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

2024-09-22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精选7篇)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 篇1

敬爱的党组织:

现在入党名单大致确定,回顾入党的历程,对其做一个总结。

大一入校开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这一刻起就决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在大一第二个学期,积极参加了党校培训并顺利结业,取得了党校培训结业证书。之后的时间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入党的志愿。

进入大三之后,在班级同学的推选下,进入了红心团队,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在红心团队锻炼了将近半年,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习惯的培养上都取得了不小成绩。每天早上的晨读,养成了我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也在诶天的晨读中多记多学了不少知识。晚跑给了我们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而例会增加了团员之间的交流机会。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习可以使我们向前看,可以澄清各种混乱的思想”当今时代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时代。读书和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在这段时间的锻炼下,我们大部分成员通过了考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锻炼就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继续接受各种锻炼,继续提升自己,向党组织靠拢。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学习可以让我们不断地进步,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强读书和学习,努力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

当前,在我们党不断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我们大学生要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专业知识书籍,同时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给予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 篇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的缘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缘于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立德树人,就是要“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要求的“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和根本标志。要完成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求真上下功夫,既要把求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把求真作为大学生塑造自身价值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结构性地位和社会功能性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结构性地位来看,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社会结构诸要素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从其功能性地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全局性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地位的本质性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每逢重要历史转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决议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党和国家层面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或者“文件”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同步、与社会发展同行,反映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体现了物质决定性与思想反作用的辩证唯物论,体现了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实践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的发展历程、表现及其基本经验

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求真,表现出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相适应、相统一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标志,迄今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起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确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与这一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精神的过程中,1985年8月1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简称“85通知”)、1987年5月29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简称“87决定”),以及原国家教委会1986年3月20日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教政字[1986]005号)。这期间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体系的“85方案”。中央“85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中央“85通知”明确提出了对大学生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央“85通知”要求,原国家教委的意见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即“85方案”)。同时,中央“87决定”进一步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阶段(1993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与这一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在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精神过程中,中共中央1994年8月3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94意见”)和原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关于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教政[1995]11号)。这期间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课程体系的“98方案”。中央“94意见”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必须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有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金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大改进工作的力度,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根据“94意见”要求,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史论课程;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文科类专业还应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即“98方案”),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endprint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2002年至2010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这一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2004年8月26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简称“中央16号文件”)。这期间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课”课程体系的“05方案”。“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2005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005号)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规定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即“05方案”)。

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阶段(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这一发展阶段实际相适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项使命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基于此,《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改革开放之真,务发展稳定之实,充分展示其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作用,竭力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精神动力、思想保证的使命担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化。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方案”和“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求真的基本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始终坚持、四个不断: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进方式、完善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关心、平等尊重,不断提升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水平;四是始终坚持以史为鉴、立足现实、追求真知,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 篇3

敬爱的党组织:

5月25日上午,我校文学院参加党校学习的第五小组的学员,迎着春日的细雨,和着泥土新芽的清香,来到修葺一新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五大会址纪念馆,2010年5月入党思想汇报:艰难历程,红色记忆。

**五大会址位于武昌都府堤二十号的中华路小学潭秋校区。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82名代表出席。怀着崇敬的心情,大家在会址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参观了**五大会议旧址、**五大历史文物陈列展览,看到了党领导群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对党的敬意油然而生。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同学们还了解到**五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是幼年时期中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到**五大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局限性,**五大及其前后中国***人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不仅在推进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党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汇报《2010年5月入党思想汇报:艰难历程,红色记忆》。

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带引下还参观了与五大会址同街

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故居,对革命先辈及党的光辉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会址前进行了观后感交流,回想着党艰难的发展历程,大家纷纷说出自己对党的认识,以及对党未来发展的看法。“红色记忆,永恒的记忆”“向革命前辈致敬!”,同学们用平凡朴实的话语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带来了一种革命蓬勃的精神,让同学们重温了党的创建历程,革命党人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把革命传统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先驱们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好好工作,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遗志,使我们的党发展得更加壮大,让我们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和谐、繁荣、昌盛!

汇报人:gzzongjie.cn

大学生 入党思想历程 篇4

重温入党心路历程征文三篇

【篇一】

我是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共产党员。在我年少时,共产党员就是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为了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群热血青年。当祖国人民需要时,总会听到他们的一句话“共产党员先上”;和平年代,共产党员就是讲轴线、守原则、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大众的先进分子,在榜样的微照下,年轻时的我就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年代初我分配到轻工技校工作,成就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随着学时学时,和阅历的不断。积累增长。身边的党员同志对于我的帮助的极大。他们对我无私的帮助,细心的关照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更加促使我想加入党组织,于是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过组织的培养考察,于 90 年代中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的支部大会上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教导,许多老党员不仅给我提了善意的批评并给了殷切的希望他们说昨天你还是

