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通用8篇)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篇1
地域文化与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
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对地域性综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地方性大学的办学特色不只体现在某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还体现在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上.中国百年左右历史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办学历史短的地方性大学应该积极地从地域文化精神中去挖掘当地特有的人文精神,以创建和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大学特色文化的培育应该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作 者:张延梅 ZHANG Yan-mei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2(5) 分类号:G112 G40-055 关键词:地域文化 地方性大学 大学特色文化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地域文化形塑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 历史地形成当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文积淀、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地域文化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影响大学的发展, 对大学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园林绿化、标志性景观以及风格品位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必须重视、关注地域文化的存在与影响, 并有机融入其中。“居于任何亚文化之中的学校发现, 要想传递文化就得用其亚文化对它加以解释, 舍此, 这项工作便难以进行”。因此, 大学要接纳、吸纳地域文化, 在传递文化过程中, 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当时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大学精神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民主精神, 代表了人类的理想与终极关怀, 对地域文化具有引领、辐射作用。我国古代的书院对于湘南地区走出蛮荒、成为文化繁盛之地, 作用是巨大的;在美国, 也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之说。这些说明, 大学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 创造的先进文化精神, 也成为地域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 抗大精神之于延安精神;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精神及其遗址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存;东北解放初期,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等一批高校云集佳木斯, 形成了东北小延安精神, 成为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研究地域文化, 挖掘、保护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 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地域文化的独特品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 它可以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以文化滋养。先进、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知识精英荟萃的地方, 对人类历史发展、对全球化浪潮和本土文化的基本情况, 都应该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和存续本土文化个性, 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 传承优秀地域文化, 使其延绵不绝、流传不息是生长在本地区的大学以及大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 研究、整理、保护甚至挽救地域文化, 传播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大学深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 它不但融通、交汇地域文化, 而且以专业的认识框架、批判的精神审视区域文化, 检讨、审视、升华区域文化。地域文化中积极健康与消极落后并存, 先进与落后、优秀与腐朽混杂, 所以, 应该对地方精神进行理性批判、反思, 挖掘其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 剔除其糟粕部分。大学可以从语言学、文化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考古学等视角, 全面、立体地审视、研究地域文化, 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 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苏州大学的吴文化研究, 黑龙江大学满文化研究中心的满—通古斯语、满文化研究, 以及边疆史地研究所的渤海国、金源文化研究, 都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起到保护乃至挽救的作用。城市化、市场化以及现代传播媒介正在导致地域共同体的解体和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边疆地区的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绚丽多彩, 其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特点和民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长久以来, 这些地区较为闭塞, 其文化形式、内容和特征相对保存较好。然而, 市场化、现代传媒等正在冲击、消解这些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这些文化, 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大学可以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传播、弘扬优秀地域文化, 把经过挖掘、整理并经过商业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制作、改造后的“地域文化”, 通过电子媒介进行远距离传送, 扩大不同地域人群共有的经验领域, 打破特定地域本土文化的限制, 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延展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圈之外。
三、大学传播、弘扬优秀地域文化
课程既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又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依托。地域文化因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丰富、鲜活而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地方高校应在富于地域特色的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 不仅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 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 而且传播、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对学生个体而言, ‘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 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 这使得校本课程有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魅力、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在课程活动中, 教师、学生与环境等三个要素只有良性互动, 才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个性发展, 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 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并将其充实、融入校本课程、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褊狭, 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自觉汲取地域文化营养的意识与能力, 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观;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同时, “就地取材”, 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 有利于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形式可以采取选修课、读书工程等形式。黑龙江省的一些大学已把《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纳入读书课程书目。
四、校园文化吸收地域文化, 融入地域文化
大学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 是养成具有高度文明和审美素养的现代型复合人才的地方。大学是思想最自由的地方, 校园建筑与文化景观应该体现自由、灵动和创新等文化审美特征。大学的校园除了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学习、科研活动, 还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和文化景观建设, 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染的场所, 注重其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和地域文化的衍射效应, 成为本地民众休闲康乐和修身养性的场所。换句话说, “大学除了应该同时兼具教育中心、文献中心、研发生产中心等多重职责之外, 更应该成为社会的文化审美中心”。
文化景观是人类储存文化和传播文化的重要符号文本, 任何文化景观都应该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的物质化展示和对一种个性文化的显像式解说。就一所大学而言, 校园的每一处文化景观都应该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校园建筑作为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仅应该具有使用功能, 还应该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审美显像的“文化场”。
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背景”。大学生长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 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特定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 另一方面也要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 任何照搬外国、外地的形制格式, 都会显得极不和谐。因此, 在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 应当挖掘、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浙江大学秉持江南园林的地域文化传统, 提出“以水筑镇, 以水筑园”的理念;黑龙江大学新校区建设立足于国际化、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传统, 坚持融会中西的理念, 其雕塑等文化景观就选用了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精神的人物和景物。
总之, 中国的大学, 特别是地方大学, 只有在挖掘、吸收、传递丰厚、优秀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更加富有特色, 才能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学。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勤劳的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 这些是中华文明永葆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大学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 应当在保护、开发、弘扬、创新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文化,地域文化,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11-04/25/content_22430578_4.htm.
