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的概念

2024-05-17

网络犯罪的概念(共7篇)

网络犯罪的概念 篇1

通常情况下, 人们所理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与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犯罪概念作为一个关于犯罪的思想体系, 必须要以不同层次的犯罪概念作为基点对其进行构建。伴随着犯罪学的发展, 社会学家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不同学科的学者大都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对犯罪概念加以界定, 本文则以犯罪学为基础, 研究犯罪学视野下的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 犯罪的概念就已经存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背景下,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在近代之前, 人们大都是以一种绝对的认知标准去判断犯罪, 又或者从神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中选取一些理论去界定犯罪概念。比如,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犯罪的理解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 是一个人的恶性的表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善和恶两个部分, 如果前者占优势则应该受到赞扬, 如果后者占优势则应该受到责备, 之后, 他又把自然法则作为评判人的犯罪行为的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脱离神性向关注人性阶段过渡, 人性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所关注, 这就要求人们对犯罪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 比如, 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 卢梭认为, 犯罪不仅仅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而且侵犯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是对国家社会契约的违反。加之, 随着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制度的逐渐确立, 资产阶级统治者逐渐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法治理念, 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对于犯罪概念的界定, 也逐渐向着科学理想的界定发展。

到18世纪后期, 法学家们开始试图为犯罪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从法律上位犯罪定义, 为各种正当行为与犯罪行为划分界限, 比如冯费尔巴哈把犯罪界定为符合两条标准, 其一, 必须是可以从外部加以识别的事物;其二, 必须违反既有的刑法禁令。随着一战的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现代犯罪学对犯罪概念界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犯罪学的指导思想也逐渐多元化, 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犯罪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界定表述, 资本主义国家依照自身国家的发展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概念进行了界定, 比如日本的法益侵害说, 冲突说等等;而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将犯罪界定为违反社会秩序, 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

二、犯罪学视野下犯罪概念的内容分析

现阶段随着犯罪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就必须将犯罪概念加以严格的界定,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犯罪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犯罪学是一门事实科学, 其基本职能是对犯罪行为和犯罪现象进行描述, 以防范犯罪行为的发生。为此, 犯罪学视野下犯罪概念的界定应该从功能和事实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注重体现自己的学科任务和目标, 另一方面则要展现犯罪社会文化的内容以及性质。笔者在本文中以我国学者白建军和刘广三所提出的功能性犯罪定义作为犯罪学视野下犯罪概念界定的依据, 认为以下三种事实可以被认定为犯罪。

首先, 准犯罪行为。所谓准犯罪是指不具有受刑罚处罚因而不被法定为犯罪, 但是却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应当被作为犯罪行为加以研究。通常情况下, 我们又认为这种准犯罪行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杀行为;精神病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滥用麻醉剂行为;不满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以及我国新刑法中第13条多提出的行为。之所以将这些行为界定为犯罪行为, 是因为从形式上分析, 它们都类似法定犯罪行为, 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而且很多法定犯罪行为也都是由一般性的违法行为逐渐演变而来的,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也大都经过了由越轨行为向恶性危害社会行为的转变, 所以, 对于犯罪学研究来说, 将这些具有轻微危害社会行为界定为犯罪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其次, 待犯罪化的犯罪行为。其主要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应当法定为犯罪但是却依然没有被法定的犯罪行为。因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很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逐渐增加, 但是却没有被纳入刑法规定。待犯罪化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并不低于法定犯罪行为, 为此, 待犯罪化犯罪理应被界定为犯罪。

最后, 绝大多数的法定犯罪是犯罪行为。在这里我们强调是绝大多数的法定犯罪, 因为在我国法定犯罪行为中还包含一部分待非犯罪化的犯罪。这一部分待非犯罪化的犯罪已经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但是却没有被非犯罪化, 所以依然具有刑事违法性。所以从犯罪学角度来说, 既然待非犯罪化行为已经不再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学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深入研究。比如,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 对于倒卖文物者均构成犯罪。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很多学者提出倒卖国家的一、二、三级文物可以构成犯罪, 但是如果是一般性的文物并不会构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相反可能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 国家有必要将这类行为划为非犯罪行为。

三、结语

不同的学科视野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但是从犯罪学的视野下分析, 犯罪行为应该包括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理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诸如准犯罪、带犯罪化的犯罪以及绝大多数的法定犯罪行为等等。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罪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笔者在本文中从犯罪学视野下对犯罪概念加以简要阐述,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犯罪学,犯罪概念,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J].政法论坛, 2010 (05) .

[2]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J].中国法学, 2011 (06) .

[3]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J].中国法学, 2010 (03) .

网络犯罪的概念 篇2

Nowaday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eenagers who ar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It is because online games are interesting and fun. These teenagers can get excitement, enjoyment and pleasure from such games. However, it is harmful and detrimental to b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because teenagers may spend too much time on online games and do not have time for study. As a result, they are unable to study well. To curb this problem, I believe the best way is to educate them by making them realize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Parents and teachers also have to help these teenagers focus on their study. With these methods, I believe that teenagers will stop playing online games and work hard for themselves.

