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2024-06-18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通用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1

摘要:命题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有其特殊的价值。本文分析了命题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对教学中如何命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命题作文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由教师事先拟好题目,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作文训练的一种方法,包括全命题和半命题、限定体裁和不限定体裁。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明确的作文题目。这一特点既体现了命题作文的局限性,又恰恰是它的优点所在。它的优点具体表现为:导向性命题作文有利于体现教师、教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导向意图。

中职学生的作文写作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一种情况就决定了中职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遵守着这样一个规则:老师命题作文,学生奉命写作,即使有时作文是自拟题目,教师也附有许多条件和限制(如指定体裁,规定范围),虽说是“自由作文”,实际上与命题作文相似。对于本来就厌烦作文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加强写作训练的方法唯有此种可行。由此看来,命题作文是实现和贯彻写作教学计划的可行的方式,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老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出好作文题。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老师在命题时既要考虑到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要考虑到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还要考虑到写作训练的实用目标,更要考虑到命题的可写性。所出的命题要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只有这样的命题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学而有用。

一、命题要注意教育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对命题作文的这一要求,是由整个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这当然并不是说每次命题都要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紧跟形势,而是说命题时应想到引导学生写出有积极意义的昂扬向上的文章。如练习书信写作时,同样是报告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可以是写给远在他方的亲人朋友的,可以是写给边防战士的,也可以是写给小学时候的老师的。命题时考虑到这些,学生写作时,从写信的出发点和收信对象看都包含了一种积极的教育意义在里边。就书信的内容而言,可以是写自己到新集体后的感受,可以写新学期的打算,可以写自己被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的心情、想法,也可以写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的原因及改正缺点争取进步的打算和决心。依这样的指导思想去命题,并将它体现在具体的题目中,就是注意了命题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否则,只注意写作方法,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难保学生不写出思想消极的文章来,并受其消极影响。系统性是在订作文教学计划时就要考虑进去的,并体现于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命题则是最直接的一种体现。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地综合应用语文课中获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命题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有没有生活、思想等,还应考虑到有没有逐步训练的准备。总而言之,命题时一定要与课堂所授知识同步,不可超越学生的能力命题。尽量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打稳扎。

二、命题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有明确的意图

许多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本来就不明确,对语文基础课不重视的思想普遍存在。作文本无大的意图,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而有意识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然而,老师却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到他眼下进行的写作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是有所为而作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写作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写作不是学习写作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项“作业”,而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在当今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生存方式。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种随意的或被逼无奈的行为,而是因为需要,因为责任。明确了写作的目的,从个体表达与交流的需要出发,从个体生存的现实需要出发,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出发,学生就能够唤起自身写作的兴趣、热情,树立起自觉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追求。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写作练习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写作练习可以没有老师却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中学生练习写作,假想的读者通常是全体同学或一般社会。”有了假想的读者,写作就是有所为了。这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明确写作的意义,启发写作的自觉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作文题目出得好,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提炼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命题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有话说是对一个作文题目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学生要说的话一般就是他们的生活经历或亲身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切己文”,要求作文题必须能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使学生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种意图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作文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作文题与生活实际有所联系。因为命题者是老师,作文者是学生,作文者有哪些素材,具备怎样的思想深度和写作能力,命题者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及社会实践方面的实际情况,出题时要设身处地替学生想一想,围绕这个题目有什么可写又能写些什么,要让学生敞开思想,打破顾虑,启开生活的仓库,不仅写重要的,意义突出的事情、人物、感想、看法,也可以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点滴感受。出题时切忌脱离实际,题目空洞无物,或宽泛深奥;而因尽量实一些,浅显一些,贴近生活一些。

联系实际命题,表面看来很容易做到,实际上要做好还是需要花一番工夫的。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也了解个别学生的情况;不仅了解校内的活动,也了解校外的活动;不仅了解大的事件,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如此等等,出的题目才能对路,才不会离开学生的政治水平、写作水平、生活实际及知识状况,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意可发,无感可谈。总之,要多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想一想,“钻到学生心理出题目”,最好让学生见到题目后立即感到有东西可写,并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害怕作文变为喜欢作文,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其次,命题时还要考虑到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学生在语文课本所学的文章本来就是作为范文来供学生仿效学习的。有些课文后面还指明学完后要做哪些写作练习。因此,结合课文命题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写作技巧、特点及写作理论方面的知识,做到读写结合,理论运用于实践。

四、命题时要尽量使题目明确、简练、新颖

作文命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几乎也是一门学问,很值得语文教师研究一番。就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给学生作文的命题来看,离上面所述的几个命题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抽象的空题。例如《感恩》《谈理想》《学雷锋》等题目本来就大而空,犹如标语口号,行文难落到实处。长可万言,写成评论;短可寥寥数语,说几句现成的大话,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也只能以空对空,硬着头皮凑数字,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传统的老题。这类题型几乎成了有些老师的看家题。例如《我的朋友》《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童年回忆》《友谊之花》等等小学写过,初中写过,高中又来写。已使学生望题生厌,根本没有一点写作兴趣。

(3)艰涩的难题、偏题。当有老师意识到空题、老题寡然无味,落入俗套时,就想出些新鲜题目,却又常常过火,使题目很难懂,既冷且偏,例如《木桩与马》《驳“人生无常”》《论集腋成裘》等。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别说让学生写好文章,怕是切题都难,甚至一落笔就离题千里,因为很多学生恐怕连题目的含义都是半懂不懂。

那么,好的作文命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明确、简洁、新颖。明确就是题目含义要确切,学生一看就懂,知道怎样切题及选用那些材料。简练就是简短、利落、不冗长。当然,简短是有丰富内容的简短,如《夜》《爱》《虹》之类就不符合要求,它看似简,实则繁,故简短也要适度,不可为简练而简练。新颖就是不陈旧不落俗套,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命好题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命题要有计划,注意整体设计。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想认识、表达能力等等因素。教师既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情况,又要做到与课堂教学同步,既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又要注意题目的简练、新颖。要做到这些,教师不经过一番酝酿、推敲,不付出一番辛勤的劳动,是做不到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2]高会玲.浅谈命题作文的写作要点[J].学周刊,2009 (3).

