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2024-09-21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共10篇)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1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 —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城市街道景观简介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要有以人为本、意义以及绿化生态问题。文化精神的问题也就是意义的问题, 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首要设计目的;绿化生态问题, 不仅需要设计能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要考虑到动物栖息的地段;作为公共场所, 它是开放的, 是没有私人空间的, 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 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 主要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结构。

静态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又可以分为人为、自然两个点。自然景观是每座城市独有的条件, 或山或水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景观, 而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 去充分开发应用, 让植被、水体、地貌以及其后等自然景观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人为景观也就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元素, 主要包括建筑、路面、街道以及道路交通等。建筑是整座城市街道景观中的主要构成元素, 是街道两边空间被建筑占领之后形成的空间状态, 一条街的建筑格局需要配合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设计, 要与周边的建筑或者景观形成韵律感和统一感。

动态要素主要是人们的活动以及车流。一座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 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街道上人类活动形式, 人类街道上在的活动内容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前提。比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繁华的步行商业街, 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众多的行人, 为了满足行人对街道景观的需求, 就应该街道两旁的建筑和树木等都处理好。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 必须遵循以人类活动为原则的景观设计, 负责在华丽的街道景观都会失去它出现的意义;车流在动态景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为车流能为人类的生活、娱乐以及工作等提供很大的便利。城市中的汽车车流是时代的一种象征, 也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体现。

城市街道景观不管是在理想中或者实际中对人和社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在任何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 当地的居民定会向游客讲述这座城市的兴衰繁荣, 因为这座城市承载的不仅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 还有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或习俗。人们对街道景观的邂逅, 会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和喜悦, 然而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是审美价值的展现, 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观还能激发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自豪感, 这就是民风习俗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第一, 街道设备不足是当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很多地方城市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街道设备方面的措施。比如街道路灯, 很多路灯的质量也较差, 坏了之后也长时期得不到修葺;或者人行道上没有设计盲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没有落实红绿灯的安装等;

第二, 城市街道布局设计简单, 呈现千篇一律, 对地方城市文化特色没有进行保留和呈现的现象。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一口跳不出去的井, 单调没有创新性。街道建筑的材料或者颜色、形式等都大同小异, 丧失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第三, 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了公共场所建设的重要性,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来的, 处处车水马龙, 而没有可以提供给人们交流休憩的公共休闲场所, 是对人文情怀发展的制约;

第四, 在城市街道建设中, 重视经济发展, 而忽视了绿化建设环节, 是造成当下很多城市街道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当前, 虽然一直倡导建设绿色文明新城市, 但是很多城市仍然没有将绿化这一块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进行, 所以很多城市的绿化系统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垃圾桶的合理设置, 让街头小巷地面出现很多垃圾, 这虽然也关系到个人素质问题, 但是垃圾桶的合理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状态中, 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应该讲已有的科学合理理论落实在实践操作中, 只有实践才是研究课题的终极依托。当前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下面笔者以成都城市景观设计为例, 通过在城市街道中较为常见的生活型景观设计、交通型景观设计以及商业型景观设计等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一) 城市生活型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面比较全, 因为在这一类的街道上有很多的交叉路口, 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在这一类街道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流量情况, 设计底下人行道或者天桥等, 保证主路畅通和行人安全;生活型城市街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已然从城市街道设计最初的适用性得到了升华,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需要外在美, 还需要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 能让人们产生对这个民族未来的联想。当然实实在在的方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街道上的卫生间、垃圾箱、座椅、公交车站台、阅读区域等等的各种设备的配套。下面就以成都少城街道为例进行分析。

