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2024-11-09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共12篇)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1

阳光明媚的日子

又是一个起风的日子,伴随着明媚的阳光。

我就这样站在大树下,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零零碎碎的洒满全身。

我闭着眼,感受着周围传来的每一丝气息。眉宇间若有若无的哀伤,融合在夏天的呢喃声里。

有种说不出的悲伤。

六年的时光很快就要被一张泛黄的照片代替了。然后,六年的记忆就像一片羽毛,飘落在心底自己也不知道的一个角落。

慢慢寂静。

曾经幻想过毕业时自己会有怎样的表情;曾经梦想过自己会有一个怎样优异的成绩;曾经憧憬过自己会有一个怎样绚丽的暑假。只是,那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大家开始变得不是以前的大家,变得安静,变得沉默,以前那个顽皮淘气的样子已经被带走了,沉睡在他们记忆的最深处。

是不是觉得安静可以让时间停住脚步?是不是觉得沉默就可以改变一切?

我不知道,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站在时间的尽头。看着六年中记忆的片段不断地从自己身边流过,却只能呆呆的站在原地,看着它们向更远的黑暗流去,然后消失不见,化

为乌有.就像这些记忆从没出现过一样。

我们不敢往那些不知道蔓延到何处的黑暗跑去,因为我们都是脆弱的人,害怕不小心迷失了自己。

当斑驳的时光穿过指缝,思念的天空依旧是那样透明。只是那些明媚的幸福,却演变成了念念不忘的曾经。往昔刹那的嫣红,会在怀想中温暖一季的心情。牵手走过的岁月,早已定格了记忆深处最美丽的风景。

风渐渐大了起来。树叶被吹落下来,散落一地。就像六年中的记忆一样。

我的目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枝,向天空望去。

它蓝得透彻,蓝得看不到边际。

我眯起眼。这个夏天,似乎有些耀眼的过分了。

呐,我们应该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起航吧?

会的,一定会的。就当是给终究离去的记忆缀上一个句号吧。

让自己不会留下遗憾,在这走走停停的青春里。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2

一. 原文展示

湖南考生

(1) 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2) 这一切, 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 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 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 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3) 于是懂得, 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 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 何须“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悔恨, 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4)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 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 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 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 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 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苍旻?

(5) 此亦似人, 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 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 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 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 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 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 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6) 同样, 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 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 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 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7)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 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 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 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的哀曲?

(8) 用早激励人生, 用早装点梦想, 去厉兵秣马, 去扬剑试锋, 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 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二. 原点评与再点评

第1段原点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 以人们熟知的情景与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情夺人, 起笔不凡。

再点评:三个反问句确实起笔不凡, 但细读便觉困惑。第一句期待朝日, 这是点出了题中的“早”, 应该说还是有力度的, 但第二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春雨过后青草初萌的景象, 与“早”毫无关系, 第三句中“草色烟光残照里”就一定表达哀怨之情吗?点评者说这三句是“以情夺人”, 而笔者要说这是装腔作势, 以“空”骗人, 骗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第2段原点评:点明“对早的向往”这一主旨, 然后再引用诗词名句来具体表现“早”的意义和作用, 用语典雅, 气势非凡。

再点评:三个排比句让人不知所云。“有了早, 就能……”这样的表述既不通顺, 也不明确。另外,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写尽了人在旅途的辛劳和无奈, “愿乘风破万里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的信念, 这两句都无法印证“对早的向往”。点评者说这些诗词名句具体体现了“早的意义和作用”, 显然是忽视了这些诗句的内涵。而语句不通顺, 表意不明确, 又何谈“用语典雅, 气势非凡”呢?

第3段原点评:本段文字先用引证法, 后用例证法, 语言精练, 论据充分, 正面阐述了观点。

再点评:本段在使用引证法时, 语言不是如点评者所说的“精练”, 而是别扭和令人费解, 可把“何须”和“何须有”改为“哪里还会有”。在使用例证法时, 虽然充分, 但文章对三个事例只有列举, 没有阐释, 更没有分析事例中的三个人是如何因为早的激励而取得成就的, 因而论据和观点明显油水分离, 如果这样写就能算论据充分, 那么, 似乎此处用任何成功人士的例子都是可以的。

第4段原点评:先反后正, 与上文构成对比论证, 丰富了论证的角度。

再点评:从议论文的写作技法上来说, 点评者这个点评应该说是对的, 但我们却无法忽略本段文字在表达和逻辑上的硬伤, 以句号为单位, 本段共三句话, 后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肯定“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观天边云卷云舒”这种生活态度, 还是要否定它?另外, 这与“早”又有什么关联呢?

