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共9篇)
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1
0前言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犯罪行为又对人们的财产权、隐私权等相关权利造成了损害,使人们对网络产生忧虑和恐慌,因此,网络犯罪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即侵害目标或者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即利用网络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安全或网络正常秩序的犯罪行为。网络犯罪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是指针对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如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类是将网络作为犯罪工具,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实施的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犯罪。网络犯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而是与青少年犯罪、暴力犯罪等类似,是在犯罪学领域内对网络犯罪的界定。而刑法学意义上的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指令、产品加密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利用其居于网络提供者的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上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以致违反特定刑法的行为。
1 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1.1 网络对象犯罪
(1)网上盗密。网上盗密是指利用网络窃取相关部门或组织的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或机密信息网络犯罪行为,该类犯罪是网络犯罪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类。
(2)制作并转播网络病毒。网络病毒是网络对象犯罪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指犯罪行为人通过编写木马等病毒程序,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干扰、破坏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秩序。犯罪行为人通常借助计算机病毒程序破坏计算机运行系统,致使大范围的计算机用户的网络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处于瘫痪状态。通过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行为人既满足了其虚荣心,又趁机窃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并进行倒卖,获得非法利益,进而实现其非法目的。正因为如此,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己成为信息时代中虚拟网络社会的一大公害。
(3)网络污染。网络污染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布并传播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造成网络运行速度缓慢甚至使得被害人的电脑死机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或学习的行为。
1.2 网络工具犯罪
(1)网络盗窃。网络盗窃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类是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盗取被害人的虚拟财产,诸如QQ币、游戏币等;第二类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金额转移到其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主要发生在金融网络系统。第三类是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邮电通讯网络,盗用他人的手机或电话号码进行并机即实现一号多机,使被害人产生通讯资费的犯罪行为。该类犯罪主要发生在邮电通讯领域。
(2)网络诈骗。网上诈骗是指犯罪行为人通过虚构中奖信息、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3)网络色情。网络色情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制作并传播淫秽色情图片及视频,甚至开设网络聊天室,进行集体裸聊,现场表演性行为,从而收取会员费等相关费用,获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4)网上赌博。即利用网络开设赌场进行赌博的行为。与传统的赌博方式不同,网络环境虚拟,赌博人员众多,参与赌博的人员非常分散,有的赌徒可能分布在国内的不同省份,甚至有的在境外。除此之外,有的赌博网站为了逃避刑法处罚还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因此网络赌博不同于传统的赌博行为,目网络赌博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5)网络洗钱。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通过存入金融机构、投资或者上市流通等手段使非法所得收入合法化的行为。洗钱手段主要有提供资金账户的,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或将资金汇往境外等。各大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伴随为犯罪行为人的“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洗钱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银行业务,使非法财产“合法化”的一种犯罪行为。
2 我国目前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所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目前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的依据
我国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主要体现在1997年刑法、全国人大《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刑法修正案七》。1997年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设立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即非法侵入国家重要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包括:故意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故意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故意制作、传播破坏性程序三类犯罪)。《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2000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列举了21种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行为。《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两个新的网络犯罪的罪名,分别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2.2 我国目前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的缺陷
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一直是各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也不例外。由于网络犯罪行为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刑法规制的效果不甚明显,使得网络犯罪行为日益猖撅。这不仅是刑事立法在网络犯罪方面立法与理论滞后的问题,而目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防治网络犯罪行为方面应该多渠道共同努力,而目前在我国刑法规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客体不全面。一是我国现行刑法对网络犯罪侵犯的客体不明确。由于计算机犯罪行为千差万别,具体某一行为所侵犯的具体客体还应视实际情况确定,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国刑法却没有将虚拟财产、网络资源价值等纳入作为网络犯罪的犯罪客体,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2)网络犯罪的立法存在冲突。刑法修正案(七)新设立的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与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之间存在交叉,没有明确界定其范围。新增设的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保护对象没有将国防建设、国家机密以及科学技术等领域纳入其中,然而非法侵入、控制前述二类计算机系统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的行为,需要更加全面的法律保护。
3 完善我国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1)扩大网络犯罪的刑法保护对象
参照《网络犯罪公约》的立法规定,扩大网络犯罪的种类,将利用网络非法获取其他网络用户储存的信息、非法截取网络传输的资料等违法行为加以刑法规制。扩大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对象范围,将涉及国计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的医疗、能源、金融等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保护范围。
(2)增设单位犯罪
由于单位网络犯罪的客观存在且出现高发态势,加之单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甚于自然人犯罪,应当在我国刑法中明确对单位网络犯罪的规制。可以借鉴国外立法例,在对网络犯罪的立法中增加单位犯罪,例如法国刑事立法和《网络犯罪公约》都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计算机犯罪的主体。
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2
P2P网络融资作为一种金融行业兴起的崭新的融资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短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中国化的发展现象,而该平台在发展中,缺乏监督管理措施的构建,导致P2P网络环境下的集资行为有待完善。文章将P2P网络集资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刑法规制中的相关问题,旨在通过刑法规制的确立,为P2P网络集资平台的构建提供良好依据。
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P2P网络集资形成呈现出全新性的发展方向,各界人士在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对P2P网络集资项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全面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投资渠道,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及创新发展开辟了全新途径。而在P2P网络集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无准入门槛以及无监管机构的危机性发展局面,2014年上半年,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针对P2P网络集资提出了多种规范性的处理意见,刑事司法机关也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P2P集资行为的打击力度,例如在中宝投资的法定代表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后,衢州市人民检察院对其进行调查,之后,多家P2P网络集资平台被警方立案侦查。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我国P2P公司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同时也对其法律规范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刑法规制环境的营造,规范P2P网络集资行为,从而为我国金融行业的运行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P2P网络集资行为引入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一)P2P平台存在跑路频发现象