1. 街道形式。

成都少城街道辖区以长顺街为主干, 两旁街巷均匀对称, 状如蜈蚣。在规划上全盘模仿了秦朝国都咸阳的建制, 对秦都城文化也有所借鉴。但由于它是在早期成都少城的基础上建造的, 所以对早期成都少城的格局仍有部分保留, 将秦文化因素溶入其固有的巴蜀文化之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各街道与周围环境场所紧密结合, 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成都城与咸阳内城大体一致的格局, 城内也有宫城、手工业作坊、市场和居住区。而这一片区的行人较多, 所以车速较慢, 行人对街道景观的观察时间也会较长,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从细微之处去考虑。观察者可以从周边的景观观察到少城街道向沿街建筑的连续性和人文性, 在轮廓线和建筑风格上有较大的优势, 根据人的视觉特点, 设计者的设计不仅需要彰显原有建筑的文化气息, 还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跃气氛, 以此来丰富街道景观视觉效果。

2. 街道设施。

这类街道需要考虑到交通特点, 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交通减速标志, 且也要设计一些保护柱和植物箱等设施, 为行人提供方便, 在保证功能性要求的时候, 也要让这些增设物与街道之间保持统一性和美感。能很好的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

(二) 城市交通型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型城市街道的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额, 因为在我国这类街道的需要满足汽车、自行车以及人的通行性, 且景观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行进速度来进行设计。

1. 交通型街道设施, 主要是以服务自行车、行人以及汽车部分为主要设计方向。

为行人和自行车服务的设施, 不仅需要有相应的交通标志, 还需要包括导购图、导游图以及钟塔类高大建筑物;为汽车服务的部分需要有明亮的路灯、信号灯、指路牌、候车区、跨线桥、划线以及隔离装置等。我们以深圳深南大道的街道设计为例, 虽然该大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但是从整个街道空间上不难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在整条街道上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座椅, 且交通标志较为简洁, 在街道上还能看到街道书亭, 这不仅是街道上的一道景观, 最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了观赏景观的条件。街道路灯的设计也别具一格, 具有强力的现代化色彩设计, 但又能与周围的建筑遥相呼应, 整条街道的韵味行和统一性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街道上的盲道设计, 更是体现了街道“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2. 绿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老生常谈, 却也不可替代的构成元素。

对于深南大道这样一个生态景观性街道而言, 绿化是比较重视因地制宜的, 处了能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作用外, 还能让整条街道呈现出更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由于深南大道地处田面村和岗厦村, 为了能将该地域的杂乱现象进行改造, 设计者别出心裁将临街建筑高度增高, 这样一来给人的视觉能就形成连续走廊。而另一面, 为了能保证良好的生态绿地不会被高大建筑遮挡, 所以田面村的绿化设计从西北向东南循序渐低, 观赏性很强的生态绿地也就能呈现在人们眼前。深圳市本身的雨量就较为充沛, 所以对绿化品种的选择也较为自由, 有这样的优良先决条件, 从而使得深南大道的绿化能在不同季节能都看到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 在人行流线的节点处, 结合步行系统设计从而设置了大面积的开放绿化地带, 由此形成街道观赏性型的良好生态绿化景观。

(三) 商业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 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 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安全性。

因为在这类街道上的人流量较多, 对于管道井盖的设计应该减少高低变化, 在高低变化大的地方要设计明显标志, 避免行人在没发现地面高低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另外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材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比如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选择的材料就就具有表面粗糙的特性, 因为成都属于多雨地区, 粗糙铺装材料不仅有吸水作用, 还有防滑效果。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步行商业街需要将机动车隔离在外, 避免侵入街道对行人造成伤害。

2. 成都春熙路是成都最热闹的步行商业街, 是中国四大商业街之一。

位于成都市中心交通较为复杂的地段, 以发掘人文历史、创建良好的公共环境特征来建设商业步行街, 这样的影响力能对都市活力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并在某种成都上提高商业街建设优势。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是一条多层次的综合性街道, 在设计上采用了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合一的网络设计, 采用车辆交通实行空间分离的形式, 根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 实施线型和铺设等的特殊设计车道来减低车速, 形成以步行广场为主要区域的城市线状空间。如图1:

