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健康特色文化(共12篇)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1
太极拳运动已在我校全面普及且落地生根, 并且已获得一些成绩和受到外界好评。但怎样才能使太极拳运动更加蓬勃兴旺和谐健康地发展下去呢?认识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发展。只有认识到太极拳运动的价值, 才能真正行动起来, 使太极拳运动在我校持续壮大发展。
1 太极拳运动的价值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柔合舒展, 运动量中等的全身运动。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并备”,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 注重心、意、气、劲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 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升人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太极拳运动, 在行拳时是一种缓慢的柔合运动, 讲究的是肢体放松, 骨节“对拉拔长”、“节节贯串”, 身上的肉体要求松柔。经过长年的这种松柔训练, 腿部的韧带自然而然地拉长变柔, 不需要“劈叉”强力拉长韧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见这样一张照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妪, 靠在一根竖直的旗杆旁, 单腿站立, 另一条腿高高举起紧贴在旗杆上, 与下面的支撑腿成“一”字型, 上半身也紧贴在举起的腿上。文章中介绍, 这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 长年习练太极拳, 身体柔韧性很好。偶然看见她经常锻炼的广场旗杆下有年轻人做这个动作, 心想, 我能不能做?于是稍加训练很快就做出了这个类似“劈叉”的动作。
一般的体育运动大多需要有较大的场地和设备。有的要集合许多人, 在学校时还可以天天运动, 离开学校, 一年难得有几次机会。太极拳运动无论场地大小, 人员多少, 皆可运动, 又不需要设备。其他体育运动, 比如田径、足球等, 运动量大, 非常剧烈, 不是人人可以参加, 结果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能保持常年运动。而且, 这些剧烈运动, 只有二、三十岁的人可以参加, 到了四、五十岁便要告退了, 运动寿命较短。况且运动太剧烈, 容易引起伤病, 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太极拳运动的优点:1、不要大的地方和设备, 是经济的;2、人人可以运动, 是普遍的;3、老少皆可运动, 是终身的。
2 太极拳运动与受益者
“在太极中养生, 在教拳中快乐, 在悟道中长寿”。许许多多大力弘扬太极文化, 热衷普及太极拳运动的人, 本身就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例。
河北承德地区, 现已年过80岁的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廷铭先生年青时, 不幸身患脑炎, 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身体近乎瘫痪。由于坚持学练太极拳, 身体慢慢康复, 走上了健康之路。他的太极老师“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李天骥先生曾多次说:“赵廷铭是太极拳受益者的典型, 是一个奇迹, 是中国太极拳强身健体的最好例证。”赵廷铭先生在身体康复后, 长年坚持太极拳的习练和教学, 始终不渝坚持“自我健身, 服务社会”的宗旨, 使成千上万的大众受益。他所提倡的:练拳先修德、练拳要用智, 练拳要研理等理念, 使许多人除了在太极拳艺有很大提高外, 在尊师敬友、谦虚谨慎、处理矛盾关系等诸多方面将太极文化理念转化为工作、生活的智慧。赵廷铭先生不仅在太极拳上有较高的造旨, 而且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等方面有高超之作。2009年赵廷铭年满80岁时, 身体硬朗, 精神饱满。他的亲友、弟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气氛热烈, 情景感人。充分体现了太极人的无穷魅力。
重庆第48中学校何广仲老师年青时由于教学任务重, 工作压力大患了严重的精神衰弱和失眠症。经常连续睡不着觉, 身体很快极度虚弱和消瘦。一个普通的感冒一个月都不会好转, 冬天只能裹着厚厚的冬衣躲在室内。到医院打针、输液、吃药是家常便饭。20多岁的他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 学校的累赘, 前景一片灰暗, 心情非常烦躁。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点拔他去练太极拳或许会好起来。于是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情在80年代末跟随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先生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一运动就会虚汗长流, 手脚酸软, 一会儿就想坐下休息。但他报着强烈的康复身体的愿望, 努力地坚持了下来。以后慢慢就尝到了甜头, 失眠症得到控制, 能睡着觉了。精神也好了, 吃饭也香了, 身体壮实了, 感冒病没了。身体的好转加强了他练拳的恒心和信心, 越来越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伟大。他想, 我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 我应该把太极拳运动介绍出去, 让更多的人受益。在何广仲老师的热情推荐和协调下, 1991年的金秋, 重庆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率师兄弟和弟子一行人来到重庆第48中学校, 从此太极拳运动在重庆48中落地生根。“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何广仲老师多年来除了自己习练和传播太极拳外, 还多次抓住机会在重庆48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 在他的热情和感召下, 重庆48中太极拳运动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于2009年成立太极协会, 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从2010年开始经常组队参加各类展示、表演和比赛。其中2010年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 由重庆48中组织的数百学生参加的大型太极拳团体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影响深远。近两年, 参加各类比赛, 获得奖牌近百枚, 引起了全国一些地区和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关注, 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亮点。重庆市多家媒体为此到学校专访。何老师在多年的太极拳比赛中获得许多奖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2010年参加的香港第八届国际武术节“獬豸杯”, 获得武式太极男子M11组第一名 (金牌) 。在教学工作中也成绩斐然。其主持的科技活动也硕果累累, 他指导的学生在科技制作和比赛中得到了许多各级奖状。其中最高奖状是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三等奖。他由此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科技制作交流会。何老师现在已年近50, 但他满头浓密的黑发, 身材匀称健壮, 精力旺盛, 不怕热、不畏寒, 冬天很少穿棉衣。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离他远去, 早已脱离当年弱不经风、瘦弱不堪的形象。他常说:是太极拳的神奇力量使我获得新生, 我也将在一生中努力地传播太极文化, 使更多的人受益。
3 太极拳运动与保健
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长期坚持太极拳习练者往往是体弱者或老年人。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初学不易入门, 动作看似简单, 做出来却是七扭八拧, 从而丧失了信心;二是日复一日动作枯燥, 热情一过, 就不再坚持了;三是理论知识学习太少, 缺乏探讨练拳感受的原动力, 坚持练拳的凝聚力减弱;四是年青健康者不容易体会太极拳运动的保健作用, 加上太极拳的功夫不能速成, 许多人浅尝辄止, 尚未受益就中途离开了, 殊为可惜。下面我们就针对第四个原因谈谈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人人皆知, 但为什么体弱年老者感受强烈, 年轻体健不易感受呢?我们可以把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十层, 到达十层为满分。一个体健的人, 健康状态应该在六、七层以上。如果他经过太极拳习练健康状态上升一、两层, 健康状态上升的幅度并不大, 效果不十分明显。一个病弱的人, 健康状态假设只有两层。经过太极拳习练后, 健康状态上升一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五十;如果健康状态上升两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百。健康状态上升的百分比非常大, 效果强烈。虽然, 现在这个体弱者的健康状态只有三、四层, 远远不及一个体健者的状态。但是, 他已经认识到了太极拳运动的好处。随着长期坚持, 健康状态逐渐提高, 体会越来越深刻, 太极拳运动就变为终身运动了。
太极拳运动有哪些保健作用呢?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速度、快节奏发展的社会, 竞争强烈,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随之变快。许多人觉得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一些人长期精神高度紧张,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极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而太极拳运动强调全身放松、柔和舒展、圆活连贯、稳健轻灵, 可以极大地缓解快节奏所引起的紧张、焦虑。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的气血不畅就要生病。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 以经络学说为纲, 调动人的精、气、神, “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走穴”, 促进体内经络疏通, 气血流通, 保持“通则不痛”的状态。从而平泌阴阳, 调活气血, 通经活络, 提高各器官与系统的机能, 达到去病延年, 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 太极拳运动通过肌肉的放松, 能产生三磷酸和腺甘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产物, 能使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许多倍。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脏的负担, 防止血管硬化, 对心血管病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的呼吸均匀深长, 有利于吐故纳新, 且使横隔肌随之上下运动, 加之腰身转换, 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能够促进新旧代谢, 强壮淋巴系统, 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特别是练拳要求心静体松, 排除杂念, 意识集中, 对精神系统大有好处。随着身体的放松, 精神末稍得以放松, 继而整个精神系统大部分逐渐放松。练拳时意识集中, 可以刺激这一部分精神系统和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这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可抑制其他大脑皮层的兴奋, 使其他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休息, 消除紧张状态。从而对精神衰弱、长期失眠、心烦意乱、性格急躁、内分泌失调等有很好的疗效。
4 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
上世纪60年代把武式太极拳传入重庆的第一人孙懋令先生, 不但武德高尚, 而且技击功夫高强。在80年代一次展示擒拿和反擒拿功夫时, 他叫几个人一起封住他的颈脖, 只见一沉一旋, 几个人一下就东倒西歪。当时市公安局两位刑警实践后惊叹说:“我们怎么抓坏人啦?”孙先生说:“坏人不可能练出这种功夫来, 一要有名师指点, 二要自己体悟和长期的心性修炼实践, 如坏人能这样修炼也就成正果了。”孙先生的一席话向我们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的内涵,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 决不是要把人培养成纠纠武夫, 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内修外练, 实现人性的反璞归真, 是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塑造。
太极拳从中国古典哲学道、儒、佛等思想立论。以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为本。用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炼性情;用儒家的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塑造品格;用佛家的海纳百川、宽广大度静化心灵;培养出沉稳轻灵、神舒体静、内外相合、柔中寓刚、周身一家、劲如发箭的太极拳功夫。更重要的是通过习练, 在性情、品格、心灵上不断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以拳悟道, 强调自我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当前社会提出的“健康”“平安”“和谐”“幸福”“阳光心态”的思想基础。
总之, 太极拳可以说是用心灵感悟和肢体表达的生命哲学。它不是单纯的形体运动, 而是在形体运动基础上内外结合、形神一致、身心兼修的特别运动方式。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学习, 才能逐渐领略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说过:“太极拳应该从学校抓起, 形成一整套太极拳教学体系。其意义有三, 一关乎民族健康, 二关乎民族素质, 三关乎民族形象”。的确, 学生习练太极拳不仅让同学们增加了体质, 在既柔又静得气围重陶下, 更能促进同学们静心对待学习, 让同学们一辈子受益无穷。太极拳是民族之宝, 健康之花, 道德之阶, 智慧之泉,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达到强健体魄, 修炼心性, 启迪智慧, 涵养道德等多重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2
宁乡县双凫铺中学
