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2024-08-30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精选6篇)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篇1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怖症”。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心理疾病呢?以下五条措施非常有效不妨一试”: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二、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4、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但你非学不可。试想,你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5、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收籍、报刊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篇2

一、主要背景概述

(1) 家庭背景:陈某是独生子女, 其父母为个体经营者,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家族内没有精神病史。 (2) 个人成长史:父母对其管教非常严厉, 自身的环境适应性较差, 对父母依赖性强。 (3) 学习生活:不敢与老师、同学交往, 尤其不和异性来往, 学习成绩一般。 (4) 个性特征:敏感、自卑、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

二、主诉

(1) “爸爸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 他们从我懂事时就要求我做一个规矩的女孩, 不允许与男生来往, 以免会受到伤害。” (2) “读小学时, 我曾因在课堂上和男同学讲话, 被老师批评并双双罚站, 其他同学经常以此取笑我与他关系亲密, 那种委屈及羞辱感至今仍不能忘记。” (3) “在读初中时, 我无意看了班长一眼, 刚好被他看到, 他很鄙视地看了看我, 我知道是因为他觉得我长得难看, 我顿时恨不得有个洞让我钻进去。” (4) “中职一年级时, 我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不小心出现口误, 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此后, 我一见人或在人多的地方就觉得所有人在注视我, 我感觉非常紧张、浑身发抖, 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觉得我在任何人面前说话都不自然, 越克制紧张感就越强烈。” (5) “我真的很害怕与人交往, 只想一个人躲起来。我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但是我又没有办法摆脱。”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 首次咨询印象:情绪紧张、言行拘谨、语音较低、言谈过程伴随一些紧张性动作, 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 (2) 父母主诉:因为陈某是独生女, 所以我们对她要求严格的同时, 也一直处处保护她以免受到伤害。但她从小就不太爱说话, 性格比较内向, 不善于与人交往。 (3) 班主任反映:同学关系不和谐, 几乎没有朋友, 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 总是独来独往, 学习成绩一般,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出现不安、恐惧、心慌、出虚汗、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四、评估与判断

(1) 心理测验评估。经陈某同意, 做了以下心理测验: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 其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 人际关系7项因子分均高于正常, 其中恐怖分高于正常的3倍。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 测试结果表明偏向内向。

(2) 分析判断。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心理测验结果, 对陈某的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陈某有社交恐惧症。其主要表现为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 恐惧、紧张、焦虑、避免与他人接触, 出现回避行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父母严格的教养方式广东东莞●李艳瑜

和过分呵护;自卑心理及错误的认知观念;因被班长鄙视和回答口误而被同学取笑的负性事件是进一步加剧其羞耻和自卑心理, 导致与人交往恐惧进一步泛化的异常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本身的人格特点:性格内向、敏感、胆怯、自卑、缺乏安全感。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 经过双方共同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 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减少回避行为, 减轻其对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 (2) 改变错误的认知观念, 摆脱自卑心理; (3) 能与陌生人对视; (4) 逐步增加与熟人交往的次数; (5) 能与人正常交往。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陈某的个性,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 消除社交恐惧心理。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根据陈某的实际情况, 主要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 另外, 适当地配以放松练习等对其进行认知调整、行为指导。

(2) 咨询时间。平均每周1次, 每次1小时, 但可根据具体的咨询阶段及需要, 有一定的灵活性。

七、咨询过程

(1) 咨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分析判断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2) 具体咨询过程。

(1) 第一次咨询。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方法:观察、面谈、心理疏导。过程:介绍心理咨询的有关事项与原则, 询问基本情况;搜集资料, 了解陈某的心理问题及其改变意愿;给予真诚的同感和关怀, 让其适当宣泄情绪;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共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在这次咨询结束后, 我还与陈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在教养方式上向理解、民主的方向改变, 尝试以平和、不苛求、鼓励的心态面对陈某。

(2) 第二次咨询。目的:深入了解, 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客观地认识自身性格特点和不合理的观念;减轻自卑感。方法:面谈、认知领悟疗法。过程:让陈某对社交恐怖症有正确的认识, 使她能更好地面对自己, 减轻心理压力;了解其症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 确定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共同探讨, 帮助其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其改变不合理的对男女交往的认知, 从而使其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改变, 减轻自卑感;安排咨询作业:让陈某将咨询后的体会和疑问写在本子上。

(3) 第三次咨询。目的:检查陈某的咨询作业;了解咨询效果和需要调整的方向;讨论、建立恐怖等级脱敏表, 通过系统脱敏疗法逐步使症状得以减轻。方法:面谈、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练习。过程:根据恐怖等级脱敏表, 有步骤地让陈某在放松状态下分级想象以前曾引起她恐怖和回避的情境, 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质疑其不合理的观念, 帮助其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 减少回避行为的出现;讨论和解答陈某的疑问和不理解的问题, 让她发展出新的认识;安排咨询作业:记录行为反应并让其找出自身不合理的观念, 并且分析、驳斥这些观念。

【心理导航】【才识】

用心期待孩子的成功

江苏赣榆●宋厚军

我家的窗台上养着一盆君子兰, 他虽不是上品, 却也是光华四射。这盆花我养了8年了。他在各种环境里呆过, 有阳光充足的, 也有阴冷的。他在每年的寒暑假都经历干渴。他们曾经遭过虫害, 曾经得过黄叶病。如果我放弃他们, 哪里会有花开的时刻呢?是花总会开放的, 我的坚持没有白费。