3.春熙路历史悠远, 也称“百年春熙”,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不仅尊重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 再后来的不断新建中也注重整体性和视觉性。新建的建筑强调沿街立面的分割性, 意在减小体重。建筑在高度上要求保持一比一的二左右街道空间高宽度, 并适当搭配当地文化特色建筑等, 形成视觉上的趣味性。在春熙路步行商业街上, 雕塑等公共艺术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根据整体环境, 从造型、选材以及造型灯方面, 都要强化特色空间, 并接近市民生活, 能将地方文化涵养得以诠释, 并增强街道景观空间吸引力, 塑造地方城市街道景观个性。

四、总结

城市景观街道设计是对一个城市形象的体现, 也是人与文化、历史和艺术相互交融的展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就如生物存在死亡和新生一般, 有着进步、更新和沉淀的过程,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 城市街道景观涉及到生态、规划等众多问题, 是为人类提供生态和生活服务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领域还需不断的开拓创新,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乐, 偶春, 杨冰清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钟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24) :49-51.

[2]王景生.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5) .

[3]杨华华.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探析--以榆林市为例[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3, (12) :71-71, 76.

[4]陈曼芳, 魏玉香, 李力威等.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特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5, (19) :384-386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3

一、研究方法

调查近年来东湖街道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和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对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采取主观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选取参与文体活动的居民8-9人,不参与文体活动的居民1-2人。通过这种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居民参与文体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组织5次座谈会,每次座谈会7-10人,通过这种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向群众学习、请教,同时调查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基本队伍及活动的状况。

二、结果

1、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73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8.63%,其中男性占27.78%(20人),女性占72.22%(52人)。在年龄分布上,40岁至50岁的居民有10人,占13.89%,50岁以上有62人,占86.11%。女性多与男性的原因是女性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比男性更多。

本次调查具有受访者学历较高的特点,这与东湖街道地处望京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特别吻合。虽然本次调查群体年龄偏大,但除13位受访者(占18.05%)外,均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其中23人(占31.94%)具有大学以上学历。65.28%(47人)的受访者来自中等收入家庭,占受访者中的大多数;有32%(32人)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来自低收入家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仅有2人,占2.78%。调查显示,中低收入者更愿意参与到社区文体活动中。

2、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

本次调查问卷列出了14类文体活动供居民选择,希望得出最受居民欢迎的文体活动项目。但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田径类和交通类的体育项目选择居民相对较少以外,其余12个项目选择人次相差不多(见图1),可见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广泛、多元的。其中女性更喜爱娱乐类活动,男性更喜爱体育和读书类活动。

3、街道文体队伍的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走访,2013年东湖街道文体队伍共有41支,而今年东湖街道增加了26支文体队伍,现队伍总量已达到了67支,其中社区文体队伍62支,街道队伍5支。这62支队伍中,既有传统的国学班、书法班、刮痧班、太极拳队、手工队、京剧及戏曲队等,也有大众性质的广场舞队、合唱队、晨练队、摄影队和乒乓球队等,还有新潮的仪杖走队、电脑学习班、英语提高班等。队伍类型可谓多种多样,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以文艺和体育队伍为最多。每支队伍最少4人,最多百人,平均一支队伍30人左右,最早的队伍建立已超过5年。

可见,东湖街道的文体队伍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群众的文化的需求也比较高,虽然各队伍间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所有队伍的队员都抱有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

4、社区文体活动的组织情况

东湖街道上半年共组织各种文化体育的活动43场,除2场主要针对假期学生外,其余41场的参与者均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文艺类占34.1%,包括群众性舞蹈、唱歌、艺术团体活动、联欢会和周末大舞台等;文化类占36.6%,包括读书、书法、绘画、剪纸、电影、摄影、灯谜、社区大讲堂等;体育类占22.0%,包括健步走、乒乓球和气功;其他占7.3%,主要为美食和厨艺。

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文艺、文化活动组织的内容较丰富,而体育类活动开展的比较单一。

