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民族特征论文(共6篇)
地域民族特征论文 篇1
0 引言
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于扩大就业, 加速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消费等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将对风景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作为旅游景区重要的设施———游客中心的兴建就成了旅游业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景区 ( 点) 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景区提高服务质量的客观要求, 游客中心的建设已逐渐被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所重视, 游客中心成为展示旅游区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1 游客中心功能与作用
1. 1 游客中心功能
游客中心是向游人提供游览景区所须知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 现在随着游客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正在日益增多。
1. 2 游客中心作用
为游人提供住宿、餐饮、导游、娱乐等综合性服务, 是以集旅游接待、形象展示、旅游度假区售楼、会议展览推广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 可以说是集购物、参观、休闲于一体。
2 虎形山—花瑶文化渊源
虎形山—花瑶族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西北端, 是第七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百佳艺术之乡”、首批“省级优美乡镇”、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等先后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1 花瑶起源
花瑶属“过山瑶”, 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据传, 花瑶的先民在黄河以北, 因其部落酋长与轩辕黄帝战斗失败, 才逐步迁徙南下, 一部分则沿沉江下至洪江。约两百年后, 在洪江的花瑶进入雪峰山东北麓的原始森林, 在崇山峻岭之中隐居起来, 过着封闭式的农耕狩猎生活。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促使花瑶人承袭着先祖古朴、纯真、亲和与奔放的民俗、民风, 在这里开田、造林、建房、种果, 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2. 2 花瑶民族文化
1) 花瑶村落: a. 崇木幽花瑶古寨是花瑶聚居最为集中的村寨之一; b. 江边花瑶山寨也是花瑶聚居的村寨, 是金银花之乡。
2) 花瑶民俗风情: a. 奇异的花瑶婚俗———婚俗中不仅有对歌定情、送伞订婚等习俗, 还有奇异的“打媒公”习俗; b. 特有的“讨念拜”“讨僚饭”节庆; c. 迎客的“拦门酒”; d. 花瑶山歌———“乌哇歌”; e. 精美奇特的服饰; f. 花瑶风味饮食; g. 花瑶挑花; h. 花瑶特产。
3 游客中心规划设计
3. 1 基地解读
1) 基地概况。基地位于景区东南部, 崇木幽景区南部, 即虎形山乡崇木幽村蔗腊坪地段, 为景区门户入口及广场所在地, 亦为景区交通转换枢纽。该基地东距隆回县小沙江镇约1. 2 km, 北连虎形山乡约4. 5 km, 距隆回县城直线距离约95 km, 靠近过境省道S312。规划用地面积约11. 19 hm2, 是游客进入风景区的东南门户。
2) 自然条件。地处隆回县西北端, 平均海拔1 350 m, 区内人为活动较少, 植被保存较完整, 森林覆盖率很高。受中亚热带气候影响, 四季阳光充沛, 雨水丰盈, 冬冷夏热, 四季分明。
3) 交通条件。基地西部有南北向、西向公路通过。基地现状道路以北连接虎形山大峡谷、大托和万贯冲三个主景区, 以南连接小金江镇和S312, 以西连接虎形山乡、水栗幽和香炉山两个景区, 从而成为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道路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4) 用地现状。游客中心基地位于四面丘陵中的洼地上, 地形北高南低。基地内北部有一高约20 m的浅丘, 东南部地形较平坦, 有利于进行接待中心的开发建设。基地西部现已有南北向、西向两条道路穿过, 沟通游客中心与北面万贯冲景区与香炉山、水栗幽风景区。基地现状用地内有一冷冻厂和沿路少量农居房, 拆迁量较小。
3. 2 规划理念
游客中心是景区中展示花瑶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重要区域, 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地块历史信息, 充分利用原生态景观。结合整个风景区现有特色及当地的民族文化色彩, 突出花瑶文化及自然地貌景观的魅力, 在平面构成形式上着重民族元素和色彩的表达、自然生态理念的缀入, 以较抽象化的形体和色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 结合现场地形地貌, 整合提升游赏的氛围和观景的层次。
3. 3 规划目标
依据景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沿革、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用地现状, 因地制宜, 优化目标, 营造良好氛围, 提高整个景区的知名度和服务水平。在总体规划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将目标定位为: 1) 特别突出花瑶文化特色的高标准文化展示窗口; 2) 别具一格的5A级旅游景区; 3) 中国民族文化景区的典范; 4) 集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现代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的典范。
3. 4 总体布局
1) 布局框架。在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建筑、景观等特点的基础上, 围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主题, 根据各个功能区片的特点、区位、游线及空间组织展开空间结构设计。游客中心总体布局采用“一线、三区、多点”结构形式 ( 见图1) 。
a.“一线”即为游客中心的功能主流线, 由入口水景点、大门入口广场、大门、内部广场区及观景楼构成。