浅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犯罪特征 篇3

关键词:网络犯罪;严重化;利益化

一、网络犯罪产生的背景

步入21世纪,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也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个国家对网络安全领域这一块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等各方面的竞争加大,各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会随之受到互联网隐患的威胁。网络犯罪以及其他网络侵害行为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当今打击犯罪的又一新难题。网络犯罪的治理,不能依靠单方面地打击犯罪活动,惩治犯罪人员,而是要深刻地研究犯罪的原因和发展特性,从源头打击犯罪。经研究发现网络犯罪的发展,与网络的技术特征及其层级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现阶段我国网络犯罪的特征

网络犯罪也就是计算机犯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一些传统的犯罪,例如利用互联网实施盗窃、诈骗以及非法交易等传统的犯罪行为。而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便利性给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隐患,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网络操控智能终端来达到自己犯罪的目的。

随着“电商”的发展,各种购物网站,购物软件,支付平台相继出现。这些网络技术在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带来更多的空间。网络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个人以及社会企业端的信息泄露现象严峻。2009年,在国内红极一时的开心网,因网站自身安全漏洞,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至此网络信息安全逐渐引起公众的重视。犯罪分子一般秘密地将网络平台上的用户的相关隐私信息进行非法交易,出售给商家以便商家给自己投放广告,最常见的就是商家通过非法渠道得到网络用户的手机信息,然后将自己的广告发到用户的手机里,这就是俗称的垃圾广告。有的犯罪分子也非常巧妙地非法窃取用户普通网络ID和密码来“撞库”,从而方便窃取用户在其他网站上储存的私密信息、文件、甚至电子银行中的存款。近几年,不法分子窃取用户信息的手段也层出不穷,利用免费WIFI套取用户的信息、在网站恶意附带木马病毒、恶意APP等方式将用户的信息秘密窃取。

其二,网络犯罪中的犯罪手段不断变化进步,并且隐蔽性提高了。网络传销手段又有了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销,与现实中传统的传销有不同,网络传销的工具不再局限于某一实体商品、书画、艺术品,而是让用户购买虚拟游戏币、淘宝刷单、私募基金原始股、点击网络广告赚取佣金等方式牟取暴利,一般情况下,因很多网络用户警惕性不高,分辨能力不强,因此就会很容易被侵害。而网络传销的根本性质与传统传销活动是一样的,仍是发展下线盈利。微信朋友圈分享、微信消息群发等方式为网络传销分子发展下线提供了便利,他们并以收取入会费的名义敛财。现如今毒品犯罪也开始走向“网络信息化”,原因是因为网络具有隐蔽性和互动性,这给毒品犯罪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微视、微信、QQ群组、朋友圈、移动端APP均是淫秽色情传播的重灾区,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网络色情内容,比如利用私人社交圈进行传播,逃避法律和司法的监管。

其三,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为犯罪重灾区,微领域犯罪治理困难。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网络财产案件中,绝大多数犯罪手段是通过社交平台来进行网络诈骗,并且网络诈骗行为有近40%都集中于社交平台。犯罪分子往往编造一些虚拟中奖、推荐金融理财以及退款欺诈等信息通过社交工具进行网络诈骗。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件中就有不少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定向搜索。网络平台也是谣言绯闻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当前网络谣言的主阵地微博、贴吧、论坛社交网站等工具,也有向微信平台转移的趋势。网络谣言一般在小范围的私人分享中传播,司法机关要打击这类现象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涉及第三方受害者,举报更是无从谈起。

其四,金融犯罪网络化严重,P2P网贷犯罪层出不穷。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犯罪往往不好打击惩治。门槛较低,监管不完善是新兴的P2P网贷平台金融犯罪现象严重的原因。

其五,传统领域受网络犯罪影响。传统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信息安全的漏洞风险加大。因当前各行业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致相关的犯罪情况异常复杂化。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工业领域发展的严重问题。由于技术不过关、安全性考虑不足等原因,大量职能终端设备存在弱口令或安全漏洞,很容易被安装木马而遭受到长期控制。智能路由器、网络摄像头等设备的漏洞也往往会引发公民隐私信息的泄露,造成不良影响。

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篇4

肯定共同过失犯罪的学者对于其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条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姜伟教授认为:“共同过失犯指二人以上由各自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犯罪形态。”并指出其构成条件: (1) 每个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上都是过失的态度, 这是成立共同过失的前提; (2) 共同过失犯可以表现为同时过失与先后过失两种形式, 但其过失的内容应当基本相同, 这是共同过失犯的核心; (3) 每个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 (1)

侯国云教授认为:“所谓共同过失犯罪, 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一个或数个危害结果所构成的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是与单独过失犯罪相对而言的。”并认为构成共同过失犯罪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 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2) 在主观上, 各个共同过失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过失; (3) 在客观上, 各个共同过失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过失行为; (4) 共同过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必须是同一个或数个危害结果。 (2)