养花如此, 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就像《士兵突击》里所说“不抛弃, 不放弃”, 只要我们坚持, 只要我们努力, 总会有花开的一天。

2008级我带的班是个比较班, 打架, 顶撞老师甚至违法的事情都发生过。没有一堂课能够安安稳稳地上完。我坚持着, 一年下来终于走上正轨。我记得当时有位领导说, 没想到这个乱班能够稳定下来。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天知道我为这个班付出了多少!支撑我的是一个信念:把学生当做名贵的花, 用心血浇灌他们。也许别人认为我的班很乱很差, 但我一直把学生当宝贝, 我相信他们是花, 是花迟早总会开放的。那一届学生毕业四年的聚会上我见到了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 我发现他们出息多了。其中一个男生初二时辍学了, 而他自己做生意了, 干得很好, 开上私家车了。他拥抱我的时候我说:我教你们时经验还不够, 假如现在你在我班, 肯定比那时好。他说, 那我回去重念吧。虽是玩笑, 我看得出他对老师那份真心。还有个男生专门与老师作对, 迷上网吧, 没有念到毕业。后来醒悟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 聚会时温文尔雅真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学生就像我的那盆君子兰, 看起来破破烂烂, 但终究是会开花的, 即使没有开在我的眼前。

(4) 第四次咨询。目的:让陈某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正视自己的症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减少社交回避行为;摆脱自卑心理。方法:面谈、认知领悟疗法、森田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练习。过程:对陈某取得的进步, 给予及时的赞许和支持, 并鼓励其学会悦纳自己, 树立自信, 摆脱自卑心理;根据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 促进其自我接纳, 对恐惧症状做到“不怕它、不理它、不刻意注意它”, 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饭、睡觉、学习等该去做的事情上;进行脱敏实地适应训练, 从最低级到最高级, 逐级训练, 以达到心理适应, 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 采用放松疗法进行对抗;鼓励其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安排咨询作业:记录系统脱敏的反应和感受。

(5) 第五次咨询。目的:继续巩固咨询效果;增强自信心, 使其主动放弃社交回避行为;让其明白问题的关键不在症状本身, 而在于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方法:面谈、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过程:采用理性情绪疗法, 在A-B-C人格理论的原理指导下, 继续帮助陈某找出不合理的信念, 加以分析、驳斥, 让她意识到“所有人在注视自己”是一种不合理的观念, 要把它转变为合理的观念;继续进行脱敏实地适应训练, 澄清社交恐怖症状与焦虑的关系, 使其逐步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 消除不合理的担心和恐惧;安排咨询作业:让陈某学会自我接纳、用感觉生活、做自己高兴的事。

(6) 第六次咨询。目的: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学会面对、接受和承担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增强其自信心, 消除其自卑感。方法:面谈、放松练习。过程:建议陈某继续进行放松练习, 如呼

再丑的花我也不会扔掉, 再差的学生也是我的宝贝。我要求自己一定这样对待我的学生, 再难也要坚持。每一届学生中都会有特别难教育的学生。对待他们我的“诀窍”就是把他们当做宝贝来爱, 真心地爱他们。孩子们敏感的心能够分辨虚假和真诚。只要他们得到不掺假的爱, 你的爱就会生根发芽。有一个男生, 不必说不学习, 上课讲话, 不必说走廊疯闹打架, 欺负女生, 也不必说不服管教, 与老师顶嘴, 单是无端辱骂老师都是他的“必修课”。对他温和他就觉得老师软弱可欺, 对他严厉他就觉得我在“欺负”他。就这样软硬不吃。我不想说我的方法有多高明, 我只想说我一直坚持, 方法多种多样, 心只有一个:我真心把他当做宝, 当做和那些尖子生一样的宝。时间给了我回报。渐渐地, 他的眼神清澈了, 他的表情温和了, 他的举止正常了。他终于体会到我的一片真心。其实, 他知道自己不如人, 却以偏激的貌似自尊的方式表现了他的自卑。他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 心底渴望得到“公正”的关爱。当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就像对那些尖子生一样, 他的心软化了。当然他还会犯各种错误, 但是毕竟在成长, 就像那些没有开花的君子兰, 只要根和叶子在成长, 总有一天会开花的。

当老师的乐趣就像花匠, 享受的是养花的过程, 是期待花开的心境。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会不离不弃, 期待花开。

(江苏省赣榆县班庄中学)

吸练习和想象练习, 让她在感到紧张和焦虑时, 进行放松;鼓励其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 彻底走出社交恐怖症的阴影;巩固咨询效果, 结束咨询。

最后, 让陈某明白:其实, 如果我们能用行动来改变, 社交恐怖症状就会消失, 没有了这些症状束缚我们, 我们会变得更自由, 人生会变得更精彩!

