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整合(精选12篇)
城市环境整合 篇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成为了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这为城市交通带来非常大的负担,再加上城市人口爆炸性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建筑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建筑独立封闭,阻碍交通空间的顺畅性,导致城市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基于这些问题,不得不改变老式的城市建设理念,以人为本,合理创新,更加科学的整合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不仅在二维空间里调整空间利用,更应试着在三维空间中将建筑物与交通空间反复穿插应用,将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充分融合在一起,解决交通拥堵以及城市住房问题,城市的可用空间得到大大增加的同时,城市设计者就可以有更多的思路来设计居民的文化设施,加大绿化面积,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建筑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合理化整合可以有效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城市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设了基础。对于当下而言,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然而想要合适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却面临着很多难题,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整合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现有的城市建筑的对规划的限制和交通空间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想要更好的建设城市文明,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同时,为了迎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不同于老式,会采用很多新式的建筑结构,这就需要有先进的设备、高强度的材料以及高精的的操作相互结合来完成。再加上在整合过程中还会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这就要求有相当先进的技术与操作人员才能完成对城市建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整合。
1.2整合建筑之间的连续性差,无法完成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建筑的联系部分不可能做的和公路一样,所以大都用来供城市居民散步观赏。而这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空间利用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并没有很好的整合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联系。同时,如果这些建筑不能为居民提供足够多的便利,那么反而会成为空间和材料资源的浪费。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公路的交叉口修建公园,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远离居民区,而且周围车流量大,这就会导致很少有人进去观赏,不仅达不到承担交通功能的目的,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3整合形态与原有建筑不协调
对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在原有的城市建筑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会导致原有建筑对整合方案的限制,新的整合空间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原有空间结合反而会破坏城市的建设,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会修建天桥等来方便人们的出行,这虽然在实际作用上给予居民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城市美观上它们却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破坏城市面貌。同时,想要完成整合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长久地计划,坚持并不断改进才能完成,这就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有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小城市中某些建筑修建一半然后转而修建其它建筑的现象并不少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将使建筑建设更规范化、合理化,为城市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策略
结合以上对当下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现状及面临的难题,并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关于整合的设想。应积极应对社会中的问题并敢于创新,坚持整合方案,为城市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贡献。
2.1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
首先,城市建筑空间和城市交通空间相互影响,共同存在。想要完成对他们的整合应该坚持互动兼容性的原则,保证在同一空间中建筑和交通都可以进行,并且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同时要保证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比如上下班时间的车辆高峰期保证它的交通空间特征,而在居民活动热闹的时候,比如傍晚,又可以用来供城市居民娱乐。两种功能的互补和独立进行是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条件。
其次,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更好的生活换件,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人性化原则。放弃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想法,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设计方案,进行人性化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最后,在保证合理化的前提下还要保证整合的安全性以及生态型原则。安全作为日常行为的一大准则在哪里都是不容忽视的,所有的建筑设施都必须在保证周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建设;保证了人的安全以后就不得不考虑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了城市长久的发展,坚持生态性原则保证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2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的方法及设想
2.2.1充分考虑交通空间应用,对地面建筑进行整合
在地面部分,城市的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完全混合到了一起,对此常用的整合方法包括商业步行街、城市的公交路线穿过建筑内部,或穿过建筑底层如地铁等。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空间整合方式,比如说轨道交通站与房屋整合到一起、商业区与城市交通步行系统的整合、城市汽车穿过居民建筑的整合等。
2.2.2充分挖掘空间的利用潜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地面上的生活,向高空中的空间发展就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在城市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将越来越高层化和地下深层化,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的办公化应用和地下建筑的娱乐、停车等的应用以及地铁的运行。在将来可能出现空中步道、空中轨道等设施来整合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可以在社区在周围建设服务设施齐全的高密度结构建筑群,是市民在住宿区附近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减少市民对公路的利用率,以此来完成对交通空间和建筑空间的整合。
2.2.3建设高密集型建筑群,小范围内规划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
这种建筑群具有开放性、简约化的特征,会有大量市民生活在小范围中,要求人人都能享受范围内的所有服务项目并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不仅是市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活模式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及其中的居民都有很高的要求,不过另一方面来看,从小范围内更容易完成对建筑环境和交通环境的整合,将城市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建筑群,从零到整地进行空间整合,完成整体的整合,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
3总结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非常广阔的,所以要研究的东西也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面都有其独立的研究内容。为解决城市的人地矛盾和交通拥挤问题,保证城市的长久发展,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大鹏.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相互整合分析[J].中华民居,2013,(30):338-339.
[2]何培志,郭才军.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关系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2):19-19.
[3]梁世强.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6):647.
城市环境整合 篇2
一、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整合传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方法就是在开展城市内部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活动。整合传播理论认为,所谓整合主要指传播工具的整合和传播过程的整合。如何使城市向不同的区域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里传播一致性的信息,如何使城市品牌形象信息的传播既适合不同人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规律特点,又不失信息的一致性,整合出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信息,实现一致性传播,这是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整合对于维持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的一致性、不断积累品牌要素和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实际上就是整合利用各种营销传播工具,向特定的城市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城市品牌信息。
目前我国城市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还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直销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品牌传播,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城市形象定位不够准确、鲜明,主题信息不够突出,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注意信息的一致性,没有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宣传。因此,导致城市品牌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二、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依据整合传播理论,搞好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结合城市形象发展战略,准确的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一座城市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属于城市发展战略范畴。所以,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方面的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城市发展战略,不能有任何的偏离。换句话说,即应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城市形象战略,明确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将把这座城市塑造成具有什么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制定城市品牌形象发展战略的核心工作是做好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关于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很多著作与论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或者说界定不够准确;在综合考虑定位、形象与城市形象等概念的本质后,笔者认为,所谓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就是确定在某一时期内期望在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具有某些鲜明个性特征与优势的城市品牌印象。在城市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不同,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不同,那么,与此相适应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也应体现这种需要与变化,不应一成不变。
