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规划

2025-01-02

居住区景观规划(精选12篇)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1

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 我国的住宅建筑也在不断的改进, 在当今的情况下, 居住地的绿地景观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购房时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景观是住宅区的一个必备的部分, 它不仅可以美化住宅区, 有一个好的环境氛围, 而且, 绿地景观可以净化环境, 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绿色环境, 绿地景观的存在可以使得住宅区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住宅建筑的建设和规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 在设计中也要都考虑到, 思虑周全, 这样才会使绿地景观与住宅建筑相互融合, 可以提高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质量。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中也有很多许多遵循的原则。下面详细分析五个方面。

1.1 生态设计的原则

绿地景观的存在除了使得居住区的更加美观,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绿地景观要为居住区的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分析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设计原则。绿地景观可以净化环境, 保持空气清洁, 还要吸附尘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1.2 统一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 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 绿地均匀分布于居住区内部, 便于居民使用。

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要体现美的要素, 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题———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让住户置身于舒畅的人居空间。“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 居住区环境应注重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

1.4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基址条件, 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有价值的水体、地形等个体尽量保留、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化体系中, 实现新建景观和原有条件的融合, 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 保持环境景观的丰富和自然性。

1.5 系统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置应结合建筑风格与道路系统, 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成, 形成景观节点, 景观轴,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同时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应在风格上相协调, 做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形成统一的绿地景观系统。

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在居住区范围内, 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 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和塑造优美景观环境。根据居住区绿地组成又包括公共绿地景观、宅间宅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及专用绿地景观等

(1) 公共绿地景观。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在布局形式上通常按照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 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 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土丘洼地, 构成自然变化的地形, 组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在布局手法上可采用称布局或不对称均衡布局, 设计一些喷水池、花坛、雕塑等, 塑造丰富的景观元素, 并与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或儿童游戏场地相结合, 提供便于居民建立社会联系的空间。

(2) 道路绿地景观。

在设计道路绿地景观时, 主要考虑道路绿带设计, 这是居住环境的防护主体;其次考虑不同道路树种不同, 植物色彩、形态不同, 具有不同的特色, 既美化了环境, 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防护网络体系, 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宅间宅旁绿地景观。

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 宅间、宅旁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 是居民使用率最高, 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绿地。宅间、宅旁绿地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及可识别性。绿地景观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密切配合, 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之间的绿化特色, 具有可识别性。宅间绿地可做成封闭式绿地景观或开放式绿地景观。宅旁绿化是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 因此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楼之间绿化的特色, 使居民有一种认同及归属感。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营造

居住区绿地景观营造分为自然景观营造与非自然景观营造。自然造景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 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 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同时可将居住区水景与绿化形结合, 人工创造水景、绿地景观相结合, 组成参与性的动态绿地景观。非自然造景要素主要有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 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 使居住区绿地空间扩大, 同时将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绿化有效结合, 丰富绿化景观效果。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 已成为造景的主体, 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 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 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 适地适树。并且考虑居住区对植物的特殊要求, 选择有花、有果、芳香类植物, 避免早衰、寿命短的树种, 避免有花粉、飞絮、有异味的植物, 不应选择带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树木。同时应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在生活区内可多种植闻香树种, 如月季、丁香、合欢、洋槐、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理论, 以乔木为主, 构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类型相搭配组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形成立体绿化, 提高绿量与生态效益, 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植物配置应形成特色, 针对居住区内不同的绿地组成应形成各自的绿地景观效果与功能。

3 结论

居住区的绿地景观是现在的住宅建筑中很重要的因素。绿地景观会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质量, 是净化环境很好的条件, 而且每个居住区的绿地景观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了营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要加强对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 可以美化城市, 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相反的, 一个失败的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分析, 会让城市没有合理的布局, 也不能对环境质量的提高起到作用, 还会影响住宅建筑的质量。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2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

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

1.1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

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3)基底 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1 项目概况

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

2.2 规划构思

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

2.4 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区建设条例,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2001)、《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修改稿)(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200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等。这一系列的规划规范、法规和村镇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法规和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绿化系统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居住区绿地率 ≥35% 绿地覆盖率 ≥60%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0m/人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居住区边界绿化防护带 居住区与区域景观之间设置15米的防护绿带

以本地树种为主(国槐、白蜡、旱柳、西府海棠、香椿、柏、大树种的选择

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种植物配置形式。速生与生长缓慢树种比例控制在6:4,常绿乔木与落叶乔配置类型

木种植数量的比例控制在1:4~5,乔、灌木的种植面积和非林下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控制在7:3。

乔木距建筑物5米以上,灌木距离建筑物1.5米以上,乔灌木远植物的配置位置

离地下管网0.5-2米

乔木量≥40株/公顷绿地,复层种植占绿地面积≥30%,木本植物种植丰度

种类≥20种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5 规划内容

该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

(1)“一环”绿化景观 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共绿地有更好的阳光,更好的共享性和更好的尺度,也更有利于村民的活动。同时结合当地主要树种选用植物,充分尊重场地内的现状植被条件,尽量减少人为景观。

居住区主要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次要道路、游步道以美化为主。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沿道路布置公共绿地,以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全面绿化系统,以高绿地率来达到宜人的生活休憩环境。道路两侧绿地布置要做到灌木和乔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高干植物与低矮植物相结合,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结语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居住区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实践的研究,针对农村社区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提出了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的方法,指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立足乡村景观基础,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自然而生态、亲切宜人的绿色居住空间环境。

(2)要合理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进行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建立一专多能的绿化景观。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3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建筑空间;景观环境;协调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度成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追求。城市居住区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组合理论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居住环境是一个三维空间,而人则是空间的体验者。居住区的功能性、交通的便利性;建筑的朝向、空间的布局;区域景观的设计、区域绿化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基础。在实际中,居住区的规划、建筑以及景观组合的协调,最主要的基本要素是三者的组合结构、组合形态和组合序列。判断协调性的成功与否,要对三者的统一性、协调性作出判断。

1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协调性

城市居住区在规划设计上保持整体布局疏松适度,景观排序均匀,交通设置合理,建筑朝向科学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布局。在一个新建筑群规划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建筑空间与交通、朝向的关系,以及建筑高度与景观的设计空间感。