一名非党干部,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要把师生装在心里,要把组织学校的要求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动,做青年教师的表率做一名优秀的党员。许多老领导说过去的你还有许多随性的表现,年轻的憧憬固然可喜,但从今天起,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严格按组织的要求去做,学校的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虽然,各位党员的发言听上去很平淡,但对我的震动却很大,从那天起深感组织的要求、同志的期盼以上肩上的担子,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篇二】

说起我的入党故事,和我的父亲有很大的渊源。父亲退休前是水利系统的一名职工。那个时候通讯技术不发达,各大水库之间都是靠老式手摇式电话通信,因此线路损毁情况时有发生。我的父亲就是长期奋战在一线的一名外线技术员,尤其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尤为繁忙,24 小时随时待命,风餐露宿。91 年夏季肆虐华东地区的那场洪水让我记忆尤为深刻。那段时间,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因为他每每总在我熟睡时回家,睡眼惺忪的凌晨又奔赴抗洪一线。年幼时不明白,仅仅认为这就是父亲的工作性质,长大后才慢慢意识到这背后是一名老党员对于事业的热忱!

父亲是老党员,自然从我戴上红领巾那一刻起就耳提面命地对我进行政治教育,让我在他的以身作则和潜移默化中,感受党员身份的神圣并心向往之。于是刚入大学,父亲就千叮万嘱让我向党组织递交

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后面的一切还算顺理成章,大一时我向外国语学院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然后被列为发展对象,上党课,写思想汇报,成为预备党员,最后转正。这看似顺利的过程实际上和父亲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正因为一路有这位老党员的教诲和扶持,让我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组织从朴素的情感依恋,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列主义战士,正是这种决心让我顺利地成为光荣的一员!

算来入党已有 16 个年头了,从懵懂学子成长为育人先锋,我一直践行着当初的入党誓词,从青涩迈向成熟。我始终记得当年书记说的一句话:“不仅行动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亦是因为如此,我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中勇挑重担、教学上力争优秀,及时向组织汇报思想、及时调整自己奋进的方向。我不管形势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都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而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征途中,我将继续保持清醒的党员意识,重温入党誓词,用对党的热情和忠诚向父亲一样广大的老党员们致敬!

【篇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想当年入党过程和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成为正式党员已经快有 6 年了,回首自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现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年初,正式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一个多么光荣而神圣的行动啊,从初中加入共青团开始,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今,终于有机会可以踏出这一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深刻地了解到基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酸。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努力让社会更加美好。回忆着自己的理想,向党组织郑重地写下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年 10 月,在学校党支部的培养和考察下,在入党介绍人的帮助下,我成功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自此之后,我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先进学习。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培养自己的党性修养。

**年 11 月,终于加入我向往已久的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忆自己的入党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沿着这个方向永远跟党走,永远忠于党,永远为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重温入党历程心得三篇

重温入党历程心得三篇

【篇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从那一刻起,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下定决心: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员标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只是开始,不断提升和进步才是始终。今年是我入党第 6 年、工作第 20 年,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深地明白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己的内涵,积极地履行新时期党员的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的关心培养、师长的谆谆教诲、同事的热情帮助,让我懂得知足感恩,唯有勤恳做事;因为这是青春奋斗,是梦想指引,是不忘初心。

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年轻人要汲取真理力量,矢志不渝追寻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梦想。传承时代荣光,迸发激昂的青春力量,焕发绚丽的青春色彩。

脚踏实地,锤炼意志的色彩。青年要有远大理想,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要对党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面对复杂环境,明辨是非,恪守正道;面对外部诱惑,坚守底线,严守规矩;面对困难矛盾,探索尝试,负重前行。

助力发展,成长成才的色彩。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在尽责中成长。摆在新时期发展面前的是一场又一场攻坚战,要坚决摈弃“小算

盘”“小聪明”,牢固树立“大局观”,勇于突破小我,摈弃自我封闭,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让自己在接力跑中找准着力点、跑出好成绩。

先行先试,创新活力的色彩。“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先锋力量”,要苦练本领,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提升理论功力和业务水平。要迎难而上,到改革创新一线、重点工作一线、服务群众一线吃苦磨练。要挺身而出,敢于直面风险挑战,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星光闪耀。

不负时代,砥砺奋斗的色彩。青年要有坚定意志,就能激发奋进潜力。坚定“砥砺奋斗”责任感,做好今天的自己。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想信念在练就本领中深培厚植。增强“不负时代”的使命感,做好明天的自己。积极拥抱新时代,让理想信念在苦干实干中活力绽放。

回想入党那一天的情景,我默默地提醒自己: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青春勾勒未来发展崭新模样,未来已来,扬帆远航!