冯军教授认为:“过失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的行为人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 由于全体行为人共同的不注意, 以至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共同犯罪形态。”同时指出:“过失共同犯罪是过失的共同犯罪, 它是共同犯罪的形态之一;共同过失犯罪是过失的同时犯罪或先后犯罪, 它是单独犯罪的形态之一。正因为存在这种性质的不同, 所以, 处罚原则也不相同。对过失共同犯罪适用共同处罚原则, 各行为人都要对全部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对共同过失犯罪适用分别处罚原则, 各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3)

2.我的观点

我认为, 对立观点的要旨在于均衡刑法的社会防卫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 促使刑法在充分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宁时, 不至于触犯公民的权利;或在有效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 兼顾维护社会安宁。共同过失犯罪理论及其实践,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它突破了传统的共同犯罪学说, 背离了有些国家的刑法规定, 无疑会与罪刑法定原则发生摩擦, 对公民权利形成威胁。所以, 尽管我们不同意否定论者的观念, 但是, 也不可以漠视他们维护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初衷。从上文我国刑法学者对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之争中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共同过失犯罪认识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是否承认共同过失犯罪构成共同犯罪, 这涉及怎么样理解共同犯罪的问题。

我国刑事立法把共同犯罪限定于共同故意犯罪。上述持通说观点的学者就是从解释论的角度否定共同过失犯罪构成共同犯罪, 使用的是狭义的共同犯罪的概念。冯军教授等学者从立法论上主张过失共同犯罪, 使用的则是广义的共同犯罪概念, 因而导致了共同过失犯罪概念的不一致。持解释论的学者有其刑法根据, 持立法论的学者亦有其理由, 这样争议下去, 难以对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我认为, 界定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不应单单涉及理论上的争论, 而应该把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实践中考察, 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 而应从其内部构造入手揭示其概念, 当我们弄清楚共同过失犯罪本身是什么之后, 再来讨论它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在论及共同过失犯罪的结构特征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来区分共同过失与竞合过失的区别, 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一, 李某为占便宜, 将桥梁施工处临时安装的警示装置卸下拿回家后, 当晚司机王某开车路过, 造成翻车事故, 致一人死亡, 三人重伤;例二, 甲开车将乙撞成重伤, 出租车司机丙驾车将乙送往医院, 途中, 丙遇见一熟人要去商场, 丙便将熟人送到商场后才送乙去医院, 结果导致乙因流血过多而死亡。[4]

以上是从学者所举的被认为是共同过失犯罪的例子中抽出的两例, 可以说, 只注意到了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的共同及主观方面行为人各自的过失, 而根本没有考虑到主观方面过失的共同。确实, 在共同过失犯罪当中, 不可能有实施犯罪的意思联络, 但是, 不代表行为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意思联络。如案例一中李某与王某的共同之处无非是在于客观上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主观上的联系则根本没有, 既然是“共同过失犯罪”, 就必要求存在着共同过失, 而不是几个单独过失的碰巧结合。由于现行刑法明文规定“共同过失犯罪”的不按共同犯罪处理, 冯军教授特意区分“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共同犯罪”两个概念。但是, 在日常用语中, “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共同犯罪”两个概念实际上没有区别, 就像人们常说的故意共同犯罪与共同故意犯罪一样。[5]

本文中所论的共同过失犯罪类似于冯军教授所论的“过失共同犯罪”, 即我认为的共同过失犯罪应该以存在共同注意义务为前提, 不存在共同注意义务的, 不应当认为是共同过失犯罪。并认为某些学者所论的“共同过失犯罪”由于本身并不存在共同注意义务, 也就不存在“共同过失”, 而是一种过失的竞合或称“竞合过失”, 以此作为区别。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本文所论的“共同过失犯罪”与传统的“共同过失犯罪”相比, 范围缩小了很多。首先从共同过失与竞合过失说。

关于犯罪结果的发生, 不少情况下是复数行为人的过失竞合在一起造成的。如上述所举的例一, 李某与司机王某之间不具有共同的注意义务或者说他们各自具有的注意义务的内容是不同的, 这种情况被称为竞合过失。竞合过失或者过失的竞合是德、日刑法理论当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用来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过失犯罪, 它旨在描述和说明那些由于行为人之间在主观上没有共同注意义务, 但客观上由于他们所实施的危害行为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从而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但并不构成共同过失犯罪的现象。在外国刑法理论中, 竞合过失一般是作为过失犯罪理论当中的特殊问题加以探讨的, 其实质是各行为人之间注意义务的分配。“对这种过失竞合情况下的过失犯, 就应该考虑行为人、被害人、第三者各自的注意义务, 判定其是否违反各自的注意义务”。[6]进而有学者提出了“竞合过失”的概念:“所谓的竞合过失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了一个危害后果, 但是, 在各行为人之间不存在共同注意义务和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心情。”[7]在我国刑法学界普遍存在着将竞合过失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相混淆的现象。实际上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共同过失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的注意义务, 客观上要有共同的过失行为, 即共同过失犯罪要求各行为人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必须有共同的要素。而竞合过失犯罪当中,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 各行为人都是独立的, 不仅客观的实行行为是独立的, 主观上还毫无联系。研究共同过失犯罪的目的不外是为了防止数人乃至众人的共同过失所致的重大损害或危险事故的发生。

