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问题(共12篇)
切实问题 篇1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9月18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号文件) 指出,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发[2009]36号文件针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等八个方面,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刊在积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的过程中, 认真按照中宣部、工信部和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的部署和要求, 及时大力宣传各地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和全社会贯彻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的举措和经验, 宣传中小企业在国发[2009]36号文件支持下解决面临问题的措施和经验, 宣传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反映企业的呼声。
本期关注的重点是贯彻落实“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国发[2009]36号文件就如何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等问题, 做了全面、具体的指示。
全国工商联2009年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是探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找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对策措施。全国工商联黄孟复主席率队, 工商联会同国家各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 先后赴一些省区市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形成了《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着力点放在小型企业上》的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地方调研报告和典型案例, 汇集成《中国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一书, 于日前出版。这些调研成果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破解的主要对策、建议。
本刊在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于本期摘发全国工商联及部分省市工商联撰写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研报告。希望通过对这些报告的宣传报道, 为广大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有关领导和服务机构, 对“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全面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精神起到舆论推动作用。
我们同时恳切希望各地、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及广大的中小企业, 将自己学习贯彻落实国发[2009]36号文件的心得体会、具体举措、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告诉我们, 并通过本刊与大家同享。
切实问题 篇2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的进展情况,同时重点通报了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和《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以下简称“三五”纲要)的实施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三五”纲要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法院共同努力,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截至目前,“三五”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人民法院目前的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深化司法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总体目标。2008年底,中共中央据此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四个方面,就深化司法改革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涉及60项改革任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共承担12项牵头任务、43项协办任务。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最高人民法院迅速启动了深化司法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工作,赴十余个省市,就“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及“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基层群众、一线干警等各方面的意见,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于2009年发布了“三五”纲要。
“三五”纲要共提出30项改革内容,涉及132项具体改革任务,涵盖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人事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层面。例如,加强和完善审判与执行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配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完善人民法院反腐倡廉长效工作机制等等。“三五”纲要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司法权威,推动司法公开,确保司法廉洁,提升司法形象,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
主要措施和成效
3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法院的共同努力,深化司法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截至目前,“三五”改革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有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最高人民法院承担的中央司改牵头任务、协办任务也已基本完成。改革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总体来看,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等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法院积极深化工作机制改革,努力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
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并发布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极大便利了当事人多渠道、高效率地解决纠纷。
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有效地参与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拓宽了陪审员来源,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确保人民陪审员依法行使职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理案件316.6万件,占人民法院普通程序一审案件总数的33.98%。其中,刑事案件84.4万余件,民事案件221.32万件,行政案件10.85万件。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宽严标准,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
作真正实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人民群众内心的安全感和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
最高人民法院还会同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排除非法证据,规范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等行为,做到不枉不纵。自2009年以来,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展,已有17个省和一些地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并逐步落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最高人民法院配合有关部门,对传统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行政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经费保障体制,实行分项目、分区域、分部门的分类保障政策,逐步建立了分部门、分类别的法院业务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了法院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贫困地区的中、基层法院的办案经费得到了保障,司法服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有了飞速发展,全国95%的中级人民法院和75%的基层人民法院实现了与上一级法院的网络联通,为当事人行使诉权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其次,人民法院不断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业务上的关系,对案件请示做法进行诉讼化改造,使当事人的知情权、上诉权等诉讼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制定《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规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被告人不仅知晓法官的量刑过程,还可以就量刑发表意见,当庭认罪率、退赃退赔率、调解撤诉率、服判息诉率均明显提升。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陆续发布指导性案例,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使法官判案有了更充分的实证依据。
为完善执行权配置和运行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确保执行权公正、高效、规范、廉洁运行,有力推动了执行工作的良性发展。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委托评估、拍卖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通过开通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不仅为全国法院司法拍卖信息公开提供了全天候平台,也为竞买人提供了“足不出户”就能参加竞买的高品质服务。为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修订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案件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了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质量。
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廉洁,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法院已有975名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的法官实现了任职回避,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保障了公正廉洁司法。
第三,人民法院不断推进司法公开,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2009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即发布了 《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改革方案,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2010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以重点问题为切入点,制定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上述文件精神,将文件落实与“三五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普遍制定了落实司法公开的相关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法院根据立案公开的具体要求,积极将立案阶段的相关信息通过便捷、有效的方式向当事人公开。具体措施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建章立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指导、材料收转、审判流程查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工作平台,依法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流程、诉讼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等程序和条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诉讼风险等内容。有条件的法院还推行了网上立案审查、网上执行立案等制度,进一步方便当事人立案。