【篇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对着党旗宣誓那一天同样让人难以忘却。

转眼之间,我已入党已经十一年了,对党的认识也由模糊变得清晰。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08 年 8 月 8 日晚上 8 时整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首都北京举办,世界都为我们瞩目,就在那一年的 8 月,我也光荣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那是我政治生命的开始,也是组织上对自己学习工作的认可和肯定。现在,特别是重过政治生日后,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神圣,就是说这个群体是社学各界的优秀分子集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随便便成为一个其中一员。只要成为名党员就必须心存敬畏,敬畏组织、敬畏人民,始终无愧于这一称谓。也正是这种组织归属感,激励我奋发向上、不懈努力。责任,就是说做一名党员你不能混同一般样众,尤其是被评为优秀党员时,认为更是要尽忠尽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责任心是做一个党员的底线,也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使命,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对我而言,正如咨词中所说“对党思诚,积极工作”,钟爱事业,为我局工作尽职尽责,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聪明才福在工作中尽情发挥。

作为一名的基层党质,应该做到不负厚望、不辱使命,勤奋敬业,扎实工作,我认为必须努力在学习、珍惜、责任、勤奋、感恩上下功夫。通过学习补充能量,利用“树旗立标”晨学实践,做到勤于思考、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真正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力量,做到知行统一。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领导的信任,珍惜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机会和经历,注重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用较强的责任心统领思想和行动、将分配的每一项工作当成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努力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无论工作

多小、多简单、多熟元,都以强烈的责任心来对待,不但要做更要以高标准、高质量来完成。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细致严谨,认真负责,多思考、多钻研,勤思、勤干,不断提高自身出快活、出细活、出好活的能力,使完成的每项工作经得起检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让领导放心,让自己安心。用感恩的心对待组织、对待同事、对待他人,做到友爱互助、和谐共处,共同维护好区安监局党支部这个温暖大“家”的氛围。

【篇三】

**年 3 月 21 日,对我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我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记得我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誓言至今回荡在我的心头。

刚来**技术师范学院时,我想改变自己,为大家服务,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于是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认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我的心情是激动又感恩的,之后我荣幸的参加了培训以及党支部的活动。仍然记得那一次次公益活动,尤其是我们在荆川里社区,为社区小朋友的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我深刻的意识到,党员要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不仅要自己心系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还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加入,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学校里我学的是旅游英语专业,实际理论与现实的大千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美好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是我严格要求自己

抓紧时间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每学期都拿到了奖学金。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吧。在部门的工作中,工作经历中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学习了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经验。

在同济中学实习的时候,我毫不懈怠,努力把握每一次英语教学讲课的机会,每一次协助班主任工作的机会,这些都让我收获不同的知识道理。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细心和负责是最重要的,我从心底热爱这份职业,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此外,我利用其中几个假期在文化宫兼职教小孩子新世纪英语。这些都使我学到了许多坐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我想,每一个渴望入党的同学,不仅要在组织上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更要在思想上提前入党,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优秀的人。

入党心路历程 篇5

记忆中的童年是小学的少先队员,那红色的袖章和红领巾;中学是提交申请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大学里才开始接触党员,才明白什么是党员;而开始工作后,身边的领导同事党员,以身作则,给我传递了党的积极性和先进性,让我在不该懵懂的年纪知道成长和成熟,他们的榜样力量让我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

在工作半年后,我慎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之后,我积极学习党的相关知识,并且刻苦钻研工作,在党校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了解党的历史,端正入党动机。通过努力,终于顺利完成党校的培训,成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我还需要更加了解党,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十二大将入党誓词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了党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党誓词是党员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是党员为党奋斗终生、献身党的事业的誓言和座右铭。宣读誓词、牢记誓词、维护誓词、践行誓词是党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入党誓词可以随着不同时期党的发展而变化,但每一名党员的入党初心永能不改变。

不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不论是惨烈在战场上,还是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中,每一名中共党员,必须面对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党旗,举起手宣读铮铮誓言,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无比崇高的信仰许下对党的庄严承诺。不可否认,随着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一些人的激情消退了、理想动摇了,考虑个人得失多、为党的事业着想少了,甚至动辄向党组织提条件、要待遇,出现这些消极心理的根本原因,就是模糊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忘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我认真学习党章,提高自己的思想层次,努力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回忆刚来工作时候的情景: 离开家里,一个人面对挑战,身边的领导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让我备受鼓舞和感动,而他们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从此共产党员的身影在我心中无比高大。

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各方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北洋军阀、封建复辟、辛亥革命、国民政府,为什么是共产党最终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个命运多舛的政党一路面临各种围剿追击,面临各种逃离、掉队、背叛,靠什么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历史始终在观看,人民始终在判断,是什么让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而不是其他政党? 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成岗的信仰、刘胡兰的信仰、雷锋的信仰和千千万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党员前辈们的信仰,最终也明确了我的信仰。

