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2024-10-17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精选3篇)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篇1

黄陵县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 2011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根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关文件的精神,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分批实施”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抓好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宣传,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一是广泛宣传。自开展危房改造工作以来,我们充分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村危房改造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及时向各乡镇转发了陕建发【2010】144号、延财办社发【2010】60号、延市住建政发【2010】70号等文件,同时,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落实2011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通知》,并派出工作人员逐乡镇(社区)宣传落实,使农村危房工作标准申报等程序做到妇孺皆知,积极为危房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健全机构。我县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部署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由住建局、政府办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由经发局、财政、国土局、监察局、民政局、房管局、老区办等单位负责同志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工作人员从城乡建设规划办公室抽调,具体负责危房改造日常工作。

三是落实责任。根据我县制定出台的《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将危房改造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和各镇(乡、社区)及村委会。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镇(乡、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明确程序,规范运作。

一是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年初,危改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有关镇(乡、街道办)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贫困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457个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农村五保供养证、低保金领取证、贫困户证明、危房照片等有关材料,经村民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予以公示,再报镇政府予以公示,最后由危改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公示,层层把关,初步确定并网上录入改造对象387户,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户23户,其他贫困户361户,独生子女户2户。

二是部门协作,严格把关。在调查摸底后,我们按照《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组织房管局危房鉴定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危险房屋进行技术鉴定,确定危房等级,填写《房屋安全鉴定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深入农户家中,现场复审、拍照存档,逐村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档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进一步核查的基础上共确定改造对象357户,其中建筑节能户60户。

三是督查到户。在改造期间,为认真贯彻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及时把握工作进度,我们抽调监察、民政和质检等部门组成三个督查组对全县10个镇(乡、社区)的农村危房改造进展情况及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督查。危改办公室工作人员还采取不定期进行入户督查,先后20余次下乡入户抽查,杜绝农户虚报、瞒报,套取改造资金挪作他用,确保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加强督促,注重质量监管。我们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成立以质检站为主要成员的质量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危改工作进行督查,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不符合设计标准的建房点, 要求建房户限期改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认真总结,严格验收。每期改造工程结束后,由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组织财政、民政、监察、经发、质检等部门,逐户对危改工程进行验收,填写《黄陵县农村危房改造农户验收表》,逐户、逐项,全面、客观评价改造质量和项目,确定补助资金标准。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自实施危房改造以来,为加强对危房改造资金管理,我们严格按照住建部(建村2010第63号)文件及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设立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对验收合格的改造户,由住建局通过补助资金“一卡通”发放到户,并建立了严格的报帐制度和公示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了危改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四)建立信息档案,完善危改资料。

按照《关于建设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网上录入和纸质档案保管,实行一户一档,做到完整、真实、准确。认真做好项目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的收集,分类存档(包括申请、审批公示、协议、竣工验收表格等)工作。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通过两年来的工作,我县共改造农村危房户493户,有效解决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短缺的问题,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有所减少。

二是引领和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拓宽镇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美化环境、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等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是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的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农村贫困面广,危改对象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特别是主要劳动力是残疾、久病的家庭,多数危房住户家庭经济困难,自筹部分难以解决,给危房改造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一些急需改造的危房难以尽快实施改造。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认真搞好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先急后缓、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着重优先解决极度危险、极度贫困的农村危房户,力争全面解决全县农村危房户的资金困难问题。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

总之,在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确保我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圆满完成。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篇2

论文摘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快构建保障体系制度的骨架,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着力加强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始终坚持政府的指导和督查。强调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杜绝花架子、形象工程。

论文关键词:民生 问题 解决 现实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征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结构失衡在加剧。究其原因,是民生状态的改善滞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党的十六大全面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以发展谋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正是着眼于此,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备受关注。

一、解决民生的意义和作用

1、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更多地关注公平、重视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国家顺应这种要求,关注和重视民生,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无数事实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思想家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翻开中国历史,民不聊生的时期必定产生社会**,只要一遇灾害必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因民生问题恶化而造成朝代更迭似乎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公例;而中国历史上少数重视民生问题的时期,如唐代“贞观之治”、汉代“文景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以及其他朝代中的某个时期,都基于重视民生而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与政治稳定构成了这些强盛时期的共同特色。

