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2024-06-10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通用4篇)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篇1

1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人们在精神及情感方面的需求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物质需求, 而绿色建筑与地域性特征的有机结合, 其在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及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等方面作用显著, 而通过绿色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分析与研究, 对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绿色建筑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绿色建筑建设意义

就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 可以清楚地看到, 建筑及建筑艺术等均是人类不断的和大自然相抗争而得来的, 处处都显示着人类因为对一些不利环境改变而留下的痕迹。但是因为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为大自然造成了持续化、高强度、大规模的冲击, 大自然生态功能结构遭到了严重割裂、破坏, 而这种破坏引起的“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 面对这一背景, 注重生态设计、低能损耗、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人们新的追求, 而这也是我们所常说的绿色建筑的起源[1]。而对于绿色建筑来说,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及废弃等整个过程, 而通过加强建筑地域性特征分析, 在保护生态平衡这一基础下, 合理利用自然赋予的一些资源, 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建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图1所示北京香山饭店就是其中地域性特色展现比较优秀的代表。

3绿色建筑的一些地域性特征构成

3.1气候特征分析

对于建筑地域性差异来说, 就自然气候因素影响下而产生一些地域特征, 从建筑的本质来看是一种适应性的建筑, 是根据当地实际气候类型而做的一种适应, 其通过对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式等方面改造使其能够充分适应地域气候, 发挥微气候作用, 避免一些气候因素带来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建筑气候特征, 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气候, 因此其建筑气候特征也大不相同。

3.2地形特征分析

而在基于地域性的绿色建筑设计中, 地形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地区地形往往决定着气候, 并且具有特定的地貌特征, 而建筑的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地形对建筑的影响, 并且对合适的地形加以利用, 以构筑舒适的建筑空间。

3.3一些资源因素分析

在基于地域性的绿色建筑设计中, 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对于这一因素, 不但要求建筑吻合地形, 而且要求建筑在建设、使用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最优利用, 而就当前来说, 充分利用建筑所在地域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成为这一因素分析的主要方向[2]。

3.4分化因素分析

文化因素是建筑的灵魂, 它强调一种不断更新向上的意识, 而就前文所述, 对于基于地域因素的绿色建筑来说, 必须要抛弃原有固步自封的形式上的复制和模仿, 而是应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努力探寻现代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 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种结合。

3.5技术因素

对于技术来说, 绿色建筑必须基于整个生态学原理, 从能源、资源的优化利用、优化系统及浪费减少等方面来是实现, 并本着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回报, 而且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 绿色技术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对思想的物质形态展现。

4基于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构建

4.1建筑的选址

对于建筑来说, 必须要考虑选址, 通常情况下, 绿色建筑选址应该本着避风、争取日照等原则, 并且将地貌地形、风向风力等因素综合考量。如图1所示的香山饭店, 将过去的地域元素与建筑布局相互结合设计, 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建筑理念, 并且里弄建筑还保留了地域特色, 彰显了绿色建筑属性。

4.2建筑的朝向

我国南北跨度很大, 并且季节差异明显, 不同的季节使得建筑风格存在很大差别, 在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 天气相对炎热, 并且风向有一定规律, 这使得有了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的特色。而在我国首都北京, 冬季天气相对寒冷, 并且风向也相对固定, 因此人们常常将建筑的朝向定位南偏西60°或北偏东60°, 这样的建筑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防寒的作用, 另外在房屋卧室设计时通常要避开主导风, 这样的设计可有效地起到保温作用[3]。

4.3建筑形体大小的设计

对于建筑来说, 其空间结构是建筑区域特色最佳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对于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来说, 建筑热工性能是其很重要的参数, 如式 (1) 所示:

式中, k为建筑体型系数;A为建筑的外表面积;V为建筑体积。通过式 (1) 可以看出建筑热工性能和建筑形体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来说, 怎样合理把握建筑的形体系数是保证建筑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

4.4建筑空间的选择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 舒适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又一关键因素, 而人的心理需求对建筑空间设计起决定影响, 对于基于区域特色的绿色建筑空间设计来说, 在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居住人的心理需求, 在解决人的居住视觉感官及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还要重点解决建筑耗能问题, 如图2所示北京某建筑, 整个建筑采用了外墙内保温技术、屋面隔热保温技术、LOW-E中孔玻璃窗、黏土多孔砖砌体系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使用, 在满足人心理需求基础上, 对建筑耗能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绿色建筑“个体—群体—城市”系统整合

