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四步骤(共12篇)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1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老大难课题, 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面对作文, 老师怕教, 学生怕写, 很多学生甚至发出“作文难, 作文难, 遇到作文就心烦”的感叹。为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结合切身体会, 总结出了优化作文教学的四个步骤。
一、多读会读, 重积累
学生要会写作, 除了“留心周围事物”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因此, 笔者非常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 或积累名言警句, 或摘录精彩片段, 或吟诵诗词小说,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并相机传授作批注、作摘抄、多朗读、勤发问等读书方法和技巧。在布置学生阅读时, 笔者要求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摘下好词好句, 进行朗读背诵, 形成积累。同时, 对发人深省的语句加上自己的批注, 对不善领会处试着提问并记录下来。这样就弥补了学生们看书“不动脑筋”的问题, 以“写”促思,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如我班一学生在采蜜本上摘录了这么一段: “下雨了, 我伸出双手, 顿时感到一阵凉爽, 雨珠已经把我干燥的双手湿润了。一阵风吹来, 雨花飞溅, 一粒更小的水珠飞进我的嘴里, 一舔, 凉丝丝的, 甜蜜蜜的, 一直沁入我的心脾。”然后她在下面批注道: “一般人在写雨景时, 都只写视觉感受到的景物, 而作者在写雨景时, 不但写出了视觉感受到的雨景之美, 还写了触觉、味觉, 这样去写雨, 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的。”学生能够这么全面深入地去思考一篇文章, 其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通过这样的消化积累, 相信学生已经习得其法, 何愁今后不会灵活运用?
二、从临到创, 巧迁移
学生写文章就像练书法, 是需要有一个“从临到创”的过程的。“仿”绝不是抄袭。较好的“仿”, 其实是学生对范文学习体会而后内化、继而再外化成文的过程。这种“仿”包含了篇章结构的“仿”, 文句表达技巧的“仿”, 甚至也包含了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仿”。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笔者很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 小至一个句子一个题目, 大至一段一整篇, 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如学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模仿。学生有模仿课文题目的, 拟出了《桃花·眉毛·剃须刀》; 有模仿课文语言的, 写下了这样的段落“我急忙跑到甘蔗地, 充满好奇心的我用稚嫩的声音问: ‘你们在干吗, 好好的怎么把甘蔗埋起来了?’‘呵呵! 你猜呢?’爷爷神秘地笑了笑。‘哦, 我知道了, 你们一定是知道甘蔗怕冷, 所以给甘蔗盖上一床厚厚的被子, 对吧?’‘你真聪明!’爸爸笑呵呵地说”。 ( 《甘蔗地》) 也有模仿课文结尾的, 如“突然, 妹妹叫了我一声, 叫我也去玩, 我慢慢爬上了滑梯, 滑了下去。啊! 在滑下去的那一瞬间, 我仿佛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学生的模仿可谓精彩纷呈。
训练久了, 学生渐渐能够自主模仿了; 而模仿的文章多了, 写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从临到创, 集百家之长, 最后融会贯通, 这既是书法之道, 亦是习作之道。
三、自批自评, 善修改
写成一篇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修改。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的方法通常有自我修改、同桌互改、小组交流等, 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习作时都写上批注, 比如哪一句、哪一段写得特别好, 然后写出好在哪里, 美其名曰“自我欣赏”。既然强调要作批注,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修辞、文法、细节上下功夫了, 从开始的字词到后来的句段, 乃至最后的整篇。加批注的方法激发了他们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的热情。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学在一篇习作中写道: “花儿都耷拉着脑袋, 像一个孩子被老师批评后一样, 垂头丧气的。”她在旁边批注道: “我把花儿耷拉着脑袋比喻成为一个受批评的孩子,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了。”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通过小作者的描写, 一个鲜活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其实她哪里知道, “花儿都耷拉着脑袋”这句话本身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在“自批自评”“自我欣赏”的刺激下, 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不但错别字少了, 语句通顺了, 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批自评”“自我欣赏”, 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少改重评, 多鼓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一书中写道: “在作文教学中, 我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 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 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 我都加以‘放大’, 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习作评改中, 我们也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
那又如何评分呢? 一般教师都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法, 无论哪一种方法, 其最后都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评定”。笔者以为, 我们需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一个总体和细致的评价, “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比如这篇文章层次清晰, 语句通顺, 笔者先评定一个总体分 ( 可以是百分制或等级制) , 然后根据文中某几处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 一处加一颗星, 两处加两颗星, 这两类分相加就是学生本次习作的分数。
对于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来说, 把文章写得文通句顺应该是没问题的, 他们所欠缺的是对语言较为细致的把握, 而“星级奖励制”正好能够激励他们在语言、细节上下功夫。经过多次实践, “星级奖励制”大大促进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2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四步骤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
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数学思维训练的“四步骤” 篇3
强化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64—01
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情境。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等比数列”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第一步:思维的启动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好问题的切入角度,使所设置的问题具有设疑和激趣的作用;二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出现“不要听”或“听不懂”的现象。
在教学“等比数列”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一天一分钱,两天两分钱,三天四分钱……以后每增加一天工钱数翻一倍,直到三十一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然后提出问题: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进行猜测。这时,我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并且告诉学生,通过计算可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230(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后,感到非常地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被迅速启动,为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心理情境。
第二步:思维的发展
数学思维训练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而不应在学生还没有展开观察、分析之前,就急于将结论、定义和定理等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我开始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列举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某人从银行贷款10000元人民币,年利率为r,若此人一年后还款,两年后还款,三年后还款……还款数额依次满足什么规律?然后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探究得出:1年后应还款 10000(1+r)元, 2年后应还款10000(1+r)2元,3年后应还款10000(1+r)3元……我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规律,进而得知n年后应还款10000(1+r)n元。这里,教师应该起“引”和“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拥有“自由”的前提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主探索,自己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随着问题一个个地被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步步深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
第三步:思维的高潮
为了使学生达到思维的高潮,教师可不按常规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和提问,在顺利解决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这样,必然会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由定义:a2=a1q,a3=a2q=a1q2,a4=a3q=a1q3……出发,归纳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qn-1(n∈N*)。这个过程需要各种思维活动,不仅在定向思维上需要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更需要不按常规的、敢于出奇制胜的创新思维活动。
第四步:思维的强化
为了强化学生思维,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和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变式训练,使学生达到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4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 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二
四步骤, 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 做题。
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 没有什么新内容, 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 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 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 让他们对对答案, 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 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 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 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 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 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 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 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 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 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 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 统计。
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 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 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 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 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 为了统计的方便, 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 (下表) 。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 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 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分析。
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 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 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 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 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 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 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 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 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化解答题困难了。
4. 定点。