一直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是我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以增强校园文化内涵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花园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学校的发展,正在努力通过文化建设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达到学校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五年来,学校从美丽校园、精神文化、艺术教育、校园行为等几个方面加强了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让美丽校园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面背景墙
走进双凫铺中学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标准化的塑胶田径场,宽阔的校园主干道,两旁白色栅栏绿叶成荫,青梅园里参天古树,亮丽的教学大楼,宏伟的学生公寓,立于路旁的中外文化名人雕塑,七彩的花坛青青的草坪„„真是雨露润花蕾,温馨满校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双凫铺中学已成为一所花蕾绽放的花园、温馨幸福的家园。美丽校园与校园文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处处显示出浓厚的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
马克思也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做到了校园布局规范合理,强调教育化,突出“净化、绿化、美化”,学校功能区明晰,鲜明地分成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餐厅区。
校园建筑装饰风格、园林建设、雕塑均突出学校主题文化。校园建筑装饰风格富有特色,有整体美: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寝室、食堂、厕所等场所的布置,整洁大方,突出其功能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进行绿化,校园里见缝插绿,绿树成荫,散发着青草的芬香;伴随着校园里孔子祖冲之达芬奇爱迪生等伟人雕像,使孩子们从小受到热爱科学、乐观进取等文化氛围的熏陶,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同时,我校特别重视室内的文化气息。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都写着“文明求实,勤奋进取”警示语,时刻激励同学们“勤奋刻苦,超越自我”。每间教室的布置,班主任都创新设计了各班的特色阵地,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是教室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是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小天地。
二、让精神文化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方向舵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精神文化,它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发生深层的调节和制约,把准方向,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德国教育家巴尔曾说:“学校的风貌就是校长的形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相结合是良好校园文化教育的产物。的确,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双凫莘莘学子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向人生的路。用“爱”感化学生、用“艺”塑造学生、用“美”审视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思路,通过构建教师文化、班级文化、特色文化等多元的校园文化,培养师生和谐的文化素养,拓展生命教育空间,提出了“打造美丽校园,构建双凫文化,彰显人文情怀”的特色教育理念,让师生在阳光中生活、在美中体验、在文化中共融。
我们的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强调制度“三化”:人文化、民主化、常规化。我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以了“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把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道德教育能净化灵魂。学校开展了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观看爱国影片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开展了“今天我以双中为荣,明天双中以我为荣”、“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赛”、“爱”、“爱学校敬老师孝父母”系列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征文比赛、和“爱心救助189班袁捷”、“美化家园环保双凫”、“学雷锋讲奉献”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让艺术教育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多年来,我校已让艺术教育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1)课堂艺术文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学校在培养音体美特长生的同时,更重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刘德军老师为领队的棋类活动,以左长明老师为领队的书法活动,以姜美老师为领队的美术活动,以张梦林老师为领队的田径活动,以黄卫兵老师为领队的篮球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在我校以校园文化的形式开展得轰轰烈烈,而且在县市获得了好名次。正确运用课外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尖子生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2)墙体艺术文化。苏联教育学家苏姆霍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我校的墙壁会说话: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学校在校园内为学生开辟了墙体黑板,为学生提供释放艺术智慧的平台。学生不会受时空地域的拘泥,可是独立之作,也可以是协作完成,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书写构图审美的能力,让师生在参与中互评互改,在实践中交流进步,成为校园特有的艺术文化阵地。(3)生活艺术文化。学校德育处强调艺术的生活化,如举止文雅,言谈亲切、衣着朴素、行为得体,在学生宿舍加强审美艺术文化的布置,把学生的生活感悟用书法和绘画手段展现出来。学生寝室张挂自主设计的手工制作、爱心卡、贺卡、剪贴画。学生自编话剧、舞剧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表演,综合运动会、文艺演出、废弃物制作比赛、现场书写对联赠送活动、各级作文大赛„„学生相互评论,心灵碰撞,在活动中磨励意志、感触艺术,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通过生活艺术文化,在我校,审视学生言行的同时,就能发现潜移默化的学生道德涵养。
(4)文联艺术文化。校园对联是校园文化的一张励志榜:
大门:“双凫腾飞声震楚沩锋芒露,举校奋进誉满三湘学业成”。这是对师生无声的要求,让人领略出一种大气、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让全体师生时刻涌动起不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餐厅:“进餐厅补能量莫忘粒粒艰辛,坐课堂充智慧须知多多益善”。这的确是人饱食皮囊修身养性之场所,置身其中,让人三省吾身,辨是非,明事理。
青梅园:“花香时时修人性;绿篱道道筑爱心”。既道出环境育人之本质,又将教师的爱、学生的爱、对校园这一家园的爱升华融合到了极致。
综合楼:“孝仁孝心用孝行事行徳事,文人文明斯文做人做好人”。激励着每位教师及学生,让教师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的必备,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成人成才的方向。
教学楼:“学厚业精勤是本,教书育人德为先”。道出了双中人的做事心态与干事业求学业的决心与立足点。
四、让校园行为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学校领导层推行高品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的行为管理模式。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天至少和一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天至少发现一处工作亮点,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至少翻查一个年级的教案、每月至少反思一个学校难题、每月至少创新一个工作思路”。
学校老师们推行落实决策、稳步推进、对点服务的教育模式。开展“六个自己”活动:即“深入自己的班级、上好自己的课程、参与自己的教研组活动、带好自己的年段、管好自己的学生”,最终激活了学校的生命力。
七八九年级学生追求高尚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习惯。通过系列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行为文化中受益,实现了“塑造健全人格,拓展生命空间”的育人目标,:
1、执行国旗升旗制度,让爱国爱校教育一次次得到升华。
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自律、慎行,关注“人和人”的和谐。
3、培育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欣赏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生活、理解社会。
4、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博爱胸怀。打造精美的书香文化,赋予校园生活以丰富的内涵和生命活力。
5、创建进取的橱窗文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置,“消防安全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向学生、家长、社会展示学校德育目标与内涵,“师生艺苑”、“勇于开拓,展现自我”、“我的课堂我作主”、“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校园每一处角落四季如春,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6、拓展校园文化长廊,“学校专栏”、“学校简介”、“奉献校园,服务同学”、“守望平安幸福,建设和谐校园”,其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校园雕塑长廊,孔子祖冲之达芬奇爱迪生像文并茂,格局得体,感染着师生,彰显着精美校园文化的品位。
7、创设独具匠心的楼层文化,根据校舍特点,在教学楼、综合楼设置不同的楼层文化。张贴着名人名言、行为习惯、学习常识等,让耳熟能详的文化潜移默化师生什么是“感恩”,什么是“自律”,什么是“勤奋”,什么是“立志”。“信心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奇迹不是等到来的,而是创造的”、“知识与能力并重,安全和成长同行”“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差”„„一句句名言犹如一颗颗珍珠闪烁在楼道的每个角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餐。
多年来,学校通过加强对美丽校园、精神文化、艺术教育、校园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明显:
1、环境美了:休息时间附近老百姓光顾的多了,成了双凫铺的一处风景;休息日也有了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妇;往届学生回来摄影留念的多了,都说双中这几年的变化真大。
2、学生懂事了:没有一棵树枝被折断;没有一株花儿遭破坏,没有一片废纸留青园„„毕业学生赠“师恩难忘”的匾额,荣归学生设(奖励)基金„„我们体会到了环境育人这一真谛,更加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21-01
下面就几年以来工作的尝试与取得的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
一、国学教育彰显校园特色
1、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为了保证国学经典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构建校本课的授课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特色。通过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人格上得以熏陶,强化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心理凝聚能力,提供内在动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最终形成健全人格。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学生,为他们奠定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在开设校本课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与经典相关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经典的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学生平日的积累,在课堂上经常能引用经典篇章中的一些句子来回答问题,由此证明,学生对于所背诵的经典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2、国学教育与学生特长活动相结合
我校启动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培训活动,把每周二第一节课作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根据学生年龄差异、文化差异的特点,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开设了书法、国画、剪纸、器乐、舞蹈、科技、合唱等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培训活动。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参加活动,几年来,我校百余名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中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多次在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中获奖。
