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

2024-09-25

认知治疗(精选11篇)

认知治疗 篇1

焦虑是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 对于人的影响是短暂性的, 而且对人体没有危害, 但是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明显不符, 或焦虑持续时间过长时, 就变成了病态性焦虑, 如果符合相关的诊断治疗, 则被称为焦虑症。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害怕、恐惧、忧虑、气短、口干等, 严重的还会出现失控感, 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 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焦虑症患者就会反复就医, 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也会给医疗资源造成浪费[1]。在进行此类疾病治疗时,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 现选取我院在2011至2012年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 对其分别采用认知行为和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回顾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至2012年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 其中男性30例, 年龄在25~56岁, 女性39例, 年龄在28~65岁, 经过临床诊断 (以CCMD-3为诊断标准) 被确诊为焦虑症,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恐惧、害怕、紧张、盗汗、心慌等。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记录。

1.2 方法

对于A组患者给予其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针对性心理治疗。在治疗刚开始的3d, 每天治疗1次, 3d过后, 每3天治疗1次, 持续4周治疗, 4周后改为每周治疗1次, 持续8周治疗, 1个疗程为12周。对于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内容主要有提供信息, 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呼吸控制训练及放松训练等, 使患者逐步的平复心情。对B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 使患者服用单纯的抗焦虑药丁螺环酮, 在治疗过程的前7天, 患者在餐后服药5mg/次, 每天2次, 1周后增加至5mg/次, 每天3次, 直到第2个周, 在第2个周末再加大剂量, 10mg/次, 每天3次, 1个疗程为12个周[2]。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各项功能恢复, 生活恢复正常, 并且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功能明显恢复, 生活所受干扰较小,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各项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正常生活还有一定的干扰,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各项功能无恢复, 生活仍受较大干扰, 生活质量无提高。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差异显著, 有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A组37例患者中治愈14例, 显效11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9.2%, B组32例患者中治愈12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8.1%,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显著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

3 讨论

焦虑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 患上此类疾病的人很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而且整天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中, 导致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此类疾病治疗时, 临床医生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焦虑症状是由于患者的错误观念或者是不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其出现不良的情绪及反常的行为, 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主要是在于帮助患者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来, 并解决问题, 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的危害, 而且再加上相应的心理治疗还可以使患者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而达到病情的完全康复。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有较大的副作用, 而且治疗也不够彻底, 不利于患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消除症状[3]。

由上可知, 在对焦虑症疾病进行治疗时, 临床医生应当对患者进行确切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适宜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以保证将对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同时也保证从根源上消除症状, 以实现患者的完全康复, 同时也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疾病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 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其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结论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潘润德, 许祖年, 唐海宁, 等.认知行为治疗33例焦虑症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12 (01) :45-46.

[2]张玲, 潘润德, 陈强, 等.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78 (01) :56-57.

[3]孟月兰, 李莹.认知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94 (06) :78-79.

认知治疗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男初中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的实践,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脱敏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焦虑症状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说明了系统脱敏及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效果评估问题。一、一般资料

魏某,男,初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68米,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父母为大学教师,家庭和睦。小学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学升学考试时由于突然发高烧受影响而未能进入重点中学。父母对其要求一直比较严格,对他这次考试失利批评较多。此后每逢考试必紧张、焦虑、不安,总觉得自己又要考不好了。尤其近半年,就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常常想到中考问题,感觉更加强烈,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每次模拟考试的前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经常做有关考试的梦,并且梦见成绩不理想。常会设想:如果这次考试成绩又不好怎么办。临近考试时胃部不舒服,想上厕所的次数也比平时多;当听到开考的铃声时,心跳马上加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来回走动或注视自己,便无法答题;常常发现考试时自己的手指或双腿在发抖;考试时经常会看错题目。为此感到很痛苦,希望能在中考前克服这个问题。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魏某说:“考试前我会非常紧张,前几天就会连续失眠。睡不着觉,考试时经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心跳得厉害,头很痛。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也出来了。我非常着急,每次都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找来找去问题还是存在。”

三、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1、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求助者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讲话时双腿不停抖动,双手紧握,多数时候低头,声音小而略微颤抖,有时抬起头,双眉紧皱,表情痛苦。

2、父母主诉:近一个时期,孩子吃饭不多,与父母老师很少交流,朋友交往也较以前少了,只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学习。不愿提到考试,一提到就显得有些烦躁了。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情绪低落,为学习和考试而焦虑,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焦虑,生理机制紊乱,身体虚弱。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由考试引发的焦虑状态。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心理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稳定,且引起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小学升学考失利这一现实刺激,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未达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属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存在认知偏差。