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 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 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 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 因其重要, 须多强调, 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 因其难懂, 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 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 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 因其易混淆, 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 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 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三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 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 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 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 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 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1) 制定《权利法案》 (2) 颁布《人权宣言》 (3) 发表《独立宣言》 (4) 启蒙运动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 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 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 告知学生近代民主, 始于文艺复兴运动, 发展于启蒙运动, 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 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 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 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 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 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因为它 ()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这道题目的理论性较强, 重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学生一般都能排除B、C两个选择项, 错误的选项大部分集中在A项上。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当然是二月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 但A项所述并没有直接点明该王朝的专制性, 相比之下, D项则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王朝的专制性。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出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不理解。因此, 在讲评课上,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其定性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定性的依据不是依据哪个阶级来领导, 不是反对哪个王朝, 而是看它是否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也就是说, 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讲到这儿, 有些学生困惑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不是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了吗?对此, 老师要进一步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不彻底的, 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 经济上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所以二月革命还要进一步扫除沙皇专制,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讲到这里, 困难和疑虑就迎刃而解了。
2. 重视从某一道题进行拓展, 形成对某一类题的归纳。如:
例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道题难度不大, 学生只要熟悉四个国家各自发生的历史事件带来的重要影响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因此, 讲这题的最终目的是对其进行引申, 可把题目变为:“在你所学历史中, 哪些节日的确立是与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的?”于是, 学生会归纳出: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的五四运动, 是由北京学生掀起的, 因此, 我们有了五四青年节;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是1927年的7月在上海召开的, 因此, 我们有了7月1日建党节;标志人民军队开始创建的南昌起义, 是在1927年8月1日打响的, 因此, 我们有了八一建军节。这样, 在讲解某一种题目时进行延伸归纳,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归纳能力得到增强,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深化, 今后只要碰到这类题, 不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还是以列举题的形式出现, 他们都能从容应对, 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 重视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作用等信息的能力。如:
例4:有人说欧洲, 特别是西欧, 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相关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A.《蒙娜丽莎》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的签署D.新航路的开辟
这道题的背景材料中, 含有三个信息:时间信息是15~18世纪, 地点信息是西欧, 作用信息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学生应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结合选项, 就排除C。因为《独立宣言》的签署是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的事件, 而不在材料中的西欧。这样一分析, 学生以后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中的几个信息, 而不局限于单一信息, 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提高答题的实效性。
4.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强调规范作答, 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知其然”, 更要重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在日常历史教学中, 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特别是在讲评文字材料题与问答题时, 更是如此。第一, 找准角度, 明确答题材方向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材, 先看设问再看所给材料, 以明确重点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选取答题的知识内容时, 先结合材料 (包括问答题中的新情境) , 再结合所学知识 (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等) , 做到“从材料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三, 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 即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具体来说就是“面广、点多、话短”, 即答题的角度要广, 说明这一角度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同时还要注意言简意赅和学科语言的运用, 在答案的组织上尽量段落化、要点化、序点化。例如:
例5:材料一: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 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 有了黄金, 甚至可能以使灵魂上天堂。”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 我回到卡斯提尔, 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 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 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摘自《哥伦布遗言》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哥伦布到达的“印度大陆”是什么地方?它的发现对这一地区有何积极影响?
该题 (1) 的设问指向很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的提示来指出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 也就是说, 该题中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要从材料一、二中找, 而非其他地方。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 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和建立殖民地。但答题中, 许多学生把答案错误地写成“寻找从海上通入往中国的道路”。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答案?细想之下明白, 这个答案是课本上的, 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和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时, 学生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 明确设问的指向, 从而脱离材料写出答案。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最应该引导学生的不是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明确设问的指向。
该题 (2) 的第2问, 学生大都把答案错误地写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种错误的答案反映出学生审题时不仔细, 不能分析出设问要回答的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这一行为对“美洲地区”“积极” (而非消极) 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够, 只关注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行为对美洲的消极影响, 而看不到该行为对美洲地区产生的客观作用。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5
更多内容请访问海天考研官网:http:// 海天考研官方微博:http://weibo.com/jiaoyuhaitian
自从考研成绩公布后,总有同学问我考研的经验、技巧和诀窍。其实我个人感觉今年有这个成绩(452分)并不奇怪,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但能提前完成辅导班老师给的任务,而且我的心态相当好,可以好不夸张地形容我的考研生活:快乐、挑战。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下我的英语写作方法。因为在英语作文训练上,我确实下了一番苦功才发现写作的技巧。
我感觉英语作文写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规划写作的进程,这一项要在平时训练里完成。因为每个同学的写作习惯不同,有的习惯是写到草稿纸上再抄到卷子上,有的习惯是直接写到卷面上,所以写作进程的规划也不一样。不管是那种写作习惯,考生都应该在动笔之前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构思并写出提纲;然后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把短文写好;如果你习惯于打草稿的话,可以用20分钟的时间写草稿,然后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草稿抄写在试卷上,最后我们还要留出大约5分钟的时间来检查。这一项需要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就严格要求自己,并养成习惯。
第二步就是审题。审题过程中考生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分清题型,二是揣摩题意。审题时,考生首先应该分析题目是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还是书信通知类的文体,因为不同的题型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和不同的语言风格。定下文章的文体之后,接下来考生要根据题中给出的词语、图画等信息,确定文章的主题,限定写作的范围。
第三步构思文章的写作内容。写英语作文的时候,可能很多考研学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范围,但文章的内容却无从下手。不过我感觉海天考研教的两个方法还挺有用处的。一是联想法,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快速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和信息有关的材料,并把所有的材料一一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故事。二是提问法,考生可以从这六方面│who│what│where│when│why│how│展开提问,并做相应回答,同时考生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搜集相关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当材料收集完成后,考生就要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筛选,选出适合的材料作为写作的重点。
第四步拟写大纲。当写作的主题、范围、材料都收集完成后,接下来考生要写个作文提纲,好的提纲是写作过程中好的助手。它可以帮我们确定作文的主题和结构、有序地组织自己的观点、合理地安排材料。写大纲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也可以使用单词或短语。使用完整的句子写大纲比较详细,而且有些主题句在最后写成文的时候直接可以使用。而如果使用单词或短语来写大纲的话则会更快、更简洁。至于选择哪种方法,考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英语作文并不难写,只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正确的写作方法,英语作文就
英语书面表达的四步骤 篇6
关键词 书面表达 主题构思 思维拓展 范式 规范
书面表达需要书写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1]。尽管教师和学生在写作学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英语写作仍然属于薄弱环节[2]。在高考阅卷中发现,学生书面表达的主要失分点仍然在于审题不慎、时态混乱、词汇贫乏、句型单一、结构失衡、表达不得体以及一些书写不规范、语法低级错误等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快速构思、有话可说、得体表达和一气呵成四个步骤的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快速构思
快速构思就是根据给定的文题、要求、提示(图示或表格),快速提取相应文体图式,确定主题信息,构建支撑信息,形成文章大致框架的思维过程。
1.常见问题
(1)文体特点不清,没有相关图式的储存
高考书面表达主要考查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这些文体都有相应的成文特点,须平时归纳、运用,形成图式。有了相应图式,根据给定的文题,才能快速构思,否则,构思无依无据,思维也就会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一些学生正是由于在头脑中没有相关图式,在构思时缺少参照,从而不知如何构思,甚至不会构思,只能乱写一通。
(2)审题不清,要求不明,结构混乱
审题就是确定文章基调,根据文题快速提取相应题材的成文方式。如果头脑中没有丰富的题材概念,误读文题,误解要求,便不能形成有效构思,结构必然混乱。
2.训练方法
(1)体裁、题材特点介绍,丰富构思图式
要想让学生形成快速构思的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议论文通常以典型的三段论模式呈现,即:problems—causes—solutions;说明文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文主要呈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4]
例1:就“学习英语要不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展开讨论的议论文,可如下构思:
Problem:…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learning English from childhood.
