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2024-07-24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精选13篇)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2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加速度》,说课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 使教学建立在具体且生动的情境基础上, 通过教师指导教学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亲自体验从独立确定问题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其中抛锚式教学中的“抛锚”即为根据预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1]

在抛锚式教学中, 教师扮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相关线索的“指路人”, 学生则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 要主动地选择并加工有用信息,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结合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说课内容, 对抛锚式教学进行具体的应用。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 在以后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中都有应用, 加速度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物理量, 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纽带, 也是后面能量, 动量学习的基础, 在物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1.2 教材的特点。

1.2.1 注重分组探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逐一介绍了飞机、汽车和人的运动, 通过交流讨论, 明晰各个运动的异同点, 从而具体到抽象地导出加速度的概念。由于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 这样先让学生对加速度概念有感性认识, 再总结得出科学角度的加速度概念, 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深化记忆。

1.2.2 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动手实验、调查和收集、分析材料等实践活动, 这些其实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

2. 学情分析

2.1 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通过前面三节书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标量、矢量及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物理概念, 而且在学习物体运动的速度时, 对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这一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2.2 欠缺之处。

由于与加速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体现, 一般对物体运动只停留在速度快慢之分, 静止与运动之别, 学生对于速度的变化快慢只停留在感知的认识上, 甚至并未发现速度的变化快慢这一现象。

2.3 应对策略。

从实际出发, 列举生活中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 并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明白速度变化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情况。而采用交流讨论的方法, 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笔者认为此章节的教学重点为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理解, 而教学难点则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的关系, 以及加速度的方向。

4. 三维教学目标[2]

4.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区别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与关系, 能在生活中准确地应用加速度的概念。

4.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体会物理来源于实际, 通过公式推导加深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与交流, 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

5.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一辆宝马和一辆QQ从旁边经过时路人都说好快呀, 这时两辆车都开到悬崖旁边, 宝马立即刹住了车, 而QQ却掉了下去, 路人也说好快呀”。教师从事例引入课题, 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两个快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得出结果, 第一个快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快, 即速度大;第二个快描述的是物体速度变化快, 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加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面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认知导入, 不仅可自然引出课题, 而且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2 类比启发, 建立概念。

教师根据书本讨论与交流中的几种物体运动的情况, 并制成表格, 然后让学生观察其速度变化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1:谁的速度“增加”比较快?它们平均1s速度各增加了多少少

学生A回答:飞机的速度没有“增加”。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加以归纳, 首先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 接着举出一些例子, 说明“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得快”描述是三种不一样的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2:谁的速度快, 谁的速度变化量大?谁的速度变化得快?

教师同时介绍用速度变化量△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多与少, 并推出它在数值上的计算公式△v=v2-v1。学生根据表格数值分别计算飞机、汽车、运动员在上述所列运动情况下的速度变化量:飞机为0, 汽车为20m/s, 以及运动员为-10m/s。从结果可以看出, 速度变化量有正有负。这时教师要加以说明:是的, 速度的变化量是有正有负的, 当后来的速度大于开始的速度的时候, 速度的变化量就为正, 反之, 速度变化量为负,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变化量的这个物理概念的理解。

那么谁的速度变化得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 或者说回答可能没有那么准确, 这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类比上一节课物体运动速度的学习, 提问学生当时是如何正确得出谁运动的快与慢的?学生通过回忆与思考后会回答: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判断谁运动的快慢。这样类比有助于复习旧知识, 加深理解新知识。

在学生得出结论以后, 教师就要加以补充或者是修正, 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相同时间, 位移大的, 运动就快;第二是相同位移, 所用时间短的, 运动就快。如果时间不相同, 位移也不相同, 那么我们就通过计算, 算出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位移大的运动就快。补充完之后教师接着提示:那么对于速度变化的快慢, 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 速度变化量的大小表示呢?给出这样的提示后, 学生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有了较为准确完整的答案了, 所以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基础上提出启发性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设计意图: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5.3 交流合作, 展示自我。

教师提出问题: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将学生分几个小组进行讨论, 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A回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 (直线运动) , 加速直线运动时, 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一致;减速直线运动时, 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相反。

学生B回答: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直线运动) , 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教师总结1:在变速直线运动时, 若以初始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时, 第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大于零, 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同向;第二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小于零, 加速度的方向跟初始速度方向反向;加速度方向跟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与速度方向无关。