2、生理机制紊乱,如生物钟紊乱、食少、身体虚弱等。

3、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他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②减少考试焦虑程度。③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①改变求助者的升学观,从侧面影响父母的升学观。②改变求助者在学习方法、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①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考试的焦虑。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由考试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贝克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及规则。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当人们错误的判断、推理和思维形成自动化的反应即“自动化思维”时,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形成固定习惯并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评。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贝克认为,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教给求助者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②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源于对动物的试验性神经症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小铁笼中的猫,多次实验之后,只要看见那只铁笼即使不受电击,猫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他将这只猫禁食几天,然后送回放着鲜鱼的铁笼。虽然猫极度饥饿却不肯吃鱼。沃尔普认为这是猫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即产生了实验性神经症。而后沃尔普给猫喂食并将其由远即近渐渐接近实验室。猫能进食起初并不十分自然,但不久便适应了。最后猫回到铁笼也能平静生活了。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⑴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分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⑵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症状自评量表SCL-90》60元 《焦虑自评量表SAS》5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2006年12月10日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 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 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①会谈法 ②心理测验 过程: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②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③求助者做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焦虑自评测验(SAS),抑郁自评测验(SDS)。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结合初步印象给予初步分析,⑤布置作业:让求助者回家后,回忆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人或事。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2006年12月17日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评定主观焦虑程度 ③学会放松训练

方法: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治疗(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的作业,认为小学升学考试失利及之后父母的批评指责态度可能是造成他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②通过简单说明,让求助者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并尽可能给出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0分、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0分是安宁平静;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③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家自行练习。④布置作业。回家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第三次咨询 2006年 12月24日 目的:

①学会准确的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即在什么刺激下求助者会出现紧张焦虑和不适行为。

②设计焦虑等级表。③寻找错误认知 方法: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上次咨询作业检查,求助者对于主要的放松要领掌握的很好,只是放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状态。②设计焦虑等级表:

把使求助者考试焦虑、紧张的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相互比较,根据它们的影响大小分成若干等级,通常将刺激项目分为5个等级,1等引起焦虑程度低,5等引起焦虑程度最高。③启发求助者寻找自身有哪些不良认知,或受到哪些错误认知的影响。④布置咨询作业。

a、求助者继续复习放松训练。

b、求助者闭目回忆各种引起焦虑的刺激画面,深刻体会并给出恰当的评估。c、继续寻找是否还有其它不良认知在影响自己。第四次咨询 2006年12月31日 目的: ①巩固咨询效果 ②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③调控焦虑情绪 方法:

谈话法、行为疗法(现实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

②肯定其学习能力,对求助者的进步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增加其自信心。③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a先进行放松训练

b咨询师在咨询室按焦虑等级表上的刺激事件模拟考试前,考试中的情境,逐级的进行,现实脱敏训练的练习方法和过程与想象脱敏类似。

c当求助者通过每一个级别的训练时,都要给予表扬,增强自信心。④布置作业:

a回家继续巩固以前的咨询与训练成果。b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模拟或参与考试情境,巩固现实脱敏练习。

c父母继续理解与正面支持求助者,经常沟通,而且还要与老师和同学保持沟通交往。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次咨询 2007年1月7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②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基本结束咨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放松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要应用自如。④进一步改善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加强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理解、支持。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身的评价

“我不再像以前那惧怕考试了,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这点紧张是正常的。” “爸爸妈妈现在也能理解我了,我心里的压力自然少了许多,放松练习已经熟练掌握,以后遇到情绪紧张也可派上用场了”。

2、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AS测验结果:总粗分33,SDS测验结果:总粗分27,测验表明: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由症状引发的抑郁水平也大大下降,二者都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可靠。

3、咨询师评估: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考试焦虑程度大大降低,自我放松技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保证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端正了不良认知(即错误的升学观和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适应水平,学习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认知治疗 篇3

关键词 分裂症后抑郁 盐酸氟西汀 认知心理治疗

资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分裂症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并由2名精神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共同确诊;②汉密尔顿(Hamilton)24项抑郁量表评分≥20分;③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排除药源性抑郁);④年龄16~60岁,初中以上文化,无严重躯体疾病;⑤入组前1周未使用过抗抑郁药。⑥取得患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按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抽签入组,氟西汀组、认识组、综合组各入组40例,共120例。

2003年9月~2005年9月收治分裂症后抑郁病人120例。氟西汀组38例,其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3±9.93岁;初中文化4例,高中或中专文化25例,大学及以上文化9例。认知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18~53岁,平均29.49±9.70岁;初中文化8例,高中或中专文化2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1例。综合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17~57岁,平均33.12±11.76岁,初中文化5例,高中及中专文化24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1例。经X2检验,三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氟西汀组口服氟西汀从10mg/日开始,最高剂量40mg/日,可根据病情变化每3天增减10mg/日,坚持服药24周以上;认知组接受Beck认知心理治疗,第1~6周为2次/周,第7~12周为1次/周,第13~24周为1次/2周,共治疗24次;认知治疗方法:让病人了解自己的障碍,给病人讲解自动思维和错误的核心信念,让病人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区分自动思维和情绪,确认自己的认知错误;综合组同时接受上述两种治疗。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工具和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评定疗效。

统计处理:数据用SPSS10.0软件处理,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BPRS)量表评分、三组之间Sers、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氟西汀组与综合组药物剂量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均是综合组>氟西汀组>认知组;单用认知治疗和氟西汀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P均<0.01,三组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Hamilton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三组基线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4、8、12、24周后氟西汀组评分均是综合组<氟西汀组<认知组;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说明综合组减分最迅速,认知组减分缓慢。

