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文化(共12篇)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1
目前国内的文化现象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一种现象,这些文化既包括了西方外来文化,同时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相互融合的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需要处理好这两种关系,进而让文化环境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它可以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良好指导作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环境对学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自身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在行为处事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环境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学生一些文化消费崇洋心理的产生或使学生的道德和主体意识的淡薄等。
二、优化文化环境以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一)促进先进文化发展。
促进先进文化发展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和品位也会逐步地提升,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抵制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此外积极倡导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发展,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理念和文化消费观念的认识,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高雅文化的认识和追求,为后期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现在国内文化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外来西方文化,这些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文化的环境氛围。在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外来文化时,要以自身传统文化为主,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文化选择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对文化概念有了正确认识,就可以让学生对多元文化有个正确辨别。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建立一个文化选择的标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辨别各种文化,使得学生在低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就可以让学生在文化辨识方面有了更高的提升,从而相应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二)抵制文化消费的崇洋心理。
因为个体的差异性,虽然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但还是存在着小部分的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文化的价值,认为国外的文化就是经典。原因是这些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没有进行正确分析,只懂得照抄照搬,把外来文化视为经典。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进行国家文化的教育,让其认识到我国文化的精髓。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能够以我国文化为主,进行正确借鉴和学习。教师要对大学生民族观念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品格。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品格,马克思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认识仅仅是把它们看成一种观点,而没有上升成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往往忽视了其内在的传统元素。相对其他的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事情的真相和本质,提高学生的文化认识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学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大学生需要对文化环境有足够的认识,积极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样就能够优化国内的文化环境,更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同时让学生在文化选择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所以,国家需要对文化环境进行相应优化和改善,从而给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创造一个好的气氛,促进学生在政治素养方面的提升。
摘要: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肥沃的土壤。而大学生的文化理念是评判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尺。为此,本文对文化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究,从中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这些探讨可以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文化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3.
[2]李奎刚,曹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传承,2012(22).
[3]刘燕.中学德育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文大稷.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8.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2
敬爱的党组织:
这两次党课第一次是由林xx老师为我们讲《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林老师讲课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案例丰富,更重要的是林老师上课有激情,让我影响深刻。第二次蒋xx从《文化·国家·政党·大学》四个方面为我们解答了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内涵。蒋老师同样以丰富的内容和幽默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理想也叫“志”。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理论主张、思想见解或目标追求等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形成的标志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思想见解或目标追求的正确与否是否作出独立判断;对个人的看法、观点和意见等受到攻击或反对时是否据理力争;正在形成中的理想信念是否经得起困难、利益、时间等的考验;是否把理想信念持续付之行动。理想信念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支撑功能、净化和升华功能、激励功能、驱动功能、凝聚功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理想信念的功能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共产主义实现的曲折、复杂和长期性;历史的教训和各国共产党的经验总结。
共同的理想信念就像一块磁石,能够吸引人们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正确认识大是大非问题,竖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蒋老师从文化、国家、政党、大学分别概括为:一个扑朔迷离的概念;兴衰之间的文化踪迹;执政发展的文化使命;引领社会的文化诉求。多么朴实的词语,多么恰当的比喻,而且都围绕着文化层层深入,丝丝入扣。
无论如何是从中国的发展还是全球的情况出了,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文化。葡萄牙在15、16世纪,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满百万,规模比不上中国的福建省的西欧小国——葡萄牙,竟然于迅速崛起,称霸全球,主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全球化”。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建国时间极短的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赶上了信息与科技发达时代,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建立了现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明朝中期以前农业时代的颠峰高度,然而明清百年工业革命却闭关沉沦,虽然鸦片战争之后的开眼看世界与反思,但是科技发达时代仍然饱受战争与内耗困扰,直到198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开真正开始。这些无不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说政党与文化的关系。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源于人民授权,在民主国家正常运行中,这种授权主要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实现;人民对政党进行授权,是基于该政党能够引领国家发展,这就要求该政党成为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鉴于文化作为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政党不仅要引领经济社会,而且要引领文化发展。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3
[关键词]文化传承 大学生 思想引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91-0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受世人敬仰与学习。优秀的文化需要大量的人来继承与发扬,这样才能使我国文化发扬光大。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时候,要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导,使其紧跟党的步伐、谨遵党的教诲。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一、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网络的日益盛行,大学生对新技术的迷恋程度越来越深,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新思想、新观念的进一步产生,使得信息潮流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退出了教育舞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倾向于照本宣科,往往会忽视人文知识的输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书本知识而忽略人文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丝毫的帮助。成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对思想知识的讲解,更主要的是要将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二、通过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做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
大学生是我国的后备力量,是祖国的希望。要想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首先要提高人才竞争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就有了保障。当今世界的格局在不断变化,表现形式更加多极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使命感,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学校教育对一个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很大帮助。学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对学生的教育起引领作用,将更多的先进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来做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大学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校的育人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应用文化,如何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使我国文化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经过不断的努力与积累而得来的,对学生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我国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充分展示大学生传承文化者的形象。