教师总结2:第一物体速度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 物体加速度大, 速度不一定大;第二加速度为零时, 速度可以不为零, 速度为零时, 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总结3:物体速度变化量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加速度大, 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加速度大小跟速度变化量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上学得开心, 在课后又觉得学有所获, 并更深刻地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

5.4 深化理解, 例题巩固。

让学生完成并讲解书本上的例题[3], 并通过例题点出加速度与V-T图像的关系, 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本例:某高层建筑物内一部正在向上运行的电梯, 在1.5s内速度由2.4m/s均匀减少到0, 求电梯的加速度。

解:电梯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选取竖直方向为正方向,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1.6m/s2, 方向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例题及时巩固,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深化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5.5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 并布置三道思考题。

思考题1: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吗?

思考题2:加速度针对加速运动吗?对减速运动如何解释?

思考题3:如何表达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反思, 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6. 结语

本说课设计是基于“抛锚式教学”而进行设计, 让学生在历经“创设情境, 建立概念, 交流合作, 深化理解, 以及归纳总结”的基本过程, 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物理的魅力。说课设计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宽教学信息传输通道, 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第二版.

“速度的变化”说课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前后联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用变量来描述的数量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概念的一个核心要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对变量的形成已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学习函数的基础.在此刻之前,已学习过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并已掌握用列表、列关系式和图像的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要求学生能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观察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说出图像所表示的丰富内容.在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示多彩世界的作用,发展符号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讲解速度变化与时间段在图像表示时的基本形状.(以时间为横轴,速度为纵轴.)

3.教学目的

(1)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像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从图像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给出实际情境,能大致描绘出它的关系图.

(3)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解释实际情境,为学习数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

(4)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和解释身边发生的数学现象,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通过看图、识图,分析速度与时间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有条理的语言刻画现实情境.

难点:由图像描述速度与时间的变量关系;由实际情境描述大致图像.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引导发现法为主体框架,以“问题情

境──例题讲解──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图像描述变量关系,既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可设计引导步骤,分解知识与技能的难点,循序渐进.

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总结”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其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总结出几种基本图形中速度变化与时间段在图像表示时的基本形状,而后引导学生在观察复杂图形中从中分解出基本图形,抓住关键点或关键词,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速度时间路程_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5《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生情况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问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数学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并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主动探究,理解速度的含义

3、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国庆节跟爸爸妈妈去旅游“这个场景,问:如果你去北京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不但为下面理解速度的含义奠定基础,而且也自然引入地进入第二环节。

2、主动探究,理解速度的含义;

我共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探究新知,理解含义,首先让学生从图片上寻找数学信息?从而引出每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并重点理解汽车的速度70千米/小时,要求学生理解70千米表示什么,后面的小时又表示什么?并学会速度的读法和写法,再请学生把飞机、自行车的速度也用这样的写法表示。

最后归纳:像这样 “每分钟、每小时”都表示“单位时间”,这里的225米、70千米、800千米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小结:我们把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最后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速度的例子。

这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让学生去观察,丰富概念的内涵,逐步明确“速度”的含义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再了解速度的写法,扩充“单位时间”的含义。

(2)理解速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了解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首先课件出示习题,掌握速度的写法,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符号,谈谈自己的感觉。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前认识的单位都是一个量的,而这里是由两个量组合而成的,既然这些速度单位如此特别;那在生活中类似这样单位的写法有吗,你见过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对比交流,使学生了解速度是由两个量组成的的单位,从中感受速度单位的特殊性及写法上的简洁性。同时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复合单位,使知识得以扩充。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利用问题一改编了两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解决,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构建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又引导学生分析三个数量关系,知道其中的两个量,便可求出第三个量。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本环节共出示了两个练习,练习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分层训练,并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一题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速度的含义,速度的写法; 第二题重点训练学生如何运用三个关系式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x 4= 280(米)

225 x 10= 2250(米)=2.25(千米)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说课稿 篇5

都匀十一小:罗家祥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是继“面包发霉了”一课后对食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办法来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变质的食物。第二部分是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了解食物变质的原因,以储存一条鱼为例,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能对储存食物的方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并能设计出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食物单元中对食物变化的探究。通过前一课对发霉面包的观察,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发霉变质?有什么办法能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事实上,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储存食物的方法,本课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学生们通过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科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储存食物的方法及依据。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运用了比较观察的方法,对新鲜小鱼和变质小鱼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观察比较的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鲜鱼、变质小鱼、鱼干、真空包装食品、食物罐头、卫生手套、镊子、一次性碗等。