我国的P2P行业,从其发展之日起就受到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的P2P平台,由于其跑路、倒闭现象频发,使我国P2P平台的确立与国外纯线上的经营模式以及借贷模式存在差异,在国内,平台的构建只是P2P借贷的一种宣传形式,而且其借贷率明显高于银行利率,这种借贷平台的设计缺乏系统性的监督及管理,一些P2P网络集资存在着忽视企业经营风险、盲目追求企业利益等现象,使很多P2P企业在运行中受到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这种环境下,应该积极引入刑法规制内容,对P2P网络集资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及发展提供稳定性的.运营空间。
(二) 刑法介入是P2P网络集资中的法理基础
在市场经济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经济注意力是将社会的经济准则作为基础,通过行为规范及调整进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状态的调整。P2P网络融资作为一种全新性的融资模式,其项目的运作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利益,而在社会运行中,只有健康、稳定的经济利益才可以充分满足人民的利益,因此异化的P2P网络融资行为就存在着非法集资的风险,这种环境会为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更为严重的会互相损害他人利益的关系,只有通过刑法规制的有效介入,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P2P网络融资平台的稳定性发展。
二、P2P网络集资行为刑法规制的若干研究
(一)合理取消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对直接融资的规制
现阶段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对民间借贷以及非法集资的界限确定相对模糊,一些民间融资现象会受到司法部门的严格打击,很多企业借贷以及民间的直接集资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类型,在这种治理环境下,一些企业在运行中会将直接性融资由非法吸收转移到擅自公开证券的行为之中,因此在刑法规制介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为企业的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空间,例如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运行中,可以通过这一环节进行贷款,将集资行为重新还原成民间的权利机制。而在P2P网络融资平台设计中,由于P2P网络融资本身就是民间借贷的互联网环境,很多P2P借贷人所指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自然人,更多情况下将其认定为P2P借款人一方。当刑法对企业民间直接借贷产生限制时,会使P2P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造成影响。
(二) P2P网络集资行为中非法集资的行为认定
在P2P网络集资平台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状态下,会向社会中不特定的群体进行资金吸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基本条件,因此在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在P2P网络集资平台中,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状况下,可以将借贷人的贷款需求设计成为相应的理财产品,并将其出售给出资人;第二,实现资金的归集处理,然后再寻找借款对象;第三,构建期限错配的资金管理方式,将长期性的资金标准拆成短期标准,从而为资金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第四,可以开展自融业务形式,将吸收的资金运用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中。通过这些融资方式的确立,可以使P2P网络集资平台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向,使该平台成为借款人以及出资人的资金中转站,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集资行为,实现合规性、合法性网络集资平台的构建。在刑法规制确立中,应该认清上述现状,从而实现非法集资行为的准确认定。
(三) 构建刑法规制中P2P网络融资监管技术
在P2P金融行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我国P2P网络融资仍然存在着无监管、无牌照以及无门槛的发展现状。在调查中发现,我国于2015上半年,P2P跑路平台的数量逐渐增加,很多平台也在发展中凭借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得到转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融资平台需要特许资格才可以进行金融项目的经营,但是P2P中无牌照、无门槛现象使P2P在运行中险象环生,因此在现阶段刑法规制中,应该尽快完善网络融资的监管机制,为P2P行业的发展指引方向,使其现有的融资无序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在刑法规制监督管理措施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限定P2P平台从事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明确投资人以及借贷人的对应借贷关系,其所接受的资金应该由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P2P平台不能直接参与到借贷活动之中,如果P2P平台在运行中,通过风险储存的方式进行了贷款信用风险的承担,也应该遵循银行资金损失准备金以及资本相当的监督管理原则,保证资金风险的成本,实现P2P平台风险的有力吸收,并为网络平台的构建及经营提供系统依据。⑤
结束语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规制;强化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人的饮食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烈[1]。这些年不乏存在一些食品中毒事件、食品卫生事件等。基于整体层面分析,食品在缺乏卫生及安全性的情况下,会对人类的身心及生命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鉴于此,便有必要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犯罪行为制定严格的刑法规制。
一、国内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潜在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热议的一个话题,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非常之多,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皮革奶、地沟油以及毒韭菜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揭露了我国食品卫生及安全问题严峻。究其原因,存在生产不力量、生产商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同时还潜在非法生产的现象。显然, 这触及到刑法规制问题。就现状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尚且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刑法规制范围不广
现状下,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所存在的范围不广的问题较为明显的。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相关罪名包括生产不达标、销售渠道不规范等[2]。而针对食品运输、包装以及存储等环节的罪名,却没有准确的设立。与此同时,对于虚假广告罪、滥用职权以及非法经营等也属于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但在刑法规制上基于上述各项犯罪行为作出的刑法规制都显得有些不足。我国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当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运输、包装以及存储等纳入了法律规定的范畴,但是对于和食品经营有关的掺入以及采取等都没有太多的涉及。显然,在刑法规制上,均需对上述未能细化的环节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够是刑法规制范围不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刑法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刑法修正案8主要实行的规制为无限额罚金制,未对最高、最低两大罚金额加以明确,但和比例规制模式的罚金刑比较起来,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3]。对于刑法修正案8来说,也潜在一些不可取支出,例如其中的无限额罚金制的简历,会致使司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刑法的威慑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由于规制存在比较强的原则性,而与之对应的细化却显得明显不足,这样便会致使司法在具有实施工程中受到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影响,进一步使罚金刑的实施受到阻碍。总之,在刑法设置不具合理性的情况下,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刑法解决受到阻扰。
3.资格刑较为缺乏
资格刑较为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刑法规制期间。基于现状下国内食品安全刑法规制实施层面论述,在明确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资格刑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使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得到有效增强。但是,由于资格刑较为缺乏,针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难以采取有效决断措施,这样便使得资格刑的价值作用大大抑制,进一步使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强化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使食品的卫生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制定并落实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强化策略。本人认为,需从以下方面加以强化:
1.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及司法解释
为了使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及司法解釋得到进一步完善,需对在食品经营行为相关的实际行为加以确立,尤其是传统生产模式下关系到的采集、安全生产环节,需充分明确,进而使现状下国内立法不够完善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2.针对“掺入行为”采取规制覆盖措施
对于食品生产掺入来说,属于一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在国内,针对添加剂的问题,在《食品安全法》[4]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制,而针对掺入、添加剂等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却较为缺乏,为此便有必要针a对“掺入行为”采取规制覆盖措施,针对“掺入”行为添加独立的罪名,进而使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得到有效强化。
3.合理扩张食品安全犯罪规制范围,增设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
一方面,需合理扩张食品安全犯罪规制范围。基于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当中明确进出口食品引发的犯罪行为,并将该行为纳入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当中。同时,对于因过失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需纳入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当中。另一方面,需增设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对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限制、严惩,整顿食品违法犯罪活动,根据犯罪情节合理采取处罚措施,进一步对刑法破产以及停业整顿的设置进行推进,使其能够和行政处罚之间保持高度衔接性。基于整体层面分析,合理扩张食品安全犯罪规制范围,增设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能够使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进一步完善,进而为食品安全性的提升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潜在一些问题,为了使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得到有效强化,采取有效策略非常重要。例如对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及司法解释进行完善,并针对“掺入行为”采取规制覆盖措施,同时合理扩展食品安全犯罪规制范围,对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进行增设。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食品卫生及安全性的强化奠定良机。
参考文献:
[1]王萱.论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4,06:23-24.