就目前来说, 首先城市仍然是人们主要聚居形式, 而因此城市模式及发展对建筑形态有着决定影响作用, 加之我国城市大多数均是由传统城镇演变过来的, 城市技术水平及形态对建筑地域性特征影响更大, 因此如果不从城市整体去研究地域性构建, 这样的研究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群众一些公共行为也是一种地域性特征。其次对于当今的城市体系来说, 一定要将建筑构建与整个城市整体特征、周边环境等有机结合, 不但要考虑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及形象, 而且更要重视建筑在整个区域中的作用, 通过将建筑和城市的格局、文明、景观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并从整体上去看待建筑造型、空间、功能等问题[4]。第三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改造速度加快及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市建筑向着体重更大、高度更高发展, 而这些建筑的建设无疑会使得整个城市整体区域特色受到极大影响。而就我国首都来说, 其布局是以自然山水和城市发展两者互动的结果, 但是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大, 为了在城市中容纳更多的功能及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 原有的城市格局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而自然形态在整个城市布局中的决定因素将被无限削弱, 所以在新的发展下, 保留原有的一些地域特色, 使得城市不但能够适应新的发展, 而且又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最终构建个体-群体-城市绿色建筑的有机整合意义重大。

6结论

绿色建筑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从设计观念、建筑质量、环境改善及空间使用率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而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这一新的背景下, 如何根据我国各地区实际条件, 在整个城市布局中按照区域特色, 充分利用地貌、地形、气候情况, 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设计, 使得建筑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而且能够与自然环境有机契合仍是当今相关学者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陈荣华.当代建筑文化的走向与新地域建筑系统的建构[J].四川建筑, 2009 (7) :13-14.

[2]杨崴.中国现代地域性建筑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陈晓雯.关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问题[J].新建筑, 2013 (12) :54-55.

[4]朱大明.当代建筑评论的新视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新建筑, 2010 (7) :21-24.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篇2

1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概述

如今, 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高层住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再加之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大量人口逐渐涌进城市中, 使得城市可利用空间急剧下降, 造成土地资源紧缺的现象, 对于城市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这也使现代建筑行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多数建筑企业也逐渐将发展方向定位于高层住宅, 加大了对高层住宅的建设力度, 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出现在城市中, 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 还有效缓解了城市空间紧张的情况,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但是, 高层住宅在发展过程中, 关于地域特征问题, 有时明显、有时模糊。在上世纪初, 高层住宅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 这也标志着建筑结构将会朝着高层建筑结构迅速发展。但是,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 高层住宅的设计中对于地域特征的凸显并不是特别重视。知道经过时代的快速变迁, 在地域特征影响下的建筑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层住宅建设中。而东方高层建筑与西方高层建筑最大的差别是, 东方建筑更多的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 能够将低于地域特征充分体现出来。

2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形成因素

2.1自然环境温度、湿度、日照、台风、地震等自然环境条件对高层住宅的地域特征产生直接影响。如寒冷地区住宅, 大间距行列式布局以利获得充足阳光, 封闭的外观有利防风保温, 深色外墙有利于吸收热量;热带地区住宅则间距小、外观开敞、色调浅淡。

2.2城市环境城市历史、形态、规划等对高层住宅特征影响深远。历史文化名城常见对称中轴线, 现代城市多为自由形态。

2.3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引导住宅户型、楼型、外观的设计取向。如为满足中餐烹饪要求, 中国住宅厨房需要自然通风采光;而欧美的西餐制作对厨房的采光通风要求不高。

3凸显中国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思考

虽然我国高层住宅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逐渐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 就我国目前的高层住宅设计而言, 地域特征因素的体现并不凸显, 使得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白白流失使得高层住宅外观造型千篇一律, 甚至还有很多高层住宅设计模仿西方建筑的地域特征, 再加之城市中大部分旧楼被拆除, 人们对于早期建筑的地域特征逐渐遗忘。因此, 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时, 可以将更多的西方元素融入到现代高层住宅地域特征中, 但要保持建筑物自身独有的地域文化, 要将城市本土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 继续发扬属于中国的地域文化。