各级人民法院还根据庭审公开的相关要求,不断拓展庭审活动公开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措施是建立案件邀请旁听制度,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关注的案件,除法律规定不允许公开审理外,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代表旁听庭审;完善庭审旁听制度,对依法可以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允许旁听,并优先保证当事人近亲属旁听的需要;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旁听和报道庭审制度,有的法院还专门设置媒体旁听席;北京市建立了以案件庭审和人物访谈现场直播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站——北京法院直播网,全市23家法院全部具备庭审网络直播能力。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普遍在裁判文书中公开了诉讼过程和程序,充分表述当事人各方的诉辩意见,阐述当事人举证、质证的内容;加强裁判说理,在裁判文书中全面公开证据采信情况及理由,对当事人的请求和主张详细论证支持与否的理由,做到说理公开。在审务公开方面,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利用法院网站、法院“微博”或者其他信息公开平台,公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公布重大案件审判情况、法院重要活动部署和规范性文件等信息;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社区居民等参观法院,让人民群众参与和感受司法;主动向社会聘请廉政监督员、立案信访窗口监督员和工作作风监督员,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法院工作中来。
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2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也是司法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记者获悉,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司法改革基础调研规划等四项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中央司法改革项目,尚未结项的争取尽快结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将抓好人民法院“三五”纲要尚未完成的各项改革安排,为2013年全面完成“三五”纲要打下基础。
在着力抓好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对已出台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健全司法改革目标责任制,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司法公信。着眼于方便群众诉讼,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完善小额速裁制度、量刑制度;深化执行改革,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和司法评估、拍卖制度;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和司法为民等措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着力抓好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认真总结这些年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客观展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效。
切实问题 篇3
【关键词】 中央政策 切实处理 小金库问题
《(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 8号)、《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中纪发[2009]7号)两个中央文件下达以来,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声势浩大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笔者就清查和治理“小金库”问题,谈点体会和看法。
1. “小金库”的清查方法
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违纪行为,也往往隐藏着经济犯罪或职务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查处难度大。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总结了一些清查“小金库”的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1.1突击盘库法
在被查单位无准备情况下,用突击方式盘点其全部金库,并与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核对。发现库存现金与账面余额不符,当即查明原因。若库存现金数大于账面余额,又不能说明正当来源,就是账外“小金库”。若库存现金数小于账面余额,查询去向不明,则可能为贪污或挪用。盘点现金库时,还要注意检查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现金支票、支票存根及发生时间编号、银行存款折、记事本等。发现疑点进一步追查收付款凭证、支票手续是否健全、内容是否合规合法、时间编号是否顺序相联。若在这些环节上也发现了账外资金的证据,就更证实其会计记录不可靠,存在“小金库”。
1.2账面查疑法
查账时,要注意两种倾向的账目。一种是记录混乱,账证不符,账实不符,加之总账有误,记录不完整,收支凭证内容不合法,手续不健全,甚至有涂改、挖补、伪造的凭证等。账目混乱,就容易发生账外“小金库”,乱中舞弊。可运用核对法,进行账实核对,明细账与总账核对,证实问题的存在。另一种是记载很规范的账目,账面上毫无违纪,甚至连一笔招待费都没有;有的是笔迹笔划一致的誊抄账。这类账很可能是假账,假账背后就有账外账或“小金库”问题。账面查疑还要注意账面上违反常规的奇异问题,包括奇异的数字金额,奇异的时间、地点,奇异的收支事项等,奇异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贪污或“小金库”问题。
1.3外围突破法
检查“小金库”,仅从被查单位公开的账目上难以发现,一定要对有疑点的收支项目分类排队,采用抽样延伸的方法,追查到其下属单位、被管理單位、被收费罚款单位以及发生业务较多的单位,使被查单位存在的收入不入帐,虚列支出,虚拨款项等问题原形毕露。此外,从被查单位还可以直接获取其上级主管部门、收费罚款单位、相关业务单位私设“小金库”的有关证据。
1.4银行查询法
对被查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等,要让其全部提供出来。结合银行存款账、银行对账单,进行查询核对。若发现银行存款账与实际存款数额有差异时,应进一步追查原因。实际存款数大于账面余额又不能说明正当理由,就可能是“小金库”。发现被查单位故意隐瞒存款账户,就可能有账外资金。此外,查询时,还应特别注意以单位财务人员、法定代表人的名义或以奇异的代名代号的存款,其收支频繁、数额较大,也可能是公款私存的“小金库”。
1.5票据抽查法
单位的收支票据凭证应全部记账,且存根联、发票联,有的还有出入库联必须保持一致,并按顺序编号。抽查票据时发现收入不入账、各联数额不一致、大头小尾、缺页少号“走跳棋”等问题,就可能是隐瞒收入或虚报冒领等问题。运用票据抽查法,对有收罚款职能的单位更为有效。只要把其领用的票据收全,各联与账面核对,必要时抽样延伸核查,便可发现收罚不入账、不上缴、私设“小金库”截留坐支等问题。
1.6处置和出租资产追踪法
单位处置淘汰的办公用具、家具、设备、交通通讯工具及其他废料、残次品、包装物、副产品、低值易耗品,更新替换下的固定资产处理残值、出租房屋或者出租其它闲置的固定资产等收入,这些收入往往易被忽视,或因疏于管理,流入个人腰包,或因单位故意作弊,收入不入账,充填“小金库”。因此,对这类收入应作为检查的主要内容,从购进使用追踪到处置、出租,一追到底。发现收入不入账,就说明存在“小金库”或贪污问题。
1.7费用支出审查法
一是对比、分析被检查单位近年来费用总额增减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是否合理,发现疑点要顺藤摸瓜,一查到底;二是对费用发票逐一审查,找出可疑发票,追查确认虚假支出是否进入“小金库”;三是重点检查大额费用发生是否真实,主要把修理费、会议费、购置费等作为检查重点。
1.8群众举报法
在清理检查“小金库”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争取知情者,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进行详查。特别要注意做好业务骨干和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业务最清楚,有些单位“小金库”的资金就由他们经管,而且极大多数会计人员对私设“小金库”是违心做的。所以要注重做好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尽量少走弯路。
当然,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方法很多,具体方法要因单位、因人而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方法正确,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治理“小金库”的对策
“小金库”是个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绝,可以说是一个“顽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的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社会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小金库”体系。
2.1加强教育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要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部门)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道理要讲透,危害要讲够。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解决问题。产生“小金库”实质上是一种领导行为,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不同意、不默许,“小金库”就产生不了,或很难产生。各级干部不仅自己不搞,而且要管好自己的下属也不搞。其次,要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再次,要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干部要经常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使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者不想设“小金库”。
2.2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要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结合实际,把涉及“小金库”问题的处分细分细化,增强实际操作性。
2.3坚持疏导原则,解决单位经费确实不足的问题
治理“小金库”问题,如果只堵不疏,那么堵不胜堵。疏导就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顾到和解决好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该缴的一定要缴,该发的一定要发,应发的奖金、加班工资、劳务费、补贴等要定期发放,不要长期截留,滚存。单位、部门对外交往的招待、交际等费用,在必须、合理的前提下,经上级组织或领导同意后,核定一定的数额,可以正常列支等等,但都必须经过单位财务大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使部门和单位能够掌握合理的、适度的经费,保证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从而使部门和单位领导不愿意去设“小金库”
切实问题 篇4
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于从源头上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建设,预防房地产开发领域中擅自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等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保证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08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总共发生违纪、违法案件1597人次,其中,很多案件都与非法调整规划、调增容积率有关。
所谓容积率,就是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的面积之比,它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容积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面积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开发商的收益。同样的地块,容积率不一样,开发的收益也相差很大。特别在开发用地拿到手后,如果能够调增容积率,对开发商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可以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所以,很多开发商都紧盯容积率不放,试图在容积率上做些文章。