[2]胡洪春.浅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J].犯罪研究,2012,01:2-7.
[3]梅传强,杜伟.论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现状与立法再完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4:51-55.
[4]利子平,石聚航.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之瑕疵及其完善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96-103.
作者简介:
虚拟财产相关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4
关键词:虚拟财产,刑法规制
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的普遍使用化, 虚拟财产不再仅仅孤立地在于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里被使用, 而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其一定的价值属性, 部分网络虚拟财产在现实世界中也能被高价转卖。网络虚拟财产经过持有者的个人劳动、真实财物付出、市场交易等过程, 已经具备了真实财产的基本特性。虚拟财产有关犯罪也逐渐延伸现实领域, 由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尚未确定, 在如何处理违法犯罪上就遇到了难题。
一、虚拟财产概述
( 一) 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广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指一定的数据、信息、符号储存到网络平台或者服务器中的的虚拟物。
狭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则更与网络游戏有着紧密的联系, 存在于网络游戏平台中属于特定的人的财物, 其主要包括个人的游戏账号、游戏装备、存在于游戏中的金钱等价物等。
( 二) 网络虚拟财产应当属于刑法保护的对象
1. 虚拟财产在法律上具有财产的属性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网络虚拟财产归根结底是由行为人自身花费时间、精力而产生的, 并且不仅在游戏中可以交换使用, 有些还能与现实货币相挂钩。
2. 侵犯虚拟财产具有社会危害性
针对虚拟财产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对财产的所有权,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空间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网络己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毫不夸张的说, 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网络的普及使很多用户成为了虚拟财产被侵犯的受害者。
3. 侵犯虚拟财产案件呈多发趋势
目前, 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并在作案手段上呈现科技化的特定, 通常由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制作木马病毒进行盗号, 再通过游戏平台对账号内的物品进行转移或者直接修改密码盗取账号, 最终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贩卖销赃。
4. 此类犯罪成本低而效率高, 私力救济难度大
由于虚拟财产寄生于特定的网络平台中, 犯罪行为人不需要借助武力来强迫, 也不会遇到反抗,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 简单高效地将被害人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转移到自己的手中。而作为被害人来说, 只有通过对运营商的申诉这一种手段来实现对自己财产的救济。
二、虚拟财产相关犯罪的刑法规制
目前, 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犯罪虽然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在司法实践上也产生了很多刑事判例, 但在最终的判决结果上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认为, 网络空间的发展瞬息万变, 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也还处于一个发展未成熟的阶段, 很多相关的网络立法还没有跟上, 要马上对“虚拟财产”这种特殊的新型财产作出一个确定的、官方的解释还为时过早, 目前只能在现有的法律体制之下, 最合理地把虚拟财产相关的犯罪行为纳入到原有的刑法体系之中。
( 一) 盗窃虚拟财产如何定罪的讨论
如下表所示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 对盗窃虚拟财产这一行为的认定都各有不同, 有的不认为是犯罪的, 有的虽然认为是犯罪, 但在各地判决中所定的罪名却不同。
首先, 盗窃虚拟财物的行为不应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应根据被盗物品的数额来确定该行为系一般行政违法行为, 还是刑法上的盗窃罪。行为人通过网络漏洞、木马程序等秘密窃取的方式, 将被害人的虚拟财产转移至自己的掌握之中, 涉案金额达到万元以上的, 这显然应该在刑法的规制之内。
其次, 盗窃虚拟财产不应认定为刑法上的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所涉及的客体是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利, 而盗取QQ号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并不是为了故意妨碍他人的通信自由。QQ号作为一个可以在交易平台中买卖的物品, 其被盗的缘由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而不是QQ号可以作为用来通信的手段。
盗窃虚拟财产不应认定为刑法上的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罪名时, 我们应该区别“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犯罪”。我国《刑法》第287 条之规定即为“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而《刑法》第285 条“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刑法》第286 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均是属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 (1) 显然盗窃虚拟财产应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犯罪”。
最后, 我认为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6 条之规定, 一般的偷盗网络游戏物品行为, 其危害后果并不严重, 属于第四款“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政处罚范围, “后果严重”的虚拟财产盗窃构成盗窃罪。
( 二) 非法制造销售虚拟财产的认定
2003 年, 上海徐汇区公安分局破获了第一起对网络游戏数据库进行非法入侵案。违法行为团伙通过修改网络游戏的数据库, 使用计算机代码非官方地“制造”出大量游戏中的装备, 并在交易平台中销售获利12 万余元, 并使整个游戏数据库混乱瘫痪, 众多玩家遭受损失。我认为该案从其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来看, 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果排除先例的因素, 应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成立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但公安机关因此案的处理还无先例和确定的法律依据, 未对行为人的刑事犯罪行为进行立案, 仅给予行为人较轻的行政处罚。
( 三) 网络交易环境中诈骗虚拟财产行为的认定
网络游戏中骗取虚拟财产的情况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 例如用比较相似的用户名来假冒友人来骗取财物; 编造虚拟理由, 如互相交流“宝物”, 然后趁其不备, 转移甚至抢夺财物等。
网络游戏中的诈骗行为还有可能发生这种场合:因为网络游戏中允许玩家之间进行装备、道具、宠物和虚拟货币的交易, 在交易过程中, 行为人利用交易界面的特点和玩家的疏忽大意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从而违背双方合意, 获得公平交易中不应获得的利益。例如双方达成以100 万的虚拟货币交易一个游戏中的宠物的合意, 但在交易过程中, 行为人故意少打一个0, 用一个只值10 万虚拟货币的物品冒充价值100 万的物品, 而交易的另一方没有发觉并完成了交易。台北市警察局电脑犯罪小组公布的己经移送诉讼的虚拟财产案件中, 关于诈骗虚拟财产的方式就有此类诈骗行为。
我国在网络游戏环境中此类诈骗行为虽然常见, 如诈骗行为数额较大、危害严重, 在理论上也应构成诈骗罪, 但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取证困难并且当事人在认识上的差异, 往往不会将此类情况进行报案。
( 四) 虚拟财产所衍生的现实犯罪的认定
侵犯虚拟财产已经跨越虚拟空间的界限向现实社会转化, 已经发现的犯罪类型包括:
1. 虚拟财产所引发的现实诈骗行为: 编造虚拟理由, 声称自己有顶级武器装备, 让玩家汇款到指定账户, 然后侵吞玩家的购货款。
如北海市警方破获一起网络游戏装备诈骗案件, 网络诈骗团伙涉案成员有20 多人, 受骗的游戏玩家涉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1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百人, 涉案金额达200 余万元。罗某某、陈某等6 人均为北海市的社会闲散青年, 初中以下文化, 平时热衷上网玩游戏。2003 年底以来, 他们化名在网上玩电脑游戏中结识了北京、浙江、重庆等10 多个地区的电脑游戏玩家后, 谎称自己拥有“游戏顶级武器装备”, 外地的电脑游戏玩家如果需要, 只要给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 即可在网上获得。许多急欲提高自己游戏水平的玩家对此信以为真, 纷纷向罗某某等人提供的银行账号汇款, 结果无一例外地上当受骗 (2) 。
诈骗是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 骗取财物。此类案件由于目标在于现实的财产, 所以不涉及对虚拟财产的价值确定问题, 能够构成传统诈骗罪。