3.1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可以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国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构成与凸显点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更是设计思想的来源处, 通过将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 表现出建筑物的自然共生、朴素空灵的特点。而在中国这种大文化背景下, 各地方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有着独特的魅力特点。

3.2借鉴历史建筑。自古以来, 中国建筑设计就具备了色彩鲜明、内涵丰富的特点, 建筑设计人员也可以将其作为高层住宅地域特征凸显的重要因素。目前, 随着时期的不断变化, 不同地区中呈现的建筑风格特色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3发掘与保护地方特色。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发展来说, 其自身都具备了独有的地域特征, 而想要充分凸显出高层就住宅的地域特征, 就必须将当地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在一起, 对于部分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来说, 应该将地域特征重点凸显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物方面, 促使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4尊重自然环境。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地域特征文化十分明显的国家,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方面, 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因此, 设计人员在对高层住宅工程进行设计时, 需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3.5关心居民需求。目前, 我国人均生活水平仍旧处于发展阶段中, 大部分家庭占有的中低收入比例较大,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中小户型作为高层住宅的主体结构, 加强对建筑物外观造型的设计, 加大对节能技术、材料的使用。尽量减少繁琐的装饰工作作业, 尽可能为居民创造生态化的居住氛围。

3.6创新意识。总的来说, 建筑物存在的地域特征有着稳定性的特定, 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一旦当地域特征基础条件发生改变时, 建筑物的地域特征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不然就很难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始终处于之后的极端, 这对于我国建筑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 建筑设计人员在对高层住宅地域特征进行设计时, 应该具备大胆创新思维, 在延续传统优秀地域文化的通俗化, 也要将更多现代化时尚元素应用其中, 赋予建筑物更多的生命力和时尚感气息。

结束语

通过上文叙述, 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 在实际的高层住宅建设中, 高层住宅地域特征对于其整体使用品质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 建筑设计人员在对高层住宅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着重考虑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尊重当地的特色文化, 通过将独有的地域特征与现代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 在保留城市原有文化的同时, 也使得建筑物凸显出更多现代艺术元素, 有效增强了建筑物整体的美观效果。这也为我国建筑业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志刚.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构成与凸显[J].建筑学报, 2007 (4) .

[2]胡建国.论述高层住宅地域特征的构成与表现[J].科技创业家, 2012 (23) .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篇3

安藤忠雄曾说:“在建筑师肩负的众多责任中,最重要的便是展示文化,最大的职责便是传承文化,要让大家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

二、解读批判性地域主义

1. 批判性地域主义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上半叶功能至上和纯净主义美学独领风骚几十年后,出现了建筑思潮的多元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粗野主义、隐喻主义、高技派、银色派、后现代主义等众多流派。在众多的建筑思潮中有一股充满理性而富有人情味的潮流,它就是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

2.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强调传统和地方性的同时,更富有原创性,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富有创新性。“批判性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它追求地方文脉的精神特质。

吴良镛认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地发扬时代批判和创新精神。[1]批判性地域主义是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时代批判与创新的精神。它试图在“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现代主义的实践中重新解读地域性,同时让自己的建筑实践充分尊重地域文化。

3.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特征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亚历山大·楚尼斯总结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特征及相关文章可以总结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有如下一些特征:

(1)具有传统地域主义的一般特征。即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出发,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提取地方形式来进行建筑设计。

(2)传统和现代的统一。批判性地域建筑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继承传统建筑中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结合现代的技术、材料创造出既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建筑。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本土文化积极地加入到“全球化”中去,使“地域性”和“全球化”在开放融通中得到互补和发展。

(4)风格的不定性。它从内涵、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实际现实问题。批判性地域主义更多的是一种解决现代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设计方法,没有固定的风格。

(5)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今天,人们通过继承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设计传统,运用现代文明成果(适宜的技术、科学的理论与管理、节能材料的利用等等),使地域建筑实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目的[2]。