[2]夏志芳, 闫龙.地理新课程: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4) .
[3]朱祖林, 等.基于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视角的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比较研究[J].开放学习, 2009, (8) .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61-62.
[5]彭晖, 刘德清.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 2007, (5) .
[6]王柏青.论地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 (3) .
[7]陈立旭.当代文化的一种走向:地域性的消融[J].社会科学, 2004, (3) .
[8]何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1) .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关键词:学困生;厌学;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6
学困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碰到的对象,也是影响教学工作的核心因素。教师如果能解决学困生问题,那么教学工作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学生生活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甚至会直接会影响到其性格的形成,而金昌市二中的生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
一、生源地的复杂性
金昌市二中的生源地主要是河西堡镇,河西堡镇隶属甘肃省永昌县,辖区内工业较为发达,有甘肃省前100强企业3家。城区只有一条长达10里的主街道,周边都是城乡结合式的“农村”,城市和农村结合比较紧密。另外,河西堡镇区域特点决定了它的交通码头地位,金昌火车站、金昌汽车运输公司成了金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人员流动比较频繁。这些独特区域特点决定了区域的复杂性。
(一)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
河西堡镇被称为“甘肃工业第一镇”,是金昌市城乡结合的大镇,镇域面积64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全镇只有一条主街道,沿街周边辖12个村,与市区的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结合碰撞出了很多的文化意识和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意识影响下的学生思想灵活、意识超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二)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体
河西堡镇的工业比较发达,中央、省、市、县驻地企事业单位84家,中小企业413家,每年的产值占永昌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然而,与之相对的精神文明却相对落后。许多企业职工都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教育观念。文化的多元化和较少的人口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文化氛围。这种较为发达的物质文明,由于没有相匹配的精神文化作支撑,人的行为就会比较浮躁。这种行为会自觉地传给学生,导致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复杂。
(三)交通码头是时髦文化的衍生体
河西堡镇处于金昌市的中部,兰新铁路横贯全境,省道212线与金河、河清、河宗公路纵横交错成了金昌市名副其实的交通码头。每天有不同的人来回穿梭,一些时髦文化会随之产生。河西堡就成了金昌市文化发展最前沿的阵地,特别是一些影响学生学习的文化现象。
河西堡镇区域的复杂性决定了金昌市二中生源的多样性,干部子女、工人子女、城乡结合部市民子女、农民工子女等,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成为了金昌市二中的重要生源。而这种生源背景的复杂性给学困生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诱因。
二、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分析
工业区学生的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冲击下,一部分家长思想较为压抑,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某种原因而离婚。此外,一些不良的消费文化也导致了学生厌学。
(一)父母工作繁忙是学生厌学的基本原因
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因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或者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很少,任其自由发展。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这类学生,在学习和做人的过程中,往往在他们最需要有人指导、有人教育的时候,恰恰没有人来管理和教育他们,由此,丧失了对他们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方向不明确。这种不明确导致的恶性循环日积月累,就让他们在学习中不能自控,厌学心理自然就出现了。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厌学的诱因
非健康家教环境会诱发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但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却很少动心思、费力气,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错误观点传播给了孩子。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有些家长对子女关注过少,子女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或厌恶父母的不良作风,从而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会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势必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孩子厌学心理出现。
(三)父母离异是学生厌学的成因
河西堡镇有许多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很多结婚之后会因为许多差异而离婚。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学生,生活态度比较悲观,有的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学习上更是破罐子破摔。这里的每个班上都能找到很多单亲家庭子女,有些班级甚至占到全班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些学生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在学校里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厌恶学习。
(四)消费文化是学生厌学的外因
