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管辖论文(通用14篇)
地域管辖论文 篇1
>一般地域管辖记忆口诀:
原则-原告就被告。
例外-被告就原告:对象为三者,身份关系诉,不在国内住,不明或失踪。
对象为两者,被教养监禁。追索赡养费,子女分辖区。
离婚案件中,一方为军人,而且非文职,原告住所地;
双方为军人,被告住所地,团级单位地;
被告走一年,不在住所地,原告住所地;
双方都如此,原告就被告,被告不固定,原告住所地。
婚姻案件 国内来结婚,定居国不理,婚姻缔结地,最后居住地;
国外去结婚,定居国不理,一方原住地,最后居住地;
一方去国外,一方来留守,不管谁起诉,国内住所地;
双双在国外,就是不定居,原告与被告,原来住所地。
不得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未带姨父证。(关键字:未,代,疑,复,证)
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案件:李伟吕琪。(关键字:离,维,履,其)
诉前财产保全的条件:产地申请担保48。(关键字:产地,申请,担保,48)
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新的到庭回避情形。(关键字:新的,到庭,回避,情形)
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他能枉法抗审。(关键字:他,能,亡,法,抗,审)这个是抄袭万国某个老师的心血,不过把他的顺序颠倒了一下,他原来的顺序是他能抗枉法审,我觉得别扭。
不得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程序不宜多,重审不明。(关键字:程序,不宜,多,重审,不明)
简易程序先行调解案件:娇老公相继火速再婚。(关键字:交,劳,工,相,继,伙,诉,宅,婚)
地域管辖论文 篇2
关键词:刑事审判;地域管辖;管辖争议;解决机制
刑事审判地域管辖的争议,是指不同辖区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时产生的纠纷。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就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延长、实体处理结果不公正、以及诉讼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违背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处理好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完善我国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情形及危害
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犯罪地与被告人居住地之间的管辖争议;被告人在几个人民法院辖区内实施不同种类的犯罪行为导致犯罪地认定困难而产生的管辖争议;同一犯罪的预备地、行为地和结果发生地以及销赃地中的某几个分属不同辖区,导致犯罪地认定困难而产生的管辖争议等。
首先,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解决,会导致程序不公。程序正义是相对于实体正义而言的概念,是“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的价值在于保障当事人各方充分且平等地参与整个诉讼过程,使其作为人的尊严得到承认和尊重。程序平等和程序及时为程序正义的两大基本要素,也是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程序平等指诉讼权利义务分配要做到大致相当,相对对等,而基于诉讼地位平等之上的各方主体有展开公平对抗的权利,它要求当事人诉讼地位与审判机关平等,且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正当合理的刑事审判地域管辖的确定,能够使当事人享受到对自己有利的管辖地的诉讼资源,包括社会关系人脉资源、交通的相对便利以及心理慰藉等,而刑事审判地域管辖的争议及其所导致的错误的管辖,会导致当事人的无法作为平等的一方主体充分参与到诉讼过程中去,其上述所有的正当诉讼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既违背了程序平等的基本要求,也有违程序正义的精神。从程序及时的角度来看,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发生,不仅导致一个案件久拖不决,还会造成各个审判机关其他待处理案件大量积压,从而降低刑事诉讼效率,不符合程序及时的要求,背离了程序价值的基本理念。
其次,由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而产生的管辖错误可能会导致刑事诉讼实体不公。“实体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实体结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结果应当以法定的事实为基础,正确适用法律的原则和规范,以解决纠纷,实现司法公平。”①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发生后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导致隐性羁押产生,侵害当事人的基本人权,且可能产生实体处理结果不公,从而有违实体正义的精神。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发生转移,意味着诉讼时效的重新计算,也意味着犯罪嫌疑人在诉讼各阶段羁押期限的重新计算。即管辖权争议不解决,被羁押人员就会一直处于被羁押状态。这就可能导致审判机关利用现行立法上模糊的规定,以形式上未突破法定羁押上限的合法羁押掩盖实质上的非法隐性超期羁押, 使得被羁押人员的羁押时间被隐性延长,侵害被羁押人员的身心健康与人身自由权利。另外,由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导致的错误管辖,其指定的审判机关往往对案情不甚了解,对相关事实认定证据掌握较少,取证也存在着较大困难。事实证据的匮乏与案情把握不够使得审判人员难以对案情事实进行正确认定,更不论法律规范的正确适用,乃至作出客观公正的审判结果。因而,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发生,同样可能造成案件实体结果处理不公。
二、导致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原因
1.法律对犯罪地的认定缺乏具体标准
我国《刑事诉讼法》正文中并无对犯罪地的解释,但根据2012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对于一般的犯罪,犯罪地仅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与犯罪结果发生地,这个界定标准显然过于含糊而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譬如,现有某犯罪嫌疑人虽只犯有一罪,但其犯罪预备地、犯罪实行地、犯罪结果发生地、销赃地分属不同辖区,该案件犯罪预备地与销赃地的人民法院是否具有对该案件的管辖权?从惩罚犯罪,维护正义、以及保护辖区公共安全等角度来看,犯罪预备地与销赃地的人民法院理应享有对该案件的管辖权,且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许多上述辖区的人民法院出于各种考量审理了此类案件。但犯罪预备地、销赃地是否能纳入犯罪行为地或者犯罪结果发生地的范围,我国现有立法并未明确,从而导致部分辖区虽未被严格意义上纳入犯罪地的涵盖范围,但由于对案件有必要管辖因素而在“管”与“不管”之间难以抉择,从而造成了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发生。
2.对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辖区所犯数罪罪行相当时的刑事审判地域管辖规定不明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辖区犯数罪时,各辖区审判机关均享有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此时优先审判的法院享有对数罪的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在必要条件下,也可以移送犯罪嫌疑人所犯最重罪行所在辖区的审判机关。然而,这种管辖权确定的原则存在较为严重的漏洞,即它是建立在有审判机关受理案件的条件下的。司法实践中,数个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为逃避诉讼风险而互相推诿管辖权的情况经常发生,若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辖区犯有数罪,而各辖区审判机关出于种种考虑均不受理该案件,且由于所犯数罪罪行相当而无法确定主要犯罪地时,现有立法并未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下案件的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归属问题,使之成为立法的空白。
