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共12篇)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篇1
一、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 如何用好、用足教材, 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 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 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 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 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 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 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 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还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 真正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 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 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 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 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久以来, 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 低级, 呆板, 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 说到基础知识, 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 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 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 那就朗读一下, 最好再来点眼泪, 到处是滥情……十几年来, 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 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 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 说这说那, 东拉四扯, 海阔天空, 信马无疆, 扯到哪儿算哪儿, 评课者是很感冒的, 谆谆教导我, 不能脚踩西瓜皮, 溜到哪里算哪里, 放开教学, 就是要放得开, 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 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 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 他们听着听着, 就流哈拉子, 一不留神, 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 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 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 一翻学生作文, 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 看到这样的作文, 如果我改的卷子,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 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 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 并富有全面的营养, 然后, “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 学生就得要领, 就得新知, 就解学生心中之惑, 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 真是事半功倍, 挣得满堂悦色。
三、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了“训练”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 教师为了摒弃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 开始了开始着力于创新、感悟、熏陶, 注以“人文”为时尚, 而忽略了“训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但是学生不是一个成熟的学习者, 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所以才形成了教与学之间师生互动的过程, 而这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训练”。可见正真意义上的“训练”, 不是习题演练, 也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语文课上那种繁琐的字词句的操练。语文课只要有师生互动, 就必定呈现训练的形态。取消训练就是取消互动, 当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 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训练”的问题, 而是应该好好研究怎样的“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我觉得语文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课程, 只有学生喜欢读书了, 把读书当作生命的追求, 语文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通过“训练”, 学生学会诵读, 抑扬顿挫;通过训练, 学生学会精读、泛读。手不释卷, 孜孜以求, 多读书, 读好书;通过训练, 学生能认识、会思考, 能表达;通过训练, 学生会观察, 会调查、会作文, 表情达意, 文字流畅, ;通过训练, 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 有个性有发展有创新。“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语文的训练无处不在, 小到识字, 大到读书为文, 无不由“训练”步步做起, 所以请给语文课的“训练”留个位置!
四、教学中少不了教师适量的点拨
点拨是一把火, 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 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 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 采用艺术化的点拨,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 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 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 拨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 教师迅速捕捉, 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 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 更有聚光、凝神之能, 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 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 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 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 立片言以居要,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 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 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 抓住了重点段落, 就抓住了主题, 就突出了重点, 就突破了难点, 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 以少胜多的效果。
没有反思, 就没有进步, 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 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 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 不断的改进, 不断的完善, 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 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诚然,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 因人而变, 但无论怎样的不同, 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 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2]初中语文教学少不了教师适量的点拨
[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及举例
[4]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杨玲玲的博客
[5]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陈萍的网校办公室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有效方法
诗歌能够给学生以知识,诗歌能够给学生以美感,诗歌能够给学生以精神享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的瑰宝,同时是一种十分凝练的题材,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措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反思。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诗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文学题材,不仅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还是考试的重点。翻开高考试卷不仅有诗歌欣赏类题目,而且有默写类题目。在高中阶段进行诗歌教学不仅对学生应考有很大帮助,对开阔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也有很大帮助。诗歌教学在高中阶段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呢?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在时间上给予保障。诗歌只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一个板块,然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板块,由于诗歌距离现代社会久远,同时,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要为诗歌教学提供时间保障,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细细品味,切实把握诗歌的内涵,进而对不同诗歌进行欣赏,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把握诗歌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二、注重字的推敲
诗歌与其他语文知识板块存在较大差别,即使是诗歌中的一个“字”,也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就用得十分巧妙,较之于“僧推月下门”,“敲”字更能显现僧人有礼貌,同时一个“敲”字仿佛划破了夜的宁静,显得敲门声音十分清脆,凸显了夜的宁静。可见,诗歌中单个字都能传达丰富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诗句中单个的字进行推敲,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有些文章的美、艺术性及要表达的含义,往往是通过某个字体现出来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某个字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产生相关意识,进而逐渐让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发觉与寻找亮点的能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