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让部分青少年的行为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很多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步入歧途。河西堡全镇人口只有5万多人,而网吧、聊吧、酒吧、舞厅、歌厅等娱乐场所不下150家。另外几乎城镇家庭每家都有电脑,家庭几乎都开设wifi,各种消费文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电脑、手机游戏等各种消费文化让很多学生步入了厌学大军。
厌学心理产生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但笔者主要从环境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路德庆.普通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方言与地域文化 篇4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北京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100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豹峪),说明早期的京畿是林木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广东中部则有许多像白鹤洞、鹤边、鹤州、鹤溪、鹤田等地名,有的学者以为与粤中古俗“鸡卜”“鸟田助耕”的传说有关。这说明方言地名往往是当地历史事实的见证。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种水稻、牛拉犁、吃大米,有关水稻耕作的各种名物、农事、主副食品各称及其制作方法等,各地有同有异,名目繁多。北方以麦类为主,驴马赶脚,吃面食,所用方言词是另外一套,而且同是官话区内又有各种不同。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反映。北方说洗澡、抹澡,“澡”的本义只是洗手而已,从吴语而南,说洗浴、汰浴、洗身、洗汤,“浴”的本义才是洗身;到了回归线以南就说冲凉了。与此相关,南方不见冰雪,管冰叫霜(厦门),或叫雪(广州),哪怕是后起的新词也要按照原来的套路创造,广州话还说雪条(冰棍儿)、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屐(冰鞋)、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雪糁子、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在居处方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大院,南方的木屋、石枋厝、草寮,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构造方式,都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
三、方言与地方习俗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有同有异的习俗。各种习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堂。从命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祗、行业褒贬,名目之多,难以计数。清明上坟或称扫墓、醮地、拜山、挂纸、献纸、祀地;七月十五的祀鬼,或称鬼节、七月半、普渡(在闽南,也许是因为出洋而葬身大海的人多,有初普、重普、水普、陆普各种说法,各村约定一日,轮流祭祀,邻里之间相互走访、宴请,活动十分隆重)。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重午、五月节、五日节、五月初五等说法。闽台共祀的地方神祗单是妈祖就有“天妃、祖妈、圣母、湄洲妈、姑 妈、娘妈、开台妈、崇福夫人”等名称;吴真人则有“吴真君、医神、真人仙师、吴公真仙、医灵真人、大道公、帝君公、紫微帝君”等等。
自古以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创造了不少语言避讳现象。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避讳。在以姓氏聚居的地方,村里人都是同姓族亲,姓氏常避同音讳。如长汀陈姓在过渡时只能自称姓浮(陈、沉同音),闽南卖苦瓜的到许厝村只能喊“卖红洋”(许音同苦),到洪姓村庄则要喊“卖苦瓜”(洪、红同音)。病、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普遍有避讳的说法。病说不舒服、不安逸、艰苦、难受、吃亏,连喝药也改说喝茶。死则说老了、去了、走了、过面了、没了,在福州连小动物死了也改说“生去了”。火灭了不说熄、灭,二说“暗去、继去”。不过也不尽然,在避諱上也有因地而异的情况。闽南话连钟停了都说成死。潮州话形容词后面常常带上“死绝”作补语,表示程度很深。在广州话里,不但可说“热到死”(热死了)、“话死都唔听”,还可以说“死人!”(糟了!),死气气(丧气)、死咁做(拼命)、死桥(绝招)。
客家人入住赣、闽、粤之后,为了在客地立足,便造围屋,聚姓而居,特别讲究家族的内聚力,同宗都是“自家人”,族亲之间祖辈称公婆,父辈称伯、叔、[弥女](上下结构),平辈则称哥、嫂,不论长幼一概不容僭越。故有“白头哥、坐地叔”的说法(白了头的是侄,地上爬的是叔)。家族之内尊奉的信条是“手指向内弯,拳头向外打”、“瓜爱连藤,人爱寻根。”
四、方言与文化心态
这里说的文化心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当然有许多是同全民族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不自今日始。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那里的商业运作早已十分惯练,商品经济意识可谓广泛地深入人心,粤语口语中的一些说法就是它的表现,并且成为培育这种意识的教材。“利市”意为发红包,给红包在其他地区通常理解为送人情,在这里是希图带来更多的市场上的赢利。“着数”是对上了账,这账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而是有利于自己的,用普通话来解读就是“合算”。“发”、“发达”在广州话只指“发财”,看来,发财为大,其余都是次要的派生的。“卖广告”就是登广告,明明是拿钱付出的,只要有人看了、买了,广告便有了赢利的效应,粤语的这个说法是充满商业意识的。“揾钱”是找钱,这说明商业经营最重要的是找到门路,获得市场要求的信息,而不能守株待兔、坐等获利。这类方言词还有很多:“帮衬”意为光顾,“唔聚财”意为看不顺眼,“断市”是脱销,“发市”就是成交、买卖兴隆,“发钱寒”是财迷心窍,“吉屋”是空屋(空、凶同音避讳)。“交吉”是交付新房,“猪利”是猪肝(南昌话说招财,客家话说猪口赚),“走宝”是失去利益和机会。看来,生意场上是有运气的,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在广东话,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为糟糕、缺德、下贱,并常用来骂人:衰人、衰公、衰
仔、衰婆、衰女、衰神都是骂人话。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喜欢研究地域文化、分析不同城市及其市民的性格,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北京人的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广州人的奔波,已经很有名气,厦门和成都人的闲适,也很容易理解,一说成都话谁都知道“安逸”这个多义词,和“上茶馆、吃火锅、摆龙门阵” 这几个常用词。厦门话则见面就说:请坐、泡茶、化古、仙公(闲聊)。看来,联系方言研究地域文化、体察乡情,确是一条便捷的路。
五、方言文化类型及其历史背景
所谓方言的文化类型是对于方言的文化属性的归类。方言的文化属性是从文化的视角看方言的外部特征,也可说是它的社会性格。考察方言的文化属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从方言成分的结构关系考察方言的整合力。
