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通用6篇)
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 篇1
摘要: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使学生学有专长, 毕业后能投身于社会经济建设,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操作教学、应用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
关键词:“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操作”教学
一、注重“情境”教学
《园艺》教学的情境教学策略的构建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理解和掌握、应用三个环节去进行。通过教学实验, 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根据教材知识要点, 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采取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问题情境策略又可分为现实问题情境策略和发展性问题情境策略。 (2) 游戏情境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3) 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策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操作情境, 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 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 建构新知识。
二、注重“直观”教学
所谓直观教学, 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获得生物的表象, 从而促进对知识较全面、较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
1.园艺教学中所采用的形象直观教学手段
园艺教学中的直观手段是极其多样的, 一般可采用直接直观、间接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直观教学手段。 (1) 直接的直观:利用活植物, 活昆虫以及它们的标本等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 叫直接的直观。包括活的植物体, 标本, 园艺实验, 自然界, 人为环境等。 (2) 间接的直观:利用人工制作的教具, 使学生间接地去认识植物体而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 叫做间接直观, 包括模型、挂图、黑板画、幻灯片、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软件等。 (3) 语言直观: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是构成教学法的基础, 优秀语言必须具备的条件除了科学性和思想性, 就是语言的直观性, 语言的直观性概括地说就是教学中教师要用最形象化的语言与教具相结合, 运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 加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
2.在直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在职业学校园艺教学中, 加强直观教学, 不仅是园艺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有效手段。 (1)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园艺学教学中, 直观教学是最常用、最突出的教学方法, 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直观教学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眼观、耳闻、鼻嗅、手摸, 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解决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训练学生进行有意知觉, 在观察中思考, 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 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2) 加强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关键。在园艺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田间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但大量的演示实验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科学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药品和仪器的配制、操作的要领、数据的整理、现象的分析、结论的推断等。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技能和技术, 如果树的嫁接, 可让学生设计嫁接步骤, 教师引导分析, 学生按照自已的设计步骤进行操作完成。 (3) 加强参观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操作”教学
1.动手操作教学模式的界定
动手操作模式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子模式, 从属于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来设计问题情景与操作内容,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中,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教学问题, 获得教学结论, 理解教学知识, 从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动手操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1) 精心选择操作内容和典型恰当的操作工具。
①操作内容:操作活动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可物化, 实用性的园艺学知识的教学。从操作的难度上讲, 要注意选择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从操作的内容上讲, 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例如, 花卉的上盆、果树的嫁接等。②操作学具:要注意选取典型恰当的学具, 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益。例如, 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 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菜豆种子, 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种子的结构。
(2) 创设有效的操作活动, 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①明确操作目的: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 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 教师首先要明确操作目的;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和“怎么做”。在操作中要加强巡回指导, 使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②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 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 不能流于形式, 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 你会发现, 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 柑橘的嫁接, 笔者放手让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进行操诈, 但要想办法知道嫁接成活的原理, 有的学生在操作步骤中发现, 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对准, 推测形成层的结合是嫁接成活的原理。有的学生通过操作发现, 接穗桠柑和砧木枳壳都是芸香科, 推测亲缘关系是嫁接成活的原理。有的学生则分析为什么用三刀法切接, 成活率最高, 从而发现形成层的对接是关键。学生通过操作, 发现的新知, 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 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 使操作活动落到实处。
四、注重“应用”教学