三、批判性地域建筑实例分析___深圳万科第五园

1. 项目概况

万科第五园的命名来源于“岭南四园”,即这里是岭南的第五园。它是万科地产在坂雪岗区域规划开发的一个大规模居住社区。其中包括联排别墅、情景洋房、多层公寓、书院和一栋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徽州老宅千里大挪移,经过加固、包装,在一片白墙、黑瓦之间重放光彩。

2. 万科第五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

我们从万科第五园中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但它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的结合,用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思想来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万科第五园以岭南四园的思路探索一种新型的的现代生活模式。园林掩映,空间错落,山水相映,富有意境。它传承了江南民居院落的精粹,把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进行有效融合。

(1)在规划布局上“村落”“巷”“院落”的创新运用

“村落”:社区规划一个不同形式的住宅组成的大村落。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不同的主要村落,一条简洁的环路将两个“村落”串连起来。每个“村落”都由庭院住宅、叠院住宅以及合院组成。

“巷”:设计吸取了富有岭南民居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手法,通过小院、廊架、窗洞、挑檐、高墙、以及巷道来解决住宅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纳凉以及交通等问题,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形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巷。

“院落”:院落是中国民居所特有的。第五园组团内部强调“院”的作用,突出邻里空间和融洽的交往环境。第五园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了“批判”式继承:借鉴其通风好、外封闭、内开敞、庭院天井等优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围合式组团形式:将传统院落改成“双合式、四合式和六合式等空间组合形式。这些院落形式的采用,既契合了本地传统住宅因地制宜、节约实用的特征,也符合当代居住模式、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这是对中国传统内向型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3]。

(2)在建筑上建筑要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运用

万科第五园的建筑风貌是用现代材料沿袭粉墙黛瓦的江南居住建筑的美学意向。高耸的工字钢压顶的墙面,表达传统建筑中马头墙的美感。传统的花窗、砖雕石刻点缀其中,使整个建筑群落地域文化韵味十足。

1)建筑外墙

中式建筑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是墙。特别是在民居建筑中,各种高低错落、虚实不一的墙体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丰富的建筑外观。第五园在汲取徽州民居山墙的基础上,对其性能予以改进,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设计采用高墙大窗、多窗、低窗等形式来与传统的“高墙小窗”保持一致。同时,第五园大面积采用双层墙面:外层墙根据外部景观、通风遮阳等要求设计开窗,有竖向或横向狭长的窄缝、有开得高低错落的小洞,这些外层墙起着围合庭院空间,保护隐私性的作用;里层墙则按内部空间的要求开门窗。两层墙既追求墙的景观效果,又满足开窗、通风、遮阳的要求。

在材料质运用上则对徽州民居的马头墙进行了优化。外层墙采用混凝土,压檐则是用黑色金属钢板。内层墙用带有粗糙质感的混凝土饰面。白与灰、光滑与粗糙、凸与凹的对比使整个立面丰富而富于变化。

2)建筑门、窗

门窗也是传统民居的一个特色,是建筑的嘴巴和眼睛。万科第五园为居住者设计了古色古香的大门,白墙中以黑色石材镶边,实木为门,门板上镶嵌的门钉和铜制门拉手体现其细节。而材料则选用金属门窗框架,满足耐用性和现代工业化的生产。第五园将窗与墙结合,既满足通风、采光,又具有装饰建筑立面、框景的作用。

3)建筑屋顶

传统民居中屋顶是最具特色的要素,但其结构形式复杂,已不适应现代工业化大生产。

万科第五园的屋顶设计借鉴中国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形式,用黑色金属钢板代替传统的青瓦,既提高屋面防水能力又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求。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屋檐和坡屋顶表面细棱来体现精致的装饰作用。这种屋顶既利于遮阳和排水,又体现了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白墙黛瓦的建筑风格。

4)建筑色彩

中国传统民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第五园在色彩上延续了南方民居的特色,采用灰瓦、白墙、青砖的基本色调,充分体现了中式民居的特点和典型传统的雅致风韵。随着现代技艺的提高、材料的日渐丰富,传统民居普遍使用的青石地面,早己换上了新的容颜。白墙、黛瓦在工艺上也运用现代的材料一一白色混凝土墙和黑色金属钢板来加以表达。