三、讨论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文化体育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发突出。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幸福,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强调:“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社区中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区域,费孝通曾对社区给出过这样的解释:“社区,它的含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共同的、一起的、共享的,就是一群人有共同的感受,有共同关心的事情,也常常有共同的命运”。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是链接社区人群的重要桥梁,是把社区人群凝聚到一起粘附剂,对社区的文明、和谐和团结有重要的意义。中老年人群是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调查显示,东湖社区女性中老年人更愿意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其原因除了与男性退休年龄较大有关外,还可能与我们组织的活动适合女性的类型较多有关,例如我们组织的体育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老年人的爱好十分广泛,文化体育需求是多元、多层次的。这与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文化体育活动需求有明显不同。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活动的时间有限,需求较少。但社区中老年人大多数已经退休,或者事业有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而且,社区中老年人中祖籍、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社会经历和健康状况比学校和工作单位的人员更加复杂,因此其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认为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应以小型、多元为宜,类型广泛,适合于不同的人群。因此,需要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加强宣传,增加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沟通,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积极、健康、良好的社区文化的形成,维护地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立政,陈阳波,魏爱云.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J].人民论坛.2014.(24):14-15.

[2]左茜颖.河南省城市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大家.2011.(10):15.

[3]余纯璐.对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77-80.

[4]习近平.文化是灵魂[M].西部大开发.2012. (12):120.

[5]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03):15-18+206.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4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意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计生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新要求,让更多基层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2010年,我们对辖区独生子女死亡、独生子女父母伤病残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伤病残家庭、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空巢家庭、其他特困独生子女家庭受求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由村(居)两级计生协具体组织实施,基线调查以计划生育的奖励报表为基础,做到被调查对象不误不漏。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对辖区18周岁以下独生子女的调查共3594人,其中独生子女死亡家庭8户,独生子女伤病残家庭24户,独生子女单亲家庭60户,独生子女空巢家庭4户,其他特困独生子女家庭8人,享受伤病残扶持2人,死亡特扶8人,奖励辅助8人,他们的平均收入约6000元。计生协救助4户,累计金额4000元,政府资助2000元。

二、造成独生子女户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辖区独生子女家庭中,困难程度最深的是独生子女父母死亡、独生子女伤病残、独生子女死亡后没有生育能力的以及没有生产生活能力的家庭。这些家庭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不但没有实现少生快富目标,甚至成为新的弱

势群体。疾病、意外事故伤残、死亡是 导致这些家庭困难的主要原因。这些家庭在就业、生存和养老方面存在着巨大压力。

(一)、特困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困难

例1:兴谷街道园丁社区的韩守富家庭,原本非常幸福的一家三口,儿子因前些年车祸死亡,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最终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妻子改嫁,现如今就剩下孤苦伶仃一个人。

例2:园丁社区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独生女张铭婕,她的爷爷患糖尿病多年,奶奶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二老均没有劳动能力。2009年2月,张铭婕的爸爸,年仅32岁的张小良又不幸得了胃癌,做了胃全切手术,仍于2009年9月去世。昂贵的医药费让二老不堪重负。例3:阳光居委会的张玉杰今年54周岁,丈夫于2001年在首钢医院检查出尿毒症,半年后去世。2002年张玉杰的儿子王丽鹏6月份突发耳聋,经医院检查发现王丽鹏大脑中长了一个脑瘤,后又到北京天坛医院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脑瘤。先后做了四次手术,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2008年元月,王丽鹏又突然尿血,到医院检查发现为肾衰竭尿毒症前期,于200年2月死于心肌梗。现只剩下张玉杰一位老人。

这些事例中,让我们真切的看到那些家庭的以外遭遇和困境。虽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对于这些人群的帮扶力度仍然很小。这些使我们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冲击。

(二)、特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第一带计生家庭已步入老龄化,那些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已经不能再

生育或没有能力领养的家庭,在承受失去子女痛苦之余,更为其晚年生活揪心。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架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突出,特别是新的家庭架构—“四二一”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式,使独生子女面临赡养的问题有着空前压力。通过此次调查,这些特困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面临着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医疗保障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就更谈不上“居家养老”了。