BPR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BPRS评分结果,三组基线及治疗2周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8、12、2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Sers评分:口服氟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疲倦等,治疗前后的Sers评分结果,认知组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最低,氟西汀组评分最高。经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

Tess评分:治疗后的Tess评分结果,治疗2、4、8后三组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2、24周后三组评分结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氟西汀组与综合组用药剂两比较:氟西汀组和综合组所用氟西汀剂量的比较。4周末、8周末、12周末,经t检验,P<0.01,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24周末结果经t检验,P>0.05,其差异无显著性。

讨 论

本组结果显示,单用氟西汀治疗分裂症后抑郁存在起效缓慢,所需剂量大,出现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用抗抑郁药合并认知治疗对分裂症后抑郁进行干预,能够取得比单用药物治疗更佳疗效,并可以降低氟西汀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更好。对于分裂症后抑郁的病人,认知治疗合并小剂量抗抑郁药物能取得较理想疗效,并可减少抗抑郁药不良反应,是治疗分裂症后抑郁的较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梅,余海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心血管和代谢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3-15.

2 叶萌,房茂胜.SSRI抗抑郁药相关的性功能障碍与治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2):91-93.

认知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使用CT或MRI诊断, 且病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 患者经检查没有其他有可引起脑部功能衰退的疾病。3Glasgow评分大于8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 有精神疾病史; (3) 聋哑患者; (4) 身体患有其他重症疾病。其中男性58例, 女性30例;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 (62.3±1.8) 岁;将88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 观察组患者44例, 年龄42~61岁, 平均年龄为 (61.72±1, 43) 岁;男性28例, 女性1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例,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8例, 大专及以上12例;脑出血24例, 脑梗死20例。对照组患者44例, 年龄45岁到65岁, 平均年龄 (63.05±0.91) 岁, 男性30例, 女性1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7例,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7例, 大专及以上10例;脑出血21例, 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指导, 患者病情稳定的48 h后立即对患者进行以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 具体为: (1) 每日给患者关节被动活动、保持良肢位置摆放、床上活动等, 指导帮助患者进行3~4次/d简单被动的运动, 对关节部位进行适度活动, 一般活动程度以不疼痛为宜。活动时间以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患者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后, 在适当增加主动运动。 (2) 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2~3次/d的康复训练, 首先选择患者与生活相关简单的生活内容, 如走路, 吃东西, 大小便等, 动作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专门认知康复训练。 (1) 注意力:让患者在听觉、视觉刺激物里做选择鉴别[4]。给患者讲述一段故事, 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患者回答。 (2) 定向力:患者度时间、空间、人物的定向。时间定向,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定时起床、吃饭、睡觉, 帮助患者认识钟表、让患者自己掌握时间感;也可以患者准备定时器, 感觉时间。人物定向, 可以让家属把患者的亲近的人的照片拿出几张, 让患者熟悉随时翻看, 询问患者照片人物的名字, 帮助患者人物定向。空间定向, 家属陪同患者在住院区走动, 同时告诉患者现在所在的位置, 然后进行询问, 让患者的空间、地点位置有感觉。 (3) 记忆:患者的记忆力的训练。给患者随机6个数字的卡片记忆, 然后让患者背诵出卡片的数字, 也可以让患者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等。 (4) 执行、解决能力:对一件事情执行,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家属的陪同下到指定的地点拿取某样物品;也可以简单的让患者拿某种颜色的笔画什么图形等。

1.3 评价方法

(1) 认知功能评定[5]:判定标准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量表。满分30分。小学文化程度﹤20分, 中学以上文化程度﹤24分。 (2) 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分别采用Fugl-Meyer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 两者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1个月前、后效果对比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MMSE的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3个月前、后效果对比

康复治疗3个月前、后两组患者MMSE、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明显,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长。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重残率相对较高。脑卒中已然成为脑血管疾病中对人们威胁最大的疾病[6], 该病发病会对大脑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细胞造成萎缩, 变化等, 从而导致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死亡率, 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让患者可以独立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是必须要重视的。根据临床调查, 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质在发病后发生明显的功能、结构变化, 包括病灶周围、感觉、视觉皮质、丘脑、小脑、基底核等相关结构。脑卒中后的神经可塑性可能是脑组织在受到伤害刺激时的适应、代偿过程, 会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轴突发芽、潜伏通路开启、离子通道改变等方式可以让脑组织进行功能性重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中枢神经系统早期恢复性,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指导患者运用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最终让患者的正常功能模式形成和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康复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MMSE的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康复治疗中的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帮助患者的关节、肌肉慢慢恢复, 对大脑的可塑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Luria[7]认为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获得理论化使功能恢复, 相应的认知训练应用以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工具。但是实际中脑卒中患者的脑损伤大, 信息处理能力差, 所以通过认知训练对患者的中枢神经进行有效的干预。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 还包括注意力、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觉等方面都属于大脑的认知功能。脑卒中后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介于正常老化和早期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一般临床表现为记忆减退, 各种认知功能减退等[8]。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常规的康复治疗主要是机体功能恢复, 但是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在注意力、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觉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针对性的认知康复治疗, 不仅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有帮助, 也可以帮助患者认知障碍方面得到训练。Munoz等[9]通过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认知与神经功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动物实验亦证明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该研究通过MMSE、Fugl-Meyer、Barthel的评分判定, 2组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上述问题。但是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5.9±1.71) 、FuglMeyer评分 (56.92±1.86) 分、Barthel评分 (68.13±3.64) 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1.68±1.7) 分、FuglMeyer评分 (41.22±1.47) 分、Barthel评分 (51.56±1.9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通过针系统有效的并且有针对性早期认知康复治疗, 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治疗。针对性的认知康复治疗可以为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脑卒中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 是一个复杂又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对患者保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卒中后认知障碍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确诊并开始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 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专门认知康复训练, 并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量表、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分别采用Fugl-Meyer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5.9±1.71) 分、Fugl-Meyer评分 (56.92±1.86) 分、Barthel评分 (68.13±3.64) 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1.68±1.7) 分、Fugl-Meyer评分 (41.22±1.47) 分、Barthel评分 (51.56±1.9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干预

