小动物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创新玩法?

3、第二次到小动物家玩(交换场地玩)

师“刚才我们玩得真好,现在能不能换一个小动物家去玩呢?比比谁的玩法跟刚才不一样,比比谁的玩法多。”

观察要点:学生有无更换不同区内玩?学生又有哪些创新玩法?

(四)放松活动:收拾器械

1、再次交流分享

师“刚才你们又到哪里去了?怎么玩的?”,以参观式评价方法进行,并鼓励表扬各区学生不同的创新玩法。

2、收拾器械

师“刚才我们在小动物家玩得很累了,现在让我们回家休息一会儿,请你们一起帮小动物整理好器具再回家好吗?”

活动结束:

区域性教师发展的十大策略 篇3

教育论坛

由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选择某一主题举办论坛或专题辨论。一般由专家学者或资深的、教育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主持,可由部分教师事前根据主题作重点准备,在论坛上作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与感想,供其它教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发展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作点评。论坛的形式可以变化,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可以采用讨论式、辩论式、专家答辩式、个案解剖式、专题讲座式、调研汇报式、经验总结式等形式。参与人员也要根据教育论坛的具体内容来确定,避免无关人员参加。通过教育论坛,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感悟、教学经验、教学失误等在这里汇集与交流,启发、引领教师研究、探讨教育问题,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是提升教师理论层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地采用。由于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有高校或科研机构作支撑,实力相当强,举办此类活动可以说是“小菜一碟”。这样的活动通常由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的具体负责人拿出实施方案,经专家确认后组织实施,由于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所辖范围内教师人数多,层次也多,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更有主动权。每场活动的人数要严格控制,以20---30人为佳,注意参加人员构成的搭配,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层次教师等不同类型的代表都有。实在安排不过来,一个主题可多安排几场。每场都要有专家学者、教育科研骨干、领导等有研究专长的人参加,一定要在平等、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探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问题。专家学者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对讨论进行控制与限定,不能霸占讨论的“话语权”。学术沙龙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思想的方式,对于开阔教师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学术沙龙中,让每位参与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问题,在此过程中尽量不进行任何评价,不允许任何的批评与指责,要作好详细记录,再进行整理与分析。对质量较高的学术沙龙形成的文稿,可在区域性教育专业报纸杂志上发表。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增长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研品质、发展科研能力、形成科研成果的有效手段。开展课题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并且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并进行理性思考,上升为自己的经验。由于教师长期在一线工作,相对来说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还是比较陌生的,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要给区域内教师大力支持,从课题的选择,到立项、审批、操作实施、阶段总结、鉴定验收等各环节,应给予最优质的服务,切实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及时、全面、到位的指导,使之成为科研能手。

课例研讨

这种形式以课堂实践为场景,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任务、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会诊”,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课例研讨,首先要确定研讨的主题,主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教师在真实教学实践情境中所碰到的困惑;三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确定研讨主题之后,再据此确定研讨形式。一般有两种:课案解析——对某一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实践、会诊、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会诊、再反思,以形成最佳的教学设计和新的教学策略;课例研究——引导教师通过对具体教学课例的学习与讨论、分析与解剖,使其获得感悟。组织教师研讨时,要求教师要围绕研讨的主题,带着问题研究,把握得失,为下一步研讨作好准备。尤其要重视专家学者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天上”回归“人间”,让教师“看得见,摸得着”,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研读反思

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的途径之一。要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机构资料全、新的特点,与他们共同建立学习资源中心,供区域内老师学习。提供学习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提供有形资料。印发学习资料,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及时购买或借用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书籍供老师学习、提高。二是建立专用电子阅览室,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网,享用他们的资源,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或资料,从而开拓教师的学习空间,满足他们更新知识的需求。三是提供必需的软件给老师。让教师随时进行学习和操作。四是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老师们随时可从库中借取优秀的教案、教学录像带、光盘等进行观摩学习,按自己所需取别人所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反思,可以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举行一次笔记展览,提供一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评出等级奖,给予一定的奖励)。

网络交流

网络平台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BBS平台,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的交流提供服务。启动阶段可由专家学者在线主持,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点评和反馈。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可以定期确定一个主题,组织网络交流、研讨,并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吸引广大教师参与,使之成为教师研究教育问题必选的方式之一。这种形式具有交流的自由性、自主性、自发性、即时性,在网络上教师可以隐去真实姓名,这使教师在参与讨论问题时敢于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避免了面对面讨论问题时可能出现的腼腆或尴尬,有利于提高教师研究教学的兴趣,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参观考察

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要重视组织外出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上升为自己的经验。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并下拨专项经费,形成正常的制度,保证此项活动正常开展。可定期组织相关骨干人员分赴全国各地考察了解各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每次考察归来,要带回一批信息资料,向区域内关联的教师作考察报告。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各地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活动。如一日教育教学开放活动、课题结题活动、教学展示活动,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回来后,要检查学习笔记,听取学习汇报,向区域内教师进行学习后的教学汇报等。

菜单服务

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有别于单独一所教师发展学校,由于区域内教师都是其学员,决定了它的特点是人数多、工作量大,既给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压力,又为发挥规模效益提供了可能。区域内同一类型教师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其专业成长需要提供同一层次服务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这为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开展多层次菜单式服务提供了便利。区域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路径。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可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据教师需求,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行动,提供适合区域内各类教师的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

公开展示

教师在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学习、研修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需要进行及时总结、提升,在每一学期末,都要求每位学员完成一篇有一定分量的经验总结。在这些教师的文章中,发现质量较高的,安排在区域内进行交流。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教师有好的做法,或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及时给予指导,进行总结交流。每年都要求教师系统整理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案例,采用结集成册、个人网页等方式公开展示。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以提高教师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区域内有教育专刊的,要专辟出一块版面给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让其发表学员经验总结或研究论文,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

域内联动

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作为整个区域教师发展的牵头单位,要十分重视整合区域内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校本研修已取得的经验,应不失时机地组织联手研修,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其研修策略应在深化、内化、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于不同类型学校,要指导其灵活采用不同的研修策略,注重吸取他人经验。区域性教师发展学校要重视把握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关注多种研修方式的协同运用,确保研修实效,促进整个区域校本研修水平的不断提升。

探索适应地域性特点的通风策略 篇4

建筑通风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科学高效的建筑通风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而要想实现高效通风就必须要选择科学的通风策略。在降低建筑能耗的过程中通风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做好建筑通风必须要紧密结合建筑物地区地域性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东北地区气候的特点

对东北地区建筑通风策略的研究, 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域性特点, 尤其是气候特点。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对建筑通风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下面, 笔者就来认真分析以下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北方气候,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冬冷夏热。东北地区冬夏季温差很大。夏季气温可以达到30度到40度, 而冬季的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度。冬夏季的温差不可谓不大。二是风沙中灰尘含量多。由于东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 而且大风天气多, 在风中灰尘含量非常大。尤其是在冬天东北地区普遍要采用锅炉取暖, 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的灰尘煤渣等会随着大风漂浮。灰尘天气的出现非常不利于空气更新和转换。此外还要考虑到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以东南季风为主, 而东北地区大多建筑是背向东南季风的。这对于建筑物通风非常不利。夏季时, 我国东北地区建筑物本身空气得不到充分更新。建筑物阴影部分的空气质量要差一些。三是东北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沈阳地区七八月的时候白天最高温度是35度, 而在夜里最低温度能达到15度。昼夜温差保持在20度左右。此外东北地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室外阳光照射的地方与阴影部位的温差较大。笔者曾经就此问题专门做过调查, 运用主管评价法通过对多位名人士进行专业调查, 发现有将近95%的人, 认为受阳光照射的地方与阴影部位的温差要大。