3. 在环境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与创新

第五园在景观环境设计上,吸收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营造出富有中式特色的居住环境。通过环绕的水系和植物创造出一个雅致的江南村落。随处可见竹丛掩映的曲径通幽,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竹子高风亮节的比喻,又适合广东的湿热气候。植物配置选择竹子外,还运用富于广东特色的芭蕉等植物,体现浓郁的热带风情,结合水体配置菖蒲、睡莲等素雅的植物来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富有中式特色的景墙、路灯、圆凳等景观小品装饰,无不使整个社区沉浸于东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景观环境之中。

四、结语

从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形式的借用,到贝聿铭在北京香山对传统民居符号的借用,再到如今年轻一代建筑师更时尚地对传统材料和构造的借用,对传统民居符号的挖掘提取变异。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总结,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产生及其内涵来分析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结合中国万科·第五园的设计,分析了中国批判性地域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色。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建筑,第五园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著.王丙辰译,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篇4

关键词:桂林,传统建筑,木结构,地域特征

1 研究对象

桂林地区传统建筑的类型多样, 除了传统的民居外, 还包括商业建筑、祠庙、会馆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论文研究对象是现存于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的传统建筑。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中的传统建筑以其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数量丰富并具有深刻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与文物古迹, 能较完整反映出桂林地区地域传统风貌与民俗特色。

桂林地区传统建筑常采用的房屋结构的类型主要有插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与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这三种。民居中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与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大型公共建筑中则多采用插梁式木构架。

2 插梁式木构架

插梁式木构架在桂林传统大型公共建筑上应用较多, 民居中一般不会用到, 其结构是穿斗式木构架与抬梁式木构架这两种结构形式的结合, 其结构特点是屋面檩条下面都承接有一根柱子, 每一根非落地柱都接在下部木梁上, 大梁则是插入落地柱柱身。由梁传递上部荷载, 其组装与施工方式类似于抬梁式木构架。1结构所选用的落地柱直径多在25-35cm之间, 非落地柱 (瓜柱) 直径多在15-20cm之间, 梁的直径在20-30cm之间, 尺寸大小较之穿斗式木构架与抬梁式木构架来说更大一些, 因而构架整体稳定性会更好一些。

插梁式木构架檩位和各层托架端头位置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檩位连线坡度平缓而梁端位连线坡度较陡, 这样的做法能让梁架上下空间更舒展, 便于艺术加工。

3 穿斗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是通过使用穿枋将木柱整体串联组成房架, 檩条搁置在柱头之上, 再用斗枋将柱子串联, 构成一整体房架。2穿斗式木构架在桂林地区传统建筑当中运用广泛, 其柔韧性良好、能够适应地形的起伏变化, 地域适应能力极强, 构造木料用量小, 经济实惠, 便于对井院式建筑空间的拓展。

(1) 穿斗式木构架的构成

桂林传统建筑 (多为民居) 所使用的穿斗式木构架由柱子、穿枋、檩及欠子构成, 这不同于别的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还有挂这一构成部分, 其整体造型显得比较灵巧简练。檩条直接由柱子 (落地柱以及短柱) 承托, 而不用梁承接, 用穿枋串联柱子, 水平构件和竖直构件相互穿插组合, 形成建筑室内穿斗式木构架结构, 共同合作承重受力。

柱:桂林传统民居中所采用的穿斗式木构架形体结构轻巧, 木柱纤细切柱径偏小, 其柱子的尺寸远不能达到官式建筑的柱子尺寸。一般的, 传统民居穿斗式木结构的落地柱尺寸较大, 非落地尺寸要小于落地柱尺寸。在经过实地测量后, 有相关数据表明, 桂林传统民居中的穿斗式木构架落地柱半径大多为10-15cm, 非落地柱半径较小, 一般尺寸为8-10厘米。柱子纤细修长, 其柱子细长比大多在1∶20-1∶28之间, 穿斗式木构架在桂林地区主要采取隔柱落地的柱网结构, 房屋的进深距离可根据柱网间距和柱网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得出。每一榻梁架落地柱的数量多为四根或是五根, 前檐柱与前金柱间距为两架到三架深, 距离在1.5-2.1m之间, 其余柱间距多为三架, 即每两根落地柱之间通常会有一至两根非落地柱 (瓜柱) , 非落地柱之间、非落地柱和落地柱之间的间距多为0.6-2m。相邻两根落地柱之间的距离大多为1.75-2m, 各柱基本上都是等距而立, 每架的深度多为0.6-0.75m。柱子之间由多根穿枋水平连接, 穿枋之上立有短瓜柱, 柱子通常直接承托檩条, 这么一来就能便利的将瓜柱顺势移位升降, 满足房屋的举折要求。