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大小必须在土地出让合同上写清楚,不能由开发商随意调,否则,土地不能上市出让。但是,容积率仍然成了权力寻租和开发商牟利的“黑洞”。
为堵“黑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决定对2007年1月1日—2009年3月31日期间领取规划许可的所有房地产项目进行清理,重点对大、中城市涉及提高容积率和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房地产项目逐一进行清理检查。
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在治本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重点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与国家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符的地方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进行全面清理和纠正,进一步完善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等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要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特别是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严格依法处理;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同时,重点要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规划变更、容积率调整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等问题。
切实问题 篇5
张晓林
2013-3-1 10:07:14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7日
现在,改进文风是个热议话题。人们对不良文风诟病已久,期待着清新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不良文风弊端种种,其中一个人所共知的通病就是,一些理论文章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味同嚼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不触及问题、不研究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恐怕是其一大病源。改进文风,一定要从问题出发,直面问题、分析解答问题,给人以思想启迪。称为好文章、好文风的,这一点是少不了的。
为什么要提出从问题出发?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决定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中的学说,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和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实质讲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毛泽东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邓小平也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可见,具有问题意识,强调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他们的文章、讲话、书稿,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分析和解答了人们所关心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充满着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而且在学风文风上也堪称典范。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实践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脍炙人口的光辉篇章都是如此。马列主义经典作
家的著述很多,论述的主题也不尽一样,但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分析和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点上则是相通的、共同的。从问题出发、直面问题、分析解答问题,既是著述写作要遵循的规范,理论研究宣传要恪守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文风的鲜明标志;既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的需要,也是改进文风、优化文风的需要。
从问题出发、具有问题意识,对于改进文风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文章写了没人看,搞理论的没市场。这个现象可能是存在的,也不排除社会和读者的因素在内。但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即所写的文章和所搞的理论是不是没有触及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不是远离了人们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是不是存在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文风问题?这样提出和分析问题,也许更接近事情的真实,也更能促使我们积极地反思解决问题。对理论冷淡和疏远,以致发出“理论危机”的感慨,其实是一种误解。人们冷淡和疏远的,往往是那些无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也就是无用、无帮助的“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言之有物,言之在理,启迪人、教育人、引导人,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不仅不会受到冷淡和疏远,相反会受到追捧和崇尚。近些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通俗读物,颇受热议,成为一个品牌。原因何在?就在于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矛盾和问题也不少。为什么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却还有不少人下岗失业?为什么以前大家经济状况都差不多,现在却感觉收入和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已经销声匿迹的黄、赌、毒现在又沉渣泛起,滋生蔓延?为什么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会比以前多?为什么暴力犯罪、抢掠偷盗的刑事案件经常发生,甚至还出现了黑势力、黑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困扰纠缠着人们,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解答。
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既是理论本性的客观使然,也是读者受众的需求所在。
从理论本身看,理论无非是关于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揭示,无非是对主客体来龙去脉、发展变化的说明。当然,理论有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荒谬、真实与虚假的区别,但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正确、科学、真实地提出和分析问题,后者是错误、荒谬、虚假地提出和分析问题。自然科学理论如此,社会科学理论也是如此。一些人谈到的子虚乌有的鬼神、末世、轮回等虚假问题的奇谈怪论,说到底也是以虚幻的方式错误地提出和错误地回答了问题。不管愿意不愿意,理论总是和问题缠绕在一起,理论就是针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问题就没有理论。当然,从问题出发,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同一问题,看法、阐述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和否定理论研究和创作要从问题出发,所有理论的分歧和争论只是在于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角度、方式、内容、结果不同而已。正确的理论是对问题的正确思考,错误的理论是对问题的错误思考,片面、简单化的理论是对问题做了片面、简单化的思考和处理。因此,从事理论工作,或搞理论研究创作,要想出成果、有成就,就要改进文风,强化问题意识,捕捉和梳理问题,从问题开始,学会正确分析和解答问题。
从读者受众看,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启发和引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们需求理论、选择理论,就是要从中找到被问题困扰而百思不解的答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论选择,主要原因就在于所关心的问题不同。为什么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境遇、命运和经历,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对问题的立
场和态度,即是不是正确地提出和解答了问题。从某种程度来看,世界是由问题组成的,是问题的世界。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产生、解决和消亡,因而问题更迭往复成历史;现实,也无非就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因而问题复杂交错成现实。在生存和发展方面,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大发展大变革的今天,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国内发展改革任务繁重,国际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新变化、新特点不断发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困惑、苦思、求索,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正是一个接一个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缠绕、包围着我们,才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求索,进而关注和需求理论。可以说,理论的需求程度和实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是否正确提出和正确解决了人们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不关心和关注问题,不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理论,势必不会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心和关注,势必没有读者和市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尖锐地批评教条主义理论,说它不如狗屎,狗屎还能肥田,教条主义毫无用处。这样尖锐的批评和形象的比喻,对于回避问题、空洞无物、堆砌文字的不良文风来说同样是适用的。
从问题出发,在理论研究创作中不能算是小问题、一般问题,而是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大问题,是改进学风文风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出发点是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就是“实际问题”;“具体情况”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分析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具体问题,也就没有实际、没有具体情况。我们常讲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就是在讲理论要联系实际问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因此,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促成问题的解决,对于实际工作来说是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路线问题,对于搞理论研究宣传的来说,同样是涉及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说,文风是作风、党风的体现,文风的核心问题就是作风、党风,其道理也就在这里。毛泽东曾生动形象地运用“有的放矢”的典故来说明理论的应用和文风,“的”就是问题,“矢”就是理论,要用“矢”去射“的”,也就是要用理论去说明、解答问题。还说,“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所以,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既是端正文风、改进文风的需要,更是端正世界观方法论,改进作风党风的需要。从这个高度看问题,革除和避免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不良文风就会有较大的动力和力度,改进文风就有了自觉性和坚定性,就会收到成效。