2 住宅建筑的协调性

如何解决建筑群在满足整体景观设计的同时,还能兼顾不同楼盘、不同户型采光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独立房屋的设计中,一般我们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朝向建房,在建筑群的住宅的建筑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建筑与建筑在间距中布局景观空间,增大自然舒适度,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一线贯穿,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弥补,更好的增加建筑的采光。

3 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建筑群的布局和环境景观设计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景观的设计要遵循建筑群布局特点,建筑群高低错落节奏变化强烈的,景观设计的空间感相对也会比较明显,景观设计中选择的元素相对复杂多样,更加富有美感和韵律。在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景观在空间比例与高层建筑的关系,景观设计时可以考虑引入花园流水园林模式,在高层建筑石阶旁种植果树、杨柳、木棉等开花结果的植物,但要与高层建筑形成一定的距离,保证底层住户的采光。

4 空间整合

4.1 结构优化

4.1.1 尊重城市居住区规划

建筑群及景观设计要以居住区整体规划为基础,就如愈孔坚所编写的《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一文中提出的,居住区规划是大尺度上对空间进行设计,而居住区内空间的层次及景观是小尺度的空间设计。

4.1.2 空间骨架

在楼盘进行社区规划时,一般都需要一条明确的直线或者弧线作为空间的结构骨架,为的是能够让建筑在空间中显得主次分明。尤其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空间结构的骨架往往做成环路,这样能够对楼盘进行准确定位,使建筑结构设计简洁、明了。

4.2 空间形态的优化

4.2.1 依托城市设计

建筑和景观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相互渗透,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街道把城市和建筑空间串联在一起,将建筑和景观融入城市之中,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4.2.2 多样化的组合方式

建筑群和城市从行列式、周边式、点式、混合式四种空间组合方式来展开研究。

(1)错接组合,可以增强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环境的光影错落感,形成富有变化的室外空间。

(2)环抱组合,建筑单元之间通过旋转布局,景观环境的光影关系变的柔和,建筑空间的韵律发生弧线排序,给直线排列的建筑空间注入了柔和弧线,空间关系变的生动跳跃,使建筑群更具年轻时尚气质。也加强了景观和建筑的协调统一感。

(3)钝角组合,相对直角垂直相交的冷漠表情,钝角形成缓和的角度,形成的空间更加人性化空间,视觉更加开阔舒適。

(4)界面融合组合,地面景观环境与墙面的结合体现了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的整合性。例如,景观环境用爬藤植物建立圆柱与地面的关系,并延伸至地面景观环境,互为统一相互依存,界面融合过程中,肩负着完善套型平面和立面的设计。套型的平面曲折,便形成立面三维的凹凸起伏关系,自然形成灰空间和利于立体植被的建筑空间。

4.3 空间序列的优化

建筑在社区部局时,尝试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空间序列模式进行整体空间优化,在布局上保持空间疏密适度、布局连贯、虚实退让的空间节奏。断续式序列,将建筑和景观环境同步富有节奏的多样动态排序,增强了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的协调性;起伏式序列,建筑空间由低到高形成“起伏状”景观环境节奏变化鲜明,形成突出的立体空间感;反复序列,建筑在空间范围内反复交替排序,在环境景观空间上有规律的分布效果。建筑空间排序上没有固定的规律,但在整体节奏和韵律上和谐统一,形成富有变化的节奏,赋予住宅区灵动人文气息,使空间和景观更好融合在一起。

5 结 语

当人们对建筑要求不在只是遮风挡雨,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加丰富时,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与城市居民区的和谐规划,就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空间组合是永恒的话题,空间的核心是人的实际空间体验,和谐的空间组合始终是坚实的物质基础,是获取美好体验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篇4

1.1 城市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以及由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1.2“人性化设计”之涵义

人性化设计是使设计产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各个细节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符合人们的身体尺度, 并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

2 居住区用地构成

2.1 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的总称。

2.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 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3 道路用地

道路用地指居住区 (级) 道路、小区 (级) 路、组团 (级) 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4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制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 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或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 包括居住区各级中心绿地以及老龄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3 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3.1 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 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它各方面的特征。

3.2 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

3.3 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

3.4 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 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3.5 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 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

3.6 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

3.7 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 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 模拟自然风光, 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

4 重归人性的场所, 找回故事的地方

4.1 认识人性

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 害怕孤独;需要运动, 需要坐下休息;人需要领地, 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 同时人需要挑战;因此, 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4.2 阅读大地

大自然的风、水、雨、雪, 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 灾害的蔓延过程等都刻写在大地上, 因此, 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 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4.3 体验生活

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当地人的价值观。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 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公共空间的设计。

4.4 聆听故事

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 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 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 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生活, 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4.5 寻回童年的记忆

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 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 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5“人性化设计”之于具体生活水平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领域, 人性化设计则体现于各个实在的元素。一草一木, 一桌一椅, 细微之处皆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5.1 景观气氛的合适烘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园林景观处于建筑客体与人群主体之间, 是联系建筑与人群之间的情感纽带, 也通过一系列景观元素体现居住者的文化品味与生活层次。

5.2 景观功能的合理运用

园林艺术的美感表达, 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景观的表现形式。而景观功能的合理与否, 则直接决定了主题园林的成功与否。

5.3 景观环境对人群心理的调节

人群的心理情绪受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良好景观环境的创造, 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亦调节人群心理状况的舒适度。

6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外延的扩大

(1) 设计立意的表达。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但要从美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 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2) 设计范围的扩大。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各类园林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范围之内, 从而大大扩展了“景观+场地+小品”的小区景观设计范围。 (3) 设计过程的深化。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后, 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 使景观设计参与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协调统一, 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的总体构思。 (4) 设计手法的丰富。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 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 但始终要追求舒适休闲、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景观效果。绿地景观设计拓展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6.2 内涵的丰富

(1) 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更多的从人体工效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 从而营建舒适怡人的人居环境。 (2)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 使景观设计从单纯的绿化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 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 (3) 老龄人活动区的重视。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年人寻求独立与满意的邻里环境愿望越来越强烈, 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的服务、医疗、健身活动等设施的配套问题, 也显得格外重要。 (4) 停车设施的考虑。在实际规划建设中, 新建的居住区尚未把停车场当作其主要功能空间来对待, 一些大城市的中高档居住区中, 占居民总户数10%~20%的停车指标已是不能满足需要了, 因此在居住区设置公用停车场 (车库) 也就成为必然。 (5) 注意生态的景观效果。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讲究静态构图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受, 现代景观设计则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空间组织和动态景观效果。 (6) 强调居民互动和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 (7) 开放和系统的设计观念。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绿化设置的分级和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 而是强调居住区绿地为全体居民所共有, 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 (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要。