《园艺》专业课在教学中应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或综合应用, 特别是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与生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人人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动手操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直观教学模式、应用教学模式等仅仅是其中的部分途径, 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戴湘辉, 贾平静.种植技术 (上册)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音乐教学的四注重 篇2
一、注重挖掘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每种音乐都与一种特殊的文化相联系,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为音乐文化的增值创造提供核心机制,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再生。而音乐文化造就了音乐教育,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品位,并为音乐教育设定了基本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比较注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音乐文化的学习,导致许多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不利于音乐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所以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音乐,还要努力挖掘、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要欣赏、学习一种音乐,就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音乐文化和社会有所了解。如欣赏我国的古乐器编钟音乐,可先了解编钟发展的历史:西周的编钟有8个钟一套;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可构成12律半音阶的编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时代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枚,音域达5个八度,是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的高峰。由编钟艺术可推断出被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已经相当丰富。通过对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比较深刻地了解、认识到编钟这种乐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欣赏音乐。
因此,教师必须先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音乐历史文化,还应该鼓励、指导学生自己去翻阅、学习相关的资料,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欣赏层次,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二、注重体验社会音乐生活,扩大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社会活动的具体反映。充分认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商业化发展繁荣,电视、VCD、DVD、随身听、MP3的普及,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商店、餐饮、影视等)的兴起并应用,音乐的使用空间不断扩大。人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无处不飘乐的环境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的冲击,因此社会音乐环境势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冲击。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现实与挑战。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的感受、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接受音乐信息,有选择地欣赏价值高的音乐,以提高自己的音乐品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联系起来。学校可多开展音乐文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编排节目、表演节目,也可以师生同台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同时也增进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多关注和收集音乐方面的材料,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会及各种音乐表演,让学生在社会的舞台上独立学习音乐,表演音乐,切身地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体会音乐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姐妹艺术,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经验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她与艺术的其他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音乐与舞蹈、戏曲有着血肉联系;音乐与诗歌、影视是相伴相随;音乐与美术则互动相通……
而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则表现在可以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学生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思维方式。如语文课中的配乐诗歌、散文朗读,体育课中的体操,地理课中不同地域、国家、民族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了解,历史课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介绍等,都与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物理属性认识,数学中的“黄金分割”与音乐中的高潮位置等。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音乐教学为主,充分渗透姐妹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表现材料或表现特点的相同与不同点,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更加贴切、深刻。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形式,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给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音乐教学服务,形成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注重音乐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没有未来。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舒梅克指出:“积极的音乐活动可以刺激人创造的潜能。”音乐的材料和组织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而且每一个作品从创作到表演、到欣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参与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没有人们的创造,音乐无从产生,音乐作品的构想就不会变成动听的音响,音乐艺术之花也就不可能生存、开放。
音乐创造教学一般有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3个方面内容。创作实践可以创作声响、节奏或旋律乐句,记录声音或旋律,创作短小的歌曲,电脑创编音乐等,这些可以在平时教学各个环节中进行,形式要灵活多样。
例如教师准备一叠报纸,每位学生发一份,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报纸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立即想出无数的方法:撕报纸,用手弹报纸,用手揉报纸,将报纸对折拍打,把报纸折成不同形状再拍打等等。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节奏训练,然后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打击乐器组”进行即兴伴奏等,让学生体验到声响也是这么美妙、动听,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短小的旋律创作,并进行演唱、配伴奏等,在创作中应注意知识技能训练,教师必须将音乐性、艺术性、创作性与知识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中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进而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大胆尝试,深入探索,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扩大知识面。突出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职高计算机VB教学中的四个注重 篇3
