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2024-10-09

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精选6篇)

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篇1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大学文化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要求,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繁荣校园文化作为构建高校思政日常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要求: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加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体脉络,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顺应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把三全育人落实到位,建设好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最大效应。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新时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是一个有计划、有指向、有目标,与社会成员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密切相关的主动过程。大学作为现代社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传承高层次知识体系的基本社会设置,是特定的育人空间,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与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以此统摄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整合喧嚣多元的价值秩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准文化的价值主导方向,深化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和社会现象。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持续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亦是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开放的文化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是进一步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加强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传承、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开发和积淀高品质的文化资源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断深植文化根基,扩展和提升大学的文化总量及其品质格调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加强图书馆、展览馆、实验室、人文景点等的建设,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促进优秀网络文化内容创作,锻造文化精品。重视办学理念、使命愿景,校训、校歌等的研究和确立,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建设,突显学校品位和风格。大学要积极与地方共建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既吸取来自本土的生动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活力,又发挥高校科学人文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体现大学文化高地的独特价值。

四、营造浸润式育人氛围,注重文化传播的形式、方法、技巧

建立更多有利于多向交流的学习、研究、生活空间,突出校园环境的“文化熏陶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志趣和修养。挖掘和阐释大学文化要素,激励原创校园文化作品,占领和主导网络阵地话语权,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鼓励和引导师生主动的文化参与,从而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培育丰富多样的文体组织,丰富艺术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事业发展的核心部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持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青年心灵、塑造青年人格,培养更多自信、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回答总书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思想引领 篇2

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中国青年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39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2016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敢于做先锋,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90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尤其在“十三五”开局之时,一方面,国企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反渗透斗争激烈,思潮困惑和精神焦虑突显。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011年出台的《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国企青年思想方向,凝聚力量,抢占理想信念制高点,丰富精神世界,意义重大、使命非凡又尤为迫切。

正确把握强化国企青年

思想引领的时代方位

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本质属性、历史责任要求必须强化国有企业青年思想引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事关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事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员工尤其是广大青年员工带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坚持我们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历史赋予国有企业青年的时代使命。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国防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不仅应当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还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作为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在引领企业健康发展、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国有企业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坚持政治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国企精神,是国有企业不容置疑的政治责任、不可替代的发展动力、不可或缺的文化之魂,必须责无旁贷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充分彰显中国脊梁的文化风范。作为国有企业的砥柱与未来,国有企业青年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坚定文化自信,在带头践行、传承并示范国企精神中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对国企青年提出的时代要求。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是我们党、是国有企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开创国企青年思想引领新局面

要做到四个关键

做好当代国有企业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广大青年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对于培养我国国有经济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发挥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个人人生理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坚持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新时期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就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主题,凝聚广大青年力量,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十分重视青年工作,为新形势下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好国企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突出问题导向、把准青年脉搏、勇于改革创新,将广大青年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思想动力。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文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价值基础。所谓文化自信,简而言之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相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谈文化自信,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找到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强壮文化筋骨,以文化之力提升青年人格精神,自觉涵养“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信仰的科学性,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理直气壮、旗帜鲜明,以文化自信与自觉弘扬中华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吸纳世界各国文化优长之处,以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nlc202309082247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弘扬国企精神。国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魂。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勇拼搏、争创一流,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广为传颂;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国企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以“核工业精神”“预警机精神”“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大唐电信精神”为代表的新时期国企精神应运而生,源源不断地为国人注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

要做好新时期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就要积极突出培育和弘扬国企精神这个灵魂,强化团结一心、砥砺奋斗的精神纽带。历史的经验证明,越是环境复杂、矛盾突出、挑战严峻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尤其是在“十三五”开局、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企精神无疑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最好的指引和最强的动力,是激励广大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响亮号角,号召他们要更加自觉地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把青春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做创业创新创优的先锋,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国企精神激励青年员工,青年员工弘扬国企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强化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引领关键是要注重创新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迫切需要向创新创业要质量、要动力的关键期,青年是最勇于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青年创新创造的步伐,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深化对新时期青年思想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积极凝聚青年,热情服务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尤其在当前,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秉承“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理念,深入学习研究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的新变化、新特点,使青年工作思路、理念、方式、运行机制突破老传统,积极学习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不断拓展工作渠道、载体和平台,用有新意、有变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新办法,极大地吸引青年,充分地释放其发展活力。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 篇3

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家园。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现代教育和社会的神圣使命。

党的17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进一步弘扬民族正气,振兴民族文化,促进全社会的知识增长,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培养“知行合一、知书识礼、刚毅果断、忠恕任事”的具有现代品格和现代意识的成都人。并以此为契机,重建灾后精神家园,提升市民的文明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实现文明城市的深化和城市精神的凝练。

经典诵读通过活动化,生活化和实践化原则,立足在社会,面向我们努力实现传统经典文化的当代转换。使之成为今天重建成都人文精神,塑造现代成都一代新人的现实力量。我相信通过经典国学的诵读,一系列估算的浸润,一次次行动体验。在知识的习得,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培育等方面,一定会受益匪浅,同时也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人文成都以及浓郁的民风民俗。国学经典如同专为欧美配制的精神食粮。当然,由于对国学和经典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份“食粮”也。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发言 篇4