3.对移送管辖的“必要条件”没有给予准确解释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这条作为对第二十四条的补充,确立了数个审判机关均享有对案件的管辖权时以“最初受理地为主,主要犯罪地为辅”的原则确定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的最终归属。即通常情况下,当数个法院均享有案件管辖权时,以最先受理地的法院为最终受案法院。但这一原则并非绝对,在“必要的”情况下,原案件须被移送管辖。然而,何为“必要的”情形,刑诉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移送管辖的随意性过大,可能造成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与最先受理地的人民法院由于对“必要条件”的认定不同,而对是否移送审的意见相左,从而产生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的争议。
三、我国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解决机制的立法建议
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解决机制,应以我国刑事诉讼法现有关于刑事审判地域管辖的制度模式为基本框架,继续坚持以最先受理地原则、犯罪地原则和被告人居住地原则为指导,从立法角度完善我国刑事审判地域管辖争议的解决机制。
1.明晰犯罪地的具体认定标准
2012年刑事诉讼法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将犯罪地解释为“犯罪行为发生地”与“犯罪结果发生地”,然而现有法律并未给出“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的具体认定标准。建议对现刑诉法司法解释中关于犯罪地的解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明晰一般性犯罪中犯罪地的具体认定标准,进一步确定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的具体范围,即只要与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有关的辖区审判机关均可享有对案件的管辖权。具体地说,犯罪行为发生地应当包括犯罪行为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径地、结束地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地点;犯罪结果发生地应当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以及销售地。
nlc202309032333
2.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辖区所犯数罪罪行相当时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的归属
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辖区犯有数罪,且罪行相当时,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的归属问题,宜根据是否已有法院受理案件分而论之。若享有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的数个审判机关中已有法院受理案件,则刑事审判地域管辖权归属于最先受理且享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若所有对案件享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均未受理案件,则应建立数个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之间的协商机制,根据利于诉讼程序进行、保证案件公正充分审理以及便利当事人等条件充分权衡,确定最终享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为确保诉讼进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整个协商过程应在立案后14日内完成,以及时确立最终审判机关,确定最终管辖权归属后应上报上级机关并告知当事人。若协商不能,则数个享有管辖权的审判机关应在立案后14日内共同报请上级机关及时进行指定管辖。
3.细化移送管辖之“必要”条件
细化对管辖权从最先受理地移送到主要犯罪地的“必要”条件,将案件的管辖权从最先受理地移送到主要犯罪地,应具有如下两点之 “必要”:①便利审判机关实体调查之必要。即接收移送的审判机关,相较于原管辖机关,有更便利的条件以展开相关调查,进行调查取证,及时充分地搜集、固定、保全证据,以利于查清案件事实;②便利诉讼程序进行之必要。这里的便利诉讼程序之进行包括便利当事人与便利审判机关两个方面: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指案件管辖权移送后,明显更加便利于当事人接受调查、传唤以及到庭参加审判;从审判机关的角度来看,指接收移送的审判机关,有更显著的优势条件,如掌握更丰富的诉讼资源或更充分的事实证据以保证高效、公正地审判案件和解决纠纷。
4.完善刑事诉讼法关于指定管辖的规定
首先,对于指定管辖适用的情形方面须进行明确。对具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案件与本行政区域国家机关有重大利害关系从而可能影响公正司法的情形,及其它因存在某些特殊情况改变管辖更有利于案件办理的公正与效率的情形,应准予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其次,在指定管辖申请的主体方面,当事人、审判机关都有提出申请之权利,申请做出后由人民法院考虑是否有利于司法公正和确保诉讼效率等因素再作决定。最后,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指定管辖决定后仍须赋予当事人管辖权异议权,允许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异议。对于有异议的决定,决定机关同样应当复议,并将复议结论告知异议提出者。
5.赋予当事人管辖异议权
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管辖了其无权管辖的案件或者认为其他司法机关更适合管辖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限内向有审查权的法院提出要求该司法机关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或更适合管辖的司法机关管辖的主张”②。作为刑事審判地域管辖争议出现后的有力救济制度,管辖异议权理当被纳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告人的正当权利。由于当事人与案件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又往往是处于弱势、被动的一方,故享有刑事审判地域管辖异议权的主体应当为当事人,包括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当事人行使管辖权异议权,应向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以书面申请的方式提出,并附上申请之理由。管辖权异议提出之时间应当在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正式开庭审理之前,在管辖权异议提出期间,法院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应暂时中止。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所提出之申请,应予以受理并进行审查,若认为异议成立,则须同时认定有管辖权之法院并将案件尽快移送;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不服裁定,可以提出上诉。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之我见——以刑事司法为视角》.《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5卷第2期