二、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影响

上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分析此种气候特点对建筑通风的影响。东北地区这样一种冬冷夏热的气候对建筑通风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1) 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好处。东北地区气候对建筑通风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它的昼夜温差大。建筑物本身具有热惰性, 其本身的降温速度非常缓慢, 与室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因而我们可体通过热压作用来进行通风。之所以能够通过热压来进行通风,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昼夜温差大。例如建筑物东北方向多风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风压来进行通风。

(2) 东北地区气候对通风的坏处。东北地区气候对建筑通风的坏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夏季吹东南季风的时候那些位于阴影部位的采风口就很难发挥作用。与受光面建筑物相比空气质量有明显差距。二是本来可以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水池来降低空气温度, 可是东北地区本身雨水较少, 一年中大多以干旱为主, 在这种环境下, 建筑物周围的水池将丧失原有的作用。三是东北地区夏季太阳辐射能力很强, 建筑物热度系数也很大。建筑物表面温度高, 采风口才入的空气温度也很高, 此时就会使得降温效果大打折扣。

三、东北地区通风策略的确定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这种气候对建筑通风造成的影响之后, 笔者就来详细论述在此种地域环境下的通风策略。

(1) 东北地区通风策略构思。笔者对东北地区建筑物的通风策略的构思主要是采用空气降温模块与机械辅助自然通风模块来实现的。采风口通过两次过滤后才能进行通风。具体而言, 首先是要设置好采风口。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笔者认为要把采风口设置在树阵之下同时还要做好保护措施,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受到污染的空气进入到采风口中, 从而对通风质量造成影响。其次是初次过滤, 在自然风进入到采风口后一般要进行初次过滤。初次过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在对空气进行初次过滤的时候还要进行做好防水处理。最后是进行二次过滤。在室内风排出之前一般要进行二次过滤, 针对空气的二次过滤主要是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来进行过滤的。在过滤完毕之后再排出室外。

(2) 通风策略的具体实施。所谓通风策略的具体实施主要指的是对建筑物各种通风装置进行科学设置的过程。建筑物通风装置,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导风管线, 过滤装置;采风口和出风口。对这些装置进行设计是保证建筑物高效通风的关键。

对导风管线的布置。针对导风管线的布置主要是要根据布置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材质。针对埋藏在地下3 m处的长达30 m的导线一般要采用选择那些导热性能强且具有一定防腐性能的管材, 之所以要采用这种管材是为了能够实现管内空气与地面空气的充分的热交换。针对入户段的导风管线一般选择耐腐蚀, 保温性能好, 直径在35 mm的PPR管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入室较低温度在进入室内后不至于马上上升。

过滤装置的布置。过滤装置是建筑通风的关键设备, 通风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滤装置的布置。针对过滤装置的布置, 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在室外采风口出要采用初效过滤装置来进行布置;二是针对室内出风口则是要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来进行布置。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布置不仅可以保证空气质量, 同时还可以降低工作成本。在对过滤装置进行布置的时候要及时更换设备, 发现过滤装置存在隐患的时候要及时更换。

风机出风口的布置。针对风机出风口的布置主要采用负压排气技术来扩大出风口。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风机出风口的长度直径与通风流量有很大关系。当长度直径为1.9时, 扩张后的管道与原来的通风口相比增大了20%。从东北地区建筑通风的经验来看, 采用负压排气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 实现高效通风。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想要在通风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能耗, 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负压排气技术。

采风口布置。在对采风口进行设置的时候必须要慎重选择设置高度。在设置高度的时候要考虑到防止树下人为污染进入室内。另外就是在对采风口前的空气过滤器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雨水滴溅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设置倾斜盖板来进行防止。在采风口上部设置倾斜盖板, 雨水就可以顺着盖板流下, 而不会对周边设施造成影响。另外还要设置雨水孔及时排水。

四、该建筑策略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东北地区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通风, 具有巨大的优势。具体而言, 笔者认为采用以上策略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建筑能耗将显著降低;二是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

(1) 建筑能耗将显著降低。建筑通风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低能耗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室内通风。可以说降低建筑能耗是在制定通风策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策略。笔者认为在东北地区采用上文提到的通风策略, 整个通风系统只需要一部风机就可以实现高效通风。由此建筑能耗将有效降低。

(2) 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采用以上通风策略通往室内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采风口和出风口双重过滤, 严格保证了空气质量。另外周围树阵也能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五、结语

建筑高效低能耗通风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人们对建筑物本身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现绿色建筑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建筑通风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实现建筑物的高效通风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性特点来制定通风策略。本文以东北地区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我国建筑物通风策略的制定。

参考文献

[1]李敏, 杨祖贵.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2006 (4) .

[2]罗斌, 李嘉华.浅层地热 (冷) 通风系统在川西北地区应用的探讨[J].四川建筑, 2006 (3) .

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篇5

作者:清涧法院 白秀萍 发布时间:2011-12-23 14:41:07 分享到: 腾讯微博 新浪

人人网 QQ空间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摘要: 自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第一项专利权在五百多年以前出现至今,地域性始终是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表明:按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超出该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影响了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使得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表现得与众不同。

关键词:知识产权 地域性 国际保护

一.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概述

(一)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根据一国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将得不到承认。即除非有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的特别规定,否则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英国有学者认为,传统知识产权地域性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1)在每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效力由该国法决定;(2)知识产权仅影响在其被授予地域内的活动;(3)该权利仅能由被授予国国民或通过法律赋予相似地位的其他人予以主张;(4)该权利仅可在被授予国法院予以主张或提出异议。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知识产权的严格属地主义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保留着。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严格属地主义是指依照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仅在本国有效,他国概不承认和保护这种权利。这是封建社会国际民商事交往十分稀少,国家奉行绝对国家主权的产物。从知识产权的历史演变来看,知识产权起源于封建特许权形式,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他国不承认和保护这种特许权。进入资产阶级社会以后,知识产权摆脱了封建特许权的形式,成为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由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授予或确认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国家主权原则确定知识产权只能依据本国法产生,同一知识产品上能够存在多个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民事交往日益频繁和大量国际民事关系产生,一国的民事法律及其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迫切需要得到它国的承认和保护,因而意识到必须抛弃绝对的国家主权原则,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及其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的效力。这一点在知识产权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决定了知识产品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天然的国际性,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接受,国际知识产权关系(指民事主体对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国际民事关系)更容易大量产生,这种社会现象必然要求各国通过立法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二)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点

自19世纪以来,无论是民事权利中的人身权还是有形财产权都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其中的有形财产权依据“涉外物权平权原则”——各国互相承认依据对方国家法律产生的有形财产所有权而具有了域外效力。而知识产权却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即按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超出该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这种情形与其它民事权利形成鲜明对比。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导致知识产权领域国际条约的出现,形成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大特色。19世纪,随着工业产权制度在西方各国普遍建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国授予的工业产权只在其本国地域内有效,严重地阻碍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在此历史背景下,对知识产权实行国际保护——各国互相给予对方国民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条约应运而生。1883年,国际社会缔结了第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到1993年,出现了标志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由全球性公约与地区性公约组成的国际公约群。这些国际公约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带来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根据公约,各国不但不再排斥其它国家的国民来申请并获取知识产权,而且,各成员国之间互相给予对方国民以国民待遇。因此说,国际公约恰似一座桥梁,为各国国民到其它国家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途径。这就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其二,通过国际条约规定的最低限度保护原则,促使各国法律逐渐与该原则所要求的标准接轨,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确立了统一的公平合理的基准。

二、知识产权地域性产生的原因 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本质特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区别于其它民事权利特别是与之近似的物权。知识产品是每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各国知识产权法都奉行保护知识产权人的财产权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促进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立法目的。

