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2024-07-20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共9篇)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1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西村小学 四年级 王剑霞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导入新课。

森林里有几只小动物,松鼠,猴子和小兔,他们时常为谁走得快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先出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3、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说教学特点

(一)学习材料体现一个“真”。

从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真实的素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二)教学过程着眼一个“实”。

分步展开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法指导扎实,兼顾个别差异。

(三)分层训练把握一个“新”。

分层训练,由易到难,形式新颖,发散性强。

(四)板书设计突出一个“精”。

板书设计巧妙,版面合理,应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方法,类比推导数量关系,突出重点,板书上学生的反馈能呈现学习信息,帮助理解难点。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2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理念, 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也正因为如此, 给教师的备课赋予了新的任务——潜心研读教材, 感悟教材设计意图, 从而能够善用教材。但是教师对教材意图的解读却难免会出现偏差。如笔者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曾出现过困惑。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材主题图如下:

在该课的教材内容研讨时,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 线段图是学生学习的助力还是负担?

众所周知, 画线段图是数学重要的解题策略之一, 尤其在解分数应用题时, 其优势显而易见, 因为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非常抽象, 需要借助线段图寻找单位“1”, 并通过线段图直观地呈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行程问题则不然,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相关经验, 即便没有这些生活经验, 也能根据除法意义正确求出速度。这么说来, 教材引入线段图是否画蛇添足?

(二) 线段图是在提高课堂效益还是在浪费时间?

本节课的线段图,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系首次出现, 即便不是引导学生探究, 只是采用讲授法, 都要占用不少的课堂时间:用线段表示路程, 线段的长短对应着路程的长短;将线段按时间的多少进行等分, 即表示出速度, 所以路程÷时间=速度。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线段图, 并进行相关的操作, 则耗时更长。更重要的是, 如此多的时间花下去, 学生真能掌握画线段图的技巧?真的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倘若无法实现这些效果, 花费大量时间只为蜻蜓点水般带过, 是否会降低课堂效益?

(三) 线段图为列式服务还是列式为线段图服务?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们对某班的54名学生作了前测, 题目如下:

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货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 哪辆车行驶得更快些?

(1) 请你将这道题中的信息画成线段图。

(2) 请你解答出这道题。

在接受前测的54名学生中,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学生只有3名, 而能正确解答出这道题的则有40名。很显然, 与计算速度相比, 线段图才是学生的盲区。换而言之, 在这道前测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线段图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 相反, 还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经验, 去服务于线段图。基于学情, 这样的教学是否能彰显线段图的优越性, 是否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解题的角度出发, 经过反复思考, 笔者都觉得本节课引入线段图并不科学。然而, 在一次试教结束后与学生交流中, 笔者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一位学生在课后提问:“老师, 你不是说比快慢就是比速度吗, 那为什么还要说速度是每秒 (分、时) 的路程呢?速度和路程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的问题一下就触动了笔者的思考:速度与路程有什么关系?统一时间可以比较路程, 统一路程可以比较时间, 这些方法也能比出快慢, 为什么还要学习速度的求法?在生活经验里, 速度就是快慢, 可速度除了用“快慢”这样的口语化的词语表达外, 还能不能让“速度”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它更深的意义呢?一连串的思考让笔者联想到了在之前的备课中一直被摒弃的线段图——线段图就能把速度与路程对接起来, 直观地呈现速度就是每个时间单位的路程, 让学生将速度的桩牢牢地打在路程的基础上, 避免造成囫囵吞枣的学习现象。有了对教材意图的深层次理解, 笔者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 提出路程的问题, 直观感受路程

入课伊始,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亮跑步很快, 谁敢和他PK一下? (生踊跃举手)

师:哇, 这么多人, 我选你吧。 (指名其中一位同学)

师 (面对小亮) :敢接受挑战吗?

小亮:敢。

师 (面对他俩) :那还等什么, 开始比赛吧!

生:到哪里比啊?怎么比呢?

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 却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拉开了学生的话匣。有的说让他俩一起绕操场跑一圈, 比比他们所用的时间;有的说规定相同的时间看谁跑过的路程更长。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绕操场跑一圈, 一圈的长度就是要跑的路程;规定相同的时间, 看谁跑得远, 跑出的那一段就是各自的路程。

(二) 将路程抽象成线段, 解读线段图

师:看完同学们的比赛, 想不想看看老师的比赛?

生:想!

师:这就是我—— (课件出示老师的照片)

师:再看看对手—— (出示博尔特的照片及简要事迹)

师:猜猜看, 谁会赢?