一、注重兴趣激发,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VB
笔者认为“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把第一节课变成一节魔术课, 把VB通过有趣的小程序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领略一下VB的魅力。如汉字颜色、字体、字型的变化以及在不同位置的随机出现, 随机产生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等, 让第一次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己动手去做的欲望。
有了第一节课这一良好的开端, 第二步要避免学生的兴趣起伏, 不要让这一美好的开端付之东流。此时的课程安排就应打破课本原有的知识逻辑结构体系, 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先易后难, 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 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来组织教学。众所周知, 学习VB首先要踏踏实实学好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表达式、基本语句、控制结构、数组、过程等基本知识, 而这些内容对于刚开始学习编写程序的学生来说, 是很难理解的, 很枯燥, 按书本上课肯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客观原因要求我们开动脑筋去克服。一开始我不要求学生理解, 而是多举实例, 让学生从实例中直观上去体悟这些概念和方法。当然基础教学仍要结合兴趣教学, 如在讲变量和运算符时, 引入计算器例子, 同时启发学生开发多功能计算器, 让基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考虑。
在VB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多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能独立做出来的例题, 例如设计一个模拟拆炸弹的程序:倒计时时间1分30秒, 按钮为控件数组, 单击其中一个按钮时, 随机产生一个结果: (1) 弹出信息“成功!”, 并结束游戏; (2) 弹出信息“失败, 你被炸死了!”, 并结束游戏; (3) 让单击过的按钮不可用, 并把时间缩短成0分30秒, 继续选择, 时间为0分0秒时, 弹出信息“游戏结束!”。让学生动手在计算机中练习, 在学生练习时, 及时检查并对能做出来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VB的兴趣。对于那些做不出来的学生, 教师应以鼓励、启发, 帮助其完成。要充分发挥教师上课的魅力, 让学生喜欢你。教师不仅仅只传知识, 更应以情感诱导, 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用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 让学生去思考, 大胆开口回答问题, 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操作过程中化解学习中的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 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在思维开发、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作为教师, 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教材中逐步渗透, 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为了化解课本中较难的知识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场景, 让学生参与互动。我在给学生讲循环结构时, 用传统的流程框图制作了一个课件, 再用红色的箭头表示程序执行的流向, 每次经过处理框时, 其中的变量让它发生变化, 当程序执行到判断框时, 就让学生参与判断程序执行的方向, 直到程序结束, 并让学生边上机边判断变量的值, 从而理解变量在每次循环过程中, 把原来的值“冲掉”, 用新的值来替换。通过参与本课件、上机操作后, 大部分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结构, 那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到的。
在学生有了一定编程能力后, 让学生独立编制一些短小、能担负一项或几项功能的程序。如编制彩票模拟程序, 简单MP3播放器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对于同一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操作界面、不同的实践方法, 效果都很好。在此基础上, 展示学生具有不同特点的典型程序, 并向大家介绍创作的技巧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交流方法, 共同提高,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潜力。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生在编程中害怕编程的最大问题。
三、注重课本实例, 运用条件迁移教学法, 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VB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直有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很扎实, 平时上课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考试选择、填空都做得很好, 甚至读程序也很内行, 可让他自己编程序时就是没有头绪, 最后上机通不过。这往往是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缺乏一定的编写思维能力。因此我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条件迁移法进行不断实践、强化。所谓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 从一个可以实现的简单程序出发, 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 在不断解决新问题过程中, 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理解和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
如学习计数循环For…next时, 书上的例子是求出前100项自然数和的程序, 学生在理论上掌握For…next循环之后, 理解并不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我要求学生对原程序做如下几种修改。
(1) 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的和, 要求跳数为2。
(2) 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的和, 要求跳数为1。
(3)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n, 求1到n之间所有奇数和。
第一小题难度与书本原程序差不多, 学生只要将循环跳数改为2即可。第二小题难度就增加了, 编写程序时需要做两点调整, 一要改变循环变量的变化范围为从1到50, 二要将循环语句中的通项改为s=s+ (2I-1) 。要能做到这些变化, 需要学生对For…next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第三小题又在第二小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要求, 即循环变量的终止值要用变量n来表示, 这就要求在程序的前面增加一条定义变量的语句, 而且要用inputbox语句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将终止值输入给变量n。这些实践综合了课堂教学的许多知识, 对刚刚学习编程的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但运用条件迁移教学法肯定是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编程能力的捷径。
四、注重团队精神培养, 打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软件通过集团开发, 集成团队的智慧来提高开发的速度, 所以团队精神是学生参加工作后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质。为此, 我们在VB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基础扎实之际, 抓住时机加强综合训练, 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展现各自才能。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由一名学业较好的学生做组长, 教师向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系统的任务, 由小组长向组员分配模块, 并向组员说明要求, 如模块要实现什么功能, 如何统一界面, 何时完成等。这样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开发的精神, 又激励着学生刻苦钻研知识, 同时为他们走向社会与人协作等方面打下了基础。
