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技术

2024-06-27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精选8篇)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 篇1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一、海绵城市定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分档确定。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5年12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加强合作,增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保障,用好用足信贷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助力。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实践在不同层面有: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等。这些系统会利用以下几种技术或者综合利用集几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

1、透水铺装 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2、屋顶绿化

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也是一种美观又经济的节水方式。对市区各大立交桥桥体、隧道墙体进行垂直绿化,栽植爬墙虎、常春藤等攀缘类植物。在市区部分区域进行屋顶绿化,可以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

3、植草沟

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

4、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 篇2

1 概述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暴雨频发,城市水文水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有效的雨洪管理和面源污染治理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虽然雨水利用的概念在国内由来已久,但国内真正意义上引入低影响开发模式也只有10年的时间。2004年,广东省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此后,低影响开发的概念、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表现在低影响开发方面学术文章的发表日益增多和低影响开发示范区的创建等[5,6,7]。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继《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司2014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海绵型城市”概念后,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经过多年的发展,低影响开发各项技术设施已经在我国海棉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削减径流洪峰、削减径流体积、促进下渗、去除径流污染物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工程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地表径流污染问题也愈加突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减少径流量的同时水质净化的意义也尤为重要。迄今为止,国外对地表径流的管理控制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8]。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委员会曾组织专家对各种路面径流特点的污染控制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非工程措施,如植被控制、渗滤系统和湿地等是控制径流对地表受纳水体污染的有效措施[9]。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着重建设了很多以净化功能为主的技术设施,对水质净化、水源涵养、景观效果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 主要设施

2.1 植草沟

植草沟分为转输式、干式及湿式等3种类型。转输式植草沟的主要作用为转输雨水,对土壤渗透性要求较低。干式植草沟的主要作用为渗透、净化和转输雨水,底部设置砾石排水层。湿式植草沟的主要作用是滞蓄和净化雨水,底部设置填料层、砾石排水层,可根据进水水质情况计算确定填料层厚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采用防渗措施。植草沟适用建筑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及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以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的预处理设施。植草沟建设及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但不适合用潜水水位高的坡度大的区域,同时受场地条件制约,不适合于已建成区以及开发强度较大的新建城区。

2.2 生物滞留设施

用于临时滞留和净化雨水,通过自然蒸发、土壤渗透、过滤、吸附、植物截留、生物降解等,能有效减少径流量、消减径流峰值和净化雨水。生物滞留设施有简易型和复杂性两种,按位置不同分为雨水花园、高位花池、生态树池等。雨水花园依据有无填料层又分为净化型和滞留型两种。雨水花园一般建设在绿地中的低洼区域,其下层土壤主要采用有利于排水渗透性好的砂石基质。它主要按照用途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径流的雨水花园设施,通过地表的植物来降低径流速度,同时也可起到过滤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另一类是控制污染的雨水花园设施,主要作用是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双重净化作用,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这一类雨水花园适用于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高位花池用于承接建筑雨落管出水,为减少雨水势能造成的冲蚀,通常与消能池合建或者在内部增加石笼等消能措施。生态树池分为净化型和简易型两种,其中净化型适用于市政道路或铺装等径流污染严重区域;简易型生态树池适用于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径流污染较轻的区域。

2.3 生态驳岸

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将生态驳岸分为自然驳岸、生物有机材料生态驳岸及结合工程材料生态驳岸。自然驳岸指沿水岸适当采用植物、置石、叠石等构建,以减少水流对岸线的冲蚀的驳岸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坡度自然舒缓、在土壤自然安息角范围内、水位落差小、流速平缓的水岸空间。有机材料生态驳岸指采用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者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再通过植物生长后根系固定成岸。这种形式适用于坡度自然,可适当大于土壤安息角,水位较平缓的水岸空间。结合型生态驳岸指利用石材干砌、混凝土预制构造、耐水木料以及金属沉箱等构筑的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