第5、6两段原点评:由人生到治国, 并联系实例, 思路有广度, 议论有深度。

再点评:“此亦似人, 此亦如国”, 不知是哪里找来的一句话, “此”指代什么?第5段中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这是因为“有了早的激励”?第6段中的苏联解体是因为“没有早的眼光”?点评者说这两段“思路有广度, 议论有深度”, 不知与论点无关联的空话、废话如何就有了广度和深度!

第7、8段原点评:再用抒情式的议论句, 呼应开头, 归结全文, 较好地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缜密, 行文的灵动。

再点评:结尾确实是用抒情式的议论句, 只是我们要为陆游和李煜鸣不平。陆游的壮志难酬和李煜的亡国之恨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早的激励”——这是哪家的逻辑?

原总评 (原点评者称为“写作借鉴”) :文章在内容上由人生说到国家, 紧扣“要有早的意识、要早行动”的观点, 运用举例、引用、正反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说, 文气一贯到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语言尽管略显花哨, 但整体而言与内容的表达相谐, 瑕不掩瑜。故“内容”与“表达”都给满分。发展等级从“丰富”和“文采”方面给满分。

再点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但笔者读后觉得这不是“气盛”, 而是气虚, 气乱, 作者故意卖弄并非真有的才学, 来炫花阅卷老师的双眼, 干扰阅卷老师的判断。其虚假、混乱之文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滥用整句。全文800来字, 除每个段落的观点句外, 整篇文章几乎全由整句构成, 很难找到散句和杂句, 满眼看去, 不是排比就是对偶或对比, 句子和词语不是成对就是成串, 作者为了形式上的整饬, 已经无暇顾及内容的丰盈和表意的明确。

二是堆砌事例。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重要的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 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 作者往往会选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增加说服力。但这些事例一定要恰当, 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另外, 叙完事例后要进行分析, 分析的过程即论证的过程, 这是议论文的核心。这篇文章中, 第3节中有三个事例, 第5节中有三个事例, 第6节中有二个事例, 全文共八个事例, 但却不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而且例后没有任何分析, 这种堆砌事例的做法除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制造材料丰富的假象外, 对证明论点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三是海量引用。引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 但引用过多往往让人觉得有卖弄之嫌, 在古代这叫“吊书袋”。本篇作文中作者直接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达十处之多, 如果再加上一些对经典的变相引用, 那么这对于一篇800多字的作文来说, 无疑是“海量”了。我们在文中找不到作者自己的东西, 原创内容很少, 看到的只是人家的句子, 人家的事情, 人家的思想。

三. 反思与期盼

写文章和做人是一样的, 最要紧的是真诚, 说实话, 抒真情, 讲常理。考场作文也一样要“我手写我心”,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几年推出的高考满分作文, 有不少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 丢掉了真诚的根本, 这样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 带有明显的技术化特征。这样的文章, 形式上段落结构规整、排比对句泛滥;内容上典故事例堆叠、诗词名句罗列;行文过程平面展开, 没有动态感, 没有分析;情感上矫情夸饰, 缺少温度;道理上泛泛而论, 不能深入。文章写成了这个样子,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构思成文的一面, 而更大的问题则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特别是像本篇作文点评者这一类专家, 他们对如本篇作文风格一样文章的好评与激赏,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强势的倡导。而且由于这些所谓专家的身份特殊, 垄断着高考信息资源, 占有话语权高地, 他们的话很容易左右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方向。中学一线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 即使内心有不认同的地方, 也不得不把他们的意见奉为圭臬, 让学生反复演练专家们想看到的东西, 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悲哀, 更是社会的悲剧。

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篇3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4

经常听人讲怎样做人,有很多真知灼见,其中有一句“做人要有格局”,让我印象深刻。

格局是什么?我理解,格局就是眼光,气度和胸怀。央视不是有一句广告词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就是人的格局啊!

