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共6篇)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恐怖犯罪活动无论是在规模上, 还是在破坏程度上, 都有愈演愈烈之势。[1]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 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2]恐怖主义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的刑事犯罪广泛存在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严重威胁、侵犯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成为世界各国重点防范和打击的对象。我国也不例外。结合我国实际, 尽管我国刑事立法已规定了不少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 但面对此类犯罪发展之新形势, 这些规定也逐步显露出不健全、不完善之处。本文着重通过对恐怖主义犯罪特征以及我国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现状方面的分析, 力图进行一些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刑法完善方面的思考, 以便抛砖引玉, 有所裨益。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所在, 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是其与其他犯罪不同的重要所在。笔者在收集和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前提下, 总结恐怖主义犯罪以下特征:
第一,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比其他刑事犯罪更为强烈的政治目的。实践证明, 已发生的恐怖主义犯罪无一例外的具备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政治目的, 他们往往通过残酷的暴力手段, 企图对抗政府, 推翻政府, 以此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实施恐怖主义犯罪以后, 他们并不像其他犯罪人那样极力的掩护自己, 而是积极地通过互联网, 广播, 电视等新闻媒体来向当局政府以及社会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强制政府当局满足自己的政治要求, 从而实现自身的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利益。
第二,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特征。恐怖主义犯罪不是单个的个人犯罪, 它是在恐怖主义组织的领导、指挥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恐怖主义犯罪的有组织性的犯罪活动。恐怖主义犯罪组织内部组织目的明确, 组织形式严密, 骨干成员固定, 规章制度严酷, 是有组织犯罪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 发生的多是宗教性、民族性、政治性的恐怖主义组织, 例如日本的奥姆真理教, 俄罗斯的车臣恐怖主义组织, 阿富汗塔利班恐怖主义组织等。
第三, 恐怖主义犯罪对袭击的目标具有选择性。恐怖主义组织实施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在于, 制造社会恐慌, 引起社会关注, 挟持民众, 强制政府, 以此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手段服务于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恐怖主义组织必然会选择那些具有标志性, 象征性, 在社会成员心中具有重要或特殊地位的事物, 来作为侵害、袭击的目标。
第四, 恐怖主义犯罪的最大危害在于制造恐怖气氛、社会恐慌, 引起民众的不安和恐惧, 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破坏安定的社会局面。恐怖主义组织的目的决定了, 他们实施的是极端残酷的暴力手段, 社会危害也是极为广泛。残酷的暴力手段往往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财产和生命的损失。如1997年2月5日至8日, “东突伊斯兰真主党”恐怖组织策划制造了伊宁骚乱事件, 恐怖分子高呼“建立伊斯兰王国”等口号, 袭击平民, 捣毁商店, 烧、砸汽车, 致使7人死亡, 二百多人受伤, 三十多辆车遭到毁坏, 多间民房被毁。2001年2月3日, 一伙恐怖分子闯入喀什地区疏附县法院干部买买提江凿开库甫家中, 对其连捅38刀, 将其残酷杀害等。[3]2008年8月4日, 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针对边防武警的暴力袭击事件, 至少16人死亡, 另有16人受伤。[4]尤其是2009年发生的“7·5”事件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截至2009年7月16日, 乌鲁木齐“7·5”事件死亡人数已升至197人, 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6895万元。对此, 有的学者认为“恐怖主义犯罪是指恐怖分子预谋制造绝望或恐怖的气氛, 动摇公众对其政府的信任, 从而选择杀害、绑架、暗杀、强盗和爆炸, 他们毫不关心法律和道德的标准, 却想从这些标准中获得特别豁免, 他们确信无辜者的死难可以证明其事业的正当性。”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现状
尽管我国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晚, 但是面对国际新形势以及我国国内新情况, 为更加有效、有力地打击国际、国内恐怖主义犯罪, 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我国立法机关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我国积极参与很多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双边、多边国际条约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公约, 其中就包括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反对劫持人质公约、关于防治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等。
第二, 为更加有力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 信守我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 我国立法机关先后对我国刑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局部调整, 例如在刑法中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资助恐怖活动罪等新罪名, 同时也对相关罪名进行了完善。这为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立足现实, 我们还应看到, 刑法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的地方, 例如对恐怖主义犯罪定义的准确认定、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原本位列、特殊的、频发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单列罪名的规定等。
在刑法中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内容的欠缺性, 使得我们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有时显得局促无措,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新形势, 与国际社会相衔接, 阻碍了我们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进程。因此, 恐怖主义犯罪如何在我国刑法中得到完善, 值得深思。
三、恐怖主义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完善
刑法典作为一种权威性的法典, 它本身的法条应是一个经科学的排列组合而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鉴于以上分析,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陈述、总结恐怖主义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健全、完善:
第一, 在刑法中准确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目前尚不存在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刑事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还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 我国刑法也没有定义恐怖主义犯罪。然而, 一个罪名的定义, 是此类犯罪特征和本质的具体体现, 是准确认识和运用法条的重要途径。现实情形迫切需要立法机关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做一准确、严密的规定, 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此类严重刑事犯罪。
第二, 应将恐怖主义犯罪作为一种类罪单独列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罪之下。有关恐怖主义的犯罪分散性的分布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各个专章罪名之下, 这种内容分布情形, 一方面, 不能显现出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应有位置, 另一方面, 也不能显示出恐怖主义犯罪的巨大危害性, 毕竟刑法分则体系内容的层层罗列是按照犯罪客体的重要程度这个标准展开的。为有利于提高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识水平, 增强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 需要对此类犯罪作专章规定。
第三, 对有关恐怖主义犯罪所涉及的罪名都应附加严厉的财产刑。金钱是恐怖主义犯罪得以存在和壮大的基础, 恐怖主义组织进行各种暴力性的恐怖活动需要金钱财力作为必要的支持。恐怖主义组织没有了经济基础, 就如同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必将崩溃、瓦解。因此, 完全有必要在刑法中对恐怖主义犯罪规定最为严厉的财产刑, 剥夺其再生能力, 消除其存在基础, 给予其致命一击。
第四, 有必要对恐怖主义犯罪规定特别情节的减免处罚之规定。恐怖主义组织的特点以及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规律决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狡猾性、残酷性、智能性以及隐秘性。基于趋利避害和维护自身利益人性弱点的考量, 针对以上特点, 为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 尽可能减少恐怖主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需要对恐怖主义犯罪组织实施分化瓦解的斗争策略。在刑法中规定恐怖主义犯罪规定特别情节的减免处罚内容,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外立法经验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因此, 有必要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 根据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为履行我国的国际责任, 依照我国参与的国际条约和公约之内容增加相关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不少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性的条约或公约, 我国法律也规定了一些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 但是, 仍然还有不少国际条约或公约规定的相关罪名还尚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体现。例如, 根据1996年我国参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应增设海盗罪;根据1987年我国参加的《关于防止和惩处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公约》, 应增设暴力侵害受国际保护人员罪;根据1992年我国参加的《制止危及海上航空安全非法行为公约》, 应增设危及海上安全罪等。
摘要:恐怖主义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恐怖主义犯罪需要完善的国内立法和广泛的国际协作。审视我国当前刑事立法现状, 有关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尚不完善, 仍需进一步健全, 以利于更有力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
关键词:恐怖主义犯罪,特征,刑法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走向完善的刑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12:7.