很多诗歌距今年代久远,同时诗歌讲究凝练,因此,想要真正理解诗歌的含义,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想象感触诗歌内涵。当然,学生针对诗歌展开想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想象,每一首诗歌的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情感,也会描绘出一定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展开想象翅膀的过程中,要以诗人的情感及诗歌描述的画面为出发点进行想象,这样才能不跑题,更好地感知诗歌的内涵。当然,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一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一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想象,结合诗歌想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诗歌想象能力,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培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自己没有读过的诗歌,读之前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独立想象,再与注释比对,对提高学生诗歌想象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只有通过想象真正把握诗歌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想象力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四、加强诗歌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读诗歌,诗歌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含义,还有美的享受。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读诗歌的环节引起了重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多读诗歌对学生诗歌学习的辅助作用:1.放录音。学生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读诗歌训练,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可能难以有效把握相关节奏。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播放录音,让学生学习,进而更有情感地读,有情感地阅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想要表达的内涵。2.为学生留出读诗歌的时间。为了发挥阅读对学生诗歌学习的辅助作用,我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留出读诗歌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细细品味诗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读诗歌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阅读结束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学习。总之,阅读在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板块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阅读作用,同时有效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诗歌阅读量
选入高中教材的诗歌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因此,通过教材中诗歌的学习,对学生品读诗歌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然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学好教材中的诗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诗歌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读到很多优秀篇章。当然,学生在课外诗歌阅读过程中不能仅从字面上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还要积极思考,思考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进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初中语文下学期的教学反思 篇3
课改大潮中的青年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不仅要培养复合型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如何组建学习小组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进行学习小组构建的主要思路,教师通过对各班学生的了解,将各组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均衡,不至于产生较大差别,否则对于小组竞争不公平。组内则选择能力不同的组员进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互相提高。每组4~6人最为适宜,委任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学习与讨论;委任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委任一名学习委员,督促并指导同学学习。每位组员都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与勉励,每次的合作对于他们都是充实并充满意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缓解了压力。但小组成员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周小组成员的角色需要发生轮换,培养學生的综合能力。
二、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背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木兰诗》是初一课本中很重要的一课,要求学生会翻译成白话文,并且能背诵和默写。如果全班学生都在老师那儿背诵,那么时间就会拖得很长,不利于后期的上课进度。这时便可以组建小组,前后左右4个人一组或者是6个人一组,选定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为合作小组的组长监督组内其他同学的背诵,小组长在老师那里背诵,由老师制定背诵的时间。比如说学完本课一周后组内的成员都要去小组长那里进行第一轮背诵,十天后进行二轮背诵,组长要及时地向老师反应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以便于老师对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2、情感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写的,这首诗以劝说的口吻和缓和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学习这首诗时体会作者的情感很重要,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的朗诵,在朗诵时要表达出当生活遇到挫折时还依然相信未来的情感,小组内朗诵完后组内成员评选出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在班级进行朗诵,然后再由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诵读情况做一个点评。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往的学生举手自荐或者是老师点名朗读,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真正参加到课堂当中。小组合作的形式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其他同学的朗读方式,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3、加强学生互动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机会,在初一下册课本中有以“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会有自己的一段小故事。有的人的烦恼是家长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有的人的烦恼是寒暑假期间家长安排各种补习班;还有的人是因为和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可以就每个人的烦恼为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相互探讨。给予学生课堂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时间,并给予他们代表小组发言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开导帮助,争取消除这些烦恼。既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同时又达到课堂互动的良好效果。
4、合作与竞争
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适当的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文中有描述眼前的紫藤萝还有作者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可以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汇报,组长汇报之后,根据小组内的互动的情况和组长汇报的情况综合得出评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有组内的合作还要有组间的竞争,有竞争才能相应的促进合作。评分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组间的竞争和组内的合作,合作与竞争互存,这样不仅能达到合作的目的还能加强合作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学生独立思考与内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加强内部沟通的能力,建立学生课堂表现的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由老师主导,而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的交流互动。这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相互的了解。语文学习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也是平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互动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语言的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平罗四中张静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
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篇6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说明文和文言文不少, 但由于说明文和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 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 传统的讲解, 既让学生很难听懂, 又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不太理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 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 他才会认真地听, 积极主动地去学,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鉴赏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丰富的文化涵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去认识作品, 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 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 进一步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中蕴含的审美信息。?语文教学中对美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的欣赏阅读,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培养欣赏感知能力、多角度鉴赏能力, 在文化素养应具有的各种能力中, 最重要的是审美创新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的完美结合。课本上选取的作品的美学理想和文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大师们丰富的想象力, 为读者阅读欣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和最适宜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去体验,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印证。最终鼓励他们通过讨论、交谈和写读后感等手段, 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 认真听取同学在阅读欣赏过程中的各种意见, 进一步感受体验世界精神文化宝库的魅力, 加强阅读欣赏与焕发自身美好情感体验的结合。