b.“三区”即游客中心规划范围的三个区段, 即以入口观景台、绿化景观广场、商业、生态停车场为第一区段; 以大门、文化墙及游客中心为第二区段; 以旅客上下区及观景区域为第三区段。
c.“多点”即为游客中心内的各功能区, 分别依据相应主题及个别功能布置, 并构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完整系统。
2) 功能分区。游客中心按照主题与内容的不同, 总体上, 主要分成交通组织区、文化展示区、游客接待服务区、观景休憩区以及主入口区五大具有休闲、娱乐、教育功能的主题区。五大功能区基本呈带状分布、功能互补、职能明确, 将科教娱乐、实景体验、购物活动、文化展示融于旅游休闲之中, 使得休闲、增知、体验、娱乐、购物、展示等功能完美整合。
3. 5 景观序列与结构
1) 景观结构。从平面布局看, 游客中心各功能区在主干道与景观轴线的引导下由南至北呈块状分布。主景观轴线, 依托地势的起伏和山体的屏障作用, 能够在无形之中给游客增加游览的兴趣和动力; 次轴线基本无遮挡物, 视线开阔, 具有亲和力; 总体布置随地势上升, 通过高处点具有总揽全局的独特视角。
游客中心规划区内建筑、植物、人工水体错落有致, 交相呼应, 通过空间收放、地势起伏、植物景观和合理配置、景观轴的引导与强调, 组织视线的交流与角度转换, 形成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景区空间。
2) 景观序列。游客从游客中心主入口进入区内, 远处就可看到游客中心具有民族风韵、雅致的入口大门, 古典雅致的民族建筑、露天展示区以及观景台, 能够形成对游客的特殊吸引力。
逐渐临近大门, 展现当地特色的绿化景观广场映入眼帘, 前方是观景台, 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怀旧风格, 与开阔的广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令人印象深刻。
广场右侧依次是商业和生态停车场, 带有浓郁异域风情的花瑶特色商品将原汁原味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由停车场前进入便是接待中心的建筑区, 接待中心前有文化墙, 游客将能由此一览风景区的独特魅力, 感受花瑶文化的神秘与当地自然景色的怡人意境。
大门与接待中心建筑在一条横向轴线上, 进入大门, 服务中心建筑群落赫然在目, 洋溢着热烈的花瑶风情, 放眼远眺, 能看到别具风味的仿梯田景观, 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近仿梯田区域, 便可望见不远处山顶上的观景亭, 飘渺于一丘翠色之中, 另有一番意境。之后便是景区绿色电瓶车上下客区, 成为联系入口与风景区之间的重要交通节点。
3. 6 项目策划与文化植入
1) 接待区。接待区位于旅客服务接待建筑组合体的南端, 主要部分为服务大厅, 由休息区、售票处、检票口构成。大厅两侧为休息区, 并以独特舒雅的民族风进行室内小品布置, 以营造清新舒畅的氛围, 大厅向外与文化广场直接相连, 将广场的文化氛围引入室内。由检票口往内可直接进入展区, 所经通道气氛优雅, 交通脉络清晰。
2) 展览区。展区平面布置成正方环形, 中间为绿化景观区域, 展区西北部为出口所在, 外连观景长廊通向户外景区, 对长廊以框景和借景的手法进行景观构思。漫步长廊, 满山秀色尽收眼底、心旷神怡。整个展区由廊道连接, 廊道边置展览墙, 游客由此可欣赏到景区的画景和花瑶文化的多姿多彩。所有展览房布置成序, 移步赏景, 心神入画。
3) 主入口区大门。入口大门设计尽可能与景区主题相吻合, 在考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实现景观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 给游人耳目一新和过目不忘的感觉。出入口大门采用于风景区当地的青灰色石材, 体现古朴大气的独特风格。同时, 在入口中间设置一个花瑶特有的彩色帽子, 体现景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大门左侧依次为粗犷的石头墙和几行古朴的柱廊, 石头墙寓意石瀑, 柱廊寓意古树, 整体构造颇具民族色彩又不失天然质感; 大门右侧为几行柱廊和服务中心建筑, 色彩雅致且层次分明。大门整体高度与周围建筑相结合, 比例尺度与广场尺度相协调, 其在整个服务中心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标志性作用。
4) 露天展示区。露天展示区位于游客中心的东南侧, 主要包括文化墙、图腾柱以及周围的建筑与雕塑构造、色彩和植物景观。该区主要展示花瑶民族特色和当地自然美况。由广场南望, 可以欣赏到所构造的水体景观, 飘飘渺渺, 在建筑与广场的棱角中平添了几分灵动, 游山赏水, 怦然心动。
5) 商业购物区。商业购物区位于游客中心南部靠近出口处, 是规划以民族饰品、特产购物为主题的商业销售展馆, 也是游客中心步入正轨后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游客中心用于展示各种花瑶艺术品、收藏品。游人在这里可以自由放心的选购, 在即将参观完整个景区时, 购买一些物美价廉又富有纪念意义的用品。商业建筑采用古朴的民族建筑形式, 符合风景区的整体建筑风格, 景观效果十分清晰明朗。
4 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虎形山—花瑶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设计中, 全方位融入民族传统文化, 创造符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使游客中心成为风景区新的地标。也只有这样, 在若干年以后, 游客中心因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才能成为新的历史文化产物, 成为未来新的历史文化地标。
参考文献
[1]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黄家瑾, 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柳肃.湘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Lisa Dwi Wulandari.Pology and morphology of spatial settl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Penglipuran, Bal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2010, 2 (1) :321-325.
[5]Nishimoto, K.The resurrection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architecture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architecture of Shigeru Ban[D].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b Visual Studies.2010.