Causes:Some of them think that…But others do not agree…
Solution:In my opinion,…
就“买东西三思而后行”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可如下构思:
总:…think carefully before buying anything.
分:Firstly…Secondly…Thirdly…
总:In short,…think about the needs,the quality,the price etc.before buying anything.
例2:“你目击一起交通事故,向警察报告当时所见情况”的叙述文,可如下构思:
时间、地点、人物:It was 7:10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2012.I was walking along…when…
过程:Then I saw….The next moment….
I noticed…
结果: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2)利用教材的语料,变通训练快速构思能力
书面表达的构思远不止上面所介绍的那么简单,因为同一文体的不同体裁还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文体的变式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结构,模仿应用,从而提高快速构思的能力。
以下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话题为“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共有四篇文章,前两篇是给一杂志专栏写信,倾诉烦恼,寻求建议。文体为叙事类应用文。结构为:
提出问题(I feel betrayed by my friend Hannah)
陈述经过(…failed a simple math quiz…asked the friend to keep the secret…others knew it…suspected the friend…)
道出烦恼(…not forgive him…but…lose my friend…)。
后两篇分别为夹叙夹议类议论文和事理类说明文。
夹叙夹议类议论文的文题为Teanagers’ friendships,结构为“叙事引入话题:Boys and girl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分述男孩和女孩对友谊的不同态度——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尽管……但他们看重友谊的品质都是相同的。
事理类说明文的文题为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结构为:言明事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同的,而我所看重的是友谊)——分呈好处(友谊意味着:not being alone;having someone I can rely on;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总结推论(当我们老了,我们不会记得买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但会记得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结构就是框架,是文章形成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可轻松识别三大文体的变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模仿要求,让学生仿写巩固。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便会养成快速构思的习惯,自然而然提高快速构思的能力。
二、有话可说
由于“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5],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6],致使学生重语言形式轻语意表达,程式化语言大行其道,实质性内容干瘪乏陈。一些学生在写作时根据要求和提示完成框架型内容已属不易,再让他们顺势思维,丰富拓展,确实是勉为其难。笔者所提出的“有话可说”就是要在文章大致框架形成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通过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完成对主题信息的拓展和支撑信息的丰富。
1.常见问题
(1)只能根据提示信息,通过翻译完成框架内容
从整篇文章来说,一些学生只会根据提示的信息写出框架性内容,把书面表达当成翻译练习。
(2)缺乏丰富主题信息的想像力,思想表达空洞无物
从段落写作来看,学生由于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不能就一个论点进行合理想象,有些学生为了拼凑字数,写出内容假、思想空的文章。
2.训练方法
(1)教会学生段落丰富的方法,学会拓展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直线型”,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一般都是首先直接切入主题,然后逐渐分点展开分析阐述,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拓展。
先根据构思写出段落主题句,后进行引申分析,做到言之有据,再得出合理结论。
如:表达“反对核能源”的一个段落。第一句表达主题,然后给出支撑信息,纵深拓展主题。
However,about 40% of the net friends are opponents of nuclear energy.They point out nuclear leakage will be caused by means of nuclear waste material being improperly handled,accidents as well as earthquakes,which results in nuclear radiation.Thus,it brings a direct threat both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creatures around,even causing deaths.
(2)经常性话题展开训练,训练发散思维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写作时无话可说,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把真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语义表达弃至一边,导致语言空洞,千人一面。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平时训练做起,对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规定话题、教材中的单元话题以及书面表达给定的话题,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发散思维。具体方式举例如下:
提出话题:Why should the whole society respect old people?
学生快速思考,给出原因:
They have worked for the society for their whole lives.
They have rich life experience,and can give us good advice.
We will be old.If we do not respect old people now,we ourselves will not be respected when we are old.
……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一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启发,找到了思路,形成了习惯,丰富主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写作时自然会“有话可说”。
三、得体表达
得体表达是在丰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时态、语体的措辞、语段的逻辑、语句的达意等方面周全酝酿,用得体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内容的自我完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知识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8]。在训练学生得体表达时,教师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比对信息,自我感悟,体验自主构建的过程。
1.常见问题
(1)时态、语态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时态的概念,没有事实的概念和动作发生过的概念。不知道人做事是主动,事情被人做是被动。说明从一开始便缺乏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因此呈现在语言运用中,便是混乱不堪。
(2)词性、句式乱用
一些学生对不同词性的功能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单复数了。对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没有基本的认知,更不要说强调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了。
(3)表达不合逻辑
在有些同学的书面表达中,中式英语泛滥;连接词乱用,逻辑混乱。有的句子间的联系明显是转折语气,却非要用因果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很普遍,这其实是一开始形成的马虎习惯,思维不缜密所导致的,须采取一定方式予以梳理和强化。
2.训练方法
(1)加强词形变化,时态、语态、句式转换和句子扩展训练
首先,在教学生词时就要重视词形变化的训练。
如:在教学“contradict v.反驳,驳斥;与…相矛盾”这一动词时,不妨把形容词和名词也教给学生。
The report contradicts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report is contradictory to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port and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整体识记,也有助于掌握词性运用方面的知识。长期如此,对词汇习得的自然程度便会增强。
其次,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时态、语态、句式转换的比较训练。
如:Exposed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r skin will be hurt.
Exposing yourself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 will get your skin hurt.
时态、语态、句式的变化往往在比较练习中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感觉,在区别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最后,通过对“主谓”结构的不断丰富,扩展句式训练。
如:I was annoyed.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which belongs to J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boy which belongs to Joy when we played together yesterday.
(2)在语境中理清逻辑关系,训练连接、过渡性词汇的运用
解决学生语言运用中的逻辑混乱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过渡性词汇在语段中的训练,理清逻辑关系,准确表达。一些连接词汇如下表:
(3)语段优美表达范式欣赏
得体表达除了靠平时的训练外,还须不断耳濡墨染地浸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体、题材,对不同段落的一些优秀表达范式进行欣赏。
如自我介绍类表达范式:
Since my childhood,I have shown special interest in space flight and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Therefore,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ubjects such as physics,computer science,English and so on,in which I have been doing very well. In addition,I am in good health,1.77 meters tall and I have an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and good self-control.What’s more,I show a high sense of team spirit,which I think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 pilot.
列举观点、事实类表达范式:
Several measures can be adopted to help us to relieve pressure.Firstly,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activities can reduce anxiety.Moreover,we can make time for fun to relax ourselves,such as listening to music,etc.Lastly,we can turn to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help when stress does occur.All in all,our health is what counts most.