搞好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原则,即:突出个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公众认同原则,现实可行原则。(1)突出个性原则,就是要求形象建设目标力戒雷同化、趋同化,应在对影响本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诸多相关要素与优势特征做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后,找出本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再从中筛选出既能体现本城市形象区分度,又能带来较高美誉度的差异性特征。(2)市场导向原则,要求形象定位要能体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与城市形象建设目标,能引导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关注、感知本城市形象的个性与优势特征,在心目中形成良好的预期印象,对城市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起到引导作用。(3)公众认同原则,是指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应能充分反映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能通过对城市各方面要素的感知与传播信息的接触,逐渐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4)现实可行原则,要求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既符合或贴近城市现实又不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确立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形象建设目标。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确定以后,就要据此展开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包括城市形象理念系统、行为规范系统、视觉传达系统等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努力创造与定位相符合的城市形象。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对此形象定位展开广泛宣传,使之为广大公众所了解、接受、认同。否则,就达不到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
(二)系统拟定城市品牌形象广告传播的信息策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
信息策略是广告传播的核心策略。具体拟订信息策略时,应首先充分研讨城市品牌形象的发展战略及其定位,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目标、传播对象定位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城市品牌形象各构成要素的特征及其中突出的优势特征、个性特征,以及进行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主要媒体与活动方式,然后再拟订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主题,主打广告口号,主要诉求点、支持点及相应信息内容,接下来,再根据各单项广告宣传活动的需要撰写具体的文案及相应表现元素、诉求表现策略;最后,再进行相应的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
在拟定与执行信息策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五点:第一,所有信息必须能支持、强化本城市的品牌形象定位,受众接收到这些信息以后,能够产生接近预期的认知反应与情感反应,对城市产生一些好感;向往,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二,主要诉求点一定要能突出本城市的比较竞争优势,反映,本城市的优势与个性特征,且要简单、明了。第三,在表现广告主题与主要诉求点时所选择的相应支持点与表现元素要对主要诉求点有较强的支持力度,不能牵强附会。第四,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媒体上进行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都要注意保持信息的一致性,主要诉求点和信息点要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和信息策略相符合。第五,广告的创意要新颖独特,表现手法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侧重表现、传达本城市给人的感受与给人的印象。在这方面,一些城市的形象广告做得非常好。
成都的最突出特色在于她名扬海内外的美食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成都的品牌形象定位是“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在张艺谋执导的成都城市形象电视宣传片中,着重表现的是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传达受众到成都的感受——“成都,是一个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片子以一个女孩用DV帮奶奶寻根的故事为线索,以小姑娘的独白:“我奶奶跟我说过,成都,是一个去了就不想回来的地方。她现在年纪大了,出不了远门,让我把成都拍回去,给她看看。”为开头,娓娓的将杜甫草堂的清幽,武侯祠的意境,茶社龙门镇的喧闹,春熙路的时尚,地道小吃的火爆一一道来。临近结尾,又以“奶奶说得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座自古风流的城市,这座时尚期刊造就的第四城”相呼应,生动传达了成都美好的城市形象,独特的个性特征,强化了城市形象定位。
(三)整合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在现代信息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信息来源其信任度和认知反应也不尽相同。单靠任何一种传播手段,都不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目标受众,而且任何一种传播手段都有其传播方式和效果上的局限性。因此,要想更好的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必须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开展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1、要根据城市的品牌形象发展战略需要和城市财力,拟订好广告媒体组合策略和计划方案,整合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品牌传播,重点运用好电视、网络、报纸、户外媒体。
(1)电视,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形声兼备,生动形象,受众广泛,因此选择电视做城市形象广告较为合适,效果较好,应作为主打媒体。具体投放时,本市电视台是一定要投放的,本省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一般情况下也要选择性投放,但不一定采取连续性媒体策略,可采用间歇性策略。对目标受众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也可在当地城市有线电视台或卫视台投放,不一定选择覆盖全省、广告发布价格更高的省电视台。投放的内容30秒或1分钟的城市形象广告片为主,辅以几分钟的形象专题片。
(2)互联网,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媒体,其传播对象面广,信息量大,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内容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与亲和力,传播时不受时空限制,受众可随时进入,发布的信息还可以及时更正、完善,而且它的受众群体大都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主力对象。因此,每个城市都应在互联网上做好本城市的宣传网站与专题网页,系统宣传本城市建设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与突出优势特征,并及时更新、完善。另外,还可以在一些大的门户网站的旅游与分类栏目里建立本城市的专题宣传网页,同时建立大量的搜索引擎,以增加浏览量,扩大影响面。
(3)报纸,作为一种影响力非常大的新闻媒体,也是城市形象宣传的主要阵地。不过,在报纸上的宣传应以关于城市形象的新闻、软性报道及反映游客、外地投资者、专家政要名流的感受、印象、评价、游记等方面信息为主,根据需要可刊登少量的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的系列广告及本市举办的大型经贸、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广告。关于报纸的选择,应以报纸本身的影响力及涵盖目标受众的多少作为主要标准。如做城市旅游形象的广告宣传,应以城市的晨报或晚报及旅游类报纸为主,其中既包括本地报纸,也包括本省与外省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报纸。
(4)户外广告,既是城市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媒体。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把道路、节点、区域、边界、标志物定位为城市景观形象的五大要素,共同组成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因此,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做好城市形象的户外广告宣传,尤其在以下两类区域更要注意:一是所谓的首要印象区,即城市对外交通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旅游风景名胜区等,这些地方是游客形成城市第一印象的地方,会影响其进入城市的感受以及离开城市后的记忆印象。二是光环效应区,即能使游客的印象产生放大作用的区域,包括城市中心商务区、历史古城区、游憩商务区等。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依据城市布局和夜景整体效果等做好统一的宏观与微观规划,注意通过城市“点”布局(风景点、城市门户地带、城市重要节点)、“线”布局(商业界城市干道、城市界面区域)、“面”布局(突出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夜景),形成富有特色的广告群景观和良好的夜景效果,其中在显著位置最好还要有关于城市不同形象主题的宣传。
(5)制作不同档次、内容的城市形象宣传画册、系列图书、VCD形象专题片、广告宣传展板等,在本城市举办的各种经贸文化活动、招商洽谈活动、展览会、重大节庆活动的现场发放给贵宾;在本市各大宾馆大堂与客房、各旅行社、主要旅游景点分别摆放一部分,供游客浏览、阅读;在全国各书店发行销售,或委托某些专门机构代为分发。这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手段,针对性更强,宣传效果更好,广告发布的千人成本也很低。
2、每年组织开展一些又较大影响力的经济、文化等公关活动或事件营销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城市营销与品牌传播,进而提高公众对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认同度与美誉度,极大地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的大型经济与文化活动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水平、城市文化特色及城市文化整体性的体现和象征。城市举办的任何一项面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尤其是由广大外部公众参加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对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活动本身可吸引很多外部公众参加,让公众在活动中更好的了解、感受本城市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本城市的知名度与认知度。另外,活动本身还可吸引很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增加本城市在媒体的曝光量,从而大大提高本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比如,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广州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大连的国际服装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等,都是一些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这些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四点,第一,活动本身一定要从本城市的特色出发,要体现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要具有地方性,只有地方性强,才会有特色。第二,活动一定要有规模性。只有一定的规模性,才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活动要有唯一性,即这种活动不能与其它城市雷同,不能模仿别人,以寻找这种活动最大的差异性和唯一性,进而形成旅游与文化创新功能。第四,要想充分发挥活动的影响力,必须积极主动地邀请一大批国内外新闻记者来参加活动,要成立活动宣传报道组,积极在国内外新闻媒体上予以广泛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在活动现场与来宾下榻宾馆积极开展各自种形式的城市形象宣传活动与公关活动。
3、借助各种特色资源和城市名片,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1)特色节日。特色节日往往是以当地传统文化或特产为基础的具有内容排他性的节日,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名片。如绍兴的黄酒节、盱眙的龙虾节、淄博的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等,遵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每年举办一次,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2)知名品牌。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文化底蕴与这座城市有没有几个知名品牌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青岛、宁波等14座城市之所以能跻身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关键是因为这些城市都有一些全国知名品牌。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在媒体上的频繁亮相,也同时给了城市尽情宣传自己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名人明星。名人明星,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影响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因素。借助名人明星,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可极大地提高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如孔子对于曲阜、周恩来对于淮安、毛泽东对于湘潭、姚明对于上海,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巴黎、纽约、悉尼、维也纳、北京、上海、香港等之所以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除了城市风景魅力、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以外,还有就是城市居住着很多社会名流,有一大批政界名流、知名学者、艺术家、体育明星和著名影星等。所以,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一定要积极挖掘、培育本城市拥有的名人明星和文化精英群体,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广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形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旅游资源。著名的旅游资源,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之所以知道桂林,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同理,杭州、苏州、北京、西安、南京、海口等城市也因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名扬天下。所以,每个城市在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时,一定要开发利用好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名牌城市。
4、积极参加城市形象相关评选活动,并做好相应宣传工作。