地域民族特征论文 篇2
“共生”是融合的意思,文化与室内外环境相结合,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技术没有国界,是可以在全世界传播的,而建筑精神确实有明显的国界,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失去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无疑就像枯竭的河流没有了水源和树木没有土壤的根基一样。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是一张雷的面孔、一样的表情,文明的世界便失去了缤纷的色彩,各个国家的建筑文化也就消失在所谓的“国际模式”之中。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不能使全球化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对立起来,而应当使两者共生、互补、交融,并不断进行再诠释再创造。
当代室内设计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相整合的呈现,
资料
潮汕家族企业的地域特征 篇3
目前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多局限于一地,由一地推而广之,提出更大的理论。这是一种理论常识。地域文化相对性是不争的事实,重视地域文化也就是重视了家族企业生存的社会背景,从而进一步清晰地了解家族企业在某一地区的类型和模式。
潮商、晋商、徽商等等,这些称呼,实际上不仅仅是指商人的来源地,而是指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下出发研究家族企业会使得研究范围和研究概念更加严谨。地域文化会影响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及文化基础。
潮汕家族企业的地域特征
广东有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潮州、汕头、汕尾等东部沿海地区被称为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文化,既强调个人的开拓精神,又强调家庭和宗族的观念,同时又有浓厚的民间宗教的影子。
潮州因地缘之故,潮人的工商意识浓厚,擅于贸易,历来不乏飘洋过海之人。俗语有说,本地一个潮汕人,海外一个潮汕人,且每每往来密切。潮汕地区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潮州地区的家族企业,是大陆私营企业和海外华人企业之间的一个连接点。潮汕企业兼具大陆和海外两地家族企业的特点,同时又有自身特色。在潮汕地区,家庭式手工作坊遍布各地,中间间杂一些大的家族企业。在海外也不乏潮汕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被称为“潮商”。可以说,潮商的概念超越了单纯的地理边界的限制,包含了特定地域文化概念,所以潮商即使离开了潮汕,也仍被称为“潮商”。
潮州地区有较为浓厚的民间信仰氛围,企业多供奉神像,即使是商号的命名和运作也都要讨吉利讨意头。从商号的命名来看,多取吉祥字,以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潮州有一首顺口溜,汇编了常用的几十个吉祥字:“兴隆顺成发,和合广丰昌。宏茂仁义泰,吉利胜高强。长盛裕生福,安康集瑞祥。财厚孚德业,诚信定永彰。”另有一部分以家姓为商号名,如吴、佘、余等,折射了这类商号的家族色彩。其他如云合系列,也颇有家族同源联合或分流的味道。
家族式的混合管理模式
潮州枫溪的陶瓷企业大抵是一种个体成分的企业,也绝大部分都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但现在所谓的“家族式管理”已经逐渐变得宽广一些了。一般情况下,小型企业完全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而在非小型企业中,则既保留着家族式管理,也引入了一些现代管理手段。大型陶瓷企业家族管理模式表面上看虽然已经越来越被淡化,但实际上,一些已建立了董事会的陶瓷企业,却依然有深厚的家族色彩。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枫溪几个比较大型的陶瓷企业中,除了管理层面的家族化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现,如在长城集团,除总经理、董事长由家族的人担任外,从副总经理至下面各级管理人员全部都是雇佣的,不少管理者还是外省户籍:如长城集团的副总任锋来自东北,已在集团工作了10多年;总工程师则来自唐山。
整个潮州近90%的陶瓷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引进了一些现代的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方式已经由单纯家族化管理模式发展为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企业正在向混合式经营管理转变。当地人认为,这种混合式经营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特别是对中型规模的家族企业而言,混合性管理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这种管理模式,对企业中的家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性。首先,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视同仁的规则约束效应,若个别企业主的亲戚以亲属名义违反企业的规定,则管理制度很难建立;其次,企业的产权和管理权虽然明晰,但只适用于职业经理人。如果高层管理者能力异常出众,那么他们有可能因得不到企业所有权的增值而离开并创建属于自己的企业;第三,家族成员的能力不一定适合担任企业中的重要职务,如财务主管。企业主在能力和身份之间,如何衡量,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存续。
对于形式上建立董事会的现代枫溪陶瓷企业,依然保持浓厚的家族式管理色彩。企业主要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家族成员,直接参与管理。多数企业形式上有董事会,实际上并不行使现代企业的董事会职能。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邱伟志认为:“大的陶瓷企业在注册的时候,都纷纷改成了股份制。从资料上看,他们是有董事会,但实际上还是以家族式的决策为主。家族成员不只控制董事会,甚至也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资产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这个对企业反而有好处,因为产权比较明晰,而且容易做长。”