图示论述类表达范式:
The picture implies a very important rule of doing things that we always need a balance between speed and quality. In our daily life,“The faster,the better”has become a motto for us due to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However,our work has no value at all if we overlook the quality of it just like the man in the picture.
四、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要求学生在顺利完成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用工整的书写,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
1.常见问题
(1)草草了之
草草了之主要来自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掌握足够量的单词和一些句式结构,考试时自然可拼凑成文。有的学生即使平时对书面表达也进行了训练,但只满足于在头脑中完成构思,在纸上列出提纲,结果考试时还是无话可说,表达不得体。
(2)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主要由于不良的书写习惯所导致。有些学生书写龙飞凤舞,自认为潇洒,难以辨识;有些学生书写字母时上下左右结构不均等,或歪斜过度,或出格过多;有些学生涂改较多,影响美观。
2.训练方法
(1)从开始时就进行书写规范训练
要让学生牢记,书面表达是写给别人看的,书写美观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让阅卷老师想看。英语就26个字母,书写训练比汉语要容易得多。正常情况下,只需一个月,通过四线格就能规范到位。之所以强调早训练,是因为越早,学生受汉语书写的率性行为影响越小,越好纠正。
(2)语段完整训练
对待议论文的正反方观点、说明文的分列信息、记叙文的过程素材,需要平时训练时确定主题句后快速丰富、补全信息,以“速递”的方式,实现由脑到手的快捷体现。
(3)定期、定时完整训练
每周一作,定时完成。因为高考的书面表达通常要求在25分钟之内完成,在这一规定时间内还须考虑不漏要点、不少字数等要求。如果平时只满足于构思个大概,在考试时便会捉襟见肘。
四步骤快速成文的训练法有助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书面表达练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训练。从整体上看,学生从主题内涵到表达延伸所用的是发散性思维;从具象上说,学生从主题句到支撑信息的丰富中,须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此时逻辑思维显得至关重要。其次,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微技能的训练需要平时有效积累,否则,他们很难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 Brabe,W.& Kaplan,R.B.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New York: Longman,1996.
[2] 关世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意义、内容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2).
[3] 梁美珍,黄海丽. 浅谈高考前书面表达高效训练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3).
[4] 程菁华. 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5).
[5] 文秋芳,刘润清. 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
[6]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 张献臣. 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 课程·教材·教法,2009(6).
[8] 战加香,李克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3).
英语书面表达的四步骤 篇7
关键词:书面表达,主题构思,思维拓展,范式,规范
书面表达需要书写者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1]。尽管教师和学生在写作学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英语写作仍然属于薄弱环节[2]。在高考阅卷中发现,学生书面表达的主要失分点仍然在于审题不慎、时态混乱、词汇贫乏、句型单一、结构失衡、表达不得体以及一些书写不规范、语法低级错误等问题[3]。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快速构思、有话可说、得体表达和一气呵成四个步骤的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快速构思
快速构思就是根据给定的文题、要求、提示(图示或表格),快速提取相应文体图式,确定主题信息,构建支撑信息,形成文章大致框架的思维过程。
1.常见问题
(1)文体特点不清,没有相关图式的储存
高考书面表达主要考查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这些文体都有相应的成文特点,须平时归纳、运用,形成图式。有了相应图式,根据给定的文题,才能快速构思,否则,构思无依无据,思维也就会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一些学生正是由于在头脑中没有相关图式,在构思时缺少参照,从而不知如何构思,甚至不会构思,只能乱写一通。
(2)审题不清,要求不明,结构混乱
审题就是确定文章基调,根据文题快速提取相应题材的成文方式。如果头脑中没有丰富的题材概念,误读文题,误解要求,便不能形成有效构思,结构必然混乱。
2.训练方法
(1)体裁、题材特点介绍,丰富构思图式
要想让学生形成快速构思的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议论文通常以典型的三段论模式呈现,即:problems—causes—solutions;说明文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叙述文主要呈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4]
例1:就“学习英语要不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展开讨论的议论文,可如下构思:
Problem:…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learning English from childhood.
Causes:Some of them think that … But others do not agree…
Solution:In my opinion,…
就“买东西三思而后行”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可如下构思:
总:…think carefully before buying anything.
分:Firstly…Secondly…Thirdly…
总:In short,…think about the needs,the quality,the price etc.before buying anything.
例2:“你目击一起交通事故,向警察报告当时所见情况”的叙述文,可如下构思:
时间、地点、人物:It was 7:10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2012.I was walking along…when…
过程:Then I saw….The next moment….
I noticed…
结果: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2)利用教材的语料,变通训练快速构思能力
书面表达的构思远不止上面所介绍的那么简单,因为同一文体的不同体裁还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文体的变式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结构,模仿应用,从而提高快速构思的能力。
以下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话题为“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共有四篇文章,前两篇是给一杂志专栏写信,倾诉烦恼,寻求建议。文体为叙事类应用文。结构为:
提出问题(I feel betrayed by my friend Hannah)
陈述经过(…failed a simple math quiz…asked the friend to keep the secret…others knew it…suspected the friend…)
道出烦恼(… not forgive him … but … lose my friend…)。
后两篇分别为夹叙夹议类议论文和事理类说明文。
夹叙夹议类议论文的文题为Teanagers’friendships,结构为“ 叙事引入话题:Boys and girl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分述男孩和女孩对友谊的不同态度———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尽管……但他们看重友谊的品质都是相同的。
事理类说明文的文题为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结构为:言明事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同的,而我所看重的是友谊)———分呈好处(友谊意味着:not being alone;having someone I can rely on;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总结推论(当我们老了,我们不会记得买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但会记得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
结构就是框架,是文章形成的基础和关键。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可轻松识别三大文体的变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模仿要求,让学生仿写巩固。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便会养成快速构思的习惯,自然而然提高快速构思的能力。
二、有话可说
由于“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5],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6],致使学生重语言形式轻语意表达,程式化语言大行其道,实质性内容干瘪乏陈。一些学生在写作时根据要求和提示完成框架型内容已属不易,再让他们顺势思维,丰富拓展,确实是勉为其难。笔者所提出的“有话可说”就是要在文章大致框架形成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通过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完成对主题信息的拓展和支撑信息的丰富。
1.常见问题
(1)只能根据提示信息,通过翻译完成框架内容
从整篇文章来说,一些学生只会根据提示的信息写出框架性内容,把书面表达当成翻译练习。
(2)缺乏丰富主题信息的想像力,思想表达空洞无物
从段落写作来看,学生由于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不能就一个论点进行合理想象,有些学生为了拼凑字数,写出内容假、思想空的文章。
2.训练方法
(1)教会学生段落丰富的方法,学会拓展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直线型”,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一般都是首先直接切入主题,然后逐渐分点展开分析阐述,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拓展。
先根据构思写出段落主题句,后进行引申分析,做到言之有据,再得出合理结论。
如:表达“反对核能源”的一个段落。第一句表达主题,然后给出支撑信息,纵深拓展主题。
However,about 40% of the net friends are opponents of nuclear energy.They point out nuclear leakage will be caused by means of nuclear waste material being improperly handled,accidents as well as earthquakes,which results in nuclear radiation.Thus,it brings a direct threat both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creatures around,even causing deaths.