每个城市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积极参与能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些荣誉性评选活动,诸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等。参评本身一方面可极大地促进城市形象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能获得相应荣誉,则又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光影梦幻:城市文化整合商 篇3
所谓“全方位照明方案解决商”,不再仅仅是低端供货桥梁,而是提供包括“照明策划+施工+设备提供”拥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商。2000年,光影承接北京朝阳公园亮化工程项目,开始第一次全面转型。然而2005年后,照明行业风生水起,以光影梦幻为模板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影再次陷入同质化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之中,丰庆意识到危机重重:第一,全方位照明方案解决商模式门槛很低;第二,用户不成熟,城市对于为什么要景观照明的思路不清晰,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城市照明行业已经碰到成长天花板。
穷则思变,丰庆陷入追根溯源的思考之中,最终得出结论,城市景观照明的目的是求个性,求竞争,求发展。然而城市的个性,不仅仅是通过照明就能诠释。“城市之间的差异不是照明,是文化。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然而,靠文化产生价值谈何容易?光影在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的大势下,可以做什么?最终找到差异化定位,“在照明领域将文化做足,在文化领域结合照明经验”。城市文化做足了,必然会带来照明产品的大量销售。
2010年,光影在“以世界先进视觉科技为手段,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来诠释城市文化”的战略指引下,成功完成西安大雁塔的3D投影项目,项目收入数百万元。大雁塔是西安唐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光影与荷兰NuFormer合作,以中华民族5000年的辉煌文化为背景,以“玄奘西行”为文化主题,借助3D视觉影像等视觉技术,为观看者创造了一场不借助任何外界设备就能感受的视觉盛宴。
在丰庆看来,如今的光影更像是Windows操作平台,整合世界先进的高科技团队,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为中国城市服务。正是这种“整合”思路,使得光影梦幻掌握了三个方面主动权:品牌、市场和知识产权。所谓品牌,光影在各地方政府心中建立起城市文化服务商的高端品牌形象;而市场则指所有项目皆由集团这一独立个体去谈判,没有任何第三方;关于知识产权,拿大雁塔项目来说,《玄奘西行》剧本由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著名编剧韩素真和光影梦幻集团所有,只用于大雁塔项目,而3D影像作品归属权同于剧本。
丰庆告诉《新领军》,“在项目初期接洽时,NuFormer认为自己掌握着世界最顶尖的视觉技术手段,不愿放下姿态合作,提出了诸多苛刻条件。几次接触下来,NuFormer的创意团队彻底为玄奘西行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文化魅力所折服。”无论是剧作者,还是高科技实现者都拿到不菲报酬,并让自己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价值。对于买单者——地方政府而言,与光影梦幻集团合作,就意味着能用高科技手段低成本地打造出以独特历史文化为内核的城市新面貌,政绩很可能显著,而此前数十年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优势将显现出来。
2011年,光影梦幻在陕西临潼接下了一个主题公园项目——帝王谷,该项目由当地政府牵头,金融资本参与,投资额为35亿,项目以秦文化为主导,以秦陵流传几千年的传说故事为主线展开。为此,光影专门找到世界顶尖的美国太阳大马戏、环球影城和迪斯尼三大巨头的核心团队的核心成员来合作策划。丰庆表示,按照计划,今年将做完所有的国际策划(包括帝王谷景观、内容,电影,网游),从2012年项目启动建设,争取在2014年完工,光影将参与这一旅游项目开放后的营业流水分成。
整合班级环境助推主题发展 篇4
一、利用主题墙饰呈现主题活动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幼儿的学习进程
孩子们到底对“声音”有多少了解呢?在主题墙饰中, 我首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并运用拍照、绘画等形式将孩子们对声音的初步认识记录了下来, 接着, 我们组织一系列“声音实验室”活动, 引导幼儿走进声音的世界, 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声音, 感知声音的特性。
活动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孩子们在问题的引领下找来了做实验的锅、碗、瓢、盆、米、鼓……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记录表, 然后将孩子们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秘密记录在表格中, 引导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然后把它们张贴在墙饰上, 并设计了“声音产生的秘密”一栏以记录实验结果。孩子们逐一用自己带来的玩具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乐乐发现小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振动, 鼓面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多多用不同力度拨动琴弦的时候发出不同程度的声音……我用相机捕捉到幼儿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记录下幼儿实验中的发现。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实验的结果。如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声音振动音量的大小如:画圈、打勾等。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也存在疑惑?在敲小鼓的时候, 有什么办法让小鼓声音突然停止呢?经过孩子们的反复尝试, 孩子们发现在敲鼓的时候, 突然用手按住鼓面, 声音就会突然停止。于是我们也将这一探索过程呈现在了墙饰上……墙饰记录了幼儿的学习过程, 也呈现了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活动二:声音“邮递员”
虽然声音“邮递员”这个词语对于孩子来说较为陌生, 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声的现象较为多见。在探究“传声”这一科学现象时, 我力求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水管制作传声筒, 感知不同材质传声筒的秘密。第一次实验结束了孩子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不同的线和水管进行传播的。之后我们增加了棉花、不同长度的弯管请幼儿再次实验, 并用表格帮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发现。之后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声音其实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当软管弯曲后还能传声, 说明声音还能拐弯, 软管能吸音的现象。这一探究的过程我们用拍录像和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呈现在主题墙饰上, 让孩子与墙面有效对话并与其幼儿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利用班级活动区墙饰促进主题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的“落地”
为满足幼儿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程开展个性化的探究和学习, 体验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我在活动区内渗透了与声音相关的活动, 并利用与活动区相邻的墙饰引导和记录幼儿的发现。
在“声音实验室”的墙上, 我们与幼儿共同创设了“探索乐园、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墙饰并投放了与之相关的探索材料, 让幼儿在探索中感知声音的秘密, 并记录、分享探究结果。
在美工区, 我们有效利用走廊墙饰, 鼓励幼儿将我们大自然中美好声世界的现象大胆的进行绘画。比如:美妙声世界的主题门面, 孩子们利用自然资源榕树须和纸杯制作了鸟窝和小鸟并展示在墙上, 在栏杆上我们提供了鸣鼓片, 以“美妙声世界”为主题让幼儿自由大胆的与同伴合作绘画。
此外, 在语言区我们与孩子们共同创作了有声绘本, 让幼儿自主阅读分享绘本创作的内容并逐一展示在墙饰上。
三、利用家园联系栏、盥洗室等墙饰为主题活动提供可延伸空间
孩子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告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减少我们身边的噪音, 如:走路轻轻、说话轻轻……并这些作品展示在我们的盥洗室、活动室内。当我们展示完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时, 有一个叫东东的小朋友画了一张叮咚水之声的画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关注, 当我问他这幅画的用意时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于是有的孩子向同伴发出节水倡议, 并将“节水倡议”张贴在幼儿盥洗室墙面上, 随即我们的环保主题“美妙声世界之水叮咚小卫士”开始行动了。他们将自己设计的节水标志和水声世界张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我及时用相机捕捉了孩子们那些有爱的动作、美好的愿望。当这些照片呈现在墙饰上时, 孩子们欢呼雀跃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当我们将孩子们减少噪音、节约用水活动通过家园联系栏告知家长时, 家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配合。果果妈妈还为此写了一篇关于“乐音之声”的文章上传班级共享……环保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家长参与环保教育的力量。
城市环境整合 篇5
为强化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规范权力运行,今年以来,云南积极探索预腐防变的有效途径,扎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云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创新举措,探索纪检监察工作提示预警制度,构建马上就办、跟踪问效的督促机制。
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遏制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A级风险点92个,B级风险点198个,C级风险点242个,细化各类防控措施578条……今年初,云南曲靖市麒麟区纪委驻区农业局纪检组采取走访、谈话、参会、查看、互议等方式,建立起廉政风险防控台账。
为加强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从今年开始,麒麟区纪委监委对全区2150名公职人员开展了廉政风险点排查。通过全面清理和规范单位、部门和岗位权力事项,逐项审核确定权力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三方面对存在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
“对查找出来的风险,根据该岗位(单位、部门)承担责任大小、权力使用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等因素,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麒麟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杨家瑞说,“把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登记汇总,建立台账,形成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实行集中规范管理。”据介绍,在掌握排查的情况后,还会综合廉政风险排查、执法监察、干部考察、舆论监督、审计、巡察等各方面信息,在涉及领域会采取专题教育、谈话提醒等方式,有效进行风险化解和及时处置。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打好廉洁“预防针”,成为预警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年中、高考前期,昆明市官渡区就排查出51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子女要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情况。针对该情况,官渡区纪委监委启动廉政风险预警,要求相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派驻纪检组负责人对这51名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提醒谈话,组织签订“杜绝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承诺书”,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杜绝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礼金等行为,自觉抵制“升学宴”等不正之风。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要强化监督第一职责、补齐监督第一短板,把功夫用在平时,挺纪在前,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云南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主任冯志礼说。
建立部门协同监督机制,提升党风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水平
合同管理存在部分问题、审计质量不高、项目征地资金使用存在风险……今年上半年,以廉政风险预警防控联席会议为载体,云南交投集团纪委向7个部门发出了《廉政风险提醒函》,对监督执纪过程中发现的16个廉政问题和隐患进行风险提示。
针对不同部门的问题“量身定制”风险提醒,这得益于集团部门协同监督机制的建立。之前,集团党委出台规定,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部门协同监督机制,促进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纪委与监事会等监督部门协同监督的格局。
据云南交投集团纪委书记刘成志介绍,监督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在原有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并增加了问题线索(情况)移送制度、办理结果反馈制度、集中监督检查的支持配合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各岗位全覆盖、同参与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根据部门协同监督机制,各监督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履职尽责并相互协作配合,发现群众信访举报多、意见大,管理混乱、纪律松弛、工作推进不力等情况的,通过联席会议通报、函件等方式与其他监督部门交流通报,对发现的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协作支持的及时商请协作支持;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办理,接到协作配合请求和移送办理问题的部门需积极协作配合。
“把过去的单一监督变成了多部门的协同监督,更有利于真正地将责任清单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岗位、具体的责任人,通过加强纵向监督、过程管控和全面覆盖力度,细化监督职责和主要内容。”刘成志说,“这不仅是一个协同监督的机制,更是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形成了监督闭环,让风险管控机制更加高效运转,持续提升党风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水平。”