三、在帮扶独生子女家庭中已实施的对策

1、建立困难家庭救助公益金制度。兴谷计生协在“母亲节”期间,设立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周,开展宣传活动,近三年来为贫困母亲捐款达到17069.63元。扶持了4个特困家庭,送去抚慰金共6000元。

2、积极开展“三结合”帮扶工作。发放致富周转金80万元,扶持18个独生子女发展养殖、种植等致富项目。

3、办好事办实事。在区计生协会和兴谷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给计划生育家庭每户上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街道机关180份,村居1328份,共计1573份,总金额46410元。

4、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我们组建了志愿队伍,开展志愿者于特殊家庭亲情牵头活动,志愿者每月一次探望,每季打扫一次卫生,每年一次联谊活动。同时,我们还给予特困家庭一次1000元的帮扶,空巢

户家庭每人2000元帮扶。

四、对独生子女贫困家庭进行救助的几点启示

1、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区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困难群体,在工作中,我们充分理解到这个群体的痛苦,将温馨、体贴、周到的人性化的服务贯穿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实施中,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于帮扶。我们更呼吁为这些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而付出特殊牺牲的群体给予大力补偿,体现党和政府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做出贡献的群体深切关怀。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产生积极的影响。

2、对独生子女贫困家庭进行救助是弘扬以人为本的生育关怀精神,激发社会各界关心计生困难家庭的热情,推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步伐,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的具体体现。

五、工作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广泛调研。兴谷街道将结合实际,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通过部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建“政策推动、帮扶拉动、部门联动”的新的工作机制,有的放矢地更好服务于广大群众。

1、做到政策制定实施的“三个贴近”:一是贴近需求,把握群众需求脉搏,变“我送你拿”为“你需我送”,强化按需服务的理念,将服务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二是贴近时代,把握广大育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最急切的问题,为推出紧扣时代背景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计生工作机制的转换条件。三是贴近目标,通过一系列调研,进一步查找

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制定相应的帮扶制度和规范,鼓励各地根据世纪情况和时代进行积极探索。要做到奖励于帮扶相结合,普惠与解困相结合,让这一特殊的困难群体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上得到安慰。

关于街道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广系统3787人、社会科学界会员26026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612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45.6%,副高职称以上占2.5%;35岁及以下人员占17.2%,50岁以上人员占34.3%;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10余名,民间艺术大师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214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462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63人,省级会员157人,市级会员1880人,县级会员4000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比达80%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8.4%。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55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67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55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6

根据寒假计划安排,最近,我对我市城市主要街道的绿化情况进行了调查。我先查阅了相交资料,并到市区主要街道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们诸城市近几年围绕创建生态城市,按照“园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龙城碧水的特色,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扩建了恐龙公园、潍河水利风景区等一批精品工程,大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以增加绿量、提升品位为目标,不断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提升绿化档次,实施精细管理,力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确保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我市城区绿化面积已达129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5%,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19.5平方米;完成林场造林11.4万亩,植树总数达到950.3万株,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诸城的绿化苗木有花灌木、黄杨、龙柏球、雪松、樱花、紫叶李、玉兰、冬青、蜀桧,垂柳、水杉、国槐、法桐、红叶石楠等品种,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花团锦簇,物种丰富的绿化景观。

在市区一些主要街道上,通过种植不同的树种,强调沿线特色绿化景观。和平街两旁种有银杏树,秋天金黄的银杏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东关街种有玉兰,早春四月开花,洁白芬芳,令行人驻足,久久不忍离去。东武街以樱花为特色,被市民们称为樱花街,每到花季,赏花的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这些都体现了我们诸城的城市风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环境与景观水平,形成独具魅力的景观特色。

我市城市绿化工作虽然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调查中,我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绿化树过高过密,遮挡过往机动车司机和行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也又防碍了沿街商铺的生意。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 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 结果显示, 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 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 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 29.52%和28.49%。