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篇6

在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构成了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西方现代文化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两场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却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文艺复兴提倡一种感性的快乐,宗教改革则弘扬一种虔诚的信仰,这两场运动的推动者们对于理性都不感兴趣。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是从17世纪开始茁壮成长的,17、18世纪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才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两个世纪,而启蒙运动则构成了这两个世纪的重要标志。正是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17、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先从英国讲起,经过法国,最后到德国结束。

一、英国的启蒙运动

所谓启蒙运动,说到底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这是从17世纪开始的。现代理性精神最初崛起的地方,既不是发起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也不是开创宗教改革的德国,而是孤悬海外的英国。大家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国,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在中世纪甚至连凌驾于欧洲世俗王权之上的罗马天主教皇也对英国有鞭长莫及之感。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也由于一桩离婚案而与罗马教皇闹翻,从而在英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既不是出于对罗马教会的道德义愤,也不是为了捍卫什么纯正信仰,而是为了维护英格兰人的独立权利。英国的宗教改革一开始便带有很清醒的实用色彩,它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强了英国国王的宗教权力,建立了英格兰的独立教会即安立甘宗或圣公会;第二是没收天主教修道院的教产并廉价地卖给乡村贵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两项成果表现出一种审时度势的实用理性精神,有力地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壮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长。

英国宗教改革开创了一种相对独立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使理性精神得以崛起。因此,最初的启蒙思想产生于英国,而不是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启蒙思想的推动者是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牛顿和洛克。牛顿最大的功劳并不在于他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而在于他第一次把自然世界变成了一个井然有序、按照既定规律而运转的机械世界。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过去的世界是由上帝控制的,在那个世界里充满了奇迹。什么是奇迹呢?奇迹就是自然规律的破坏和中断,上帝可以任意破坏和中止自然规律。比如说,一个人从楼上跳下来,摔在地上,摔断了腿或者摔死了,这是自然规律,是重力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楼上跳下来,掉到一半,却飞到天上去了,这就是奇迹,也就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中断了。同样,人死了埋在地下,逐渐化为黄土,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如果一个人死后被埋,却在第三天复活了,这就叫做奇迹。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自然界经常出现奇迹,自然规律经常遭到破坏和中断,那么科学家们将如何去研究自然界呢?科学与神学又有什么区别呢?就拿重力作用来说,如果重力作用在此处有效,在彼处却由于上帝的奇迹而失效,那么科学家们将如何来研究它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经验哲学和实验科学已经初具规模的17世纪的英国,对于具有理性精神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说,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防止上帝任意干预自然进程,让自然界成为一个按照固有规律进行运转的机械世界。这在17世纪的英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仍然对基督教有抱着坚定的信仰,但是他们同时也力图把基督教的上帝与一个严格遵循既定规律的自然界协调起来。而牛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观。这个世界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运转,自然界杜绝奇迹,上帝也决不会破坏自然律。在牛顿的这个机械论世界里,上帝构成了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他推了世界一把,然后世界就按照既定规律井然有序地运转起来。这种机械论世界观在17、18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它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严格遵循必然性而运转的机器,这个世界是与以往那个充满奇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虽然这种机械论世界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单调刻板的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受严格必然性所制约的世界总要比一个没有任何规律、随时都可能发生奇迹的偶然性世界好得多。唯有这样一个世界才是符合理性精神的世界,才能够成为自然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由此看来,欧洲启蒙思想的源端,最早滥觞于17世纪英国的那些具有自然神论倾向的思想家,牛顿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按照17世纪流行于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中的自然神论的观点,整个世界就像一块结构精密的钟表,而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就如同钟表匠与钟表的关系。一个高明的钟表匠一次性地创造了一块钟表以后,就再也不用去调校它了,这块钟表本身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转下去。同样,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在一次性地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再也不用去干预它了,因为世界会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这规律正是上帝智慧和理性的体现——而运转。反之,如果上帝老是对自然进程进行调整,老是去插手自然界的事情,通过奇迹来干预自然进程,那么这只能说明上帝是一个蹩脚的钟表匠。这样一来,上帝就被名正言顺地赶出了自然界,被束之高阁了。按照自然神论的观点,上帝就像是一个老不回家的主人,他把他的家即整个世界交给了他的大管家牛顿,而牛顿则把这个家管理得井然有序。名义上上帝是世界的主人,实际上世界却按照牛顿的力学规律在运转。所以,牛顿的贡献决不仅限于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更重要的在于他给当时的人们展现了一个像钟表一样严格遵循既定规则而运转的机械论世界。这种机械论世界观影响西欧人达两个世纪之久,它极大地改变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界以及对待上帝的看法,培育了一种注重必然性的理性精神。