总之, 在竞合过失与共同过失中, 过失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可能完全一样, 但主观上的注意义务不同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考察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应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认真区分两者在构成要件上的不同, 唯有如此, 才能正确确定共同过失犯罪。

主观上, 竞合过失行为人的注意各不相同, 各自独立, 各行为人仅对自己的行为存在注意义务, 对他人行为不存在注意和提醒、协助义务。而在共同过失犯罪中, 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注意义务, 行为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行为履行注意义务, 而且要对他人行为履行注意义务。

在客观上, 竞合过失的行为人实行的并不是同一个实行行为, 行为之间表现出更多的松散性, 各行为人的行为均是可以独立成罪的行为。而对于共同过失犯罪, 各行为人的行为均是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行为, 不同的行为均是围绕一个共同点———违反共同注意义务进行的, 行为之间表现为相互结合的一个整体。

在刑事归责上, 竞合过失表现为分别定罪、分别处罚。而共同过失犯罪则是共同处罚。

基于上述想法, 我认为, 所谓共同过失犯罪, 是指两人以上的行为人因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 由于全体行为人共同不注意的过失心理, 导致行为客观上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一种犯罪形态。

参考文献

[1]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220.

[2]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300.

[3]冯军.论过失共同犯罪.高铭暄, 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五十年 (下册)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1548.

[4]熊万林.共同过失犯罪浅析.河北法学, 1993, 4:17.

[5]张明楷.“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3:40.

[6][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 (总论.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10.

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四部分 篇5

1、网络交易、购物诈骗的主要形式是:专业诈骗犯罪团伙通过自身创建的电子商务网站或知名大型商务网站发布虚假商品销售信息。以“超低价”、“走私货”、“免税货”、“违禁品”等虚假内容吸引网上消费者。

2、网络抽奖、中奖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是:具有一定网络知识及游戏经验的犯罪嫌疑人,提前注册大量QQ号码、网络游戏账号,使用上述账号以“系统信息”、“客服”等官方管理系统类的网名登陆网络游戏,通过参与游戏等方式对其他玩家进行观察,选择作案目标后,以“系统信息”、“客服”等官方名义向玩家发送虚假抽奖、中奖信息,所涉及奖品主要为网络游戏装备、网络游戏虚拟货币、高档数码、通讯产品等,吸引游戏玩家点击登录其创建的虚假信息网站,进一步实施诈骗。

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虚构中奖网络诈骗 这类诈骗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诈骗手段之一。不法分子通过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发送中奖信息,诱骗网民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再以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骗取网民钱财。为体现中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一般会采用类似官方的域名、制作精美的网页,起到迷惑群

众的目的。

2、冒充身份网络诈骗

这类诈骗通常是不法分子先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他人QQ号码、MSN 帐号、邮箱等个人帐号,盗取成功后以帐号主人的身份登录互联网,并以有急事等用钱用为借口,向帐号里的好友借钱。警惕性不高的受害人会立即按要求给指定帐号汇钱。有的不法分子采用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受害人亲友QQ号等网上联络方式,然后冒充受害人亲友借钱,更有甚者,播放受害人亲友的视频聊天录像,以达到取信受害人目的。有的不法分子通过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了受害人商业伙伴的电子邮箱后,利用该电子邮箱或注册用户名极为相似的邮箱名,冒充其商业伙伴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3、低廉网购网络诈骗

网络购物在给予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平台。这是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诈骗方式。作案人在互联网交易平台开办网店,或在淘宝、易趣等交易网站上开设网络店铺,以出售商品的名义、以明显低廉的价格在网上兜售商品,诱使网民与其联系购买,进行网络诈骗。一旦有人与其联系,作案人就会要求购物者首付部分的订金然后才发货,货到后购物者再付足剩余的钱。网民往往被低廉的价格所诱惑,从而步入作案者所布下的圈套。在此类诈骗中,还有个比较特殊的情形,就是以销售游戏装备等虚拟物品或游戏辅助软件为名实施的诈骗。现在国家未出台有关游戏中虚拟物品的法律,网民遇到此类诈骗情况一般默不作声、自认倒霉。

诈骗形式还有财色诱惑网络诈骗、非法传销集资网络诈骗、无抵押贷款为诱饵网络诈骗等。

当前网络诈骗六种新的作案手段,方式更为隐蔽,受害群众更多,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设计虚假的炒股软件。犯罪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设计出虚假的炒股软件,通过商业化融资融券交易平台,以知名期货公司和他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名义在互联网上推广该平台,虚构该平台可以为客户通过大量股票交易业务,误导客户在该平台内存入大量资金进行虚假的股票买卖交易实施诈骗活动。