教学活动过程: 本课分五个环节来展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刚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鱼,可是现在有点事要出门几天才回来,这鱼就这样放在塑料袋里,行吗?(学生回答)。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好吗?多数学生会想到放冰箱里,接着问:放冰箱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可能会说能保鲜,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对食物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利用科学。)

二、观察变质的食物:

这一环节我是通过鉴定两条小鱼是否变质的对比观察活动展开的,分两个层面,一是讨论鉴定方法,二是开展观察鉴定活动。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条小鱼,分装在1号袋和2号袋里。首先让小组讨论汇报观察方法,师生交流,出示观察活动中的安全事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鉴定活动,汇报交流鉴定结果。比较两条小鱼的异同,从而判断出哪条小鱼是变质的,哪条小鱼没有变质。

(设计意图:从两条鱼的观察活动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找出变质的小鱼,为下一步探究小鱼变质原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师生交流,探究小鱼变质的原因。

这一环节我分成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是预测,预测小鱼变质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部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是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面包发霉了,从中获取有关霉菌及霉菌生存条件等有关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小鱼的变质联系起来思考、归纳、总结出小鱼变质可能是由某些细菌引起的,由此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学习55页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小鱼变质是由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的,为下一步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提供思考方向。)

四、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这一环节我是以微生物生存的三个条件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

首先,我拿出一包鱼干,问:鱼干为什么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质呢?学生可能会说,鱼干没有水分,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学生可能会说,它控制了水分。我接着再出示一个真空包装食品,问: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学生可能会说控制了空气。我接着又问:有控制温度的方法来保存食物吗?让学生举例,最后小结:只要控制(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就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后,就比较容易理解生活中保存食物方法的理由了。接下来我出示一条鱼,问:你能用几种方法保存这条鱼,并说出你的理由,然后由小组展开讨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出生活中食物的各种保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减慢食物变质,就必需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和刚刚获取的知识。理解各种储存食物方法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的激情。)

五、拓展,课堂小结:

生活中除了采用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办法来保存食物外,还有别的办法吗?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说出杀死细菌的方法和使用防腐剂等也能保存食物。并强调使用防腐剂有害健康,须谨慎使用。最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行动,收集各种包装袋,思考这种包装的科学道理,并采集各种包装上的信息,为下一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作好充分的准备。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6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商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7

速度是一个矢量, 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速度方向不变, 只有速度大小变化时, 速度矢量才发生变化, 如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 只有速度方向变化时, 速度矢量才发生变化, 如匀速圆周运动。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时, 两者都将影响速度矢量的变化, 如曲线运动, 但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对速度矢量变化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如图1 所示, 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总是沿轨迹切线方向, 是速度方向的单位矢量, v是速度的大小, 则速度可表示为

从 (3) (4) 式可分析得出:

(1) 速度方向的变化快慢可用描述, 速度大小的变化快慢可用描述。

(3) 加速度可分解成相互垂直的法向分量和切向分量, 法向分量指向圆心所以称为向心加速度, 它仅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因而它是加速度的一个效果分量, 是由于速度方向变化所引起的, 但不等同于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切向分量表示速度大小的变化快慢。

二、角速度和速度方向变化快慢关系的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1) 式 (5) 两边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可见, 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大小与角速度的大小是相等的, 这一结论也可以从图2左边两个角度相等情况得出:质点转过的角度等于速度方向转过的角度。

(2) 由于角速度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描述转动的, 而线速度的切向方向和法向方向是描述平移运动的, 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所以两者的方向不能放在一起比较。所以“角速度是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的说法欠妥。

在非定轴转动中, 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不足以全面描述转动情况。定义角速度的方向沿转轴方向, 它的正方向与刚体转动方向间满足右手螺旋法则, 则有

三、总结

(1) 向心加速度是由向心力产生的, 它仅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它是加速度的一个效果分量,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 加速度等于向心加速度;它虽然是由于速度方向变化所引起的, 但不等同于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速度方向变化快慢对加速度的影响还要考虑速度大小的影响, 速度越大, 对加速度的影响也越大。

(2) 角速度是描述物体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方向变化快慢是描述物体平动的物理量, 两者定义不同, 适用对象有差异, 但在描述质点转动快慢的大小时, 两者是相等的。

参考文献

[1]李沐东.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用什么物理量描述?[J].物理教师, 2009, (7) .

