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的管辖

2024-10-26

网络犯罪的管辖(精选3篇)

网络犯罪的管辖 篇1

一、无法确定的管辖权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信息传递打破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 网络虚拟空间犯罪也随之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国际性或者区域性犯罪, 并成为主要跨国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各国都试图将该类跨国犯罪纳入自己管辖范围, 由于地域限制, 该类扩张型司法管辖权在实践中却难以凑效, 传统刑事管辖权理论以属地管辖为主, 属人原则、保护管辖与普遍管辖相结合, 但在应对跨国性、跨区域性网络犯罪问题上显得难以适从。地域管辖的前提是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发生于具有完全司法管辖权的某国或者某一区域内, 由于网络犯罪是一种越界性犯罪, 犯罪行为可同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能都会主张管辖权, 只要在一国法律体制内被认定为犯罪, 且该国司法机关认为该种犯罪具有实施追惩的必要即可。而各国司法主权具有平等性, 很难说哪个国家具有优先管辖权, 至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不能作为一国管辖权的当然理由。

属人管辖原则是国际法上的普遍做法, 只要行为人具有一国国籍, 无论行为人身处何地, 则该国具有管辖权。在网络犯罪问题上适用属人管辖貌似无可厚非, 其实不然, 类似于管辖权所属国之外的国家或者地区发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地的国家或者地区可能也主张管辖权, 此系多重管辖。保护管辖在司法实践中也需要满足相当的条件, 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侵害本国或者本国人的利益, 且行为人不在主张管辖权的该国境内, 通常以请求引渡的方式主张, 而被请求国一般无引渡义务, 行为人是否归案无法预见, 这意味着, 在适用网络犯罪管辖权问题上必将会遇到同样甚至更为艰难的情况。最后一种普遍管辖, 依据目前国际上的做法, 各国只对少数几类重大罪行具有管辖权, 并且有共同签署协议为依据, 至于其他犯罪问题, 包括网络一般犯罪问题, 普遍管辖将难以适用。

如果网络犯罪行为纯粹发生于我国境内, 根据我国《刑法》现有管辖规定, 可以由被告人所在地、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辖, 各犯罪地法院争相管辖的, 报请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二、影响网络犯罪管辖权的确定因素

(一) 信息超范围涉入

数据传输、信息交流是互联网的本质使然,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 互联网涉入行为方式迥异, 涉入信息的侵害程度如何更是无法预见, 行为由何人实施、在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实施都影响一国管辖权的认定。此处的涉入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 涉入行为是研究网络犯罪管辖权的关键点, 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放动行为, 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信息的单向制作、计算机技术突破如制作病毒等, 也可期待对方的信息回应;二是互动行为, 即制作传输信息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 且相对方确实以信息回应完成互动, 比如网络聊天交流行为, 对象特定;三是吸动行为, 即行为人对某一网络信息兴趣浓厚, 主动涉入该信息区域获取该信息的行为。由于涉入行为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 分析一国管辖权的构成因素就需要分析放动、互动以及吸动行为的具体样态和信息危害程度。过去, 曾有一些国家以出现的方式主张管辖权, 如英国的法院可基于被告人的出现而主张管辖权, 只要被告人在英国出现并被送达起诉书即可行使管辖权, 甚至在少数案件中出现过飞机过境而对乘客行使管辖权的实践, 这是一种“染色”管辖。[1]物理空间中的出现属于身临其境, 网络虚拟世界的出现虽不如物理空间那般真切, 但其产生的危害效果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危害并无实质差别。多数情况下, 行为人在一国境内出现并在该国境内被抓获, 属于出现管辖的一般进行时;一些国家在一些国际性犯罪案件中还设置了更为苛刻的管辖条件, 物理空间中的管辖还包括过去式的管辖, 即行为人曾经踏入一国领土, 或虽不踏入领土但飞跃领空、穿越领海等, 只要行为人曾在一国主权管辖空间则被染上了“出现”色彩, 行为人无论现在身处何地, 该国便具有管辖权。由于网络涉入行为不同于物理空间中的出现, 在虚拟环境下, 无论是正在进行时或者过去时均不必身临其境, 远在千里之外也可实现, 并可同时出现在相互连接互联网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 对具体管辖权问题的判断, 既考虑网络涉入行为对一国司法管辖权的意义, 也考虑网络涉入行为的域外共识性机制, 共识性机制着眼于问题的普遍性, 形成于对问题达成共识, 信息网络涉入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当然行为, 在共识性机制形成前, 需要对普遍性问题分解为系统性小问题, 并对小问题作出可行性回应。实际上, 我们都不可否认, 网络信息的价值在于交流, 交流必然产生涉入, 从宏观层面上看, 信息的涉入可以是有意的涉入或者无意的引导, 信息的危害也是在这样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状态下产生的, 除了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涉入行为外, 单纯的网络涉入就要求行为人必须预测到该涉入区域为某一国司法管辖区域, 实属牵强。需要区分的是, 一种行为在某一国家被认为是犯罪与该种犯罪受到受该国管辖是本质不同的问题, 是犯罪不当然就可管辖, 无论在现实世界或者在虚拟世界, 这一区分同样适用。总而言之, 涉入行为的某些样态可以作为一国管辖的依据, 当冲突各方均主张该依据时, 该国并不一定能争取到管辖权的最终实施。