二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提高虚假网站关注度。为提高虚假购物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扩大业务量,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推广”业务,将虚假网站排在搜索引擎的显著位置,引诱用户“上钩”。

三是谎称提升信用额度。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百度推广、qq等网络平台发布办理无抵押小额贷款及提高信用卡额度等虚假信息并留有联系方式,诱骗被害人上当。一旦有人进行联系后,犯罪分子即假冒是银行工作人员,套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及信用卡信息实施诈骗活动。

四是模仿电视节目中讲述的犯罪方式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为了发财,竟然模仿电视节目中的犯罪方式实施诈骗活动。一旦被害人“入套”后,不法分子便编造各种谎言实施连环诈骗。

五是虚构准备慈善捐款。犯罪分子假扮富商,通过qq 聊天交友寻找被害人并获取其信任。在以“慈善捐款”为诱饵钓得被害人后,其他同伙扮演富商身边的“知名律师”,以代为办理相关捐赠手续为由,要求被害人缴纳税收、手续费、公证费等各类费用。待被害人上当受骗打款后,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快速转移至自己的“安全账户”。

六是假冒快递售后服务。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快递公司单据信息,从中筛选出有退换货需求的顾客之后,犯罪分子假冒售后人员、公司经理等身份与顾客联系,以帮助退换货等名义,要求被害人打入400元左右不等的退换货保证金,收款后又以银行扣除手续费、公司会计开票面额不同等为由诱骗被害人继续汇款。

二、网络诈骗的防范—公共机制部分

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

1、以专门犯罪罪名明确规定网络诈骗罪

我国现行刑法对网络诈骗行为的规定已经不能有效制止、打击和处罚。因此有必要完善和修改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犯罪罪名,明确的法律规定,会给犯罪分子以警示作用。

2、完善网络技术,堵塞漏洞

技术发展的弊端应由技术来克服,法律规范仅仅是技术不能状态下的暂时补充。先进的科技预防是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最有力的武器。就目前而言,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行业产品,如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这些将利于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与证据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将网络诈骗阻挡于萌芽状态。

针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提出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宣传。利用网络广告、购物安全软件等向公众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的方式、特点及预防技巧,提醒广大网民在利用网络平台交易时增强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二是加强电信网络交易日常监管。加强对网络运营公司、网店的监督管理,健全网络运营公司、网店建站的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及时辨别、清理虚假网站和钓鱼网站。

三是加大电信网络交易诈骗的打击力度。公安、司法机关加强与工商、通讯、银行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制售、贩卖身份证、银行卡、虚拟电话号码、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形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促使电信网络交易更加规范有序,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其他事物一样终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给了我们更加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另一方面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也随之增多。尤其是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率年年攀升,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为计算机互联网络中的严重问题。

我国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划分为普通型、技术型和特别型三个主要类型

论文的第二章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基于网络诈骗犯罪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产生的一种比较新型的诈骗犯罪类型,不但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网络诈骗犯罪的产生原因,而且要从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个人的因素出发详细地分析当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产生根源。

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部分。从构建网络道德体系、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完善网络刑事立法、加强网络国际合作和增强个体防范意识这五大方面出发,提出了当前预防和控制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对策。

首先针对当前我国网络领域道德的普遍缺失,提出了构建我国网络道德体系的主要着手点。其次,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技术性特点,提出了加强网络技术防控的途径和方式。第三,针对网络领域刑事立法的缺憾,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立法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设想。第四,针对当前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不足,提出了加强网络诈骗犯罪国际合作的措施。最后,本着预防犯罪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了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根本是个体应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提高防范能力。

三、网络诈骗的防范—个人注意部分

“6?18大促!限时抢购!买一送一!”剁手党们作为网购老手,常常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看到这样诱人的标语,往往克制不住点击的冲动,一不小心,就栽进了不法分子精心搭建的钓鱼网站。

360安全中心反钓鱼系统数据显示:每天检测到的虚假购物类钓鱼网站多达2000多个,平均每天拦截此类网站的访问量达150多万人次。

360安全专家表示,不要轻信远低于市价的商品信息,不要随意访问陌生网站或打开别人发来的网址链接,可以使用360安全卫士和360手机卫士等备钓鱼网站拦截功能的安全软件,可以有效帮助鉴别和拦截PC和手机上的钓鱼网站。

退款诈骗

刚刚网购完,就接到了归属地显示为异地的电话,自称淘宝等电商网站店主或客服,提供了你的正确姓名甚至订单号,然后声称因系统问题,账单出现了异常,比如你的钱“卡”在支付宝了,系统升级导致订单被冻结等等,需要重新支付或退款。小心!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那么很可能是遇到网购退款诈骗。

360安全专家介绍,网购退款诈骗,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网络诈骗手段之一。这种诈骗的主要形式是骗子冒充卖家,通过电话、聊天工具等方式(以电话为主)与刚刚完成网购的用户进行联系,谎称其刚刚购买的商品出现交易异常,并在“指导”用户进行交易异常处理时,诱骗用户进入钓鱼网站并进行支付操作,最终骗取用户钱财。