17世纪英国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就是洛克,他与牛顿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如果说牛顿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符合理性的、按照内在规律而运转的自然世界,那么洛克就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同样符合理性的、同样按照内在规律而运转的人类社会。洛克告诉人们,人类社会也是一块钟表,社会这个系统也有它的内在法则,即国家的法律,这些法律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制定的。一个社会的好坏,就在于它的统治者是否理性地遵守这些法律。正如上帝也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规律一样,国王也不能任意地践踏社会法律。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就体现在根据社会契约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中,体现在遵循这些法律而进行的政府活动中,具体地说,体现在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中。只有在一个遵循法律的宪政体制中,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才能得到保证。而民主和自由的前提就是人的天赋人权和理性,只有当人具备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人才有资格谈民主和自由。

如此一来,上帝也被赶出了社会领域。

在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仍然承认,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他们却强调,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赋予人一件最高贵的禀性,那就是理性。人之所以高出万物,就在于他天生具有理性能力。那么,什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一种遵循既定法则或规范来管理世界和管理自己的能力。上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创造出自然界,而且能够创造出有理性的人。这个有理性的人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来管理世界和管理自己,无须上帝插手了。在这里,理性本身成为人的本质特征,上帝反而隐蔽在理性的光芒背后了。上帝既然已经把理性赋予了人,他就不必再在这个世界里显现了,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理性正是上帝的智慧和大能的体现。这样就通过一种明扬暗贬的方式把上帝赶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正是由于牛顿和洛克的作用,理性的重要意义被凸现出来。揭示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本质,这是17世纪英国人的两个重要贡献。这两个贡献,说到底,突出的是同一种精神,即理性精神。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充满了理性的法则。理性的法则在自然界中表现为自然规律,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法律制度。而理性的基本特点就是齐一性,就是普遍必然性,即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任何例外。例如重力作用,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意大利,都是同样有效,没有例外。一部好的法律,也应该在任何地方都适用,都能够很好地运用来治理国家。说到底,齐一性或者普遍必然性就是杜绝例外,就是杜绝奇迹。另一方面,理性又是上帝赋予人的最高禀性,人完全可以仅凭着理性来认识和支配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这样一种对于理性的自觉意识,就是所谓的“启蒙”。

这个“启蒙”的历程最初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然后由英国传入欧洲大陆。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在理性精神和宽容气氛方面可以与英国相媲美的是荷兰。17世纪的荷兰聚集了一大批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如笛卡儿、斯宾诺莎、惠更斯、雷汶胡克、格劳秀斯等人。荷兰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思想氛围比较自由,一些在欧洲其他国家不能发表的著作、言论,在荷兰都可以自由发表。这样就鼓励了一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跑到荷兰去避难。正是由于这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加盟,使得荷兰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在17世纪的欧洲大陆独占鳌头。但是,最初的启蒙思想还是源于英国,源于牛顿、洛克等具有自然神论倾向的英国思想家。

二、法国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从英国肇始,然后传到荷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到了18世纪,法国就取代英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地处欧洲中部,从文化渊源上说属于拉丁文化圈,但是在蛮族大入侵后又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响,可谓是左右逢源,兼收并蓄。从17世纪的路易十三时代开始,法兰西就开始迅速地崛起,在文化方面很快就成为全欧洲效法的榜样。近代法国人素来以机智敏锐和标新立异而著称,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时髦事物大多是源于法国。丹纳曾经说过,17、18世纪的法国人教会了欧洲所有开化和半开化民族一套说话、行礼和微笑的方式。当自然神论从英国流传到法国之后,擅长于追逐新潮的法国人立即就抓住了时髦的理性,法兰西也一下子从最保守的天主教阵营变成了最激进的启蒙运动中心。相比而言,启蒙运动在法国人那里和在英国人那里是非常不同的。英国人谨小慎微,具有绅士风度,始终将理性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他们虽然悄悄地挖了上帝的墙脚,但是却从来不敢公开诋毁上帝。但是法国人却喜欢走极端,赶时髦,他们一旦接受了理性精神,立即将其推向极端,从而在18世纪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启蒙运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启蒙运动总是与18世纪的一批激进的法国思想家联系在一起的。一说起启蒙运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的名字,好像启蒙运动就是一场法国人的思想运动。事实上,法国人只是将启蒙运动推向了一个极端,即无神论的极端,这个极端并不是启蒙运动的全部内容。在近代,任何东西一到了法国人手里,往往就会剑走偏锋,被弄得轰轰烈烈、惊世骇俗。在18世纪初,伏尔泰曾到英国避难,在那里他深受牛顿和洛克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自然神论者。回到法国后,伏尔泰就把英国人的理性精神加以发扬光大,并且推向极端,要求把一切都拉到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由此开启了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本人也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