[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67.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N].北京:人民日报, 2002-01–221.
[4]曹志恒.新疆喀什市发生一起严重暴力袭警案件16人死亡[DE/OL].http://news1ifeng1.com/mil/2/200808/0804_340_693880_21shtml, 2009-03–08.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 篇2
摘要:本文主要讲发生在民航领域的恐怖犯罪,是恐怖犯罪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9.11”事件无论从犯罪的策划、实施手段和过程以及犯罪结果上都是现实民航恐怖犯罪的最高水平。“民航领域”是特指恐怖犯罪发生的区域,是恐怖犯罪的下位概念和表现形式。伴随世界航空业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该类犯罪将长期困扰民航业的健康发展,民航领域恐怖犯罪对民航业的安全保卫能力(侦查能力和防范能力)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对民航业安全构成长期的现实威胁。本文即从民航领域恐怖犯罪的犯罪界定和现实情况等基础问题出发,对该犯罪的特征、手法和发展等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侦查对策和防范对策,以期达到有效侦查现实犯罪和有效防范未来犯罪的目的,实现为确保全球民用航空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人类的根本法益产生些许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目标。阐明民航领域恐怖犯罪是恐怖犯罪的下位概念,通过对恐怖犯罪概念介绍、类型分析、犯罪特点分析对民航领域恐怖犯罪作整体性的介绍。
关键字:
民航恐怖犯罪的形式;民航恐怖犯罪主要类型;;犯罪劫机特点;恐怖犯罪活动斗争的基本对策
1民航恐怖犯罪主要的形式 1.1 劫持飞机
根据海牙公约之规定,劫持飞机是指以暴力、暴力威胁或其他恐吓方式,非法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的行为。所谓“飞行中”,根据东
京公约第1条第3项之规定,是指“从航空器为起飞而启动时起,到着陆滑跑完毕时止”的任何期间。后来为了扩大保护范围,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都对“飞行中”的涵义作了扩张的解释。海牙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航空器从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起,直至打开任一机舱门以便卸载时为止,均应被认为是在飞行中。航空器强迫降落时,在主管当局接管对该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和财产的责任前,应被认为仍在飞行中”。在这期间实施劫机行为,均构成犯罪。这种扩张解释实乃同劫机犯罪作斗争所必需。另外,四个公约对“航空器”也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即只是指民用航空器,而不包括供军事、海关或警察使用的航空器。这一限定,适用于危害国际航空犯罪中所有侵害航空器的场所。1.2 侵害航空器内人员
根据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实施足以危及该航空器安全的暴力行为,亦构成本罪。1.3 危害使用中的航空器
根据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这是指毁坏、损坏或在航空器内放置毁坏性物质,而致使该航空器无法飞行或危及其飞行安全的所有行为。所谓“使用中”,是对航空器保护范围的界定。根据蒙特利尔公约第2条第2项的规定:“航空器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人员为某一次飞行而进行航空器飞行前准备时起,到任何降落后24小时止,均被认为在使用中,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的期间应包括本条甲款所规定的航空器在飞机中的整个期间。”即“使用中”的范围大大广于“飞行中”的外延。
1.4 破坏航行设备、扰乱航行秩序
航行设备是指直接服务于航空器飞行的设施。在国际航空法中,航行设备均是指包括机场、无线电服务、气象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地面服务设施。扰乱航行秩序,原来仅指扰乱通讯工作而言,从目前的形势看,也不排除扰乱航空港管理工作的行为。1.5 危害国际机场
这是蒙特利尔议定书中新确立的一种犯罪行为。行为人只要在国际机场上实施了足以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暴力行为,即可构成本罪。它主要是针对使用暴力袭击机场的恐怖活动。传递虚假情报
1.6 虚假情报,有可能直接导致飞行危险,或者改变原定航线,或者迫降于非预定地点,对航行安全构成威胁。美国、澳大利亚航空公司都曾遇到过用电话欺诈,谎称在机场或飞机上放置有炸弹而勒索钱财,迫使飞机紧急降落的事件。2民航恐怖犯罪的类型
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的两大类型纵观国内外发生的一千多起劫机事件 , 目各式各样 , 有反政府的、追求物质利益的 , 反社 会人格的报复行为以及失意者的过激行为等等。综合来看 ,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型:一是逃亡型 , 二是政治斗争手段型。2.1 逃亡型的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
逃亡就是劫机者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逃往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 , 其中
既有从一个政治阵营控制的区域逃到另外一个对立的阵营控制的区域 , 也有从贫困地区逃往富裕地区的。同时 , 逃亡者的动机可能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 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希望生活在自己认为更好的环境(包括物质条件和政治氛围)中。逃亡型的劫机就是逃亡者劫持民用航空器作为快捷、便利和远距离交通工具。20世纪 40年代后期至 20世界 50年代后期 ,国际社会在二战后分为了两大阵营 , 即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包括东欧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和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这是由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 双方都鼓励叛逃。因此 , 双方不仅发生过驾驶战斗机叛逃的事件, 也促使了大量劫持民用航空器行为的发生 , 其间包括了出于政治目的的逃亡行为以及对物质条件追求的逃亡行为。这种劫机现象发生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古巴等国。政治逃亡中最显著的就是古巴劫机潮 ,1958年开始的劫机事件 , 很多是劫往古巴的。当 时 , 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后 , 使在国外的古巴人产生了返回祖国的强烈愿望 , 而且还吸引了南美的左派人士前往哈瓦那。从 1968年到 1970年期间 , 劫机到古巴的事件高达 200多起。然而 , 在逃亡型的劫机犯罪中 , 属于个人追求物质条件类型的 , 所占比例更大。此外 , 受到战乱困扰的一些非洲国家 , 例如埃塞俄比亚 ,其发生的多起劫机事件 , 均为不堪忍受战乱和贫困之苦的平民为了逃离灾难 , 追求良好生活环境而实施的。正是由于上述劫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逃亡 ,具有明确的目的地 , 所以暴力程度不是很高 , 一般都是以暴力相威胁而不真正的实施。如前苏联的劫机者很多都是持不同政见的、向往西
方生活方式的知识分子 , 而非职业的罪犯或者恐怖分子。因此 “1980年之前 , 劫机犯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在实施劫机时 , 并不想牺牲自己 ”。