三、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模式
“文化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而大学是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的主要机构。
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成为合格的建设型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是关键。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使我国文化更大众化、未来化。
文化传承的创新需要不断的融会才能利用文化来感化人。实现这一点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不断地将文化传承的内容与载体进行融合,将相关文化渗透到载体中去,使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让文化更具有可亲性,这样文化的有效传承就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最初目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校文化的改善,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里学习。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文明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将学校建设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一步结合,将我国已有的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进一步融合,使我国文化更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交流水平,让学生多参加交流性会议,为我国储备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四、以文化为其基本导向,引领学生思想潮流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特的校园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大都体现在其自身的办学理念、实施的教育方式、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实际管理制度、既定的办学目标等诸多方面。总的来看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由于这些高校自身的办学历史、所传承的文化传统以及看重的学科专业等都有所不同,每个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大学生们自身思想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其思想上的变化,学校中的相关组织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实际现状,切实做好引领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应从当前高校文化的几种常见表现方式出发,在考虑其自身精神文化以及相应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基础之上,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建设目标。尤其是需要重点建设包含其自身文化精神、实际目标理念、最终核心价值、校园环境建设、真实大学形象等诸多建设要素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整理大学精神,优化办学理念
应该说,在现阶段的高校日常管理中,构建其自身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及时树立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和创新高校文化理念,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科学发展的主体之上,有效总结以及归纳当前教学过程中符合现阶段发展潮流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治学文化等,并据此来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文化建设规划,争取构建一个相对合理、开放的交流平台和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合理引领大学生们的思想潮流,同时可以从某个方面不断促进当前的高校管理工作。
(二)加强师生交流
大学生相比于高中以及初中阶段,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在日趋减少。这一方面同当前的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同教师自身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在当前的一些大学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别说互动了。虽然这个阶段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但由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很难考虑周全,这时就需要教师中帮忙去指导和分析,并通过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来帮助学生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思想潮流,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生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生活中多关心学生。
(三)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合理的文化建设体制
应该说,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科学的文化体制不仅对提升学校文化底蕴、营造和谐文化校园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引领大学生正确思想潮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的积累,依据自身的实际现状,在结合学校特点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相对稳定、高效以及合理的文化建设体制,进而调动教师以及学生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努力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引领学生思想潮流的作用。
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办到的,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各高校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培养人才与思想教育联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树国.构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
[2] 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3] 蔡劲松.文化传承创新与大学文化建设体系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4] 孙作顶.从文化传承创新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想引领[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周巧艺,朱斌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政工研究动态,2009,(12).
[6] 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7] 伍处文.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4
1 大学生思想文化现状、问题及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整个教育的高等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性最大的阶段。大学学生拥有充分主动权去探索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未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
1.1 大学生思想文化基本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状况进行汇总,可以发现目前学生的思想文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表现状况为:首先,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事件比较关心,能够对国家大事阐述个人观点。其次,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上,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大学生。再者,在多元文化对待上,能够采取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外来文化。最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思维更加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和掌握程度较高。
而大学生思想文化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现象。主要为:首先,在外来文化接触和学习上,辨识度不够,抵制不良文化意识不足。其次,心理素质不全面,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团结同学。最后,在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偏颇。部分学生认为外来文化更先进、更实用,而本土传统文化则过于落后,没有学习价值。因此,其文化观多为片面的文化观念。
1.2 大学生思想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文化存在的消极表现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缺失,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同时,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完善。多数学校在开展思想文化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融入传统文化,比如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其中融入了先辈们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观念,但目前很少有学校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项推广。
再者,在对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也欠缺应有的监督和引导。虽然大学生的思维已经比较成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问题识别能力。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由于自身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很难辨别问题与风险。最后,当前部分学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时,仅仅依赖教材和课堂来开展,不仅教学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未能将学生教育延伸到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文化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2 茶文化的内涵、特征分析
茶文化的源头在于茶叶,而在人们饮茶习惯不断形成发展过程中,造就了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饮茶作为一种饮食习惯,已经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1 茶文化的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茶和文化的系统化融合,更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化、内涵化。可以说,茶文化不是与茶有关的自然现象,而是茶叶在人们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的物质、精神财富,也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的意识、文明。茶文化从产生到今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层次化的体系内容。其内涵应该包括四个层次:即茶叶在生产、制作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也就是茶叶从采摘到加工制作等全流程所形成的文化内涵。这一层次还包括制茶、饮茶所用的器具等等,可以界定为茶物质文化。其次是在历史发展中,围绕茶叶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等组成的规范文化。再者是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比如倒茶的要求,往往表现为:茶道、茶礼等。最后则是精神文化。主要是人们在品用茶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包含人们的心态借鉴、思维方式等等。将茶文化与大学生教育相结合,主要推广和普及的是茶文化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内涵。