7 结论

“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出来。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 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 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 居住区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 就是“生态”、“人性”理念的兴起。今天我们终于走进了一个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同时也提升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新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5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就需要更多地体现人文方面的要素,营造一个对人们身心健康十分有益的景观环境,从而保证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

1.人性化设计

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延伸,是城市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区的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了城市社区最为人性化的交流场所。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服务对象,把握景观环境对于人心理、生理、性情及群体感受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学乃是处理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涉及地形与地貌的改造、恢复、保护和管理的学科或者称之为艺术。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乃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景观设计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改善尤为重要。然而,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经济利益似乎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向标,追求经济价值是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景观设计本身而言,浮华与抄袭之风盛行,甚至偏离其最为基本的存在价值。居住区人性化景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居住小区景观规划中人性化设计措施

2.1增强生态化建设的意识

在城市人文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城市的生态型文化建设,使文化景观能够具备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能够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使更多人感受到人性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表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就是要能够充分发挥特点,同时设计之中还要更好地突出人的性格特点,做好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协调工作,以此加强景观的文化设计因素,使人性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并不断提升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满足人们对景观园林观赏的需求。

2.2注重情感化的设计

实践中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时,要强化园林的人文因素的设计。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的环境使得人们在满足自身情感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够很好的减少人的精神压力,使得人的精神障碍能够得到克服,促使人们在景观设计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养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3注重人文历史的设计

不同地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感受,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和当地的人文历史相互结合,融入一些历史文化元素进入。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当地景观的设计,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注重人文历史的设计特色,进而更好的做出景观规划的文化设计理念。

2.4景观规划设计中增加构成设计美感

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中,点、线、面的统一,是视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表现,人的视觉会把构成要素的形式感与事物的性能结合起来而形成各种联想。以点为例,点是构成形态的最小单元,单独的点可以起到加强空间领域的作用,大小相同、形态相似的点被相互及严谨地排成阵列时,会产生均衡美与整齐美,当大小不同的点被群化时,由于透视的关系会产生或加强动感,富于跳动的变化美。如亚特兰大里约购物中心庭园里的点阵陶蛙所形成的点阵列及构成,形式活泼,有空间、虚实之分。

2.5道路设计

景观设计中的道路设计都应该发挥起独特的一些作用,这也是人性化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不同的景观的道路设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对于长廊和庭院的设计,这样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彰显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特点。

一方面,小区道路人性化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小区主道路以及宅间小路。其中宅间小路主要位于居住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与每个居住单元连接,主要供居民步行以及自行车同行,并且因为送货车、救护车以及出租车的频繁出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因此一般应将此区域进行铺装。而小区主道路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更是居民间交流活动的生活空间,在进行设计时应满足交流与活动需求,必须要做好绿化、小品以及铺地等设计,对于小区的主路设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同时,预留足够的道路绿化带宽度,一般会设计行道树以美化道路,在道路交叉处植物设计要保持视线的通畅,对小径、大道到用树木强化可起到强化走向效果,对道路的入口及道路转弯处可以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植物造景,起到对景、导向、标志的作用等等。

2.6儿童游戏场所设计

必须要满足不同年龄聚集性、时间性、季节性以及自我中心性等特点,主要以不同年龄组为设计要点,以满足其不同爱好为目的进行设计,其中还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性要求。游戏场所围护,一般可以选择用高 0.5m 高围墙或者篱笆来对游戏场进行围合,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动物进入,同时也能传达给家长以及儿童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儿童身高比较矮,在设置围墙时应控制好高度,并且选择的围护植物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绿化设计应人性化,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是开放的,自然的,可以设置绿篱迷宫或者绿色植物做景观小品、铺装、坐凳等的背景,或适当种植一些遮阴树种,以供夏日遮阴,满足在绿地中进行活动交流,让孩子感受绿化创造出的自然生活气息。

2.7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1)小区门口。院门的设计应保证其高度与宽度的合理性,并加以绿色或丰富的植物色彩美化,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以及主体建筑之前的协调性。另外,院门还需具有标志性,以民族特征、地理关系等为基础,通过体量、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来体现小区的特点,能够增加周围环境的活性。

(2)雕塑。雕塑是居住小区中设计比较常用的元素,不光本身的优美艺术形象给人美的享受外,还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绿化植物的配置协调,在设计时应保证其具备生态、亲情等特点,例如选择亲情为主题,能够为小区整体环境带来温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居民对待亲情的态度。

(3)庇护性景观构筑物。要求其具备开放性又具有遮蔽性,例如常见的亭子、走廊、棚架以及膜结构等,应以满足使用的方便性为基础,造型、尺寸、色彩等于周边环境相均衡协调,植物造景改善园林建筑的质量环境。

结语

我们目前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超越物质层面的实际需要,以此获得和周围景观之间的融合。作为特定的文化场景的一个重要延伸,园林文化设计更加需要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倡导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之中,也需要追求人性化的艺术需求,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的向前发展。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过程当中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进而使得整个城市都能够焕发出一些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胡力.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0(8)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6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快导致湿地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本文通过引入景观连接度的基本原理,分析湿地景观设计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及应用,为修复湿地景观破碎化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引言

近年来,人们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下,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不断升温,亲水而居成为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将湿地的概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中,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湿地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借助景观连接度理论治理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等状况,因此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居住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连接度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释义

1.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84年Merriam首次使用景观连接度概念用以描述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景观连接度就是描述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指标,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

2.城市居住区湿地

城市居住区湿地是指分布在城市居住区范围内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与居住区水景有着本质区别,是拥有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时能够自我维护及发展的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湿地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态、观赏、游憩及教育的要求而建立的场所,同时又能够保护和修复原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因而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本观念的双重因素。

城市居住区湿地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

1.斑块

斑块是景观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景观结构中景观斑块包括水体景观斑块、人文景观斑块、植物景观斑块、动物景观斑块等,这些斑块的结构(斑块的位置、组成和质量、大小和形状、数量和密度,同类斑块的间隔和隔离度)对景观连接度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景观是由众多高连接度的斑块组成,那景观连接度就较高,反之景观连接度就较低。