信息化管理“拉紧”责任链条,“红色预警”倒逼干部履职担当
走进曲靖市沾益区政府大楼,滚动播放的LED屏幕引人注目。滚动播放的督办事项、完成时限、责任人、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现在干部迟到早退的基本没有了,都被任务催着走,庸懒散拖的毛病被‘沾益督办’APP‘治’好了。”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李红星说。
为加强督办督查的时效,实现跟踪问效的有序管理,沾益区在实地督查、明察暗访、痕迹材料督查等传统督查督办体系基础上,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沾益督办”APP上,督办事项清晰地分为“待办理”“办理中”“超时”3个模块,每个事项都明确具体的牵头领导、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及备注要求,以台账形式“挂”到网上,实现实时“直播”。
“沾益督办”APP之所以“疗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红色预警。
每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到点未完成就要被约谈,甚至被追责。在距完成时限2日内,系统会自动发送督办短信至责任领导手机,超时未完成事项通过政府大楼督办系统LED显示大屏红牌警示。“全区干部都可以通过APP看到自己手里的工作完没完成,要是被红牌警示了,脸上也挂不住。”一位干部坦言。
城市环境整合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管理措施
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和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完成。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管理档案信息,不仅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还能提高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给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整合管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制约和限制了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因此,发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成为档案信息管理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价值的认同感低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属于知识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但目前人们对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还缺乏广泛的认同,因此一些部门对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视,尤其是通信建设,但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力度,处于滞后状态,导致了目前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对落后。
(二)档案信息共享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中从个人到各种组织机构,信息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档案形成部门仍然普遍缺乏档案信息共享意识。同时受“地盘保护”思想的影响,许多有价值和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被封存在部门内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档案信息提供和利用能力也较为低下,抑制了社会信息需求。
(三)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网络环境下,由于档案部门的条块分割,不同部门档案馆各自为政,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往往独自进行馆藏信息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开发建设,而且应用的技术五花八门,造成开发的数据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共享性差等问题。从而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多头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既浪费了信息资源和资金,也影响了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
(四)专项业务资金投入不足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在数据库开发、运行、更新和维护等方面更是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档案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缺乏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入不均衡。
(五)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对分散在各地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必须要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有关数字化采集标准、信息存贮和著录格式、信息检索标准、网络资源标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标准体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此外,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还面临着诸如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等许多问题,因此,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统筹规划。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措施探讨
(一)纳入同级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要与同级电子政务发展接轨,实现两者的协调同步。档案部门在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电子政务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畅通与对应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换,实现对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工作流程实施在线接收和控制,经过分类管理、编目,为各政府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二)制定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发展规划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想取得成效,必须从全局出发,档案局(馆)统筹规划设计,包括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建设标准、资源共享等规划目标。然后,依据该规划目标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形成多级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有重点、有计划地顺利进行。
(三)增加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人力、物力等资金需求非常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作为首要任务的数据库建设,更应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同时档案馆可以根据数据库类型和规模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形式,如机构内部匹配资金。
(四)加快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也是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档案部门在相关标准选择上应该优先选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尚未出台的相关标准,应该由档案机构、各种信息中心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制定的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要认真分析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目前面临的瓶颈和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档案信息整合管理途径,采取新措施和新途径,促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整合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登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2010(5).
[2] 李立军.北京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实践与展望[J].北京档案,2011(4).
[3] 黄文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集成服务[J].浙江档案,2012(1).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探索 篇7
1 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这四个转变明确指出了环境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环境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其中,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是全国大、中型城市的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的主要模式为:通过上级下发的业务系统报送文件与监测数据,同时根据自身经费能力、信息化认知与管理能力以及业务信息化需求的迫切性,由不同的开发商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自动、半自动地处理部分环境监测业务及信息,行政办公管理、监测业务管理、自动监测分别建立多套系统,分立应用,共享性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无能满足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管、政府决策、公众服务的及时性、综合性、协同性、预警性、决策性的迫切需求,也落后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处理与获知的规范性、实时性、高效性、感知性、无纸化的要求,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的管理、数据共享、应用支撑和数据服务的效能。
对于没有在信息化建设开始及整个建设过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监测站信息化工作,要解决系统分散、业务分散、数据分散问题,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目标,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系统集成。
2 环境监测站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对各个层面的管理者、业务人员信息化应用影响深远,以不同的应用角色为例:
1)对于环境监测站所有人员。
可以拥有统一的系统应用界面,不需打开名目繁多的系统,就可以便利的访问各个业务应用模块,进行行政办公。
2)站领导层。
可以拥有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实时掌控监测站监测动态,全方位决策环境专题综合治理,实时了解重点环境专题动态。
2)对于业务部室主任。
可以科学分配、跟踪、总结监测任务,分析部门综合业务及新业务,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换。
3)对于信息主管。
可以维护全站业务今年视图,规范未来业务系统建设,整合现有业务。
4)对于业务人员。
可以及时跟踪监测管理工作,灵活调用全站共享数据需求,日常工作使用规范的业务数据。
5)对于综合分析人员。
可以在统一的数据中心方便查询、统计、分析各类监测数据,开展各类质量分析汇报会。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以提升四方面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共享能力、应用支撑能力、数据服务能力。
3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整合策略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一个规范综合完备的环境监测数据中心、一个环境监测综合业务平台、一个环境监测公众服务平台、并对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数据收集、处理、统计分析、发布、预警、应急、展示)改造或新建。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包括:
1)门户集成。
统一门户管理、个性化页面;单点登录;业务应用集中访问;业务数据展示查询。个性化的门户及业务应用集成平台,丰富、易用的协作办公平台,规范、高效的信息发布与资源共享平台,保障系统稳定、安全的系统管理平台。
2)应用集成。
实现跨系统业务调用,异构系统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信息共享。1)面向信息主管。统一规划,为新建业务系统提供建设规范和应用支撑。为已建业务系统提供交换规范,共享标准测点/断面基础信息和基础代码。2)面向业务部室。可以建资源目录,环境质量一源一档,共享数据查询,环境质量报告与报表。3)面向社会公众。外部网站环境数据公开。
3)数据集成。
共享数据资源;数据标准化;污染源一源一档;环境质量一点一档。建立环境监测基础信息的“北京时间”。即统一标准代码,统一污染源、监测点位、监测断面、评价标准、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编码,统一管理和维护环境质量/污染源基本信息。
4 环境监测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
环境监测站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包括系统层面、数据层面的整合,根据环境监测站业务、数据架构,完成整合后,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如图1。
完成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后,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
完成环境监测信息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后,数据中心系统架构如图3。
5 小结
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是环境信息化发展方向,在实际业务管理中有迫切的需要。信息资源整合经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利用等过程,需要深厚的环境业务基础和环境数据中心实施经验;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将会给环境监测站的业务管理、IT管理、决策层带来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C].南京: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
[2]唐桂刚.对全国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架构的探讨[A].北京:中国环境监测,2002.