(2)经常性话题展开训练,训练发散思维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写作时无话可说,主要是因为我们教学中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把真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语义表达弃至一边,导致语言空洞,千人一面。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平时训练做起,对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规定话题、教材中的单元话题以及书面表达给定的话题,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发散思维。具体方式举例如下:
提出话题:Why should the whole society respect old people?
学生快速思考,给出原因:
They have worked for the society for their whole lives.
They have rich life experience,and can give us good advice.
We will be old.If we do not respect old people now,we ourselves will not be respected when we are old.
……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一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启发,找到了思路,形成了习惯,丰富主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写作时自然会“有话可说”。
三、得体表达
得体表达是在丰富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时态、语体的措辞、语段的逻辑、语句的达意等方面周全酝酿,用得体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内容的自我完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知识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8]。在训练学生得体表达时,教师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比对信息,自我感悟,体验自主构建的过程。
1.常见问题
(1)时态、语态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时态的概念,没有事实的概念和动作发生过的概念。不知道人做事是主动,事情被人做是被动。说明从一开始便缺乏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因此呈现在语言运用中,便是混乱不堪。
(2)词性、句式乱用
一些学生对不同词性的功能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单复数了。对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没有基本的认知,更不要说强调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了。
(3)表达不合逻辑
在有些同学的书面表达中,中式英语泛滥;连接词乱用,逻辑混乱。有的句子间的联系明显是转折语气,却非要用因果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很普遍,这其实是一开始形成的马虎习惯,思维不缜密所导致的,须采取一定方式予以梳理和强化。
2.训练方法
(1)加强词形变化,时态、语态、句式转换和句子扩展训练
首先,在教学生词时就要重视词形变化的训练。
如:在教学“contradict v.反驳,驳斥;与…相矛盾”这一动词时,不妨把形容词和名词也教给学生。
The report contradicts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report is contradictory to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port and what we heard yesterday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整体识记,也有助于掌握词性运用方面的知识。长期如此,对词汇习得的自然程度便会增强。
其次,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时态、语态、句式转换的比较训练。
如:Exposed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r skin will be hurt.
Exposing yourself to sunlight for too much time,you will get your skin hurt.
时态、语态、句式的变化往往在比较练习中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感觉,在区别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最后,通过对“主谓”结构的不断丰富,扩展句式训练。
如:I was annoyed.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toy which belongs to Joy.
I was annoyed at the boy for spoiling the boy which belongs to Joy when we played together yesterday.
(2)在语境中理清逻辑关系,训练连接、过渡性词汇的运用
解决学生语言运用中的逻辑混乱问题,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过渡性词汇在语段中的训练,理清逻辑关系,准确表达。一些连接词汇如下表:
(3)语段优美表达范式欣赏
得体表达除了靠平时的训练外,还须不断耳濡墨染地浸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体、题材,对不同段落的一些优秀表达范式进行欣赏。
如自我介绍类表达范式:
Since my childhood,I have shown special interest in space flight and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Therefore,I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ubjects such as physics,computer science,English and so on,in which I have been doing very well. In addition,I am in good health,1.77 meters tall and I have an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and good self-control.What’s more,I show a high sense of team spirit,which I think i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a pilot.
列举观点、事实类表达范式:
Several measures can be adopted to help us to relieve pressure.Firstly,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activities can reduce anxiety.Moreover,we can make time for fun to relax ourselves,such as listening to music,etc.Lastly,we can turn to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help when stress does occur.All in all,our health is what counts most.
图示论述类表达范式:
The picture implies a very important rule of doing things that we always need a balance between speed and quality. In our daily life,“The faster,the better”has become a motto for us due to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However,our work has no value at all if we overlook the quality of it just like the man in the picture.
四、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要求学生在顺利完成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用工整的书写,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
1.常见问题
(1)草草了之
草草了之主要来自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掌握足够量的单词和一些句式结构,考试时自然可拼凑成文。有的学生即使平时对书面表达也进行了训练,但只满足于在头脑中完成构思,在纸上列出提纲,结果考试时还是无话可说,表达不得体。
(2)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主要由于不良的书写习惯所导致。有些学生书写龙飞凤舞,自认为潇洒,难以辨识;有些学生书写字母时上下左右结构不均等,或歪斜过度,或出格过多;有些学生涂改较多,影响美观。
2.训练方法
(1)从开始时就进行书写规范训练
要让学生牢记,书面表达是写给别人看的,书写美观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让阅卷老师想看。英语就26 个字母,书写训练比汉语要容易得多。正常情况下,只需一个月,通过四线格就能规范到位。之所以强调早训练,是因为越早,学生受汉语书写的率性行为影响越小,越好纠正。
(2)语段完整训练
对待议论文的正反方观点、说明文的分列信息、记叙文的过程素材,需要平时训练时确定主题句后快速丰富、补全信息,以“速递”的方式,实现由脑到手的快捷体现。
(3)定期、定时完整训练
每周一作,定时完成。因为高考的书面表达通常要求在25 分钟之内完成,在这一规定时间内还须考虑不漏要点、不少字数等要求。如果平时只满足于构思个大概,在考试时便会捉襟见肘。
四步骤快速成文的训练法有助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书面表达练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训练。从整体上看,学生从主题内涵到表达延伸所用的是发散性思维;从具象上说,学生从主题句到支撑信息的丰富中,须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此时逻辑思维显得至关重要。其次,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微技能的训练需要平时有效积累,否则,他们很难在高考紧张的氛围中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Brabe,W.&Kaplan,R.B.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M].New York:Longman,1996.
[2]关世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意义、内容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2).
[3]梁美珍,黄海丽.浅谈高考前书面表达高效训练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3).
[4]程菁华.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5).