企业经营中男性亲属的互斥性
正如费正清所言,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族是自成一体的小天地,是当地政治生活负责的成份,是个微型的邦国。枫溪也是如此,陶瓷企业的经营并非个人,而是一个个的核心家庭,血缘继承是家族企业传承中最为常见的模式。大抵而言,枫溪甚至整个潮汕地区,家族企业的负责人,都会将自己的儿子作为企业的领导人来加以培养,未有听闻哪家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或以有能力的非直系亲属作为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对象。
当男性继嗣群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内部的兄弟之争就会普遍存在。在枫溪,随着家族规模的扩大,儿子们成长起来之后,分家独立,极少出现联合家庭。家族企业中虽有一些是兄弟联合经营的,但也不是以联合家庭的形式出现,而是分家后的合作,这种合作缺乏稳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虽极重亲情,兄弟之间也讲究手足情深,但毕竟是各有各的手足。血缘之亲,可以是合作之基,也可以是纷争之源。血浓于水,也冷酷于水,是故有谓“冷血”。潮州俗谚也称“潮州没有亲兄弟”。
“潮州没有亲兄弟”这一说法,虽感冷漠,但也值得赞赏。诚如费孝通先生早年所说:“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枫溪人在家族企业中所表现出来的男性亲属互斥性的这一面,实际上也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契合度。这些确实有点吊诡,即通过疏散来回归亲密,很像刺猬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生活在群体的温暖之中。往更广阔的地方看,“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面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枫溪陶瓷家族企业正是在这种血缘之外发展并壮大起来。
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分化性
在枫溪,甚至整个潮州地区,民营企业濒于分化。按理说,潮汕地区宗族祠堂、善堂众多,熟人社会中密布的亲属关系网络会使得潮汕的家族企业成为大型甚至超大型的企业,但实际上,大型企业在潮汕地区很少有。
笔者2009年调查时,发现在25平方公里的枫溪,工商局有登记的企业近600家,个体工商户近5000家。这5000家个体工商户属于陶瓷类配套产业链,卖瓷泥、做磨具、做化工颜料、做色釉、花纸、工具杂物等等,大多数是家庭作坊,他们自己采购、自己生产,再卖给其他工厂或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小规模的家庭企业,经营场地小,资金规模小,经营成本小,相对于大企业的种种压力,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和灵活、适应性强的企业形式。
分化的另一特征表现在枫溪虽然多是家族企业,但兄弟之间长久合作的例子极其少见。在田野期间,笔者看到或听到很多原来由兄弟、朋友、同学合作的陶瓷企业,后来纷纷拆开。只要有条件,当地人都热衷于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这种分化存在的形式,既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枫溪长美的手拉壶工艺师邱贵斌介绍说:民福化工颜料厂的邱耀秋,他以前曾经在长美街道办当过主任,后来调去做镇办企业的负责人。改革开放以后他带着家里人办了个化工颜料厂,现在做得很大了。他的四个子女就各自办了四个企业,一个做卫生洁具、一个做颜料、一个做色釉,还有一个做花纸。都做得挺好的。我们这个地方,兄弟姐妹一般都是分开来做的,因为都分了家,合在一起做有时候会很麻烦,分开来做赚了赔了都一目了然。
枫溪的章先生也举了一些例子:CC公司的老板,原来他是在岳父工厂工作,后来吸引了他岳父的主要客户资源,自立门户;SF厂老板在2008年的时候,也和他的哥哥拆开了,现在各做各的陶瓷厂;YY公司原来是姐姐、姐夫和弟弟一起做,后来弟弟也出来了,自己又成立了一个公司;SX厂老板的大女婿前几年也出来自己干,岳父资助了他七百万。
现在枫溪只有四通集团能维持兄弟合作模式。据说四通集团的老父亲蔡瑞义教育子女很严,几个儿子都很听话,这才能维系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诚如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有自己实在的逻辑或游戏规则,小企业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枫溪接近六千家的手工作坊,妇女、儿童都成为劳动的成员,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在大规模的企业中,老幼妇孺很难成为具有市场劳动力价值的工作人员。家庭价值和家庭利润的最大化使得潮汕的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存在合理性。成就一地经济繁荣的商人,有着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理性头脑。
地域文化对潮汕企业的影响
从唐宋时代开始,枫溪地区的陶瓷开始走上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近二三十年来,潮汕地区的陶瓷企业开始恢复往日的辉煌,陶瓷业形成了由上至下的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使得陶瓷企业彼此依存,很难进行迁移。潮汕陶瓷企业形成在特定地域的“扎根性”。
潮汕地区的家族企业与所在的村落互动频繁。每年企业都要参加村落的游神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神和村落神灵是每个村民必做的事项,而企业家则通常要比普通人捐助更多的香油钱,以此体现个人所在的家庭对神的虔诚,期待冥冥之中神保佑生意顺利和家庭安康。企业家更乐于在村落的公共事业方面进行捐助,比如修路、助学、修建祠堂。通过这些互动活动,企业在村落当中并不是一块“飞地”。企业家和企业的雇佣工人通过村落的公共活动增强彼此联系,对村落形成认同和地缘血缘复合的凝聚力。
亲属关系是减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对商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市场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彼此了解,就可以省去合作上的繁琐手续,借贷、交易都更多地依赖关系的熟络与相互之间的信任。对于招工难的小作坊,亲戚优先过来帮工则是不错的选择,虽然亲戚的技术不一定是一流的,但是管理成本的降低也成就了生产结果的高效率。