2.2政治斗争手段型的劫持民用航空器犯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 劫持民用航空器犯罪突现出另一显著的特点 , 即被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由于航空的特殊性 , 劫机行为处理不当随时都可能发生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可怕后果, 所以一些极端组织、恐怖组织瞄准了航空器的脆弱性和严重的后果 , 通过劫机行为要挟政府实现政治目的或者直接杀害乘客、炸毁飞机引起世界的恐慌。此类劫机事件始于 20世纪 60年代的中东地区 ,1967年的阿以战争使中东成为世界新的热点 , 也使得航空器成了被攻击的对象。作为政治斗争手段的劫机犯罪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反社会为目的 , 劫持航空器 , 撞击重要目标 , 制造重大事件 , 造成机毁人亡的自杀性恐怖活动。美国 “9111事件 ”便是这类劫机事件的典型代表 , 其危害巨大 , 被列为首位。著名的法航 8969劫机案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 劫机者并未提出明确的要求 , 前后杀害了三名乘客 , 目的地直奔巴黎。然而 , 它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以劫机为条件 , 提出政治或经济要求或者宣示信仰。法国政府调查获知劫机者想在马赛加油之后, 令机长驶往巴黎在空中引爆。由此可见 , 尽管这种类型的劫机事件发生很少 , 危害却是最大的 , 因此也是预防和处置之首。以政治要求为目的 , 劫持航空器 , 要挟政府的恐怖活动。这种类型的劫机事件同样比较常见的 , 上世纪 60年代末兴起的作
为政治斗争手段的劫机浪潮 , 就属于这一类。例如著名的 1999年印度飞机被劫持事件。1999年 12月 24日 , 印度航空公司一架空中客车 A-300型飞机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国际机场起飞 , 被五名蒙面男子武装劫持。最终 , 印度政府做出妥协 , 释放了三名关押的极端分子交给劫机分子 , 劫机分子和被迫释放的在押人犯逃之夭夭 , 被劫人质直到 31日晚上才回到新德里。这起劫机事件 , 最终以印度政
府的失败告终。此外 , 劫持民用航空器的犯罪还包括 , 以破坏国家安全为目的 , 劫持载有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人员的航空器的恐怖活动。实施犯罪的手段涉及到爆炸、燃烧和其他传统或非传统方式攻击航空器的活动。此类劫机行为的犯罪人往往不计后果 , 造成的伤亡最为惨重。因此 , 各国将其视为防范的重要目标 ,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毕竟 ,类似 “9·11事件 ”的劫机行为是典型的政治性恐怖主义活动 , 已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犯罪 ,与个体的劫持、攻击航空器的普通犯罪相提并论 ,它是一种战争行为 , 一种政治行为。因此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保卫民航安全也是就在保卫 “国家安全 ”。3国际劫机的特点劫机在所有的航空犯罪中是最常用, 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用高科技装备的现代化航空运输工具为人类提供了最迅捷的交通工具, 随着大型宽体客机向高速度发展, 其属性中的天然弱点暴露出来, 劫机者只要以暴力或暴力威胁挟持飞机中的工作人员, 便很容易控制飞行中的客机。加之, 航空活动的国际性, 承载旅客的国际性, 载客量越来越多, 也容易为恐怖分子所利用。劫持民航客机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对中外劫机案例的大量分析, 国际上劫持飞机在不同的历史阶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每个历史阶段的劫持飞机都与这个阶段的国际关系、民航安全防 范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3.1, 劫机的目的多样。
40—50年代劫机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一些东欧国家的年轻人因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 把劫持飞机这一快捷交通工具作为外逃的一种途径。1947 年至1953 年间发生22 起劫机事件, 其中就有20起是由东欧国家被劫往西欧国家的, 占同期劫机数的87%。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以后, 劫机事件的政治性越来越强, 劫机成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从而使劫机的数量猛增, 劫机的政治色彩浓厚, 对劫机事件的处置难度也就越来越大。70年代以后, 以经济目的而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这类劫机事件多发生在西方国家, 尤以美国为甚。70年代后期开始, 以制造恐怖活动为目的的劫机事件不断发生。这类事件有的是由民族宗教主义组织策划, 以报复某个国家或政党,有些是由恐怖主义组织集团策划, 以制造影响,要挟政府, 报复社会。
3.2, 劫机的方式多样化
劫机犯罪的犯罪主体呈现由个人向团伙集团化发展的趋势。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的劫机不但比个人劫机危害要大得多, 而且给反劫机方面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因而劫机犯罪的得逞率较高。已经明确劫机方式的836起劫机事件中, 个人作案的有465起, 占5516% , 得逞19
1起, 占41% ,团伙作案的有371起, 占总数的4414% , 得逞283起占76% , 可见团伙作案比例虽少但得逞率却高出将近一倍, 从近二三十年的劫机发展趋势来看,团伙劫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3.3,从劫机所使用的犯罪工具来看, 由传统的使用武器刀具向易燃易爆和讹诈劫机方向发展。以70年为转折点, 此前, 劫机者多是使用武器、刀具等作为劫机工具。此后, 由于先进的安全检查设备在全世界各机场的广泛投入使用, 加之各国对乘机旅客和行李物品的安全检查的加强, 迫使劫机者改变手段, 有的使用隐蔽性较强, 不易被检查出来的非金属易燃易爆和危险性溶液劫机;有的甚至没有带任何武器, 谎称携带炸药, 使用假武器讹诈, 进行劫机。这类劫机案例数量增加较快, 70年代占同期的31%, 80年代增加到了38%。3.4 地面劫机呈上升趋势。
从劫机总数来看, 地面劫机所占比重不足10%, 但从1985年以来逐渐上升, 以1986年和1987年两年间发生的17起劫机事件来看, 地面劫机占6起, 占这一时期的3513%,从总的情况看, 地面劫机是一个新方向, 给机场的全封闭管理和安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3.5 劫机的手段智能化隐蔽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的多功能的安全检查设备在世界各地机场的广泛使用, 使用金属武器刀具, 采用一般手段劫机越来越困难, 因而劫机者也就随之改变了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和劫机的手段, 劫机者藏匿携带违禁物品的方法手段变化多端, 智能化成分在增加。4同劫机恐怖犯罪活动斗争的基本对策
劫持飞机的犯罪行为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也非常复杂, 劫机犯罪往往都呈现高智商、高科技化的特点, 使打击劫机犯罪活动的任务日益复杂化, 打击劫机犯罪活动的难度也与日俱增。因此,在反劫机过程中, 就必须根据国内外劫持飞机的基本特点,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和方法, 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开展工作, 只有多种举措并行,才能达成实际的效果,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劫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减少到最低。因此, 我们认为反劫机工作大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4.1建立健全反劫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劫持飞机是严重的威胁国际民航运输的安全和正常经营的犯罪行为。针对劫持飞机事件的不断增加,国际民航组织先后在1963年9月、1970年11月和1971年9月制定了东京、海牙、蒙特利尔三个防止劫持飞机的国际公约。国际民航组织一方面敦促没有加入三个公约的国家尽早加入, 另一方面还专门制定了安全保卫的规定建议和手册, 并要求缔约国采取防止劫机的有效措施。针对爆炸飞机的事件的不断发生和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后果,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民航组织相继通过决议, 呼吁各国加强合作, 保证国际民航的安全,特别要防范使用塑性炸药和薄片炸药爆炸飞机的恐怖活动。1991年2月国际民航组织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会议, 通过了《在可塑性爆炸物中添加识别标志以便探测的公约》。除了国际上有关航空安全的公约外, 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在1996年3月、7月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此外, 我国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反劫机保障航空