2. 虚拟财产所引发的现实抢劫行为: 18 岁的高中生王某因在游戏中与其同学许某结下宿怨, 约许某在现实中碰面, 对许伟拳打脚踢, 逼其说出他的游戏账号和密码, 随即以更改许某账号密码的方式, 将其账号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郑州市二七区法院经审理认为, 6 被告人抢走的游戏账号虽然只值35 元, 但在虚拟世界里却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该案中, 6 被告人事前预谋抢劫游戏账号犯意明确, 并参与完成了全部犯罪过程, 用暴力手段强行获取账号及密码, 并通过修改密码的方式达到了占有被害人游戏装备的目的, 符合《刑法》关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所以认定6 被告人构成抢劫罪 (3) 。
在亚洲其他网络游戏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一般对虚拟财产的价值予以肯定, 在案件的定罪量刑上一般也参照实现财产。上述案件中就参照了其他国家对于虚拟财产价值的认定, 肯定了虚拟财产的价值属性, 并在判案过程中将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等同于一般的现实财产, 认为抢劫虚拟财产满足抢劫罪的客体要件。虽然该案只是个例, 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无论在法律效果还是社会效果上都达到了一个很好警示作用, 对我国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蒋平编.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0.10.
2[EB/OL].http://www.people.com.cn/GB/it/1071/2563536.html, 2009-3-26.
网络失范言论的刑法规制 篇5
关键词:网络示范言论;影响;刑法规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特点有力的促进了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然而,网络信息自由开放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一些网络示范言论的出现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危害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公民社会舆论自由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我国政府急需完善相关刑法规制,规范网络言论行为,进而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示范言论的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言论的行为越来越,言论内容也越来越肆无忌惮,给我国当前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一旦网络上的言论触及刑法,就会需要相对承担刑事责任,反之,如果网络言论仅存在于虚拟环境,并且只对虚拟社会中的人或秩序产生影响,一般不涉及到利用刑法进行调整的问题。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们进行社会言论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网络言论超出虚拟社会的范畴,触及实体社会中人的法益和公共秩序,并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时,必然要受到刑事法律的调整。尤其是网络言论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的事件,需要依靠刑法规制来进行规范,坚决打击这些借助网络言论来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1]。近年来,我国社会因网络言论而造成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多,而网络言论更具盲从性,当人们看到网络上的言论后就会妄加思索,乱扣帽子,会有意无意地加入自己的见解,或者仅选择能够支撑自己意见的信息传播,这样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再加上网络言论采取的是匿名性,使得他们在进行网络言论的时候缺乏责任感,进而恶化事件结果。影响到我国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针对网络示范言论,并造成巨大危害的进行刑法规制十分必要。
三、网络言论示范的原因
1.法律责任不明确
我国的网络规范中,多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为出发点制定的,内容也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进行义务方面的规定。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或者停业,取消其刊载新闻资格或查封网站的处罚,很少有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
2.网民法律素质不高
我国公民素质普遍偏低,当他们在利用网络进行言论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使得人们的网络言论肆无忌惮,不考虑言论后果,尤其是是一些年龄偏小的网名,本身的法律知识不多,在涉及网络方面的法律知之更少。当他们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后,容易跟风,缺乏主见,妄加猜测,加之网络的匿名性和身份虚拟,人们的法律行为不规范,很多人在网上放下平时的身份、道德,在网络上发表各种各样的“自由”言论,严重影响到我国了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2]。
四、完善网络言论规制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网络言论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在网络言论中,网络言论平台是网络舆论传播的载体,它肩负着网络言论的监控以及协助调查义务。当用户在网络发表信息后,网络言论平台需要对信息中的敏感语句进行修改或者限制其发表,如果这些带有危害性的言语被传播,而网络言论平臺有没有对其进行控制,此时,网络言论平台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每天利用网络言论的信息数量也在与日剧增,面对膨胀的网络信息,网络言论平台往往就会失去其判断力,进而没有尽到监控的义务[3]。针对此类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对互联网进行严格管理,严加控制。要明确法律责任,一旦发现违法,侵权现象,应对行为人予以严肃查处,令其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2.实行网络实名制
就我国当前网络言论而言,网络言论采用的大都是匿名制,而匿名言论在某一方面促使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发展,增加了刑法责任追求的难度[4]。为此,为了规范网络言论,事项网络实名制十分必要。实名制就是要求网络用户在登陆网站时提供有关个人的真是资料,具体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等。通过网络实名制,网络上所有的言论作者都可以轻松的找到,进而规范网络言论。
五、结论
网络言论是我国当代公民的自由,然而网络失范言论不仅会危害到当事人的利益,同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当网络言论危及到社会,造成社会犯罪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有害网络言论的社会危害性来看,部分危害严重的网络言论有刑法规制的必要。只有完善的刑法规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障网络言论健康。
参考文献:
[1]郭谷雨.网络失范言论的刑法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5,06:136-138
[2]李会彬.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范围——兼评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法治研究,2014,03:78-85
[3]王博,姜瀛.论网络言论失范下《刑法》介入的向度与限度[J].净月学刊,2015,01:90-94
[4]李会彬.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范围——兼评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法治研究,2014,03:78-85
作者简介:
柴高(1985~),男,陕西省府谷县人,工作单位:西安政治学院,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军队保卫工作学、法学。
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6
1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原因
1.1自身经济因素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之所以频繁出现,首先因为有些犯罪分子自身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贫困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了一系列解放、发展生产力举措,在此过程中,有些人急功近利通过不法、犯罪手段先富起来,有些人还在贫困线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贫富差距增大,有些相对贫困人渐渐消沉,而先富起来某些人却不断宣扬奢侈、不劳而获思想。在高消费及互相攀比心态下,相对贫困人想尽快脱贫致富,于是不惜铤而走险走向了违法、犯罪道路。
1.2人格结构因素
食品安全犯罪大多属于经济类中财产型犯罪,其人格结构中存在着贪图享受、不劳而获、个人需求恶性膨胀、金钱崇拜倾向。享乐、拜金等思想严重影响并扭曲了某些人价值观与行为。金钱、利益也曾成为社会中评判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成功的标志。因此助长了某些人以此为人生目标,不惜一切手段去追逐金钱,尽快实现自己目的。 在此过程中,这些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例如不具备合法、 科学生产、制造、运输、销售某些食品的适法资质、学识、 才能、机会等,难以合法手段达到赚钱目标,不愿自食其力而自甘堕落,因此就采用了犯罪手段。
1.3心理素质因素