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编程的基本思想,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个目标, 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一切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进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这是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在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 怎样解决程序设计学习过程中的枯燥难懂及职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呢?本文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条件迁移教学法”对课本例子进行举一反三, 强化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
关键词:VB教学,条件迁移教学法,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杨静, 梁建国, 陈鹏.VB语言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跆拳道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四个注重 篇4
摘 要 跆拳道是一种对运动素质要求很高的格斗项目,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与良好的体能。所以,加强体能训练是提高跆拳道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认为,应注重加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跆拳道 注重 学生
跆拳道作为一项深受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跆拳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将跆拳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克服心理缺陷,锻炼磨练性格、意志。就目前形式来看,跆拳道在我国起步较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
一、注重力量素质方面的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些部分用力的能力或指肌肉在人体活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而在力量素质中有助于提高跆拳道专项运动成绩的力量就是专项力量。跆拳道项目的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完成技术动作需要的击打力量,步伐移动需要的下肢力量、组合技术动作衔接转换需要的综合力量、抗击打力量等四个方面。而在跆拳道比赛中,首先需要做到抢点得分,因为这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这一点就取决于跆拳道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所以在跆拳道项目中速度力量最为重要,而在运动员抢点的同时需要相对力量的支持形成打击效果才能有效得分,最后在一场完整的比赛中,力量耐力贯穿始终,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力量耐力,才能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将比赛进行到最后。跆拳道的训练和比赛,需要各种力量素质的综合表现,而不是过分单一的发展其中某个力量素质,否则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力量素质的发展。为此,跆拳道在专项力量素质训练上,要求以快速力量为主,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协调发展,以达到跆拳道竞技的需要。
二、注重速度素质方面的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反应时间的总称。速度素质是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之一。现在竞技跆拳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迫使运动员素质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训练顺应体育运动向快速发展需要。因此,速度素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速度素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移动速度三个主要部分。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可采用视觉和听觉信号作各种练习,快速的启动、移动及改变动作方式和方向的练习。多采用重复法,运动员应尽可能快的对突然出现的信号或突然改变环境做出反应;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也可采用反复进行某一动作速度或组合练习,并且用计时、计数等手段来提高动作的速度。例如30s快速横踢空击计数;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可采用体育游戏进行追逐跑、快速反应跑等。
三、注重加强对柔韧素质方面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关节运动幅度的增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十分重要。在一定范围内,柔韧性越好,动作就越舒展、优美和协调,打击的距离和范围就越大,并且有助于减少运动时产生运动损伤。为此,在跆拳道教学中要灵活地安排素质训练,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柔韧练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练兴趣。一般情况下,在学期刚开始时,柔韧训练在课中所占时间可以多些。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热身活动之后进行柔韧性练习,也可以把柔韧性练习本身作为准备活动,但要注意气温和动作幅度、强度的循序渐进。柔韧性训练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时间、目的、练习部位的不同把静力拉伸、动力拉伸、PNF拉伸结合起来或以某种方法为主。一般在教学开始宜先采用静力拉伸法和PNF拉伸法,再采用动力拉伸法。如果只重视静力练习,而忽视动力性练习,尽管增强了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但实践证明不利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腿部动作速率慢,绵软无力。
四、注重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
跆拳道训练中的耐力素质主要包括有氧耐力无氧耐力,耐力提高能够提升运动员身体的摄氧、输氧以及用氧能力。众所周知,跆拳道比赛属于身体直接对抗的近身格斗项目,每场比赛分为三局,每局三分钟。运动员在比赛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会消耗很大的体能,并且在进攻或防守运用的技、战术都有很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转换速度快并且频繁使用各种攻防技术于实战中,就要求运动员不但具备良好的快速力量和爆发力,还得具备快速、持续作战的能力。由此分析,我们可以把中长跑作为跆拳道运动员速度耐力素质训练的手段,建议每周进行一至二次速度耐力素质训练,400米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可以进行三至五组。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的训练中,一般提升耐力主要是通过采用持续、匀速负荷和变速负荷等方法来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心率控制在150-170次/分左右。另外,也可以采取10-30秒力度快踢腿练习或1-3分钟的变速快踢等方法进行训练。
五、结语
跆拳道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对缓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健体悦心,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体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运动基础,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非常关键,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注重加强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方面的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历练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玮绣.浅析路拳道运动員的力量特点及训练方法[J].搏击.2015.3.