[2]张修文.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J].物理教学探讨, 2006, (6) .

[3]蒋基豪, 吴常光.“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质疑[J].物理教学探讨, 2007, (2) .

[4]李涛, 陈世国.对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再思考[J].现代交际, 2012, (6) .

速度?速度! 篇8

其后的两年里,因为人生中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了学习,我放弃了飞车生涯,离开了那我熟悉又陌生的跑车和赛场。但那激情彭湃的回忆却从来没有被淡忘过……

通过了人生中的一大考验之后,怀揣着对速度的渴望,对飞车的热爱,对朋友的怀念和对胜利的执着,我回归了!双脚再度踏上油门的时候,我思考起那个无数次缠绕我的老问题来——速度究竟是什么?

我的经历从我脑海中浮现,回首当初尽情享受飙车乐趣的时光,回首和朋友奔驰沙场的过往,回首独自承受失败的苦涩,回首对飞车高手的向往。速度的含义似乎广阔了起来,它再不如从前那么简单,以至于我已经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唯一能肯定的事情是,我已经走上一条道路——一条上坡路,没有尽头。我终于立志成为一个高手,抛开杂琐的事情,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飞车世界中。

我对丰碑车队的感情一直没有淡漠过。理性告诉我,加入车队,和前辈高手们朝夕相处,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对我的飞车发展是无可替代的步骤。于是我重拾HP2,开始反复地练习,只盼望能尽快加入FB这个大家庭。痛苦并且搞笑的一段回忆从这里展开了……

无数次地训练以后,终于,我达到了FB车队的八队标准。当我兴冲冲地到论坛发帖子要求测试的时候,却被告知FB已经不招收以HP2方式入队的队员了。完全无奈!我只有从UG2下手,白手起家。一个月以后,当我意气风发地再次准备测试时,再次被告知FB车队不再以UG2方式招收队员。晴空霹雳也不过如此!我真倒霉!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呀……虽然国内还有其他的强大车队可以选择,但是,对FB的感情让我无法放弃任何一个能融入它的机会。三个星期以后,我终于以MW如愿以偿了。

从此,每次联网赛车时,我都会自豪地输入我的ID:[FB]Venus。

进入车队以后,飞车生涯仿似变化了一个模样,那是我从没想象过的经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还没进入高手圈子的时候,对于高手,我总是怀着敬畏的心情仰望,总是觉得他们像神一样高深莫测,不可琢磨。而当我融入了这个圈子以后,了解了很多。高手的光环慢慢褪去,真实的飞车玩家的样子逐渐清晰。他们不是当初想象中那样不可接近,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天生神力。每一个高手,其实都是在无数的失败中摸爬滚打,从失望和苦痛中成长起来的。

和车队的前辈们交往过程中,我学到了太多以前不曾学习的东西。[FB]LIMll299、[FB]LXT、[FB]or,4C13、[FB]Utlra52等等,好多好多的前辈们以身作则,让我从更高的起点思考、理解NFS,体会那一种叫做境界的东西。

《30米加速跑》说课稿 篇9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的学生,自控能力及认知能力较水平二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但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力强,学生通过以前的教学已经初步掌握了跑的动作要领,已经具备了一定快速跑的能力。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学生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或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教法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加速跑中的快速启动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加速跑和加速速跑启动的`要领,10%左右的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启动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种瓜得瓜,种豆的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团结合作和竞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示范讲解法

2.游戏竞赛法

三、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加速跑的技能,跑是比较枯燥的活动方式,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上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问题思考过程中完成练习。

四、教学过程

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安排见习生――提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1、振臂运动。2、扩胸运动。3、腹背运动。4、压腿。5、手腕脚腕。6、高抬腿。)

1、自然跑(5分钟)蛇形慢跑(强调摆臂。)

2、准备活动热身操(6分)教师带领做,为了减少枯燥和集中注意力:我采取男生喊1―2个8拍口令,女生接3―4个8拍的口令。在提出要求同时加入适当的语句。使学生感觉到比赛的味道。

3.加速跑(15分)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并提出注意事项如下――学生练习1次――教师观察纠正错误――学生练习2次――展示(每排选择两名同学进行展示。)