安全的法律法规。各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相关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反劫机的具体规章制度。从03年以来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以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4.2、劫持飞机往往都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因此,打击劫机犯罪活动是国际化的课题, 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劫机犯罪活动是一种跨国的有组织罪, 往往一起劫机事件危及几个国家的安全, 可能针对世界任何地方的目标。根据国际社会实践, 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一是法律合作。
1990 年第八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重申了《米兰行动》的有效性, 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有组织犯罪准则》。2001 年11 月,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全球努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宣言》。为了惩治包括劫机在内的恐怖犯罪活动, 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2001 年12月29 日我国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增加了同恐怖犯罪作斗争的条款和内容, 结合我国实际,从立法上体现了国际法和公约的基本精神, 它将有力地预防和遏制劫持飞机等恐怖主义的犯罪活动。二是司法合作。由于劫机犯罪往往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 劫机犯罪的国际性决定了在反劫机的法律实践中离开了有关当事国的合作, 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系统都很难顺利地进行追诉。有关反劫机反恐怖国际公约的签定, 是各国进行司法合作的法律依据。三是警务合作。要充分发挥国际区域合作组织和国际刑警组织的作用, 加强情报信息交流, 把劫机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阶段。
4.3建立健全高效的反劫机斗争机制。随着我国参与反恐怖合作任务的日益增多, 不排除国际恐怖主义对我们进行直接攻击的可能性。同劫机犯罪活动作斗争, 关系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大事, 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克服轻敌麻痹思想, 从战略战术上认真研究, 采取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 通盘考虑, 标本兼治, 做到有备无患。坚持正确执行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努力消除民族分裂、极端宗教思想和活动赖以滋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建立健全各级反劫机的安全保卫机构, 健全反劫机工作机制, 加强基础工作, 提高反劫机斗争整体水平。为了保障民用航空的安全, 民航系统都设立了专门航空安全管理部门, 在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处置劫机事件办公室, 办公室领导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 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反劫机工作, 各省市还设有反劫机领导小组, 在民航系统内还设有航空安全办公室。完善民航机场航空公司的安全保障设施, 加强民航的安全管理。我国机场对管辖的区域都划分了管理的区域, 对机场实行不间断的监控。加强了信息和情报工作, 与相关部门一道严密掌握敌情动态, 了解社会治安状况, 密切注视国际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动向。从组织体系上保证了反劫机工作的顺利展开。
4.4加强民航的相关防范技术装备的投入, 在候机楼内安装报警和监视装置, 配备防爆罐, 有的机场还安装有轻便式电感应装置和小型地面雷达, 用来监视停放的飞机, 如有人接近飞机, 即自动报警。在全国所有的机场都配置了安全检查的X光机, 很多机场在安全检查现场还有炸药探测的仪器, 交运行李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行李分层管
理系统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近年来, 有很多机场还在安检现场装备了民航安检信息系统,对于队伍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空防安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5建立严密的情报网络, 力争先期发现、掌握劫机恐怖活动动向并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劫机分子往往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谋阶段, 其活动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一是坚持群众路线和专门机关相结合的方针, 千方百计加强情报工作, 获取可靠的深层次的情报信息。二是加强同国际刑警组织、各国警方的沟通合作, 掌握国际上的劫机预谋情报, 了解已经破获的一些劫机案件的情报资料,掌握劫机犯罪的新特点及打击劫机犯罪的新措施。研究是否具备串并案侦查的可能或其他方面的情况。因此, 我国警方要对国内外劫机情报加强综合分析, 调查核实, 将可疑分子监控, 跟踪缉拿潜伏的劫机分子, 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阶段。
4.6加强民航空防安全工作的系统化建设。加强机场安检和重要部位的保卫工作。严密对乘客的安全检查, 杜绝劫机分子混入机舱, 提高民航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科技水平。如指纹识别、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加强民航工作人员的背景调查, 加强对重要城市、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对通用航空飞机的
安全防范工作, 以防劫机恐怖分子劫持利用来播洒生化毒剂和细菌病毒, 进行生化武器战。在加强地面相关的预防措施的同时, 加强空中防卫和处置力量的建设, 美国911事件后,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飞机