法国启蒙思想家并非属于一个统一的阵营,老一辈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相对比较稳健,基本上还是一些自然神论者;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则比较激进,已经走向了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特别是卢梭,几乎与同时代的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都处于对立之中,尤其是与伏尔泰和霍尔巴赫等人,可以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将理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用理性来审判一切。他曾对教会人士宣称:理性的时代到来了,你们在理性面前发抖吧!他向整个时代发出了理性的呐喊。伏尔泰笔触辛辣刻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仅在法国知识精英中享有盛誉,而且也被全欧洲的知识分子视为精神领袖。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法国以外的地区流亡,激烈地抨击欧洲的君主专制和宗教愚昧等“卑鄙无耻的东西”,但是同时却又受到欧洲各国君主和权贵们的礼遇,被奉为座上宾。伏尔泰为人机智,打着上帝的旗帜攻击耶稣,一面宣称自己信仰上帝,另一面却对基督教的教会、教仪、神学和神职人员进行了无情的攻击。因此法国的启蒙运动,注定了是与伏尔泰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年轻一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即“百科全书派”那里,伏尔泰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然神论就转变为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公然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上帝本身。这在当时确实是需要勇气的,在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法国这样的天主教国家,宗教信仰像汪洋大海一样笼罩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公开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敢于公开地批判上帝,这的确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堪称勇气可嘉。法国人素来如此,敢为天下先,但是与同时代的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却显得激烈有余而深刻不足。

在英国人那里,理性只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一种高贵禀性,上帝仍然享有至尊的地位,高于一切被创造物。然而在法国人那里,理性高于一切,理性就是上帝,在理性之外再无权威,连上帝也要接受理性的审判。在这一点上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人与法国人的差别。英国人还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力图协调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法国人则公开地把上帝从王座上拉了下来,而将理性扶持到这个王座之上。理性被戴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冠冕,成为一切的审判者,成为

新的上帝。伏尔泰还比较滑头地在表面上承认上帝的存在,力图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自然神论者,但是他骨子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神论者了。而到了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那里,则公开打出了无神论的大旗,把基督教简单地等同于迷信,认为一切宗教的共同基础就是无知和欺骗。伏尔泰把上帝说成是“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霍尔巴赫则更加极端,公开宣称自己与上帝势不两立。霍尔巴赫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做《袖珍神学》。这本书中,他对上帝、耶稣、宗教裁判所、十字军、教会、神父以及基督教的各种教义和仪式等都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和讽刺。正是这种激烈的宗教批判,使得法国无神论名声大振,一跃而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

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已经彻底揭穿了宗教的本质。他们将理性推到极端,主张用理性来审判一切。但是,这种将理性推至极端的做法却导致了新的独断论,理性变成了一个新的专制暴君。理性要求把一切都拉到自己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但是却唯独忘记了对自己的审判。法国启蒙思想家要求用理性来评判一切,却唯独没有理性地对待理性本身。一种真正的理性精神,应该既看到理性的巨大作用,同时也看到理性的局限性和运用范围。理性是有界限的,如果像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认为理性就是一切,那么这恰恰表明了人类的妄自尊大。这样一种理性的狂妄,导致了什么结果呢?今天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人与人的紧张关系,都是由于过分推崇理性而造成的。所以,只有当人们不仅理性地对待别人和其他事物,同时也理性地对待理性本身时,他们才具备了真正的理性精神,即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理性。这种真正的理性精神,时髦而浅薄的法国人是不具备的,只有晦涩而深刻的德国人才具有。

三、德国的启蒙运动

近代英国人以审慎而著称,做事小心翼翼,不偏不倚。近代法国人机敏浪漫,喜欢标新立异,剑走偏锋。近代德国人则擅长思辨,在实践方面懦弱保守,在思想上却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加深刻。德国人是率先进行宗教改革的民族,尽管他们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导致德国社会的实质性变化,但是宗教改革的精神却培养了德国人的内在气质,造就了精神上的自由倾向和思辨性格。近代德国人似乎并不关心实践领域,只专注于纯粹理性和绝对精神的世界。这种片面性固然造就了近代德国在理论领域中的辉煌,但是它同时也导致了近代德国在实践领域中的积弱不振。这种积弱不振的状况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才得到根本的改变。而在此以前,德国人始终沉浸在精神的修养和哲学的思辨之中,以一种轻蔑的态度对待实践,由此造成了德国在近代历史中的落后地位。