3、国学经典教育与教师、家长培训相结合
学生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培养,如果说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何谈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为此我校制定了适合教师、家长学习的培训内容,每周一的下午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的光盘,根据讲座的内容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幸福人生讲座”。
二、践行《弟子规》,创新德行工作,立德树人。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国学经典中,学校将德育工作寓于践行《弟子规》活动中,进而达到创新德育工作的目的立德树人。
1、制定班级践行《弟子规》的规划,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
我校把《弟子规》作为德育课本,使之成为学生行为检查的标准。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展多种践行活动,促进广大师生践行《弟子规》
我校一直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孝心、感恩心和良好的礼仪习惯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的重点,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学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增进对父母的理解,感受家庭的幸福,促进家庭和谐。我们每学期都会评选出十佳孝顺的好孩子。在培养学生孝心的同时重点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落实学生的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无处不在。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4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在趋于完善。于是,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兴起。不过, 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以, 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不足以成为现实所需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不够科学、系统、综合, 特别是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基于此, 如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怎样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愿意终身进行体育锻炼, 就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万小”) 从实际出发, 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经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 构建了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高品质体育文化,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概念的强化——解读“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 即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培养杰出的人才。因此, 笔者认为, 对“校园体育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极其重要。“校园体育文化”, 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在校园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二是着重以身体练习为实施手段, 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三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包括身体的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更涵盖育人的意义, 诸如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指点学生领略体育美学、组织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文娱活动等。归根结底, 重视和强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对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价值的体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1.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当下, 学生身体素质的不佳和体育意识的薄弱, 使得营造体育氛围, 培养体育精神, 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受过去观念的影响, 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比较侧重体育知识的灌输、体育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体育氛围的营造、体育精神的培养。如此一来, 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只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体育技能的传授, 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 注重营造积极、健康、浓郁的体育氛围, 重点建设鲜明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引领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 接受体育的熏陶, 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思想, 养成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文化”
如今, 社会不良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入侵校园。学生盲目跟随时尚, 模仿外国运动明星的发型、穿着, 效仿狂野、放纵的行为, 痴迷于金钱和地位, 甚至利用体育赛事进行赌博。同时, 在校园内的体育活动, 也时常会有学生为了器械、赛事而争吵打斗, 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无疑, 这些不良的体育风气已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破坏了良好的校园风气。因此, 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利于学校对抗外界不良风气的入侵, 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完善其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学校不断地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 并让其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其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 对师生的生活质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对培养合理规范、高尚良善的“校园体育道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3.构建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校园文化, 即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而构建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即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发展、全面育人的校园体育文化于学生而言益处很多:一是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 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规范个人行为, 树立团队意识, 协调人际关系;四是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精神烦恼, 给其带来愉悦心情, 使之身心和谐而健康地发展;五是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挑战精神, 具备规则意识。
三、建设的举措——落实“校园体育文化”
1.结合实际, 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总体目标
学校要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将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而这正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经反复研究, 万小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参与、健康、超越, 以高品位文化, 引导学生在体育中学习做人, 促进全校学生实现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即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参与, 即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 让体育在校园中富有感染力、充满吸引力,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体育的爱好者、体育文化的建设者;健康, 即让学生懂得“健康第一”的道理, 懂得不但要身体健康, 还要心理健康, 并能适应各种环境,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拒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抵制不健康的文化;超越, 即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使每个学生比过去更健康, 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上不断进步, 进而自我超越、全面发展, 今天当个好学生, 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2.体现关怀,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万小校园不追求富丽堂皇、豪华气派, 但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会尽量增加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建设先进而现代的体育设施。目前, 万小有标准乒乓球桌45张, 标准篮球场5个 (其中室内塑胶篮球场1个) , 羽毛球场4个, 网球场1个, 还建起了200米橡胶跑道和小型足球场, 并在树荫下建起美观而舒适的水泥桌椅, 桌面上设棋盘。这不是单纯的物质的陈设, 它体现着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对体育的重视。
3.激励锻炼, 营造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
万小校园内有富于健康美的体育艺术雕塑, 围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像, 长廊上有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和名人的体育理念、体育格言, 体育展览室中有反映世界、我国、本市和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图片, 并设有体育奖品陈列室, 供学生、家长和其他来宾参观。如此体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校园环境的营造, 激励了师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4.全面改革, 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师生的责任、学校各个体育组织 (如运动队等) 的建立、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度和原则等。万小对“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力求建设体现“健康第一、全员参与”理念的“校园体育文化”组织制度, 其具体措施有两点。一是成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 教导主任、体育科组长、教工会主席、各年级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小组成员。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初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内容有:其一, 对上月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其二, 研究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其三, 确定本月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二是用制度规定教师人人有关心体育、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的责任。为此, 万小在体育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有:其一, 必须积极地参与;其二, 一定要以身作则;其三, 进行必要的干预。
5.五种功能,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万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宗旨,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 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建设校园体育健康舆论文化, 加强健康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二是建设激情投入、神采飞扬、友好和谐的赛场文化, 让运动员和观众都感受到体育赛事中激烈对抗、自我超越的魅力, 加强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三是开展体育“小志愿者”活动, 建设学校体育公益和服务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四是开展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音乐舞蹈、体育文学作品、体育服装设计等创作、欣赏活动, 开设体育审美知识课程, 建设体育美感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五是开展“健康第一”的意识教育, 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文化, 提高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