人的格局有高下大小之分。

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

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设计师,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这就是格局的差别。

格局小的人,盯着自己的一日三餐,只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别人家的事漠不关心,高高挂起。

格局大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情系百姓福祉,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经济社会的建设。

格局小的人,未必不幸福,但总觉得缺一点精彩。

格局大的人,前行未必很顺利,但会活得有价值。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过早地享受安逸,逃避挑战。

格局小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是一种悲哀;

格局大的人,登高山,而知山之巍峨,临大海,而知海之浩瀚,这才是壮美的人生。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也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格局小,影响力就小,发挥的作用就小;格局大,影响力就大,发挥的作用就大。

格局对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在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将中国的发展融入到全世界的发展中去,同时为全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这就是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

人的大格局不是凭空掉下来,它同样需要培养。

大文豪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首先是正视自己的缺点,找到学习的方向。要用虚心的态度聆听批评,用开放的胸怀包容多元,多取长补短,多加油充电,知耻而后勇,才会夯实大格局的基础。

其次是增强必胜的信心,增加超越的勇气。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承认落后、安于落后,自甘菲薄,失去前行的动力。我们必须要有不服输、不服老的心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打破别人眼中的你不行不能的妄断。信心比黄金更可贵,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三是要脚踏实地的笃行,完成历史的使命。人的格局不是高中楼阁,它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上。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脚,要问你的追求。

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要问你的志向。

那么,你做人的格局有多大?不要问我,要问你的内心。

2017年高考全国卷2满分作文: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2017年高考全国卷2满分作文:也谈“敢于正视”

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可谓要言不烦,意旨深远。当今时代,尤其需要鲁迅样猛醒的灵魂,尤其需要敢于“正视”的精神!

何为“正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语,可与“正视”互解。其一,“正视”即是正面直视,不回避;其二,“正视”蕴含勇猛精进的用世精神,不畏葸卑怯;其三,“正视”体现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不怠惰消沉。在鲁迅的笔下,那些敢于“正视”的人是“真的猛士”,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幸福者”。可见,“正视”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在鲁迅看来,为打破旧社会的牢笼,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猛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决心奋斗和抗争。他们必须敢想,才有机会看到“微茫的希望”;他们必须敢说,即使会遭围追堵截以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必须敢做,即使他们知道未必会有鲜花奉献至他们死后的坟前;他们必须敢当,大丈夫生于天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拒绝“正视”的时代必将是一个堕落的时代!

这个时代,鲁迅似乎被渐渐遗忘了,遗忘了鲁迅的时代似乎真的洒满阳光。然而,我们在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光鲜华丽的背后看到了隐忧:人们正肆无忌惮地攫取着有限的资源,更有着对绿色环境巧取豪夺地占有,腐败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高铁上或是什么娱乐场所、休闲广场之中,人们正为新生活、新资源而廉价地售卖着道德……鲁迅是不该被遗忘的!人们应该重拾“正视”,正视传统、正视道德、正视文化、正视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基础教育!

“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被无视的“问题”可能深埋“地下”,在数年之后成为新时代文明的“地雷”。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天翻地覆,但中小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难道仅仅是要关注孩子积极的情绪?近乎完全功利的教育理念正在使教育走向远离生命尊严的“迷途”!着名的“山东辱母杀人案”所反映的仅仅是伦理与法律的纠缠?人们关注的也许不应仅仅是于欢的改判,而是事件背后可怕的道德与人性!近日发生的“刘国梁被退休”事件难道仅仅是一次教练员与队员的“意气用事”?面对血性的拼搏男儿,制度与权力是否应具有人性的温度……

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吞吐天地的强大自信来自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魄,而这智慧与胆魄也正是源自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正视”态度。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从不躲避,从不妥协,从不胆怯!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5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满分作文: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_高中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6

启门一瞬观201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同的诱惑,也有着不同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如同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不断的重启,不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世界的起源。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不断的追逐竞争,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我的路我的门201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看到这个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着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这么早,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

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着,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扇门,虽然我仍只是望着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与未来,与更广阔天地的连接点。门口,有自由的风气,有大师的思想,有无所畏惧的新的征程。我渴望着在一片更广阔的领空翱翔,然后在我所最钟爱的一片绿荫中停歇。

我渴望着在更辽阔的海洋遨游,然后在某处深潜下去,去和其他鱼儿嬉游争食,去和海底的珊瑚问好。门后,是又一块如此适合我的梦想的起飞之地。而现在,我已正在不远处眺望着它,过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脚够到它了。