任何方言都是历史上多来源、多层次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的整合力强,因而内部结构规律就比较严整,这种方言可称为单纯型方言。有的整合力弱,内部结构就松散而杂乱,这种方言是驳杂型方言。凡是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人口多、势力大、文化高,其结构依此而定型,则成为单纯型方言,如粤语是两宋时期的移民在珠江三角洲独占优势时最后定型的,粤语的主流也以此为准,是单纯型方言。若是历史上变动大,层次复杂或周边方言影响多,则方言结构可能杂乱,这是驳杂型的,比如徽州方言,它以吴语为基础,在皖南定型后,受到下江官话及赣语的影响,就变得驳杂。
2、从方言区的内部关系考察方言的聚合力。方言分布于或大或小的区域,必由许多小方言组成一个区。区内的小方言之间有的彼此比较接近,有一种权威口音,有的则分歧大而缺乏权威方言。前者可称为向心型方言,后者是离心型方言。就其历史背景而言,凡是区内的方言单纯,又有历史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便容易成为向心型方言,如粤东的客家话,因有嘉应州的历史文化影响,各地口音和用语并无重大差异,彼此很容易通话;而粤北土话的周围,除客话之外尚有来自赣语的、粤语的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区内又无历史文化名城,粤北土话就成了离心型方言。
3、从方言间的接触考察方言的竞争力。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动大,不同方言之间接触多,相互影响也大,在接触中,强势方言在社会生活里十分活跃和能产,对别的方言影响也多,是扩展型方言;弱势方言则呈现萎缩状态,受别方言的影响也大,是萎缩型方言。方言的强弱势取决于该分布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的影响力,也与分布地域大小、人口多少、以及交通状况有关。珠江三角洲方言 由于历来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政治文化势力也强大,对粤西粤语、粤北土话乃至粤东的客家话、潮州话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影响。在湖南和广西,湘南土话,桂北平话都属于弱势方言,就抵挡不住当地的强势方言西南官话及粤语的影响,它们的竞争力就不强,因而处于萎缩之中。
六、联系方言状况看福建的文化类型区
为大大小小的地域文化分区,概括其文化特点,虽然可以从方言文化类型、表现地方风物的方言词汇尤其是当地的民间谚语中得到许多启发,但是还必须联系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环境因素及文化的表征进行考察,也要着重考察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择业取向、崇尚的精神及人际关系等因素。这里以福建境内的几个文化类型区作一简略介绍。
闽东方言区是江城文化。闽江下游的“十邑”是闽东方言的主体,这里的数百万人口居住在闽江口上,靠闽江上溯二十多个县,沟通近半个省,加以福州古城是千年府城,旧福州靠闽江飘下的木排盖楼,在江岸、江洲种粮种果;有文化的往往占据许多肥缺(除在衙门任职之外还有海关、银行、邮电三行业);劳动者则靠手艺营生(理发刀、厨刀、剪刀号称“三把刀”),生活可谓安稳。因此,本地人并不爱离开自己的家乡。谚语说:“七溜八溜不离福州”,五口通商之后,从福州港北上宁波、上海,南下厦门、广州,虽无太大商业运作,也曾繁荣一时。
闽南方言区(含早期属于闽南话的莆仙方言)是海洋文化。这里从宋代起就有精耕细作的农业,人口繁衍迅速,很快就显得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宋元泉州港培育了造船业和航海业。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说:“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一千年来,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厦门港出发,闽南人的足迹不但遍及粤、琼、台三省沿海,还远涉东南亚各国,在那里繁衍了数千万人。远渡重洋谋生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无数的灾难形成了闽南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这种剧烈竞争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团结互助的江湖义气。中华文化传统和乡土情缘又使他们开拓、发达之后不忘回归。漳泉厦的千万华侨历来都十分注重和家乡的联系,用外面挣来的钱带动本乡和周边的农村的建设,被人为是好汉们干的风光的事。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篇5
陕西全省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国内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建筑业、旅游业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继北京之后,西安第二家鲜明地定位为“世界城市”,提出“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和北京不同,大西安基于类型化发展,更加突出旅游主题功能区,从旅游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超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意图形成“全球旅游城市群”。为此,西安将充分挖掘城市区域文化,并将世界高科技视觉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之相结合,欲打造出多个全新的城市地标,用科技带动城市旅游,用科技传播城市文化。
据悉,西安开元广场这种以世界先进手段与中国文化传统符号相结合的多媒体展示平台称之为“唐柱”,在世界实属首创。这也是西安借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通过科技、文化、旅游三者间的融合宣传城市品牌、进行城市推广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上面,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城市或地域间的文化主题,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震撼的效果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的前提,全息这些视觉高科技的应用只是创新的形式之一。行为是可以克隆的,思维是无法复制的。一个城市的创新性传播上面,一定是基于这个区域的所有因素来综合考虑,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法,给世人震撼的感觉,去诠释城市的文化。”
“在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夜晚是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城市普遍较暗。所以人们一度认为,城市楼体的景观装饰性照明是一种城市文化,而当时城市的景观装饰照明所带来的明与暗的巨大反差也确实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夜晚形象。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各个城市亮化工程的攀比性展开,很多问题相继展现出来。一是求异求奇,毫无章法;二是城市夜形象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无法彰显。因此,对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定位,以全息加上大型城市装置,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城市已经不再缺乏灯光,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对比和反差。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所以,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对比和反差是城市的紧迫需求。应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来诉说和传播城市的文化,使得文化更容易被传承下去。这也是目前西安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上敢为人先的,勇于进取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上面,据策划和实施开元广场唐柱及大雁塔《玄奘西行》裸眼3D电影项目的相关公司负责人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城市或地域间的文化主题,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震撼的效果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的前提,3D、全息这些视觉高科技的应用只是创新的形式之一。行为是可以克隆的,思维是无法复制的。一