(二) 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 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 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 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 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 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 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 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 收入越高, 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 学历越高, 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 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 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 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 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 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 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 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 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 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 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 文化消费构成单一, 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 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 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 支付能力弱, 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 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 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 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 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 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 培育文化消费观念, 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 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 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 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 自觉进行文化消费, 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 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制文化事业单位,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 尊重消费者, 为消费者服务,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 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 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 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 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 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 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 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让老树发新芽。其次, 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 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 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 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 立足文化消费现状, 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8

提纲: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城氛围

(三)排查存在问题,建立问题清单

(四)联动包联单位,举办志愿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任务

**街道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标准和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了《**街道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为确保创城工作有序推进,**街道党工委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了《**202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清单》,将创城指标量化,设置测评标准,责任落实到人。截

止目前,我街道共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一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一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一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推进会一次。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城氛围

我街道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微信、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开展创城宣传,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关爱未成年人、“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公益广告、市民公约、居民公约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抓好辖区内街小巷、物业小区等“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设置、更新、维护,截止目前,共在辖区内悬挂278条条幅、制作安装75块宣传板,其余橱窗图板等宣传设施正在制作中。我街道还通过全面落实“领导包社区、党员干部包网格”挂钩联系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上门入户宣传,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

(三)排查存在问题,建立问题清单

我街道五个社区严格按照创城工作责任清单,对辖区内共41个小区存在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宣传氛围灯方面问题一一进行梳理排查。排查中共发现169条问题,现已建立社区创城整改问题清单,正在联系具体负责部门进行整改。

**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哈达和硕、六大份两村排查过程中发现了若干环境问题,街道创城领导小组召开了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专题推进会,针对两村目前存在的建筑垃圾乱排

放、建筑围挡乱贴乱画、拆迁现场渣土不及时清理等问题制定了环境卫生工作治理方案,并要求各相关责任部门在方案时限内对现有问题进行整改。

(四)联动包联单位,举办志愿活动

按照市、区两级创城办要求,我街道5个社区已经均与市、区级包联单位对接,并签署共建协议。其中,复员军人精神病医院和*区总工会已经与龙头山社区商定在创城宣传橱窗制作上提供资金支持。市公交公司与松树园社区商定,每周五上午来社区为居民办理公交卡,区妇联、红十字会在松树园社区建立了应急角,方便有特殊要求的居民使用,并且在社区反映后将两名困难群众列入帮扶对象名单。*区妇联将在学校举办关于女童如何自我保护的讲座。市扶贫办已经与姚家洼社区商定在创城宣传橱窗制作上提供资金支持。*区物流园区管委会和*区检察院已经和物流园社区商定,在关爱困难群众、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展开活动。

截至目前,各社区共举办“我帮你”进行时志愿活动15次,与包联单位共同开展志愿服务4次,参加活动党员人数共56位,参与活动居民348位,受益居民1000余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教育实践方面,4月30日前在社区、村显著位置宣传展示核心价值观、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二是志愿服务方面,4月30日前,在各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并配齐设施,使站点能正常提供服务;三是宣传方面,4月30日前,在各社区、居民小区内张贴公益广告不少于十幅。四是公共安全保障方面,4月30日前,确保辖区内各服务大厅、社区、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医院、汽车站等公共场所有符合标准的消防设施。五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5月30日前建成区背街小巷,辖区居民小区内路面硬化无明显坑洼不平,排水设施完善,无明显路面积水,新建居住建筑及居住区设有轮椅通道、扶手、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确保管理、使用情况良好;六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5月30日前,确保城乡结合部无明显垃圾堆积、环境脏乱、道路坑洼、水源污染等现象。确保流动商贩在划定区域内规范经营,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道路交通。确保辖区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垃圾清运及时。确保社会用语用字文明规范,地名管理使用规范有序,城市公共场所无违章停车、停车乱收费、占道经营、小广告乱张贴现象,无流浪乞讨人员滋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现象。七是宣传方面,继续加大创城氛围营造力度,保持宣传态势,使辖区内居民人人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二是志愿服务方面,在6月30日前确保社区志愿服务站、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正常运行,广泛动员共建单位和辖区居民,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三是思想建设方面,积极建设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常态化开展社区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