门与路,真是天生一对如此玄妙的组合。路上挥洒汗水,门后收获惊喜;路上风雨兼程,门后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为对执着的人最好的回报。路给了我明确的方向,门给了我拼搏的动力。而即将走完一程路、推开一扇门的我,无疑是个最满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温暖同行,我收到了妈妈关切的电话,我也看到从不参加什么祭拜的父亲在普陀双手合十给我许愿时弯下的宽阔脊背。那些时刻,我便握紧拳头,更奋然而前行。

我的门需要我自己推开。有一刻我终将试练我的锋芒,在另一个圣洁的地方,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将依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亦会如伟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边玩耍。

高考作文拿满分的多数是理科生 篇7

《北京晨报》报道, 记者从北京101中学获悉, 今年高考该校共有6名考生作文拿到满分, 占海淀区满分作文考生总数的六成。颇有意思的是, 近年来出自101中学的11位满分作文考生中, 只有一名是文科生, 其余全是理科生。语文专家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北京市高考理科生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生;二是满分作文考生综合素质突出, 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均很突出;三是近年来北京市高考作文命题偏重说理, 评卷更注重思想深刻、条理清晰, 这有利于理科生发挥自身特点。101中学语文组组长周漫云老师说:“高考满分和高分作文的出现, 所谓的作文技巧占的比例非常小, 而是长期积累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结果。”

从高考满分作文中学拟题 篇8

近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来作文,既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概括、表达的布局谋篇的能力。有人说“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也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的确,好的题目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冲动,使他“心动思凝一瞥间”,下笔给高分。从下面一些文章标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探索高考作文拟题的技巧。

(一)《过把瘾就死》(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2010年福建卷作文),《是金子终能发光》(2010年福建卷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2010年福建卷作文),《知足常乐》(2010年辽宁卷作文),《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山东卷作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10年山东卷作文),《这边风景独好》(2009年天津卷作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010 年上海卷作文),《祸患积于忽微》(2010年上海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通过引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作为文题,使得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阅卷老师自然会另眼相看。

(二)《优秀的人才是怎样炼成的》(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成长之歌》,(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枕上诗篇闲处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浅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相知容易相守难》(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有心种花与无心插柳》(2010年福建卷作文),《妙眼识材》(2010年福建卷作文),《勿让贪婪遮住眼》(2010年辽宁卷作文),《世界很精彩,生活很无奈》(2010年天津卷作文),《物尽其妙,人尽其才》(2010年天津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枕上诗书闲处好”、“想说爱你不容易”、“相爱容易相守难”、“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慧眼识珠”、“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化用。由此看来,把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语、歌词等适当改动,进行套装借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有鱼吃还抓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我努力,我收获,我快乐》(2010 年全国卷I作文)、《偶然与必然》(2010年福建卷作文)、《得意与失意》(2010年山东卷作文)、《热闹与宁静》(2010年山东卷作文)、《我阅读,我受益》(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生命的内驱力》(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光与影的协奏曲》(2010年山东卷作文)、《属于自己的舞台》(2010年安徽卷作文)、《一串回忆》(2010年四川卷作文)、《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2010年四川卷作文)、《画好人生几何图》(2010年四川卷作文)、《人生的站点》(2010年四川卷作文)、《幻想是一首歌》 (2010年湖北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爱的眼神》(2010年天津卷作文)、《生活的眼光》(2010年上海卷作文)、《生活的布局》(2010年安徽卷作文)、《经营好你的一亩三分地》(2010年安徽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

以上二十三个题目都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修辞格来拟题。这种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文章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题目生动,有趣,从而使文章锦上添花。

(四)《绿叶·情意》(2009年浙江卷作文)、《回望·故乡·根》(2009年浙江卷作文)、《正义·智慧·精神》(2009年江西卷作文)、《舍·得》(2006年江西卷作文)、《鼠·人》(2008年江西卷作文)、《龟·鹰·人》(2008年全国Ⅱ卷作文)、《乌鸦·天空》(2006全国卷I作文)、《星星·天堂》(2006年山东卷作文)、《有路·无路》(2006 年江苏卷作文)、《问人·问己》(2006 年四川卷作文)。

以上十个标题都是以并列词语或短语做标题,并使用间隔号,显得简洁明了,耀眼夺目,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阅读期待。