上配备了空中警察, 在飞机上采取了一些反劫机的措施, 比如加固机舱舱门,配备防化包等。一些国家还为民航客机安装了飞机防撞系统和防导弹的电子干扰系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地面处置劫机的应急救援的装备和人员以及相关规划措施的调整与训练。使民航的反劫机工作形成从地面到空中, 再从空中到地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4.7、在处置劫机事件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处置力量的建设。组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的特警部队。同时, 对所有机组成员实施定期复训, 使其熟练地掌握正确处理空中复杂情况的程序和险情排除的方法, 制定反劫机突袭预案并且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演练和完善调整。在处置劫机事件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谈判专家的作用。用最小的代价求得劫机事件尽可能的和平解决。劫持飞机与反劫持历来是民航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劫持飞机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严重犯罪行为, 危害性极大, 美国911事件后, 世界各国都把民航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世界各国已经把保证民航安全看成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 维护民航安全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防止各类劫持飞机事件的发生, 随着恐怖主义对民航安全构成威胁的程度的加深, 世界各国都已经把反劫机工作作为民航反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击民航领域的恐怖主义,维护民航安全。但是, 国际恐怖主义和民航领域的各类犯罪行为对民航安全构成的威胁仍然会长期存在, 因此, 民航领域的劫机与反劫机工作仍将是保障民航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任慧华【论民航恐怖犯罪的侦防对策】
林泉【对中外劫机犯罪的分析与认识】
110141502
陈德松
浅谈伊犁州恐怖主义犯罪发案情况 篇3
摘要:伊犁州是东方宗教、文化的汇集地,民族宗教与刑事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新疆实际情况来看,切实掌握新疆各地区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是如今依法治疆,民族团结和维护新疆稳定的基石。
关键词:伊犁州;恐怖主义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5-0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有长达21127公里的边境线,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在历史上就是中亚交通和“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伊犁居住着42个民族,其中哈萨克、维吾尔、俄罗斯、回族等少数民族跨国界而居。这里是东方宗教、文化的汇集地,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几大宗教这里都有。伊犁州在民族宗教、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亚、西亚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犁政局的稳定往往受到周边地缘政治及地缘文化的强烈影响[1]。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伊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地位,因此,伊犁历来是各种敌对势力分裂国家、进行渗透和颠覆活动的前沿阵地。
一、近几年来伊犁州刑事案件发案情况
近几年来,宗教极端分子勾结境内外敌对力量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尤其恐怖主义活动在新疆各地区一直不断。
第一,发案总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4年10年间,伊犁州刑事案件法案总数从4910起上升至7600起,案件总量加大增长。
第二,犯罪规模、危害程度升级。特别是杀人、抢劫、爆炸、投毒、绑架等恶性案件幅度增多。以2015年为例,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8类案件立案1211起,比2014年增多了50起,上升3.4%。
第三,新型案件增多。拐卖儿童、妇女是刑法严重打击的罪犯之一。目前位置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从未出现这种犯罪。有些地方,因为少数民族居住不紧密,扩撒在牧区,罪犯利用这种环境实施拐卖儿童,妇女的犯罪行为。2015年3月—6月伊犁州直辖县昭苏,新原,尼勒克等县农村出现同一天丢失多名孩子的案件[2]。
第四,信教群众日趋增多,非法宗教活动日趋频繁。尤其“两劳”释放人员,思想顽固、不思后改,对党的方针政策非常抵触,他们是许多案件的主要操作者和组织者,又是这些刑事案件的积极参与者和实施者。由于许多犯罪分子作案时以宗教为伪装,从而民族分裂为目的的政刑合一的案件增多。尤其,民族分裂的案件较多。
二、恐怖主义犯罪案发情况
1997年,伊犁发生了“2·5”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打砸抢骚乱事件[3],在伊犁州甚至全疆开始注重民族分裂的恐怖主义案件将会成为破坏新疆,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一种犯罪。近几年随着新疆严打,打击暴恐期间州法院对2013年“4.20”案件[4],以及对“4.20”案件的宣判[5]更进一步的体现了依法治国主要路线。
三、伊犁州恐怖主义犯罪原因
第一,文化因素。
社会存在多元文化,汉民族为体的汉化与少数民族为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内容不一致,存在着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对立差异,甚至冲突。在不同宗教,不同宗教信仰群众,不同教派之间出现了矛盾。大多情况下,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相互不了解风俗、习惯而引起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二,教育发展。
虽然伊犁州教育比新疆其他地区较为发展在先,但是个别偏僻地区农村的农民,牧民还是没有较高的教育水准。他们所认识的宗教,分裂主义者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易变成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手上的棋。
第三,经济原因。
由于历史、地域、生产条件及人的思想解放程度等主、客观原因,伊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
第四,实际部门的误读。
政法实际部门是刑事法律,形势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在实施新疆“严打”这种形势政策的过程中,政法实际部门的误读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新疆“严打”的效力和功能。突出表现在:在工作部署上出现盲目性,斗争方式强调统一性,具体操作时“一刀切”。这种误读造成群众对党的领导产生怀疑。再加上各种媒体报刊播发的过度大量话和虚假信息在群众心里也会产生副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第一,提高教育发展,进一步认识对反分裂、打击暴恐的认识。在宗教活动频繁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爱教的教育,广泛宣传当合国家的爱民利民政策,尤其是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正常宗教和非法宗教区别的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法律,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变为自觉行动。
第二,对宗教事务要坚决依法管理。对宗教活动建立对的认识和对的管理方法,避免群众误解为国家政策不利于少数民族这种观念。要树立“宗教无小事”意识,严格执行“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的方针,进一步消除宗教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之外,提高经济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
五、结语
总之,面对以上可发生的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危机,伊犁州各级干部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正视危机存在2。尤其在执法部门执行任务的期间,能把事情的根源正确认识,不把“一刀切”作为提高办事效率的手段,坚持依法治疆主要路线,定罪,量刑能够罪刑法定原则相关内容温和是大大有帮助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提高民族团结,维持新疆稳定。
注释:
[1]许爱丽.从伊犁州刑事案件的发案调查谈宗教管理[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9月.