当然,强调问题意识,强调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以此改进文风,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有问题是否找准了?分析解答是否正确?有没有理论说服力?等等一系列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出发、有开始,才有以后的路,才有结果和完成。强调问题意识,强调从问题出发,分析解答问题,对理论研究创作来说,对涤除学风文风的弊习来说,无论如何是对的,所具有的推动力量和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切实问题 篇6
一、依法规范企业事涉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
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依法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职工名册并及时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劳动用工备案,对农民工劳动合同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招用农民工人员流动频繁、签订劳动合同难度大的实际,从提高劳动合同的合法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出发,大力推行劳动合同简易文本,明确农民工劳动合同期限、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资支付方式等必备条款,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情况的执法检查,依法纠正和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并将有关情况向同级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在全省工程建设领域,实行施工企业与农民工先签订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制度,督促各类企业对招用的农民工全面实行实名制管理,编制农民工劳动用工计酬手册,实时记录施工现场作业农民工的身份信息、劳动合同、工资标准、工资支付、出勤考勤等信息,由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进行监督管理,在工程项目部配备劳资专管员,建立管理台账,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等情况,不得以包代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企业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的督促指导,将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农民工动态管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监督本行业工程建设项目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情况。
实行施工现场维权信息公示。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明示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所在项目部、分包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劳动用工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日期,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实现所有施工场地全覆盖。对未按规定设立维权信息告示牌或未如实公示的,由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转变工程建设领域劳动用工方式。针对东北地区工程建设季节性强、工期短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我省工程建设特点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鼓励施工企业将部分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农民工招用为自有工人,采取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方式,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实际的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引导具备条件的劳务作业班组向专业企业发展,鼓励施工企业与建筑劳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建立健全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制度体系
完善建设领域工程款支付管理制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采用经济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履约行为,预防工程款拖欠。对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的工程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或不予办理开工备案,不得批准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管理,对建设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政府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政府投资项目不得以施工企业带资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并严禁将带资承包有关内容写入工程承包合同及补充条款。行业主管部门应规范建设工程施工发包承包活动,有效遏制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及挂靠等行为。规范工程款支付和结算行为,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建设单位应按合同约定的计量周期或工程进度结算并支付工程款。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抵押偿付制度,有效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结算或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新项目开工建设。
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资金保障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建筑市政、交通运输、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并逐步向其他易发生拖欠工资的行业扩展。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前,应按照工程承发包合同价款(跨年工程按当年计划完成工程价款)4%的比例到政府指定的银行存储保证金。对未按规定足额缴纳保证金的建设单位,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缴清。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办法,对一定时期内未发生工资拖欠情况的企业实行适当减免措施,对发生工资拖欠情况的企业适度提高缴存比例。严格规范保证金动用和退还办法,在施工企业无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情况下,应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15日内将保证金本金和利息一次性返还企业。建立健全第三方担保制度,探索推行业主担保、银行保函等第三方担保制度,为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提供担保。探索金融机构为建筑业企业及项目承包人提供农民工工资专项贷款服务等方式,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民工欠薪应急周转金和欠薪保障金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解决因企业欠薪造成的农民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推行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人工费用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相分离。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在工程项目所在地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专项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企业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中,应约定人工费比例或数额,并将款项单独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施工总承包企业开设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应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备案,并委托开户银行负责日常监管,确保账户资金专款专用。开户银行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如发现账户资金不足或被挪用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资金拨付情况和专用账户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应督促其限期改正。
推行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制度。推动各类企业委托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在工程建设领域,鼓励实行分包企业通过施工总承包企业委托银行直接代发农民工工资的办法。分包企业要及时为招用的农民工申办银行个人工资账户并办理实名制工资支付银行卡,按月编制农民工工资支付表,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后交给施工总承包企业,由其委托银行通过设立的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账户直接将工资划入农民工个人工资账户。
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全面构建企业工资支付监控网络,依托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和基层工会组织设立的劳动法律监督员,对辖区内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行日常监管,实时掌握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发现欠薪问题及时向所属部门报告,并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报,共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并要求其定期申报工资支付情况。企业确因生产经营困难等原因需延期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应明确延期支付工资的期限,经向行业主管部门、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报告后执行。各地要建立和完善欠薪预警机制,根据工商、税务、银行、水电供应等部门和单位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定期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综合分析研判,发现欠薪隐患及时预警并做好防范工作。
健全完善企业守法诚信管理制度。按照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企业信息公示工作的要求,加快推进劳动用工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管理,将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企业诚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拖欠工资等违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更新机制,将查处的拖欠工资失信企业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吉林省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工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诚信信息平台或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相关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企业信用信息互认共享。加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对拖欠工资的失信企业,由有关部门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履约担保、资质审核、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实现 “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
三、依法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察执法,扩大日常巡视检查和书面材料审查覆盖范围。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受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多部门联合治理、联合检查、联合办案机制,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提高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查办效率。加强地区间执法协作,健全省内跨区域案件执法协作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和衔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推动检察机关立案监督和法院财产保全等制度有效实施,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打击和威慑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等违法犯罪行为。