2.2 茶文化的特征分析
结合茶文化的内涵和实施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特征集中表现为:首先,具有社会广泛性特征。茶叶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各地都能看到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子,茶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其次,茶叶文化还具有民族区域特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受一系列条件影响,其饮茶习惯、喜好、风俗不尽相同。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也不一样。茶文化中包含了属于自身民族的精神风貌,具有一定区域独特性。最后,茶叶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传承特性。茶文化之所以到今天仍然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该文化能被继承,同时在继承过程中融入时代特点和元素,实现新的综合发展。
3 推广茶文化对引导大学生思想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主流价值观的不足,加上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引导,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文化出现偏离。因此将茶文化这一融入时代元素,更全面的文化价值理念添加到学生思想教学活动中,将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文化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3.1 弘扬茶文化,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如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绝对自立的同时,也存在一定自私、自我现象。因此通过弘扬茶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以德和尊重为内涵的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和不足。茶文化中倡导人要互相分享,而茶道、茶礼的基本要求都是尊重,同时也十分注重待客之道。通过将茶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茶文化内容,进而树立集体意识。可以说,茶文化的弘扬和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有效的集体意识。
3.2 推广茶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全面的文化道德素养
当前部分学生存在较为消极的心理情绪,无论是个人事务,还是社会事务都不能积极参与。在部分低俗文化的辨别和抵制上缺乏应有的能力,很多学生未能形成全面完善的文化素养。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普及茶文化中丰富全面的道德文化,进而让更多学生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从而不仅能有效提升个人文化修养,更能以正确道德观念对待他人,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用茶文化中的礼仪、道德来处理社会事务。
3.3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文化观念,有效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是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交流是必然趋势。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缺乏应有重视和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过分推崇外来文化,形成了外来文化优越观的错误观念。因此,通过融入茶文化教育,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让学生深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优势,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正确文化观的树立和形成,将有效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大大促进学生有效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3.4 大学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实施茶文化的具体思路分析
想要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积极的文化观念,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思路实施:首先,要普及开展茶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完善教学体系。结合大学教育改革背景,优化教学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茶文化知识的通识课程。让学生清楚、准确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内容,通过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鼓励学生成立相关学生社团组织,比如部分学校已经成立茶艺表演队等,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研究学会,将兴趣与教育有效结合,延伸教学课堂。一些学校通过成立茶艺表演队,并积极开展茶艺表演等活动,让很多学生都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的优美,加深学生了解。可以说,采取表演的方式,提升和改善了茶文化的教学效果。
最后,可以结合新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和趋势,构造帮助学习了解和感受茶文化的氛围。随着微信、多媒体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开展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借鉴这一系列教学形式。比如将收集到的茶文化相关信息和知识通过新的平台告知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此外要积极构造茶文化教育相关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成长,通过隐性教育,实现教学目的。
4 结语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各种优异文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所形成的。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继承的需要,更是正视历史和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民族、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可以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价值和地位。但从目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看,多数大学生对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不了解,一些大学生只对外国文化感兴趣。因此融入茶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将对大学生培养形成积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烨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9(1):61-62.
[2]夏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3(21):109-113.
[3]苏静.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J].思想导刊,2014(5):73-81.
学生文化工作者思想汇报 篇5
—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我们今天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7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讲话》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从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则问题。它犹如精神灯塔,指引革命文艺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70年后,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依然要坚持,“人民文化为人民”这一永不过时的命题。
去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我们纪念学习《讲话》,无论对文化产品的一线生产者、辅助者还是管理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6
关键词:微时代 微文化 思想教育 主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全民网络知识和网络应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网络文化,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方兴未艾。而青年学生,是网民群体中最为活跃也是思想性最强最具创新部分的群体。在整个微文化的构建中,青年学生不但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且,他们也积极投身于这种文化的建设当中,成为微文化的创作主体。
一、微文化视域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网络的产物的微文化也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微文化的轻松、幽默和以反文化姿态出现的新一轮的文化解构与重建,极大丰富了现代文化视域的广阔内涵。而从另一方面看,微文化当中渗透了网络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文化基因,包括色情、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和平演变以及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故意针对中国青少年展开的文化渗透;这些构成了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而在微文化影响的大环境下,思想教育往往被是被解构的对象。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当下社会,面对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思想教育,往往并不能引起广大青年学生的共鸣;相反,有时这种带有说教性质的思想教育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会以一种排斥的心理去对待。
然而,由于微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迅疾星和私人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却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展开思想教育实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有益的启示。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微信微博状态,进行实时关注,分析把握其思想动态,找出其在思想问题上所遭遇的困惑,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这个开放性的公关空间中,以传递饱含正能量的信息占领网络舆论空间的高地,重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以占据微文化领域的思想高地。这是在微文化时代,技术进步為思想教育广泛传播带来的历史机遇,也是广大高校主管思想教育的人士所不应忽视的。
二、微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进入微文化时代,面对错综复杂而又良莠难分的信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思想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和足够的社会经验去分辨是非,往往会被虚假信息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士所误导,从而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离。在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积极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深入参加学习思想教育,可以及时纠正思想上出现的谬误,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使得自己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在微文化时代,主动参加到健康主流微文化的建设当中,是每个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群体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者。微文化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含义的文化形式。而最终决定一种文化的价值,在于其所代表的内容。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青年学生在微文化建设中,应当致力于建设阳光、健康向上的微文化氛围。为正能量点赞,在微文化的视域中弘扬社会正气。在参与微文化正能量的建设的实践当中,青年学生也会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成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进行文化的构建,是其本身公民精神的一次广泛实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