[3]刘鹏,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J].沈阳:环境保护科学,2010.
[4]薛建,富学勇.环境监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
[5]张亦含,李旭文,黄丙湖,等.基于WebGIS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
[6]冯晖.3S等信息化新技术在环境监测科研领域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08.
[7]张保森,肖红,慎镛健,等.构建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网络化管理系统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6.
城市沿街建筑的景观整合研究 篇8
一、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 是由城市道路空间及各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 从形式风格、建筑材料和质感档次等组合方面形成的互相促进的综合共同体。在直观表达上, 呈现一种显性的存在形式, 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隐性形态形成的物化载体, 不同时代和地域所孕育的沿街建筑景观也各不相同。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建设都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主观意识过于强大, 建设时间的差异性、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 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导致我国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缺乏整体性。
第一,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无序性
在地域性和人文特点等影响因素的制约下,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在道路的两边大量的聚集, 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每种建筑都想标新立异突出自身的特点, 过多的考虑到其主体性而忽视整体性, 导致建筑物孤立于周围环境, 缺乏连续性, 城市景观混乱无序。
第二, 沿街建筑景观附属物的繁杂性
在现代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建设中, 由于长时间采用低矮的蓝白相间铁皮简易围墙, 造成与周围景观的极不协调, 隔断景观的连续性。再加上部分建筑商家受到商业活动的刺激, 在建筑景观上立户外广告牌和商店招牌, 在吸引受众的同时, 也造成建筑风格的混乱, 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视觉污染, 造成城市道路空间的可识别性模糊。
二、城市沿街建筑的景观整合
城市沿街建筑的整合从内涵上来看, 是城市新老地层走向一致的必然。整合城市沿街建筑景观要对城市各局部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 对周围环境景观做出呼应, 又有一定的景观创新。
城市沿街建筑的组合形态不同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景观体验, 因此在和谐的城市文脉中, 要充分利用沿街建筑烘托空间背景, 使沿街景观服从于整体空间形态要求。
1、整合原则
城市沿街建筑的整合应该从整体效应和动态发展的基础上出发, 并且深入人心进行体验, 从而达到主客观的互动。首先要有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道路的活动和行为与临近的景观要素具有复杂的内在关联, 因而要求沿街建筑景观具有连续整体性, 从而使其避免混乱感;其次, 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人们对于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认知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理念结合新事物的发展形成的综合性审美意识, 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势必要遵循多样性原则, 使得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于其具有统一的认知, 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另外, 具有动态性原则, 在城市沿街景观的演化过程中, 景观整合是一种动态的进程, 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终极景观, 在整合过程中, 势必要满足市民的知觉恒定性, 适应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使其对沿街景观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最后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 城市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积淀下形成其特有的意识形态,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本地的居民, 因而在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建设中, 要遵循其可识别性, 从而形成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同感和归属感。
2、整合方法
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整合是一种时空的整合, 在一定的文脉传承基础上, 使其建筑节奏和形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首先, 保障新旧建筑的连续性, 沿街建筑是一种新旧并存的有机体, 在根植周围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原有的建筑形式和色彩尺度等, 保障有效的文化因素, 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使其能够纵向延伸。其次, 保障整合过程的进行时, 建设施工过程是一个跨时长, 范围广的过程, 沿街建筑的整合势必要讲正在进行的景观演化与静态的景观保持一致性, 例如日本图是管施工过程就将围栏做成书架的形式, 既丰富了景观建设, 又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最后, 保障沿街建筑景观的时代性, 在建设新的景观要素时, 要注重其使用寿命和美观性, 具有一定的未来时间因素。同时, 景观整合还要制定一个宏观到围观的整合方案, 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和引导, 在微观上保障景观的风格和质感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 沿街建筑景观是一个个性与统一相结合的共同体, 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形成基体与标志物相统一的整体。针对目前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现状分析, 有针对性的解决其混乱性和无序性的问题, 在遵循建设过程的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可识别性原则前提下, 保障其建筑的时空延续, 使其在传承特定的文化特征基础性还具有一定的创新。
摘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建筑意识和材料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景观的规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城市的沿街建筑缺乏整合性, 因而本文主要对当前城市沿街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整合沿街建筑景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发展,沿街建筑,景观,整合
参考文献
[1]周术任书斌宋晓华.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整合——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之一[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第03期, 2007.
[2]丁婧.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2009.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 篇9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的出现, 网络视听资料的迅速崛起, 对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料馆藏模式已经在这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满足不了人们的阅读和查阅习惯。因此, 图书馆信息资源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成完成整合数字化。本文将从信息整合、数据整合、知识整合几个方面来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分析图书馆基于超链接、基于资源导航、基于知识本体、基于OPAC、基于跨库检索的集中整合模式。
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内容
数字资源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按照一定的要求, 重新组建融合不同通信协议、不同来源中的独立资源资源的功能结构和数据对象。使他们重新组合实现无缝连接, 形成一个整体。在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时, 首先需要探讨图书馆信息资源需要整合的内容。
1.1 信息整合
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范围广, 在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中, 对信息的整合是十分关键的步骤。信息实体间通常存在着引用、关系、参照等多种联系。必须通过对信息的整合来解决信息之间的关联问题。
信息整合是指通过某种标准或体系, 描述、连接、集成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 使一站式信息获取得以实现。信息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整合的对象。如相关文献的关系、文献的引证关系等。信息整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使得连接和集成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2 数据整合
图书馆数字资源在规模和数量上发展迅速, 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大量存在。数据整合的出现解决了分布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和互操作性。它可以起到消除不同数据库系统的异构性和分布性。是这些异构系统充分的融合, 数据源的差异得到屏蔽, 查询表现方式达到统一, 达到异构数据共享的目的。用户可以使用简单、透明、统一的检索方式, 图书馆异构数据资源实现共享, 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1.3 知识整合
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要使信息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到整合, 还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用户的知识需求问题, 还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整合信息资源中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和概念。能够对知识结构进行揭示与描述。使信息资源中的知识结构的概念以及概念关系得到清楚表达。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整合的内容进行的探讨, 现提出以下几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模式:
2.1 基于超链接的资源整合模式
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的特性, 连接起文献的有关知识点, 将有关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 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为读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便利即为基于超链接的数字资源整合。利用超链接把所有资源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知识关系复杂的网络, 这种方法对于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息整合有很大作用。
2.2 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模式
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模式是指根据数字资源类型不同, 建立会议论文集、电子报纸、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不同的资源导航库, 通过数字资源的URL建立数字资源的导航系统, 将所有信息资源检索的检索入口整合在一起, 提供按关键词、作者、资源标识、资源名等途径获取资源。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以数据库导航系统和期刊数字导航系统为主, 具有关键词检索、分类浏览、字顺浏览等功能, 可以按照来源数据库、学科分类、ISSN号、刊名等搜索浏览期刊。
2.3 基于知识本体的整合模式
本体论是一门有关存在以及存在规律和本质的学科, 本体是一个知识术语的集合, 它包括语义关系、词汇表、逻辑规则和简单的推理, 构建基于本体的数字整合模式有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整合。抓取相关领域的知识是本体的目标, 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 提供该领域内共同理解的知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这些词汇以及词汇间的关系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理解。基于本体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模式起到了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规范、共享知识、对知识实现重复利用、结构化、体系化、整体化、形式化的作用。
2.4 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模式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者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为OPAC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 。OPAC系统是图书馆中多资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大多数图书馆都建立了OPAC系统, 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 在此系统中, 所有图书馆馆藏目录都以OPAC系统为基础。在读者进行跨馆查询时, 读者本身并不会意识到, 这是OPAC系统的最大优点。使得读者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去熟悉新的操作方式和查询环境, 一个系统的查询条件就可以方便的检索到馆内馆外的文献资源。
2.5 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模式
通过对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检索方式、检索界面、检索运算符、检索式构造规则、检索字段进行统一整合检索实现基于跨库检索的数字资源整合, 大大提高的检索效率及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数字资源系统间的分布式异构整合检索及检索界面整合是跨库检索的两大主要层面。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点击一篇文章的记录, 然后并可以得到所有与这篇文章相关联的服务列表。
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理念将由以“图书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采取合适的整合模式, 完成图书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实现网络自动服务、信息过滤、信息获取等功能, 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 通过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 使得图书馆信息信息资源在整合后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晨.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1) .