及时处理欠薪争议案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效能建设,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 ”,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开庭、及时裁决、快速结案,对集体欠薪争议或涉及金额较大的欠薪案件要挂牌督办。加强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提高欠薪争议案件裁决效率。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解决工资争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法律援助中心等要依法及时为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妥善处置欠薪突发事件。各地要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指挥权限和部门职责分工,规范分级响应和处置流程,积极稳妥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对采取非法手段讨薪或以拖欠工资为名讨要工程款,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严格落实相关责任
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企业主体责任。各类企业对招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承担主体责任,要严格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将工资支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企业(包括直接承包建设单位发包工程的专业承包企业,下同)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分包企业(包括承包施工总承包企业发包工程的专业企业,下同)对所招用农民工的工资支付负直接责任,不得以工程款未到位等为由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不得将合同应收工程款等经营风险转嫁给农民工。在工程建设领域,建设单位未按合同约定及时划拨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负责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对建设单位工程款已经及时拨付到位,施工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致使分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企业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工程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及挂靠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依法承担清偿责任。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地政府对本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负总责。要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制订实施办法,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市(州)、县(市)农民工待遇保障工作警示制度,促进企业和政府保障农民工待遇责任的落实。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高发频发、举报投诉量大的地区及重大违法案件进行警示通报、重点督查。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和督促检查等工作,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责任,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做好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等制度规定,负责督办解决因挂靠承包、违法发包、分包、转包、拖欠工程款、未按规定存储保证金、计量计价或结算争议等源头性欠薪案件和工程纠纷案件,并积极做好源头预防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审查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接收和立案侦办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或突发事件,依法查处恶意讨薪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法律宣传以及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资金监管,按规定及时拨付财政资金等工作;人民银行负责协调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农民工工资相关账户监管,推进银行卡支付工资工作,依法将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并实施联合惩戒;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负责督办解决所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等工作;工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将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企业纳入工商部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依规对其予以限制,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工会组织负责对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报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信访部门负责拖欠农民工工资信访问题的接待办理,协调督促有关责任单位解决农民工的合理诉求等工作;监察机关负责受理相关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协作,积极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五、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公安、司法、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人民银行、国有资产监管、工商、税务、工会、信访、检察院、法院、机构编制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分析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形势,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政策措施;督促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对相关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定期督查;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研究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加强维权能力建设。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提升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按照 “完善制度、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执法 ”的工作思路,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保障执法能力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67号)要求,综合考虑监管职责、辖区用人单位数量、劳动者数量、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数量以及辖区面积、交通和通信条件等因素,合理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科学配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编制,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性质,统一机构名称。按照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装备,将劳动保障监察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省级联动处理平台建设,促进省内跨区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快速办结,提高案件处理效能。
从严落实责任追究。督促企业依法履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主体责任。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高发、频发以及拖欠工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影响较大的地区,省政府将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对政府领导责任不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不尽职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并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要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
切实问题 篇7
在我们的调查中, 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农村信息直通车中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调查显示, 农民在信息直通车中获得农业信息的比重占其所有获得信息的比重很低。在观看电视节目上, 农民主要是观看电视剧和新闻, 两者相加所占比重高达85.8%, 观看农业信息节目的只占11.1%;农民购买电脑也很少用于查看农资信息, 查看农资信息只占其电脑用途9.6%的比例 (如下表) 。
调查显示:农民需要了解农业信息, 现有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对农民需要哪些信息的调查中发现, 农民需要更多的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和农业价格等信息, 所占比重达24.2%, 其次是社会新闻信息, 占21.9%。可见, 农业信息是农民最需要了解的信息 (如下表) 。
这种现实与农民需求的矛盾给我们启发:当前, 广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善, 电信和广电网络及其服务在农村得到普及, 教育科技网络和各地城市信息网络也向农村延伸, 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今天,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同时, 如何以人为本, 加快信息化社会建设, 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否认, 农村信息化给力新农村建设, 在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生活、促使农业科技转化和完善农村行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 农村信息化建设也面对农民的切身问题, 必须深入发现和解决, 就象农业耕种一样, 深耕才能有收获!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
1 调查过程与方法
正式调查之前在广东番禺石基村进行了试调查, 发放问卷60份, 回收60份, 访谈了5户农民家。根据试调查的情况, 在专家的指导下, 对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后, 展开了正式的入户调查。调查地为深圳市公明镇上村, 南海市大沥罗田村, 韶关南雄县乌迳镇乌迳村, 江门市双水镇龙头村, 潮州市饶县黄冈镇霞西村, 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 梅州市梅县隆文镇文普村, 湛江市官渡镇北马村, 茂名市怀乡镇罗马村, 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集益村共十地的农村, 调查地覆盖广东经济发展的发达、中等、落后的地区。调查对象年龄在16~70岁之间, 年龄段的比例为16~25岁占33%、26~35岁占21%、36~45岁占16%、46~55岁占17%、56~65岁占8%、66岁以上占5%;性别的比例为男性占51%, 女性占49%;文化程度含盖文盲~大学以上, 文化程度的比例为小学以下占8%、小学占13%、初中占33%、高中及中专占28%、大专及以上占18%。本次调查分别采用入户个别访谈、入户问卷和网络观察等方法, 记录访谈手记和观察手记, 发放了上千份问卷, 有效率达八成以上, 问卷统计软件为SPSS Statistics17.0。
2 信息化建设中农民的切身问题