三、微文化时代,思想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在微文化时代,随着文化内涵和文化语境的变迁,我们的文化品味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我们应紧扣时代潮流,坚持思想教育的与时俱进。
第一,在微文化中进行思想教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网络时代的重要精神内涵就是颠覆,而从积极的意义上讲,颠覆即是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必须以创新原则为指导。将新鲜、新奇的事物呈现给青年学生。
第二,在微文化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正确性原则。微文化的思想教育实践,是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进行,是高校教育者在微文化领域,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
第三,在微文化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按照学科规律和教育学的规律办事。因为思想教育有其内在学科设置的逻辑和教育学的内在关联,教育者必须紧紧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使得思想教育的成果更加明显。
四、 微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在微文化日渐成为重要文化形态的当下,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认真研究这一新出现的文化现象,把握现实,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而根据微文化时代的特点,和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现状,以下几条对策切实可行:
第一,在制度建设上,组件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制度,建立专业的工作团队在网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行取样调查。然后,以此调查样本为原始数据,分析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想动向,为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大量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
第二,在平台建设方面,高校教育者应组建专门的微信、微博平台。在微文化时代,思想教育者,只有融入到微文化的氛围当中,才有可能实现自身在网络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第三,建立专门的互联网思想教育培训队伍。微文化时代的思想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培训队伍,依托于互联网思维,才能推进大学思想教育在微文化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微博时代”下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1年04期.
[2]张佳佳.高校共青团微博建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46期.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7
一、数字媒体文化及其特点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 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 (编码) 等, 通称为逻辑媒体, 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常常指感觉媒体。
通常将数字媒体文化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数字媒体文化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 它集中体现着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全方位的信息。
数字媒体文化的主要特征:
开放性
以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了地域、种族、国别的限制, 数字媒体文化为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创设了有利条件。
交互性
它是数字媒体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传播特点。术语交互的含义多种多样, 包含了从互相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实现到能通过忠实模拟人类交流的人机接触。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是各种传播中最典型的, 谈话中两个人不仅轮流倾听对方, 而且可以根据收到的变化信息来及时调整他们的反应。传统媒体文化的传播也有交互性, 由于其传播的单向性很强, 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 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人本性
传播的深刻内涵是共享和交流。这里人本性的传播是一种自由的、充分的、便利的、有价值和意义的、能保障满足需要的种种资源和精神的共享与交流。在数字新媒体时代, 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一种整合的形态,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随时进行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的性质和优势得到凸现和强化, 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 开始分隔为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 舒张了个人的意愿及表达空间, 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进程。
极端性
数字媒体文化以信息的形式呈现, 信息作为有意义的数据以其特有的价值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通过数字媒体文化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数字媒体文化基础上构建的。社会的道德、伦理、各种价值观无不影响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新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形成, 催生出数字信息时代特有的数字媒体文化。数字媒体文化在我国的迅速形成及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要求人类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适应数字媒体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接触数字媒体文化、营造数字媒体文化的先行者, 其行为的规范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才会真正触及到数字媒体文化的核心。
二、数字媒体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数字媒体文化的角度认识信息, 探讨信息素养的文化内涵, 充分探讨信息素养和信息社会的内在逻辑关系, 将从源头上明晰信息素养的社会特质、文化特质。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两种取向:大众化取向和专业化取向。专业化取向具有引领大众化取向的作用, 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化特征,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高等院校所承载的社会任务。
受到数字媒体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竞争意识, 平等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放观念等都明显增强。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增加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是价值观多元化与价值观混乱, 不少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较深, 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是部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重个人利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 心理素质不好,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厌学、厌世情绪, 个别人甚至走向极端, 贫困生的思想负担较重, 容易产生自卑和不满情绪。
三是信息传播迅速, 各类信息良莠不齐, 对广大学生造成很大影响, 甚至对学校的和谐稳定也构成威胁, 少数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网恋不能自拔, 影响学业, 精神颓废;
四是大众文化崛起, 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出现多元化及庸俗化倾向。
总之,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 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明显增多。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演变趋向, 如何有效的结合时代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其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转变,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 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演变趋向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维贵.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 2002 (3)
[2]、王会, 田士威.数字媒体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 2008 (5) .
[3]、 (美)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 1997.
[4]、郭平, 樊亚平.数字化对媒体内容监管的冲击和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8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 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 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 保障和强化功能。
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 不仅开阔学生眼界, 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 约束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 它外化为规章制度, 内化为理想信念, 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 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 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 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 熏陶和感染功能。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 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 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 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 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 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 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 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 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 弘扬传统美德, 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 注重“两手抓”, 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 正所谓“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 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 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4) .