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 篇5
体育中的美育是通过对体育美的感受, 认识、理解, 从中感受到愉悦, 从愉悦中受到教育。这既是情感的愉快, 也是精神的满足, 是以情感人, 理在情中。再从这种愉悦中投入到身体的实践中去完成更深刻的心理体验。笔者认为要搞好高校体育课堂美学教育工作, 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非语言行为的美学内涵
体育非语言行为通过人体各器官, 各组织有机地运动, 规范协调的形体动作, 创造了平衡、对称、线条、协调、匀称、节奏、韵律等运动美的形式 (造型) , 运动美的审美对象是人体运动。动, 就是活力之美, 是生机, 是人体生命力的展现。动, 作为审美对象, 是以人的活动为核心。它的一切技术动作的构成和节奏都是人创造的成果。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 人体各运动器官及整个形体的各种不同变化和一系列步型变换都属于动态性的造型, 给人以生动、活跃、振奋、激动, 甚至是狂热的情感体验。处于运动状态的形体或部位, 瞬时间静止不动的态式, 如武术中“燕式平衡”、“白鹤亮翅”;体操中的静力性动作如各种“手倒立”、“吊环十字支撑”等造型动作, 给人以力量、稳健, 显示出平衡的美。在这种静态中潜伏孕育着动的态势, 它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静是为动而准备, 如短跑起跑前运动员的静伏, 只等枪声一响, 由静到动像一枚发射出的火箭, 具有无穷的威力, 给人以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之美。所以应注重非语言行为的美学内涵。[1]
二、注重在运动中体现健康美
体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为健全发展自己和塑造全面完美的生命人格的一种高级行为方式。它能促使人类精力旺盛、体魄强健、并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而奠定了健康美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体育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心理表现和社会交往形象而富有感染性的健康之美。即人在体态上表现为匀称的体格&挺拔的身体&发达而富有弹性的肌肉&红润的肤色、在动作上表现为协调迅捷、准确灵敏到位, 在神情上表现为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和进取精神, 及在社交礼仪中表现的气质风度等。这种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人类向着自由全面的完美方向发展, 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田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美;球类运动表现出来的刚性美;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表现出来的柔性美;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有趣、简明扼要的讲解、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整洁合理美观的场地布置等都能充分地给予学生以美的感受、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健康美为核心。[2]
三、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欣赏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各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关系, 它始终保持着民族的特色和原始性状, 决定了它强调身体练习, 促进个体发展, 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包括自娱性和共享性, 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体育运动来娱悦身心、调节情感、感受审美体验。如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百狮会、土家的斗牛;侗族的抢花炮;壮族的投绣球;纳西版的东巴跳;彝族的挑火绳;朝鲜族的顶水灌跑;傣族的孔雀拳;蒙古族式的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发展, 使民族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得以充分发展, 同时因为技术上的高难性, 惊险性, 造型上的民族性, 艺术性, 以及配合上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实性, 使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戏性。如苗族的“八人秋千”,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把健、力、美高度统一, 加上和谐韵律, 鲜明节奏, 微妙配合, 表现了突出的艺术性, 不仅促进了运动者的个体发展, 也使观众感受到了美的愉悦。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为把更好地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发掘和发扬光大, 高校体育美学教育中应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价值欣赏。[3]
四、注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丰富多彩的审美对象, 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多媒体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信息媒体的综合性, 它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二是它具有充分的交互性, 可以形成友好的人机交流的界面。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信息资源, 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层次的美育教学要求。创造的过程可以通过对物质材料的运用,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制作技巧把体育观念中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外化为现实存在的、可为感官把握的美的形象。例如“背跃式跳高”过杆的那一瞬间, 谁也不可能停在杆上让大家看清后在下来, 平时不容易看清和体验到美的享受, 通过多媒体技术慢放, 就能达到好的美学欣赏效果。这种由内在美到外在形象美的创作过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施体育美育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都会给高校学生开展美育教学提供很好的机会。但不论是哪一种途径, 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而教育、教学的效果直接受多媒体的软硬件配备、使用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因此, 体育教师多媒体技术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性。[4]