[2]信息来自于天山网
[3]“2·5”事件: 1996年底,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以非法“太比力克”活动的形式,大肆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公安机关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查禁时,敌对分子于1997年2月5日组织了300多名维族青年,公然上街游行。在公安机关依法拦截阻止时,非法游行人员三次强行冲破民警的警戒线,捅伤数名民警,并疯狂实施杀害多名无辜汉族群众、烧毁汽车和打砸抢的犯罪行为。
[4]2013年4月20日,阿布力米提·阿布都拉等3名罪犯手持刀斧等凶器,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伊宁市一家四口居民杀害,连最小的3岁幼女也没放过,其行径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丧尽天良。
[5]新疆严厉打击暴恐最新消息:据新华网今日(5月27日)报道,今日上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召开公开宣判、公开逮捕和公开刑事拘留大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对阿布力米提·阿布都拉等6起案件55名犯故意杀人罪、分裂国家罪、组织领导参与恐怖组织罪的犯罪分子进行公开宣判。伊犁州公安局宣布对阿卜杜艾尼·亚森等38名犯罪嫌疑人实行公开逮捕,对阿尔曼·阿力木江等27名犯罪嫌疑人实行公开刑事拘留。
[6]甄敬霍.浅析伊犁州现阶段社会危机的成因与类型[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暴力恐怖犯罪组织产生的原因 篇4
(一)组织形态不成熟
在新疆地区,通过多年来与恐怖主义犯罪的交锋,公安机关的国保及刑侦部门已积累较为丰富的发现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线索的经验。多数刚刚形成一定规模的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在实施犯罪的初始阶段,甚至在犯罪预备阶段就被公安机关发现并予以打击,因而难以形成成熟的恐怖主义犯罪组织。例如,11月11日,喀什地区公安局成功侦破了一起已初具规模的暴力恐怖犯罪组织,该组织为筹集进行“圣战”及出国的经费,在案发前频繁实施抢劫杀人案件。在这种打击状态下,暴力恐怖犯罪组织难以扩大规模,也很难相互联结成为正规的恐怖主义犯罪组织。为保持隐蔽和易于制爆试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选择的活动场所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农村,组织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只是在实施具体暴力恐怖活动时才根据计划行事。目前,一些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他们经常靠制造抢劫、盗窃等事件积累活动经费。暴力恐怖犯罪组织的不成熟性及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其保持在恐怖主义犯罪组织的初级发展阶段。
(二)以暴力为工具积累组织经费
在新疆地区的暴力恐怖组织由于组织成员的低层次性,以及缺乏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支持,在组织经费上大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为获得活动经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例如 年喀什地区的“11·11”案件,涉案人员多为外地打工回乡的年轻人,受到“台比力克” (原意为宣讲经文,原为巴基斯坦原教旨主义极端组织宣传机构的名称)宣传的影响,意图通过抢劫获得资金用于出境参加塔利班组织。该组织的三名成员在巴楚县于8月8日凌晨三点预谋抢劫,遇到保安即将其杀害后逃走。在10月14日杀害某中学校长夫妇的案件中,先询问家里的钱放在何处,被害人没有告诉他们,这些犯罪人按照网上视频中基地组织极为恐怖的作案手法杀害了夫妻二人。该组织由于前期的几起案件均无经济收获,经踩点,认为一位汉族棉农家刚卖了棉花,应该有一笔数额较大的钱,于是,他们于11月11日晚闯入该棉农家中,残忍地杀害了一家6口。
(三)内外结合的活动方式
论自杀性恐怖犯罪及对策 篇5
一、自杀性恐怖犯罪的原因
近年来,恐怖活动日渐猖獗,恐怖犯罪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发生在世界各地恐怖活动日渐频繁,首当其冲的便是自杀性恐怖犯罪这一类型。如2010年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新疆库车爆炸案等,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部因素,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民族分离主义者从上帝那里接受了人分为好坏或优劣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为指导来进行民族分离活动。如南斯拉夫的波黑问题和科索沃问题及中国的东突问题,均是受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民族分离分子坚持民族独立,手段多采取自杀性爆炸袭击方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
宗教势力的扩张和对宗教教义的曲解造成了自杀性恐怖犯罪活动的发生。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断向车臣地区渗透扩张,使部分车臣青年产生了驱逐甚至消灭俄罗斯异教徒的激进思想,或者对伊斯兰“圣战”思想的曲解,为中东恐怖主义提供了思想根据。因此,宗教极端势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杀性恐怖犯罪活动的泛滥。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自杀性恐怖袭击多为在敌对双方的对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从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制造社会恐怖效果。在中东地区,一些巴勒斯坦人自愿参加自杀性恐怖袭击,就是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绝望,而采取的一种无奈的方式。恐怖组织往往开出貌似性价比较高的条件,因而很多人面临生活的压力选择自杀性爆炸这种方式,成为恐怖组织的棋子。
二是外部因素,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外部势力的粗暴干涉
美国对中东国家的直接入侵,在阿以矛盾中歧视阿拉伯国家,偏袒以色列,因其很多阿拉伯国家的不满。美国等外部势力的粗暴干涉造成对他国的政治压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恐怖活动的滋生和泛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基地”组织立刻招募恐怖袭击志愿者,多起恐怖袭击与基地组织相关。
(二)情感原因
参与自杀性恐怖袭击的犯罪者大都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以巴勒斯坦地区为例,历史上的不公及以色列占领者的压迫使其产生复仇情绪,殉教这一行为便在公众严重变得合理。很多巴勒斯坦自杀性袭击者曾遭到以色列军队的伤害或逮捕,在情感上主张了巴勒斯坦人的复仇心理,因此选择了自杀性爆炸这种收益大成本小的袭击方式来报复社会。
三是其他因素,表现为:自杀性恐怖犯罪的成本低、方式隐蔽、危害巨大。实施自杀性恐怖袭击的成本比较低,且袭击者往往在袭击中丧生,无后顾之忧,加之,这类犯罪的隐蔽性较强,不易被发现,在实践中的成功率较大,且事后调查较困难,因而更容易造成群众恐慌,同其他恐怖犯罪的方式相比有其独特性,因而在实践中被恐怖组织大量运用。
二、自杀性恐怖犯罪的对策
恐怖犯罪活动在世界各地肆虐成风,自杀性恐怖犯罪活动尤甚,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恐怖活动将严重影响全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自杀性恐怖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预防刻不容缓。对自杀性恐怖犯罪应当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要坚持打防结合,以有效地应对这类犯罪,鉴于笔者所述的以上诸原因,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和倡导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
统计资料表明,当今世界各的发生的恐怖活动有四分之三左右系伊斯兰极端分子势力所为,但是,自杀性恐怖犯罪并不符合伊斯兰的教义,反而违背了古兰经中不能自杀的规定。因此,加强和倡导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预防和打击自杀性恐怖犯罪的发生,可以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活动的泛滥。
(二)发展经济,维护民权,保障民生
自杀性恐怖犯罪的社会根源在于经济薄弱,面临生活贫困,经济的悬殊导致了犯罪现象的萌芽,同时,权利保护的缺失使其诉诸于自杀性恐怖犯罪这一途径。因此,遏制并消除自杀性恐怖犯罪这一类犯罪,应当消除其所滋生的社会土壤。改善民众贫困局面,加强国家及各地的交流合作,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避免复仇、不公心态的产生。同时,要完善民权保障,为社会纠纷的解决提供可行的途径。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消除自杀性恐怖犯罪滋生的社会土壤。
(三)纠正在反恐中的错误政策,加强国际合作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了欧美反恐战线的破裂,客观上为伊拉克开辟了一个新的恐怖发源地。在巴以问题上某些国家的双重标准,也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因此,各个国家应加强合作,通过国际反恐条约的纽带作用,正确对待自杀性恐怖犯罪这一人类公害。