参考文献

[1]Volosin M, Janacsek K, Németh D.Hungarian version of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 CA) for screen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Psychiatr Hung, 2013, 28 (4) :370-392.

[2]崔尚强, 任明霞, 杜彦辉, 等.脑卒中后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认知障碍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1) :21-23.

[3]胡昔权.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与康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8) :598-601.

[4]张婷, 高晓平.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与进展[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414-1415.

[5]Luria AR.Memory disturbances in local brain lesions[J].Neuropsychologia, 1971, 9 (4) :367-375.

[6]梁慧英, 游国清, 廖琳, 等.针灸配合认知训练治疗颅脑外伤致认知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2 (1) :22-25.

[7]胡永善, 吴毅, 刘世文, 等.三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 :3-8.

[8]郎红娟, 朱银星.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康复训练[J].心血管康复杂志, 2007, 16 (1) :5-7.

认知治疗 篇5

刘××,男,14岁,初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

刘××是独生儿,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说话、走路及入幼儿园都如正常儿,6岁前,来访者由爷爷奶奶照料,两位老人视来访者为掌上明珠,对其百依百顺。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深受老师的喜爱,极少被老师批评。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他自己要求也很严格。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1.1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1.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标准分67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2 主诉

两个月前周一升旗时来访者担任广播员,因疏忽该放国歌时却放成了运动员进行曲,被校长当众批评,回班里后又受到了班主任的严厉批评。当时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出了一身虚汗,腹部隐隐作痛。下午上学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头痛头晕。第二天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随后做心电图、脑CT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气短,发抖,出虚汗、,头痛头晕,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2个月来主要在家学习,希望心理治疗师能够帮助他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3 诊断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3.1由明确的应激事件引起。

3.2起病在应激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症状持续在两个月内,离开应激场景则症状明显好转。

3.3痛苦程度明显的与刺激不相称。

3.4不得不离校在家学习。

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来访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学校适应障碍。

4 心理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认知治疗。

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其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来访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来访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然后逐级对抗,渐进式使焦虑刺激消除。

认知疗法是心理治疗师通过帮助来访者认识、调整自己的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变来访者不良情绪和消除不适应症状的方法。

5 治疗过程:

5.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治疗: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治疗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治疗目标。

方法:会谈法

过程:在治疗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其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来访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

5.2治疗阶段

第二次治疗:

目的:加深治疗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来访者一起分析其经历,了解其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教来访者放松技术,并练习。

家庭作业:我曾经遭遇的挫折。

练习放松技术。

第三次治疗

目的: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来访者上学过程中感觉恐怖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恐怖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心理治疗师:现在想使用一张焦虑等级量表来测量你对上学的焦虑程度,表上有0—100单位,0是绝对平静,100是极度恐怖,即惊恐体验。那么你现在的焦虑程度大概是多少呢·

来访者:(想一想)10吧,因为我是害怕上学来找你的,跟你在一起,感觉与学习有关,所以我就感觉紧张。

心理治疗师:晚上准备明天要上学的东西,整理书包呢·

来访者:20。

……

焦虑等级:

被老师提问:100

老师提问其他人:90

同学请教问题:80

同学和自己说话:70

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60

迈进校门走到教室门口:50

从公车站到学校门口:40

收拾书包出门到车站:30

想到明天要上学:20

谈到上学的事:1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来访者回家做想象练习,只练习前三个等级。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四至六次次治疗: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以上建立的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3至4次的脱敏治疗,来访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来访者在经家长陪同,到学校后,发现仍然有焦虑,但能忍受。

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挫折日记

第七次治疗:

目的:运用认知治疗技术,找到来访者的错误认识模式并加以调整。

方法:认知疗法

过程:

(1)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极端思维“我已经完蛋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

(2)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这些想法会怎样影响自己的情绪。

(3)寻找一些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和事实

(4)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换成更客观或更积极的想法。

(5)想象观念改变后,在一些场景中的情绪感受,并和过去对比。

家庭作业:再现事件,放松练习

第八次治疗:

目的:帮助来访者接纳自己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

过程:通过回顾治疗过程和家庭作业,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来访者承认他不可能事事比人强,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来访者自述“一说出来这一点,感觉好像松了一口气,也没那么紧张了。”

家庭作业:

①寻找班级其他同学的优点

②放松练习。

5.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九次治疗:

目的:评估治疗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SDS、SAS,并与治疗前对照。对前面的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来访者和家长谈体会。

(1)来访者症状改善:不怕上学了。

(2)爸爸妈妈评价: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3)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①SAS:粗分40分,标准分50,提示没有焦虑;

②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认知治疗 篇6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西酞普兰,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自2009年1月起对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西酞普兰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1月至10月7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4例, 女32例, 年龄21~47岁, 平均32.14岁, 病程1~6年, 平均2.7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认知重建和行为干预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为:疗程第1个月每周单独约见患者1次, 每次60~90min, 通过沟通、交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患者自动思维、潜意识及负性思维的方式及缺陷, 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认知重建和行为干预方案, 采用转移注意力, 催眠放松, 呼吸训练控制等方法矫正其认知偏差和过激行为, 并与每次约见时做出评估;自疗程第2个月约见次数减少至每2周1次。西酞普兰具体用法为:20~40mg/d, 分次口服。

1.2.2 对照组单独应用西酞普兰治疗, 用法与用量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

分别于治疗后1、2、6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测试评分, 以治疗后HAMD评分<10分或HAMD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为治疗有效。

1.4 研究方法

疗程6个月后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HAMD评分、服药时间及副作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治疗1个月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治疗2个

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6个月2组差异更加显著 (P<0.01) 。HAMD评分:2组治疗前HAM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服药时间:治疗组平均服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 。副作用:治疗组副作用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 症状隐蔽, 后果较为严重等特点, 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但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 负性事件的刺激以及患者不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抑郁症形成的直接原因, 加之患者认知能力偏差, 回避到精神科就诊, 使负性信息长期沉积于潜意识, 加重患者“自我思维”方式, 进而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临床症状[2]。因此, 加强患者认知能力, 干预患者偏执行为, 矫治患者思维方式成为目前业内公认且对抑郁症患者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抑郁症病因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 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 并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作为一线抗抑郁症药物,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3]。临床研究显示, 2组治疗效果随疗程的延长差异的显著性明显增高;疗程结束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认知行为治疗与西酞普兰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使疗效更加稳定、持久。我们研究还发现,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以减少患者药物用量, 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CCMD-3)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7~89.

[2]郭华, 杨长虹, 郭平.西酞普兰治疗儿童抑郁和情绪障碍临床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3) :213.

认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 均经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 女17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 (71.5±4.7) 岁, 脑梗死24例, 脑出血14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 女18例, 年龄63~80岁, 平均年龄 (73.1±5.2) 岁, 脑梗死22例, 脑出血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口服, 每日1次, 连服1个月;并且每天进行大约2h的认识功能训练, 即根据患者的情况设计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集中力及语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的问题, 进行1个月的训练;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口服, 每日1次, 口服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进行该治疗前, 所有患者均进行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FIM)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l指数) 评分的评定, 治疗1个月后, 再次进行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的测定。

1.4 疗效评价

显著改善:治疗后MMSE加分不低于4分;改善:治疗后加分在1~3分;无效:治疗后加分没有变化, 或者减分不高于2分;加重:治疗后, MMSE出现减分, 且减分在2以上[2]。总有效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FIM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的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著改善10例, 改善16例, 无效9例, 加重3例, 总有效率68.4%;对照组显著改善6例, 改善15例, 无效11例, 加重6例, 总有效率5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 其后遗症不但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还可以出现以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计算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认知功能障碍[3,4]。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周, 大约有6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5]。因此在治疗脑卒中疾病时, 不仅要注意肢体运动功能的治疗, 还要注重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目前有研究表明, 认知功能与运动、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关系密切, 因此, 通过改善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在MMSE、FIM和Barthel指数评分等方面, 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 除了脱水、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一般治疗外, 给予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认知功能训练, 比单一应用盐酸多奈哌齐疗效更好。盐酸多奈哌齐是通过增强胆碱能神经的功能来发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其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可以促使大脑功能的重塑, 而且有效增加了神经反射和功能重塑的临床效果[7]。

综上所述, 尽管脑卒中的致残率、病死率较高, 但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后遗症, 其中在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认知功能训练的治疗方案, 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 口服, 每日1次, 每天进行约2h的认识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mg, 口服, 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 对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FIM、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 。结论: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认知功能训练,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归脾汤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9) :31-32.

[2]翟洪霞.血管性痴呆39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67-68.

[3]孙新芳, 肖桂荣, 宋建良.老年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与ADL恢复的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 6 (6) :22-23.

[4]李惠敏.安理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27-28.

[5]史德海, 张卉田, 赵梦杨, 等.认知功能训练联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4) :28-30.