[2]龙宗智.《刑事诉讼指定管辖制度之完善》,《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3]陈建军.《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及其关系》,《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注释:
①杨思斌,张钧.《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法学杂志》2004年5月,第25卷
②石晓波.《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徐沁如(1993~),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
地域管辖论文 篇3
【案情】
甲系A市B县法院干警,购买了A市乙房地产公司在B县开发的商品房一套。甲付款后,认为乙公司没有按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交付房产,于2012年7月10日在B县法院提起诉讼。由于甲系B县法院干警,为了避免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的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甲主动申请回避,请求指定其他法院审理。7月23日,B县法院向A市中级法院请示要求指定其他法院管辖该案。7月31日,A市中级法院裁定指定其下辖的C县法院管辖该案。8月8日C县法院受理立案,8月23日向乙公司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等。乙公司收到应诉通知书后在答辩期间内提出管辖权异议,认为根据民诉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乙公司注册地、实际经营地为A市的D区,应由D区法院管辖。
【解析】
有人认为,本案属于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的案件,被告不得再提出管辖权异议。笔者认为,被告在应诉期间,按照民诉法的规定,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
首先,指定管辖是上级法院依职权指定其下级法院对某一案件实行审理,实质是法律赋予上级法院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变更和确定管辖法院,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保证案件及时正确的裁判。对指定管辖,下级法院应当服从,但是,当事人对法院的指定管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接受或提出异议。本案的指定管辖是原告申请回避后形成的,被告尚未行使过权利。
其次,允许当事人对指定管辖提出异议,是程序公正的外在体现。有人认为,指定管辖的案件,上级法院在指定时已经考虑了公正审判的因素,当事人再提管辖权异议,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无谓的延长了诉讼期间。笔者认为,只有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当事人才能够在诉讼中维护自己的程序权利,进而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允许当事人对指定管辖的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体现了对当事人诉权的维护。另外,上级法院依受理案件的法院申请指定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没有听取被告的意见,所做的指定裁定也存在不太合理的地方,允许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可以再给上级法院一个纠正的机会,避免让被告产生合理性怀疑。
民事诉讼法管辖 篇4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 【基层法院一审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 【中院一审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2、专利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第二十条的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二十条 【高院一审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一条 【最高院一审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节 地域管辖
第二十二条 【原告就被告原则】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5、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17、对没有办事机构的公民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7、债权人申请支付令,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由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三条 【原告就被告的例外】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6、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确定管辖;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7、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户籍迁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超过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8、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9、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0、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1、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2、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3、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4、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5、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
16、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四条 【合同纠纷的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8、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19、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为合同履行地;代办托运或按木材、煤炭送货办法送货的,以货物发运地为合同履行地。
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20、加工承揽合同,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21、财产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协议管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3、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书面合同中的协议,是指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