(四)诉诸各种和平手段,减少自杀性恐怖犯罪的发生
自杀性恐怖犯罪有其产生的情感因素,鉴于此,应当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多项措施,来避免此类犯罪的产生。应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全球范围内解决关于民族、宗教、领土等历史性问题,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五)搜集情报,严厉打击
自杀性恐怖犯罪方式较为隐蔽,一旦发生,造成的社会恐怖效果较为严重,因此,搜集此类犯罪的准确情报,既可以为预防恐怖犯罪的发生提供依据,同时为打击这类犯罪提供线索和目标。搜集准确的情报,可以及时应对甚至避免这类犯罪的发生。因此,在打击恐怖犯罪的实践中,应发动各种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准确的情报,同时,对这类犯罪主体,即袭击者及其策划头目应严厉打击,尽量将这类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杀性恐怖犯罪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公害,正确应对和预防这类犯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究其根源,对症下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生产力,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以消除其产生的根源,同时严厉打击这类犯罪,以儆效尤,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
网络犯罪及预防 篇6
关键词:网络犯罪 特点 危害 分析 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92-02
网络,通常人们称计算机网、因特网、互联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创造的特 殊的虚拟空间越来越大,网络空间既能改变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模式在变化,网络成为人们享用社会资源、营造新的 生活方式、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倾述自我愿景的社会平台,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网 络空间”。在人们享用网络带来愉悦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结 合工作实践,试就网络犯罪成因及预防谈些浅见。
一、网络犯罪及其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是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实施的犯罪行为。网络,为利用网络犯罪提供了空间, 在这个与现实世界有些相似的世界──虚拟社会中,谁都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并且无 法去辨认谁是犯罪者,甚至会出现当人们有所发觉时,产生的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网络犯罪的基本概念:(1)行为人通过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犯罪。这些人必须具备一 定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条件。(2)行为人有网络专业技术的专利和特殊的权利,其 利用特殊的网络身份实施犯罪,如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泄露国家 机密、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3)行为人的网络行为已经具 有侵害或威胁到法律所保护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性质,即该行为时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造成具有现实危险性或威胁性的犯罪。(4)刑法意义上的网络犯罪。如该行为非法侵入计 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网络犯罪的特点是指犯罪现象表现出来的犯罪和罪犯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和共同性。其特 点主要是:
1.高科技犯罪。网络犯罪和盗窃、赌博等比起来犯罪高科技比较明显,其原因归纳:(1 )虚 拟的犯罪现场,有的甚至不存在现场;(2)犯罪行为的网络化,使犯罪具备较高的隐蔽性 ;(3)侦查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很难处置复杂的数据等问题;(4)受害者缺乏网络 安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给犯罪人留下了可乘之机;(5)少数的受害单位担心企业声誉受 到影响,不愿意举报犯罪案件。
2.犯罪网络化。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网络虚拟的社会,我们人类的一切事物都被网络 化了。然而,网络犯罪也不例外,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犯罪,有的可以威胁 到人的生命。
3.犯罪跨国化。网络没有国界,消除了地域时空的限制,网络的跨国化给企业带来了收益, 缩短了商贸、经营之间的距离,但是,网络犯罪的跨国化,成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面临的新 的难题。
4.侦查取证难度大。网络犯罪没有感知的现场,只是数字的、虚拟的,有时侦查人员不在受 害人所在国的刑事司法管辖领域,同时,犯罪行为、犯罪对象的时间地点难以确定,甚至出现行为进行的时间和结果发生的时间相分离,加上数字化取证效力能否被确认,保护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5.犯罪危害性不可预计。网络的普及使人们依赖性增加,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大,继而使网 络犯罪的危害性也增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商务、信息频率的提升,使网络犯罪人 和受害人都难以预计行为产生的后果有多大,因此,构筑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经济是非常重 要的。
二、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1.网络犯罪现实是指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是一种 表浅、直观既有的事实,如犯罪行为、发案率、被害率与被害症状,犯罪时空分布、罪犯构 成状况等。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的结果,是进入人们视野的事 实。因此,犯罪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犯罪原因所导致,必须从了解犯罪现象入手,准确把握 、剖析、探寻引发网络犯罪的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减少或降低网络犯罪的社会调控与 文化整合机制,使网络为造福人类社会发挥作用。
2.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是:(1)计算机病毒犯罪,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 插入 的破坏计算机功能与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 代码,能够在计算机系统间传播,执行其设定的指令,破坏系统、删除文件、清除硬盘等。 (2)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犯罪,是指未经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故意进入计算机系统,是 一种典型的黑客行为,破坏或威胁计算机网络正常秩序,是一种违法行为。(3)网上诈骗 犯罪。网络使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电子票证、电子钱夹、智能 卡、电子票据、电子银行账户、网上商店、网上租赁、网上拍卖等,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 和生活,但是也为诈骗者提供了平台。犯罪人利用假冒、伪造、虚假信息等手段骗取钱财等 进行诈骗犯罪。(4)网上盗窃犯罪。行为人非法获取、使用他人电信或者网络账号、密码 ,非法设立电信或者网络账号,并且使用其账号接受服务,使用计算机技术涂抹计算机管理 系统中合法客户的存款账目、采取另设账号转移资金的办法,窃取客户和单位资金的行为。 (5)网上侵犯隐私权犯罪。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的控制状态 、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个人支配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指: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 维护权、隐私支配权。行为人非法收集和侵害个人数据,侵入和窥视个人领域,擅自公布他 人隐私的犯罪。(6)网络洗钱犯罪。行为人通过提供网络资金账户,协助客户将资产转换 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帮助客户转账或者利用其它结算方式转移资金,通过将资金运往境外 等途径,将违法所得及其收益变成合法财产的犯罪。 (7)网络色情犯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色情服务、网络色情图片、网络色情文学、网络色情交流等类型的犯罪。(8)网 络赌博犯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提供赌博服务,开设虚拟赌场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人参 与赌博的犯罪。(9)网络其它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侮辱或诽谤他人,泄露国家秘密,传授犯罪方法,散布恐怖信息等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危害性