四、实践的成效——收获“校园体育文化”的累累硕果
经过探索和努力, 万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教师和家长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 构成了教育合力的格局。二是学生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 能够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师生体质、体育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三是形成了“参与、健康、超越”的体育文化特色, 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 具有了较好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既能有效地抵御校外不良文化的侵袭, 又能在体育活动中文明有礼, 人际交往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四是以“参与、健康、超越”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不仅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
五、前进的方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不断延续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5
——大官小学魅力少先队经验介绍
大官小学坐落于新抚区西部,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校。近年来,大官小学积极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立足校园,挖掘特色,把“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作为工作目标,以“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歌谣活动,摸索总结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途径,逐步形成大官小学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绿色歌谣”活动得到上级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肯定。现在,只要提及大官小学,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们的“绿色歌谣”。随着“绿色歌谣”活动的蓬勃开展,孩子们唱着向真、向善、向美的绿色歌谣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大官小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历时三年多的“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以其显著的实效性成为大官小学德育工作的品牌。
2005年4月,在由新抚区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三家联合召开的教育系统“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
成长”的专题现场会上,党支部书记崔丽华同志代表学校向与会者介绍了在“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主题活动中我校“编歌谣、唱歌谣、用歌谣”全过程的经验体会,学校向与会的领导和来宾展示了师生自编自演的精彩节目。市教育局领导对我校的“绿色歌谣”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向全市中小学发出了唱响“绿色歌谣”通知,并在学生中开展征集“绿色歌谣”活动。
2006年7月,学校的“绿色歌谣”特色活动代表抚顺市参加了在省教育电视台举行的辽宁省四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色活动展播,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进一步得到了教育行政领导与专家的赞同。今年抚顺综合台的大型纪实栏目《走进教育》也在第三期播放了我校的“绿色歌谣”活动。在全市开展的绿色歌谣大赛中,共有十七位同学的作品收录到教育局编著的《绿色歌谣200首》的歌谣集中。
二 “绿色歌谣”活动顺利开展。
2003年9月,伴随着华山小学与大官小学的合并,给原来的校园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新的教育问题就此凸显。学校的很多领导、老师在值周巡视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们 2
在课间、放学之时,相互之间唱着变了味的“顺口溜”,什么“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老师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与此同时,各个社区的书记、文化主任也来到学校,反映在社区中发现一些孩子也在传唱“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不入加入黑社会”等不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所谓“顺口溜”。这些内容消极格调低下,不堪入耳的“顺口溜”正悄悄影响着社区文明建设,也严重冲击校园文明,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于是校领导班子在一起就校园中出现的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分析中,我们把这种内容低级庸俗的“顺口溜”称作“灰色歌谣”,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用优美动听、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绿色歌谣”,来抵制“灰色歌谣”。学校在教育局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由领导班子、教师代表、教育专家的多次论证与研究,确立了立足校园、依托家庭,构建了“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活动策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绿色歌谣”活动在育人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4年7月,在学校各部门的努力工作下,大官小学的“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伊始,学校号召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号召全校师生搜集创作内容健康,真正描绘学生的天性并能表达 3
儿童心声的以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歌谣500余首,制作成歌谣集向全校同学推广。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创作“绿色歌谣”实践体验过程中的育人作用,使歌谣创作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寒假期间,学校布臵了“我与父母一起创作绿色歌谣”的特殊作业。为了指导学生及家长完成好这项作业,学校在教师中选派业务精、干劲足、肯吃苦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师进社区,送课到家中”活动。24名青年教师深入社区、家庭,对家长和学生们进行歌谣创作方面的辅导,并展开调研活动。开学后学校共收到1900多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各具特色的歌谣。在创作过程中,每个学生和家长都利用歌谣想方设法去发现美,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善与美的真谛。
为了肯定成绩鼓舞士气,在学校的组织下,学校成立了评审组,并吸收了多名业务精良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32名创作小能手和百余首优秀作品,在开学典礼上对获奖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进行隆重的表彰。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全员热情参与、人人收集、积极创作、广泛普及、不断推广的工作局面。
接下来就是活动的开展阶段。学校采取了“六结合”的工作模式,广泛开展“绿色歌谣”活动。
其一:把“绿色歌谣”活动正式纳入校本课程,让歌谣和语文课程结合,创作出优秀的歌谣作品;歌谣和体育
课程结合,把歌谣和“丢手绢”、“钻山洞”、“跳皮筋”等传统游戏有机结合,使体育课堂丰富有趣;歌谣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开展歌谣配画教学,让孩子挥舞手中的画笔,画出与之匹配的图画,诠释歌谣的育人内涵;歌谣与音乐课程结合,指导学生把歌谣配上美妙的旋律,唱出心中的绿色歌谣;歌谣与品德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其二:把“绿色歌谣”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歌谣与“红领巾示范岗”、“雏鹰争章”“我 5
用行动感动校园”等,在体验中升华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前5分钟集体诵读,举办“唱歌谣、拍歌谣,文明礼仪我知道”的歌谣擂台赛,“同唱绿色歌谣,共爱美好家庭”大队会的歌谣节目表演赛……
其三:把“绿色歌谣”活动与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八荣八耻唱响校园”活动中,做到了五个融入:融入校园环,把“八荣八耻”三字经等“绿色歌谣”呈现在歌谣展示园地上;
融入课堂,让孩子铭记于心;融入活动,在学校开展的“感动你我,感动大官小学十大人物”的评比中,学生们在“扬八荣弃八耻”活动中的表现则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融入家庭及社会,深入家庭、街道、社区,把精彩的绿色歌谣及八荣八耻内容编成节目参加广场晚会进行演出,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其四:把“绿色歌谣”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在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精神实质为内容的科学谣830余首,环保谣1240余首,将其中350首优秀歌谣编入第三本歌谣集《秋实》和第四本歌谣集《冬韵》中,将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全校师生中。
其五:把“绿色歌谣”活动与“绿色天使”活动相结合。我们把从学生创编的歌谣中提炼出100个好习惯,将这100个好习惯归类成公德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学习好习惯、阅读好习惯、安全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劳动好习惯、卫生好习惯、饮食好习惯十大系列。德育处制定“好习惯好少年”考核评价量表,每周发放一次。对每个好习惯用歌谣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要求。班级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每周选择1—2项好习惯,结合学校要求,和家长一起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和监督。班级也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校还成立了 “绿色歌谣创作组”、“绿色歌谣表演队”、“绿色天使行动队”,安排专人负责,长期坚持活动,各项活动优胜者期末评选出“绿色天使”进行表彰,从而推动歌谣活动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其六:把“绿色歌谣”活动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2009年,学校以团队工作的角度正式向团省委提出申请,以素质教育新模式背景下新时期歌谣的文化特征与传播途径为 7
题,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力争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全过程,并争取通过验收。为德育教育的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四、“绿色歌谣”活动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在大官小学领导的重视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官小学的“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主题活动效果明显。在近三年的时间,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了内容鲜活丰富、具体生动,琅琅上口的歌谣竟达30多个系列,3万多首歌谣,先后出版了《春芽》、《夏荷》、《秋实》、《冬韵》四本歌谣集,纳入其中的有:“学习谣”、“拍手谣”、“运动谣”、“环保谣”、“八荣八耻歌谣”等诸多系列,均在学生中广为传唱。“灰色”歌谣至此已被彻底扫地出门,在校园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古老的歌谣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又回到校园,清新祥和、健康向上的氛围又唱响在孩子们周围。
“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近三年的时间,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变化”两个字。总结起来有六变:
学生变化大:现五年一班的苏秋朋同学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习成绩差,有很多坏习惯。自从参加学校开展的歌谣活动后,在班主任关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逐渐对绿色歌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谣活动,渐渐的,他变得爱学习了,成绩也提高了,从前的很多坏习惯也都 8
改掉了,在学校组织的“在校星星好少年的评选”活动中,他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星星好少年”。小小的歌谣,把一个昔日的问题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苏秋朋同学只是众多唱响绿色歌谣后孩子们变化中的一个,现在很多孩子都在绿色歌谣的影响下改掉了很多坏习惯。
班级变化大:地面上的纸有人捡了,走廊里不喧闹了,上课也会认真听讲了……班级的凝聚力空前的高涨,良好、优秀的团队精神逐渐形成。