24、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管辖的协议不明确或者选择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中的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确定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法发[1996]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为了便于当事人诉讼和人民法院审判,减少案件管辖权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作以下规定: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
二、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或交货地点,但在实际履行中以书面方式或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其他方式变更约定的,以变更后的约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未以上述方式变更原约定,或者变更原合同而未涉及履行地问题的,仍以原合同的约定确定履行地。
三、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本院以前有关购销合同履行地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第二十六条 【保险合同的管辖】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5、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七条 【票据纠纷的管辖】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6、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票据支付地,是指票据上载明的付款地。票据未载明付款地的,票据付款人(包括代理付款人)的住所地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为票据付款地。
第二十八条 【运输合同纠纷的管辖】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30、铁路运输合同纠纷及与铁路运输有关的侵权纠纷,由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第二十九条 【侵权纠纷的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28、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29、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三十条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管辖】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一条 【海事赔偿的管辖】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二条 【海难救助费用纠纷的管辖】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三条 【共同海损诉讼的管辖】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专属管辖】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5、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和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用书面协议选择其他国家法院管辖。但协议选择仲裁裁决的除外。
民事管辖协商函 篇5
民事管辖协商回函
(××××)……民辖……号
××××人民法院:
你院××××年××月××日(××××)……民辖……号民事管辖协商函收悉。
本院经审查认为,……(写明事实和理由)。
(同意对方法院协商意见的,写明:)同意……(写明当事人及案由)一案由××××人民法院审理。
(不同意对方法院协商意见的,写明:)不同意……(写明当事人及案由)一案由××××人民法院审理。该案应当由××××人民法院管辖。
联系人:……(写明姓名、部门、职务)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年××月××日
(院印)
【说明】
1.本样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十一条制定,供高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其他高级人民法院民事管辖协商函后,回复同意或者不同意对方意见用。
2.案号类型代字为“民辖”。
人不是为了被管辖而存在 篇6
伯尔的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他声讨战争,批评国家与社会,也批评大众传媒和教会。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一九八五年伯爾谢世时,联邦总统亲自抬棺材为他送行。伯尔去了,但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遗产,他不但属于他的故乡,他也是属于世界的。如果把伯尔和二战以降德国的文化思潮和我国文革后诸多形态放在一起相比照,不难看出有一番文化意趣蕴含其中,这应当是我们今天重新打量伯尔时所不应忽视的。一部世界史,就是人类的传记,记述了世界的命运。文学、历史,把人类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变成了经验。经验是智慧的开端,从经验上升到智慧,再把历史智慧转化为人生启迪。然而遗憾的是人类是健忘的,人类往往不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
德国文化在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产生了希特勒。希特勒上台后,一夜之间德国变了样。一九三三年四月前后,德国进行了文化大清洗,逮捕了一批知识分子,被帝国宣传部禁止的作家一百四十九名,禁书一万二千四百种,私人存书也不允许。接着对文化界进行迫害。人类历史上最卑鄙最残酷的事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地进行。
战后,德国人开始了在废墟上的生活,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上开始的。他们面临着既要与世界文学接轨,又要与传统接轨,这时成长了一代青年作家,他们提出德国文学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类似我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他们那一代是没有上帝的一代,不被承认的一代,没有伦理原则可循、没有传统可继承的一代。这一代同我们文革中的知青一样,没有任何传统文化营养可言。废墟文学贯穿着整个联邦文学,体现了德意志的精神和人格力量。
伯尔在作品中追求一种人类理想,哪儿有不正义,哪儿受到损害,他就在哪里挺身而出。他认为文学的作用就是要反抗非正义。伯尔是悲观的,他生前穿着朴素,经常是愁容满面,他为德意志民族而忧患,为世界人类而忧患。他亲自目睹了西方文学经历着的痛苦历程,世界有变化,文学也会随着变化,他在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伯尔认为,西方经历的那个东西,不应当推荐给中国,这是病态,这是西方文化结的苦果。伯尔晚年对中国文化十分迷恋,他开始思考中国的价值观念在哪儿,平衡力量在哪儿。他试图从东西文化的对比中寻找那种使人类无穷的欲望加以控制从而走向成熟的力量。一九八五年,伯尔等待着王蒙率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德国时同中国作家对话。会面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伯尔没有等到那一天便驾鹤西去了。伯尔对中国作家想说些什么?他将要讲些什么?这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了。然而,今天伯尔的文集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面对他的声音、他的智慧,做出什么回应呢?