[3]俞美玉.命题作文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4(7).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2

严寒的冬天到了,冬姑娘带着寒冷的气息来到了我们身边。每次上学时,我的手都冰冰凉凉的,几乎快要冻僵了。我想别人都会有手套,为什么我没有?

我向妈妈抱怨:“我想有一双手套,别人都有,就我没有”。妈妈说:“好好,明儿给你买一副”,在一旁的奶奶正好听到了。

夜深人静,一天晚上,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奶奶房间里还有一丝灯光。我心想:“都这么晚了,奶奶为什么还不睡”?我眯着眼睛,朝门缝里一看,只见奶奶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上拿着一针一线,织了起来,上面穿一针再从下面出来,就这样重复这一个动作。我心一惊:“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手套吗”?奶奶居然记得我的手套,一定是我与妈妈说手套的时候听到的吧!”我的眼睛湿润了。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起来,说:“孙子,这是我给你织的,怎么样,戴戴看吧”!我手刚戴了进去,就感到一股暖气涌遍全身。我没有把昨晚看到他织手套的事告诉她。也许这就是她对我的爱吧。

谈谈“命题”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篇3

关键词: 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 真值 主范式 制作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39

命题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是《数理逻辑》中的两个极容易混淆和不容易理解的重要概念,由于很多初学者在学习数理逻辑时对这两个概念分不清,甚至错误地认为命题的否命题就是命题的否定,从而导致很多逻辑推理错误的产生。下面笔者对这两个概念从三方面进行辨析。

一、命题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的范围看,命题的否命题与该命题的否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命题仅是对假言命题(即若A则B)而言的,否命题是对假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即 )。而对任意命题(不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它的否定都是存在的,即命题的 形式。

第二,从命题的真假来看,命题的否定是原命题的矛盾命题,两者必有一真一假,而假言命题的否命题则不然,与原命题的真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下面用真值表比较它们的差异。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是永真式,所以命题的否命题不是命题的否定。

第三,从主析取范式理论来分析命题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的差异和联系。由于任一命题的主析(合)取范式都是惟一的。我们用逻辑演算公式不难得到:

命题P的否命题的主析取范式为:

命题P的否定 的主析取范式为:

显然,从主析取范式真值看,命题的否定为真时,命题的否命题必为真,反之则不然。所以命题的否定为真是命题的否命题为真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所以命题的否命题和命题的否定并不等价。

二、几类常见命题否定的制作

1 简单命题的否定

简单命题是不能分解为更简单命题的命题,也称原子命题。常见的有:(1)形如“A是B”或“A不是B”的性质命题。 这类命题的否定为:“A不是B”或“A是B”。例如命题“e是无理数。”、 “小周不是大学生。” 的否定分别为“e不是无理数。” 、 “小周是大学生。”(2)全称命题和存在命题的否定。形如“所有A是B”的简单命题称全称命题。形如“存在某一个A是B” 的命题是存在命题,其否定分别是 “存在某个A不是B”与“所有的A都不是B”。如“所有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否定为“存在一个矩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命题“至少有一个质数不是奇数”的否定为“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數”;“存在一个实数x,使x2=1”。的否定为“对于任意的实数x,使x2≠1。”;“(所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否定是 “有些三角形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显然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命题,存在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2 复合命题的否定

由简单命题用逻辑联结词“非”、“且”、“或”、“若…则…”、“当且仅当”( )联结而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复合命题的否定可用相应的命题定律来进行。(1)命题的否定。“ ”是对命题“P”的否定,命题“ ”与命题“P”的真假正好相反.故 “ ”的否定可用命题公式来写出。例如命题“不是每个人都是学生。”的否定是“并非不是每个人都是学生。”(2)联言命题的否定。用联结词“且( )”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的复合命题“”称为联言命题。联言命题的否定可根据De Morgan定律“ ”来写出。例如命题“2是质数且是偶数”的否定为“2不是质数或不是偶数”;命题“我们去看电影并且房间里有六张桌子。”的否定为“我们不去看电影或者房间里没有六张桌子。”

(3)选言命题的否定。用联结词“或( )”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的复合命题“”称为选言命题。与联言命题类似,选言命题的否定可根据De Morgan定律“ ”来写出。例如命题“10是2的倍数或是3的倍数”的否定为“10不是2的倍数且不是3的倍数”;命题“张明是100米冠军或是200米冠军。”的否定是“张明不是100米冠军且不是200米冠军。”(须要说明的是由析取的定义知在命题中的“或”是指可兼或)。(4)假言命题的否定。用联结词“若…则…”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的复合命题“若P则Q”称为P、Q的假言命题。由命题定律: ,可写出假言命题的否定.例如命题“如果爸爸去商店,就给小明买苹果。”的否定是“爸爸去商店且不给小明买苹果。”;命题“若a和b是偶数,则是偶数”的否定是“存在数和b是偶数,且 不是偶数”。(5)双条件命题的否定。用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两个命题P、Q,构成的复合命题“”称为P、Q的双条件命题.双条件命题()的否定可用命题定律:

或 来写出,显然只要否定“联项”即可。例如命题“三角形中三条边相等是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 的否定为“三角形中三条边不相等是该三角形为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

更一般地,依据上述几种基本形式命题否定的方法可以写出更复杂命题的否定式。

参考文献

1.刘树利.《计算机数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张忠志.《离散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作者简介:

命题作文训练中的命题方式初探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让学生广泛地参与作文教学的活动,才能不断地开发他们的作文潜能,也才能相应的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学生是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 教师就要想千方、设百计地去调动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心灵的力量,唤醒创造意识。命他们想说, 喜欢说,有东西可说的题目,把题目命在他们的心坎上, 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之中,实现“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个性,有灵性,有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在命题作文训练上有以下几个体会:

一、命题要有生活价值

有实用价值的命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命题,会让学生觉得对自己有用,与生活接近,从而引起他们去思考,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学生仅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的问题。 因此,在作文训练的开端———命题的时候,教师首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拟题目,让学生一看到题目便能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写作心境,觉得有话要说,对自己有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写作由“苦事”变为“乐事”了。如《开学啦》、《一个格言的启示》、《生活告诉我》、《成长的足迹》等,这些题目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014年9月,我带了一批七年级学生,开学第一个星期学校就组织军训。9月份,骄阳似火,学生顶着烈日进行操练,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有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打起退堂鼓,一度想偷着跑回家, 当时我给他们讲道理,结果学生都留了下来,并顺利地完成了为期六天的军训任务。军训结束后,我想到,这次军训虽然苦却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不妨拟一文题,给他们写作文,思想上也可以提高认识。于是,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享受到了克服困难的乐趣》,很快,作文都交上来了,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领悟到“以苦为乐”的真谛,有学生这样写道:“顽强的毅力是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出来的……”由于军训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大家感慨颇多,所以这一命题很快就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使学生从人为的套子中解放出来,将写作从“做”文章位移到自我感受、自我意识上来, 真正实现了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境地。

二、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同样,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我们必须将作文和生活衔接起来。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很明白:“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不联系自己的思想,既难以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又难以写出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著名语文教师于漪也曾说:“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因此,命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才能触动学生的感情的琴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有话可说,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作文讲假话、空话的毛病。如,对刚入学的新生,可出 《开学第一天》这样的文题,让他们写自己开学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将近毕业的学生,可出《跟老师说句心里话》等。又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集体过生日现象,我拟文题《谈谈中学生集体过生日》,针对这一现象,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意见有三,一种意见为 “不好”,第二种意见表示“下不为例”,第三种意见则为“非常好”。在作文评讲时,我提出这三种不同意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集体过生日,不好。理由是:集体过生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学校秩序,更重要的还有:学生本身是消费者,不能滥用父母的血汗钱。像这样针对学生生活和思想的文题,不仅可以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真正把育人与端正思想连在一起,这不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

三、命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

命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有利于指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能力发展。湖北省教研室雷秋山先生著文说:教学与课外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不只是一般的联系,而且要求“衔接”得贴切、自然,还要求相机行事,相互渗透,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切忌牵强附会。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如何绘春,如何颂春的,进而带领学生去南宁青秀山公园看桃花,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美好,最后要求学生也写一篇题为《春》的作文。这一次作文,学生学会了由“春”联想到春风、春雨、春花,由春花联想到春花一般美的人。有学生这样写道:“桃花在春天里红艳艳地开放,装点了春天;花落了,也只为留给人们果实。 花开花落,这便是桃树生命的全部。”这样,学生通过边读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挖掘了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最终写出了有血有肉的文章。

四、命题要切合热点时事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感悟则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时事是社会的焦点,每天各种新闻媒体报道频频,学生可以从各渠道了解这些社会焦点问题,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拟文题时,把这些备受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地抒写下来。例如,近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针对这档电视节目,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 《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写出了许多见解深刻、观点鲜明的佳作。实践表明:经常结合时事命题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爱思考的习惯,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开掘写作之源。

总之,提高命题作文训练的成效,关键在于作文的命题要有新意,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何联系学生实际,如何出新意?做法有以下几点:1.教师平时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想法,可通过直接交流了解,也可以从家长处了解,还可以从学生日记中发现。2.平时多看一些书报,关注一些青少年共同存在的社会现象,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懂得学生争论的热点等。3.结合实际命题,如《中学生该不该打扮?》《如果我当班主任》,《检查团要来,我们很———》(忙碌、快乐、烦恼)等等。这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下面说,让他们写文章公开谈,自然是一吐为快,写得就有兴趣了。由此可见,要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命题作文训练仍有价值。 在作文训练中,讲究命题方式可帮助学生们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写出言之有物,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习作,作文训练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命题作文训练则是落实整个作文教学大纲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为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一条有效的应对命题作文的途径,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历年许多命题作文题为切入点,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一些写此类作文的技巧和经验。本文就对作文训练中命题的四种方式进行阐述,以期能为习作开渠导“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记忆中的半命题作文 篇5

花椒树总是被种在山坡上,而爷爷的家便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增加农业产值,防止水土流失,人们纷纷在村子周围的荒山上种植了许许多多的花椒树。春天,山坡上是一片绿意盎然;夏天,每一株花椒树都伸长了臂膀,舒展了腰肢,分外妖娆;秋天,花椒树渐渐地绿瘦红肥,山坡上渐渐浮现出一片火红的风景。掐花椒的时节到了,这时候,勤劳的家乡人民总会不辞辛劳地在鸡叫头遍时上山,日暮黄昏之时才踏着疲惫的步伐回家。我爷爷自然也不例外。他总会把掐来的花椒放在院子中自然风干。然后再用一根木棍反复敲打,将黑亮亮的花椒籽从壳中打落,再把花椒皮收集起来。每一年暑假回老家时,爷爷总会给我们一大盒花椒皮。那花椒虽然被罩在盒子里,但就算相隔甚远,当一缕清风吹过时,一股浓郁的香气便会钻入鼻孔,使人回味良久。

暑往寒来,花椒树仍在向人们奉献它的价值。火红的果实变成了人们脸上的笑容。可岁月不饶人,爷爷那健壮如牛的身体却每况愈下。爷爷的脸色也如深秋的花椒叶一般晦暗枯黄。爷爷年轻时,战乱曾使他饱受流离之苦和丧亲之痛。成家立业后,为了抚养孩子。爷爷织过布,炸过油条,卖过面条。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在奔波劳碌后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之时,疾病又使他受尽折磨。爷爷的饱经风霜,仿佛家乡的花椒树,生长在那一片片荒山之上,在贫瘠的泥土和凌乱的岩石之中艰难地汲取生命的养分,虽饱受风雪之苦,受尽虫蚁之害,依然能枝繁叶茂地生存下来,不卑不亢,坚韧顽强,长成荒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今,爷爷如愿以偿,与他相伴了一生的花椒树长眠在了一起,长眠在故乡的青山之上。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6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命题教学;重要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91-1

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旨在解决学生数学命题学习中的“会学”和“学会”问题。教师通过恰当地设置导学案中数学命题教学的各环节,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或借助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入命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分析数学命题,进而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数学命题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重要性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导学案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或情境引入命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命题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生不再一味地依靠教师给出数学命题、给出证明结论,而是自主探究、自主判断命题的真伪,学会证明命题的方法。第二,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学生将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数学命题知识转变成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数学命题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类比、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点拨,去理解和把握好所学习的数学命题,力求通过自己的推理论证所学命题,以便更好地应用所学命题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得到了发挥,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第三,有助于加快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数学命题的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容易促使教师在数学命题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教学重心,转换教师角色,进而加快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设计