教师变化大:师德建设得到提高。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消失了,赏识教育已悄悄走进今日的课堂,他们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闪光点,他们探讨的是如何还孩子快乐的本性,让他们健康成长。
家庭变化大:在家庭中孩子知道体谅父母的多了,愿意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学会了感恩并能回报家长为他们付出的爱。作为家长,他们也更能理解孩子了。
社区变化大:社区里你会经常看到同学们进行清扫楼道、护绿保洁、拥军优属等活动的身影,社区的花红了,草绿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不见了。
学校变化大:学校的“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在这样文明向上的团队中得以落实。“绿色歌谣”带给学校全新的面貌,近年来学校获得抚顺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抚顺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示范基地,市文明单位等项荣 9
誉。
人们常说:不以畦步无以至千里,当我们风尘仆仆的一路走来之后,几多汗水几多收获,凝聚了大官小学全体师生心血的“绿色歌谣”,被赋予了真善美的最好诠释,给孩子们带来了童真与古韵的文学之美,似一缕和煦的春风,为打造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校园文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成为大官小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进一步把“唱响绿色歌谣,健康伴我成长”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地作用,为创建和谐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抚顺市新抚区大官小学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6
一、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向精神环境建设推进
“环境育人”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后者是校园环境中本质内容。学校精神环境作为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力量,它能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师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因此,我们着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1.加强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我校领导班子树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评议,真正做到尊师重教,甘当公仆,理顺了干群关系。“严谨务实求艺创新”的教风也随之逐渐建立。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常教常新,焕发着良好教风的青春活力。良好的教风又使学校倡导的“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富于联想善于总结”的学风蔚然形成。
2.促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校风建设协调了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关系。教学独立工作集体效益原则,决定了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教学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又要搞好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来尊重。其次,追求师生情感互动的“真诚”。第三,注重师生间的相互期望。这样,教育才会有强度和出现综合效应。
二、校园主文化向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校园主文化指的是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它一棵大树的仿佛是根,是干,而滋蔓的浓浓郁郁的枝叶即是校园亚文化。只有真正抓实抓好这些亚文化建设,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充满生机活力。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样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做到千帆竞发,殊途同归。
模式一:制度建设型
有經验的老班主任认为,班集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学生就如同一盘散沙。他们特别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早读、出操、值日、用餐、听课、作业、看电视、课外活动、干部职责等等。
模式二:民主管理型
班主任变换传统角色,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工作。每一件事都经过酝酿、讨论、实施、评价等几个步骤。这样的班级,虽看不出明显的工作效率,但学生办事积极性高,团结协作气氛浓,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模式三:活动竞争型
以学校活动作为班级工作目标,全面铺开,逐一追求。在活动中达成共识,活动成功,又能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得到意外收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使班集体越来越趋向成熟。
模式四:心理疏导型
1.用心理疏导调控全班学生的情绪,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疏导,解决问题症结,使班集体永葆健康,永葆活力。
2.团队活动文化制度化。健全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制度,如“春潮广播站”和“英语沙龙”播音工作室,《春在枝头》校刊等,使制度化的团队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更趋一致,教育合力更大。
3.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
三、由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学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尝试构建“开放性”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我们特别强调了学校同外界社会及社区家庭的合作和联系,“打开门”来建设学校文化。
1.校内外一体化,共建爱心工程。“爱的教育”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以“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教育,能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介入周围世界,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为此,我校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从抓住身边事件,参与爱心行动,建立爱心基地,着手“爱心工程”建设,努力营造爱心育人的氛围。
2.校内外一体化,实施礼仪教育。学校把礼仪教育信息渗透在学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礼仪教育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将学生在校的行为礼仪细化为:讲话礼仪、行走礼仪、坐姿礼仪、进办公室礼仪、进餐礼仪,制订了学生操行考核量化评分规则,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我们通过家访和开家长会、编《家教通讯》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礼仪教育的要求及内容,要求家长注重以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个性品质及人际交往方式给子女以积极的影响。
3.校内外一体化,参与劳动实践。学校将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校园中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为学生今后从事社会劳动和参与激烈竞争打下基础。如“实施一天两扫制”、“学生值日岗制”、“家庭劳动岗位制”“健全社区义务劳动制”等的措施和落实,使学生在校内形成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并将良好的校内文化风尚播向社会,起到“校内小文化”与“校外大文化”积极互动作用。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构建起了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有时代特征的师生主体文化新体系。但文化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为此我们一直努力下去。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7
体育是承载我国社会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体育作为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必须构建起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物质、制度、精神体系, 唤起体育事业管理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文化意识, 立足于体育工作实践, 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提供向心力和内在推动力。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形成的一个特定的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作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 体育和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作为校园的主要特征。精神文化活动与学校纪律、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在学校教育中凡具有较高声誉, 有培养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特点的重点学校, 其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无形的目标, 是一个和谐的人文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树立鲜明的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是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体育环境, 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拥有一个健康校园氛围的基础。体育文化塑造了学校, 也是校园的无形资产以及良好形象的标志。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 不仅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 对校外也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具备一定的品位, 作为高层次的文化, 它集体育、卫生、娱乐、审美等功能, 是一个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生活的流行文化气息, 借助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比赛以及校园沟通行为等的其他运动在校园中传播。体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的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群体, 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校员工和学生身体素质、精神风貌及审美情趣。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体育课程的文化本原
和谐校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技能, 形成文化的主要社会场所。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思想、理想和信仰, 社会习俗、规范、价值观念。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学生成长和成功、提高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质量提供一个必要的平台, 并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育人、文化造人。
首先, 我们要清楚, 体育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文化为主体的存在。一个独立的文化模式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课程观认为, 逻辑和实践为文化的载体, 简单地解释了传统课程形成, 一方面是受文化影响,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完成的, 课程完成受制于文化的“文化锁定现象”, 从而造成对文化课只能前沿防御, 只有静态复制而不能动态生成的局面。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建设, 所有这些是课程的最基本的职能, 只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实现, 即课程产生的动力、势头———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的需求, 来自于文化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课程和文化建设, 这使得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和“非经常性”的形成表现, 而不是接受重建。该文化的属性, 不是复制而来的定性的“原始文化”或“他文化”, 而是一种探究或自成的生成性文化。课程来源于社会文化, 但不等同于社会文化, 从课程到社会、文化, 社会和文化, 有一定的联系, 其核心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 也是对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内部根源, 实现全面的心理世界的关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重新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与文化。体育课程的标准和教育目标是“健康第一”, 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 即重视人和社会科学的全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不再是生物学水平上的传递, 不再是简单地培养身体素质和教授运动技能, 而是要通过对文化意义的传递, 不断地改组和重构社会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曾谈到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 同时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提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建设中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未来的体育健康课程建设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来实现。即:运动参与目标、健康发展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实现上述五个目标, 就是要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内在和谐发展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解释, 其主要实质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魄和优秀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健康课程文化要素的构成
