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域

2024-09-14

滨水地域(共5篇)

滨水地域 篇1

摘要: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开放空间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 其设计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设计的特点而形成。该文主要概述滨水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内涵, 着重分析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和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作用, 以东北地区鲅鱼圈的山海广场为例来阐述地域文化如何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景观,城市规划

随着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不断发展, 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景观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居民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同时, 对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越来越重视, 滨水景观作为人为与自然景观兼备的特有的设计方案也成了当代的一个设计热点。作为城市景观设计载体的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滨水景观中承载的一系列元素均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既能提升城市魅力形象, 为城市加分, 又可以加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

1 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

1.1 滨水景观的概念

滨水景观一般情况下是指城市沿湖海、江河等水域的而建设的一些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陆域和水域, 以及一些交接地带和湿地等场地类型相辅相成, 由自然景物、人工元素形成的以水域为主充分考虑建筑、绿化、水面、道路等因素形成各种空间序列,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景观类型[1]。

1.2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城市区域的环境中独具特色, 源远流长, 传承至今仍然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文化, 是特定区域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的表现, 也是各个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自然概况和人文习俗, 形成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的综合体。

1.3 滨水景观现如今的社会需求与发展

从古至今, 人的生存都与水密不可分, 无数城市都是在水滨地区发展起来。早期的城市中, 水是用来作为古代城区的防护工具, 例如护城河, 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周边成了人口集中且繁华的区域。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有利于改善现如今的城市环境质量, 可以彰显承载着的地域文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精神层面追求也越来越高, 而且人天生具有喜水天性, 这也是滨水景观逐渐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2]。

2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体现与传承

2.1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特色是每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是最本质的特色。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中心或者具有发展前途地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会别具一格, 承载着当地特色文化的元素, 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相结合, 既可深入当地人民对当地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概念, 又可吸引游客到此地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 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一个承载着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是不会呈现孤立的状态, 是与周围环境的发展情况结合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漫长, 使其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 也因而使驾驭地域文化之上的城市景观蕴含历史韵味。

2.2 地域自然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当地的地理风貌、水资源、水文化以及土壤。滨水景观的设计是针对当地自然环境再加入一个人工设计建设形成的一个相对成熟的陆域与水域相呼应的景观设计。地理风貌对建造滨水区有很大的影响, 是城市自身所具备的基质状况的实体呈现, 根据地域自然特征而进行改造建设滨水区有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特点对于道路走向、功能布局、建筑布置以及空间上的形式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水在滨水景观中至关重要, 根据当地固有的水文特征以及周围环境建设情况来作参考, 以保护环境, 继承与发展作为原则, 维持生态平衡[3]。

2.3 人文习俗、风土人情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地域资源富足, 不同的区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人文习俗、风土人情,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的风俗习惯一般是由当地风尚、礼仪、习俗长期发展形成的, 将地域性的风俗习惯融入到滨水景观的建筑中, 使得景观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 是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中需要不断挖掘其自身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无限放大, 发挥最好的地域优势, 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4]。

3 滨水景观在地域性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作用

3.1 功能性

景观的功能性决定某功能的空间构成以及具体内容的特点, 场地功能性是景观设计前首先要明确的。众所周知, 一个景观的建筑如若没有功能性, 则人们对于它的关注度较低。目前, 国内大多数景观设计都存在抄袭、雷同现象, 广场设计、游园设计等都大同小异, 较少考虑到功能性, 功能区分化不清晰、不全面。景观环境应有一定的功能意义, 能满足人们的一些活动需求, 例如将老人、青少年、孩童等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区域划分, 以满足不同人群在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达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目的。鲅鱼圈山海广场的建造将功能划分的比较适宜, 公共厕所以及洗漱区建在离沙滩比较近的地方, 可以使得人们在嬉戏过后方便清洁。