1.数学命题引入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在数学命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数学猜想形成的“矛盾”以及温故知新的方式来引入命题。如在讲解“三角函数和角公式”时就通过数学猜想形成的“矛盾”的命题引入方式去探究数学命题。首先要求学生计算sin30°、sin60°、sin(30°+60°)的值。然后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sin(30°+60°)≠sin30°+sin60°,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sin(α+β)=?是否存在一个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出正弦的和角公式:sin(α+β)=sinαcosβ+sinβcosα。通常情况下,学生会认为sin(α+β)=sinα+sinβ,但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这种假设又不成立,进而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主要由于将sin作为一个运算元素套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冲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命题,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唤起学生探究数学公式的欲望。

2.数学命题证明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是一个由猜想到给出合理解释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数学命题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证明思路,获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数学命题证明阶段的导学案时,重点在于强化数学命题的推理证明过程,注意数学命题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加强数学命题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命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进行正弦定理的证明时,除了借助教材中的证明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平面向量的方法加以证明。这时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向量AB,BC,CA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通过AB+BC+CA=0,怎样才能产生数量积运算?③若在AB+BC+CA=0两边乘以相同向量e,得到(AB+BC+CA).e=0,请问向量e是否为任意向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借助平面向量证明正弦定理时,要适当地提示学生将哪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用什么样的向量数量积作为证明定理的主要工具。在表示向量数量积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得出正弦定理的向量推导方法。

3.数学命题应用阶段的导学案设计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命题中的定期、法则、公式,数学命题的应用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数学命题应用阶段的导学案设计是数学命题教学中导学案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导学案设计时,关键要重视各类例题和习题的设置,除了基础知识题型外,还要涉及到巩固知识的题型以及综合类的题型,以促进数学知识的综合贯通,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时,为了达到强化巩固,灵活运用公式的目的,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练习:

①若sinα+cosα=2,则tanα+cotα等于( )

A. 1 B. 2 C. -1 D. -2

②下面四个命题中可能成立的一个是( )

A. sinα=0且cosα=-1.

B. sinα=12且=12

C. tanα=1且cosα=-1

D. α在第二象限时,tanα=-1cosα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7

中考作文如何得高分, 是学生们也是老师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针对考试作文的特殊性, 我认为尤其要重视的是作文中的点题。

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半命题中的广告点题不仅使文章中心突出, 主题鲜明, 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点题之前——审题

点题之前, 首先应该做好审题工作。审题也叫解题, 要求仔细分析题目, 审查题目的意义和要求, 确定选材范围, 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 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不重视审题的重要性, 有的甚至连作文的题目和要求都不细看, 提笔就写, 这样, 无论多么努力地做好点题, 都会出现偏题、跑题、扣题不紧的现象, 有的甚至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失误。所以, 点题之前的第一要义是审题, 只有审清了题, 才能真正使“点题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 半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一) 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提示语部分。

题目中的提示语往往是对作文选材、主题表达的限制和要求, 稍不注意, 可能就掉入陷阱中。如:

或许你长相平平, 或许你成绩欠佳, 或许你是一棵不为人知的小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重要, 运动场上有你矫健的身姿, 联欢会上有你迷人的歌喉, 哪怕只是小草的你, 也默默绽放出绿的美丽……亲爱的同学们, 在生活中, 请你勇敢、自信地说:“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____

题目: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__

在这一题目中, 有同学一看到“或许你是一棵不为人知的小草”“哪怕只是小草的你, 也默默绽放出绿的美丽”就提笔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说自己是一棵小草, 因为我很坚强而爱自己。这就是没有认真审题的结果, 没有仔细地看清题目中“亲爱的同学们, 在生活中”这个句子, 且忽略了原句中“小草”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又如: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 与人交往、相处实际上等于是在读书, 有的人也许比较容易读懂, 有的人却难以叫人真正读得懂,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以“她 (他) 真叫人难以读懂”

在这一题目中, 学生往往容易忽略“交往, 相处”这两个词, 写了一个历史人物、名人、或者明星等, 这就是审题不仔细造成的。

(二) 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 扣住“题眼”, 确定中心。

题目的关键词语, 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往往表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揭示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如上面题目中的“我爱我自己”中的“爱”, 这个“爱”就是“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意思, 那么在文章的写作中始终要注意扣住“题眼”。如“真叫人难以读懂”中的“难以读懂”, 就要写出人物身上的“矛盾”, 正是因为有“矛盾”, 才让人觉得“难读懂”。

(三) 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 开拓思维, 广泛选材。

命题、半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 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选材范围狭窄了呢?不是的。命题、半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 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 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 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 展开联想,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二、点题的方法

(一) 在什么地方点题。

首先, 当然是开篇。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题目或文章的主旨。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这里的“开卷之初”即开篇, “奇句”, 即或是点题的词语, 或鲜明的观点, 明确的主旨, 或是开头围绕“题目主旨”的含蓄蕴藉、语意深刻、言简意赅的语句。

在中考的批卷中, 阅卷教师承担着繁重的阅卷任务, 每张卷子所能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看文章的老师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 一味地在题外转悠, 那么, 即使内容再好, 也会给人偏题之感。所以, 在文章的开头进行点题, 一定可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使阅卷人明白你写的作文是在题目范围之内的, 从而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成绩。

这样的情形,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是极常见,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两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开篇点题, 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

学生的优秀文章也往往如此:“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我便爱上了你——坚强的自己。” (《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坚强》) “我从没想过要读懂他, 我只是近近地欣赏着, 浅浅地理解着。” (《他真叫人难以读懂》)

其次, 在行文中点题。就是在文章中多处使用带有题目的词语或语句, 在行文中点题可以增强文章的凝聚力, 从而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是在题目范围之中。但是要注意不应过多, 多则乱, 而应恰到好处, 当“点”处则点。