[5]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
[6]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作文教学八步骤初探 篇8
第一步:激发热情。老师每接手一个高一新班, 常规的作文教学, 基本上是命题方式。面对老师出的题目, 学生往往没话说, 或者不知从何说起。对着一个空洞的题目, 挖空心思, 没话找话, 像挤牙膏似的硬“挤”文章, 使原本是一种需求的写作变成了一种苦差使。不仅如此, 有时候出的题目还不好懂, 得揣摩一番才能摸到“题旨”, 稍有不慎, 还会跑题, 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惨”状。针对这种情形, 我的做法是减少命题方式, 代之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在写日记时, 我在内容上不提要求, 在形式上不做限制, 学生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从家中写到学校, 从学校写到秋天的原野;也可以从女娲写到汉刘邦, 从汉刘邦写到林黛玉。让学生能“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 最终达到“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的境界。同时, 日记字数不限。作文课写周记,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实行“分层教学”, 如高一学生周记的最低字数要求就分为500、800等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最低标准。通过记日记、写周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极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写起来无拘无束, 不仅张扬了个性,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写作热情。同时, 写日记、周记磨练了学生的毅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还积累了材料, 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二步:要求“三真”。通过写日记、周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了“三真”要求。即: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 所谓“言志”, 就是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 抒发自己的情感。明代的李贽认为作品只要有“童心”, 都可以成为至文, 他解释说:“夫童心者, 真心也。”现代教育泰斗叶圣陶对作文的要求是“求诚”, 就是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 不说那些空洞的、浮游无着的话。无数事实也证明, 凡受欢迎的、流传久远的作品, 无一例外, 都是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之所以至今备受推崇,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至今备受青睐, 《陈情表》、《项脊轩志》等之所以千百年以后仍脍炙人口, 就是因为他们抒发的是真挚、深厚的情思。我除了向学生推荐多读学校图书室里的这类作品外, 每年都赞助学生订阅《扬子晚报》, 因为这份报纸上面有很多符合“三真”的时评和散文。学生在被“三真”文章感动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到“三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在写作中也逐步做到了毫无保留, 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享受, 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第三步:强调理性。有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追求比较自觉的学生追求“三真”的时候, 往往又走进了“另类”的怪圈, 缺乏理性, 带来泛社会批判倾向, 故意拒绝高尚, 贬抑道德, 反叛主流, 取笑美好;或者是对个人内心苦愁的过分关注;以及不知不觉间成为外来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潮流的奴隶, 最后迷失的还是自己。写文章时“任意”发挥, 妄图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这样的个性鲜明, 似乎写的是真性情, 但缺少理性。没有约束缺少理性的“天马行空”的写作, 必然游离于作文主题之外, 自然不符合高考写作的要求。所以, 在追求“三真”之后, 务必要强调“理性”。
第四步:阅读感悟。学生养成自觉写日记、周记,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讲理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半学期到一学期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过去之后, 就要适时增加命题作文的训练。但在每次训练之前, 都要布置学生课前广泛阅读与这次训练文体、题型同类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感知“写什么”, 二是丰富积累, 三是培养语感。同时印发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二至三篇, 要求学生阅读感悟, 初步了解这类文体、题型的写作特点, 注意揣摩其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它为下一步探讨这类文章的写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了辅垫。
第五步:实战训练。实施这一步骤, 大体又可分这几步进行:首先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把阅读感悟到的对这类文章的构思和章法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比较异同, 寻找共性, 探求规律, 从而逐步形成共识。接着进行审题指导。审题指导的侧重点可因文体、题型的差别而异, 对议论文指导的内容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弄清着眼点, 抓住所给材料或引文的“神”; (2) 把握侧重点, 确定最佳议论角度; (3) 选准联系点, 力求反映生活现实;对记叙性的作文, 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抓“题眼”, 如何把握“旨趣”。然后指导学生编拟提纲, 最后师生同作。实战训练阶段之所以需要老师写“下水”文, 主要是老师通过“下水”尝试,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次写作的困惑之所在, 以便把握问题的关键, 从而有利于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
第六步:交流评议。作文初稿写成后, 应及时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集体评议, 由教师朗读习作或作者朗读作品, 或大屏幕投影, 全体学生边听边评, 边看边评;二是小组评议, 班级分成四至六个小组, 每组推举出合乎这次写作要求、最能体现这次训练目的、意图的优秀习作与具有典型性失误的习作各一篇, 组内成员分别对这两篇作品“品头论足”, 挖掘出优秀习作成功的原因, 分析出失误习作典型性失误之所在。然后各小组协商推荐或组长指定一名同学对全班展示小组评议意见。
第七步:练好“改”功。“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修改。当前,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量轻质”的现象, 学生作文写了不少, 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缺乏修改, 不见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修改重作”这一环节。在经过交流评议后, 每一个同学在进一步明确该与不该“怎么写”的基础上, 然后进行自改, 或同桌之间互改。每一次写作练习, 必须在一改再改之后, 再把自己满意的文章抄写进自己的作文辑里。真正练好了“改”功, 写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第八步:总结鼓舞。作文训练的最后阶段, 是要求每位同学对此次写作训练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然后写心得笔记, 力求形成有一定理性高度的经验总结, 以便用于指导今后的写作实践。为进一步鼓舞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要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开辟关于这类文章写作专题研究的栏目, 介绍写作经验, 展览优秀习作, 供同学们继续学习借鉴。同时,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投寄给有关报刊杂志。
有效作文教学的五个步骤 篇9
第一步, 教师整组备课。
教师在备课时, 应将本单元的作文教学与课内的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即将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 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 融看、听、思于一体, 熔读、说、写于一炉, 避免习作教学的“孤军奋战”, 这是实施有效习作的前提与基础。鉴于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关注本单元教材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言语表达方式的秘妙, 并适时渗透写法。此外, 教师还可安排一至两次与本单元阅读课文同类型的课外“习作例文”的自主阅读, 通过先积累后表达、先模仿后创造, 旨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第二步, 学生尝试习作。
有了前期的听、思、说、读, 到单元习作训练时, 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和方法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以此减少了“不知怎么写”或“不知写什么”的习作困惑。在学生尝试习作时, 教师暂且不必提醒“本次习作要求”,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自学习作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试着写一写本次习作初稿。”如让学生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就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中的内容, 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报道;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 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进行描述;还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 模拟当“小导游”并录音……这样, 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第三步, 师生诊断初稿。
习作课上至少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生习作初稿诊断。可以先抽取中、下生独立尝试的习作初稿, 念给大家听, 其他学生参与诊断———这是发 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然后请优生诵读自己的习作初稿, 全班讨论, 相互启发、补充,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生成点、疑惑点, 实施“导写评点”, 给出合理的建议, 并随机板书本次“习作要求”的重要信息, 引导学生自悟。此时, 语文学习将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学生会自觉地从中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 模仿他人的写作技巧, 这比教师对学生大谈作文知识或写作技巧要有效得多。
第四步, 学生自改作文。
有了师生的初步诊断, 学生便能把握习作方向;有了例文的灵活模仿, 学生就有了融会贯通的基础。然后, 再安排学生重新拟写作文稿, 感受文章的布局和表达的规范。稿子写完后, 请学生大声地读给自己听, 遇到拗口处马上修改, 努力做到文通字顺。待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时, 再把文章读给家长听。
“文章不厌百回改”, 作文写好后, 就要多读、多思、多改。久而久之, 学生在习作中就不难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写作文了。
第五步, 师生共写评语。
待教师将学生的第二次作文稿逐一批阅后, 便可让学生将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在文尾写上“自评”, 并站在作者的角度, 把握习作“基本要求”的达成度。再以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 生生互相阅读新作, 并给同伴写上“他评”。最后交给教师批阅, 由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评价, 既有对学生习作的“眉批”和“总批”, 又有对学生的评语进行合理的点评, 以站在教者的角度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习作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有所警醒和收获。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10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 下面我们论述CET4翻译测试解题步骤, 分析2013年CET4翻译测试试卷, 并为以后备战CET4的学子提出一些建议。
二、CET4翻译测试解题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句子, 先看英语不看汉语, 从而判断画线处所填句子的形式、时态。
第二步:看括号里面的汉语句子, 以核心谓语动词为切入点, 找准主谓宾、分清定状补。
第三步:先翻译主谓宾, 后翻译定状补, 切块对应翻译, 重新组合。动词注意时态, 名词注意单复数。
三、2013年6月CET4翻译测试真题详解
87.Although only in her teens, my sister is looking forwardto%% (独自去海外学习) .