食品安全犯罪人一般文化素质低,心理常表现为认知能力、自制力差。由于缺乏法律教育、基础教育,故文化水平低,很多成为文盲、法盲。他们在认知事物及具体行为时常缺乏科学分析能力,容易自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容易被人引诱、利用成为食品安全犯罪工具,尤其是妇女、农民、待业青年、没受过小学、初中教育的人。然而,近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白领等社会中、高素质人也有一定数量参与食品安全犯罪中,例如某些公务人员经不起外界利益诱惑,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故意放纵、协助犯罪分子,他们知法犯法走上了不归路。
1.4社会、行政管理因素
由于社会在快速向前发展、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与漏洞,为食品安全犯罪提供了便利。例如: 外来人口无序流动给食品安全犯罪流通环节流动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某些单位财物管理混乱导致单位人员与外界不法犯罪分子进行勾结作案。某些单位、部门领导、人员不按国家、 机关、单位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参与食品安全犯罪组织、策划、指挥等,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财产等权利。我国传统食品安全理念只注重结果罚,而非事先预防与过程持续性监控,因此导致食品安全行政类管理难以与国家有关立法融会贯通。
1.5法律、法规因素
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从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食品安全法、经济法等,都已形成了大致体系,但仍存在若干问题。例如: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曾欠缺对食品各种技术标准进行统一设定而致政府难以更有效监督食品安全; 缺乏针对性立法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处罚力度较弱导致立法欠缺震慑力; 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标准较低,违法、 犯罪成本较低导致食品安全犯罪屡禁不止; 食品安全犯罪执法体制曾出现农业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多头管理而导致权责混杂难以明晰让犯罪者钻了空子; 各类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司法、执法中,由于某些类别法律、法规标准不一,欠缺有效衔接甚至矛盾而导致办案的尴尬。
2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早在 《礼记 . 王制第五》中就有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立法: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唐律疏议》 中规定: “( 有毒食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规制罪名主要有: 《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第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 根据 《刑法修正案 ( 八) 》 现已将刑法第143条表述为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 有害食品罪 ( 《刑法修正案 ( 八) 对此罪刑罚也做了较大修改) 。此外,刑法分则第二章第114条、第136条,第三章第147条、第213条、第214条、第222条、第225条、 第七章第397条、第408条第1项、第412条、第413条、 第414条等条款也对食品生产、使用、经营、广告宣传、 监督方面等犯罪行为做出了规定。例如: 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涉及 《刑法》 第114、115条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147条生产、销售伪劣农药、 兽药、化肥、种子罪; 第222条虚假广告罪; 第225条非法经营罪; 第229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第330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刑法修正案 ( 八) 》 在第408条后增加1条,作为食品监督管理者渎职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与此相关的罪名还有 《刑法》第397条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
关于食品安全犯罪司法解释方面,主要有: 200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发布 《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主要明确了伪劣产品中 “掺杂、掺假”、“以次充好”、“销售金额”等具体概念含义; 首次通过 “货值金额”数量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 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量刑进行了细化等。2002年8月 “两高” 又针对 “瘦肉精”案件发布了 《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 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主要内容涉及: 非法生产、销售 “瘦肉精”等药品行为刑法适用; 饲料生产者、销售者在饲料中非法添加违禁药品或者销售明知是含有违禁药品的饲料行为的刑法适用; 屠宰等加工环节和肉类市场销售环节有关不法行为处罚; 竞合犯罪的问题; 违禁药品范围确定等问题。2002年9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内容涉及违反国家相关盐业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细化了非法经营食盐具体犯罪情形; 明确了犯罪构成不以行为人非法经营行为是否盈利为定罪依据; 明确了若同时触犯非法经营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罪时,可按处罚较重罪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对于有可能在执法中出现的妨害公务罪与各食品安全犯罪出现竞合时,能以数罪并罚追究刑责也进行了明确。这些具体罪名确立及司法解释出台对于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和完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出现原因分析中,有的认为是受历史和经济影响与制约,所以对食品安全缺乏持续信念。有的认为是经济逐利所致,有的认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标准设置不一致导致国家有关部门难以监管。有的认为纯粹是政府和社会监管不到位,有的认为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缺乏威慑力。有的认为是生产、销售者自身原因所致,由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不够苛刻,故导致有漏洞可钻,有的提倡针对这类犯罪发生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如需加大执法力度并对执法体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只是侧重点、看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而导致了差异。
第二,在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所涉及基本概念界定方面, 学者们对微观基础概念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有的从 “食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属性”、 “食品安全犯罪”、 “食品卫生”、“粮食安全”、 “生物安全”进行了详细剖析。 有的提出食品安全不能以传统安全定义,因为此类犯罪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社会性、多元性、扩散性,不能让刑法事后惩罚,而更需要法律、法规事前预防。有的则围绕食品、药品等基本概念解析提出了自己见解。这些基本概念界定有利于奠定研究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基础,只有肃清了这些概念内在含义,才能更清楚理性地思考相关法律问题解决。
第三,在食品安全犯罪所涉及具体犯罪中,学者们也有一定探讨。例如: 在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罪过形式中,有的认为此罪主观方面是笼统故意,有的认为只存在间接故意,还有的则认为存在过失情况。笔者认为采用间接故意较妥当,因为该罪中对危害结果发生更倾向于放任而非主观追求。在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犯罪中,学者们对该罪中 “非食品原料” 表述、是否为危险犯等进行了探讨。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学者们对此罪本罪与非罪界限、此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罪的界限、 此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界限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各罪间区别与联系。有的学者则单独对食品安全许可证、婴幼儿食品、食品安全是否能设置过失犯罪进行了探讨。
第四,在食品安全犯罪所涉及刑罚中,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例如: 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中,主要围绕罚金刑是否有存在必要、罚金能否设限额、罚金基准能否为货值金额还是其他标准、罚金具体执行方式、罚金幅度具体规定、是否能由具体危险犯改变为行为犯进行了探讨。在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中,例如: 能否剥夺政治权利、如何协调刑罚与行政处罚之间关系、是否设置资格刑,资格刑如何合理设置、如何借鉴国外资格刑先进立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死刑条款中,学者们主要围绕是否能废除此罪中死刑进行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由于社会、国民在现阶段暂时无法接受去死刑化理念,因此还需设置死刑以遏制此类犯罪发生。有的认为死刑是刑罚中最严厉的惩罚,因此只有犯罪性质和后果极其严重,且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特别巨大时才能实施。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符合现代刑罚品格,因此需彻底废除死刑的规定。