八、辅导效果与思考

通过回访和跟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陈某的社交恐怖症状已得到较好的缓解, 已经能与宿舍同学友好相处, 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这个个案能较快地达到咨询的目标, 与当事人积极主动的求助态度和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也是分不开的。而这个个案, 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父母的严格要求、用心呵护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给他们及时的关注?这也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交恐怖症者在不断地增加并且有低龄化和在校园扩散的趋势。社交恐怖症者会在公共场合或社会交往中出现恐惧反应, 精神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 严重者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严重影响。教师要对社交恐怖症进行分析, 通过各种形式, 引起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对社交恐怖症的关注和重视, 并逐步解决, 以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纳尔逊.实用心理咨询与助人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易法建, 杨丹燕.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告别社交恐怖症 篇3

关键词:社交恐怖;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

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宋某,男,17岁,汉族,未婚,1990年生于北方某城市,某职业学校高一学生。

2.个人成长史: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亲性格内向,抑郁,比较严肃,脾气暴躁。母亲则性格外向活泼,敏感多疑。在宋某五个月的时候,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把他送到了乡下的外婆家,一直待到三岁多才回来跟父母一起生活。宋某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敢去,怕与亲人分离,有比较强的不安全感。童年是在害怕、紧张、恐惧情绪中度过的,心理比较脆弱。回到自己家后,总觉得跟母亲有一段距离,无法亲近。七岁上学,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并当选为班长。班上有一男生的母亲在该学校工作,由于与班主任有过节,对自己的孩子没当上班长有意见,故意将气撒在宋某身上(这是长大以后知道的),在学校公共场所刁难他,有一次当着很多人的面,用书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当时宋某很害怕,脑袋嗡的一声,有大难临头之感。当时班上的老师还用严厉的眼光望着他,很吓人。从此以后他看见生人的眼光就害怕,不敢看对方眼睛。宋某虽然小学时一直是班干部,但由于怕受挫折,怕不被人重视,担心自己表现不完美,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压抑着个性。

上中学后,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但是中考失利,考入了职业高中。上了职业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发言,害怕跟人交往甚至恐惧交往。刚开始是不敢跟陌生人接触,然后不敢跟同学接触,后来发展到不敢和好朋友接触,最后是连家人都不能接触。

3.个人陈述: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可我现在很害怕去上学,我不敢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看见老师常有大难临头之感。在学校由于紧张,我经常听不见老师讲课的内容,根本没有办法学习,因此我经常请假在家学习,只有考试的时候才去学校。

我的烦恼是从初二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我们班转来了一个女同学,挺漂亮的,像白雪公主。她正好坐在我前桌,我每天看着她的背影,有时候她会回过头来跟我讲一句话,我的心在那时就怦怦跳得很厉害。有一次上课时我又在看她,看得正出神,突然老师在讲台上用书狠狠拍了一下桌子,说让大家专心听讲,我看到老师望向我的严厉的目光,感觉身体很厉害地抖了一下,头脑一片空白,觉得自己仿佛被看穿了。从那以后,我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在这个女同学面前走过。我觉得自己很丑,长得黑,而且那时候我个子很矮,这让我在她面前很自卑。就这样,我越来越不大方。后来发展到惧怕班上所有的女同学,不能好好地跟她们交往。有时候甚至是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女孩,我都会极其不自然,心里紧张,想逃走。而且我对同性朋友也开始产生恐惧,我的社交范围越来越窄,我开始变得怕见人,我更加神经质,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同学狠狠地拍桌子,我身体不受控制地发起抖来,这一点很快被一些男同学发现了,于是有很多男同学故意用书拍桌子,每当这个时候我身体就抖得更厉害了。目前,我的生活糟透了,我没有朋友,不敢跟人接触。在家里,我对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在家吃饭时,我会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逃离餐桌回到自己的房间。现在我每天都待在自己的房间,不愿意出去,也不愿意见任何人,没有人理解我,我感觉很痛苦。

4.社会功能:不能够轻松与人交往,特别是不能与异性正常交往,多年来采取退缩行为模式,社会功能受损。

5.心理测验结果:我选择实施了SCL-90自评量表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如下:

SCL-90自评量表:

躯体化:1.7强迫症状:1.9

人际关系敏感:2.5 抑郁:2.0

焦虑:2.4 敌对:1.6

恐怖:3.0 偏执:1.7

精神病性:1.0其他:1.8

SAS标准分为58分,SDS标准分为57分。

由上可以看出,宋某的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同时焦虑、抑郁因子分值也较高。

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面目清秀,衣服干净整齐,进入咨询室时情绪有点儿低落,眼神无助,比较紧张,动作拘谨,不敢抬头看咨询师。说话的声音略显细弱,但谈吐流畅,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走出困境,想回学校读书,但自感无力、无助、茫然。领悟力较好。

来访者反映身体状况:心慌,口干舌燥,颤抖,心跳剧烈,说话时面红耳赤,有呼吸急促之感,想上厕所。

评估与诊断

1.评估: 根据来访者叙述和咨询师的观察以及测量结果,来访者与人交往时带有比较强的恐惧感,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由此可判断来访者心理异常。来访者的问题持续时间较长,症状反应较剧烈。

2.诊断: 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来访者的病程在半年以上(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率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害怕与人交往,在别人的注视下讲话紧张恐惧并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的倾向。病程大于3个月。将SCL-90实测结果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量表分析,来访者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同时焦虑、抑郁因子分值也较高,此外,根据SAS、SDS的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主要症状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父亲性格内向、抑郁、暴躁,不排除有遗传因素的原因;来访者处于青春期;内向的性格。