解题步骤:第一步:look forward to中的to为介词, 所以后面必须跟名词形式, 出现动词时须使用动名词形式。第二步:划分成分“独自去海外学习”。核心谓语动词是“学习”, “独自”、“去海外”作状语。第三步:切块对应翻译。“学习”=study;“独自”“=by oneself/alone/on one’s own;“去海外”=abroad。重新组合即为答案:studying abroad by herself/alone/on her own。
考查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固定短语介词搭配用法。looking forward to中to为介词, 因此后面的动词为-ing形式。
88.It’s true that we are not always going to succeed in ourventures, _____ (即使我们投入时间和金钱) .
解题步骤:第一步:从It’s true that we...ventures, 可以推出, 画线处应该填写一个句子, 根据主句时态及后面的汉语意思, 时态确定为一般现在时。第二步:划分成分“即使我们投入时间和金钱”。核心谓语动词是“投入”, “我们”作主语, “时间和金钱”作宾语, “即使”作连接词。第三步:切块对应翻译。“即使”=even if/even though/though/although, “我们”=we, “投入”=invest...in sth./spend...on sth./devote...to sth.;“时间和金钱”=time and money。重新组合即为答案:even if/even though/though/although we invest/spend/devote time and money。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让步状语从句及固定短语。even if/even though/though/although等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投入时间和金钱”可以用短语invest...in sth/spend...on sth./devote...to sth.等等。
89.The old couple hoped that their son_____ (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主句为过去时及后面的汉语意思, 可推断从句用过去将来时。第二步:划分成分“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核心谓语动词是“不辜负”, “他们的期望”作宾语, “将”作助动词。第三步:切块对应翻译。“将”=would, “不辜负”=live up to, “他们的期望”=their expectations。当然, 也可用反面法, 把“不辜负期望”翻译成not let someone down。重新组合即为答案:would live up to their expectations/wouldn’t letthem down。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固定短语用法和时态一致原则。“不辜负期望”即live up to one’s expectations/not let someone down;主句是过去时, 从句应为过去将来时, 助动词为would。
90.So hard_____ (他在车祸中受伤) that he had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for a whole year.
解题步骤:第一步:考虑so hardly这种副词结构放在句首表强调, 后面引导的句子主谓要部分倒装, 因此将had提到主语he之前。由于从句中时态为过去时, 受伤又发生在住院之前, 因此须使用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第二步:划分成分“他在车祸中受伤”。核心谓语动词是“受伤”, “他”作主语, “在车祸中”作状语。第三步:切块对应翻译。“他”=he, “受伤”=be injured, “在车祸中”=in the traffic accident。重新组合即为答案:had he been injured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部分倒装结构和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so hardly这种副词结构放在句首, 后面引导的句子主谓要部分倒装;根据that主句的时态可以推断前面句子为过去完成时被动语态。
91.Nowadays, some people still have trouble_____ (从网上获取信息) .
第一步:根据have trouble (in) doing something这一结构, 画线处应该填写非谓语动词doing something。第二步:划分成分“从网上获取信息”。核心谓语动词是“获取”, “信息”作宾语, “从网上”作状语。第三步:切块对应翻译。“获取”=obtain/get/retrieve, “信息”=information, “从网上”=from the Internet。重新组合即为答案: (in) obtaining/getting/retriev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考查知识点: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的使用。即have trouble (in) doing something这一固定结构的用法。
以上是对2013年6月CET4翻译测试中一套试题的讲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此套翻译试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除了虚拟语气没出现外, 还重点考查了非谓语动词、倒装语序、让步状语从句、被动结构和词组搭配等大纲之内的内容。当然, 其他版本试题, 考生可以用类似方法进行归类总结。
四、五条冲刺备考建议
以下是对翻译测试题型的建议, 希望对备战CET4的考生有一定的帮助。
1. 多背搭配, 同时利用经典搭配多造句子, 完善语法结构。
2. 强化重点语法知识。如倒装结构、虚拟语气、比较结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等。
3. 进行翻译练习时, 尽量力求翻译答案多样化, 以便扩展思维, 开阔思路, 掌握重点核心句表达方法。
4. 翻译考点与以前的词汇语法考点基本是一致的, 因此, 尽量在词汇语法的单项选择题中挖掘新四级翻译考点。
5. 深度分析已考翻译试题, 全面掌握挖掘潜在考点, 学会举一反三。
四步骤画好美术艺考素描头像 篇11
美术艺考时,考生在作画前要养成观察对象特征、酝酿自己情绪的习惯,不要仓促作画,要根据对象的职业、年龄、气质、爱好等考虑该如何表现、最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成竹在胸,下笔就会大胆潇洒。构图要饱满,衣服尽可能画一下,头部的比例大小尽量跟模特一样。与此同时,要注意人物位置是否合理,且人物前方的空间要大一些。构图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决定整幅画是否完整舒服的关键。
第二步:狠抓轮廓
这一点非常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墙基不堪设想。轮廓即墙基,要抓准,即要抓住头部基本形、五官位置、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头与肩的关系。
要画准轮廓就必须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多运用辅助线帮助确定位置。在抓外形时要狠抓特征,要画得像,外形初见端倪,形象呼之欲出,这就如同艺人用剪子剪影,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将人物形象显现出来,尽管看不清过细的内部结构,但我们照样能够将人物辨认出来。有些考生不注意这一步,人物的形还非常含糊,便匆匆忙忙地去画五官,这样画出来的画怎能逼近对象呢?