(五)《有鱼吃还捉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一招鲜还能吃遍天么?》(2009年全国卷I作文)、《90后,垮掉的一代?》(2009年天津卷作文)、《正义,还是恶意?》(2009年江西卷作文)、《明星,你能引导我么?》(2009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六个题目以设问或反问句的形式拟题,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维,往往能收到奇效。

(六)《OK,xx班》(2010年天津卷作文)、《我的青春我做主》(2009年全国卷I作文)、《一条渴望飞翔的鱼》(2009年全国卷I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2009 年全国卷I作文)、《蔡总的不“费厄”,真的高明!》(2009年江西卷作文)、《给父亲的情书》(2008 年福建卷作文)、《个性PK公德》(2008年辽宁卷作文)、《五元钱与麻辣烫》(2008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八个题目均具有幽默的特点。当有些作文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时,就可以考虑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的标题,增强趣味,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阅卷者的好感。

(七)《勇敢才能活出精神》(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阅历成就智慧人生》(2010年辽宁卷作文)、《悲剧也是一种美》(2010年山东卷作文)、《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2009年江西卷作文)。

以上四个题目非常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旗帜鲜明、耐人寻味,表述精练、准确,以朴实取胜。

(八)《忍+退≠懦弱》(2008 年全国Ⅱ卷作文)、《成功=自信+听取别人意见》、《1+1>7-3吗?》、《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完美的人格》、《亲近=成功?》。

以上五个标题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综观所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好高考作文标题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引用法、化用法、修辞法、并列法、反向思维法、幽默法、直观法、符号法中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拟定,显出自己文章独特之处,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获得高考作文的高分。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9

我不会忘记,父母是如何把我养育成人的。他们用淳朴与善良浇灌着我,让聪明和热情渗透了我,使我这朵小小的花儿快乐茁壮地成长。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摔倒过,父母用鼓励的眼神与亲切的笑容,让我振作,重新站起来;忘不了有多少夜,我在灯下温习功课,父母也在灯下呆呆地坐着,默默地陪伴我大半夜------记不得有多少件充满父母亲爱意的小事,忘不掉有多少父母亲太阳般的关怀------

蓦然,感觉灯光中盛满了爱,在雪花的飞舞中,我的脸上不知不觉湿润了。望着这安详的夜景,我忽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自己应为它做点什么,第二天我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悄悄起床了。一整夜鹅毛般的大雪,把大地装成了一片亮丽,连窗口射进的太阳光也是那样的耀眼。我急忙推开房门,一推开门,我呆住了。一个雪娃娃立在我家门前,俏皮的神情,头上扣着一顶大红帽,挥舞着“大手”,咧着嘴儿在甜甜地笑。扑哧一声,我也忍不住笑了。“新年快乐!”从雪娃娃后面走出两个人,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温柔地望着我。我的鼻子突然间酸酸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本想给父母亲一个——

没想到他们却----面对父母亲的笑容,我无言以对。就在那片雪地上,我拉着爸爸妈妈,深情地望了很久、很久----

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幸福,谢谢你们让我学会了感动。我明白你们的含辛茹苦,我懂得你们的满心希望,我将尽我的力量给大家幸福,让大家学会感动!

父爱,是一生的财富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

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直到初三。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那被不断压倒和挺起的究竟是父亲的白发还是父亲的心?车靠站点,我快步走下,显然,父亲望见了我,他不再用手指堵住进风的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大衣彻底向狂风屈服了,但他却丝毫没有在意裸露出来的红色毛衣在这莫名的黑暗中跳动着,向我奔来。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严寒中向我靠近的那颗火热的心,那一刻,我一任泪水滂沱。父亲轻轻携起我的手想使我的手暖和起来,但我触到的分明是冰一样凉的大手,我紧紧地将父亲的手攥住,父亲却忙躲开,“我的手太凉了。”我不顾父亲的躲闪,一把抓回那双冰凉的大手,我知道:我抓住的是我这一生的财富。父亲用生命的衰老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化作路,化作一点一滴的父爱,陪伴我每一天、每一秒,陪伴我这一辈子。父亲啊,你的爱是女儿一生的财富,因为有了你的爱,女儿一生不会贫穷。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作文 篇10

Dear Bob,

I’m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nd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 will go to China to learn Chinese here. I have already found a fiat for you. It is on Fangcao Street, which is not far from Jianxin Chinese School. Bus No.11 can take you there, and it is one stop before the Chinese School. The flat is on the third floor with 3 rooms, one of which is bedroom, the other two are bathroom and kitchen. There are a bed, a sofa, a desk and some chairs in this 25 square-metres small fiat, and the rent is 500 yuan per month. Maybe this fiat is not as good as your wish, but I’ll try my best to meet your needs. If it is not suitable enough, write to me and I will look for another better place.