2.社会性原因:①五个月到三岁期间与父母分离,跟母亲有很强的分离焦虑,童年期生活在不安全中,造成性格不稳定,对现实采取逃避、退缩的行为模式。②小学时,老师当众的批评、狠狠拍桌子的行为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记忆。

3.认知因素:来访者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上快速成熟,可是心理上却并没有作好准备,认为自己看别人的目光是不正常的,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原因分析,经与来访者共同商定,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减轻恐惧情绪,培养与人交往的技能,增强自信心,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2.终极目标、远期目标:帮助来访者自主自立,健全人格,自我成长。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重新建立起信任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健康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咨询方案

1.在上级咨询师指导下根据来访者的症状特征,拟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疗法,并辅用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把来訪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意识化,让来访者宣泄情绪和领悟根源。认知疗法: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人们的认知。由于认知上的缺陷,才使来访者表现出了不良情绪上的反应和非适应性行为,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了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就会相应地好转。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学习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松弛疗法:教来访者放松躯体的方法,每次练习半个小时。

2.时间:整个咨询初步定为10次,前8周每周一次,后2次每二周一次,每周三晚上6点到7点,每次一个小时,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如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咨询者运用了无条件积极接纳、共情及倾听等咨询技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与来访者建立互信关系的前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咨询效果。咨询师再三保证对他的问题保守秘密,并且愿意给他帮助。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咨询师知道了目前来访者的现状和来访者小学时重要的经历: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可能是我犯了一个小错误,那位女老师非常严厉地指着我骂我,把我的书包扔了,说你不用来上学了。她当时还用书狠狠地拍桌子,我吓坏了,不敢说话,身体在发抖,我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说话的时候他的嘴唇咬紧了)。

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共情,鼓励其体会自己的情绪,进行表达,不要压抑,并让其把目前自己的情况和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让来访者看到其采取回避行为的行为模式。

第二次咨询:进行了SCL—90、SAS、SDS心理测量。根据访谈、观察和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2.心理帮助阶段

第三次咨询: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疗法。

来访者提到初二时盯着前座的女生看而被老师警告的事。从那次开始他不能正视女孩的目光,不能很好地和人交往,特别是和异性。

咨询师让其自由联想初中时老师对他严厉的眼神,他想到小学一年级时被老师严厉对待的情景,心中充满恐惧和委屈,但是不敢表达出来。咨询师鼓励其充分体验这种感受,在想像中进行宣泄,并告诉他他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孩了,可以更自如地表达自己,从而正确地面对心中的老师。这个过程比较困难也比较关键,让来访者找到了内心的力量感。

同时咨询师让他看到:那时的自己正处于青春期的早期,这一时期有与他人尤其是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心理需要是完全正常的。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内心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以及胆怯和羞涩的矛盾,帮助分析其错误的想法:我不看别人,那别人就不再看我了,我内心的慌乱、内心的想法别人也就不知道了。这种想法更加加深了他内心的矛盾,使他在迎视他人的目光时产生了焦虑的情绪,逐渐发展到不敢迎视班上任何人的目光,目的是为了避免引起焦虑,以此来解脱内心的冲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他试探着迎视别人的目光时,除了产生极度的焦虑、恐慌之外,并无其他收获。

布置了家庭作业:回忆恐惧是在什么情景下发生的和当时的感受及严重程度,并用日记记下来。

第四次咨询:根据来访者的日记,咨询师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引导来访者回到童年,对其目前的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让来访者认识到小时候的事情对自己现在造成的影响,继续宣泄了一些恐惧和焦虑情绪,并且帮其认识到此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渐渐淡化负性心理记忆。同时用认知矫正的方法,找出来访者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的非理性认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布置家庭作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一起回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第五次咨询:应用行为疗法进行行为矫正,并辅以放松疗法。引导来访者在咨询室想像当自己站到人多的地方时的感受,来访者感到内心慌张,出汗,全身发热。然后停下来,开始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对身体进行一点点地放松。布置家庭作业,具体是:(1)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站在那里,看来往行人的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1次,以后增至每天2次。最初他还会感到内心慌乱,周身出汗,不敢抬头,每逢此时用深呼吸的办法来放松自己,以克服恐怖情绪。(2)尝试每天打电话问候朋友。刚开始他不敢打,不知道要说什么,后来可以拿起电话说上几句。中间有反复,经过咨询师的反复鼓励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来访者坚持了下来,恐惧情绪逐渐减少。

之后咨询师又进行了三次咨询,此阶段主要同来访者一起回忆过去,引导其学习怎样面对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注重培养积极的情绪。设计认知作业,并且让其父母一起来做家庭治疗,进行家庭系统排列,继续引导并支持来访者宣泄长期积压的消极情绪。同时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①每天坚持写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感受。首先尝试跟要好的朋友去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每次来咨询时都带来观察日记。

②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像—放松训练。想像在人多的时候自己最紧张的状态,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并辅用轻音乐和暗示法。目的是产生意象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③ 继续坚持主动与不认识的人接触、交谈。首先让他先到街上对着不熟悉的人抬起头来,看一看别人对他的目光有什么反映,先从同性的陌生人开始,然后再从异性的陌生人开始,如果心情紧张就做放松练习,直到紧张心情松弛下来,此时再抬起头来看,直到不紧张为止。