男性继嗣群中亲属关系的互斥性在潮汕地区的企业经营中表现的较为突出。潮汕的陶瓷企业在规模稍微扩大后便以核心家庭为中心进行分化。陶瓷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家用陶瓷以手工为主,规范化的机械自动生产流程并不完全适用这个行业。小企业更加灵活,能快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生产方向。而且对于手工艺传承者来说,小规模的企业或家庭作坊则是更好的模式,更有利于手艺的排他性传承。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潮汕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赋税更低,利润率相对更高。陶瓷行业进入瓶颈并不高,生产较低技术含量的陶瓷产品仍具有一定的市场,企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后创立自己的企业成为更加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为潮汕地区的陶瓷企业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从家庭生产利益的角度讲,核心家庭的家庭企业是非常有生命活力和存在价值的。可以说,潮汕枫溪地区的陶瓷企业以企业分裂的方式实现了家庭成员各自家族事业的延续。
大型家族企业的出现主要依赖于联合家庭中的父亲具有较高的家长权威,子女各有所长,在随后的事业发展中能够有较强的互补性。而这种较大型的家族企业的存在目的不再是为了家庭的生存,不以家业的延续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家业的发展扩大为主。大型家庭企业通过股份制,对家庭利益做出部分让渡,同时从一线的管理层退出,以资本控制为主,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实现家族式管理。在所有权的层面上控制企业,在管理层面引用现代的管理技术,聘请外人和能人,形成混合式的家族式管理方式是潮汕地区陶瓷企业的特征。
保守低调与爱拼、敢闯、外向冒险等精神共同复合在潮汕人身上,不断向外发展。潮汕地区的商人对政治有敏锐的触角,能够随时捕捉政治可能带来的契机;他们抵触商业信贷,更倾向于使用民间信贷。机会主义者存在于个别的角落,更多的潮汕商人诚信、保守、低调、冒险,他们成就了商业的传奇,也带来了家业的兴旺与持续。
相声小品的地域特征 篇4
相声小品的地域特征首先表现在语言上。有的用普通话表演,有的用方言表演,方言表演还要看其种类。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通用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即使是北京话也有方言,就是俗称的京片子。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其中最大的方言区是北方方言区,它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方言区。其他方言区也是一样,又可以进行细分。汉语有所谓“十里不同音”之说,可见方言差异之大。
方言的差异造成观众接受欣赏的信息损耗,造成笑料和“包袱”效果减弱。有鉴于此,甚至有人提出给春晚加字幕的点子。四川著名的编剧,有“巴蜀鬼才”之称魏明伦,曾任1993年央视春晚总撰稿,关于方言小品,他认为“如果春晚能加字幕,用方言的局限性自然减少很多。不过,只要有好剧本,用普通话表演也是完全可行的,地方上缺明星演员,但不缺好演员。”魏明伦说,如果思维跳出了这个怪圈,方言小品的路自然越走越宽了。
相声小品的地域特征其次表现在取材上,也就是来自于地方题材。相声小品表现地方生活,以地方为背景,反映地方人物和故事。也从地方传统戏曲、曲艺以及方言剧中取材,进行改编表演。赵本山以东北为生活源泉,创造小品。赵本山曾说“东北黑土地是我的父亲,二人转是我的母亲”。他的“白云黑土”系列包括《昨天今天明天》、《说事》、《策划》、《火炬手》等。“黑土”二字就让人联想到东北的黑土地。其中赵本山和宋丹丹演东北铁岭的老夫妻到央视上《实话实说》、选拔奥运火炬手。《卖拐》中赵本山演狡黠的东北农民和范志伟斗智。《不差钱》中赵本山更是在铁岭最高档的餐厅宴请央视主持人毕福剑,想上“星光大道”。这些都是东北的背景、人物和故事。而具体到包括《卖拐》、《心病》等小品中的二人转表演、赶大车、抽烟、脱鞋上炕等动作,都具有浓烈的东北生活气息。
周立波的清口一律取材于上海。在《笑侃大上海三十年衣食住行》、《我为财狂》等清口中,他说:“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麻雀,证券公司门口那个大屏幕没有红过,一直是碧绿的,麻雀又不懂,它们以为共青森林公园到了,延中绿地到了,一只只朝大屏幕上冲,冲一只死一只,冲一只死一只。”“(磁悬浮)大手笔,一百个亿,解决了三十公里的交通问题。”说的是上海的具体地名,讲的是上海的故事和问题,反映了上海人的心理。
相声小品的观众也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与前面的两个特征是直接相关的,或者是一体几面的关系。可以用上座率和收视率来反映。观众认同演员的籍贯,熟悉他的语言、熟悉作品中的生活内容,能领会其中的妙处、“包袱”。或者是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开怀大笑,或是热烈的鼓掌,因为他能理解欣赏这个作品。周立波在上海美琪剧院表演的清口《笑侃大上海三十年》据说场场爆满,演出票供不应求。郭德纲是现在最红的相声演员,他和德云社是京津相声的代表。他率德云社演员到上海演出,,许多观众慕名而来。但即使有观众,许多也是抱着接受新的内容的目的去看,总有距离感、陌生感。奇志、大兵在湖南的演出,不管是剧场还是电视台,其主要的观众也是湖南人。其他各地的相声小品的演员在本地的演出也是一样,主要是本地的观众。
作为全国直播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各省的收视情况差距非常大。以2008年统计的情况为例,北方的收视率奇高,辽宁、吉林、黑龙江超过85%,北京、天津、河北超过70%,其他省市从南到北依次递减,差距明显。以安徽为界,安徽以北省市,都能超过50%,安徽为25%,而安徽以南的省份都在20%以下,尤其是广东、广西、海南不足6%。在南方人心目中春晚就是北方人的专场,这跟春晚的“全国性综艺节目”的理念不符。有南方人说受不了主持人那一句“现在合家都在电视机前吃着饺子看晚会”这句话。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事情,南方人没有这种习俗。对语言、内容题材、生活习俗认同的差异造成收视的差异。