如:学生习作《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坚强》:当学生记叙完因为自己坚强地练习而最终取得成功时, 进行点题:“终于, 我成功了, 当灿烂的笑容再次绽放在镜中时, 我有多么自豪与欢喜。渐渐地, 我便越发喜欢自己那坚强的笑容, 如平静的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般美好, 令我痴狂惊喜。你知道吗?那时突然发现我有多么爱自己, 因为我的坚强。”在记叙完第二件事, 进行点题:“终于, 我成功了。当我轻松自如地控制着这个小小的“白球”时, 你知道我有多么地爱我自己, 因为我的坚强, 不放弃。”这就是行文中的点题, 让阅卷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旨清清楚楚。

最后, 在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结尾处进行点题, 文末的点题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 强调没有离题。这一点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法, 如果在考场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文章出现了偏离话题的现象, 可用此法进行“画龙点睛”, 在结尾处进行归纳概括文意, 强化点题, 就会“妙手回春”, 挽救败局。

如:“原来, 我一直是如此的坚强与努力, 即使再大的挫折与困难, 也无法令我放弃心中的梦想与追求。望着镜中自己灿烂的微笑, 我真想大声地宣布——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坚强。”《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坚强》“尽管没有什么名次, 没有什么奖品, 可在那次运动会上, 我陡然发现我更爱自己了, 比以前成绩傲人的时候更爱自己, 因为我的自信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突破自己。万绿丛中那一点耀眼的红啊, 红得迷人, 红得灿烂, 红得自信。我爱那一点自信的红啊。呵呵, 我就是那点红。”《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自信》

(二) 用什么样的形式点题。

1. 用题记的形式。

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好的题记无疑就装饰你的“眼睛”, 让你的眼睛“美”起来, 从而“美目”传情, 通篇生辉。题记可以增强文章韵味, 可以画龙点睛, 可以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作文巧妙地拟写题记, 可以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使作品锦上添花。

2. 尽可能地让点题的句子独立成段。

把几个用于点题的句子以独立成段的方式出现, 或者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 这应该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句子可以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切合主题的阐释, 也可以是揭示主旨的文质兼美的语句。

三、点题的注意点

在半命题作文的点题中, 尤其要记得:点题既要注意点自己添加的那部分内容, 还要注意半命题中原有的题干内容。比如《我爱我自己, 因为我很%%》。更要注意点自己补充完整的那部分, 如“坚强”、“自信”、“乐观”, 等等, 而且不能忽略原有的题干。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8

一、实践背景

孔圣人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从学龄前儿童直至高三学生,都已被逼得从“学生”变成“考生”,求学可以但求“烤”的却不多,学生谈“考”色变。考试在学生心目中已成了“恶魔”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就是用选拔机制代替了培养机制带来的考试重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学生学习评价体制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个瓶颈,不再以考分和名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很好的抓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这一精神,一种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学习方式便在我们心中悄然成形。每位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通过“自主命题”活动的开展,自我命题、自我作答、相互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把自己逐渐培养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自主命题”是教学改革评价方式的一种测试研究,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弥补教学过程的不足,可以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促进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形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自主命题,感受快乐学习”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初步尝试

1. 独立命题

在每节课结束后,鼓励学生整理知识点、罗列重难点,随意出一些试题,采取自命自考自评或相互出题考对方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简单、识记性较强的内容。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一章中,学生独立命题一例:

1.声音是由物体_____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有____、____、____;

4.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

5. 大于20000Hz的声音叫___,其主要应用有___、____。

点评: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记忆类知识复习的枯燥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有很大帮助,且这种形式的自主命题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命题人自身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其命题框架、结构等不作太多要求。这种形式简单易操作,书面、口头命题均可,灵活性较强,几乎适合所有学生,学生参与度极高,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2.合作命题

“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很多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各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学力水平的差异加以调整,使各小组达到基本平衡。在命题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特长分工合作。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挑选的试题,相互讨论,择优选用。选题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梳理完善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过程,合作命题直接使题目设计达到命题要求,间接使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有更透彻的把握。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各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适合在一章内容结束后,在章节复习课前进行,命题可以在复习课上检阅、评价。在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电磁转换》一章结束后,我们曾尝试布置学生利用自修课等时间合作命题,学生的态度出奇的认真。很多学生翻出了久未使用的参考书,相互争论的氛围非常浓厚,各组之间好像憋足了一股劲,都想自己的好题能被本组成员认可并入选、都想本组的好题能难倒对方、都想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下面列举其中一题:

点评:咋看这是一道经典的选择题,但仔细一看这题没有答题要求,后来命题的学生说出了他的思路,他说以前练习都是根据题目要求写出正确答案,他想逆向命题,所以没有题目要求,而是请答题的同学根据选项来出题。如:若答案为A,请说出题目要求,正解应是:以下各图中能说明电磁感应原理的是。正当我为这位同学暗暗叫好准备赞美一番的时候,这位同学却没有让答对题的同学坐下,而是追问:“还有哪三种出题要求的答案也选A?”答题的同学万万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他一下子慌得手足无措。这一题的答案并不是非常复杂,但精于设计的巧妙,一反常态本来了得,而且利用四个选项来做足文章,几乎可以折射本章所有重点内容。学生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我们经常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也经常会说“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但原来那套教学评价模式,哪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哪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合作自主命题让我找到了新的教学评价方法,给我今后的教育生涯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积极作用

1.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自主命题”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实质是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应考转为主动设考,学习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逼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非常明显,这一点从学生的投入程度就可以看出。这一改革不仅使得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考试的态度,以及考试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而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品质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都产生积极影响。

2.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自主命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己要“考”别人,别人也要“考”自己,自己要硬气才能赢得胜利,那就要全面掌握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经得起千锤百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原来有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是陪着别人读书的,学习与自己无关,最多就是老师批评而已。现在就不一样了,面对同龄人的压力与挑战,这样的同学坐不住了,不能比别人差的想法激励着每个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迎接每一次“自主命题”的挑战。

3. 拓宽了老师的评价思路

“自主命题”相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在自主命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体现主导作用的教师,“自主命题”带给我们什么?我想,带来的应该是一股清新之风,带给为人师者一些思考。长期以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何改变机械单一的评价模式一直困扰着我们,而“自主命题”带给我们双重惊喜,学生期待这种方式,乐于在这种方式下与同伴合作、竞争,自主命题、小组竞争、相互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固有评价方式的有力补充。

4. 和谐了师生的相互关系

“自主命题”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师生双方更能够相互理解。传统的考试使学生感觉考试就是教师用来刁难自己的工具,考试成绩亦是老师向家长告状的筹码,考试是作为师生关系的对立物产生的。学生在选题、择用、评价的过程中,体会到教书育人工作的艰辛,更加懂得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而教师也会从学生自主命题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学生爱学习的本性及强烈的自主愿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自主命题”给老师的机会,这也会促使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学生“自主命题”使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空话,它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心理、增强了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学生“自主命题”这种“新鲜事物”将逐渐显露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将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和引导,学习就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胡细平.“学生自主命题考试”的实践与成效.新余高专学报, 2006 (10) .