3.2 生态性

目前, 环境绿化带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会考虑到要保护环境, 多建造绿色植物, 为了美观植物也比较单一, 然而并没有考虑到该植物是否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有些河堤斜坡都以水泥铺实, 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应该因地制宜, 不盲目跟从, 根据该地区的植物所需要具备的功能进行物种配置,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因素, 改善不利因素,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来维持、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滨水景观作为人工加自然的系统交融而成的开放空间, 属于生态非常敏感的区域, 因此对生态的保护要格外注意。尊重和保护原本就有的自然元素, 顺着自然发展的机理, 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是景观建设的重要职能。东北山海广场的美人鱼观海堤的建设考虑了对生态保护的原则, 斜坡保持着原生态的石头。大堤的建设刚好把2种不同类型的沙滩分开, 沙滩与浅滩的巧妙结合,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将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划分区域。

3.3 文脉延续

滨水景观设计中更需要注意地域文化的挖掘, 不要单单局限于景物塑造, 而要注意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自然特征等方面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类似于这类的滨水景观设计既能形成相当美观、独特的环境, 又能对当地文化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起初鲅鱼公主的建造是对当地文化的延续, 随后设计师根据当地的特色, 把这一地域景观延伸成了独特的、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滨水景观。

4 东北鲅鱼圈山海广场案例分析

东北鲅鱼圈的山海广场由美人鱼广场、美人鱼观海堤、美人鱼浴场、美人鱼变身贝壳、美人鱼丽莎公主雕塑以及海中十二生肖组成的一个集度假娱乐、旅游观光、运动于一身的旅游黄金海岸地带。

4.1 人鲨传说

鲅鱼公主雕塑的建造是由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引发的灵感, 这一古老的鲅鱼传说赋予了这个冰冷的雕塑一个生命的灵魂, 迷人的渤海湾也因这个传说变得更有魅力, 而鲅鱼公主的雕塑也成了渤海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为整个鲅鱼圈居民人人皆知的雕塑, 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表性标志。以一望无际的大海作为背景, 高达60 m的鲅鱼公主雕像与礁石、海水、飞鸟相呼应, 尽显和谐之美。鲅鱼公主雕塑与北边的鱼跃龙腾相辉映, 与东部望儿山翘首相望, 是山海文化和鱼龙文化交融的经典力作。这一雕塑的建造使得鲅鱼圈文化底蕴骤升, 彰显当地文化特色, 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来此游玩。

4.2 美人鱼浴场

东北的洗浴文化独具一格, 去澡堂或是泡温泉是当地人的家常便饭。正因为东北的这一文化习俗, 美人鱼浴场的建造成功地展现了其功能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人的亲水性, 白天人们在沙滩上迎着海风追逐、玩耍, 每到傍晚一家人或者是情侣、朋友来此地洗盐浴、游泳, 观海堤旁边是一个浅滩, 退潮后人们可以来此捡贝壳, 这一视觉景观和休闲娱乐相结合, 丰富了景观区域的功能构成。

4.3 美人鱼观海堤

美人鱼观海堤将海岸的2种不同形态进行了一个区域划分, 一边为浅滩, 一边则是沙滩, 因为考虑到生态因素, 所以堤坝的建造没有用到水泥, 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自然因素, 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计搭配得十分巧妙, 使美人鱼观海堤显得更加自然。

5 结语

将地域思想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 强调的是一种对本土文化、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尊重。虽然大同小异的广场建筑司空见惯, 然而大众的审美意识却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对地域保护意识正在逐渐苏醒, 开始对自身所处的地域有了正确的价值认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需要巧妙结合、勇于创新, 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滨水区的发展[5,6]。

参考文献

[1]魏雯, 汪燕, 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1) :222-227.

[2]刘鸾君, 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 2010 (10) :67-69.

[3]张路红, 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5 (6) :677-681.

[4]唐胜田, 康永详, 张景群.西安市长安区潏河城市核心段滨水景观规划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 (2) :238-242.

[5]刘滨谊, 胡玎.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J].规划师, 2004 (8) :25-28.

[6]杨斯岑.浅析城市滨江景观参与性设计[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5 (4) :127-128.