如何从地域特征中塑造食品卖点 篇5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在品质上等的食品(农副产品)前面套上一个个产地地名,诸如良乡板栗、西湖龙井、宁夏枸杞、文山三七、青海虫草……这些地名背后实际上承载了消费者对上述食品产地的个性化地域特征记忆及由此派生的产品优良品质的高度认可。也正基于此,近些年来,营销策划人士在进行食品品牌策划时,往往偏爱于从该食品的原料溯源及地域特征中一路挖下去,找到品牌卖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卖点优势在视觉表现上、产品包装上、广告诉求上、终端呈现上进一步放大,这似乎成为当下流行的食品品牌卖点打造的个性化逻辑。
食品品牌地域与卖点的关系
食品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地域与卖点有着独特的巧妙关系。以下几个案例分散于食品行业的液态奶、白酒、特色水产及茶叶行业之中,但是其策划卖点的思路是殊途同归、如出一辙的,即在充分挖掘食品原料产地的地域特色基础上,将原料(含原料的原料)优势转换成产品优势,再将产品优势提升为品牌优势,最终形成呈现给消费者的卖点优势。
1“和林格尔”之于“蒙牛特仑苏”
举世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后,蒙牛特仑苏受伤累累;“特仑苏OMP”事件后,更使蒙牛雪上加霜。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蒙牛特仑苏成为食品营销策划的经典案例被载入中国食品营销的史册。
透过整个策划案,不难发现,蒙牛特仑苏始终将和林格尔大旗高高祭起,推崇之极。和林格尔究竟在哪里?号称中国乳都核心区的和林格尔,依托内蒙境内北纬40。左右、中温带暖湿季风性气候等的纬度、气候优势被世界公认为优质奶源基地。子品牌特仑苏其实是一句蒙语,意为“金牌牛奶”。这样,蒙牛特仑苏通过和林格尔的地域特色,引发了消费者对阳光、水土、优质牧草、一流奶源基地的无限遐想,从而延伸至特仑苏产品,最终支撑了蒙牛特仑苏品牌的优质、高端形象。毫无疑问,特仑苏奶源的产地——和林格尔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地域特色成了蒙牛特仑苏始终如一的卖点。
2“洞藏文化”之于“酒鬼酒”
2008年,酒鬼酒为庆祝奥运而举办了“魅力湘西、喜迎奥运——酒鬼洞藏文化酒启封大典”。在该仪式上,酒鬼酒4瓶珍品洞藏酒拍得293万元。酒鬼酒还在全球限量发行2008套的58。酒鬼洞藏文化酒,北京奥运开幕前的优惠预定价为20008元/瓶;2008年限量生产25吨的52。酒鬼洞藏文化酒,优惠预定价为2008元/瓶。
这些数字背后的市场价值是靠什么支撑的?经历了衰退期后的酒鬼酒试图以湘西山区独特的洞藏酒方式创造市场卖点,打开市场。湘西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位于东经109.10°~110.55°,北纬27.44°~29.47°,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土壤铁钙含量低、黏度适宜。因此,从地域条件来看,该地区是酿造传统白酒的理想王国。有这样的地域特征,将酒藏在山洞内储藏,经过洞藏环境中特殊微生物发酵,其对酒品质的提升作用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当今白酒市场酒瓶设计卖点、代言人卖点、年份卖点及香型卖点的激烈大战中,酒鬼酒能独创出“洞藏年份酒”的新卖点,在整合行业特点的基础上,给卖点严重雷同化的白酒市场带来了一丝新意。
3“长江三峡”之于“长江肥鱼”
2007年3月,笔者随水产专家考察组去湖北宜昌夷陵区考察长江肥鱼。肥鱼学名叫长吻鱼危,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其中又以宜昌虎牙滩至南津关所产最为肥美。肥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含脂量高、膘特别肥厚,以其为原料做成的各种风味的火锅口感极佳,该鱼常作为高级宴席上的佳肴。由于长江野生肥鱼产量极小,价格居高不下却供不应求,目前在市面销售的肥鱼大多产自广东,由池塘人工养殖,生长期短,价格10元左右一斤。而当地的野生肥鱼价格比广东产肥鱼高5倍,全部通过冷链活鲜运输至上海,专售江鲜餐饮专卖店。正因为此,当地政府希望将长江肥鱼打造成品牌,以此带动当地餐饮、旅游产业发展。
打造长江肥鱼品牌的抓手在哪里?咨询过水产专家后,思路逐渐明晰。水产专家的回答很明确,鱼的品质与水环境、鱼种苗、鱼饲料三种因素有关。宜昌虎牙滩至南津关之间的独特的长江水环境养育了肥美的长江肥鱼,而这一水环境又是独特、不可复制的。宜昌虎牙滩至南津关之间的长江水环境、独特的地域优势、肥美肉鲜的长江肥鱼、长江肥鱼的卖点,将这些因素串起来,正是长江肥鱼的品牌策划卖点。
4“雨城雅安”之于“蒙顶山茶”
笔者及所带团队承接四川雅安蒙顶山茶品牌规划项目后,对地域的个性化特征与品牌卖点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雅安位于四川西部,四川盆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雅安之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之西,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之南,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青藏高原像一道屏障将雨水挡落在雅安境内。资料记载,从气象学角度看,雅安四周高中间低,在地形、风力、湿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雅安冬季处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静风区,风力小而多阴雨天气,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而西南季风不可能越过高大的秦岭,只能滞留在此,故带来大量的水汽。因此,就有“雅安天漏”、“雨城”的说法。据当地资料记载,一年365天,雅安境内下雨的天数就达270天左右,这种记录,全球罕见。更重要的,所下的雨并非倾盈大雨,那种滋润细无声的霏霏细雨较为多见。
据茶叶专家称,关乎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外乎三点:降雨情况、土壤因素、采摘期。就降雨情况而言,经常性的毛毛细雨滋润对茶叶品质提高最为重要。这样一分析,作为雅安地域标志的蒙顶山茶品牌的创意思路立刻呼之而出了:以独特的雅安地形情况导引出雅安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降雨优势,以降雨优势背书茶叶品质,以茶叶品质塑造蒙顶山茶品牌卖点。
面向消费者的思维逻辑转换
自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一书译成中文在国内流传以后,十余版来,卖点理论被奉为圭皋,成为业内营销策划人员苦苦追寻的“梦中情人”。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绞尽脑汁之后得到的那些所谓卖点,或与竞品雷同,或毫无新意,或市场反应波澜不惊。这个让策划人员爱恨情仇系于一身的卖点究竟是什么?
