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设计

2024-09-17

低碳城市设计(精选12篇)

低碳城市设计 篇1

建筑比起其它所有的人工产品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负更多的责任。分析研究表明,建造活动消耗了最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人类排放的所有温室效应气体中,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的大约占到五成。除此之外,建设活动还加剧了其他问题如酸雨增加、臭氧层破坏等。中国是主要燃煤国之一,近20年来煤炭消耗量逐年增大,1990年9.8万亿吨,1997年增长到14.48万亿吨,201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超过20万亿吨标准煤。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带动了现代采暖、空调技术与设备发展,使得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快,燃煤烟尘排放量又加剧了大气污染,酸雨扩大,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必然给自然和环境带来破坏。为此,必须要对建筑设计进行节能低碳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低碳建筑的设计进行分析,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 建筑低碳研究及应用现状

目前对于节能建筑研究较多的是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应用,而对外墙、屋顶以及楼地板的研究较为欠缺。另外,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较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研究多,主要是因为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和空调能耗均较高,节能设计需同时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想达到既保温又隔热的目的,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当前对于建筑物排放CO2的研究普遍认为:建筑物的日常耗能占建筑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比例约为60%—80%,其次重要的部分即建材的生产与运输阶段的CO 2排放量。由此可得出建筑节能减排首先要从降低日常能耗开始,这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环,其次就是建材的生产和运输,也是建筑节能减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位于不列颠群岛最北端的安斯特岛因一对退休夫妇迈克尔·雷和多罗西·雷建造的“零碳屋”,成为全球环保人士的瞩目之地。该房屋设有吸收太阳能、储存太阳能的装置,有一根不锈钢管与地下风力涡轮机和地能收集系统相连,这些装置可以通过收集空气和地面的能量,给房屋提供电能、热能。即使冰天雪地,有地板下的废气转化的暖气系统供热,屋内也是温暖如春。在英国,迈克尔的环保屋已成为政府典范,爱丁堡当局也据此制订了环保守则。而据英国《卫报》报道,中国广州市也有官员对雷氏夫妇的“零碳屋”感兴趣,正研究采用这些创新理念建设可容纳5000户的新型环保城。由此可见,这座环保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中国境内首个零碳公共建筑就是去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落成的“零碳馆”,据该馆的主设计师介绍,该建筑使用的建材是混合型水泥,此类水泥含有大约50%的建筑废料,诸如煤灰、煤矸石、矿渣等。这些废料制成的混合水泥保温性好,能减少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能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2. 低碳建筑低碳设计应用探讨

2.1 大力发展环境型建筑低碳应用

(1)关注普通建筑

目前,在中国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或者是低碳生态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做几个示范性的建筑,而是要切合实际地解决当前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的,就是低碳生态的;建筑隔声、垃圾堆砌、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就是低碳生态的。所以,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节能。8亿农民居住的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减碳发展的视野。

(2)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在夏季会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地模拟测试和比较。

(3)开发节能建筑围护构件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采用。尤其是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建筑运行成本。

2.2 优先发展低碳材料应用于建筑设计

低碳生态性建筑在设计方法上,首先;不管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如何,都要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其地域性加以研究和考虑,只有对建筑的周围环境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建筑本身的自我调节作用;其次,根据其建筑周围环境的研究成果,选择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然后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建筑结合一些生态元素,既能优化建筑自我调节能力,又能美化环境,更好地体现建筑的低碳生态性。

下面主要从植被、水体和建筑低碳绿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低碳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1)植被

植被,特别是树木,不但能非常有效地遮阳,还能产生空气压差,并由此增大或减小风速,改变气流方向,从而导引气流进入或者绕开建筑物。植物、灌木和树木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吸收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变得凉爽。

在干热气候区应尽可能减少得热,可用树木遮挡来自东西方向的阳光,同样可以有效地阻挡热风侵袭。在干热地区栽植落叶乔木很有用处,这些乔木在夏天可提供舒适的遮阳,冬天叶子脱落,太阳可照射进室内。在寒冷气候区可栽植常绿树木来阻挡寒风,但常绿树木也会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在湿热地区可利用植被来加大气流流动。但如果不细心布置的话,植被不会起到降低气流速度的作用。

(2)水体

水体能吸收大量的辐射,并通过蒸发降温,因此,白天水体附近区域一般较为凉爽;然而在夜间水体会向周围环境释放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可以用来采暖。上面所述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水不仅比热大,而且蒸发潜热也相对较高。换句话说,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而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C,也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当水因空气流动而蒸发时,会使空气温度降低,此即蒸发降温。同时湿度会在蒸发降温过程中增加。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蒸发就会变慢。水的比热高,是水泥比热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升高相同的温度,等量的水吸收的热量是水泥的2倍多,利用水体既可以减少得热,又可在需要时利用水体吸收的太阳辐射作为非直接热源。

(3)建筑结合绿化设计

植被可以吸收辐射,因此将建筑结合植物设计可以有效降温。建筑结合绿化设计,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4. 结语

建筑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活动之一。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节能环保的设计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完全可以为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环境型建筑的标准,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切合实际。其次,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在屋面、墙体、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的材料,在空调等建筑暖通设备上尽量使用能耗低的产品,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

从传统设计走向低碳之路的革新需要各领域的通力合作。我们不能只关注直观的设计而忽略了那些设计背后的意义。本论文对低碳建筑中低碳设计与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今后在低碳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低碳城市设计 篇2

公寓住宅、办公楼、酒店、商业建筑、花园住宅社区、别墅、公共建筑等降低碳排放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

◇建筑低碳用能-降低建筑用能低碳技术/设备/产品

制冷暖通系统包括:创新低能耗中央空调;蓄能中央空调;新风系统;余热回收;低能耗供热设备;冷热电联产技术等

电梯: 节能电梯应用

智能楼宇:智能楼宇;安防;综合布线;电气系统;楼宇用能系统集成节能技术;

室内节能照明、智能照明;LED照明

新能源应用包括:热泵中央空调、热泵热水机组、热水器;太阳能光电光热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产品;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

城市与建筑室外照明:LED室外、道路、建筑夜景照明;太阳能室外照明; ◇低碳构造-降低建筑碳排放的建筑构造:

墙体复合保温系统产品、保温板材;新型墙材;保温涂料;

门窗幕墙:节能门窗;节能幕墙系统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隔热玻璃;智能玻璃等;

屋面:屋面防水保温系统以及太阳能、可控通风、雨水收集等智能、生态屋面技术

地板采暖应用:电地暖系统产品;水地暖系统产品; 钢结构、木结构集成房屋

◇低碳用材-生产与应用过程中低碳排放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

石材:石材板材;石砖;石雕;复合异型制品;

厨房/卫浴:卫浴设施系列产品;整体厨房/橱柜;配套设施产品 地板/铺地材料:地板;地毯;塑料地面;铺地石材、地砖 门:木门;自动门;安全防盗门;门窗配件

吊顶/楼梯:集成吊顶系统;吊顶材料/配套;楼梯 遮阳:室外遮阳;室内遮阳;室内窗饰 瓷砖/玻璃:墙面/地面瓷砖;装饰艺术玻璃 管道型材:建筑应用各类材质管道和型材产品 防水保温:建筑应用防水保温系列产品材料 涂料油漆:各类建筑涂料;油漆;化学建材

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探索 篇3

[关键词] 低碳城市 低碳园林 水资源利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2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环境因素,即需要保证低碳环保,这种低碳环保园林景观是最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景观设计模式之一。低碳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想要保证城市的低碳化,就需要按照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

一、增加绿量,增强碳汇

城市园林植物能够释放02,并固定空气中C02,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产者,在碳汇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有阶段的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按照三个指标进行,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以及绿地率,以上几种称之为二维绿化指标。这种绿化指标主要体现出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水平和情况,这种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城市绿化情况以及城市绿化规划。对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果来说,主要是对绿地覆盖面积进行对比,通过绿化覆盖面积的比例来确定是否符合指标的标准。因此,二维绿化指标对于城市园林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乔木林,它释放的气体整体相当于同等面积的三到五倍左右。园林植物的叶片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最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化建设能够发挥生态功能的关键,因此,叶面积产生的绿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效益和功能情况。三维绿量指绿色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突破了传统二维绿地指标的局限性,能较全面地反映植被空间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水平,正逐步成为新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二、优化城市绿地结构,降低热岛效应

对于城市居民环境来说,城市热岛效应至关重要,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这种热岛效应能够让城市的局部气温逐渐升高,另外,人们也需要靠它来调解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想要实现这种温度效果,必须靠大量的电才能实现,通过空调把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室外,这种情况下,让城市资源的消耗和热岛相应更加剧烈。对于园林植物来说,它们可以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从而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此来转换成氧气,不但如此,还可以吸取部分的热量,以此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湿度情况,从而小范围改变这里的气候。比如武汉市,由于这个区域的热岛强度比绿化覆盖的面积大,让该地区的稳定下降了一点一度左右。因此,想要保护这种环境配置,我们应该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如在居民区建设相应的园林绿地,这样可以为人们的饭后生活提供相应的去处。

三、综合利用水资源

在低碳园林建设和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到工业废水和自然雨水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另外,还要对水源景观进行建设。对于水源的利用,通常情况下通过植物进行改善,并用植物进行湿地的人工制作工作,以此来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并降低碳气体的排放,改善水资源的整体质量,甚至可以通过植物来保证水量。通过低碳园林规划来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和保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原有的水资源为基础,以此来对绿地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这样可以让水保持相应的流动,不但可以提高水质量,还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并减少使用的水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下可以让河流道路和绿化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第二,关于自然雨水的利用和收集设计。居民区的回收的生活用水和自然雨水可以通过植物进行净化,还可以用这些水洗车等,使用之后把水渗透到地下,通过以上的办法来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给下游提供水资源,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城市水源的利用的压力。第三,关于污水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通过净化之后获得的水资源虽然无法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但却可以用来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晓晨.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2]路培.低碳校园植物景观营造实践[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

作者简介

低碳城市设计 篇4

对于目前的低碳节能建筑来说, 其实在绿色环保角度上面, 建筑的低碳节能技术和生态保护这个角度上面就是很好的将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

1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 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给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空间, 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实绿色建筑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绿色低碳环保其实就是在目前的建筑艺术特征情况下面将自然和绿色植物的有效性价值很好的集合在一起, 做好相应的绿色资源的建筑艺术特征, 也就是舒适度的一个综合研究意义所在。

2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的原则和意义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资源、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 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节约资源的原则, 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 减少资源浪费, 循环利用资源, 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要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美好生活空间的需求。其实我们知道, 传统建筑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传统建筑是做不到节能的, 而且也存在着很严重的处理环节。

3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的策略

3.1 节约能源消耗

建筑领域要实现低碳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1,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至关重要, 要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 就要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规划设计, 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 做好雨水的储存工作,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将处理好的污水和储存的雨水投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去, 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实现节水的目的。

3.2 利用好自然资源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能源,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内部设计中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减少灯光的使用, 节约电力资源;安置太阳能加热装置, 减少电力加热装置,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针对目前很多时候的天气变暖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一个建筑内部的综合性研究, 就是做好相应的采光建设。

3.3 利用好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缓解温室效应, 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 给人们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绿色植物还能够满足人们接触大自然的美好愿望;绿色植物能够在光照强时起到遮阳的目的, 降低室内温度, 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减少空调和降温设备的使用, 降低能源消耗, 达到环保的目的。加大小区绿化率, 改善局部的气候、空气质量等, 拓展绿化空间。 能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 在暖气的供应上, 有相当一部分的热能被挥霍掉, 从下面的一组数字对比就能看出来, 以低碳节能建筑国北京地区的建筑为例, 北京地区设计标准中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比分别是:外墙, 0.82-1.16 瓦/平方米·度, 外窗2, 4.0-4.7 瓦/平方米·度3, 屋顶, 0.60-0.80 瓦/平方米·度, 但是瑞典南部的相应的数据分别是:0.17, 2.5, 0.12。低碳节能建筑国的建筑的墙体厚度基本上是80-90mm, 而瑞典南部的墙体厚度是250-300mm, 可见, 虽然, 低碳节能建筑国的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大, 但是由于墙体的厚度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的热能都在空气中消耗了, 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 所以, 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对于更好的节约能源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提倡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原因和低碳节能的原因基本一致, 但是还有一个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独有的原因就是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要求, 现代化的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住所了, 对于现在的;绿色环保价值研究来说, 建筑内部和外部都是需要做好相应的一个研究的, 也就是需要将低碳节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做好内部环保节能措施。很多时候很多环保主义者都很注重建筑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的一个低碳性研究价值, 也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稳定性环境, 而是要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理念的提倡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因此, 无论是低碳节能还是绿色节能, 其目的都是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 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好的生活质量。