[3]马孜旻.浅谈自主命题.中国教育学刊, 2008 (07) .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9

一、命题间推出关系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 一) 中学数学对命题间推出关系的需求

从数学特点来看,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抽象性极高的应用学科. 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转化能力、逻辑能力. 使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推导, 并且能够进行基础计算与应用. 转化能力、推导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无矛盾, 是贯穿于一条主线的整体, 共荣共存、彼此促进而命题间推出关系, 又是推导能力的具体体现, 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从数学理论上讲, 命题间推出关系, 是最基本的推导能力, 为构建数学理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几乎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 都是依靠在实际或已知理论中应用命题间推出关系而得出的. 这说明数学知识的汲取需要应用到该关系.

从初学学习过程上讲, 推理过程, 是领会数学知识精华的有效步骤, 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能否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做好推理, 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 二) 误用命题间推出关系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浅析

数学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和图形,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是推导的基本要素. 常见的问题均是因为没有合理利用三者之间或内部的推导关系所致. 主要有:

第一, 未正确掌握图形与文字间的推导关系. 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代数上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 但到了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 却“狗咬刺猬”———难以下口. 这一方面归因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本身的命题未准确理解; 另一方面更归因于学生对从几何命题推出代数命题的能力不够.

第二, 未正确掌握文字内部的推导关系. 例如, 不少学生在进行方程根的正负判断时, 往往会忽略方程有实根这个判定条件. 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未能掌握文字内部的推导关系所致.

二、应用命题间推出关系提升中学数学教学效率

首先, 师生双方均应正确认识数学语言的三个分支, 做好三类命题间的相互及内部推出关系引导. 一方面, 我们可以经常引用符号来表达文字类定律. 如平行线内角互补, 可直接表示为AB∥CD∠1 + ∠2 = 180°.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易错位置的教导, 防止学生出现内部推导关系认识不清的状况. 如前面所述, 重点强调判定方程根的正负需要重点检查方程在结果题设内有没有实根.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推导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 能够使学生逐步认识推出关系的重要性. 要实现这一策略,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推导.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强调直接得出结论, 而是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中间结论, 从中间结论得出另一个中间结论, 以此逐步逼近最终结论. 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个过程. 该方案的实际应用可以有多种类型, 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设计考核问题的时候, 设计多个小问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 再通过一个最终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 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 理清命题间、命题内部的推出关系, 掌握数学的“暗线”. 例如, 三角形全等的推导有“SSS”“SAS”“ASA”“AAS”等多个基本定理, 这几个定理之间就存在着并列的“暗线”联系, 学生对其准确掌握之后, 在解决相关集合问题时, 必定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 命题间推出关系的应用还应该源于课本而超出课本, 使学生充分领悟该内在关系的价值, 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 几何问题从平面发展至立体, 乃至于无法以图形直接表示的超三维几何问题, 就是由基本几何命题推出的, 讲解这一点, 无疑能打好学生的立体几何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命题作文 篇10

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准在不断提高,命题者的眼界越来越宽广,思维也越来越活跃,经常会创造性地命出一些很有新意的试题,而古代文化常识就往往成为其命题的新依据。例如在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Ⅰ卷)中的第12题就体现了这一点,此题如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而在同一年的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大纲全国Ⅱ卷)中,仍然依照这一原则,对上述该题进行了简单地变动: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命题者的思路很明显,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五行相生相克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其与历史教学中的禅让制的内涵相结合,一石二鸟,不仅试题角度新颖,而且结合文化常识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史学思考能力。面对这种变化,有些教师对此题的考查方式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该题考查的形式过于新颖,而且内容可能超出了历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该题的材料有人为嫁接的可能。然而笔者倒认为此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方式十分独特,形式活而不乱,值得一线历史教师高度关注。命题者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形式新颖,而且言之有据,考查得当。笔者曾经在阅读《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时发现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很明显,高考命题者在命题时严格依据了相应的史实,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变通。命题者应该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这段记述中得到了启发,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阐释朝代的先后更替,只不过《秦始皇本纪》中记述的是五行相克的体现,而命题者则换了考查视角,考查五行相生,可谓灵活应变。这样的变化,无论是从广义的文化传承、知识积淀和人文修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看,都提示我们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开始重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古代文化常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印象。

二、当前基础教育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研的相对缺失

然而,即便教育者都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国人的宝贵财富,而这份财富需要不断地传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笔者了解,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学科基本都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的课本中零散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但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不属于语文正式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交由学生自己课后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不过,在新课改思想的影响下,语文课本已经开始注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人教版为例,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就简略地介绍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古代文化常识,只不过语文课程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主要是在讲解古文、诗词时会偶尔涉及,但一般不成为教学的重点,学生也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印象。

当前的中学历史课本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介绍,课程标准也未明确对其提出教学要求,即便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历史课本中也没有设计专门的相关课题、阅读材料或知识链接,这也是造成古代文化常识在历史课上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在历史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

除此之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稍显不足。中国的基础教育由于特殊的国情将不可避免地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主导基础教育的最高指挥棒被认为是毕业会考、中考、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古代文化常识在文史类考试中一般都很少独立出现,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教师就很难将其视为教学的重点予以关注。

不仅如此,当前基础教育界对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非常薄弱。据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且现有研究视角大都局限于古文、诗词等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有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的相关成果,由此可见学界研究的滞后。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教育举隅