檩:檩的作用是承椽子。桂林地区穿斗式木构架中檩条间距大多在0.6-0.8m之间, 直径在0.1-0.2m之间。

穿枋:是柱子间相互连接的的重要部件, 穿枋将柱子联结成一个整体。桂林地区穿斗式木构架中穿枋的断面高且窄, 高度多在15-20cm间, 宽度多在5-10cm之间, 其高宽比大约为2∶1。穿枋的数量视民居构架以及檩柱而定, 在桂林, 民居构筑通常会采用五檩二穿、七檩三穿这两种形式。

(2) 穿斗式木构架的落柱形式类型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节省, 其结构通常会对木材原始形态进行保留, 木材料中部大多有一定的弯曲弧度, 构筑时, 将材料的曲面向上放置, 这对于木材的受力十分有帮助, 造型原始朴素而优美。此外, 其结构形式整体性比较强, 但其结构当中木柱的排布较为密集, 对于建筑室内空间的营建有很大制约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穿斗式木构架有着多种形式的演变, 并形成了多种形态类型。桂林传统建筑大多会使用如下3种类型:隔一柱落地式、隔两柱落地式以及不规则隔落地式。

隔柱落地式就是在落地柱之间会有数棵不落地的短柱 (瓜柱) 架在落地柱间的穿枋之上, 穿枋有抬梁的功能。桂林传统建筑的穿斗式木结构形式通常会有隔一柱落地式和隔两柱落地式这两种, 其中又以隔两柱落地式应用最为广泛。隔柱落地减少了落地柱的数量, 节约了木材和整修经费, 又能有效的拓展使用空间, 空间灵活性得到改善, 利于山墙面开门窗洞口, 在有较大空间要求的堂屋等建筑空间十分适用。

不规则间隔落地式:桂林传统建筑中所采用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势,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有几种做法的组合, 如隔一柱落地经常与隔两柱落地式, 甚至偶尔还会有与隔三柱落地式相结合的木结构形式, 形成极具桂林地域特色的穿斗式木结构。

4 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

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同样也是桂林传统建筑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的做法主要是将建筑的承重墙按照屋顶所要求的坡度砌筑成相应的三角形, 通过建筑的山墙来承托木檩条, 檩条上面铺设椽皮, 椽皮上再铺设小青瓦。建筑屋面的重量就可由木檩条传递给山墙体承受, 进而支撑整个房屋屋面的重量。这种结构形式省掉了屋架, 构造方式简单、施工方便、快捷、经济实惠, 对于开间较小的房屋比较适用, 也经常与穿斗式木构架一起混合使用, 一同构筑三开间的民居。

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与穿斗式木构架的组合运用。当地人民充分考虑到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特性, 依据其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建筑结构的优势与特性, 进行结构的混合使用, 达到建筑结构优势互补的效果。常见的有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与穿斗式木构架的组合运用在硬山屋顶建筑中。在传统民居空间中, 中部的堂屋空间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 房屋两侧的厢房则是采用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来承托屋顶重量, 中部的穿斗式木构架既经济环保、美观、可塑性高、质量轻, 质朴简洁, 还具备砖墙体的分隔作用。

5 小结

文章从史论学研究角度出发, 立足于桂林整体物质建成环境, 在对实地实物测绘调研的基础之上, 以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传统建筑房屋木结构作为主体来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研究出了传统建筑木结构与所处环境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传统建筑木结构构筑技术地域性特征的量化基础数据与资料, 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中国西南部地区山水名城地域建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等相关研究的的缺漏, 能为桂林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丽.桂林地区汉族民居特色的研究与继承.[D]深圳大学硕士论文, 2008.

上一篇:污染控制标准下一篇:广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