4 结束语

低碳节能建筑建设已纳入低碳节能建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是低碳节能建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任务, 现在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上面也是十分重视好建筑的综合性发展, 所以将低碳建筑做好就是节能环保的一个综合性表现之一, 也是目前的建筑艺术特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表现综合性, 只有这样, 绿色地球和绿色建筑艺术特征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摘要:建筑领域的低碳节能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对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及气候变化有着重大意义,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简要介绍了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的含义、原则和意义, 对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和低碳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低碳节能,低碳节能建筑节能,建筑设计,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2]颜海艳;浅谈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J];才智;2011年35期

[3]豆叶青;浅析低碳节能建筑国居住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4]吴毅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才智;2011年23期

[5]颜海艳;浅谈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J];才智;2011年35期

低碳生活活动设计 篇5

首先,幼儿园通过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帮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如何践行低碳生活,让他们知道低碳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该园开展了“低碳”生活主题宣传绘画活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低碳环保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低碳宣传标语,运用剪贴、绘画的形式,通过手中的画笔宣传低碳环保。组织亲子共同收集日常废旧品,做成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装饰品,让废旧物品重新得到利用,带领孩子尝试将废旧报纸变成游戏的伙伴,折纸、做纸球,废旧报纸还能用来垫柜子防蛀虫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还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和视频向幼儿介绍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遭破坏等带来的严重后果,告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树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低碳意识。

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环境创设,将收集来的饮料瓶、旧报纸、旧布条等材料制作成孩子们喜欢的户外体育器材,不但丰富了游戏活动内容,还很好的培养了孩子们的节约意识。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共同搜集日常生活废品,利用废旧纸箱、旧光盘、秸秆、易拉罐、布头等废旧物品制作成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装饰品,让废旧物品重新得到利用,还通过手中的画笔宣传低碳环保。

尤其是,我园有目的组织幼儿给小树、花木浇水,清理张贴在幼儿园大门两侧墙壁上的街头广告。各班教师还通过网站、校信通、QQ群、家园联系卡对家长们发出“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倡议书树立了低碳生活的理念。

低碳城市:上海超越香港 篇6

嘉宾: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张韵琪:香港绿色和平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主任以下简称(Z)

在环保领域,上海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香港已感落后。

从“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污染治理起步,上海的政策从被动应付逐步转向积极进取。2010年世博会更极大提升了这个城市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借助后发优势,上海正在实践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环保与科技规划,碳计算、碳补偿、碳中和等新概念也找到了合适的土壤。而香港,虽然精细化管理上有优越性,但在低碳总体战略上已被内地赶超。

低碳上海:追赶与后发优势

据统计,2007年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对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0690万吨、11002万吨、9709万吨;人均排放量分别为11.135吨、6.737吨、9.665吨。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逼近2000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13吨。目前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吨,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5吨左右。

在低碳减排时代,上海无疑面临巨大挑战。

机遇同时存在。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准备了近十年,在此期间,从污染治理到打造低碳城市,上海经历了公共管理的升级,未来之路也日渐清晰。

政策目标:起步于追赶

上海的环保政策有何特点?

L:当下上海公共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是对环保压力与挑战的回应。环保管理模式脱胎于“盯住问题”的行政管理思路,即所谓“多还旧账,不欠新账。”无论旧账还是新账,都是属于损害公共利益、不管不行的一类问题。

上海的环保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L:具体考绩体系为:依托“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统筹、政策标准制定、服务指导和协调监督。

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在前期,环保管理主要是污染治理,依靠的是“加强执法力度”,目标是“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

上海的环保政策和实践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吗?

L:近年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及其环保战略,经历了从被动的“还债思维”,到今天更为进取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十一五”是上海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07年11月印发的《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显示,基于一系列的环保指标,上海初步形成了打造低碳城市的进取型环保战略。

后发优势

经过几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公共管理思路有何深化?

L:上海政府正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

管理部门已经感受到,环境污染的根本解决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减排从单纯的工程减排向结构减排过渡,包括环评、规划等各方面都要为其服务。伴随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战略,上海在环保领域逐步走出“被动还债”的思维定势。具体而言,就是从污染治理出发,更为进取地向主动减排、绿色低碳的目标前进。值得注意的是,从还债思维到主动减排,上海环保管理越来越多地侧重于合理规划,平衡各方利益,致力于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思维。

低碳城市战略将带来什么变化?

L: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经济,其目标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总量上升不超过人均15吨。路径是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同时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增长不超过工业排放腾出的空间。

当前实施低碳经济的重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赖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实行能源领域的效率革命。

专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的低碳经济目标,需要将上海的能源生产率或二氧化碳生产率,从现在的平均每年4.4%提高到6%。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消费结构,需要进行绿色转型,需要发展循环型和服务型的产业体系,建设紧凑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倡导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费模式。

从追赶到更为进取,环保战略的提速有何背景?

L:超越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比如说世博园区原是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上海将选址与旧城区改造结合,工厂搬迁,碳排放降低,生态改善。因为起点低,反而有利于采用最新科技和高效规划,快速改变碳排放的旧貌。

以垃圾处理为例。“十五”期间,上海建成了御桥和江桥垃圾焚烧厂、美商垃圾综合处理厂等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设施,建成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55%。“十一五”的目标是,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到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世博展示未来

2010年世博会上,建筑环保科技有何展示?