2.1 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农民普遍对信息化抱欢迎的态度, 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动性不够, 属于被动接受, 因为调查显示, 但到目前为止, 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或者不了解“农村信息直通车” (如下表) 。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了解, 会影响农民主动融入信息化社会的积极性, 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清, 多数农民看不到互联网发挥的正面作用, 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也使得农民在参与信息化的过程中有所顾虑。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点, 一些农民对网络认识存在偏差, 不少农民认为家庭上网, 会导致孩子沉迷于网络, 影响孩子的学习。一些农民信息观念比较淡薄, 大部分农民的封闭性较强, 信息观念滞后, 不捕捉市场信息, 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农民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多数仍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
2.2 农民对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各级政府虽然有专门的农业行政单位, 负责辖区内的农村、农业发展管理, 但更多的只是解释和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信息, 提供具体的信息服务与指导还是不够。一些乡镇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不是很通畅, 没有专门人员去主动搜集和管理涉农信息, 一些村里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的信息联络员。由于乡村不能把涉农信息尽快从网络上下载传达给农民, 也不能满足农民发布信息的要求, 农民获取的信息量明显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虽然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但现在网上信息资源分散, 整合较差, 重复信息多, 最新的供求及针对性的技术等有价值的信息较少, 网络带来的高效率没有得到充分表现和利用, 最终农民得到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就不多。在入户访谈中, 不少农民都谈到, 希望村镇网站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如: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一个黄姓农民 (男, 32岁) , 当我们问到:你希望信息化建设给您提供什么信息?他积极地道出了对信息化的渴望, 给我们说了一个由于亲人因为不懂医学知识, 耽误医学治疗的故事, 希望能够获得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
2.3 农民对村网站不认可
在信息直通车的带动下, 各地大部分都建设了村网站。村网站作为最直接与农民交流的平台, 与农民的生活也最为接近, 通过村网站, 可以发布村里的最新信息、财务状况、政务指导、办事流程、天气预警、农业信息咨询等;同时村网站也可作为一个广告平台, 大力推广本村的工农业产品等。调查发现, 在村一级的信息化建设中, 农民并不是很满意。在“对本村网站提供的信息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满意的只占30.2%, 认为信息价值大的占11.7%, 认为信息更新快的占18.5%, 不满意的占67.3%, 认为信息更新慢的占28.8%, 认为信息对自己没什么用处的占37.5%。可见, 农民对村里的信息网站关注度不高, 有的村网站建设也流于形式, 所起作用不大。主要有几种情形:一是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较多, 工业产值高, 农业产值低, 村里不是很重视农业生产, 村网站建设往往也就是为应付上级检查。二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 意识淡薄, 还没有认识到利用信息工具可以为自己带来潜在的财富。三是有部分农村的村网站, 信息滞后, 信息量小, 没有多大利用价值, 导致农民不认同。四是农村信息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农民还不知道本村有网站。在农民对村网站的建设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农民经常浏览本村的信息网站的只占5.7%, 很少浏览本村的信息网站的占24.1%, 没有浏览本村的信息网站的占70.2%。农村网站建设在信息直通车的带动下,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问题, 农民对村网站的认可度不高。村网站建设不应只成为展示本村的名片和政绩的窗口, 更应该落实到实处。使农民实实惠惠得到好处。
2.4 农民的电脑应用能力较低
农村缺乏懂电脑、懂市场、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一些农民文化基础差影响了信息化的应用。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直接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调查反映, 不少农民尤其是45岁以上的农民, 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毕业, 缺乏掌握计算机使用的文化基础, 很难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多数农民的电脑应用问题。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大部分农民认为需要培训, 除年龄偏大的人群不感兴趣外, 多数农民渴望通过技术培训尤其是开办免费的电脑培训班, 来提升自身价值。在对待电脑培训问题上, 认为学电脑有用占调查总数的19.6%, 而这部分人群又存在着教育程度越高, 越认可的倾向, 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43%, 高中及中专学历占41%, 初中学历占26.8%, 小学学历占14.6%。农民对开办免费的电脑培训最为热衷, 占52.4%;而不参加, 因为不感兴趣的仅占7.7%。可见, 总体表明广大农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农民对信息能力培训是有需求, 但却没能通过信息能力培训提高能力。在对本村有无开设免费的电脑培训班中, 经常有的占6.2%, 有但比较少的占11.4%, 没有的占82.4%。农民对村里的信息技术培训不满意。
2.5 农民个人投入成本较高, 也成为阻碍农民走向信息化生活的绊脚石
部分农民现实的经济条件还不够宽裕, 制约了信息化的投入。目前, 我省各地农民收入差别较大, 发达地区的农民对信息化投入较多, 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生活仍很困难, 以每台电脑价格2500元左右, 每年需要上千元的网费, 加上电脑的耗电费用、维修费用等, 农民一次要拿出几千元, 每年费用也要支出上千元, 如果在需要交培训费的话负担更重, 这种投入是当地很多农民家庭无法承受的。入户访谈中, 许多村民都反映网费过高。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集益村一个宋性村民 (女, 47岁) 向调查员反映网费是130元/月。许多农民都希望提高网速、降低网费, 获得政府的免费培训。
3 对农村信息化社会的几点建议
(1) 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规划。由于农村信息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农村工作的实际, 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规划。该规划应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任务目标, 以达到规范农村信息化服务到位的目的。
(2)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使农民充分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意义, 引导开发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现代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识度, 必要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组织宣传员到村到户讲解政策。
(3) 建立农村信息专业队伍, 加强村网站建设。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搞技术的多, 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 懂市场的少。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吸引和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 加强其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如进行农业远程教育试验示范, 建立一支由农业信息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高水平服务队伍, 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农村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网络, 以服务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致富技能, 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应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引进优秀信息人才, 给力农村信息化服务。提高收集发布信息能力, 对信息的采集、堆集进行体系化管理, 以便于进行市场分析。
(4) 培训并提高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应用, 促使农民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它山之石可攻玉, 这方面美日韩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如日本政府为日本农户购买微机提供一定的补助, 并开发老年人使用的专用信息界面, 还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韩国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不仅进行计算机的教学工作, 而且还开设计算机农场管理等课程, 政府还通过投资、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力争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为100%。即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资源共享使美国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和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凡是政府参与收集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农民可以以最方便的方式、不受任何歧视地得到各自所需的数据。
注重农民信息化的学习和应用, 加大培训力度, 特别是免费培训应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个任务。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的大多数农民的愿望。调查中发现, 在相对富裕的广东农村举办这类免费培训, 总量并不是很多, 广东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结合广东农村地区的实际, 拿出一部分财政还富于民, 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信息化应用培训, 例如依托大学重点培训乡镇网站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县、乡两级政府有计划地培训好村级信息员和重点农民, 在村里定期开办免费的培训班等, 使信息化落到实处。
(5) 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要为农民量身定制物美价廉、方便适用的计算机等必备的信息化设施设备, 给农村“三网”消费提供价格优惠。政府在为家电下乡提供价格补贴的同时, 应该为电网费提供价格补贴, 切实在信息化农村建设中给农民实惠。
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农民的需求, 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只有当农民在信息化中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和参与, 只有广大农民的参与, 信息化建设才有强大的推动力, 这个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才能够有足够的群众基础。
注: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2009B070300012项目成果, 项目名称-信息化建设对广东农村社会的影响度研究。
摘要:在对广东农村的调查中, 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农村信息化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具体表现为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对信息发布方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关注、农民对村网站不认可、农民电脑应用能力较低、农民个人投入成本较高等。因此, 信息化建设只有重视农民的需求, 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关键词:信息化,农民,切实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杨艺, 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05 (6) 60.
[2]赵静、王玉平,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 2007 (6) 80-85.