滨水地域 篇2

摘要:滨水景观在公共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滨水景观设计中,要以地域文化的应用作为出发点,形成特有的本土滨水景观设计,同时地域文化还要充分和景观小品进行有效协调,保障最终所设计的滨水景观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城市的发展往往和水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孕育了许多城市,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体造成了污染,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当前,构建的滨水景观多有雷同之处,很难看到地方文化特色的身影。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我国滨水景观发展较慢,但是还是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比如苏州河和上海外滩的成功改建等。滨水景观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地域特色。地域不是对滨水景观空间上的束缚,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灵感默契的结合。地域性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思维设计方式,并要传承一个地区的文化。滨水区域指的范围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同时毗邻着海洋和湖泊等近水体部分,这样的区域也是城市陆地和水域相连接的地方。这个区域的中心是水体,相比较周边实体界面,区域空间和四周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融人多种要素在里面。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地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将使该区域和其它区域有截然不同的风格,形成一种特殊的区域性景观形式,同时融人多种学科和技术手段,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这是城市滨水景观地域性的真实写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共区域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如何在滨水景观中承载历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蕴涵独特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环境,是现今设计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现代滨水景观构建中,只有突出地域特色,才能推陈出新,表现出滨水景观的创造性美。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

对因地制宜有独到见解的一部分便是《园冶》。《园冶》主张,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选择不同的园林建设方式。比如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设计成亭台,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可以设计成沼泽。我国古代人在设计园林的时候,注重考虑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建造的园林虽然出自建造者的手,但是同时也融人了相关的自然因素。我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坚持意象原则,充分考虑自然景观所起的重要作用,将这种自然景观充分融入到具体的建造过程中,突出了滨水景观的自然美,同时充分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地域特征。

(二)适度开发和保护历史遗迹相结合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更是生生不息,在具体的滨水景观设计中,便能窥见多种元素的集合体。历史遗迹的身上能够看到鲜明的地域特征身影,它不仅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更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过人智慧。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代简约思想的观念也充分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在这种思想潮流的影响下,许多历史遗迹不断被拆除。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滨水地带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发源地,同时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特征。滨水景观按照历史条件划分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滨水景观,按照历史事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滨水园林历史人文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是按照当地历史人物传说和故事进行的一种分类方式。具体的滨水设计施工作业要充分保留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采用恰当的方式,融入创新性思维,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建造方式,因地制宜,借助当地景观的多样性,融入场地文脉理念,同时还要具备多样的功能,保障建造的滨水景观既有厚重的文化地域特征,又能保持美观外形。

另外,本土化原则也是需要坚持的。本土化原则要求在具体的滨水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和地形等因素,实现对该区域乡土文化的传承。

一 景观小品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

滨水景观的载体是景观小品,是最为直接体现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景观小品同时也是滨水景观形象的真实写照,体现着城市文化发展的印迹,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彰显滨水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景观小品设计要充分体现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景观小品包括:主体性广场、桥堤、地面铺装和亲水设施等。

(一)植物造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及环境污染话题越来越得到关注,生态理念逐渐运用到各相关行业中,景观设计在此前提下随之得到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现代滨水设计的一种新设计取向是对生态和自然的追求。植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彰显滨水景观的自然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能够提高滨水景观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水土保持。滨水景观设计所选用的植物一定要充分考虑植物特性,比如群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因素,选用经过历史的遴选慢慢发展保留下来的植物,能够在该区域更好地生长,对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比如植物的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等因素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栽种的植物要具备强大的自然生态功能,受当地民众喜爱,不仅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特征,而且还能够为滨水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凸显滨水景观的人文特色。不仅如此,滨水景观选用的植物还要有较高的耐水性。滨水景观的周围要有水源,因为所用的植物需要水。我国北方气候变化较大,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植物的选择也要有所不同,北方滨水景观选用的植物多为柳树。比如南方滨水景观选用的植物多为榕树,同时,还应加大对滨水景观古树的保护力度,这类古树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滨水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二)雕塑