伯尔在《关于废墟文学的自白》里写道:人可以找出不可胜数的理由把一个人管起来,“这是我们的任务,去提醒人们:人们不是单单为了被管辖而存在。”伯尔还认为作家的使命主要是为获得自由的人作准备,作家有了自由还不能享受自由,要为获得自由的人作思想准备。
今天,不论是西方还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人都有挣钱的自由、离婚的自由、尽情享乐的自由,以及解构的自由,然而,事实上,我们真的自由了吗?
企业名称申请登记管辖 篇7
企业名称申请登记管辖: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名称实行分级登记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全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并负责核准下列企业名称:
1、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
2、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的;
3、不含行政区划的。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核准前款规定以外的下列企业名称:(一)冠以同级行政区划的;
(二)同级行政区划放在企业名称字号之后组织形式之前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按《办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名称。
二、除国务院决定设立的企业外,企业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
在企业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该字样应是行业的限定语。
管辖异议申请书 篇8
1.首部。
(1)注明文书名称。
(2)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3)写明案由:申请人因何案件,提出管辖权异议。
2.正文。
(1)请求事项:明确、清楚地写出申请人请求人民法院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将本案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的主张。
(2)事实和理由。
3.尾部。
(1)致送人民法院名称。
(2)申请人签名。
(3)申请日期。
(4)附项。
管辖异议申请书范例
上诉状
上诉人(原异议申请人)XX公司,住所地YY县。
法人代表XX,总经理。
被上诉人(原异议被申请人)XX公司,住所地淮南。
法人代表XX,经理
上诉人因与被上诉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不服XX人民法院(2009)民一初字第390号民事裁定,依法提起上诉。
请求事项:
请求撤销XX人民法院(2009)民一初字第390号民事裁定,裁定将案件移送至YY人民法院审理。
事实与理由
上诉人认为,XX人民法院(2009)民一初字第390号民事裁定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理由如下:
一、被上诉人起诉的工程款并非仅是双方2008年8月26日签订的合同(以下简称2#合同)项下的,应该包含了2007年8月7日签订的合同(以下简称1#合同)。这从四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1#合同明确约定余款10%一年后一次性付清,而该工程被上诉人诉称是2008年11月19日完工,上诉人余款并未付清,现被上诉人起诉的是全部下余工程款,当然包括1#合同项下的余款;二是从被诉人所举证据来看,序号1-8证据均是1#合同项下的,既然其仅起诉2#合同项下款项,那又何必牵扯进1#合同之事?实际上,被上诉人所称上诉人已付的300多万元工程款均系1#合同项下,也只是其一面之辞,双方并没有“协议”改变1#合同付款方式。三是1#、2#合同工程款相互交织,无论是上诉人,还是被上诉人,均未将其明确分开。被上诉人所谓的部分附属工程如办公楼加层等,正是1#合同项下的调整工程,理应按1#合同结算方法结算,扣除10%质保金,一年后付清。在这种情况下,1#合同岂不是法院需要审理的范围?四是本案尚未进行实体审查,1#合同工程款是否已全部付清是本案双方争议的一个焦点,也是本案需要查明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在此之前,法院不能仅凭一方当事人的陈述即予认定。因此,XX法院认为被上诉人起诉的仅是2#合同项下工程款是错误的,应该包含1#合同,据此认为仅根据2#合同确定管辖法院同样是错误的。
二、不管是1#合同、还是2#合同,当事人的本意只能被理解为:约定两个不同的管辖法院供原告起诉时选择。其中1号合同第十八条约定的管辖地为法人所在地或工程所在地法院,2号合同第九条约定为法人所在地或施工单位所在地法院。根据经验法则,作通常理解,两份合同约定的管辖法院应该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法院,而不是如XX法院所理解的是两个相同的法院,这从合同用语“或”中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再从字面上理解,《合同》中法人所在地的“法人”是合同当事人是无疑问的,但关键是合同双方均是法人,从合同有关条款中又界定不出是哪个法人,只能理解为上诉人、被上诉人所在地均可。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XX法院非常肯定地认为,此处的“法人”即为被上诉人,而不是上诉人,却又未说明认定理由。上诉人认为,XX法院的理解违背常理,违背双方订立合同时约定的本意,是非常牵强附会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双方约定的管辖法院是不明确的,且不是唯一的,应该包含了两个以上的法院。
三、从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法院的争议事实来看,也恰恰表明了管辖法院双方约定不明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选择管辖的协议不明确或者选择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中的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选择管辖的协议无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确定管辖。由于本案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均在YY,因此本案由人民法院管辖为宜。
上诉人认为,法院管辖正确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与前提,否则,判决将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影响当事人实现诉讼权益。恳请中院重视上诉人的上诉意见,予以依法裁决。
此致
XX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论民事诉讼应诉管辖制度 篇9
关键词:应诉答辩;主体;程序保障
应诉管辖制度又称默示协议管辖,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向一个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而被告没有向该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且进行应诉答辩的,该法院因此取得该案件的管辖权的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不仅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还影响着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2012年《民事诉讼法》颁布前,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并不存在应诉管辖制度,应诉管辖制度只存在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立法当时之所以没有承认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应诉管辖制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立法当时,我国民众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很多当事人在应诉前并不知道存在管辖权错误的问题,也欠缺处理相关管辖权问题的能力,如果规定了应诉管辖制度很可能会使那些欠缺诉讼经验,法律意识薄弱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损害。