[2]张颖.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9
一、加强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21世纪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 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不但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中开展的传统礼仪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着眼于大学的实际生活, 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 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表现出来。传统礼仪是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 也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二)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发展
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和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代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 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要把传统的利益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整个教育中,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礼仪文化培训, 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通过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说话、学会穿衣打扮, 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学会利用传统礼仪文化来交际, 和教师搞好关系, 和同学搞好关系, 学会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人际交际中处处有礼, 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 为今后的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传统礼仪文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 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 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礼貌谦逊、为人诚恳、尊老爱幼等都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礼仪可以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表现出一个人得道德精神。礼仪处于社会公德的范围, 包括了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传统文化礼仪的真正内涵,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 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是一门集礼仪实践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学。要在传统礼仪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要让大学生喜欢上这一门学科, 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传统文化礼仪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 教师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通过提问的方式等, 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管理传统礼仪的视频和图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 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知识和行为的结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 要想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行为的结合, 就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礼仪文化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内容也纷繁复杂,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遵循思想、文化以及礼仪三要素并重的原则。同时,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 道德修养的养成。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选择, 尤其是要针对面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丢失现象, 选择相应的内容,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讲解, 帮助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其教学的内容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内容, 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通过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
(三) 注重对课程的建设
就目前来说, 高校在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过程中, 课程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高校传统毅力文化课的开展。高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要鼓励更多有利条件的教师开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 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 把传统礼仪文化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在课时课酬、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上给予满足, 并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师资团队的建设。除此之外, 高校还可以实时的组织礼仪文化讲课,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来, 也可以成立传统礼仪文化协会, 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 让大学生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气息和魅力, 从而让学生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 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的高校来说, 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课, 以及教学课堂等多个角落都有计算机的进入, 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丰富传统文化礼仪教学的知识和内涵。当今的网络无处不在, 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丰富性的特点, 高校通过网络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让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中, 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内建立起与传统礼仪道德相关的主页或者论坛, 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对外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一门行为科学较强的学科, 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校在传统礼仪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礼仪课程的优点,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摘要: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种历史文化, 在约束人们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作用,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通过传统的礼仪文化,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文明诚信、勤俭节约等基本的道德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本文就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提出了如何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礼仪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景云.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2]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刘洋.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4]孙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2012.
[5]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10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 它是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②。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 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红色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红色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具有教育的鲜明性。红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它源于革命实践, 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党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具有鲜明的先进文化特质, 同时, 它还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 红色文化以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 具有内容的丰富性。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兴起, 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实现, 它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 红色文化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 具有作用的生动性。唱红色歌曲, 听红色故事, 等等诸多内容, 娱乐性强, 都是师生喜闻乐见的,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007年, 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红歌会”前十强到我校演唱, 在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 校园里迅速掀起了一股学红歌、唱红歌的热潮。学生在歌唱中缅怀革命先辈, 激发革命斗志, 受到生动教育。
(四) 红色文化以群众参与和互动为基础,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红色文化教育的时空比较灵活, 不仅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 也可让广大师生到社会上的许多红色资源点接受教育。近年来, 作为红色文化一部分的红色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增长的一大亮点, 不仅是学校师生也包括很多群众,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 下至小孩, 纷纷到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红色旅游, 在观光过程中, 既得到休闲, 又受到教育, 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五) 红色文化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范畴性等特点, 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既符合我国社会的文化价值主流取向, 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地、独特的文化形式, 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高校的推广, 有利于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六)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 物质条件优越, 对先辈的功绩比较淡忘。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反复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就是其中一种教育资源, 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 无论是艰苦奋斗的传统, 还是红色歌曲的演唱, 实际上他们都是源于民族优秀文化, 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 它还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弥补了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例如, 曾广泛流传于革命根据地的《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八月挂花遍地开》等的红色歌谣, 就是源于地方音乐素材, 通过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歌舞形式, 赋予它鲜明的深刻的历史内涵。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 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解读红色文化, 既加深了对革命传统的理解, 又增进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 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 增强民族责任心。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前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减弱, 甚至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大学生出现。学校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例如, “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活动, 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体会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英勇不屈, 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通过到革命纪念地游览参观, 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这一载体,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