体育健康课程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常广泛的延伸, 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它反映了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的标准。社会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是一种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创造生产力, 提高吸引力, 增强竞争力, 促进凝聚力的形成。建立协调一致、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创建一个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 并用先进文化内涵塑造人与培养人,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其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振奋精神状态, 形成高尚的品格, 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从而奠定和谐的校园物质和精神内涵基础, 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物质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了所有校园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设备等, 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雕塑、广播、电视、校园报刊、宣传栏以及虚拟化的校园网络所构成的体育文化平台。另外, 还包含了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等。这些客观的物体对象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内涵, 学校体育物质基础是学校进行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 是进行各种体育实践的重要保障。它本身不具有情感和生命, 而是由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精心创造与设计出来的, 因而, 体育文化就具有了活力。要成为一所体育环境建设有序的学校, 就要使其校容校貌充满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散发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 能让学生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以及力与美的享受, 对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制度文化层面的体育健康课程, 其主要包括符合标准化规章制度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规则和相关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评审规则及多种多样的健身课程。另外, 还包括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各种体育协会、各类体育俱乐部、各竞技运动队等各类体育组织的构建原则和管理方案等。学校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之一, 而不是制约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但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科学有效发展, 其提供了合理的有序的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就是按照制度行事, 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规范学校体育生活和学习。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发展关键是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教育参与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相处、携手共进。因此, 要严格按照民主的组织原则开展工作, 完善制度, 用完善的制度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实施。同时, 也用制度来预防和制约不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现象的发生。
在行为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各类行政人员, 教师和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实践中以常规的方式构成的体育健康课程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构成了对体育的行为准则, 也反映了运动习惯, 其中隐含着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的审美等。一般来说, 各种传统的和学校的各种物质文化条件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主体的体育行为, 校园体育文化还受到各种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和体育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制约, 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念, 它必然决定了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体育行为文化属于学校的价值观, 与学校精神文化和办学理念紧密相关, 它反映了在学校专属环境内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行为背后表现的内在规范, 对在其中的参与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无形之中刻画了一个人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历史积淀在特定阶段的体现, 它在传承基础上的完善与丰富是较容易进行的, 也是相对容易改善的, 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创新发展是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困难的。一所学校的体育理念被校内全体师生认同, 并坚持不懈地发展, 才能形成群体性的体育行为, 才可以以某种内在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中, 并逐步形成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体育的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审美等, 其主要表现为每个学校自身形成的体育传统和文化风气, 教学环境的心理氛围, 以及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人格表现。而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更是通过学校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体育实践经历的历史发展、积淀、凝练、选择演变而来的。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所承载与倡导的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早已附着和浸透在校园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形成了带着普遍性, 且重复出现, 同时保持稳定性的思想行为风格。精神层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形之中具有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形成浓厚的教育环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的体育能力, 使其充分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获得体育运动的技能和知识, 逐步提高对体育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灵。如果说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核心的文化, 即最高层面上的文化, 那么也就是说, 精神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 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基础, 行为文化则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
四、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体育健康课程建设的文化扬弃
学校是所有思想与观念交流和碰撞的平台, 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相互交织, 新兴文化和落后文化同时存在的情况之下, 如何把握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实现校园自身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题目。现今的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是时代改革和独立精神的积累、凝聚,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最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保障, 它集中代表了学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为指导、培养“四有”合格建设者科学的、创新的、民族的、大众化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所有学校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与和谐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引领。
到目前为止,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一些体育教师感到迷惘困惑, 究其原因, 就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当成一次重建式的改革, 而不是当成一次在继承中创新的机遇;看到新的课程标准里的很多陌生的词汇概念, 却忽视了体育健康课程的目的与性质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内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 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体育健康课程体系, 五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 现在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与时代进步文化发展不和谐、不同步的问题。因此, 采取积极的态度, 扬弃而不是放弃、丢弃, 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传统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优缺点, 寻找一种在继承原先基础之上的改革创新体系, 已成为现今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与当务之急。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植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抢救、奥林匹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当代奥林匹克文化因为其文化的全球性与包容性已不再被当作外来的异化的强势的文化。它反映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世界各民族对和平的向往与自身健康平等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趣、道德观念, 并且也包含了尊重自然、了解人生、追求健康、理解生命等许多促进人类发展的启示, 体育健康课程绝不能从两种文化主线中脱离开来。目前, 一些由时代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体育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传入我国, 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也正悄悄地走进我国社会, 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不乏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适合我国情况, 便于开展推广的体育项目。对此, 在我国体育课程建设中必须有更加包容的广阔的胸怀, 汲取其中的精华, 创造性地丰富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能干, 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2]岳兵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7) .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考试周刊, 2010 (10) .