一方面,知识产品的物理属性即非物质性,决定了它可以同时在多个国家被多个主体创造和加以利用,即知识产品几乎是国际性的。因此,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各国对位于其国内的知识产品的创造、控制和利用能够独立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即使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实体立法,对一个知识产品确认或授予知识产权,也不能说仅依法存在一个知识产权,而是存在一组相同的知识产权,尽管这些权利的内容相同。当然,这些权利的空间效力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同一知识产品上能够依法存在多个平行的知识产权。相比之下,在传统物权领域,奉行一物一权主义,不管各国的立法(包括冲突法立法)内容如何,承认一国物权法的域外效力(域内效力),必定限制其它国家的域内效力(域外效力),一个物在全球只可能依法存在一个物权,并且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可能被一个特定主体享有所有权。

另一方面,非物质性的特征决定了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与处分形态,决定了各国必须对位于本国的知识产品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以界定有关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法律关系。占有是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动产以占有推定所有。知识产品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有形交付与法律处分没有必然联系,他人有可能不通过法律途径去“处分”自己并未实际“占有”的知识产品。知识产权原始取得的条件是:首先是凭借主体智力创造性活动的事实行为;其二是依赖国家主管机关依法确认或授予的特别途径。知识产品的所有人不可能仅凭创造性活动的事实行为当然、有效、充分地取得、享有或行使其权益,而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即通过主管机关依法确认或授予专有权或专用权。无形财产权人利用知识产品的法律前提是来源于法律直接规定或国家授予的无形财产权的专有性。在有形财产制度中,权利人往往可以凭借自身对物品的实际占有进行利用,无需依法律确认或授予。因此,对于有形财产的利用方式,法律往往不做事前引导而听凭权利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进行约定,而对于知识产品的利用,法律常常划分一定的界限要求权利人在特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当无体物(即权利)作为客体时,主体享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往往通过法律行为取得。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各国必须对同一知识产品行使独立的立法管辖权,即属地立法管辖权。此外,知识产品是每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时原则上通过实体立法来调整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关系。因此,各国依法授予或确认的知识产权的空间效力范围限于本国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产权地域性。

三.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导致知识产权领域国际条约的出现,形成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大特色。对于国际条约出现之前的知识产权,没有任何人怀疑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一旦因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而带来的众多的国际条约涌入知识产权领域,却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平添了许多的争议。不少论者根据国际条约推导出知识产权已经突破或者改变了其严格的地域性特点的结论。作为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地域性使知识产权具有了迥异于有形财产的国际保护制度。因此,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关涉到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认识。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没有也不可能引起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消失。

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不可能消失。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智力成果与工商业信誉都是无形的,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不能象有形财产那样可被认知与界定,而需要经济法律的直接确认。同时,从知识产权的保护历史来看,它是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各国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它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步调不一。即便是在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各个国家之间,其保护水平也很不一致。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了与有形财产那样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以外,还极大地受制于各国的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各国没有也不会承认依照其它国家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在不能为权利人所实际控制,却可以广泛扩散、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无形的对象上所成立的权利却是有范围限制的。由此可知,除非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否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不可能改变。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规定表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没有被突破。综观知识产权领域的各个国际条约,它们均是从基本原则及共同要求的角度,规定各成员国保证其他成员国的国民在其境内享有某些统一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没有一个国际公约能够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提供像物权领域的“涉外物权平权”那样的准则。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基本的国际公约,《巴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均以国民待遇及独立保护为其基本原则。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国民在其它成员国境内,享有与该成员国给予其国民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同样的待遇。这一原则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提供了前提。根据独立保护原则,各国在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互相独立—这正是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出表现。该项原则包含了下述两层含义:其一,条约的规定须借助于各国国内法将其付诸实施,也就是说,“任何国际公约允诺所能提供的保护,都必须通过成员国的国内法的作用实现。”比如,我国于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对于该公约所规定的进口权,则是通过1992年修订的《专利法》予以确认以后才在我国受到保护的。这说明,各成员国国民不可能仅凭借国际条约就获得现实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就知识产权而言,不存在一种通行各国的统一的专利权、著作权或商标权,实际存在着的是按照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存在着的在各个国家有效的单个的知识产权,比如,中国专利权、中国著作权或者法国专利权、法国著作权等等。在这一点上,有必要明确知识产权领域的这一类国际公约与有形财产领域的统一实体法的区别。后者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约束力。若将上述两者相提并论,则会造成对知识产权及其国际保护的不正确认识。其二,任何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的国民在知识产权方面所提供的保护是完全独立的。对此,《巴黎公约》明确规定:就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取得的专利互相独立;同一商标在不同国家所受保护具有独立性。《伯尔尼公约》也规定:对作品的保护程度以及为保护作者权利而向其提供的补救方法完全由被要求给以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上述规定具体表现为:在权利的创设、范围、保护水平以及救济等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受其它国家的影响。例如,以权利的创设而言,甲国对植物新品种不予以专利保护,作为甲国国民的植物新品种的发明人却可以到保护该种发明的乙国去申请专利。反之亦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乙国对甲国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以甲国的保护为前提,乙国完全是按照其内国知识产权法律对具备资格的主体授予权利的。甲国国民在乙国就其植物新品种发明所享有的专利权(即乙国专利权)只在乙国有效,包括甲国在内的其它任何国家都不会承认该项专利权的效力。

独立保护原则普遍地体现于各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中。除上述基本公约以外,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涉及国际申请程序的公约,这包括我国已加入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以及《专利合作条约》。这两项条约都是对商标以及专利申请案的接受及审查程序作出某种国际性的统一规定,而不涉及商标权与专利权的批准问题。也就是说,是否授予权利,由各国依其国内法作出决定。

伴随着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地区性统一实体法成为现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一大发展趋势,但却没有因此而让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消失。综上所述,严格的地域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或仍然是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 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法学研究.2005,(3).[4] 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万鄂湘.国际知识产权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6] 刘文华.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7] 罗文正,古祖雪.试析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2,(4).[8] 王春燕.也论知识产权的属性[J].中国法学,1996,(3).[9] 江前良.《国际技术转让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地域性策略 篇6

关键词:2015年中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16-02

2015年的第一个月,长安区教育局组织召开了全区中高考备考工作交流会议。首先,区教研室对今年的中高考备考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特别是对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希望各校对照已经上报的《2015年中高考备考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在备考工作中定思路,树理念,讲方法,求实效,将备考方案深入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稳步推进,扎实复习。下面介绍几点备考策略。

一、学校教学领导要树立“落实责任目标”意识,将工作重心下移,率先垂范,激励师生,鼓舞士气

各学校要全方位构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逐级落实中高考工作责任,将任务分解到人,把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督一级,层层抓落实,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发挥责任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各校要善于运用和组织中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等各种活动形式,鼓舞师生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师生心态,积极迎考。

二、学校要树立“备考无干扰”意识,全力创设良好的备考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确保中高考备考有序进行

学校各部门要为中高考备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在人、财、物方面尽量向毕业班倾斜,优先保障毕业班教学需要,使毕业班教学工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除上级部门要求必须组织的活动外,不再组织其他的活动,尽量避免对毕业年级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在中高考攻坚进入白热化阶段,各校要树立“一切工作围绕中高考中心运转”的思想。从现在开始全区进入备考无干扰模式,目标是取得优异成绩。教研室将转变工作方式,把时间留给学校,以服务学校、帮助学校为出发点,根据学校主动提出的具体需求,针对学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和听课等活动,不再主动去学校进行常规的调研,避免影响学校的复习备考工作。

三、学校备考和教学管理工作要树立“落实细节抓规范”的意识,教学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严、细、实

学校管理层对毕业班的各项工作要做到适时监控,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学校领导要大大提高跨学科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各学科备课组复习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效性,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尽早发现薄弱学科,找准短板,尽快改进办法,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四、学校在备考工作中要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引导教师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校要引导教师每个人都从集体的利益考虑,备考教师要坚决扬弃本位主义思想,杜绝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各打各自小算盘的做法,发挥团队作用,协同攻坚,打好整体仗,尽可能减少因为个人而内耗掉集体的能量。同时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也要发挥带头作用,带领教师团队为本校的备考和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五、学校在备考工作中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服务各层次的学生,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本,提高复习效益