生1:当然博尔特赢了, 人家是世界冠军。你哪比得过他哦! (全班都笑了)

师:输赢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请看—— (课件出示)

林老师:3秒。

博尔特:5秒。

师:现在你认为——

生1:我觉得老师赢了。

师:因为——

生1:因为你花的时间更少, 所以就更快。

生2:不一定, 虽然林老师花的时间少, 也许你跑的路程也很少呢, 博尔特虽然用的时间更多, 也许他跑的路程很长呢!

师:你的意思是还需要知道——?

生2:路程。

师:同学们, 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生:生2的。

师 (问生1) :你同意吗?

当学生兴奋地期待着两人的路程, 以便揭开谁胜谁负的谜底时, 却发现教师还留了一手——博尔特跑步的路程还是未知!满心好奇却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学生开始按捺不住地猜测了, 有的猜30米, 有的猜100米, 也有的猜48米, 在各种猜测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 哪个数字猜得比较准确?为什么?通过对几个数字的分析, 学生明白了线段的长短对应着路程的长短, 这是线段图能够直观表达问题的本质原因之一。这样的教学能迅速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并将线段图让学生在愉悦中深深地进入了脑海深处。

师:现在比赛情况清楚了吧?

生:清楚了。

师:谁把比赛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描述, 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如果先给出应用题, 再画成线段图, 学生对线段图的关注与思考肯定不够, 因此, 教师从线段图入手, 让学生理解线段图, 对线段图进行思考, 顺应了学生的心理认知, 顺势给出应用题, 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探究。

(三) 理解速度的意义, 感受学习速度的价值

师:能比出快慢了吗?

生:能!

师:那还不赶紧动笔算出来?

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

在引导生生互动, 理解了各算解法的意义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各种解法的相同点:

生:我发现每种解法都要求出每秒的路程。

师:这么说来, 每秒的路程在解题上重要吗?

生:重要。

是的, 正因为它很重要, 所以在数学上我们给它个特定的名称, 叫作速度。再找找看, 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速度都是用除法算出来的?

师:再说具体点, 速度是用什么除以什么得来的?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个发现太重要了, 我们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有了线段图, 有了解题思路, 速度与路程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 将速度与路程建立联系, 直观呈现速度

师 (指着线段图) :看看老师的路程, 你能在这表示出老师的速度吗?

指名学生操作 (三等分, 并指出) 。

师:老师的速度, 只能用第一段表示吗?还可以用——

生:第二段、第三段表示。

生:每一段都能表示出老师的速度。

师:如果把老师的速度换种说法, 还可以说成是——

生:老师每秒的路程。

师:拿出答题单, 你们能不能在题单上表示出博尔特的速度?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都在路程上表示出了速度, 能不能说说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生: (略)

……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认为学习线段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轻松理解了线段图的意义, 掌握了线段图的本质, 使其能有效地为本课的探究内容服务:理解何为速度, 速度与路程有何关系;除了计算的方法外, 从线段图上也可获取答案, 应该说这样的学习是全面而深刻的。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3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商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篇5

西村小学 四年级 王剑霞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1、激趣导入,有兴趣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 “动物比赛竞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2、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愤,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适当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陡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和表扬,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把我的方法、想法展示出来。

4、教育技术。这类看似只有一个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的课,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激发兴趣注意力集中。

不过,在课后通过和老师的交流,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学中一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着急,比如速度定义的出示,可以在学生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案例 篇6

北关示范小学

李柳青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听说我们四(4)班的同学上课可用心了,这节课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听老师说句话,看谁听得最清楚。刚才我上学从家骑车5分钟走了1000米 谁能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话 生1重复老师说的话

师:这位同学就是认真,谁能再说一遍(好多同学举手抢答)接着老师问:5分指什么?1000米指什么?(板书路程、时间)

(二)比较、分析,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1 精心设问,诱导学生解法多样化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汽车拉力赛(出示课件)红色的小汽车与绿色的小汽车赛跑,他们为了谁跑得快争论的面红耳赤。红色的汽车说:“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我跑的快。”

绿色的小汽车说:“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怎么能说你跑的 快呢?”它们争吵不休。同学们,你能给它们评一评,到底谁 跑的快吗?(小组在一起讨论算法,小组长汇报)

生:用120÷2=60(千米),求出红色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 210÷3=70(千米)

求出绿色车1时行的路程。最后用70和60相比较,得出绿车跑的快。

师:为什么70和60能比较呢? 生:因为时间是相同的,所以能比较。师: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

生:我的方法是先用120÷2=60(千米),求出红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60×3=180(千米),求出红车3时行的路程。最后用180和210相比较,得出绿车跑的快。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的目的是让红车和绿车跑的时间都是3时,谁跑的远,谁跑的就快。

(老师和同学给以肯定的赞许,又一学生说出了另一种方法。)生:我还有一种方法:是先用210÷3=70(千米),求出绿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70×2=140(千米),求出绿车2时行的路程。最后用140和120相比较,得出绿车跑的快。师:真棒!