2.4 雨水湿地

不同类型的湿地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流方式差异,一般将湿地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又包括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潮汐潜流人工湿地[10]。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也叫地表流湿地、水面湿地。此系统中,污水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9 m之间。这种系统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是依靠植物生长在水下部分的茎、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的。这种湿地系统的优点是工程量少、投资低、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填料及丰富的植物根系的处理能力,处理效率较低。因污水在湿地表面流动,夏季容易滋生蚊蝇,产生臭味,卫生条件差且占地面积较大;冬季在寒冷地区易发生表面结冰影响处理效果。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也称渗滤湿地系统、水平流湿地系统(因污水从一端水平流过填料床而得名)。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水经配水系统在湿地的一端均匀地进入填料床植物的根区,在湿地床内部流动,净化后的出水由湿地末端集水管收集后排出。由于污水在湿地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以及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其处理能力较强。且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所以保温性较好,处理效果受气侯影响小,卫生条件好,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目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已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瑞典、英国、荷兰和挪威等国家广泛使用。这种类型人工湿地的缺点是工程量大、投资较高、控制相对复杂,除P、脱N的效果不如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通常也称垂直流人工湿地[11],该系统综合了前面两者的特性,水流在基质床中基本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水流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处理系统。由于污水是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其消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控制相对复杂,夏季易滋生蚊蝇,基建要求较高,目前应用得还不是很多。

潮汐潜流人工湿地是近年来开始研究并提出的。在该系统中,芦苇床按时间序列交替地被充满水和排干。床体充水过程中空气被挤出,排出过程中新鲜的空气被带入床内。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当水被排除芦苇床,有机污染物留在基质内时是氧消耗量最大的时刻。因此,排水过程中进入的新鲜空气可看作是去除污染物的氧源。通过这种交替的进水和空气运动,氧的传输速率和消耗量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芦苇床的处理效果。但潮汐流湿地运行一段时间后床体可能会被大量的生物所堵塞,限制了水和空气在床体内的流动,降低了处理效果。因此设计中可考虑采用床交替运行,以利用闲置期进行生物降解。湿地具有可以有效减少径流量、对各种污染物都有良好的去除能力且其效力持久、与其他径流控制方法相比所需费用较省[12]。

3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开发模式已逐渐显现其诸多不足,居住区的景观空间设计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发展模式。而低影响开发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设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径流量,径流污染也能得到缓解。截污净化设施不仅是面源污染控制的主要技术,而且是一种适合雨水水质的水处理技术,在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以及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和良好处理能力的海绵设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彭梦月,译.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USEPA.Greening EPA Glossary[EB/OL].http://www.epa.gov/oaintrnt/glossary.html,2010/2016-10-20.

[3] USEPA.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ALiterature Review[R].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841-B-00-005.2000:1-3.

[4] Prince George's County Department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ow-impact developmentdesignstrategies:anintegrateddesign approach[R].Maryland,1999:12-91.

[5] 胡爱兵,张书函,陈建冈.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74-77.

[6] 俞绍武,任心欣,胡爱兵.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目标及实施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7):97-100.

[7] 任心欣,胡爱兵.低影响开发新型雨水管网规划设计初探—以前海合作区雨水管网规划为例[A].201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C].南京:2011.

[8] Ellis J.B.,Urban Discharge and Receiving Water Quality Impact.Oxford,England:Pergamon Press,1989.

[9] Maestri B.and Lord B.N.,Guidw for mitigation of highway stormwaterrunoffpollution.The Scienceofthe Total Environment,1987,59:467-476.

[10] 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丁疆华,舒强.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320.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海绵城市;对策研究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二、城市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把控

(一)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二)严格实施规划。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

(三)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三、具体技术对策应用

(一)加强城市水系统建设。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实施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四新河、青年渠、东昌湖等河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拦水坝、生态缓坡、湿地公园等,增加河道渗漏调蓄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

(二)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按照分系统规划建设与上游优先、集中与分散处理并重的原则,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改造现有输水线路,提升蓄水能力。加快改造既有危旧供水管网,降低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三)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施西姚公园、玉皇皋公园等片区意向性公园绿地,尽量提升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改造提升工现有公园绿地,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实施透水生态铺装,在充分利用原有景观水面汇水调蓄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减少土地闲置,种植大量绿化树木。

(四)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在建的市政道路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增大地表水渗入量,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五)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试点片区内的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后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等。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应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

四、外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切实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建立推进机制,推动试点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要强化监督检查,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定期督查、通报有关情况,严格实施奖惩。

(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责任落实的联动机制,以规划、水利为总牵头,结合规划建筑城管等多部门联动行动。