④ 同时,让他慢慢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知识,认识到自己渴望接近异性的心理很正常,这种正常的需求不应被压抑,因为越压抑,它反抗的力量越大。对人恐怖是想给人留下好印象,这本是积极的想法,可过度追求完美,就不现实了。同时让他认识到,要注意关心自己的情绪,学会更好地释放它,管理它,让自己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通过这几次咨询,宋某有了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朋友对他的反馈信息是:他只是性格偏内向,其实长得挺帅气的,一切都没有他想得那么严重。他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接纳。目前开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3.结束巩固阶段

与来访者共同总结咨询心得,以此巩固、检查咨询效果。再做SCL-90测量,复查咨询疗效。在后来两次的咨询中,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精神明显好很多,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脸上洋溢着青春气息。从SCL-90也可看出来访者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情绪也稳定了很多。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来访者自己说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见到同学和老师已经不那么紧张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和谐多了。

咨询效果评估

本个案经过十次咨询,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1.自我评估:虽然自己在人多时有时还会紧张,当老师提问时还是会有点恐惧,但比以前轻松了很多,有问题也敢去向同学请教了,和班上同学关系融洽。

2.咨询师的评估:来访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得到改善,自信心明显增强。

3.朋友评定:宋某心态已经好很多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内向,有时候会主动跟同学交流,比以前有信心,看起来也更有青春活力了。

4.心理测验的比较:

做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

躯体化:1.7

强迫症状:1.2

人际关系敏感:1.55

抑郁:1.5

焦虑:1.5 敌对:1.0

恐怖:1.8 偏执:1.5

精神病性:1.0 其他:1.5

参看测量结果前后比较各项症状趋于正常。

鉴于以上情况,在咨询10次后结束咨询。此后还不定期地用电话访谈,宋某有时候碰到问题,还会在QQ上留言。最近他说他已经开始实习了,而且表现良好,我真为他高兴。

点评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常在青春期起病或变得严重,在高中生、大学生中尤为多见。患者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及陌生人的过度恐惧,因而影响了患者的社交范围,进而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患者也会感到焦虑、孤独和痛苦。不过,这种心理疾病的预后良好,通过恰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都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由于社交恐怖症具有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综合偏差,宜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综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案。本案例采用了精神分析、认知和行为等相结合的疗法,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案例的来访者的社交恐怖与其长期的心理不安全感有关,而这種不安全感又源于过早与母亲分离、遗传的内向和敏感素质以及不利的家庭环境。因此,对该病例的治疗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方能巩固疗效。在治疗中如果适当地加入一些家庭治疗的元素对患者的康复也会是很有用的。

点评者: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留美博士,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本论文由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自选课题资助基金赞助。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电邮:licheng0795@163.com)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篇4

根据《关于严禁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的通告》精神,我班同学对不持有、不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做如下承诺:

1、不收听、收看暴力恐怖音视频。

2、不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传媒、移动存储介质、音像制品及其他电子产品制作、发送、复制、传播、存储暴力恐怖音视频。

3、不利用互联网网站、微博、语音聊天室、网盘以及、QQ、微信等浏览、下载、存储、复制、转发、发布、上传暴力恐怖音视频以及相关网址链接。

4、不利用邮政、快递、客(货)运等物流途径运输、夹带、寄送含有暴力恐怖音视频的物品。

5、发现收听、收看、持有、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及时向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告。

6、坚决不持有、不存储、不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

承诺人签名: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篇5

1 案例介绍

求助者李某, 女, 23岁, 大三学生, 体态偏瘦, 性格内向, 无生理性疾病, 因不能与人正常交往而主动求助。初次会面时, 求助者紧张焦虑, 面容窘迫, 就坐后低头不语, 行为局促。求助者生长环境为县级城镇,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外婆嫌李某的父亲没本事, 逼母亲离婚改嫁。幼时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 刚上小学母亲改嫁, 求助者寄养在舅舅家。由于舅舅性格刚硬, 脾气不好, 经常打骂求助者, 自那时起求助者变得自卑、敏感。上学时求助者很在乎别人的评价, 总觉得很多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 在背后指指点点, 所以不愿多与人接触。之后求助者考入大学, 大二时交了男朋友, 半年后因男友觉得与她在一起没有空间、太过压抑而分手, 那之后求助者便自责、自怜、自卑, 不再和同学交往, 害怕与异性接触。后来变得在与人交流时不知所措, 出现语无伦次、紧张、害怕、心跳加速, 严重时口吃, 心理压抑、痛苦烦躁、紧张、恐惧, 逃避人际交往。

2 治疗思路与目的

结合求助者自身心理特点, 采用精神分析疗法, 让求助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 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需要两个月左右, 一个星期两次, 一次50 min, 共16次。治疗目的是解决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增强自我, 控制本我, 建立正确的防御机制, 能正常地进行学习生活。