第五,在食品安全犯罪体系宏观建构中,学者们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例如: 在围绕我国食品安全犯罪中原有具体条款与体系前提下,学者们提出了需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与 《食品安全法》相关最新法规,相应地在刑法中增设有关的罪名,如: 增设食品安全事故罪、非法买卖、出租、出借食品许可证罪等罪名。有的学者跳出了微观研究领域,而关注食品安全是否需纳入刑法规制中,例如: 有的赞同向某些发达国家学习食品安全问题非犯罪化,而加强行政责任即可, 有的学者提出需犯罪化,有的则认为由于行政责任惩治不够有力且行政执法不严厉,因此才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食品安全仍需坚持犯罪化。
3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将一直关注的问题,因为其关系到人生命、健康权实现,继而也关系到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尤其是刑法规制,才能进一步减少食品安全犯罪,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玉伟.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和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4).
[2]徐琳.浅谈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认定[J].法制与经济,2009(2).
[3]刘大川.论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4]蒋冰冰.食品犯罪立法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5]冉翚.食品安全刑事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6]赖修桂,赵学军.女性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7]白桂梅.人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8]李晓君,李红星.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立法完善若干问题再探[J].中国市场,2015(23).
[9]夏丽娜,李晓军.浅议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J].中国市场,2014(39).
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分析及阐述 篇7
一、刑法规制中网络谣言的形状
(一)刑法中并未规定网络谣言的处罚情形
在现行刑法法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网络谣言范围、行为缺少规定的现象。例如,2011年,网络上盛传的“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文章,在发布之后的短暂时间内,就导致多家牛奶制造企业的股价大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蒙牛企业,其股价下跌到3.3%。这一网络谣言现象的出现为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而根据我国《刑法》中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一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虚假恐怖信息的规定范围,所以在行为处罚中也就不能适用于编造以及故意传播的定罪,导致这种恶意性行为不能进行刑法的规制。(1)
(二)刑法中对网络谣言罪名规定不完善
我国刑法在治理网络谣言中,相关罪名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客观现象,对于我国的法律机制而言,出现了侵犯公民个人利益类的犯罪行为,这一行为被认为是诽谤罪以及商业声誉罪等。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造谣的信息具有虚假性、恐怖性的特点,而且所指向的对象不是特定的公民及单位,只有在违反了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才可以按照诽谤罪进行定罪。而在现代社会运行及发展中,网络信息使以往的虚假、恐怖信息成为网络谣言的共同特点,从而使虚假、恐怖的信息逐渐成为网络谣言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刑法中的制度并不能对这一项目进行规定,例如网络环境中轰动一时的“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使社会中的网络诚信产生严重的动荡,使红十字会的捐款达到历史最低状态。对于一系列的网络谣言而言,如果只是采用治安管理的处罚方式,会降低法律制度协调及管理的威慑力,更为严重的是加重社会事态的恶化。(2)
二、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一)强化网络谣言环境下的刑事立法
首先,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诚信是社会运行之本,只有通过诚信环境的营造,才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例如在网络谣言环境下出现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进而引发人们对红十字会捐款的不信任,又如海南的“香蕉事件”以及“皮革奶”等网络谣言的出现,使很多中国人对本国生产的产品失去信任。网络谣言虽然是虚假信息,但并不属于恐怖信息,而且也没有涉及到侮辱以及诽谤他人的言语内容,但是当这些网络谣言现象发生时,会为社会经济以及稳定性的发展造成制约,更为严重的会破坏国民的消费信心,因此在刑法规制的确立中,应该进行网络谣言的严格规定,按照破坏诚信定罪,有效扩大行为定罪的范围,提升网络谣言的监管力度,从而为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网络造谣环境的出现为政府形象的营造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危机,因此在整个环境下,应该增设公众诽谤政府的管理力度,对于煽动性言论的发布者进行刑事处罚。(3)
(二)增强刑法的可操作性
在现阶段网络谣言认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网络谣言认定机制,通过司法实践项目的确立,对网络中的谣言活动进行科学化的认定,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言论行为是否是网络谣言,其言行是否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是否故意等现象,都在很多状况下存在着难以认定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法律的规定,构建严格的认定标准,例如在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中,构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在认定虚假信息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以及司法部门应该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对言论进行严谨的调查,认清谣言是否捏造事实,刑法要严格打击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人,有效避免由于谣言扩大化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其次,科学完善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在网络环境下,消息被消费者点击5000次以上的可以定义为情节严重。在司法计算实际办案的过程中,对于网络谣言要进行情节的判断,例如对行为人的认知能力、主观因素以及行为人的心理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行刑事行为的认定。对于一些信息浏览次数不多的但会严重损害到公民的人格以及名誉的信息,情节严重的要进行情节的认定。(4)
(三)完善网络谣言犯罪法定行为的配置
《刑法》对网络谣言犯罪法定行为的配置,大多状况下适用于对传统犯罪行为的认定。随着新《刑法》的推出,其中的第二百九十一条新增条款对网络谣言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定: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等,在信息网络以及其媒体中进行传播的,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的,应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该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与传统谣言犯罪的罪责行为相比,网络谣言主要是利用网络实施以及网络空间实施的,是一种传播对象不特定的谣言散布行为,由于其传播范围广泛,为社会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项目刑法规则完善中,应该对网络谣言犯罪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可以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增加从重处罚的原则,从而实现网络谣言罪行判定的综合性发展。而且,在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在刑法中的徒刑、拘役以及罚金处罚的基础上,增加资格刑,对于一些不履行信息安全管理义务的主体及单位,应该处以资格刑,从而为刑法规制环境下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针对性的治理意见,并在此技术上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环境的运行及发展,我国对网络谣言的形式认定应将刑法作为基本的前提,所介入的范围也应该不断扩大,对于网络谣言犯罪规制较为严重的,应该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由于我国刑法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明确法律制度的规范性,应该增设网络谣言治理罪名,认真调整罪名的刑期,在责任认定的基础上,使公民的自身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为网络谣言的刑法认定提供系统性的依据。