2、公平、正义、和谐是民生之本

一是牢固树立起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因为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越来越受到尊重。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要忧民之长忧、乐民之长乐。这样,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便很自然地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持续改善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尤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民生问题的突显与以往发展中公平、正义、共享理念的缺失密切相关,只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起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做到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

二是用公平、正义的标尺来评估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反思改革以来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取向,发现被忽略的往往是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所以有违社会公平及突破正义底线的不良现象才会层出不穷,不同社会群体在改革发展中的损益状态亦有很大差异,有的人获益大,有的人代价高,有的人财富积累太快,有的人却是贫困积累过深。因此,用公平、正义的标尺来评估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用合理分享的理念来指导国家、单位乃至个人的发展,即使暂时还不能完全实现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发展目标,但至少也要确保国家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更快捷地接近这个发展目标。

站到新的历史起点后,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就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

二、目前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有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而我国目前民生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初次分配格局依然是资本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畸形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真正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福利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可以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献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环境问题尤其令人忧虑,污染在不分城乡扩散,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虽达不到屈原所说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还是需要诗人所要求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做法

1、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贵州省普安等地的以下做法就应该说是值得参考: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实施好计生优生优育优惠政策和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高度重视煤矿、交通、建筑、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导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和完善救灾网络,巩固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进一步转变作风,使广大干部树立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扎实苦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解决关系全面的重大问题和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

2、尽快构建保障体系制度的骨架

切实保障民生的落脚点要放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起这一制度的骨架,即“二免除一解除”:能够免除国民生存恐惧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够免除国民疾病恐惧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解除老年后顾之忧的老年保障制度

以今天中国的财力,构建一个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能办得到的。国家正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07年在全国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越来越多的地区同时还在探索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关救助机制。一个健全的、城乡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真正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每一个人都将不再因生活困难而陷入绝望的境地。

以今天中国的财力,虽然还不可能构建一个公平的、统一制度并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完全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多元制度组合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已经建立了面向城镇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加快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并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让全体人民免除疾病恐惧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的安全感,也完全可以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老年保障虽然要复杂一些,要求的水平更高,但确保老年人不因年老而降低生活质量却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劳动者身上,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不仅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而且应当尽快付诸行动。

3、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最近提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随着社会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4、始终坚持政府的指导和督查

首先,实践证明,越是百姓经济发展好和快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越高,观念转变得也越快,反之,越是百姓经济发展差和慢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越存在差距,观念转变得也越慢。因此,基层政府的改革步伐应该加快。指导工作靠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法规的研究拟定、修改完善和实施落实上。用完善的政策指导民生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按照我们规划的方向发展、设计的思路推进,高质量地实现预期目标。

其次,事业发展的合力来源于协调配合。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企业要讲社会责任、要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加强系统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和配合。通过协调促进相关制度间的衔接和制度各要素的配套,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民生工作,形成各种力量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此外,督促检查有利于修正错误、完善做法、推进工作。一方面,要对照上级的工作安排,结合工作推进情况,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办法,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对于基本完成的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丰富和完善;对于即将完成的工作,要善始善终,绝不可功亏一篑;对于正在推进的工作,要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对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新增的工作,要认真应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四、感受和启示

1、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厚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发展教育,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一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保障在于制度化、法制化,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二是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要树立共建、共享的改革观,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要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体制,加快以民生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公共治理结构,要强化改革决策机制和执行力的重要性、迫切性。

2、坚决杜绝花架子、形象工程

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围绕让广大农民得益,坚持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在工作重点上,要坚持不懈地推行竞争机制,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协会工作,要探索新做法、新路子;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最急盼的问题入手,从现实最可能解决的事情起步,从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办起,决不搞群众不参与的事情,决不搞群众不愿意干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防止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确保民生工作最终成为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改善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政府职能,自觉关注民生,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把这些事情做好,广大群众就能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共创和谐和幸福。

关于群众路线的论文:群众路线法制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

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高屋建瓴,抓住了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如何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群众路线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法制化就是把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转化为群众的权利以及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制裁功能的发挥,形成群众路线所追求的价值秩序。在新世纪、新阶段,将群众路线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植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而产生的处理党群关系的准则,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好、执行好,防止因执行不好而影响党群关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确保党员、干部执行好群众路线?光靠宣传教育不行,宣传教育只能起到一时之功效;光靠党员、干部的道德自觉也不行,因为每个人道德自觉的程度不一样。最主要的还是靠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把群众路线的理论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序和规范动作,这样,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就由政治道德上的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要求,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产生较强约束力,因而有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