2. 廊道

廊道是指两个生境斑块间狭长的线性区域,其存在为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种群的基因流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保护和建立廊道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生物体对廊道的要求不同,故在廊道与斑块的自然属性及生物对两者的反应良好的前提下,增加景观结构中廊道的数量是可以提高景观连接度的。在城市居住区湿地中由于形式不同廊道可分为两类: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其中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树木、草地、河流等,人工廊道包括道路、桥、木栈道、景观廊架等,合理的配置廊道的空间分布、数量是提高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连接度的有效手段。

3.基质

基质在景观设计中指的是场所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其异样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性质影响着景观连接度的高低,基质斑块内的空间构成是影响景观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如阻碍物种运动的斑块环绕在生境周围就会降低景观连接度,反之增加。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

人为干预、设计的斑块常常是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呈现,斑块的属性体现出景点的性质,斑块的大小反映的是景点的尺度,斑块的外形反映的是景点的形态。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景点的数量、密度、大小、形状、间距等因素是保证景观高连接度的前提。

2.道路与铺地

道路与铺地作为景观廊道的一部分,是连接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重要构件,不仅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并能够优化居住区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交通、休憩、观赏等功能。

3. 植物

随道路、水系分布的带状树木、草地作为软质廊道是动物迁移生存的地区,同时是游客观赏的一部分,故在植物配置上应满足生态功能、视觉功能并重的要求。

4.水体

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中流动的线性水域作为自然廊道为水中生物提供了迁移的路线和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或起到引导作用;湿地中的非线性水域为亲水性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其觅食、休息或繁殖的栖息之地,因而在水体设计时,应将水体与外部的连通性、水系网络的生态功能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结语

居住区湿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可以反映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及交流是否一个完善的循环过程,它直接影响了居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有利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发展,湿地生物资源管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下能够解决湿地景观破碎化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朝霞(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7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居民,景观环境,设计

1 引言

1.1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 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 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 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 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 景观环境规划的内涵

1.2.1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2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生态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 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 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 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就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总体而言, 视觉美学层次的景观环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在生态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待更进一步的加强。

1.2.3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味,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2.4 对艺术意境更高的追求

艺术之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物质层面的规划设计, 只有升华至艺术才能使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之中, 这也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面, 并且呈多元化倾向。就居住区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而言, 主要是体现在园林、小品设施、植物配置以及空间氛围等环境构成要素的景观效果上。就艺术风格而言, 则不拘一格, 或表达都市现代抽象艺术, 或追寻乡土气息, 均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而定。

2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 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 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

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 (Kenenth Frampton) 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 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 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景观设计师Sheila Wertimer说过, 有时候, 一个人会偶然来到一个显然不是某个景观设计师创作的最佳花园, 而那些花园经常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和原来的设计几乎没有任何类同之处。它们的功能已不再适合当地, 或者因为太过荒芜和杂乱而不得不重新组建。

2.2 问题

2.2.1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 “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 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 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 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 两侧平均不到10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 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2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 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 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 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 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 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 不用说, 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

2.2.3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 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 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 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 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2.2.4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 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 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 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 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 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 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可是, 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 至少是缺乏主动性, 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 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3 原因分析

3.1 决策者

首先是决策者因为担心资金投入过大但最终受益却是不如人意, 而决定减少资金投入, 从而以建筑材料所需低质产品代替高质产品甚至偷工减料, 或者建筑工程受到政府的干预, 无法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建造等原因, 从而无法达到最初预定的效果。

3.2 规划设计师

其次是规划设计师的原因, 规划设计师们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 人为因素、地理因素、天气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无法按照他们自己最初的想法进行规划设计。

3.3 施工单位

最后施工单位与开发商缺少必要的沟通, 导致施工单位施工时往往会与开发商的初衷背道而驰。

4 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的建议

4.1 建议

我通过对杭州市桂花城景观环境规划的研究, 发现当代景观环境规划不是一锤定音的, 必须结合居民行为活动规律的特点, 在充分研究景观环境对居民可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基础上, 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同时, 也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案例进行设计, 而不是单凭设计师的构思或者领导意志来随意规划。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等需求, 因此必须要不时对居住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规划经验, 进而修改原本的规划,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

4.1.1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的统一性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通过对桂花城建筑设计的分析, 我们发现, 每栋建筑单体如果看起来千篇一律, 个性特征不强, 会让大部分居民觉得缺少活力。同时, 一味的单一模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会使原本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桂花城的建筑很好地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 色彩调理上, 绿城·桂花城以赭红、淡黄、青灰为主色调, 使其如同一个自然形成的江南聚落小镇, 整个园区清新典雅、温馨秀丽。另外, 适当加入些国外建筑的传统风格, 可以使整个园区看上去庄重, 大方。大大激发居民对居住区审美体验感。

4.1.2 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景观环境对于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影响。运用好植物在庭院中的造景功能来创造出一份“光、色彩、线条”与“功能、美观、比例”取得平衡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并适当的将传统庭园植物景观融入到城市小区景观设计。达到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在审美情趣上, 则追求神似, 不追求形似, 特别讲究因地制宜, 因势随形。主要做到:

(1) 线条与比例的平衡。植物自身就是一个三维定位, 在庭园中是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障景作用。

许多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 即把花园孤立起来看。用设计专业的术语来说, 这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其实, 道理很简单。其一, 花园与房屋是不可分的。其二, 花园边界外边的区域跟花园也是不可割裂来看的。

(2) 光与功能的平衡。现今很多庭院没有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就直接把国外的庭院 (例如日本庭院) 直接照搬照抄。却未想过日本园林中两种重要的标志性元素就是水和石头, 这个庭院或许是供冥思和静静欣赏的, 而不是供孩子们游玩的家庭式庭园。它不一定会满足园主的功能需求。

其次, “把握一天中阳光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它将决定你的坐椅、用餐区和庭院活动的位置。”而气候因素也确实是最重要, 因为它还决定了你所能够栽培植物的种类, 并且对设计也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 植物也是会影响着气候。庭院的植物亦会影响着这块小区域气候。

(3) 色彩与美观的平衡。在现代庭园景观设计中, 植物造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如庭园中各类植物色彩的配植、高低搭配、质感等等。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 有不同的观赏性, 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采用观花、观果、观叶等各种乔灌木、藤本、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 利用它们的色彩美、形体美、线条美, 则景色万千。既可孤植以示个体之美, 又能按一定的方式配植, 体现群体美。或是种植诸如黄玫瑰一类的芳香植物, 又使整个花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并增添了浓郁的感觉。一年四季, 植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撩拨起人们不同的兴趣。植物给花园带来了生气, 也使园内坚硬的经管建筑变得柔和起来。如果说硬质景观就像骨骼一样, 那么正确的植物配置会使你的庭园在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