[4]杨旭峰.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
[5]张万海.浅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8
我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 以上的情况在我本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 不希望以不良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因此今天, 我也来当一回心理医生。对教师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障碍进行诊治, 找出病根, 消除障碍, 使我们的教师心理健康起来。
教师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结”:
一、事务繁杂压力重
新课程改革步伐越来越快, 教师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老师们的压力虽然很少在领导面前表现出来, 但同事之间经常在课余相互倾诉。一是要承受来自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压力。针对新课程改革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会制定许多工作计划, 从开学入校到放假, 各种备课、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故事、论谈的收集撰写, 语文、数学老师每天批阅大量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 校、市级听课、评课、公开课、大量的新课题申报与结题及教学大比武等接踵而来。特别是现在中小学生要进行语文、数学期末统考, 其他学科要进行考查, 给教师增加了更大压力。此外, 还要完成每周的课堂外的大量琐碎繁杂的活动事情, 尤其是班主任以及教务教科处的老师, 因此现在许多老师对当班主任并不积极, 而语文、数学老师当班主任是不得以而为之。另外, 学生家长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像“作业布置过多”“下课拖堂”“提早下课”“某某老师带多了家教收费多”“动了某某的小孩”等等各种小报告送上学校。教师仍要顶住各种压力继续工作。
二、学校校园安全责任重
从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部门到社会, 安全责任如孙悟空的紧箍咒时刻压在老师们心里, 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尤其学生上学期间在校园内、校园旁出现安全意外, 教师责任压力更大。这是在2005年11月14日清晨, 发生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郭道镇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部带挂东风大货车突然驶入正在公路上晨跑的沁源二中学生队伍中, 造成20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 另有17人受伤。去年10月14日~10月25日连续发生4起校园学生踩踏事故, 造成几十名学生伤亡。惨痛的事件让一个个花季少年瞬间消失了, 带给学校相关老师的是遇难学生家长的责备, 上级主管部门的处分和社会舆论。这样的事例在报刊杂志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哪个学校领导老师有一点点疏忽就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为了不让重大事故发生在自己的学校里, 经常要在课堂上、在教师会议上强调学生安全高于一切。学生在校内外发生任何事都可以往学校、老师身上推卸, 即使是这样, 老师仍要树立教育信念安心工作、生活。
三、教师同事、家长关系隐形紧张
面对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压力, 许多教师都向往轻松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在敏感的人事安排、开学的课务安排、学校组织学生竞赛安排、教师进行课内外辅导以及职称评定竞级方面出现有部分不公正、公平、公开现象, 甚至循私作弊等。有的老师为此对某些同事产生猜疑、妒忌心理, 造成同事关系隐形紧张, 表面上同事关系都很融洽, 事后说三道四;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调皮受学生气, 造成与学生家长关系不融洽。
四、职业焦虑心严重
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古瑞曾经感叹:“心理枯竭感受正打击着无数有爱心、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 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 这个重大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师职业,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 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我经常在网上和报刊看到教师心理疾患案例, 其中有一份是一名从教数十载的教师, 一直以来成绩还不错, 各种奖励证书也有几十个, 论文多篇获奖发表, 领导和同事的评价都很好。可是近来好像出了问题。虽然平时讲课面对学生非常自如, 可一遇到上大课, 一看到其他老师, 特别是有学校领导在场听课时, 就感到紧张万分。这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否站稳讲台, 能否受学生喜爱, 能否被同事领导认可, 造成越来越多的教师失眠、经常腰酸背痛, 脾气暴躁。
既然教师压力沉重, 那如何来“解”?我们需要借助学校和自我来进行调适。
1. 学校调解方面
(1) 学校领导本着关爱教师的目的, 需要经常为教师们定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 采取继续教育的形式让老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邀请心理学教授进行授课, 帮助老师解除心理困惑。课余时老师们相互之间也要多宽慰,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
(2) 同时, 学校还可以与医院联系电话热线, 教师自己多上网寻找心理健康咨询。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 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课余时间多交朋友, 经常与朋友交流倾诉, 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
(3) 学校工会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 为老师多松绑减负。
2. 个人诊治方面
对策一:学会宽容, 学会生活
工作生活每天都要继续, 我们要学着去“宽以待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压力, 有竞争, 要放平心态, 正确看待压力, 看待竞争。宽容领导的严厉、宽容同事的不足、宽容亲人的过失, 心平气和对待学生所犯错误, 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学会尝试用“爱”和“微笑”来对待生活, 以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个人,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件繁杂的事情。一个善于宽容的人会在日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
对策二:合理宣泄, 放松情绪
紧张的心态和烦恼忧虑由少而多慢慢增加, 但千万不要积聚在心中。紧张的情绪积聚一段时间就要释放。去郊外、去公园、去乡村以各种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 想休息便休息, 想娱乐就娱乐, 不要太禁锢自己。有时间就进行各种体育放松训练,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压力, 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培养良好的个性。同时还可以经常听听音乐、笑话、相声、小品, 从内心释放紧张情绪。
对策三:快乐学习, 培养心境
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 信息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教师的一桶水不随时灌满就倒不出一碗水给学生。莎士比亚说过“书是最好的营养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天天不间断地读, 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许多教师不太喜欢翻阅厚重的教育理论书籍, 我们可以在清闲的时候欣赏一些薄而短小的教育教学杂志和报刊, 从中吸取教育教学的新鲜氧氛。这四年间我们市教育局每年都为老师们买教育教学书籍送书到校, 这些教育理论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帮助有明显的效果。这样, 多读书就能使身心得以放松, 同时又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残疾学生,身心健康
一、建立彰显教育公平性的校园文化,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重点将从物质建设转到文化建设或者是物质文化齐头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备教育普遍性意义和价值观之外, 还要特别注意主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要让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感受到教育公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护并实现公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机会均等是公平的前提, 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就是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拥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一般来说, 校园文化包含四个层面, 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 从概念界定上来讲,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也不离其宗。促进教育公平性的全面覆盖。
二、物质文化———建设功能显著的特教活动空间和文献信息资源, 保障特教学生无障碍地接受教育
(一) 功能显著的特教活动空间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相对隔离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残疾人与社会生活脱节, 不利于培养其社会适应力。因此, 残疾学生的学习空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生活建筑设计应尽量弥补此弱势。根据残疾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行为方式, 运用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特殊教育学、行为建筑学等学科知识,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在日常使用的教学楼和住宿楼内, 创造优质的内部活动空间。活动空间在功能上应兼顾个体交往、群体性交往多个需求层次, 保障休闲、学习、展示、文体等多样化需求;在形态上体现出交往空间的安全、无障碍、缺陷补偿设计理念。功能显著的特教活动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补偿缺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其心理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关爱、人格公平的自我暗示, 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
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与普通学校相比, 有共通之处, 也有其特殊性。主要因为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由盲、聋和肢残人等特殊群体构成, 学校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信息载体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信息服务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服务环境的无障碍化、文献信息的深度数字化。因此, 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时, 应致力于建立特色鲜明、多载体信息资源并存的馆藏保障体系;在文献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 精打细算, 是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信息服务过程中, 注重服务效益, 规范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能力, 深化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 尽力满足特殊信息需求。藉此建立的多样性、多元化、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和形成的人本位图书馆文化, 将对残疾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心理人格培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三、制度文化———制定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保障特殊教育的正常开展
建设“以生为本”的民主化、法制化的学校制度, 遵循国法、政令而行, 培育“执法必严, 有法必依”的制度文化, 对塑造残疾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守法意识起到巨大的作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制定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引导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 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当是基本法则, 也是建立“规范治教”文明文化的根源所在。
四、行为文化———开展平等教育、大爱和谐的组织行为活动, 构建一个建康的文化肌体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再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是学校管理、学校风气 (校风、教风、学风) 的动态体现, 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折射。学校在日常管理上要形成科学、民主、尊重个体、追求高远的管理行为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敬业、严谨、创新、爱生、愉悦、幸福的教学行为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倡导勤学好问、慎思笃行的学习行为文化;在学校价值导向上秉持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的价值文化。遵从传承与创新, 崇尚科学的学校行为文化, 将无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灵, 化育学生的精神。
五、精神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共享社会精神文化滋养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是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诸如办学价值观、理念、宗旨、目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一个各种身体缺陷的特殊群体, 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照顾, 需要无障碍的环境、空间, 需要特殊的教育、服务。学校应当持以大爱传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思想。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10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是校园的一个主体,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由于现在社会竞争非常的激烈, 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自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各个方面。过去我们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其他的方面无所谓。学生自身也认为学习成绩是评判自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学子张明明虐猫事件、还有频频出现的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 由于长期的无法正确的宣泄自己的心理负面情绪, 往往就会引发一些无可挽回的悲剧。其实就算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好但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也是无法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我们需要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里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有利于学生形成身心健康的人, 人格健全的人, 适应力强的人;对于学校来说是可以帮助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什么是校园文化?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它展现了学生和教职工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发展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种总和。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的熏陶、心智的启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二、当前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我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个统一而又明确的认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 在校园文化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更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很多教职工在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上还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 他们希望可以短期内通过一些校园活动来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渗透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 心理问题也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 深入的去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 人性化的设计校园人文环境, 积极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等等来实现的。还有的教职工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 这个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心理学的内容她更多的需要教职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层面的东西才能做好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校园的隐形文化涵盖校园风气、班级风气和人际关系等等, 其中校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班级里面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需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活跃, 情操得到陶冶。
(二) 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教师首先就需要有在校园文化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实施步骤、最后评估之中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教师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 所以教师的行为意识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性格、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可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