庭未成年人子女活动,将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街道***、***两村棚改拆迁区域与城乡结合部交融混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排乱放管理难度大,清运垃圾工程量较大。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我办近期开展全办辖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调查工作,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近几年来,我街道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及建设工作,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净化、绿化、美化社区,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解决好社区的办公、服务和活动场所,逐步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人之家、户外文化小广场、医疗服务站和残疾人康复场所等设施,不断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使社区建设、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上一个新台阶。一是充分认识建设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今年我辖区新增三个农家书屋,到目前为止,我辖区六个社区,新河村、东泮村、沙港村、龙石村、沟口村、望龙头村等6村完成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均能按照要求,腾出专门的场所作为“农家书屋”的专用室,并将配套的照明、书架、桌椅等设施配备到位,明确了图书管理人员,确保了人、财、物的落实到位,社区“农家书屋”覆盖率100%。二是完善建设。已于2010年完工的东升文化站,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集学习、健身、娱乐于一体,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该文化站内部包括图书室、阅览

室、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器材室、棋牌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并向方大群众开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群众的文化情操。三是新河文化广场的建成。新河文化广场占地30亩,投资6500万元,目前已处于验收阶段,该广场的建成,进一步充实东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东升街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促进基层文化发展

一是文化站建成之后,根据文件要求,我办为文化站配备了两名工作人员,分别担任正副站长,还有两名编外人员,协助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二是各社区居委会,都有各自的文化队伍,很好的带动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新河象棋社、沟口潮剧社、东泮民乐社、望龙头潮剧社、沙港象棋社、龙石鼓乐队等。东泮民乐社,成立已久,由一帮潮剧发烧友自发组成,有固定地方、固定时间聚会,大家一起娱乐,现在成员超过40人,很好的带动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也为潮剧的传承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投入,带动基层文化发展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的社团组织,都是自发组织,组织纪律相对较差;二是经费相对紧张;三是场地及设备较差。要解决好现有的问题,需要在上一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资金、人力上有一定的倾斜,选拔一些对文化事业有热心的人员,投身到基层文化事业中,引导现有的社区文化社团,使能更好的发展,一点带面,带动更多文化社团的成立,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东升街道办事处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篇10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非常明确地将现阶段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前进的方向。一方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方针,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不能偏离这个方向;另一方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 打造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提高和增强文化软实力, 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地位, 还要在实践上落实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即“铸魂工程”: (1) 提倡全社会认可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人的成长一定要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时间的延续。还需要经历由家庭到社会这样的空间延续;家庭教育是人成长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要准备, 对人以后进入社会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当家庭教育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和提升, 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改善。 (2) 提倡和倡导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下, 才能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仔细分析目前人们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 我们发现, 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的生活习惯还是坏的生活习惯都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管理的缺失, 很多生活的恶习延展在社会空间中。当然任何生活恶习在严格的社会管理下会逐渐克服的。 (3) 鼓励人民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任何发展的前提。但在现实中, 人们对超越现实的想象往往不被重视。这是因为创新式的思维往往没有现实价值, 有可能还会被人耻笑;另一方面, 我们教育中的标准答案被称之为生活的准则和思维的准则。创新性思维的价值导向应该向青年倾向, 因为人在各个不同的生活阶段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多大年龄都应该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这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符合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4) 塑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族性格。中国特色是一种魅力,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能与之相比的内在蕴力。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团结的组合力, 是以厚重的文化、集中的精神力量凝聚起来的民族亲和力。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长达五千年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色,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这种民族性格得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发扬光大。