(2)立法之所以在涉外民事诉讼中规定应诉管辖制度,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争取国内管辖的机会。因为,根据应诉管辖制度,如果涉外民事诉讼中的被告没有像该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并且有应诉答辩的实际行为,就意味着他承认了该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立法例暴露出了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双轨制的立法例破坏了我国法律制度的统一性。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应诉管辖制度是一项针对其外国人的歧视性制度。(2)这种立法例不符合世界立法趋势。纵观世界各国关于应诉管辖制度的立法规定,绝大部分的国家都采取的统一立法模式,并没有对国内民事诉讼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区分。于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于第127条首次在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中设置了应诉管辖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管辖制度可谓是不小的进步,既可以避免当事人另行起诉,有效地节约诉讼资源,还维护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现行的应诉管辖制度在立法上还是比较粗燥的,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这些缺陷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立法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完善必然会影响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和司法公正。
一、存在的缺陷
(一)对应诉答辩的立法表述过于模糊
1、应诉答辩的内涵不清晰:从第127条的规定来看,不难发现立法只是做出了当事人应诉答辩的概括性规定,并没有明确说明“应诉答辩”是指当事人出庭应诉的行为,还是指当事人就本案的实体性问题进行答辩?同时,也没有回答在什么期间内能可以提出应诉管辖?立法的模糊表述使得不同的法院和不同的法官在认定应诉管辖时有着不同的标准,严重损害的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应诉管辖的主体不明确:当事人是应诉管辖的主体,民事诉讼法上的当事人又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对于被告是应诉管辖制度的主体这点毫无争议,但原告和第三人可否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立法和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这一争议做出回应。
(二)与相关制度不衔接
现行的应诉管辖制度与法院依职权调查不够不衔接,使得应诉管辖制度的适用空间大大缩小。在我国,法院审查是否具有管辖权是法院依职权调查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法院可以主动调查其是否有管辖权。如果法院积极主动地调查其是否有管辖权,那么就会减少应诉答辩制度的適用空间,降低其存在的价值。
(三)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欠缺
从第127条的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的应诉管辖制度并没有规定任何救济程序,这是十分不科学合理的。在司法实践中应诉人往往会因为欠缺法律知识,或者时间急迫而没能提出异议,有些法官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忽视甚至剥夺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无救济就无权利,如果不能设置有效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制度,那么程序正当永远无法实现。
二、完善建议
(一)细化应诉管辖制度的相关立法
1、明确应诉管辖的主体:应诉管辖的主体只能是被告。由于原告往往是选择其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基于“禁反言”与“诚实信用”原则,被告不能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地位上相当于原告,所以不应成为主体。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没有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也不应成为应诉管辖的主体。
2、明确应诉管辖的内涵:应诉管辖的应诉是指被告对本案进行了实体答辩,如果只是对程序问题提出异议,则意味着被告认为该案不符合民事诉讼的诉讼要件,法院尚不能审理本案。关于应诉答辩”期间与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期间是否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不是一致的,因为如果应诉答辩期间限于提交答辩状期间,很可能导致当事人故意怠于应诉答辩以达到故意规避期间的目的的情形出现。笔者认为应诉答辩的期间应该延长至举证期间,当事人只要在举证期间届满之前进行答辩的,就可以成立应诉管辖。
(二)健全相关制度
关于应诉管辖制度和依职权调查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德国的相关做法。德国《民事诉讼法》通过规定了法官的释明义务,很好的化解了这一矛盾。即法院在辩论前向被告说明这一情况,并告知不提出异议的后果。如果法院不告知,则不能适用应诉管辖。
(三)增设法院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纵观法治发达的国家设计应诉管辖制度时都规定了法院的告知义务。的确,法院的告知义务是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内容,法官适时、适当地对程序或实体问题进行告知说明,有利于保障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体现程序的正当性。公民的法律素养整体上还不高、大众不熟悉法律规定、没有采取律师强制制度,当事人更需要法官的帮助,主要体现为告知。对此,笔者建议将告知设置为法院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院在诉讼程序中的引导作用,避免当事人走弯路,保障被告的诉讼权利。为了保证应诉管辖制度的良性运作,应该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的内容应仅为应诉答辩的法律后果,至于管辖权有无的问题以及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应由当事人自己去注意。(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学在、孙曦晖:“合意管辖与应诉管辖之再探讨”,《时代法学》2013年12月第6期。
[2] 韩杰:“论默示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沧桑》2009年第2期。
管辖异议申请书 篇10
申请人因孙某某诉其离婚纠纷一案,向贵院提出管辖异议。
申请事项
将本案移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
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与孙某在19xx年上半年经人介绍认识,19xx年12月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结婚后一直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xx财经中心某号楼某单元某某室,且双方户口所在地均为北京市朝阳区,申请人并未在海淀区居住满一年,孙某起诉时的租赁合同显系伪造。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根据上述事实和法律规定,特此请求贵院将本案依法移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请贵院就此依法做出公正裁定。