(二) 网址与IP地址

网址能否成为管辖权的依据仍是一个很具争议性的话题。网址有存储信息网址, 有信息导向网址, 域外网络信息交流需要连接域外计算机, 互联网本身是不能对来访内容进行区域性限制的, 不同地区的多个人可同时访问一个网址, 若网址来源于一国境内, 那网址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管辖权的出现呢?网址受制于ISP服务器所在地, 网址的更改也受ISP所限, 以网址作为管辖权的基础好比以ISP住所地作为管辖权依据, ISP的职责本身在于维护一个可供访问的网址, 访问者何时、何地访问, 一次或者多次访问均不可归责于ISP, 如果网址不能固定与某一特定事实相联系, 不能具体到某一区域行为, 其作为管辖权依据就有失偏颇, 而现实的情况是, 网址对特定事实的发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另外一个问题是, IP地址能否成为管辖权的依据呢?IP地址是计算机的用户地址, 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可以不变, 但移动式计算机的使用、非计算机本人使用的问题, 并不依赖IP地址的注册地, IP地址是计算机端口地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锁定信息涉入行为地, 若以IP地址作为管辖权依据, 由于IP地址脱离于信息来源地, 在信息交互的状态下, 多个IP地址将牵连着管辖, 也终将难以确定归属。计算机拓扑技术的应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拓扑技术, 任一用户可以将自己设为信息管理人, 为自己设定许可服务器, 在此层面上说, 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无中心性可言的。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产生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交流下, 对这些行为一揽子管辖显然是任一国家司法主权难以覆盖的, 即使一定范围内的国家或者地区签订管辖合作协议, 这种管辖冲突的深度与广度对合作协议的履行仍旧是一个挑战。