4.2 人本色彩的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

休闲是居民在居住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居民景观欣赏要达到的目的。居住区休闲设施规划必须体现人本关怀, 居住区运动休闲设施最好能和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一种自然的意境。但是, 要体现对人的尊重, 为人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活动空间, 在规划中, 必须全面考虑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心理, 使休闲设施的功能与人们的行为相一致, 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在使用方便、心理平衡、社会交往和视觉舒适等诸多方而的需求。让“以人为中心”成为桂花城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在街道照明、公厕、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休闲设施进行系列化, 配套完善相关辅助设施,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妈妈等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在设计中全面体现人性化特点。

4.3 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

居住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区域, 但是它与其周边的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景观和资源紧密联系, 有其一定的开放性。在对桂花城的周边交通规划研究中, 我们发现周边交通因素成为影响桂花城居民生活、工作、休息的主导因素。因此, 处理规划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关键, 也是做好其他方面规划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人本色彩的休闲设施规划、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发展的首要考虑要素。其中布局恰当的环境景观规划更是现代居住区发展与建筑首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不仅体现了一个居住区的整体面貌, 还对居民的生活、工作休息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 从根本上看, 环境景观是决定居民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的根本。但是,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也要从体现人本关怀、尊重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 同时根据每一个城市的特色与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关蓓, 何蔚.植物在庭园景观中的造景功能[J].资源与环境, 2006, (9) :185-186.

[2]王庭熙主编.住宅庭院设计图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5.

[3]彼特.麦霍伊编著, 姬文桂译.小庭院规划指南 (百通集团)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9-197.

浅析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篇8

1.1 绿化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 不仅仅局限用于改善空气、简单满足视觉感观的要求, 而是应更贴近于人的需要,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在进行植物设计时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种植绿化应乔、灌、花、草结合, 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 使绿化景观层次丰富;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 追求构图、颜色、对比等绿色景观, 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 创造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 充分考虑住户要求, 满足小孩嬉戏, 老人活动, 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实现, 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 道路

道路不仅供人们行走、车辆通行, 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所。它不仅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 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 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1.3 设施和小品

设施和小品不应只是简单摆设, 而应在设计时处处有心, 应考虑自然、便利、安全耐用、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恰如其分。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2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 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 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2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 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 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 因此, 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既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2.1 整体风格的统一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 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 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 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其次,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 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联合共生。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 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 科学协调的进行景观设计, 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景观系统。

2.2 体现地方特色的空间环境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 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 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在居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 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 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特色的小区风貌已愈来愈被人们所追求, 小区的基地状况各自不同, 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 必然能反映出小区的特色。

2.3 努力提高社区性活动空间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的使用。居住区景观的营造, 就是创造最佳、舒适、便捷的社区场所, 重组单一功能的居住区交通, 使区内景观节点地带和代表性建筑与标志物的连贯化和系统化, 从而将人的活动从其居住的小盒子里引出来, 带向其各自所心仪的环境中, 人在此中生活, 居之安然, 陶之自然。在居住区环境中会发生很多活动, 每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的, 每个人对场景的形式、私密性等要求均不同。设计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环境行为学知识, 使建成环境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需要。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景观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

3 结语

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区空间环境, 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 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 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 尤其是居住区的环境。以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致力改善和提高居民的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绿化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9

1概念设计介绍及主要问题

1.1 概念设计的含义及特点

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是在对整个住宅和城市规划合理定位的基础上, 对居住需求和文化在该理念的规划模式和建筑形态上的阐述。广义上, 概念设计可以定义为在对所要设计的目标充分理解后, 确定设计理念, 构想实现目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合理预设目标的表达形式, 形成多种可行性方案, 评价和决策最优方案, 最终作为详细设计的依据和过程[2]。概念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设计方案, 它更强调设计方案的整体性和可行性。从概念设计的特点来看, 它具有设计思路的整体性、设计内容的概念性、设计性质的综合性、设计功能的方向性以及设计方案的框架性等特点。

1.2 国内居住区概念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误区

在我国, 已经有相对成功的概念设计的例子, 例如: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居住小区中发展与创新的方式, 为塑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居住区环境提供了设计依据。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新村居住区景观设计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营造“景观场”的氛围, 由情及景, 营造适时、适地、适人的景观空间语言[3]。又如:在国际城市低碳发展的热潮下, 中国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我国虽然开始得较晚, 现在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但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已经有了结合国外低碳技术新建低碳居住区的实践案例。

然而, 国内居住区概念设计还不成熟, 因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一种规范运作方式, 也呈现出特有的状况[4]: (1) 目前, 我国的概念设计还只是一种形式, 缺少专业人士的参与, 主要是营销人员进行的策划, 造成了设计概念的脱节。 (2) 对概念设计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人们只是对概念设计有一个新鲜感, 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脱离了对居住需求和居住文化的深入诠释。 (3) 居住区设计方法落后, 普遍缺少概念设计环节。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区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 由于设计中遵循老一套的实际流程, 缺少了设计概念这一环节, 最终往往达不到目标。

另外, 对概念设计的认识目前还存在2 大误区:一是将地产概念等同于概念设计。二是将设计理念等同于概念设计, 缺乏针对住宅实际需求和有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探讨与分析。因此, 如何实现真正的基于概念的居住区景观规划, 需走出误区, 综合考虑。

2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注重环境中的各项功能的合理设置, 更注重居住区绿化建设。居住区绿化能改善居住小区的小气候环境, 丰富设计层次, 提供更多人与人交流的社交场地, 也能让人放松心情。

2.1 居住区植物配置现状

我国城市居住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多见以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为主的造景手法, 营造出优良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贴近生活、贴近居民, 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在城市的大园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了居住区绿化出现了一些误区[5]: (1) 部分居住区的绿化率达不到国家标准或地方的标准。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约占居住区面积的60%, 绿地率的标准不能低于30%, 而不少居住区却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2) 盲目追求植物景观的短期效果, 即时效应与长远效益不协调。 (3) 忽视植物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破坏整体的生态环境。对植物进行随意配置, 忽视植物间生态群落关系。 (4) 注重景观效果, 缺乏自然气息, 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脱离了居住区真正的实用性。 (5) 忽略了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品种选择单一, 类型少。造成了植物由于过于单一, 而使景观效果不理想。