切实问题 篇8
1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年前,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件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句话道出了我国2020年前体育发展方向, 简简单单23个字并没有提体育竞技、政绩体育, 不喊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年过去了, 体育课中仍存在一些难啃的问题。
1.1 盲目追求增强学生体质
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来看, 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有所改善, 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 中小学身体素质继续稳定发展, 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等。但是通过对我国1989年制定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2014年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对比来看, 修订后的很多指标要求都有所下降, 据调查数据显示, 2014年体测满分率要远远低于1989年的满分率, 这还是在降低了标准的情况下。可见, 近些年大家一直挂在嘴边要增强学生体质, 并没有很大的实效。反而在追求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第一, 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第二, 将增强学生体能作为目的, 萎缩了体育育人功能。
1.2 体育课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都指出要增强学生体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然而在体育课的实施中, 不难发现,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 自己能跑多快, 自己能跳多远可能都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又或者说我们的评价方式仅仅停留在身体素质上, 学生的运动爱好、运动健康知识等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体育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历来被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 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关系着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管理, 从而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在设计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时, 要注意4点:区别性、针对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1.3 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宽泛
在某高校随机选取50名学生, 让其阐述一项自己最熟悉的体育运动, 访谈中发现, 有近58%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常识、规则都不清楚, 女生占的比例更高。纵观小学到高中的体育教材, 里面涉及了田径、球类、操类、武术等多个项目, 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 不够具体, 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体育课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必定导致一个问题出现:体育教师无从下手, 泛泛而教, 如, 蜻蜓点水。体育课中每个体育项目都涉猎了一点, 没有让学生掌握一门自己爱好的运动, 最终导致学生没有运动的习惯, 不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由于体育课的可变因素较多, 应将这一项很费时费力的空缺填补上, 使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
2 改善问题体育课, 解决体育教育问题
成长中的青少年, 面临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绝不应该是在温室里娇生惯养的“胖墩儿、小皇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将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只重视智育, 轻视体育、德育,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作为国家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的体育课, 处于学科地位边缘, 导致体育教师感到迷茫, 对体育课程无从下手。基于此, 要解决体育教育中的问题, 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体育者在工作中应当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原则”。
2.1 一个中心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但当下不少学生本身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这是动商低的一种表现, 然而动商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为中心, 加强培养运动兴趣和教授专一体育技能。换言之:凡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学生喜欢的体育课都可以上, 着重培养学生专一的运动技能, 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思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凡静者不能自动, 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 而于运动尤然。”一个人有一项很擅长的运动技能, 特别是趣味性强的项目, 他一定会热爱它, 并不自觉得参与其中, 达到终身体育的效果;比如:在日常中, 有很多学生会自愿参与打篮球、打羽毛球、骑行、夜跑等;所以, 体育课教学内容不在多, 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项运动爱好。
现目前国内不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在进行改革尝试,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体育分项教学。但是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 分项教学要有连续性。体育分项教学应当保证学生能在小学、中学、大学相对应, 要基本保证学生连续性的参与其中。第二, 分项教学要具有专一性。为了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擅长的运动技能, 一个教育阶段要自始而终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体育课, 不能随意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更改一次选修项目。
2.2 两个原则
体育教师应遵守“快乐体育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个目的”的原则。体育运动发展至今, 已经有了其本身独特的规律和体系, 快乐体育是体育运动或体育教学中一种自发的过程。如果将快乐体育作为一个教育目的, 必然忽视了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体育课要坚持“体育教学不走应试路线”的原则。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强占”时有发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等跟体育课所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但体育教育者不能盲目追求提高体育课的地位, 高呼将体育纳入高考。众所周知, 高考是一把锋利的双人剑, 对于体育课, 本是快乐、健康的、放松的过程, 应试体育后可能将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反弹, 对体育产生厌恶情绪。
3 结语
从教育层次上来看, 体育与智育、德育本同等层面, 体育教育对于“心力、胆力、体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 体育长期处于一个学科边缘地位, 学校体育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精神的成长, 学校体育要回归其育人本质, 做到“文明其精神, 强健其体魄”。体育工作者在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原则”, 将体育教育真正地推进到素质教育潮流之中。
摘要:体育本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遗憾的是,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中, 体育教育长期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地位。学校体育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教育者应该对此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避免盲目追风, 泛泛而教。于此, 笔者提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原则”, 改善问题体育课, 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体育教育还原其育人的本质。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体育问题,体育功能,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何强, 熊晓正.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重读《体育之研究》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报, 2015 (4) :5-11.
[2]王宗平, 马小浪, 陈丽君.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7-10.
如何切实加强党性修养 篇9
党性修养又称党性锻炼, 是指广大党员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和践行党的性质, 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因此, 党性修养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我党历来重视党性的修养,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指出,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邓小平提出:“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 (1) 关于党性修养江泽民同志这样谈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而这个党风的形成关键在于每个成员的党性修养。胡锦涛同志指出, 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习实践活动。
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一) 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现实需要
维护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每位共产党员的共同职责。党性修养是对每位共产党员思想、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我党共同努力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党性修养的提高, 党风建设的提高。
(二) 加强党性修养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中, 党员队伍中慢慢滋生出了一系列不良习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是制定和贯彻国家经济政策的主体, 是带领广大人民奔向小康之路的带头人。因此, 加强党性修养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三) 加强党性修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是执政党, 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 只有把自己的作风管好了、治好了, 才能有力量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要把转变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有机结合起来, 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思想和行动中。我国实行的是一党专制, 多党协商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是执政党, 其他各党派是参政党, 共产党员的政治修养、执政能力、意识高度直接决定着人民的幸福, 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
(一) 个人的努力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环节。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政治理论、业务知识, 还应包括其他各方面知识理论, 比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文学艺术等。 (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牢固树立“活到老, 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观念, 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2.加大党员实践的力度。党性修养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实践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 (4) 党员的实践活动是党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 将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展现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党员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一名党员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 还能充分地磨炼党员的意志, 提升党员的修养。
3.加深自我反省的深度。自我反省是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剖析与解读。一个人只有时常静下心来, 仔细思考自己行为是否恰当时, 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明确前行的方向。广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常对自己进行反省。有些党员干部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 官僚意识不断膨胀而忽略了自我反省。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 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二) 外在的干预
1.加强党员学习与培训的力度。党性修养仅靠党员自身的学习和完善是不够的, 在广大党员自身不断努力的条件下, 还需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政治氛围。首先,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强化党员意识。其次, 加强政策法规、时事政治的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最后, 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只有具有过强的业务知识才能将工作做好做实, 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监督与惩罚力度。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有限的, 共产党员也有犯错误, 难抵腐朽思想腐蚀的时候。为此, 在加大党员自身修养、提高党员自我约束能力的同时, 还需加大监督惩罚的力度。加大党员的监督与处罚力度能够有力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
3.将年轻党员干部放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基层是最锻炼党员干部的地方, 在基层, 党员干部深入群众, 能够充分了解百姓的心声, 能够深刻地感受百姓的疾苦。每天工作的内容是直接解决百姓所遇到的问题。将年轻的党员干部放到基层, 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提高处事的能力, 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磨炼年轻党员干部的性格, 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马光焱.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重新解读党性修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3]邵英明.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2) .
改进上课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篇10
那么如何改进上课,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如何改进上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改进上课,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呢?