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始终牢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善于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好教师在复习工作的引领性作用,占位不越位。布置相应的学科教师对尖子生、苗子生、推拉生进行重点关注,制定菜单式培养方案,保证优秀生群体不断壮大。同时也要加大对边缘生、后进生的指导与监督,保证良好的班风与纪律,保证普高上线率不下滑。学校要在备考的各个阶段,适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试与疏导,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其消除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轻装上阵,轻松应考。

六、学校在备考中要树立“数据分析”的意识,做好各阶段的质量检测成绩数据的分析工作

学校要对班级、学科、教师和学生个体等不同层面的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读,找优势,查不足。教研室及时提供一模、二模等考试数据。要善于运用网阅后的数据去阐明问题,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特点,真正把网阅的成果落在实处,见到实效。重教研,轻考评。

七、学校要树立考后“及时宣传”的意识,在中高考成绩公布后的第一时间,达到宣传力度最大化,喜报频传的效果。

各校要在成绩发布后尽快收集成绩信息,抓紧核实,在确保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将成绩喜报通过短信、报道和稿件的形式,广为发布和送达。要通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分析汇总,将学校的突出进步和特色亮点等客观的呈现出来,还可以是本学校的进步程度,提高幅度等等角度。但是所有对外宣传口径要一致,要经过一把手校长的审核,表述一定要客观公正,切忌夸大事实,绝对不允许借贬低其他兄弟学校来抬高自己。

区教研室部署了今年的中高考备考工作之后,81中、23中和45中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这三所学校代表不同层面,对各自备考安排、备考经验和备考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全区学校的备考工作提供了典型引领。

地域性策略 篇7

一、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两岸植物种植率低、土地裸露面积较大、种植结构较单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利用率较低,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还不够完善,水体污染较严重。

(三)由于人为因素,河滩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河堤绿化面积减少,植物种类减少。

(四)已建滨水景观的连接区域和道路外侧绿化带没有进行详细规划和建设。

(五)由于高寒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一些滨水景观、建筑、小品的利用率极低。

二、高寒地区滨水景观的营造策略

在滨水景观的营造中,要结合生态功能、施工技术以及高寒地区的地域特征等要素进行设计研究。

(一)自然生态景观

1. 水体修护,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第一,严禁未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第二,用湿地恢复水体的周边环境;第三,用自然排水渠对临近地面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可减少侵蚀、稳固河岸;第四,可在原有河道底部铺设碎石等沉积物,增加植物的挂膜面积。

2. 建立动植物生态群落。可营造大面积水域,为多种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使滨水景观的动植物增多,形成良性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达到生物自净处理的目的。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讲究植物的一般层次组合搭配和养护管理,以及培育地方性的、耐寒性高的植物,如白桦、银杏、火棘、迎春等耐寒陆生树种,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能够吸附杂质以及氮、磷等化学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四季树种和短季树种共同种植。

(二)驳岸设计

应采用以生态驳岸为主、人工驳岸为辅的设计形式,既能防洪护堤,又能维持水系的生态平衡。

1. 水岸线的形态。从客观上讲,平直、同宽的河道,水流速度一定相等,水体的流动时间和长度也会缩短,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形成破坏力,并可能导致洪水的发生。因此,应采取弯曲的、不等宽的河道设计方法,减缓水流速度,并能相对延长水岸线的长度、防止洪水发生,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滨水景观感受。

2. 河堤的处理。因高寒地区长时间河道流量较小,河道大面积长时间无水,滨水景观效果差。所以,应设计一个可以适应不同水位、不同水流量的河堤,并保证四季水流流畅。因此,应选取阶梯式的河堤设计结构,使整体的水位保持一个连续的蓝带。

3. 绿地和铺地的设计。绿化率超过50% 的城市,可有效减尘、降温。滨水区的植物种植,能使景观与生态更好地和谐发展。滨水景观铺设的整体硬质地面,透水性和被动蒸发冷却效果较差。因此,应优先考虑具有渗水能力或蓄水能力好的环保材料,将砖材和绿化结合。

4. 滨水景观设施。建筑、雕塑、小品、游憩休闲等设施是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相应的设计应注意形态、尺寸、材料、颜色等方面,不仅要体现与水体的关系,还要运用元素符号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例如不同性质、位置的小品可以通过共同的主题或相关联的形状、颜色等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此外,还可以把水体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结合起来。同时,要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设置座椅、垃圾桶、标识、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采用鲜艳醒目的颜色,丰富冬季户外单调的景观。

地域性策略 篇8

民宿与其他旅馆建筑的区别在于三点:1民宿周边有自然景色和人文特色作为依托;2家庭或空间氛围, 弱化主客关系;3具有特定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呼应当地的环境和既有建筑形态。民宿空间的方向感和认同感使人在环境中认同自己, 明白自己与场所是怎样的关系。

2 民宿的地域性创作策略

2.1 民宿的类型

民宿可以按照如下分类:1环境位置分类: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两大类。城市民宿建筑以集中式布局呈现。乡村民宿则多依托景区或者地域特色资源发展;2功能属性分类:旅游住宿型和特色服务型两大类。旅游住宿型一般临近景区, 通过住宿环境与旅游环境的结合让游客对于风景区有深度的体验。特色服务型是指自身结合周边资源, 打造特色主题提供多项体验;3按产权归属分类:传统民宿和社会型民宿两大类。传统民宿指利用自宅以家庭副业经营。社会型民宿则是外来投资者租赁房屋以公司经营;4按建造方式来分:新建和改建。改建民宿保留传统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构件。新建民宿则是全新建造建筑;5提供的旅游产品分类:赏景度假型、民俗体验型和生产体验型。赏景度假型民宿结合自然的景观或是精心规划的人工造景;民俗体验型指体验地方传统聚落中的生活方式和特定活动, 如参加地方祭典;生产体验型则是扩大家庭副业的发展来吸引游客, 体验农家生活。将调研民宿分类如表1所示。

2.2 地域性因素分类

地域性不仅包含地理、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条件等概念, 还包括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影响民宿因素表现为:1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条件、气候特征和环境风貌;2人文环境因素:包括风水理念、民风民俗以及生活气息;3社会功能因素:包括功能复合、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活动;4建造方式和材料因素:包括建造方式与建筑材料;5原有建筑环境因素:包括整体肌理、公共空间、平面组织以及建筑形态等。长三角地区地形多变, 气候多样, 地域之间的民宿发展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

3 民宿的设计建造策略

3.1 自然环境

(1) 顺应地形, 自由布局。将环境的地形特征作为民宿空间形态的设计特点。山峦地区民宿多靠山傍水布置, 建筑群形成以水流为轴的生长式形态;海滨民宿依照海岸线进行设计, 将退潮后形成的滩涂改造成洼地 (圩田) , 传承“屯田而耕, 逐水而居”的传统;而水乡民宿建造就以水系为脉络向周围放射状展开。例如徽州的地区民宿区的选址都藏于万山丛中的狭长盆地, 以山峦为骨架、溪水为血脉, 沿溪展开布置, 建筑之间的道路也是沿溪水布置。

(2) 呼应气候特征, 应对环境。浙南地区的环境为森林河流多, 地面瘴气大。当地的民宿先在水边沼地上架板, 架空地面隔潮防湿, 也有利于通风。而处于浙江北部良渚地区的民宿地基构造就汲取了良渚传统民居的做法, 利用细粘土配上沙土夯筑将近50cm的地基在做地面层, 有效的减少了湿气对于建筑的影响。

(3) 结合当地景观, 环境风貌再造。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 民宿建设应与风景区轮廓线采取“嘉则收之, 俗则屏之"的设计原则, 让主要活动空间应争取良好朝向。位于舟山群岛嵊泗县当地民宿很好的体现了渔家文化。他们利用岸边的观景平台用废船木进行统一切割成的木板拼接而成, 码头支撑的立柱利用码头打渔的麻绳缠绕加以装饰。渔火点点也丰富了海岸线的风貌。