摘要: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一环境下网络谣言也随之到来,网络谣言的出现为社会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制约,文章将网络谣言作为研究重点,对刑法规制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及分析,旨在通过刑法规制的制约,有力打击网络谣言现象,从而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分析阐述
注释
1徐达妃.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刑法规制性分析[J].品牌,2015,05:26+28.
2姜子倩.网络造谣行为刑法规制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2015,06:85-90.
3张晓轩,黄丹娜.浅析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5,34:218+217.
4屈舒阳.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的若干问题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03:53-59.
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篇8
关键词:P2P网络集资,刑法规制,行为问题,探究分析
在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P2P网络集资形成呈现出全新性的发展方向,各界人士在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对P2P网络集资项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全面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投资渠道,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及创新发展开辟了全新途径。而在P2P网络集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无准入门槛以及无监管机构的危机性发展局面,2014年上半年,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针对P2P网络集资提出了多种规范性的处理意见,刑事司法机关也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P2P集资行为的打击力度,例如在中宝投资的法定代表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后,衢州市人民检察院对其进行调查,之后,多家P2P网络集资平台被警方立案侦查。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我国P2P公司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同时也对其法律规范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刑法规制环境的营造,规范P2P网络集资行为,从而为我国金融行业的运行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P2P网络集资行为引入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一)P2P平台存在跑路频发现象
我国的P2P行业,从其发展之日起就受到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我国的P2P平台,由于其跑路、倒闭现象频发,使我国P2P平台的确立与国外纯线上的经营模式以及借贷模式存在差异,在国内,平台的构建只是P2P借贷的一种宣传形式,而且其借贷率明显高于银行利率,这种借贷平台的设计缺乏系统性的监督及管理,一些P2P网络集资存在着忽视企业经营风险、盲目追求企业利益等现象,使很多P2P企业在运行中受到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这种环境下,应该积极引入刑法规制内容,对P2P网络集资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及发展提供稳定性的运营空间。①
(二)刑法介入是P2P网络集资中的法理基础
在市场经济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经济注意力是将社会的经济准则作为基础,通过行为规范及调整进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状态的调整。P2P网络融资作为一种全新性的融资模式,其项目的运作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利益,而在社会运行中,只有健康、稳定的经济利益才可以充分满足人民的利益,因此异化的P2P网络融资行为就存在着非法集资的风险,这种环境会为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更为严重的会互相损害他人利益的关系,只有通过刑法规制的有效介入,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P2P网络融资平台的稳定性发展。②
二、P2P网络集资行为刑法规制的若干研究
(一)合理取消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对直接融资的规制
现阶段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对民间借贷以及非法集资的界限确定相对模糊,一些民间融资现象会受到司法部门的严格打击,很多企业借贷以及民间的直接集资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类型,在这种治理环境下,一些企业在运行中会将直接性融资由非法吸收转移到擅自公开证券的行为之中,因此在刑法规制介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为企业的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空间,例如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运行中,可以通过这一环节进行贷款,将集资行为重新还原成民间的权利机制。而在P2P网络融资平台设计中,由于P2P网络融资本身就是民间借贷的互联网环境,很多P2P借贷人所指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自然人,更多情况下将其认定为P2P借款人一方。当刑法对企业民间直接借贷产生限制时,会使P2P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造成影响。③
(二)P2P网络集资行为中非法集资的行为认定
在P2P网络集资平台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状态下,会向社会中不特定的群体进行资金吸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基本条件,因此在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在P2P网络集资平台中,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状况下,可以将借贷人的贷款需求设计成为相应的理财产品,并将其出售给出资人;第二,实现资金的归集处理,然后再寻找借款对象;第三,构建期限错配的资金管理方式,将长期性的资金标准拆成短期标准,从而为资金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第四,可以开展自融业务形式,将吸收的资金运用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中。通过这些融资方式的确立,可以使P2P网络集资平台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向,使该平台成为借款人以及出资人的资金中转站,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集资行为,实现合规性、合法性网络集资平台的构建。在刑法规制确立中,应该认清上述现状,从而实现非法集资行为的准确认定。④
(三)构建刑法规制中P2P网络融资监管技术
在P2P金融行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我国P2P网络融资仍然存在着无监管、无牌照以及无门槛的发展现状。在调查中发现,我国于2015上半年,P2P跑路平台的数量逐渐增加,很多平台也在发展中凭借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得到转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融资平台需要特许资格才可以进行金融项目的经营,但是P2P中无牌照、无门槛现象使P2P在运行中险象环生,因此在现阶段刑法规制中,应该尽快完善网络融资的监管机制,为P2P行业的发展指引方向,使其现有的融资无序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在刑法规制监督管理措施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限定P2P平台从事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明确投资人以及借贷人的对应借贷关系,其所接受的资金应该由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P2P平台不能直接参与到借贷活动之中,如果P2P平台在运行中,通过风险储存的方式进行了贷款信用风险的承担,也应该遵循银行资金损失准备金以及资本相当的监督管理原则,保证资金风险的成本,实现P2P平台风险的有力吸收,并为网络平台的构建及经营提供系统依据。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P2P网络集资平台的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法律依据,在刑法规则融入中,也应该明确集资行为的监管主体,构建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运行模式,科学完善征信体制的监督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P2P网络集资的市场准入资格,保证人们的基本权益。与此同时,在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协调刑法规制与P2P平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网络集资行为的科学探究,明确司法实务的相关内容,从而为P2P网络集资平台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依据。
注释
1刘宪权,金华捷.P2P网络集资行为刑法规制评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05:20-28.