2.2 植物配置与运用

植物配置与运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6]: (1) 从科学角度分析小区植物配植。坚持以“绿”为主进行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 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 进行乔、灌、草相结合的合理种植模式, 此结构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 也是小区突出的特色。 (2) 景观空间要多样性和层次感。在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是应该注重层次的搭配, 注意植物搭配的丰实度和层次感。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混合, 更加增加空间的灵动赋予自然的节奏。另外, 在植物的栽植方式上也要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可采用丛植、群植等手法, 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群的单调感和呆板感。 (3) 草、花与彩叶树种的使用, 季相色彩的搭配。选择季相形态不同的树种, 才能表现出春有花、夏有叶、秋有果和冬有型的多种景观。冬季由于树木的色彩比较单调, 因此应该从树木的枝干处进行考虑, 比如白色枝条的白桦等, 这些枝条在落叶之后色彩更为醒目。 (4) 每一个居住区都应有专属的主题思想、视觉焦点, 因此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植物的特色配景。

3居住区绿地规划

3.1 居住区绿地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国内对于居住区景观绿地的研究, 最典型的应属中国的古典园林。但随着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是根据现阶段的房地产形势, 古典园林的中轴对称模式已经不适用了;二是国内房地产起步较晚, 房地产势头增长过快导致总体质量下降。而传统的观念中, 就是简单的花草种植, 忽略了绿化的多项功能。

国内绿地景观设计还不是很成熟, 在设计中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景观浪费, 例如, 刻意去追求构图上的新颖, 忽视了实用价值, 并且不利于居民深入到景观绿地中享受本该属于他们的空间。造成的问题有, 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 在设计中盲目的抄袭, 重视视觉却忽视感觉等。

3.2 居住区绿地功能

以植物为主体的居住区环境绿地并不是简单地栽草种树, 一个完整的居住区绿地环境应该具备三大功能: (1) 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和净化土壤等作用。 (2) 审美功能:居住区作为居民日常出行观赏的地方, 应该使人愉悦、身心得到放松, 振奋人心的功能。通过对植物进行配置, 注重各种物种的搭配, 使居住区内植物绿化的地域性和园林意境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创造出优美的居住环境。 (3) 使用功能:居住区环境绿地应当为住户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 具有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要的多种使用功能。满足居民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和休闲放松是最基本的功能。

4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4.1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 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的居住小区,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居住区设计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生活环境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与此同时, 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 例如社区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

现阶段居住区景观设计有以下一些问题[7]: (1) 景观设计缺乏创新与和谐; (2) 景观设计尺度不宜人, 重平面忽视立体; (3) 人性化设计欠缺, 缺乏亲切感。

4.2 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措施

基于目前国内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 居住区应当在景观设计方面结合生态理念, 进行生态化的设计。例如, 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概念, 不同的设计元素之间必须有连通功能。 (2) 居住区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 因此不必追求过于华丽的东西, 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提供一个可参与性强和有亲和力的地方。设计要考虑一些空间的划分, 还要考虑建筑小品与居住区的设计关系, 道路、水景、铺装等在居住区中的设计原则。 (3) 居住区风格应当有创新精神, 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景观设计风格。因地制宜开展景观设计, 提高自主创新意识。要依照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的原则,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进行设计。让设计师们抛开一些旧的观念, 去开拓创新出一些新的设计作品。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绿化, 而是希望能从居住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仍然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基于概念设计的居住区景观规划已经在国外得到长足发展, 本文拟通过介绍概念设计以及基于此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为今后的居住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概念设计,景观规划,植物配置,绿地功能

参考文献

[1]肖井利, 闫岩.析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2]邹慧君, 张青, 郭为忠.广义概念设计的普遍性、内涵及理论基础的探索[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4, 03:10-14.

[3]李志国, 孙静, 曹宁, 等.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的延伸——以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新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03:220-223.

[4]包明.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

[5]范云丹.居住区植物配置存在问题之我见[J].园林, 2013, 07:38-41.

[6]王水琦.浅议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的植物造景[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01:132-136.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10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亲和性,人性化

0 引言

绿色生态居住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兼具部分生态旅游功能的高品质居住区,集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不仅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要求

1.1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1.1.1 以人为本,休闲亲人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为: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二,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第三,是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人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使居住区环境更具亲和力。

1.1.2 突出特色,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

居住环境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重要作用。同时,居住环境本身又应反映城市空间的文化和地方性特征,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寓教于乐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另外,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 因地制宜,注重美观与实用的原则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应同时具备观赏性和实用性,使有限的绿地空间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首先,构成居住环境景观的设施要满足实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居住环境设施要考虑安全和无障碍设计的问题等等。其次,通过对居住环境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多样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赋予环境以特定的属性,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一个美的景观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优化提升环境品位。通过对现有建筑、结构、场地、消防等条件的充分分析,对景观环境作进一步的提炼,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特殊的地理、植被、景观现状条件,创造与居住区建筑相结合的,亲切宜人的景观主题及其美好的空间体验。

1.14绿化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植树、种草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居住区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坚持以植树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花、草、藤结合,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生态含量。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态型景观环境。生态型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情感的寄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营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2.1 注重环境景观的亲和性

环境景观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环境构成要素以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环境的主角,设计时,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使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1.2.2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是住房商品化特征的体现。在规划时,首先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安全安静的特点,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温暖、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1.2.3 追求景观的文化审美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环境的文化性还体现在环境与人的行为互动过程中,美好的环境提升居民的自觉意识,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

1.2.4 考虑景观空间的多样性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个空间层次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景观的纵深感日益加强。为塑造形式更加立体,内容更加饱满的景观空间,可以采取其多样性的设计手法,突破传统的材质搭配与空间互动,提炼古风,演绎今景,融入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使设计结合自然。如:常以季节变化作为激发点,引导人们回到生活的细节,体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体味晨露,朝夕,花开,叶落。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带来的人与环境的巨大共鸣。同时,景观空间的创造,还应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1.2.5 面向未来性

面向未来,就是要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向需求的趋势,要提高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和功能水平。另外,设计时还要增进居住环境的便利性,营造轻松的生活空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