[2]王知津.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J].情报学报, 2011 (6) .
[3]马文峰, 杜小勇.基于数据的资源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4) .
[4]马文峰, 杜小勇等.基于信息的资源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1) .
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探讨 篇10
城市群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常常取决于城市群的经济资源聚集与整合能力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群间的竞争也正是城市群经济整合能力的竞争,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城市群经济竞争的新特点。
(一)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
整合一词出自地质学,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研究。城市群经济整合理解为在城市群内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部合理的互补与协调,实现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商品等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各种要素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实现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及其空间结构的优化、经济组织结构合理化,从而实现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群经济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尽管“协调”和“一体化”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整合”,但是“整合”比这两个词更具有包容力、灵活性和力度。它不仅是被整合者的相互协调,它还包括磨合、调控、约束、甚至限制。实际上城市群经济整合有着丰富的内涵。(表1)
(二)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提出。
城市群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高级城镇空间组织形式,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河南从促进“中部崛起”的高度出发,2003年7月,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快速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这是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根据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发展道路。但是,当前中原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群仍处于离散的“规划群”状态,还没有形成以城市集群为支撑的有整体竞争实力的地域实体。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不整合是一个主要原因,这是很多研究者的共识。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整合”问题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二、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系统分析
我国城市群经济的进一步整合需要良好的整合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城市群经济整合是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城市和空间结构、政府调控与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经济整合机制体现了其整合过程中各种要素内在的关联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城市群经济发展系统需要基于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来构建相应的分析评价反馈子系统、运行与实施子系统以及整合模式将经济整合目标与内容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群经济发展系统整合的整体性,达到良性发展。经济的整合应当体现更多的国家整体性的策略与调控,在共识的基础上保持共同的利益和方向。
整合机制是整合的规则,体现了整合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和发展的互动性。从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来看,公共资源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境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互动发展机制是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而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中原城市经济整合机制应该以企业为载体,两个区域核心城市(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为副核心)比较优势、产业聚集和产业转移为动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调控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三、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选择
市场带动和政策调控的整合机制是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整合的基础。在这种整合机制的带动下,该地区群体城市经济整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一)产业集群化整合模式。
产业集群化并不是简单的扎堆,是在生产链上的有机组合。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城市群是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影响和控制周边地区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城市群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不断增强城市群竞争力和巩固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集群化的整合模式便是以核心城市为基点,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借助专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其上下游企业产生与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从发展趋势看,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切入点。根据中原各城市的发展现状,就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来看,食品和食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漯河、新乡、洛阳和郑州4市;饮料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平顶山和郑州4市;烟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洛阳、郑州和许昌;纺织业、服装业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和许昌;皮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漯河;开封、洛阳、新乡和许昌4市集中了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焦作;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洛阳;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集中在新乡、焦作、许昌和洛阳。9个城市各自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建材、汽车配件等产业集群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产业配套,都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同时,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带动了上下游产品发展,如以中铝河南分公司为核心形成了郑州上街铝工业产业集群。漯河源汇区肉类加工产业集群和郑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了河南相关的农牧及养殖业发展。
(二)点轴联网辐射整合模式。
城市群的核轴带由核心城市、城镇体系和经济腹地组成,并由以交通通信通道、资金融通通道、技术协作与转移通道为主的一系列联系通道连接成由点到线的产业密集带,最终形成一个面上的产业密集区。从点到线到面,需要一个由增长点向四周辐射的过程,而核心城市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城镇体系是否密集、经济腹地够不够大、联系通道是否顺畅是决定这个核轴带发展前景的关键。显然交通走廊是城市群经济辐射和扩散的主动脉。
在此模式下,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应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要重点建设郑汴洛(郑州、开封、洛阳)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发展新(新乡)-郑(郑州)-漯(漯河)产业发展带,发展壮大新(新乡)-焦(焦作)-济(济源)产业发展带,积极培育洛(洛阳)-平(平顶山)-漯(漯河)产业发展带。
(三)城市职能分工模式。
不恰当的城市职能定位不利于完成城市化进程,也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潜在的威胁,造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陷入危机。城市群经济整体发展的客观上全方位的整合,在职能方面超越物理上的邻近性而彼此关联。然而,在中原城市群诸核心城市之间,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缺乏高度的产业关联和有效的整合机制等问题,始终未能形成一个以城市群整体为基础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各核心城市的主要产业功能雷同,同位竞争不断加剧。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应依据自身优势进行职能分工,发挥自身特色,进行优势互补。根据中原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应合理定位中原城市群9市的功能,以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中原城市群中,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平顶山,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四)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模式。
城市群经济产业聚集会造成城市群经济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些竞争的结果是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群经济产业的离心转移,一些成本升高、比较利益低下或者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就会在城市群内外转移,重新寻找发展的空间。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模式便是在考察城市群经济的产业体系后,强化以核心城市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区位梯度或等级转移优势。发达城市可以借助产业的转移来为其他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相应一些城市可以接收产业的转移来扩充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产业间的互补,形成城市群产业的整体发展。应当指出,城市群经济整合在产业发展上不是硬性地规定发展某种产业,而是要在市场中有选择地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并且各经济关联城市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城市基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部分应当具有互补性。
四、提高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能力的对策
应当认识到区域经济整合是全球化环境下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中原城市群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必将形成更高的产业集聚规模、更密集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更具有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基础。
(一)加快区域交通与通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实体要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规划与建设也应考虑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在区域内和区际间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协调。实现对现有的各地交通设施进行整合利用,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的整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硬件保证。中原城市群体城市通信设施的一体化,关键是打破信息封锁和阻碍,畅通信息流,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和切入点,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共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覆盖整个区域的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建立区域信息交互网,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区域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共同市场的形成,又能有效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强统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指导和协调,建立城市间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
城市经济整合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行规则和协调机制,发展横向的组织协调机构;促进达成区域经济整合的框架协议。
(三)形成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同步推进的动态发展机制。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密度相对较大的特征,为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连绵区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原地区正在逐步形成以互补互动、各扬所长、共同发展为前提,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为特点,以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增强高密度城市群的聚合功能与一体化整合,发挥区域内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形成区域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同步推进的动态发展机制,是中原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
(四)加速区域市场整合与市场一体化进程。
市场机制是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统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一体化是各种要素市场时空融合与协调的过程,是各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中,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人才流动和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构筑统一的物流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异地金融业务,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加快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建立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加强对市场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邢怀滨, 陈凡, 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4.