雕塑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分类方式,通常来说有功能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纪念性雕塑等。恰当的雕塑题材能够很好地表现景观主题,使滨水景观的人文情怀得到彰显,凸显出环境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城市滨水景观施工过程中,雕塑的布局要合理,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构建不同类型的滨水景观。不合理的雕塑设计将不能很好地体现雕塑的文化内涵,也不利于整个环境主题的表达,所以,不能忽视雕塑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林则徐纪念景观是广州珠江滨水景观之一,有鲜明的表达出题,丰富了滨水景观的文化内涵,游客在游览滨水景观的同时,能够对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广州“五羊雕像”也是滨水景观之一,不仅有利于城市艺术品位的提升,而且赋予了滨水景观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了公园主题,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环境享受。总而言之,无论是抽象的概念雕塑,还是具体的人物雕塑最终的出发点都是生活,都源于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深刻认识。

三、结语

滨水地域 篇3

1 相关概念与要素

1.1 相关概念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是对这一区域空间运用景观美学和技术手段进行空间组织和设计。

地域性是指与一个地区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或特性。是对于某个特定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

1.2 地域性设计要素

滨水空间景观的地域性设计要素, 主要包括自然要素 (当地气候、地形地貌、本地动植物、现有水域、本土材料) 和人文要素 (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历史文脉、地域建筑) 。其中, 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本土材料、民俗文化和历史文脉等尤其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差异较大,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诗描述了我国江南水乡和西北黄土高原风格迥异的地域景观;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 是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元素, 是连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植被是构成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要素中最富于变化的因素之一, 巧妙合理的利用当地植物, 合理搭配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材料能体现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 合理选择和利用本土材料也是表达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的手段和方法;民俗文化和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沉淀积累形成的, 更具有地域特色。

2 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的地域性表达逐渐被人们忽视, 特别是在景观设计领域, 在我国当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很好地对本地的植物加以利用。植物是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 并且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下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特征。然而在部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并没有对植物加以合理利用, 植物配置不合理。

(2) 没有深层挖掘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在当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不仅没有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加以发挥延续。导致我们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时很少考虑到民俗风情活动, 这是对当地历史的不尊重, 使得本应该继承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威胁, 景观地域性逐渐消退。

(3) 没有正确的选取本土材料。在一些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缺少对本土材料的利用, 一味的强调对新材料的利用和新技术技的融入, 这既是对当地资源的浪费, 又是对景观设计地域性表达的忽略。

3 生态理念下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表达的设计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强调地方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 如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等, 还应融入本地的、民族的、具有民俗风情的和历史遗留文化等要素, 合理的利用当地材料和应用适宜的技术, 使得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 充分体现当地文化内涵。

3.1 理解自然, 尊重自然环境, 注重本土

自然界, 作为一个实体的物质空间, 是我们景观规划设计另一个服务对象, 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土地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与土地密不可分, 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在遵循和合理利用原有土地的基础之上, 安排布置其他景观元素, 并对其加以改造。对本土植物的利用, 要了解本地植物物种的价值以及外来物种可能引起的破坏, 采用本土植物既能保证正常生长又能体现地域特色。

3.2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地域性表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是在发展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用以塑造满足人们使用的景观空间, 最终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价值。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应在尊重传统观念文化的基础之上, 融入现代的元素。使人们在景观空间中能感觉到现代生活的节奏, 又能使人们对传统有一定的回忆和认识, 使设计出的景观空间更加亲切贴近人们的生活。

3.3 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最终目的归结为一点是“为人的设计”, 因此, 在城市滨水景观地域性设计中, 设计的出发点要立足于认得生活行为并把握住度的衡量, 通过设计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滨水空间, 增强空间的活力。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基于场地, 融于本土景观, 最终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的空间。

3.4 传统资源与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

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设计探寻的是以可利用的、现存的、便捷的、合理的要素来塑造景观空间, 达到视觉审美、空间使用、环境改善的目的。设计时对本土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是保持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 既可以节约成本, 有能充分体现地域性。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不仅关注传统的要素, 同时, 与现代材料的结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利用资源, 能够达到节约的目的, 以此实现滨水空间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表达的分析研究, 认识到地域性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在今后进行滨水空间设计时能全面把握地域性的概念, 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 在开发、发展的全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地域特征的关注, 开辟出一条具有个性的滨水空间景观发展之路, 塑造具更具特色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空间, 展现城市滨水空间的魅力。

摘要:以“地域性”为切入点, 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 并对其加以分析, 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域性,滨水景观,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林箐, 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 2005 (06) .