一项关于对中小学教师上课的调研表明,当前,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的直接教学。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直接教学的有效性。直接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认为在认识上要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综合起来看,就是要在行动上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到时间效益和过程效益的有机结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专家认为,改进上课的宗旨是为把课上成适应并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好课,其标志是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其实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许多教学要素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改进上课也需要有系统的思路和各个环节的整合。但就各个环节或相关要素来说,还是必须从重视有效导入、创设教学情境、讲究教学策略、巧用问题启发、有效利用技术等细节抓起。
也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教师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指出,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各项工作均是围绕教学开展的。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掌控着学校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上课、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要抓好校长这个因素,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切实问题 篇11
一、落实党的人才政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落实党的人才政策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党的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多次强调:“要研究人,要发现有才干的工作人员。现在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的话,一切命令和决定不过是肮脏的废纸而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党中国共产党成立75年座谈会上指出:“七十五年来,我们有一条基本的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要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七大更鲜明的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2.调动骨干人才群体的积极性是落实党的人才政策的重点。
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人才规划纲要》中的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企业的视角看,履行领导岗位职责的干部也是人才、是骨干,在专业技术岗位与高技能岗位上作出贡献的也是人才、也是骨干。同养,那些敬业爱岗、发挥示范作用的劳模、共产党员更是事业的骨干。在企业里,作为与普通员工相对应的骨干人才群体,是带领普通员工前进的骨干力量。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作为骨干人才群体中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依据市场的变化,审时度势,适时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经营方针和近期、远期的发展目标,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股东有良好的回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骨干人才群体的有效率、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肯引领者。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为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这种“指挥”和“协调”的活动就是组织和领导的活动。企业发展的實践表明:无论规模大小的企业,都需要有骨干人才群体去带领普通员工为之奋斗。
骨干人才群体是企业联系普通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员工对企业的态度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员工心理有企业,则企业兴;员工与企业三心二意,则企业衰。企业与员工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骨干人才群体来实现的。企业依靠骨干人才群体来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主张,依靠骨干人才群体去组织和发动员工,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带领员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没有骨干人才群体在员工中起引领示范作用,或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引导员工,企业与员工的联系就会脱节,企业就无法实现对员工的组织和引领,企业的利益也将无法实现。
二、结合企业实际。落实党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骨干人才群体的引领作用。
1.围绕企业实际,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建设为重点,评估企业高层次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现状,谋划企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点与目标,以增强经营层人才队伍的力量,围绕企业现状,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符合实际的人才队伍。
2.建立激励机制,发挥骨干人才群体的引领作用。
公平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骨干人才群体的积极性。企业骨干人才素质高、技能高、收入高,如果能通过休假政策、研修政策、高校进修政策等,激发骨干人才队伍的带动引领作用,那么骨干人才在企业里体面劳动,愉快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必将会组织、带动和影响一批批“争当骨干、立志成才”的员工进步,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转化成企业的优势和无形资产。
3.坚持人才政策,选拔优秀骨干人才到关键岗位。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这是中央的要求。就企业党组织而言,主要是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与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按照国家《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谋划企业人才工作格局,明确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本企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2)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古人讲,“大业唯修德”。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对人才的定义也特别强调了“素质较高”这个基本特征。企业人才是企业文明进步的代表和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必须是“德才兼备”。同时,这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本质要求。
(3)坚持实践第一原则,人才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其贡献体现在人才的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成果上;同时人才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因此,对人才的最本质要求是不能脱离实践,这也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篇12
一.让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炊”
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前,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是应生活之需而产生的, 作文是为真情而写, 为兴趣而写, 为交际而写, 为自己的酸甜苦辣, 喜怒哀乐而写。作文是你张扬个性、倾听心声、表达愿望、发表见解的, 是你主宰的一个自由空间。
范仲淹为劝慰友人不要因自身遭遇而生愤懑不平之情, 要心怀天下, 为国家、为百姓着想, 所以写下《岳阳楼记》, 表达“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郭沫若因为憎恶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 对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境界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进行美好的想象, 创造了天上“美丽的街市”、“并不宽广的天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牛郎织女”;朱自清因为深深想念父亲, 想起了父亲对自己曾经的种种关怀, 对自己真切而无尽的爱, 而写下了经典的《背影》。言为心声, 作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需要。
二.教学生找“米”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学源于生活, 它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 要想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 让学生深入到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 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 从生动的、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作文素材。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 学生的笔下就会源源不断流淌出自然的音符、人性的光辉、生命的活力。
每天写几句话记下自己生活中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日积月累, 作文素材库就会越来越充实, 感悟生活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其次, 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作品中的一切也来自生活, 只不过它已经过作者的概括、提炼、加工, 更高于生活。获取这样的间接经验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积累。读完课程规定的名著, 还应该读满载社会信息、社会动态的报刊杂志, 读充满人生智慧、浓缩生命真谛的时文美文, 在阅读过程中做做读书笔记, 摘录哲思妙语, 抒写感受体会, 把每天都读一篇文章、写一份读书卡片作为常规性的语文作业。
三.教学生练一双“巧”手
有了“米”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出一份好的“炊”, 写作的内容只有依附于它所需要的那种写作形式, 作文才能完美。选材、构思、拟题、布局、开头、结尾等等方面都有技巧的讲究, 不同的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让作文出彩就必须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 模仿范文是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的可取之径。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而且在写作方面也能起到典范作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经典范文, 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各种技巧, 同时也实现了语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 可以让学生学习截取法, 学习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 学习烘托手法。比如学生模仿写外貌, 不可能还是黑布马褂、青布棉袍, 他们习得的是细节和角度。完全可以免去“学生会养成抄袭的习惯”这一后顾之忧。
四.欣赏学生的每一份“炊”
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能够准确表达情感, 和谐与人交流, 我们并不需要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因此, 在作文评价上应该形成“作文评改就是对话、沟通”的理念。阅读学生作文时, 多一点宽容, 多一份鼓励。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 要多鼓励, 多指出优点。”所以, 教师评改作文时应多用赞赏性话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保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切实问题】推荐阅读:
为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居住问题10-17
关于切实解决乡干部“走读”问题的通知10-12
突出解决“四风”问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10-25
正视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1-09
教育 关于切实做好省委第三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方案情况的报告08-0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09-10
切实提高08-24
切实策略12-04
切实加强综合监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