认知治疗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1~85岁,平均(63.2±11.98)岁;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2~87岁,平均(63.7±12.03)岁。两组的损伤部位、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方法: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其中包括降低颅内压、吸氧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认知康复治疗,一般来说,治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记忆力:可以通过复述短文、数字广度、记忆图片、复述词语、首词记忆术、图像再生、PQRST练习法以及语义细加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记忆力训练,帮助患者提升记忆力。(2)训练注意力:可以通过猜测游戏、视觉跟踪、电脑游戏以及数字复数等方法提高患者的注意力。(3)训练计算力: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数学题计算,贴近患者的日常生活,设计真实的场景练习,比如结账、点菜、买菜等。(4)训练定向力:提问时间、人物、路线以及地点等。(5)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分类与对比练习,例如对形状、水果、颜色以及蔬菜等进行分类;概括与抽象训练,例如分析谚语等;推理训练,例如对图片进行排序等。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以及认知功能评分(MMSE)进行密切关注,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记录。

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MBI、MMSE以及Fugl-Meye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的MBI、MMSE以及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尤其是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所谓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指的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痴呆[2]。当前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针灸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但是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报道显示,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是脑卒中康复的一个重要机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使大脑与运动、记忆以及学习等相关脑区出现可塑性变化,诱发功能重组和突触产生,使新的认知神经环路建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组的MBI、MMSE以及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说明运用认知康复治疗脑卒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同时,脑卒中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后,往往表现出理解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以及执行功能差等主要特征,临床上进一步加强认知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提高患者的执行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4]。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脑卒中患者认知康复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轶楠,刘洪雁,汤秀英.脑卒中患者认知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44):60-61.

[2]赵先伟,田庆涛,杜怡峰,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7):740-742.

[3]路微波,胡永善,吴毅,等.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22-62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知和治疗 篇9

1 TIA定义认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定义是由于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 24h内症状完全消失, 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 可反复发作。2002年Albers等[1]提出了TIA的新定义, 即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 典型的症状持续时间多数不超过1h, 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相反, 如果临床症状持续存在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肯定的异常梗死灶, 就应诊断为脑梗死。神经病理学检查是区分和脑梗死的金标准, 但临床难以普遍应用。因此, 最适合的检查仍是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功能MRI (DWI弥散加权成像和PWI灌注加权成像) 和CT联合CT血管造影 (CTA) 。

2 对TIA危险因素认识

TIA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年龄>65岁、雌激素水平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国内有学者[2]研究发现,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表明其能够诱发血液高凝状态, 引起血栓形成, 提示抗心磷脂抗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Kelly等[3]对TIA患者进行血磷酸吡多醛 (代表维生素B6)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等测定, 结果显示TIA组血磷酸吡多醛较对照组显着降低, 提示维生素B6水平减低可能是TIA发生的一项因素。另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尤其是血管轻度狭窄者) 及颈动脉斑块无回声性为TIA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3 对TIA的影像学认识

CT和MRI已成为TIA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但CT和常规MRI很难区分急性和慢性脑梗死, 而功能MRI (DWI和PWI) 却能很好地反映脑缺血和梗死的动态演化过程, 可明确梗死灶与TIA的关系。随着持续时间的不同, 大多数TIA患者可有3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变化, 因此, 影像学也有3种不同的表现。当轻度局灶性缺血时, PWI显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 DWI和T2WI均无异常表现;当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时, PWI和DWI均呈缺血表现, 而T2WI仍无异常;当缺血程度再进一步加重时, TWI、DWI和T2WI均呈现异常表现[4,5], 形成的脑损伤不可逆, 即出现脑梗死。

4 TIA分型及治疗

目前国内有学者[6]根据其发病机制将TIA分为3种类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血流动力学型是在某一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基础上, 平时靠侧支循环尚能勉强维持该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在一过性血压降低时, 脑血流量下降, 该处脑组织因侧支循环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症状。梗死型是临床表现为TIA, 但影像学有脑梗死证据。微栓塞型是由于心源性如房颤的栓子或颅外动脉, 特别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斑块破碎脱落而成栓子, 阻塞远端血管, 栓子又自溶而表现TIA。Sherman[7]根据发生卒中的危险度将TIA分为高危及低危TIA。其中有较典型的局灶性症状且持续时间>2min、上次及首次发作局限在时间<24h、影像学检查有同侧颈动脉狭窄、有高危栓子来源者属高危TIA, 反之则为低危TIA。TIA应针对病因加以治疗, 如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心肌病变, 稳定心脏功能, 纠正血液中的异常等, 注意避免颈部活动过甚等诱因。美国国立卒中学会发布2006年TIA治疗指南推荐: (1) 药物治疗方面:主张非心源性栓子引发的TIA患者, 应该立即给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栓子引起的TIA患者不管基础血压及血脂, 都给予降血压和降胆固醇药物;只要没有症状性低血压, TIA患者都给予降血压治疗, 并且降压药应与其他药物如抗凝、降脂药和降糖药一起使用, 通常在降压药开始治疗之前等待7~14d。 (2) 手术治疗方面:提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2~4周内发生有症状的、大脑半球性、非致残性颈动脉缺血事件且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0%的患者是有益的, 对于有症状的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患者也可能有益。

5 TIA的神经保护作用

TIA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得到证实:动物实验表明[8], 经过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的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 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Wegener等[9]研究发现有TIA发作的患者其最初的MRI弥散损害程度和最后的梗死体积明显比无TIA病史患者小, 认为此保护机制无法用血流变化来解释, TIA患者可能存在着脑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 也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开放能力及血管再通能力提高有关;有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阐明机制可能性[10], 包括热休克蛋白、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诱导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激活、腺苷作用、炎性细胞因子如IL-lβ、TNF等。TIA的神经保护作用已被人们认识, 但其神经保护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TIA作为神经科急症之一, 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特别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早期预防, 防止进一步恶化进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 降低卒中发生率、致残率。对于已发生的TIA, 有条件的可将DWI作为TIA患者的首选诊断检查, 根据TIA的类型及病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于无禁忌的患者, 积极采取降血压、降血脂及抗血小板等治疗。TIA的神经保护作用虽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 发作次数、什么时间发挥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证实。今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TIA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增加, 对TIA的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

参考文献

[1]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21) :1713-1716.