[3]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4.

[4]崔柳, 田大方.中小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地域性现状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31.

滨水地域 篇4

1.1 自然优先

自然优先是滨水景观带在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很容易被破坏,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当中予以高度重视。滨水区域自身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1]。所以,滨水景观带的设计要顺应地理形势,控制污染程度,使水域的自净能力能够避免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滨水景观带位于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处,具有多种功能,提供多种服务。在进行滨水景观带的设计时,也要发挥滨水景观带的水域边缘效应。

1.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也是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景观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自然环境、天气状况和城市发展状况来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本地风景特点和文化特征。

1.3 本土化

滨水景观带融入地域文化中,一定要注意本土化,否则就容易显得生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滨水景观带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人民生活习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城市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2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1 园林建筑

滨水园林建筑的总体设计要建立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之上,满足滨水景观的各项功能[2]。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淄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境内,是齐文化的发扬地。淄博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当中的丝绸供应地,大量的丝绸从淄博运往西方各国。所以,淄博存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港口、仓库和建筑。对这些地区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要到历史遗迹的现场进行考察,在尽量保留历史遗迹原貌的情况下进行改建,保留景观的历史文化特征,在构建园林景观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迹。

2.2 节点设计

城市的滨水区域,多数都呈现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状态,由众多或隐秘或开放的节点所组成。这些节点的设计与道路设计、亲水空间设计、广场设计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滨水景观设计来说也是如此。滨水景观附近的主管道可以设计为混凝土路面,满足大量行人和交通工具的通行需要,维持交通的正常秩序;而另一些次要的小道,可以采用毛石材料,设计成符合当地特色纹理图案,形成本地风格鲜明的滨水景观带。

2.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滨海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设计景观小品时,要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当地的材料。另外,景观小品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当地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突出当地的文化风貌。以淄博地区而言,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齐国名相管仲、唐朝的房玄龄、清代的蒲松龄等等。景观小品就可以采用名人雕像的方式,在底部列上该人物的生平介绍,让当地人民了解本地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淄博当地具有丰富矿产资源,比如煤、铁、铝土矿、耐火黏土等。在设计景观小品时,可以就近选择材料,减少运输花费的成本,

2.4 植物规划

植物在构建城市景观,美化城市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离不开植物的规划布置。在滨水景观带布置植物,不仅能够体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且还能够维持、改善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植物的布置要注意植物数量和植物种类的搭配。如果植物布置过多,不仅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影响各自的生长,还会让景观看起来很凌乱,削减了滨水景观带的整体美感。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物主要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具体种类有旱柳、垂柳、云杉、牡丹、丁香、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等[3]。在布置景观时,主要利用的也是这些种类的植物。

3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各个城市要注意城市景观的建设。对于滨水城市而言,要妥善利用滨水的地理优势,遵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引,在滨水景观的设计当中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

摘要:将列举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原则,阐述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带设计当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性,滨水景观,景观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佳诚.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绿色科技,2016(3)

[2] 李蓓蕾.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73)

滨水地域 篇5

地域文化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的步骤首先是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文化的挖掘, 即素材的搜集。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分析、研究, 剔除无用的素材, 将有用的素材归纳、整理, 形成素材的积累。其次是整理素材将其形成设计元素雏形, 即在充分吸收地域特色的前提下, 对元素进行提取、考证、归纳和提炼,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最后是将元素转化设计符号, 即通过借代、改造、创新等手法将设计元素符号化, 并将符号景观重复、变形、渐变、对比等方式在景观中反复出现, 以达到强化视觉表现力和启迪思维过程的作用。在应用历史符号的同时又要结合现代的变化, 突出其时代性和创新性。