三、扩张型理论的评析

网络犯罪管辖权冲突现状表明, 传统管辖权理论已经不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人文意识和趋于同化的虚拟世界行为相吻合。管辖权扩张型理论已经超脱于一国司法主权, 源自于对无法掌控的新技术的恐惧。过度与重复的管辖会抑制网络世界的自由发展, 行为人也可能会受到多重管辖导致的多重侵害。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其多元性和信息渗透性,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在互联网上发生本地利益精神的膨胀, 一国或者地区的利益精神不能强加于其他实行不同体制的国家或者地区。还有学者提出以某一国家实际利益是否遭受侵害作为刑事管辖权的最低标准, 称实害或者影响关联性理论。[2]其本质是保护管辖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扩展, 属于扩张管辖范畴。其实, 实害性与关联性是并用的两个因素, 只有关联才谈得上实害, 而实害必定有关联, 但在认定管辖权上, 必须先存在关联才能谈得上实害, 即在只有发生侵害本国或者本国公民的实际利益时, 达到了一国法律体制所不能容忍的犯罪程度, 不予管辖将严重危害一国的法制尊严和主权, 即实害达到严重影响的关联, 但由于各国法制文化的差异, 达到严重影响关联的实害只可以作为参考标准。新主权理论在扩张型理论的基础上做了实质性调整, 主张相对管辖, 亦称网络自治理论, 该理论认为, 网络空间正在形成全球性市民社会, 这个社会具有自己的自治形式、价值和规则, 完全脱离于政府而拥有自治权。[3]在一国境内, 任何行业规则与法律规则都不可替代, 且对行业规则的破坏不如法律规则那般具有强制执行力, 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国家主权在管辖网络空间中的地位, 在虚拟世界中碰撞出的现实利益, 任何国家都不会袖手旁观。所谓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权理论依然属于扩张型理论。

四、合作决定出路

网络犯罪是全球性问题, 当网络犯罪管辖权发生冲突时, 哪一个国家有优先行使的权力, 难以确定。有学者主张参照犯罪地国、犯罪人国、受害国、实际控制国的顺序决定管辖权归属。[4]由于各国对此问题在惩罚网络犯罪的共识性基础上渗透着管辖利益, 管辖权行使能否达到公正性、平等性、人道性, 各国在管辖利益问题上能否有所妥协, 这些都是个未知数, 固上述管辖权行使排列理论是不周密的, 正如前所述,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合作协议对于扩张性的管辖权冲突仍旧是一个挑战, 尽管如此, 扩大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以协商机制决定司法优先权, 并加强合作条件、方式的磋商, 或将能局部性乃至大范围地缓解网络犯罪国际管辖权的冲突, [5]各国需要在达成共时的基础上, 能适当作出妥协和让步, 促进全球化应对机制的形成, 既不失一国司法体制尊严, 又能遏制国际网络犯罪的蔓延。

参考文献

[1]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J].中国法学, 2003 (6) :109.

[2]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J].中国法学, 2003 (6) :111.

[3]金煜, 冯亮.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60.

[4]潘勤毅.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构建[J].江苏警官高等学院院报, 2004 (3) :172.

[5]石奎.浅析网络犯罪管辖权[J].法制与社会, 2009 (9) :192.

网络犯罪的管辖 篇2

关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管辖权问题的意见

2003年4月21日公经[2003]436号

近来,有多地公安机关就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是否有管辖权问题请示部经侦局。对于该问题,部经侦局曾于2001年3月正式批复,此批复征求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同意部经侦局意见,即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具有管辖权。现予网上公布,请各地参照执行。

附: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管辖问题的意见

2001年4月10日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

你局《关于征求对案件管辖权问题意见的函》(公经[2001]248号)收悉。经研究,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浅谈网络犯罪管辖权的相关问题 篇3

从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可以看出, 美国虽然一直以来司法都比较发达, 在网络犯罪方面, 实行的是“长臂管辖法”, 即“最低限度接触标准”, 这些准则实际上扩大了美国的管辖权, 即是说, 就算犯罪者从来没有在美国待过, 只要他的产品在美国出售构成犯罪, 美国都对其有管辖权。

相似的是, 法国、英国刑事立法对与法院地的相关连接要素的理解范围也比较大。如果犯罪行为或者其它因素等在法国或英国, 例如犯罪结果地、受害的计算机地、犯罪所需证据地、受害人等等因素, 该国的刑事法律便可以行使相关的刑事管辖权。这些规定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保护本国公民、国家利益的特点。