Hope you will come here soon!

All the best!

Yours,

2014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材料的前一段以人生的“门与路”为着眼点,提供考生一个较为广阔的构思空间;后一段以大学的“门与路”为着墨点,要求考生以此为具体内容,展现自己对如何进大学之门和如何走大学之路的思考和想象。

【写作立意】

题目材料分两段。前一段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看作为后一段讨论大学的门与大学的路的材料作铺垫,同时也议论了门与路的辩证关系。后一段材料把讨论落实到了“大学的”这个定语上。“综合上述材料”告诉我们,要把全部材料综合起来审题,任何只涉及材料中一段文字的写法,都属于偏题。所以,写作时必须展现三个关键词:门、路和大学。

【评分标准】

把“门”“路”“大学”三个关键词都写入作文,有所偏重,但没有缺少任何一个词,可得49分以上。

没有把这三个关键词写全,或流连于对“门”与“路”的哲学探讨,或一头沉入对大学生活的想象,得42—49分。

只写“门”或“路”,得36—41分。

偏题、套作严重的,得分不超过35分。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 篇12

那么, 这个实际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应该是文本的实际、考生的实际和试题的实际;其中文本的实际与试题的实际是相互关联的。阅读的文本, 无论是选入教材的还是进入高考试题者, 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而文本的情感和表现情感所用之方式、手法, 必然会成为文本分析之重点, 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使学生感受和把握的重点,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文本到试题, 再到答案的呈现, 如果考生对这一重点中的任何部分有丝毫的模糊, 都会带来阅读的诸多偏差。因此, 笔者认为散文阅读必须要掌握四个能力, 方可游刃有余。

一、准确定位抒情性语句的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散文阅读的考纲要求。虽然各省散文阅读的考纲要求千差万别, 但总体而言, 不外乎筛选、概括、探究 (探究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我们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查。筛选与概括, 是用凝练的语言提炼文本中主要信息, 主要与思想情感有关;探究则是以作者的情感意蕴为基本生长点, 让考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去延伸抑或是反驳文本中的观点。

在这一考纲要求之下, 笔者通过分析山东历年高考真题, 将试题的题型分为两种:内部题型与外部题型。所谓的内部题型, 是对文本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考查;所谓的外部题型, 是指对文本的结构、所用手法、语言特色、句式等的考查。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学者和一线的教师对高考散文设题抱有很大的偏见。可平心而论, 文本的构成不外乎内容与形式, 散文之教学与考查就应该围绕这两点展开, 舍此则为本末倒置。内部题型的考查往往是重点, 这也与中国古代散文偏重思想情感表达相一致。那么, 重视文本中的作者情感的提炼, 也就必然会成为教学和测试的重点。

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呢?回答此问题之前,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凌驾于文本情感之上。这当然是阅读的必然结果,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够让读者产生思考和共鸣, 以达到“新民”或情感宣泄的目的。然而这种情感不是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而是读者的一种阅读感受 (习惯上称其为“读后感”) , 以之取代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是极为错误的。[1]所以我们特别强调, 精读文章, 准确把握作者之情感, 而不是以读后感代替文本的情感。

一篇好的散文, 往往包含三部分:景、事、情。[2]当然, 这三部分不必全部出现。景、事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而大部分的散文, 景、事往往占去大量的篇幅, 也唯有如此文章才能够更加的形象、生动, 单纯的说理或抒情是很难让人接受的。那么, 文本中真正表达情感的语句就很少, 也很凝练。如果说事、景是由描述性语句构成, 那么情感则由抒情性语句去展现。既然如此, 如何定位抒情性语句呢?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叙述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入手。一般而言, 散文文本会出现一种、两种, 甚至三种顺序同时出现的情况。但无论如何, 时间、空间顺序往往会阶段性的展现作者的情感, 也就是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点, 事、景的叙述结束后往往会伴随作者情感的出现。与此不同, 逻辑顺序则是文本在展现的过程中, 情感层层递进的, 因而越到文章的末尾越是作者情感深化之处。