3.2 人文环境

(1) 传承风水理念。传统风水理论不仅对民宿的选址建造提供一定参考, 因此民宿多采用因地制宜的建造方式。《阳宅十书》提出了最佳的住宅布局。民宿通过调整坐向、门向, 设置屏墙、影壁来实现理想中的建筑形制。例如陌上居客栈, 宅基地就临近村落的主要溪流后边溪和通往祠堂的干道旁。住宅四周的自然环境 (包括水质、树木、人工环境) 与住宅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运用了风水。另外方位与植物的结合, 有利于营造宅院基地内的小气候。在陌上居民宿入口处修缮了以前的照壁, 也属于住宅风水风水聚气的体现。

(2) 延续民风民俗与群体活动。很多民宿都位于古村落或者古风景区周围, 一般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民宿的建筑型制有意识的还原相应时代的民俗现象。徽州人有“得水为先, 藏气次之”、“肥水不流外人甜”的观念。所以徽州民宿都把天井作为核心空间, 并且外墙和屋顶都设置挑檐屋檐出挑将雨水汇入宅内。民宿建造时采用城墙式的外围轮廓和方正的建筑形制来强化这种概念, 体现徽州住宅重视家庭伦理秩序以及对内部世界把握和控制。民宿也会再现当地的传统活动, 如祭典和节日游行, 给予游客对地方特色更直接的认识。

(3) 室内装饰体现生活气息。民宿提供不仅给旅客展现当地的生活状态, 同时也呈现给游客们“可观可触碰的历史”。因此民宿的室内设计体现传统居民的生活气息。如西递地区陌上居民宿将原先厅堂改造成游客大厅, 大厅的布置依然还原了老宅的样式, 很好的体现了徽州特色。民宿餐厅摆放着收集的明清时期砖雕和版画, 以及采茶的背篓, 传统送饭的提盒……这些小物件经过精心的摆设, 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3.3 社会功能

(1) 民宿区内功能复合。当前民宿区的功能性开始趋向于复合化, 它不仅提供旅游住宿功能, 还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民宿的社会性功能整合了旅游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交通功能。民宿区需要考虑对外的连接方式以及内部的游览线路, 使游客既能快捷到达目的地, 又能依托内部旅游资源布置游览路线。

(2) 还原传统尺度再现生活方式。民宿建筑的本质是为了延续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 让游客体会到与都市不同的慢节奏生活方式, 且恢复传统的尺度。街的宽度参考传统市街交换商品的宽度在3-4m, 适合于街屋的延伸, 商业交换;而巷道只提供人之间的通行, 宽度在1-2m。街道空间的高宽比一般在0.5-0.7之间, 接近黄金比例也符合视觉透视的美感。

(3) 延续当地社会生产活动。除了通过风景与民俗文化吸引顾客, 有些民宿扩大经营的家庭副业, 为游客提供各种特定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技术的体验。大部分的游客对于新鲜事物和多元文化有偏爱和猎奇的心理。莫干山的民宿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 在自家的茶园或者果园举行采摘活动, 使游客找到田园野趣的归属感。而杭州西湖的民宿发挥自己陶刻和插花的工艺优势, 开展陶吧和插画吧, 寓教于乐, 满足游客的工艺体验。

3.4 传统建造方式和材料

(1) 继承传统建造方式。传统建筑以传统营造为支撑, 许多改造民宿将传统民居真实结构展现出来, 用传统的材料建造或者修缮房屋。如西递地区由老宅改造而来的民宿在修缮时特别主意对传统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加以运用, 房间中穿斗式的梁架依然被保留下来。

(2)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是民宿设计的重要特征。西递地区的陌上居卧室的墙壁有一面特意裸露出外墙, 用手抚摸过甚至能触碰到当年的气息。其余的墙面都用当地废弃老房子的木板予以饰面, 甚至能看到老料的榫卯痕迹。

3.5 既有建筑环境

(1) 延续整体空间肌理和形态。对于依托传统聚落和民居建造的民宿, 它的选址和布局需要考虑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民宿的位置一般都选择在聚落中心位置, 这些地区更完整的保留传统特色。一是水口或牌坊群。这个区域一般是聚落的入口, 另一个就是祠堂, 它具有“中心”意义和“场所”精神, 民宿选址能够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再者, 民宿的形态建造也要融入聚落建筑群之中:忌讳与众人的屋向相反。无论是宅前空地, 还是建筑屋脊, 都不能自己独高, 维持村落空间的井然有序 (见图1) 。

(2) 公共邻里空间再造。民宿设计中注重邻里空间塑造:1入口空间的还原。入口的空间设计有一系列灰空间的过渡, 会将“家的领域”很好表现出来。这些过渡元素可以是院子, 也可以是天井, 或者是入口门前的小块空地。文章所调研的陌上居民宿就体现了西递住宅的一般入口序列;2延续街巷交叉口布局。街巷的平面形式是伴随着两侧建筑的建造而逐步形成的。道路交叉口也形成错动, 这些入口空间强调了进入民宿的氛围。民宿区附近的交叉口多以“丁”字口的模式, 对位路口多有曲折或者错位, 避免十字正交的模式出现。这种错位能够产生很强的场所识别感, 拥有很强的导入性。

(3) 合理平面组织。如何在传承传统院落空间格局的同时现代旅游需求, 是民宿区空间设计的重点。首先, 民宿的平面布置在还原当地传统的合院空间同时进行重复和变异。皖南和浙南的地区的民宿平面多为“凹”字或者“H”型形制。相对于水网密布的地区, 河水两侧的道路既要满足生活, 也要满足日常的贸易交换。民宿平面通常为“I”形制。而沿海聚落附近的民宿尽量面向大海为好的朝向, 所以平面尽量成“一”字型中轴对称, 中间为厅堂, 两侧是厢房改造的客房。注重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适应性设计。民宿要满足不同人群交流与沟通。许多徽州民宿将宅中的厢房直接对外采光, 将天井改造成了一个会客厅。近可将民宿的前院一览无遗, 远可将村落外围的景色尽收眼底。主人也会将宅子前面的空地地基进行了平整, 大量的空地用来建造前院, 一改原先民居建筑中紧张局促。

(4) 秉承传统建筑形态。利用当地建筑环境中的雕饰、彩绘及门窗等设施, 从细节上显现传统村落风貌特色。我所调研陌上居民宿移建来当地的八字门, 大门两侧各立一斜墙向外扩大以彰显声势, 以前是达官贵人的宅邸大门。再例如西湖旁的湖边邨民宿, 保留了杭州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形制, 大门为石库门, 以石料作门框, 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另外民宿的山墙也是体现地域性的重要建筑部件。马头墙的造型组合也被民宿主人应用体现到徽州的特色上, 马头墙青瓦覆顶以防雨, 白灰抹墙反射日光以防潮, 这都体现了美学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4 结论

在此基础上, 文章认为以下几点结论在民宿的地域性营造策略上还需予以重视:

(1) 生态策略与建筑形式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探讨, 如今民宿民宿在生态技术上体现少之又少, 如何在保持传统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难题。

(2) 地域文化特色的把握, 避免与同一地域建筑形态的重复与统一。同一地区的民宿不能千篇一律, 应展现地域不同的特色。

(3) 如何在传承传统历史的同时, 更好体现建筑的现代性。将当代建筑的材料和建造技术运用与民宿, 而不是一味的复古。

摘要:民宿作为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新兴模式, 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其地域性。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民宿调研, 归纳出民宿的类型和对民宿影响的地域性因素。文章旨在从建筑学的角度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地域性因素分析民宿设计中体现出的地方特色, 提出民宿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营造策略, 最后对这些策略进行整体性评价以更好的对民宿设计给予建议。

关键词:民宿,地域性,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任磊, 陈晓恬.旅游度假村建筑空间环境设计[J].华中建筑, 2007, (9) :71-74.