其次,它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群众对党的认同、支持是党执政最深厚的基础、最稳固的根基。为了巩固执政基础,群众路线理论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长期以来,群众路线的要求一直作为工作传统而存在,并没有上升为法律,对党员、干部的刚性约束不够,这导致有些党员、干部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淡化了群众路线的要求,在工作中养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败坏了党群关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削弱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怎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各种不正之风?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党员、干部树立群众的观点,掌握联系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打破单纯依赖教育整治不正之风的思维定式,从制度入手,建立保障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把党员、干部处理党群关系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二、群众路线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群众路线法制化需要通过法律规范把群众路线的要求规定下来,形成具体的法律制度。根据群众路线的要求,当前我们应建立、完善如下几个方面的法律制度:

1.建立、完善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党的群众路线涉及党、党所领导的国家机关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路线理论并没有把党员、干部等精英人物视为唯一的知识主体,而是强调群众同样是知识的拥有者。因此,党委在作出决定、有关国家机关在进行立法和出台公共政策时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容易被解读为群众是被动听取意见的客体,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保障群众权利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赋予群众权利的方式确认群众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国家机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形成一种持久的外部压力。

2.出台《公众意见征询法》,规范国家机关征询群众意见的行为。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九五四年宪法草案成功的经验时说:这个宪法草案之所以得人心,就是由于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今后,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出台《公众意见征询法》就是要把这个方法法定化,变成领导机关的义务,把领导机关征询群众意见的行为规范化、程序化。这样,可以避免有关机关把走群众路线口号化、形式化,从根本上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3.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法律制度。首先,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宪法的要求。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过去由于受官僚主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为民的宗旨和宪法要求并未完全落到实处。2004年生效的《行政许可法》开始把为民的理念体现在法律规定当中,一方面,通过行政许可设定权的限制性规定大大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给市场主体较多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通过“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创新方式,为群众办事提供了较多方便。从近十年《行政许可法》实施情况看,该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建立健全便民的法律制度,就是要在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上下功夫,把为民的宗旨和宪法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务实。务实是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古人云:“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建立务实的法律制度就是通过立法确保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当前,建立务实的法律制度,一是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防止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领导干部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二是完善干部任期制。当前,有些地方,对干部的调任、转任、提拔使用过于频繁,每隔两三年就动一次干部,有些干部在现有的职位上对工作刚熟悉就被调到新的岗位上,这种状况不利于干部务实、踏实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规定,明确干部任现职的最低年限,这样可以督促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全县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需要,结合5月1日生效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有关法规要求,将XX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XX县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教科局、司法局、市监局、供销社、人行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镇镇长为成员,实行分口负责、属地管理,全县一盘棋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防范。

制定了《XX县防范和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方案》,对防控金融风险、打击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常态化安排部署。把小额贷款公司、涉农合作社作为监测重点,不定期督促成员单位履行监管职责,组织人行、公安、市监等部门业务人员开展2次涉众集资风险及合规经营现场检查,进一步规范辖内小贷公司月报、季报制度,及时掌握了解经营情况。对市金融办反馈的1条疑似线索初核后不属于非法集资行为,书面函告责任单位加强监管,防治出现非法集资情况。

三、强化学习宣传。

把提升群众防范能力作为预防非法集资的重要抓手,整合公安、金融、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力量,在车站、广场、商场、电梯间等人流量较大地区,利用网络媒体、电视广告、LED显示屏、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宣传非法集资显著特征、常见手段、社会危害,广泛普及网络金融诈骗、网络电信诈骗安全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鉴别能力,从根本上铲除了滋生非法集资活动的土壤,防止了非法集资事件“乘虚而入”,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四、推动群防群治。

对照《XX市防范非法集资群防群治工作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群防群治工作责任,持续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学习宣传,探索建立基层金融服务网格员队伍,在县政府网站发布非法集资线索征集公告,在县公安局、市监局设置举报电话,扩大线索征集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确保打早打小、防患未然。

上一篇:幼儿园家庭教育材料下一篇:双语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