(三)落实保障资金。财政资金的建设投入要跟上,奖励惩罚的资金制度要出台。

(四)完善制度体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标准、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及要求纳入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改完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建设规范标准。出台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既有建筑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扶持,新建小区在土地出让时严格规划设计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土地招拍挂、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进一步完善河道整治管理“河长制”,强化河道、雨污水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健全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五)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市民群众养成更加生态环保的用水习惯,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四大系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建设 篇4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控制高频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相对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主,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包含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相对大型、集中的末端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以实现对高重现期暴雨的控制。雨水管渠系统主要控制1-10年重现期的降雨,主要通过管渠、泵站、调蓄池等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也可结合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提升其排水能力。而高于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则主要通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大排水系统)和广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包括自然水体、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并通过叠加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共同达到20-100年一遇的城市内涝防治目标。因此,这三个子系统不能截然分割,需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进行整体衔接。

3、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多部门多专业高度协作才能实现。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综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需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一般来说,相比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带来更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于老旧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提标改造与合流制溢流污染(CSO)控制带来的巨大财政支出和社会影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当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并非全部,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既有土地利用构成与布局、地形及雨水管渠系统建设现状等复杂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设施用地与竖向设计等要求,单纯依靠利用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很难实现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控制目标。此外,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还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各地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

四、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篇5

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迁安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资金来源有4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投入,迁安市地方财政总计投入15.45亿元,二是中央财政补助,三是PPP项目融资,四是相关企业投入。

白城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按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的评审标准,获得前六名的城市,在3年建设期内,国家每年给予地级试点城市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3年累计可达12亿元。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引入社会资本情况达到要求比例并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还可获20%的资金奖励,合计可达14.4亿元,并将拉动市场化资金40亿元以上。

镇江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在今年4月,国家财政部公示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江苏省镇江市成为16个国家试点之一,未来3年该市将获得12亿专项补贴资金的扶持。今后要把地块雨水吸纳率等指标作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规划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公园都将成为重要的海绵体。同时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要率先落实。

嘉兴

嘉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一旦获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意味着嘉兴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至少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这或将是嘉兴市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的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助。基于嘉兴城市雨水系统建设需求、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系统控制要求以及示范展示性,嘉兴计划在市区18.44平方公里的规定示范区内,针对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各个区域的特点全力推进低影响开发,“示范区78%的雨水量要实现渗、滞、蓄、净、用,只有22%排入河中,从而大大减少积水和水污染。”

池州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2015年完工项目19个,2016年完工项目59个,2017年完工项目39个,项目总投资211.62亿元。池州市选取中心城区核心区18.5km2的范围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示范区覆盖池州市主要建成区(老城区)和典型新城区(天堂湖新区),老城区10.68km2,占比57%,天堂湖新区7.82km2,占比42%。至2017年,示范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防洪堤达标率100%、排涝达标率8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降水滞蓄率10%、水域面积率11%,雨水资源化利用率3%,基本建成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池州打造成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厦门

厦门市,别称鹭岛,简称鹭,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隔海相望。中央财政将对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给予连续三年、每年4亿元的国家专项补助资金。厦门计划在海沧马銮湾片区以及翔安新城东南部区域试点建设“城市海绵”,其中,马銮湾片区约有20平方公 里,翔安新城东南部计划划定15平方公里进行试点。据悉,“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 包括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强化城市雨水滞留能力;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 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城市蓄水能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净化城市水资源;包括改造 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等。

萍乡

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该市选取老城区内易受洪涝影响区域作为老城区试点;选取新城区商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区域作为新城区试点;围绕萍乡特色和生态涵养发展,增加田中湖及其周边区域,共同组成萍乡海绵城市示范区,总面积为32.98平方公里未来3年内,该市将完成147个项目,项目类型包括现状小区改造、新建小区的建设、公园广场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湖泊及调蓄区建设、雨污水设施建设、道路的建设和改造、监测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总投资达到46亿元。

济南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山东省省会。山东省济南市将以大明湖兴隆片区为试点区,以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为推广区,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投资148.75亿元实施63个项目,统筹推动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系统五大系统建设。济南市的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两证一书、土地出让、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小区内道路及广场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不低于70%。此外,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合理分布雨水桶和雨水调蓄池。采用下沉式绿地、建设透水性停车场等措施。今年,邮电新村、南郊宾馆老旧片区、伟东新都老旧片区、玉函小区、阳光舜城、兴隆新区、鲁能片区7个片区也将进行改造,2017年3月份左右完成改造,变身“旱可吐水,涝可吸水”的海绵体,总体实现75%至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鹤壁