例如山东省2012 年高考真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整篇文章叙述的是典型的农家一天的生活, 文章以众多饱含深情的琐事描述行文, 描述性语句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文章中“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 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 (第三段) 、“从容、谨慎、不慌不忙, 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 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 或者说, 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第七段) 这两部分抒情性语句的出现, 考生要想准确概括文章的情感, 就要颇费一番周折了;而且这两段话语中明确地告知我们作者情感中“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中的矛盾与挣扎。再如朱以撒散文《向上心情》, 文章除第一段总述外, 分别于山脚、山腰、山顶移步换景之中, 展露情怀和人生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抓住了这样的一个叙述顺序, 分别定位每一部分作者的情感表达, 基本上也就将整篇散文“成竹于胸”了。因此, 我们说准确定位抒情性语句是我们进行散文阅读需要的第一个能力。

二、熟练掌握散文技法的能力

散文的技法不可忽视, 因为这是作者表情达意时必须要借助的手段。散文的技法,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3]就目前的高中散文阅读而言, 我认为主要包括结构作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句式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笔者曾经在教学一线和高考阅卷中对散文技法进行过特别关注和统计, 发现近百分之六十的考生散文技法掌握的模糊而不成系统。这种模糊会对散文阅读, 尤其是高考中的答题, 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何如此重要的知识点, 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从实用的角度讲, 我认为是我们的教学中未能形象而集中地展现这些知识点, 散文中这些知识点的出现又是千差万别、具体而散乱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其所以然, 又不能在阅读理解中具体运用, 最终只会以模糊而散乱的状态保存于脑海之中。笔者认为, 要想使散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 散文技法必须精而熟地掌握。

我们知道, 一篇散文是由词语组成句子, 由句子组成段落, 由段落组成篇章而形成的。正是这样的构成方式对应出了散文技法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修辞手法 (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表达方式 (以记叙和抒情为主) 、表现手法 (衬托、象征、对比等等) 、谋篇布局 (开头、中间、结尾) 。语言风格[4]方面, 既可以细微到用字、词之妙处, 也可以宏观到整篇文章的风格特征;而句式[5], 则主要着眼于文章段落篇章中, 句与句之间的形式关系。

如果从考生的现实状况出发, 我认为这样理论性的区分还是显得过于抽象了。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山东省的高考实际出发, 试图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 以期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先看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问题, 这是很多考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而实际上真正直接考查表达方式的试题非常少, 更多的是就表现手法设计题目。那么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主要有: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烘托 (主要是反衬)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具体) 、联想想象、对比、用典、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修辞手法主要有九种:比喻、拟人为一级考点;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为二级考点;对偶、借代为三级考点。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考生必须要精熟。

另外涉及作用的是文章结构: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的作用有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景物描写中, 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或者是渲染某种气氛。中间段落无非就是承上启下。结尾段落则有三个作用:一是总结全文, 点明题旨, 深化中心, 呼应开头, 或兼而有之;一是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 发人深思;一是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除上述我们所列出的知识之外, 散文中的叙事, 还涉及平叙、倒叙、插叙、补叙的作用, 第一、二、三人称的作用, 这些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之中。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将这些知识点牢牢地记住, 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试题讲评中, 将这些知识点以更为形象的方式 (如试题中所遇到的各种实例) 呈现出来, 夯实基础, 提升阅读能力。

既然我们知道高考散文会以外部和内部两种题型出现, 既然外部题型主要考查散文的技法, 那就没有理由让考生在这一知识点上有任何的模糊。所以, 熟练掌握散文技法, 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散文阅读中, 这是必备的第二个能力。

三、将散文阅读类型化的能力

所谓的类型化就是要在综合分析后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放诸散文中, 有两个努力点:一个是散文主题的类型化, 一个是散文试题的类型化。高中教学中的散文主题, 往往集中于城乡二元对立中的迷茫、人性美丑善恶的剖析、传统文化的眷恋与矛盾、极具地域色彩的事物与文化这些方面, 这一点考生需要明晰。