3 部分咨询记录整理

求助者主诉:小时候我经常看见我妈一边抹眼泪一边干活, 外婆老骂我妈不争气, 说给家里丢人, 生这么个女孩, 还不如早早掐死。我很害怕外婆, 不知道为什么外婆老骂我妈, 我妈也不说, 后来知道是因为我爸, 说他没本事, 农村人本来啥也没有, 还没文化, 不会挣钱, 我妈要是和他生活迟早会饿死, 外婆非逼着我妈离婚改嫁……我妈改嫁后, 我就被送到舅舅家, 从那时起我每天活在痛苦之中, 我妈也许不爱我, 也不抱我, 她为了过幸福的生活把我送了出去, 我真的很不重要, 我恨我外婆, 也恨我妈, 要不是她们, 我也不会这样……我的记忆里没有关于我爸的印象, 我恨他丢下我和我妈, 自己一个人走了, 为什么不带着我们一起走, 走了也不回来看我们……在舅舅家, 我几乎天天挨骂, 舅舅和舅妈看我不顺眼, 根本不想看见我, 不管我做什么, 总没有做对的时候。一次我作业没做完, 老师让叫家长, 我没敢叫舅舅来, 第二天早上我也不敢去学校, 但也不知道去哪里, 就顺着我妈当时送我过来的马路一直走, 最后老师发现我不见了就和我舅舅联系, 还是把我找到了, 回到家里我被狠狠的打了一顿, 身上的伤几年时间都可以看到;有一次我的作业做错了, 老师骂我说, 全班错的就是我这个没人管的, 我哭了好久好久, 我不喜欢和别的同学玩, 我知道他们肯定笑话我, 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在大学, 有一次打饭我被人一撞, 我的饭全倒在前面男生的身上, 这个男生就怒气冲冲地朝我吼, 当时我吓得直哆嗦, 这时旁边有个男生帮我解围了, 开始我俩就只是偶尔见面聊聊, 后来他就经常来找我一起玩,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觉得离不开他了, 离开他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什么都干不了, 连学习、吃饭都觉得很不舒服。

4 治疗过程

4.1 关系建立阶段

本阶段采用访谈法和放松训练法, 共完成两个主题: (1) 咨询关系建立 (第1次咨询) , 了解求助者现有症状及基本信息, 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求助者的紧张情绪, 增强她对治疗的信任感, 使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 (2) 成长的经历 (第2次咨询) , 在轻松的环境中, 对求助者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的主要内容是成长经历, 即与自己成长过程有关的任何事件及当时的情绪与想法, 治疗者提取出与求助者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和事, 分析与其心理障碍有关的外界因素, 包括成长的缺失与需求, 自我、本我、超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人格发展与结构的主线, 并设计出治疗方案。

4.2 解释与经验重构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得到的重要信息, 在本阶段分主题进行深入治疗, 主要包括:关于母亲 (第3、4次咨询) , 关于父亲 (第5次咨询) , 关于外婆 (第6次咨询) , 关于寄养 (第7次咨询) , 关于男朋友 (第8、9次咨询) 。每个主题先采用自由联想法, 首先, 让求助者在全身放松不被自我意识影响的状态中, 释放出潜意识中的冲动、欲望、幻想等, 以减轻内心深处的紧张和压力。其次, 分析治疗过程中的阻抗, 探明病因所在, 积极分析、化解阻抗, 帮助求助者将心中隐秘都说出来, 以减少其潜意识中压抑的矛盾与冲突。本案例阻抗表现在对母亲、父亲的爱的表达, 对自己是有人爱的肯定, 对童年与寄养时很多细节事情的遗忘, 以及对男朋友过分关心和患得患失体验的否定等。最后, 对自由联想、阻抗、移情的内容, 在各主题中多次分别进行阐释, 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困扰及内在深层次的想法。同时, 在对男朋友主题的治疗中对移情作出处理, 先引导求助者领悟曾经恋爱中对男朋友的过度情感转移, 是因为自己潜意识中将对爱的需求, 投射到了男友身上, 想从男友那里获得父母般的爱和关怀;再对移情进行解释, 让求助者对自己潜意识的需求、病态防御的行为和情感的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 加快治疗的进展。

4.3 修通与扩通阶段

通过阐释、心理暗示与强化的方法, 让求助者在整体修通后, 已认识到自己是被爱和关注的, 自己身边充满着他人的爱, 不需要从人际交往和男朋友这里满足;同时增强自我的力量, 学会控制本我, 降低对人际交往和失去男朋友的敏感程度, 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并使之强化, 顺利地参与到实际中去, 以自己的力量自信并大胆地进行人际交往。该阶段共3个主题: (1) 关于本能———潜意识里的需求 (第10次咨询) 。先让求助者重新探索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的根本原因以及成长的动力;再让求助者思考, 她的身边是否拥有爱 (母亲、亲戚、老师、同学的爱和关心等) 。 (2) 关于人格———自我、本我、超我的矫正 (第11、12次咨询) 。让求助者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 及时作出反馈, 写出自认为优秀的人格与心理品质, 并告诉自己也可以这样优秀, 在每天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强化积极的情绪与心态, 强大自我, 从而更有力地控制本我。 (3) 关于焦虑与恐惧———积极防御机制的建立 (第13、14次咨询) 。对求助者讲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 探讨求助者以往的自我防御方式及其对错。