德国对犯罪地范围的更为宽泛, 扩大了犯罪地的外延, 包括犯罪行为地、犯罪结果地和犯罪人希望结果发生地。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把犯罪人意图造成结果地也视为犯罪地, 当然, 这种规定的好处在于能够扩大管辖权范围, 给了办案人员更大的选择空间, 目的是最终能选择一个相对更合适的管辖地。但笔者认为不应当将犯罪人意图造成的结果地也试做结果地。因为其一, 希望结果发生地太过主观, 犯罪者可以随意虚报自己希望发生地, 来寻求对其最有利的管辖。其二, 从管辖权一开始就进入犯罪人主观方面的考查, 未免切入过早, 操作起来存在一些困难。

另外, 国际社会也在此方面做着努力, 欧洲理事会的《网络犯罪公约》对于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规定采纳的是传统的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 还对各国管辖范围之外的罪行做了相关规定。公约还允许对有关规定加以保留。面对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冲突这一问题, 公约规定冲突各方可经过协商以确定各自的管辖权范围进而行使管辖权。

二、我国对于网络管辖权规定的现状

令人欣喜的是, 去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 (下称《意见》) 。《意见》中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有了几个比较明晰的解释, 具体确立了犯罪地、管辖权、指定管辖、还协调了侦查管辖与检察管辖、审判管辖等等。其中特别明确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时所在地和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地具有管辖权, 以及公安机关在必要时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犯罪地或者居住地管辖原则立案侦查。

三、关于确立网络犯罪管辖权的改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各国仅明确自己的网络犯罪管辖权, 在遇到一些跨国网络犯罪时, 往往会形成管辖权争抢或者避让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 研究网络犯罪管辖权, 应要区分国内国际两个方面。

从国内来说, 我国虽然确立的时间较晚, 但《意见》也给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为我国依法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了及时的依据, 算是较为完善。但是, 从国际方面来看, 我国在这方面的确认还有很多空白和不足。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管辖权的磋商制度

从前面对比各个国家的立法情况来看, 每个国家在设立自己的管辖权的时候基本都是扩大设立, 虽然这很好得保护了国家的主权, 也能便于找到更为合适的管辖地, 但现实中往往交叉的管辖很多, 这便难以打击国际网络犯罪。管辖权磋商制度的建立, 可以较好得解决国家之间管辖权的冲突, 同时, 也可以避免使犯罪嫌疑人重复受到多个国家的司法制裁, 从这个层面上也减少了各个国家司法资源的重复消耗。

(二) 缔结国际公约, 完善司法, 协助确定管辖权

国际上已有的是欧洲理事会的《网络犯罪公约》, 目前加入国有30余个, 但我国还没有加入, 虽然现在法学界在争执加入与否, 反对的声音认为《公约》已有10多年了, 它的时效性值得商榷。但是, 随着科技地高速发展, 网络的高度普及, 跨国网络犯罪案件日益增加, 因此协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司法协助相关制度的完善, 既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及公民利益, 也可以进一步加强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四、结语

任何立法规范都不是一开始就考虑完善的, 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归纳不足之处, 通过修正完善立法规范并且公正司法中解决问题的。而在已经进入大数据的今天, 想要真正打击网络犯罪, 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在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下, 达到从“事后罚”到“事前防”的状态, 必定会涉及多国的司法主权, 不是简单的一国的法律可以解决的, 笔者认为, 网络犯罪的规避, 最终的走向还是国际合作。

摘要:在网络现代化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证件在网络上认证、捆绑。我们在享受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在担忧着网络中隐藏着的犯罪危险。因为实施诈骗的地方、受骗的地方、诈骗款项打入的银行所在地等都不相同, 加之有些同时有多国受害人, 多地犯罪者, 被诈骗后往往会引起各地方法院管辖权不明的问题。因此, 解决网络犯罪管辖权方面的冲突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 不仅如此, 各国政府也通过完善立法来确定各自的刑事管辖范围。

关键词:网络犯罪,管辖,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守芬.八国网络犯罪立法简析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D].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4.

[2]张希鹏.论网络犯罪的行使管辖权的冲突和解决[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上一篇:延迟满足下一篇:研究性比较阅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