3 促进语文教材中审美导向的开发和应用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普遍对课文内容进行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 力求将具备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积极健康思想文化品位的优秀作品选入, 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对入选作品中蕴藏的美学理想和美育功能没有有效开发利用, 这是素质教育的莫大损失。同时,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对阅读欣赏中的美育内容虽然在逐步增加, 但在考试评价方面仍然缺乏审美角度的全面统畴考虑, 造成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各不相同, 但共同的是都没有把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理想纳入考核范围, 教学中缺少与生活中美学理想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以致用。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有利于强化审美教育与生活、学习环境的结合, 作为教材补充教师可根据当地教育资源, 开发地方性学习内容构建特色课程。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阅读欣赏实践中, 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作品中蕴藏的美学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学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促进语文教材中审美导向的深层次开发和有效应用。
4 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课改革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知识为表,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本,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在课文阅读欣赏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 出发点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和欣赏, 而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具有健康审美价值的情感因素, 在阅读欣赏中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审美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也是人文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审美愉悦为主的感性欣赏是拓展的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欣赏行为, 它具有感性的、形象的文化表述形式美和内在的情感动人力量, 这更有利于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5 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 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 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 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 美必将会战胜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科书、粉笔和黑板的固有格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 借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对话;教学效率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
一、主题式对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二、多向式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話”,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系统式对话。
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因为“友人惭”了,就应该宽容一些,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无礼在先,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我们年方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对元方太求全责备……实施完毕,反思系统就得运转开来。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四、精神对话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名师,她一辈子最求“教文育人”,把育人看作语文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她明确指出,教育核心任务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她还明确提出,培育学生高尚灵魂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培育人的崇高灵魂》中她写道:“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是现代化的中国人,特别在充满竞争对手的21世纪,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讲人文精神就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当前的语文课改教学实践,通过与学生广泛交流,我充分认识到:
一、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
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0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具体的现状就有如下几点。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个很系统、很严谨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设想。虽然整体目标都清楚,但是具体到实施时,“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二是教学效率低下。本身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在教师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随便写写完成任务了事,没有达到最终的写作效果;写作前部分教师不重视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批改中的评语都是套话,甚至有些作文出现不改,拖改现象,有些批改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错字别字、标题标点、开头结尾、语言表述等等,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学生写了不少,写作的水平提高却不快。三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二、初中语文作文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快,写作也是如此,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后面的作文教学就不成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局限在课本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以致使学生作文空洞、呆板、虚假。作文教学时可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传统的说教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在教学中加入有趣有益的游戏、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如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让学生扳扳手儿,捉捉迷藏,钉纽扣比赛,打补丁比赛,削苹果比赛,无不其乐融融,气氛热烈。还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等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必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沙沙沙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作文教学时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思想,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说出心中所想,写出心中所想。如教完《苦柚》一课后,让学生围绕“假如你是那个卖柚子的小姑娘,当伯父给你100元,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收下这100元,你会用它来干什么?”这个问题写一段话。结果交上来的作文不约而同写道要向文中的小姑娘那样,坚决不收伯父的钱。评讲作文时,我则让学生来讨论:“假如你有100元钱,你会拿来做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作文中不仅要反映真实的情感,更要体现善良的人格,美好的心灵,体现明辨是非的理智。
三、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技巧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有没有技巧?其实第一要多看,多阅读。养成良好的观察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写作得有材料,材料怎么来的?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互动,多了解社会生活中一些新鲜事,积累作文材料。在进行观察时,要了解全面,抓住事物特征,这样写作需要用到时,才能有内容写,才能写出活力。看的同时,还要多阅读,如阅读一些书刊杂志,经典名著,作文选等等。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视野,提高认识,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积累写作内容,积累范文,作文就能逐步提高。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多想。在生活或活动中观察时要多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在写作文时,不仅是让人知道所写的事的具体内容,还要让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意图。这就是要想好文章要选好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怎样用词用语,这些在动笔之前都要想好。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有计划,要有条理,要有针对性。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愿写、乐写,善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爱写、会写,让学生在多看、多读、多想状态下,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美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意探析[J].现代阅读,2011(11).