鹤壁,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以后的3年里,我市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4亿元的专项补助,如果采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达到一定比例,每年还将得到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我市将开展五大类35项的试点项目建设。

武汉

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未来中央将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方面也积极表示,三年内共计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其中两处示范区已经明确。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四新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02亿元对这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辖市,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未来3年,我市将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

南宁

南宁,简称邕,古称邕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南宁市计划投资约87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打造总面积为54.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2015年计划开工项目104项,完工60项,涉及开工项目的海绵城市投资约35亿元。

重庆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重庆将在悦来新城18.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按照海绵城市三年建设的要求,今年预计将投入约8亿元,启动对8条已开工、在建的城市道路的改建,以及对悦来国博中心场馆和周边环境超过40万平方米的范围改造升级,同时对已启动建设的约120万平方米房地产项目进行引导。

遂宁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中央财政将对首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时间3年,金额为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按此计算,遂宁市3年内有望获得12亿元补贴。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约46.7亿元,资金需求巨大,预计社会资本投入30亿元,占比高达63.8%。

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篇6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吴 庆(武汉市城市防洪勘察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很多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其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优势,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调节,更是应该借助海绵城市进行有效规划设计。文章重点围绕当前海绵城市构建的基本要求以及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求;要点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很多城市在运行中都受到了水资源方面干扰和威胁,城市内涝或者是干旱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就需要重点围绕城市规划进行不断创新,促使其能够体现出理想的水资源有序运行效果。海绵城市的有效规划建设可以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有效构建海绵城市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基本要素和关键要点的把关控制,促使其能够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较为流畅,如此也就能够促使海绵城市具备理想作用价值,保障城市的有序、安全和可持续效果。1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建设的着眼点,基于这种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其能够在生态协调、环保高效以及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实现优化,最终也就必然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建设落实水平。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其可以结合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匹配性设计处理,以确保城市在整体运行中具备理想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常见海绵城市运行模式图如图1所示。图1 海绵城市运行图 具体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了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实际运行价值效果,有效解决当前城市运行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要促使其能够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基本要求,避免其在建设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冲突和矛盾。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基本原则,确保城市能够在后续运行中水文、环境以及生态资源都能够尽量保持原状,避免出现不利干扰和影响,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利威胁,也需要详细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威胁因素,并且能够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进行不断修正,保障城市运行更为高效合理。对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落实,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降低影响方面的基本需求,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高度关注,促使其能够通过改进生态系统相关区域,保障整个城市运行能够较为理想可靠。当然,对于这种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处理,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于水资源的循环效果,促使水资源的循环能够实现高效利用,并且促使其排水系统也能够运行较为流畅,如此也就能够避免了水资源在城市中表现出来的各类问题和缺陷,有助于提升整体海绵城市运行水平。在水资源循环系统的优化布置中,其需要关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以及雨水灌渠系统的布置,促使这些基本结构能够具备较为突出的运行流畅性效果,达到有效储水和调水效果,最终充分保障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价值得以体现。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结合海绵城市在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中的落实,为了提升其后续运行水平,还需要重点围绕具体环节中的基本要点内容进行详细把关,其中较为核心的关键要点如下: 2.1 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前期调查研究主要就是为了详细全面了解城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对于城市地形地貌、降雨状况以及排水状况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关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具备理想的适宜性和针对性,能够为解决现阶段城市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较强价值。当然,这种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还需要考虑到人员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相关人员需求能够在后续规划设计中得到较好满足,进而才能够最终提升其整体运行流畅性,也能够实现城市宜居效果。