在18世纪中叶,法国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了德国,当时的德国还处于分崩离析的封建状态。在最为强大的普鲁士,18世纪中叶由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君主执政,这就是腓特烈大帝。这位君主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虽然他一辈子不停地与法国人打仗,但是他对法国的文化却推崇备至。1750年左右,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被腓特烈大帝请到了柏林的王宫里,在那里待了两年。在伏尔泰和英、法其他思想家的影响之下,德国的启蒙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德国的启蒙思想既不同于法国,也不同于英国。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启蒙运动,总是与法国人那种激进的无神论联系在一起,而德国的启蒙思想,却是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德国启蒙运动的基本宗旨不是像法国人那样要彻底揭穿基督教信仰,而是要把德意志民族传统的宗教虔诚与英、法时髦的理性精神结合起来。与其他民族相比,德国人总是有着更加深沉的宗教信仰和虔诚精神,所以宗教改革从德国爆发,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启蒙时代,德国人也试图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来自英、法等国的理性精神结合起来。这样一种结合,就构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基本特点。因此,德国启蒙运动并不是简单地反宗教,不是像法国人那样用理性来彻底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一种合适的张力。在这两个对立的东西之间寻找一种妥协,这就是德国启蒙运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和法国的情况一样,德国启蒙思想家们也不属于同一个思想阵营。他们中有的人更加偏激,有的人则更加保守,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人,其基本的思想倾向都是力图实现信仰与理性的协调或统一。康德无疑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偏重于理性精神的人物,从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来看,启蒙并非仅仅是启他人之蒙,而是首先启自己之蒙。康德认为,启蒙就是敢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性。由此可见,启蒙更主要的是一种自我启蒙,即摆脱各种权威的制约而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以一种理性的精神来对待宗教信仰,而且也以一种理性的精神来对待理性本身。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就是要揭示出理性的能力、范围和限度。而且,康德也不像法国启蒙思想家那样简单地否定宗教信仰,他一生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关系。他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回答“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理性与信仰的协调问题。康德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坚持认为理性本身也是有界限的,理性并非万能的。有一些东西是理性无法认识的,比如说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关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既不能说是,也不能说不,只能对它们保持沉默。这种承认理性的界限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理性态度,即理性地对待理性本身的态度。康德提醒我们既要看到理性的能力,也看到理性的界限。他提醒我们不要太狂妄,不要因为我们是有理性的动物,便以为我们可以去审判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这样一种狂妄的态度恰恰是非理性的态度,它与理性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康德通过他的三大批判,在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关系。一方面,康德强调我们的科学知识只是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在经验世界中,没有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立锥之地。这样一来,科学便从神学和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了,再也不必过问宗教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康德又强调人除了运用理论理性来认识外在的自然世界以外,还要面对我们内心的道德世界,而道德理想往往会把我们引向一种关于上帝的信仰。按照康德的观点,当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他根本就不需要去考虑上帝的问题,因为上帝不在自然界中。但是上帝不在自然界中,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在任何地方。按照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既然上帝已经被赶出了自然界,那么他就完全没有立锥之地了,就彻底完蛋了。可是康德却告诉人们,上帝并没有彻底完蛋,他虽然不存在于外在的自然界中,却可以存在于内在的道德世界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把上帝赶出了自然界,但是,人的道德良心却需要一个终极性的支撑,这就是上帝。没有上帝,没有关于未来世界“以福配德”的保

证,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就会缺乏坚持道德的理由和勇气。这样一来,康德就给科学和宗教分了工。这二者一个负责外部世界,另一个负责内心世界;一个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另一个构成道德实践的信仰。这两个世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共存并相互补充。康德一方面承认理性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理性的运用范围进行了限制,突破了理性的独断主义。在康德这个最具有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家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传统的宗教虔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18世纪的德国,还有一些启蒙思想家在坚持宗教信仰方面比康德走得更远。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强调普遍理性的做法不同,这些德国启蒙思想家坚持认为,普遍的理性法则必须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宗教虔诚相协调,他们甚至将这种宗教虔诚推到了偏颇的地步,从而导致了神秘主义。在他们看来,德国是一个落后民族,因此德国的启蒙运动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英、法的时髦理性,而更应该通过学习这种普遍理性来弘扬德国的民族文化。这样一来,德意志民族精神便从启蒙运动中萌发出来了。在此以前,德国人总是自惭形秽,瞧不起自己。然而在启蒙运动中,德国人发现,启蒙运动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批判别人,而是自我批判。自我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贬低,而是将自己提高到文明开化和启蒙状态之中。在启蒙运动中,德意志的精神、语言、文学艺术和民间神话等以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表现出来了。德国文化作为一种落后的文化,正是在启蒙运动的过程中开始崛起的。它的崛起并不是跟在英、法之后亦步亦趋,而是把外来的、时髦的、代表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前进方向的理性与本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传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英、法的理性精神和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之间达成一种妥协。这些更偏重民族传统的德国启蒙思想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们包括哈曼、耶可比、“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以及稍晚的施莱格尔兄弟、谢林、荷尔德林等浪漫主义者。正是他们使得德意志精神超越了狭隘的知识理性或工具理性,走向了深邃的思辨理性和神秘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当然也导致了德国人自我意识的苏醒,启蒙运动不仅使德国人接受了理性精神,也使德国人产生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德国人在启蒙运动中不仅像英国人和法国人那样推崇理性精神,而且也大力发掘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深刻的文化批判来提高整个民族的哲学教养和精神素质。在启蒙运动中,质朴愚钝的德国人逐渐意识到,德意志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像英格兰、法兰西一样,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虽然德国人在过去的时代里显得十分低俗,但是德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这样一种民族意识的自觉,使得近代德国人逐渐从自惭形秽的自卑转向了一种孤芳自赏的狂妄。这就是德国人在近代崛起的精神标志。当然,这种民族自豪感后来被推向了极端——德国人的自我意识到了19世纪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唯我独尊的狂傲,导致了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到了20世纪,希特勒进一步把这种唯意志主义转化为一种狂热的种族优越论,最终酿成了法西斯主义这杯苦酒。