[2]赵全超, 汪波.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的实证研究[J].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5.
城市环境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73-02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教育迎来“第四次教育革命”,信息技术为教育创造了无限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或者说,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而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才能实现。[1]
什么是课程整合?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整合?本文针对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进行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同仁讨论,希望能够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课程整合的意义
1.迎接信息技术向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世界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纷纷以其强有力的举措发展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不失时机地占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实践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促教育现代化进程,瞄准教育信息化这个突破口,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实现又一次的教育革命。
2.培养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是创新型人才,参与21世纪的国际竞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能够加快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了解、欣赏、尊重外国文化,参与国际事务,获取信息进行科学研究,成长为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基础。我们都清楚地意识到: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语境,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来营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英语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交流等多种教与学活动,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从而造就21世纪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二、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思是“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2]本文所谈的“整合”是“课程整合”,更为确切、完整的表述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基于上述认识,“整合”的定义(内涵)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
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1]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大胆的探索,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于是,我们从“授之以渔”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校各种信息技术环境,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发现大学生英语课程整合的切入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实现进行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英语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1.课程整合的实施原则
(1)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方法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开发(包括资料类和软件类这两类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2.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1)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软环境建设
大学生英语教改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无疑大大鼓舞了项目参与人员的士气。校院两级领导将该项目列入重要工作日程,首先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形成氛围,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入手,改变策略,勇于创新,加强领导和支持,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及时、高效地解决教改项目的困难,一年来累计投资已逾百万;教务处不断改进和加强对教改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在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不因循守旧,而是采取新思路、新举措,保证教改项目的顺利实施;选配业务骨干、讲课标兵和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组建团队,为大学英语教改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整和的质量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一个“事业留人”的软环境。
(2)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物质基础
校园信息化建设沉淀的基础设施、网络环境、资源平台,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物质基础。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是“学”、“教”的基础环境。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有利于情境创设、启发思考,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在此环境下,尚未完全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窘境,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通过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同样得以实践。
校园网、Internet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平等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技术平台。学生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协作交流、自主学习,利用E-mail、MSN、BBS、Blog等多种形式的聊天方式,由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发展到双向交流,乃至于多向交流,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信息联系能够在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上展开,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换意见,获取学习信息,建构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探究、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资源库、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是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转变的支撑平台。教师可将收集、整理、规划、创作的信息(音视频资料、网址、搜索引擎等),以及创建的课程发布到教学资源服务器或Blackboard上,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或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进行适时访问、收集信息、了解课程、浏览课件、在线测试、提交作业等等,分享在线信息,搜集和开发信息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3.课程整合的策略
(1)“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把握课堂2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综合运用文本、声音、图片、图像、Flash、影视等多种教学媒体素材来解决难点、灌输英语知识、完成教学计划内容。语言只有在交际和使用中才有活力和生命。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Partnership合作学习活动、“宿舍英语”活动、听MP3说英语、情景戏剧小组活动、英语沙龙等,构建不同语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购置网络资源服务器,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进程的网上实时管理,开放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每周提供8小时的课外上机学习时间,为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安排教师进入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指导学习,真正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的现实作用。
四、结束语
我们的试验研究只是一个开头,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路还很漫长。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培养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引用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年度(2000年度)报告中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 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yingjie03.htm
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营销传播 篇12
一、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传播是“集市式”、信息多向式、互动式流动;声音多元、嘈杂、互不相同。网络媒体带来了多种“自媒体”的爆炸性增长, 博客、论坛、IM、SNS……借此, 每个草根消费者都有了自己的“嘴巴”和“耳朵”, 同时也滋长了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他们不会再被动的接受传媒信息, 而是主动的收集多元化的声音, 并反复对比, 选择听从哪些内容。再者, 他们还张开了“嘴巴”, 生产并传播内容, 向其他消费者传递他们对品牌和产品的认识和经验。这些声音虽然弱小, 但似乎要比厂商营销信息的“大声”更有力量。这些消费者们正形成巨大声浪, 强力影响乃至左右其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网络整合传播的优势是: (1) 易获取客户行为资料。登陆的客户数目以及客户在每一个网页停留的时间、客户的浏览习惯都能够通过程序轻松地记录下来, 同时还可以在数据仓库中记录下客户曾经购买的商品、购买的次数、客户的偏好和客户的资料, 从而为有效分析客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 (2) 传播渠道多样化。如可在相关的网站、软件、电子报刊、网络电视和海报上刊登广告, 也可以通过与网络外的公关活动相结合, 通过精心设计的市场活动推广公司的品牌。 (3) 易采用电子邮件等形式实施一对一营销。还能利用虚拟社区和论坛的方式增加客户参与机会, 发挥关系营销的作用, 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体。 (4) 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受众数量易统计的特点。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营销传播工具。 (5) 上网群体的收入高、年纪轻, 喜欢尝试和体验新事物。对于某种新近传播的概念往往能产生较浓的兴趣。 (6) 提供产品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真实的, 如软件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免费产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进行初次的体验, 不仅成本低, 而且收效快服装、家电、旅游等产品则可以通过虚拟技术, 让顾客体验产品, 这非常有利于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的成功实施。