个城市的创新性传播上面,一定是基于这个区域的所有因素来综合考虑,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法,给世人震撼的感觉,去诠释城市的文化。”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基本实现无障碍旅游,国内“全球旅游城市群”正悄然诞生,京津抱团,沪杭携手,粤港琼发力,大西安登场,加快了城市群的竞争性发展,能更好落实中国旅游业“国际化、集约化”的战略布局。
世界先进视觉科技已为西安区域文化的传播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
作为西安乃至陕西最为活跃的城市新区,各个城市新区和基地,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速最快、投资环境最好和关注度最高,成为城市最大的亮点。西安各个新区,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虽然各个区域的定位和特色各有千秋,但在招商引资方面,是具有绝对优势的支撑区域。面对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十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咸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各个区域的建设必将迎来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发展机遇。
2002年,以段先念为首的曲江新领导班子提出了“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战略,开始了由旅游度假区向“以旅游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开发区”转型。2002年到2009年,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
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并逐渐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城市”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2011年,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于国庆期间开园;曲江新扩范围内,规划建设会展产业园区、国际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娱乐产业园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高新区经过19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创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高新区将按照“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战略布局和“以重大项目支撑发展,以招商引资推动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以板块开发带动发展,以和谐环境保障发展”的理念,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高新区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咸一体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城市转型、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环境优化、辐射带动、人才引进六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支持沣渭新区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统筹科技资源综合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我们获得如此殊荣,恰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设立和建设国际港务区这一战略决策的英明,同时也体现了西部实现现代化、大西安实现国际化的良好诉求。随着今年3月西安保税
物流中心的封关运行和6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成运营,黄土文明拥抱海洋文明的梦想将会实现。”“在此,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对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建设保持关怀和关注的人们,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国际港精神’,贯彻胡总书记‘把陕西打造成为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的讲话精神,为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而不懈奋斗!”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作业四 篇6
(1/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3分)
A、武生
B、花旦
C、丑生
D、小生
(2/20)、人们对龙母的崇拜是属于()。(3分)
A、祖先崇拜
B、图腾崇拜
C、自然崇拜
D、神灵崇拜
(3/20)、在春节习俗里,“人日”是指()。(3分)
A、年初七
B、年初五
C、年初一
D、年初三
(4/20)、把普通话的“方便”说成“荒便”,把普通话的“飞机”说成“灰机”,这是()。(3分)
A、雷州话的说法
B、客家方言的说法
C、广府方言的说法
D、潮汕方言的说法
(5/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3分)
A、乌衣南渡
B、司豫流人
C、青徐流人
D、衣冠南渡
(6/20)、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的流派,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画派。(3分)
A、南方
B、岭南
C、广东
D、南海
(7/20)、潮汕人特别重视宗族血缘关系,与()闽地望族移入潮州有很大关系。(3分)
A、近代
B、明清时期
C、唐朝
D、宋元时期
(8/20)、在各民系移民的过程中,“衣冠南渡”是指()。(3分)
A、谅雷民系
B、客家民系
C、广府民系
D、潮汕民系
(9/20)、香云纱是岭南特有的衣料。其原材料是()。(3分)
A、薯莨
B、纱
C、丝绸
D、丝麻
(10/20)、过去,称为“广州湾”的地方是()。(3分)
A、雷州
B、湛江
C、江门
D、阳江
(11/20)、潮汕工夫茶一般是用()。(3分)
A、乌龙、色种与铁观音
B、发酵茶
C、红茶
D、绿茶
(12/20)、粤方言主要分布在()。(3分)
A、粤西一带
B、韩江平原一带
C、东江一带
D、珠江三角洲一带
(13/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3分)
A、第八步
B、第七步
C、第五步
D、第六步
(14/20)、在广州人的饮茶文化里,人们所说的“一盅两件”是指()。(3分)