[2]张晓冬.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D].东南大学, 2004.

[3]宋爽.中国传统聚落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4]张大玉.传统村落风貌特色保护传承与再生研究——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民宿区为例[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4, (3) :1-8.

地域性策略 篇9

温泉度假休闲旅游是最近十年风行起来的新事物,据权威资料显示:仅2008年全国就已开设温泉营业场所2000多家,营业收入46亿元,关联产业产值510多亿元。随着该行业持续深入地投资和开发,以及国家为拉动内需而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温泉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民众的消费热情会持续升温。因此,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作设计水平来促进温泉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探究的。

2. 茗阳汤泉

茗阳汤泉位于鲇鱼山水库上游,其背靠常年葱绿的大雷山和小雷山,面临水波浩淼的鲇鱼山水库。用地为:东西360余米,南北深25-60米,地势高差最大达18米的狭长地块。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四周层峦叠嶂,松竹林立,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本地原名“汤泉池”,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茗阳汤泉就名声远扬,清乾隆巡游时曾在此淋浴并立碑赐名“汤坑”。民国时期又重修“官池子”专为达官显贵使用。淋浴闲暇之余,文人雅仕又在大雷山上修建了“温泉书屋”和“净梵寺”,用以陶冶心境。

2.1 规划

总平面规划布置遵循山地规划原则,尽量利用地形地貌,使建筑尽可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拟建场地因历史原因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三层阶梯状台地,通过垂直交通系统,我们在三层台地上根据高差大小和功能的不同,并结合考虑朝向,景观、夏季风向导入的要求,布置了七栋建筑,解决了酒店的基本功能(即接待、住宿、会议、餐饮、后勤及运力)。结合地形分散布置建筑单体既要保证功能上的有机联系,又要在建筑体量上兼顾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显著地减少了土方工程量,避免了对山体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温泉酒店的另一大功能:温泉池区的布置,则安排在第二层台地上,这样既兼顾了与第一层接待大厅和第三层住宿区的交通联系,也使池区沿湖岸线一字摆开后景观视野的组织更加有效更加方便。

2.2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在这里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建筑群整体与用地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大尺度上的景观问题,需要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来解决。本案在台地南北纵深最大处正好嵌入大雷山和小雷山交界处的山凹里,因此在不同标高的台地上布置的几栋建筑正好在纵深上形成了立面的台阶状,如此就形成了建筑群整体景观效果的骨架,给人一种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自然走势的印象,然后在建筑体量、造型、屋面形式,色彩等方面适时地协调考虑,建成后的效果基本达到了与自然环境互为倚重互为衬托互相交融的效果。

2.3 空间设计

建筑物外部空间设计首先要清楚外部大环境的空间机理。本案的自然空间形态相对简单,一边为山,一边为水,山水交界处形成两个独立空间之间的连续界面,从机理上说这两个完全开敞的独立空间在客观层面上是相互契合的。

2.4 地域性材料

本地盛产麻青色的花岗岩、青黄色的片岩、鹅卵石和楠竹。一方面是山地建筑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建筑用地巨大的台地落差产生了大量的挡土墙。当地的花岗岩强度高、纹理和色泽较好,因此被大量用来当做挡土墙的原材料,在某些地方再通过景观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片岩略带青黄色,强度、纹理亦较好,在建筑的某些外立面上得到采用。鹅卵石主要用于景观的处理。竹子除景观种植外,在某些景观性挡墙和SPA房、五福汤、石板泉等室内理疗区的吊顶中也多有选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地盛产的柿子树、桃树、板栗树等经济性乔木在室外园区被作为景观性植物而选用以增加植物配置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 传承、融汇、创新

建筑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汤泉池历史久远,一个用现代技术修建的大型综合体是不能够割断与当地人文历史的关系的,且文化内涵是温泉产品是否有持久生命力最重要的内部条件。在本案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当地文脉的借鉴和传承,其次是揉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融汇现代文化,尝试将传统文化在新的载体里共融并得到创新。

除了上千年来当地人们积淀下来利用温泉水淋浴习俗外,净梵寺和温泉书屋的存在给了人们一种从生理需求到精神层面需求的转变,这是一个将温泉从洗浴到保健养生再到净化心灵的升华过程。就当代人们来说,单纯的为了住高档宾馆,追求物质享受或是为了一次畅快淋漓的洗浴未必会跑几十上百公里的路,除保健养生的需求外,人们心中更多地是将沐浴温泉与心理和精神愉悦相连系的。除温泉水外,还需要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文化氛围。本案二期规划是一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弥补淡季消费而做的功能性外延,规划中有水上运动、山地自行车、登山、攀爬、高尔夫等项目。文化和生态的内核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必定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

4. 节能

商城县位于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冬冷夏热地区,年平均气温15.4℃,最冷月平均气温2.0℃,平均年日照率44%,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从用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看不存在因垂直高差而导致的温差,微气候与地域内平坦地区的气候特征基本一致。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在节能或其它方面与一般建筑并无不同。因此,在总平面布置时尽量将大体量的建筑布置在西边,位于西边的小雷山和北面的大雷山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冬北风对东边露天池区的影响。同时将建筑单体尽量加大进深和争取南向朝向以增加保温效果,建筑物分散且适当错开布置也利于夏天主导风向的导入,提高空气的对流效果。

地域性策略 篇10

关键词:旅游教学,地域文化,融合,策略

一、融合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有效渗透地域文化的融合教学, 值得各校大力推行。 因为它既能丰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受益, 又能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可谓一举多得。

( 一) 体现旅游本质的需要

旅游本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审美活动。 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参与和文化体验活动, 甚至日益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如今各地都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力争有效地利用、合理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大都开始注重融合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的学习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亲和力。

( 二) 解决学用脱节的需要

目前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 学科课程多, 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 教学内容模式化、板块化、凝固化和滞后化, 学用不一致, 学校专业教学没能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 没能契合中职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兴趣等。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中职教育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这一目标既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的毕业选择, 增强就业适应性。 以我校为例, 旅游专业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家乡发展。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愿, 学校应该针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情况和旅游业的发展态势, 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将地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 有机渗透, 或者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进行地域文化教育, 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旅游业的需要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教学中能融合地域文化, 开展地方文化教育, 使学生熟悉本地文化, 传承本地文化, 融入本地文化, 创新本地文化, 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旅游业, 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周期。

( 三) 凸显地方特色的需要

在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 90%的学生觉得课程设置和教学中, 需要联系地方景点等实际, 讲授有关的地域文化知识, 才能凸显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 在旅行企业的问卷调查中, 80%的从业人员认为, 学校应加大针对衡山甚至湖南地区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的课程教学。

相当多的景区存在一些同质资源, 如何减少、避免雷同, 凸显景区和景点的独特性, 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立足本地旅游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进行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是必然选择。 旅游景区要打造独特的形象内涵和外显形式, 构建差异性、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必须做好、做足地域文化这篇文章, 以突破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学生对本地悠久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了深刻认识, 他们就能在旅游景点布置、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产品营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融合地域文化的策略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与旅游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 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一) 主题组元

中职旅游班的课程可以灵活调度, 以实用型知识为主, 理论型知识为辅。 把实用型知识进行整合归纳, 根据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后施教。 一般可以把旅游教学划分为:山川旅游主题教学, 园林旅游主题教学, 水域旅游主题教学, 宗教旅游主题教学和民俗旅游主题教学等。 把相关的导游服务技能知识和导游法规知识融入主题教学中。 衡岳文化是以儒、释、道融合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的, 具有宗教、哲学、历史、文学、民俗、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 南岳文化博大精深, 分支繁多, 概括起来有五大特色: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炽盛浓厚, 抗战文化蔚为自豪,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福寿文化独树一帜。 ”我尝试将南岳文化资源分为以下主题进行教学:寿岳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石刻文化、文学作品、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抗战文化等。