其不足在于: (1) 网络企业传播的信息容易被其他互联网信息所淹没。 (2) 应用大众媒体进行强势促销的可能性比较小, 在促销过程中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 (3) 由于浏览和点击的方便性, 原有客户的转移成本低, 网站容易流失客户群体。
二、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
面对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对象呈现的新特点, 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网络整合传播中, 应坚持以下原则: (1) 趣味原则。互联网的本质是娱乐属性的, 在互联网这个“娱乐圈”中混, 广告、营销也必须是娱乐化、趣味性的。显然, 制造一些趣味、娱乐的“糖衣”或香饵, 将营销信息的鱼钩巧妙包裹在趣味的情节当中, 是吸引鱼儿们上钩的有效方式。 (2) 利益原则。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网络是一个信息与服务泛滥的江湖, 营销活动不能为目标受众提供利益, 必然寸步难行。网络营销中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外延更加广泛, 除产品带来的物质实利外, 还包括:第一, 信息利益。虽然消费者抗拒广告, 但消费者需要其需求产品的相关信息。直接推销类的广告吃到闭门羹的几率很大, 但是化身成为消费者提供的资讯;面对免费利益, 消费者接受度自然会大增。第二, 功能或服务, 如虚拟技术带来的各种体验。第三, 心理满足, 或者荣誉。如通过各种类型的论坛形成的消费者群体。 (3) 互动原则。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其互动性, 只有充分挖掘网络的交互性, 充分地利用网络的特性与消费者交流, 才能扬长避短, 让网络营销的功能发挥至极致。网络整合营销不再让消费者仅仅单纯接受信息, 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 已经允许我们能以极低的成本与极大的便捷性, 让互动在营销平台上大显身手。而消费者们完全可以参与到网络营销的互动与创造中来, 消费者亲自参与互动与创造的营销过程, 会在大脑中刻下更深的品牌印记。未来许多品牌的产品可能是半成品, 一半由消费者体验、参与来确定。当然, 营销策划人员找到能够引领和主导两者之间互动的方法很重要。 (4) 个性原则。个性显然更容易俘获消费者的心。因为个性, 所以精准;因为个性, 所以诱人。个性化的营销, 让消费者心理产生“焦点关注”的满足感, 个性化营销更能投消费者所好, 更容易引发互动与购买行动。在网络媒体中, 数字流的特征让这一切变得简单、便宜, 细分出一小类人, 甚至一个人, 一对一行销成为可能。
三、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突显品牌个性
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美国营销大师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 就明确地指出:“最终决定品牌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 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品牌有了个性, 就有了自己成熟的表现, 同时也会吸引那些喜欢此品牌的消费者, 形成认同感, 形成消费群体, 并逐步形成忠诚度;品牌有了个性, 就代表它已经个性化, 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 有它自己稳定的内在特征, 有了他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他们决定着品牌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许多著名品牌有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 如:柯达的纯朴、顾家、诚恳;微软的积极、有进取心、自负;锐步的野性、户外、冒险、年轻、活力充沛。这些品牌个性与其消费者群体的个性相吻合, 在人们购买之前, 通过品牌个性就已经把那些潜在消费者征服了, 品牌个性能够强化人们的购买决策, 促使购买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 从而吸引消费者。品牌个性一定不能太多太杂。虽然人的个性极其复杂、难以捉摸, 但是如果让品牌个性达到复杂程度, 那是徒劳的。提炼品牌的个性特点一般不要太多, 一旦个性“泛滥”, 公司就很难面面俱到地表达那么多的个性而把消费者搞糊涂。最好是重点建立三到四项个性特点, 并使之深入人心, 而不要试图通过复杂的宣传活动来推广十条或更多的个性。
四、用虚拟技术传播产品体验
在网络营销传播中, 利用虚拟技术传播产品体验是其最具特色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 提供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 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虚拟环境中观看并操纵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 听到逼真的声音, 在虚拟环境中交互操作, 有真实感觉, 可以讲话并且能够嗅到气味。它涉及到计算机、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相关技术。虚拟现实系统作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界面形式, 能为用户提供现场感和多感觉通道, 并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 探寻一种最佳的人机交互方式。被称为全球第三大零售网站的英国网上服装零售商公司雄心勃勃旨在成为首家全球网上时装零售公司, 因此对采取网上先进技术特别热心, 这家公司投入128万美元在网上开发了一项网上试衣新技术, 借助新开发的网上试衣软件, 全球各地的上网用户只要登录网站点击试衣一栏, 将自己的身高、肩宽、胸围、腰围等数据输入, 就可以借助这种新技术, 找到一位身材完全和自己一样的虚拟模特在网上代替自己试穿新装, 在自己挑到色泽和式样满意的时装之后, 不仅可以让虚拟模特一件接着一件地试穿, 而且还可以让虚拟模特前后左右转动身子。让自己仔细地从各个侧面加以审视, 很容易选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新时装。打开宜家网站的首页, 就好像进入了宜家的实体店面, 上网即可体验。通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制造了“虚拟样板间”, 让消费者感受到情景式的产品体验。另外一种形式则是提供在线仿真体验, 这对网站的技术和设计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网站访问者在体验活动中获取其真实性, 让他们感到与网站的交互过程就像真实体验一样。例如试手机网, 提供20多种品牌、数百种机型的在线体验, 主要提供“功能体验”、“整体体验”、“3D体验”三种方式, 并且你可以对相关手机做出评论。
五、选择适当的传播渠道
选择传播渠道, 限定传播范围。传播渠道要依据公司的营销目标和公司的特点进行选择, 做到针对性强, 宣传力度大。如欲开发青少年市场的公司可以在网络游戏上发布旗帜广告, 因为网络游戏聚集了相当多的青少年玩家;又比如销售编程软件的公司可以在计算机论坛、程序员网站和计算机杂志上发布广告。这样做的好处是:传播受众比较集中, 传播的范围比较小, 传播的效果也比较显着。著名的日本化妆品品牌DHC在网络整合传播中, 首先采用广告联盟的方式, 将广告遍布大大小小的网站, 因为采用试用的策略, 广告的点击率也是比较高, 因为采用了大面积的网络整合营销, 其综合营销成本也相对降低, 并且营销效果和规模要远胜于传统媒体。最忌讳的是选择过多的传播媒体, 拉大传播的战线, 这样所进行的传播工作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企业官方网站, 是网络整合营销的起点。网络整合营销包括六大部分, 企业门户居于首位, 然后是网络活动、网络公关、网络活动、网络广告、无线营销和其它数字营销策略。如果缺乏企业门户作为基础, 从营销层面来讲就很难把其它营销活动系统地梳理到一起。比如公关活动, 即代表企业发表一些信息, 经常是由企业门户发出的。其它的营销模式, 如电子杂志、数据库营销、许可邮件、新闻订阅等, 都跟企业门户有关系。如果没有一个整合的比较好的企业门户, 企业每发布一个产品就建一个平台, 对于企业来说其实是浪费。另一个可利用的传播方式是企业博客。微软、Google等公司已经在用企业博客对外发布产品信息、维护及深化企业和品牌形象。企业门户代表着企业形象, 企业门户上发布的消息都是官方信息。而企业博客一般建设在第三方的平台上, 内容更加个人化。消费者登陆企业门户和企业博客, 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
六、利用虚拟社区强化互动传播
网络社区是指以论坛 (BBS) 为基础核心应用, 包括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互动平台, 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网络社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型虚拟社区平台, 拥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大的全国性社会影响力;另一种是基于地方或某些垂直领域的中小型论坛, 如落伍者、商丘生活网等。在市场营销中, 企业可以以网络社区为平台, 针对社区用户积极的参与性、开放的资源分享性, 以及网民之间频繁的互动性, 借助线上、线下活动、事件讨论、话题引导等方式展开营销传播活动。主要方法是, 企业通过对自身产品和用户需求的分析挖掘, 在网络社区平台上借助多种方式, 在加强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提高用户分享良性体验的积极性, 从而在用户中形成众口相传的口碑效应, 达到促进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以及产品销售增加的目的。对于陌生客户, 这类客户对企业不了解, 但是他又不敢相信企业网站上说的各种辉煌经历, 那么看老客户怎么说, 算是一种口碑信息。对于潜在客户, 他在第一轮已经了解了本企业, 但还是不敢确定要不要真正下单购买, 看了多种各个品牌的产品, 都有优点和缺点不知道如何选是好, 非常想听听老客户当初是怎么想的, 现在的感受如何。对于已经成交的客户, 可以持续和客户保持关系, 给老客户提供主动性的服务, 保持客户对企业的关注度。
例如, IBM就通过虚拟社区开展有关产品使用方面的咨询服务, 方便了顾客。同时, 顾客与社区内其他成员的交流和讨论也使他们逐步认识产品的功能并使用这些功能。另外是提供与产品有关的服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网站并不以销售汽车为业务, 它向汽车爱好者提供一个探讨汽车话题的场所, 通过车迷们的讨论达到宣传本网站和通用汽车产品的目的, 从而提供一个吸引顾客去购买汽车的渠道。专门经营乳制品的亨氏公司网站, 详细介绍喂养婴儿的基本知识, 以及婴儿健康、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 使有婴儿的家庭把亨氏网站看作是家庭顾问, 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在北美乃至整个英语国家, 孕妇和婴儿父母要想学习有关知识, 首先就会想到访问亨氏网站。更重要的是利用社区的互动功能, 强化客户关系。虚拟社区的开辟, 不仅使用户之间方便交流, 也为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通过了解社区中成员的言论和问题, 企业可以掌握消费者的真实想法, 迅速得到成员的建议, 及时了解用户的新需求, 启发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创新, 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城市环境整合】推荐阅读:
城市整合05-15
城乡环境整合整治12-18
矿区资源整合环境治理05-24
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协调的论文09-09
浅谈城市台新闻资源的整合与营运10-25
城市·环境·艺术06-21
城市创新环境08-05
城市景观环境09-08
城市居住环境09-18
城市夜环境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