L: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举足轻重。中国每建成一平方米的房屋,释放出约0.8吨碳。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

世博会建筑大量采用节能技术。以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的世博中心为例,外立面的石材和玻璃幕墙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0兆瓦,还采用了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水蓄冷和雨水收集等多项技术,每年节约能耗相当于2160吨标准煤。

落户世博园区的伦敦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由可再生能源支撑运营: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变身为“天然空调”,甚至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

政府对环保理念的推动,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L:通过政策引导和补贴,提升环保科技的性价比,地方政府大有可为之处。世博会召开之际,上海拥有424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所有上路的新车提前实施“国四”标准,高污染车辆限行范围扩大到中环线,同时投运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

公民碳交易正在普及。据预测,世博期间各种碳排放中,10%左右为场馆建设,参展者及演艺活动碳排放不到1%,剩余的超过80%为参观者出行的碳排放。《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明确提出:乘坐国际航班或国内航班前往参观,建议购买碳信用额度,抵偿由此产生的碳排放。碳计算、碳补偿、碳中和,这些领先概念将生根发芽。

推动环保科技应用,关键在于提高环保科技产品性价比,政府发现并扶植示范项目,提供合理支持、补贴。比如说,低碳建筑的现实问题,就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测算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的建筑投入在总成本的5%左右,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

低碳香港:

仅靠企业自发是不够的

香港需要清晰的减排指标

碳排放在香港没有交易市场,为什么?实行碳排放交易最困难的地方在哪?

Z:香港政府没有正式的碳排放指标。而所谓的碳排放交易,必须要有很清楚的减排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催生交易。这个做法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层面的。例如,美国尚未有统一的减排指标,但有数个州自行达成共识,落实减排指标。

香港交易所曾有一些内部研究,研究碳交易的可行性,但研究结果不知何故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即使政府没有实际的减排标准,香港交易所也可以自行推动碳交易。

政府政策应如何完善,使交易安排得到落实?

Z:最关键的是需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总体的减排指标,再分配到每一个行业。在香港,电厂的碳排放最多,其次是交通运输,再其次是废物。各行业应有目标地实施减排,如某一行业不能达标,可以进行交易,政府一定要做牵头角色。

再拓展一步,香港应该和广东省政府订立区域层面的减排指标。香港的工厂稀少,主要的是电厂,相对而言亦比较干净。故此,香港应和广东共同制订指标,形成更多的减排空间,这其实也是一种商机,有助香港企业投资智能减排的领域。

清洁发展机制未能推动

香港企业方面有什么可做?

Z:香港环保署有一个名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依托于《京都议定书》的弹性机制。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动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以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

该机制会形成两者皆得利的局面,一方面,企业能够从中赚取利润,以及得到减排配额;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内地减排引入一些新的资金。目前香港政府尚没有制定清晰的减排目标。

有什么诱因或潜在利益,可以驱使香港政府推行环保(or低碳)政策?

Z: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的特首和环境局局长也说香港应该转型,成为低碳城市。但这仍维持在口号的状态,他们尚未制定有关的政策方向,如落实减排指标等。问题出在何处,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政府担心这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发展,改变他们的投资考量?

反观内地,中央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进取,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已有清楚的减排指标。观乎内地每个省市的发改委辖下皆设立气候办公室,集中处理所有的节能减排事务。最近发改委建议开征碳税,排放每吨碳的费用为10元,在2020年提高至40元,逼使企业重视环保考量。可见这已是中国发展的大势。

合作取决于心态

香港的情况与内地息息相关,你觉得两地合作最大困难在哪里?

Z:日前,香港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在北京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显见中央将粤港合作视为重中之重。困难在于,在官员层面上能否落实合作和沟通。这牵涉了两个问题:第一,香港官员是否熟悉广东省的状况,以及能否和当地顺畅地沟通;第二,相关官员是否有足够的魄力,因为要全面落实减排,不只涉及双方环境部门,财务及其他部门亦需要予以相应的配合,所以难度颇高。

环保产业在香港、内地发展的前景如何?

多个城市打造“低碳城市”名片 篇7

正在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的上海,以世博园为载体实践“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集成风电、光电、光热、地源热、江水源热等各种清洁能源技术;大规模集中使用半导体照明,园内交通通过应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等,实现园区交通车辆零排放。

保定成为中国第一个“碳益”城市——全世界因为使用保定制造的设备所形成的碳减排,要高于这个城市自身的碳排放。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几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在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具有绿色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天津市被确定为中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正在建设6个经济示范园区,初步形成5种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产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 篇8

与此同时, 为解决传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引导生态文明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提出了低排、高效、绿色的低碳产业和知识化、高值化、低碳化的产业结构, 制定了节能技术升级, 加大第三产业的开发等具体措施。

绿色低碳产业的研发, 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是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举措, 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表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和生态化、可持续的产业结构, 是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途径,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研究我国低碳产业与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是我国加快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1. 低碳城市与低碳产业

“低碳” (L o w c a r b o n) 最早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造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中被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碳排放量的减少[1]。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 也是低碳减排的主战场。因此, 低碳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倍受关注。一般认为, 低碳城市 (Low-carbon City) 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以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支撑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 国际上许多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 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是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有序运行的绿色低碳产业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产业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 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 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

2. 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瓶颈

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中, 几乎都经历了以第二产业为主、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高速提升, 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环境、土地三大资源相对西方国家更显不足, 在城市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 更加剧了已有的矛盾, 传统产业难以满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需求。

2.1 能源资源瓶颈

城市产业的发展与能源供给紧密相连, 据有关资料分析, 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2]。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这就注定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必将面临能源供应的瓶颈, 需要探索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2.2 环境资源瓶颈

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其中,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氦氧化合物等废气的排放, 是造成气候变暖、酸雨等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 为了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不由自主的走上一条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畸形发展之路。因此, 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 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保护环境, 发展低碳产业, 建设繁荣的低碳城市便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2.3 土地资源瓶颈

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土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等设施, 这种发展模式促使城市外延式的扩张, 城市的外延式发展加剧了城市土地的扩张、增加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带来了交通压力。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政策, 更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和产业的发展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传统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我国产业发展将面临能源、环境和土地三大资源的“硬约束”, 城市产业的发展既不能做到自身的低排放, 也不能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更不可能满足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需要。

3. 低碳产业的新特征

发达国家为了调整产业发展策略, 已纷纷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与传统产业相比, 新型的低碳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3.1 低排放

低碳产业是一种集约、生态、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了传统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增长模式, 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 满足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3.2 高能效