1.妨害互联网运行安全,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 通信网络遭受损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 者通信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等。
2.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攻击、传播其它有害信息,煽动和 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定统一。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 利用互联网破坏民族团结,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活动,联络邪教组织,破坏国家法律、行政 法规的有效实施等。
3.妨害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制作虚假广告宣传,销售伪劣产品,利用 互联网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利用互联网编造 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商品流通或者其它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 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进行连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图片、音像、影片等。
4.妨害人身、财产权利,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 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它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 诈骗、勒索等。
四、网络犯罪预防措施
1.犯罪预防与网络发展相结合。网络犯罪现象是网络社会的赘生物,其产生和存在于现实生 活和网络社会中,在于网络社会自身某些固有的或者有待克服的弱点、缺陷和弊端。网络犯 罪现象的减少和避免,取决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发 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络社会的进步,达到能够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使之符合网络社会 发展的规律,成为网络社会控制犯罪、约束犯罪的重要途径。网络发展让人们实现了享用网 络自由的美好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自由与网络文明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从而使网 络弱点转变成网络犯罪,这些改变了人们的初衷。从本质上讲,网络犯罪预防是网络发展规 划、网络个性再塑的过程,是网络发展的重要环节。
2.社会预防与社区预防相结合。网络犯罪的社会预防是指通过可能导致犯罪的社会因素和社 会环境达到限制和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体系。确定预防的组织和实施预防措施,增加犯罪成 本,减少犯罪所得,提高犯罪的侦破率,达到社会通过管理设定预防犯罪的特殊环境,改变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负面作用,调整人们对预防犯罪注意力放到受害人身上的倾向,最大限度 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预防犯罪,树立预防犯罪人人有责意识,从而达到减少或预防 犯罪的目的。同时,社区组织要注重抓犯罪行为人动机的矫正和劝导工作,加强对社区环境 的改善和预防治理,针对社区个人和群体的不良行为,敢于直言劝告,身临其境讲道理,讲 理性行为等,积极营造向上、和谐、和睦的社区环境,为通过良好的社区环境预防犯罪创造 条件。
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网络犯罪预防和控制可以分为外在预防控制(他律)和内在预防控制 (自律)两个方面。前者是外在的强势或影响对个人或群体的约束。后者是个人基于自身的 理性力量和伦理原则进行的自我选择。网络空间是一个以计算和数据为依托的社会活动平台 ,存在运用网络空间构塑的网络规范和根据网络应用行为的法律规范。网络技术规范属于自 律范畴,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技术障碍力,易于网络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在本质上和传统 法律规范相同,以价值判断基础,体现一定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国家强制性。在网络世界 自律的效力毕竟是有限的,离不开他律的支撑,网络空间仅靠自律将会使网络世界滋生网络 犯罪,将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运用他律,依靠法律,会使网络世界有安全感。两者相 结合才能使网络世界达到人们初衷的愿望。
4.社会治理与网络伦理相结合。网络犯罪的社会治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 性和协调性的系统工程。在网络犯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伦 理等方面的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症治理。在社会治理对策中,狠抓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环境,采取措施减少和消除社会中的消极因素,弘扬“八荣八耻”精神,倡导爱党、爱国 、爱岗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官讲官德,经商讲诚信,从社会的角度减少了 犯罪的原因;同时,大力提倡遵循社会行为规则和伦理道德法则,在网络的个人世界中,遵 守网络交往行为规范以及网络开放性、虚拟性、无国界性及其资源共享规则,真正使世界成 为环境和谐、伦理规范的平台。
5.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相结合。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具有网络安全保护 能力、隐患发现能力、攻击反滥用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信息对抗能力,形成一 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不仅是安全设施,而且是一个安全过程,不仅要动态保护, 而且要静态适应和主动防范。针对网络系统脆弱性和掌握犯罪趋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警机 制,形成安全保护系统;及时接警阻止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加强网络 监督和控制,迅速采取措施监视黑客行为,减少网络损失,配合相关机关提供犯罪线索;同 时,结合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网络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系统安 全、服务安全、审计安全、恢复安全和服务安全工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网络技术和网络安 全在预防网络犯罪中形成强有力的监控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网络犯罪仅仅是犯罪现象中的一种类型,而且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一种或几种专门性和技术性手段来预防网络犯罪,我们要清楚减少 和限制网络犯罪需要社会和网络秩序的不断完善,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一个以网络为 依托的人类活动的新领域,需要网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网络应用行为的法律规范。刑法作为 社会统制手段,具有补充性的特点。为使刑法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就网络犯罪形成 的新问题不断地完善,营造机关单位、社会社区、家庭预防网络犯罪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 网络犯罪的预防效应。
参考文献:
1.王云斌编著.网络犯罪.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双其主编.网络犯罪防控对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3.孙景仙,安永勇著.网络犯罪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区人民检察院 江苏苏州 215006)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推荐阅读:
反恐怖主义犯罪08-24
恐怖犯罪11-27
暴力恐怖犯罪05-16
恐怖主义犯罪若干问题09-20
电信网络新型网络犯罪11-18
网络犯罪概念10-19
网络金融犯罪09-05
网络诈骗犯罪09-23
网络信息犯罪11-14
网络犯罪的概念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