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地区, 其地处淮河流域, 坐落于大别山和桐柏山两大山脉北麓, 历史悠久, 人文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自古以来信阳受到荆楚文化影响, 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性格, 信阳民居文化遗产众多, 特色的有固始柳编、罗山皮影、淮滨泥叫吹等等, 信阳整治茶叶历史悠久, 信阳毛尖以独特的口感扬名天下;信阳红色城市抗战城市, 出过许多抗战名将, 如许世友等, 这些历史文化及人文风俗素材都能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去。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以六城联创为契机, 对信阳市沿浉河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建造, 其中有诸多体现信阳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

一、滨水景观带体现的地域文化

1. 继承山水文化

信阳是山水交融, 环山抱水的城市, 其城市风貌和景观设计中无不体现出山水相依、山水互补的特色, 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龟山亭与平山塔就是建造在浉河南岸的山脉之上, 山脉与浉河形成俯瞰与鸟瞰、远景与近景的不同视觉角度变化的对比, 增加了景观的整体感和层次感。

浉河八景中著名的聚贤祠坐落在贤山山顶上, 俯首可尽揽浉河壮美景色, 目睹城市快速发展的风貌, 使人心胸顿开。八景中的龟山亭则建立在浉河流域中段的龟山之上, 龟山亭景观依龟山山势建造观景廊架和亭台, 与美丽的浉河景观形成呼应。八景中的最后一景平山塔建于浉河安桥南岸临河一个山麓上, 高低落差60米, 登临高塔, 既可以俯瞰浉河景色, 更与不远处的河洲榭景观形成对景效果。

2. 改良生态文化

信阳虽然地处中原, 但其气候温润, 年平均降水量1000ML, 远远高于我国北方地区。其地域小型湖泊较多, 林木覆盖面积大, 物产丰富, 生态文化自古以来良好, 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浉河在信阳市流域污染较为严重。沿河景观动工时, 动工将浉河在信阳市内的水体排干, 清除沉积多年的积淤, 消除污染物;在河底泥沙层下埋设管道, 做排污之用, 使得市民污水系统和自流河水系统分离, 断绝了排污污染。将部分硬质驳岸改造为加设植物围护的生态驳岸, 不仅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还起到了净化水体、净化空气的作用。浉河区沿岸的柳树寿命已达到几十年, 大树粗壮茂盛, 起到了沿岸的遮阴、美化作用。如今信阳市浉河沿岸的生态已得到改观, 形成了由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水体、鸟类、鱼类等元素构成的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附件林木葱郁, 鸟语花香, 种植有信阳地域性植物五子松、罗汉松等。

3. 传承历史文化

浉河新八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建立的浉河古八景的基础上, 将其改造、增设而来, 比照史书和碑文中记载的传说和建筑样式, 加以复原和美化, 传承了信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与生俱来的秀丽气质。

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是在古八景贤岭松风的基础上, 在贤山顶峰建立的一座祠堂, 贤山得名是因古人周磐的传说, 周磐本是朝廷高官, 后因孝道, 辞官返乡照顾母亲, 被人尊为贤者, 隐逸在此山, 故名贤隐山。聚贤祠前有牌坊, 后部主体建筑为合院式, 以纪念信阳历史上的贤士名人。聚贤祠外墙用白灰粉刷, 墙头和屋檐覆以青瓦, 符合信阳古民居类徽派格调。聚贤祠体现了信阳的古建筑文化, 信阳地处河南省最南端, 与安徽接壤, 其古建风格或多或少受到徽派建筑影响, 有南方建筑的遗风。

申伯楼景观是根据申伯的历史传说, 在古八景的基础上, 新增设的景观, 申伯楼位于今天的浉河公园内, 申伯楼设计时沿用信阳古八景中“奎楼晚照”中奎楼的基本功能, 风格粗朴, 雄浑大气, 近汉唐之风, 体现出“申城”之历史。申伯楼内进门立有一面带有雕像的照壁墙, 左右用竹简样式的屏风加以隔断, 屏风上刻以信阳的历史文化。