[2]马丽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9) :13-15.

[3]Kelly PJ, Shih VE, Kistler JP, et aI.Low vitamin B6but not homoc-ystine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 k in the era0f folic acid grain fortification[J].Stro-ke, 2003, 34 (6) :51-54.

[4]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TIA Working Group.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21) :1713-1716.

[5]肚敢琴, 孙圣刚, 黄丽娜等.重新定义TIA的临床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 15 (3) :148-151.

[6]王拥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概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2) :81-88.

[7]Sherman DG.Reconsideration of TIA diagnostic criteria[J].Neuro-logy, 2004, 62 (6) :20-21.

[8]Alkayed NJ, Goyagi T, Joh HD, et a1.Neuroprotection and P4502C11Upregulation after experiment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 2002, 33 (6) :1677-1684.

[9]Wegener S, Gonschalk B, Jovanovic V, et a1.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before ischemic stroke:preconditioning the human brain·A multicen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Stroke, 2004, 35 (3) :616-621.

认知治疗 篇10

【关键词】麻醉方式;老年股骨骨折手术;苏醒时间;认知恢复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76-01

老年患者在进行复杂程度较高的骨科大手术后,由于其身体机能,病理以及自身代谢特点的原因,往往更容易产生苏醒时间过长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现象。不同的麻醉方式对降低患者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的作用效果也是不同的。本研究则主要通过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苏醒时间及认知功恢复作用的效果,寻求最佳的老年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以来,我院共收治了90例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年龄均在61~80岁之间,体重为62~87千克,身高149~182厘米。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分级标准,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单纯全身麻醉45人设为对照组,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23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45人为观察组,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20人。其中需要排除的标准包括手术时间在四小时以上的患者,术前存在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视觉与听力障碍的患者,受教育年限小于7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基础评分少于17分,无法完成认知功能测试的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其他体质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2 麻醉方式

该90名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进行进入手术室后均首先建立静脉通道,以500ml的复方乳酸钠进行连接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阿托品0.5mg。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面罩进行给氧。用丙泊酚1.5~2mg/kg,咪达唑仑0.05 ~0.1mg/kg,芬太尼2~4μg/kg以及维库溴铵0.06~0.08mg/kg进行快速麻醉诱导后,再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气管插管。固定好导管后与麻醉机进行连接,以实现机械控制呼吸。术中麻醉维持为持续吸入浓度为1.3%~2.0%的异氟醚,并持续泵入剂量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2~4mg的丙泊酚,间断追加芬太尼,芬太尼的总量4~6μg/kg。观察组常规选择L1~L2间隙穿刺,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完成后,向头侧4~5厘米置管,待固定好导管后,注入5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先观察十分钟,若确定导管位置无误后,再自硬膜外导管注入10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调节麻醉的平面,确定患者不存在不良反应以后,再进行与观察组同样方式的全身麻醉,即在60分钟后硬膜外给予6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以及1mg的嗎啡,直到股骨骨折患者结束手术。

1.3 指标监测观察

采用德尔格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及时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的用药量以及手术结束后从拔管到完全清醒所用的时间,并记录患者术后3天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情况。

1.4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标准

依据人机系统工程学的相关内容对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3天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分值在24~27之间为轻度度认知障碍,19~23分为中度认知障碍,0~18分则是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最高得分3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计量所用选用的资料用X±s表示,检验组间的差异用t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根据术后苏醒过程指标分析,观察组股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吞咽反应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十分明显的差异。

3.结论

老年患者身体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一些重要脏器储备以及代偿功能,肾和肝对对各种药物的消除和生物转化速率均会显著降低。这些往往就会导致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的延长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轻微的认知功能衰退就有显著增加老年患者患老年痴呆疾病的可能性。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进行全身麻醉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术后一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为28.5%,手术后的3个月仍有接近10%的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2]。这其中,导致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术前大脑功能的状态,手术的类型,术前用药,麻醉药物,麻醉的方式以及术后的疼痛等。麻醉剂的应用是否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学界至今还未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全身麻醉类药物对于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在术后苏醒时间及认知恢复的影响效果来看,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比单纯的全身麻醉方式更能够能显著降低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药量,缩短术后的拔管时间,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手术时,效果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静,王淑琼,鲁开智,等.丙泊酚,异氟醚对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J].重庆医学,2008,108(6):8-30.