专家提醒,所谓的“卡单”、“掉单”、“交易异常”、“解冻订单”、“异常订单处理”等词汇全部都是诈骗专用术语,淘宝、京东等正规电商的网络交易平台上不会出现这些词汇。目前,淘宝网等电商网站的官方电话已经通过360手机卫士电话号码认证平台验证,用户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可以用360手机卫士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360手机安全专家建议,手机用户应尽量选择360手机助手等正规手机应用平台下载应用,不要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下载应用。在“6?18”大促期间购物时,更要给手机安装360手机卫士等手机安全软件,实时保护手机安全。

网络诈骗的类型有很多,但是类型不同,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还是有同一性的,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不让骗子接近你:

(1)不要贪图小便宜;(2)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工具;(3)上网冲浪时仔细甄别,严加防范;

(4)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

(5)不要轻信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告诉他人;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防骗技巧

1、链接要安全

在提交任何关于你自己的敏感信息或私人信息–尤其是你的信用卡号–之前,一定要确认数据已经加密,并且是通过安全连接传输的。你的浏览器和Web站点的服务器都要支持有关的工业标准,如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和SSL(Secure Sockets Layer)等。[2]

2、保护电脑安全

确保电脑防火墙、防毒软体等维持最新更新状态,以防各类病毒或木马侵入。在线进行大额度交易前,最好先查查电脑是否中毒。

结束语

网络的的广泛应用成为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网络经济。但是网络诈骗正作为它的的负产品滋生和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建设步伐。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使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日益增长的危害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网络犯罪的概念 篇6

一、有关犯罪构成的概念“领属”的学说

对于犯罪构成的“领属”, 在八十年代, 我国刑法学界就形成了“法律说”、“罪状说”、“理论说”、“事实说”、“法律+理论说”等, 但是由于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条件, 至今任未给出一致的明确的观点。纵观刑法学界的学说, 最具有代表性是“法定说”、“理论说”以及“折中说”。

1、法定说

该说是我国的通说, 认为其“领属”是法律规范, 将其解释为犯罪成立条件, 其依据主要是罪刑法定原则。由于其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具体标准, 那么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其就只能够是一种法律规定。该学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 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的原则的要求。既然是法律规定, 就应该是明确的、显现的, 而实际上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含混、隐性的特点。第二, 逻辑混乱、循环论证。因为其是法律规定的, 所以是区分犯罪的标准;反过来, 因为其是区分犯罪的标准, 所以其只能够是法律规定的。这样由因导果、由果导因, 未正确区分因与果。

2、理论说

犯罪构成的概念“领属”是一种理论。其既不是法律, 也不是法律解释, 而是系统地、详尽地概括和阐明法律规定的理论。该学说能够圆满解说“法定说”明确性缺陷;但是其本身也有缺陷。既然其是理论, 而作用又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那么在实践中就是将理论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 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3、折中说

认为犯罪构成的“领属”既是法律规定, 又是理论学说。表面上看克服了法定说和理论说的缺陷, 实质上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虽然一事物有很多属性, 但是本质的属性是只有一个的, 即与犯罪构成概念最相邻的属概念只可以是一个, 其不可能既是法律规定, 又是一种理论, 其概念的“领属”只能够是其中的一个。所以笔者不赞同此观点。

二、犯罪构成“法定说”之否定

1、“法定说”的历史由来

“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这一表述, 起于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在苏俄刑事诉讼法典和苏联最高法院判决中都明确使用了犯罪构成, 但是具体定义都没有涉及。这样使得学者从一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 就从法律规定而转向与司法与理论层面的, 始终法律与理论的界限都是纠缠不清的。后来十月革命到二战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就运用刑事司法和官方的刑法理论调整其内容。于是“法定说”就是前苏联的刑法思维方式。所以, “法定说”的产生是前苏联的特殊的历史与国情的产物, 但是在当今, 学者势必得理性地重新分析“法定说”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

该说在批判“理论说”时指出, 混淆了犯罪构成和犯罪构成理论;认为前者是规范性的东西, 后者是范畴性的东西;是在承认犯罪构成是法律规定是前提下而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两者是有区分, 但是不是法律与理论的区分, 而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区分, 两者在我国使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地区分。笔者认为, 犯罪构成是依据刑法规定而得出的有助于司法人员及学者更准确、更直观地判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一种理论。而犯罪构成理论不仅包括犯罪构成的内容, 还应该包括研究犯罪构成的方法、目的、任务、价值等在内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理论。

三、犯罪构成“理论说”之论证

1、从发展历程来看, “领属”是理论

犯罪构成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断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为了防止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断, 提出无法律规定无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无法益侵害无刑法的法益保护原则、无责任无刑法的责任主义原则。进而推导出犯罪构成要件, 由罪刑法定原则推导出的该当性, 从法益保护原则推导出违法性, 从责任主义原则推导出责任性;形成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但三阶层各自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存在很大的争议。因而, 笔者认为犯罪构成本身不是法律, 其“领属”是理论。