在画准外形的基础上,五官位置也需要狠下功夫。考生在画五官时要注意中轴线的运用,除绝对正面外,中轴线根据头的动态呈孤线。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一点,画稍侧的角度,人物的头总是转不过去,当然感觉就很差。
五官的位置可以根据“三停五眼”的基本规律,在共性中找出人与人的形象特征,画出人与人的千差万别。在打轮廓时,要注意眉、眼、鼻、耳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的位置,如果这一步画不准,千万不要深入。画眉毛时,要注意眼窝上下凹处的骨点和通过颞骨处凸的转折所呈现的眉深眉淡。画眼睛则要让四个眼角处于一条平行线上,否则眼睛就会一高一低,感觉不舒服。上眼皮和下眼睑是有区别的,一般上眼皮与眼球遮搭处较重,原因是上眼皮有厚度,且眼睫毛较深,阴影投射在眼球上,往往这里是脸部五官的最深处,很有神,也易将眼球包在眼皮之中,下眼睑与眼球遮搭处受光,要亮,不然就如戏妆了。嘴的刻画关系到人物的表情,首先要确定上下嘴唇的厚薄,还要注意嘴唇不能用线勾得过死,嘴的上翘和下垂非常微妙。画耳朵时,要与眼、鼻、嘴联系起来看,有些考生不愿多画耳朵,甚至将耳朵当作负担,要么虚过去,影响空间,要么乱画一气,破坏整体效果。
明暗交界线是决定头部深度、体积的关键,颧骨处在交界线最突出的部位,有高有低,有突出也有柔和,可视特征而定。尽管受光处颧骨不那么明显,但考生必须与暗部对称画。另外,人物写生非常重要的就是对称,诸如两眼、两耳、两个鼻孔等都要同时考虑。
头发固然是黑色,但只要仔细观察,它绝不是漆黑一片,也同样有明暗对比。头发是在颅骨上形成的,发型、明暗都必须考虑结构,要力争画得蓬松,富有质感。
第三步:深入刻画
考生此时要好好审视一番,看看哪些部位最深、最强烈,就从这些地方着手。一般先从眉、眼、鼻、颧骨处开始,一下子即可抓住人物的特征,画出大的关系,但是一定要避免抓住一点反反复复盯着画,使局部画得过分而整体关系失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可以根据对象的特征来考虑,如角度有些偏、颧骨比较突出,有的剑眉浓重而富有个性,有的眼睛炯炯有神等。
在深入刻画时要始终保持整体关系,明白一幅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幅画的整体感和完整感。如果只是将笔墨停留在五官上,以为是在画龙点睛,而忽视其他地方,那么整幅画的效果就不会好。我们在看画展时,总是站在远处端详整幅画,对某些部分感兴趣,再走近细观,没有人看画展时直冲到画前死盯着局部看,如果那样岂不滑稽可笑?
在深入刻画时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的明暗对比,我将这比作主要矛盾,然后暗的与暗的比,亮的与亮的比,我将这比作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抓住大的关系,又注意到微小的关系,整个画面就有主有次,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深入。考生每深入一层,即从最凸处开始,带动次明部分。画眼睛时,注意整个眼轮匝肌周围的关系,画嘴时考虑口轮匝肌的块面,画鼻子时注意鼻骨、鼻翼与脸颊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这一局部在整个脸部中的比例关系。总之,在深入刻画时要时时处处考虑整体,主次各得其所。
第四步:调整
考生一般画画时总喜欢一个劲地往下画直至结束,让人感到气都喘不过来,哪有时间调整画面。其实这样的画法很要不得,调整既是深入也是概括,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更趋于完整,有时候需要做“减法”,将琐碎的细节综合起来,加强大关系。调整还是考生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需要正确的引导,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很必要。作品最终究竟要以怎样的画面效果呈现在主考官面前,又怎样能在众多的考生中出类拔萃?这些都值得考生深思。
要画好人像,特别是画得像,就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机械式描摹,好像人物形象是一个模型里刻出来的,总是那么呆板、没有生气。人物要想画得像,首先要形神兼备,注重对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画。考生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眉、眼、嘴情绪变化的表现,画出人物最为自然生动的神情,就能使画面有生气。我觉得形神兼备是人像写生的最高要求,绝不是在技巧提高之后才去追求的。
总之,扎实的基本功、精确的造型能力要靠多画才能获得。俗话说,熟能生巧,技巧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同时,还要多看好的范画,提高鉴赏力,进而大胆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逐步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不断提高对绘画的认识水平,充分理解绘画的基本规律,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境界。
作文教学四步骤 篇12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哲学理论。阐释学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学思潮之一,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又有着天然联系。译本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 一种阐述或阐发, 一种注解诠释, 而这些又都可以归结为“释义”———对原作品意义的解释。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 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的一个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本读者为中心的两种翻译途径, 乔治·斯坦纳继承并发扬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翻译即理解”, 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 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2.阐释学关照下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 自食其力, 自给自足, 和平恬静, 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论在其思想深度和文学意境的塑造方面均体现了作者非比寻常的文学造诣, 堪称文质兼美, 情境俱佳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 《桃花源记》被多次翻译, 林语堂、HerbertA·Giles、杨宪益、黄俊雄、毛荣贵、罗经国等人都曾翻译过该文, 其中属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最为使人印象深刻, 下面用阐释学派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杨的译文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2.1信任
首先, 译者进入的是“信任”的层面, “一项信念的投入”, 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 有翻译的价值。杨宪益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 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他毕生的愿望, 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因此, 杨先生及其夫人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如《红楼梦》、《离骚》、《屈原》等。
《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也被列入其中。杨宪益先生将翻译《桃花源记》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窗口, 认为该文是能够被翻译且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就完成了翻译的第一步骤——信任, 一切翻译活动都从信赖开始。
2.2侵入
所谓的侵入, 就是侵占与发掘。指牵涉到的两种语言之间, 两种思维形式之间造成的冲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侵入”一词常使人联想起侵犯、占领等具有掠夺性色彩的词。而实际上,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 这正好反应了阐释学派中的重要思想———翻译即理解。作为翻译的第二个阶段在斯坦纳看来都是有偏见的, 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阙无法避免的攻击, 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 (George·Steiner 2001:87)
例如:
原文:晋太原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Inthereignof TaiyuanoftheJinDynasty, there was a man of Wuling whowasafishermanby trade.
该句中, 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使用了“reign”、“JinDynasty”两个词语, 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这一历史, 保留了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的质素, 使西方读者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明的变迁。
2.3.吸收
在对原文的入侵以后便进入输入吸收的过程, 即原文意义向目的语言中的移植, 这是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果, 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规划到译语之中, 用译语完整的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阐释学认为, 文本中含有原作者的视界, 理解者则是有其所处具体时代氛围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间存在着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因此, 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尽量向作者靠拢, 以达到“视界融合”。
原文:黄发垂髫, 并依然自乐。
译文:And all of them, whether old people with white hair or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tied in a knot, were happy and content with themselves.
2.4.补偿
所谓补偿, 是指对原作进行重组, 采用一定策略对之前阶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发生的信息丧失进行补偿, 即对翻译过程中的丢失、偏差、过失进行补偿、修改, 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译作之所以能对原作进行补偿, 是因为它能使原作在新的地区和新的文化领域里继续生存下去。西方读者对中国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知之甚少, 杨宪益先生对《桃花源记》的翻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西方读者从中了解了东晋时期人们的特殊心态、社会状况等, 即通过翻译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原作就得到了补偿。
3.小结
本文在阐释学的基础上, 运用其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观点, 从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析了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系统地论证了阐释学派的观点———“翻译即理解”, 其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时间的差距, 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都会成为翻译的障碍, 给翻译带来困难。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努力使自身的视域与作者所处时代的视域相靠近, 做到视域融合。以期重现作品精髓, 同时彰显作者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蒋侠, 2010, 阐释翻译“祥林嫂”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J]《, 绥化学院学报》第30卷第五期, 132-133页。
[3]朱瑞君, 2009, 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
[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第23卷第6期, 92-96页。
[5]陶渊明, 1988, 桃花源:诗并记[M].中国文学史勘考资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文教学四步骤】推荐阅读:
优化作文教学四个步骤09-02
作文的步骤教学08-17
作文教学四法09-02
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11-12
三四年级作文教学案例10-14
五年级作文四单元教学设计12-22
小学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经典案例08-25
四(上)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及10-21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