低碳产业主要通过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发展热泵技术、煤的清洁燃烧技术, 研发新型低碳绿色可再生资源[3], 采用大型风电机组、沼气发电、太阳能开发利用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促进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3.3 高附加值

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广技术节能和清洁生产。同时, 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 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 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 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

4. 低碳产业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

在我国,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将有效地满足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 是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

4.1 发展低碳产业将大幅降低城市碳排放量

减排作用主要通过发展以低碳能源为载体的产业得以实现。低碳产业将以其节能、绿色、高产等特征, 将受到关注。据有关报道, 截至2008年底, “中国电谷”保定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4]。由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时期,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对于缓解甚至解决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发展低碳产业将有效提高经济效率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中,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了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 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 (BSW) 的统计, 2007年德国利用太阳能共供热658MWth, 占整个欧洲市场的34%;近年来, 德国光伏发电速度迅速, 2008年德国新安装光伏发电装置为1500M W p, 目前装置总额为5334M W p, 光伏发电规模居世界第一位[5]。同时, 太阳能供热和光伏发电的产业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

4.3 发展低碳产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低碳产业作为一个长期性的资产投资项目, 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改善城市经济结构的引擎, 为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性动力。例如,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不完全统计, 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未来的30到40年中, 全球每年对低碳经济的投资将在5000亿美元以上。联合国环境发展署的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 与环保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6]。低碳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建筑、设计、环境、能源、信息等多个城市产业, 其巨大投资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城市经济健康文明稳定的发展。

5. 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纷纷探索建设低碳城市的大背景下, 城市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产值总量的增加, 而应当统筹兼顾、高瞻远瞩, 将改进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产业的发展与低碳城市的建设协调互动。

5.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微观层次的问题, 而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 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就目前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 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第二产业, 而我国的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大, 而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在我产业结构调整中, 积极开发第三产业的潜力, 让目前“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努力向“三、二、一”的模式转变。

5.2 制订产业发展扶持鼓励政策

在我国发展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产业, 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缓解能源压力的重要手段,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发展我国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用地、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出台系统化和长期有效的政策法规, 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

5.3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我国现在建设低碳产业的关键是如何获得更多更先进的低碳技术。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 只有通过各国, 各地区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 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不断研发新的低碳技术, 才能真正实现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结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强盛, 经济的强盛更需要产业的支持。因此,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 我们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改变城市建设的模式, 强调又快又好的发展, 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和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把低碳理念植入产业的更新、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荣中。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石油的大量消耗, 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如何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本文主要从低碳产业这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分析了我国低碳产业与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并认为, 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大幅度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 是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以及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低碳和建设低碳城市。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等编译:英国能源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现代电力, 2005 (8) .

[2]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与对社会的影响, 2008 (1) .

[4]徐向辉.中外合作打造低碳保定——保定低碳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J].城市住宅, 2008 (5) .

[5]Gerhard Stryi-Hipp.Solar Thermal Energy and Photovoltaic Markets in Germany[EB/OL].2009[2009-04-07].www.german-renewable-Energy.com.

低碳城市设计 篇9

2008年年初,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在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从此低碳经济理念在很多城市蓬勃兴起。上海、保定、杭州、苏州、无锡、吉林、成都、德州、贵阳、扬州、广元、厦门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创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新布局。

2010年8月18日, 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会议, 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 成为首批低碳试点省市。国家发改委对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明确了5项任务, 即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概念, 对其的界定呈现多样化趋势, 低碳城市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所有内容, 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构建低碳城市的参与主体等等。概括来说, 低碳城市应是倡导政府、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共同参与, 通过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碳汇4个环节的实践, 努力打造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城市为建设标本和蓝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3者的统一。这一概念既界定了低碳城市, 又给出了低碳城市的营建模式。

二、如何营建低碳城市

1. 倡导政府、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的共同努力。

低碳城市应该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也不同于政府高度掌控的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 而应该是一种政府同企业 (市场) 、市民 (社会) 3方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模式。摒弃了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单一主体的认识, 转而强调政府、市场和公民之间形成的互动的三角形关系, 即政府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以及公民社会的合作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这样的治理架构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 争取更多的支持。3方共同为低碳城市目标而努力, 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方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 也来自于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作为政府, 有责任与义务将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其他规划中去, 通过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生态化调整, 不仅要为提倡低碳发展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更要为企业创造相关的低碳融资发展环境;对于市民而言, 政府的教育和宣传是他们了解低碳概念的主要渠道, 宣传力度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当代和后一代的市民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兴趣与动力。而在企业和市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低碳市场需求与产品导向, 是低碳城市营建模式依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所。

2. 本质上应从城市系统能流物流的角度展开分析。

要遵从生态学的原理, 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的角度分析城市系统能流物流的过程:能源资源流入城市系统, 经过生产过程 (企业) 和消费过程 (终端由市民消费) 被消耗, 同时产生温室气体和废弃物排入周围环境。因此, 对低碳城市营建过程进行分析时必须紧紧围绕这4个环节展开——能源低碳化 (新能源利用和革新能源利用方式两个方面) 、生产低碳化 (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消费低碳化 (低碳理念、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社区) 、碳汇 (林业、碳捕获和储存) 。

3. 应注重与其他发展战略和理念相协调和融合。

营建低碳城市应该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国际层面上, 低碳城市的营建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履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国内层面上, 低碳城市的营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途径, 是与我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两型”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低碳城市的营建将加快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低碳城市是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4. 应遵循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提出的“CIRCLE”原则。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提出的“CIRCLE”原则, 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 (Compact) 、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 、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 (Reduce) 、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 (Carbon) 、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 (Land) 、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 (Efficiency) 。

三、营建低碳城市, 低碳规划先行——以开封市为例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背景下, 开封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 以中原崛起的大战略环境为背景, 依托郑汴一体化城市群建设, 开封市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汴西新区的建设发展, 老城区的改造, 8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等等, 在此形势下, 开封市提出营建低碳城市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低碳城市建设应坚持在有助于开封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 要减少的是相对碳排放量, 凡是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减少相对碳排放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都可以归入营建低碳城市的范畴。