2、从内容来看, “领属”是理论

有的学者将犯罪构成分为抽象的犯罪构成与一般的犯罪构成, 认为总则中有关犯罪构成的规定就是抽象的犯罪构成, 分则中的就是具体的犯罪构成。我国的刑法典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犯罪构成的规定, 不但没有法定化的犯罪构成概念, 具体要件也无法在刑法典中一一找到。所以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规定, 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大前提下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概念、理论概括, 其经过学者的不断努力而不断得到完善, 能够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的一种理论。

3、从三大法系来看, “领属”是理论

大陆法系中的违法性以及有责性中期待可能性和英美法系中的合法抗辩事由一般在刑法中都是找不到, 大多数是在刑法之外找根据的。在司法实践中, 违法性包括被害人承诺、见义勇为、义务冲突、自救行为等虽刑法未规定, 却能阻却责任的事由。期待可能性可以说在刑法中根本未涉及。合法抗辩事由包括未成年、警察圈套、醉态、精神病等在英美的刑法中是未规定的, 是长期待的司法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在我国就犯罪客体而言, 在刑法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犯罪客体的抽象内容或者具体的内容。近年来又提出了“两要件”、“三要件”、“五要件”以及“完善论”等学说的争议。若犯罪构成是法律规定, 那么以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为研究对象的犯罪构成理论可随便增加或删减法定构成要件或内容, 那就公然地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所以, 笔者认为犯罪构成, 的“领属”是理论。

4、“领属”是理论, 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20世纪以来, 随着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演变, 罪刑法定也由形式的罪刑法定演变到实质的罪刑法定。实质的罪刑法定要求刑法对构成要件的规定与适用必须符合实体正当性, 法官在案件处理是应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实现实质的法治。犯罪构成是刑法学者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整理、归纳而得出的理论。定罪量刑的依据刑法规范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承认犯罪构成概念的“领属”是理论, 并不是说定罪量刑的依据是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只是辅助司法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刑法规范, 更准确地办案。提出犯罪构成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适用法律,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而这恰恰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犯罪构成, 是司法工作人以及刑法学者以刑法为根据, 结合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进而推导和总结的一套系统的, 可以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与理解刑法的理论, 其“领属”是理论。

摘要:关于犯罪构成的“领属”刑法学上颇有争议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其发展历程、内容规定、三大法系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四个方面论证犯罪构成的“领属”是理论。

关键词:犯罪构成,领属,论理说,罪刑法定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法总论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冯亚东.犯罪构成本体论[J].中国法学, 2007 (04) .

“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论探究 篇7

一、域外“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

作为犯罪学与刑法学上的一个概念, 经济犯罪最早由英国学者希尔 (E.C.Hill) 提出。1872年, 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预防与抵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 希尔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发表演讲, 提出经济犯罪这一概念并指出惩罚经济犯罪的必要性。1939年, 美国学者萨瑟兰 (H.E.Sutherland) 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 他认为白领犯罪是指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非法牟利的行为。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一是该行为是犯罪;二是犯罪行为人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三是犯罪行为人具有很高的社会身份;四是犯罪行为是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实施;五是犯罪行为侵害了委托信任关系。 (2)

早期的经济犯罪, 人们往往是从犯罪学、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 任何一种犯罪现象最终都会引起刑法学的关注, 进而进入刑法学的研究领域。1932年, 德国学者林德曼 (K.Lindemann) 开始从刑法学的角度研究经济犯罪, 他认为, 经济犯罪是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及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具有可罚性的违法行为。德国学者进一步指出, “经济犯罪乃是使用非暴力的一种智能犯罪, 经济犯罪以狡猾奸诈的手段滥用自由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的诚实信用原则并利用民商法、经济法与财税法的漏洞而施行对健全国民经济的危害的不法图利行为。” (3) 1936年, 荷兰学者莫勒提出, 经济犯罪是指违反所有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生活为目的而制定的法规、干扰经济秩序、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的犯罪, 故称为“财产犯罪”或“图利犯罪”。

上述学者的观点表明, 经济犯罪尽管是一种以谋取物质利益为内容的犯罪, 但它涉及违反国家既定的经济制度和法规, 侵犯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 有别于同样涉及物质利益的一般性财产犯罪。因此, 它总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作为一种显见的现象引起刑法学者们的关注。此外, 上述学者的观点还表明:刑法设立经济犯罪, 其保护的客体是国家的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主体主要是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经济职能者;客观方面表现为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意图。

二、我国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的立法沿革

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刑法补充修改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在该决定中, 我国刑事立法机关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概念, 但是, 在这个单行刑法中经济犯罪被称为“经济领域中的犯罪”, 因这一概念的提出, 从而引发了刑法学界对“经济犯罪”这一概念的研究和探讨。