国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思潮涌入中国, 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 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 其思想易受影响和波动, 甚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因此, 通过红色文化教育, 可帮助大学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红色文化本身是一种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在战争年代, 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之所以意志坚定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 就在于他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这种理想和信念则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任, 他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正是因为这种理想信念, 他们把自己乃至亲人的生命无怨无悔的奉献给国家与人民。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感染, 非常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③。
二、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分校区建设, 校园后勤社会化等④, 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
(一) 目前, 全国很多高校都在逐渐重视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教育的载体“红色网站”如星星之火, 呈现燎原之势。1998年, 以“宗马列之说, 承毛邓之学, 怀寰宇之心, 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 加盟者达到了938家, 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⑤。由此可见, 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的重视程度加深之快。
(二) 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与重视力度有待提高。据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的四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将近 70%的大学生对关于红色教育、红色教育资源等概念只听说过, 但定义不是很清楚;有 20%的大学生是第一次听说红色教育;只有 10%多一点的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内涵和事例比较了解⑥。由此可见, 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宣传不到位。2.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还需深挖, 增强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很多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往往只停留在去红色资源地参观游览、看革命题材影片等较浅层面, 没能深挖精神层面无形的红色教育资源。并且这种教育途径也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早出晚归一整天, 匆忙一瞥, 短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达不到较好效果。3.红色文化教育成本较高。高校组织学生到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地现场参观学习, 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除了支付交通和组织成本外, 还要支付参观成本, 全国现在除了少数省份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参观外, 绝大多数地方都实行收费制, 这增加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投入成本。这样就限制了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规模和程度, 不利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4.红色网站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形势发展需要, 除了到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红色文化外, 一些学校将红色资源引入网络, 建设专门的“红色网站”, 改进了思想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发展不平衡, 部分高校对加强“红色网站”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网站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网站内容缺乏丰富性, 形式缺乏生动性;网站管理不到位, 更新不及时, 管护不力;队伍不健全, 投入不到位等, 这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克服⑦。
三、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 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力度。
高校可在系 (院) 、班级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指定相应的责任人, 以保证红色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通过政治课堂、主题班会、广播、报纸、实践活动等形式,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 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
(二) 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效果。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其中, 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重要一项。通过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将红色文化延伸到各种活动中, 这样既可继承前辈所留下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 同时又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 创新大学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寓教于乐将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好办法。1.利用网站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它是一种直接、高效的教育阵地, 能够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 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华东交通大学举行的“红色文化四进校园活动”中成立红色江西IT志愿者协会, 建设“红土魂江西英烈网”, “铁军纵横新四军网上纪念馆”等, 使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2.组织各种特色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华东交通大学举办的红歌会, 红色图书漂流活动、全省29万青年学生网上祭英烈活动, “永远的丰碑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型图片展”、在烈士陵园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等, 形式多样, 富有创新意义和教育意义。
(四) 完全免费开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政府应统筹解决好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免费参观问题, 逐步向全社会完全免费开放。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 既可以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又可以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减轻学校经济负担,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 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规划。
国家政府部门和学校在推行这一文化时, 应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 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 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 并做好评估, 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 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 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 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
(六) 继续推进红色网站的规划和建设。
加强“红色网站”建设, 积极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让各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校园网上唱响主旋律, 利用网络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育, 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继续坚持推进红色网站的规划的建设策略, 丰富网站内容, 加强红色网站的宣传力度, 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网站管理和建设人才等;使红色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七) 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进行红色资源的利用, 保护与开发。
高校中有一部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大学生可结合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可对红色景点进行丈量和规划, 对其进行保护;英语专业学生可对红色经典书籍进行翻译, 将红色文化传播到国外去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了解, 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 对我国的红色资源的利用, 保护与开发有较大作用。
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 在红色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避免庸俗化;以满足师生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 避免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以搭建广大师生易于互动平台为立足点, 避免仅为少数人的参与和忙碌;注重挖掘精神层面的素养, 克服浮光掠影的形式主义, 使广大师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受益和提高。
综上,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这对当前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重要作用, 同时, 在其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也应注意把握好原则, 使红色文化教育这朵红花在大学校园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越开越盛。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程东旺,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 2, 19.
3王国梁.利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19期, 49.
4刘莉莉, 崔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工会论坛, 2007, (5) 13, 108.
5李振东, 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讨, 2007, 10, 53.
6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26) , 第16.。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53-02
当代大学生崇尚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前提下,认清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变化,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迎接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应形势的发展,攻克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水平。要让学生陶冶情感,体验生活,创造优秀文化,挖掘宝贵财富,形成优秀的思想,提升人格魅力。
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融合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要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努力上进,永不停止,以包容多种文化的魅力,铸造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和曲折,不断强大,面对新的机遇实现积极的腾飞,从而产生不竭的精神源泉。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发奋图强、乐而忘忧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保持乐观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困难,不被挫折吓倒,基于现实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仁义的品质,学习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忠肝烈胆、无私无畏的品质,教育学生学会爱人,并保持积极进取的品质,不能忘记国家,忘记民族,忘记亲朋,将义和利结合并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师要教育学生追求真诚善良的人生最高境界,铸造高尚的贤人君子品德,重视美好品行的修炼,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和人的和谐交往,融洽人际关系,讲究品德的修炼。