此致
敬礼!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李伟
军事法院管辖的范围 篇11
军事法院审理双方当事人都是现役军人、部队管理的离退休干部、军队在编职工或者军内法人的民事案件。申请宣告军人失踪、申请宣告军人死亡的案件,申请人向军事法院提出的,军事法院可以受理。
现役军人和非军人共同犯罪的,分别由军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或者其他专门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事秘密的,全案由军事法院管辖。
此外,下列案件由地方人民法院或者军事法院以外的其他专门法院管辖。
(一)非军人、随军家属在部队营区内犯罪的;
(二)军人在办理退役手续后犯罪的;
(三)现役军人在入伍前犯罪的(需与服役期内犯罪一并审判的除外);
地域管辖论文 篇12
由于订单中未约定仲裁条款,而美国B公司在中国没有可供扣押财产,也未注册代表机构,因此上海A公司以“合同履行地在上海”为由向上海市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法院却认为其对本案没有管辖权,其理由是:“只有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履行地或交货地,才能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本案中FOB上海只是价格约定,并没有约定合同履行地或交货地,因此不能以上海为合同履行地而管辖本案。
如果上海市某中级人民法院不受理本案,上海A公司将面临在中国诉讼无门,不得不承担巨额诉讼费用到美国起诉的尴尬境地。本案中双方约定的“FOB上海”到底能否确定诉讼管辖法院成为焦点。
案例分析:FOB术语无法确定合同履行地
FOB即船上交货(装运港),是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这意味着买方必须从该点起承当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其中“A.4交货”明确规定:卖方必须在约定的日期或期限内,在指定的装运港,按照该港习惯方式,将货物交至买方指定的船只上。
FOB从价格构成角度,是指价格仅包含陆运费而不包含装船后的一切费用(运费与保险费),这是其作为价格术语的一面;而从交货角度,其是指在指定装运港的船上交货,且以货物越过船舷为完成交货的标志。如FOB青岛,即指在青岛港将货物越过船舷完成交货。
国际货物贸易当事人在合同约定了价格条件为FOB时,其实质上设定的是双方对交货、风险与费用的约定与划分。这种条件是双向的,例如“FOB上海”,意味着买方只能要求卖方在上海装船交货,并负有将船舶及其停靠信息通知卖方的义务,而不能要求卖方到宁波或大连装船交货。任何一方对交货地的变更,将视为对合同的单方变更,如未得到对方同意将构成违约行为。
实际上,类似于“FOB上海”这样的表述,是国际贸易合同实践中对交货地最为常见的规定。合同中约定了FOB上海,就是十分明确地约定了合同交货地是上海港口。但这种表述在确定管辖法院时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 “上海港口”到底是上海宝山、上海外高桥还是上海金区的洋山港口呢?这几个不同的港口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可能不会有影响,但在法律上对应的却是上海不同的基层法院及中级法院。
我国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原则性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其第241条关于涉及管轄的规定中,也明确规定将合同履行地作为合同纠纷的法院管辖依据之一。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及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管辖权如何确定问题的复函》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地应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准,包括交货地、送货地、提货地、发货地等实际履行地点。口头购销合同管辖权的确认,亦应当依据该规定处理。
然而,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确定经济纠纷案件管辖中如何确定购销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废止了前述2个司法解释,并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合同中约定的货物到达地、到站地、验收地、安装调试地等,均不应视为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纷案件,均不依履行地确定案件管辖”。
以上分析可知,“FOB上海”本身难以视为对合同履行地、交货地有了明确约定,而且也不能用“实际履行地”在上海外高桥来确定诉讼管辖中的“合同履行地”。因此,上海某中级法院不受理此案还确实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
吸取教训
此案未被法院受理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即:“无明确约定的交货地”。但这并非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本意,而是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司法实践让此案起诉无门。在如此司法实践的指导下,中国所有做出口贸易的企业即使交货地在中国也将不能依合同履行地在中国法院起诉,无数的国际贸易外商欠款案件将不得不远赴重洋到异国他乡起诉,诉讼费用必将使这些企业不堪重负。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及241条并没有规定合同履行地是明确约定的履行地,还是根据法律或合同实际履行情况确定的履行地。然而,高院1996年关于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却因减少管辖争议的需要而不顾我国宪法及立法法关于立法权限的设置,将诉讼管辖中的合同履行地范围缩小到“明确约定的履行地或交货地”。
尤其在1999年《合同法》颁布后,关于合同履行地的法律已经有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作为位阶更高的颁布更晚的法律,《合同法》对于合同履行地的规定理应优先适用。
高院1996年关于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规定并非不破金身,其可以废止以前的司法解释,但并不能阻止后法对其取代的效果。如本案适用《合同法》来确定其法定履行地,则可以根据《合同法》第62条第(三)款,确定由履行交货义务一方的中国出口企业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进而根据《民事诉讼法》享有诉讼管辖权。
对于在我国目前司法环境中正在从事国际贸易的出口企业来说,最为明智的作法是在合同中约定FOB或其它国际贸易术语的同时,将交货地具体明确出来,或干脆像国内买卖合同那样增加一个交货地(中国XXX口岸或港口)条款。
当然,也要注意这个交货地条款不要与国际贸易术语条款起冲突。如D组的术语,就不宜将中国口岸与港口作为交货地。比起管辖权条款来说,这种对交货地的约定一般不致于引起外商的反感而影响交易的达成。由于实践中经常采用的EXW、FOB、CIF、CNF等价格术语都是在出口方或出口方口岸交货,因此一旦在合同中有了具体的交货地约定,万一与外商发生纠纷,就可以十分明确地套用中国法院目前所依据的司法解释而由中国法院立案管辖,企业就可以“足不出国”在中国法院状告外国企业。
待判决生效后,不仅可以申请中国法院执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出现的财产,还可以向那些与中国相互承认执行判决的国家直接申请执行。
熊志坚
借款纠纷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篇13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点击律
优质的企业法律服务提供,做合同、查律师、查企业,诉讼信息全知道。