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城市能否朝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必须从宏观上做好规划。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刚性特征, 各种基础设施一旦建成, 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 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 使用年限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 期间不大能轻易废弃, 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因此, 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 笔者以开封市为例, 对其低碳城市营建中的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化展开讨论。

1. 将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及其他规划中去。

具体讲, 就是要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与城市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 确定开封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建设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等, 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 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引导指标, 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 向低碳转型;在编制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工作中, 努力将营建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内容与体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体现统筹兼顾、体现驱动创新、体现绿色增长、体现共建共享的编制原则相协调。把低碳城市的理念纳入开封市“十二五”8个专项规划 (开封市工业发展规划、开封市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开封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开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开封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封市能源发展规划、开封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 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 统筹、创新这8个专项规划。

2. 努力做到三个统一。

走进低碳城市 篇10

随后,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问题, 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 并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2) 》。

《城市蓝皮书》指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 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 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为1%。有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5年, 我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到2008年年末, 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5.68%, 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在城镇化的道路中, 自然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了现实威胁。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以2006年为例, 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 但钢材消耗大约占世界的30%, 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的54%, 煤炭消耗占世界的34%,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钢材、水泥和煤炭。

为此, 蓝皮书还指出, 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 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城市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 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 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发展绿色建筑, 倡导绿色消费, 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指导低碳城市发展。

那么, 究竟什么是低碳城市?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如何?同时,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专家、学者有哪些建议?

围绕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试图从低碳城市的内容出发, 以反映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并努力分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所在, 为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以及“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所谓低碳城市, 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

低碳城市这一名词的出现, 源自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极大影响。随着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渐趋重视, 各国呼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7月23日, 在京举办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峰论坛”呼吁, 关注以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乡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以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低碳金融等为特色的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向着生态产业、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转型, 将碳减排的压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际上, 我国自2008年初, 原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保定和上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后, “低碳城市”便迅速“蹿红”, 成为我国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

走进低碳城市·实践篇建设低碳城市的中国实践

保定:低碳路上先行先试的“中国电谷”

(一)

2008年1月29日,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

中国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在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时说:“对于保定这样的城市, 我们看中的是它可再生资源发展的特色。保定国家高新区用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 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在入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一年半以来, 保定把建设低碳城市,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建设活动中, 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现在, 这里有我国惟一一家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62兆瓦葡萄牙茂拉光伏电站就是由该公司承建的, 目前已并网发电。

我国第一个大功率风力发电叶片研发中心——保定华翼叶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也建设在这里, 其自主研发的2兆瓦风电叶片已成功下线, 3兆瓦海上风机项目已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在节电领域,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套高压大容量电机串级调速系统, 以大型电动机节能内馈调速技术、串级调速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项目, 将为改善我国大型电动机耗能过高、实现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截至2008年底, “中国电谷”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

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内容之一, 2007年3月, 保定全面启动“太阳能之城”的建设, 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 力争到2010年实现节电4.3亿千瓦时目标, 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提出“让阳光照亮保定、温暖保定、融入生活、推动发展”, 大力推广“低碳城市”的先进理念。

据了解, 自2007年以来, 保定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已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 目前已有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 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控制。不久前, 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电谷大厦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目前, 该市每年可以节电1835万度, 减排二氧化硫549吨。

在此基础上, 保定市还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 创新、完善低碳管理, 促进低碳规划的有效实施。由国内低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保定市主要领导参与发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也与近日正式挂牌成立。

据介绍, 保定的目标是再过5到6年的时间, “中国电谷”的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把“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 包括发展低碳产业, 新能源应用、文化创意、生态城市建设等等, 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

上海:首批试点城市的低碳践行

据了解, 在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计划里,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与原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 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 公开能源消耗情况, 进行能源审计, 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 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

那么, 加入试点城市一年半后的今天, 上海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一)

据了解,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与2010的“世博会”紧密相连。因此, 从近期目标来看, 建设低碳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建设低碳世博。

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光明教授介绍, 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沪上·生态家”, 就是见证低碳世博的例子,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

据介绍, “沪上·生态家”的别有洞天在于其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湿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比同类建筑节能达75%。

李光明说, 整个工程预计今年9月建成, 其中有70%将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 30%使用未来的前瞻技术, 旨在起到示范作用。

据介绍, 整个世博园的建设, 都体现了“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集成了风电、光电、光热、地源热、江水源热等各种清洁能源技术, 演绎了一个既节能又环保的未来城市能源系统模式;世博园还积极倡导绿色建筑, 大规模集中使用半导体照明, 园内交通采用“零排放”设计, 通过应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等, 实现园区交通车辆零排放, 向游客展示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

(二)

上海的低碳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先试先行。在过去十多年中, 上海已经对低碳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取得相当大的成绩, 而临港新城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临港新城位于上海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上海市版图的最南端, 规划面积296.6平方公里, 因坐拥洋山深水港而得名。5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 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建设中的临港新城, 就“隐藏”在这片绿色之中。

据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郭奕侃介绍, 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快上海“四个中心”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 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 它对于上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布局和功能,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 在临港新城里建立若干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的实践区,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 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 走一条低碳发展之路, 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临港新城新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临港新城, 太阳能发电成为时尚。据坐落于临港新城的上海通用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公司副总工程师唐扬介绍, 该公司办公楼2500平方米的屋顶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楼宇太阳能发电装置。

同时, 在上海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联合厂房屋顶还有一个更大的电站。据介绍, 这是目前国内单幢建筑屋顶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商业电站, 已并网发电。

据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数字港城办公室的曹培涛介绍, 未来临港新城将实现智能化管理, 通过加强生态管理、推广节能建筑、建立智能交通、打造低碳社区等途径, 探索临港新城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无论是“低碳世博”还是临港新城的低碳实践, 都只是上海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有益尝试的九牛一毛。据介绍, 未来, 上海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在能源结构调整上, 上海将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应用, 加大天然气比重, 积极推进风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建设,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从这两个城市的实践,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 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低碳城市的定义, 其实, 从低碳城市的定义不难看出, 低碳城市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社会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为此, 就需要改变以往的粗狂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 生活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市民需要改变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 形成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当然, 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机构就更有义务和责任做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那么, 涉及建设低碳城市的方方面面, 专家和学者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 至少可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