教师还要塑造学生的民族气节,铸造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最宝贵的品质,弘扬真、善、美,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
二、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合的原则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原则和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教师要重视德育,重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重视德育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思想教育重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并运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第二,身先士卒。教师要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表率的引导作用、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借助真理的力量,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重视进行品德和行为教育。
第三,慎独内省。教师要教育学生加强人的内省。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内心自省的办法,吸引正确的东西,屏弃错误的观点。实施思想教育时,还要积极参考其它先进理念,重视灌输教育和学生内省的结合,同时发挥灌输的外因和内省的内因作用,让大学生思想教育收获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教师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和实现感情的交融,增进交流,收到好的思想教育的效果。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延伸,学会运用。要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土壤,挖掘宝贵的精华,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优质化。
三、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高度融合的路径和措施
1.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
教师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作用,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奋发向上、修养身心、培育气质,实现人格境界的提升。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具有包容宽容的境界,具有博爱大众的胸怀,具有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品质,不断确立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导向,不断端正学生的道德追求,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通过积极弘扬优秀文化,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教师要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独立自觉,刻苦钻研,执着顽强,提高自立、自律、自强能力。
2.拓宽课堂渠道,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加大课程的力度,扩大思想教育的领域,丰富图书资源,引进传统文化的书籍,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感觉,在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3.重视校园载体,提高宣传的广泛性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并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系列讲座,鼓励学生组成传统文化的社团,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在文艺节目、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进行系列读书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列举书目、读书报告会、读书评选等活动,实现修身养性、静心读书的心态,克服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接受教育的熏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重视社会实践,提高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性、社会性,利用传播的机会,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广泛联系实际,把握并利用教育资源,营造好的教育环境;要组织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树立理想和信念;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礼仪训练,重视行为教育,培养思想道德;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要通过捐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奉献的精神;还要通过社区服务等活动,教育学生关爱别人,发扬善心,播撒爱心,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不断影响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品质,教育学生确立社会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大学生思想文化 篇12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热情, 政治意识淡薄, 对国家政治大事关心不够。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 以自我成长为中心, 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奋斗, 人生观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传统价值观与现实生活激烈碰撞的过程中, 传统的价值取向逐步消解, 大学生的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 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道德信仰趋向物欲化和虚无化。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在, 社会公德的缺失、诚信道德的沦落、感恩之心的丧失, 责任心和道德意识淡薄。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归因
造成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1. 客观因素
(1) 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碰撞
马克思曾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文化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思想观念异常活跃,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为不同社会群体追求其合法利益提供了平台, 但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与摩擦的不断显现、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易导致信仰危机, 尤其是对当代的大学生, 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缺乏, 道德判断能力较弱, 对事物本质把握不到位, 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 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 现实利益的诱惑与驱使, 价值观念发生着尖锐的冲突。人的行为的外在功利与内在精神的矛盾冲突, 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以及个体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的冲突等。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与感性现实发生碰撞, 将他们置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一方面,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 同时又看到极端的个人主义而产生疑虑;在学校接受的许多正面教育, 同时又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而感到困惑。大学生在保守与创新、个人与集体、贡献与索取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2) 家庭教育过度溺爱缺陷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 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 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中, 大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 造成孩子任性、虚荣心强、心理脆弱、骄横懒惰的性格, 依赖性大、生活自理能力差;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 他们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加上家长的过分溺爱,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索取而不知感恩与奉献, 很少考虑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 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还有一些家庭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关心只限于生活和学习, 甚至生活上的好多事情父母操办、代办, 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孩子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德关注较少, 往往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 被骄纵放任、自我意识膨胀、贪图享受、及时行乐。
(3) 学校教育功利目标失误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应试”一直都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 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 但现实仍没有太大的改观。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得学校教育充满了功利色彩, 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下, 学校教育不仅仅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更致命的是从小就把人引向一切为了个人的利益、物质的功利去拼搏的道路。学校教育只注重眼前可以看得到的利益、可以作为学校考核指标的业绩, 而忽视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 遮蔽了教育的真谛。现行的教育体系过多的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校的升学率, 使得本应排在五育之首的德育被智育取代了。再加上德育方式方法的呆板和僵化, 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状况, 德育效果太差。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 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重说理, 轻管理;重形式, 轻内容的弊端, 而过高要求, 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 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2. 主观因素
(1) 大学生理性认识缺乏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关心社会的发展, 凡事有自己的认识, 但大学生涉世未深, 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较少, 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看待问题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 往往将观察了解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本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世界各国的文化在我国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思想, 比较盛行。个人主义思想家片面扩大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约束的异己力量,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唯我是从, 一切从个人的需要出发, 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 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个人利益。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道德的唯一标准。而这些观点为理性思考不深入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 并成为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依据。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惟一标准, 凡事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 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2) 大学生价值取向模糊
我国在正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 正处于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 正处于时代变革的的强烈阵痛之中, 旧有的生活秩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受到挑战, 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迂腐的观念逐渐被摈弃, 但西方观念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一些消极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文化渣滓随之而来, 这些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大学生的社会感知异常敏感, 受复杂环境及新生事物的影响较大, 社会上的某些道德现象滑坡使得大学生原有的道德理念受到冲击, 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性, 使千万颗青春的心灵激荡躁动, 极少数人在这种剧变中无所适从, 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践行脱节, 价值取向非主流化。