师:同学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绿车跑的快。比较这几种方法,它们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都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的 进一步认识路程和时间,感知速度的概念、速度单位的读法和写法。

师:红色车2小时行120千米,绿车3小时行210千米,120千米,210千米表示什么?2小时,3小时表示什么?

师:像××同学的方法是求出红车和绿车1时所行的路程,即表示该车的速度。(板书“速度”)师: 你能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争先恐后)1秒、1分、1时 所走的路程 师:(出示)红车的速度写作:60千米/时。看一看速度单位是怎么组成的?

生: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还有一条向左倾斜的线。

师:跟我一起读红车的速度,是——(略停顿)60千米每时。师:那绿车的速度你能写并读出来吗?(让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师:看一看,这名同学写的对吗?你能不能读一读?

(学生自信地指黑板,大声地读出答案。)师:现在,你能说一说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吗? 生:速度与路程、时间有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介绍生活中的速度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速度,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展示图片与数据。)4 进一步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1)从甲地到乙地14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

师:求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求的?

生:求的是时间,用140÷70=2(时)时间=路程÷速度(2)从学校到少年宫小华用了10分,每分走60米,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多少米? 师:这题求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求的?

生:求的是路程,用60×10=600米,路程=时间×速度 5 小结。

师: 我们了解了一些速度,同时还知道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实际,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师:接下来呢,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这节课学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课件出示练习题)

1、让同学们说说60×3=180表示什么?180÷3=60表示什么? 180÷60=3表示什么?(小组在一起说说,再全班交流)

2、用手势表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

3、根据所学的知识填表格,说说用哪个公式计算

4、让学生在图上标出王大爷从西村出发10分钟大约在什么位置,这道题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线段平均分成4份,说说600米占几份?(同桌在一起说说怎样解答,自己写在本子上

(四)全课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会用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我还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速度。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呢!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实际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导学提示

1、完成的学生打开课本第62页,观察课本上的方法与自己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实在想不出方法的学生也打开课本第62页,自学课本上的方法并记录疑问。

3、思考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你能举个例吗?会画图来说明吗?

4、路程、时间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5、能介绍几个生活中关与速度的例子吗?

6、你还有什么问题?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自学检测

(一)、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提问:

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叫速度?(出示速度的概念)

2、路程、时间、速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二)、填一填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2、公交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算式:

路程=

3、飞机10分飞行120千米,飞机每分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

速度=

4、王红每分步行60米,王红家到学校1200米,她从家步行到学校要多长时间?

算式:

时间=

二、练一练

教材63页第1题。

三、查一查,适当辅导。

独立完成教材63页2、3题,对于学生不会的,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辅导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收获盘点

从知识掌握、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大胆交流等方面谈收获。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好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1、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情境,(两人行走的快慢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有关知识,真正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二、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学生对于有关速度的问题都想知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适应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播放刘翔2004年比赛视频,激发兴趣。

2、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骄傲的小兔输了,勤劳的小乌龟赢了),自从那次比赛之后,小白兔很不服气,它们决定还要再比赛一次,请看《新龟兔赛跑》---课件出示比赛的情境图。

3、电脑出示《新龟兔赛跑》的情境,让学生猜谁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小兔说:“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小乌龟说:“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白兔开的卡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小乌龟开得小汽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千米<70千米,因此,小乌龟跑得快。(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3、通过写一写、读一读、找一找,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4、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想一想: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注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

5、王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王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小时可以行多少米?

7、想一想:你们能不能改变这一题,求时间、求速度。

8、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再解答吗?

总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我来说一说

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使了4小时。请问:

(1)60×4= 表示什么?(2)240÷4= 表示什么?(3)240÷60= 表示什么?

2、他会超速吗?

带有限速60千米/时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2)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五>、课堂检测

1、判断题:请你用手势“ √ ”或“ × ”表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 110 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80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2、综合应用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时。请问:(1)、60×3=180表示什么?(2)180÷3=60 表示什么?(3)180÷60=3表示什么?

六、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与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 篇9

枣强县枣强镇马均寨小学 崔新苗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科书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5-9)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学生阅读)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自行车每小时行16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 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0千米;运动员每秒跑8米;飞机每分行20千米

2、“单位时间”的介绍。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路程”的含义。

以上例子中的250米、20千米、8米、16千米是什么数量呢?讲解路程与距离的区别。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每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每小时约行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60米。)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学生独立完成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等的速度。(为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多彩多姿,向学生介绍一些速度,全都改写成统一的速度表示法来表示。学生写出速度,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用一个式子把他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同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展示关系式时适当鼓励学生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课件展示关系式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还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三、巩固新知(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独立完成汇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学生读题

5、练习八第8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9题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悲伤六一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