A、一份茶叶两份食品
B、一份咸点心两份甜点心 C、一壶茶两样点心
D、一杯茶两样点心
(15/20)、“自梳女”是()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3分)
A、东江地区
B、海陆丰
C、珠三角
D、韶关
(16/20)、()是由粤曲爱好者自由组织,自娱自乐的相对固定的小型团体。(3分)
A、雷歌班
B、外江班
C、双棚窗
D、私伙局
(17/2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3分)
A、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8/20)、在人们的观念里,春节至少要过了()才算基本结束。(3分)
A、正月十五
B、年初八
C、年初五
D、年初七
(19/20)、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传说与古代的()有关。(3分)
A、上元节
B、寒食节
C、春龙节
D、上巳节
(20/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3分)
A、木鱼
B、咸水歌
C、广东汉乐
D、南音
(1/10)、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2分)
A、正确
B、错误
(2/10)、厚葬和超度既是一种民间信仰形式,也贯穿了传统的伦理观念。(2分)
A、正确 B、错误
(3/10)、广东音乐是一种纯器乐演演奏的地方音乐。(2分)
A、正确
B、错误
(4/10)、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中锣鼓类的一种,常用于潮州歌册的演唱伴奏。(2分)
A、正确
B、错误
(5/10)、自梳女与不落家,是岭南妇女自立自强的一种独特风俗。(2分)
A、正确
B、错误
(6/10)、“客家”,顾名思义就是指作客他乡,以他乡为家。(2分)
A、正确
B、错误
(7/10)、从明代开始,广东省作为一个行政单位名称出现,一直用到今天。(2分)
A、正确
B、错误
(8/10)、骑楼是岭南地区19世纪开始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2分)
A、正确
B、错误
(9/10)、为追逐财富而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在广东三个民系中只为广府人所独有。(2分)
A、正确
B、错误
(10/10)、客家人的崇文意识与其南迁后的生存状态存在必然的联系。(2分)
A、正确
B、错误
(1/10)、广府人传统的过年食品有()。(2分)
A、炒米粉
B、萝卜糕
C、炸煎堆
D、蛋散
E、油角
(2/10)、广东清代书法家著名的有()。(2分)
A、顺德李文田
B、新会陈白沙 C、嘉应宋湘
D、番禺屈大均
(3/10)、妈祖诞的风俗有()。(2分)
A、游神
B、打签问卜
C、摸龙床
D、求龙母灵符
E、烧幽
(4/10)、广东汉乐又称()等,主要流行于粤东客家方言区。(2分)
A、中州音乐
B、客家音乐
C、汉调音乐
D、儒家音乐
(5/10)、清明节时,广府人传统的祭品一般是()。(2分)
A、纸钱元宝
B、蒸鱼
C、烧金猪
D、发糕面点
E、甘蔗
(6/10)、潮汕人具有()等特征。(2分)
A、自然闲适
B、善于经商
C、心灵手巧
D、重视教育
(7/10)、在广东,使用粤方言的地区有()。(2分)
A、揭阳
B、韶关
C、广州
D、中山
E、佛山
F、兴宁
(8/10)、民祭龙母有以下的风俗()。(2分)
A、吃“金猪”
B、饮圣水
C、祭龙母
D、游神
E、鲤鱼放生
(9/10)、潮汕民系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民系,()等为世人所瞩目。(2分)
A、种田如绣花的精细
B、其语音和结构自成一体的方言
C、浓重的族群意识和高度的凝聚力
D、善于经营而扬名于世的潮商
(10/10)、广东地区使用的方言有()。(2分)
A、客方言
B、吴方言
C、闽方言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篇7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既包含了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 也包含了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 地域文化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形态。地域文化具有内容上的差异性、亲近性、丰富性以及本土性等特点, 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 政治教育价值。
政治观是人们对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根本观点。就我国现阶段而言, 政治观是特指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1]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 主要是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做一个忠诚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地域文化拥有一些能够让当代大学生直观感受得到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化内容, 能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感染, 二是地域文化中的当代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激励。
(二) 道德教育价值。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并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现阶段, 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2]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高尚道德能够激励人拼搏向上、身正从善, 而道德沦丧则让人消极堕落、毁誉从恶。正如四川俗语所说:“跟好人学好人, 跟到巫师逛假神”。地域文化中不仅蕴含了大量优质的道德教育资源, 如巴蜀文化中川军出川抗日的英勇事迹就是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目连救母、孟宗哭竹的感人事迹则被人们视为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 这些道德教育资源具有典型性、亲近性, 与其他形式的道德教育资源相比, 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 生命教育价值。
生命教育, 即关爱生命的教育。高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 以教育为手段, 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当前,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还比较滞后和失当, 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由于地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其既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资源来源, 同时也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工具,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特别地, 当地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探求达到一定高度、深度后, 势必会影响人们对文化本源和生命本源的认知, 而这也即达到了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教育的目标, 让教育更加具有人文性, 回归人性。
(四) 美学教育价值。