[2]杨秀敏.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11).
[3]姜兴民.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04(9).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代诗歌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读诗的眼力和资本, 既要有文本, 又要有教师, 还要有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的心向。长期以来, 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所占比例不大, 篇幅不多;加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 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重点, 教师钻之研之, 学生听之记之;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 自然成为教学次点, 教师省之略之, 学生避之远之。
(一) 教师底气不足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 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素养, 关系到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然而目前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的疏离与隔膜,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不争现象。
一是缺少知识储备。不少语文教师, 学生时代受现代诗歌熏陶少, 即使读过大学, 也只知晓诗歌发展的大概轮廓, 只读了少量的诗歌作品, 专长者甚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个人的喜好, 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而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与经验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教师处在相当单一的状态中, 缺少对新鲜文化的吸收, 文学素养比较匮乏。
二是缺乏教学能力。教师缺少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深入感悟, 只能简单照搬教参“指点”, 照抄别人教案。教学中, 有的更多重视了诗歌意象、思想等内容方面的理性分析, 忽略了诗歌的音乐特征, 忽视了性灵的启发;有的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 对诗歌意境的赏析浅尝辄止, 学生只要会背,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看似注意了朗读, 可是范读、朗读的内涵却不够丰富, 很少联系诗歌的内核。
(二) 学生信心不足
由于现代诗歌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很小, 日常教学中, 诗歌往往受到其他文体挤压, 不被师生重视。教学中, 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朗读上, 轮流读、个人读、小组读, 看似方法多样, 热热闹闹, 但指导缺失, 学生厌倦;分析时, 一些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感性的认知, 破坏了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想象美, 使学生兴趣索然;语言上, 教师忽视了品析, 导致文体泛化和语言品评缺失。学生觉得现代诗歌“语句散漫”, “难以读懂”, 徘徊、远离、拒绝, 诚然成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 诗性的光辉始终照不到学生的心灵。
(三) 课外活动忽视
“春风不度玉门关”。确实如此, 不少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 各种活动丰富多彩, 各类比赛层出不穷, 唯独谈不上“构筑诗意空间, 营造诗意氛围”。
(四) 作文训练排挤
平时作文训练, 教师几乎从不安排诗歌写作, 即使上完一首诗歌, 也不太安排一定的仿写, 哪怕一些简单的诗句。其中有教师对现代诗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原因, 也有教师写作水平不高、指导力不从心的原因。司空见惯的是, 每次语文检测, 只要不是命题作文, 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 体裁不限。可见现代诗歌写作遭遇排挤之惨烈。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对策思考
现代诗歌能够直接、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现代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能够巧妙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 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召力。教师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 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 真正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 主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 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提升写作境界。
(一) 使学生沐浴诗兴光辉
培养亲近诗歌并能够欣赏诗歌的学生, 是语文教师无可推卸的责任之一。诗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诗人, 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使他们将来更有诗意地生活。要做到这一点, 语文教师平时要多逛书店, 多看一些诗歌理论专著, 多读一些中外诗作, 提高理论素养, 增进教学技艺。特别要强调的是,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诗歌版块较多、内容丰富, 搜索便捷。如果语文教师做到“读诗、写诗、教诗”, 以自身的阅读与写作为例子, 现身说法,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怎样揣摩与品味, 怎样构思与修改, 进而产生模仿的冲动,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引领学生迈入诗歌殿堂
中学生是现代诗歌最理想的阅读和鉴赏群体。诗歌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更主要的是引导人们精神消费。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教学, 既不能照搬古诗的教法, 也不能像教其他文体那样走程式化老路。讲好一首诗是一种艺术创造, 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发挥独创精神, 不断进行探索, 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那么, 如何引领学生迈入诗歌殿堂呢?