4.4 结束阶段

让求助者进行意识的提升, 用自己醒悟后的思想去监督控制行为发生的变化, 并作出正确的行为, 即正常开展社交与生活的各项活动。采用重释和自信训练的方法, 提升求助者自我效能,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感受并强化正确的社交行为与体验。 (1) 关于成长 (第15次咨询) 。让求助者重新感受与体验自己的成长史, 并对母亲、父亲、失恋等人和事作出现在的评价;同时, 找出并确定自己成长的动力。 (2) 关于未来 (第16次咨询) 。治疗者强化求助者的正性行为, 让求助者从生活实际中感受自己的变化, 并建议求助者用学到的新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继续巩固已有疗效的同时, 探讨关于未来的话题, 提升求助者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5 致病原因分析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 病症评估过程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引发个体焦虑的冲突想法及情感动力? (2) 当个体面临焦虑和失调时, 什么是其首先考虑的应对方式?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本能、人格结构、早期经验, 第二个问题则从自我防御机制出发[2]。

5.1 从本能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认为, 恐怖症的表现是将本能冲动所带来的焦虑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对象上, 且恐怖的对象和求助者被压抑的冲动之间存在着关系, 其所恐怖的正是其潜意识里所期盼获得的[3]。在本案例求助者的潜意识中, 充满着对被爱和被关注的渴望, 这是人的本能需要, 但在其生长经历中, 却没有得到满足。而其对人际交往恐怖的本质原因, 是本能对爱和关注的需要, 转化到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上, 但由于在人际交往 (与男友的交往) 中未能得到对爱与关注的满足, 因此, 变得对人际交往害怕、紧张、难以应对。

5.2 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认为, 心理异常是本能力量 (本我) 与自我之间产生冲突的结果, 由于本能欲望的表达受到约束, 触发了焦虑与痛苦感受, 即某一行为既能带来满足, 又能带来痛苦的冲突情境[3]。从本案例中求助者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中, 可以看出求助者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 本我中的无意识处于渴望被爱与关注的状态, 但现实环境无法通过自我满足这种需要, 且当本我的需要去感受这种爱和关注时, 家庭与环境的因素就会让求助者的自我感受到痛苦与焦虑, 而产生心理冲突。

5.3 从早期经验进行分析

根据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心理异常是因为某种本能性满足的努力被困着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结果, 这种困着往往与个体早期的创伤性经历有关[4]。在生活经历中, 求助者的外婆为家庭强势者, 母亲为弱势者;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 而后又脱离了原生家庭关系, 寄养在舅舅家。这些让求助者难以获得家庭与他人的爱与关注, 不仅阻碍了求助者感受爱的能力的发展, 也使求助者更加渴望被爱与关注;同时, 在受到与男朋友分手事件影响后, 再次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 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5.4 从防御机制进行分析

当心理冲突使个体感受到痛苦时, 自我防御机制被启动, 以减少冲突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体验。但当自我防御机制错误或无效后, 便不能完全控制本能冲动, 就表现出焦虑和恐惧[2]。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自我防御机制: (1) 压抑。由于成长环境中过多的爱和家庭关系的缺失, 外婆强制, 母亲软弱, 舅舅的粗暴, 求助者把对爱和家的渴望进行压抑; (2) 替代与投射。在对父母和家庭的爱的本能需要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求助者将其投射到男友身上, 以获得被爱和被关注的满足。但由于男朋友的到来与离开, 先打破了对爱和关注渴望的压抑, 后阻碍了对爱的替代与投射, 自我防御机制没能控制本能的冲突, 即表现在特定的对象 (人际交往) 上, 导致出现恐惧。

6 讨论

Lieb、Bogels等人研究发现, 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有关[5], 较之正常人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 也是社交恐怖症产生的原因之一[6]。因此, 精神分析治疗社交恐怖症, 首先, 对其恐怖的对象与潜意识需求进行分析, 并对早期生活经历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干预, 让求助者了解自己的本能与潜意识的需求, 以及恐怖行为出现的内在原因, 再通过修通强化并提升对本我的控制能力, 建立正确的自我防御机制, 达到消除恐怖行为的目的。其次, 对求助者的人格结构进行干预, 这会对求助者将来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对于只治疗表层的恐怖行为, 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本案例在精神分析治疗基础上, 还加入了放松训练、阅读疗法、自信训练、强化等治疗方法。大学生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强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的群体, 更容易进行联想与阐释, 所以在第10次治疗时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得到缓解, 在第14次治疗时恐怖行为已得到明显减少。这样的结合促进了精神分析治疗功能的完善, 能更快地取得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精神分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技巧及效果, 并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致病原因。方法 选择1名有社交恐怖症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为主, 配合放松与强化技术, 进行16次精神分析治疗。结果 通过4个阶段的治疗, 求助者在多数指标上均有改善, 其恐惧症状明显减轻, 主观社交困难程度降低, 社交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精神分析疗法切合大学生自身特点, 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 不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 就可取得深层次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精神分析疗法

参考文献

[1]施慎逊.社交焦虑症[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 2001, 14 (4) :42~43.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传锋.异常与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5]王丽颖, 杨蕴萍, 林涛.社交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94~95.