美学是关于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培养的科学, 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美学教育能够增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也只有当人们学会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才能实现美的和谐共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 [4]这就意味着其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更多是隐性的, 与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基本相同。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展美学教育, 其实就是要用一种文化去熏陶和感染他们。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美学教育优势的文化形态, 在美学教育方面有着较高的文化利用价值。有了地域文化补给的美学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
三、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一)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创新, 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即用文化来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 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其他形式的载体相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对人的影响的全面性和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优势。所以, 要将地域文化与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 通过发掘、利用既成的地域文化产品中的教育因素,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同时还应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去, 通过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感染人、教育人, 进而便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二)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5]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基本属性。同时, 这也说明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决不应被视为是人们的奇思妙想, 而是二者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 而地域文化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需要, 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文化根基。由于地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宽泛性, 使其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 总能产生学生喜欢的教育内容。又由于地域文化内容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将其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是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更贴近学生;二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发展, 推陈出新。所以, 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会仅仅只是数量上的丰富, 更会是质量上的提升。而这种内涵意义上的教育内容丰富, 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富。
(三) 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众所周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 其终极目的是提升大学育人的质量, 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由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应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渠道、主途径、主平台, ……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地域文化这种优秀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方面, 地域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和丰富内容, 会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 通过地域文化熏陶、教育的大学生, 具有地域文化意识和知识, 当然也会有地域文化运用能力。因此, 便能够促进地域文化知识在社会的传播, 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域文化、关心地域文化, 从而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而在大学生中有了一定群众基础的地域文化, 必会是“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在全社会形成地域文化热, 更多的人会从普通意义上知晓地域文化, 转变为狂热地追逐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 从而便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
(四)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这两者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即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又灌输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锅煮”和“一刀切”的问题,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教条、呆板和僵硬, 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激情, 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也是无动于衷。尽管从整体来看,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将经过历史积累和现实考验的充满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注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是能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优秀人才、英雄人物等在地域文化中都能找到, 而且这些教育资源也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接受什么教育内容, 就可以运用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内容去教育, 完全能够满足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二是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同地域文化的结合中, 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显然, 这条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期盼。