纵观启蒙思想在西欧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从英国的审慎启蒙到法国的偏激启蒙,再到德国的深刻启蒙,其中的发展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启蒙运动理解为一个统一的、千篇一律的运动,而应该细致地分析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的具体情况。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的时代到来了,理性成为西方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欧洲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的浓重阴影而走向现代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所讲的启蒙问题,我的目的无非是要提醒大家,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理性,用启蒙的观点来看待启蒙。

重温入党心路历程征文 篇7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的许多记忆,但有些事却历久弥新,永远不能忘怀,就如我的入党故事。2005年,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当时院领导对我说:小伙子你的专业课成绩很好,各方面表现也都还不错,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送我一本党章,要求我学习党章,提高思想认识,向党组织靠拢。看着鲜红的党章,我心想自己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按照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向组织靠拢,接受组织考验,是加入党组织的必然经历。2006年当我郑重向所在的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当时的支部书记告诫我,“要想入党,必须政治上合格,学习业务上优良,要有团结协作意识,要有完成任务的勇气和决心,还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要有比常人更能吃苦的毅力,要经得起考验”。我牢记了支部书记的话,开始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也更加积极主动。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一年,我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校党校接受培训,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觉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我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于是我对于学习也更加努力了,获得**省政府奖学金,校奖学金和各学科单科优胜奖。

2006年12月26日,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经过组织的严格考核,我于2007年按期转正。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我举起了右手,开始了我庄严的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始终记得来时的路。

【篇二】

中国共产党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迎来了第98个生日,在庆祝这一伟大节日的同时,关于我的入党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也情不自禁地如潮水般涌来。

一、言传身教下,一粒种子在憧憬中萌芽

小时候,对于“党员”这个词汇我并不陌生。爷爷是老党员,每次给我讲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和英雄事迹,我都听得津津有味;

爸爸也是党员,小时候经常看到他们佩戴党徽、带着党章党规和活动手册去开会,我渴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党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小学了,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

升了初中,我又积极主动地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团员,并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此时我觉得离自己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二、懈努力中,一份执着在期待中生根

等到升了高中,可以提交入党申请了,由于名额有限,当时比我更加优秀的同学入了党,心里虽然很失落,但却由衷地佩服他,身边有一个榜样也激发了我的斗志,激励我继续努

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上大学后我努力学习,终于在大三的时候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认真学习党的精神以及经受了组织的严格考察,我顺利地在**年5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三、庄严宣誓下,一种信念在希望中成长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拼搏,我在思想、学业、行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转正的要求。宣誓那天,支部书记带领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一刻起,党员对于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

四、勤奋工作中,一片赤心在坚守中开花

毕业后我荣幸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并且一直勤奋工作至今。参加工作三年多了,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许多优秀的老党员也言传身教,激励着我们年轻党员不畏艰难、努力拼搏、奋勇向前。

【篇三】

入党一直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我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党员,爷爷为新中国在战场上拼搏,奶奶在学校教书育人。每每向同学讲起,他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是我努力的目标,希望能早日入党。

刚进入大学时,就可以提交入党申请书,我同其他同学一样,写好了入党申请书,交给了班主任。大二的一天,班主任让每个同学选入党积极分子,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开始上党课。积极分子党课考试前,我认真地复习了参考资料,虽然觉得题目有些难,还是意外的取得了第一名,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信心。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着党组织发展我为预备党员。经过了两年半的等待,在**年3月,我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也是班级里最后一批预备党员。

因为转正至少需要六个月的考察期,我在毕业时还是一名预备党员,将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参加社区的党组织生活。因为社区对我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考察期延长到一年。一天,社区党支部书记给我打电话,党组织同意了我的转正申请,我终于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参加转正大会时,看着社区党员为我投的赞成票,我要入党的梦想终于成真。

上一篇:银行监控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生态学毕业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