社交恐怖症不恐怖五法 篇6

社交恐怖症和社交焦虑障碍可视为同义词,社交恐怖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焦虑症是慢性疾病,很少能自行缓解,其中有13%的患者终身患病。在我国精神科临床中,社交恐怖症是所有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大多处在青春期或年轻时的成年人,大多数病人进入中年后自然缓解,但他们在职业和社交方面仍存在困难。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恒定而一致,终生患病率在1.5—3.5%之间,为期一年的患病率大约为1%。

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认为是害羞或是性格问题,对其引起的功能残疾认识不足,患者得不到适当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拓宽,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方法应以心理咨询为主,并辅以心理治疗,如认知领悟疗法、转移疗法、满灌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等,其中,归因训练是一种比较好的咨询与治疗方法。

二、归因训练基本理论

通俗地讲,归因就是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和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作为前一行为的结果和后一行为的原因之间的结合点,成为两个行为周期之间的桥梁。如果归因是良性的,即有利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不良的,不利于自尊和自信,产生消极情感,即形成恶性循环。归因的正确与否,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差误,通过归因训练,使人们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差误。隋光远(1991)的研究证明,归因方式通过训练是可以改善的。

三、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是以明显的主观焦虑体验与客观回避行为为临床表现,以惧怕否定性评价的负性思维为其认知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的负性思维主要是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等。对于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并维持焦虑,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症状很难自行缓解。大学生社交恐怖症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的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缺乏自信,而个体自信心不足主要是不良的家庭和失败的交往经历所导致的。早年的经历使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形成了一系列不恰当的假设,例如:我应该看起来很聪明,如果我看起来很紧张,别人会认为我很笨、很怯弱无能;我让人讨厌等等。在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的认知加工模式里,他们主要的归因偏差有:患者的注意力偏离社交情境,高度的自我关注并运用内部信息作出自我表现不良的推断,运用认知与行为策略防止灾难性后果的发生,安全行为结果导致负性信念的强化,同时,一些不安全行为的不经心状态,使对方认为患者不喜欢他们,激发起相应的不友好反应,还有对外在社交线索的加工弱化,偏向注意与提取能进行负性阐释的社交线索等等。患者在社交前后都运用偏差的认知加工方式,更注意社交表现的负面信息,并运用其对当前与未来的社交表现进行评估和预测。

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咨询首先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这就需要采用归因训练来矫正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模式。由于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核心问题在于错误归因方式与消极行为模式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使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建立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其治疗,而且对人格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归因训练在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治疗中的运用

社交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大学生社交恐怖症也是后天出现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阶段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多具有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敏感、多疑等人格特质。

由于大学生社交恐怖症不是因脑内损伤或体内的病理变化引起的,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属于神经症的一种。因此,对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治疗应以心理咨询为主,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错误认知,进行合理归因训练,并辅以心理治疗,如转移法、满灌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森田疗法等,还需注意集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的辅助,其原理就是要打断病人症状体验和反应即错误归因方式与消极行为模式之间的恶性循环。

从认知理论假设上来看,存在恐怖症状的人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认知图式或偏见,即将事件看成是危险的或超出了个人的应对能力,其核心是失去控制感。因为将某些场合或特殊物体“先入为主”地看成是一种威胁,从而在“身临其境”或将要面对此境或此物时诱发情感、生理和行为等一系列“恶性循环”。在治疗过程中,要让求助者认识到歪曲的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并使之接受,对心理问题正确归因,然后指导其纠正错误认知,在面对以往失败的交往经验时,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认识这些失败经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这是治疗的第一步。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原因来自自身归因错误或者归因偏差,可以帮助求助者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①你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你成长过程中失败的交往经历所产生的委屈、羞辱反应在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促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他人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这种心理产生泛化,导致对周围所

有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③当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你便批评、督促自己该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紧张”“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你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你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在求助者充分了解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正确归因之后,就要训练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归因倾向。治疗师可让求助者回忆以往失败的交往经历并加以归因,采用强化矫正法在归因训练时对求助者进行的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进行鼓励并及时进行强化,逐步纠正其以往的消极归因倾向。绍兴网互动社区在利用归因训练纠正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之后,利用心理的治疗方法矫正求助者的回避行为。矫治原则是接触、暴露与不回避,因此,在整个认知行为的治疗过程中,必须督促和鼓励当事人在不回避的基础上,学会放松和自控,最大限度地接触令自己望而生畏场合或物体,培养他们体验积极的情感,让其获得成功归因的体验。最后在结束巩固阶段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所获成果,并把在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及时强化,及时巩固。

在运用归因训练治疗大学生社交恐怖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让求助者回顾过往生活经历,了解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在其身上的演变过程,并帮助挖掘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乃是错误归因方式与失败的交往经历之间的恶性循环。在求助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需纠正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其错误的归因方式,使之学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性归因模式。最后,还需要求助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这一归因模式,不让负性生活事件中的错误认知与消极行为模式又形成恶性循环。归因训练在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治疗中只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但是求助者在治疗结束后自觉地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性归因模式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说在治疗结束后,求助者就不需要对自己进行归因训练,如果不打破以往的归因方式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积极归因方式,在经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之后,求助者以往的消极行为模式和反应之间的恶性循环又会被激活,进而形成新的心理问题。

上一篇:致老师一封信五年级下一篇: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