因此, 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五)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与方法创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不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教条式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域文化在其文化本性上就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千百年来, 不同地域的人们不断发展着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 使自己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了下来, 这本身也就证明了地域文化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将这样一种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认识上产生深刻的变化, 此为其一。其二, 如前所述, 强化和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 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这也就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和选择范围, 如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模式构建、方法创新上, 便能找到更多的支撑内容。因而, 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有利于其新模式的构建与方法创新的。
(六) 有利于高校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形成。
由于大学所处地域的自然、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即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所以大学特色文化便拥有其生长的土壤。而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学风气, 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文化凝聚功能、同化功能、激励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如前所述, 特色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带有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因此, 也就可以将大学精神视为是地域文化的内涵体现。而无论是大学文化还是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应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 还应看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沉淀性与传承性, 一旦一所大学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和独特的大学精神, 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和精神氛围中成长的师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成为此文化和精神的享用者、传播者与守护者。
(七) 有利于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既具有文化的基本共性, 也富有地域的独特个性。作为文化样态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 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 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价值主张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 其信念追求满足着人们的需要, 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有利于大学的特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形成, 而特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也是高校办学目标中的最高层次。由此说地域文化与高校办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说来, 从内容上讲, 地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来源,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保证大学办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基于大学的文化性属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符合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基于大学的社会性属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所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地域文化的丰富之下, 能够很好地诠释大学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柏万,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 2007
[3] .毛天虹.高校美学教育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4]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探析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本土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顧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5] 吴朋. 关于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和谐共建的模式探讨[J]. 企业家天地. 2007(06)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文化消费论文10-27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管理学)07-26
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09-13
大学生宿舍文化06-15
大学生思想文化08-02
大学生体育文化08-07
大学生文化自觉09-09
大学生寝室文化08-27
大学生校园文化10-21
大学生反学校文化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