按照科特勒的说法,卖点即通常所说的产品销售独特主张。业内说法,“所谓卖点,无非是指商品具备了前所未有、别出心裁或与众不同的特色、特点。这些特点、特色,一方面是产品与生俱来的,另一方
面是通过营销策划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中生有的”。
林林总总的概念中,似乎无一不在强调我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我做得如何独特、差异,如何与众不同、卓尔不群。问题的关键是,策划师关在门里苦思冥想总结的那些卖点,消费者往往并不认同。笔者以为,当务之急,就卖点策划而言,要真正从消费者出发,面向消费者,进行思维逻辑转换。一言以蔽之,不是去追求你有什么,而是要洞察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进而去创造消费者买点。如果是消费者不认可、不认同、不喜欢,你的那些卖点统统可以丢弃。
如何塑造食品品牌的卖点
1从不可复制性地域特征中塑造卖点
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品质与加工原料的密切关系。在原料(初级农产品)的品质与地域特征存在因果关系的普遍认知下,如何准确地挖掘出食品原料产地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便成为整个策划的关键。道理很清楚,因为不可复制,所以不可替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上述思维延展链条中,从不可复制这一卖点出发去塑造消费者可以接受、认同的卖点更为便捷、容易。除此之外,还可以从食品的物质功能(如安全性、口感、色泽等)去寻找其不可复制特性。
2从聚焦与放弃中塑造卖点
食品品牌卖点的塑造需要聚焦,也需要放弃。在四川雅安蒙顶山茶品牌规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当地茶农提出,我们的土壤在整个四川开发是最晚的,肥力最足,而茶叶的品质的确与土质、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另外,蒙顶山是有史可考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圣山,山上有专向历代皇帝进贡皇茶的皇茶园……卖点纷呈沓来,而且这些似乎都是不可复制的。在这些卖点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最终大家还是觉得从雨城不可复制的降雨期特点中去挖掘卖点更为合适、更能见效。
3从纯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换中塑造卖点
近几年,在食品品牌创意、策划中,大打文化牌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做法,这在与文人雅士比较贴近的白酒类、茶叶类品牌策划中更为明显。曲水流觞、品茗买醉、吟诗作画,古代文人骚客的生活意境固然优美、令人神往,但这种纯文化的元素表现在创意作品中,或是皇上贡品,或是古代典籍记录,或是古画的在包装上的翻印……还是往往不为消费者认可,这也是当下所谓文化营销的窘境与困惑所在。笔者认为,从文化营销的角度塑造食品品牌卖点,当务之急是要将创意的重点从文人雅士的纯文化向消费文化转换。从消费者的开心、焦虑、喜庆、甜蜜、怀旧、民族消费等具体的消费视角去抽象、提炼。
4从将技术语言翻译成营销语言中塑造卖点
历次的营销培训中,笔者都会做现场测试:将手中的矿泉水塑料瓶高高提起,问在场的学员,每一品牌的矿泉水塑料瓶包装上,都会印上矿泉水所含镁、钾、钙、钠等矿物质成分表格,真正看过并记住该矿物质成分学员请举手。结果每次无一例外,无一人举手。出于专业偏好,化工专业出身的学员回答会看,但无法记住。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种纯技术的数据、文字、符号表述从营销角度来看毫无意义。在食品品牌的卖点策划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食品品牌中所蕴含的技术元素翻译成消费者可感知、可记忆、可传诵的、符号化的营销语言,这样,品牌的技术优势才能真正转换成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也才能真正形成品牌卖点。
5从对食品销售终端消费者行为的观察与研究中塑造卖点
武当武术文化地域性特征研究 篇6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文化圈;文化丛;文化特质
1相关概念阐释
武当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武当地域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由张三丰为代表的历代武当拳师在探索武当武术技击之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与武当武术密切相关的武当武术传承流派、武当武术拳术与器械、武当武术技击功法理论等外在文化产品,以及蕴藏在上述主要内容之中并且主导其创造活动的拳法自然,由拳悟道,由内而外,由术入道,崇祖尊师,循宗问道等内在文化精神,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内容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当地域文化内容,以及由这些基本内容所延伸出来而体现在其他地域武术或武术门派中并与它们共享的文化内容” 〔1〕。武当武术文化是以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精神为基础,融入儒家、佛家、中医学、兵学、导引、养生等思想,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2〕。
所谓地域性就是指与一个地区或区域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或特性。对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其中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就表示为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特征就是当特定地域所具有的共性体现在武术文化上,就成为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即地域性特征。
2武当武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
武当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武当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武当山道教神祀、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道教气功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武当山,又名参上山、太和山。其作为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内家拳发祥地,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南部。它发源于秦岭山脉,属巴山东段支脉,耸峙于鄂、豫、陕、川交界处,诸峰骤起,层峦叠嶂,雄峻峭拔,长江南绕,汉水北回,东瞰江汉平原之西陲,北接秦岭之南麓,绵亘八百里。武当山山势雄丽,风景幽奇,具有“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奇特景观。它以其景色宜人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历来祀奉北极玄天上帝。宋真宗因避尊祖赵玄郎讳,改玄武为真武,号称“北极真武帝君”。武当形胜,千百年来引来无数羽客高士。其著名者周有尹轨、汉有阴长生、晋有谢允、唐有吕洞宾、宋有陈抟、明有张三丰等。明初国势强盛,在这个时期武当山宫观建筑和神祀宗教活动也达到了鼎盛,这是与明初的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分不开的。然而,武当的兴盛,又与明代崇奉道教有关。庞大的道观建筑群的兴起和神祀活动的大规模化、经常化,为道教的昌盛、道藏典籍的辑印、道教气功、武术、医药等发展开辟了天地。武当道教的兴盛,又促进了道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玄机秘法的归宗,珍贵的丹道遗产,为张三丰准备了可参悟、借鉴的大量资料;武当武术的缘起,则是张三丰诸家先哲之睿智而形成的。信奉道教教义的仙道、文人墨客,出于对成仙得道的穷极追求和长生久世的探索需要,将丹道功法融会贯通到了拳艺之中,促进了内丹术功法与古代武术技艺的有机结合;历代高道异士,又以道家之哲理阐释于武当武术之技理,逐渐形成了从功法到理论都蕴涵着独特哲理和精妙拳技的武当武术,张三丰好道善剑、学识渊博、深通技理之奥妙,在当时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基于道教管理和道士自卫防身的需要,以道教内丹术的宗旨为出发点,集内丹术与武术技击为一体,升华和创造了客观需要的新的技术理论体系,为武当武术的形成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3〕。据武当拳法研究会提供的资料表明,自元末明初起始,《张三丰太极十三式》等武功典籍业已流传,武当丹派、松溪派及其他庞杂的武术、道门流派如雨后春笋,武当弟子已遍行全国各地。可见,武当武术是从武当山客观的历史、地理条件和道教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诞生的。