动作方法:站立式起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跑到终点。

队形:体操队形散开为了增加练习次数,学生站成4排横队进行练习。

要求:

1、做动作时蹬摆配合协调,上体不要过分前倾和后仰

2、行进间跑时要掌握好动作节奏,手脚配合要协调

3、跑时放松、自然、注意正确姿势,学会用前脚掌跑

4、游戏(10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讲解规则学生分4组利用刚学加速跑知识进行比赛,体会加速跑。(讲解规则的时候:教师示范一次。

5、小结放松(4分)放松:本节课主要是以跑为主的学习,所以在课的最后我采取以静为主,教师引导让学生体会放松。具体操作:队形体操队行站好要求:立正姿势

讲解:

1、闭眼、上体放松、吸―――――呼反复5―6次慢慢睁开双眼

2、身体前倾――――――手臂不要用力晃肩让手臂自然摆动

3、双手叉腰、单腿提起、大腿带动小腿晃动。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篇10

郭俊华 物理学2班 20042301037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掌握加速度的矢量性,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3.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熟悉公式a=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加速度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究规律,培养师生间相互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加速度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

1、对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拟用“类比法”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

自制课件,斜面及电池试验装备

六、教学内容:

(一)、新课引入

探索性实验:

1、研究物体沿斜面滚落的运动规律的探究;

不同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2)讨论交流物体速度改变相同得情况下,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3)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 a =(vt-v0)/t

2、加速度单位 : “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2(或m · s-2)。还有 cm/s2 等

3、加速度是矢量。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加速度a 的方向 vtvot。可用正负号来表示.

如果加速度为正值,速度增大. 如果加速度为负值,速度减小。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11

问题由来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中提出了加速度a的概念,明确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必修(2)第五章在匀速度圆周运动中提出了向心加速度an的概念,指出它指向圆心而与该点的线速度垂直,所以它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继而在“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中进一步表示:如果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外力与速度方向斜交,则可以把它分解成与线速度共线的切向分力Ft而产生切向加速度at、与线速度垂直的分力Fn而产生法向加速度an;at标志着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an表现为速度方向的改变.

延伸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一概念,人们进而有叙述:在曲线运动中,切向加速度管线速度大小的改变,at越大,线速度的大小改变就越快;向心(法向)加速度管线速度方向的改变,an越大,线速度的方向改变就越快.

以上步步为营的演绎,致使我们对“向心(法向)加速度管线速度方向的改变,an越大,线速度的方向改变就越快”这一点深信不疑,很多老师直接把它作为一种经典奉献给学生,众多的教辅资料中不断以概念训练题的形式强化这一结论.

矛盾显现然而现实时常会冲击这一结论,最简单的如图1示:水平圆盘绕竖直中心轴匀速转动,盘上两个小物体A和B随盘一起运动,由于它们作圆运动的角速度ω相同而半径r不同,据向心加速度计算式an=rω2,可知B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如果按照上述结论推演,B的线速度方向改变肯定要比A快,而事实上A和B的速度方向改变完全是同步的,取任何一段时间间隔,它们速度方向的改变一样多!

异军突起,看来曲线运动中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应该决定于角速度大小:综观众多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圆运动中(一般的曲线运动可通过曲率圆链接)角速度越大,则线速度的方向改变越快,角速度越小,则线速度方向改变越慢,泛说也就是线速度方向的改变快慢,取决于角速度,亦即直接相关转速或周期大小.

问题辨析哪一种说法更在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看一看向心加速度an的来历?

在研究最基本的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通常是用以下办法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计算公式和方向确认方式:设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半径为r;经一个极短的时间Δt,利用矢量三角形得出一个速度的变化量Δv;速度矢量三角形中在Δt极短的前提下,可以有Δv≈vθ=vωΔt,故加速度a=Δv/Δt= vω= v2/r;当Δt趋向于零时,θ亦趋向于零,则Δv的方向趋向于跟瞬时线速度v垂直,而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所以这个加速度垂直线速度而指向圆心,从而被命名为向心(法向)加速度而标作an.