4. 塑造健康宜居文化

继2008年以来, 河南省信阳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至今, 信阳已经连续7年上榜全国十大宜居城市, 广大信阳市民对此津津乐道, 并将“大美信阳, 大美浉河”作为城市景观与文化发展之方向。新浉河八景是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景观, 沿浉河散步、登山、赏景成为广大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浉河新八景体现了城市景观服务市民文娱生活的功能, 沿河景观带设置有广场节点若干, 形成人流聚集娱乐区域;沿河有步行道和亲水平台, 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水体的亲和性;南北河岸布置休息座椅, 供人们休息、观景;另外, 河道设置码头和水体亮化, 人们可坐船夜游浉河;申伯楼内有定期的书画、民俗展览, 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沿河景观规划建议

信阳市滨水景观带设计成功的改善了浉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供规划者和设计者参考。

1. 完善交通系统

目前浉河南北两岸的交通以车行道为主, 步行道为辅, 近年来在浉河驳岸地段增设了步行观景道。但随着浉河沿岸景观带正在成为市民早晚观光、旅游季节游客的旅游景点, 南北车道与旅游、观光路线重合, 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在浉河沿岸, 造成了定时的交通拥堵。建议建立完整的北岸步行道, 分离快车道,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调整快车道, 使之移出景观观光区域。风景观光区的车速应该是慢速的、不拥堵的, 从长期发展的眼光看, 应将浉河沿岸交通塑造成景区景点级交通, 因浉河景观带较长, 可以增设专门的环保旅游观光车, 丰富游客的出游方法。

2. 限制周边楼盘开发

浉河流经信阳市区的长度较长, 其河面开阔, 与贤山等山脉相接, 景观远观效果亦佳。近年来, 随着浉河周边景观的建立和完善, 围绕浉河和贤山的房地产项目竞相开发, 建立了许多高层建筑。浉河周边的商品房破坏了浉河——山脉的城市天际线, 增加了浉河沿岸的交通拥堵, 使市民公共自然景观变成为少数人的景观, 并且隔断了浉河与山脉直接的联系。

在周边楼盘限高方面, 可以借鉴杭州西湖的经验,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要求, 保护好城市景观, 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 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西湖周边建筑根据其与景观的距离, 都有着严格的建筑退线。

3. 深化提炼地域文化符号

信阳地区有许多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未被深度挖掘, 比如说类徽派建筑符号, 可以应用到景观与小品建筑中去;编钟和柳编文化不仅是作为文化符号的良好素材, 而且是宣传特色地域文化的途径, 但这些文化符号并未出现在城市景观中, 也并未在市民思想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可。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 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市政工程决策者可以采取让本地专家与设计师共同参与市政景观设计与建设, 以避免外地设计团队对信阳地域文化深度了解的缺失。在景观设计中可从信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提取人物、故事, 通过对其场景再现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表达, 整理出的图片是经过设计中的原始素材。在充分吸收地域特色的前提下, 对元素进行提取、考证、归纳和提炼,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

总之, 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景观作品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使得城市拥有独特又亮丽的风景线。信阳市的文化景观很好的体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 已成为信阳的城市窗口, 成为市民的休闲佳地。通过文化遗产的提炼与设计符号的应用, 相信更多优秀的文化景观将规划并建立, 借助于这些城市景观将更好地传承信阳历史人文文化、改善生态文明与小气候, 增加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信阳古八景[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AY1bq28gAjXn718__ROCEPY3iBUBiMjd764kMK8cc62aXiK_qiyFJmgmDoCi7v_0mjUigvWhUgD3LNftRSCE_

[2]秦平.试论春秋的世子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05.

[3]顾肖艳.杭州总规加强景区保护[J].中国建设报, 2007.03.

[4]杨婷, 季菲菲, 吉文丽, 王诚吉, 樊俊喜, 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5.

【滨水地域】推荐阅读:

地域精神07-18

地域问题10-21

地域建设05-10

产业-地域05-24

地域形态05-29

南北地域06-09

地域特征06-18

地域研究06-22

地域选择08-10

农村地域08-10

上一篇:指数熔断机制下一篇:双重编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