3武当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3?郾1武当武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一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它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及宗教等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永久性。”〔4〕武当武术文化是地域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即“武当武术文化圈”,是一个地域文化,其地域应以武当山为中心,辐射涵盖整个十堰市的行政区划,以及襄阳、神农架等地。武当武术文化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生态文化圈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以其为核心,可以登武当、探神农、品三国;整合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汽车工业文化、森林探险、汉江风光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濡化”过程。武当武术文化在其形成的自然地理空间中,不但受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因素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包括道教文化、山区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军事战争等方面,其中道教文化在武当武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道教文化是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切存在,是一种以性命之学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经过几千年来无数先贤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形成了思想深邃、方法独特、结构完备的道教文化体系,它在探索人体和自然奥秘、生命根本问题方面达到了极为精深的境界〔5〕。而武当武术主要是通过方士体系与道教发生密切联系的。方士体系是春秋战国大变革的产物,其信奉中国古代特有的神仙思想,认为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可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成仙的效果。经过先秦方仙道、秦汉黄老道而为道教所继承。武当武术正是根植于这样的中国道教文化土壤,成为道教养生文化中的代表之作、经典之篇,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武术作为武当地域文化系统的分支,是道教思想滋养与孕育的结果,其在拳理技法上不同于其他派系武术,具有独特之处。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武当武术与武当文化各个方面具有或疏或密的渊源和关系。武当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含有浓厚的武当文化历史印记,武当武术也将成为反映和表达武当文化的符号和语言。
nlc202309040504
3?郾2武当武术文化丛
“文化丛(culture complex)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结、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集合体”〔4〕。文化丛通常以某一个文化特质为中心,结合一些功能上有连带关系的特质而组成的,其中每个特质都围绕中心特质而对整体发挥功用。这样的文化丛总是冠以中心特质的名称而称为某文化丛。武当武术文化丛亦是如此。武当武术文化丛是以武当武术为中心,包括其形成渊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发展规律、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传承流派、拳种器械、技击功法及其文化精神、文化内涵、风格特点、价值观念、礼仪、道德规范等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综合起来,称为武当武术文化丛。武当武术是构成武当武术文化的实体和载体,脱离了武当武术,其文化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对武当武术文化丛的研究也可借助于1997年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中所论述的“文化三层次说”进行分析,即“物器技术层”、“ 制度习俗层”、“ 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当武术文化形态的表面结构,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技术、器械、练功器具、场馆、服装等内容;“制度习俗层”是相对隐形的中间层,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的组织方式、传承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的内容、比赛方式等内涵。“心理价值层”是最内层或最深层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层,它主要包括武当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内容〔6〕。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与道教的发展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并在其道家理念和道教教义的特殊要求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技术理论体系,从某种角度讲,道家思想是武当武术的哲学基础及理论渊源。武当武术就是在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用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武当武术拳理、拳技、原则和战略。应该说武当武术的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它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主,包含了传统医学、诸兵法内核,形成了对武当武术的多种学说理论和见解。
3?郾3武当武术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是指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武术文化特质就是指武术文化所分解成的一个个的小单位。它从武术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角度可以分成技术文化特质、社会文化特质和精神文化特质三大类。主要表现为基本技术、技法、技理、礼仪、传承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等。武术基本的文化特质是一门武术区别于另一门武术的本质特性。武当武术文化的基本特质是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的结晶,是道教修身养性的动功技术演化成手战之道的结果。阴阳消长、八卦演变是武当武术的理论核心。操练武当武术,能调养生息、强身健体,体现道家固本思想。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注重练养结合。逐步形成了以武演道、武道合一的鲜明特征。又因武当武术受军事战争、移民文化、道教文化、山区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既具有北方武术大开大合的刚勇,又含有南方武术的短小细腻,呈现南北交融的技术风格和特点。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点,加之道仙文化的滥觞,使得武当武术文化带有很多的神秘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风貌特色。经过历代武术家、军事家对拳法、兵法和道家气功的糅合、创编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以养生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的“内家拳派”。“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是其内功动功机制。后又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术又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如龙门派、紫霄派、犹龙派、恒山派、九宫派、七星派、功家南派、乾坤门、白锦门,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为能(下转第42页)(上接第23页)清晰地解释和说明武当武术文化的特质,对其所蕴含的本体文化、“道”文化、“道家养生”文化、思想文化、典籍文化、史载文化、考古文化、人物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学术文化、道教名山文化、赛事文化、近代馆校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深。
(责任编编: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