( 二) 引用资料

从教材内容引申到对相关地域文化资源的探究, 使教学更加切实深入。 资料通常包括景点中的历史文化、科学原理、宗教知识、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和文学作品等。 介绍“ 水帘洞之奇”, 我引用宋代毕田诗《 水帘洞》 :“ 洞门千尺挂飞流, 玉碎珠联冷喷秋。 今古不知谁卷得, 绿萝为带月为钩。 ”水帘洞瀑布之边绿萝茵茵, 瀑布之上弯月高悬, 如在眼前。 介绍“ 会仙桥之险”, 我组织学生学习了明代孙应鳌《 会仙桥》“ 两巘亘长虹, 绝谷十万丈。 桥下望行人, 宛宛在天上”, 明代李郁《 试心桥》“ 颓然岩石堕峰腰, 下界烟云万丈遥。 顾我未曾履艰险, 扪心来过试心桥”。 学生对会仙桥的惊险有了形象的感知和深刻的认识。

( 三) 对照阅读

把相关地域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对比, 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感受与表述。 如要求学生介绍南岳衡山时, 除了阅读教材中的解说词以外, 我补充了南岳大庙长联让学生比照阅读。 让学生欣赏南岳“ 蜿蜒八百里潇湘, 屏藩楚岫”的自然美景, 缅怀“ 邺侯遁迹, 李杜赓吟, 韩愈云开, 朱张霁雪”的藻韵流风, 学生对南岳的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 四) 寻踪觅迹

旅游路线设计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不同的旅游线路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新颖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除了景区提供的常规线路以外, 我们还可以在地方志记载的有关诗文中找到古人的踪迹。 通常在旅游文学作品中都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一条条游览路线, 一个个形、貌、声、色栩栩如生的景点跃然纸上。

如张栻《 游南岳唱酬序》 就交代了他与朱熹、林用中乾道3 年 ( 1167) 同游南岳的情况:11 月6 日自潭州 ( 今长沙) 渡湘水。10 日过石滩, 忽然大雪纷飞。11 日抵衡山岳北, 宿草庵。 13 日拂晓, 天色放晴。 他们从岳山后马迹桥登山, 经莲花峰, 夜宿方广寺。 14 日, 游览了福严寺、南台寺、马祖庵、大明寺、高台寺、登祝融峰, 夜宿上封寺。 15 日, 胡实、范念德来会, 同游仙人桥, 再登祝融峰。是夜, 风雪交加, 16 日天未明, 即被惊醒;因石磴冰结, 不可行走, 他们急由前岭下山, 路已滑甚。 是日步行30里, 到达南岳市, 夜宿胜业寺。

大旅行家徐霞客1637 年1 月21 日至28 日在衡山也游历了一个多星期, 写下了3000 多字的衡山游记。 他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南岳镇—上封寺—观音岩—祝融峰—福严寺—罗汉台—云雾堂—方广寺—马迹—孟公坳—横口—衡州府城。 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徐霞客游记》 中的《 游南岳衡山日记》 , 跟着徐霞客, 发现新衡山……

( 五) 虚拟再现

在教学手段上,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大量图像、视频直观地展示出来,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网上有许多诗文、图片、视频可以利用, 如《 南岳的书院文化》 博文、南岳摩崖石刻图片、《 南岳独秀》 风光片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当地景区景点的ppt、音频和视频文件, 大家资源共享, 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各种旅游文化资源。

以上几种策略要根据教材内容、 特点灵活选择, 以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提高旅游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莉.衡山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190.

[2]夏剑钦.湖南纪胜文选[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地域性策略 篇1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房车内部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总结出欧美房车内部空间设计的优势以及我国房车内部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房车内部空间尺度的地域化特点、功能的地域化创新及内饰风格的地域化设计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我国房车内部空间设计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房车 房车内部空间 设计 地域特征

一、国内外房车内部空间设计比较

房车作为一种兼具交通工具与居住功能的特殊车型,近年来正在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由于房车内部空间狭小,又要具备所有日常生活的功能空间,因此使其内部空间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舒适性与美观性。作为具有百年房车文化的欧美国家,其房车产业已经较为成熟:不仅房车生产厂商比较多,而且车型也比较丰富。而国内房车市场则刚刚起步,专业生产房车的厂商还非常少。多数房车企业为房车改装生产厂,缺少房车内部空间设计的经验。

在欧美拥有房车的家庭占到了70%,而我国才仅为1%。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欧美的房车不仅车型相对较多,而且其内部功能空间的类型也比较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而我国生产的房车不仅从车型上而且从内部空间上都较为单一。目前基本上是以自行式A型、B型为主,这种房车体积大、内部家具豪华、占用空间大,价格较高,市场接受面窄。再加上我国的房车营地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利于停靠大型的房车,这就使得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房车工作显得更加急迫。

二、我国房车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一)尺寸设计缺少深入细致的地域化研究

房车内部空间尺寸的设计主要包括家具设计及活动空间尺寸设计。其涉及工程学、人体力学、人体构造尺寸等方面的知识。

人体构造尺寸指的是静态的身高、手臂、腿部的长度,需要测量大量的相关数据。除了人体构造尺寸外,房车内部空间还要以人体功能尺寸、人体作业域等数据作为设计依据。人体功能尺寸指人活动中的空间所及,人体作业域指的是人在操作设备后所形成的空间大小,这些都是家具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此外由于人们的身材不一,所以还要科学设置中间值,并采取合适的阈值,这就需要大量的精确运算。

欧美不同国家的房车内部空间都是按照本民族的身形特点及行为习惯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德国房车内部家具虽然欠豪华,但是却实用而节省空间;美国房车的家具及内饰则更加繁复,突出舒适性。我国虽然也有自主品牌的房车,但是在尺寸设计上基本照搬欧美国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身材特征和行为习惯。

中国人的身材特点较欧美人更加小巧,所以活动空间较小。另外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家庭结构等方面都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国人的人体功能尺寸与作业域不同于欧美国家。如果忽略东西方的这些差异,而完全照搬西方的尺寸标准,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从而降低空间使用的舒适度。

(二)缺乏地域特色

缺乏地域特色是我国房车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地区之间气候差异大,生活及作业习惯也各有不同。针对不同地区的房车车主,而开发不同类型的房车,这在国外早已得到了普及;但是目前我国的房车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则是干车一面,没有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间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这大大降低了客户的体验舒适度,不利于我国房车市场的长远发展。

三、地域特征引导下的我国房车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由于在房车内部空间设计方面我国的经验不足,所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照搬照抄。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理念,例如借鉴其空间设计尺寸计算原理,例如人体构造尺寸、功能尺寸及作业域等原理。设计师在设计房车内部空间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特征、国情及国人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因素,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修正策略。

(一)体现空间尺度的地域化特征

地区间差异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房车内部空间尺度的设计。设计师应该使空间尺度体现地域化特征。例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应该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设计,山区与水乡应该采取不同的内部空间设计。让房车体现空间尺度的地域化特征就需要设计师深入研究我国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身材特点及生活习惯、作业习惯等。并且针对不同的区域作大量的市场调研,由专业的人员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房车内部空间尺度设计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房车内部空间尺度设计的地域化特征。