从上述推演过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条:向心加速度an来自线量v对时间的变化率,所以它反映的也是一个线量的变化情况而不是一个角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顺便理一下线、角量之间的关系如表1:

表1线量加速度a速度v位移x路程s角量角加速度β角速度ω角位移θ弧长L线、角量关系(曲率半径为r):a=rβ,v=rω, 弧长(类路程)L =rθ再从因果关系看,因为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向心力Fn,就会同时产生一个指向圆心的向心(法向)加速度an;根据牛顿定律中包含的单位关系,an的单位是属于线量变化率的m/s2.

从这个意义上讲,速度方向变化是一个角量θ的问题,直接地确实应该由θ=ωΔt来决定,也就是角速度ω的大小决定了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而不是由an这个线量来直接描述它.

当然,由于an的存在,导致线速度v的大小不变,但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个Δv=anΔt,却使v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向心(法向)加速度关联着速度的方向改变是不错的;从速度变化的效果来看,确实也是有这样明确的分工:切向加速度使线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法向加速度使线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没有向心(法向)加速度就没有速度方向的改变;但误解的关键在于“线速度方向的改变的快慢并不单一地决定于向心(法向)加速度”,因为我们可以从推导an的图中可以看出,线速度方向的改变角θ,不但与Δv=anΔt有关,还与线速度v的大小有关(也就是与rω有关),定量地从an=rω2,即ω=anr可以肯定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由向心加速度an和圆半径r共同决定.

我们再来看一看教材的相关叙述用词之谨慎:图3表示做圆周运动的沙袋正在加速的情况.O是沙袋运动轨迹的圆心,F是绳对沙袋的拉力.根据F产生的效果,可以把F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跟圆周相切的分力Ft和指向圆心的分力Fn.Ft产生圆周切线方向的加速度,简称切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是与物体速度方向一致的,它标志着物·物理史料·

速度加速度说课稿 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速度的变化量,如何求速度的变化量

2、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及定义式、单位

4、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5、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6、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运动、减速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

⑵ 能力目标:

1、能从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是变化的,而且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

2、帮助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

4、能用加速度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⑶ 德育目标:

1、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

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 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

点. 【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及物理意义、单位

3、加速度的矢量性及方向

⑵〔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思路与方法】:利用摩托车、赛车、战斗机的比赛视频引题,强烈音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之后针对视频提出问题引出速度变化的不同,再请同学举生

活中速度变化及变化存在快慢的现实,引出问题:如何判断速度变化的快慢?表格展

示三种情况,最后的情况是速度变化量、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通过分组讨论,再

类比速度的定义,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加速度的方向由加减速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情况分析得到,再通过例题巩固加速度方

向及大小。最后通过讨论题巩固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引题:欣赏摩托车(196公里/时)、赛车(368公里/时)、战斗机(2000公里/时)的巅峰对决

赛,猜想在开始阶段谁会赢?播放视频,提出问题:为何开始阶段,摩托车会赢?

开始三者做什么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三者开始速度变化情况相同吗?

与“战斗机的速度快”矛盾吗 ?

提问: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速度变化的情况,谁能举例?

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如何计算速度的变化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速度变化是从在快慢的,比如正常刹车和紧急刹车,那么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呢?请看

下面的实例。

二、进入新课

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提示: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滑雪运动员下坡 B、公共汽车出站 C、某舰艇出航 D、火车出站

初始速度 /m·s-1 2 0 0 0 末速度 /m·s-1 11 6 6 20 经过时间 /s 3 3 20 100

1、问题:比较A、B速度变化的快慢?(单独提问)结论:滑雪运动员的速度改变比公共汽车快。

方法:时间相同,比较速度的变化量大的,速度变化的快

2、问题:比较B、C速度变化的快慢?(单独提问)

结论:公共汽车的速度变化比舰艇快。

方法:速度的变化量相同,比较时间小的,速度变化的快

3、问题:比较C、D速度变化的快慢?

但在比较C和D时,火车和舰艇的速度变化量不相等,经过的时间也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

速度改变的快慢?(小组讨论)结论:舰艇的速度比火车的快?

学生可能有提出算。

类比:位置的变化快慢-----v=(Δx=x-x)

速度的变化快慢-----(Δv=v-v)

能不能用的比值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呢?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初速度v0 /m·s-1 末速度vt /m·s-1 时间t /s

6 6 20

3 20 100 A滑雪运动员下 2

B公共汽车出站

0 C某舰艇出航 0 D火车出站

0

速度变化Δv /m·s-

1速度变化△V/△t 快慢

问题:观察表的最后两列,你有什么发现?