借款纠纷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就是有些人借了钱后一拖再拖,赖着不还。如果你这时候选择法律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有必要先知道应当到哪些法院起诉。当你把钱借给他人时,你们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合同关系,法律上成为民间借贷合同。
当对方欠债不还时,如果在借款合同中已经约定了发生纠纷后的管辖法院,那么直接向约定的法院起诉即可,可以约定的法院包括: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一般情况下约定的管辖法院应为基层法院,诉讼标的额达到一定金额时才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如,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诉讼标的额达到5000万或1亿以上的,才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货物索赔管辖权的新发展 篇14
一、公约的管辖权规定概述
公约关于管辖权的规定主要在第14章“管辖权”一章,共包括9个条款:可供货方(原告)选择的管辖法院范围(第66条);法院选择协议的效力要件(第67条);对海运履约方提起的诉讼的管辖法院范围(第68条);不另增管辖地原则(第69条);公约与其他规则管辖条款效力的协调机制(第70条);诉讼合并与转移问题(第71条);争议产生后的协议和被告应诉时的管辖权认定问题(第72条);管辖法院所做判决的域外效力与执行问题(第73条);公约管辖权规定的适用问题(第74条)。
1.货方的管辖法院选择权
《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以及《1979年修订〈海牙-维斯比规则〉议定书》均没有管辖权条款,《汉堡规则》首先引入了非排他性管辖权条款的做法,第21条第1款规定运输合同中所约定的管辖权条款一概都被认为是“非排他性”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货方提供一定的保护,可使货方在对承运人提起诉讼时有更多的选择与方便。
公约同《汉堡规则》一样承认并赋予货物索赔人享有选择法院诉讼的权利,但是公约赋予索赔人选择诉讼法院的权利则有更多的限制和除外条件。从公约列明的管辖法院范围来看,与运输有充分联系是公约确定管辖权行使的基础,同时列明的法院所在地似乎也考虑到了“便利和适当法院”的问题;另外,公约承认排他性法院选择协议优先的效力,表明公约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当事人意思自治更充分的存在空间。
2.批量合同下法律适用和管辖权的特别规定
公约为“批量合同”设计了不同的规则,即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批量合同中管辖权条款具有排他性效力,具有约束第三人的效力。公约规定排他性管辖权条款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第三方有约束力,同时对于以往的通过采取临时措施或保全措施而取得管辖权的做法作出了限制。
目前,根据对国内大型班轮企业的调研了解,批量合同在适用法律上的规定基本有三种,适用中国法、美国法(联邦各州的法律)、国际规则;司法管辖上相应的也是三种,中国(含香港)、美国和伦敦。根据统计显示,法律适用和司法管辖的选择主要与合同双方的谈判地位、国籍有关。使用承运人合同范本的,或与国内托运人签订的合同,一般均约定适用中国法律并由国内法院或仲裁机构管辖;而与美国托运人签订的合同,基本均要适用美国各州的法律并由当地司法机构管辖;若与欧洲托运人或亚太其他国家的托运人缔结的批量合同,法律适用和管辖权除托运人特别强势选择住所地法律并选择住所地法院管辖的,其他一般均选择适用国际规则,香港、新加坡或伦敦仲裁。
管辖权协议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各方的法律风险、诉讼成本以及商业上的可预见性。特别是班轮运输,承运人接受众多托运人的货物,不确定的地域管辖可能造成类似的运输纠纷在众多不同国家进行诉讼,这在客观上给承运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和耗费。另外,不同国家管辖、使用不同法律可能判决结果也迥异,如果赋予当事人双方协议管辖的权利,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规避。而且,确知管辖法院,从法理上讲有助于法律指引、评价、惩治等功能的发挥,双方当事人能够预知管辖地及准据法,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正确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充分地行使权利,良好地履行义务,预防减少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存在一方当事人滥用优势地位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争议解决协议而使公约的相关规定落空的风险,不过从目前来看,公约对于批量合同项下的管辖权条款的约定,对国内班轮公司而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消极影响。
3.对海运履约方提起的诉讼
海运履约方并非运输合同当事方,所以对其提起诉讼的范围不应该与缔约承运人一致,而应该在其实际提供服务的地点或住所等地,对其提起诉讼,这些地点的选择同样也考虑到了充分联系原则、便利原则和适当法院原则。
4.管辖法院范围不宜无限扩大原则
明确了本公约项下的有权管辖法院的范围,即具备第66条规定的连接因素之一的法院以及符合第68条效力要件的当事人所协议选择的法院。除此之外,原告不得任意在其他法院对承运人或海运履约方提起诉讼,除非该法院管辖系第71条诉讼合同和移转的结果,或符合第72条规定,系争议发生后当事双方协议选择的结果。
5.保全措施是否产生实体管辖权的问题
公约有关管辖权的规定不影响原告在非符合本章规定的法院申请扣船等此类保全措施或临时措施,但是该法院对案件的实体争议没有管辖权,除非该法院符合本章就管辖权的有关规定,或者该法院根据对该国生效的某一国际规则的规定,方可以取得此类实体争议行使管辖权。该规定与《1952年扣船规则》、《1999年扣船规则》所确定的扣船确立管辖权的原则相背离。
二、对管辖权条款的影响评估
1.公约对管辖权做了类似于《汉堡规则》的规定,即索赔方有权在公约所规定的与交易具有合理关联的管辖法院范围内选择法院提起诉讼,除批量合同的情形之外,运输合同中的法院选择协议只能作为确定公约所列明法院的连接点之一。不同于《汉堡规则》的规定,公约将管辖法院选择权仅仅赋予了货方,适用于其提起的诉讼,包括对承运人和海运履约方。同时,为了进一步防止承运人等择地行诉,公约再次强调如果承运人或海运履约方提起的诉讼将剥夺货方选择诉讼地的权利的,承运人或海运履约方应当在货方已选择指定法院的情况下撤回诉讼,并在该法院重新提起诉讼。由此可见,公约对于货方的索赔权在司法管辖上提供了较充分的保障。
作为对承运人利益的平衡同时也防止货方滥用权利,公约又做了如下设计:(1)明确了货方可选择的管辖法院范围,在赋予货方管辖法院选择权的同时,也将未来的争议管辖法院限定在承运人可预见的法律框架内,避免管辖法院范围无限扩大,为货方所滥用,对承运人造成不公。(2)通过公约第1条第(30)项有关“管辖法院”的定义,将货方可选择的管辖法院限定在缔约国的法院内,从而确保公约对有关争议的适用。
2.公约对于管辖法院的规定,给予了运输合同项下各方当事人明确的指引,将各方当事人置于相同的游戏规则下,以防范和减少择地诉讼,并协调由此产生的管辖权冲突。另外,无论对船方、货方还是司法机构,可供管辖法院的范围并非越宽泛越有利,选择法院还是应该以有联系的法院作为依据,也有利于调查取证,提高纠纷处理与解决的效率。
3.对于公约排他性法院选择协议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为了避免未经第三方同意的排他性法院选择协议对第三方的适用可能严重损害该第三方的权益,公约为此设定了相应的限制条件,包括形式要件和可选择的管辖法院范围等。
4.扣船不当然取得实体管辖权的原则,有助于保护经营全球航线的承运人,可以免受与涉案纠纷无实际联系的扣船法院的实体审理,有助于承运人预控风险。
【地域管辖论文】推荐阅读: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11-15
浅论民事诉讼地域管辖08-28
管辖权制度论文05-28
地域民族特征论文07-04
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论文07-15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11-14
保护管辖05-31
执行管辖06-09
管辖法律09-02
跨区域管辖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