2020 年 9 月 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参访书院讲堂、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对院内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和院外闻讯赶来的师生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兴起,历经宋元明诸朝,在清代达到鼎盛,且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七八千所书院。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至今仍承担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功能,被学界誉为“老书院焕发青春的唯一典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说现在我们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

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并且服务于新时代的各项建设,是总书记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岳麓书院大门口,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总书记表示,“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更是指的这个时代,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他希望同学们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精神,“真正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总书记为古典知识注入现实意义,富有创见、发人深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湖湘文化以其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思想宗旨闻名于世。正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接续传承,铸就了湖南人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气魄与风貌,促成了近现代湖湘人才群体的涌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中国文化、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近年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资源,凝心聚力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等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习礼育人”,通过习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实施独具特色的四维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导师以自身品格去感召、影响学生,学生受到其精神熏陶和人格熏染。打造高水平历史学、哲学的科学研究平台,健全科研人员队伍,不断推出学术精品。同时,岳麓书院充分发挥文化

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篇5

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弘扬长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科学把握红色文化体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条件、性质和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精髓上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丰富多样。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光辉坐标之一。

长征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中诸如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清廉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又启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形成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的红色文化体系产生了特殊作用。从途径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到啃树皮、吃野菜,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的精髓予以发扬光大;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到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作坚决斗争,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听党指挥的信条予以发扬光大;从长征伊始就明令“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到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我们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红色文化中清廉为民的宗旨予以发扬光大……可见,长征精神为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征精神既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与火铸成的红色文化,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总书记指出,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长征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缘由的一个窗口、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显红色文化价值的一面旗帜。

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不畏强暴和不怕牺牲的写照。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在法国传教士薄复礼的笔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的场景。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爱国爱民、勇于担当和顾全大局胸怀的展示。长征期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交织缠绕,我们党却在最艰难的时候,以民族利益为重,高扬北上抗日的大旗。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知耻后勇、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再现。在长征路上,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长征既是一场与国民党军队真枪实弹的较量,又是一次与国民党政府争取民心的博弈。长征中,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和白军则军纪涣散、盘剥百姓,失道寡助。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将反法西斯的中国力量壮大为一支争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升华。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长征中,我们党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先进文化,遵循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长征路

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并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呈现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战士的纪录;有冻死的红军战士仍紧握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费的场面;有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链冲锋的身影;还有张闻天“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等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促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要弘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期间,武器简陋的红军将士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四百场以上的战斗,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指出,长征是“震惊世界的行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里得到勇气、在失败的逆境中振奋前行。

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篇6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着力点、落脚点,用历史的变化、现实的成就、国际的比较进行教育,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从中强烈感受到一个愈加成熟、愈加自信、愈加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这种底气来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攻坚克难成功实践的深厚积淀,更来自指引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波澜壮阔,历经千辛万苦。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感受我们每一步探索所历经的曲折艰难,明白了“每一步”的来之不易,才能深刻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确立起我们的自信。

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自这一年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不管是晚清还是随后的“中华民国”,尽管努力不止、代价不菲,却都回天乏术,不仅没能扭转国家危亡的颓势反而使中国滑向五千年所未有的低谷,甚至国家和民族都沦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悲惨命运的残酷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举击溃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凶恶的帝国主义武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亿万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硬是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的试金石。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取得巨大成就。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前所未有。从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第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实现历史性飞跃。由1978年的第10位一跃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对于坚持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每个国家的国情、历史不同,道路就带有更大的特殊性。列宁曾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方法和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要求千篇一律。他们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求各国社会主义者独立地进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里呢?所谓“中国特色”之“特”,就在于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搞现代化、搞社会主义的特殊之处。二战以来,世界各国推行现代化的道路,除中国发展道路之外,其基本类型概括起来不外三种模式,即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和东亚模式。同样是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所以独树一帜,除了中国创造性结合了各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外,恰恰又在于中国道路与所有这些模式都不相同。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包括:第一是共同富裕。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追求共同富裕。第二是科学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和制造业国家,中国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中国首先要对十几亿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三是和平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的友善之国,我们对于陷入战乱、贫困和经济发展困境的第三世界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一向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向他们予以援助。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支持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力量可谓多矣,而究其根本,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不但标志着共产党人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实践中,在思想上、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成熟,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再次以思想的民族、文化的民族、文明的民族的崭新形象,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我国的国家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第一,从基层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中国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第二,坚持群众路线,立足基层,进行民主决策的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尤其表现为其决策机制的优越性,表现为决策机制的基础是群众路线。第三,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执行能力。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成为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执行中央政策、确保战略实施的强有力保证。第四,在实践中不断调适的战术能力。路线问题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战略问题解决之后,战术问题就成为关键。所谓战术,就是机动灵活地适应新情况、新挑战的能力。

我们强调“三个自信”,归根结底,自信的基础就是自强。首先,是党要自强,我们的党必须重新焕发出压倒一切敌人,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其次,是中国人民要自强,要重新焕发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的自信,就来自我们的党是英雄的党,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勤劳勇敢的人民,只要焕发出战斗力、焕发出英雄主义精神,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在巡察工作情况反馈会上的整改表态发言下一篇:医院感谢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