(二)功能的地域化创新

房车需要将居住空间中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这些基本的生活空间合理地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不同功能的合理组织与创新设计直接影响房车内部空间的舒适度、美观度。对于房车内的家具设计,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经验。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特点、娱乐习惯、生活起居习惯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西方房车内部空间中经常会有比较大型的音响设备、用餐空间及全套的洗浴设备,这些家具配置就不一定适合国人。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可以缩小用餐空间和洗浴空间,而增加待客区域和学习区域。因为目前我国的房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国的人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人们对房车内部功能性与性价比的重视度非常高,对舒适度的要求不如欧美要求那么强烈。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开始消费房车,所以房车生产商应该提前了解市场的各种导向,并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设计不同类型的房车空间。例如根据喜好的不同来进行设计,北方人喜欢比较粗犷、大气的家具,而南方人喜欢细致、小巧的家具。还可以根据气候差异进行设计,针对北方的气候,房车外皮可以选择保温效果好的材料,加设双层玻璃,并在内部增加具有取暖设施的房车;针对南方的气候,则可以采用防光的玻璃及防潮的外皮,并且在房车内加设防潮及降温设备。另外还可以根据生活习惯的不同设置棋牌、视听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空间及设备,以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nlc202309030655

(三)装饰风格要体现地域特色

装饰风格也是影响房车内部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相同的空间,不同的装饰风格也能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地域文化不同,审美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房车内部空间的家具样式、空间色调、装饰语言都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空间尺度需要运用相应的装饰处理手法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例如比较狭长的空间,如果采用横条装饰就能起到横向拉伸空间的效果;比较矮的空间如果采用竖条装饰就能起到纵向拉伸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配饰也能起到增加或者压缩空间的效果,不同的颜色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空间感。总而言之,对于房车内部空间设计而言,应该从视觉上增加其空间感,进而提升其空间品质。

四、设计实践

(一)空间尺度

自行式C型房车是房车中最为小巧、价格也最低的一款,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是因为这款房车适应我国交通拥挤及人们收入偏低的国情。此款为自行式C型房车(如图1),高2.75米,长5.95米,宽2.1米。其内部空间虽然很小,但由于充分考虑了国内使用者的家庭结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所以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所有需要。由于空间较小,设计时则需要考虑最大化整合不同的功能区间。例如通过可变家具技术的应用,创造出多功能复合空间。如会客与餐厅空间合二为一,会客桌椅通过简单的操作与卧室空间合二为一。这款车型空间设置上较为紧凑,卧具、坐便、会客餐厅的区域较为集中,卧具与会客厅之间巧妙设置了卫生间与厨具,分隔成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整个空间紧凑实用,能够满足4-6人同时出行。

(二)功能创新

功能创新能够增加房车的活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例如可变桌椅能够调节高度,通过简单的操作,在需要时可以拉伸,不需要时可以缩回,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还节省了空间。

将多种功能合为一体的设计也能够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例如沙发与床的结合,写字台与梳妆台的结合,座椅与收纳空间的结合都可以巧妙地减少不同功能家具所占的空间,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多样的生活需求。

可以拉伸的房车也可以扩大房车的使用空间。当房车到达营地后,可以从车的一侧延伸出一定的空间,从而使房车内部空间增大,进而提高其使用的舒适度,此款房车在车尾处就设置这种可延伸装置(如图2)。有的房车在一侧设置了可以拉伸的帐篷,当到达营地后人们可以将帐篷拉出,并在帐篷下进行烧烤、露营等活动,变向扩大了房车的实际使用空间。(如图3)

(三)内饰风格设计

好的内饰设计可以起到功能集中及延展视觉空间感的效果,此款房车,柜子设置为红木颜色,创造了豪华高端的视觉效果,坐具及抽屉部分橱柜采用了白色系,起到了延展空间的视觉效果。整体颜色以暗红和米白为主,颜色简单,但是搭配合理,既不单调还扩大了视觉空间(如图4)。五总结

我国目前房车的消费群体还相对小众,家用旅居型房车主要以租赁市场为主。要使我国的房车消费市场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开发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房车车型,尤其是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不能一味照搬欧美国家。针对我国交通拥挤及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低的特点,应该尽量开发小型、便捷的房车车型。其中根据地域及国人特点合理设置内部空间尺度,积极研发适合我国使用者生活习惯及家庭结构的新功能的房车,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实现带着家旅行的梦想。

地域性策略 篇12

一、学校教学领导要树立“落实责任目标”意识,将工作重心下移,率先垂范,激励师生,鼓舞士气

各学校要全方位构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逐级落实中高考工作责任,将任务分解到人,把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督一级,层层抓落实,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发挥责任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各校要善于运用和组织中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家长会、学生座谈会等各种活动形式,鼓舞师生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师生心态,积极迎考。

二、学校要树立“备考无干扰”意识,全力创设良好的备考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确保中高考备考有序进行

学校各部门要为中高考备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在人、财、物方面尽量向毕业班倾斜,优先保障毕业班教学需要,使毕业班教学工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除上级部门要求必须组织的活动外,不再组织其他的活动,尽量避免对毕业年级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在中高考攻坚进入白热化阶段,各校要树立“一切工作围绕中高考中心运转”的思想。从现在开始全区进入备考无干扰模式,目标是取得优异成绩。教研室将转变工作方式,把时间留给学校,以服务学校、帮助学校为出发点,根据学校主动提出的具体需求,针对学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和听课等活动,不再主动去学校进行常规的调研,避免影响学校的复习备考工作。

三、学校备考和教学管理工作要树立“落实细节抓规范”的意识,教学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严、细、实

学校管理层对毕业班的各项工作要做到适时监控,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学校领导要大大提高跨学科指导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各学科备课组复习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效性,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尽早发现薄弱学科,找准短板,尽快改进办法,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四、学校在备考工作中要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引导教师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校要引导教师每个人都从集体的利益考虑,备考教师要坚决扬弃本位主义思想,杜绝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各打各自小算盘的做法,发挥团队作用,协同攻坚,打好整体仗,尽可能减少因为个人而内耗掉集体的能量。同时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也要发挥带头作用,带领教师团队为本校的备考和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五、学校在备考工作中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服务各层次的学生,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本,提高复习效益

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始终牢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善于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好教师在复习工作的引领性作用,占位不越位。布置相应的学科教师对尖子生、苗子生、推拉生进行重点关注,制定菜单式培养方案,保证优秀生群体不断壮大。同时也要加大对边缘生、后进生的指导与监督,保证良好的班风与纪律,保证普高上线率不下滑。学校要在备考的各个阶段,适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试与疏导,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其消除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轻装上阵,轻松应考。

六、学校在备考中要树立“数据分析”的意识,做好各阶段的质量检测成绩数据的分析工作

学校要对班级、学科、教师和学生个体等不同层面的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读,找优势,查不足。教研室及时提供一模、二模等考试数据。要善于运用网阅后的数据去阐明问题,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特点,真正把网阅的成果落在实处,见到实效。重教研,轻考评。

七、学校要树立考后“及时宣传”的意识,在中高考成绩公布后的第一时间,达到宣传力度最大化,喜报频传的效果。

各校要在成绩发布后尽快收集成绩信息,抓紧核实,在确保准确无误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将成绩喜报通过短信、报道和稿件的形式,广为发布和送达。要通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分析汇总,将学校的突出进步和特色亮点等客观的呈现出来,还可以是本学校的进步程度,提高幅度等等角度。但是所有对外宣传口径要一致,要经过一把手校长的审核,表述一定要客观公正,切忌夸大事实,绝对不允许借贬低其他兄弟学校来抬高自己。

区教研室部署了今年的中高考备考工作之后,81中、23中和45中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这三所学校代表不同层面,对各自备考安排、备考经验和备考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全区学校的备考工作提供了典型引领。

希望在2015年9月份召开的长安区中高考教学工作表彰会上,看到各校的最佳成绩。各学校要借力本次备考交流会的精神,带领广大教师,团结务实,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工作干劲,创造今年石家庄市长安区中高考工作的新辉煌!

摘要:《2015年中高考备考方案》在备考工作中定思路、树理念、讲方法、求实效,将备考方案深入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稳步推进,扎实复习。学校要从落实责任目标、营造备考氛围、落实规范管理、树立团队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好数据分析和宣传等方面,优化备考策略,并落在实处,见到实效。

上一篇:任务书下一篇:情境法之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