(三)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要相互融合
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生在校园里面的主要活动, 教师需要在课堂只上多多的留意学生的情绪和状态, 对待学生要亲和, 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于我们的学习有抵触情绪的时候要适时的调整, 及时的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让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校园文化建设其实已经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发展目标。可以说校园文化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支撑, 我们需要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摘要: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只有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健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校园文化又是我们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体现, 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亚真, 叶一舵.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渗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健康网络文化;路径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大学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而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明确校园健康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构建校园健康网络文化,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1.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信息导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校园网络成为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平台。
2.牢牢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信息内容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网站的文本表达方式也只有符合网络特征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包括:首先,经常维护和更新网站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其次,要注意网络语言特有的表达风格。
二、探索校园健康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性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律
在网络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可以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双向依存的。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受教育者可能比教育者还了解现代信息的情况,而教育者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引导受教育者遴选网络上健康的信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2.因势利导与造势引导相协调律
在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相协调的规律。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设置正确议题,引导舆论导向,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参与到该事件的讨论中来,从而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向正确的方面发展。其次,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上贴、跟贴的形式,发表具有影响力、言论正确的贴子,因势利导,引导事态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拓展校园健康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1.设立信息把关人
校园网作为大学生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公开场所,应该在权限上设置相应的校园网信息把关人,没有把关人也就意味着缺少正确的导向和有效的调控。设立校园网信息把关人不只是管理信息健康的问题,还包括管理学生上网时间的控制。
2.做好网络领路人
网络领路人,就是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而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网络领路人,首先,教育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其次,教育者还要能够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科学运用网络,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利用网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的意识。
3.开展网上舆情引导
网上舆情引导主要包括:首先,网络上要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强化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领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网上政治理论教育和讨论,提高网络文化引导的针对性。
四、发挥校园健康网络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1.扩展大学生思想认识视野
首先,大学生们遨游在网上,可以通过E-mail、QQ、MSN等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政治时事等,这不仅能增长大学生的见识,还可以增强他们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大局意识。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网上论坛、虚拟社区活动、在线异地聊天,发出和查找各种自我需求的信息,了解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上网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即时通讯平台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展示自己特性的方式,如果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约束能力,就会沉迷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在高等教育高度重视自身发展的时代, 繁荣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近半比重的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近年来, 受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自身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 因为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因素,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也是学生心理和谐的体现。心理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概念, 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大学校园的和谐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从根本上说, 指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校园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内心和谐, 心理健康, 才会有和谐校园的基础。否则个人心理的不健康就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从而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消极作用和影响。因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条件,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二)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是培养和建设社会人才的前提。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才能乐于施教, 发展创新;学生才能安心求学, 快乐成长。因此, 要把和谐校园的发展纳入到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上,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学生置于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中心位置,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发学生的潜能, 最终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广大的高职院校有着历来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级而来的, 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就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落差感导致的心理冲突。
首先,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烈, 尤其是作为在高考中失利, 没有发挥正常水平而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看到原来的同学都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难以平衡自己的心态, 强烈的落差感导致心理失衡。其次, 学生家长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期望, 容易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对于子女就读高职院校所表现出来的自卑感放射到学生身上, 会更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 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一高再高, 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错误判断, 强烈的落差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学习问题导致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群体最大的区别, 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 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欠佳, 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诉求, 但是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有效的突破, 于是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
(三) 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困惑心理。
在笔者进行学生访谈的记录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迫切需要帮助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 同学之间的交往, 与陌生人的沟通及情感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的高职学生, 一般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 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都比较敏感, 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身份及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弱势, 往往因为缺乏自信, 而在交往过程中小心谨慎, 畏缩胆怯, 甚至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
(四) 自我认知问题导致的消极心理。
虽然说高职学生的心理已渐趋成熟, 开始自主地思考人生, 反省自己。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情世故,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于是产生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但是受外部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受到挫折时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 从而因为自我认知的不完善而产生消极心理, 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
三、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面对高职学生目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就要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 引起学生的心灵感悟, 引发学生学习的渴望, 供给学生发展的动力, 构建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风尚。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程, 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咨询工作。在校园中极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确立起安全心理的自我成长目标。同时, 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各种条件,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向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及与人沟通的机会, 促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逐渐被重视, 本科生中已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但是在高职学生中, 受学生人数较多、师资力量有限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在积极准备中。
(二)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做好教育和咨询工作。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求学校要有一支以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主, 素质较高、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工作队伍,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因此,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 制订长远可行的培训计划,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 还要重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帮助解决学生常见的普通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
(三)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跟进后期辅导咨询工作。
针对学生有心理问题却没有重视, 甚至因为羞怯不愿求助一味压抑的情况, 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学生中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妥善运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针对新生入学、毕业生入职等特殊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测评出来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 要进行重点关注, 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并有效控制。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所有入学新生都有心理普测, 针对排查出的结果, 确定重点关注人群, 制定辅导方案, 对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四)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 分享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学风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学校应该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 同时利用校园媒体、主题班会、咨询接待等方式方法, 鼓励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感受, 分享学生的情感意识,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乐观勇气, 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五) 增强学生活动的集体意识, 鼓励学生社团积极活动。
人是社会属性的, 所以需要来自群体的支持, 群体的支持会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学生有校园的群体环境, 因此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群体属性, 在班级、专业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组建不同的学生社团, 让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彼此认识, 亲密接触,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 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有陌生且亲近的朋友可以倾诉。良好的团体互动氛围, 能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思想的提高, 意志的磨炼及心理的调适,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颖.谈教育管理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12 (11) .
[2]胡红霞, 张涛.论先进校园文化与创建和谐校园[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6) .
【校园健康特色文化】推荐阅读:
健康校园文化08-23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10-27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01-04
“健康校园”建设07-26
校园平安健康主题班会08-08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汇报10-16
健康成长,抵制校园暴力12-28
校园心理健康活动总结06-15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10-18
新课堂健康校园观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