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仇保兴认为, 首先是要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他说, 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 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一旦形成, 不仅再改变的代价极其巨大, 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的低密度蔓延。

他认为, 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首先应推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从能耗方面来看, 火车每吨公里的能耗只有118千卡, 大货车是696千卡, 中小卡车 (家用) 达2298千卡。也就是说, 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至20%, 而且单位运输用地可节约20至30倍。

其次, 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 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 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 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 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最后, 由于我国的城市都属于“紧凑型”城市, 比较适宜推行的是快速公交系统和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的推广都要求城市规划提前做出安排。仇保兴强调, 实践证明, 一旦在城市中系统应用了这两种模式, 一般就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土地节约、经济发展、便利出行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均衡, 用最少的交通用地和能耗来解决机动化的问题。

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仇保兴表示, 要建设低碳城市, 其次还要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他说, 发达国家的实测数据表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筑能耗将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0% (我国目前为27%) , 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项目。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 今后30年内将新建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 城市建成区面积还将翻番。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期, 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将建筑发展模式真正推向低碳化。

仇保兴建议, 首先, 要对北方地区推行供热计量改革。他认为, 预计此项改革可减少该地区建筑碳排放1/3左右。其次, 对新建建筑一律实行强制推广节能标准, 对未达标准的不予验收和准许上市销售。再次, 是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 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 他说, 还应建立国家财政补贴制度, 直接补助节能达60%以上的高等级绿色建筑、鼓励在建筑中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 仅此几项建筑节能措施就可以在2020年前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 (这相当于英国的总排放量) 。

同时,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详细介绍,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严峻现状的症结除了全社会对于建筑节能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建筑节能的相关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还不够充分等原因之外, 政府对于建筑节能的市场失灵部分管理不力, 缺乏经济激励政策, 没有形成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此, 该中心负责人表示, 当前国家应当更多地增加在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资金投入, 完善建筑节能的必要规制设立、基础研发体系、开通资金筹措渠道等。

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

据仇保兴介绍,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

据了解, 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推出的一个概念, 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 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 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含义是, 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 其主要策略是城市建设之后不影响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量。其具体要求包括:城市建成区至少要有50%的面积为可渗水面积;建筑、小区、街道直至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它们之间连接为反传统的“不连通状态”;所有河渠不实行“三面光”, 以沟通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通道等等。而且, 此概念可延伸到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 不影响碳汇林容积量, 不影响城市的文脉及其周边的环境等。

仇保兴认为, 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 城市可以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实现互惠共生, 这不仅能节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而且能大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方式从过去的重空间物质规划转向物质与生态协调共轭的规划。

据了解, 当前深圳市就正在积极推广低冲击开放模式。

记者从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绿色城市、光明之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2009年会上了解到, 近年来, 深圳城市规划不断探索践行国际先进的低冲击开发模式理念, 已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据了解, 《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提出, 到2020年末, 深圳中心城区里居住小区建雨水利用设施比例将达到50%。对于新建居住小区, 将强制进行雨水利用, 强制绿地下凹和透水地面, 规定强制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 要求小区建设区域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4, 或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蓄设施, 使得建设前后外排流量峰值和外排雨水总量不增加。对于已建成居住小区, 鼓励进行雨水利用改造, 进行小区本身的改建或扩建时, 应强制进行雨水利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张悦也表示, 城市规划引入低冲击开发模式的理念, 方向是顺应自然的, 正确的, 应继续深化与推进。

应当规划建设生态城市

在四重奏的最后一曲, 仇保兴认为应当规划建设生态城市。

当前,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失去了此项优势。城市化结果是刚性的, 对处于扩张停滞状态的大城市而言, 大规模地进行重新建设, 其经济和生态成本都将十分高昂。在现阶段, 如果在我国建立一个生态示范城市, 那将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城镇可以仿照学习。而如果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同样的投资, 可能只有10多个城市能仿照。整个示范推广建设过程所带来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效率, 在中国和在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仇保兴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贯彻以上3项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城市甚至区域的范围内倡导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 大力推广节地紧凑的发展模式。”

其次, 仇保兴强调, 建设低碳城市须改变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 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的效果。

他认为,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推行绿色城市基础设施, 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诸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 如直接将污水处理费返回污水处理厂与实际COD削减成效挂钩的办法, 促进企业采用节能新技术。

同时, 仇保兴强调, 更重要的是, 要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据介绍, 目前我国正与新加坡合作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一座30万人口的生态城市。

据了解,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滨海新区内, 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 距中心城区45公里。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约25平方公里, 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 计划10年至15年时间建成。

据《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中对其发展定位来看, 中心天津生态城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形成节能环保型产业集聚区。据天津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霍兵透露, 到2020年, 生态城要全部采用清洁能源, 100%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达到20%;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要降低20%以上。

而对于中心天津生态城的未来, 仇保兴充满信心, 他认为,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生态城镇建设将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谈到低碳城市的四重奏, 仇保兴最后说, 城市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其空间结构、功能、产业性质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我国碳排放目标能否实现。演奏好以上四重奏, 再加上推进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低碳农业, 我国就能够逐步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低碳发展理念

他说, 要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一约束性指标, 采取低碳模式是各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宋春华以上海、保定、德州三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为例说, 城市规划应注重低碳发展理念, 如没有规划基础, 很难做到低碳城市。城市发展中还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 特别是针对不同建筑气候带, 要运用相应的技术和本地的材料设计, 组织标准化、规划化、集成化的生产和供应。

他说, 2020年, 预计我国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 预计到“十一五”期末, 太阳能、浅层低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2 5%以上, 到2 0 50年将达50%以上。

宋春华表示, 开源、节流、循环是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使环境与现代化建设协调一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应对策略。在目前资源减量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循环经济资源再利用, 延长建筑生命周期是最大的减量化。

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调整产业的机会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 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他相信, “低碳城市”的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林伯强说, 当前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不可能人为地减缓城市化进程, 但是, 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会。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环境政策下, 能源消费显然会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政策, 可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 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倡节能生活方式, 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 实质上就是包含“低碳

城市”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转变, 意味着更清洁、更有效和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林伯强说, 通过在“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 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 平衡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 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 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森林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