中学教育阶段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称谓、衣食住行等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因此历史教师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集中的讲解,而应该将不同的古代文化常识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章节教学中,笔者仅举两例以示说明。

(一)以天干地支为例

干支纪年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对象,这在2008年的海南高考题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而同年的宁夏文综卷中也涉及天干地支这一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这种考查方式及其内容提示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以新课改后的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比如在讲到第四单元中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涉及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内容,教材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仅这样叙述:“1894年7月,日军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为何称之为“中日甲午战争”,教材并未介绍,而教师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都只是简单地介绍“因战争爆发的189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故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样的解释对缺乏相关知识积淀的学生来讲仍然不好理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这一问题顺带讲述古代文化常识中天干地支纪年的相关问题,不仅能解答学生的疑惑,也能普及古代文化知识。

(二)以帝王称谓为例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了帝王称谓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如: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就提示我们教师在平常讲述史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讲述的内容有机地渗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时,师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文化常识问题,甚至曾有酷爱历史的学生私下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称谓,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给学生讲明白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的区别即可,而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有机地渗透在我们的历史常规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述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就曾利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明太祖废除丞相制等相关史实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帝王称号的不同,如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上述教学事例说明: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认识将更加准确、深刻。除此之外,良好的文化常识的积淀也有利于学生应对当前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

摘要: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开始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一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传承文化,完善历史教学细节,还是应对高考考查,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育。

关键词:高考命题,历史教学,古代文化常识

参考文献

[1]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命题研究 篇1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课本中、生活中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命题原则:

一、命题时尽量把学生看成大人,不命“小学生”的题目,鼓励他们以大人的笔调和口吻来写作

从笔者的经验得知,如果你让学生以大人的笔调去叙述,他们会很兴奋,也会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篇作文。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看成大人的。

在预备时,很多老师喜欢出《童年趣事》这个作文题,笔者也曾经出过,可是效果并不好。真正的童年趣事太少,而且为数不多的童年趣事也在小学写得没有激情了。

而《忆童年》这个题目可就不一样了。这个题目的潜台词是:你们已经长大了,回忆一下过去的童年时光,除了写童年趣事,一切值得忆起的都可以写,这是何等的自由和畅快!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童年,文章内容充实且情感真挚,一反《童年趣事》中“无趣而硬谈趣”的痛苦,是《忆童年》这样的作文题让孩子们突然间长大了,这是心智上的成长,也是作文上的成长。由此可见,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成长,平庸的作文题只能让学生在痛苦的写作中失去对写作的兴趣。

鼓励学生以大人的口吻来写作,常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七课《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表达作业:

请揣摩父母的心思,模仿父亲或母亲的口吻给自己写一封信。文章以《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为题,注意写信的格式,不少于500字。

同学们很喜欢这个题目,大家都写得很认真,连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同学也有出色发挥。信中全然是父亲或母亲的口吻,感情很真挚。笔者突然觉得原来父母对他们的心思,他们都懂,只是平时藏在心里,对父母的期望有点小叛逆罢了。

这个题目要比课本后的“试着写封信给深爱着你的父亲或母亲,倾诉你的感受,说说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个题目要好很多。给父母写信,他们在小学时都写过了,没有新鲜感,说来说去还是那老一套。所以我们出写作题时不妨将孩子往大里看,如果你让他们像大人一样去考虑问题的话,他们会很认真的。

又如八年级时,学生春游前一天笔者出了三个作文题:《忆春游》、《我和春游》和《那些年,我所经历的春游》,让学生任选一题,以一个初二学生的视角老道地来谈谈那些年所经历过的春游。大多数学生写得很好,回忆结束之后都大发感慨,比如“春游的另一种解释应该是成长的游记”等。所以笔者想,以往春游题材的文章写不好,不能怪学生,而应怪老师题目没拟好。

九年级时辅导学生参加《足迹》的主题征文活动(“第五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时,鼓励一些学生以一个小大人的视角来探寻一下家庭发展的足迹。这大大地丰富了征文主题,也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专门去问父母或祖父母一些家庭发展中的细节,以便为写作做准备,这份寻找材料的认真也完全得益于像笔者一样的老师把他们看成了大人。这不仅仅是在写篇征文,而是在做一件大事,在为家族记录发展的足迹!其中写家庭足迹的作文中还有一篇获得了此次征文的三等奖。

其实,这类作文题背后饱含了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对这样的作文题也会报以十二分的认真和热情。

二、命题者应善于观察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来源于生活的题目才能有感而发

(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认真观察生活,抓住一切可以写作的契机,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动记录下身边的人、事和物。

八年级期中统考结束后,笔者曾经出过《实验室的两天生活》这个作文题,出这个作文题是因为考试那几天,学生因配合考场布置,便搬到实验室去上课。在某个课间,笔者看到了底楼池子边、楼上回环阳台上许多学生的脸,充满阳光的明媚的笑脸,这是难得一见的众生愉悦的笑脸。是的,那个课间那幢小楼里洋溢的快乐安闲的气氛深深感染了笔者。于是乎笔者萌发了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的念头。细想一下,前阵子初二统考学生们压抑得太久了,天天做题考试,现在终于考完了,更重要的是,这幢静谧的小楼平时人迹罕至,像学生们的世外桃源,没有德育处教导处的检查,再加之满眼的绿色和善解人意的阳光,怎能不让人沉醉?