认知治疗 篇11

关键词:医护人员,呼吸治疗,呼吸治疗师,认知

根据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ARC)的定义,呼吸治疗 (respiratory care)是一门专注于心肺功能支持和康复的新兴健康治疗学科[1]。呼吸治疗师(respiratory therapist, RT)是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手段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患者给予评价、治疗和指导[2]。早在60多年前,呼吸治疗在美国医学界就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万呼吸治疗从业人员,遍布在各个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和医疗器械公司,他们在维护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尤其是维护危重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4,5,6]。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 心肺急症的增多,自然灾害、疫情、意外事故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呼吸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7,8,9,10,11]。有研究显示,在一家繁忙的综合性医院,呼吸治疗服务占全部入院患者治疗服务的25%或更多[12]。可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对呼吸治疗及呼吸治疗师的认知如何,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我们选取徐州市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中与呼吸治疗密切相关的4个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11、12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徐州市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综合ICU病区、急诊科(含急诊ICU)、呼吸科、麻醉手术室4个与呼吸治疗密切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调查期间在职在岗;工作年限 >1 a;自愿参与调查。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编写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科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等;2呼吸治疗的认知问卷,包括对呼吸治疗和呼吸治疗师的知晓情况,对呼吸治疗的态度以及临床实践情况。其中态度问卷有6个条目, 采用等级计分方式,以“完全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计1~5分,评分范围为6~30分,分值越高表明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的态度越积极。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发放,向被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请调查对象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因特殊原因未能当场收回或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一律视为无效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503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 回收率91.8%。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462名调查对象中,医生122名 (26.4%),护士340名(73.6%);男122名(26.4%),女340名(73.6%);年龄21~54岁,平均(30.05±6.77)岁; 工作年限2~34 a,平均(8.19±7.29)a;文化程度大专74名(16.0%),本科298名(64.5%),研究生及以上90名(19.5%);职称中,初级职称324名(70.1%),中级职称98名(21.2%),高级职称40名(8.7%)。

2.2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和呼吸治疗师的知晓情况见表1。

2.3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的态度态度的总体评分为 (24.50±2.60)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态度的评分比较见表2。

2.4医护人员呼吸治疗的临床实践情况见表3。

3讨论

医、护间对呼吸治疗及呼吸治疗师的知晓率无差异,但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和呼吸治疗师的总体知晓率均偏低,分别为30.3%和27.3%。出现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分析其原因:1我国呼吸治疗行业起步比较晚。 我国内陆地区首家呼吸治疗科于1994年才开始成立, 隶属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这一新兴行业的诞生、发展到被人们普遍认识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2地域特点导致。调查对象所处的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新事物的有效渠道较为缺乏。 3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的关注度不够。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布在ICU、急诊科、呼吸科、麻醉手术室,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呼吸治疗紧密相关,理应对呼吸治疗及呼吸治疗师有较高程度的了解,但并非如此,这可能与呼吸治疗知识的传播途径太少,传播范围不够广泛有关。在这方面,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国家级“呼吸治疗监护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2004年,主办了国内第1个呼吸治疗专业网站(http://www.acrc.cn),为我国的呼吸治疗及危重病救治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不同科室、岗位、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文化程度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医生对呼吸治疗的态度比护士要积极;职称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的态度也越积极;从科室来看,综合ICU、急诊科、麻醉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态度评分较高,而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态度评分相对较低,可能与呼吸科急危重症患者相对较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偏多,且呼吸治疗又是其司空见惯的工作内容等因素有关。在21~49岁这个年龄段,年龄越大,呼吸治疗的态度越积极;50岁以后,态度评分反而偏低。回顾原始资料发现,50~54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仅有14人, 评分较低者均为麻醉手术室护士,她们已经临近退休, 脱离了手术室一线护理岗位,承担手术护理的辅助工作,因此,该年龄段医护人员的态度评分略低可能与样本例数过少及调查对象的特殊性有关。从工作年限来看,态度评分较高者为工作21~25 a的医护人员,分析资料发现,该组调查对象共24人,平均年龄为(41.58±1.69)岁,高级职称者占50%,科主任2名, 护士长4名,护理组长12名,他们在医护队伍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积极进取, 对呼吸治疗的态度积极也是毋庸置疑的,工作年限在16~20以及26~30 a的调查对象中,护士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68.8%(22/32) 和62.5%(10/16),工作年限为31~35 a的4例调查对象均为麻醉手术室辅助护理岗位的护士,这些因素导致了3组医护人员态度评分相对较低。

医护人员呼吸治疗的临床实践行为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0.2%的医护人员只是有时或很少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交流患者的呼吸问题,有64.3%的医护人员只对个别认为可能有呼吸问题的患者进行评估。这也可能与地域特点以及医护人员对呼吸治疗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有关。本研究所调查的ICU、急诊科、呼吸科、麻醉手术室都是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高发科室,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估,制定实施完善的呼吸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 重视患者的呼吸系统问题,尤其是危重病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学习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对呼吸治疗有良好的认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呼吸治疗服务对维护患者呼吸系统健康,促进呼吸病学、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知治疗】推荐阅读:

治疗认知度10-09

认知的07-15

认知中继07-16

认知焦虑07-17

电视认知07-20

性别认知07-21

分娩认知10-16

认知迁移10-18

实践认知10-19

认知意象10-20

上一篇:锅炉末级过热器下一篇:散文阅读教学论文