2.2 有效落实多规合一要求 在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处理中,为了提升其最终落实效果,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方面基本系统和要素的研究,促使其相互之间的运行能够较为协调有序,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隐患。这种多规合一的有效执行需要确保市政、水利、园林以及道路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表现出理想的运行效果,不仅仅要结合这些基本单元自身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和相关措施进行探究,还需要研究各个措施应用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效果,保障其整体规划都较为合理统一。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完成后,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整体性分析,采用相关专业软件进行模拟运行,进而也就能够充分确保整体运行较为流畅,其中常见海绵城市规划示意图如图2所示。2.3 注重排水系统构建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重点加强对于排水系统构建的高度关注同样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如此也就需要切实围绕着相关给排水体系进行优化布置。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促使其海绵城市运行下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规避和预防当前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灾害,需要分析城市可能遭遇的暴雨等极端天气问题,促使其相关排水系统的运行能够更为高效,并且能够从整体渠道协调布置入手进行优化,促使其主要排水效果能够较为突出。此外,为了确保相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具备更为理想的可行性效果,往往还需要重点围绕着多方面排水以及蓄水结构的布置进行优化,比如对于各个绿地结构的布置,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排水效果,降低了雨水对于城市的危害性效果,这也就需要促使道路两侧绿化区域以及园林等项目能够充分体现出理想的蓄水以及排水价值,促使其能够降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缺陷。图2 海绵城市协调规划示意图 3 案例分析 大东湖区域位于江南,区域南部为东西走向的低矮山系,西、北、东三面临江。涉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沙湖港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在2018年5月完工。该项目主要工程任务包括港渠整治、园林景观工程、建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生态工程、电气工程、桥梁工程及海绵专项等,消除了港渠黑臭水体,增强了排涝能力,改善了城市港渠环境景观,增加了武汉市城市亮点。结合这一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推进,其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文章对各个内容进行具体探索,其中颇具成效的一些关键处理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以下方面: 3.1 港渠整治工程 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具体落实前首先针对具体状况进行了详细探索分析,了解了整治工程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针对不同路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排水走廊以及环境整治、周围建筑物布置等,都进行了有效处理,最终也确实有效改善了港渠运行效果。在该项工程具体落实过程中,其还针对具体港渠结构进行了有效设计,利用钢筋混凝土U型槽以及预制桩驳岸墙等方式进行了加固处理,最终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作用优势,充分提升了港渠后续运行的耐久性。3.2 园林景观工程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从园林景观工程项目入手进行协调优化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也同样也是该项目重点落实的基本内容。在该项目的实践处理中,园林景观工程的构建不仅充分满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着眼于海绵城市的运行相关需求进行了探索,有效提升了整个海绵城市的作用效果,能够借助于原有地势进行景观的有效构造,充分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海绵城市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应用效果,并且和周围环境也能够较为协调。在具体构建处理过程中,其主要涉及到了活水环节点、丽水旅程区、山水画卷区等基本构成单元,不仅仅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了美轮美奂的作用效果,还能够充分提升海绵城市运行能力,值得在相关城市进行借鉴运用。3.3 给排水工程 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行过程中,给排水工程项目同样也应该成为比较核心的构成单元。在该项目中,两港海绵示范带各个区域都针对给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进行了优化,并且在实际处理后也确实表现出了理想的供水和排水能力,不仅考虑到了周围人群的日常用水和排水需求,还充分结合当地降水量方面的表现构建了专门的应急排水渠道,避免了大量积水的滞留,进而也就体现出了理想的蓄水和用水效果。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其在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于南方城市,更是可以借助于海绵城市实现自身优化,这也就需要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基本内容要点,切实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价值最大程度体现。参考文献: [1]钱勍,曾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6):223-224.[2]李真真.海绵城市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耦合共生辩证关系[J].工程技术研究,2017,(7):246+256.[3]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4]王二松,黄静岩,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简析[J].中国勘察设计,2015,(7):52-55.[5]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7)09-0218-02 作者简介:吴庆(1978-),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篇7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要真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要求,就要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认识、利用,因此必须将此提升到城市规划层面以及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操作层面,即“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也就是说,要以各层级规划为控制途径,一方面保护现有可能影响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域,限制开发;另一方面将低影响开发这一理念植根于新开发或需要改造的城区。

更“绿”的海绵城市 篇8

据了解,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要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目前我省各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珠海:大数据全程管控建设

记者走访时发现,珠海横琴新区宝兴路的绿化带和主城区的不太一样。这里类似下凹式的绿化带,其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且绿化带与道路之间的“花基”(隔离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孔。

别小看这些孔,每逢下雨之时,地面积水可以通过小孔顺流到绿化带,经缓冲进入下水口,随后汇集到一个地下蓄水池。这样,既减少了路面积水,也使直接排放到管沟里的雨水相应减少,从而减轻了城市排涝排洪的压力。