2赵渊.直接融资视角下的P2P网络借贷法律问题研究[J].交大法学,2014,04:146-158.
3宣刚,王庆国.论P2P网络借贷犯罪的刑法适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06:45-51.
4李晓明.P2P网络借贷的刑法控制[J].法学,2015,06:93-102.
浅析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立法概况 篇9
摘要:伴随着社会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网络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给我国正常的网络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困惑。为了规范网络活动,完善网络规制立法,保护网络使用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有关网络犯罪的三个罪名,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体系,但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时代,仍然存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立法。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七);网络犯罪;立法不足;完善建议1997年修订的刑法设立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000年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的21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为非法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提供程序、工具罪该三类新型网络犯罪。“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11年9月生效,其对新设立的网络犯罪的司法适用问题进行了解释。刑法将网络犯罪归于其中并加以立法规制,可见对網络犯罪的立法不容忽视。
一、我国网络犯罪的相关立法状况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在停顿8年之久后,终于在2008年底重新启动将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为非法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程序、工具罪此三项罪名纳入《刑法修正案(七)》中,有效的针对了目前网络犯罪的新形势,完善并且补充了我国现行的网络犯罪立法体系。但伴随着我国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修订后的刑法能否能起到打击目前网络犯罪的全部问题,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然而,在刑法大刀阔斧的对网络犯罪进行立法时,其相关的刑事程序立法却基本没有什么发展,其最早采用电子数据表述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是2010年8月31日公布的“两高”、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在司法实务推动电子数据证据刑事程序立法的影响下,我国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第二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才得以以法律形式明确电子数据的证据地位,此次修订中也规定了网络犯罪的特别侦查措施,但是仍然没有规定相关的电子数据证据的认证规则。
计算机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令人始料未及。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开始普及,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在人们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同时,计算机犯罪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是计算机犯罪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犯罪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利用互联网来犯罪俨然已经成为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在计算机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犯罪种类愈来愈多,社会危害性愈来愈大,但其犯罪方法仍主要是网络化,没有什么特别方式。二是网络犯罪多为预谋性犯罪。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多为行为人经过周密的计划运用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进行的智力犯罪,其为有预谋有计划的故意犯罪。三是计算机犯罪多为经济领域的网络犯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开始集聚愈来愈多的社会财富,使网络犯罪开始更多的转向网络经济领域,并且种类和数量愈来愈多。四是社会危害性极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金融、国防等国家重要部门和单位都实行了便于操作的网络化管理,其正常工作和运行都是依赖网络化,一旦被行为人侵入或者破坏,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我国网络犯罪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犯罪不断给社会信息安全和发展造成威胁的影响下,《刑法修正案(七)》施行前,1997年修订刑法时增加了第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第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并在第287条中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其内容是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司法实践证明,仅有以上两款罪名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达到有效治理网络的效果,相反,反而令很多行为人投机取巧,钻法律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威胁到了网络安全与其正常的工作和运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1997年修订刑法时,立法机关着眼于当时的网络犯罪情况,并没有预见到网络犯罪发展到今天这般新形势新手段,立法时缺乏预见性。二是网络犯罪中涉及经济犯罪的一般都是向地下产业发展,但网络犯罪的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定罪处罚,而是应该按照各个环节引发的社会危害性,根据其危害性触发的罪名定罪处罚。三是行为人在实施网络犯罪时的各个环节,会有触及其他罪名的情节,但是触犯的该些罪名是上下关系,并不能按照某一罪的共同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标准来定罪,由此缺乏一定的司法解释,立法内容显然不足。四是法条内容较为单一,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网络犯罪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侵害,也不能有效地针对网络犯罪时的各个环节所触碰的罪名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1]
《刑法修正案(七)》实施后,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完善了其没有实施前的有关网络犯罪的法律漏洞,但是否就说明修正案(七)新增的三个罪名就能很好的解决网络犯罪这个问题,在网络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首先,对于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此罪是指非法获取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之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存储、传输、处理的数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显然,比较之前的立法,此罪扩大了受刑法保护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范围。另外此罪与为非法侵入、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提供程序、工具罪都是情节犯,但对于情节的严重程度和构成标准,司法解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
其次,对于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该罪是指故意非法控制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之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行为。显而易见,此罪打击的对象主要利用程序和计算机病毒来进行牟利的行为。但该罪也是情节犯且不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为构成要件,与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立法的繁冗,增加执法时的难度。
最后,新增的三个罪名采用了“依前款规定处罚”的立法方法,此方法必然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分歧。例如有可能认为是犯罪的简单构成或者是复杂构成,就必然造成了依法处罚的难度和援引的困难。
三、新增罪名对我国现行网络犯罪的作用
我国现行刑法中新增的三个罪名对我国现行的网络犯罪的立法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大了网络犯罪的打击对象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目前存在的大量的具有危害性的网络犯罪现象。二是也扩大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范围,新立法使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都很好的得到了刑法的保护。三是立法较为全面完善,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保护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2]四是完善了我国的刑法立法和网络犯罪立法,是我国刑法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但是,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的立法。新增立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网络犯罪立法方面的不足,但能否在司法实践中经受得住考验,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四、小结
《刑法修正案(七)》的施行,完善和补充了我国的立法体系,新增的三个罪名有效的针对了我国当前网络犯罪的现象,起到了打击和预防网络犯罪的目的。但面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社会,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网络犯罪立法。(作者单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法学系)
参考文献:
[1]皮勇.论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的网络犯罪立法[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