1. 引领诗歌诵读, 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走进诗人, 走进诗歌, 就会受到诗歌的精神熏陶。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 必须从朗读切入, 才能直接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我们说诵读诗歌, 就是领会诗的内容, 体验诗的情感, 模想诗的意境, 把握诗的思路, 品味诗的特色, 归纳诗的风格。要在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上、朗读的梯度上、朗读方式上指导学生先读会“纸上之诗”, 读懂“作者心中之诗”, 读出“自己心中之诗”。让他们美美地读,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意境、感情, 在美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的美。
比如《理想》一诗, 前面六节是从正面歌颂理想, 要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 有夺人的气势, 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接着两节写理想的复杂特性———“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随后三节写坚持理想,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 就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 展现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 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气。这样下来, 整首诗就显出了回环起伏、摄人心魄的旋律。
2. 在意象捕捉中引领, 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绘画美
诗人阿红说过:“诗的思想, 是从诗人心灵的裂口流出来的, 是从诗的画镜里流出来的, 是从血肉凝成的诗的意象里流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 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诗歌简约的用语限制了诗歌艺术直接展现的空间, 却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联想空间。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对意象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如《秋天》展现的三个画面, 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泊图以及牧女思恋图。第一幅安静、闲适;第二幅清冷、悠远;第三幅空阔、寥落, 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浓浓的“秋天”韵味, 诗人造境可谓是颇具匠心。《农家丰收图》里这样写道:“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间的瓜果。”一派静谧中, 有节奏的伐木声一路飘出幽谷, 震得树枝上亮晶晶的露珠纷纷坠落;忙碌的收割季节刚刚完毕, 镰刀收了起来, 瓜果也熟透了, 人们开始用背篓来装肥硕的瓜果。这组镜头, 有空间和时间转换。空间转换:幽谷→农家院落;时间转换:收割稻子的时节→采摘瓜果的时节。通过分析, 让学生懂得:这几幅画面谐和、统一, 整体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 而不是孤立的、彼此互不关联的。
3. 在语言品味中引领, 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 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 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 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 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 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 教师要精当讲解, 点拨启发, 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 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在山的那边》) , “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 这里却指群山。因为“铁青”既和山的颜色相符, 又传神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 以及“我”的沮丧。“恍惚之中” (《华南虎》) 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有, “我”就会真真切切听到, 而不是“恍惚”。那么, 诗人这里说“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 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三) 推动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
即使是新教材, 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十几首诗, 这样的接触量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因此,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推动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
1. 鼓励学生仿写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诗化”语言表达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仿写, 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 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
2. 鼓励学生上网
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收集一些现代诗歌, 尤其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 并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积极性。
3. 鼓励学生结社
诗社是学生诗歌交流、创作的活动中心, 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快乐园地。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诗社, 提倡学生写点现代诗。
4. 开设诗歌欣赏课
可以是进行单一诗歌的分析学习, 也可以是专题多诗的欣赏。如上完《秋天》后, 笔者把郑敏、刘大白、于赓虞、徐志摩、戴望舒、李季、郭小川等人描绘秋天的诗句选编在一起, 印发给学生, 指导他们进行比较性阅读。
5. 开展现代诗歌的相关活动
如举办朗诵会、创作比赛、讲座、诗歌教学展示等活动, 努力营造诗歌教学氛围, 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12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河北师范大学
【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10-13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8-18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11-19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9-05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08-02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10-27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09-2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举例07-25
初中语文教学科研反思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