参考文献
[1]孔靖:《体育非语言行为研究》,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7, 4。
[2]王冰:《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太原科技》, 2007, 7 (4) :90-92。
[3]蔡惠:《高校开设体育欣赏学理论课程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280-282。
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四个“注重” 篇6
一、注重养成良好习惯
1.营造正确的写姿氛围
教师营造正确的写姿氛围能有效及时地提醒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保持正确的写姿。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正确的写姿图片,并经常提醒学生在写字中看看,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写姿。另外,在学生写字前和写字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做写字操,疏通筋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保持良好的写字姿势。
2.及时纠正学生写姿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每个学生的写字动作、握笔姿势。对写姿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和纠正,以防学生从小养成不良的写姿,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还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级中树立典型,对写姿端正、习惯好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以点带面来激励和促进其他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姿习惯。
二、注重引导自主观察
1.观察整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独体字、上下结构字、包围结构字在书写上的特点进行观察、比较,对汉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以及汉字各部件在组合时的规律逐步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为正确书写汉字做好必要的准备。如,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有的左宽右窄,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右相同。对于汉字的这些特点,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字例中学会区别,进行分类。
2.观察主笔
大多数汉字是由其中一个主笔来支撑的,如果主笔写得得法,往往这个字也就写得端正了。如教学“奖”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奖”字横画这个主笔的特点,如果这个横画写短了,这个字看起来就不端正、不美观了。
3.观察细节
如“拜”字,这个字的横画多,但横画在书写时有一定的微妙区别。在教学“拜”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横画进行观察,发现这些横画在书写时长短的规律,这样学生再写起来就会美观得多。
三、注重写字实践指导
1.加强基本笔画的书写指导
如横画的书写,一般呈现左低右高的倾斜状,如果将横画写得太平,整个字就不美观了。再如,竖画有悬针和垂露之分。尤其是对于悬针竖,低年级学生在书写时不好把握,教师要细致指导,讲清要领,让学生体会到书写时用笔的轻重缓急。这样,学生逐渐会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加强写字示范指导
在示范指导时,教师要注重边示范、边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另外,在示范指导时,教师要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笔画反复示范,讲清要领,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听懂、看懂。
3.加强学生实践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典型的汉字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描红和仿写中体会汉字书写的规律,使学生达到练一个字带一类字的练习效果。另外,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一笔一画地书写,不贪快求多,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好每一个字。
四、注重多元评价激励
在评价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等方式,尽量发现学生书写有进步的字,并利用投影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有进步的字在书写时注意些什么,存在书写缺陷的字缺陷在哪儿、怎么改正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参与自主评价,又能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在激励中,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做法,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如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写字作业,对写字进步的学生发放奖励卡,定期评选班级“写字之星”,对写字后进的学生设立写字“进步之星”等。通过多元的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写字的成就感,产生写好字的热情。
【作文教学中的四注重】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四个创新07-04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07-05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教学05-10
作文中的求真教学10-11
作文教学中的评语11-12
作文教学中的环境效应05-19
作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05-20
作文教学中的评改策略05-24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法06-08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