(3) 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
十年寒窗换来了金榜题名, 离开舒适优越的环境, 同时也远离了老师和家长的唠叨与叮咛, 在获得人生自由、卸下升学担子的同时, 不免又多了几分迷茫与不知所措, 生活和学习一时间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缺乏对人生目标的定位能力。大学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以往应试教育体系中存在很大区别, 大学的没有了家长和教师的监督, 完全靠自己主动自觉学习。在诸多自由中, 大学生一时难以给自己合理定位, 进行科学的选择。要么他们在别人面前失去自我意识的独立性, 十分关注在别人眼中的评价, 要么随波逐流, 依赖别人而生存;要么自视清高, 与别人隔隔不入。但大学里强手云集, 想要出类拔萃并不简单。因而一些新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压抑、苦闷和失望等复杂的情感, 进而产生自卑感, 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再自信地面对学习与生活。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与不成熟的“断乳期”,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发育不全”的现象, 抗挫折能力差、耐孤独能力弱, 一旦受挫往往情绪一落千丈。
三、大学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引擎
2011年11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 奏响了文化强国的新乐章。《决定》强调,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一个国家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的纲领,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向导, 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是最根本的, 尤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包含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四个方面。高等教育首要的使命便是育人, 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更重要的是高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准建设者, 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状况与道德素养关系到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姣姣者, 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思想活跃, 愤世嫉俗, 针砭时弊, 但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 看待问题缺乏深度和理性。因而有必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切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可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发展, 只有将其培养成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用人才, 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发展,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 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某共识、在多变中求发展。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培养心性高雅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以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宏大基础,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道中有文, 文以载道, 努力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主流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路径
正规的学校教育很难改变一个无赖的品质。但是, 很多愿意按道德规范行事的学生在面对社会时, 会因不了解其中潜在的道德问题而无法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另一些学生则要到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时才会意识到其中的道德问题。高校要有所作为, 要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 以免学生走弯路。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性和宽容性的机制引导, 注重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理服人, 让学生懂得道德思维的艺术, 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信仰。
1. 注重德育发展的优先性
德是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 对善的尊重与热爱;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对知识的深思与体悟。大学向来都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 并将其视为自己使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 大学的使命是培养良好的公民, 并随之带来社会和谐的发展。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引用一位学者的话来描述道德哲学讲座, 这类讲座, 被视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顶点。它旨在充实、完善学生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 明确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这样一来, 他们就更注重培养毕业生的道德敏感性和识别力, 以便他们在今后使用所学知识时, 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 以及学生个人相互协调、彼此合作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而,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从长计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 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环境作为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发生反作用, 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迁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人是社会系统的一分子, 无时无刻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人的一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着所处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团体的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大学本身所蕴含的历史积淀、文化氛围、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 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行为规范上,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精神上, 成为大学所包含的思想和信念的继承者和体现者。因而, 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 主动积极塑造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大学精神, 形成高雅厚重的和谐校园文化。开展科技、人文、社会、艺术等多种形式, 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通过高品位、高情趣、高层次、多侧面、多形式的校园文化熏陶, 增强辨别是非、正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使之充分领会文化的深刻内涵。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让大学生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 升华人格, 完善自我。
3. 重塑高校教师的人文性
社会转型时期, 价值多元化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冲突。教育的目的要超越“物本”, 弱化教育的功利性, 回归“人本”, 使人成为他自己,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力, 更注重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论断过, 要想有美德, 就关注那些有美德的人。教师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起到隐性的榜样。可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校即时认识到教师人文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可没有一所学校将此作为教师聘用的标准, 因为这个标准太模糊, 离学校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初衷相距太远。因而, 大学教师要主动、积极地提高人文和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使自身在“知识”“能力”“人格”三方面积极引导和影响学生。
4. 注重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性
当道德完全丧失了其积极的个人功能, 而成为一种纯粹束缚人的精神发展枷锁时, 道德的社会功能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学校德育不应是脱离现实利益关系的绝对超越, 而应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高校要把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传输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系统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使之建立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具有科学性和坚定性。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可开发上, 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精神具有的开启心智、提高修养、磨砺意志的积极作用, 注意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理工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提倡的“名著课程”对我国推行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来讲, 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因为名著都是各时期、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 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5. 探索教学方式的时效性
德育工作要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感知去学习区体悟。因而要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 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利用各种方式激起大学生的感知体验, 使学生动起来, 在行动中体会道德的力量, 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尝试采用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讨论来鼓励学生认识道德问题, 提出有力证据, 最终得到一个经理性思考的结论。通过高校德育课进行反复讨论和努力识别道德问题, 弄清问题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推理能力, 使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实际, 更加贴近生活,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稳步地向前发展, 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明显提高。讲授基本理论时应注重运用一些故事性强的历史事件、反映人物品格风范的事例、现实生活中与理论联系紧密的重大事件、民间的一些谚语和学生中的流行语等。
胡锦涛同志强调,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经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 摆在重要的位置。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强则国强”的论断, 大学生应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陶冶自我情操、规范自我行为, 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摘要:大学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是国际竞争软实力提升的引擎,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亟需大学文化引领, 注重德育发展的优先性、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性、重塑高校教师的人文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性和探索教学方式的时效性,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筠榕.内隐认知理论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8)
[2]林雪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3]毛德胜.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应有相应的评判标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4]马振远.把握“和谐”理念,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6)
[5] (美) 德里克·博克著, 徐小洲译.走出象牙塔[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大学生思想文化】推荐阅读:
大学生思想特点05-25
大学生思想汇报:后大学时代09-15
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06-19
大学生毕业思想小结06-12
大学生思想学习小结06-30
大学生返校思想调查07-28
大学生思想鉴定范文08-02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09-22
大学生自我思想鉴定10-02
大学学生假期思想动态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