(速度变化快的,则用一个物理量加速 的比值就大,可见比值可以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 度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

一、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有时间的比值

3、定义式:=

(1、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的多少,慢

速度变化率,速度变化的快

2、平均加速度------一段时间内的加速速度 瞬时加速度------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3、加速度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思考与讨论]

普通的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速度都能达到100 km/h。但是,它们起步后达到这样的速度所需的时间是

不一样的。例如一辆小汽车在20 s内速度达到了100 km/h,而一列火车达到这个速度大约要用500 s。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它们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得快”描述的是同种的情况吗?

4、单位:米/二次方秒 m/s

5、量性:矢量

问题:怎么看出加速度是矢量的?

(从Δv是矢量,时间t是标量,所以加速度是矢量)

二、加速度的方向

【思考与讨论】

既然加速度的矢量性与Δv有关,那么加速度的方向如何能?从Δv着手

审视速度的变化Δv,请同学填写下表,讨论加速度的方向如何?

(1)表达式: △v = v-v

若v>v,则△v ____0,物体做____运动;

若v

(2)再看加速度(a = △v/ △t)① 加速运动,a ___ 0,a的方向_________ ② 减速运动,a ___ 0 , a的方向_________

结论:

1、加速度方向与Δv方向相同

2、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物体做减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例题】

某新型汽车在东西的平直公路上做性能测试,可以认为速度是均匀变化的。如果该汽车6s内速度从

2m/s增加到20m/s,速度方向向东,求汽车在这段运动中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紧急刹车,经过4s 速度从20m/s减为零,这个过程速度也是均匀变化的,求这个过程中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比较两次加

速度那次较大? 解:略

问题:哪次的加速度大?负号代表什么含义/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加速度呢,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请观察下表的数据,你得

到什么启示? 各类轿车制动性能数据表

平均加速度 宝马530i-1.0043g 高尔夫1.6-0.9207g 威驰1.5AT-1.0027g 奇瑞QQ1.1-0.8491g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知道生活中物体速度变化是存在快慢的,并且知道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知道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物理意义,并且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如何判断?

3、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不是一个含义

4、研究物体加速度对我们生活是有意义的四、课后思考题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是多少?为什么?

2.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吗?为什么?

3.物体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大吗?为什么?

初速度

99.63km/h 101.41km/h 99.83km/h 98.92km/h 制动时间 2.81s 3.12s 2.82s 3.30s 制动距离 39.91m 45.07m 40.03m 47.83m 4.物体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吗?为什么?

5、观察v—t图,a、b谁的加速度大?图线的什么代表加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篇13

颍南中心校 田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公式教学过程:

及,的运用。

一、复习提问: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2、什么叫做速度?如何计算?单位是什么?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引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几幅图,想一想图中物体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描述他们运动的快慢?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哪些?

三、新课学习

(一)平均速度

1、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它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到站前减速、停止后乘客上下车;我们坐汽车去一个地方,人们对于汽车在路程中由于等红灯、乘客上下车或由于路况而车速的变化等细节并不是十分关心,人们关注的是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利用汽车经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出的汽车的速度应叫做什么速度?如何去理解?

2、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短时间内)的快慢程度,用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4、例题:动车组火车沿京沪线从北京站至济南全程 495km,行驶3h20min,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公式的正确运用、单位正确换算。

s495km解:v==≈148.6km/h t3.33h答:(略)

(二)瞬时速度

1、在日常生活中或一些科学研究中,我们除了了解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有时候也需要知道物体的顺势速度,比如交通管理的测速仪,它可以帮助交警测试出汽车的瞬间速度是不是超过了限定速度,以保证行车人安全和正常的交通次序。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

2、汽车速度表针指数随时变化,是显示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播放动画)表针所显示的速度是汽车的平均速度还是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速度计的指针是随着汽车的运行速度随时变化的,所以速度计表示的并不是平均速度,而是某一个瞬间的速度。我们把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三)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平均速度只是大体上反映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而瞬时速度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能反映的整个过程的运动情况。

联系: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2、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或所用的时间短到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可以忽略的时候,平均速度就转化为了瞬时速度;反之,瞬时速度也可以看成是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四、小结:

1、平均速度的含义

2、平均速度的公式。

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上一篇:2019年孩子满月庆典致辞-范文下一篇:实践部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