2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景观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入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商、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1 确定设计立意,彰显整体景观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巧妙立意。立意要从其历史文脉、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的特征、特别是从入住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整体上确立居住环境景观特色,使居住区环境形成水、绿结合,人文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景观,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分析,对地理、自然条件的推敲,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环境景观特征。

2.1.2 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科学布局住区景观

首先,根据现状用地条件,结合居住区休闲空间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进行功能分区。再以确立的特色为构思的出发点,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在居住区的景观营造中,充分利用项目周边的自然景观优势,结合人文景观的设计,在小区的外向景观和小区内环境营造上,充分表现出现代人追求现代、时尚的居住风格,不仅有中心景观区域,也要有组团式景观,追求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做到景观的均享性,力争户户见景。

2.1.3 合理组织景观的构成要素,优化环境

景观构成要素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地形、水体等无生命的自然物象;二是建筑、小品、道路及其他硬质景观;三是树木、花卉、鸟兽虫鱼等有生命的自然景物。这些要素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设计时要把握好各景观构成要素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在居住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它们有序列地为人所感知。居住环境由于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2.2.1 项目情况调查与分析

首先,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其次,要对基地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所有原始资料。

2.2.2 研究相关资料

首先应整理、归纳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再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了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及设计周期等,并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的构想,然后,着手进行环境景观的方案设计。

2.2.3 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

规划设计时,设计师要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美观、舒适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最终形成"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2.2.4 采取分空间进行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来进行,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的不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组团系统。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常分为入口活动区、中心活动区、亲子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如:水景景观、绿地景观、园建小品等,设计时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景观动线将各园林景观融汇成一个整体,分空间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局部特色与整体效果的统一。在强调绿地本身的功能分区时,还应注意绿地的使用功能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变化,或者使用功能还具有可变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设计师景观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主要景观园林意境的提炼外,还要注重因时、因地的人文环境创造,注重观赏性与参与性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2.5 提出维护、管理、运营计划

制定维护管理生态绿地配置设施原则,针对维护各项目,拟订维护人力及维护计划。探索公众参与绿化建设新路子,注重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进行管理,绿化管理中,注重植物的绿化配置与养护管理相结合,着力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分区设计处理

2.3.1 居住区入口绿化的设计处理

居住区的入口是界定小区内外不同环境空间的标志,是视觉驻留点。因此,居住区入口的绿化设计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因素:一是体现居住区本身的特色以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二是处理好与周围建筑、道路的关系,尤其是小区内道路和城市道路的关系;三是便于居民的使用。

2.3.2 居住区中心广场和公共绿地的设计处理

中心广场是提供表演及聚会的重要场地.一般连接社区中心、广场设计以林木和铺地来减弱城市道路所带来的分离感,广场有时会设置喷泉作为空间的焦点,自然的“绿”与“水”也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重要因素,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常与服务设施相结合,成为居住区中最吸引人的亮点。根据居住区的用地情况,公共绿地的位置常出现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布置在居住区外侧,使其成为外向型空间;二是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使其成为内向型空间

2.3.3 居住区道路绿化的设计处理

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起到连结、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是连接居住区各项绿地的纽带,所以,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结构,人、车流量,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二是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四季效果与生态效益。注意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相结合,采用多层次的配置方式。三是居住区主要道路要考虑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和转弯处要符合视距三角的要求。在该三角内只能用高度不超过0.7m高的灌木、花卉和草坪,不能选用高大的乔木。

2.3.4 庇护性景观构筑物的设计

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形成了居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等建筑。庇护性经管构筑物应随邻近居民主要活动路线设置,使其易于通达,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2.3.5 居住区内的小品景观

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主要有花台、栏杆、座椅、圆桌、凳以及雕塑、宣传栏、果皮箱、圆灯等。小品景观作为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它可以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形成居住区面貌和特点的重要因素。它的设置应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与爱好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材料。

2.3.6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处理

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合理设置。常见的居住区的水景类型有:瀑布跌水、生态水池、喷泉和倒影池等。在形式上则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进行相应的布局。一般分为自然式与规则式两种。自然式水景多与植被、山石、地形组成具有自然韵味的景观。规则式的水景多与广场、建筑物配合造景。喷泉多与广场结合,或独立成景,或与水池结合组景。

总之,居住区绿地景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理念,遵循植物多样性原则,坚持生态建绿理念,根据人的生态行为规律和心理审美要求,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注重雕塑、小品与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协调相融,努力营造生态型、观赏型、游憩型、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区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唐廷强等编著.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08.6.

[2]Landscape Design杂志社编.日本最新景观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

居住区景观的潜在价值研究 篇11

关键词:城市建设;居住区景观;健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94-01

中国房地产开发越演越烈,直到2014年下半年,热度开始有少许的回降。全国各地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甚至是三线城市,都有被波及的迹象。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建设洪流中,楼盘就像是工业零件一样,被快速“生产”“加工”出来。这些快速凸起的楼盘中,大部分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空间,没有一点人情味可言。即便是有着国家规范的绿化覆盖率,却因为种种原因和借口,能够给与人们理想的活动区域少之又少。寻找城市中最适宜的居所,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从城市一环到二环,再到城市郊区,只为了寻求那一抹的清新,享受那片刻的安宁,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

如何将眼前的环境改造成我们理想的生活空间,发挥居住区景观的生态价值,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居住区景观的潜在价值是对于自然环境改进的关注,更是对人们内心活动的调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何为居住区景观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这是百度对于居住区景观的定义,个人认为在居住区景观的定义上应该加入更多的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目前中国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现状

选择即是发展的动力。人们对于环境的改造,其实就是在不断建设自己理想居住环境的过程,这个理想的环境包括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谓的物质世界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意识形态,而精神世界是指无意识形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起的作用却不可估量。居住小区的建设者,为了能够使楼盘热卖,花重金营造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植物的搭配种类繁多,园区的小路铺设蜿蜒,有的还营造主题游乐园。岂不知这些盛世景观,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当购买者真正入住小区之后,这些景观已经被“消失”。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将售卖当做第一要务,而忽略了环境对居住者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在居住区中,景观搞成如城市广场一般,用瓷砖、花岗岩铺地,花坛、树雕泛滥。树种选择更是刻意的使用景观树,像大王椰、假槟榔等并不具备调节空气功能的树种照用不误。缺乏乔木供人庇荫、蔽雨,缺乏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场所和青年人的体育场所。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劳民伤财,根本没有从“人性”角度考虑,缺乏存在的意义。