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没有经济犯罪的明确概念, 与经济有关的犯罪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则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两章中, 同时还有少量分布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渎职罪中。1982年《决定》从外延方面对经济犯罪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经济犯罪的种类有: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盗窃公共财物、盗卖珍贵文物和索贿受贿等。从所列举的经济犯罪种类看, 立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认定有两方面根据, 第一, 行为本身的目的在于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第二, 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的法律法规。但是, 《决定》把盗窃公共财产等笼统地列入经济犯罪的范畴, 虽然在实践中必要, 但在理论上不妥。

1997年刑法典进一步确立并发展了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成果, 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设置于分则———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将传统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一张, 将贪利型职务犯罪规定在贪污贿赂罪一章。

三、我国目前关于“经济犯罪”概念的学术论争及批判

“经济犯罪”概念在《刑法》中的变迁也改变了学者对“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论探讨, 目前, 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主要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大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海关、工商、森林、水产、矿山等经济管理法规, 或者盗窃、侵吞、骗取、哄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和公民的合法财物,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 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 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将一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都包括在经济犯罪概念中。

二是中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活动或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行为, 或表现为利用职权牟取暴利的行为。即, 经济犯罪是指一切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依然将侵犯财产犯罪纳入经济犯罪中。

三是小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 为牟取不法利益, 违反国家经济法规, 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依照刑法应当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这种观点把经济犯罪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营利性的犯罪, 如生产劣质产品、倒卖计划内供应的生产资料等;二是欺骗性的犯罪, 如合同诈骗、信贷诈骗等;三是占有型的犯罪, 如贪污、挪用等;四是交换型的犯罪, 如受贿、行贿等;五是破坏性的犯罪, 如污染环境、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等。

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将传统的财产犯罪列入经济犯罪研究的范围。一般来说, 学者都是从狭义说的角度对经济犯罪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狭义说, 陈兴良认为, 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为牟取不法利益, 滥用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 违反所有直接与间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规, 危害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行为。 (4) 还有学者认为, 经济犯罪, 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在市场经济运行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从事非法经济活动, 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5)

四、对经济犯罪概念的错误理解和把握

(一) 以经济犯罪是否具有多重违法性作为划分标准不科学

作为经济犯罪, 必然以相应的刑法规范为依据。然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刑法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即属于各种法律的保障法。违反刑法的行为, 必然已先违反了其他前置性法律。人们对经济犯罪违法结构就是这样认识的。然而, 带有经济内容的其他类型犯罪也是这样, 如果以犯罪行为的违法结构作为判断是否经济犯罪的标准, 显然不妥。比如抢劫罪、盗窃罪, 它们首先违反的是民事法规规定的财产占有关系。至于抢劫犯罪时使用暴力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不过是犯罪过程中的手段, 并不能改变这种犯罪的物质经济内容。即使涉及卖淫、毒品的犯罪, 也同样首先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法规。

(二) 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和经济犯罪两者的认知混淆

经济犯罪是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的, 这在理论上本无多大争议。所以, 将所有贪利的犯罪视为经济犯罪未尝不可。犯罪者如不贪利, 则无须实施这种行为。经济犯罪毕竟属于一种理论上的分类, 它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则是一种法律的规定, 它具有明确而严格的实在意义。两者既具有一定的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

经济犯罪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在扰乱和侵犯法律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财产所有关系方面具有共同之处。这两种犯罪尽管有时表现形式不同, 但两者可以发生交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绝大多数都是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刑法理论以社会不同领域和犯罪者贪利心理进行划分的, 它主要相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而言。所以经济犯罪既包括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 也包括了像贪污贿赂这样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经济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掌握较大的社会公共权力, 当这种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时,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某些经济犯罪仍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守法任一角度来说, 研究经济犯罪, 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准确认定经济犯罪的概念是理论研究打击经济犯罪的关键

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的, 研究经济犯罪的概念是也是如此, 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犯罪的规律, 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不断增长的态势。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经济犯罪的概念, 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 经济犯罪必须表现为一种活动, 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经济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目的是牟取非法经济利益, 因此, 经济犯罪只能发生在商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管理过程中。

第二, 经济犯罪必须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传统的财产犯罪相比较, 经济犯罪所危害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财产利益, 而是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建立的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市场内部规范以及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管理的机制。这类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前已述及, 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犯罪的狭义说。之所以如此,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这不仅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经济犯罪本身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 而且从经济犯罪形成的内在结构分析:由于经济犯罪的本质结构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它必须发生于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经济犯罪的违法结构除了违反刑法规范之外, 还同时违反经济法规、民事法规、行政法规;经济犯罪的心理结构不但只能是故意的罪过形式, 而且必定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6)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摘要:如何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 维护经济发展安全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对经济犯罪概念本身的准确把握对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概念狭义说

参考文献

①杨兴培、李翔著:《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第7页。

②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0页。

③赵长青:《经济刑法学》,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44页。

④陈兴良主编:《经济犯罪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2-14页。

⑤杨正鸣:《经济犯罪侦查新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第2页。

上一篇:激励的内涵激励理论下一篇:广告创意中的音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