这个细微的雨水收集模式变化,背后是珠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实践。“珠海降雨量较大,海绵城市的技术能在这里派上大用场。”在湖心路上,珠海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年珠海西部示范区将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综合利用透水砖、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对红旗镇政府、斗门区城南学校等31个居住以及公建项目进行改造,实现雨水的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同时我们也会对道路进行改造。如对湖心路、机场东路、珠海大道、双湖路等4条道路以及示范区约246公顷的绿地也将进行‘改造’,就近利用雨水,防止‘水浸街’现象的出现。”

记者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了解到,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将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将围绕“LID开发措施”、“河湖水系改造”以及“雨污管网建设”等3个方面展开建设,三年内推动216个项目落地。

评价海绵城市“吸水”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如果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的指标,珠海将成为符合珠海实际、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据了解,目前珠海西部开发强度较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保护比较好,建设海绵城市有明显优势。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总工程师马洪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部生态新区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千米,但建设用地只有200~300平方千米,开发强度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保护得比较好,这有利于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珠海西部同时拥有现状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区,具备各类用地,周边边界基本为河道——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控规齐备。”马洪涛说,“这五大特点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具有可控性、可操作性。”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河流生态系统脆弱、污水系统不完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有限是当前西部水环境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珠海市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根据《规划》,示范区将加大点源污染控制力度——新建污水管道167.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4座,将白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处理能力由现状4万立方米/天提升为14万立方米/天以及新建阳光咀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入管入网,控制湖泊污染负荷总量。

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规划》将构建源头、过程、末端三层控制屏障。其中,在幸福河受纳区域,源头、过程和末端分别控制35%、25%和40%的污染负荷。为此,源头拟设置113公顷下凹绿地、27.8公顷生物滞留设施,末端设置43.4公顷的人工湿地,让污染无所遁形。

此外,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率10%的目标,《规划》明确了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在建筑和小区建设雨水调蓄池和雨水罐,在集中式绿地建设湿塘,并强化景观水体调蓄功能,将调节和储存收集到的雨水,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或景观水体补水。

“珠海西部现拟建立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监测信息、考核评估、项目管理以及总体情况四个方面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保证项目各阶段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对示范区、项目、LID设施三个层面进行监测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奖补资金(政府投资项目)与按效付费(PPP项目)的依据。”记者获悉,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珠海西部还将以详细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全过程建设管控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让海绵城市“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全”。

据介绍,珠海横琴新区、西部生态新城的建设详细规划都在编制当中。依托这两大示范区,珠海将争取住建部和省住建设厅的支持,积极申报“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深圳: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光明模式

“机动车道采用排水沥青进行铺装,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设,下面设置了砂砾透水带,雨水可迅速透过。”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水务科姚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旁绿地建设均为下沉式绿地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收集来自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形成的雨水径流,并进行滞蓄、下渗、净化。

“下雨时,路面雨水能很快经透水沥青入渗,经下层砾石层储存、汇流至道路一侧的边沟,再流入下沉式植身滞留槽滞、蓄、渗、净。超过设施设计标准的雨水,流经雨水口溢流至市政雨水管道。路面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前,首先进入沉沙池,雨水径流中较大的颗粒物可沉淀去除,然后再漫流至下沉式绿地入渗。”姚涛说。据了解,通过模型模拟,38号路可以实现原设计排水系统排水标准由2年一遇提高到4年一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节约15%的市政用水。

削减雨水径流的绿色建筑、草格铺砌停车场和广场地面、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蓄水植被草沟、雨水收集池,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先后走访了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和新城公园。“目前,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低影响开发示范项目,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工业园区等项目类型,总占地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

据介绍,光明新区自建区伊始就开始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近年来,光明新区更是先行先试,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实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践行《低影响开发》模式;以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切实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光明模式。

据了解,2008年,光明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之一;2011年,光明新区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3年,光明新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2014年7月,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称号。今年10月,光明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参加了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

“在过去数年中,光明新区通过示范工程探索构建了完整的规划建设管控机制,已经基本完成了技术本地化探索,进入到全面探索阶段。”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低影响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任心欣向记者表示, 追求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及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发展的共同趋势。

“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因此,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严格的低影响开发管控机制,理顺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政府职能分工。

据了解,光明新区颁布了《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统筹协调部门职能与分工,形成管委会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态势。

上一篇:于天才的名言下一篇: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