而散文的试题, 笔者分析多年的高考试题, 将其总结为八种:1、作用题, 其中包括段落的结构作用、意象的作用、故事或者经历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表达特色或表达效果题, 实质主要是考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很少涉及句式问题。另外, 如果表达特色里面出现景色描写的部分, 往往会牵扯景物描写的角度———感官、色彩和位移;3、句子含意或赏析句子题。含意题, 主要是在相应段落中去寻找同义词, 这与英语中的完形填空非常相似;而赏析句子题则主要是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考查;4、特点题、内涵题。特点题往往表现出文本中就能找到或略微提炼就能得到的词语。而内涵题往往分为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深层含意则与抒情性语言相关联;5、“为什么”类的题目, 这类试题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考查原因, 需要考生精读文章, 筛选概括;一种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 则即转变为第1 种题型。考生对此当小心区分。6、手法或语言特色题。这一类型正在渐渐消失;7、题目的好处或者作用题。这一类要注意思路, 首先题目往往具有线索的作用, 其次是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再次是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感情倾向, 最后是凸显文章的主旨, 顺着这一思路答题, 往往不会出错;8、情感意蕴、方法或启示探究题。这一类的试题, 我想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脱离原文, 天马行空地想象。如2009 年山东省高考试题《记住回家的路》第22 题“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 ”此题的参考答案为:“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 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 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 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 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6]细心的读者很快就能发现, 这是紧跟着题干的原文中的一句原话。如果考生不从文本的实际出发, 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 探究类试题不是学生想说什么都可以的, 而是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 从文章中推导出相应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 任何的规律都有例外, 试题的设计者不可能会完全按照我们所总结的题目类型去设计题目, 而会以不同的形式和表述去设计题目, 因此就需要考生在散文阅读中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试题考查的本质。因此, 将散文阅读类型化, 并能在千变万化的试题中看到其考查的本质, 是我们进行散文阅读所需的第三个能力。

四、学会学习散文答案的能力

学会学习散文答案, 这一提法看似怪异, 实则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散文阅读中的重要一环。严谨的散文试题, 参考答案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么, 答案中包括什么呢?我认为包括三部分, 一是对于试题的解答, 二是散文写作时运用的各种技法和答题思路;三是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大部分考生多关注试题的答案和散文写作所用的技法, 而忽略了答题思路及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而实际上, 唯有关注答题思路, 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唯有关注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才能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以2014 年山东省高考试题 《浣花草堂》为例。第19 题“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其参考答案为“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 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 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可以看出, 答案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作答的, ①②两条是内容概括, “统领全文”与“引出浣花草堂”乃是结构作用, 也就可以知道, 这一“为什么”的问法并非是在探讨原因, 而是在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 正属于前述第5 种题型中的第二种情况, 答题思路一目了然。第22 题“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 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参考答案为“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 不凭主观随意取舍”。①由游记的缘起, 即文章的第一段推导而出, ②则由游记的主体部分推导而出, ③则是倒数第二段对作者个性认知的概括, ④则是文末对杜诗误解的反拨。由此可知, 此参考答案不仅提供了“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更将对于杜诗的认识延伸至对所有诗人的认识, 可谓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变, 自然会使不少考生对该文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不仅如此, 在学习答案的过程中, 考生可以通过回扣原文对文章有着更为精细的理解, 也就能在日积月累中举一反三, 逐渐提升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 散文阅读的四个能力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 考生唯有明晰这四个能力, 训练这四个能力, 熟练掌握这四个能力, 方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散文阅读能力。

注释

1[1]正如李泽厚、刘纲纪所说:“我们对事物的主观情感的判断, 并不等于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判断。”《中国美学史》 (魏晋南北朝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2[2]明末魏际瑞《伯子论文》曰:“诗文不外情、事、景, 而三者情为本。” (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4页) 虽是论古文与诗歌, 然亦适用于现代散文。

3[3]这些内容在古代的文章学论著 (包括很多指导科举考试的用书) 、文章评点, 甚至是书信、序跋等文章中大量的存在, 可以说是我们构建散文理论体系的宝库。现在经过王水照、吴承学、曾枣庄、郭英德等学者的努力, 古代散文的理论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的热点。这是我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也是我们建构现代散文理论体系应该借鉴的经验。这不是这篇文章所能讨论的问题, 故不再详述。

4[4]语言风格特点, 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质朴平实、华丽典雅、诙谐幽默、辛辣嘲讽、简洁明快、含蓄典雅、生动形象、传神 (细节、动作) 、具有乡土气息、多用口语、短句、对话等。

5[5]句式特点, 则主要有三种:长句具有语势舒缓、表述严谨的特点;短句具有简洁明快、语势急迫的特点, 而长短结合则是错落有致、行文富于变化。

上一篇:class的例句下一篇:小学作文:父亲去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