浙江林学院院长周国模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说, 他提倡从建设低碳城市的视角重新来审视、来认识城市森林。在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出现矛盾的今天, 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城市是可以实现两全其美。

周国模表示, 城市比农村人均消耗的资源在3.5倍以上, 城市化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温室气体释放量60—80%是由城市排放出来的, 其中二氧化碳是75%, 还有城市热岛效应, 环境的污染, 空气的污染, 交通的拥挤等等,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地方, 是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地, 助推了全球温室效应。所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建设低碳城市。

据了解, 目前我国也正在做低碳城市的示范, 上海主要做节能的示范, 广州做交通节能的示范、攀枝花做生物能源的示范。

周国模说, 这几个城市都从每一个单向方面在做示范,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他认为, 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有几个着力点, 一个是产业结构要找准;第二个交通要绿色出行, 生活要低碳消费, 环境要降温, 增加碳汇。就我国当今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来说, 要大幅度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发展经济会造成影响。

据现在估计, 全球目前有四大碳汇:大气、花的空间、海洋、森林。据ITCC估计, 陆地生态系统当中, 储存了2.48万亿的二氧化碳, 其中1.15万亿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 所以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

为此, 周国模表示, 低碳城市建设呼唤着城市森林, 因为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排放的碳, 同时城市森林通过减少热岛效应, 调整城市气候, 可以减少它的排放。热岛效应可以减少我们使用空调的次数, 城市森林不能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 即碳汇功能在打造低碳城市当中, 要显现它的作用。

在我国乃至全球积极推广低碳城市的建设浪潮中, 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并给出较多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有专家指出,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 要注重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垃圾、污水的处理, 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节能减排, 尤其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绿色交通体系等。

也有专家强调, 建设低碳城市应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而发展低碳经济则应重点发展几个低碳行业, 譬如保定发展“中国电谷”, 山东德州大力推广太阳能, 而当前热门的生物质能在很多有条件的城市也风生水起。

世家设计团队用设计呈现低碳生活 篇11

低碳生活——设计应以自然为本

世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反映了人们不在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作为设计师,他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德观念,在设计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自然为本,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它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但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而是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

这就要求设计师本人有一定的境界和素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关爱自然,做人做到纯善纯美,能正确认识美,鉴赏美,才能给人们带来至纯、至善的作品。在全球性的低碳潮流流行的今天,一个舒适自然的家更为人们所喜爱,自然的绿色家居恰到好处地为人们营造出了安宁的国度。

换一种姿态做设计——环保、时尚,低碳将成为家的新元素

设计的灵魂来自设计师的思想,或者说是设计师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而设计师往往容易忽视设计过程中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参与,于是设计行为本身就被传统狭隘化了。世家认为最终呈现的应是被人,环境,或是其他物品影响所设计的别样的家居。设计师应能够发现事物以前不被发现或者说不被重视的一面,比如更多的去考虑环保、低碳、时尚等元素,从而对人性化的一面进行挖掘和创造,变成最终影响家居形态的决定因素,还原人们一个健康、绿色的家居。

低碳城市设计 篇12

同其他国家一样,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很重视。2007年,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9月22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气候变化峰会上, 从节能、提高能效,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增加森林碳汇,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4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的低碳发展战略。同年11月26日, 我国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的行动目标, 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一, 未来城镇人口及其比重将继续提高, 预计到2050年, 中国城市化人口比重很可能会达到70%,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提升。然而,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 传统工业化是以高碳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我国城市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产生地。从统计数据来看, 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 超过75%的温室气体是从城市产生的。因此, 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是降低我国整体碳排放的关键所在, 发展低碳型城市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必由之路。

由于低碳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 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及其内涵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顺时、因地、简约”为技术路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还有人认为从城市建设的路径上, 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减排低碳化四个方面。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 低碳城市的特征包括“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区域性”。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包括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以及政策制度体系。

虽然在低碳城市的定义、度量方式以及建设标准上并没有公认的标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 低碳城市的人均或单位GDP产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应大大低于传统城市。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低碳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应是长期稳定的, 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也不会低于传统城市。这就要求低碳产业必然是在盈利模式下运行。低碳城市是低碳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在生产和生活等各个环节中碳排放业已大大削减的一种城市模式。

目前, 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国际上, 比较成功和完善的低碳城市发展计划有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和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城市交通和建筑, 以降低碳排放为唯一目标。日本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所涉及的领域更丰富, 包括交通、建筑、工业、农林、土地与城市形态等, 要求所有部门的参与, 都要实现碳排放的最小化。

目前, 低碳城市在我国还是以试点的形式进行建设, 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 这是在当前低碳产业还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状态时的必然选择。然而仅仅建立在新能源或者低碳有关产业上的所谓低碳城市发展还远远不够。低碳城市是一种城市模式, 这就涉及到城市产业、城市生活、城市建设等若干环节, 都要达到低碳的标准。我国低碳发展战略已经明确, 降低碳排放的目标也已经定量化, 低碳的原则必然会贯彻到未来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中体现低碳的理念。从城市规划的制定上, 笔者经过梳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城市规模的确定

规划以城镇人口以及城镇建设用地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如果人口及用地规模过大, 除了造成土地使用的浪费, 还会造成城市内通勤时间及距离的增加, 间接提高了城市交通中碳排放量;然而, 如果规模过小, 会限制城市发展, 限制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 降低居民福利水平。因此, 必须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

2.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是城市的经济命脉。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结构的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产业, 以及由此衍生出传统的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都属于高碳行业, 要因地制宜地逐步限制其发展或者积极推进有关技术改造, 降低其碳排放水平。生产要素中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属于低碳产业, 例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 这类产业要在规划中积极引导发展。

3.布局形态的完善

紧凑的城市形态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依赖私人汽车往来的次数和距离, 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也可以降低私人小汽车出行的比重, 从而降低碳排放的数量。因此规划中的城市形态应注重紧凑以及混合功能用地的使用, 倡导TOD (公交引导发展) 的城市扩展模式。

4.建设标准的提高

积极推行节能建筑材料, 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这在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的情况下, 亦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同时规划中应加大城市绿地的数量,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收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 达到降低总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2].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光明日报 (理论版) .2009.4.21

上一篇:绿色塑料下一篇:自动报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