能够给与小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已经算作是额外的福利。有的“农改非” 城镇化建设,只为了追求上级领导的高速度指标,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去数量,忽略了对环境的建设。在众多农村城镇化的居住区中,全部是硬地铺装,倒是方便了施工和后期维护。岂不知,生活在小区中的人们,夏天如生活在火炉之中,冬天又因为没有景观带的调节,显得格外的寒冷。整个小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形成不稳定因素。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温暖的港湾。即便你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里也会觉得有了瞬间的满足感。由于各种原因,城市的建设让每个人享有的安逸空间越来越少,总觉得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被局限,居住区中的景观带就成了人们每天茶饱饭足之后的理想去处。我觉得:“有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一些形式主义的、无实际功用的,特别是对改善生态环境毫无实效的城市美化工程,往往适得其反。作为居住区景观,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潜在价值,没有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个人由于在房地产工作过,深知房地产开发中始终紧攥的法宝就是“省钱”。节约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居住区的景观投入,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去实施,而不是浮于表面。很多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只要是楼房的建设达到人们的需求就万事大吉。岂不知,楼房在验收的过程中,人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检验房屋的质量。而对于初次踏入小区的人们来说,首先步入眼帘的是居住区的景观。你的景观设计的是否合理、宜人,能够让人一下子就有“家”的感觉,比起售楼员吹嘘天花乱坠的房屋建设多么的理想,这是最有力的说明。一个能把居住区景观都做得如此细致、体贴的小区,他的楼房也一定值得信赖。这时的居住区景观就成了小区的脸面和最好的宣传语言。“无声胜有声”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四、居住区景观的设计趋势

(一)景观的共享性。

居住区在开发时,应考虑每户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二)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基石,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景观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江南山水”,苏州“锦华苑”、“佳安别院”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景观作品。

(三)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审美观念也不断提高。注重家庭人文培养也显得格外的重要。人们在选择楼房时,开始注重对居住区的环境体验。高质量的居住区景观不仅能够调节小气候,也能够调节人们的内心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新生活。

营造良好居住景观环境,带给人们崭新的生活体验,将是时代追求的目标,也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对于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居住区景观规划 篇12

1 标准居住区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标准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居住区内部环境的设计,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良好的景观设计能缓解居民的压力,降低城市的噪音,使居民情绪稳定化,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感受。

标准园林规划已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等方面延伸,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树种的选择与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基础,也是观赏的构成,同时对于维持和改善居住区环境,满足居住的功能要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标准居住区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原则

2.1 切合植物景观审美标准

适合的植物景观审美设计,对园林最终的设计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植物景观的合理设计是促进园林规划的有效措施。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植物特定的基础色,强化自然气息的表达,加强契合植物自身的特性,让景观设计能更加直观的体现植物本身辨识能力。

结合植物的特性对不同的植物设计出不同的景观形态,整体提升植物景观各种形态样式,同时按照标准化要求,确定符合居住区园林规划及景观植物设计的标准设计方案。通过对植物环境协调性和园林规划的合理表达,保证标准居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有良好的提升。

2.2 标准景观设计的功能性体现

植物景观的环境功能的设计,需要结合居住区园林规划功能的相关标准来执行。结合对园林景观的有效性设计,优化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及功能性,保证居住区形式和空间的美学体验。

园林景观标准设计需要结合居住区景观植物的特性,按照其实际的外形、颜色进行协调组合设计,达到符合居民审美的艺术标准,保证居住区植物景观与园林规划的整体协调性,促进植物的整体管理难度的减弱,强化景观设计的绿色作用,保证对居住区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调节。植物景观的维护过程需要对其水土流失做好控制措施,改善居住区内的空气污染问题以及控制小区内噪音污染。

2.3 执行绿色生态标准设计的原则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居住区实际情况进行标准设计,做好对园林的景观自然化数据收集,根据园林规划的标准,分析居民与绿色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寻适当的平衡点,确保绿色景观建设的标准化效果,确保园林自然环境设计的合理性。

设计过程中基于生态环境设计的标准,构造符合居住区绿色生态系统的设计标准,达到居民与景观相和谐的标准居住区。在进行整体系统考虑中,结合居住区景观设计规范要求,充分认知和谐稳定的居住区生态状态,结合现有的植物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和搭配,建立符合居住区需要的景观类别,达到合理的系统标准关系。

3 标准居住区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不在于使用顶级的建材,要结合居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居住区也不需要特立独行的时尚设计风格,只有结合居民实际需求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居住场所,给居民一个完全舒适的家,才能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3.2 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

很多居住区的设计过于老套,照搬瞎凑,缺乏创造性,直接采用其它已有的设计风格,而不考虑居住区地域的差别以及文化的差异。造成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能达到居民的使用要求。

3.3 规范性缺失

很多居住区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未经考虑直接引进外来物种,而为考虑外来植物是否适合在居住区所在的气候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在对园林雕塑布置过程中,也未考虑到整体布局的协调一致性,造成突兀的景观形象,与周围环境相差过大,相互没有点缀作用。

4 优化居住区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

4.1 强调绿色健康标准理念

景观施工的优良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实际效果。加强对施工要求的标准规范,严格控制质量关,结合健全监管机制以及严格的管理控制,着重对工程的苗木质量、设备等进行把控,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做好安全控制,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施工安全的标准,提高居住区园林施工的整体质量,发挥园林工程的居住效益。

4.2 优化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绿地植物配置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在美化居住区的同时,也改善居住区的空气质量,降低的空气的污染,减少了噪音的侵害,另一方面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乐趣,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在进行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各种植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平衡居住区的植物生态性。以提高居住区的生态园林环境为基础,参照植物学的理论,优化标准居住区的绿色化建设,保证居住区的优美环境。

4.3 充分发挥植物的自身优势

在居住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除了考虑按形状、线条进行景观配置外,也要结合植物的优点,选取适合的植物,多为采用对人体无害、安全、无副作用的植物,避免造成居民的过敏性反应。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标准居住区的园林规划及景观设计,居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设计方面相应的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设计者在进行标准化设计时,要探寻居住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植物的特点以及居民的文化差异,合理进行设计规划,通过详实的场地空间布局分析,设计出融入生活的舒适居民区,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彦君.浅谈景观要素在可识别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上一篇:高层隔震下一篇: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