二、教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 有着深厚的教育传统, 这是文化的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 一方面强调的是以道德为主要内容, 达到以德修身、以德齐家、以德立国。另一方面, 是以教育为手段, 提升个人的素质、人格以及生活的情趣。传统中国教育也提倡让人们生活得有尊严, 那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的对个人生活价值观的导向, 与十八大报告所讲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活得有尊严的内涵应该包括个人内在的生活素质, 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传统教育的着重点是个人素质的提高, 忽略社会的关怀;而十八大报告以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教育公平的理念, 实现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就是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区别于传统教育观。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民族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因为一方面老百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但良好的教育决不是模仿, 而是思想和道德的开发, 就不会有良好的就业;另一方面老百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是要落实教育公平。

首先, 创造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导向和合理的教育结构。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价值导向的误区, 一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 所有的人都在向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流动。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 即社会对教育单位的认可远远超越了对人自身能力的认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大学、硕士、博士。另一方面, 并不是所有在优质学校上学的都能成才。教育人才多元化的导向, 就是要人们树立一种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社会要有对人才多元化考量的机制。当然这需要社会对职业评价的机制, 只有当职业公平之时, 教育才能公平。

对于目前的教育结构要做些科学的调整, 适当地弱化大学教育的力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升价值度;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可度, 即, 使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多多宣传在职业教育下的成功人士的事迹。

其次, 积极有效地发展适合地区发展的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条件。发展民族教育一方面要将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使落后民族能够接受到最新的生存技能的教育, 即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民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能够得到平等的发展。

再次, 加大对弱势人群的教育倾斜。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我们的社会中, 还有大量的弱势人群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不仅在物质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弱势, 同时在教育、医疗、住房上都处于劣势。他们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怀。教育公平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们的要求提出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民生问题时, 用了大量的篇幅制定了对弱势人群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就是要关怀每一个社会成员,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最后, 科学地制定教育内容。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总体看来是应试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这在教育上极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加一个特长。现实的教育内容却以适应高考为主, 与高考无关的内容都被淡化了。提高全民族文化软实力, 就是要使教育内容符合人的成长、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文明要求。教育部门在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时候, 科学地研究、制定上述要求的教育内容, 使教育内容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三、科学发展与民族教育

教育是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基本因素, 发展的科学性是保证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社会因素。文化软实力民族教育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集结点;科学发展是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式, 它必须覆盖全部民族教育的内涵, 是实施民族教育全面内涵的有效发展模式。民族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民族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它体现着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中国性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中华民族中各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色,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提炼成为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的中国精神是民族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一, 科学发展的首要要求是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实施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首先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因为人的各方面发展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 有很多人具有特殊才能却得不到充分展现, 可能这种才能被淹没了, 所以, 人才不是统一模式造就的。如果不对人的成才规律、成才评价作科学的分析和解答, 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对民族的状况、现实、实际、生存状况、文化特征、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不够科学的了解, 民族教育也是盲目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使民族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 民族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从古到今都以中华民族为统一的集合民族。新中国建立以来, 各民族和睦相处, 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 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友好社会。但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必然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有些极端的民族分裂分子在不断地制造民族冲突。还有一些情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散布民族不和谐的情绪和言论, 引起社会不太和谐的声音。对此, 我们一方面, 在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社会大背景下使民生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另一方面, 加强民族教育, 解决少数民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彻底粉碎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生存空间。

第三, 民族教育的实质是使民族文化得以健康的发展。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民族地区、民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民族性格、民族特点;而这些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复制的, 保留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离不开有效的民族教育的。教育的核心是对人个体素质的提升, 而个人素质并不等于整体素质, 个体素质需要集体的整合, 整合需要信力, 对人的整体组合力的凝聚。为提高民族整体实力, 离不开民族教育的核心;十八大报告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实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那就是以提升民生为基本点, 从而达到民族、国家发展的最高境界。

摘要:十八大关于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战略的论述,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长远的、求真务实的、永续发展的、提升人民精神面貌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部署。针对十八大报告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论述, 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 结合大学教育的现状, 提出落实十八大报告的思考。

上一篇:围魏救赵400字读后感下一篇:在县委十届八次全会结束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