这样就诞生了以“实验室两天的生活”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笔者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这样一个独特的楼、独特的教室,想想这两天的生活在你整个初中生涯中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很快乐,因为这段生活本身很有意思。

类似的题目还有《最后的六一》。这类题目学生之所以爱写,是因为题目本身包含了学生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因为经历过所以愿意把它记下。

(二)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四季景物和气候的变化,因时出题,鼓励学生用文字传递不同时节的独特景物变化和独特感受。

人处于自然之中,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人们看到这些独特的景会有别样的感受,所以古代有“触景生情”一说。描写景物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四季景物的变换有一定的敏锐性,能时常从一花一草中获得灵感,命些“应景”的题目。

在日日下雨的湿漉漉的季节写《恼人的雨》,在三月里写《进入三月》,在五月写《五月的上海》,在初夏写《绿》,在秋天开学之际写《致夏天》,在深秋写《秋天的味道》,在雪天即兴写《雪》……

因为即兴,所以更便于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描绘景物;因为即兴,学生也更容易习得,也更有兴趣学。

(三)关注社会热点,经常把热点化成作文题目,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endprint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时事能发表自己独特看法应是学生写作必备的能力。虽然中考作文常出记叙文,但议论能力的培养可为高中阶段学习写作打下基础。

这类题目在日常随笔中出现得比较多,印象比较深的有:《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我看2012伦敦奥运会》和《男孩危机》。对于这类题目男生似乎更有兴趣,从这方面来说,这类题目可以激发男生的写作兴趣。

三、命题者应以课文为基础,多设计些仿写类的作文题

我们经常讲“以读促写”,笔者以为在“以读促写”中仿写是最终的落实环节。如果单让学生体悟课文行文思路很好,语言很有表现力,这还是不够。一定要有“仿”的过程,只有仿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学生才能真正在作文中有意识地用。我们经常在做这样低效的事,在阅读教学时花了大量的课时让学生体悟课文的好,到写作时又“另辟蹊径”,重新出一个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作文题。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笔者想不妨经常从课文中得到灵感,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题目,或仿写内容或仿写结构乃至语言,学一篇,仿一篇。如:在七下授完《溪水》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一篇《冬天的溪水》或《春天的溪水》。又如:授完八下《外婆的手纹》后要求仿写一篇《爸爸/妈妈/的________》。再如学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要求写篇同题的文章。

因为有了课文作基础,写这类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写篇像样的文章了,久而久之,写作的兴趣也就浓郁了。比如初三上教授《孔乙己》时,让学生仿照其结构写一个小的小说,要求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并要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勾勒人物。在批阅习作时,笔者突然发觉鲁迅的《孔乙己》确实是初写小说者模仿的佳作。初写小说者最忌讳的就是内容太多,长篇累牍,精彩情节也在又臭又长的文章中削弱殆尽。而《孔乙己》通过“我”的叙述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小说篇幅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在这种仿写中学生尝到了写小说的甜头,写作兴趣很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写过的人,才知道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玄妙机关、个中辛苦。

四、命一些富有诗意的或耐人寻味的题目

我们大抵喜欢看那些优美隽永、富有诗意的文字,那么学生大抵也喜欢写那些富有诗意或耐人寻味的题目。所以教师不妨以题目的优美来吸引学生,这对命题者而言只是雕虫小技,但题目表面的新颖、美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心情。如:《又是一年桂花香》、《习惯了》、《礼物》、《我丢了……》、《记忆中的他/她》、《我忘不了那个地方》、《五月的上海》、《我读懂了母亲/我读懂了父亲》、《秋天的味道》、《致夏天》等等。

以上是笔者从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总结的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的四项命题原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教材中缺少的系统的日常作文训练内容,并希望对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诸灵康主编.初中作文学本(六年级分册——九年级分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5]平智炜主编.新课标同步作文(六年级至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真老怪.作文有原理[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7]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命题 篇12

一、命题要小

所谓“小”,即作文所命题目的范围要小。小学生由于受学习、生活经历的限制,往往只能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并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命题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使题目尽量明确、具体、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作文的内容和重点便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把握中心,选取素材,下笔也更容易。反之,即使比较熟悉的题目,学生仍会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作文也就写不好。有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作文训练中,给学生出了《记一件事》这个题目,要求两节课完成,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全班50多篇作文无一篇符合习作要求,有的甚至还未开头,究其原因,这个题目看似容易,是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为素材,但由于“一件事”不具体,外延太大,学生思维漫无边际,似有处落笔,却无法行文。后来,这位教师将题目改为《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题目范围缩小了,思维定格在“家里”,一下就激活了学生对家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的遐想,于是他们纷纷提笔,有的写了爸爸妈妈争吵的事;有的写妈妈生病后自己悉心照顾的情景;有的写给哥哥娶亲的热闹场面;还有的写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当小主人的经过等。一篇篇内容具体、叙述生动,表达小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诞生了。由此不难看出,小学生作文命题一定要小而具体,小而精巧,切忌“大而无当”。

二、命题要实

所谓“实”,就是作文命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实实在在。儿童观察世界,如同缝隙中看风景,进入其视线的画面是狭小的。作文命题如果不照顾儿童实际,一味贪求高深,则会事与愿违。有位教师在电视上看了一场游泳比赛很是激动,便心血来潮,要学生写《一场激动人心的游泳比赛》,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写了几句感叹之辞,内容空洞,毫无情趣可言。诚然,小学生对自己身边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却难以上升到赞美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性高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命题脱离实际,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就难以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次命题都应力求实在,切忌空洞。例如,写“我爱家乡”之类的题目时,我通过斟酌定为《我爱家乡的×××》,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有写家乡晋枣的色、形、味及精细加工过程的;有写家乡土豆如何生长及烹调食用方法的;有写山川秀美景色的。可谓选材各异、栩栩如生、如在眼底。实践证明,文题只有实实在在,才能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写出内容充实、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命题要活

所谓“活”,就是写作内容要灵活多样。命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大脑里到底储存了哪些表象,不同年段学生、城乡学生所储存的事物表象是不相同的,即使同龄同地同校的学生,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储存的表象也存在差异,据此,命题时可采用一次多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采用半自由命题,如写“生日”,可以让学生在前面加上“亲属亲戚(父、母、叔、姨、外婆……)的,老师同学的、邻居的、祖国的、难忘的……”或者后面添上“的欢乐、的悲哀、的启发”,也可由教师提出范围,让学生自拟题目,如,老师提出范围题“寒假生活”,经过点拨,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可拟出《燃放花炮》《三十晚上吃饺子》《拜年》《串亲戚》等。因此,作文命题要做到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命题只有从“小、实、活”三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觉得有内容可写,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情感和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命题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三要”,即要小、要实、要活。并力求做到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语文,命题

参考文献

[1]杨冬利.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育原则[J].大众商务,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建军.叶圣陶命题作文思想与作文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24).

[4]陈力.浅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期的阅读倾向及阅读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7).

上一篇:无菌管理下一篇:空间数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